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情

2024-07-21

生命真情(精选4篇)

生命真情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然而, 当评改学生的作文时, 我们常常感到面对的并非是有着青春年华、健康体魄的中学生所写的文章, 所读到的并非个性飞扬、生气勃勃, 而是少年老成、干瘪生涩的语句。当写作主体迷失了自我, 缺少真情实感, 写作就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就缺少生命力, 难以叩开读者的心扉。

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 自然有学生的因素, 也有教师的原因。

一、作文缺失真情实感的原因及表现

(一) 学生缺少生活感悟, 缺少阅读积累

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 是因为他们生活面相对较狭窄, 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悟, 素材少没话可写。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课外阅读条件有限, 许多学校没有开设阅读课。这都影响学生阅读的拓展、深入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表现在写作上, 一是搜肠刮肚却理屈词穷, 无话可说;二是泛泛而谈, 蜻蜓点水, 有所感却感而不深, 缺乏动人之处, “为赋新诗强说愁”;三是照搬所谓的“满分作文”, 随意拼凑, 人云亦云导致不知所云。

(二) 学生缺少思辨精神和创造性表述

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 就难以获得独特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 就会缺少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内容空洞、感情虚假, 甚至无病呻吟, 缺乏理性精神, 缺少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考场作文的雷同现象:写逆境磨砺人, 大多数学生就引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写如何战胜挫折, 大量学生就捏造父母双亡的故事来博取评卷老师的同情;谈及表现文章的文采, 学生就堆砌李白、杜甫、陶渊明的诗文词句。

(三) 作文教学强调写作的功利性, 偏重技巧, 缺少真情的培养

从写作主体看, 多数学生学习作文不是出于兴趣、爱好, 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主体性发挥不出来。其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作文思想感情的标准的理解有偏差, 作文教学过于强调文章的功利性目的。表现为: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意义, 抒发健康高尚的情感。学生的写作如同带着镣铐跳舞, 不敢表达真情实感, 只能讲大话、空话、套话来取悦评卷老师, 赢得更高的分数, 很难达到心灵的自由, 享受不到创作的乐趣。朱光潜认为这是“把人的一部分天性摧残了, 人不是全人而是畸形人”。 (朱兴潜《说美感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写作能力差, 教师往往归结为写作技巧的缺乏, 教学上不断灌输有关写作技巧的理论。文体写作的训练是一种固定模式。如, 教学生写材料作文的套路就是:开头概述, 分析材料, 提出论点;中间举例;最后回应材料, 总结全文。反复训练这样一种模式, 就把作者的情感世界、理性精神排除在外, 这不是写作而是造文。又比如所谓的“万能开头”、“万能结尾”, 是强调学生对范文的模仿, 特别是临近考试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几篇范文。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追求写作技巧, 必须建立在较深厚的阅读基础之上。培养情感比训练模式、讲求技巧更重要。情感是写作的内驱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情感, 文章形式也就水到渠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和真, 只有这样, 才有美和真的写作。

二、引导学生拨响真情实感的琴弦, 使作文焕发生命力

(一) 关注、感悟生活, 扩大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平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关注和思考身边的事件, 直面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写作是反映生活的。离开生活, 写作就没有了灵魂, 没有血肉。” (刘国正《刘征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可以以日记、周记、随笔等作为平时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 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 心口如一、口手如一。体裁题材不限, 可诗可文, 可叙可议, 最好采用随笔的形式。这样就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 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他强调了中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语文新教材精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 这些文章为写作提供了范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精心学习课文, 借助对课文内容的剖析, 领悟作者表现生活、传达感情的技巧, 揣摩作者的匠心独运。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不仅让学生在课内获得, 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这样, 既提升了学生的品位, 增长了见识, 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二) 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培养思辨精神, 构建自我精神世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一定的生活积淀和阅读积累, 学生是否就会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现实是相当多的学生 (包括一部分教师) , 过于依赖书本来认识世界, 接受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提起教师, 学生就只想起园丁和蜡烛;提起小草, 只会想到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提起黄牛, 只会写它刻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思想的贫乏、感情的贫乏, 是作文假、大、空的病根。

北师大刘锡庆教授说:“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必须保持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作文教学应唤醒和呵护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本质是自由的。我们应还学生以自由空间、思考的权利, 让他们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不漠视、讥笑学生的真实表达,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灵魂, 鼓励他们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 这样从心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至情至性之文。只有这样, 自我精神世界才得以构建, 才能实现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 抓住契机, 创设情境, 适时点拨, 培养真情实感

一个有生命感觉的人都会有“情动于中”的时候。情感是作文的生命。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当我们的作文教学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自由度, 应该抓住契机, 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情感, 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享受创作的乐趣。

1. 抓住拟题契机, 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 拟题要具有导向性功能。教师命题时, 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 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命题, 题意所含, 要学生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才能有所撰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 出的题就可能让学生感觉棘手, 勉强为文, 必然是言之无物。长此以往, 还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产生畏惧心理。其次, 题目要具体, 不要出抽象而空洞的命题。我曾经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美丽, 因为我在思想”, 让学生作文。自以为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度很大的创作空间, 自以为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窥见个性化思想、真感情, 谁知学生在作文中罗列的都是名人、伟人的思想, 言说的“美丽”都是前人的“美丽”。于是, 我换了一个半命题式的文题“我美丽, 因为”, 让作文选题更加自由、个性化, 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 感觉更有话写、更容易写, 效果也就更好。

2. 创设情境, 诱发写作灵感。

教师要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要善于创设使学生激动、兴奋的良好情境, 提出一种假定的“需要”, 实施点拨,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激发写作灵感。我曾出过“写给我未来儿子 (女儿) 的一封信”一题, 就是用假设规定情境、引起动机的方式来诱导学生创作的欲望。这一假定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结果写出了不少有个性的、优秀的文章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当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 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文章就能叩开读者的心扉, 就具有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 (6)

[4].邹贤敏, 潘纪平, 邹元湘.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生命真情 篇2

--记一次品德教研经历

“一次真实的经历,一份真诚的热情;一次生活的感悟,一份真情的感动;那份珍贵的收获,成就生命的精彩”。如果说那次记忆深刻的教研活动可以写成一首小诗,那这首诗就是我心底最真切的感受。

“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的阳光女孩,记住你了!”“噢,能背诵300多首唐诗的古诗大王,很有文采的小男孩!”„„这是去年,我有幸参加绍兴县“真实、真诚、真情--追求品德课堂生活的生命精彩”教研活动的开头一幕。作为执教教师之一,我上的是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这一课,刚才的镜头正是请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独特之外。在多次磨课后,它已成了众人的结晶,此时,课堂活动有序地开展着:有平淡中的小高潮,有预设中的细节处理,有意外生成的思维火花,都能在我的引领和调控下,化难为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整堂课设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考考眼力、尝尝美食、唱唱歌曲、取取别称四个活动形式,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争做礼仪小标兵”,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不探究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课外能和伙伴合作学习研究世界其他方面的奇妙之处,感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从而更加热爱世界。

上完课,我心潮澎湃,是啊,这样的品德课才是一种享受:教师能做到“善待教材资源,精选生活资源,激活媒体资源,驾驭生成资源”,让这些资源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沃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真正体现品德课“生活性教学”的原则。

回忆起为这次教研准备的种种,感触颇多,深深地感受到了教研活动这个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同时也从中感受到“教师只有真诚才能赢得学生的真情,只有真情才能促就我精彩的生命课堂”。

“品德课难上兼职”,已经成为许多名义品德教师的一大苦恼。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新人,我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总是给我这个门外汉许多震憾:惊讶于每位上课教师主持人般的风采,能把枯燥的道理引领得那么自如;羡慕于上课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美的享受和新的洗礼。所以每当校内有这样的展示课时,我总是跃跃欲试,可结果总发现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欠缺。这次在师傅的推荐下,参加了县级教研课的展示活动,相信会得到了更多前辈的指导,更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于是,和师傅商量探讨后,最终确定了课题,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世界真奇妙》。备课、制作课件、试教、修改教案„„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忙碌而又紧张地准备着。首先,我认真分析了教材。《世界真奇妙》一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大洲的一些国家,意识到地球上文明、物产、地貌的多资多彩,并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热爱文明的情感。初看教材分析,我就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太难了!如果把课堂定位于“世界”和“奇妙”这两个词,那世界上无奇不有的事情简直多如牛毛,要通过短暂的40分钟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接受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者如果教师要搜集“世界奇妙之处”的资料,并做成课件展示,那会不会事倍功半,到头来上成一堂资料展示课或常识课?最终我和师傅决定,把课堂定位于“在简单有趣新颖的活动中,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获得心灵的愉悦”。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奇妙的事物,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教研课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欲通过具有代表性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激,更好地了解世界;特地去外国料理店寻找特色食物,欲通过味觉的刺激,感受到世界各国食物之美妙;还学了一些国家的基本礼仪,如新西兰的碰鼻礼,西方的贴面礼等,欲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各国礼仪的独物;„„准备中,我觉得自己时而成了科学家,时而成了美食家,时而成了外交家,又时而成了音乐家。同时,对试教班级的学生也作了要求:收集各国奇妙之事,可以是风俗人情,特色建筑,特有动植物等等。

一星期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堂上美伦美焕的图片展示,学生的回答,师生的互动,有序地进行着。没有让我难堪的意外和不知所措的偶然,但上完课后总觉得知其味而不知其出处。幸好,资历颇深的师傅和其他的几位老师,给我作了详细的点评,从细节上对这堂课做了更高要求的斟酌。字字句句切中要害,残留在我心中的那份“不知味”,似乎正一点点出味来。(1)教师备课应把课本真正利用起来。展示图片过多过广,重点不够突出,再加上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积累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所以课堂出现了“优秀生唱主角,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中等生学困生场外客,雾里看花人云亦云”。丢弃课本于不顾,取而代之是“拔苗助长”式的脱离教材而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作秀,而非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可以接受的。(2)学生搜集的资料没有真正应用起来。他们完成了“搜集一张有字有图的‘纸’”,却没有做到内化为己所有。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同伴互动中,出现表述不清,浪费时间的现象。真正能从中分享给他人、从他人处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品德与社会》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资源,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既然学生收集了如此多的资料,那如何内化、互补资料,就需要教师责无旁贷地调控、引导。(3)生生合作中,需要活动规则来制约。如品尝美食这一环节,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学生们明显过于兴奋,早已将品尝的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了。再加上食品种类摆放过多,美食是尝够了,可知识呢?试想事前有要求,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做到浅尝辄止,又品出奇特之处,那千方百计寻来的食物也不枉被一扫而空了。

感谢我的师傅,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让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他们的建议,我连夜对教学的细节做了改进:以书签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以“奖书签------学书签------赠书签”为课堂主线,既体现了教学特色,又实现了知识共享,;同时明确目标,缩小范围,把“世界奇妙”分成四个建筑、美食、别称、礼仪清晰的板块:以教材知识为主,既让优秀生吃“饱”,又让中等生学困生吃“好”;在学生合作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合作要求,组长把关,组员配合。

之后,我又进行了反复试教。“一堂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经过一次次的课堂演练,课后的评课、反思,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用自己满腔的热忱,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活水”;只有集体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清楚更快速地发现自己成长中的不足,更快更高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正式上教研课了,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作为一节研讨课,我达不到十全十美,但相信它能给组内教师带来一些启示,或认可,或争议,或疑惑,我知足也。课后,屠老师和各校同行进行了交流、探讨,肯定了这堂课用生动灵活有趣的课堂教学诠释了本次教研的主题------真实、真诚、真情;能通过“书签”这个看似平平的课堂小礼物,贯穿起整堂课,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老师对“品尝日本寿司和韩国泡菜”这一环节就有争议,“这些不贴近我们平时课堂的做法,是否是作秀之举呢?难道每一堂家常课,教师都会有精力去实现这些理想中的资源吗?”感谢他们,给我们的教研新的思维火花,老师们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对《品德与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这次教研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练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教研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真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真情体验让课堂彰显生命张力 篇3

一、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倾心体验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着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将学生束缚在机械的书本里,不能让学生局限地学习枯燥的节奏和音符,进行单纯的学唱,而应让学生走进生活,真情流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学习音乐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歌曲《铃儿响叮当》表现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飞奔向前的快乐心情。在教学中,我将发声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一个提问,带学生进入了漫天鹅毛大雪的无尽回忆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很多有关冬天下雪时可以玩的游戏,让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起来。我马上让学生联想冬天刮的西北风,并尝试模仿西北风的声音:

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不仅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三声部发声训练,为歌曲的演唱做好了声音的铺垫,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给大家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另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地将歌曲结束长音的演唱难点融入了其中,让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克服难点,避免了在学唱过程中一味单调的重复,并克服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走进情景,唤起学生真情感悟

情感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受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音乐情感的表现不能仅仅靠模仿来把握,更不能靠个人冥思苦想来把握,而来自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体验和真实感受。但是,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每一首歌曲的情感,那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真情感悟。

例如五年级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仅仅靠老师讲述歌曲创作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七块土地与祖国离散后对祖国母亲眷恋的情绪,学生往往只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从心灵深处表达“骨肉分离”的痛苦和“盼望团圆”的思乡之情。为此,我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的电视录像资料,让真实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回归时刻全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感染了每一位学生。然后我又让学生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小品表演(课前准备好),通过表演,更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占我国领土的葡萄牙等国家的愤恨,并化愤恨为力量,立志奋发读书,保卫祖国。因此,这首歌曲的情绪处理,不能简单地表现出一种思念之情,还应饱含中国人民自强自尊、雪洗耻辱的精神。学生经过这样一番体验后,再来演唱歌曲,就会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了。

三、走进心灵,满足学生创新需求

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了解学生所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地交流和沟通,动之以情地感染和熏陶。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拓展,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

我教的五年级班碰到这样一位男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有事没事总爱插嘴、搭腔,却总是在我还没有批评他的时候就主动承认错误,但没过几分钟又犯了,真是屡教屡“改”,改而又犯,甚至会出现了逃课现象。后来我决定走进他,了解其心理需求。有一次音乐上,我明显感觉到了他异常得变乖了,在表扬他的同时我更关注他的举动,果不其然,他突然脸色发白,吐了一地。原来是生病了,我急忙让班长陪他去漱了漱口,自己匆匆找来沙子盖在了呕吐物上,并快速地清理了教室。我如同他父母般的关爱,触动了所有学生的心灵,他也真心地留下了后悔的眼泪,我们不需要语言,而是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似乎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后来他主动向我道了歉,他就是故意捉弄老师,让老师引起注意,另外比起课本上的歌曲,他更喜欢流行音乐。其实班上有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了解了大家的想法之后,我也经常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唱一唱《爸爸去哪儿》、《樱花草》等流行歌曲。从此以后,课堂上再也没有看到他调皮捣蛋的身影了。受流行歌曲的影响,在歌曲《我爱我的家乡》的教学创编环节中,学生更是用说唱的形式创编了这样一段歌词: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背靠美丽的太湖,环绕宽阔的马路,那里有古老的石桥,那里有美味的太湖“三白”。由此可见,学生的认识是由情感相伴随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要让学生体验和创新,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音乐教学走进学生亲近的生活,走进真实可感的情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既开放了音乐课堂,又丰富了音乐课程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情趣和思维的张力,唤起了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有深度地获得体验,丰富艺术素养。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是有效的,才能彰显出音乐课堂的生命张力。

让真情实感成为学生习作的生命线 篇4

一、导写作题材的生活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真, 不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 不是讲假话、套话, 而是要掌握充分的材料。记人叙事, 都要做到人真、事真、景真、情真, 言之有物, 抒真情实感。

“记随感”与“办剪报”, 是我教给学生平时积累写作材料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后者, 因其图文并茂, 题材自由, 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 收集剪贴的内容日益丰富, 有申奥成功的自豪, 有和平的渴盼, 有环保的忧思, 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无情批判……在短评中他们肆意地说长道短, 他们激昂地陈述观点, 他们诚挚地自我批评。更有各地旅游奇观的生动介绍, 社会新闻的形象描述, 使人大开眼界, 增长不少见识, 从而拓宽了写作思路, 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倡写作思路的自主化

黑格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获得的感受转化为作文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形成, 是对现实生活的带有小学生特征的直接观照。所以在写作训练中, 要突出真我的培养, 提倡学生写作思路的自主化。指导学生作文的构思, 都能从“我”出发, 以富有个性的形式反映出来, 让每一篇作文都成为学生的自我展露。我们教学中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命题开放, 所有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范围内,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 (2) 表达方式自由, 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 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 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 (3) 合作编写作文报或作文集, 人人参与, 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编自赏, 共建精神家园。

三、激作文情思的真诚化

刘勰说, “情动而言行, 理发而文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的培养是写作训练的内容, 也是学生写作训练的动力, 也是学生作文中的生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习作训练中要陶冶、升华情感, 让学生爱其所爱, 恨其所恨, 羞其所羞, 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本班有位同学, 对作文很是头疼。有一次同学将他藏在课桌里的蛐蛐交给了我, 我见他很喜爱小动物, 便把蛐蛐还给了他, 并引导他写一篇观察日记。这位同学交上来的日记对蛐蛐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咦, 那是谁在唱歌?你看, 那小小的脑袋上伸着两根触须, 扫来扫去, 还有两条长长的后腿, 屁股后头拖着‘双枪’……”可见教师在写作训练中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感性材料转化为真情实感。

四、仿例文表达的形象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离开了丰富的语言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感悟文章真情, 才能为求真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培养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方法

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充满真情,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其爱不释手, 产生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内化欲, 以实现高效自主的语言积累。我们选用了《美文赏读》《语文拓展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弟子规》等书, 利用自习课及午间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交流、积累, 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儿。

2. 借鉴课文范例之精华, 引导学生自主摹仿

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大量文质兼美的精品之作, 精彩真实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例如在《烟台的海》一课中, 有这么一句话:“微波泛起, 一道道白色的浪花, 从北面……刚一触到岸边的礁石、沙滩, 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 然后又扑过来, 像个顽皮的孩子。”就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体会“扑”字写出了什么?这样让学生明白, 原来细节描写虽细小, 却能“以小见大”, 使文章更生动, 更具体, 更能有效突出表达效果。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诚信管理下一篇: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