展览中心(共12篇)
展览中心 篇1
木铎金声, 百年华章。河南师范大学因图强而生, 因改革而兴, 因人才而盛。从1923年建校至今, 经过92年的风雨兼程, 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建国以来, 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 (CWUR) 发布的2015年世界前1000所大学排名中, 我国内地共有83所高校入围, 河南师范大学名列其中。
近年, 河南师范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排名中呈上升态势, 其中, 2015年为112名;学校教师绩效、教师水平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据美国科技信息所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道, 2014年, 河南师范大学进入全球ESI前1%, 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 化学、物理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2015年, 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国内高校第65位, 居河南省高校首位。2015年8月份, 学校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成为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第三所高校, 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 河南师范大学已经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国家、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服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区域性示范”大学的奋斗历程中, 我们作为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历史、有责任的大学, 应该更多地思考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担当。
有学者指出,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使命之重大、大学理想之远大、大学精神之伟大、大学胸怀之阔大、大学文化之博大、大学学问之弘大、大学师爱之恒大、大学声望之高大。这是有道理的, 履行好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 大学至少应该办成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
一是要把学校办成思想中心。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深深受着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或源自大学之外, 或来自于大学本身。大学所产生的思想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比如, 德意志民族兴起的思想渊源就离不开大学教授康德的思想, 尤其是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中国“文革”之后的南京大学, 更是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 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群体, 承载着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变革与创新的历史重任和现实责任。所以, 高校要勇于承担责任使命, 积极用最先进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大众共识、引领社会风尚,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坚守自己的思想家园和精神追求, 保持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觉, 增强思想与理论创新的自信, 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 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要坚持立德树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强化思想引领。”这就要求, 高校特别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的高校教师, 应该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生产者和播火者, 担负起培育、践行、引领和推广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任务, 而文学院的师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在把学校建设成为思想中心的工作, 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要把学校办成文化中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 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是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是民族的形象识别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被其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尤其在现代社会, 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 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
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负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 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实现的如何, 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 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三是要把学校办成教育中心。教育是立国之本, 是民族兴旺的标记。大学究其本意, 首先是一所教育机构, 要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 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学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十三五规划强调, 要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升大学教育水平, 发挥大学教育作用, 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作为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的河南师范大学, 更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自觉。我们要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整合资源, 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 充分发挥师范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以文学院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更应该把握机会、一马当先、乘势而上, 凸显自身教育特色, 助力学校科学发展。
四是要把学校办成学术中心, 文学院要成为中坚力量。强调把大学办成学术中心, 有助于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著名教育家黄达人曾经说过: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 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 从理想的层面而言, 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 为科学而科学, 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 大学的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前, 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面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河南师范大学理应辉煌再启, 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
行百里者半九十。成绩属于历史, 未来仍需要倍加努力。面对教育部和河南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区域性示范”大学的高标准要求, 我们要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 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更加前瞻的视野、更加解放的思想, 更加主动的精神继往开来, 励精图治, 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新思路, 持续取得新成效, 切实做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做先进教育理念、先进学术理念的实践者和弘扬者。
展览中心 篇2
现场用电安全须知
一、展位所租用电箱的下装安装工作由展位电工负责,展馆电工仅负责上装的引线工作。若出现展馆固定配电设施开关保护跳闸导致展位停电,应立刻通知展馆电工到场处理,严禁擅自重新合闸送电。二、三相负荷超过20A电流的非机械动力用电,应设30mA漏电保护开关及开关分级保护。单相负荷超过16A电流,应采用三相电源设计,并三相平均分配展位负荷。接入32A三相开关电线线径不小于6mm2截面铜线,接入16A单相开关电线线径不小于2.5mm2截面铜线。
三、各电气回路必须有专用保护地线(线径为相线一半以上,且不小于2.5mm2截面铜线),并与凡可能接触漏电的金属物件相连。
四、展位布展不允许遮挡或覆盖租用电箱、地井配电箱,如确需遮挡或覆盖,报展馆电工批准,但覆盖须留大于配电箱的活动盖板,以便安全检查和故障处理。
五、展位内的用电器具及线路、开关等配电设施,要自觉接受展馆电工检查。发现隐患,要配合整改,不得拒绝检查或借故拒不整改。对不符合安全要求、构成用电安全隐患的,一律不予该展位供电,并将责令其整改或拆除,拒不整改的给予查封展位处罚,将该单位登记备案,取消今后布展资格。
六、参展的展品或设备设施需24小时供电的,须由参展企业提出申请,到现场服务点申报办理。参展用电设备申请24小时供电的,必须配置独立用电回路,并确保设备无故障隐患,因用电设备故障或自带开关失灵导致配电开关保护动作而断电的,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参展企业负责。
展览中心 篇3
展览中心占地234公顷,1954年在展览中心中央建造了一座高度为100米的三层尖顶式展览馆,馆内共分为9个展览厅。在展览中心还分别建造了其他20个展览馆。展出的内容、形式、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原子馆”、“冶金馆”、“物理馆”、“化学馆”、“生物馆”以及“宇宙馆”等等,举不胜举。在展览中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宇宙馆”前面陈列着一枚发射宇宙飞船的多节火箭。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就是乘坐这样的“东方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的。
而今,在“全俄展览中心”里,共有80个大大小小的展览厅馆和10多万件各类展品。它不仅是俄罗斯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成果的展示“橱窗”,而且还是国内外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在“全俄展览中心”里,还有宽阔的“各族人民友谊大广场”。在广场中心,雕花石栏围着一泓巨大的喷泉。当水柱喷射十几米高时,又似银珠玉柱一般地四处飞溅。喷泉的中间是大捆金光闪烁的麦穗雕塑,象征着国家的富强。周围有15尊鎏金的妇女雕像,每个人都手捧着丰收的果实,充分显示着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友谊和富裕强盛。
而在广场的另一端,则采用了由乌拉尔宝石雕琢组成的“宝石”喷泉。1000束从各种动物口中喷出的大大小小的水柱,交织成各种水花造型图案,十分瑰丽壮观。据欧丽娅女士介绍,这个喷水泉平均每秒的喷射水量多达1200公升。
游览“全俄展览中心”,我们除了有选择性地参观了相关的展览馆及展品外,展览中心那一幢幢造型各异、风格别致的新奇建筑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们不由地感觉到整座展览中心仿佛就是博大的全功能展示场所和游乐馆园。漫步其间,真有一种莫名的享受,而好奇之心则更是让我们久久不忍离去!
第三站:汉诺威展览中心 篇4
在距离展馆1公里左右出现了车辆行驶缓慢的情况, 但随着大客车和小轿车分流口的出现, 记者团乘坐的大巴就顺利抵达展馆, 未出现车多拥挤问题。
汉诺威展览中心这座世界最大的展览场拥有完美的基础设施和艺术级的技术手段。据说可容纳26 000余位展商和230万观众。据大会主办方预估, 本次汉诺威国际农机展参观者有40万, 10万来自国外, 鉴于门票预售较多, 本数据较为准确。
汉诺威博览中心整个场地占地100万m2, 共27个展馆, 室内展览面积达到49.8万m2。展场中心建有面积达到16 000m2木结构“EXPO Canopy”, 建于1958年并于2000年世博会期间装修一新的标志性建筑“Hermes Tower” (第一站我为大家展示的马铃薯降解花盆所在建筑也源于2000年世博会) 。除了室内展览空间, 展场还提供58 000m2的室外展览面积。
上海展览中心资料 篇5
上海展览中心(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亦称为上海展览馆,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北靠南京西路,南面延安路高架,东起威海路林村,西到铜仁路。共占地9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
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地原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哈同与其夫人罗迦陵相继去世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被进入公共租界的日军侵占,几经战乱哈同花园逐渐荒废。
户外场地由建筑自然分隔为6个广场,这些广场除为大型会议、展览提供充裕的.停车场和放置展品集装箱外,还可搭建临时展馆约10000平方米,使展馆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可满足大型展览会需要。
上海展览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四十多年来,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数百个国内外展览会。现已成为全市主要的会议中心和著名的展览场馆,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废墟上开始建造中苏友好大厦的工程,建成后曾经多次易名,1984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以后不但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解放后辟建中苏友好大厦,大厦由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设计,在9万平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为古俄罗斯风格。大厦座北朝南,正南为大场,有大厦音乐喷泉。主楼矗立正中,上竖镏金钢塔,与主塔相辅辉映,金光灿烂。大厦展厅及附属建筑,层层往后延伸。衬托出整个建筑巍峨雄壮的气魄。其中有40多个大型展厅占地面积约计22万平方米。30多年来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展览会,也举办过出口商品交易会。作为展览馆性质的当代建筑物,这里各项设备齐全,办公及会议用房100多间,所以也是众多国家首脑光临之地。大厦后部为剧场,达近千个座位。雍容华贵的宴会大厅,可容500人,这该是大厦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楼厅。今大厦内壁有“友谊酒家”、“海鲜酒家”及“友谊实业公司”、“友谊商场”、“友谊舞厅”和“夜总会”、华品建筑工程公司。
上海展览中心是本市重要的会议中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本市许多重要会议以及春节团拜会、国庆招待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作为多功能会议中心,上海展览中心有能够排列多个座椅举行会议或举办1000多人规模宴会的中央大厅,可容纳500人开会或用餐的宴会厅以及950只座位的影剧院。友谊会堂和改建成会议楼的东二馆组成大型会议中心,有40多个会务设施先进的中小型会议场所,适宜举行各种会议、技术交流和讲座,进行业务洽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会议策划和会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将为各方宾客提供完善、周到、令人满意的服务。
展览中心 篇6
立足市场打造知名品牌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的会展专业场馆,针对会展规律,国际会展中心依靠自身展览、会议主营业务的经营,并辅以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坚定地寻求着自己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为增加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的知名度,培育重庆的本土展会品牌,国际会展中心通过举办一系列紧扣文化主题的特色展会和大型活动,培育出了真正属于重庆、特色鲜明、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展会活动,如婚博会、家博会、动漫展等,为全面走向市场打下基础。
为提高场馆的使用率,降低营运成本,国际会展中心在展馆空闲期间,创立了室内羽毛球馆,这极大地充实了场馆的经营。经过2年多的建设与培育,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目前已拥有全国最大的室内羽毛球馆,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羽毛球爱好者的运动场所。
2007年,随着公司的宴会业务不断增长,公司高层决定组建优秀的餐饮厨师队伍,专门承担国际会展中心各类会议、宴会用餐。队伍组建以来,不仅为各类国际国内众多会议提供用餐,也为会议中心新增婚寿宴、商务宴会等创收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灵活的经营合作模式,公司还组建了自己的商务中心并开始自主经营,服务内容涵盖商务服务、快递、航空票务、租赁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受到了客户的肯定与支持。
用心服务创造人文环境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管理层十分清楚,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持会展良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管理实践中,他们积极倡导建设人文环境,以文化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政策激励人。积极调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培养员工成为有思想、有创意、有责任的人。以打造“展览专家、会议专家、宴会专家”为目标,倡导“感恩服务、精心服务、耐心服务、用心服务”的服务宗旨,把服务质量放到工作的首位,把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员工队伍建设的首要要求。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特别重视对中层管理干部的培养,每年都会公派中干外出考察、学习,以增进与同行间的交流。公司已先后派出部门负责人到东南亚国家、国内各中心城市等地学习场馆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加深层次地领悟到先进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之道。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很注意为员工创造岗位选择和晋升的通道,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尽力让每个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展览中心 篇7
主设计:福尔克温·玛格和马克·西蒙斯
合伙人:尼古劳斯·格茨
项目负责人:马克·西蒙斯, Thomas Schuster
设计人员:Susanne Winter, Dirk Balser, Carsten Plog, Katja Zoschke, Karen Seekamp, Yingdi Wang, Wei Wu, Martina Klostermann, Iris van Hüst, Flori Wagner, Tina Stahnke, Marina Hoffmann, Heike Kugele, Otto Dorn, Jeanny Rieger
中国合作设计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业主:中国深圳会议展览中心
项目地点:中国深圳
结构设计:Schlaich Bergermann und Partner
工程技术:HL-Technik
景观设计:Breimann+Bruun
建筑面积:256, 000平方米
建设周期:2002年–2004/2005年
按摄影师:Christian Gahl
为深圳这个年轻城市的市中心设计一座展览中心, 设计方案尤其要求一种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融为一体的城市密集型结构。
会展中心的整个展览面积分布于9个地面大厅中, 构成一个280米x 540米的长方形平面。高出展厅和路面标高7.50米的入口和交通层面为人们开辟了进入各个展厅或展厅组的单独通道。这一因其高度位置而产生的与展览物流完全分流的展厅中轴线交通系统使各个展厅入口可进行灵活组合, 使观众居高临下, 对进行的展览活动一目了然。
沿此上层中轴区每隔30米设立了大型钢砼拱架结构。该结构做了框架加劲处理并相互连接, 以增强稳固性。它们向上耸立45米, 支撑着360米长60米宽的会议中心建筑, 使其凌驾展厅本体结构之上。会展中心的总体高度为60米。
筒形会议建筑悬浮于展厅上空, 其可根据需要单独或分半或与展览组合使用。
深圳会展中心总长540米, 使人想起1851年在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欧洲著名的水晶宫, 同时它比1996年在莱比锡落成的博览会还要长出一倍。
展览中心 篇8
从“接电话”到信息交互
一提到呼叫中心, 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个“接电话”的地方。在英语中, 呼叫中心被翻译为Contact Cente (联络中心) 。呼叫中心发明于美国, Contact Center的原意更接近“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因此, 呼叫中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进行流动和交互。
首先, 呼叫中心在媒体内部是一个业务运营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受理新闻报料、参与新闻互动, 更可以介入发行征订、广告业务受理在内的销售服务。新闻产品及衍生业务、经营活动等服务都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运营。比如, 截至目前, 南都呼叫中心中继线路达120条, 拥有坐席50多个, 坐席人员近60名, 日均接听、外呼电话1200多个。
如此说来, 接电话仅仅是呼叫中心的表象, 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信息的交互和信息处理的中枢。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互联网手段等都为呼叫中心的庞大信息采集和处理提供了保障。不管是新闻报料人, 还是普通订户, 广告客户, 只要拨打呼叫中心的热线, 通过坐席人员都会生成记录。纷繁芜杂的信息在这里进行汇总后分门别类进行处理。
多媒体的整合平台
目前, 南都呼叫中心每年处理各类电话业务32万多个, 网络在线QQ用户32万多, 微博粉丝总量超过130万。从单纯的电话接听, 到网络等多媒体的互动, 媒体的呼叫中心更是一个多媒体的整合平台。
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看来, 微博更应该在媒体中扮演一个中间节点的作用, 收集信息、舆情监控等。2010年5月到7月之间, 南方都市报先后在新浪、腾迅、搜狐、网易、人民网等门户网站注册开通南方都市报报料与客服87388888官方微博, 利用微博平台受理新闻报料、投诉咨询, 推广南都新闻和南都品牌活动等。此外, 南都呼叫中心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系统、南都网鲜橙社区报料群, 积极汇总新闻报料和发行投诉, 实现各类信息的汇总入库, 建立健全新闻线索信息数据库与发行客服信息数据库。
微博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 作为新型媒体其发生的是病毒式传播。在中国, 微博更加重视新闻信息的传播, 更具有社会性。因此, 呼叫中心整合和利用微博将成为一种趋势。微博平台的开通运营, 是南都呼叫中心继2009年组建在线客服QQ平台以来, 再次拓展的新客服平台之一, 不仅增加了网络报料与客服的渠道和窗口, 也为有效推广南都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微博, 任何一个个体都是“草根记者”, 他们在突发现场利用个人微博平台发布信息。“草根记者”的出现, 使得普通公民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传播。而传统媒体则应该扮演一个“快速的深度者”的角色, 根据微博信息进行事件的求证, 全面、及时、准确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此, 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了融合, 有效地进行了互动和联动。新媒体由于其技术特性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 传统媒体因为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引导新媒体的报道方向。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呼叫中心是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首个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进行独立运作的。
2003年,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自建962288呼叫中心平台之初, 仅有9名坐席代表。呼叫中心最初是为集团所属媒体的读者提供报料和投诉服务的, 是集团的内部服务主体, 成本中心。2006年5月, 呼叫中心正式更名为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 扩建后的60个坐席工位可以提供英语、日语和汉语的多语种服务。至此, 文新集团所属的呼叫中心已经完全企业化运营。2009年8月, 文新集团建成962288外高桥呼叫中心, 使总容量扩至125个工位, 开始19种语言的全天服务。
2006年,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以票商的身份出现在上海票代市场, 以多语种呼叫中心的后台优势, 拿下多个国际票务总代理的项目, 当年票务经营收入位居上海票代业第二。2007年,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开始涉足特种纪念品零售业, 在上海最高档的商场内开设连锁店。2007年, 呼叫中心自行研发的呼叫中心应用技术专有软件已达十余种, 经政府招标程序成功承建广东佛山电台呼叫中心。至今, 其已经为国内其他单位成功建成了6座呼叫中心, 输出了技术和管理, 成为自有市场产品。2008年,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经过激烈竞争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外语语音服务唯一供应商, 并成功承办“96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热线”, 提供13种语言的24小时服务。2011年末,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发改委的资助下, 将建成国内首个720p双视频流高清可视呼叫中心, 以此进军国际电信服务业和国际旅游服务业。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目前年营业额3500~5500万元。可以看出, 呼叫中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媒体, 和传统媒体一样它同样具有媒体功能和商业功能。建立呼叫中心后, 如何实现这个新媒体的社会服务价值和商业价值才是许多媒体要思考的新课题。■
摘要:一些媒体的呼叫中心开始走上对外承接外包服务、电话销售等业务之路。媒体呼叫中心由成本中心正在向利润中心转变, 趋势明显。呼叫中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媒体, 和传统媒体一样它同样具有媒体功能和商业功能。建立呼叫中心后, 如何实现这个新媒体的社会服务价值和商业价值才是许多媒体要思考的新课题。
展览中心 篇9
展会将聚焦知识、资源和经验分享, 旨在推进分享型经济发展。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局成员Frank Pörschmann说道:“新的信息通信为此奠定了基础。‘分享型经济’从各个方面被证明是取得有效增长的关键因素。”
CeBIT下设四大板块, 为供需双方的会面带来便利。
“数字商务” (CeBIT Pro) 展区集中展示专业应用软件企业, 从中小型企业到大型跨国企业, 应有尽有。
“数字政务” (CeBIT gov) 展区以市政、州府和联邦机构以及欧盟解决方案为主。
“数字实验室” (CeBIT lab) 展区则主要针对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观众, 展示未来的数字产业实验室。
“数字生活” (CeBIT life) 展区以数字生活为主轴, 展出各种数字科技与应用软件, 尽显移动生活和智能生活高端科技发展趋势。
展览中心 篇10
一、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发展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的中央直辖市, 是长江中上游的中心经济文化城市。重庆市现有7个展览场馆, 规模较大的有4个。至2005年展会总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 生产总值上亿元, 新增展馆面积15万平方米, 展馆总面积达到20余万平方米。1999年落成的重庆技术展览中心是重庆市一个现代化专业展览馆, 也是中国展览馆协会的成员之一, 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是重庆市“一会一节”的主会馆。重庆环新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规模较大、实施和功能较为齐全的会议展览建筑群。重庆会议展览中心也是中国展览馆协会的成员, 中心配套服务实施较完善, 除了满足一般会议展览要求外, 还可以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最新建成的西部地区设备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会议及展览场地, 共分为展览中心、会议中心、酒店及室外展场和广场等3个部分, 总建筑面积为237533平方米, 其中, 展览中心132727平方米, 会议中心面积为41731平方米, 共可容纳标准展位3028个。
近年来, 重庆先后举办了面向西部、全国和国际的会展有:中国重庆第九届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第五届中国重庆建筑建材及城市建设展览会、2005年中国西部包装印刷业工业展览会、2005第四届重庆国际电力、电工及电气自动化展览会、2006重庆·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第五届亚洲议会和平协会 (AAPP) 、2007年春季糖酒会等一些大型的展览会议。
二、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不小的硕果, 每年销售额有1亿元左右。但与国际展览强国相比, 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还存在着我国会展业的一个通病: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获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一) 人们对会展经济意识还比较薄弱。
长期以来, 整个国人对“文山会海”嗤之以鼻, 觉得会议展览是件很铺张浪费的事, 也是政府部门的面子工程, 一味着追求工程“量”的大小, 而往往忽略了“质”的发展, 所以会展工程在国人看来是政府的面子工程, 会展业也往往别人们忽视了。
(二) 展馆设施落后, 对网上展览不够重视。
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载体, 被誉为会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相当规模及其配套设施齐全的展馆;就难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馆建设上, 缺乏长远考虑, 一味地从短期的利益出发, 造成展馆规模小、数量少、设施落后;2006年整个重庆的会展不足100个, 跟国内“会展三巨头”对比, 是相差甚远;有专家预测, 21世纪初我国的会展经济将步入成熟期, 届时, 不少国际专业展都将超过10万平方米甚至达到20万平方米的规模, 且对展馆甚至整个城市的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到那时, 我国的展馆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从这次糖酒会来看, 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展馆面积上已无法满足像糖酒会这样的大型展会的需求, 以至于把很多厂商分散到其它酒店, 满足不了厂商的基本需求, 造成很多不便, 从而影响了重庆会展业的服务形象。
(三) 会展创新不够、内容形式雷同。
由于主办会展的主体复杂 (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种协会、组委会、企业等) , 再加之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重庆会展跟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不同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市办主题雷同的会展的局面 (如汽车展,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每年就有两次, 分春季和秋季;而汽车展在全国各地区更是数不胜数) 。让参展商食之无味, 怨声截道 (其中不少参展商是政府部门“摊派”任务来参加的) ;参展商来参展更像是走个过场, 大大降低了参展的商品质量。另外, 一些展会的组织者对参展者只收费而不对其资质和信誉进行审查, 导致了一些展会办成了“集市”, 甚至给那些心术不正的厂商提供了宰客骗人的场所和机会。
(四) 缺乏优秀的展览人才和管理公司。
会展经济也属于智力经济, 一次成功的会展, 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进行精心策划及专业的展览公司承办。但遗憾的是, 重庆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和公司奇缺。会展公司由著名的香港笔克公司换成重庆渝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而重庆渝开发根本就没有办理展馆的管理经验, 以致管理上出现诸多问题, 展馆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造成展会期的组织和管理混乱, 只重收入, 不重服务, 使展馆的办展质量和服务欠佳。
(五)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一次展会的能够完美地谢幕, 不仅仅是靠某个人的精心策划就能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各职责部门间要相互配合协调好, 才能提高会展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但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会展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缺乏统一协调。比如:在这届的糖酒会上, 很多展商被安排在会议厅布展, 但是会议厅跟展览厅是同一级别, 平时是各司其职, 会议部跟展览部之间的不协调, 给参展商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会展经济的研究, 制定会展发展规划。
重庆市会展业起步晚, 这既是劣势, 又是优势。我们可以认真地总结和吸取其他一些城市在发展会展经济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直接按照“三效四化” (效果、效率、效益, 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 的原则, 抓好重庆市会展业的发展规划, 实现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业属于人员密集的社会性活动, 没有人气的集聚办不成会展。一些会展业起步较早的城市已开始意识到:发展会展业要把握好各自的优势定位。有人提出, 办消费品的商展是香港的强项, 因为香港有10种消费品的出口量是全球第一位, 很多海外买家习惯于到香港订购;办工业机械展、家具展, 珠三角有优势, 因为随着香港产业结构的转型, 珠三角的制造业已经取代香港。那么, 重庆的强项或优势是什么?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不仅要研究产业的优势, 而且要研究地缘优势。从产业优势讲, 重庆的军工制造、摩托, 汽车、饮食、仪器仪表和三峡旅游资源等在全国都很有知名度, 各相关委办、局都要把会展业作为展示本行业的发展成果、扩大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市场的桥梁和舞台, 精心研究、精心策划、精心组织, 争取每年都办成一两个相关展会。建议把办会展作为一项硬任务, 列入有关委、办、局年终目标责任制, 专项考核, 强力推行, 把重庆的特色资源推出去。从地缘优势讲, 重庆市要发展会展经济, 就必须充分发挥三峡大坝的地缘优势和西南地区中心的城市品牌, 立足承接国内外的企业到重庆办会办展, 争取用几年的时间, 把重庆办成面向国内外, 和辐射带动我国整个西部城市群的西部中心会展城市。建议外经贸局、经贸委等部门要抓紧研究, 提出对策建议。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整个城市经济链起“连锁效应”。
(二) 建立会展行业组织, 加强产业管理。
会展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 就必须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经营, 就必须具有专业化运作主体、市场化运作方式和专业化运作手段。随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会展城市已清醒地认识到单单靠政府办会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于是主动融入市场, 及早树立“依靠市场”而不是“依靠市长”的理念, 认真研究如何在市场环境下办会展的思路。一些会展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像广东、北京、上海、大连、长春等都建立了会展企业, 组建了行业协会,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认为应该把资源用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到会展业的整体宣传。
市政府宣传部要精心策划包装本市的优势资源, 并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向外界推介, 吸引外地厂商和专业观众来参展。
2、运用到会展场馆建设上。
会展场馆建设是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 许多城市 (如广东、北京、上海、大连、长春等) 加快了会展基础设施建设, 不少城市已经建成, 或者正在建设, 或是已经规划建设数以或几十万计的会展场所。目前, 重庆市只有承办国内大型展的能力, 要是承办国际性大型展, 就显得力不从心, 展馆的规模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应加快会展中心的建设步伐。
3、运用到会展定型项目的培育, 成熟后就让其市场运行。
重庆目前为止还没有特色展能够打入国内展会的前列, 所以前期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坚持走市场、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培育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优势展会, 用5——10年的时间, 争取打造成国内有名展会。
(三) 积极创新、开发新型展会。
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做好定位, 并积极创新, 产品才能有突出的特色和持续的吸引力。对于会展企业而言, 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积极开发新展会, 二是培植并不断提升品牌展会。我国会展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时推出新的专业性会议或展览, 并从内容、形式甚至配套服务等方面, 对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展会进行改进和创新;即使是对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行业领导型展会, 也要与我国的场馆条件、地方风俗等结合, 以办出重庆自身的特色展会。总之, 推出新的展会应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即商业会展与经贸活动、参观性与参与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四) 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重庆会展业输入新的血液。
1、加强与周边高校合作, 培养会展人才。南岸区有好几所有名的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教育学院) , 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 与这些高校合作, 以辅导班或开发会展专业的形式为主, 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 引进外来会展人才, 包括国内、外, 提高会展人才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 引进外面的人才, 积极学习外面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自身的优势, 走特色的发展道路。2、人才走出去, 经验走回来。与国内其他大型展馆合作, 进行人才定期互换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也是经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选拔部门年轻的人才外出学习, 把外面的成功经验学回来, 这样对整个重庆会展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 建立专门的部门协调小组:
协调、互动。这个协调小组, 是由总经理牵头, 人员由各部门选派1人来担任, 展会完后回归各部门, 只有有会展的时候才成立这个小组, 定期选派, 直接对总经理负责。主要的工作是:监督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会展进行预评和综评等工作。展会后, 这个协调小组将对这次的展会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出展会期间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后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 相互之间检讨, 宣传成功的经验, 批评失败的例子, 让各部门形成互动竞争, 这样才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朝阳企业。
摘要:当前, 会展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重庆市会展经济起步晚, 特别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会展经济, 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上, 离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了解会展经济, 笔者通过调查和思考, 对发展重庆市会展经济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会展经济,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中国会展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2]、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网站
[3]、中国展览网
[4]、广州展览网
会发光的展览就是好展览 篇11
展出日期:2006年12月30日-2007年3月4日
展出地点:北京帝门艺术中心北京798艺术区
作者当时不在展厅里,但是有一位温柔可亲的女工作人员,一直为他的三组作品进行讲解演示。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需要你的亲身参与。在《消失的时态》录像互动作品里,你要提上一盏灯笼,它会使你在不同的场景里体会忽快忽慢,忽疾忽柔。而在《化境》里,你拨动屏幕上的水纹,或是轻拂屏幕上的古琴,相应的另一个屏幕上就在水墨的幻化中生出那些春(梅)、夏(兰)、秋(竹)、冬(菊) 。《蝶域》里则是“庄生晓梦”,你不知是你在梦中还是在蝶的梦中。
在“失去时间感和身体意识感的逆时空间”里,数码可以从一个冰冷的角色摇变成为你可以呼吸得到的温暖。
“互动”一词似乎在当代已经被泛滥使用,但是在看展览的时候我才逐渐品出“互动”的真实涵义。
12007年第一场电影巡展
“ITALIANA 影像中的意大利”电影节
时间:2007年1月19日-2007年1月31日
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
终于,意大利年的热风刮到了电影。而这一次,是30部意大利电影与你的亲密接触,为了这次完全的意大利之旅,主办方精心挑选了与特定地区有关的反映历史题材及现代题材的作品。其中有电影大师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1960年)、罗西的《西部往事》(1967年)、德·西卡的《意大利式婚礼》(1964年)、安东尼奥尼的《女朋友》(1955年)及近年来代表意大利电影发展的新片。
电影院的灯光也终于暗下,我随着《公牛》里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起起伏伏。这部拍摄于九十年代的剧情片充满了意大利式的温情和跳跃。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故事却宛若就在你身旁,刻划极尽细腻却又不失力度,不仅是意大利文化的尽显,更是将电影的魅力韵味十足的渗透出来。
摄影之外的图像 2007摄影作品联展
时间:2007年1月6日—2007年2月6日
地点:先声画廊 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展览包括邵逸农·慕辰夫妇的摄影作品,王劲松的《国字A号—72条》,当然必须提到老六——田益宾的《舞过三八线》,完成于朝鲜首都平壤的这组作品竟然是拍摄于观众席。记录了该国纪念独立55周年的团体操表演活动,在看似整齐划一的背后,是本来各有不同的数不清的面孔。国家和社会性在宏大的背景与举翻板人物的强烈反差下,愈发显得模糊和诙谐。刘瑾则是一如既往的在《城市建筑》中,述说着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精彩的作品还出自艺术家苍鑫、王国锋、伊德尔、余极、戴光郁之手。展览以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艺术家们对当下的思考。
“上海错位”摄影展
时间:2007年1月27日—2007年2月9日
地点:东八时区空间北京798艺术区
这个展览选择了十位上海青年摄影师(多为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品(十位摄影师是乔、朱婴、邱晨、肖睿、祝越、施瀚涛、黄虹、曹友涛、程屹枫、缪佳欣)。“以错位的方式构成上海欲望的万花筒”。上海这个城市在摄影师的镜头下面毫不矫情的流淌出各样的声音,将我们对城市的想当然和概念化撕扯得粉碎。开幕式当天林路及其他主创人员还亲临现场进行交流。
哦! 秦凤玲作品展
展出日期:2007年1月28日—2007年3月11日
展出地点:空白空间北京798艺术区
我想我得去配眼镜了——刚进展厅时居然差点就走了。还好,那满墙的花花绿绿还是把我引到跟前。原来以为是平面作品,哈,凑近了看非常有趣,每个颜料堆砌的小人都成了小浮雕。据说有观众看她的作品时还用舌头去舔来着,因为无论是质地还是颜色都实在太象奶油或是糖果了,如果再来点甜丝丝的香气,只怕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女性独特的细腻气质显露无遗,然而却不是柔弱自怜,作品呈现出清醒、敏感和幽默的特点,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将有无尽的耐人寻味随同而来。
金融中心与金融中心功能研究 篇12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 国内对金融中心的界定尚不统一。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金融中心, 并通过对其特点的描述来进一步界定金融中心。概括起来大体上分为三大类:
1. 从资金枢纽角度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曾康霖教授和唐旭研究员
曾康霖认为, 当代所谓的金融中心就是融资枢纽, 是指那些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它通常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唐旭认为, 金融中心 (1996) 是资金流动的枢纽。既然是枢纽, 就意味, 金融中心所吸引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要为本区域使用, 而是通过该中心, 流向具有最佳使用效益的地方。
2.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洪葭管研究员、杨咸月博士、项俊波主任等
洪葭管认为, 金融中心 (1993, 2003) 是以巨量金融业务为其基础, 较强辐射作用为其基本特点。杨咸月认为, 金融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开放的金融市场。其最大功效表现在金融集聚辐射功能。项俊波认为, 金融中心是在一个特定城市和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积聚的市场。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但这种中介功能又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 它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场所, 是“中介的中介”。
3. 从金融活动或者金融机构等的集散地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饶余庆教授、谢太峰教授、黄解宇博士等
饶余庆认为,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群集, 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的都市。何炘基认为 (1996) :金融中心是广泛的名称, 基本上为一高度集中金融中介服务的地方。在任何一个国际或地区, 必有地区间资金供求不平衡的情况。金融中心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平衡地区间的资金供求, 以及金融中心由资金剩余的地区吸取资金, 然后转贷于缺乏资金的地区。谢太峰认为,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活动密集的地方, 从现实中看, 这样的地方一般是城市。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大的一个资金交易集聚地。黄解宇和杨再斌认为,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集散地。倪鹏飞和孙承平认为 (2005)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 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中间和心脏带。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中心的功能观:金融中心的重新界定
上述学者关于金融中心描述的角度是不同的, 但都或明或暗的表达了一个关于金融中心共同的特征, 即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的聚集和辐射的地域, 金融中心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
因此, 从根本特征的角度老说, 金融中心就是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作用的地域, 一般来说, 这一地域表现为一中心城市。
这表明, 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地域的性概念, 是某地。和前面地域性概念的区别在于, 这里是从金融中心功能发挥的角度而非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的角度来界定这个地域的。二者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于,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聚集是表象, 而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是本质, 二者是量性与质性的区别。如果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而没有发挥聚集和辐射功能, 该地不能称为金融中心。第二, 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当这个聚集过程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的时候, 发生了质的变化, 该地发挥出了金融聚集和辐射的功能的时候, 该地区形成了金融中心。第三, 金融中心的半径的大小决定了金融聚集和辐射的区域大小, 这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层次。金融中心的半径越大, 金融中心的层次越高。
三、金融中心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 金融中心的功能
所谓的功能, 简单理解就是功效、效用、效应、效能或作用。金融中心的功能也就是金融中心的功效、效用、效应或做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或一种状态, 它会自动赐出一切可计量的与不可计量的、已知的与未知的影响因素, 它是扣除了一切成本、消耗、摩擦、不适应、不协调、不吻合、不耦合以后的“净剩余”、“净结果”, 因而具有很大的客观性。从而从金融中心功能的角度来研究金融中心需要的条件和建立金融中心的抓手具有优越性和准确性。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金融中心功能系统研究还没有成文, 但我国学者对于金融中心的功能的一词提出可以见于诸多报刊杂志、专著作品等多项研究成果, 其中对金融中心功能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如曾康霖教授 (2003) 概括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六大功能即融资功能;筹资功能;投资功能;交易功能;创新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胡坚认为 (1996) , 金融中心的最终功能是融资和贷款中心。何炘基认为 (1996) , 金融中心执行两个基本的功能:金融中介功能和年期转移功能。谢太峰认为 (2006) , 金融中心具有货币结算功能、筹资功能、投资功能、资产重组功能以及信息传递功能等。潘英丽认为 (2006) , 金融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平衡地区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供求。等等。这些理论概括, 表明了金融中心的某些具体功能,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重要意义, 是不可否认、不可排斥的。但是笔者认为在金融业有一定发展的、非金融中心的城市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也可以发挥这些金融功能。因此, 这些金融功能是金融中心与金融业有一定发展的非金融中心的城市的共有功能。如果金融中心的功能仅限于此, 那么金融中心与非金融中心的区别就模糊了。那么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非金融中心的功能的根本区别在哪?
本文认为, 金融中心功能与非金融中心功能根本区别在于, 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是金融聚集和辐射功能。无论是什么样层次的金融中心首先和都必须具备的就是聚集和辐射功能。如果没有聚集和辐射功能, 该中心城市发挥的只是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一般功能, 是非金融中心的都具有金融功能。因此, 一个地域或都市只有发挥金融的聚集和辐射的功能, 才能说它是一个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是基于金融资源聚集的基础上的, 而金融资源聚集的种类、规模决定了金融中心功能的种类。因而金融中心的功能是多层次的, 而且是可以分离的, 也就是说, 一个金融中心并非必须具有所有的金融中心的功能, 在具备了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基础上, 具备其中的某些功能也可以成为金融中心, 而金融中心的层次越高, 金融中心的功能就越多, 层次也越高。
其次, 金融聚集和辐射功能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 但并不是说金融中心的功能仅限于此, 也并非排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等所具有的功能, 而且恰恰相反, 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以及以后, 随着金融要素的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 原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金融功能发挥得更为充分, 作用的领域更为广阔, 发挥的水平会更高。而且金融要素聚集的规模越大、种类越齐全, 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也更为充分, 金融中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 金融中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
如果我们把金融中心比作人, 要发挥金融中心功能, 就必须有相应的“器官”和“部件”。
(1) 金融人才。纵观金融发展史, 每个时期一些杰出的金融人物对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开拓者, 是金融创新的主导者, 是金融信息的解译者, 是金融中心运行规则的制定、执行、监督和治理者, 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完善者。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的“大脑”——指挥机关。
(2) 资金。金融中心处理的是资金。流淌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的参与者中的就是资金, 这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所有的金融活动都是围绕者它而进行的。储蓄者与融资者, 投资者与投机者,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揣着自己的目标来处理资金, 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兼为经营、媒介、融通、承载资金而生。
(3) 中介、市场、工具。这些是资金的载体。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就像人体的骨骼构成了金融中心的框架, 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 就像人的手和脚, 带着资金, 在不同金融中心的参与者中流动。
(5) 规则。规则是规范着金融中心的运行秩序, 是金融中心功能发挥的基础。没有规则, 就像人体神经错乱一样, 人体会生病, 金融中心会混乱。这些规则包括机制、法规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
(5) 监督。金融监督是对金融中心各项规则运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是金融中心的“医生”,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得医治, 保证金融中心“肌体”的健康。
(6) 通讯网络。通讯网络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 对金融中心的“肌体”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金融系统来说, 电讯服务质量与可靠性变得越来越关键。电话与网络银行, 电话与网上交易的发展也充分显示金融市场开发、金融服务分销与金融交易效率的提高对电讯服务的依赖性。
(7) 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金融创新是金融中心变迁的力量源泉。金融创新, 断扩展和提金融中心的功能, 是金融中心永葆活力的法宝。与金融创新相伴而行的是风险, 加强风险管控则是金融创新的“护身符”。
(8) 环境。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金融生态环境。它是金融中心形成和生长的外部环境。人体在适宜的生存环境生活总会感到舒畅, 金融中心的也同样如此。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金融要素的聚集与否。环境很差, 金融要素无法聚集, 更谈不上金融辐射, 也就不会形成金融中心。良好的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理的、历史的等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是政府的态度、执政能力和水平, 社会诚信状况, 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等。
上述八大要素彼此交织, 共同作用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 决定着金融中心功能发挥效果, 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兴盛与衰亡。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刘锡良等:世界各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特征及条件[J].金融研究, 1995 (11)
[2]唐旭: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J].城市金融论坛, 1996 (7)
[3]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4]杨咸月:城市群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组合[J], 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
[5]项俊波: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
[6]饶余庆:走向未来的香港金融[M].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 1993年
[7]陆红军:首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论文集[C].百家出版社, 1996年
[8]谢太峰等:国际金融中心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9]白钦先:论金融功能研究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 2006 (7)
[10]曾康霖: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 2003年 (6)
[11]胡坚: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J].经济科学, 1995 (2)
【展览中心】推荐阅读:
展览中心装修设计方案07-18
国际展览中心会议纪要11-23
艺术展览07-19
展览建筑06-27
展览项目08-17
展览陈列10-27
精品展览12-18
怀旧展览策划10-21
基层美术展览08-07
提升展览品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