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真情实感

2024-10-03

新真情实感(共12篇)

新真情实感 篇1

在我国, 虽然初中数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较大。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在创新型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全新教学, 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组织课堂, 从而让上课成为学生期待的一种学习活动。真情、智慧、和谐相融合的课堂, 会让初中数学教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课堂互动, 打造真情数学课堂

课堂互动, 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过于单一, 课堂中缺少互动环节。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一般是只听不说, 只进不出。没有课堂互动, 课堂是没有生气的, 更是没有感情的。要促进真情数学课堂的形成, 需要教师组织丰富的课堂互动, 也需要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推动初中数学课堂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发现学生的想法, 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以及数学思想的完整化。教师可以将课堂互动活动设置在课堂的每一个阶段, 利用有效的互动活动推动教学结果的深化。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根据之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 与学生讨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在已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推测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与学生进行交流, 提出错误观点让学生纠错。在课堂的结束阶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总结, 从而让课堂中充满交流、充满互动、充满学科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活动, 促进真情数学课堂的打造。

二、丰富课堂提问, 打造智慧数学课堂

提问, 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明确课堂的重难点,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可以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具体的学习层次。因此, 提问行为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着数学课堂的智慧性。一个智慧的教师, 会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 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阵地, 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提出问题难住学生, 证明教师的权威性。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出发, 掌握正确的数学节奏, 在正确的时机提出正确的问题。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要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像“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什么样的三角形算得上是相似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开展课堂导入。在课堂中心环节, 教师则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提问。当做完了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出与讲题之后, 教师就要提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什么?”这样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获取、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个人的学习质量在有效的提问中得以提升,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就会得以提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打造和谐数学课堂

加强数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将教学内容与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结合, 会让数学教学更加真实有效。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之中,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生活与教学进行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从而加强数学情境的创设,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提高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当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结合, 无论是数学知识与表达方式, 还是学生与学习内容, 学习氛围与学习活动, 都会显得更加和谐。

比如在讲解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图形, 这个图形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 像鞋盒。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对鞋盒这个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展示, 有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与观察三视图的意义, 从而得到自己的结果。随后,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不同的生活几何实例, 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进行三视图绘制。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改的落实, 让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在新的教学标准的引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真情、智慧与和谐共融的课堂,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雁.浅谈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互动活动[J].学苑教育, 2014 (21) .

[2]许云波.如何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4 (28) .

新真情实感 篇2

身为妻子、母亲和儿媳,刘莹朴实、孝顺、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给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家庭更加温暖。为了让丈夫在外面安心打工,刘莹一个人不辞辛苦,“统揽”家务,还种了100多亩地的旱田。每逢农村忙时,凌晨三四点钟就出门耕地,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辛苦,但能为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而付出,刘莹很知足、很满足。她也在用勤劳的双手和踏实的行动创造着财富,这个财富既是精神的,同样也是物质的。

孝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于家里的老人长辈,她都能做到全力付出、尽职尽责。每当她看到老人欣慰的笑脸,刘莹心中就同吃了蜜一样甜。只要能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个家能幸福快乐,刘莹无论付出什么都感到快乐。

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小家的幸福美满,也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只要邻居家谁有困难,刘莹都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帮忙。刘莹常说:“人和人之间就要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互敬互爱。尤其能和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度一生,就是这辈子的福气。”

“真情实感”的风险 篇3

但是,在现实的写作和作文评价过程中,“真情实感”往往充满着风险。在作文评价的操作阶段,我们真的坚持“真情实感”这一核心标准了吗?是否能完全摒除作文价值取向对判断“真情实感”的影响?这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

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同事向笔者讲述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文。这个考生在命题作文《我们这帮人》中,将家庭成员都当成猪来写:爸爸是一头不务正业的公猪,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来往。妈妈是一头好吃懒做、只知道想方设法取悦爸爸的肥母猪。弟弟是一头时时处处都跟自己对着干的讨厌的小公猪。60分的作文最后得分是36分,刚刚及格,属于四类作文。这还是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最后裁决,要不是这篇作文在题材上颇具新意的优点,可能连裁决的待遇都没有,那就会低于36分。因为这篇作文最初是打不及格的,理由就是思想内容极不健康:哪有将自己的家人都当成猪来写的,那就不是“我们这帮人”,而是“我们这帮猪”了。哪有把自己家人侮辱成猪的?这个孩子的心灵肯定是扭曲的!这个孩子的心灵真的扭曲了?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不以道德评判者自居,这位考生其实从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抒发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爸爸没有家庭责任感,经常在外面鬼混。爸爸对家庭的背叛和不负责任让妈妈非常伤心,于是想通过取悦丈夫的方式让他回归家庭。当这种努力失败后,妈妈对家庭的未来心灰意懒,自然就好吃懒做了。这个家庭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自然让身为女生还不甚懂事的自己对调皮的弟弟很讨厌。很显然,这位考生是很恨爸爸的,对妈妈则充满了同情和厌恶的复杂情感,而对弟弟更多的是嫉妒。其实,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对家庭的情感态度,是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站在同龄人的角度,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道德评判者的角度,我们成人就觉得很难接受,甚至会充满愤怒。36分,仅仅是因为考生抒发了与我们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真情实感!但是,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我们能要求其价值取向与我们成年人相同吗?是不是只要与我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就一律举起价值取向的大棒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报载,去年某县初一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个例子就是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对这样的“心里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意见是,要正确引导,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是这样理解专家的意见的:当学生抒发的真情实感出现了价值取向的问题时,首先要肯定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在笔者看来,“真情实感”这一标准应该优先于“价值取向”这一隐性标准。原因有二:首先,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是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种锻炼。其次,只有给学生提供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才能毫无束缚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将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的话,那么,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在无形中也封闭了学生自由和真实表达的这扇门。更严重的是,学生在挫败中会变得“乖巧”,在作文中隐去真实的自我以迎合成年人的价值取向,进而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

当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产生矛盾的时候,请我们的阅卷老师宽容一点,以宽容之心尊重和理解未成年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请我们阅卷老师谨慎一点,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和快乐。

二、真情实感与思想自由

笔者有一个朋友是小学语文教师,他曾经给我讲了自己批改六年级考试作文的经历。那道作文题是《不能说的秘密》,他对其中的一篇作文印象非常深刻:小作者首先说,既然是秘密,那肯定是不能说的。如果说出来,那就不是秘密了,所以这道作文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小作者接着说,这是考试作文,不写就是零分,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还是不能说不能写,零分就零分吧!最后,小作者还建议出题老师以后要认真一些,不要出一些让自己很为难的作文题。这是所有作文当中最另类的一篇,因为小作者宁愿得零分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秘密,而且将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在逻辑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进而连作文题目都否定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学生都乖乖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压根就没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意识,更不用说怀疑作文题目本身了。很遗憾,笔者无缘得见这篇另类的作文。小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典范的议论文,也从未训练过议论文写作,但是这个小学生却能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基本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绝不会因为是关乎考试分数的考场作文而“乖乖就范”,体现出同龄人身上甚至中学生、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篇如此另类的作文的命运如何呢?小作者已经做好了零分的准备,虽然他小小年纪,但是他知道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的风险。但是,幸运的是,他的作文得了满分30分,这是对他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是对他质疑能力的肯定!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还记得那篇高考零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吗?在这篇作文中,这位考生审视了自己身在首都北京所具有的其他同龄人完全不具备、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尖锐地揭露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平,涉及了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问题。作者的写作态度很真诚,在关乎命运的高考作文中肯定不会有半点马虎,但是这样一篇真实的、抒发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却得了零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为什么会得零分,阅卷者肯定会有诸多理由,但是他们多半不会说出真实的理由。真实的理由就是,这样揭露社会问题的作文,会激化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作为批阅作文的准绳的作文评价标准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适用了,适用的反而是和作文评价标准完全无关的政治价值追求。很显然,这位考生对社会问题是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在作文中完全看不到作为一名北京人的优越感,相反地是其中隐含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忧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

三、三点建议

1. 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宽容和引导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成长和逐渐成熟的阶段,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俯下身躯与学生对话。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作文的价值取向的路途上,我们是学生的同行者,而不是评判者。

2. 命题要贴近学生

为什么1998年的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有不少作文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除了受说假话的不良文风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很多考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培养坚韧的品格的机会和经历,苦于没有经历,就只有瞎编了。出题人的本意是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培养坚韧的品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这个意图虽然很好,但是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当然只有硬着头皮说假话了。

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比如《我还缺什么?》这道作文题目就非常好,不仅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且让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甚至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成长,这自然比《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这种限制性很强、适应面较窄的作文题好。

3. 作文评价标准要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新真情实感 篇4

一、流淌真情的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必须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上动脑筋。

1.真情 ———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是个传递情感的大舞台, 我们要让课堂内生生情感、师生情感不断碰撞, 产生共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情感, 并内化为自己行为。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愉悦,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孩子, 特别尊重他们的情感。

在绍兴市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中, 吴卫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两个评价的例子。 例1:当学生出现3+5=7时, 老师的评价是“这个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例2:小朋友回答问题的声音有点轻, 老师便说:“如果你的声音不这么温柔的话, 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清楚地听到了。 ”

现代教育倡导教学要遵循人本模式, 强调“尊重”。 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 让他们更好投入学习。

2.真情 ———来自我们于对教学的勇气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 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 那样, 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结构中。 往往有许多老师这样认为, 我们只要按教材中的内容提示, 循规蹈矩地上课, 就一定不会错。 其实不然,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我们需要有勇气寻找别人没有踏足过的路, 找寻符合学生的特点的路。

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创新, 在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 我们必须有目标地进行筛选和更改。

二、点燃智慧的课堂境界

数学教学是一种启智教学, 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课堂。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拥有知识, 而且要拥有智慧。 要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荡漾生命的旋律, 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 让”数学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旅程”。 而教学智慧体现在语言的智慧、问题的智慧、情境的智慧等方面。

1.智慧体现 — ——创造的美丽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 数学课堂上, 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 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 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之门, 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

(1) 精彩的引入激发浓厚的兴趣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导入时, 可先给学生观看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六”安全返回地球的新闻资料。然后提问学生:“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 ”此时, 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 纷纷举手发言, 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大家。

(2) 全新的素材提起探究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要挖掘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 但又不能失去课堂原有的“数学味”。

《植树问题 》是一堂经典的老课, 怎样上出新意, 可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进行素材的全新重组, 合学生的“胃口”, 让他们有探究欲望。 我在上完新知识后, 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练习。 计算刘翔跨栏的大概距离, 题目中告诉学生刘翔所用的时间, 每个栏架的间距, 起跑和冲刺的路程。 这是一题比较复杂的练习, 但学生因为喜欢和崇拜刘翔, 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解决欲望。

2.智慧体现 ———生成的精彩

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展示了学生精彩的思维过程, 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将问题扩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分析,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展示了方法的多样化, 突破了教学任务的条条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中, 教师出示这样的题目:“一批水果, 上午卖出全部的30%, 下午卖出全部的50%, 已知上午卖出120千克, 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

生:老师, 题目错了。

师:哪里错了? (此时我并没有发现错误)

生:“多”字用错了。

师:怎么用错了? (明知故问)

生:根据条件1和条件2, 可以知道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卖出的多, 而问题却要求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师:怎么办?

生:把“多”字改成“少”字就可以了。 (全班齐答)

生:也可以把条件1“上午卖出全部的30%”改为“下午卖出全部的30%”, 把“下午卖出全部的50%”改为“下午卖出全部的50%”。 (一部分优生这样回答)

生:还可以把条件1中的“30%”与条件2中的“50%”对调。

……

3.智慧体现 — ——沟通的魅力

教师教学需要提问, 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一个公式或法则, 要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或掌握, 则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或对话来实现。 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 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 可以说, 数学课堂中没有了交往, 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

(1) 幽默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对维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 就是幽默。 ”

《 三角形的内角和 》 上课伊始, 老师和学生在进行课前的交流谈话, 主题是说说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时, 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你比较胖, 我们的数学老师瘦。 ”“你的眼睛比较小。 ”“我们的数学老师比你高! ”这位执教的女老师听完后嫣然一笑, 并说:“你们说得可都是我的缺点哪, 听过浓缩就是精华这句话吗? ”这时, 学生相视一笑, 这样轻松化解了和学生的尴尬场面, 再次回到课堂。

(2) 灵动的评价艺术

在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中, 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沿着高剪下来,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对折后, 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了他的观点:“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 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这时, 张老师特意走过去, 跟他握手, 并说:“我跟你握手, 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 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想想, 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 那该多单调啊! ”原本平淡无奇的课堂, 却因为张老师灵动的评价而显得精彩迭出。

(3) 高超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 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教学中, 恰当的提问, 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 开发学生智力, 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检查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听过葛敏辉老师上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他在课堂中提出了三个问题:a.妈妈怎样烙饼才能使三人尽快吃上饼? b.为什么1张饼要6分钟, 2张饼也只要6分钟? c.为什么快速烙饼法可以节省时间? 而这三个问题却正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问题贯穿起整堂课的流程, 学生的学习目的显得十分明确。

三、共创和谐的课堂氛围

1.摈弃僵化, 走向灵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主要形式,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执教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老师通过在带来的物体上找到什么图形?想办法让它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时学生用剪刀剪, 用印泥印, 用彩色笔画……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面图形, 不但吸引了一年级小朋友上课的注意力, 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摈弃依赖, 走向自主

教材是由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制,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指示, 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然而, 我们能经常听到老师在学期测验后抱怨有些内容教材中没有出现。 其实, 现行的教材还处于试用阶段, 其本身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我们应发现存在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风格、教学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 如果我们过多依赖教材, 就会使我们的教学走进“死胡同”。

3.弃被束缚, 走向创造

数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 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 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例如:细胞分裂的过程 (1个分裂成2个, 再逐步分裂成4, 6, 16, ……) ,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幂的概念。

很多名优教师, 他们的课堂不是单纯为教学某个知识点而讲解和传授, 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 方法技能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拓展。 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列举了与七有关的文化:七言诗、七巧板、女性成长年龄等。此举并不是为了形式化地丰富课堂, 而是通过介绍七言诗, 用七巧板拼图提问学生, 以及妈妈和外婆分别属于哪个生理时期等环节, 对补充材料进行再一次深加工,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之符合学生在实现独立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将文化润进他们的心田。

总之, 课堂教学要流淌出真情实感, 展示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用爱心扣开情感世界的每一个心扉;用教师的智慧激起整个课堂的涟漪, 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求知欲, 把学生引入到不断探讨、寻根溯源式的研究中;让学生、教师、学科之间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五彩的世界, 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学天空。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师范大学主办.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全球教育展望, 2006第3期.

[5]帕克·帕尔默, 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烈, 著.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高等教育出版社.

[7]沈丹丹, 著.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案例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

写出真情实感 篇5

一、寻找原动力,大胆写“我”。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崇尚空谈,二是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只有大胆写“我”,才能做到“感情真挚”。这也是学生的“私人作文”(日记、随笔、书信等)却能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世理的真际,切合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假如能像叶老要求的那样,把“求诚”作为作文的第一要着,把不吐不快、一吐为快作为作文的兴趣、动力,并把从前那种被动作文痛苦作文变为主动作文愉快作文,作文的现状必将大大改观。

二、选材要恰当贴切。有了原动力,接下来就是选材的问题了,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②细微原则。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而最能撩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③健康积极原则。有的同学布尔乔亚思想严重,喜欢写“泪、愁、无端的烦恼”,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或写超脱现实的自由,这些情感往往缺乏积极的意义,是不合时代主旋律的。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昂扬奋发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起码必须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抒情自不待言。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细节描写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高明的记叙,本身也是一种抒情方式,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都没有刻意地渲染感情,而是通过对事的记叙、对人物的追忆,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倾泻出父子情、师生情。

下面我们基于上面三点来欣赏上海市一位小学生写的“六一”周记:

“六一”周记

奶奶病了,一个多月来她一直住在医院里,每天都是大人们轮流陪夜。医生说奶奶得的是癌症,非常难治。爸爸说我很小,又要学习,平时不让我去医院,可我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下午放假,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到医院去,为奶奶做点什么。

我进了病房,奶奶躺在哪儿,洁白的床单使她那消瘦的脸庞益发显得枯黄。我一眼见了就觉得伤心,那曾经是一张多么慈祥的脸啊!我坐在奶奶身旁,轻声地和她说话,奶奶的脸上满是苦涩。连续一个多月的静脉输液,使奶奶的手、脚满是青紫的块。我似乎感觉到她的疼痛,轻轻用手在奶奶的输液处抚摩。奶奶的眼角流出了泪水,说我真懂事。奶奶要小便,发、护士去拿便盆。当护士把便盆从被子底下抽出来时,我执意要去倒掉。奶奶说啥也不肯,可我坚持说:“奶奶,让我服侍您老人家一回吧!”周围的人听了都很感动。那一天傍晚时分,隔壁病床上的一位阿婆去世了,我目睹了医生抢救的全过程,当所有电脑输液管输氧管都拔去,医生宣布料理后事时,病房里突然爆发了一阵难以抑制的痛哭声。这就是难以抗拒的死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泉之路?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感伤,我不能想象,要是奶奶……我会怎么样?这个下午,我虽然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去尽情地享受欢乐,但是,我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许多。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使我体会到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忧伤;我忽然觉得肩头有一种责任,一种成熟的男子汉的责任……

这样一篇读来叫人无语泪下的文章,出自一位小学生之手,不由让我们深思。可以说,不是有了亲身体验是不会写出如此真挚感人的文章的。非常慈祥,非常疼爱自己的奶奶病了,年幼的“我”并不一定知道这种病究竟有多严重,但“我”却从奶奶的身体状况感到了病魔的凶残。“奶奶躺在哪儿,洁白的床单使她那消瘦的脸庞益发显得枯黄。我一眼见了就觉得伤心,那曾经是一张多么慈祥的脸啊!”“脸上满是苦涩”,这些已足以让“我”感到病魔的可怕,也定下了文章的悲剧基调。接着文章有三个情节:一、“我”帮奶奶抚摩手脚上的输液处;二、我帮奶奶倒尿盆,奶奶执意不肯;三、邻床阿婆去世给整个病房所带来的悲伤。“我似乎感觉到她的疼痛”这一句朴实的话写出了祖孙之间的心心相通。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件事,“我”要帮奶奶倒尿盆,或许“我”心理已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已没有多少机会来服侍奶奶了,可只恨自己没有能力再疼孙子的奶奶,怎么会让心爱的孙子来服侍自己呢?于是出现了祖孙之间的一次小小的争执,这种争执更显露了祖孙情,让人感动。可以想象,一位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孙子的老人到头来让自己的小孙子服侍,这对老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最后一个情节也就是阿婆的死使整个病房的弥漫了悲伤气氛,也使全文的悲剧气氛达到顶点。阿婆的死对小作者的刺激是很大的,或许他也没有想到这种病魔会凶残可怕到这种程度,尽管小作者不愿想也不敢想,但他还是想到了最坏的一幕,他想到了奶奶也可能象这位阿婆一样永远地离开他的。我们看这一段心理描写:“这就是难以抗拒的死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泉之路?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感伤,我不能想象,要是奶奶……我会怎么样?”在这个别的小朋友尽情享受快乐的节日里,小作者却承受着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悲伤。“我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许多。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使我体会到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忧伤;我忽然觉得肩头有一种责任,一种成熟的男子汉的责任……”这些话可能显得稚嫩,但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是原生的,是人世间与之俱来的真情流溢,这些非常懂事的话读了让人难过,让人心酸。至此,读者已完全沉入到那片真情中去了,完全被打动了。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这位小学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小作者写出了亲身体验,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文章打动人的真正原因,是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从语言的角度看,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一些发自肺腑的朴实的话,全文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有娓娓的叙述,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有真切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一切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获得了成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呢?其实,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让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篇6

一、拓展“入文”内容,放开作文思想和形式

要主动放开作文教学思想,要冲破多年来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模式和“锁链”,彻底扫清片面追求升学比率的不良阴影,要让学生知道“作文”是用来体现学习生活、再现学习生活的工具和重要载体,写作就是提倡“我手写我口”和“我口说我心”,用学生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教学必须做到教导学生作文和“做人”并重,既教会学生作文,又不忘教会学生们做一个真善美的人,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单单是会作文,更不仅仅是“语言美”和书面表达到位。

放开作文形式,追求多种多样。在作文的形式和体裁上,“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适合发表自己建议的,表达出一种主张的议论文;适合阐释、说明事物的说明文,等等,适合运用那种形式,就用那种形式。要尽量地去放开写作的形式,杜绝原先那种限制每周定时作文的做法,把写作伸延到家家户户,伸延到社区、小区,伸延到孩子们的心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里面去。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作文形式,除了运用课堂作文、课下练笔,日记练习,还要创造机会,运用演讲比赛、办手抄报、出版校报等各种各样的“平台”,全面地深入地去激发孩子们的表情达意的热情。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要放开孩子们的手脚,培育孩子们自觉意识

无论是从命题、立意、选材还是列写作提纲,都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命题,要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自己命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审题和命题。通过审题,认清这篇文章的题目的基本形式,掌握审题的办法。如此一来,孩子们在自命题作文写作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去比照阅读中文章命题的“样子”,训练独自的命题;运用到命题作文的训练中,也能逐步使用在阅读中的审题方法学会审题。我们要对学生自己的命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标题要做到新、奇、简明扼要,引人注目。

立意,教会孩子们独自立意的素质,必须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开展练习。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立意,实际要做的,即是确定“中心”,主要包含着“要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两个方面。

选材,教会孩子们自我选材的能力,必须做到两方面:一是借鉴阅读过的文章的选取材料的办法,使孩子们指导材料的选取及加工,实际均是在为文章的主旨、中心而做的。根据文章主旨和中心,觉得用得上的就留下,没有用的甚至有害的就摈弃;主要的地方要详写,不重要的要简略地去写,不要冲淡中心思想。二是注意教会孩子们尽量去选用和他们的知识水平相近的,能更加明了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素材,这样,更便于他们把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练写作文要按照“观察事物”、“口头表述”、“起草文章”、“评改作文”的步骤进行

观察事物,搜集作文素材。孩子们智力的水平不高,特别是自控力不强,观察事物的时候,会很容易被一部分不太需要的事物所吸引,相反,对本应认真细致观察的东西,却往往看不见、听不到,这样就导致了观察走了形式,预期效果往往达不到。教导学生去学习观察事物,作为指导者,更要想方设法去激发他们的莫大的兴趣,要按照作文的需要,在孩子们观察前,特别是观察过程中,就要及时地告诉他们观察的方式方法。并且要特别搞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和引领、指导。

口头表述,是指作文之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说作文。也就是搞好“说”的练习,让孩子们口头表达看到的东西,接着说出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依据孩子们观察后的叙述,引领他们去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从作文命题、作文立意、作文选材,以及作文的材料组织等方面,开始构思和作文。到最后环节,要搞好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教授作文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

评改作文,最好是在了解了全体孩子们的作文总体情况,并且已经搞好总结的基础之上来开展。

怎样抒写真情实感 篇7

(一) 借事抒情。

通过叙述事件, 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的梗概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就有落枕的毛病, 早晨起来, 常歪着脖子, 疼得哭爹喊娘, 母亲用棉花做个枕头。到了夏天, 棉花被汗水一浸, 发出汗霉味, 母亲又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 托人从外地带来一大包绿豆壳, 缝制绿豆枕, 让我睡得很香。到了高中, 母亲又在我的行李中塞进一只新枕头, 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 沁人心脾, 这是父亲特地到南京买的。文章通过叙述枕头的故事, 抒写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之情, 说明父母给了儿女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含情, 以情动人, 获得高分。

(二) 借景抒情。

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 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学生佳作《让生活更美好》:窗外昏暗的灯光闪现, 蛙鸣划破天际, 一声声地刺激耳膜。月凉如水, 已是深夜, 我却依旧无法入眠。月考失利, “怎一个愁字了得”独自起身, 与月为伴, 倾诉愁肠……这段文字描写了昏暗的灯光, 刺耳的蛙鸣, 冰凉如水的月光。这些景物衬托了“我”月考失利的愁苦心情。

(三) 借物抒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方法, 关键是找准事物与人类的相似点。如散文《葵花之歌》:葵花呵, 你不择地而生, 立足在那“十边”地上, 不侵占良田一分。你不要人锄草、捉虫, 也不需要人灌溉、施肥, 全凭自己的根须, 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全凭自己的绿叶, 从太阳那里吸取光和热。你不怕旱, 不惧涝, 挺直腰杆, 对着大地。你谦虚赤诚, 你不招引蜂蝶为你歌舞, 不向人们夸耀金华。你的果实愈饱满, 你愈是默默地低头, 向着太阳致以崇高的敬礼, 向土地致以亲切的问候。这篇散文借助对葵花的描写, 赞扬了人类所具有的那种谦虚、顽强的精神。

(四) 借细节抒情。

所谓细节, 是指对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 生活中的细微末节进行描写。如学生作文《精彩瞬间》:俯身, 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 飘来菊花茶淡淡的清香。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 嘴角微抿, 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 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的圆圈。父亲低着头, 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孩, 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 仿佛隔了千年, 恒久不变地穿过那些空气中氤氲的阳光与浮尘。他望着母亲, 四目交错的瞬间, 相视一笑, 没有声音, 没有语言, 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作者描写母亲为父亲系鞋带这一细小的动作, 把它定格为精彩的瞬间, 表现了平凡人之间的真挚爱情。

(五) 借议论抒情。

作者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 来抒发内心感受。运用这种手法, 能让读者既明白作者所说的见解, 又能受到感情的感染。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

在回来的路上, 我不断地想着, 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 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 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两段话中, 作者借议论“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抒发了对周恩来总理无限热爱之情。

(六) 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不凭借其它任何事物的帮助, 直接吐露出自己的爱恨情仇。

这种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如你之所以会发出“我深爱着我的祖国”的呼唤, 那是因为你描写了秀美壮丽的山河;二是在动人情节的基础上直抒胸臆, 如你之所以会发出“母亲是我心中最美的光芒”的感言, 那是因为你叙述了母亲细腻感人的故事情节。

“真情实感”的风险 篇8

但是, 在现实的写作和作文评价过程中, “真情实感”往往充满着风险。在作文评价的操作阶段, 我们真的坚持“真情实感”这一核心标准了吗?是否能完全摒除作文价值取向对判断“真情实感”的影响?这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

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同事向笔者讲述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文。这个考生在命题作文《我们这帮人》中, 将家庭成员都当成猪来写:爸爸是一头不务正业的公猪, 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来往。妈妈是一头好吃懒做、只知道想方设法取悦爸爸的肥母猪。弟弟是一头时时处处都跟自己对着干的讨厌的小公猪。60分的作文最后得分是36分, 刚刚及格, 属于四类作文。这还是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最后裁决, 要不是这篇作文在题材上颇具新意的优点, 可能连裁决的待遇都没有, 那就会低于36分。因为这篇作文最初是打不及格的, 理由就是思想内容极不健康:哪有将自己的家人都当成猪来写的, 那就不是“我们这帮人”, 而是“我们这帮猪”了。哪有把自己家人侮辱成猪的?这个孩子的心灵肯定是扭曲的!这个孩子的心灵真的扭曲了?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不以道德评判者自居, 这位考生其实从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抒发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爸爸没有家庭责任感, 经常在外面鬼混。爸爸对家庭的背叛和不负责任让妈妈非常伤心, 于是想通过取悦丈夫的方式让他回归家庭。当这种努力失败后, 妈妈对家庭的未来心灰意懒, 自然就好吃懒做了。这个家庭有重男轻女的传统, 自然让身为女生还不甚懂事的自己对调皮的弟弟很讨厌。很显然, 这位考生是很恨爸爸的, 对妈妈则充满了同情和厌恶的复杂情感, 而对弟弟更多的是嫉妒。其实, 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对家庭的情感态度, 是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站在同龄人的角度, 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道德评判者的角度, 我们成人就觉得很难接受, 甚至会充满愤怒。36分, 仅仅是因为考生抒发了与我们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真情实感!但是, 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 我们能要求其价值取向与我们成年人相同吗?是不是只要与我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 就一律举起价值取向的大棒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报载, 去年某县初一作文统考, 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 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 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 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 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个例子就是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对这样的“心里话”,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意见是, 要正确引导, 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 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是这样理解专家的意见的:当学生抒发的真情实感出现了价值取向的问题时, 首先要肯定真情实感, 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 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 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在笔者看来, “真情实感”这一标准应该优先于“价值取向”这一隐性标准。原因有二:首先, 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是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种锻炼。其次, 只有给学生提供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 学生才能毫无束缚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 这样, 我们就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 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 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将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的话, 那么, 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且在无形中也封闭了学生自由和真实表达的这扇门。更严重的是, 学生在挫败中会变得“乖巧”, 在作文中隐去真实的自我以迎合成年人的价值取向, 进而造成“作文是一套, 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

当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产生矛盾的时候, 请我们的阅卷老师宽容一点, 以宽容之心尊重和理解未成年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请我们阅卷老师谨慎一点, 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和快乐。

二、真情实感与思想自由

笔者有一个朋友是小学语文教师, 他曾经给我讲了自己批改六年级考试作文的经历。那道作文题是《不能说的秘密》, 他对其中的一篇作文印象非常深刻:小作者首先说, 既然是秘密, 那肯定是不能说的。如果说出来, 那就不是秘密了, 所以这道作文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小作者接着说, 这是考试作文, 不写就是零分, 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 还是不能说不能写, 零分就零分吧!最后, 小作者还建议出题老师以后要认真一些, 不要出一些让自己很为难的作文题。这是所有作文当中最另类的一篇, 因为小作者宁愿得零分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秘密, 而且将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在逻辑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 进而连作文题目都否定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其他学生都乖乖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压根就没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意识, 更不用说怀疑作文题目本身了。很遗憾, 笔者无缘得见这篇另类的作文。小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典范的议论文, 也从未训练过议论文写作, 但是这个小学生却能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 基本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更难能可贵的是, 小作者绝不会因为是关乎考试分数的考场作文而“乖乖就范”, 体现出同龄人身上甚至中学生、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篇如此另类的作文的命运如何呢?小作者已经做好了零分的准备, 虽然他小小年纪, 但是他知道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的风险。但是, 幸运的是, 他的作文得了满分30分, 这是对他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肯定, 是对他质疑能力的肯定!

但是,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 还记得那篇高考零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吗?在这篇作文中, 这位考生审视了自己身在首都北京所具有的其他同龄人完全不具备、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这种优势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尖锐地揭露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平, 涉及了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问题。作者的写作态度很真诚, 在关乎命运的高考作文中肯定不会有半点马虎, 但是这样一篇真实的、抒发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却得了零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为什么会得零分, 阅卷者肯定会有诸多理由, 但是他们多半不会说出真实的理由。真实的理由就是, 这样揭露社会问题的作文, 会激化社会矛盾,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极具讽刺意义的是, 作为批阅作文的准绳的作文评价标准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适用的反而是和作文评价标准完全无关的政治价值追求。很显然, 这位考生对社会问题是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在作文中完全看不到作为一名北京人的优越感, 相反地是其中隐含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忧虑, 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

三、三点建议

1. 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宽容和引导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成长和逐渐成熟的阶段,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还要俯下身躯与学生对话。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作文的价值取向的路途上, 我们是学生的同行者, 而不是评判者。

2. 命题要贴近学生

为什么1998年的高考作文《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有不少作文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除了受说假话的不良文风的影响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很多考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培养坚韧的品格的机会和经历, 苦于没有经历, 就只有瞎编了。出题人的本意是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培养坚韧的品格, 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 这个意图虽然很好, 但是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当然只有硬着头皮说假话了。

所以, 作文题目一定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提倡自主拟题, 少些命题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 比如《我还缺什么?》这道作文题目就非常好, 不仅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而且让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 甚至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成长, 这自然比《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这种限制性很强、适应面较窄的作文题好。

3. 作文评价标准要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真情实感源自真切体验 篇9

一、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做到有话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是写不出作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自然的举动,也会让你感动不已。这时你不仅要善于体会自己心灵的每一次悸动,还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些闪光点、动情点,去领悟真情、有感而发,及时做好记载。

1. 感知生活,体验趣味。

亲历生活,参与生活,去体验生活的过程,才能获得个人具体、独特的生活情感,在“做”中学会“做”自己的作文。例如要学生作文《农忙时节》,在习作前,我组织学生去离我们学校不远的田野,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前,提出观察要求:要仔细观察,并把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能更好地描述作好准备。观察时,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于是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

2. 勤于练笔交流,多一些独到见解。

平时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整理出来,待写作文时,便可以到这个“百宝箱”里找宝,选择一件合适的“宝贝”作为习作训练的内容,真是方便。

3. 勤于读写积累,多一些写作源泉。

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即多读书也能帮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我们每学一篇文章,老师都要讲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在弄懂含义的基础上,争取铭记在心,待写作文需要时,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句一句从头脑中提取出来,应用到习作中去,使自己的作文增添几分亮色。

二、要使学生学会选取素材,加工组合,做到情由心生。

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我们要把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或许并不丰富的事情,认真进行组织并适当加工、组合与提炼,写出真情实感。

1. 要进行恰当筛选。

有时,你认为某个素材太精彩,但应着重考虑,用在这儿是否合适,是否能很好为中心服务,如果不能,它即便再精彩,也坚决不能用;相反,有的素材虽说不够精彩,但它却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突出要表达的主题,就要毫不犹豫地选用。

2. 不要无病呻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才能打动读者。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三、要教学生掌握方法,巧妙表达,做到与读者共鸣。

我们有了生活体验,有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有了一定的语言积淀,还需掌握一些表达方法,方能在习作中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

1. 加强学生形容词的积累和运用。

一篇作文是由无数个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文章的形象性与词语的形象性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学生作文描写晴朗天空可以使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蔚蓝”;描写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可以用形容词“洁白的”。“蔚蓝的天空那么高,飘着朵朵洁白的云。”比普通的直述句子“天空很高有许多云。”就形象得多了。

2. 运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表达。

拟人和比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的形象性除了准确地运用形容词之外,主要取决于在表达中能否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如“香蕉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没有成熟时它穿着一身绿色的衣裳,成熟后它就换上了一件金灿灿的袍子。”和“香蕉是弯的,没有成熟时外皮是青色,成熟后就变成了金黄色。”同是说香蕉的样子,前句打比方把香蕉弯的程度拿小船来作比,很形象,使人很容易理解。后句只是直叙弯,到底弯的程度怎样?使人不容易理解。同是说香蕉的皮的颜色,前句用了拟人的表达手法,这里赋予香蕉人格化,把香蕉的青色和金黄色的皮分别说成是人穿绿色的衣裳和换上了金灿灿的袍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并学会运用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

3. 加强仿写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朗读,读出真情实感 篇10

一、深刻理解, 把握内容, 读出真情实感

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即使老师的范读再好, 播放的录音再好, 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 形似而神异。没有“实感”怎么会读出“真情”呢? 《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地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这句话, 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课文时, 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 我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一个学生说: “我有一次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 把手摔破了, 缝了三针。”我接着问:“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那位学生说:“有点痛。”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假如现在我在你手上再割一刀, 你的感觉会怎样呢?”学生纷纷议论:“咬紧牙关, 忍住痛。”“再割第二刀呢? ”“哭出来, 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呢? ”“要晕过去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 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 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啊!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 学生读出对刘伯承将军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 入境入情, 读出真情实感

在练习朗读时,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入情境, 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讲读课文时, 老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 努力再现当时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读出真情实感。如教《赶海》这篇课文时, 我这样渲染气氛: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赶海时遇到的四件事 :追浪花、摸海星、捉海蟹、捏海虾 。为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运用课件播放相关片段。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 我适时用语言点拨。在教摸海星这一片段时, 我适时提问:“这时的海星多吗? 是否就能轻而易举地摸到海星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 这时的海星并非满地都是, 要摸到海星必须小心、仔细、认真。这时, 学生的思维自然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 再朗读时就情不自禁读出“我”摸海星时的那种仔细、认真、小心的场景, 尤其是对动作词“摸呀摸呀”和语气词“嘿”读得逼真、形象。

三、发挥想象, 激发情感, 读出真情实感

想象力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源泉,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想象, 通过想象能使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 从而激发情感, 读出真情实感。我们要运用对文章角色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揣摩角色的个性, 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 把课文读出趣味, 读出意味。《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 小羊虽然申辩, 但狼最后还是把小羊吃了。课文主要是以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呈现的, 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谁能边读边想象出狼说话的样子来?”在学生读完后, 有的说:“我好像看见狼的眼珠子骨碌一转, 想出了坏主意。”有的说:“狼露出锋利的牙齿, 很凶恶。”有的说:“即使小羊在不停地申辩, 狼也不听, 狼太不讲理了。”……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带着想象, 分角色朗读对话, 读得相当逼真, 小羊的柔弱及狼的盛气凌人被完全表现了出来。

四、掌握语调, 抑扬顿挫, 读出真情实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 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 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 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 不仅读出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 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狼和小羊》一文中, 狼第二次找碴儿时说:“就算这样吧, 你总是个坏家伙, 我听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第一次找碴儿结果没有得逞, 这里的“我听说”其实是狼在想找什么理由吃掉小羊, 所以要语速放缓, 其余句子要读出狼凶狠的语气。

作文如何表现真情实感 篇11

所谓“真情实感”,是指真挚的情感,实在的感受。“真情”,当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实感”,当源乎思考,不矫揉造作,不虚与委蛇。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疾恶如仇,激浊扬清。努力接地气,汇聚正能量,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做事为文都能够自觉的以真善美为基准。

一.选材贴近生活

选材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务。从选择的对象来看,首先,我们强调真实性,要选取真实的材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只能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根本不可能使人感动。近年来发现一些考生为博同情得高分,不惜编造如家里父母“离婚”、“死亡”,自己“残疾”之类的假情节;还有的考生动辄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如星球大战、未来世界等。编造的东西是难以写出真情的。那些老掉牙的人们熟悉的材料虽然真实,但也不宜入文,不能像往年一样,为数不少的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狼来了”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单调熟悉的材料会降低读者体会文章情感的兴趣。

其次,我们强调生活化,要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同学情等等。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高考作文正是为了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高三的学生千万别忘了关注生活、关注时代、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1999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情感,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1988年高考满分作文《习惯》中所写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还恋着那苦涩的三尺讲台,蹑手蹑脚躲到教室的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达多样灵活

要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仅仅有真切而深刻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比如:

借景抒情。情和景的结合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项脊轩志》中有这么一段有情之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这里以枇杷树之繁茂写出妻死室坏的寂寥黯淡。在高考作文中,考生若也能这样饱蘸深情的描绘出一种境界,将阅卷老师带入有情之境,自然能博得高分。

托物言情。表情达意讲究个含蓄,这其中寄情于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文章不是空洞的在写情,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寄予在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之上,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形象美、含蓄美、蕴藉美。古人是很懂得运用这种方法的,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周敦颐的《爱莲说》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2012江苏卷“忧与爱”中一考生这样倾诉:“你(梧桐)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和我说话……”看到这般伤感的留言,眼眶终不由得有些润湿,对这个城市的忧与爱自然涌上心头。

细节传情。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中的赤兔马的哀嘶、叹息、哭泣,这一个个动作传神的描绘出了赤兔马的赤胆忠心。又如《昭君的选择》中这么一个细节:“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的颤抖着!”这里的细节描写十分真实,将王昭君内心的波澜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独特的视角,真切的 语言体现了自己对王昭君内心世界的解读,文章自然产生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从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三.情感见其波澜

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文章中设置一些悬念、误会、情感冲突,不仅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因为悬念、误会、冲突等是最易揪住读者之心、撩拨读者之情的,他们在寻求悬念的真相、误会的冰释、冲突的化解的阅读中,自然使得文章要表达的情感逐步得到强化,从而在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记。尺水兴波,方显抒发情感之本色。

突转起波澜。林经理以前老是夸儿子老实、懂事、乖巧。这个学期儿子上初中了,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忙,不知怎么回事,儿子竟然不听话了。才三个月,他就被老师“请”了三回:第一次跟同学打架,第二次晚自习旷课,第三次拒绝值日。每次教育儿子,儿子又表现得很听话:“爸,下次我不会了。”林经理便宽宽心,回公司去了。

没想这次,老师又打电话过来了:林林故意砸坏了班上的花盆。把儿子领回家,他再也忍不住,狠狠心给了一巴掌:“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屡教不改!”

……

文章就此写下去一般思路是“顺理成章”地父子二人的如何尖锐对立,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算那种一开头就让人能看到结局的一般的文章,转一下,却别有洞天:

儿子哭了,说:“爸,我其实不想这样……我就是想见你……你天天忙生意,家里很久都见不到你,我……就是想见你!” (2002全国卷《心灵的选择》)

只此一转,一个平常的故事一下子给人以不平常的感觉。不仅如此,人物的个性从文字里一下子跳到我们的面前,人物形象一下子丰满了许多,文章的主旨也由此别开生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误会生波澜。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猎狮》)

作者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巧借电文之误会在一篇百十来字的文章里掀起三个波澜,真可谓匠心独运。

悬念兴波澜。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2011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

文章之所以成功,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情节引人入胜,而这一点正在于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了悬念之法,将读者的心弦牢牢把握住了。

诚然,情感真实的前提是“真”,是“实”。但是“真”而不“善”,“实”而不“美”,却是写作的大忌。“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就写作而言,我们必须强调它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必须有写作者的思考与加工,我们必须在如何表现情感上痛下功夫,才能真正放飞真情实感,使活水而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至善至美的意境。

注重观察积累 表达真情实感 篇12

一、片段练习———学会观察,打好写作基础

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来源是学生感性的积累,习作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题材,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与酸甜苦辣,他们便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片段训练是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的好方法,片段训练可分为四步。

(一)在课堂上当场观察、当场写、当场评讲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录像,也可以是同学的表演。这种训练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但也有不同,因为是片段训练,不要求篇幅的完整,也不要求突出中心,它显得很自由,只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写下来。提醒他们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还可以根据人物的表现猜测他心中想的,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这是一种写实训练,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乐于去写。结合学生课外活动,我们开展了掰手腕比赛和吹泡泡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当场观察、当场写、当场评讲,并指导学生把精彩的场面写具体。这样的片段训练能让学生很快领悟怎样写才是写具体。

(二)提供观察点,指导学生观察

几次当场指导之后,学生已渐渐明白怎样观察才是细致,怎样描写才是具体了。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描写,他们还不知道去观察什么,因此还需要引导。我组织学生去观察了校门口接学生的家长,为了让他们观察的细一点,还特别指出只要写一位家长。学生抓住了家长们的言、行、神态的特点进行观察描写,他们笔下的家长姿态各异,有的是悠然自得地叼着香烟,把二郎腿翘在摩托车上;有的等的时间长了,和旁边的人聊起天来。有的等急了,不时到校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有的本领真大,竟躺在摩托车上睡起觉来。千盼万盼孩子出来了,他们的表现也不同,有的是急吼吼的样子,见到孩子就骂骂咧咧;有的见到孩子就非常高兴,恨不得把心肝宝贝捧起来;有的因为孩子出校门晚,自然认为被“留学”了,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势。在教师的不断点拨下,家里的爸爸妈妈,校门口小摊前馋嘴的同学,学校食堂午餐的各种吃相,菜市场的摊主、顾客还有管理人员,教室的课间和打扫卫生时的场景,天气的变化都成了他们观察的点。

(三)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描写

写作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不断的熏陶、努力。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时时帮助学生寻找可入手的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寻找素材,让他们明白,投入于生活去看、去听、去感受,在自己的思想里遨游,然后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因此,接下来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点观察描写,这是片段训练中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视野一下开阔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现象可以观察描写呀,有些场景写起来竟然会那么有趣,能让人读来愉悦或产生共鸣。这时候片段训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一切都如水到渠成一般自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累生活,在平常生活中用心创作素材的自觉意识让作文充满乐趣。

二、活动参与———丰富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其实还是很单调的,天天来回于家与学校之间,很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如果再不善于观察、体验,自然就觉得写文章难了。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解沉闷的教学气氛,而且可以广开“材”源,积累写作材料。在生活中体验,把这些体验常做记录,笔下的世界就越来越丰富了。

三、阅读提升———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古训,“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人的经验。教师指导学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从文章的内容情节到技巧,指导学生留意、体味文章中的语言、修辞、表达方法,学习文章中的联想与想象。多读、熟读、精读,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常常让学生读别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知识和学习技巧,从而让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深远。

在阅读指导中,可采用“双积累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实效性。所谓的双积累结合即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相结合,日记作文与读书摘记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积累了不少素材,写起来却是茶壶里倒饺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积累不足。因此提出要强化读、背、记训练。读,即课外阅读。背,即课内外背诵。记,即读书摘记,写读书卡,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和摘记,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活跃写作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读、背、记训练的基础上,还要经常交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长期坚持阅读积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语言材料越来越丰富,自然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评价激励———激励引领,激发习作热情

上一篇:建设改革下一篇: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