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蕴真情

2024-07-06

细节蕴真情(共3篇)

细节蕴真情 篇1

小学生犹如茁壮成长的幼苗, 需要阳光的照耀与雨露的滋润, 而这阳光与雨露就是教师给予他们的爱。教师只有真心真意地爱护学生, 才能像磁石一样把他们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教育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精心授业, 而且还表现在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上。

一、以情感人

思想教育是一种感情的艺术, 班主任给学生的爱, 应该比母爱更细腻、更纯洁, 应该比父爱更广博、更高尚。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树常青, 班主任必须时常输之以爱的甘露, 而这种爱必须更细腻而具体。

有一次, 在课堂上, 学生朗读课文我巡课时, 发现平时朗读颇有感情的李丽婷同学, 今天却侧着脸, 头伏在桌子上, 显得没有精神。我想她一定有什么原因, 没有惊动她, 更没有批评她, 只是趁同学讨论问题的间隙, 走近她, 俯身小声询问, 并轻轻地摸了摸她的额头。啊, 好烫手!我拍了拍她的肩膀, 说:“你烧得厉害, 回去吃药, 休息休息, 落下的功课, 以后老师帮你补上。”“不!”她摇了摇头, 想强打起精神听课。我暗示她可以例外地伏在桌子上小憩一会。这是一件极平常的事, 我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可是在第三天, 我却意外地收到李丽婷同学一张贺卡, 并且告诉我说:“老师当你抚摸我的前额时, 我觉得您真像我妈妈。”

教师载着爱和信任的眼神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亲切的一瞥, 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而映出美丽的图像;一个轻抚的动作, 儿童对此会认为是对其的好感。儿童对于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 反映是很灵敏的, 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

二、怒责之后, 莫忘安慰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近因效应”, 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 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应注意语句的顺序, 尽量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平时, 有的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令老师生气, 有的还会闹成僵局。这种情绪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 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 在批评过程中, 难免有些情绪化, 但只要结束语妥帖, 安慰几句, 就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 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 刚才我太激动了, 希望你能听进我的话, 认真改正, 我一定会很高兴的。”这类结束语使学生感到勉励之意, 认为“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 但是为了我好”。相反, 命令式、惩罚式的结束语, 如:“听不听由你”、“如果再犯决不轻饶!”只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反感印象。

须知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和为学生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凡此种种, 虽然细小, 但是细微之处总关情, 宛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三、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疾苦,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 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增加老师的亲和力,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 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班主任, 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 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比学生高明, 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学会了倾听, 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就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 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 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 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 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四、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 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 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 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应高度重视, 确保会议质量, 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 可以谈教改的方向, 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 谈本期整体情况, 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等。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地开展。

此外, 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 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 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对学生细微生活的关注会占用较多的时间, 使本来繁重的教学工作无形中又增添许多负担, 但通过对学生细微生活的关注, 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 加强师生感情, 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 从而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学生, 同时使班级工作更好地进行,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细节蕴真情 篇2

世间千般好,不如母亲的一句叮咛,风景万般美,不如父亲粗糙的手一次搀扶。

巫山红叶,红的激情,红的炙热,红的魅力无穷,你用你的眼看,我用我的心笼。

神女峰坐在山巅,看天空的星星,牵挂自己的爱人,我幕拜在神女峰脚下,仰望神女。

云兜着风,风乘着雾,雾踩着云,巫山就变得格外的灵动,格外的神秘,格外的诱人。

不要摆架子,不要顶头子,不要花心子,不要任性子,这样才是工作的方法。

年轻人多出点力,多思考,都受点委屈,屈才能坚强,挺过去了,你不在软弱,不再是生活与工作的软肋,成为中流砥柱。

尊重、团结、友爱、培育,才是一个上进的集体。工作有热情,生活有激情,感情有动情,生活才会丰富多样。

大学生是留在农村的一把铁锄,挖着农民的穷根;也是一把弯镰,收割着田野上的希望。

拴住爱情,别用你的青春做赌,没有永恒的爱恋,只有无止的奢望。

抛却愿望,摒弃憧憬,踏踏实实走好,用心追求和实际行动方才能够迈进每一个成功的点。

离开家乡和亲人,远方即使是是多么的丰富和美丽,也免不了孤独和思恋与牵挂。

世间千般好,不如母亲的一句叮咛,风景万般美,不如父亲粗糙的手一次搀扶。

无论树叶多么葱绿,始终都会在秋天的风声中变得苍黄,最终还得沉睡在树的脚下,化为泥。

在他乡,我像狗一样趴在宾馆的窗台,凝望窗外,原来月缺的月亮才是我真实的想法。

我知道你想我想的露含泪水,常常在一个夜晚,用手机表达你的思绪,你是爱的肿瘤。

累了,还是母亲的一晚鸡蛋面让我感觉到了温饱,父亲的一句慰问让我感觉到了真实。

她很美丽,第一眼让我征服,于是年轻的心就被一个女孩的名字占据着,难道这开始了追求。

我们要和石头一样坐在大地上,经受一切的风吹雨打,即使是一辈子都那样默默,不期待结果,更不奢望石头开花。

结果不一定需要开花,只要经受了岁月的打磨,开花不一定结果,只要能够为自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那么你就是美丽的。

夜,被猫的爪子一点一点的抠白,于是黎明就在它的爪牙下诞生。

黄昏被夜鹰守黑,于是,天空点着月亮和星星找日子。

经不起岁月的推敲,那么久别想永垂不朽,永存历史。

时间是一把刀,磨的`越快你就老的越快,那么你需要奔跑的速度越快。

路踩得人越多,就不会看到独特的风景,独辟蹊径才是欣赏风景的一种方法。

高处不胜寒,我心更高处。

眼睛和心都是一把尺子,眼睛看到的地方不一定比心想的更远。

脑子是个很丰富的东西,越用脑子越好用,越用越丰富。

用手抓住岁月,用心记住岁月,用脚步追逐岁月,于是岁月才是和你一起散步或者是赛跑的朋友。

看见你,我的心就被你勾住,你能勾住我的心么?

爱与喜欢是两码事,但是都是一个人的心理。

洞察细节, 体味真情 篇3

一、深入文本细节, 挖掘深层情感

(一) 挖掘“空白”———在想象中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专研教材时要努力挖掘文本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 面对文本的空白, 他们的感受体验也不同, 学生的个性也随之表现出来, 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 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 课堂也会变得生机盎然, 成为他们交流的天地。语文课堂的交流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 结合自身体验, 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 并为学生留下空白。

(二) 留意“标点符号”———在变化中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它能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它是情感信息的载体, 人们可以借助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标点符号, 揣摩它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留意并捕捉“标点符号”, 会给教学带来许多精彩。

(三) 填充“提示语”———在情景中升华学生的内心体验

专研文本, 要深入到每个细节, 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 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艺术, 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 教师通过补充提示语,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鸟儿对大树的焦急、牵挂、担心, 体会到鸟与树之间真挚的感情。文本细节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挖掘文本细节, 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们的体验会更深刻、更真实。

二、品读点亮细节, 促成精彩感悟

(一) 沉入细节, 情动辞发

文本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 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要解读文本, 就要从准确理解每一处词句入手, 去还原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 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 在情境中升华情感, 与文本产生共鸣。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

朗读细节处理要巧妙, 过分注重技巧的朗读是没有内在情感的, 我们需要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通过学生评价朗读, 在评价中就慢慢丰盈了“融为一体”的内涵, 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感悟。所以在课堂让学生真正自己读书, 从而有所感悟, 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

(二) 情境朗读, 诗意浓浓

教师要在细节处创设情境, 步步提升, 达到情感共鸣。学生应在一定的情境、意境、语境和心境中朗读细节。感情朗读是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过程, 真正的感情朗读不是读出来的, 而是内心涌出来的。细节是教师与学生都容易疏忽的地方, 所以有时抓住细节进行理解、品读将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教师的深情投入、真情流露, 使学生受到真正的熏陶;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融合到一起, 融于这个充满诗意的课堂中。课堂中书声时起, 或嘈嘈切切, 或激扬奋进, 或优美和谐, 整体的抑扬成就了课堂诗一样的旋律。

三、捕捉教学细节, 感受灵动体验

(一) 精彩的细节, 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

倾听就是“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 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的过程”。只有学会倾听才会去发现更多精彩的细节, 我们教师要用眼睛去发现细节, 用耳朵去聆听细节, 耐心地对待学生, 深入地挖掘, 用细节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品尝被肯定的甜蜜, 会让课堂更精彩。

(二) 深刻的体验, 来自于教师巧妙的引导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点睛之言就成了提升学生认识、解答理解疑难的关键。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中“母亲却已将钱塞到我手心了,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时, 我是这样设计:“读读这句话, 你的目光会停留在哪个细节上?”学生很容易找出“塞”字。我又提问:“母亲塞钱会是怎样地塞呢?”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上, 如“快速、用力”等, 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到位些, 我又引导:“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 硬把钱一塞, 从中你又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塞?”经过引导, 学生的感受变得深刻, 他们能够答出“毫不犹豫、坚定、迫不及待、不假思索”等, 所以后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学生对“塞进我手里的不仅仅是一元五角钱, 更是什么”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比如“爱、希望、生命、辛苦与汗水……”这一切的一切汇成四个字:慈母情深。

教师要时时留新, 有意捕捉“良机”, 生成精彩。当学生理解不到位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应让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或教师给问题铺垫一下, 巧妙地引导, 把学生的思考体验逐步引向深入。

(三) 灵动的体验, 来自于学生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 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 入情入境的阅读也就是借助于想象、联想等, 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眼前”, 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 即阅读还原, 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上一篇:火灾无线报警系统设计下一篇:曲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