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2024-10-04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共11篇)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1

围绕检察机关办案自动化的总体规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尤为迫切。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开发, 正是基于检察机关规范化发展的要求, 从传统模拟录像方式上升为数字录像模式, 亟需对系统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 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实用性和易用性。

1 系统平台概述及功能要求

对于检察机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来说, 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相关音频、视频证据的提取、固定和存取, 其主要功能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讯问办案中, 结合案情审讯实际, 需要对系统进行频繁开关。在系统开机响应上要绝对确保“无故障率”。作为嵌入式系统, 在实现应用功能及组件的定制与构建上, 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启动方式的灵活性, 能够满足多种方式的启动, 如光驱启动、软盘启动、移动U盘启动等。二是能够满足写过滤器功能, 能够从系统文件的保护上避免对操作系统或数据的损害。三是从系统频繁读写操作及对音视频数据的有效保护来看, 在构建系统的易用性上, 采用SD卡或CF卡模式将软件运行和数据存储实现隔离。在系统稳定性上, 在系统硬件载体的选型上采用工控机来实现。在音视频数据采集卡选型上, 以基于H.264标准的海康威视DS-4004HC或DS-4004HC+。在音频处理上以Ogg Vorbis为压缩格式, 在比特率上比MP3格式更具有优势。温湿度环境指数采集设备采用能够连接RJ-485接口方式的前端传感器, 能够实现对模拟信息的数字化转换。

2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架构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应用型系统的构架始于设计。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应用需求时, 首要目标是系统的稳定。其次是易用, 作为辅助办案系统, 用先进技术保障系统的智能化、人性化、简单化。最后是安全, 能够结合业务需要灵活进行权限设置, 以满足人性化管理。

2.2 系统架构设计要求

对于高检院提出的“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工作规范来说, 系统建构设计上的主要要求是与具体业务之间的协调。在核心功能上, 按照独立、优先原则推进模块化组件设计, 如底层硬件系统, 对内存、进程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满足音视频采集功能的API函数, 以及应用程序编程, 如编程环境的配置、系统硬件初始化及卸载、消息机制的处理、系统框架功能的扩展等;在警务区实施规划的拓扑结构上, 一要满足一对一的简单性操作, 二要满足分布式模式的稳定性, 三要配备独立的同步刻录系统, 四要满足视频数据冗余要求, 能够从办案实际提供三画面、四画面的画中画管理, 五要满足便携式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的融合, 六要满足检察系统专网快速部署网络化指挥中心。

2.3 模块功能设计

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中, 要结合具体业务需求进行整合和规划, 并遵照办案工作区岗位责任与责权对应的原则。主要有三大系统:一是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子系统, 本系统既是核心功能, 又是辅助办案的关键, 满足对讯问过程的数据采集、重点标记、动态画面的截取、多路视频的叠加及切换, 以及讯问室温湿度指数的采集等;二是电子笔录子系统, 满足对现场数据的录入、加密、存储及打印输出;三是指挥子系统, 结合讯问工作实际进行无线加密指挥工作, 以双向文字静默方式协调各功能间的交流。

2.4 数据库设计要求

在数据库设计中, 不仅要满足数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还应该从数据库字段命名的规范性、数据冗余的合理性上进行专门构建。如在嫌疑人个人信息表Case Target中, 从办案对象的划分上有犯罪嫌疑人、证人、罪犯, 在职务上有是否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在案卷信息File of Case中, 还要标注其案件信息, 如罪名等;在视听档案表Videos中, 要对录制起止时间、首次讯问、是否超过讯问时长12小时进行划分;重点标注key of Video中建立录像关键点, 便于回放和检索;电子笔录表Words中的笔录抬头和检索点等。

3 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同步录音录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在技术实现上, 结合系统架构和业务需求, 从系统启动初始化模块的优化上, 对主画面摄像头编码格式、类型、图像质量、帧结构、最大比特率等进行设置;在画面叠加功能, 以双编码主通道和子通道方式实现不同码流类型、分辨率的优化, 如借助于软件编程实现对叠加画面视频采集质量的优化;对于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日期、时间码、温湿度指数采用OSD叠加方式显示, 从视觉聚焦习惯上, 在画面的右上角或左上角, 以高亮方式显示资料日期、时间等信息, 并能够借助于软件编程灵活设置OSD字符的显示倍率等;在音视频预览模式的灵活设置上, 可以针对法警“监看不监听”的要求, 关闭现场声音模块, 而检察长或相关领导角色有权开启或关闭监听。

3.2 电子笔录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独有的.Jer文档格式命名, 能够从文档独特性和强标识性上实现对文档的有效关联;在文档加密上, 既可以满足用户名和密码的双重验证, 也可以在文档内容的显示上采用不可逆MD5编码方式;引入“扰码”规则, 回车键“问”、“答”自动切换功能等。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检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录音录像系统的利弊, 可以扩展和优化相关模块的功能, 最终实现建立稳健系统的目标。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2

一、系统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公检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行业的工作人员,面对的罪犯行为和犯罪案件越加多样化、复杂化,高智商犯罪越演越烈,其隐蔽手段变得更加高明,难审程度不断增加,给讯问侦查工作带来了挑战。

杭州永控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多年实践经验和弱电集成能力,以及丰富的司法业务的了解和对面向实际审讯过程的应用需要的掌握,结合《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建设规范,技术工作流程(试行)》,研发了SmartTrial系列的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即数字化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并成功应用在检察院、公安局、看守所及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执法部门,为司法机关的数字化建设浪潮推波助澜。

二、软硬件评测与规范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于2007年2~3月两次组织力量对全部的硬件产品、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提供的产品进行测试。

本次测试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委托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国家广播电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电三所)分别进行系统的软、硬件的测试。测试分两阶段进行:2007年2月1日至2007年2月15日为第一阶段,2007年3月19日至2007年3月22日为第二阶段。测试项涉及系统稳定性、图像监视与回放,音视频同步,数据记录与播放,数据安全,监控指挥,技术先进性等多项指标,多达40中,其中32项关键项目,8项建议项。

永控科技参加了上述测试工作,已经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中心组织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国家广播电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评测。在40个测试项目中全部通过评测,并且成绩优异。有关信息可参看2007年3月8日发布的评测结果。

三、数字化审讯系统

系统结构图

审讯系统总共设置2个审讯室,1个控制中心,根据具体需要安装1~3个远程指挥端。

视频的流向

每个审讯室安装一台一体化球机和一台固定摄像机。两路视频通过画中画处理器合成一路画中画图像,两路视频也环路输出,图像全部输入到音视频分配器。再由音视频分配器一分为三,一路到同步录音录像主机,用于实时记录审讯画面,方便确认整个审讯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路到备份主机,确保数据不丢失。第三路输出到矩阵。

音频的接入

每个审讯室安装一个拾音器。拾音器采集的音频信号,通过专业调音台或者话放将采集的音频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清晰的音频,输入到音视频分配器,输出的音频接入方式同视频一样,并和审讯室的图像对应并保持同步。

四、省级联网应用拓扑图

省级联网应用拓扑图

五、系统软件功能介绍

数字化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软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同步录音录像软件、卷宗管理软件、指挥端软件、审讯端软件。

审讯端软件

审讯端软件由讯(询)问人员操作,用于对犯罪嫌疑人,被询问人员的讯(询)问。主要功能有视频监视和控制、卷宗登记、云台和画中画切换与控制、与指挥人员语音和文字对话、真迹签名叠加、卷宗管理查询、讯(询)问报表生成、打印预览、打印等功能。

指挥端软件

指挥端由领导或者指挥人员操作,对讯(询)问人员的讯(询)问情况进行监管和指挥,主要功能由适时监控与指挥、云台控制与画中画控制、文字交流、讯(询)问记录查看、讯(询)问室切换、卷宗查询、语音对话、视频监控(集成视频监控功能)。卷宗管理软件

对整套软件系统中的,用户权限、系统配置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还支持对讯(询)问过程中形成的讯(询)问记录,音视频录像文件、电子笔录文件、讯(询)问指挥信息文件,进行统一管理。支持多种查询方式,主要由按卷宗查询、按讯(询)问人(询问人)、被讯(询)问人(被询问人),按时间查询,组合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

同步录音录像端软件

对讯(询)问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并对这些文件进行统一管理,以方便用户操作,此外还对为保证对整套系统正确运行所必须的基本配置信息的保存。下图是一个典型的讯(询)问系统结构图及本套软件的安装位置。

安装位置说明

六、系统优异的特点

技术先进性方面

技术先进:采用全数字方式搭建讯问监控指挥系统,紧跟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发展,在满足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要求的同时,确保以后讯问指挥系统综合联网的需要。

综合布线方便

一线制解决方案,同步环境检测器、画中画控制器、一体化球机云台解码器等多台设备只需要一个串口、一根总线即可实现对所有设备的通信控制,结构简单,安装调试方便。

权限管理方面

根据检察院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分工进行权限管理和用户认证,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开发人员长期在办案一线根据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开发。

音视频压缩算法

系统架构成熟、性能稳定,采用

H.264压缩算法,音视频压缩比小,分辨率不低于704*576, 网传分辨率不低于352*288,采用双码流技术,满足网络传输的同时,保证图像存储的质量,根据需求可选配MPEG2压缩卡,分辨率达到720*576。

换盘时间问题

光盘满时有10分钟换盘时间,换盘数据不丢失。文件头尾重叠功能,录制文件能够连续播放、时间进度条持续记录播放时间,播放过程无断点现象,文件之间有视频重叠区域,防止数据丢失。

远程即时指挥方面

系统支持双向音视频对话,多方文字交流,集成了高端语音引擎,实现文本到语音自动翻译,方便办案人员与指挥人员的互动,减轻工作强度,人性化强。

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可靠,采用多级验证机制,权限认证、图像连接认证、文件水印加密、双机热备份方式等多种方式确保数据安全。

支持海量信息存储

支持海量信息存储,存储空间可以无限扩大,通过卷宗管理系统,实现音视频文件的分布式或集中式存储与管理,方便用户快速定位。

系统实用性方面

系统实用性强。采用光盘直录软件与录像主机分离模式,一台录像主机可以支持2~4个讯(询)问室的图像采集和光盘刻录,监控图像达到64路,刻录也可以放在客户端或指挥端,组建成本非常低,尤其适合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双机热备完美体现

双机热备功能:使用两台配置相同的同步录音录像机,互相备份,共同执行录音、录像、刻录服务。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另一台主机主动承担服务任务,从而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提供服务。

永控YKIM实时通信平台

YKIM集成了丰富的沟通方式,包括文本会话、语音/视频交流、手机短信、文件传输。主要提供企业内部办公沟通。尤其在与公网物理隔离的内网,实现同QQ类似的功能,便于沟通。与同步录音录像系统无缝整合。

易用性

如何面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篇3

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规定的积极意义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单独增加了一条,作为第一百二十一条:“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写入刑诉法,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从规定变成法律,是中国法治进步的体现。

1.有利于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隨意翻供

很多犯罪嫌疑人存有企图侥幸逃避法律惩罚的心理,常常会在庭审过程中,以讯问过程存在刑讯逼供或神志不清、未看笔录等为由翻供。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可以如实反映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的真实场景,呈现犯罪嫌疑人当时的神情、语态,反映侦查人员当时的语言和动作,有利于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诬告办案干警。

2.有利于转变办案方式,提高侦查水平

职务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犯罪手段更加高明、更加隐蔽,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将办案时间固化,极大地缩小了打法律时限“擦边球”的空间,使得案件的查办难度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侦查人员转变办案方式,提高侦查技能,促进了侦查人员以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来应对新的办案方式。

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新增规定对侦查讯问工作可能造成的挑战

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下自侦案件讯问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待加强

(1)技术设备问题。目前在大多数基层院,设备技术质量不达标(或讯问室装修和技术设备不匹配)现象比比皆是。

(2)专业技术人员配置问题。现阶段在很多基层院,限于编制和经费等种种原因,难以建立检察技术部门,存在检察技术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2.侦查人员对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驾驭能力不足

(1)传统的办案思维仍然存在。由于受传统讯问观念的影响,加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全新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侦查人员“先审后录”、选择性录音录像、单次讯问只对部分讯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以代替该次讯问全过程等情况仍然存在。

(2)侦查人员对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驾驭能力不足。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有利的方面是可以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犯罪嫌疑人的防备心理。在实践中,实施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都在讯问中不同程度增加了辩解成份,极力为犯罪行为制造籍口,试图为自己开脱。如何应对犯罪嫌疑人的防备心理,有些侦查人员驾驭讯问局面的能力不足,对案件突破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的应对策略不充分。

三、侦查讯问工作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新增规定的对策建议

1.完善技术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和培训

(1)加强技术人力储备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首先,在政策范围内应尽量增加技术人才;其次,必须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储备;最后,在奖励、晋级等待遇上将他们与一线检察办案人员一视同仁,从而更好的激发检察技术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设备的质量,提高技术升级更新能力,保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的全程性和完整性。

2.完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1)规范“全面、全部、全程”录制要求。

(2)规范启动告知程序。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

(3)规范讯问笔录制作。讯问笔录应当当场制作,并与录音录像内容保持一致,真实反映讯问的客观场景及嫌疑人供述原意,尤其是涉及定罪量刑的关键问题、关键证据内容。

3.规范侦查讯问的行为和语言

(1)合理界定“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刑讯逼供及非法手段进行了列举。对“酷刑”及《渎职侵权立案标准》规定以外的,无蓄意的,未侵犯公民宪法性权利的,在实践中侦查人员轻微的不规范言行,不应当被认为是“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2)界定“威胁、引诱、欺骗”。新刑事诉讼法直接排除“刑讯逼供等非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对“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方法”作了禁止性规定。合法性即禁止以法律不允许的措施相威胁,禁止以法律没有规定的利益相许诺等;合理性,即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以社会道德难以容忍的方式实施;真实性是指方法的使用是否会让没有犯罪的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不以虚假的承诺或虚假的案件事实和情节套供、诱供。侦查人员为有效突破而运用的策略方法,如宣示不利后果形成威慑、可实现和有条件的允诺及就掌握的证据制造错觉是突破心理防线所必需的手段措施,是侦查对抗性的必然产物,不应当被认为是“威胁、引诱、欺骗”。

4.加强侦查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配合

(1)组织侦查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学习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流程。双方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两部门的追责机制,明确划分权责,确保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质量。

(2)办案人员与技术人员要密切配合。要在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之前,办案人员应当向技术人员介绍简要案情、告知讯问中的关键点以及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大体要求和欲达到的目的;以求获得最佳的效果。

四、结束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保障办案过程的公平公正,同时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扮演着证据这个重要的角色。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实行体现了保障人权、司法公开、司法公正的正面效果。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开展至今虽效果显著,但仍未臻尽善尽美。基层院除了亟待解决的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都会在我们今后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不断的解决,问题不能阻碍我们法治进步的脚步,更不能阻碍我们查办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的决定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樊崇义.《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分析 篇4

一、有关刑事录音录像取证与防止非法取证行为的关系

在最新修订的刑诉法中, 第二条对于刑诉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充分保障人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对于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追诉的过程中, 需要以充分保障人权为讯问的基本准则, 对于犯罪嫌疑人所具备的公民合法权益要做到切实的保障。近年内, 在我国司法领域内出现了诸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重大冤案, 酿成这些冤案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审讯人员采用刑讯逼供手段使被审讯者“屈打成招”。因此我国法律的科法制建设需要对司法权利以及执法手段进行更为严格规范的要求, 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切实保证在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 新修改的刑诉法相关规定就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 讯问过程采用录音录像制度

在我国刑诉法改革初期, 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现场情况就有了一定的制度规定, 在进行犯罪嫌疑人问讯过程中需要有律师在场, 并且讯问全过程都需要进行录音、录像。在对于该项制度的长期实践中, 在司法讯问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为后期的审讯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5年, 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 规定中对于人民检察院进行刑事案件的审理和犯罪嫌疑人审讯的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同步录音录像采集, 要求相关司法机构完善审讯监督体系, 强化审讯录音录像实施的方案。此外, 在对于防止司法机构非法采集“犯罪证据”的情况, 在2010年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再次强调禁止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证据, 并对审讯的全过程的各方面作了具体全面的要求。此次刑诉法修改特别增加了对于录音录像制度的详细说明, 从法律层面严格了审讯录音录像制度的具体落实, 对采用刑讯逼供手段, 非法采集犯罪嫌疑人证据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有效遏制了司法人员滥用权力, 采取非法手段制造冤假错案的行为。

(二) 审讯录音录像制度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作用

非法取证是指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过程中, 以非法手段收集嫌疑人的犯罪证据, 使嫌疑人在无法适用刑诉法的相关证据条例, 使非法证据定罪成立。而非法证据排除是对司法机关的相关审讯人员通过使用非法手段获得的嫌疑人犯罪证据进行排除, 使嫌疑人在证据采集方面具有客观公正的表现。该项措施在上个世纪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适用, 如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中就有明确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 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 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而我国相关部门也积极响应国际公约提出的建议, 对我国刑诉法进行修改,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了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原则。

在审讯过程中使用全程录音录像进行记录可以有效遏制非法证据采集, 在法规政策的规定中, 对于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据“合法性”进行判断, 审讯所获得的录音录像证据需要经过相关司法鉴定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成立, 在对于录像和录音信息鉴定过程中, 所有的证据采集必须经过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尤其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采集, 需要从根本上确认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非法采集犯罪嫌疑人证据的手段表现为多元化, 在刑诉法的规定中, 除了对于“刑讯逼供”手段加以遏制之外, 如果在审讯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加以威胁、欺骗、利诱等手段而获取证据都属于非法证据采集。讯问过程需要对讯问的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处理,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现场中的所有言行都要进行具体的记录, 对于录像和录音中出现非法采集证据情况进行判断, 一旦发现其中存在非法采集的证据立即排除, 对于参与审讯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二、问讯录音录像制度的作用

在对犯罪嫌疑人的问讯过程需要予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 这首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法律充分尊重公民人权地位, 无论是正常的社会生活还是犯罪嫌疑人的讯问, 都应该贯彻法律精神。在讯问现场, 必须有律师对讯问过程做全程监督, 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律师对犯罪证据进行辩护, 根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第一百一十七条相关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在很多情况下, 犯罪嫌疑人的律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讯问现场, 而执法人员有时会出于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而采用过激手段来逼迫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因此, 在这方面就需要使用讯问录音进行记录, 录音不会破坏刑侦过程的秘密性, 录音的鉴定部门对录音的审查都是在司法机关内部进行的;另外, 如果对于嫌疑人的口供证据获得在经过录音鉴定中发现是使用非法手段获得的, 录音就会对讯问过程的公正客观性提出质疑。犯罪嫌疑人在对录音口供进行确认之后, 录音鉴定通过, 为之后的案件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取证依据。在增加审讯录像之后, 可以从客观方面来观察整个讯问过程是否具有刑讯逼供的嫌疑, 对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论证过程, 还需要从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情况进行判定, 这是由于刑侦讯问是在相对秘密的环境中, 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在进行讯问之前受到严刑逼供, 而在录像讯问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正常的“口供”行为, 则需要从嫌疑人之前是否受到严刑逼供以及威胁情况进行了解。

三、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于在嫌疑人讯问过程中使用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紧密联系起来, 在录音录像的使用过程中, 加强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可行性验证, 分别从案件的侦查、起诉、法庭审判不同阶段进行具体落实。

(一) 侦查阶段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在对案件进行侦查环节中, 重点工作是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进行采集,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特别注意对于证据的真实性的还原, 在具有法律制度依据为侦查讯问规范的前提要求下, 侦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录音录像制度规定对讯问过程中的所有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在修订之后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中就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 (二) 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 (三) 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可以一一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 应当采纳辩护律师的意见。”因此在侦查讯问阶段, 司法机关对于犯罪证据的取证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等工作必须依据人民检察院的审批要求, 对于犯罪嫌疑人逮捕令的下达需要从犯罪证据记录以及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在录音录像中发现非法证据的迹象, 可以对相关证据予以排除。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规定, “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写出起诉意见书, 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定”。由于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证据以及案件证明材料, 需递交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核, 审核对象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证据记录、案件讯问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

(二) 审查起诉阶段语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我国司法检查机关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司法体制对于犯罪嫌疑人提起的公诉, 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诉讼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对于公诉过程进行的监督。因此在对于案件犯罪嫌疑人起诉阶段, 司法机关需要根据侦查人员提供的多项起诉证据进行案情分析, 对于证据的审查过程不能脱离录音录像制度的应用, 确定证据获得途径的合法性, 再对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应付的刑事责任进行审查。

我国司法机关对于案件的起诉和受理需要优先对取证状况的合法性进行鉴定, 对案件的诉讼审理进行严格监督。检察机关在接到刑侦机关的案件证据递送时, 立即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对刑侦机关在案件问讯过程中出现的非法证据进行排除。对于证据合法性鉴定具有多种方法, 如再次讯问被告人情况、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在案件侦查阶段的相关情况等。录音录像制度的采纳在案件受理和起诉状态下也需要全程进行审查。检察机关对于案件的起诉书连同案件证据在相关录音录像制度的规范下进行保存, 对于犯罪嫌疑人证据认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 法庭审判过程中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法庭审判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以开庭前后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审前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但是,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方式和方法。修改后刑诉法规定, 公诉案件提起公诉的方式采取“全案移送”的方式, 相应地, 讯问时的录音录像资料也必须随案移送, 应该成为在审前判断证据非法性的重要依据, 法官在审前作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裁定, 对之后的审判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摘要:在刑事案件的证据取证过程中, 需要对被告人进行犯罪证据的录音录像取证, 因此我国刑法提出了有关审讯录音录像取证制度, 对于我国司法取证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刑事案件在刑侦过程中的证物核实, 可以有效规范侦查讯问的合法性, 有效制止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的取证行为, 充分保障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有利于法制建设保持公平、正义。同时, 对于录音录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刑侦讯问情况的真实性, 有效打击非法取证行为的发生。但是, 就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修改情况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行充分验证, 对录音录像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及防止非法取证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刑侦讯问,录音录像制度,非法取证,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宇冠, 郭旭.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研究[J].人民检察, 2012 (19) :5-10.

[2]李越强, 郭芳洁.关于新刑诉法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探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09X) :177-177.

[3]王洋.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探微[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 (12) :281-281.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5

课程:

专业:

区队:

姓名:

学号:

老师:侦查讯问 侦查三大队七 区 队 蔡清海10322288郑荔

论目前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相关问题

蔡清海 侦查三大队七区队 学号10322288

摘要:

针对部分检察机关讯问时同步录音录像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侦查人员思想认识、工作内部与外部条件、侦查技能和讯问人员的控局能力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不利于同步录音录像的问题。为此,侦查人员依法讯问,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平时或办案前储备行业知识,提高审讯能力。

关键词:同步录音录像;运行问题;对策

在对侦查机关同步录音录像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困扰讯问时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以下简称“双录”)的很多因素,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双录”对办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促进了执法观念、办案方式的转变和侦查水平的提高。在录像镜头面前,讯问人员自觉地注意起讯问时的言谈举止,自觉地讲求讯问策略,侦查水平和侦查谋略就是在这样的注意中得到锤炼和提高。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双录”把我们的侦查工作‘逼’出了一个新水平。其次是强化了对讯问活动的监督和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实践也表明,凡是实行“双录”的案件,没有一起发生违法办案、刑讯逼供现象。再次是有效固定了讯问证据,遏制了犯罪嫌疑人翻供。“双录”资料客观、全面地记录了办案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场景和过程,可以有效证明讯问活动及所获取证据的合法性,防止犯罪嫌疑人以办案人员刑讯逼供为由进行翻供,有效保护了办案干警不受诬告陷害。[1]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办案单位,因多种原因的出现,还存在不能全程同步录的情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认识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双录”的概念认识不清。高检院关于《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工作流程(试行)》第四条规定:“录制的起止时 间,以被讯问人员进入讯问场所开始,以被讯问人核对讯问笔录、签字捺手印结束后停止”。部分办案人员对“规定”中的“每一次”、“全程”、“不间断”、“真实”、“可信”等关键环节认识不够。而这恰恰是整个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精髓,是整个同步录音录像工作重要意义的直接体现和保证。2007 年 11 月 14 日,全国检察机关“双录”工作经验交流上提出:“录制人员应当从讯问工作准备就绪、讯问人员宣布讯问工作开始时进行录制”。关于“全程同步”,王振川的讲话中有明确界定,所谓“全程同步”是指“全面、全部、全程”。全面是指全国各级检察院要全面实行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自 2006 年 10 月 1 日起,所有的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都必须实行“双录”,任何单位不得例外。全部是指检察机关办理的全部职务犯罪案件,都必须严格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凡是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无论案件性质和犯罪嫌疑人身份,都必须实行“双录”。全程是指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都必须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一方面,要坚持每次讯问必录。另一方面,每次讯问自始至终都要录,必须是边问边录,不能先问而后录,因设备等客观原因中断的,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处置。

2.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多数同志把视觉集中在了“双录”工

作对我们侦查工作的限制方面,甚至是夸大其影响和限制,忽视了“双录”对我们工作的有利方面。只想停留在原来的不规范的办案方法、操作规程上,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更多的规范限制。[2]实际上全程录音录像的四个主要效果:执法观念、办案方式的转变和侦查水平的提高;对讯问活动的监督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固定讯问证据,遏制犯罪嫌疑人翻供;保护办案干警不受诬告陷害。其中有三个都是对我们侦查工作是有利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办案人员,特别是侦查指挥人员,应该首先从自身去提高认识。3.片面追求录像效果和工作效率。认为犯罪嫌疑人到位就开始讯问,录像的效果可能不好,同时犯罪嫌疑人讲不讲我们都要录,也太影响工作效率,一般都是先问好,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再录。或者是有选择地录,即“有用的录,供述的录,态度好的录,第一次录,关键犯罪事实录,综合讯问录,反之则不录”。

(二)相应对策

1.改变观念。我们必须破除“双录”影响办案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双录”工作,坚决摒弃不规范的传统办案方法,着力在全面增强侦查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侦查水平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双录”条件下突破案件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做到既认真执行“双录”制度,又始终保持办案力度。

2.加强初查和外围调查工作。要高度重视初查取证工作,加大秘密初查的力度,把初查工作做得更细、更全面,争取在立案前的询问和传唤犯罪嫌疑人阶段就能突破犯罪嫌疑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更有成效,取得好的录音录像效果。要更加注重外围调查工作,在讯问前不仅对嫌疑人的基本情况要弄清楚,对其家庭成员、亲友和其他社会关系也应有所了解,做好外围相关人证、物证的调取。在讯问进入僵局时,能够对“双录” 固定下来的嫌疑人口供再次进行外围人证、物证的巩固,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更好的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真正把案件办成“铁案”。

3.利用好空当。(1)充分利用立案前的“询问”。立案前经检察长批准的对“被举报人”和“被调查人”,可以不录,也可以录下单独存放。但 12 小时不能突破的,不能超时,有证据的可以立案并采取强制措施,有把握的可以风险立案,否则就得放人。(2)充分利用提审和还押的过程做好思想工作。

4.认清双录的范围。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检察院,为了保证音像资料中讯问的“成功”存在着办案讯问时不录,然后等案件办成之后,再和犯罪嫌疑人一起演戏补录的现象,这种作法实际上严重违背了高检院作出此项决定的原始初衷。它使录音录像工作由一种客观原始的记录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证据重复。但笔者同时认为讯问以外的聊天、谈心不是讯问,也可以不录。当然也不能滥用,明明是讯问涉案的问题,说成是聊天就不行。

二、工作中内部与外部条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设备不完善。经费不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经费紧张比较普遍,导致技术设施更新慢,审讯、监控设备缺乏、老化。有些看守所没有“双录”讯问室,有的看守所讯问室甚至连电都没有。

2.技术人员不够。基层检察院大多是同时进行多个案件的办理,有时同一个案件中,同时讯问几个犯罪嫌疑人人,技术部门的人员明显地不够用,技术人员和相应的硬件是搞好“双录”的两个基本要素,目前,相关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虽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但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双录”资料不具备证据的法律地位。对“双录”资料,法院有的采信,有的不采信,出庭质证的效果与预想的效果不完全一样,录像没有证据地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刑法日益与国际立法接轨,而支持侦查技术、侦查手段的立法明显滞后,从法律保障和支持方面,也影响了这项工作的积极开展。

(二)相应对策

1.积极争取专项资金,规范资金用途。各侦查机关都要向同级财政争取专项经费和转移支付配套资金,争取把“双录”运行经费,纳入各级院预算,保障经费开支,并严格规范资金用途,保证专款专用,禁止挪作他用。同时,从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我国的试点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国家财力不会成为制约录音录像制度建立的障碍。实际上,从近年我国法学界试点以及检察系统推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经验来看,录音录像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成本并不高。

2.做好人员保障,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编制,或通过内部调整充实技术部门的力量。同时,引进技术人员或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技能和水平,技术人员必须熟知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性能,熟练使用和规范操作,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保证所录制的视听资料客观真实,全面反映讯问活动的状况。

3.加强与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呼吁相关立法工作。“双录”资料,究竟属于视听资料证据还是一种固定证据的方法,目前存在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对视听资料的理解上的分歧。在现行司法实践中,一方面,检察机关对提起公诉的案件是否一定要提交、出示讯问笔录的“双录”资料和提供哪些资料、怎样提交、出示,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审判机关由于示证系统等硬件条件的约束,对是否采信讯问笔录的“双录”资料,也存在不同的作法。鉴于此,侦查机关应在不断健全完善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制度的同时,研究向法庭提交、出示此类证据资料的程序性法规、制度,确保与笔录等书证

形成证据链条。同时,积极与法院协调,对录音录像证据资料的采用形成一致的意见,规范该类证据的制作、固定、提交、出示。积极呼吁全国人大,出台支持侦查的有关立法。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加紧协调,出台关于录音录像资料法律地位的司法解释。

三、侦查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以往不规范的讯问方法。在实践中,确有一些案件在不规范的讯问过程中突破的。有些不规范的方法也的确行之有效。因而,有些侦查人员就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讲的“习惯依赖”。有些审讯人员把握不好发火与训斥的时机,表现为发火不适当、训斥不适时,导致犯罪嫌疑人出现抵抗心理。

2.害怕涉嫌“指供、诱供、逼供”。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43 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的方法收集证据。实行“双录”后,已经完全杜绝了“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同志搞不清“指供、诱供”和一些侦查谋略及“诉辩交易”的界线。

(二)相应对策

1.规范自身的“及时性语言”。不能有侮辱性语言的出现,对犯罪嫌疑人的谎言和狡辩,应当义正词严地迎头驳斥或者怒斥。讯问是通过我们的语言与犯罪嫌疑人进行较量和对抗,是以犯罪嫌疑人的最终缴械为目的,是对立中求统一的过程。(你想让他交代、他在与你的斗争和自我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或之后交代了,就由对立达到了特定情况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冲突肯定是有的,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狡辩,有些甚至是抵赖,确实存在一个驳斥乃至怒斥的需要。但要做到一般情况下力争不气、真气也要气而不急、即使气急也不能气急败坏。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理和胡闹行为要驳斥和训斥的“斥之有理,训之有据”,做到义正词严、有理有节。[3]

2.搞清楚相应侦查术语的概念。(1)正确理解指供、逼供、诱供、骗供的概念。指供、指供是指侦查讯问人员将一些未经查实的人、事、物、时间、地点情节等具体指出来,让犯罪嫌疑人供认。诱供是指侦查讯问人员以给犯罪嫌疑人许诺某种好处为诱饵,诱骗和套取口供。[4](2)正确区分“精神逼供 ”与“讯问谋略”。实践中向犯罪嫌疑人施加精神压力,是迫使犯罪嫌疑人交代自己的问题的有效手段,我们对其施加精神压力,于法有据的是谋略,于法无据的、依法不能兑现的属威胁,涉嫌精神逼供,是违法的。要把刑诉法关于犯罪的认定原则准确无误地讲透讲明。让犯罪嫌疑人充分认识到,以往得到的“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指点和自己形成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侦查机关获得一定的证据后,即使是他不供,也照样可以定罪。(3)正确理解“自首”、“揭发立功”和“诉辩交易”。“诉辩交易"是美国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其概念是指: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控诉机关与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通过协商,希望达成以被告人承认犯有某项罪行,便可获得控诉机关从轻指控和建议法官

对被告人从轻判处为内容的协议的行为。我国《刑法》第 67 条关于自首的规定和第 68 条关于揭发立功的规定中的减轻或从轻处罚,是“广义交易”的一种承诺,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 自诉人和被告人可以自行和解等规定均是诉辩交易性质的法律规定。[5]

四、讯问人员的控局能力存在不足与相应对策

从调研的情况看,面对“双录”讯问模式,侦查人员对讯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还不能自如应对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侦查人员工作经验欠缺,自身 的应对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一)控局能力不足之处

1.注意力错位,过于注重仪态。实践中常常出现办案人经验不足,精神紧张,过于注重仪态而忽略侦查讯问的主要目的。

2.讯问人员行业知识不足出现讯问僵局。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因行业专门知识的欠缺,造成不能辨别从事特殊行业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否真实,对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无所适从,无言以对的现象时有发生。

3.不能灵活应对某些讯问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比如有些被讯问人提出吸烟、要水、要求见家人、见领导、提交换条件、要求回放录像等要求。有的犯罪嫌疑人因举报、揭发立功,或者同案中先行开口供述的,怕公诸于法庭和社会,不愿意接受录像。有的犯罪嫌疑人装病、装疯卖傻等等。出现这些情况时,没有经验的侦查人员往往不能灵活应对,失去犯罪嫌疑人对我们的信任和讯问良机。

(二)相应对策

面对在讯问的过程中出现多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侦查人员沉着应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依法讯问,释放双方压力。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比起一般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和法律常识都相对较高,反侦查能力较强,一旦被检察机关讯问,他们都清楚“出言不慎”

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因此,实行“双录”必将使职务犯罪嫌疑人在供述时精神更加警惕,说话更加谨慎,对我们检察干警的审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讯问前要特别告知被讯问人,讯问过程会进行录音录像,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权。[6]也有些办案人员在镜头前的紧张,并不是“双录”带来的问题,而是我们的侦查员的仪态仪表本身就有问题。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

就是在审讯过程中应坚持“三不”原则: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提供虚假供述、不超过合理限度。[7]“三不”原则的核心就是———依法讯问,依法讯问就可百无禁忌。对犯罪嫌疑人在进入讯问室之前可以先做工作,即使在录像开始后也可以告诉他,我们录音录像的目的主要是规范我们的讯问行为、保证他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进而释放其压力,这样他便于接受,也更显得我们讯问的“人性化”。

2.平时或办案前储备行业知识,提高审讯能力。

审讯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的讯问人员,要多方面全方位地丰富自己,一个优秀的侦查人员,就应该是个“小百科”,是个“杂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信仰,人文地理,现代新兴行业专业知识等都应有所了解。对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审讯必须在平时或办案前积累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不断查漏补缺,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审讯能力,以适应“双录”的要求。

3.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在被讯问人提出相应条件时尽量满足被讯问对象的要求,既是人文关怀,又可减少抵触情结也可借机以条件换条件。对不愿意接受录像的被讯问人员应当解除其顾虑,尽量做工作,或者写了再问。举报、揭发与本案无关案件事实的,也可以先让其本人书写,需要讯问的可以单独录像。对装病、装疯卖傻的,有些明知道是装病也要

认真地检查,一是防止万一出现什么意外,二是借检查也可以揭穿其谎言。对当时不能达到目的或者是一时无法进行的讯问,可以果断地中止或者结束。综上所述,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在有效及时地固定证据、规范侦查办案行为、防止嫌疑人翻供和减少嫌疑人的恶意投诉等方面显示了其强大的优势和作用,这些优势和作用将伴随着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日益规范更加深刻的体现出来。虽然这项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坚信这些问题都会随着侦查工作规范化进程的推进逐步得 到解决。

参考文献: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同步录音录像;积极影响;问题;建议

2005年11月最高检提出《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明确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采取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在有效防范执法行为刑讯逼供、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上发挥了重大作用。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适应时代发展,结合当前的法律形势和社会需求,对该制度进行了修订,针对该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该制度能进一步发挥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水平的作用,推进文明执法,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维护司法程序公正。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积极影响

1.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案水平

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后,使办案人员自觉地加强证据意识,注意把取证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在讯问中争取主动,用证据及时戳穿犯罪嫌疑人的谎言。有利于改变依赖口供突破案件的办案方式,促使办案人员在在侦查谋略上做出改进和提高。

2.规范办案人员执法行为

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全程监督,促使办案人员在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严格自律,在执法程序上严格遵守,办案人员依法办案、文明办案的观念得到加强,讯问活动中不文明的做法和违法讯问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进一步规范了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保障了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3.保证职务犯罪案件质量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由于其同步性、完整性以及重现性,比传统的讯问笔录更能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整个审讯过程,避免记录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笔录内容与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同时,同步录音录像还能真实再现被讯问人在供述时各方面反应,更好的证实传统笔录的真实性。有效预防犯罪嫌疑人在以后的诉讼环节翻供和提出程序性异议,确保案件质量。

4.保护讯问双方的权益

讯问录音录像资料真实的记录了讯问双方活动的完整过程,此举将对讯问人员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如果实施刑讯逼供、诱供、骗供,不但侦查人员的违法“铁证如山”,而且收集的证据必然无效,如此将极大程度的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步录音录像可以再现讯问时的情景,以证明讯问手段的合法性,从而避免了侦查人员受到错误的投诉和指控。

二、讯问犯罪嫌疑人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侦查人员对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侦查人员片面地、主观地认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对案件的侦查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是侦查过程的累赘,这个规定就是“卡”办案人员,是在给办案人员出难题。认为同步录音录像仅仅是固定证据的方式,对职务犯罪认定起不了作用;一旦犯罪嫌疑人翻供,录音录像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反而有时会成为侦查过程的负担,不仅消耗了人力财力,还影响侦查进度。

2.办案经费制约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需要购置录音录像设备,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而很大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经费相对紧张,导致技术设施更新慢,审讯、监控设施缺乏、老化,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同步录音录像标准。同时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往往耗时很长,甚至时差颠倒,必须安排技术人员全程值班监控,但基层院技术部门往往人手不足,连续作战能力严重不足,工作人员人困马乏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应付式办法,必然影响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办案工作需要。

3.侦查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录制部门是技术部门,录制对象却是侦查部门的办案活动。由于两个部门沟通较少,经常出现侦查部门临时通知,导致技术部门仓促上阵,在人员安排和设备调试上措手不及,事中或事后有所变动也不及时通知,往往形成同步录音录像出现断录、漏录或空录现象,严重影响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质量,挫伤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实行同步录音录像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办案人员的思想认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办案人员深刻认识到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对讯问过程的重视程度,能够与录制的技术人员加强联系,互相沟通。既有利于及时有效的固定讯问过程,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又有利于加强对讯问活动的监督,促进办案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文明执法,依法办案的自觉性。

2.加强硬件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要积极向地方财政部门争取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相关设备的经费支持,切实解决同步录音录像装备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问题。根据全程录音录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办案工作区、讯问室及监控指挥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抓紧配备和更新录音、录像等器材装备。加快装备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的同步建设,使技术装备满足同步录音录像的录制、复制、剪辑、封存等要求。

3.提高技术人员和办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积极选送技术人员参加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学习,加强岗位练兵,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规范操作、系统管理技能,保证所录制的视听资料客观真实,能够全面反映讯问活动的状况;通过组织干警同步观摩录音录像,组织优秀侦查员开展案例讲评,进一步提高“镜头下”讯问人员的讯问技巧、案件突破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同时,在审录分离的基础上,鼓励办案人员掌握同步录音录像的基本操作方法,以便在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满足办案时同步录音录像的需要。

4.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加强对录音录像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保密安全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保密技术和相关技能的培训,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办案纪律,定期对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进行保密技术检查,不留技术管理死角。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7

录音录像是指使声音、影像通过传声器、放大器转换为电信号, 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纪录下来的过程。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是指将侦查讯问时的情景通过磁带或者胶带纪录下来, 讯问完毕后, 在必要的时机可以通过录音机或录像机完全再现询问当时的情景。英国学者指出:“讯问的录音录像对于维护侦查讯问程序的正当性具有双重的成效, 不仅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而且也能为侦查人员免受错误的指控或宣称提供保护。

录音录像制度存在以下几点优点:首先, 侦查讯问的录音录像能够保证纪录下来的讯问内容的完整性。录音录像能够完整再现讯问时的情景, 既包括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叙述内容, 又包括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等, 使法官能够根据口供时的环境来正确理解口供的含义。而且传统的书面纪录依靠人工纪录, 速度较慢, 采用同步录音录像也可以提高讯问的效率。其次, 侦查讯问的录音录像能够遏制刑讯逼供, 从而保证纪录下来的讯问内容的真实性。但是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 能够对犯罪嫌疑人被讯问时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进行再现, 这能对侦查人员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口供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 达到规范其侦查讯问手段的目的, 也从客观上保证了犯罪嫌疑人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作出真实的陈述。最后,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能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实现。录音录像不只是对讯问内容进行纪录, 而是对整个讯问过程都要进行纪录, 这就促使侦查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而这些义务的履行正是为了帮助犯罪嫌疑人实现自己的权利。

二、将我国同步录音录像扩大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讯问植物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步的一个标志。一方面, 从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 全面推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刑事案件的侦查中, 检察机关只负责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等职务犯罪的侦查, 而公安机关的侦查部门负责大量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 为了全面彻底地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 应该扩大同步录音录像的适用范围。而且, 从犯罪嫌疑人自身保障的能力来看, 涉及职务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地位, 其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比普通的犯罪嫌疑人要强。另一方面, 从保护侦查人员的角度来看, 全面推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 许多被告人选择在庭审中对侦查阶段的口供进行更改或翻供, 理由就是口供是在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下作出的, 致使法庭审理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 旁观者往往会可怜弱者, 认为侦查人员利用强大的国家权力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而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将我国同步录音录像从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扩大到整个刑事侦查讯问领域的可行性。首先, 从理论上来讲, 将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推行到整个刑事侦查领域具有可行性。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固定了侦查讯问的内容, 为法庭对证据的质证和采信提供了依据。而将视听资料确定为一种证据形式, 则是体现同步录音录像在诉讼法上的价值前提。随着科技的进步, 录音磁带、录像带作为视听资料的一种, 其在证据学上的价值已经被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所确认, 正是由于录音录像具有证明价值、能够反映侦查活动是否依法进行, 将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推行到整个刑事侦查领域才具有可行性。其次, 从实践上来看, 将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推行到整个刑事侦查领域具有可行性。为了规范侦查程序, 我国一些地区早就已经把这项措施作为办案基本要求予以推行。如今, 全国检察机关实行这项制度仅仅几个月, 但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却非常大。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全国人大代表中颇受好评, 普通老百姓也通过这项制度的推行增加了对侦查机关的信任感, 侦查人员对这项制度也很满意。这些对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认可, 为将其推行到整个刑事侦查领域提供了可行性。

三、对我国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完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诞生以来, 经过不断的完善, 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已经初步建立了我国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对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主体、实施地点、实施范围、技术要求、录音录像资料的管理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我们也应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一) 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采用, 应当遵循自愿、公开的原则

由于采取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出发点主要是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可以说这是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的一项权利, 所以犯罪嫌疑人有权选择是否对其讯问进行同步录音录像。侦查人员应当在讯问的开始, 征求犯罪嫌疑人的意见, 由其决定是否进行录音录像。如果犯罪嫌疑人内心已经决定承认犯罪事实可以不采用同步录音录像, 而用笔录的方式进行纪录。当然, 犯罪嫌疑人拒绝同步录音录像的情景要被录像纪录下来, 这是自愿原则的体现。公开原则是指录音录像要在犯罪嫌疑人可视的范围内进行, 而不能由侦查人员秘密进行, 以确保录音录像的真实性。

(二) 要对同步录音录像的具体规则进行详尽的规定, 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1.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在讯问开始之前, 侦查人员应当在嫌疑人被带进审讯室之时, 毫无迟延地将空白录像带装进录音机, 并设置到录音状态。接下来征求犯罪嫌疑人意见是否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中规定:“讯问开始时, 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将对讯问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告知情况应在录音、录像中予以反映, 并记载于讯问笔录。”但是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对是否录音录像的决定权, 这实际上把配合录音录像当作了犯罪嫌疑人的一项义务, 出发点是错误的。另外, 侦查人员应当遵照《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 选择讯问的时间、地点和讯问人和录像人, 确保讯问人员与录制人员相分离。

2.讯问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如果犯罪嫌疑人选择了同步录音录像, 则侦查机关应该保证讯问的每一个细节在录音录像中有所体现。在讯问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讯问犯罪嫌疑人时, 检察人员一般要着检察服, 做到仪表整洁, 举止严肃、端庄、文明。严禁刑讯逼供或者使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进行讯问。第二, 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 应当有翻译人员在场翻译。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在场。第三, 讯问过程中, 需要出示书证、物证等证据的, 应当当场出示让犯罪嫌疑人辨认, 并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第四, 讯问过程中, 因技术故障等客观情况不能录音、录像的, 一般应当停止讯问, 待故障排除后再次讯问。讯问停止的原因、时间和再行讯问开始的时间等情况, 应当在笔录和录音、录像中予以反映。不能录音、录像的客观情况一时难以消除又必须继续讯问的, 经检察长批准, 并告知犯罪嫌疑人后可以继续讯问。未录音、录像的情况应当在笔录中予以说明, 由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

3.讯问结束时的工作。讯问结束时, 不应当立即结束录音, 应当给犯罪嫌疑人对所述内容作出澄清和补充的机会。包括采集和宣读任何书面陈述, 都必须录音, 并录音纪录讯问结束时间, 然后关闭录音机。

4.讯问结束后的工作。录音录像带必须妥善保管。根据《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 讯问结束后, 录制人员应当立即将录音、录像资料原件进行封存, 交由检察技术部门保存。讯问结束后, 录制人员应当及时制作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相关说明, 经讯问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后, 交由检察技术部门立卷保管。

(三) 应当制定县官制度来配合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有效实施

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刑讯逼供, 规范侦查讯问人员的讯问手段, 但说到底还是整个诉讼法制度的一部分, 否则同步录音录像也很难发挥作用。最高检规定, 全程录音录像是指一次问讯笔录从开始到签字结束的全程。但如果违法讯问行为是在讯问室以外发生的, 把人打服了再带入问讯室, 这种情况不该如何避免呢?要把录音录像过程扩大到当事人被带入检察院直到被带出检察院的全程, 在实践中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引入第三方来监督侦查人员的行为。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情况来看, 短时间内确立侦查讯问的司法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 只有利用现有的资源, 将看守所脱离公安、检察系统的管制, 确立其中立地位, 将侦查权与羁押权的行使相分离, 保障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受到公正的待遇, 并由羁押官员———看守所看管人员负责监督讯问室以外侦查人员的行为, 这样可以保证羁押期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侦查人员的侵犯。从而为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摘要:为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执法办案的监督, 规范侦查讯问活动, 保障严格执法、文明办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讯问植物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并且制定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 来保障这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此举一出,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民普遍认为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步的一个标志。

关键词: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完善

参考文献

[1].Mike MaConville“Videotaping Interrogations:police beliavior on and off camera”[1992]Criminal Law608.

[2].杨维汉, 吕雪莉.检察机关讯问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开启我国刑事证据现代化之门EB/OL.2006-03-11.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1/content-4289692.htm#.

[3].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地位和规范EB/OL.http://www.lwship.cn/falvlunwen/sifazhidulunwen/48455.html.

[4].朱明跃, 李伟.公安讯问需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防止刑讯逼供[N].重庆晚报, 2006-03-05.

[5].阿儒汉.论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建构[J].人民检察, 2006, (3) 下:14-17.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8

(一) 法律价值的概念及本质

法律价值内涵丰富,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而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所以法律价值实际上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从结构体系来理解, 法律价值则是法律调整社会所显现出的功能。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法律在调整不同主体的过程中会显现出不同作用, 而不同的法律制度即使对相同的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即便是相同的法律制度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就是法律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的概念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是社会整体的权利保障意识提高后, 对刑事诉讼中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的一种要求, 其价值是通过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 约束社会中公权主体的用权行为。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价值, 就是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 就是同步录音录像针对不同的主体能够显现出不同的作用, 与此同时即便是同类主体, 在同步录音录像实施的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从而保障了刑事诉讼的顺畅实施。

(三)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的意义

职务犯罪侦查中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是准确理解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存在的制度性本源, 即同步录音录像是基于什么而存在的。二是正确认识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这可以为我们在该制度下运行相关规则提供指导。三是清醒地认识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现实价值, 以使我们准确适用该项规则。四是正确掌握处理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冲突的方法。目前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价值是由应然价值、实然价值、价值博弈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体系化系统。

二、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应然价值体系

(一)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应然价值体系构成

法的应然价值就是法律制度对社会调整的理想状态, 即反映出法对社会调整的一种预期, 该种预期是由法律自身的结构以及法律的整体环境所决定的。相应地,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应然价值也应当是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所能够达到的预期目标, 这一目标的达成由该项制度自身的法律结构所决定, 同时也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环境相关。故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应然价值体系包含了静态和动态两类。

(二)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静态价值

静态价值是从静态角度来看, 同步录音录像所能够发挥的理想作用, 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规范侦查行为。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可以使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侦查的行为规范化, 避免程序违法现象的发生。二是能够有效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可以使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行为暴露在镜头之下, 侦查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监督,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三是能够有效地界定侦查人员的权限范围。对于侦查过程中哪些职权可以行使、哪些不能行使, 其边界在哪里, 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则可以做到有效地限定。

(三)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动态价值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动态价值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 同步录音录像所能够发挥的预期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法律地位的变化。对于职务犯罪侦查而言, 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地位会随着司法实践对诉讼程序关注度的提高更加重视司法的程序性问题, 因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法律地位也会随之不断提高。二是法律作用的变化。从发展的视角看,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产生就是为了约束侦查人员的侦讯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刑讯逼供的现象。但是随着司法文明的提升, 刑讯逼供现象也会随之越来越少乃至彻底消亡, 此时同步录音录像的主要作用将向保障人权方向发生转移。

(四)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应然价值的理性期待

对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应然价值应当理性看待, 其发挥的作用不可能是无限的, 不能期待这样一个制度能够干所有的事情, 即对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期待要有阈值, 不能过分期许仅依靠一个制度就可以完全实现司法正义, 理论上还应当配合其他制度的实施才能够全面实现司法公正。所以, 该制度应然价值理性期待的目标应当是:侦查人员在侦查时, 从不能程序违法到不敢程序违法再到不想程序违法这样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中, 对侦查人员的约束力应当是越来越弱的, 而同步录音录像的主要作用也将由对侦查行为的限制逐步转移到对双方人权的保障上面来。

三、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实然价值体系

(一)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实然价值体系结构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实然价值是指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所能够真正发挥的实际作用, 这种作用是一种现实的可视化的作用, 是刑事诉讼侦查程序结构稳定、秩序井然的外化表现。具体而言,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实然价值体系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权保障价值。二是程序保障价值。三是效率保障价值。这三部分作用相互衔接, 构成了一个结构清晰的有机整体。

(二)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人权保障价值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具有人权保障价值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 通过同录设备技术性的运行, 使侦讯行为接受监督, 最终达到人权保障的效果。主要有三种:一是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 以使其避免遭受刑讯逼供等不公正的待遇。二是保障侦查人员的基本人权, 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诬告。三是保障辅助人员的基本人权, 同样是为了防止由于诬告等原因使司法辅助人员遭受不公正的牵连。在现阶段, 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保障。

(三)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程序保障价值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程序保障价值是指通过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 可以达到优化侦查程序、尽量减少退查的效果。同步录音录像对诉讼程序的稳定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可以有效消除影响程序稳定的因素, 可以有效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使诉讼程序得到净化, 从而使每一位犯罪嫌疑人在法律程序上得到公正的对待。二是在职务犯罪侦查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预防突发性事件, 并且为突发性事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从而在司法程序中体现程序公正。

(四)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效率保障价值

效率价值是诉讼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实现社会成本的最小化。[1]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实施同步录音录像, 可以使检察机关用很少量的同录设备成本投入就可以起到预防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的效果, 所以从成本投入方面, 同步录音录像的成本要小于为防止刑讯逼供所采取的其他监督机制的成本。从制度收益的效果来看, 同步录音录像具有全程、全面、全部的特点, 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关联性, 可以作为证明侦查行为是否存在违法的证据使用, 客观地降低了刑讯逼供等程序违法现象的发生, 制度性收益是非常显著的。投入的成本低、收获的收益高, 当然具备效率。

四、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博弈体系

(一)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博弈体系构成

法律制度既是社会博弈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博弈的规则, [2]职务犯罪侦查程序如何监督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 使之能够在合法的状态下行使职权, 需要制度设计来加以保障, 这是同步录音录像机制引入的基础, 同时也是社会价值博弈的结果。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 是在法律供需均衡以及社会成本负担最小化等目标指引之下运行的, 所以从体系结构上看,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价值博弈体系可以由这两部分构成, 前一部分反映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后一部分反映的是同步录音录像运行的基本目标。

(二)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供需均衡

法律均衡是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即一项法律制度的设置须是法律制度的提供者所提供的法律供给恰好能够满足民众对法律制度的需求。[3]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该制度最初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约束侦查人员的侦讯行为, 从而避免刑讯逼供等程序违法的现象。基于这一思想而实施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自然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职务犯罪侦查程序合法化需求的基础上出台的, 但是随着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实施,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规范加以规制才能够使该制度的运行实现法律均衡, 于是新司法解释中也做了更加严苛的规范, 即要完全贯彻全程、全面、全部的“三全”标准。因此, 可以看出,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在法律供需均衡的指引下有所调整。

(三)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社会成本最小化

由于冤假错案给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国家赔偿带来的GDP经济总量损失, 更加严重的是司法权威性的部分流失, 会使社会逐渐丧失对司法机关的信任, 这种无形的损失最终也会计入整个社会的成本负担之中, 由全社会来买单。换言之, 冤假错案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 影响整个社会的幸福感。现阶段, 社会博弈的结果就是要求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能够达到保护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避免冤假错案的目的。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实施, 就是要将社会对冤假错案的成本负担降至最低, 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五、结语

职务犯罪侦查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施, 是社会博弈的产物, 是检察机关在权责利效相统一原则之下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应当遵守的规则, [4]该项制度具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当我们从应然价值、实然价值、价值博弈的结构模式中审视该项制度时, 会发现其理论意义往往是被我们所忽视但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考特, [美]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 (第六版) [M].史晋川, 董雪兵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2:379.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6.

[3]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82.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9

关键词:同步录音录像,现实问题,完善建议

2002至2005年, 我国公安机关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开展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制度的试验项目, 通过在封闭的讯问过程中引入证明、监督机制从而分析该机制的可行性以及评估其对侦查活动的影响。该项目组在基于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认为引入录音录像制度不仅可以保持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一致性, 而且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此项研究成果在公安系统并未全面推广, 相反却引起了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 并且从硬件设施、经费保障、人员培训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一、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中的现实问题

(一) 外部监督机制缺位

2005年高检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中第三条确立了“审录分离”的原则, 但这种对办案机关原则性的要求属于“领导监督”、“人为监督”, 具有不确定性。同样该《规定》第二十一条说明:未严格执行本规定, 或者执行中弄虚作假, 造成不良结果的, 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人员的责任。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督, 而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两种监督相比较, 后者更为客观、有效。纵观涉及同步录音录像的文件, 无论是检察机关的内部规定还是全国性的法律文件都未明文规定此项制度的监督机制。

(二) 录音录像资料的法律属性不明

在理论界, 对于在讯问阶段采用录音录像而形成的音像信息资料的法律属性及地位, 存在不同意见,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录音录像的证据类型是多变的, 并不是固定单一的, 它会随着证明对象的改变而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言词证据的固定方式;当辩护方或者被告人提出刑讯逼供、诱供、指供等诉讼程序抗辩时, 同样的资料可以成为直接证明是否存上述事实的视听资料;此外, 如有他人销毁以移动存储媒介为载体的同步录音录像材料, 以帮助嫌疑人逃避法律处罚, 涉嫌构成帮助销灭证据罪时, 该录音录像资料又成为物证。第二种观点从诉讼的分类进行划分, 在实体意义的角度, 职务犯罪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一种固定保全证据的手段, 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法律所规定的证据, 但从程序角度来看则属于证据中的视听资料。第三种观点认为, 同步录音录像资料是言词证据的附属资料,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固定言词证据的辅助手段, 并不具有证据属性。

(三) 保密措施不完善

录音录像材料由于其生成、存储特性很容易被篡改, 同时按照法律的要求, 在诉讼程序中需要在公检法等机关之间进行移交, 这给存储信息载体的有效保护形成了潜在威胁。但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相关部门并未认识到此问题的存在。1.在同步录音录像的操作规则中, 没有规定涉密岗位的操作规程及针对该措施下获取内容所应确定的密级。2.目前尚未有涵盖存储载体制作、使用及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3.录音录像信息资料的保管主体尚不明确。此外, 按照现行规则, 纸质材料档案一般由档案部门管理, 视听资料等形式的材料一般由技术部门管理。但是从基层技术部门的设施、设备来考虑, 显然不具备保管该类资料的条件。

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健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可以结合检察机关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职务犯罪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工作, 听取其意见、建议。对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启动录音录像前, 应当告知嫌疑人有权向人民监督员提出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人民监督员有权根据嫌疑人所反映情况, 要求查看全程录音录像资料, 对反映属实的事实有权向上级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报告。此外人民监督员有权对同级人民检察院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落实情况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检查, 同时录音录像资料存在错误、遗漏, 需要采取补录, 修复等措施时, 应当邀请人民监督员现场监督。

(二) 明确录音录像的法律地位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初实行同步录音录像的目的, 是考虑到其有固定关键证据和防止嫌疑人翻供和诬告干警的作用。立法应进一步明确其作为诉讼证据的资格, 发挥其应有的证明作用, 且讯问职务犯罪笔录记载事实与录音录像事实相冲突时, 应当以录音录像所表现的内容为准。此外, 应规定录音录像的调阅主体只能是法院, 且调阅时间在案件开庭审理期间。调阅的情形仅限于以下两种:一种是辩护方提出侦查人员采用了刑讯逼供、诱供等方法而取得口供, 此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只有影像而没有声音的方法进行核实;另一种是辩护方提出笔录所记载内容与实际供述不相一致, 有违背本人真实意愿的情况, 即违背了任意自白规则。这种情况下调阅内容仅限于其不符合的部分, 具体内容的出示由检察机关根据需要决定, 而不能随意扩大出示的范围。

(三) 完善保密防范措施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10

1 检察技术部门在全程录音录像方面的职责

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121条为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提供了法律基础。2014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其中相应的规定赋予了检察技术部门在全程录音录像方面的职责:

一是负责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由专门的视听技术人员负责, 规范管理, 保证质量;

二是对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活动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法庭审理过程中,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讯问活动提出异议, 或被告人翻供的, 或被告人辩解因受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而供述的, 公诉人可以提请审判人员通知录音录像制作人出庭说明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 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 保持完整性。基于此, 检察技术部门在诉讼过程中还应具有应检察人员要求对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录像进行审查的职责。

审查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 录音录像是否真实, 是否存在剪辑、修改、删除等情况, 为确定讯问过程是否合法提供根据;

其二, “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是否全程录音录像。

2 检察技术部门在同步录音录像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律和规定赋予了检察技术部门对讯问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职责, 但由于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原因造成了检察技术部门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录制的“全程性”难以得到全面落实。

按照相关规定,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意味着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但实践中有的检察人员思想上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抱有抵触情绪, 造成讯问和录制衔接不到位, 这种做法使录制的全程性难以实现。

二是缺乏检察专业技术人员。

在司法实践中, 需要专业录音录像人员较多。按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要求, 其他非专业录音录像人员不能代替, 然而, 现实情况是专业录音录像技术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办案工作的需要, 只能由其他检察人员 (办案人员) 解决, 这在程序上是不符合录音录像监督制约的要求。

三是录制人员的设备维护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步录音录像对硬件设备、录制人员的技术水平等依赖程度较高。实践中, 当设备出现故障后, 由于录制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构造等不够熟悉, 只能等专业人员来维修。但是从事维修工作的一般不是检察机关工作人员, 因此很难随叫随到, 而办案进程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要受法定期限约束, 不可能停止, 影响到同步录音录像的进行。

3 检察技术部门在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根据现实情况, 为了更好地发挥检察技术部门在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中的作用, 笔者建议采取“前、中、后”三步走的策略, 切实加强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规范化操作, 将规范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同步录音录像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一是在录制前期, 加强对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检查, 如检查温湿度计确保录制画面显示正确的时间和温湿度, 检查待刻录光盘是否正常没有划痕, 并与侦查部门提前沟通, 确保尽早提交委托申请, 以便技术部门能够有充足时间安排人员及调试设备。

二是在录制中期, 加强与侦查部门的协调, 使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按照规定开始录制, 避免出现不供不录、先审后录等问题, 确保录制起始和结束时间符合规定。在录制过程中实行讯、录分离的原则, 录音录像工作由技术部门人员独立完成。

三是在录制后期, 对视频资料内容进行及时回放确认, 必须要保证视频资料及画面是正常的, 而且确定其内容的完整性。确定是否有犯核对笔录、签名确认的程序, 保证形式和内容都完整以后, 然后按照规定进行签封, 并按规定整理归档同步录音录像资料。

4 结束语

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是检察机关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依法惩治犯罪, 保障人权, 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开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客观需要, 更是检察机关适应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司法实践, 这项神圣的职责具体由检察机关的技术部门承担, 笔者相信经过检察技术部门和侦查部门的共同努力, 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一定能够达到立法的预期目的。

摘要: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为我国首次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对讯问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制度, 虽然该规定为司法机关保留了一定的自主空间, 但检察机关内部明确规定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录音录像职责由检察技术部门具体实施, 面对这项新的工作挑战, 检察技术部门如何应对, 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鉴于此, 笔者主要围绕检察技术部门如何更好的在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司法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录音录像系统论文 篇11

一、新刑诉法对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讯问笔录制作产生的影响

(一)笔录内容与录像内容不一致,引发笔录证据效力风险。目前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讯问笔录存在两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在使用计算机制作笔录时,对前后不同场合的供述采用复制、粘贴方法,多份笔录在内容、文字甚至标点符号上均高度一致,笔录内容与录像内容严重不符,影响讯问笔录作为示证证据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二是讯问笔录内容事先制作或过度修改,造成有些关键性供述内容在录音录像中找不到或两者反映出的情况差异较大,以致于无法判别犯罪嫌疑人对相关问题供述的真伪程度。这些问题在新刑诉法颁布前,法院往往以笔录为准,而新刑诉法实施后,这些都可成为证据合法与否的争议焦点。

(二)讯问瑕疵可能被放大,引发非法证据排除风险。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对于固定证据、减少翻供、防止刑讯逼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使得讯问过程中普遍存在、甚至难以完全避免的一些瑕疵现象被暴露无遗,如出现短暂的讯问人员一人在场、讯问中的个别不文明动作或语言、因技术原因导致录音录像音色失真、图像模糊等问题,将直接暴露在法庭上,这些瑕疵场景一旦展示在法庭上,便可能被辩方用作否定审判前供述合法性的种种理由,甚至被肆意放大,成为指责讯问活动非法的证据,甚至有可能导致案件关键证据发生动摇。

(三)录音录像当庭展示,引发讯问谋略适用风险。目前办理贿赂等案件中,侦查人员为突破案件,获取口供,在讯问方式上经常会灵活运用某些策略手法,如造势威慑、制造错觉等,与法律所明令禁止的使用暴力、威胁、引诱手段获取口供有本质区别,在检察机关内部通常被认为是允许使用,且也是突破案件不可缺少的策略需要,但对讯问谋略是否要在讯问笔录中反映出来、如何在讯问笔录中反映出来,检察机关内部尚无统一做法,大多数讯问笔录中对讯问谋略简化记录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法律政策教育”。但随着新刑诉法的颁布,在职务犯罪案件实现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条件下,被告人、辩护人提出刑讯逼供指控的情形将有所减少,无法律明显界限的讯问谋略很可能被辩方指责为“指供、诱供”而归于非法证据,侦查人员对讯问策略的简单记录、选择记录也将影响笔录的证据效力,一旦法院接受辩方的观点,将会使案件原来据以定性的证据情况产生动摇。

二、提高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讯问笔录质量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同步录音条件下讯问对策研究。上级检察机关应组织各级反贪部门深入开展实务研究,紧紧围绕新刑诉法颁布施行的背景下侦查办案工作可能遇到的各种难点,尤其是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提高讯问及笔录质量问题,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寻找对策,切实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各种不严谨、不规范的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侦查人员制作笔录能力。提高侦查人员讯问和笔录制作能力,是应对新刑诉法实施后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提高办案质量最基本的一条举措。要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笔录制作水平,探索提高笔录质量和证据固定的有效方式,在讯问笔录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忠于原话,关键事实上笔录与录音录像做到一致的基础上,对于为提高讯问效率而使用计算机复制、粘贴方法引用犯罪嫌疑人原有供述内容时,应当采用复述的形式,让犯罪嫌疑人确认,并将这一过程在录音录像画面中加以固定;对重要情节的供述可用多次录音录像固定,善于运用其他证据、书写亲笔供词等对重要情节加以佐证。

(三)进一步完善讯问笔录质量审查制度。反贪部门负责人在审批侦查终结报告时,应同时审核承办人员是否对重要证据标注录音录像的情况,重大案件应亲自复核重要证据笔录与录音录像是否一致,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承办人员重新制作或补充完善。公诉部门加强对讯问笔录和同步录音录像的同步审查工作,对存在证据瑕疵的讯问笔录,及时作退回补充侦查处理。

上一篇:系统运行风险下一篇: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