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真情

2024-09-09

写出真情(精选12篇)

写出真情 篇1

放学后,月亮姐姐正在家里安静地做作业,洋葱头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月壳姐姐:洋葱头,有什么事这么着急呀?

洋葱头:救救急,月亮姐姐。今天放学时,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写一篇关于人间真情、相互关爱的作文,我不知如何下笔,你给支支招吧!

月亮姐姐:写这类作文,首先要选择新颖、真实的材料。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有很多同学写过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送迷路的小孩回家、跳进冰冷的水里救人、奋不顾身勇斗歹徒……看似惊天动地,却始终无法打动读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洋葱头:扶老奶奶过马路、送迷路的小孩回家、让座……这类材料都是不少同学常常写到的,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新意,怎么喜欢读呢?舍身救人、勇斗歹徒、甚至牺牲……这些事在生活中发生得比较少,但有的同学为了完成作文任务,或者想“一鸣惊人”,总是瞎编滥造“了不起”的事,当然不能打动人啦!

月亮姐姐:对,陈旧的材料,别人一看就知,怎么有兴趣去读呢!编造的材料不真实,不可信,没有真情实感,更不能打动读者。

洋葱头:那么,怎样才能选择新颖、真实的材料呢?

月亮姐姐: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往往寄寓着真情。比如从孙子给爷爷倒茶中,我们可以读到孝顺、和睦;从为忘事的小朋友出公交车钱中,我们可以读到爱幼、关怀;从运动员放弃赛跑,扶起摔伤的对手中,我们可以读到团结、友谊……这些都是生活中平凡的瞬间,然而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人间真情。

洋葱头:(插嘴)哦,我知道了,作文就是要选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实实在在打动过我们的材料,对吧?

月亮姐姐:悟性挺高的嘛,我们只有选择了新颖、真实的材料,才能打动读者。

洋葱头:那么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什么呢?

月亮姐姐:其次是注重细节描写。你要抓住事件中的“动情点”(也就是真正打动你的地方)细致刻画。比如一个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提着一个饭“盒,去医院送饭。没想到转弯时车轮一打滑,车子翻了,还撞倒了一个中年男子。饭全洒了,汤汁溅到了男子的皮夹克上。我想,接下来肯定有一场‘恶战’,怎么收场呢?没想到,骑车的小伙子赶忙把中年男子扶起来,不住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急着送饭,撞倒了你,实在对不起!’男子却说:‘没事,没事。我的皮夹克还尝了个鲜呢!你快去照顾病人吧!””这里面就有个细节很感动人。

洋葱头:对。作者以为有“恶战”,可能难以收场,没想到被撞的男子原谅了骑车人,事情平和解决,这个细节的确很感动人。可是,我平时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好细节呀!

月亮姐姐:这不难。你看看上段话里哪两方面写得最详细?

洋葱头:嗯……写得最详细的……是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啊!

月亮姐姐:对!要写好细节,你不妨把人物、事情放在显微镜下透视,抓住其肖像、语言、心理和行动,进行细致地刻画,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这样就可以让细节传神,以情动人了。

洋葱头:哦,原来就是这样写人间真情、相互关爱的事儿啊!我会了。

月壳姐姐:不。还有一点要注意,习作中一定要融入真情实感。

洋葱头:怎样才能融入真情实感呢?

月亮姐姐: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观察、思考、体验,有了观察所得,思考所获,体验所感,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文中流露真情。比如:“直到有一天,我再次来到爷爷家,看着那空空的房间、陈旧的家具,还有那台老式的收音机,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来爷爷家了,爱我的爷爷就在这样清冷寂寞的环境中过着每一天的生活。”你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洋葱头:这段话是通过对爷爷房间摆设的观察,表达了对爷爷的愧疚之情。

月亮姐姐:说得好!所以,在习作中,对于某件事,有什么感受、想法,就怎样写,你的真情实感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洋葱头:哦,谢谢!我知道了,写关于人间真情、相互关爱的作文,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选择新颖、真实的材料;二要注重细节描写;三要融入真情实感。对吗?

月亮姐姐:嗯,总结得不错!

洋葱头:好的,我现在就回去写!谢谢月亮姐姐,再见!

月亮姐姐:再见!

写出真情 篇2

三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滑滑板》:有一次,弟弟到我家来玩,让我陪他去玩滑板车。我们拿着滑板车到楼下去比赛。到了楼下,我和弟弟比赛滑滑板。我滑呀滑,很快就到了终点。到了终点,看到弟弟远远地落在我的后面。

看了这篇作文,我认为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这篇作文和记流水账一样,既没写出滑滑板的有趣的过程和发生的有趣的事,也没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陈旧呆板。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

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要三结合。作文时不能仅仅是叙事,有的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交代事情的经过,却没有放慢节奏,关注局部。

表达清晰 写出真情 篇3

一、写出自己学这种本领的前因后果

先要选好要写什么样的本领,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学会它?就是说,为什么要学?学会了有什么好处?我们先把学本领的原因、目的搞清楚了,习作的顺序、内容也就明白了。例如:

星期天,姐姐拿起我的衣服,对我说:“雪儿,你长大了,应该学着洗自己的衣服啦!今天就开始吧!”(《第一次洗衣服》)通过姐姐的话,写出第一次洗衣服的原因。

二、学习本领的过程是习作的重点

你是如何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样子?中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最后学会了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也就是,当时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好笑的故事?这些都要说清楚讲明白。最后,也可以说说你学到本领后的心情或体会。例如:

我把右脚翘起来,左脚也轻轻抬起来,可我的左脚还没抬起来,就一屁股摔坐在地上。

这一跤摔得我怕了起来,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再滑时,我紧张得腿脚僵硬,只有扶着墙才敢翘起右脚,可左脚就是不听使唤,怎么也抬不起来。我鼓足勇气,在心里对自己说:“不管了,摔跤就摔跤……怕什么!”我把双手微微向两边张开,保持身体平衡,助跑两步,右脚先落地,左脚再慢慢抬起来,呼的一下,我感觉飞起来了。一米、两米……我越滑越远,“我会滑了!”(《学会了滑冰》)

通过“不听使唤”“保持身体平衡”“感觉飞起来了”等描写把“我”学习滑冰过程中的动作写出来。“不管了,摔跤就摔跤……怕什么!”“我会滑了!”则写出了心情的变化,使习作显得活泼有趣。

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心情如何?动作怎样?说了哪些有趣的语言?对这些都要一一進行描写。

当我敲开家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丢下书包,一头钻进卫生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好好地放松了一下。原来一个人回家也不过如此,我终于成功了……(《第一次独自回家》)

“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变化,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终于成功了……”,写出了小作者的天真、可爱和自豪的心情。

怎样写出真情文章 篇4

一、修养品德, 追求真善美。

做文就是做人, 做文之前先做人, 我们老师必须时时这样教导学生。首先, 利用课本上的美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教育, 如《背影》影响了一代人, 感动了几代人, 父亲艰难地攀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高中新课标必修5的课文《陈情表》中的“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的“孝情”、《报任安书》《祭妹文》两篇课文中的悲伤和坚强, 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震撼。老师在课堂上要有充沛的恰当的感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其次, 多宣传好人好事来感动学生。

二、体察生活, 感受真情。

学生要学会善于体验自身所承受的真诚的关心、爱护, 观察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点, 能够发现领悟鉴别人间的真善美, 并有着这类情感的丰厚积淀, 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坦露在读者的面前, 才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这就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感受、挖掘、积累身边 (亲人、老师、同学等) 及生活中真情, 这些人间真情的获得途径当然也包括阅读在内的间接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 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感情真挚的优秀文章, 不仅可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而且会激发他们情感的认知, 使其产生一种顿悟:原来这样的“人”或“事”就在身边, 就在生活中。

三、放开心灵, 直言真情。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作文要想感动别人, 首先要感动自己, 放开心灵, 坦然去面对人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 尽情去抒写真情, 从心理上彻底摒弃那种不愿抒真情、说真话, 怕别人知道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的错误认识, 克服“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的弊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实话实说, 你可以默默倾诉、深情赞美, 也可以大声呼唤、愤怒指责, 用朴实本分的情感激起读者共鸣, 不矫揉造作, 不无中生有。文章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才能富有感人的力量。

四、精选素材, 表现真情。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情感类文章的基础, 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亲人、朋友、老师等身上。童年的记忆, 大多美好而深刻, 让人怀念;离别, 一个永恒的主题, 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感受;成长与学习中充满各种矛盾冲突, 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同学之间的误会冲突、情感的冲突:这些我们经历过感受过, 都是抒写真情的好素材。当然, 还要“耳听四方, 眼观八路”, 去发现身边及社会上动人的素材。“抓拍”生活细节, 并放大、定格, 就会达到震撼或感动读者的目的。

五、巧用手法, 抒发真情。

很多时候, 同一件事有的同学写得生动感人, 有的写得平淡乏味, 主要原因就在于技巧的不同。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很多, 这里仅谈两种比较重要的手法。

1、细节显情法。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 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细节是记叙文的灵魂, 它决定着作品的高度与深度, 它能使人物丰满、惟妙惟肖,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考生如能在考场作文里设置这样的细节, 必然也能打动阅卷老师。

2、氛围渲情法。

景物描写若能与人物感情结合起来, 就能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 从而增强感染力, 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我们课本中很多诗词、散文都通过景物渲染来抒发情感, 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文。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等, 是我们借鉴的好例子;《故都的秋》《项脊轩志》更值得我们学习, 高考优秀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就借鉴了《项脊轩志》的景物渲染、情景交融的写法, 抒发了对老屋的真切怀念。所以, 只要老师恰当点拨, 学生用心领会, 学以致用, 就会写出好作文。

如果让每位学生带着一颗充满真善美的心, 去观察生活, 感悟真情, 并用恰当的方法描写生活, 抒发真情, 传递真情, 还愁文章不动人吗?

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篇5

李晓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写的生动感人,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有感情则情真,情真则文真,文真则感人至深。怎样引导初中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

一、让学生多读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老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范文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取材,尤其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多找几篇进行比较阅读,看看表现同一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取材。比如,同样是写母亲,朱德写《回忆我的母亲》,选取的是母亲除了煮饭,还要种田,喂猪,养蚕,把“原本连地主看也不看的饭食,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还自己纺棉织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而林莉的《小巷深处》的选取则是母亲为了女儿,瞎着眼,在“毒辣的阳光”下卖冰棍,把皮肤晒成了“古铜似的颜色”,当女儿嫌她丢人时她选择请别人给女儿送钱送好吃的而自己躲在暗处。让学生明白,写母亲不一定非得是在你生病的时候背自己上医院,不同的母亲她们所做的事是不一样的。其次,老师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美文,特别是同龄人的作文,不光是深情并茂地念给他们听,还要举一反三,教他们学习别人表现某个主题用的是什么材料,这些类似的材料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果有,会不会跟别人用的一模一样?别人用的是这个材料,我们则可以用另外的材料。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成为一个有心人

真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几乎永远是几点一线,缺乏色彩。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章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中有写不完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非要瞎编,编的结果是千篇一律。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这种观察生活的方法教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公开讲师生都看得见,学生却没感觉的事例,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其实,观察生活不需刻意,关键得有心,让他们在写作文需要材料时主动在记忆中去搜索。为了尽量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比赛、看电影、试演课本剧等,每次活动下来,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下来。比如上了一节活动课,可以让同学们写写活动课的感受和认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新老师、新事件„„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呢?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一段长长的路,我让学生把自己在路上所见所闻和周围的变化,写成随笔,学生有的写路边又新设臵了垃圾筒;有的写路边的村民新修了许多小洋楼,学校操场上还设臵了篮球场;有的写农村人也买电冰箱、空调了;有的写春天来了,路边的小树吐出了嫩芽,挺直了腰杆„„刚开始是有意识的要求,渐渐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肯定会有真情实感。

三、让学生学会筛选材料

生活中的事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都把它拿到作文里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筛选使用。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先说。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让学生说符合这个主题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几个学生可以说出几个材料。第三步,让学生大家来选哪些材料可以采用。比如,有一次的作文,要表现母亲节约的主题,让学生说出哪些材料可以表现这主题,有的说我母亲穿我不穿的校服,有的说母亲把洗菜的水存起来冲厕所,有的说我母亲衣服不烂不会买新的,„„材料多得用不完,学生自然会想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节约的,事例不尽相同。但有个学生说:“我母亲一天只吃两顿饭。”同学们哄堂大笑,说:“这不是节约,是自残。”学生已经学会了筛选材料了。

四、让学生学会把“新八股文”改得有真情实感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有好有坏,老师可选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大家来提意见,大家说怎样修改,让不会作文的同学受点启发或刺激。我有时在评讲作文时,专门找一篇特别“八股”的作文,或干脆加工成“新八股”作文,然后读给学生听。“„„,我的妈妈十分爱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着我就往医院跑,豆大的汗珠„„”,我刚念到这里,就有学生开始说了:“好假哦。”学生的思路按我预设的程序在走,我暗自高兴,马上放下作文本,问:“假吗?”几乎全体同学都拉长声音回答:“嗯——”我看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又问:“怎么假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又是上医院。”有的说:“如果是冬天也有豆大的汗珠吗?”有的说:“后面肯定还会写我看妈妈的头发里已有了白发。”“„„”其实,这是我故意加工的“新八股文”。学生开始反感这样的作文了,这是好事。于是,我问大家:“有谁生病让妈妈照顾过的?”举手的人一大片,我让他们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有的说:“我小时候输液又哭又闹,妈妈抱着我,爸爸举着输液瓶在医院的坝子里逛了两个小时。”有的说:“我输液时,护士老扎不准血管,我哭多久我妈妈就会哭多久。”有个学生说得很感人:“我生病在乡卫生院住院,身上睡痛了,想斜靠一下,枕头又矮,床又摇不起来,棉被又只有一床,结果妈妈弓着背让我靠着,我觉得很舒服很快就瞅着了,一睡就是小半天,等我醒了,妈妈的背都直不起来了。”同学们听完都默不作声,显然是被感动了。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是不是写妈妈照顾生病的我一定要写成先前那篇作文那样?”回答是否定的。然后,叫同学们来给这篇作文提修改方案,学生提了很多建议都是可取的,我相信学生对于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有了真切的体会。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篇6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二、分析原因,找出病因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和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针对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努力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

1、发现生活

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初中生来说,不是没有经历,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经历视而不见;不是没有真情,而是他们的情感在中考的压力下萎缩。其实,发现生活不需刻意,关键得有心。发现生活,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但“发现生活”又不是“拷贝生活”,不是简单地描摹生活场景,而是要挖掘出生活深层的宝藏,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培养。

2、体悟生活

学生懂得了发现生活,这是第一步。没有深刻的体悟,仍不能有高昂的激情。学生的生活及其内心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许多虽然不大成熟,却极富个性、极具创造性。能够把自己的本色显露在作文中,才可称之为创作。走别人的老路,用别人的套子套住自己,只会扼杀本身的天份。套用别人的一套只会给人空乏无力的感觉,而自己的感受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所以在作文中有个明显的现象:写一些离学生遥远的文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难以下笔,或只是跟着别空喊口号;而当写他们身边的小事,写其内心世界时,却可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写得异常出色感人。只有写出他们熟悉的真实的感受,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创作。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我认为没有比亲情和家庭更能让他有深刻的感悟。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每一届学生必写的作文便是写“亲情”。对此类作文我要求学生写的时候首先必须感动自己,不能感动自己肯定不会感动读者;然后老师改的时候必须能感动老师。如在学习《背影》后,让学生写一篇跟父母有关的文章,重点是写出生活中的细节蕴涵的真情。很多学生能从一件小事上看出父母对自己的爱,有些文章也足以让人落泪。

3、高于生活

发现了生活的宝藏,又有所感悟,但是心有所想,并不等于写有所成。要将“心有所想”变成“写有所成”,并非简单的用文字记录就行了。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自己的精心营造。(一)选择具体事物,寄托真情。没有具体事物,文章的真情实感感往往就没有依托。作文中常常会写到事物,但事物能否成为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贯穿全文,学生往往意识不到。所以让学生利用物象寄托深情,感情也能得到提升。(二)利用写景,蕴含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场景描写,都是为情而生。让学生通过写景来传达自己的心境,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学生的作文《阳光.》,开头写阳光明媚,主人公高高兴兴地到学校取成绩单,接着写成绩考得很差,天空一下子变得昏暗了,阳光不见了,然后在好朋友的鼓励下释怀了,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整篇文章以“阳光”为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又展现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写出了朋友间的珍贵友情。

感受农村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篇7

一、欣赏农村美景, 写出真实情感

我们学校所在的山村, 瀑高林茂, 壑幽泉清, 梯田绵延, 茶山飘香。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观察活动, 如, 观察春天的果树、夏天的禾苗、秋天的野菊、冬天的青松……

一次作文前, 我带领全班同学到刘坂去玩。同学们来到小河边, 立刻被清洁的泉水所吸引, 有的手捧泉水喝不够, 有的欢叫着追逐水中的小鱼虾, 几个女生对着泉水照着自己可爱的脸蛋, 自我陶醉。我趁着学生们的高兴劲儿, 抓住时机问:“小溪美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太美了!”“美在什么地方啊?”这时学生们静静地思考, 目光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不时地在笔记本上画着、写着。之后, 学生有的说:“河水清洁凉爽, 非常甜美。”有的说:“河里的鱼虾快活地游来游去, 活泼可爱。”回到学校后, 我让学生们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并自拟题目。同学们“我手写我心”, 写出来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二、亲历渔猎稼穑, 体验农村劳动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确实, 看到的东西印象不深, 听到的东西容易忘记, 只有做过的事情才刻骨铭心。让学生经历劳动的全过程, 体验到其间的艰辛和乐趣, 他们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我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里的插秧、割稻、种菜、拔草、喂猪、养鸭等劳动, 让他们如实地写出劳动的过程和自己真实的感受。一位学生在作文《喂猪》中写道:

“我提着一桶猪食走近猪舍。猪听到我的脚步声, 就发出了哼哼声;听到我舀食料的声音, 就嗷嗷直叫。我倒下食料, 两头猪你争我抢, 互相排挤。有时食料落在它们的头上、耳朵上, 它们就急剧地甩头, 扇着大耳朵, 溅我一脸猪食。它们大口地吃着, 发出咂咂的声音。我还发现它们虽然大口地吃着, 但汤汁却从嘴唇两边流回食槽。原来, 它们在拣好吃的呢!吃饱后, 它们就把尾巴打成卷儿, 半蹲后腿, 要解手了。”

三、感受淳朴民风, 濡染特色民俗

山里人仍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热情好客……我给学生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天, 我向一位老大娘买了十个鸡蛋, 无意间说了一句:“这鸡蛋小了点。”没想到第二天她特意来学校送我一个鸡蛋, 并对我说:“我的鸡蛋是小了点, 这个补给你。”我特别不好意思。后来我才知道, 家鸡蛋都是那么小的。农村流传着“邻里好, 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等俗语, 邻家割稻插秧、杀鸡宰鸭, 无不知晓。我让学生们写一写邻里间的事, 学生们并不感觉到有负担。

家乡的民俗, 如元宵节的“迎龙”、三月三的“青饭”、造屋乔迁、婚丧嫁娶等等, 学生都亲身经历过, 有着独特的体验。

四、借用农家语言, 抒写乡村情怀

许多貌不惊人的农民堪称语言大师, 他们常常石破天惊, 一语中的, 品之满口生香。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再现乡村生活, 表达乡村情怀, 我让他们搜集家乡的“土话”, 如“宠儿不孝, 宠狗上灶”“肥田长稻, 瘦田长草”等等。在交流时, 一个学生说:“有一次, 我看到一个老农在地里撒播茶籽, 上前问他种什么菜。他说正在种蚕豆, 还跟我讲了这个时节适宜种哪些菜。最后他说, ‘作物不好胡搭配, 乱点鸳鸯要吃亏’。”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篇8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编造美丽的谎言, 表达虚假的情感, 这样就等于抽掉了作文精髓和灵魂, 失去了作文的活水源头, 剩下的只是貌似像样的躯壳。教师一让学生写作文, 学生往往是绞尽脑汁去思考, 总找不到素材, 总想写点新奇的东西。其实, 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写作的一些好素材。要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还应从周围熟悉的人和事写起。然而, 一些学生由于对周围生活的太熟悉, 就觉得太平常, 生理学上叫做缺少感官刺激。于是就缺乏对每件事物的新奇感, 也无从发现其特征。于是, 真正写起来, 对每件具体东西进行具体描写时, 便无从下手了。正是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太“熟悉”, 就形成一种懒于观察、疏于分析的惰性心理, 错误地认为可以不去调查研究, 闭着眼睛也照样能说出个“大概”来。对一件事情的描述, 虽然能写出几句话, 但都写不到点子上, 写不出特色, 达不到作文的要求。由此看来, 对熟悉的东西写不通写不好, 其实是并不熟悉那些“熟悉”的东西;只是熟其然, 未熟其所以然, 熟其表而未熟其里, 总以为熟人熟事, 一“悟”着就“熟”了。可以说, 这是写作上的一种“学习病态心理”。

学生怎样克服“熟而不熟”的心理病态, 学会写好“熟悉文”呢?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一种积极意识, 善于从“熟悉”的包袱下解脱出来, 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 尤其是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学会同中辨异、异中求类, 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全方位观察, 尽力挖掘出“熟悉”事物中的“陌生点”, 即别人尚未发现的地方, 别人忽略了的地方或者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 想说而说不好的地方……其具体方法有:

从事物纵的发展和横的联系上, 建立一种把熟悉事物看成不熟悉事物的积极心理, 拓宽对熟悉事物重新认识和审查的新领域, 尤其不要疏其枝节, 淡其细末。

纵的发展, 指运用发展的观点, 以时间为“序”, 以事件线索为“脉”, 既认真了解事物的过去, 也仔细分析事物的今天, 还要推测事物的明天。只有这样, 才能将事物看得真切、清晰、生动, 才能在“熟悉”中认识那些“不熟悉”的部位, 才能发现出若干值得回味、慨叹的东西……

横的联系, 就是指把一个事物解剖成若干个横断面, 充分认识和“熟悉”它的内在结构和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还要通过了解、比较, 熟悉它和周围事物确切的方位以及彼此映衬后所显示出的特征。另外, 还必须掌握一套横向联系的“熟悉方式”。如“甲——乙———丙”并列式, “正面———侧面———反面”多项式, “左右”“前后”“上下”“内外”对称式等。

这种“纵展——横联”的熟悉事物的方式方法, 一般宜采取“纵横结合”, 不断熟悉已经“熟悉”的事物, 并及时地把这种“熟悉”所得写出来。通过写, 还可更加深入地发现和了解“陌生点”, 写出面貌全新的文章来。

要尽力运用直觉思维, 从感兴趣的部位入手, 对“熟悉”事物突然感到“陌生”, 总以为是“陌生”而看不够, 以致产生某种特殊感受或新的认识, 并调动非智力因素, 激发写作情趣, 造成一种“非写不可”“非写出好文章不可”的积极心理状态。

一棵树, 最先映入人眼并引起兴趣的是鲜艳的花及翠绿的叶, 但看惯了看熟了“花”与“叶”的人, 如果运用直觉思维 (即灵感思维) , 能突然由“花”和“叶”而“领悟”到根, 又从根“领悟”到那些甘于奉献而又默默无闻的人……当然, 这样的作文立意, 就是脱“熟”而翻新的。要知道, 作文是一种心理兴奋活动, 而人的兴奋心理是要靠外界事物对大脑等各种感官的不断刺激才能保持的。这种“不断刺激”光靠形象思维还不够, 加上逻辑思维有时也不行, 这时就要运用包括灵感思维在内的直觉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说得通俗一些, 直觉思维就是撇开事物的内在联系, 不按逻辑的法则去发现去领悟。这种思维的好处在于打破了思维定式, 在众多熟悉事物的一点上直接引起共鸣, 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感受或结论, 甚至产生一种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灵感, 所以这种思维的一部分也称灵感思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靠这种直觉思维获得惊人的创造发明。我们平时常说的“顿悟”和“急中生智”便是如此。

怎样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呢?例如, 有人看到花园里怒放的鲜花时, 马上想到自己那热情奔放而美丽的妹妹……把妹妹比作鲜花, 多么新鲜贴切, 这就是直觉思维的效果。但如果第二个人再把姑娘比作鲜花就没有新意了, 第三个人再如此则是愚蠢的人了。有人却从鲜花想到绿叶, 把羞涩内向而纯洁的姑娘比作绿叶, 则再恰当不过了。须知, 没有经过多次主动有意识的训练而形成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以外, 只想临时去运用直觉思维是不可能的, 它必须建立在反复的联想和想象等基本思维训练的基础上, “厚积而薄发”, 最后才能进入最佳的“灵感”境界。

要树立一种敢于打破现状的不满足感, 对熟悉事物多进行“不相信”的心理思维活动, 再运用反思法, 寻找“陌生点”, 在熟悉事物中尽力发现不熟悉 (即新鲜) 的因素来。

反思, 通俗地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试一试。它是一种力图打破传统观念, 突破思维定式, 从而进行翻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反思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 是学生突破“熟悉文”构思的好方法。

反思, 首先要“反观”。因为一个熟悉的事物, 你对它经常那样顺着看惯了, 缺乏新奇感, 有可写的内容都写了。这时一定要换个视角, 最宜反过来看, 一来增加看的兴趣和内容, 二是由此产生意外的、新鲜的发现和感受。如果把这些发现和感受写下来, 便会使人耳目一新了。

“反观”之后的反思, 主要是将“反观”后所得的材料和体会, 进行筛选、梳理、提高, 亮出“闪光点”, 不落俗套的一个个排除, 又一个个挖掘, 直至确定一个最新鲜的立意, 然后再构思一个让人看第一眼就觉得不同凡响的结构等。但是, 反思必须对路、合理, 切记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

总之,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学会去观察自然, 解读社会, 认识自我,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练就写作的真本领, 善于发现周围熟悉的东西,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才是作文的真谛。

写出真情 篇9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作文空洞, 言之无物的根本原因是作者不善观察生活。古语云“洞明世事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情况, 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看生活中的一切, 用心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例如:冬天到了, 可以让学生写出天冷时的情景和人的感受, 但又不能出现冷字;或者写出独自走夜路时害怕的心情, 但又不能出现怕字等等, 这些专门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 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 古今中外的作品都可涉猎, 看中有读, 读中有看, 在看中学知识, 在读中找知识。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选材不当是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的主要因素, 材料贴近生活实际才显得真实可信。现实学生的生活面较窄, 为了升学, 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内, 这造成学生生活单调, 没有生活基础, 教师该怎么办呢?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素材外, 教师还应该多写下水作文, 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多生活的感受渗透给学生, 以丰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另外, 更有效的办法是经常阅读一些他们同龄人的好文章, 因为同龄人的心是相通的, 看法、想法是一致的。读了这样的文章, 学生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吗?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来, 我却写不出来?从而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调动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走向思维纵深, 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作文内容贫乏, 缺少情感体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呢?首先, 可以利用媒体技术配置适合的画面或音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例如, 可以出示这样一幅画面:头戴博士帽的女孩背后有一位老人, 烛光映红了老人慈祥的面容。然后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会开动脑筋, 有的说老人是女孩的妈妈, 有的则认为老人是女孩的老师, 这时, 老师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在女孩儿成长的过程中, 人物之间会有哪些故事发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们能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次, 也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意义空白”开发学生的想象区域。例如: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开头写到“我双腿瘫痪后, 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 她又悄悄的进来, 眼边红红的”, 可见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母亲出去后, 偷偷听着我摔东西的响声时会有哪些表现?

四、培养审美能力, 写出积极意义

在文章选材真实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立意的深刻性, 要弘扬真、善、美, 写出积极意义,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写爸爸喝醉酒, 跌跌撞撞地回家后才开始关心“我”的学习情况;写老师看见“我”犯了小错误就瞪圆眼睛, 惩罚一通……这些都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又怎能生发出“亲爱的爸爸”“可敬的老师”这些崇高的感情来呢?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 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切身体验, 包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 教师在辅导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之, 只有热爱生命的心灵才能浇灌出灿烂多彩的花朵, 只有饱蘸真情的笔才能写出绚丽多姿的文章。

摘要: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力, 而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往往缺少的也是真实的情感, 他们或者平铺直叙, 平淡无味;或者堆砌词藻, 华而不实。那么, 如何才能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呢?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篇10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表达真情实感。

一、树立“真实作文”的写作理念

培养学生写作文要真实不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作文如同做人, 贵在求真求实。只有真实, 才能打动读者, 才能感染读者, 才能有它的生命力。”我把全国特级教师张光缨老师曾说过的:“看到什么写什么, 听到什么写什么, 想到什么写什么”作为本班习作的标语, 每次习作前, 都让学生默念一遍。这样反复训练, 学生的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真实作文”的理念。

二、降低要求, 减少束缚, 写“放胆文”

对于刚踏入写作之路的小学生的作文, 我从不以“文体”来限制, 不以“结构”来衡量, 不以“段落安排”来框框。而是告诉孩子们:“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们长期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中, 写出了很多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诸如《我的最爱———阿衰》《爱打麻将的奶奶》《我家买了新车》等等。

三、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真实作文”素材

1.亲近自然, 观察自然。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瓜果、蔬菜等都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例如, 在春天里, 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学校里栽几棵小树, 然后观察它们在一年里的变化;可以带领学生哼着《我们去郊游》的曲子到田野中踏青;可以到油菜地中观察勤劳的蜜蜂怎样采花蜜……

2.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 社区生活都是真实的写作素材。可是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往往观察不细致, 认识不深刻, 这就需要大人的指导。如一位同学写《吹泡泡》, 第一次写得比较简单、平淡。于是我利用课间活动和他进行吹泡泡比赛, 让他观察泡泡的大小, 颜色, 持续的时间, 闭目想象泡泡去了哪里?结果第二次习作内容具体, 真实, 精彩之笔处处可见, 如“五颜六色的泡泡小如葡萄, 中如桃子, 大如皮球。众多的泡泡有的荡呀荡呀, 荡到了地面和大地接吻;有的悠呀悠呀, 不知怎么突然破了;还有的飘呀飘呀, 飘向了蔚蓝的空中”。

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 作文;真情实感;生活

一、关注生活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情实感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来。因此,关注生活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力,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

关注生活首先应从“小”入手。正常情况下,生活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是由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的小事构成生活的主体。要想从平凡普通的事的中发现生活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时时关注小事。虽然小事细碎,不引人注目,可是在有心人眼里,就会以小见大,别有洞天。花草树木是有情的,天上云霞流动是美丽的,风涛虫鸟的声息是和谐的,大地上每一株小草,小道上每一粒石子都是鲜活的。因此,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小”入手,作文时就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从“细”处入手。所谓细,一是关注事物要有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二是要全面,对物对事对人都是如此,不要只看表面,不及其余。例如: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领悟师长的教诲,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细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只要能让学生从细入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写的文章情感飞扬灵动,思维丰富鲜活。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二、认知生活

认知生活是说真话、抒真情的基础,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认知生活呢?首先,通过阅读学生认知生活。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通过阅读让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拔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材料。

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生活。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体其情、明其理、悟其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后从书本中学会书写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在加深学生对生活认知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写作规律,学会写作方法。

其次要善于认知生活中的人和事,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真情事理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汇聚成溪,若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因此老师可有意培养学生认知的习惯,让学一把当天发现的、觉得特别的事写下来,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事还是愁事,只要印象深刻就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能做到真实的表达思想感情,能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有了发自内心的从肺俯中流出来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写喜,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写忧,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有了这种认知,学生“半亩方塘”中就不愁没有无光云彩,就不愁没有源头活水,有了这种认知就会达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佳境。

三、感受生活

如果说关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认知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受生活则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就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感受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直接参与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各种人和事,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与理,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如:看电视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常事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不感到有什么可写,如果你是位有心的人,你可从“抢电视”中发现家人的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特点,并感悟出浓浓的亲情。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小事,便会感悟顿生。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引起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如果能引导学生做到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种现象都不轻易放过,都能多加思考、想象和联想,都能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哲理来,品出点情味来,那么就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看到蜡烛成灰烬犹如看到老师的无私奉献;看到塘中荷花就会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看到山中的修竹犹如看到君子的高风亮节;看到花开花落犹如看到时光的飞逝。这就是通过联想得到的人生感悟。这样就能使学生体味到: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关注生活找源头,认知生活打基础,感受生活悟哲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会用平实、简洁、流畅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能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抒我情,就能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写出真情 篇12

一、体验真情生活, 拨动心灵琴弦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独特的生命个体, 都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生活体验,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心理世界。作为教师, 我们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放下教师的架子, 走进学生的心里, 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活、感受新体验、领悟新发现, 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和物, 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 拨动心灵琴弦, 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从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

记得有一次, 我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然后让学生采用《翠鸟》的写作方法, 仿写一篇。一个小学生写道:“小猫喜欢悠闲地躺在我怀里晒太阳, 调皮地用一双褐色的小爪子给我挠痒。它身体的颜色很白, 像穿上了一套白色的西装, 微黄的腹色衬着微眯的眼睛显得魅力不可阻挡……前天, 表弟到我家玩, 也喜欢上了小猫, 临走的时候非要带走它, 我不同意, 抱着它不肯松手, 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不停地往下掉, 心里难过极了。表弟见状, 连忙摆手, ‘算了, 算了, 君子不夺人之爱。’我笑了, 笑得那样灿烂。”

学生习作的成功, 源于他们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情感源于心灵, 只有感悟到生活的真善美, 才能产生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要用心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 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感动。只有心存感动的人,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捕捉真情火花, 实现心灵对话

灵感来自心灵, 如涌浪喷薄而出, 带着悄声, 安然降临, 思想如注, 蔚然成文。教师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 捕捉学生的思想真情火花, 引导学生激情澎湃。随着情感的蓄积、情势的加剧, 学生会涌现急于喷发的情感动机。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于老师紧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这个问题, 让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原因, 激发学生的“恨”。再让学生默读文中描写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段落, 激发学生的“爱”。在于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反复诵读, 对比朗读后, 于老师又让学生们用文字自由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感想, 学生的情感自然喷薄而出, 内心的真情实感充溢于字里行间, 思想教育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变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饱含真情的文字。

三、巧蓄真情之水, 妙启心灵闸门

在写作练习中, 素材即是水, “对话”即是“闸”。因此, 要让学生抓住时机, 在适当的角度去打开它, 学生习作就能做到文思泉涌。当学生在选取素材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及时地鼓励他们“放胆写文”, 把各自心里所想所思尽情挥洒写出来, 揭去写作练习过程中的神秘感。如此, 学生才能感到心态放松, 消除了束缚和枷锁的感觉。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融合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好比是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 只有不偏不倚, 恰到时机, 才能射球入门, 如果教师捕捉到有利的教育时机, 在适宜的场合进行教育, 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那满蓄的真情之水, 在教师妙启心灵闸门的一瞬间, 喷薄而出, 精彩纷呈。

四、挖掘真情源泉, 倾吐心灵之声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学生并不缺乏生活实践, 但写作时, 常常感到“无米下锅”, 即无语可表、无事可写、无情可发。学生的生活是异常精彩、极其丰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把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记下来, 就能成为学生作文“下锅”的“米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 进而解决习作素材的来源问题。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以及人, 培养学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所见过的东西, 发现他人未发现的独特美, 以此形成自己进行习作练习的活水源头, 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的柔情、夏的蜜意、秋的浪漫、冬的情趣, 鲜花的绽放, 鸟儿的欢唱, 风儿的拂动, 柳枝的舞蹈……如此众多的美好瞬间, 引发更多美好的回忆, 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妙绝伦。

作文课应该是学生习作的乐园, 心灵飞翔的天空。在这里, 师生用真情演绎多姿的生活, 用心灵碰撞激情的火花, 让学生在亲情融融的环境里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 精神的对话, 会心的微笑, 感动的泪水, 激情才会穿行其间, 汩汩流淌, 学生才能创造出心灵的阔大与开放, 写出感动人的好文章。

摘要: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 读来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 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 读来则味同嚼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倾吐心灵之声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体验真情生活, 拨动心灵琴弦;捕捉真情火花, 实现心灵对话;巧蓄真情之水, 妙启心灵闸门;挖掘真情源泉, 倾吐心灵之声。

上一篇:物理课程标准下一篇: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