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异象

2024-10-02

中国异象(共9篇)

中国异象 篇1

引言

网络借贷分为个体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或小微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是网络借贷的一种主要形式,特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P2P借贷逐渐由单一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随之产生。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P2P网贷公司zopa在英国成立。同年10月,美国kiva成立,此后的2006年、2007年,美国Prosper和Lending Club相继成立。

2007年6月,我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在上海市成立。网络借贷的产生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借款难的问题,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自此,网络借贷平台蓬勃发展。但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数目的不断攀升,网络借贷模式的异化随之而来,很多P2P平台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了交易的当事人,这使得本来应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依然无法脱媒。另外,设立资金池、自身担保等事件的存在也使得P2P行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平台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http://www.wdzj.com/

当前,中国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贷款业务方面,银行占据着较大市场,但是其业务范围却只局限于大企业,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虽然急需贷款来扩大企业规模,却常常遭遇融资难的问题,而P2P网贷正迎合了中国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因此,笔者通过对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流程的深入研究,分析网贷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为网贷市场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合理建议。

一、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

我国网贷平台主要分为五类,分别为国资系、银行系、民营系、风投系和上市公司系。本文在对网贷之家等数据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我国网贷平台的现状。

(一)借款期限差异明显

不同类别的P2P平台在借款期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网贷之家2016年5月数据显示,民营系的平均借款期限为6.93个月,风投系为11.87个月,上市公司系为9.45个月,国资系为5.23个月,银行系为15.03个月。

(二)借款利率持续走低

据网贷天眼统计,2012年网贷行业综合年化利率达到24%,2013年综合年化利率基本与2013年持平,2014年网贷行业综合年化利率跌破20%降至17.5%。2015年,随着央行数次降息降准,网贷行业的综合利率也继续下滑。2015年的网贷行业综合年化利率达到10.83%,而2016年5月的综合利率已低至10%以下。

根据经营情况较好的平台数据统计,大部分平台的利率维持在8%—12%之间。P2P公司为了避免高利贷嫌疑,名义利率都会控制在银行基准利率4倍以内,但P2P网贷平台的借款人除了给投资者利息之外,部分P2P网贷公司的借款产品会提供变相利息以“奖励”的形势发给投资者。

(三)投资借款人数增长幅度较大

2016年5月,网贷行业的总投资人数为339.45万人,总借款人数为90.94万人,相较于2015年5月的投资人数126.79万人、借款人数27.84万人,投资人数增长了167.7%,借款人数增长了226.7%。其中,2016年5月,民营系投资人数为175.57万人,借款人数为47.03万人;风投系投资人数为63.2万人,借款人数为16.93万人;上市公司系分别为46.34和12.42万人;银行系为26.26和7.04万人;国资系为28.08和7.52万人。样本数据显示,网贷行业的投资、借款人数增长幅度较大,平均投资人数为20 822.25万人,平均借款人数为13 055.93万人。

二、网贷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网贷市场的借款利率持续走低、投资人数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网贷市场准入标准低和非法经营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平台倒闭,为网贷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网贷平台非法经营

在我国的网贷市场中存在平台非法运营的情况,例如,纯粹是为了诈骗的公司,仅仅用虚假的信息来吸引投资者;存在平台借网络贷款业务之名,进行资金的自融或进行关联交易的公司;也有平台采用庞氏骗局的方式,推出虚假的高息产品来吸引投资者,以新贷还旧贷来维持平台的运营。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机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这些非法集资的平台往往以高息吸引投资者,在短期内融通大量社会资金,同时也因非法运营资金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

e租宝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法集资平台,其全称为“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钰诚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2014年7月上线以来,e租宝就打着“网络金融”的旗号,对外宣称其产品是集团下属的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合同后,在e租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e租宝打出“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的宣传口号,用年化收益率高达9%到14.6%的六款产品吸引投资者,其平均收益率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与此同时,e租宝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广告炒作和产品推销,以维持企业正面形象和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就这样,e租宝抓住大众个体投资者普遍金融知识匮乏的弱点和投机心理,其交易规模快速挤入行业前列,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吸引了遍布全国的90多万实际投资人。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8日,e租宝总成交量745.68亿元,总投资人数90.95万人,待收总额703.97亿元。

然而,e租宝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它实际只是以“网络金融”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e租宝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场骗局,平台上95%的项目都是假的,所谓的融资租赁项目也纯属虚构,其只是通过给承租人好处费把募集来的资金转移回公司或相关联公司,以达到挪用资金的目的。e租宝平台募集来的资金大多被丁宁挥霍,用于购买奢侈品、支付员工的高额薪金,除小部分资金用于还本付息外,公司还支付了高额的运营成本,前后花费8亿多元用于购买资料和注册公司等以虚构平台项目。而直至2015年12月16日e租宝才被立案侦查,且核实其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非法吸收社会资金500多亿元人民币,受害人遍布中国31个省市区。在涉案人员被北京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并定罪后,这场惊天的骗局才落下帷幕。但是,这次事件给网贷行业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逆转的,大量投资者对网贷行业提出质疑,并开始逐渐撤回投资,不仅阻碍了网贷行业的发展,也对互联网金融市场造成了较严重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像e租宝这类劣质的网络借贷平台层出不穷,不仅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同时也进一步扰乱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秩序,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如近几年曝光的泛亚有色金属、中晋系等非法集资的案件也多以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包装,在出售虚假项目产品的同时向投资者做出高息回报的承诺,这些事件的本质都是庞氏骗局。而究其根本,这类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是平台本身自律性的缺失,也和平台的外部因素有直接关系,如行业不规范、进入标准低、监管体制不完善和自律性没有形成等因素。

(二)网贷行业准入标准低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借贷平台的进入限制条件较少,虽然自2013年12月18日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发布《网络借贷行业业准入标准》后,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对网贷行业准入标准的提高作用有限,公司往往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成本和员工数量就能够运营一个网贷平台。同时,现有的政策对平台管理者和员工的资质缺乏实质的要求,一些公司为了尽快融通大量的资金,往往在员工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的条件下盲目进入市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的整体风险,导致很多平台在建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相继出现提现困难和跑路等问题,这也是网贷行业一直缺乏行业自律性的原因之一。其次,部分平台在没有足够资金实力来支撑平台风险防控成本的情况下就进入市场,这使得平台在信用审核和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出现严重问题,风险控制的缺失进一步加速了平台的消亡。

行业进入标准低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行业风险激增。由于网贷平台未能和央行征信系统对接、社会上的征信业发展不健全,网贷平台又无法独立承担征信的高额成本,所以网贷公司只能根据借款人单方面提供的资料和平台搜集的基本信息核实自行评定借款人信用,这就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等问题,极大增加了网贷行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同时,我国网贷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也并不完善,许多网贷平台只注重短期收益,行业内出现很多坏账、烂账情况,而又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这就使得平台积聚了大量经营风险。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网络借贷平台运营过程的分析,发现网贷行业存在网贷平台的非法经营和网贷行业准入标准低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2015年12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办法》)界定了网贷的内涵,明确了使用范围及网贷活动基本原则,重申了从业机构作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办法》明确了网贷监管体制及各相关主体责任,促进各方依法履职,加强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增强监管效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读《办法》,相应的禁止事项中竟无对应的罚则条款,仅在第四十一条中含糊地提及了非常行为的处罚办法,难以对P2P网贷平台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综上所述,中国应对于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和风控等方面进行细致谨慎的审核,杜绝非法经营,减少大规模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此可以避免网贷行业定位模糊、处于无人监管的地带和监管无从下手等难题。

(二)平台准入审核,人员持证上岗

《办法》中采用的是“事后备案制”而非“事前审核制”,但此举无法有效提高网贷行业的准入审批门槛,无法对鱼龙混杂的网贷平台进行有效的区分处理。因此,提升行业整体的准入资格门槛或是更为有效的措施。

第一,要对网贷平台进行准入监管。应规定行业的进入门槛,包括注册资本、股东和高管无不良记录且具备从业经验,要求公司具备固定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等。此举可使得网贷平台的准入门槛大大提高,完善市场的准入机制。

第二,要对网贷平台的从业人员进行审核,借鉴其他金融行业如银行业从业人员获取从业资格证书的方法,对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准入机制进行严格要求。这样一来,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知识和道德素养得到初步的保证,而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对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网贷平台信息和网贷之家等平台上的数据分析,深入剖析中国网贷平台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中国的网贷行业由于存在行业准入标准低和网贷平台非法经营等问题,导致投资者对行业的发展缺乏信心。基于这一问题,中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定,以加强行业准入审核,促进国家网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黄国平.模式“异化”的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与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15,(11):40-47.

[2]姚海放,彭岳,肖建国,刘东,左坚卫.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家,2013,(5):94.

[3]吴佳哲.基于羊群效应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88-96.

[4]杨东.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异化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2015,(8):88-96.

[5]陈芫青.我国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原因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4):285-286.

[6]董妍.P2P网贷平台风险控制研究[J].兰州学刊,2015,(4):133-138.

[7]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8):71-76.

[8]宋琳、郝光亮.委托代理视角下P2P网贷平台风险防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3):108-112.

[9]田俊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其监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2):104-108.

[10]刘伯龙.我国网络融资的发展现状分析[J].金融经济,2016,(4):18-20.

[11]叶箐箐,吴斌,董敏.P2P网贷个人信用评估国内外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109-111.

生命异象之谜 篇2

1920年是爱尔兰充满暴力的一年。英国政府宣布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和爱尔兰议会是非法的,民族主义分子便开始同当局进行猛烈的游击战争,特别是针对被派往爱尔兰实行镇压的臭名昭著的猎犬部队。爆炸、燃烧、暗杀、恐怖活动、绞刑、流血是每天都要发生的。

8月15日,蒂珀雷里郡坦普尔莫尔市政厅被焚毁,随着暴力活动的延续,又有其他几幢建筑物付诸一炬。6天之后,托巴斯·德万和他的堂姐马尔夫人家中所有圣像与圣画同时开始流血。

有关这一奇迹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周围的郡县,络绎前来敬香的香客初始时似涓涓溪水,很快就汇成了巨大的洪流。世界各地的旅行社派员查询当地的旅舍能否容纳源源不断的朝圣信徒。来自美国、南非、日本、印度的香客在坦普尔莫尔周围架起帐篷,把它围了个水泄不通,景象十分壮观。

马尔夫人的家里寄住了一个名叫詹姆士·沃尔什的虔诚青年。在他所住房间的地面上有一个茶杯口大小的洞穴,里面奇迹般地注满了不知来自何方的清水。前来一睹奇迹的信徒用容器把大量水舀走,但是洞穴里的水马上会注满。起初,人们以50人为一组,排队进入托巴斯和马尔夫人的房子朝拜圣像,每一组人停留5分钟。后来,房主干脆把圣像摆在窗前,让人们列队朝圣,晚上,朝圣的队伍举起火炬前进。据估计,到圣像停止流血时,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前来坦普尔莫尔参观或朝圣者约有100万人之多。

1949年的某一天晚上,美国有个名叫《小奇迹》的电视节目,介绍了一个名叫莎莉·安曼德的6岁小女孩的奇迹:

那天夜晚,莎莉突然醒来,对母亲说:“房间的角落上,有一个天使在哭泣!”而且在第二天,从学校回来的途中,莎莉捡到天使的小石像。她就把它带回去告诉母亲说:“我想要亲亲它!”于是她就亲吻了石像。这时候,石像竟流出眼泪来。

这个消息很快在附近传开来。由于电视公司的传播,莎莉就在电视机前展示了那座石像。而且,莎莉又一次亲吻那座石像。这时候,那座石像就在500万电视观众的面前,流下眼泪来。

1953年,意大利锡拉库萨的安托万内特和安吉罗·兰努索结为夫妻,在他们收到的结婚贺礼中有一尊小圣母像。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西西里的工厂里大批生产的价值3美元的石膏挂像。然而,不管其外观如何粗陋,圣母总是让人尊敬的。

婚后不久,安托万内特怀孕了,并开始受到头痛和阵发性失明的折磨。8月29日,在发病的时候,安托万内特双目注视着圣母像,看见圣母的脸上淌着泪水。

“真令人难以置信。有好一会儿我都以为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她就像小孩子一样地哭泣着。后来我便开始大声喊起来:‘小圣母像哭了!”’安托万内特的母亲和堂姐以为她是由于疼痛而歇斯底里发作起来,于是便去抚慰她。此时她们二人也看到了圣母像流出的泪水。“她”刚一开始流泪,安托万内特的歇斯底里发作就停止了。

一连4天,都有大批的人前来兰努索的公寓观看。有一位参观者从墙上把圣母像取下,拿到眼前仔细查看,圣母像后面的墙壁是干燥的。他追述说:“我把圣母像从墙上取下,把它擦干净。然而。立刻便又有二滴泪水,就像二颗珍珠,出现在圣母像的眼眶中。”

即使在把圣母像送去警察局的时候,流泪也还在继续——泪水把手执圣母像的那位警察的制服也弄得湿透。对圣母像的泪水进行的化验表明其化学成分同人的泪水极为相似。如果谁身上患有无望治愈的疾病,只要用浸透泪水的布条擦拭其身体,他或她的病势就会减轻直至痊愈。一位49岁的男人用此方法使他的左臂恢复功能,另一位失音的18岁少女,也借此方法重新获得说话的能力。

流泪持续了一个月之后,小圣母像被人抬着走在由30000人组成的队列的前面。送上一火车车厢,并被置放在玻璃做成的神龛内。在5年的时间里,有数万名香客来瞻仰神龛,其中有72位主教和大主教以及3位红衣主教。大量的被丢弃的拐杖便是许多跛予被其治愈的物证。

2003年7月27日,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任命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帕勒莫的总主教德乔治枢机为特使,代表他参加锡拉库萨圣母年闭幕礼。典礼于9月1日在西西里锡拉库萨的流泪圣母朝圣堂举行。

举行锡拉库萨圣母年闭幕礼就是纪念50年前在锡拉库萨发生的这件奇迹。这里的一座圣母像于1953年8月29日一9月1日,每隔一定时间便流泪。锡拉库萨的总主教科斯坦佐在宣布举行圣母年纪念这个奇迹时,告诉信徒们,他们的最重要职务是努力了解圣母流泪的意义。

1995年,意大利首都罗马附近城市齐维塔威基亚的一尊圣母像双目流出眼泪,随之轰动了整个意大利。一个由神学专家和圣母学者组成的调查小组介入其中调查此事。在初步调查研究中,有关专家对这尊圣母像的泪水进行了化验,结果发现:圣母眼里流出的是人血。罗马医学院附属杰梅利医院又对这尊雕像进行了CT扫描检查,最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道:“体内未发现异常。”

现年47岁的虔诚天主教徒帕蒂·鲍威尔,1994年在泰国曼谷一家宗教商店购买了一尊圣母玛丽亚像。8年后的2002年3月19日,她发现神像的眼睛里流出散发玫瑰香味的油类物质。当时她不敢肯定这是否是一个只有她本人才能见到的神迹,直至神像在复活节再次流泪。而这次神像流泪连当地教区神父在内的许多人都目击到了。鲍威尔说,复活节以来,已经有数以百计的人到她家朝圣。于是她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圣坛,供奉这尊圣母像。

以后有关方面派专家进行科学调查,发现不是骗局,而此时神像流出的泪水不断,一些患病的人摸过圣母像后,都奇迹般痊愈了。

意大利圣安东尼阿巴特镇警员齐奥维尼,有一天在垃圾堆里捡到一个塑胶耶稣像。他拿回家以后,发现耶稣像的眼睛里充满红色液体,后来圣像的头、手、面、胸以及足部也出现血红色的斑渍。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在午间新闻报道了这个神迹后,引起全国的关注,当地的主教因而下令成立委员会进行调查。而数以千计的信徒从四面八方前来该小镇朝圣,使通往小镇的道路挤塞,车队长达3千米。

其实,圣像流泪、流血的案例还真不少。据说越南西贡市中心广场上著名的百年红教堂前的圣母雕像也曾经流过眼泪,而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座圣母雕像则曾经流出过血泪。

中国异象 篇3

关键词:《功夫熊猫》,功夫,元素符号

一、中国文化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运用

《功夫熊猫》以中国为背景, 场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影片凭借“中国功夫”+“爆笑喜剧”+“大牌配音”三大法宝, 赢得了票房的成功。《功夫熊猫》从名字上看就很有中国味道。功夫和熊猫是典型中国元素符号, 中国功夫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通过李小龙、成龙等人的功夫电影得以在国内外宣扬并获得认可;无人不知的中国国宝熊猫, 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当这两者被挖掘并结合在一起, 就演变成了有着浓厚中国文化元素却又具有西方价值观的动画作品《功夫熊猫》。

1. 功夫元素。

以《功夫熊猫1》为例, 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华的武侠本尊——五禽戏的老祖们和憨遍天下无敌手的国宝大熊猫。虎妞、大鹤侠、螳螂兄、美女蛇、猴大师、龟仙人, 还有浣熊师傅, 个个都是个性十足的功夫高手。以功夫命名的功夫看点必不可少, 在动作表现上颇费笔墨, 虽是中国功夫的西方演绎, 但要让观众看后不会产生违和感。例如仙鹤的太极拳、蟑螂的螳螂拳、金猴的八卦拳等将中国武术招数表现得淋淋尽致;再有残豹和五大高手在吊桥上精彩对决;包子大战把抢食题材演绎的诙谐幽默;最后的高潮大战, 也看到了太极拳的展示。

2. 大熊猫元素。

《功夫熊猫》里的动物形象非常丰富, 但是我们胖墩墩的熊猫阿宝脱颖而出。阿宝因为口粮被抢而逼上梁山, 稀里糊涂就成了动物界“救世主”——让人啼笑皆非的动因。而后拜师学艺, 一板一眼练起马步, 时而还和师傅切磋武艺, “寓武于吃”展开包子争夺战, 大智若愚的架势会让观众开怀大笑。

3. 其他中国传统元素。

《功夫熊猫》让我们从西方人的视觉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筷子、轿子、高跷、针灸、书法等等。《功夫熊猫》的导演史蒂文森熟读《道德经》和《论语》, 热爱功夫片的他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 邵氏和嘉禾出品的经典影片他一部也不落。“功夫熊猫”的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 它是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的。

二、对《功夫熊猫》的反思——中国元素符号的僵化

我们看到美国梦工厂运用中国元素符号制作出的作品让中国观众充满新鲜感、愉悦感, 激发观众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用自己的素材做不出受大众认可的动画呢?我觉得这不是国人对功夫或熊猫理解不深, 而是对于熊猫文化或者是功夫文化认识的僵化。元素符号僵化了, 就很难对它进行鲜活的诠释和充满想象力的运用。以前看西方人拍的中国功夫总说他们拍的是皮毛, 是技术、手段上的东西, 但从《功夫熊猫》中我们看到他们对功夫文化的一些探讨, 比如无字天书、禅机等等。

先说功夫, 目前中国在世界上较出名的功夫电影多数是香港人或者是美国人拍的。中国功夫电影仅停留在追求华丽的视觉冲击上, 缺少内涵。电影主题也相似, 基本都是爱国主题, 很少在中国功夫电影当中看到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辨、反省、沉思和积累。反而是80年代香港的一些功夫电影, 像《太极张三丰》《黄飞鸿》等, 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 而且对中国元素符号进行重新地整合和分析, 进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相比起来, 本土人理解的过于狭隘, 让观众看后感到影片所讲述的东西非常浅和幼稚。

再谈熊猫, 中国人拍功夫动画片首先不会把功夫和熊猫联系在一起。我们脑海里的熊猫就是胖乎乎, 行动迟缓, 跟功夫搭不上边儿。功夫形象必然趋向像孙悟空这样仙风道骨的造型。中国人会想熊猫怎么可以打武术呢?但美国人却做得那么顺理成章, 会功夫的熊猫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熊猫是国宝, 身份的尊贵也让创作者不会或者不敢在它身上开玩笑。就像中国电影很少拿警察、国家领导人开玩笑, 创作者认为这个不可取、不严肃。可回头一想, 对象一严肃怎么能可爱呢?在创作上限制过多, 所以艺术创造自由度就下降。

另外, 关于对《功夫熊猫》抵制的报道, 很多论坛、报刊都有报导, 当时成都各大影院《功夫熊猫2》的首映延期。由此可见不少国人是把熊猫、功夫当成孩子一样, 抱着舍不得放。在一个民族对内怎么讲都可以, 对外就不行, 谁要说熊猫不好得让人家道歉, 说中国功夫不好也着急。这就是我们对自身的一个限制, 这因为我们是对自身文化过度的溺爱导致的焦虑。

三、《功夫熊猫》对中国动画创作人员的启发

我们应该理解世界全球化, 越是民族的越应该是世界的, 让更多东西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是有底蕴的大国, 应该拿出自己更多优秀的东西, 而不是带着狭隘或者说是家族情绪把它们藏在家里。换个角度来看, 别人来研究我们的东西,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外延、开放、延伸性的地方, 我们应该理性的接受, 打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在麦当劳成为一个吃饭全球化的时代, 功夫文化这些元素符号更应该是被全球所有接受、所重视。别人把中国元素做得那么好, 我们应该感谢, 同时应该反思, 去进行思维的转变。

第一, 同样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 不能因为熊猫胖, 就限制它成为功夫大师, 创作应当保持自由的空间, 要打破自身对元素符号僵化的认识。不能因为熊猫出生在中国, 就说它是中国的, 对它的认识是全球的, 不是中国的专利。

第二, 在艺术方面自由度要加大, 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强调创新, 但创新也需有各个方面的支持, 比如说给导演松绑, 影片的审查机制、奖励制度等。

总之, 《功夫熊猫》成功地运用了众多的中国元素,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中国武侠世界。以一个新的角度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我们期待中国动画创作人能创作出更多有中国元素的动画, 也期待更多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孙志逾.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之旅[J].电影评介, 2010.

[2]任俊蓉, 刘子建.东学西读——论《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08.

[3]孙立军, 殷娜.《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功夫[J].领导之友, 2008

楼市调控40天惊现四大“异象” 篇4

如淡季租金上涨、商业地产逆市上扬、为买房假离婚等。那么,楼市怪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租赁市场很火爆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楼市成交量首先应声而落。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新政出台后的第一个星期里,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全面下挫,其中北京成交面积环比下跌45%,住宅成交面积下滑在新政出台后的第二星期里继续扩大,26个城市的住宅成交面积出现环比下降,跌幅最大的南京出现环比77.85%的下滑幅度。

伴随着楼市销售量的下滑,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博弈战持续了近一个半月,随后,部分开发商陆续推出打折优惠,但优惠力度有限。而另—边,租赁市场却异常火爆。

北京西四环某地产中介门店内,经纪人用“出租回报率”上涨来劝说前来看房的消费者。确实,“国十条”出台后,部分区域新房价格出现松动,二手房价格也止步不前,而之前不温不火的房租却一路攀升。

记者注意到,记者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社区,一年前还可以以2000元租一套一居室,而现在,这一价格至少是2600元。春节后,记者身边需要续租的同事、朋友纷纷抱怨房东“不厚道”, 一打听才知道,房租普遍上调了25%左右。

中国异象 篇5

税后利润究竟应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归企业作为内部积累, 企业股利政策是否与公司价值相关, 何时发放股利为最佳时机, 企业应发放何种形式股利等一系列问题至今没有统一。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 (John Lintner) 第一次提出股利分配的理论模型, 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 (Miller&Modigliani) 提出了“股利无关论”, 构成了股利政策的理论基石。此后股利政策一直是西方公司理财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产生了许多观点迥异的理论学说, 这些理论极大推动了企业股利政策理论的发展。然而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假设前提, 即都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的, 这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 尚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股利之谜” (Dividend Puzzle) 。西蒙 (Simon, 1988) 认为, 基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决策成本等方面限制, 决策者是“主观上追求理性, 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行为金融理论考虑了人的非理性行为, 从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去分析人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公司异常财务现象。相关研究表明, 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中经常表现出与最优决策相偏离的行为偏差, 如过度自信、迎合短期投资者的要求等会影响股利政策;同时,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管理者的财务决策。本文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股利政策非理性的成因进行剖析, 为更好地完善企业利润分配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管理层有限理性与股利政策

(一) 管理层有限理性的理论依据

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人并非总是理性的, 而是有限理性。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决策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寻找的往往不是最大或最优的方案, 而是满意的方案。因此管理层有限理性可以表述为如 (图1) 所示的“有限理性——认知——决策”这样一个的传导过程。依据这个传导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 心理预期倾向的存在是管理者有限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因。管理层在制订公司股利政策时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预期倾向, 这一倾向的存在, 使决策者对未来的判断隐含着主观心理因素, 增加了股利分配政策的非理性化。管理层是公司董事会选聘的决策执行者, 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他们的任期是有限的, 股东对其评价仅能在其任职期限之内, 当公司管理层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时, 就会把任期内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特别是当公司管理层的报酬与短期的公司业绩相挂钩时更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 控股股东一股独大,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股又高度分散。这种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异常复杂的股权结构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往往加大了管理者心理偏差造成的危害。管理层掌握控制权, 有非常强烈的自我实现预期, 包括资源控制权欲望、提高职务收入与在职消费动机、提高社会地位意愿等。公司经理有可能为了能够在任期内博取股东的赞赏和取悦投资者, 而追求一时的市场表现, 做出不理性的股利分配政策。管理层在制订公司股利政策时也有“过度自信”心理预期倾向。行为金融理论认为, 管理者适度的乐观和自信对于过分规避风险的管理者会起到矫正作用, 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但过度的自信乐观可能会损害企业价值。Malnendierand Tate (2005) 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 相当一部分经理人放弃执行到期期权或在股价高涨时不执行期权, 从而证实过度自信心理的存在。管理者容易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 尤其当公司获得一定成绩时, 会产生“自我归因”的心理, 认为成绩都是由于他的决策正确。一旦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就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不确定性。过度自信通过影响管理者的融资决策进而影响股利政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公司较为乐观, 认为市场低估了本企业的股票价值, 因此, 他们不愿意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 更倾向于内源融资。即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投资的需求, 然后若有剩余才用于股利分配。采用这种投资优先的股利政策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有良好的投资机会, 并且该投资机会的预期回报率要高于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否则, 多余的现金只能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但过度自信影响管理者对项目前景的判断。当面临实际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时,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高估盈利前景, 仍然使用内部盈余进行投资, 从而引发过度投资, 损害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剩余股利政策往往导致各期股利忽高忽低, 不利于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一个风险偏好型的领导者和一个风险厌恶型的领导者对同一家公司的股利决策肯定是不同的, 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公司财务政策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第二, 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市场的不可预知性、复杂性是管理者有限理性行为产生的根源。西蒙 (Simon, 1988) 认为, 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受三个方面的限制:不完全信息或知识的不完备性;处理信息的成本;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或经验决策。人脑不可能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等所有方面, 即“主观上追求理性, 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人们的行为过程即使具有理性, 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即使管理者有可能掌握所有决策有用的信息, 大脑也不可能完全明了这些信息。这种认知的局限性一方面导致管理者制定的股利政策难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管理层原有的非理性行为, 从而使财务决策非理性化。

(二) 管理层有限理性与股利迎合理论

Bakerand Wurgler (2004a) 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认为, 公司发放股利的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偏好。当投资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发放股利的股票时, 公司管理者就会迎合这种需求而发放股利;反之, 当投资者不喜欢发放股利的股票时, 管理者就会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停止发放股利。Baker和Wurgler的迎合理论是基于股权相对集中,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比较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提出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与中小流通股股东的偏好背离, 而仅仅考虑如何迎合大股东的需要。肖岷 (2005) 对现金股利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两种理论观点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很大程度上与大股东套取现金和转移资金的企图有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制订股利政策时不仅迎合利益相关者偏好, 还视外部国家政策的变化而相机抉择, 迎合的目的显然不是使上市公司真实价值或长远利益最大化, 而在于获得股票市值溢价, 使管理层自身或代表的集团利益最大化。如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短期行为严重。在2000年前, 我国A股上市公司派现水平一直很低。1998、1999两年中, 派现公司占上市公司的比重都在31%左右, 从2000年底开始, 中国证监会在再融资政策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申请配股或增发时必须满足近三年现金分红的条件, 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使上市公司不分红的现象有所改观, 2000年度派现公司的数量明显增多, 共有692家公司派发现金股利, 占A股公司总数的61% (张莉芳, 2005) 。随着派现公司比例的增加, 一方面出现了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实际经营能力和现金持有能力的“超能力派现”现象, 另一方面出现了为达到再融资条件的“蜻蜓点水”式的“迷你”派现。股利政策已沦为再筹资行为的附属物。许多上市公司宣告现金股利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配股等股本扩张行为, 这种现象是不符合经济逻辑的。一般而言, 公司支付现金股利说明公司有足够的盈余累积和充裕的现金, 但配股又说明公司需要融通更多的资金用于新项目投资。派现又配股造成了股东利益的损失。这种自相矛盾做法的本质是配股圈钱, 用派现的假象干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 实现管理者的其它目的。股利政策的非理性化, 使我国资本市场充满投机氛围, 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遭抛弃, 上市公司责任感下降, 给市场、投资者、及上市公司本身都带来极大危害, 更有可能导致公司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三、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股利政策

(一) 投资者有限理性的理论依据

行为财务学认为, 投资者在进行决策和判断时受到固有的认知偏差、情绪、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而且我国证券市场又具有高度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 使投资者无法总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行为财务学解释如 (图2) 所示。我们从 (图2) 可以看出, 每一个投资者 (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开始总是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 尽量规避风险;但是, 当投资者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的可行性时, 就会向政策的制定者、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 投资行为的前景越不明朗, 市场波动越大, 投资者的心理依托感越强烈, 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就会越明显, 失去自己的理性判断, 造成种种非理性的决策行为。第一, 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获得信息途径的限制是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产生的根源。由于认知的局限, 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可能产生错误, 造成操作失败, 带来损失。例如, 我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分红不感兴趣, 首先, 是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股票随时实现收入;其次, 我国上市公司分配红利最多一年两次且支付水平普遍偏低, 加上中小投资者持股数量不大, 红利带来的收入微不足道而且滞后于资本利得;再次, 是因为我国税法规定要征收20%的现金股利所得税, 而资本利得税目前尚未开征;最后, 个人投资者获得信息渠道非常有限, 难以洞悉上市公司送股、转增股本行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逃避股利分配责任的做法。因此, 造成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对股票股利的偏好。当投资者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 也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时, 他们往往会受到所处群体中他人情绪、行为的影响, 过度依赖于舆论, 完全失去自己的理性判断。股市中常见的“羊群行为”对投资者股利偏好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羊群行为”是在群体压力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的非理性从众行为。适度的“从众行为”可能具有理性动机, 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但是, 过度的“羊群行为”通过其放大和传染效应, 跟风者们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 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 市场风险加剧, 对经济和股市的稳定性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第二, 投资者过度情绪化进一步推动了其行为的有限理性。情绪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内心体验。投资者情绪包括乐观和悲观,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愉快或惧怕等。在股市中, 最难控制的是投资者自身的情绪。从2006年开始, 中国股市连续走强, 人们的投资情绪高度膨胀, 出现全民炒股的现象, 正是这种乐观的心理驱使人们将绝大部分储蓄投入股市, 导致股价泡沫膨胀。而当美国的次贷风波从2007年年底袭卷全球后, 大多数投资者出现悲观情绪, 空方占优, 各国股指不断下挫, 全球股市进入熊市。显然, 一定限度的乐观和悲观可以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效果, 但过度情绪化会破坏投资者决定最优结果的能力。第三, 中国股民特有的政策依赖性偏差。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 中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 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 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 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出台, 政策常常左右着中国股市的走势, 中国股民在投资决策时存在严重的“政策依赖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相应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 造成过度交易, 推高成交量, 中国证券市场的高换手率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而当利空政策出台时, 投资者心理会出现“过度恐惧”偏差, 导致交易频率较大幅度的下降, 场交易量快速萎缩。在股市低迷时, 投资者寄希望于政府干预, 存在对政府隐性担保的预期。我国投资者对政策反映极为敏感, 政府政策进一步趋动了股市“羊群效应”。

(二) 投资者有限理性影响企业股利决策的机理研究

首先, 投资者有限理性可能通过融资机制影响企业股利政策。投资者的非理性使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过度悲观会导致股价被严重低估, 使股权融资成本太高, 当企业碰到良好的投资项目, 管理者首先选用企业的内源资金。而内源资金不足时, 管理者不得不放弃投资项目。这种投资优先的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进一步引发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 接管、解雇等外部威胁的存在, 使理性管理者被迫屈从投资者情绪进行决策;委托代理合同下的薪酬计划诱使管理者迎合投资者偏好发放股利。通过控制权市场的争夺, 形成对管理者的竞争压力, 使其在制订股利政策时, 不得不考虑股利政策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进而对股价的影响。薪酬契约是股东与管理层签订的一种长期的关系型契约, 契约双方的自利和有限理性决定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 管理者有动机为提高薪酬而迎合投资者偏好。最后, 管理者可能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代理理论认为, 管理者具有追求私利的动机。因此, 投资者获得信息的局限性和认知偏差如狂热情绪, 可能为其利己行为所利用。管理者迎合投资者偏好发放股票股利, 只不过是将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帐户上的资金转移到股本帐户中去, 公司的资产总额却没有改变, 对股东来说其实是一种虚拟回报, 对管理层来说可以将大量剩余现金流用于扩大企业规模, 享受规模扩大带来的声望和利益, 或减少负债对其硬约束。

四、启示和建议

综上所述, 作为决策主体的管理层和投资者行为不仅受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影响, 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认知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意味着决策者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情形进行对比。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 避免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 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由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基础。首先, 应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 增强股权的流通性和分散性。其次, 实行新上市公司股份全部流通, 不再扩大现有非流通股的存量。最后, 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 强化董事的责任和义务,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在公司股权结构逐步合理的条件下, 公司治理结构才能逐步规范化和效率化, 股利政策才能更加理性化, 保证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第二,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监管。资本市场是涉及政府, 上市公司, 证券机构, 中介机构和各类投资者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互动博弈的复杂系统。政府应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监管, 提高市场透明度。积极引导上市公司树立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逐步构建系统的投资者保护法律框架, 实现股利政策的理性化。第三, 投资者与股利政策。证券监管当局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投资培训课程提高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素质和学习能力, 另外, 投资者可以通过设定并遵守严格的投资纪律, 遵从规范的信息处理--思维程序来提升决策的理性程度。通过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来进一步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管理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2]李艳荣:《行为公司财务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李国平:《行为金融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遥:《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行为金融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叶蓓、袁建国:《企业投资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综述》,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7]张莉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的研究》, 《财会通讯》2005年第11期。

[8]Malcolm Baker, Jeffrey Wurgler.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Journal of Finance, 2004.

[9]Daniel J.H.Greenwood.The Dividend Puzzle:Are Shares Entitled to the Residual.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006.

[10]Gervais, J., and Terrance Odean.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

[11]Nicholas Barberis, Richard Thaler.The Economics of Finance.Elsevier Science B.V., 2003.

中国异象 篇6

一、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异象”分析

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 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等直接融资行为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存在着明显的障碍。根据2007年3月的统计数据, 中小企业上市的家数也只有125家, 而且绝大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更少, 截止到2006年6月底, 共有48家来自中国内地的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在纳斯达克、伦敦等地上市的企业还不到100家, 在2009年10月份深交所上市的28家中小企业里, 24家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10月份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以帮助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对我国2009年创业板上市的22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首批上市28家, 其中4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 还有2家数据不全) ,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 股权融资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企业偏向于股权融资, 债权融资规模的相对数呈下降趋势, 仅三年时间债权融资额比重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中国资本市场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与现代融资理论相悖, 股权融资偏好较重, 股权融资功能“超常发挥”。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 高新技术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融资偏好。

高科技产业前期投资较大, 一旦失败损失严重, 前途确定性较差, 公司可能会迅速消失。并且在间接融资方面, 由于企业信息披露存在严重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获得企业相关信息, 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机构不想承担这类财务风险。而长期贷款的风险又较大, 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 也导致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来源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高科技企业只有通过股权方式进行融资, 企业资本结构无法得到充分的优化。

2.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导致债券融资渠道不畅。

高科技公司资金时间要求上的及时性原则, 在我国的债券市场无法得到满足, 公司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受到限制。我国股票市场迅速扩张的同时, 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规模有限的债券市场中, 交易品种也是以国债为主, 企业债券不仅品种少, 总规模也很小, 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3. 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偏袒性。

从深层次分析股权融资过热是因为国家信用提供的无限担保而使融资者可以轻易得到低成本资金。股权融资的全过程有公信在保驾, 国家对企业包装上市持默许态度。股票上市发行实行核准制及其保荐制, 使政府与投资银行因为提供品质合格担保而一并成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缺乏抵押物或担保人, 或没有稳定的现金流, 其财务报表无法达到金融机构放款的标准, 从而客观上抑制了直接负债融资, 而不得不在内部资金无法满足企业运营需要的情况下, 更多地考虑外部股权融资。

可见, 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违背优序融资顺序, 出现融资“异象”, 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表现。如果过于依靠股权融资, 不仅会引起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而且极易导致配股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最终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二、消除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异象”的建议

创业板的上市, 虽然解决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 要彻底解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消除融资“异象”, 仅只依靠创业板是远远不够的。

1. 优化公司治理机制, 提高企业自我盈利和自我积累能力。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偏好外源融资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的规模小、内部积累能力有限, 为了解决经营及投资的资金缺口只得选择从外部融资。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业绩, 大多数企业盈利水平不高, 且波动较大, 更新换代速度惊人。因此, 优化公司治理机制,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提高公司质量, 增强内部融资能力, 这是改变不良融资偏好的根本。企业融资结构是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相互博弈的结果, 尤其是公司经理与股东的博弈。保证股东对企业拥有强大的控制权, 使企业经理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激励和约束, 如经理人员的聘任和罢免, 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及股票期权等, 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经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2. 调整资本市场筹资战略,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市场。

从债券市场的结构看, 其发展极其不平衡。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重视国债、金融债市场的发展, 忽略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 我国应减少债券融资成本, 健全债券市场, 建立科学的公司评级制度, 帮助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利用税盾作用增加公司市值, 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 企业融资渠道拓宽了, 依赖银行贷款企业的负债结构会相应得到改善。另一方面, 证监会应加大力度整治股票市场, 增加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市场, 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 而且由于债券融资必须还本付息, 具有约束性, 可以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将资金投向效益高的项目, 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

3.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自身声誉机制。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及自身的声誉, 推进建立银企合作的便捷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金融机构争相抢夺效益好的企业, 而一些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十分看好的中小高科技企业, 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 往往坐冷板凳, 即使它们对银行提出贷款申请, 也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所以企业应提高自身信息披露的效率、质量, 以便大众、金融机构充分了解本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文化, 增强本企业在行业的声誉竞争性。提高企业声誉, 提升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 加快银企合作的步伐, 促使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债权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 2001;11

[2].张玉明, 王浩, 袭著超.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科技管理研究, 2006;3

[3].刘建勇.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经验研究.科技与管理, 2008;5

中国异象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理念与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一项新举措,它的常态化实施对教育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现代汉语词典》对“常态”的解释是“正常的状态”。后面加上后缀“化”,成为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指的是能够按照国家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它的价值追求不是学术性和科学性取向的,而是以创造性地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志趣和取向的。[2]它的旨归在于突出“人性”,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打破以“求知”为最终目的的基本课程结构。一方面使学生“求实求真”,在真实的情境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真实的问题面前进行真实的探究和创造。另一方面是“向善向美”,在求真的实践中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帮助、学会欣赏[3],使其作为完整的人向完美的趋势发展。

课程要求以回归生活原点为实施取向,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活动内容或主题要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生活。[4]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经验出发,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学科间的综合点为契机,去实施各种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使得各学科知识、直接与间接经验相互补充和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强调的是学生要幸福和快乐。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取向下的“非常态”现象透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繁荣逐渐到大众,再到最后的理性反思,发现在其价值取向下的实践界中存在一些“非常态”的现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工具理性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打破了以往相对枯燥的学习方式,如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实验、服务等学习活动方式锻炼自己各种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工具理性的倾向。

首先,从广义的实施层面上看,某些部门或学校是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比如夸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的“造假”行为。课表上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交的材料也很充分,但本真状态并没有与材料相对的教学活动或者是为了检查而上课。造成一大部分学习开设了“虚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给予的课时不够,指导不到位。课程开设不平衡态势严重,经济发达地区比落后地区实施好,领导重视地域实施的有声有色,不重视的奄奄一息,必修课课时更是难以保障。

其次,从狭义的课堂教学看,师资的匮乏致使课堂教学形式的异样化,教师为上课而上课、为活动而活动。将已经准备好的主题抛给学生或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方法或方案去探究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体现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5]在评价方式上只考虑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态度这项目标,似乎也并没有脱离传统评价的藩篱。上面的现象并非个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要通过实践养成人的课程逻辑,它所强调的更是要解放理性的课程价值追求。如若长此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何时才能实现?何以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呢?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亟待澄清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部分学校把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为一谈。同样的一份资料即可用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交的材料亦可作为校本课程的材料上交。如果以此趋势发展,势必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造成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对两种课程加以分析和比较。

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是悖论。从理论层面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它是反思—规划—设计—行动—评价—改进的“草根”式开发模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国家,它是一种研究—规划—设计—实验—推广—评价的开发模式。[6]对于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各个学校必须开设的必修课,校本课程可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同样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平行的课程形态。

从实施的层面来看,国家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三级管理的课程,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对其进行微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校本性的特点,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校本性原则。也就是,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地方特色开发的课程,例如,可以是古诗词鉴赏等以知识本位为主的学科课程,也可以是陶艺制作、实践调查等以活动为本位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现象渐显,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一些学校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教师个人力量取代集体合作。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由于缺少校内外的有力支撑,活动主题会从各学科中取材,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和体验性相统一的特点。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瓶颈与破解

1.进一步完善课程层级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课程,当前课程实施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活性比较强。没有固定的模式、对课程内容的构成缺乏清晰的认识。首先,课程管理层级化,国家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当前课程内容较混乱和模糊的认识予以清晰的界定,加强对课程价值和理念的宣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制定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以确保学校能够较好落实。其次,课程内容层级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要求小学三年级始到高中止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强调三个“适应”——心身适应、学科适应、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据学生心身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构建综合活动的系列或系统,对各个阶段学生的主题和任务具体化。最后,对国家规定的四个指定领域呈现出参考的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解决教师和学生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的难题。

2.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意识

新课改以来,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决定着教育教学及课程设置的基本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的学科,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这样的课程标准能使学生们习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相同的知识和价值,也能够增进学校办学的效率。但是国家的课程标准会因为一致的规定而限制了地方的创意。

从课程管理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属于国家、地方和学校综合管理的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对其教学内容加以严格的规定。国家或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文件流通后,校长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领导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如果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念、实施模式等相关知识有较深度和广度的认识,那么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能有更好的表现,同时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越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常态化实施的关键因素。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而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反映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的建设能力。[7]通常将课程领导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国家、地方、学校和班级,其中校长即要学习上级的文件,又要领导教师群体,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此外,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急需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制定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纲要也是势在必行。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对其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反,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又影响其实施的效果。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常态化实施的一大阻碍。最需要解决的是教师们“愿不愿意”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主科”,任课教师可能会产生自己不受重视或自卑的心理,这就需要发展教师的专业情意,使教师对课程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价值有强烈的认同感,增强任教的信心,体现自身的价值。

当教师愿意教后,要解决教师“能不能”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让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领域,能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能够把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用于指导学生活动和研究。

最后,要对任课教师予以鼓励和奖励的政策,这样可以稳定和扩大任课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4,587.

[2]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2):35-41.

[3]赵书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1(9):19-24.

[4]杜建群,范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8-40.

[5]张华.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7(4):8-12.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中国异象 篇8

关键词:基金,赎回,行为金融,赎回异象,开放式基金

1 引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开放式基金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基金形式。但市场上发现, 当基金的业绩越好, 赎回的情况就越严重, 基金业绩越差, 反而赎回情况减少的异常现象。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在成熟资本市场, 变现和相反。业绩越好的基金产品, 净申购率越高, 而业绩越差的基金, 净赎回率越高。通过这样的机制, 就能有效地激励基金管理人提高基金业绩, 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而我国的这种现象, 显然没有体现开放式基金的有点, 对于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2 文献综述

Roseton指出投资者会根据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对于过往历史数据较好, 业绩突出的基金, 即使它导致投资者发生了暂时性的亏损, 投资者也只会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 或者市场原因, 而不会归咎于基金管理者本身, 这样大量的基金赎回现象就不会产生。那些过去业绩不是很好的基金, 如果产生了比较好的业绩, 投资者只会认为是基金管理者或者是自己的运气, 而这种运气是不容易复现的, 所以会产生大量的基金赎回现象。所以, 如果基金能持续获得较好的业绩, 它的申购的资金流量会大大高于赎回流出的资金流量, 这样导致基金规模不断增长。

Sirri和Tufano发现基金业绩好, 就会引来新资金大量流入, 正相关关系在新资金流入量与基金业绩之间存在。即基金业绩好, 会导致净申购出现。

Barber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关于美国共同基金的家庭投资者的, 发现确定投资者买入决策的主要变量是, 基金历史业绩表现。这对于卖出决策同样适用, 如果基金盈利则卖出可能性更高, 但资金流人量会更大。净申购, 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会成为业绩较好的基金总体表现。

Vikram Nmlda发现影响基金的回报的一个因素是非预期的流动性需求, 阻止较高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的一个方法是将基金设计成负担基金 (10ad fund) 。

Warther的研究表明, 开放式基金为了限制投资者赎回需求, 而进行一些防备流动性的措施, 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刘志远、姚颐发现影响基金赎回的重要因素有基金业绩增长、已上市时间、分红金额、基金规模、基金类型。

李军等 (2003) 对Vikram Nanda (2000) 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前一因子, 并区分偏债型基金、偏股型基会和全样本基金投资者赎回行为研究。研究表明, 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和“追涨效应”的心态共存。

谢盐等认为低频率、大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赎回, 对开放式基金的危害要比高频率, 小额资金的散户投资者赎回影响大。

赵旭、吴冲锋 (2003) 研究发现国内基金管理水平未达到很高水平, 应在流动性管理经验等方面向美国日本学习, 对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促使高流动性需求者向低流动性需求者转化。

李曜、于进杰 (2004) 认为, 在一个人看来属于理性的赎回, 在一个群体上则表现为非理性, 存在赎回的外部性。

张家萃 (2006) 研究发现基金费率没有起到阻止赎同的作用。

3 行为金融学对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解释

3.1 处置效应和展望理论

展望理论是由Tversky和Kahneman在1979年提出的, 它与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展望理论中价值函数的定义是相对的, 它基于一个参考点, 在这个参考点上的盈亏决定价值, 而不是最终拥有的财富。第一, Markowitz提出, 效用是定义在相对于参考点上的损益, 而不是建立在最终财富的基础上的。第二, 效用函数成S型, 也就是说, 随着盈利的增加, 边际效用递减, 随着亏损的增加, 负效用递减。在图形上的表现是, 在盈利区域, 价值函数凸于Y轴, 在损失区域, 价值函数凹于Y轴。而且亏损区间的斜率大于盈利区间, 表明投资者对亏损的敏感性大于盈利。在行为金融学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第三, 投资者对待赢利和亏损的心理态度是不一样的, 同时对两者风险承受能力也是不对称的, 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的过程, 在图形上就变现为受益凸亏损凹的情况, 即效用函数成S型的原因。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之前, 在心里都会设定一个参考点。在市场总体情况较差的情况下, 很多基金的投资出现了亏损, 甚至有的基金的净值跌破了面值。这时投资结果处于参考点之下, 投资者为了逃避自己投资决策失误的事实, 通常不愿意赎回已经亏损的基金份额, 感觉只要不把它卖掉, 亏损就不会实际发生, 从而避免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的行为就表现为对风险的偏好。在另一方面, 因为市场的疲软, 所以此时投资者的参考点会放得很低, 而且因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会对只要基金业绩有改善就立刻赎回的心理预期。这种情况导致基金净值一旦发生回升的时候, 盈利高于投资者预期的参考点。投资者面对着未来可能是亏损可能是赢利这种不确定情况时, 会考虑万一又出现净值回落, 就会后悔没及时卖掉的心理。因为投资者对亏损的敏感度大于赢利, 所以此时投资者将倾向于把持有的基金份额给卖掉, 从而表现为风险厌恶的特征。这种现象在行为金融学中称作“处置效应”。它表面上的原因可能是国内投资者经验不足, 缺乏获得数据的来源, 市场信息无效率,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投资者对国内基金市场的回报情况没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而且缺乏优质的上市企业, 基金投资集中度高, 基金产品也比较缺乏。这些因素对会对投资者产生各种心理影响。

3.2 心理账户

行为金融学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分析, 发现了一个现象, 被称为“心理账户”。它是指人们在投资过程中, 倾向于根据一些条件把投资分类, 每个类别作为单独一个账户来看待, 账户直接互不影响。其实这种现象与投资组合带来的好处是相冲突的, 投资组合带来的整体资产组合非系统风险的下降, 是对整体投资组合来说的。如果把每一个类型的账户单独作为一个独立账户来衡量盈亏状况, 则不能发挥投资组合的实际作用。在“心理账户”这种现象中, 会为每一笔或者某一类投资设置一个参考点, 资产的买卖决策只会根据每一个参考点单独进行, 而不是已整体的投资组合的情况进行考虑。由于“处置效应”的存在, 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投资者把自己赢利的资产部分给提早赎回了, 而缺不赎回自己亏损的那部分资产。“心理账户”现在得存在会加强“赎回异象”的程度, 而且这种心理相信普遍存在于国内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中。

3.3 噪声交易

噪音交易者就是缺乏理性的交易者, 他们错误估计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 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投资决策。当交易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信息, 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去理解已经存在的信息时, 比较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由于噪音交易者缺乏明确的信息收集能力, 所以倾向于对一些消息进行过度的反应。这会引来一些交易者故意制造一些虚假信息, 并通过其他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寻找获利机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噪音交易者对未来收益缺乏明确的预期, 所以趋向于注重短期利益, 而较多情况下忽视投资的长期利益, 这会导致这种意愿从投资者传递到基金经理。这样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趋向于迎合投资者的风格的倾向, 造成了很多机构投资者的不正常赎回现象。普遍认为, 机构投资者因为在专业水平, 资金能力上比较有优势, 所以能作出较为理性的决策, 少受行为因素的影响;个人投资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水平, 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也很多限制, 所以相对来说较难做出比较理性的决策, 受行为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体, 较为短期, 热衷于波段操作, 很容易受小道消息的影响是他们的主要行为特征。

3.4 过度自信等投资者情绪

心理学在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出结论, 认为人在一般情况下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就是说过分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率。因为, 人会在处理数据中做非客观的数据处理。当判断成功的时候, 就倾向于把自己的能力认为是成功的原因, 当判断失败的时候, 就倾向于把运气差认为是失败的原因, 这种在认知上的偏差称为“过度自信”。在很多研究中认为, “过度自信”现在在国内个人投资者中较为普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可能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投资者对投资相关知识获取得较少。在投资中情绪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认为前期“基金”业绩好, 会导致后期上涨空间不大, 而前期业绩差, 则会很可能迎来较大的业绩反弹。另外, 很多非理性的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不愿意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败的事实, 把原因归咎于运气不好或市场暂时回调, 从而发生“赎回异象”。

3.5 羊群效应

非理性投资者很多时候会引起其他投资者的模仿追随, 即“羊群效应”。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宁愿忽略自己私有的, 有价值的信息, 而追随其他投资者复制其策略。羊群效应在开放式基金投资中是通过基金经理传递的。

4 总结和建议

中小个人投资者, 是我国现阶段投资的主体, 他们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投入资源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 对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 基金投资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不理性的投资群体, 通常会导致一个波动性较大的市场, 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4.1 从政府角度

(1) 完善资本市场。

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 增加上市企业数量, 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使开放式基金有更多高素质的投资对象, 积极开发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当上市公司, 证券品种在质量和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 基金产品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去克服像投资集中度高等问题, 才能赢得投资者更加充足的信息, 为培养长期投资者奠定基础, 从而更低的赎回率提供保证。

(2) 提高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宣传方面应该着力对开放式专业投资者管理, 可以通过投资资产分散化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比较适合长期投资等理念, 使其更关注长期投资回报, 避免短期的非理性行为。

4.2 从基金管理人角度

(1) 以提高投资者赎回成本的角度, 设计合适的赎回机制。开放式基金不同于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地方, 就是它允许投资者随时进行申购与赎回。但这种资金的自由流动的特性, 也给基金管理者带来很多的挑战。如果资金流量太频繁, 还会影响到基金管理人正常的投资运作业务。所以, 需要通过设立一些针对赎回业务的规则, 目的是增加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成本, 对流出资金进行抑制。首先, 可以根据投资者赎回的比例来设置不同的赎回费率, 使巨额赎回的成本增加。其次, 可以规定一个对投资者个人账户的赎回比例上限。再次, 设置一个对整个基金规模的一个赎回比例上限, 对其余赎回申请可以延期办理。最后, 设立延后清算制度, 在提出赎回申请到清算交割之间设置有一段时间的资金冻结期, 在抑制赎回的同时也能给基金管理人缓冲的机会。不过, 这些方法与开放式基金随时买卖的特征是相违背的, 需要权衡利弊, 合理设置规则。

(2) 投入更多的资源在研究投资者行为上, 并把研究结果向投资者群体宣传好, 已培养长期投资者为行动目标。优秀的基金管理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投资知识和经验之外, 而且还要对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有一定的认识。高比例赎回率在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中的出现, 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行为和情绪冲动, 基金管理人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去了解投资者行为和心理, 多喝投资者沟通,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而且能培养国内的长期基金投资者群体。

参考文献

[1]Kahneman, Tversky.The psycliology of preferences[J].Scientific American, 1982, 246:160-173.

[2]刘志远, 巯颐.开放式基金的“赎曰困惑”现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5, (02) .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陆蓉, 陈百助, 徐龙炳, 谢新厚.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选择——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常现象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6) .

[5]饶育蕾, 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中国异象 篇9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计异象,成长性

Sloan (1996) 提出应计异象的概念, 他对美国资本市场研究发现, 利用应计异象构建出的买入低应计卖出高应计的投资组合策略使得投资者获得了大约10%的超额利润。其后, 国内外学者对应计异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但研究的重点多在于应计异象的存在性及成因。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对象, 重点分析这一特殊主体应计异象对成长性的影响, 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理论基础

1. 应计异象的相关理论

Sloan (1996) 将会计盈余分为会计应计和现金流量, 发现了会计应计的盈余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的盈余持续性。Hand (2000) 提出“功能锁定假说”, 他认为由于投资者对权责发生制的错误理解, 导致对应计项目的定价错误, 投资者往往关注当期企业的盈利能力时, 而忽略盈余的持续性, 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

应计异象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 资产负债表法。该法用资产负债表法计算会计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ACC是指企业当期的应计利润; (△CA-△Cash) 是指当期的流动资产 (扣除当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 与上期扣除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的流动资产的差额; (△CL-△STD-△TP) 代表的是企业当期扣除当期的一年之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及税收因素后的流动负债较上期计算的流动负债的增减变动额;DEP代表的是企业当期的折旧及摊销金额。

其二, 现金流量表法。该法是利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公司当期应计利润的方法,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arnings代表的是企业当期的净利润;CFO是指企业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 企业的成长性的相关理论

企业的成长性主要是指企业的发展能力, 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等。

成长性比率是衡量公司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也是比率分析法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比率。衡量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可分为市场成长性指标和财务成长性指标。市场成长性指标主要有股票市值增加额和未来股票收益率, 财务成长性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计异象与成长性分析

1. 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1)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2012-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 并对样本公司筛选剔除, 剔除金融保险类的公司, 剔除财务数据和交易数据缺失的公司, 剔除ST和*ST的公司, 把各个变量的数据在1%和99%的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来控制异常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共得到455家公司的样本数据。

(2) 定义变量

(1) 应计利润。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资产负债表法、现金流量表法。本文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对应计利润进行计算。

(2) 企业的成长性。本文选取两类成长性指标, 其中市场成长性选取未来股票收益率, 财务成长性指标选取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

2. 研究假设

为了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同时为风险资本建立退出机制, 2009年我国启动创业板资本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无法在主板上市的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等, 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 其本身风险比较高, 未来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本文认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应计异象,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计利润与市场成长性呈正相关。

评价企业财务成长性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等, 这几个指标与应计利润之间可能存在着关系, 也就是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高, 企业的营业利润和营运能力越强, 企业的应计利润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2:应计异象与企业财务成长性负相关。

3. 描述性统计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 应计利润指标的中位数和均值均小于零, 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计异象的存在性, 且呈现左偏的趋势。成长性资本的变动趋势则具有一致性, 具体表现为均值和中位数均大于零, 但是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从离散度上来看, 未来股票收益率波动最大, 其标准差达到0.66260, 而总资产增长率变化最小, 只有0.09910, 说明由于外围宏观经济不够景气,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4. 应计利润与企业成长性实证分析

(1) 应计利润与企业市场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表2表明,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应计异象。本部分直接利用未来股票收益和应计利润进行线性回归, 以验证市场成长性对应计异象的影响, 回归模型为:

ACC代表的是企业的当期利润, RET代表的是企业的未来股票收益。

由4-7可以看出应计利润与未来股票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且应计异象与企业的未来股票收益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了前文提到的研究假设1:应计利润与未来股票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2) 应计利润与企业财务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基于财务成长性的指标众多,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分别以应计利润为自变量, 以财务成长性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其中代表企业前一期的应计利润, Yt代表的是企业当期的财务成长性指标。

由表4可知, 财务成长性指标与应计利润成负相关关系, 固定资产增长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总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10%水平上显著相关, 且所有系数均为负, 说明应计异象与财务成长性负相关。这个结论支持了前文中的研究假设2。

三、对策和建议

1. 对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创业板资本市场效率低是导致应计异象产生的主因, 而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和市场监管不力。因此, 必须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企业的盈利增长信息的披露, 使信息不对称现象得以降低或者消除。同时, 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

2.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理性的投资者对于提高经济信息和市场的有效性均有正面作用, 因此一个投资者都应尽可能做出理性决策。在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往往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而现金流量低的股票, 却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而现金流量高的股票。因此,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 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的应计异象, 通过构造买入会计盈余低而现金流量高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而卖出会计盈余高而现金流量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这一投资策略来获取超常收益。

3. 对增强公司成长性的建议

企业的成长性是衡量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公司的成长性。本文界定的成长性包括市场成长性和财务成长性, 企业应提高自身的成长能力, 降低应计异象对企业成长性有负相关影响, 因此公司应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Sloan.R.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 (3) :289-315

[2]Fairfield P.The Differential Persistence of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for Future Operating Income versus Future Profitabi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3 (8) :221-243

[3]刘斌, 杨开元.我国A股市场应计异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1 (6) :48-59

[4]林树, 胡亚霜, 佘名元, 刘雅静.应计异象、盈余质量与股票回报--中国大陆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 (5) :68-77

上一篇:控制工程实验论文下一篇:模拟寻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