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展览品质

2024-11-15

提升展览品质(通用3篇)

提升展览品质 篇1

中国是茶叶的祖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国和贸易出口国之一,因而一提起绿茶、乌龙茶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但是当人们提及红茶,更多人联想到的则是英国。事实上,中国才是红茶的创始国。中国红茶以独树一帜的风味个性、制法和分类,受到了世界各地爱茶人士的喜爱和追捧。据统计资料显示,红茶是近代世界各类茶中销量最大的一类茶,约占世界茶叶消费及贸易总量的80%以上。因此,中国既是世界茶叶故乡,同时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追本溯源,中国红茶的祖籍地则是在福建,出产于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它曾以其诱人的芳香和醇美,引领了欧洲百年的饮茶风尚。

与此同时,中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分布较广,有中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1]。然而,无论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还是红碎茶,均属于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原料,除了正山小种红茶,需要多经过一道过红锅的工序以外,大部分红茶品种制造技术大同小异,都是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制而成。红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红汤红叶。近年来,随着中国红茶独特的品质风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青睐,显示出了持续而强劲的市场需求,茶界对中国红茶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红茶的加工工艺与品质形成化学机理的探讨,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促进红茶品质的提升以及推进红茶产品的开发,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茶业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茶树栽培、加工等因素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及其成因,以期从根本上提升红茶的品质。

1 茶树栽培条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红茶品质与茶树的栽培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2]。中国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高地茶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高香红茶。高香红茶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而地理条件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地理特征包括:(1)具有以泥盆系花岗岩、石英岩、变质岩为主体的母质发育成的良好土壤。(2)多雨雾。(3)都产于河谷两岸的湿地及近水侧的山坡上。(4)大部分优质茶的生产地母岩都有高K,低Ca,低Mn及Si含量高的趋势。(5)干湿交替的气候。(6)海拔高度合适。所以在开发新红茶基地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水源、气候及海拔等条件。为生产高香红茶提供环境基础。

2 鲜叶原料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没有好的鲜叶原料制不出好的红茶,没有合理的加工技术和制茶机具即使有了好的红茶良种和高质量的鲜叶原料也无法加工成品质好的红茶[3]。沈丹玉[4]等对鲜叶生化成分和红茶发酵效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鲜叶的生化成分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氯仿试验对鲜叶发酵性能鉴定得出:大叶种的发酵性能明显较高,除迎霜、红芽佛手、黔湄419少数几个品种外,中小叶种的发酵性能普遍较低;且发酵效果好的品种基本都分布在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产红茶国家,中国的昌宁4号、黔湄419、迎霜和红芽佛手几个品种发酵性能也较高。因为鲜叶发酵性能高有利于红茶品质尤其是香气的形成,故鲜叶生化成分的组成与含量的合理程度将影响茶叶的香气。因此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对高香红茶的生产意义重大。

3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干燥。其品质要求是:香气浓郁鲜甜,汤色红浓鲜艳,滋味醇厚甜和。

3.1 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它的主要作用:在适温处理之下,使鲜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它不仅为以后的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而且萎凋的适度与否对红茶品质好坏有密切的关系。红茶在制造过程中,鲜叶离体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萎凋,散失了部分水分,达到了“物理萎凋”的要求,同时,叶内氧化酶类、水解酶类、转化酶类及相关的生化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进行着形成红茶内质特征必须的“化学萎凋”,尤其是PPO活性的增加,儿茶素酶促氧化的加剧,为揉捻、发酵中茶黄素、茶红茶素的形成,茶叶品质的塑造创造了条件,这对红茶品质的改善是不无裨益的[5]。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证实,不萎凋、过度萎凋、快速萎凋以及不同萎凋方法都有损红茶品质。一般情况下,萎凋与温度、萎凋时间、摊放厚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萎凋时间长,温度高,物质消耗大;相反,滋味淡而带有青气。适中的萎凋叶应掌握“青气渐散,香气显露”,含水量约65%~70%[6]。进而可以推想,不萎凋红茶是不可取的。

3.2 揉捻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揉捻的目的,一是破坏叶红胞,茶汁外溢,便于成条造形;二是促进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只有在萎凋工序掌握偏轻的萎凋程度,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茶汁来塑造外形,继而形成红茶的特殊内质[7]。

揉捻是红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揉捻一开始,即造成细胞结构破损,膜透性增加,酶蛋白与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结合而钝化活性。对于红茶,揉捻还是促进化学变化及发挥香气的重要条件。萎凋适度的鲜叶进入揉捻时,叶组织受到机械破损.JL茶素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酶性氧化作用随之加强,不仅使叶色由绿变红,而且因氧化作用导致香气成分大量形成。

从揉捻开始,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及其后继的聚合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成为发酵过程中物质运动的主流。多酚类的变化,主要是指水溶性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它对红茶的色泽、滋味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及其比例与红茶的品质密切相关。茶黄素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也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形成茶汤“金圈”的最主要的物质。茶红素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分,也是汤味浓度和强度的主要物质。茶褐色则与红茶品质成负相关,含量越高,茶汤色泽发暗,滋味平淡,叶底发暗[8]。

3.3 发酵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要形成红茶的品质发酵是关键性工序。当制茶原料及萎凋、揉捻条件相同,在一定的温、湿度环境中发酵,掌握发酵时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发酵的程度,进而影响到品质。萎凋叶经揉捻,使细胞破损,茶汁外溢而与空气接触,使以茶多酚酶促氧化聚合作用为中心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加速进行。揉捻实质上是发酵的开始。发酵是红茶形成的关键工序。随着发酵的进展,各种化学变化得以快速进行,而与红茶滋味品质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茶多酚的氧化及红茶色素的形成.因此要获得良好的发酵,必须控制好茶多酚酶性氧化时的温度、湿度、发酵时间及提供充足的氧气。段红星[6]等认为,发酵温度宜低不宜高,约在25℃~35℃进行,发酵程度遵循“适度偏轻,宁轻勿重”的原则,这将有利于茶黄素的积累和降低茶黄素和茶红素形成以后的转化速度,减少茶褐素的生成。方世辉等[9]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经相同萎凋、揉捻后,设置不同发酵温度(发酵程度相同)和不同发酵程度(发酵温度相同)处理,再烘干后制成工夫红茶,并对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温度22℃和28℃,红茶品质较好,TF和TR含量较高;在发酵温度22℃条件下,以发酵时间100min到140min,发酵叶黄红色到红色,红茶品质较好,发酵100minTF和TR含量均较高。发酵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酶活性的下降速率,高温(35℃)发酵时,酶活性下降速率较低温条件下要大得多。因此,红茶实际生产中宜采用偏低温度发酵,以降低酶活性的下降速率,这对红茶香气的提高有积极影响[10]。根据已有的科研结果显示:构成红茶品质的主要物质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11]。茶黄素色泽金黄,水溶性好,滋味辛辣,具有强烈的收敛性,是构成红茶水色明亮、滋味浓强鲜爽的物质,是形成红茶金圈的因素。茶红素呈棕红色,是红茶红色物质的主要成分,它收敛性弱,是构成红茶茶汤浓度的主要物质;茶褐素则是茶红素继续氧化的产物,它使茶汤红暗、滋味淡薄[12]。在发酵初始时,茶黄素的含量较高,茶叶中的多酚含量也高,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还较低,茶汤虽亮,但是欠红;茶汤中的滋味也因茶黄素、茶多酚含量高而刺激、欠爽;随着发酵的深刻化,茶汤变得红亮,是茶叶中部分茶黄素进一步氧化成为茶红素的结果。

茶黄素、茶红素是构成红茶品质中最主要的物质,当两者含量较高时红茶的品质为最好[6]。当发酵初始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都为最高,随着发酵时问的延长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红茶的发酵是在以多酚氧化酶为主体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多酚类化合物产生一系列的氧化反应,生成各种氧化产物;氨基酸在制红茶的过程中,随着发酵氧化的深刻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下降,形成了相应的醛和一些聚合物[6]。

3.4 干燥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红茶以其浓郁的花果香及强烈鲜爽的味道著称于世,而其强烈鲜爽的滋味则产生于茶叶加工过程。除了前面提到的儿茶素的氧化聚合是其强烈的收敛性之源以外,在发酵及烘焙中糖类的氧化、裂解及氨基酸的氧化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也赋予红茶独特的味感。红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梅拉德(Maillard)反应,即茶叶烘焙温度120℃以上,即产生焦糖香[6]。除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香气物质外,在红茶的烘焙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吡咯衍生物、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都是红茶香气的来源之一。赫兹等指出,在梅拉德反应中,加热温度不同,生成香味类型亦不相同,但,到目前为止,对红茶干燥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形成以及干燥温度与品质形成的关系等研究的还比较少。虽然如此,但最后干燥的目的除了发展茶叶的香气而外,最主要的是便于茶叶的贮运和保存,保持茶叶的含水量在一个不致于使茶叶变质的程度,一般含水量约在5%左右即可[6]。所以干燥也是红茶品质形成必不可少的关键工序。

4 提升红茶品质的措施

如上所述,茶树的栽培条件与鲜叶的生化组成是优质红茶的物质基础,而合理掌握红茶加工过程中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大工艺,并从包装贮藏上予以改善,为红茶品质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源头、过程以及贮藏这3个方面予以全面把控。

4.1 从源头把控

提升红茶的品质首先要从鲜叶入手,保证鲜叶质量,做到嫩度,匀净度、新鲜度好,为初制提供优良的原料。提倡按标准(一芽二、三叶及幼嫩对夹叶)及时分批留叶采摘,反对一把捋、一扫光,做到不带老叶枝梗和鱼叶。盛装鲜叶的工具要通风透气,清洁卫生,不紧压,不伤叶,及时售运。鲜叶进厂验收、定级,分别归堆,薄摊勤翻,防止叶温升高变质。

4.2 从过程把控

红茶的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必须环环扣紧,严格把关,保证质量。首先,保证厂房设备和能源。要求厂房适应原料生产基地规模,茶叶配套、布局合理,操作方便,作业安全,清洁卫生。特别是要解决靠天做茶的问题,设置萎凋室或萎凋槽,配备烘干设备。同时要保证能源供应,防止停电等严重影响制茶品质的弊端。其次,保证制茶工艺技术。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熟悉制茶操作技术的工作人员,并制订严格的工艺操作技术规程和管理规章制度。

4.2.1 采摘:

采摘的叶片老嫩程度必须一致。细嫩的鲜叶,叶质肥厚软嫩,内含物含量高,纤维素含量少,制成的红毛茶,色泽纯润,条索紧结,锋苗好,香气浓爽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匀;粗老的鲜叶,纤维素含量高,叶粗硬,制成的红毛茶条索粗松,色泽枯花,香气平和,叶底硬暗。此外,细嫩的叶片,萎凋时失水慢,揉捻易成型,发酵比较容易快达到适度;粗老的叶片,在萎凋时失水快,不易揉捻成条,多碎片。此外,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要进行分级归堆,及时付制。

4.2.2 蒌凋:

萎凋是形成红茶香醇味浓的重要前奏。若不先经萎凋而直接进行揉捻,会产生一大堆潮湿的碎茶。相反,茶鲜叶若经充分萎凋,则变得柔软,韧性增强,揉捻时不易破碎,同时因蒸发去多余的水分,叶片中的内含物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为形成成品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奠定基础。因此,萎调应适度,掌握“嫩叶重萎、老叶轻萎”,及“春茶重萎,夏茶轻萎”的原则,尽量不搞日光萎凋,推行室内自然萎凋或萎凋槽萎凋。

4.2.3 揉捻:

揉捻是进行发酵的重要基础,揉捻主要是为了在外力的作用下破坏茶叶的细胞组织,一来为发酵工序做准备,一来可以使挤出茶汁粘附在茶叶表面,增进色香味浓度。揉捻还能使大部分茶叶获得紧结的条索,增进茶叶的美观度。揉捻时,应合理加压,实行分筛、解决、复揉,达到紧结成茶。以细胞破坏率达80%以上,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

4.2.4 发酵:

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主要是经过揉捻叶“发酵”形成的,发酵工序是红茶所特有的,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发酵”,俗称“发汗”,它实际上是揉捻叶中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一种叫做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的一种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其他化学成分也相应地发生深刻的变化,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所形成红茶色素有一部分能溶解在水中,冲泡后便形成红色的茶汤;一部分却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从而使叶底呈现出红色。因此,应严格控制发酵室的发酵条件,掌握温度23℃~30℃,相对温度90%以上,空气新鲜供氧充足的环境条件。发酵程度适当掌握偏轻。一般由叶的颜色和香气鉴定,“发酵”程度开始由青草气→清香→兰花香→桂花香→苹果香→熟香为宜。以发挥红茶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4.2.5 干燥:

经过发酵的叶片,由于叶片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尤其是如上所述的产生红色色素的多分氧化酶,它的活性仍然很强,如果不予以制止,将会继续发生作用。因此,就亟需通过干燥的工序来抑制酶的活性,阻断酶促氧化过程。通过干燥,不仅能蒸发去一部分水分,使红毛茶充分干燥,防止霉变,便于贮藏与运输,而且紧卷的茶条外形还能因此得以固定。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散发去青草气,增进红茶的甜香。因此,在干燥时也应及时,掌握“毛火高温快速,足火低温慢烘”的原则,含水量不超过7%,防止霉变,以利于贮藏。

4.3 从贮藏把控

4.3.1 避免受挤受压

优质红茶的干茶含水量通常在5%~6%左右,手触时具有刺手感,手用力揉搓即成粉末,这就决定了它易折易碎。因此,在贮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受挤、受压,避免断碎,被人误认作低级茶,且碎茶在品鉴的时候也缺乏美感。

4.3.2 避免受热受潮

无论是高温还是高湿的天气都会对红茶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温度愈高,红茶的色泽就越容易变色,通过放置在阴凉处或低温冷藏可有效减缓茶叶变色。此外,潮湿是贮藏红茶的大忌,因为红茶作为茶叶的一种,本身就具有吸潮性,容易受潮使含水量升高,容易发生变质,故红茶应存放在密闭性优良的容器中,并放置于干燥的地方贮藏。如果茶叶本身含水量就比较高,应稍经文火烘焙后再行贮藏[13]。

4.3.3 避免暴露空气

当您购买的红茶未能及时喝完时,应及时将红茶密封好,避免她直接与空气接触。其一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分,特别是遇到潮湿的天气,容易导致红茶受潮霉变;其二是因为红茶暴露在空气中时,光线的直接照射会加速茶叶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使一些营养成分流失甚至变产生变质;其三是因为空气含有一些粉尘、有害微生物等物质,容易产生不利于红茶品质的影响。

4.3.4 避免混合贮藏

由于红茶本身具有吸附性,容易吸收异味,影响到她本身固有的香气。因此,红茶应避免和其他如肥皂、樟脑、调味料、香烟、中草药等带有异味的物品接触,避免串味。此外,由于红茶是经过发酵工艺形成特有的甜香,尤其是正山小种有股特有的松烟香,而绿茶则以清香见长,普洱茶以陈香为特点,铁观音以花果香取胜,花茶则以鲜灵的花香著称,倘若这几种风格迥异的茶混合贮藏在一起,将会发生“自相残杀”,时间一长,导致各自的香气特点丧失殆尽。故红茶也不能和其他茶类混藏。

摘要:中国是红茶的创始国,红茶在世界上拥有广泛的爱好者。随着红茶受到越来越多茶叶爱好者的喜爱,如何进一步提升红茶品质,生产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红茶也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红茶品质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探讨影响红茶品质的因素,并以此探讨改进与提升红茶品质的相关措施,旨在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红茶,品质,加工,发酵,措施1

培养兴趣 提升品质 篇2

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智力因素, 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非智力因素, 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前者以感觉—思维—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 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 具有操作性, 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以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 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 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 其作用是动力性的, 称为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 相互促进, 互相制约。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动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 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 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情绪, 对教学内容怀有浓厚兴趣, 不受外界干扰, 坚定目标, 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2.引导和强化作用

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除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外, 还需要学生内部动机的配合, 始终如一地积极投入学习, 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一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 主观上可能产生退却的念头时, 非智力因素将使之振奋精神, 坚定意志, 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受挫, 扬长避短, 最终克服困难, 达到既定目标。

3.控制和调节作用

通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 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 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 提出新的需求, 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调整学习进程等, 都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有关。

4.激发和感染作用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使智力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无数事实证明, 一个智力因素较高, 非智力因素较低的学生, 很难在学习上获得和其智力相当的成功。因此,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同样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方法

1.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意志, 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具有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 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

(1) 语言激趣

“言为心声”, 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妙趣横生、有“形”有情的语言揭示较为深奥的科学道理, 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语激趣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 陶冶情操,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学教学中, 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 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 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 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 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 做到抑扬顿挫, 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 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 比如, 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 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地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

(2) 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 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悬念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 但都要求有始有终, 充分体现其“引新”和“启下”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 教师发问:“大家都知道, 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 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 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 从而激起探求的欲望, 对新的课题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 全神贯注, 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 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 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 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 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 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 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 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 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掌握化学规律。例如, 演示氨气溶解性实验时, 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 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 学生欢呼雀跃, 情绪高涨, 教师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氨气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激趣外, 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事实也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

(4) 精心护趣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处于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过渡时期。在学习上越来越要求独立, 并且总是对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感兴趣, 还能在不断的成功中发展这种兴趣。为了发展这种兴趣,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创造条件,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 在作业布置上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业难度要大些, 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难度小的题目, 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

2.提升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可以帮助学生由被动受知向主动学习转变,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逐步做到“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 (叶圣陶语) ,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1) 关系保证品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 而心理交往的基础是情感交流, 而兴趣是后天形成的, 它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建立。由于建立兴趣的基础、目的不同, 所以兴趣的持续程度也不同。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并使之稳定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 要求教师对化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工作的满腔热情, 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上课风趣幽默, 宽容大度, 严教善导, 使学生佩服你, 喜欢你, 他才会喜欢你教的化学。其次, 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体贴入微, 让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 默默地传递给他们, 为他们所感动, 使他们产生一种推动化学学习的强大动力,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不断进取。

(2) 教材渗透品质

与文史科不同, 化学科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不多,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 从而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 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响、同情、激励、喜悦、惊奇等。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 使得所注意的化学现象和记忆、理解的化学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变得丰富, 学习的效率更高。例如, 当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凝聚着前人智慧的知识结晶时, 介绍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 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 从而使学生产生敬佩感, 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又如, 讲到石灰石的性质时, 将石灰石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与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融为一体, 教师动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让学生根据诗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同时穿插介绍各地溶洞的秀丽景色, 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总之, 教师有意识地“植入”情感因素, 并通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经过无数次熏陶, 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祖国、爱科学、敬佩科学家、充满幻想、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3) 意志提升品质

提升品质 追求卓越 篇3

创刊之初搀扶着我们前行的老同志已经不能完全请来, 还有几位前辈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是《早期教育》永远忘不了他们。

30年来, 《早期教育》杂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编辑部工作的内容不断变化, 人员也在变化, 但是创刊之初确立的办刊理念没有变, 那就是紧密联系读者, 贴近教育实际, 编辑部的工作作风也没有变, 那就是勤奋务实、自加压力、不断创新。

30年来, 我们始终把提升品质, 追求卓越作为奋斗目标。30年的办刊史记录了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历程。《早期教育》由创刊时每月出版一期, 40面, 发展到今天, 每月出版四期, 合计188面。

2000年, 我们创办了教师版;2005年, 我们创办了美术版;2011年, 我们又创办了教科研版。面对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发行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刊以国内外优秀期刊为榜样, 不断提高刊物内在质量和装帧印刷水平, 加强与读者互动交流, 积极开拓市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是刊物的责任。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舆论宣传工具, 我刊在宣传报道方面遵循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指示精神, 为国家和省幼儿教育中心工作服务, 始终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幼儿教育规律, 以严谨的态度选稿, 不浮躁, 不跟风, 不搞有偿报道, 坚守自己的学术品位, 塑造了我刊在全国幼教界的良好形象。

在编辑部内部建设方面, 我们倡导学习幼教知识、精通编辑业务, 形成团结、高效的工作氛围。年轻编辑每月至少去幼儿园4次, 老编辑每月至少去幼儿园两次, 并广交幼教界朋友。现在我刊的所有编辑都能够熟悉全省各地的幼教干部、教研员和重点幼儿园园长。通过定岗、定责、定任务, 激发每一个人在编稿、组稿、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对组稿、采访、编辑、校对、通联、内勤等各项工作我们都制订了规范化的管理办法, 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读者的关心支持是我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 我们把密切联系读者作为我们主要的工作方针。每年我们都要召开3~4次读者座谈会, 除了走访江苏基层, 还要到外省市组稿、与读者交流、认真听取读者的意见。

我刊牢牢树立社会责任感, 始终把提高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每年我刊都要无偿地举办几次大型社会活动;幼儿园之间想互相走访观摩, 请我们牵线搭桥, 我们有求必应, 热心做介绍人;幼儿园房屋翻新改造, 欲外出参观考察, 求助于我们, 我们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对象;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我们为他们提供信息, 甚至帮助聘请教师。

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和发行方式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我刊把不断改进装帧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每年的9月份便着手研究下一年的封面设计, 向读者和美术专业人士等多方征求意见, 常常反复七八次才能定稿。

在近几年的市场激烈竞争中, 我刊凭借准确的定位和办刊特色, 站稳了脚跟, 赢得了读者, 发行量连创历史纪录。目前, 每月发行量达46万, 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幼儿教育专业期刊群。从原先依赖行政发行的模式, 逐渐走向市场化。

从去年起, 我刊又开始了新的跨越, 在总社的支持下, 谋求多元化发展, 开展电子商务、教师培训、教材发行、境外学习、幼儿兴趣培训等等业务, 还接受了教育部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的编制任务, 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名园办民园的政策研究”。乘《早期教育》创刊30年之东风, 我们正在筹划出版《早期教育》30年精品文库丛书, 选取30年精华, 让它们通过新的形式再次放射光芒。

上一篇:船舶机舱通风方案设计论文下一篇:标准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