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标准

2024-09-28

低碳标准(共9篇)

低碳标准 篇1

标准是决定低碳与否的关键,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谁能率先取得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就能提出有利于自身的碳核算和减排标准。

中国在碳核算准则和碳排放标准制定上已经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数个影响力较大的碳标准与核算准则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 这使我们与国际进行对话时, 处在一个相当不利的地位。如何在各个行业领域抢占先机,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体系, 掌握低碳话语权, 将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差异, 不同行业的能耗及相关的碳排放比重在整体能耗及总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很大的差异。建筑行业以其高投入、高能耗的特征, 在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中, 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建筑

1.建筑低碳化势在必行

在社会总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中, 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占有极高的比重。从世界范围看, 建筑能耗总量约占全球总能耗的30%以上。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所提供的数据, 在工业国家, 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占到总能源消耗的40%左右, 产生约占总排放量36%的二氧化碳。目前, 中国的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 如果将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材料的体现能、材料运输的能耗以及建筑物本身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都加以考虑, 中国的建筑消耗约占中国总能源消耗的25%以上。考虑到目前的研究还仅仅衡量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投入, 因此, 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相关的实际温室气体排放量甚至占有更高的比重。无疑, 建筑的节能减排对中国乃至世界,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建筑评价系统发展

鉴于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在“低碳建筑”这一重要概念出现之前,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等相关概念都已经出现。围绕其核心思想,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台了一些国际性、国家性、地方

在社会总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中, 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占有极高的比重。从世界范围看, 建筑能耗总量约占全球总能耗的30%以上。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所提供的数据, 在工业国家, 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占到总能源消耗的40%左右, 产生约占总排放量36%的二氧化碳。目前, 中国的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 如果将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材料的体现能、材料运输的能耗以及建筑物本身在使用过程中所性和行业性的建筑系统评估框架模型。如美国的著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体系, 英国的BREEAM, 加拿大的BEPAC, 日本的CASBEE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等, 根据其评估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材料评价、性能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层次。

尽管评估的侧重点不同, 评估深度也不一, 但这些绿色/节能建筑评估体系的共同点在于, 它们都是以单体建筑为对象, 主要从环境影响、资源利用、使用过程等三方面来评估建筑的“绿度”, 它们在各国的推广和运用在促进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利用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总体看来, 由于上述评估体系是在气候变化问题尚未达到目前的重视程度之前所提出的, 碳减排并未成为最重要的关注点, 因此, 碳排放的计量和排放标准的制定在上述体系中并不是居于核心地位。尽管部分绿色评估体系, 如LEED系统, 近年来已经开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着手考虑建筑物建造和运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但也只是对直接排放量进行简单描述, 或是仅就节能技术所可能带来的碳排放效果和能力进行评估, 并没有突出低碳相关的建筑理念与设计。

随着低碳经济的步步逼近, 建筑碳减排领域受到高度关注, 低碳建筑标准的确立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议题。缺乏为社会所一致认可的低碳建筑标准, 已经成为阻碍建筑行业在低碳经济中向纵深处迈进的一个突出障碍。

在继承和深化以往概念的基础上, “低碳建筑”专注于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其目的是在建筑系统满足必要的运行条件和保证人类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 在产生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获取最大的社会产出。总体看来, 目前社会上所谓的“低碳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尽管各地都纷纷涌现出所谓的“零碳建筑”“低碳馆”“低碳小区”, 但是其本质往往还是传统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概念更新, 无论是在低碳的计量还是低碳标准的落实上都难以提供具说服力的证据。

由于与建筑相关的主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非体现在使用环节, 因此, 低碳建筑的本质特征必须从全生命周期入手, 考察建筑物的“系统排放”, 而不是“末端排放”, 必须从“原材料—生产—使用—废弃后处理”整个流程上对建筑进行考量。某一类建材或低碳技术的运用, 不能取代整体性的低碳评估。

我们可以以建筑相关的燃料消费为例来进行说明。建筑本身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力消耗是有限的, 但是电力的生产过程却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需要通过电厂的设立, 原材料的开采、输送等一系列过程方能完成。如果我们仅仅考虑建筑物所消耗的那一部分电力, 显然忽略了其背后庞大的基础能源消耗。

与此类似, 建筑中所谓“低碳技术”的运用表面节省了大量能源, 但事实也并非如此。以太阳能发电技术为例, 如果仅考虑末端排放就可能得出太阳能利用技术是绝对清洁的, 甚至是完全“零碳”的结论。但是, 在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维护甚至更换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 而且这些物资的生产过程也都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 故而从本质上来说, 它只是通过低碳技术完成了碳排放的转移, 从总体上分析, 这种所谓的“低碳”是一种“末端低碳”, 实质上带来的是高能耗和高排放。因此, 在考虑利用某种新技术或新材料时, 都必须把其直接和间接生产和制造甚至消耗过程所导致的碳排放均纳入计算框架内, 考察其“系统排放”, 才能真正得出合理的认识。

上述问题又会引出低碳标准制定的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低碳核算边界的确认。正是由于对低碳核算边界存在不同的认识, 才会在针对同一建筑进行碳排放核算时, 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譬如在上述建筑燃料消费的碳排放计算中, 究竟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到哪一层次, 这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在标准的制定中也应详细加以说明, 否则就会出现结果不一、标准混乱的情况。

事实上, 目前围绕“建筑低碳”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核算框架体系。如北京大学气候变化课题组提出的《基于多尺度数据库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2009) , 房地产联合商会发布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 (2009) , 以及美国Farbe新近出版的《低碳建筑标准》 (2010) 。

从评估体系本身来说,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 (2009) 和《低碳建筑标准》 (2010) 框架简单明晰, 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是, 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具备相当的复杂性, 这两个体系也有几个共同的缺撼。一是它们没有提供一个统一完整的支持数据库体系, 只能量化部分投入的中间产出中蕴含的碳排放量, 因此, 在计算结果时可能存在错漏重复等问题;二是它们所提供的排放因子不具备深化拓展的空间, 难以精确衡量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建筑生命周期过程碳排放量, 从而限制了其标准的适用性;三是没有注重评估碳减排技术的碳排放成本, 因而可能会导致部分昂贵而不实用的碳减排技术的盲目上马, 甚至会导致越减排, 碳排放量越高的严重后果。

相比较而言, 北京大学气候变化课题小组提出的《基于多尺度数据库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是一套比较复杂、完整的核算评估系统, 它基于体现碳排放的核算思路, 从而能够系统、完整地衡量建筑物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从而可以避免仅仅考虑“末端排放”的所谓“低碳技术”和“低碳建筑”。但是, 由于其理论性强, 且所依赖的数据量较为庞大, 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弱。

正是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 我国的低碳建筑标准制定之路还需要一个过程, 建筑低碳化领域内还有很多标准空白急需填补, 标准的规范效力有待加强, 标准的适用与推广关系需要理顺, 这些都需要政府、专家、学者, 以及内人士的共同参与和讨论。

3.低碳建筑测评与典型案例

接下来, 我们将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入手, 对建筑物低碳评估中最重要的环节——低碳建筑的测评进行初步探讨, 并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结果, 来展示我们所倡导的“系统碳计量”。

(1) 建筑评价体系核心

一个完整的建筑物系统包括建筑主体工程和一系列的附属结构系统, 如园林绿化、能源供给、水供给、废弃物处理等。建筑物系统的建设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设计评估、施工、试运行管理、运行管理评估和验收多个阶段。其中, 设计评估阶段和运行管理评估阶段可以对设计阶段进行反馈, 从而获得更为优良的设计方案。只有综合考虑建筑的内部结构, 详尽地分析建筑内规划的各类建筑系统、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相关的附属设施等各个子系统, 才能制定合格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案。

低碳建筑规划评估体系的核心在于如何确定低碳建筑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需要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出发, 系统地分析建筑物建造、装修、户外设施建造、运输、运行、废弃物处理、物业管理、拆毁、废旧建材处理等阶段, 在确定建筑的类型和当地气候的影响后, 设计初步的从不同视点出发的各种方案 (如经济优先、生态优先、综合方案等) , 从而确定各方案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设备、能源和人力投入, 建立基本的消耗清单。随后, 利用上文中建立的体现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数据库, 评估建筑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最后综合经济成本、生态收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 借助决策管理系统, 筛选合格方案。如有合格方案, 则选择该方案, 否则应通过预测和优化方法, 修改方案, 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评估。

(2) 低碳建筑案例研究

我们选取的案例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 是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工程之一, 研究范围涵盖BDA国际企业大道二期 (A区) 中的A组团、B组团和公共部分。

A、B组团位于BDA国际企业大道项目的A区, 该产品在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和户外设施基本结构建造完成后, 建筑物经过简单的粗装修, 作为该公司的产品出售给入驻BDA国际企业大道的用户, 由用户自行决定装修的规格。在本核算中, 我们主要考虑了建筑物建造、粗装修 (装修的部分阶段) 和户外设施建造这几个阶段。我们按照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施工过程数据清单, 具体划分如下:

我们在计算中纳入了建筑物精装修、运行、物业管理这三个阶段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 限于篇幅原因, 我们在这里仅就最后加总的计算结果展示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在我们这一案例中,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来自水泥、石灰制品和钢材, 因此, 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 实现建筑材料的本地化和建筑材料的技术更新是减少建筑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

建立低碳建筑的意义

作为一种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形态, 低碳建筑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低碳建筑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种推动低碳建筑取得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低碳建筑标准通过对建筑系统碳排放的量化, 从数据上合理、科学地将新型建筑在资源节约 (节能、省地、节材) 、保护环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固体废弃物、技术协调适用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予以一一落实, 使建筑在满足社会对风、光、热等人工环境的基本舒适性要求和特殊功能服务需求的同时, 在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约资源, 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目前, 中国的经济产业整体上仍属于传统的高碳经济模式, 而且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时, 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要完成向世界承诺的减排指标, 面临巨大的考验。中国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和经验, 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完善低碳经济方面的标准体系, 尤其是尽快完善低碳建筑的标准及评估体系, 建立“检测计算—评估认证—市场激励”的低碳经济模式, 在有效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维护中国正当的利益。

低碳标准 篇2

世界环境日将由中国主办,主场活动设在杭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 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日。

20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中国,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为了母亲永远年轻美丽!我们要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减少大自然的惩罚。低碳经济、绿色生活。为永葆祖国年轻美丽,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做到垃圾分类回收。

3、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不向河道排放污水与倾倒垃圾。

4、共同参与蓝天保卫战,做到低碳出行,多用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

5、共同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

6、共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

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低碳标准 篇3

在广大产业园建设与管理者中,北京经开是一家致力于低碳、环保、生态的高端产业园区创新型开发与运营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自成立之初,就按照面向国际市场的生态高端产业园区的目标,始终走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

公司在北京回龙观开发的昆泰嘉禾项目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双生态”的概念,强调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的发展之路,并首创了“双生态独栋企业总部”的高端产业园主题,成功打造了BDA国际企业大道、北工大软件园等低碳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产业园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实践,并正在致力于研究低碳高端产业园标准,努力打造低碳生态高端园区典范。

低碳标准的确立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核心:多少碳排放算低,怎样评估“低碳”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量化碳排放量,确认低碳与否,标准必须先行。而谁能率先取得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就能提出有利于自身的碳核算和减排标准。中国在碳核算准则和碳排放标准制定上已经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数个影响力较大的碳标准与核算准则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这使我们与国际进行对话时,处在一个相当不利的地位。如何在各个行业领域抢占先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体系,掌握低碳话语权,将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了帮助国家在碳战争中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推行园区低碳评估标准与相关实践,推动产业园区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碳核算和低碳改造工作,北京经开通过“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低碳高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相关的低碳评估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积极的实践。

近年来,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借助国际知名协会和主流期刊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北京经开在低碳高端产业园区领域代表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产业园区低碳标准”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等国际顶级能源和环境期刊上发表。

2011与2012年,该中心还陆续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罗马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等建立了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在低碳发展号角的紧迫声中,经开股份积极走上低碳发展道路,通过对已有理念和行动的发展和升级,进一步深化公司对生态的理解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

低碳标准演化路径与应对 篇4

低碳经济问题的提出有两个大的背景:一个是环境背景, 一个是经济背景。然而,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立场的逐步清晰, 低碳经济的环境属性正在被淡化。从低碳经济提出的经济背景及各国的立场来看, 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低碳经济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倡导并非是其环境道德使然, 认为是单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显然是以偏概全, 背后是能源使用技术、经济发展的世界支配权争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国际间进行利益博弈与协调的一种策略, 因为归根到底, 这个市场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一个环境保护手段。要警惕低碳经济的发展会演化出低碳标准, 而这一标准对中国经济安全, 特别是贸易安全的影响将是全面的, 要清晰地看到低碳经济本身的政治与外交策略性。

低碳经济问题提出的大的经济背景是日本、欧洲等国家经济发展迟缓、对能源问题的高度依赖, 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纷纷将高能耗产业向亚洲等国家转移。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平成萧条”和产业的空洞化;而英国更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认识到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按目前的消费模式, 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美国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布什政府的策略, 重新重视并着力强化低碳经济, 其真实目的在于扩大美国的出口贸易。

奥巴马政府希望美国出口翻一倍,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受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能够帮助奥巴马政府实现这一承诺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美国向中国出口为每年800亿美元左右, 还有很大的潜力。而美国又对中国出口产品目录设置很严, 禁止很多产品对华出口, 因此, 美国寄希望于碳税问题上的要挟以换来贸易上的利益。在这一点上, 与持续进行的中美汇率谈判的目标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化石能源, 而俄罗斯也通过出口石油与天然气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发展资本, 且通过石油与天然气输出, 俄罗斯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欧盟和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欧盟和美国发现:与其控制能源占有和输出不如控制能源的清洁使用技术。这一策略付诸实施的前提是:国际普遍认可低碳经济模式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产业低碳标准。而一旦出现全球性的低碳生产标准, 中国各产业势必受其制约并影响到出口领域。

目前, 从各国在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谈判立场、国内政策制定的情况来看, 在可预期的未来, 由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提出减碳标准或低碳标准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且这种变化随着CDM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即清洁发展机制) 的逐步淡出而愈加明显。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标准的制定开始向贸易标准靠拢, 也就是说, 未来国际上的低碳标准将很可能与贸易标准捆绑在一起。而一旦低碳标准与贸易标准结合到一起, 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可以这样说, 低碳标准将成为中国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借助于低碳标准对中国经济进行施压, 这种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

二、低碳标准演化路径

对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判断, 只能基于现实的观察并根据历史上类似组织的发展路径来进行推演。从低碳经济提出的经济背景、各国政府的立场原则以及对低碳经济本质的分析来看, 低碳经济本身具有很强的策略性, 是一种国际间协调的策略工具。而这种工具发挥作用有赖于标准的建立, 一旦标准建立, 必然会出现赢家通吃 (winner-forall) 的现象, 国际上这种事例屡见不鲜。因此, 对于中国目前而言, 需要研讨低碳经济可能的演化路径并进行针对性的布局。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演进路径如下: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双边与多边协定—低碳标准 (包括生产与消费标准) —具有约束力的多边低碳合作组织, 其最终的演进方向是贸易。各个步骤之间相互关联, 但在实现时间上可能会并行出现。具体的, 通过利益的驱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体加入, 实现多数派独裁国际结构, 从而压制组织外国家和政体。在这个过程中, 小国必然采取免费搭车的策略, 而联盟内收益的分配来源于联盟外国家的损失。

(一) 低碳标准确立

低碳标准可以大致上分为低碳消费标准与低碳生产标准, 对于前者, 主要涉及消费模式的选择。例如, 倡导居民选择环保产品、购买低能耗的家电等等。消费标准现在基本上涉及到了各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标准, 下一步关注的重点是生产标准, 即生产一件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Jotzo和Pezzey (2005) 、Philibert (2005) 、Pizer (2005) 、Kolstad (2006) 等人提出以单位产品排放量的形式 (如生产每吨钢铁的排放量) 来衡量一国的减排努力, 实际上就是提出的一种低碳生产标准。一旦这种低碳生产形成标准, 将会立即转变成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除了可以借口环境保护为由开征“碳关税”外, 低碳标准也可以变成非关税壁垒。

例如, 如果欧盟或美国规定冰箱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总量标准, 即冰箱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 (包括上游材料所耗碳当量) , 超出这个标准将拒绝进口。此时中国的冰箱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冰箱企业只能采取“逆推”的方式, 要求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提供低碳标准下的产品。这种市场“逆推”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是出口受到大面积阻滞;二是在短时间内, 由于基础产业 (钢材等) 不能很快适应低碳技术, 冰箱企业只能通过进口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生产的原材料, 然后出口;三是由于短期内国内技术还未能适应低碳生产的需要, 为了满足出口的要求, 势必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技术进口。其结果将进一步使中国出口陷入“悲惨增长”的局面, 继续陷入高价买技术, 然后生产全球过剩产品的泥潭中。

(二) 区域合作协议、框架以及各种低碳基金规模化出现

这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 而目前这些合作框架、各种基金安排都会成为日后国际间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Murase (2002a) 建议2012年后的未来体系需要包括诸如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尼日利亚等关键国家和集团。

哥本哈根会谈充分暴露了目前国际上对待低碳经济问题的不同立场和政策, 矛盾冲突出现的同时, 区域合作的机会与可能也在增强。在多边合作方面, 中国是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的正式成员, 是八国集团和五个主要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对话以及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的参与者;在双边方面, 中国与欧盟、印度、巴西、南非、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机制。

从目前的国际态势来看, 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因为, 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金砖四国”在应对发达国家策略性利用低碳经济这一“大棒”方面, 利益相似, 都有动机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以增强其在低碳经济国际间对话中的能力。而且这几个国家属于重化型产业结构, 碳排放的密度较高。而且,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重化型产业结构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关系到“金砖四国”的切身利益。

因此, “金砖四国”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之外, 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互助基金、探讨技术转让协议、合作减排交易机制等问题, 从整体上提升参与全球低碳问题对话的能力。此外, 目前中日的合作主要集中在CDM领域, 应该突破这一合作框架, 由企业间的合作变为国家间的战略合作。

(三) 依托WTO相关规定, 行贸易保护之实

尽管在目前征收碳关税并不符合WTO关于贸易自由化的相关规则, 但在低碳态势下, 以环境保护为名, 通过修改WTO的相关规定, 行贸易保护之实, 这成为近期需要重视的一种发展倾向。WTO中多边国际环境协议及有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中, 已经要求出口国的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应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些环境保护的要求, 则允许进口国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加以限制。

在过去20年, 无论是GATT还是WTO, 总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贸易自由化, 而在环境问题上的限制较少,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标准的制定问题, 但环境问题正在逐步被重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贸易领域磋商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国内法案, 并提出应该结合低碳标准来修改相应的WTO规则,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 全球性低碳减排合作框架

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建立全球性、带有强制性的低碳减排合作组织, 其作用、组织架构和谈判进程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 (WTO) 。Kanie (2006) 认为尽管目前《京都议定书》依然是世界减排体系的核心, 但最终还是需要建立一个有广泛国家参与的网络体系。Murase (2005) 提出:应该仿效WTO/GATT体系制订实现排放目标的框架。而Esty (2001) 、Murase (2002b) 则呼吁建立一个自身包含争议解决机制的新制度——世界环境组织, 以此规范和协调各国之间的减排以及因减排而导致的贸易争端问题。

从长期来看,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 要防止被边缘化。从低碳减排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类似组织的建立不可能没有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任何纯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协定或组织不可能有效地完成全球低碳减排的目标。尽管目前还不能肯定这类全球性、带有强制约束性组织一定会在哪个时间建立, 但从国家层面而言, 积极准备和应对是必要的, 积极建立和参与多边框架合作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应对。

三、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应对低碳标准

当前, 应对低碳标准的核心原则和步骤可概括为:接受、学习、参与。应该看到低碳标准特别是低碳生产标准与出口标准的确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过多讨论于事无益, 要在干中学, 而不是观察中学。因为, 终究这些标准还是与技术紧密联系的。而参与标准, 包括两个步骤:首先, 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开展碳足迹核查并进行碳标签的申请和注册。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 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 中国政策在积极倡导并建设国际低碳合作组织的同时, 要积极参与低碳标准的制定, 以免再次被动。从目前各种低碳合作组织,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低碳合作组织的发展来看, 中国的主导性和影响正在逐步增强, 需要进一步把这种影响以标准和规则的形势固化下来。总体来看, 政府和企业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未雨绸缪, 积极应对。

(一) 不承诺进行结构性减排

尽管,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谈上已经承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但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却不能轻易给出减排的结构性承诺, 即不承诺某一行业的具体减排总量与时间表, 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中国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欧美各国正在积极地进行能源使用标准的设定, 避开这些标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影响的一个主导性策略就是:不承诺进行结构性减排。因为, 如果承诺减排产业结构, 那么即使总量绝对减排, 但仍然在具体产业上不能实现减排承诺, 同样会受到碳关税的威胁。

特别是在工业生产领域, 中国没有义务, 也不可能现在给出具体的减排目标与时间表。因为,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 刚刚建立起了化石能源工业生产体系, 甚至许多在建工程都是这一生产技术体系的延伸, 不可能跨技术体系进行减排, 即不能以高技术体系为基准来衡量低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的减排。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也认为应该允许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转变并据此设定与之相适应的减排规划。

(二) 加快区域减排体系建设

当前, 如何使中国企业建立可观测、可计量、可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档案, 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因碳排放而起的贸易争端, 是应对低碳标准的关键。例如, 在一个可预期的未来时间, 如果欧盟国家以中国某企业生产产品高碳为由拒绝进口或征收碳关税, 此时企业就应该拿出在此之前的减排证据以应对。而要做到这一点, 单纯的行政命令与指引难以取得全面的效果, 关键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手段, 激励微观主体自主选择。

从目前国际上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来看, 利用市场并付诸相对严格的规制激励机制促进减排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欧洲和美国都已经建立成型的碳市场, 许多发展中经济体 (韩国、印尼、肯尼亚等) 也提出了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时间表。考虑到我国各省市在减排成本、产业结构、能源依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上客观存在的差异, 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在国内设立区域性强制减排规划, 区域内企业需要遵循强制减排的原则, 不足者从区域外企业购买以补偿其超额排放量。这项制度安排的优点在于: (1) 可自我实施, 具有持续性, 执行成本低, 国家只需要控制减排总量、减排的额度分配控制即可; (2) 可观测、可控制、可计量, 透明度高; (3) 用市场手段代替纯行政手段, 可最大限度降低减排的经济与环境成本; (4) 有利于平衡各地区、各产业间的发展, 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总的来看, 这一区域交易制度满足国际上公认的低碳管理政策四原则:环境效应、成本效应、分配效应和制度可行性。此外, 这一机制比较灵活的一点是:可以在省市一级上合作, 也可以在一个行业内进行。因此, 无论从管理目标还是监管上相对容易操作, 政策性成本以及对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较碳税而言, 相对较低。特别是对那些目前对能源依赖相当严重的省市或行业而言, 此种政策能够大大降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转换成本。

(三) 积极进行碳足迹核查与碳标签认证

碳标签认证实质上就是对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 (LCA) 碳足迹的计算, 本质上就是一种低碳标准,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个环节。2007年3月, 英国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标示碳标签的产品。随后, 日本、美国、德国也推出了自己的碳足迹核证标准与碳标签认证体系。到目前为止, 已有14个国家与地区推出或即将推出碳标签制度 (共计19种) 。

目前,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碳足迹核查标准主要有:英国标准协会制定并于2008年11月正式公布的PAS 2050标准 (《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 ;德国产品碳足迹测量方法以ISO14040/44为基础并参考PAS 2050;而美国则由不同的机构推出了三种碳标签制度, 这三种碳标签制度均以全生命周期测量为主导方法。

众多碳标签体系事实上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一张“壁垒网”, 中国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这张“出口壁垒网”的束缚。因此, 应该一方面集中力量设计本国的碳标签认证体系, 一方面要对出口目标国的低碳认证体系进行研究, 指导企业主动进行对象国低碳标签的认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尽快参与到出口对象国的碳标签产品认证体系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宗计川.应采取市场化手段解决减排的结构性矛盾[OL].人民网, http://env.people.com.cn/GB/12583626.html/2010-09.

[2]宗计川.须警惕低碳标准向贸易标准演变[OL].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153588/13134292.html/2010-11.

[3]宗计川.低碳标准的警钟为谁而鸣[J].低碳经济, 2011 (, 6) .

[4]Esty, D.C.Bridg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Divid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1, 15 (3) :113-130.

[5]Murase, S.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It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spects:Case of the Kyoto Protocol[Z].Jurisuto, 2002a, 1232:71-78 (in Japanese) .

[6]Murase, S.Confli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Z].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ssaloniki.Thesaurus Acroasium, 2002b, XXXI:297-340.

[7]Jotzo, F.and J.C.V.Pezzey.Optimal Intensity Targets for Emissions Trading under Uncertainty (Draft) [Z].Canberra, Australia:Centre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5.

[8]Murase, S.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limate Change Issues[J].Manchest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5, 2 (2) :18-38.

[9]Pizer, W.A.The Case for Intensity Targets[J].Climate Policy, 2005, 5 (4) :455-462.

[10]Kanie, N.Leadership and Domestic Policy in Multilateral Diplomacy: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2006, 8 (2) :339-365.

首个家电产品绿色低碳标准发布 篇5

日前,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在北京举办首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标准发布暨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颁证仪式。这是环保部发布的第一个有关家电产品绿色低碳标准, 同时也是最严格的标准。从标准所要求的各项指标看, 该标准在多个项目上比欧盟的RoHS指令还要苛刻, 共有11个企业200多个产品通过了本次低碳认证。

海尔冰箱由于满足了国家环保部对能效指数、噪音、有害物质限制上的要求而获得了此次低碳认证的001号证书, 成为中国冰箱行业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品牌。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准发布, 以及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是为了应对日益恶劣的环境, 摆脱资源枯竭对中国经济的制约, 抢占经济制高点, 是中国企业必须走的绿色发展道路。

低碳标准 篇6

关键词:低碳业,标准化,动态监管

低碳农业的出现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 秉承着生态环保的理念, 不仅节约了资源, 还实现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就要对其做好标准化的动态监管工作。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 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 不断创新其发展的方式, 使原来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方式向着低能耗高产出的方向转变, 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转变煤炭等污染严重企业的发展方式, 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轻大气污染的现象, 另一方面就是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实现由原来的依靠重工业向着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来, 这样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又使得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低碳经济很具有发展前景,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逐渐凸显, 人们又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理念,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 农业发展的生产方式落后, 不仅生产效率低下, 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的现象, 自从低碳农业理念的提出, 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使得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 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农业产品的产出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个别的生产方式上还是存在落后的现象, 需要进行改善。

2.1 水资源得不到科学分配。无论是哪种生产方式, 农业的生产方式都离不开水资源,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 但是分配十分不均匀, 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 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 所以在农业用水上就出现了短缺的局面, 如果不通过认为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输送, 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2.2 生物农用物质利用率偏低。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都会使用一些化肥农药, 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其利用率的高低问题并不是十分重视, 因为动物的粪便、就、植物的秸秆、以及产生的沼气, 都是很好的肥料资源, 人们在选择化肥农药时往往把这部分资源浪费掉了, 不仅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 而且处理不当还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现象。

2.3 农业排放没有资源化利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会形成一定的二氧化碳, 如果通过科学技术把温室气体的排放转化为农业生产的能源, 不但可以节约生产能源的使用, 还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很多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 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温室气体的再利用问题。

2.4 潜在能源发掘程度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新能源的开发速度不断加快, 使得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了很大改观, 但是相比一些国家来说, 我国的新能源使用力度还是相对较低, 比如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利用上, 并没有做到大规模的使用, 我国的农业发展可以借助很多的生物资源, 比如农业生产会产生秸秆, 通过秸秆可以代替煤炭进行供暖, 会极大地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人们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 大部分都采用直接燃烧的方法,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 还造成了很严重的大气污染。

3 以标准化动态监管的方式开展低碳农业建设

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增加农产品的产出, 要想发展好低碳农业, 必须通过标准化的动态监管方式来促进其发展, 政府要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规定, 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落实的依据, 农业部门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 对于一些违反生态农业的行为要予以一定的处罚, 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进行讲解, 从多方面共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1 政府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总体规划

紧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低碳经济发展这一绿色理念, 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 通过“定目标、细事项、分任务、责人员、奖建设、惩破坏”的“六步走”, 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并融入“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思路, 在一定时期内 (如3~5 年) , 逐步、分层次地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 政企、政民多方携手共建“低碳”。

3.2 开展低碳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督过程

第一, 要求企业签订《低碳经营行为承诺书》并声明在新闻或网络等媒体上, 实施社会公开化监督。第二, 仿效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架构和主要农业经营, 分为种植类、养殖类、生态类, 融入质量管理体系 (ISO) 的细化项目打分机制, 制作《低碳标准实施监督对照表》, 将企业实施低碳形成一套内控标准 (更鼓励形成企业标准) 并在全企业内实施, 将相关项目列成对比框, 内容包括标准要求和项目评分、企业开展程度和项目得分、项目通过结果、项目处理意见、综合评分和处理意见等, 要求各部门按《对照表》严格自查, 定期开展奖惩考核评价。第三, 政府检查、企业自查相结合, 定期 (如每季度) 将各企业分数分布情况按标准要求合理分类, 并在季度“低碳红黑榜”公布, 健全一套反映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3.3 支持扶持农业低碳行为的正面事例

一是激励低碳建设。政府牵头在节能减排、环保等过程中制定或完善激励措施, 鼓励企业寻求更好的低碳技术和方法。二表彰低碳成效。向社会表扬和肯定部分突出低碳型企业所作的成就, 增强他们深化低碳建设的信心, 再创新绩, 同时对其他建设的企业积极勉励。三是鼓励“先行先试”。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或“试验田”, 如2010 年1 月, 成都市青白江区着手打造全市首个低碳经济试验区。同年2 月, 南昌被确定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动力。同样, 在农业中推行低碳试点, 不仅调动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赢得荣誉, 也推进了节能与创造新效益, “一举三得。四是实行举报奖励。将过度浪费或对环境有害的企业处罚的一定比例作为奖金, 鼓励大众积极揭露“反低碳”行为, 构建“人人参与, 个个监督”, 延伸监督触角, 使“钉子户”处于社会监督与舆论压力下。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低碳农业更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还是没有大面积推广运行, 因此, 要想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就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动态监管, 以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 2010.

低碳标准 篇7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们越来越重视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恶化问题, 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碳排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但面对低碳产业的要求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旅游业活动性非常强, 无论是游客的旅行过程还是旅游活动本身都需要消耗能源, 与居家生活方式相比其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据WTO研究表明, 2005年旅游业的CO2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 其中旅游住宿和交通的CO2排放量分别达到284万t和1192万t[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远程旅游的比重增加, 其碳排放总量及比重将会持续增加, 因此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旅游已成为旅游经营者的共识。

近年来已有较多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和尝试, 且主要集中于低碳和绿色能源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3,4,5,6]。虽然这些研究均致力于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 对发展低碳旅游具有积极作用, 但总体上研究的出发点仍然停留在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改进的纠错阶段。即大多局限于对原有旅游或经营方式进行改进以降低碳排放, 而并非以彻底杜绝碳排放的零碳或零废物排放为目标, 这种较低要求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很难达到最佳的减碳和低耗目标[2,3,5,6]。

目前在其他领域如低碳城市建设中已出现了要求更严苛、减碳目标更为彻底和纯粹的发展模式, 即“正能城市”。正能城市是目前被各国低碳经济推崇者所普遍关注和热议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是碳排放要求更严格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简而言之, 就是“能量产出大于消耗”的城市, 且要求产出的能源为可高效利用的清洁能源[7]。正能城市的提出是对低碳发展模式最为严苛的诠释和践行。目前真正接近正能城市要求的只有阿联酋的马斯达尔, 该市以零碳、零废物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 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但已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这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具有开拓意义的先驱和探路者, 这一全新的模式对其他领域的低碳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旅游业具有接待游客范围广、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如果能借鉴“正能城市”的思想, 建设具有标杆和示范意义的正能景区, 则对进一步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推广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正能城市核心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了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将其用于正能景区建设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以期能将正能思想应用于旅游业, 实现更高标准的低碳旅游模式提供理论及方法借鉴。

2 正能景区建设可行性分析

2.1“正能”概念解析

“正能”是一个系统概念, 评价某个城市或区域是否为正能, 应按能的量值、能的形式和能效提升三个方面的标准进行判断。能的量值指某城市或区域在一定时间内 (自然年度) 所生产的总能量 (Eg) , 该值应大于其所消耗的总能量 (Ec) 值, 即Eg-Ec>0;能的形式指清洁能源, 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 (沼气) 、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以及传统的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能效提升指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应处于高水平, 在工业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使用多项节能减排新技术[8]。

从正能概念及其界定标准可见, 正能与以能源输出为主的资源型区域有本质的区别, 它并非仅仅是能量产出大于消耗, 而是产出的能量必须为清洁能源, 是不依赖化石原料的产能形式, 且在能源消耗上做到高效节能。这三个标准互相牵制补充, 从不同角度对正能系统的建设进行约束和规定, 依据此标准可直接构建正能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 而对评定标准的践行则可构成正能系统建设的模式和路径框架。将正能系统标准应用到具体的空间对象和产业中, 则可对其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起到直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将低碳产业和低碳系统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2.2 正能景区建设的可行性

对旅游业来说, 景区既是旅游各种要素和主体的汇集区域, 又是物质、能量和废弃物的集中使用、消耗和排放产生的空间。如果能应用正能思想, 以正能作为景区建设和经营的标准则具有积极意义。从国内外实际发展来看, 目前只有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市进行了正能城市建设, 还没有旅游企业尝试该低碳模式, 也没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 正能景区仍然是个全新的概念, 而对于新事物来说是否具有可行性就至关重要。本文经过对正能概念和景区建设特点的深入分析, 发现正能景区建设不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而且相对于正能城市, 其建设更易进行。

主要体现在:①景区闭合性区域特点有利于正能系统建设。目前, 受到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或绿色社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封闭式社区的管理理念, 而基于更严格的能量消耗、碳和废物排放要求的正能系统更希望能在封闭空间内进行。因为只有封闭的空间才能确保系统内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可控性, 从而按照特定的要求与程序完成清洁能源生产、废物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等低碳措施。我国大多数景区为收费制, 为了管理方便, 景区或借助于工程措施或依托于自然地理位置进行了闭合式管理。因此, 大多数景区一旦建成之后就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的闭合管理区域, 所有的游览和服务设施包含在闭合式区域之中, 这种集中闭合式的空间特点非常适合于正能景区建设。②景区能源构成特征有利于正能系统建设。正能系统要求能量的正输出, 即系统内产生的能量必须要等于或大于其能量消耗, 且能量产生方式必须为清洁能源。虽然目前马斯达尔已完成了其正能城市的建设规划并进入了实际建设阶段, 但对于一个位于沙漠中的城市来说, 完全依赖于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供给整个城市的能源需求, 尤其是要满足酷热沙漠天气情况下的舒适生活, 温度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而正能景区的建设则不同, 大多数景区位于气候环境较好的自然区域, 且其永久性居民不多、人口密度较小, 即相对于其具有的环境资源来说其能量供应的压力较小。同时很多景区具有非常好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条件, 生物能源储备充足, 只要采用合理的能源生产和高效的利用方式, 基于清洁能源的正能输出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此外, 相对于城市, 景区的碳汇资源和潜力是较大的, 更加有利于正能景区的建设。③景区生态系统构成有利于零废物排放。虽然正能系统概念并没有对废物排放有具体的要求, 但马斯达尔为了建设更纯粹和严格的正能城市, 将其废物处理目标定为零废物排放。废物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可避免的产物, 要实现零废物标准, 就必须制定严格的物质循环利用制度, 利用系统内的能流和物质循环规律来处理废物和垃圾。对正能景区来说, 游客产生的垃圾和废物比城市的成分更简单、处理难度更小, 而且景区生态系统相对于城市具有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物质和能量流动更趋于复杂的网状结构, 这些也为废弃物的生态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建设零废物排放的正能景区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的。

3 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3.1 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设具有标杆意义的正能景区, 就必须严格按照正能系统的标准来要求。因此, 在确定具体的正能景区实施路径之前就需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根据该指标体系确定建设标准, 并以此作为正式实施的目标和依据。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8,9,10,11], 本文建立了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表1) 。

注:本表所涉及各指标数量均以年为测量区间, 如游客接待人次数指年接待数量, 表2同。

评价指标体系由具体评价指标、指标计算方法和指标方向三大部分构成, 具体评价指标反映的是正能景区必须要考核的有关能量产生、物质消耗、碳排放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计算说明是各指标值的考核计算方法, 而指标方向反映的是指标对正能景区评价的作用, 正向表示该指标有助于正能景区的达成和实现, 负向则反之。

为了能准确反映正能景区的特点, 本文将正能景区的指标划分为三大主题层, 分别为能值指标、物质指标和环境指标:①能值指标。能值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正能景区的能源产生和消耗。为了更清晰地反映景区的能源产生和利用情况, 这一总指标又分为总能值指标、能值结构指标与能值利用效率三个主题层。以这三大主题层为基础又设立大类, 每个大类又包括一些具体指标。②物质指标。物质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正能景区对物质的循环利用情况, 具体包括景区消耗类物质的种类、人均消耗量、废物产生量等反应物质消耗的指标。为了体现正能系统完全无污染的物质利用方式, 物质指标重点关注废弃物的产生, 尤其是污染性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无害化处理比例。③环境指标。环境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景区对环境的影响。由于旅游景区与普通的城市居住区具有本质差别, 其环境影响指标也应具有其特定标准, 尤其应重点关注旅游活动对景区特有环境因子, 如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中各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特有生物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并设定具体标准。基于景区特定的自然环境、游客活动、管理者行为、正能系统对能量消耗以及环境影响的要求, 本文构建了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3.2 正能景区评价标准

相对于普通的低碳建设, 正能系统要求更为严格, 要求零碳排放、零废物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正能系统的要求和指标的重要性将所有指标分为硬性指标、关键指标和普通指标三大类。硬性指标是指这些指标有明确的取值区间, 且为正能景区的必须满足项, 若硬性指标中有一项不达标则整个景区被否定;关键指标为正能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虽然并非必须满足项, 但其测定值在正能景区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普通指标的重要性次于关键指标, 但其具体的数值会影响景区的正能等级。

硬性指标:硬性指标指的是系统的必须满足项, 即此类指标为不可替代项, 其数值必须达到规定要求才可进行其他指标的评定, 否则被一票否定。此类硬性指标的确定是基于对正能景区概念的界定, 其明确的取值规定保证了基本目标的实现, 即零碳、零废物排放以及能源的自给和绿色化。在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 必须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并且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被列为硬性指标的其权重最大, 居于一级指标, 具体指标与取值标准见表2。

这些指标的实际值反应了景区在低碳建设方面的层次和doi品:10质.3。969这/j些.is指sn.标10作05为-8正141能.2景014区.0评6.0价10的关键性指标, 更注重景区自身的特点, 并基于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进行测算, 其权重仅低于硬性指标, 属于二级指标, 其取值虽未进行硬性规定, 但必须要优于普通景区的测定值。指标体系中除了硬性指标和关键指标之外的其余指标均为普通指标, 其权重低于一级和二级指标。3.3正能景区综合指标计算

与其他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似, 正能景区评价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基本的评价标准之后, 就是针对具体景区的指标调查进行测定和评价。为了评价结果更为直观, 正能景区评价可采用综合指数法。在评价过程中,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一样, 所以不能直接将指标权重和指标观测值相乘来求综合指数, 需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可采用极差归一化公式进行数据处理:HHij'=ij-Hijmin………………………… (1)

后的值;Hij为第j指标种第i样本原始数据实测值;Hijmin为第j指标种各样本实测值中最小值;Hijmax为第j指标种各样本实测值中最大值;i为样本号;j为指标种号。无量纲化处理后, 正能景区评价按综合指数公式进行计算:m n H=ΣΣWijHij……………………………… (2) i=1j=1

标权重;Hij为第j指标种第i样本原始数据正规化后的值。根据式 (2) 可计算出正能景区的综合指数, 根据指数可判断景区低碳和低排放程度。在计算综合指数过程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具体指标与最终指数值的正负相关性, 即指标方向。如果为正相关, 则Hij取正值, 该指标值有利于正能景区的实现。如能量生产总值/总能耗, 该指标得分越高, 反映出景区能量的自我生产和满足度越高, 越符合正能系统的要求;如果是负相关, 则Hij取负值。如化石能源消耗总量/总能耗, 该指标得分越高, 则反映出景区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 就不符合正能系统标准。在评价过程中, 确定各指标种的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非常重要, 其具体的取值可根据景区的自然环境、类型以及人们旅游方式的不同, 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根据各个指标在具体景区的测定值, 采用式 (1) 和 (2) 就可计算出最终的正能综合指数。该指数可反

应景区与正能景区的耦合度, 数值越大, 耦合度越高。为了更为准确地对正能景区的低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 可根据H值即正能景区综合评价得分将景区细分为5个等级, 其等级划分范围见表3。表3正能景区等级分类

具体来看, 正能景区的建

筑、景区管理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技术攻关, 从技术层面上解决减少碳排放、废物排放、能源生产和使用的问题。4.1正能景区实现路径

正能系统最典型的特征

于消耗, 这一目标在正能景区的实现中需要借助景区的自有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大多数景区位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具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储备, 如以植物为主的生物能源和以江河湖泊为主的水力资源, 正能景区可借助现代清洁能源开发技术挖掘景区的能源潜力, 最大可能多生产少消耗, 从而实现能源生产大于消耗的目标。4.2零碳排放实现路径

零碳排放指标为正能景

足项, 其评价标准为景区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差大于等于零。对景区来讲, 该指标实现的核心在于利用景区的资源优势增加碳汇, 减少碳排放。森林和湿地碳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 可通过充分利用景区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 如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增加湿地面积等措施促进碳的固定, 同时通过增加非机动车的使用比例、兴建绿色低碳建筑、践行低碳旅行及生活方式等方法尽量减少碳排放, 从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排放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最终达到零碳排放或负排放。4.3零废物排放实现路径

景区的零废物排放需

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首先, 从废物产生源头进行控制, 主要是进行严格的废物或垃圾分类回收, 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厨余垃圾两大类进行分类, 将可回收部分严格进行分类后确保进入回收企业或景区内再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厨余垃圾或景区内的生物残体, 可修建沼气池和堆肥处理, 不仅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还可生产沼气供应景区。其次, 废水必须进行严格的生态化处理后方能排放, 其生态化处理主要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处理。国内无论是沼气池、厨余垃圾堆肥还是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均有较成熟的技术规范, (下转第643页) 只要专业人员参与建设或进行指导就可实现。

4.4 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正能系统要求可持续发展, 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自维持和动态平衡发展。正能景区从建设初期就应关注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从正能景区建设的特点来分析, 其零碳、零废物排放目标的实施即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果在景区规划建立之初就以正能输出、零碳和零废物排放为重要目标, 就能保证在能量产出使用和物质利用方面的可持续。这种物质能量的可持续既是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也是社会和生态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5 总结与展望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但对具体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集中区域, 其碳排放和能源经营模式不但影响旅游业的形象而且对其他行业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低碳景区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借鉴正能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 探讨了正能景区建设的可能性以及具体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 并从理论上提出了正能景区开发建设的路径方法, 希望藉此推进正能景区在国内的普及与建设, 最大可能地减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为地球气候和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但本文只是对正能景区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期论证和分析, 真正实现正能景区还需要从国家旅游发展政策、清洁能源使用技术、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旅游垃圾的生态化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同时还需要其他行业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

摘要:旅游业作为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大的产业之一, 应履行其生态责任, 降低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 而低碳景区建设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内容。正能城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以零碳排放、零废物排放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借鉴正能城市的发展理念, 探讨建设正能景区的可能性, 并提出了正能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以及正能景区建设的路径方法, 以期能将这种新型的更为严苛的低碳发展模式在旅游业中进行推广, 从而实现更高目标与要求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正能,低碳景区,评价,建设

参考文献

[1]http://www[EB/OL].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jsbb/201103/t 20110322_3484085.html.

[2]钱亚林, 李东和, 徐波林, 等.基于规划视角的低碳景区创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9) ∶841-847.

[3]汪燕, 事东和, 吴晨.国家公园创建低碳景区模式研究——以汤旺河国家公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8) ∶243-247.

[4]李晓琴, 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 2012, 27 (3) ∶84-89.

[5]刘燕桃, 李东和, 徐波林, 等.基于旅游者低碳意识的景区低碳教育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与产业, 2012, 12 (8) ∶24-28.

[6]曹世武, 邹永广, 郑向敏.技术嵌入视野下的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6) ∶10-15.

[7]曲俊义, 穆英, 眭纪刚.正能城市: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J].科技促进发展, 2012, (3) ∶72-79.

[8]眭纪刚, 马金平.正能城市:概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3) ∶107-111.

[9]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李文苗.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低碳标准 篇8

PPM环境标准正是在产品生产的源头及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的标准。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P P M环境标准,但PPM环境标准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真的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是否能把制订标准引起的经济负效用降到最低,这些都有待于研究与解决。目前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P P M环境标准的直接文献尚缺乏,然而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之下,该选题还是值得讨论与研究的。

一、PPM环境标准概述

PPM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Methods)环境标准指的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该标准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循环经济体现在产品环保方面,就是要求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注意到环境保护,而不单是关注到已经生产出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PPM环境标准的内容包括两块,一块是产品的制作过程对环境有影响;另一块是产品本身的性能对环境有影响。由此可见,商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和结果,两者只要对环境有影响,都在P P M环境标准之内。

二、PPM环境标准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PPM环境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护环境,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制定PPM环境标准,能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环境的改善,需要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而体系的建立,则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像PPM这样的环境标准来丰富这个体系,从而实现环境的改善。

3、环境标准的制定,能够使环境成本显性化。

环境标准的作用在于我们计算环境成本的时候,可以有据可查。可以对环境标准中的指标进行相关的量化,使得环境成本显性化。并可以通过价格,收费或者税收的形式把环境产生的外部性通过标准使其内部化。

4、环境标准能够促进环境产业化的发展。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环境将成为新的竞争要素,较高的环境标准还可以使得企业优胜劣汰,行业企业将针对环境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洗牌。将环境因素加入产业的发展之中。

5、环境标准的制定,能够促进商品标准的进一步的升级。

环境标准的提出,将给产品标准带来更进一步的定义,即更进一步的说明了产品标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今后产品的标准不仅仅是注意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更加注重产品是否环保,以及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等等。

(二)消极影响

1、环境标准的制定,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一项标准的提出,就像一把“双刃剑”。从限制的角度,标准就好比是一个“门槛”。总会有一些不达标的产品。那么这个“门槛”制定的是否合理,将是需要讨论的内容。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标准的制定不可能同时满足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环境标准制定严格,将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制定宽松了,对发达国家又不利。但是不管是发达国家生产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又同时具有国际流动性。

2、环境标准的制定,会加速污染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是高环境标准的代表,发达国家更有借口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低环境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加重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方面的压力。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制定高要求的环境标准,一方面却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成为了是一种贸易手段,通过环境标准来达到与环境无关的目的。

(三) PPM对经济影响的长短期分析

1、PPM环境标准的短期净效应损失。

通过图分析,我们发现PPM标准短期对经济还是有影响的,通过使用严格的标准,会提高相关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但是对于环境而言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环境的计量还是有赖于贸易成本中的环境成本显性化,这样才能够看出上图中福利的损失是否能够通过环境的改善而抵消。

2、PPM标准的长期影响。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碳税的征收,说明环境成本内在化在实际操作上已经出现,可见P P M环境标准在今后能够促进生产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及产业升级,即在长期,PPM环境标准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把短期的福利损失给补回来。

三、WTO与MEA规则之间PPM标准的博弈

WTO的TBT与SPS规则其中都有关于PPM标准的相关描述。然而各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制定或者加入了相关的M E A s协议。并对P P M环境标准进行了细化,但M E A S与国际规则中关于PPM规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一旦引发关于PPM的贸易纠纷,相关规则的援引就会成为一个问题。所以需要在W T O与M E A S协议中做出选择。

(一)WTO中PPM的发展

W T O中关于P P M环境标准的描述主要还是在TBT协议和SPS协议中,但是其中关于具体的生产方法描述没有细化,这些协议还只是部分借鉴了PPM环境标准,可见P P M环境标准并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国际标准,在WTO规则中只是一种补充。

(二)各国PPM规则MEAs概述

由于国际贸易规则对P P M环境标准的描述不细化,加之是部分采用PPM的相关标准,所以这给国际多边组织制定相关PPM环境标准留有很大的余地。多边PPM规则较国际相关规则更加的细化,其不但规定了与产品性能相关的PPM标准,而且具体规定了与产品性能无关的PPM标准。从规则本身的角度来看,其是规则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但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多边规则的细化,给PPM环境标准的统一实施带来了困难。当遇到相关环境问题时,由于有不同的多边援引规则,则必须在W T O中的P P M标准与M E A中的P P M标准中进行相关的选择与协调。

通过P P M标准的案例查阅,可以看出,国际上对于PPM案例的判定标准也是在不断演进变化的,这更有必要对不同的PPM标准之间进行协调,得出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

四、PPM环境标准的变化趋势

PPM环境标准是不断演进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标准会有人文演化的趋势,既从单纯的产品制作过程的技术标准,上升到最终社会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的调整我们的环境标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五、低碳经济下, 我国应对PPM环境标准的策略

(一)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把保护环境植入全面质量管理当中

全面质量管理是目前质量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三全一多”,即全员、全过程、全面的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而PPM环境标准不但是从产品的结果,而且是从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是否会影响进行监控,这个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不谋而合。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达到,正是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标准才能够实现。目前我们国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企业不在少数,这说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有其可行性的,只要有一个保护环境,并且有这个制度要求的大环境的前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植入PPM环境标准也是比较可行的。这个既通过一种模式:质量管理-认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建立环境标准体系,并完善商品的检验检疫体系,加入环境因素

在上文中,PPM标准有很多个版本,比如TBT、SPS、相关多边规定等。而且PPM环境标准还在不断的进行演进,那么既然要做一个大家所认同的标准,就必须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环境标准体系,把环境标准统一起来。国际上建立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但是仅仅是建立一个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是不够的,因该把这种标准逐渐的进行细化。这个从我国的检验检疫标准就可以看出,我们在商品进出口方面,对于出口商品的检验,没有一个很具体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这个给我国的检验检疫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国家已经从这个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对检验检疫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及完善。建立环境标准可以效仿我们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的建立,从而做到真正的有据可查,这个和PPM环境标准,从生产环节入手,注重操作是很相似的。

(三)进行积极的标准互认工作

上面我们谈到要建立环境标准,但是我们建立了环境标准之后,是否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呢?这个在进出口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单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要严格很多,我们更多的因该采取“公平但区别对待的原则”,并且建立详细的产品分类目录,区别对待的产品区别对待,不能区别对待的产品,则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各国环境标准的统一。两个国家在环境标准互认上的分歧就会逐渐减小。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既非经济因素角度来考虑,有的国家就是利用高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入,从而达到限制他国经济发展的目的。要与这些战略意图非常明显的国家进行环境标准的互认,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保护环境了,而是借保护环境之名,达到保护经济之实。而我们所讲的与他国的环境标准进行互认,主要还是指前者。比如我们我国的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就与新西兰建立了标准互认,而后者要进行标准互认,简单来讲就是应该本着保护环境,就环境谈环境的原则,才能更好的达成一致。

(四)积极的加入多边环境协议

虽然上述三条能保证类似P P M这样的环境标准能够有效地实施,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就像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样,目前还是多边协议众多的一个世界,要更好的让环境标准为我们服务,或者不然环境标准会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在推行环境标准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加入多边环境协议,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这个在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中亦是如此,只有更多的加入标准制定组织,并争取话语权,才能够使得我们能够在标准的实行过程中不至于被动。

(五)对环境标准进行升级

我们注意到原来在有关商品制作过程中所发生冲突的几个典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原来的认为商品制作过程与环境关系不大,到后来越来越重视商品的制作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是不断变化的,从技术层面到环境层面到社会层面。所以我们说我们要经常注意到PPM环境标准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更新标准内容,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标准改善环境等;二是通过标准越过他国的贸易壁垒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PPM标准经济影响的相关分析, 得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我国应对PPM标准的对策。

关键词:PPM,MEAS,TBT,SPS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Baumoi w.j.and w.f.oates:<<the use of standards and pric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J],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

低碳标准 篇9

为实现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进一步将开展低碳产品认证试点作为抓手, 纳入“十二五”重点推进的23项工作之一。基于此, 2011年5月, 国家发改委率先在重庆、广东启动低碳产品认证试点, 2013年2月会同国家认监委印发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 (2015年11月1日废止) , 2013年8月, 国家认监委公布《低碳产品认证目录 (第一批) 》, 2015年9月,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总局令第168号) , 并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 我国基本建立起以低碳产品目录, 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规则,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三统一”为特征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摩托车制造基地,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 摩托车产业已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销量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由于摩托车属于用能产品, 在其制造和使用阶段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 开展摩托车产品低碳评价标准的研制, 不但能够丰富重庆试点工作内涵, 更能有力助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 同时也为制定其他产品低碳评价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准研制思路

通过对重庆市摩托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并对国内外现行的产品能效评价和碳足迹标准的制修订情况及主要技术内容进行资料收集, 经过信息处理和对比研究, 形成了标准的制定思路。首先, 确定目标产品。通过召开专题研讨, 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及权威专家意见, 确定标准研制的目标产品;其次, 参照PAS 2050、ISO 14067等国际标准, 结合调研实际, 确定评价范围和技术要求;再次, 深入企业实地开展活动水平数据搜集, 计算产品碳排放量, 拟订普通两轮摩托车产品低碳评价值;最后, 遴选代表企业进行标准试用, 根据标准试用情况, 对标准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标准研制过程

围绕确定目标产品、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技术要求、拟定低碳评价值、标准试用及调整等方面展开。

1. 确定目标产品

据统计, 重庆市摩托车行业中普通两轮摩托车的产量达到90%以上, 基于“生产和使用量大面广”、“产品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以及“与现行标准有对接”等考虑, 将普通两轮摩托车确定为标准制定的目标产品, 并参照GB 15744《摩托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进行目标产品的亚类划分。

2. 确定评价范围

发达国家对产品碳排放的评价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原材料获取、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的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标准—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详细规定了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评价方法。考虑到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库, 实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并不现实。因此, 基于国情实际和标准可操作性的考虑, 结合ISO 14067产品碳足迹标准对部分碳足迹的定义及要求, 将普通两轮摩托车产品的评价范围界定为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

3. 确定评价技术要求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出发构建普通两轮摩托车低碳产品评价技术要求。其中, 定性要求是对摩托车产品质量和企业相关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是普通两轮摩托车进行低碳评价的“门槛”要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基于简化、优化和实用原则, 将产品定性要求的技术内容调整到与标准配套的技术文件 (《普通两轮摩托车低碳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中, 以认证申请应满足的前置条件体现。定量要求是对普通两轮摩托车产品制造及使用阶段碳排放的限值要求, 通过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采用排放因子法量化评估。

4. 拟定低碳标准评价值

(1) 制造阶段低碳评价值

评价边界:考虑摩托车车架制造工艺过程 (下料、车架焊接、车架涂装) 、整车总装工艺过程 (线前部装、线装、调试、检测、包装) 以及这两大工艺过程涉及到的生产照明和空调系统消耗电力和燃料所产生的CO2排放量。

计算方法:根据正常稳定生产情况下可计量的统计期内 (一般情况下以财务年为统计期, 也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统计期) 普通两轮摩托车制造过程评价边界内不同能源消耗总量和摩托车总产量, 计算出制造1台普通两轮摩托车的不同能源消耗量, 分别乘以对应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然后逐项相加, 得到1台普通两轮摩托车制造阶段的碳排放量。

低碳评价值确定:对重庆市内外十余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制造阶段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制造1台普通两轮摩托车的能耗数据行业先进值和低碳评价值, 见表1。

(2) 使用阶段低碳评价值

评价边界:在使用阶段, 由于摩托车耗油量比较大, 且在不同路况条件下行驶相同距离油耗也不同, 为了保证评价的一致性, 将普通两轮摩托车产品下线后出售前工况条件下每百公里油耗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作为该阶段的评价边界。

计算方法:根据GB 15744的规定计算出普通两轮摩托车百公里汽油消耗量, 乘以汽油碳排放因子, 得到普通两轮摩托车百公里碳排放量。

低碳评价值确定:对重庆市国家摩检中心、CQC成都分中心、CQC广州分中心和国内主要摩托车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 获取JS、LX、XY、JL、LF等5家重庆企业和WY、YG、XZF等3家市外企业, 共计164批次110 m L和125 m L普通两轮摩托车原始测试数据, 统计分析得到8家摩托车企业百公里燃油消耗平均值, 见表2。

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后, 确定110 m L和125 m L排量普通两轮摩托车百公里燃油消耗先进值, 见表3。

为扩大适用范围, 参照GB 15744, 根据发动机排量不同, 将普通两轮摩托车产品分为8类, 同时结合标准油耗限值/百公里和收集到的数据, 确定不同发动机排量的普通两轮摩托车使用阶段的百公里油耗先进值和低碳评价值, 见表4。

5. 标准试用及低碳评价值调整

为验证低碳评价值设定的科学性, 选取重庆市摩托车代表企业进行了标准试用, 根据企业反馈, 约有20%的企业能达到初定低碳评价值要求, 符合低碳产品标准先进性预期目标 (即低碳产品市场占比20%) , 因此, 最终确定了普通两轮摩托车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的低碳评价值, 见表5。

结论与启示

重庆作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 同时也是国家发改委明确支持的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地区, 开展低碳产品评价标准研究是推进试点工作的先决支撑和重要基础, 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通过标准研制与实践, 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1.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制定低碳产品评价标准, 既要借鉴国际现有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又不能盲目照搬, 既要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和行业发展, 又要兼顾标准的先进性与可操作性, 做到接地气、少浮夸、有实效。

2.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制定低碳产品评价标准, 选定目标产品是前提, 确定评价边界是关键, 设定低碳评价值是核心。评价值设定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 必须深入企业实际进行考察调研, 摸清产品产量分布、生产工艺、关键零部件构成和能源消费方式, 扎实做好与产品碳排放量计算相关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选取工作, 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相统一。

3.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

制定低碳产品评价标准, 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行业协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参照国际标准, 自主开展低碳产品评价及标准制定相关工作。此外, 为调动生产企业参与低碳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促进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加大政府采购、财税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力度。

摘要:实行低碳产品认证是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通行手段。本文以普通两轮摩托车为研究对象, 介绍了其低碳评价标准的研制思路和研制过程, 为推动重庆市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工作开展, 实现摩托车低碳认证有标可依, 探索制定其他产品低碳评价标准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普通两轮摩托车,低碳产品,评价标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明博, 刘尊文, 周才华.国外低碳产品认证概览[J].中国船检, 2011 (2) :89-90.

[2]裴莹莹, 吕连宏, 罗宏.关于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初步设想[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 (9) :95-99.

[3]刘奕岑, 巫国义.在新形势下实现企业营销创新提升重庆摩托车企业竞争力[J].时代报告, 2012 (7) :160.

[4]杨洋, 唐良富.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解析与启示[J].质量与标准化, 2013 (6) :38-41.

[5]杨洋, 廖洪波, 陈建华等.LED日光灯低碳产品标准研制的实践与启示—以重庆实践为例[J].标准科学, 2013 (8) :33-35.

[6]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S].

上一篇:立法体制下一篇:技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