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写作

2024-06-05

真情写作(精选12篇)

真情写作 篇1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探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应该针对学生的情感与出现的态度为出发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并通过写作体现出来。初中作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灵感, 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有深度、有意义的文章。

一.将心灵的体会与感受融入写作中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作文写作, 同时应适当地抒写心灵的体会与感受, 可有效提高真情作文的写作质量。初中作文的写作需能够打动读者的心, 并得到共鸣的真实感受与作用。一篇好的作文, 不仅是在真实的人物基础上进行描写, 同时文章中还需进一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引起共鸣, 由此一来较好地确保作文的质量与深度。写文章的过程中应将内心的心灵与体会写出来, 从而抒发真挚情感并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底蕴。作文教师进行作文的写作之前, 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让学生相互进行讨论, 有利于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写出质量较好的文章。教师应对部分独特的见解给予全方位地表达, 更好地激发初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思维, 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二.用心感受与体会生活, 为作文选材做准备

用心感受生活有利于更好地写作。学生在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与生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感动与感悟应及时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的作文题材的选材, 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素材, 进一步锻炼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可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感动的画面以及生活的趣事等, 进而形成对生活的认知, 便于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当中。作文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积存, 可使写作具有意义、文章具有思考性,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真情写作水平与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三.将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写作当中

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过程中, 可适当运用具有说服力的、可信的真实材料。作文的写作肯定离不开材料, 材料可增强作文的信服力, 从而提高初中作文的渲染力。作者的观点与思想均从文章的材料中寄托出来, 由此可见所选材料的真实性将对作文的观点、对论据及人物、主体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寄托写作人的美好期望以及表达意愿, 同时使得作文的真情流露出来, 更易于打动阅读者, 因此作文的说服力也更强。尽量避免作文写作中出现空话或大话现象, 通过摆事实开展作文的讨论。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采用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 对于真实但比较陈旧的材料而言, 可对其翻出新意, 较好地加以运用, 提高初中学生的真情写作水平。

四.作文写作中应积极引入古诗句

积极引入课本的材料至写作的文章中, 能有效提高真情写作水平。可运用课本中的材料, 例如历史史实或者人物传记等都可用于作文的写作, 有效提高写作的水平与质量, 从而增强作文的说服力与渲染力。同时还可将新闻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运用到作文的写作当中, 由于新闻的人物或者事件具备较强的时代感, 能够较快地被大众所接受、熟知。真情作文写作过程中运用历史事件或者结合社会的热点事件开展论述, 将会显得文章的取材新颖、重点突出、论据明确、论点有说服力, 可引起共鸣等效果, 同时还可使文章的结构较为紧凑、逻辑性强。最后可使用名言句子或者是古诗词、谚语等比较经典的诗词名句, 将其引用到作文的写作当中, 能够有效提高文章的真实情感与写作质量, 不仅体现了斐然的文采, 同时提高了文章的真实与可信度。

五.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不同的学生因其家庭教育、背景、受到的环境以及性格等方面各异, 因此导致对相同的事情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为此作文教师应为学生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 使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通过作文表达出来。进行作文的评分时应兼顾学生的语文基础、性格特点, 同时结合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 对所写文章的真实性进行合理评价, 确保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写作水平。

总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写作, 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想象力, 投入真情实感进行写作;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 激发学生将内心的真情实感抒发, 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质量与写作水平。

真情写作 篇2

写作目标:

1、关注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

2、具体描写感受最深的画面,展示人间真情。

3、做一个真实的人,能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感悟生活。

写作重点:

说真话,抒真情

学习器材:多媒体

作文指导:

大家最怕写作文。每次都很辛苦,20分钟都想不好一个开头。好不容易写出来,要么字数不够,要么内容平平,只得六七十分。问题何在?

大家怕写作文的 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

一、对症下药:(写作指导)

写出真实,写出真情,以情动人。(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你的文章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你的文章就成功了。

①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 ②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小结:

①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就是说真话,抒真情。

②只有不断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并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高修养,才可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构思点拨:

①要想抒真情,必须抓住动情点。要求从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从自己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曾经打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即从曾使你感动、能使你动情的方面入手。

② 要使文章生动,应展开细节描写。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正是以“临行密密缝”这个十分感人的真实细节表现母亲对临行儿子的真情。唯细节方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③可采用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

二、口头训练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如:我记忆中印象较深刻的是去年暑假发生的一件事。家里的电视插座破损,爸爸上班前叮嘱我千万别去摸这玩意。可老爸一走,我的电视瘾又发作了,情不自禁的拿插座往插孔里插,“磁”只见火星一冒,我尖叫一声,立刻扔掉插座,半晌未回过神来„„现在想来,那一次,我真够冒失的。

课堂小结:

生活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真实的灵魂,能折射出自己心灵睿智的光芒。同学们,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是一项漫长的、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大家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做个有心人,说真话、抒真情,同时发挥想象和联想,把事物写得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第二课时(写作训练)明确题目: 以“那一次,我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的词语。

2、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3、字数在500字以上。教师点拨

题目中的“那一次”告诉我们写的事情只能是一件,而不能是两件或两件以上。

我们要注意文题中的“我”,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突出那一个特定瞬间自己的心灵体验。

①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笑、愉快、高兴、快乐、痛苦、哭了、尴尬、后悔、冒失、激动、生气、害怕等,这些词语正是某一次真实情感或心理的表现。

②所填的词语一经确定,文章的内容也就定了。因而填写的词语,一定要仔细推敲,能够概括地反映所写的内容。

③从题目的“那一次”,我们还可以明白,写的事情是过去发生的。

本次作文就要求大家在模仿的基础上练习写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

1、做一个真实的人 , 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袭。

第三课时(作文评改)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10分)

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0分)(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错一字扣1分)

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真情 篇3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地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二、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情感,翻找史料,如学生将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春望》中的杜甫“白头搔更短”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用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阳光下傲然的小草,山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這是我一次外出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让真情在写作中绽放 篇4

我平常总会听到学生抱怨:我的生活很平常, 极乏味, 没东西可写!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中学生的情感不可谓不丰富不生动, 不可谓不细腻不缠绵, 但多是囿于个人、流于表面的。他们有时甚至以一种居高临下或是冷眼旁观的姿态对待自然万物和身边人事。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有了一双慧眼, 就会发现生活中采撷不尽的素材。

古人说:为文必先养心, 养心必先养情。作文说到底是学生心灵倾诉与思想表达的载体, 是思想和感情的文字化。作文必须融入自己的真情。

一、开拓视野, 积淀情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感情的源泉, 又是文章的源泉。教师应当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开发写作资源, 用心感受世间的变化, 用情感受别人的悲喜。不妨从回归课本开始, 把课本当作情感的海洋。课本容纳了古今中外各种人的各种情感,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 认真地体会, 使自己融入阅读, “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 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钱理群语) , 然后跳出文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审读, 如此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平凡事物, 关心弱势群体, 让心灵不断接受爱的感化和情的熏陶。的确生活是平淡无奇的, 但我们要从普通的琐事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小事虽小, 但可以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同时, 也应走出课堂, 打开生活之门, 积累生活, 激发情感。我的做法是: (1)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如《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天地) 》《读者》《作文评点报》等。 (2) 组织学生到阅览室看书, 自由到学校图书馆借书,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真正走向社会、深入生活, 扩大学生视野。

二、立足现实, 抒发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人作文的优秀传统。学生作文时也要关注“时事”。这个“时事”, 可以是个人的、人类的, 历史的、当代的, 社会的、自然的。我们要审视人生、审视现实, 写出自己独到的领悟, 评时事政治, 论世态万象, 谈人生修养。

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 除了让他们放眼社会、立足现实外, 还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要抓住自身, 以“我”为写作中心并加以辐射, 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写出自己的经历、见闻、见解, 写出“我”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表达我的同情、怜悯、感动……

三、关注细节, 于细微处见精神

真情实感的抒发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 精彩的细节描写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不少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魅力永存, 被人时时吟咏, 正是源于那些能打动读者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 不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 而是写他的背影。作者抓住了父亲翻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的爱。就一个普普通通的背影, 一连串普普通通的动作, 在作者的笔下尽显色彩。我想, 作者在此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于细微处见父爱”。当然要写好细节并非易事, 动人的细节处是要在平时的写作活动中精心打磨的。

细节描写真情感动类写作 篇5

细节描写真情感动类写作范文5篇

理由只有一个读高一的时候,学校准备举办一场演讲比赛。从没登过台,也没在人多的场合讲过话的我,出于畏惧,自然对演讲比赛敬而远之。但看着有的同学踌躇满志的样子,我又满腹不服气,心里也很痒痒。我的内心被这种复杂的情绪纠缠着、折磨着,既烦躁,又犹豫。父亲了解到情况后,亲切而又轻松地对我说:“正因为过去没登过台,现在才更需要上场;正因为你害怕做演讲,现在才更需要亮相呢。”有时,人的畏惧之心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打消的,我依然犹豫着,心里是十分紧张和十二分的胆怯。于是,我便给自己找一个又一个理由,以此来证明我可以不必去参加这次演讲比赛。比如,这次演讲的奖品不吸引人了;我的强项在于写,不在于说了;要准备比赛肯定会浪费时间了等等,甚至连我个子矮、长得不出众都成了我不报名参加的理由。“你说的这一大堆,都不叫理由,只能叫借口。你不想做成这件事,你可以找到一百个借口;但你要想做成这件事,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想做成这件事!”父亲的脸沉了下来,很严肃。我若有所思时,父亲还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你想不想做成这件事呀?”父亲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我一直在逃避,逃避自己的怯懦。可出于虚荣,我又用许多的借口把这种逃避包装起来,用满不在乎和不屑一顾的神态硬撑着。真的面对了自己,才看到了自己的虚弱和虚伪。我终于跟自己说:“你要真的不服气,就上台拿出个样子,让人看一看。”我终于找到了使自己往前走的一个理由:“我想做成这件事,我要尽全力演讲一回。”而且,我还给自己减了一下压:拿不上奖,就算咱锻炼了一回;演讲砸锅了,就算咱锻炼了两回———除了锻炼了口才,还锻炼了自己的脸皮呢!想通了之后,我便报了名,并专心于演讲的准备。没有了太大的压力,反倒轻装上阵。那次演讲比赛,我虽然没有讲砸锅,但也没有获奖,可我觉得自己的收获是丰厚的:我终于有了敢于当众讲话的勇气,自己的演讲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此,我明白了,想要做一件事,完全没有必要一上来就害怕它,更不应该为这种害怕找许多的借口。想做,就去做,这便是唯一的理由。借口,是个漂亮的面具,它遮住了自己怯懦的面孔;借口,是个温柔的杀手,它把勇气给销毁的同时,也摧残了自己的信心。人要想找退缩的借口真是太容易,正如想让自己后退、倒下太容易了一样。只要你喜欢找借口,随时就会找到借口,也永远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事。而前进是无须借口的,它只有一个必胜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向上的理由,然后去攀登就是了;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理由,然后去竞争同时也去合作就是了;给自己一个乐观的理由,然后去放眼遥望、俯首耕耘就是了。与人交往也是如此,给自己一个高贵的理由,与人相处时就能让自己于凡俗中活出不俗的味道,让日子于平淡中活出诗的意境。给自己一个理由,把一百个借口抛置脑后,眼前便是一片豁朗。父爱无边老家只剩下老父亲和那动幢老屋了。我知道,孤独会使老年人加快衰老的步伐,何况父亲还多病呢!好说歹说,父亲才同意进城来住。可没几天,我就发现父亲的气色越来越差。在我那逼仄的房间里,他像一头被捆的老牛,焦躁不安。有一天,我中午下班回家,却发现父亲不在,四处找寻不着。黄昏时,父亲然回来了,脸上有了些喜色,他说他沿着一条街一直走下去,终于走到了有田野的地方,他在田野上与当地的菜农拉了很久的家常才回转。父亲喘着气,唠唠叨叨地数落着城里的不是,说成天呆在家里守着个电视机像个哑巴,说城里人很冷淡,对门对户不说话……几天后,我终于挽留不住,父亲又回乡下了。春节时,我携妻带子冒着风雪赶往老家,在离家2里远的渡口,我一眼就瞥见父亲站在别人的屋檐下望着渡船。我心头一热,眼前模糊一片。在别人合家团圆一片喜庆的爆竹声中,我的老父亲却孤零零地守望着他的儿子!想像平日里他是怎样去池塘担水,去集市上背回柴米油盐,怎样守着一盏油灯度过寂缪的乡村夜晚,我的心头升起深深的忏悔:父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我读完了大学,我给他们什么回报呢?整个春节期间,我闷闷不乐,为自己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而懊恼。父亲却看出了我的心事,一天,他在火塘边将火拨了又拨,吞吞吐吐地说:“你读了书,就是国家的人了,老牵挂我会影响工作的,这样吧,我认个干儿子,你,你同意不?”说完,父亲的脸上竟露出了孩童般的羞涩。我们那里有个习俗,干儿子与亲儿子享有同等“待遇”,是有财产继承权的。看到父亲竟为这一点点要求犹豫的样子,我对父亲充满了无限感激。因为求学,家中已一贫如洗,剩下幢老屋如一幅老牛枯瘦的身架,我对父亲还有什么财产要求可言?他和母亲省吃俭用,认准一个死理送我上了大学,这就是赐予我的最大的财产呀!想到这里,我连忙点头。父亲笑了,说:“还是要读书,读书就明事理。有了兄弟,你就不用担心我了,以后,你把你发表的文章常寄点给我看就是了。”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勤劳朴实的乡村兄弟,他代替我在老家陪伴父亲,尽孝道。偶尔,他也能用歪歪扭扭的字给我回信,内容都是“父亲一切都好”,我知道,这都是父亲告诉他这样写的。终于有一天,村里有个进城做生意的女人碰见我,责怪道:“你在城里好安稳,你父亲快病死了哩。”我急急忙忙赶回老家,父亲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我内疚的心情无法言表。父亲却愤然道:“那个多嘴婆,害的我儿跑这么远,她不知道人急易出事么?”然后,他撒了一把谷在堂屋中央,一阵吆喝,3只饿得发慌的鸡进了屋,父亲突然掩了门,鸡叫声便响成一片……我啃着鸡,泪水却从眼镜片后滴落在碗里。兄弟说,父亲病时,兄弟要杀鸡给他补身子,父亲坚决不肯,说补他已无大用,留着给我补脑子还可以写出好文章。这天,他早早放下碗筷,坐在屋檐下,开始翻阅我的文章。我平时寄给他的文章,他已用针线装订成册,翻得多了,卷了毛边,就像一本乡村会计的陈年老账。我忽然觉得,那确实是一本账,里面记载着我对父亲无法偿还的债务。(周碧华)一碗大米饭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蜷缩的炕头,昏暗的油灯……都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记得我七岁那年,曾祖母重病缠身,母亲精心地伺候她。在那时,细粮是很奢侈的东西,一日三餐都是大饼子、玉米粥和小米饭等粗粮。为了曾祖母的病,父亲借来了一升大米。第天早上,母亲蒸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然后一口口给曾祖母喂下。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那时我常常这样想。母亲那个时候有一张愁苦的脸,那就是在看我们大口大口地吃硌牙的玉米粥的时候。一天有个亲戚来串门。那天做的是小米饭,但曾祖母的那碗大米饭依然没变。早上,曾祖母没起来吃饭;而我因为离校远,每天带饭上学。那天是亲戚给我装的饭,装好后,我就背着书包走了。中午的时候。饥饿席卷了我的全身。饭盒还透着热气。我打开饭盒,一下子愣住了……饭盒里竟然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我不晓得那个亲戚是有竟还是无意的,简单的思维使我想不到那么多。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我也知道,那些大米借得不易。面前的大米饭在我的眼里一点点变大,我的口水不经允许就分泌出许多许多。周围的说话声、打闹声一会模糊,一会儿清晰。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四周……没人注意我。于是我盖上了饭盒,站起来擦了擦嘴,似乎我已经吃饱了。整个下午,我在极度饥饿中度过。几次我有打开饭盒的冲动,毕竟那时我是个孩子。老师的话,窗外的阳光,统统变成了那盒大米饭,一遍遍地诱惑、冲击着我,我有些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的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书包里那盒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走进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烧火,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我走到母亲面前,从书包里拿出那盒饭,递给母亲。那一刻我嘴一撇,要哭。母亲接过饭盒——她感受到了饭盒的分量。她不解地看着我。母亲打开饭盒,是一盒动都没动的大米饭……母亲直直地盯着我,黯然的眼神中有一种沧桑和无奈。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抱紧我,大滴大滴的泪珠滴在我的脖子上。我任由母亲在我肩头啜泣。黄昏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整个屋子变成了一种惨淡的红色。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感觉到母亲作为女人的脆弱,感觉到自己终于可以承受母亲的眼泪了。我用稚嫩的手擦着母亲的眼泪,可不一会儿,我终于也吓得哭了起来。“妈,你别哭,我长大了挣钱养活你……”我想我那时能说的只有这些。一天放学,我看见很多人在我家,曾祖母去世了。我和大人们一样跪在灵柩前,母亲哭得很伤心。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曾祖母,手里端着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戴晓军)爱只是一根线有时候,我真的怀疑父母之间是否有真爱。他们天天忙于赚钱,为我和弟弟支付学费。他们从未像我在书中读到,或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互诉衷肠。他们认为“我爱你”太奢侈,很难说出口。更不用说在情人节送花这样的事了。我父亲的脾气非常坏。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他经常会发脾气。一天,母亲正在缝被子,我静静地坐在她旁边看着她。过了一会,我说:“妈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她一边继续缝着,一边回答道。我低声地问道:“你和爸爸之间有没有爱情啊?”母亲突然停下了手中的活,满眼诧异地抬起头。她没有立即作答。然后低下头,继续缝被子。我担心伤害了她。我非常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后来我听见母亲说:“苏珊,看看这些线。有时候,你能看得见,但是大多数都隐藏在被子里。这些线使被子坚固耐用。如果生活就像一床被子,那么爱就是其中的线。你不可能随时随地看到它,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爱是内在的。”我仔细地听着,却无法明白她的话,直到来年的春天。那时候,我父亲得了重病。母亲在医院里待了一个月。当他们从医院回来的时候,都显得非常苍白。就像他们都得了一场重病一样。他们回来之后,每天的清晨或黄昏,母亲都会搀扶着父亲在乡村的小路上漫步。父亲从未如此温和过。他们就像是天作之合。在小路旁边,有许多美丽的野花、绿草和树木。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温柔地照射在地面上。这一切形成了一幅世间最美好的画面。医生说父亲将在两个月后康复。但是两个月之后,他仍然无法独立行走。我们都很为他担心。有一天,我问他:“爸爸,你感觉怎么样?”他温和地说:“苏珊,不用为我担心。跟你说吧,我喜欢与你妈妈一块散步的感觉。我喜欢这种生活。”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得出他对母亲的爱之深刻。我曾经认为爱情就是鲜花、礼物和甜蜜的亲吻。但是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爱情就像是生活中被子里的一根线。爱情就在里面,使生活变得坚固而温暖。举手投足之间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玉米,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后来的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还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某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依然坚持去爬高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外婆是细心的,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了。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的,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每天叠的纸钱,已经厚的烧不完了。如果那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节。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呼唤中学生的真情写作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写作; 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匮乏

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统计,仅在俄罗斯语言中就有将近5000—6000个词汇来表达人的各种情感主观体验。但是我们现在却发现在初中生中却极少表露出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作的内容单调,情节平淡,情感匮乏,除了写作技巧上的问题之外,其实反映的是学生情感主观体验的匮乏。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却犯这个错误。内容平平淡淡,都是大家烂熟了的材料,缺少吸引力。

二、难以把握写作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人们常常用“暴风骤雨”来形象地描绘激情的现象。那些在写作的行为过程中具体的表现应该是“写作的灵感”。引发一个人写作激情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如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巨大的成功、严重的挫折,惊喜的事情、美丽的风景等等。触发到了“灵感”这个点就迸发出了写作的“激情”。但许多学生往往在把握灵感这个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写作主体难以把握写作的“激情”,也就是所谓的很难把握写作的“灵感”。

三、缺乏写作“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烈、稳固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它比“激情”深厚持久,比“心境”强烈而深刻。写作主体的写作热情表现在主体对写作的强烈倾向和不懈的追求过程中,也就是我们简单讲的“喜爱写作”,或者有些写作主体本身虽然并不热爱写作,但是他依然保持一种写作的热情,积极努力地坚持写作,这也是种写作热情的体现。

现在初中的写作主体对于写作的具体热情度到底有多少,我们认为最准确的资料应该来自于问卷调查的抽样结果,虽然我们看到许多的学生并不喜欢写作,应付写作,但是我们同时看到有好大一部分是对写作充满热情的,还有一些中间地带的写作主体,他们的这些情感体现我们也应该重视。因此将各个层次的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具体的写作热情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求写作主体自述原因,以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为下面的调适做一个研究的科学依据。

如何获得写作的真情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呼唤中学生写作的情感回归。

四、增加中学生写作的主观情感体验

(一)走进自然,培养情感。

自然是我们写作的来源,课堂式的作文教学只能让学生充满去编造事情,去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

但是如果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则会让学生感受到很真实的东西,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枫叶林,冬天的鹅毛雪,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灵感。只有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去,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学生才会被激起真实的写作情感。

让学生学习去观察大自然的景色,哪怕是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观察一朵花,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奇特。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这些培养性的大自然为背景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学会多角

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用真实的体验去写作,这样的文章会在平中见奇,鲜活充盈,而学生对于写作文也不会觉得那么枯燥和乏味了。

(二)体验生活,品味情感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或者物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对于生活的体验是写作的资料来源,因为每个人的年龄和阅历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去好好体验生活。

(三)阅读精品,领悟情感

看到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

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因为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在网络、电视、花花绿绿的晚报、都市报的包围下,其实我们可以阅读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经典的东西进行精品阅读。

一本书可以造就一个沉思的人,阅读是一种情感的培养过程,里面有很多的智慧和知识,这是一种美好的习惯,老师要在理性的引导下,让学生习惯精品阅读,领悟情感。

五、调适学生的写作状态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如何将写作激情调适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构建大脑信息网络,提高灵感的概率;作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触动学生思考的“兴奋点”,唤起写作灵感;抓住契机,随机作文;作文命题方式要推陈出新,注重题目的触发作用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热情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着重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一些调适方式培养出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要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以赏识激励,激发写作热情;表扬为主,典型引路等等,都或许是很好的方法。

在我们学校语文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常规作业就是“美文摘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教师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要求学生常写日记和周记,让学生进行彼此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

多积累习作甚至多想象将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挥笔成篇,将不只是羡慕别人的文章,人才就在我们学生中间。

参考文献

[1]王鼎钧.作文七巧[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写作是真情流露的过程 篇7

一、细心观察, 注重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 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我每天让学生写篇日记, 注意把生活中的感悟、变化、自己的改变写出来, 另外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把日记中有意义的事挑选出来, 经过思考写成作文。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学会了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 并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平时, 我还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 把写景的、写人的、写生活哲理的优美语句有序地整理成文本, 便于以后运用。

二、运用好细节描写, 让真情展现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能使文章真实具体、可感。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词一定要准确, 只有做到用词的准确, 才能描写得传神, 描写得生动、形象。2.用词一定要精练, 做到惜墨如金。3. 要巧妙地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4.在进行细节描写时一定要做到真实。

三、找好人物描写的切入点

一个故事往往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 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展开全篇。1.选择好人物。挑选好人物, 透过其言行举止展示他的内心, 由此而发表评论, 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段。选取能展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来体现人物, 可以是一个动作, 如《背影》中用父亲的背影体现父亲的爱子之心, 一个表情、一根头发、一转身、一件小的物品, 都能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 生动描述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写作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想、眼中所见, 加上自己艺术的加工展示给别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家庭环境不一样, 性格特点不一样, 对外界的感受也不同, 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会不同。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真正的人生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作的天地才会绚烂多姿。

摘要: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 学生写的作文看了不少, 可是一届届下来, 总有一种现象, 假的作文很多, 一篇作文判完, 所选材料假, 没有真情实感。有的同学, 初中三年结束, 作文也不见起色。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其实, 写作就是一个真情流露的过程。

让真情在写作中流淌 篇8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巴金先生也说:“我们写作, 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吐,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新课标》写作目标中有这么一条:“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现在学生的作文正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自我, 回归真情”, 让学生的真情在文章中自由流淌。情乃作文之生命, 作文之灵魂。无情, 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 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 再丰富的内容也是索然无味。“作文中没有自我, 没有真情, 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千人一面的雷同感, 还有冷冰冰的伤害。”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不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而是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言为心声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写作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充满力量呢?

1 用心观察、感悟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力求把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和动人的事件、欢快的感情写出来, 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 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 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在平淡中寻找新奇,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2 厚积薄发, 重在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 启智慧之眼, 开智慧之窗。”这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读是吸收, 是基础;写是表达, 是运用。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学习写作之法, 启发学生的思索, 在解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观点, 从而到了不吐不快, 不写不快的境界。因此, 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我最深的体会是:紧紧抓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不放, 才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能力, 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 较有成效的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这样才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有助于将被动阅读改变为积极阅读, 将被动地接受训练转变为主动地加入训练, 将机械的记忆变成理解性记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思维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 同时也从思维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和创造型。我的做法是:

第一, 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 其实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材料资源库, 无论是所选文章内容, 结构, 还是语言, 都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所以, 留心课文, 可以积累大量素材, 包括语言方面的和材料方面的。有句话叫“材料不够, 课文来凑”。比如语言方面的文章《紫藤萝瀑布》, 文中优美简洁的文字, 我让学生积累并背下来。写景的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等, 这些文章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是学生积累的最好的素材。我经常给学生说, 当你写作文有话写不出来时, 仿照课本教材写就行。

第二, 扩大阅读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带着较强的写作目的进行广泛阅读 (包括课内、课外阅读) , 有针对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课外读物,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 把握时代脉搏, 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指导学习课外读物的写作技巧。我在学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常常带学生去图书馆上阅读课, 课后要求学生看书读报, 阅读名家名作, 并做好读书笔记。

3 放飞学生的心灵, 激发写作热情

首先, 学生作文需要热情, 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我们教师一再给学生强调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但这边强调那里却按下学生的头颅根本不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时间一长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就越来越紧。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对生活的感受, 但都存于内心, 并不轻易流露。为了让他们说心里话, 我煞费苦心。我经常看一些时事新闻, 利用课堂几分钟的时间, 把事件给学生讲述清楚, 让学生发表观点见解, 只要是真话就多鼓励多表扬, 比如, 我让学生讨论, 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 学生有的说该扶, 有的说该扶但不敢扶, 还有的说几个伙伴一起扶最好。对学生的回答我不做评论, 只要他们说真话, 但有一点, 我也会用简单的话语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只要敏于发现, 勤于采撷, 我们就会发现, “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 永不枯竭。

其次, 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 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顺乎自然, 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 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 像清明节上坟、闹元宵等, 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比如:在教学作文《我XXX的一个人》时, 虽然学生接触的人可谓形形色色, 但以往要求的“内容健康”之类的东西, 严重束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实话实说的目的, 在教学时, 我首先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成长, 在成长中变化, 在变化中成长。而在这成长过程中, 每个人对事物或人的认识都不一样。人和人之间本来就不是一样的, 不必顾忌, 有什么就说什么。经过我的启发后, 学生感到轻松起来, 思绪也随之飞扬起来。他们想说的也就不再局限于健康与否了, 想到的问题或事情便很快涌向笔端。

再者, 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 勇于创新。网络作文教学能突破传统作文教学形式上的时空限制, 能把丰富的相关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 使师生的交流在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展开,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 它为提高学生作文效率和作文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用情写作, 写真实的生活, 写真实的自我, 写真实的情感, 让师生在作文天地中自由自在的呼吸!惟有真情才能让作文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只有作文中始终流淌浓浓的真情, 才能激荡起灵魂碰撞的火花。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科教学中的大难题, 作文教学更是难中之最。现今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平时教学中要把阅读与写作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用心观察, 感悟生活的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 疲于写作, 应付写作, 而是乐于写作, 写出真正有情之美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感悟生活,激发热情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01.[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8.

[3]王文岭.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04.[3]王文岭.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04.

写作需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篇9

一.从“需要”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需要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驱力。

一个学生写作兴趣的浓淡、水平的高低, 最终取决于写作满足这个学生需要的程度。学生为谁写作呢?这个对象是不确定的, 可以是自己, 还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人, 还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熟悉人还可以是陌生人。总之, 写作对象是根据写作目的而定的, 并随着目的的变化而变化。一次上作文课, 我告诉学生:“今年我校要评选一些优秀学生, 现在我来请你们来推荐, 你们认为哪些学生该评为优秀呢?”学生立刻议论纷纷, 随之举手如林, 有的学生说出其他同学的先进事迹, 有的同学甚至毛遂自荐, 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故事。素材有了, 我卖了关子, 面露难色地说:“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学生, 列举了这么多感人的事迹, 如果我不能详细地向校长汇报, 那是我的失职。你们能把自己所推荐的学生的事迹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评选优秀学生这一写作动机激活了课堂气氛, 学生把写作任务转化成有情感参与的表达需要, 便能兴味盎然地完成习作。

2.在文章发表中体验兴趣和快乐。

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创作, 培养他们创作兴趣的另一个好办法, 就是推荐学生的文章发表。发表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并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时, 才有可能把写作视为内在的需要, 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表达。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 利用现有条件, 因地制宜, 听过多种方式、方法来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多层次、多级别的展示、发表和反馈。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挖掘写作潜能。每次习作, 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选出一些较佳或有进步的习作, 编在《彩虹》校刊上, 榜上有名者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没有刊登的同学在一种羡慕的情绪激励下积极投入到下一轮的写作中。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作文训练向学生的生活回归。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富, 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比较丰满的程度时, 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 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 受到老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 就会不可遏抑地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为作文训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学生写作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写“随想录”, 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 鼓励随时记录自已进行活动时的感受和体验, 不拘形式, 灵活自由, 这样学生就会把习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 去做, 就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记得在一次活动中, 大家热得满头大汗, 准备到商店买水喝。想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的教诲, 我灵机一动说:“到了商店里, 我们该怎么说呢?”于是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课开始了。先请学生说说去购物要注意什么?大家讨论的结果一致认为要注意:礼貌待人, 说清楚要买的东西。然后, 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平时, 小红同学的话总是前言不搭后语, 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现在把自已购物的经过写下来, 结果非常有条理。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再转化成书面语言, 竟会如此成功。

习作, 是心灵的牧场, 它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发现和想象, 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它彰显的是儿童生命的本真, 是一种瑰丽的灵动;它流淌的是儿童的情趣和才思, 是一种真情的涌动。我们只有这样去看待习作, 才会真正视习作为需要, 而不是负担!

摘要:对小学生的写作指导, 教师应从学生内在的需求入手, 促使写作素材回归到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及校园生活, 双管齐下, 才能使小学生的习作焕发应有的活力。

真情写作 篇10

一、写好记叙文要用细节显真情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相当于作文的“眼睛”, 直接关乎作文的“灵魂”。细节描写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让行文内容显得真实可信,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真挚动人。那么, 该如何指导高中学生把握好作文的细节描写呢?我认为应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抓神情描写

(1) 眼神描写。

眼神直接诉说人物的心灵, 是不可不抓的细节。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对主人公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为例:她第一次到鲁镇, “顺着眼”;第二次,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的眼神描写, 直接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悲剧命运, 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也是学习的重点。课堂教学中, 以此为例展开, 引导学生列举他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看到的、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眼神。及时布置“眼神”的片段描写作业, 学生及时交流互评, 教师批改指正, 展出优秀作品, 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眼神描写的优秀片段, 收效不错。

(2) 笑容描写。

笑容也是大多数人心里的直接反映, 是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的细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笑。比如:无拘无束纵情的“狂笑”;不愉快而勉强做出的“苦笑”;狡猾阴险的“奸笑”;无意义的一味“傻笑”;轻蔑讽刺或无可奈何的“冷笑”;故意做出的不真实的“假笑”;抑制不住开心的“哈哈大笑”等。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所见之笑”, 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 学生收获不小。

当然, 神情描写远不止眼神与微笑, 只是教学中以它们为例,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不断去发现和抓取人物神情描写中的细节。

2.抓动作描写

抓取细微的动作并用精练传神的字词表现出来。行动描写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的有效手段之一。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 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行动彰显心理, 记叙文写作时在此要多下工夫。中外名著中传神的人物动作描写不胜枚举。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 有关葛朗台的行动描写生动传神, 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 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在写“抢夺梳妆匣”一节时, 对葛朗台这样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 扑上梳妆匣, 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老头儿”葛朗台已是76岁高龄, 这样的年龄虽不是必然的老态龙钟, 也定会显得老气横秋。但是当他看见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后, 却有“一纵一扑”这样敏捷凶猛的动作, 行为夸张怪诞, 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为不称, 这不符合人物年龄的动作却强烈地反映了老葛朗台对金子的占有欲, 也让人感知了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十足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教师还可选取夏衍的《包身工》中“拿摩温”毒打包身工的动词使用, 鲁迅《药》中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动作等。这些课本中的例子, 都是选用简练字词对人物动作进行刻画的细节描写, 切合文学创作常讲求“一字传神”的创作要求, 教师细致的讲解对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3.抓语言描写

语言也是人物性格最直接有力的体现。记叙文写作中语言描写很重要, 而简短精练的细节语言描写将为文章增色不少。《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初次见面, 项羽便以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 籍何以至此?”而将政治斗争中的法宝之一——敌方的叛徒, 拱手相让于敌人。今天, 我们在为项羽叹息的同时, 也不得不惊叹作者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艺术, 一句简短的话便将人物的诸多性格表露无遗。《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在听了贾母说姐妹们 “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话后, 再次被宝玉问及读了什么书时, 便由回贾母时的“只刚念了《四书》” 改为“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同一问题的不同回话, 极好地体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那种谨小慎微、心思缜密的性格特征。教学中, 通过以上例子, 告诉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 与其大段复述人物的言行, 远不如让人物自己“登台表演”, 一两句恰到好处的人物语言描写, 其效果远非间接叙述所能比。

二、写好记叙文要用真情打动人

优秀的议论文须“以理服人”, 优秀的记叙文当然更要“以情动人”。那么, 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情从何而来, 又该如何把握呢?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付出行动, 收获真情体验

人的真情绝非想象出来的, 在行动中才能收获真情体验。正如学生只有在泥地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 才能体悟到农人的艰辛, 才会真正理解李绅吟咏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时的无奈与期待;只有走进孤儿院、敬老院, 目睹那些孩子和老人的生活, 才能体悟到儒家所倡导的“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这一观点多么的人性化;作为子女, 也只有用自己年轻的双手抚过父母日渐深陷的皱纹, 才明白“岁月不等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沧桑与酸楚。学生的真情写作, 必须有生活的真实体验, 否则, 写出的文章“言而无物, 情感苍白”。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付出行动、体悟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2.用心观察, 拾掇真情点滴

“世界上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真情亦如此。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他们就一定能收获许多美丽的真情。晨光熹微中, 城市清洁工已将所有垃圾清理干净, 让早起的人们收获从清晨开始的清新愉悦;寒风凛冽里, 守候在学校门口的父亲母亲微笑着拉过孩子已不算小的“小手”, 放进自己已不算大的“大手”里, 传递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温情;落日余晖下, 两位白发老人, 佝偻着背, 相互搀扶着漫步江边, 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呀!课堂中就此拓展开来, 有助于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 让他们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上发现真情。

3.适时记录, 积累感人瞬间

学生要能在作文时表达出他们平时体验过和收获到的真情, 适时的记录和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积累的真情素材犹如一颗颗珍珠, 记录就好比是串联珍珠的线, 写作意味着向他人展现自己收藏的璀璨明珠。要引导学生明白, 生活中所见的诸多感人瞬间, 都是人间最真实、最朴素的真情。学生要不断地记录积累, 随时联系自己已有的感动体验,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情商, 并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显现出来。

说说写作中的真情实感 篇11

曹文轩在《小说门》中对此有着精彩的论述:“对于‘真实,我们就像面对一棵大树、一条大河或一粒沙子,我们并不难理解它。它是具体的,通常被限定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国家图书馆的建筑头为中国风格,身为西洋风格、‘萨特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来上课的人数为六十七人……这都是真实——当然这是比较简单的真实。然而对‘真实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则近乎于玄学了。它肯定是在形而上层面上的,是抽象的,是从无数的‘真实中抽取出来的一种道理、一种恒定的形式或者是一种关系,但却又都是无形的。它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的,它存在于真实之中,但却绝不等于就是真实,我们只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感觉到了它的存在。比如说美,谁看见美了吗?美在秋天的云彩里,在河上的风帆里,在一个纯情女孩的眉宇间。”

在中学生作文中,较普遍存在对写作中要有真情实感的误解现象。比如,有一次考试中,作文题为“新学期     ”,有一名学生补充为“新学期的计划”她的作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她在新学期的时间安排,以下是她作文中的主要内容。

“每天早晨6点,我要起床早读,做好上学准备。

每天早晨7点,我要从家里出发去学校。

每天中午12点,我要从学校回家吃午饭。

每天下午13点30,我要从家里出发去学校。

每天下午17点30,我要去食堂吃饭。

每天下午18点10,我要在学校上晚自习。

每天晚上19点50,我要放学回家。

每天晚上22点30,我要做完作业睡觉。”

实际上她写的就是一个作息时间表,是她每天的真实的时间安排,但是写成一篇作文,让人感觉她是无话可说,乱凑字数。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分清写作中的“真实”和“真实性”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好,中学生的作文也好,真情实感强调的是“真实性”。曹文轩的《小说门》里这样说道:“一条鱼与一位王子的爱情,是不真实的。造物主创造出的世界中,从未发生过这种荒唐事件。但爱情是确实存在的。爱情是一种抽象,一种真实性。一个人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百足之虫,是不真实的。造物主创造出的世界中,绝不可能发生这种令人作呕的事件。但由此产生的压抑感却是存在的。压抑感是一种抽象,一种真实性。”

关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孙绍振在他的《文学性讲演录》中的观点是:“真实和虚假是相互制约的,假人假事,一直假到底是不行的,如果整个内容假了,它就腐败了,就变成了滥情、骚情、矫情,是无病呻吟,是诲淫诲盗。真和假之间是对立的统一,过分强调真实性就会变成生活的描红,过分讲假定性就意味着虚伪或思想和道德的堕落。”其实,这番话也是告诉我们要区分“真实”和“真实性”。

其次,是对“真实性”的理解。王先霈在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大会中作了题为“关于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总之,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但是要全面地理解这里的真,要的是丰富多彩的真,富有内涵的真,而不是单一的、浅层次的真。”

该演讲主要是从代拟的角度来区分虚假和真实性,谈到了真实性中的“以我笔写我心”和“用我笔写他心”这两种情况。即“我们训练学生作文,一是要能够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但是,还可以有一点,还应该有一点,就是能够设身处地,替别的人清楚明白地说出他的思想、情感、观点。这两者都是作文训练应该注意到的。”

“我们中学生的作文首先还是应该以我手写我心,把本人的思想,本人的经历,本人的感情很好地叙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得明白,受感动。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心,这是第一层次的。如果用我的笔写他的心,而且写得非常之好,那是更近一层的本事。比如说,《红楼梦》里的葬花词,是林黛玉的,但那是曹雪芹写的。用邓广铭论《满江红》词作者的话来说,葬花词只能是一个多情而苦命的女孩子写得出来,而实际上,作者却是一个四十来岁,很喜欢喝酒的豪爽男子。”“作文训练,不仅限于讲作者本人的真心话,还要能够写出各种人的真心话。”

不久前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读到王先霈的文章《怀人三章》,该文回忆了一位老师,一位同学,一位学生。我不曾有幸认识文中所回忆的三个人,然而,读到此文,似乎能想见其人、其情形,想见作者和他们之间的深情。

“我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是好几年之后,即刻想起他给我们讲故事时的神态,想起他所讲过的古代的仁人志士,想起他讲故事时有所期待的眼光,我更想起他抚摸我的头顶那温热的手掌。汪老师要我看的书,我一直没有看完,今生今世也看不完了。他的故事、他那手掌的温热,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彼时,我盯着落地灯,回想起交往的若干细节。孔子看望病重的伯牛之后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啊,我能体会至圣先生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心情了。这就是命吧。”

细细读来,其间深情,内敛而节制,感人至深。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于“以我手写我心”的观点的一个完美诠释吧。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也有类似的感受,看起来是平淡的,读来却是那么能触动读者心灵深处最微妙的一些情感,让人感慨,让人叹惜,却又不是悲哀,而是感动中夹杂着许多复杂的情绪。来重温一下《我们仨》结尾的几段。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命,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楚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有些文章,表面上没有诗情画意,不直接渲染、夸张,内涵却非常丰厚。“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深刻的作家,总是把自己整个的心灵都投入进去,写出对描写对象的理解和情感。虽然表面上他不一定流露出来,不用感叹、抒情,而用比较平淡的叙述,但是内在的同情、内在的怜悯、内在的理解等都不着痕迹地渗透在外部的形象中。”其实,这正是高明的作家的高明之处。中学生应该多读这样的文章,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一次课堂作文“学会 ”中,成都同学以“学会爱”为题,在文中回忆了她的外婆,感谢外婆用她的爱教给了自己许多生活的学问和爱的真谛。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上幼儿园以前,我一直住在外婆家。外婆家是一座两间三层的楼房,是当时全村人眼里通过勤劳致富的模范家庭。楼房后面是一个院子,院子后面是一片菜园。每天,我坐在门前草地上玩耍,外婆便在菜园里劳作。到了中午,她就采摘一些新鲜脆嫩的蔬菜,为全家人做午餐。然后,外公就会把摆在堂屋里的桌子搬出去,对着门前的水池、树木、美人蕉,一边照顾我吃饭,一边很惬意地喝起小酒来。有时候,会有一只或两只龙虾从水塘里爬出来,大摇大摆地从门前经过,我总是很惊讶,叫喊着外婆。她便急急忙忙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来看个究竟,微笑着向我做一些解释,然后又微笑着回去继续她的劳作。我隐约还可以记起她弯着腰劳作的样子,而她那一头黑亮柔美的秀发似乎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逐渐变得花白起来的。”

看似寻常却又真切鲜活的细节,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历历往事,句句含情。也许可以以此为例来体会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吧。

真情写作 篇12

一、要按游览的顺序写。

我们在参观或游览一个地方时, 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而进行的。因此, 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必须以游览为线索, 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 这样, 读者才会对我们游览的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印象。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

1. 以方位变化为序。

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由左到右, 由右到左;由上到下, 由下到上;由里到外, 由外到里;先中间后四周, 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 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

2. 以移步换景为序。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中常用的方法。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随着游览者脚步的移动, 景物也有了变化, 这种写景方法的好处是: (1) 使景物呈现动态的变化。如《小石潭记》里作者听水声而找水潭, 写潭的结构形式、周围景物、潭中游鱼, 而后为寻找潭水源头沿溪而望, 又写到溪身、溪岸, 景致随步而变, 随目光移动而变。 (2) 使一景又一景之间的衔接自然, 有层次感。

3.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 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例如:到了郊外, 可以先看田野, 再看山峦, 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 可以先看天空, 再看原野, 最后看牛羊……

二、写出景物的特点。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 所见所闻很多, 如果什么都想写, 就什么也写不好。只有仔细观察, 抓住景物特点, 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大自然的景物各不相同, 都有自身的特点, 我们要认真回味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物, 作具体地描写, 并对重点部分进行生动细致地刻画, 运用联想, 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 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 使景物形象逼真, 让读者宛如亲眼所见。具体地说, 我们可抓住景物的这些特点:

1. 色彩特点。

景物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 即使是同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位置,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 写出色彩的神采来, 这样才能给人以亲眼所见一般。

2. 形态特点。

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例:白杨直立挺拔, 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松树迎寒风挺立, 战霜雪苍绿, 表现出倔强的品格;老槐树像撑开的大绿伞, 在炎热的酷夏安抚着大汗淋漓的人们, 表现出它温和的天性……可见, 抓住景物形态特点, 既可表现形, 又可体现神。

三、融入自己的感情。

人是旅行的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有人的参与。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写出来的游记往往给人一种呆板, 没有生气的感觉。因此, 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 这样才能打动人, 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 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文章的字里行间, 做到既有所见所闻, 又有所思所感, 这样可以丰富文章内涵, 深化习作主题, 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 才会表达出鲜明的主题, 也才会打动读者。在行文中, 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 才会吐真情, 有真意。情真文才美, 只有情真, 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上一篇:燃煤型氟中毒下一篇:体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