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运行风险

2024-10-04

系统运行风险(通用12篇)

系统运行风险 篇1

免疫系统是个生物学概念, 该系统能够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等的攻击。在遭受病原物攻击时, 免疫系统无应答或力度不够, 则无法抵御入侵、感染, 但是当免疫系统过度应答时就可能导致攻击自身细胞、引发疾病。

如果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机体, 则其健康运行也同样需要“免疫系统”, 根据新任审计署署长刘家义的观点: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 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能够最早感受到病毒侵蚀的风险, 能够更早更快地用法定权限抵御病毒侵害。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因此, 应当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 及时接受、传递、储存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免疫”情况的信息, 及早地发现自身机体的“病因”, 更快地调动“免疫系统”的功能, 推进建立有效的企业安全运行机制。“免疫”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通过建立集“事前介入、事中督查、事后审计”于一体的审计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为被审计单位强身健体, 增强免疫力, 把许多违法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预防性上下功夫, 积极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最早源于社会审计, 实施的标志是各国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审计人员协会在2006年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于是, 风险导向审计一时间成为行内外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都无法否认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 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 逐步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 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引进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如何是将风险导向审计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的发展状况相结合, 推动我国审计行业与国际水平接轨, 增强审计人员的公信力, 提高其执业水平。目前,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 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很低, 审计人员缺乏提升专业水准的动力, 也缺乏运用风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 使提高审计技术和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够充分。

当法律风险较高, 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审计人员可能会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 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 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 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审计人员可能会减少一些审计程序的实施, 忽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违规问题, 或是机械地执行相关的审计程序, 而没有把降低审计风险的理念贯穿始终。由于我国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约束力较弱, 一直存在诉讼门槛过高, 诉讼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现象, 致使关于我国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尽管目前我国公众投资者在一定的前置条件下可以起诉事务所, 但由于诉讼成本和获得赔偿的可能性等问题的制约, 使得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仍然很低, 事务所的违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导致了我国的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偏小。法律风险低, 审计人员不仅不会远离审计风险高的客户, 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 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低下。

(二) 成本效益问题制约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

大多数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得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 进一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收集的证据的数量, 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地分配, 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 可以节约审计成本, 并把节约成本看作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 审计工作不仅包括完成审计工作所花费的资金成本还包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 再到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 都要花费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时间, 这样就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同时, 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之初, 事务所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 并对事务所全体成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 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和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由于成本和效益原则的制约,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和推广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 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我国审计起步较晚,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缺乏丰富的执业经验及从整体上把握的专业胜任能力, 给新的风险模型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制约就是缺乏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 一般的审计人员无法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特别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 并对评估的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当审计人员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时, 会导致其无法搜集到充分适当的证据证明审计结论。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风险评估结果出现错误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率, 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积极创造需求市场

通过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证监会、中注协等出台相关文件, 加强对于证券市场和审计人员审计的监管力度, 指导和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 创造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2007年6月,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告, 规定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相关问题, 如第一条规定, 利害关系人以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人员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业务活动中出具不实报告并致其遭受损失为由, 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侵权赔偿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其中, 利害关系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见, 公众投资者是可以起诉事务所的。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涉及事务所的案件经常是不了了之, 并没有给公众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指导文件, 在涉及公众投资者的诉讼案件中对有关的诉讼费用、诉讼的效率效果等给予严厉的监管, 真正保障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逐步开拓市场, 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 采用“过渡”的审计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尽管风险导向

审计有其优越之处, 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目前还不能在我国普遍推行。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地结合却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步实施阶段, 可以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 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以及有关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引入, 以弥补制度基础审计缺乏对企业风险研究与分析的不足。而对审计模式的选择, 不能脱离被审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被审计单位应当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

目前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对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 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 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并且发生频繁, 经营范围比较广, 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分散, 可以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 制度基础审计为辅的过渡审计模式;对于另一类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 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经济业务较少, 业务流程简单, 经营范围比较单一, 管理层次很少, 内部控制不太健全, 可以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采用以上灵活的过渡模式, 给我国国内的事务所一个缓冲的阶段, 有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有序和顺利的开展。

同时, 可以从全国范围挑选几个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事务所进行试点研究,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国审计人员协会可以派去一些相关的专家和高级审计人员, 帮助事务所完成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过渡, 针对在试点事务所实施时发现的问题, 即使寻找解决的办法, 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 对其他的事务所的审计模式的转变起到指导作用,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三) 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及辅助设施的建设

通过宣传和教育, 使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成本收益观念, 将审计风险评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执行人员是我国审计行业的基石,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去解决:一是加强对执业人员的培训, 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之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应加速对新一代审计人员的培养, 使他们成长, 为审计人员行业注入高质量的新鲜血液。上述培训不仅应该包括风险审计准则的要求, 还应包括审计小组人员配备、审计评估技术等相关内容;三是针对我国的现状, 着手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 逐步发展我国自己的软件市场, 开发出适应我国企业的审计辅助软件。同时从我国目前的审计经验出发, 逐步从建立客户数据库开始, 拓展到分行业数据库的形成并实现资源共享, 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有助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姗姗:《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其应用》, 《时代经贸》2007年第7期。[1]李姗姗:《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其应用》, 《时代经贸》2007年第7期。

[2]宋胜利:《风险导向审计的弊端》, 《商业经济》2007年第6期。[2]宋胜利:《风险导向审计的弊端》, 《商业经济》2007年第6期。

系统运行风险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来自运行控制中心团支部的汤舟,今天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运行风险管控的心得与看法。

在远古时期,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神灵保佑自己出海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的危险,对于渔民来说,“风”即意味着“险”,这就是风险一词的由来。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显现的道理却异常深刻,可以总结出:风险,无处不在却又不可预测。类比我们的运行工作,假如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能对天气进行评估,制定科学的出海时间和海上路线,回来以后继续总结经验,再对后来出海的渔民进行提醒,这样风险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然而古人靠迷信规避风险,但我们现代人得靠科技保障安全。古人生逢危难方知晓,我们是管控风险保安全。

安全是民航的第一生产力,进一步说,风险管控则是保证安全运行的第一要务。前段时间,某航空公司执行的航班在起飞滑跑初始阶段,机头非指令上仰,最后导致尾撬磨损、机身蒙皮有多处擦伤。通过调查发现,在该事件当中,一线值班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规章制度未严格落实,相关部门风险管控不到位。正是由于这一系列事故链,最后酿成安全问题。众所周知,事故不会因为一个单一的错误而引发,事故是由多个错误串联在一起才会发生。也就是说,该事件当中的.只要有某一环节按要求做到了风险管控,这次不安全事件就可以避免。

事实上,运行风险管控的核心,就是识别、分析、处置风险的过程,公司AOC是实施运行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各席位就是运行风险管控的层层关口。但凡某一道关口被突破,那么风险就将伴随而来。作为AOC的区域经理,我也是风险管控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每次接班以后,我会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召集各席位进行集体交接班,对当日的天气、飞机、人员等情况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分析,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进行布置,通过这样来整合各类运行信息,对运行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切实提升AOC的运行风险管控能力。

然而,AOC各席位是来自各个部门的一线值班力量,工作业务范围广,专业知识跨度大,共同保障航班运行会有很多潜在风险。在平时的值班过程中,AOC作为公司运行风险管控的核心,应当充分发挥风险管控职能,对潜在风险做到及时传递,通过运行决策给出预先解决方案,再配合不定时抽查确保安全措施落地。

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局方也在逐步加强航空公司运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建设,李健副局长在运行风险管控研讨会上对公司的运行风险管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运行风险管控系统越来越成熟,AOC系统建设也日趋完善,班组、三基建设稳步推进,公司顺利完成“上山下海”发展战略,公司的运行控制环境也迈向了新的 篇章。

系统运行风险 篇3

一、当前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ABS系统自上线以来经历了多次版本升级,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其运行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ABS系统运行内外部环境、人员配备、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影响着系统的总体运行情况,并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以及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因而,对影响ABS系统运行的各项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是进行运行风险评估的首要条件。为更准确识别ABS系统运行风险,根据影响系统运行的内外部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对系统主要风险进行分析:人员和操作、系统和网络、制度和管理(如下图)。

1.人员和操作风险

人员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业务操作人员思想认知不到位、知识更新与新业务上线脱节、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会计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力,违背操作规程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形成的风险。作为营业部门,ABS系统设置、业务处理、风险防范等确保资金安全的关键步骤均由人工操作完成,因此人员和操作因素在ABS系统运行影响因素中居于重要地位。

人员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涉及:(1)辖区会计人员短缺和老化,配备不强不足。基层行人员不足,已成为束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行营业部门会计人员近年来持续减少,难以满足《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的岗位要求,加之近年来,录用的管理型人才很难适应基层的操作性工作,导致部分一线营业部门多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人员老化严重。(2)会计核算工作刚性强、流动性差,人员思想意识容易懈怠。会计人员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日常业务的熟练性会使其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加之目前会计工作量减少、会计表层风险的降低,会计人员的警惕性减弱,容易形成误操作,也就是常说的“惯性思维,惰性操作”。(3)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缺乏工作激情。会计工作的风险责任大,相对又比较单调、枯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容易产生较为复杂的心态,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工作地位不高,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

2.系统和网络风险

ABS系统中的业务往来,数据传输需要科技的支持,系统的安全和网络的畅通成为了资金周转的基础,一旦系统或网络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预警,极易造成账务积压,造成较大的营运风险。系统和网络风险是指ABS系统在软硬件配置、数据存储、系统维护和备份等方面出现漏洞,以及网络传输本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出现问题而形成的风险。

ABS系统和网络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1)服务器硬件老化。自2003年底ABS系统正式上线以来,服役已有近十年之久,服务器和前置机硬件设备出现明显老化迹象,尤其是服务器硬盘老化严重,随时存在损坏的可能,应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更换硬件设备,如不及时更换会对系统运行造成严重影响。(2)前置机整合使风险集中化。集中整合后,各网点业务处理时间相对集中,文件服务进程不稳定,造成操作员登录失败、重复打印报单、后台提取数据出错等问题时有发生。(3)基层行科技力量不强、人员不足,系统维护压力较大。辖区部分地市中心支行科技人员只能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进行一些基本的维护和简单机械的操作,遇到特殊情况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执行重要业务系统运行维护轮岗制度,存在一定的运行维护风险隐患。(4)内联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以及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和通讯不够稳定,致使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进而影响会计核算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危及资金安全。

3.制度和管理风险

制度和管理风险是指现行ABS系统核算体系变更、系统升级与配套制度不同步,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及面对新业务的发展和人员的变动,会计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变化同步调整给系统运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办法是以会计分级核算为基础的,与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不匹配,尚未建立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科学、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2)面对需求变化,作为营业部门所面临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动,若不能迅速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配备业务操作人员等将严重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并带来资金风险。(3)客观原因造成相关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例如,在当前会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若实行强制休假和人员事假,就难免出现系统维护人员和主管人员参与会计账务处理的违规兼岗现象;会计主管人员原则上三至五年要轮换一次,但由于既熟悉会计业务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越来越少,难以实现制度要求的重要岗位轮换强休。

二、应对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风险的建议

1.增强人员责任,提升防范意识

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会计核算系统操作规程》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制度,使每个会计人员清楚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加大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力度,在业务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定期进行岗位之间的轮换,以达到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全面化的目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岗位工作需求、风险程度大小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对岗位进行分类,以实现个人能力与业务工作的最优组合,逐步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2.提升硬件性能,特别要重视ABS系统主服务器的升级工作

硬件设备性能是ABS系统运行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保障ABS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升级系统硬件设备,提升系统硬件性能是保障ABS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多重备份保障机制

ABS系统的备份机制包括ABS主备服务器、ABS主备前置集中服务器和ABS日终数据本地和异地备份,此备份措施能够确保ABS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但由于ABS前置集中服务器安装在业务部门,主服务器和前置机安装位置不在同一地点,维护人员对前置集中服务器的故障排查比较耗时,并可能影响大、小额支付系统按时登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在中心机房服务器旁放置一台前置集中服务器备用机,确保前置集中服务器异常情况下的大、小额支付系统能准时登陆,減少故障排查时间。

4.ABS系统应急切换演练不能放松。

ABS系统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主备用机切换操作,切换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应急演练过程,对于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来讲,应当熟悉和熟练掌握ABS系统切换步骤,能以最快时间应对真实情况下的突发故障。

5.确保网络顺畅,有效控制损失

网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界定为不可控风险,在面临巨大灾难、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各项损失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网络运行问题,及时与科技部门沟通解决,以防重大网络灾难的发生。业务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计算机安全规定,防止外来病毒破坏网络,造成损失。

6.重视岗位轮转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系统运行风险 篇4

一、支付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风险表现

(一) 内部控制风险

1.制度性风险。支付系统运行以来, 部分基层央行根据支付系统上线运行量的变化, 对业务岗位进行了整合, 使得原有部分规章制度已经不再适用, 呈滞后性。造成整合后的岗位人员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 缺乏明确的、可依据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影响了会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另外现有的业务操作流程制定得不够严谨、规范, 不能做到与系统功能设置的相互牵制, 未能完全起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2.监控约束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柜台权力过大, 综合柜台可以处理各个网点的任何业务, 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限制, 缺乏必要的监督;二是存在系统中部分重要事项可由业务主管独立完成, 不符合风险控制原则;三是对一些内部重要事项的风险估计不足, 造成内部控制风险不到位。

(二) 应用系统风险

1.网络传输风险。在现代化支付体系下, 手工操作被取消, 电算化程度越来越高, 网络成为支付系统传输载体处理各项业务的基础, 但由于网络传输本身安全性不稳定, 传输过程中的任何故障都会导致业务中断。目前支付系统主、备线路主要是租用电信部门线路, 一旦电信部门出现网络问题, 必将影响支付系统正常运行。其次受到电信部门带宽的限制, 在部分业务繁忙时, 容易出现网络堵塞。

2.安全管理风险。一是支付系统服务器及备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基层央行支付系统服务器直接放置于清算部门的业务机房, 未放入中心机房, 只由该部门的计算机安全员对设备进行管理, 设备运行的环境比较差, 存在一定的管理隐患。支付系统如会计核算系统, 数据备份方式一般采取将主机的数据导入磁盘, 磁盘数据导入备机。备机一般是在主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才启用, 但若主机出现问题, 在启动备机后发现备机也存在问题的话, 备份的数据就失去作用。二是安全防护意识不高。部分基层央行大额支付系统设置的防火墙简单, 很容易使不法分子从终端非法侵入, 造成信息窃取、数据修改, 严重影响支付系统的安全和运行的稳定。另外, 病毒检测、诊断、查杀能力不高, 防病毒软件无法完全防范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木马。三是业务机房、U PS供电等设备存在风险。业务部门的机房一般都不规范, 配套设施不齐全。房间的温度、湿度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控制管理。大部分放置于业务部门的U PS设备因使用年限长, 电池老化, 不能按要求做到长时间供电。

(三) 人员风险

1.内部管理控制人员。当存在操作人员不严格执行口令保密相关制度或操作相关规程时, 管理层对操作人员的执行情况检查不到位;管理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 审核不严;操作人员内部作案, 故意录入错误或者虚假信息, 发生经济案件;工作人员服务理念不强、服务效率不高, 造成系统资源利用不足, 整体效能不能最大化发挥等。

2.科技人员。由于业务系统大量上线, 需要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其中, 而大部分县级支行只配备了一名科技人员, 要负责所有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维护, 任务繁重, 压力较大。

3.人员素质方面。由于业务的快速发展, 要求承担业务的科技服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业务水平。

(四) 其他风险

主要是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 如地震、雷电、火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风险。

二、支付体系运行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风险的控制决不仅是管理者的事, 所有岗位、所有人员处理任何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考虑风险因素, 所以在基层央行需要通过培育一种内控文化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各类风险的存在, 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 对员工从严管理;二是将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三是通过业务操练和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和风险控制意识, 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四是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人才留在重要岗位、关键岗位。

(二) 提高网络传输质量, 防范控制运行风险

1.制定完善应急处理方案, 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制定出明确、易懂、便于操作的处理方案。同时建立一套统一高效的支付系统运行维护体系, 使设备和网络的日常技术检查规范化和制度化, 使支付系统不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出现问题的概率降低。

2.支付系统所有参与者都使用安全性能强的网络, 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同时, 提高防病毒、防火墙、防泄密处理和防入侵检测的应用技术。

3.建立网络监控机制, 并利用各种安全设备来监测网络的运行。当发生网络异常时, 可利用短信平台及时报告网络管理员。

(三) 健全系统运行管理机制, 确保支付系统安全运行

1.制定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详细划分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各方面的管理职责, 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办法、制约机制和业务核算准则。

2.加强对支付业务的监管, 及时检查和掌握各参与者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分支行应对原有业务规章制度进行清理, 对不适应的规章制度及时废止, 确保规章制度的时效性。

3.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将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作为重点, 加强业务复核和监测, 通过业务风险评估,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 延伸查询查复功能, 发挥网络传递信息的优势, 避免查询查复形式不一, 查询时间过长的矛盾。完善故障报告制度和处理制度, 把风险防范与新业务的开展和新系统的运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支付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 从业务操作的点滴入手, 细化风险防范措施, 使风险防范不留死角。在具体业务操作中, 做好各个环节的复查和复核工作, 特别对外出的资金在系统中必须有3人控制才能发出, 防范业务处理中的风险,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所造成的损失, 切实做到风险防范的认识到位、工作力度到位和防范措施到位。

(四) 改善支付系统运行环境, 保障设备正常运转

1.积极做好业务机房的建设改造。按照实用可靠、有效适用、经济节省、技术先进的原则, 建立一个符合标准的中心机房, 集中放置、统一管理支付系统设备和网络设备。

2.合理调配设备, 将性能较好的设备优先用于支付清算部门;积极争取业务计算机设备购置资金, 分批次、有重点地对设备进行更换。

基础风险与控制措施(变电运行) 篇5

次 常规巡视检查.......................................................................2 2 故障及异常巡视检查.................................................................3 3 倒闸操作...........................................................................4 4 一次设备设施清扫、防腐、标识.......................................................6 5 电容器清扫维护.....................................................................8 6 通用事故处理......................................................................10 7 火灾事故处理......................................................................11 8 低压用电作业......................................................................13 9 摇测设备接地电阻..................................................................15 10 站内排水作业.....................................................................16 11 爆炸事故处理.....................................................................17 12 故障及异常处理...................................................................18 13 二次设备清扫.....................................................................20 14 直流系统维护.....................................................................21 常规巡视检查 1.1 作业步骤 1.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1.1.2 巡视检查设备 1.1.3 设备测温 1.1.4 记录巡视内容 1.1.5 作业结束 1.2 作业风险分析 1.2.1 触电

1)巡视设备时,思想不集中,超出巡视工作范围做其他工作; 2)巡视人员误碰、误登运行设备;

3)移开或越过遮栏,致使人体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4)设备测温时,人体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5)夜间能见度低,巡视人员误入带电间隔或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1.2.2 碰伤、摔伤

1)巡视道路盖板不平、盖板缺失或有障碍物; 2)上下楼梯踏空、滑跌;

3)夜间巡视,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 4)巡视路线上有积雪、结冰,路面湿滑。

1.2.3 中毒和窒息

SF6电气设备气体泄漏。1.3 作业关键点

1)巡视人员注意力要集中,不得进行其他工作;

2)巡视设备或测温时人体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巡视人员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攀登设备构架; 4)夜间巡视应有充足的照明;

5)巡视路线上盖板应牢固、平整、无窜动,无障碍物;

6)确需揭开的盖板或有器材堵塞巡视路线时,应在周围装设遮栏和警示灯;7)上下阶梯应抓牢扶手、慢行;

8)有积雪、结冰时,应缓速慢行; 9)及时清雪、除冰;

10)巡视人员进入SF6电气装置室,应先确认SF6监测显示合格,若无SF6监测装置,应先通风l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 11)单人不得进入SF6电气装置室进行巡视。故障及异常巡视检查 2.1 作业步骤 2.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2.1.2 故障或异常初步分析 2.1.3 巡视检查设备 2.1.4 记录巡视内容 2.1.5 作业结束 2.2 作业风险分析 2.2.1 触电

1)巡视设备时,思想不集中,超出巡视工作范围做其他工作; 2)巡视人员误碰、误登运行设备;

3)移开或越过遮栏,致使人体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4)雾天能见度低,巡视人员误入带电间隔或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5)雾天,突发性设备污闪伤人;

6)高压设备接地时,巡视人员进入接地区域未穿绝缘靴、未戴绝缘手套接触设备外壳或构架; 7)导线断落地面,巡视人员距离断线点安全距离不够;

8)雷雨天气巡视室外设备时,未穿绝缘靴、靠近避雷针或避雷器。

2.2.2 物体打击

大风天气巡视时,刮起的异物、设备防雨罩、标示牌等砸伤巡视人员。2.2.3 碰伤、摔伤

1)巡视道路盖板不平、盖板缺失或有障碍物; 2)上下楼梯踏空、滑跌;

3)雾天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 4)巡视路线上有积雪、结冰,路面湿滑。

2.2.4 中毒和窒息

SF6电气设备气体泄漏。

2.2.5 爆炸

设备过电压、油压或气压异常,引起PT、避雷器等设备爆炸伤人。2.3 作业关键点

1)巡视人员要注意力集中,不得进行其他工作; 2)巡视人员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巡视设备时,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攀登设备构架;

4)高压设备接地,巡视人员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的外壳和构架时,应戴绝缘手套; 5)导线断落地面,巡视人员应穿绝缘靴,并与断线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6)雷雨天气,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靴,不应使用雨伞,并不得靠近避雷器和避雷7)8)9)10)11)12)13)14)针;

大风天气应及时清理杂物及易刮起的物品,不牢固的标示牌等及时处理; 巡视路线上盖板应牢固、平整、无窜动,无障碍物; 上下阶梯应抓牢扶手、慢行; 有积雪、结冰时,应缓速慢行; 及时清雪、除冰;

巡视人员进入SF6电气装置室,应先确认SF6监测显示合格,若无SF6监测装置,应先通风l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 单人不得进入SF6电气装置室进行巡视;

设备油压、气压异常或有异常声响时,应保持安全距离,防止爆炸碎片伤人。倒闸操作 3.1 作业步骤

3.1.1 接受操作任务预令 3.1.2 填写倒闸操作票 3.1.3 审核倒闸操作票 3.1.4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3.1.5 接受正式操作命令 3.1.6 模拟操作 3.1.7 进入现场三核对 3.1.8 高声唱票

3.1.9 实际操作、逐项勾票 3.1.10 复查操作效果

3.1.11 作业结束

1)检查设备上无遗留物; 2)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3)操作结束汇报。

3.2 作业风险分析 3.2.1 触电

1)未进行现场核对导致误操作或误入带电间隔;

2)操作过程中跳项、漏项、并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导致带负荷拉合刀闸、误拉合开关、带电挂地线、带地线合闸;

3)雷雨天气进行倒闸操作,雷击伤人; 4)安全工器具不合格或使用不当; 5)搬运梯子等长物碰触带电设备。

3.2.2 电弧灼伤

1)操作零克顺序不对,电弧伤人;

2)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绝缘杆上无防雨罩,拉弧伤人; 3)装卸高压熔断器未戴护目眼镜电弧伤人。

3.2.3 物体打击

1)操作零克方法不正确,零克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2)装、拆接地线方法不正确,接地线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3)操作隔离开关过程中瓷瓶断裂、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4)加装绝缘隔板时,隔板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3.2.4 高处坠落

1)上、下梯子携带工具和材料;

2)在梯子上操作时,梯子放置不符合要求或无人扶梯。

3.2.5 摔伤、碰伤

1)操作人操作摇把时用力不合适扭伤、碰伤身体; 2)拉合刀闸时,操作人员所站位置不当造成操作手柄伤人。

3.3 作业关键点

1)倒闸操作应由两人及以上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2)严格执行现场“三核对”; 3)倒闸操作应注意力集中、动作规范;

4)应按操作票的顺序依次操作,不得跳项、漏项、并项操作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 5)雷电时,一般不进行倒闸操作,不应就地进行倒闸操作; 6)搬运梯子等长物,应两人放倒搬运;

7)零克停电操作应先拉中间相,后拉两边相;有风时,先拉下风侧一相,再拉上风侧一相;送电时与此相反;

8)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杆上应有防雨罩;

9)装卸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并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

10)接地线应装设牢固;

11)夜间操作应有充足的照明;

12)操作前检查设备构架、瓷瓶、设备等牢固完好; 13)梯子放置应符合要求,并有专人扶持; 14)上、下梯子应抓牢,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

15)人在梯子上时不应移动梯子,操作人员应在距离梯顶不少于2档的梯蹬上操作;16)操作人员所站位置应离开刀闸操作手柄旋转范围。一次设备设施清扫、防腐、标识 4.1 作业步骤 4.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3)材料准备。

4.1.2 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4.1.3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4.1.4 清扫设备 4.1.5 设备、设施防腐 4.1.6 设备、设施标识 4.1.7 验收检查 4.1.8 作业结束

1)检查设备上无遗留物;

2)清点人员、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4.1.9 办理工作终结手续 4.2 作业风险分析 4.2.1 触电

1)工作人员擅自开始工作;

2)未核对设备名称、编号,误入带电间隔; 3)工作人员距离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4)搬运梯子等长物碰触带电设备; 5)工作班人员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 6)工作终结后,工作人员又到设备上作业。

4.2.2 高处坠落

1)高处作业时不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带,造成作业人员坠落摔伤; 2)转移作业位置时,失去安全带保护; 3)设备构架断裂,工作人员坠落;

4)上下梯子、攀登设备、高处作业时,作业人员站立不稳或踏空; 5)梯子、平台等登高工具不合格;

6)在梯子上工作时,梯子放置不符合要求或无人扶梯; 7)上、下梯子携带工具和材料; 8)工作人员在梯子上工作时,移动梯子。

4.2.3 物体打击

1)工器具未固定牢固,掉落后砸伤地面人员;

2)抛掷工器具,上下传递工器具过程中,工器具掉落砸伤地面人员; 3)构架不牢固,瓷瓶等掉落,砸伤工作人员。

4.2.4 机械伤害

打气泵皮管老化、脆伤,皮管各连接处连接不紧密,打气泵皮管伤人。4.2.5 灼伤

油漆喷入眼内致使灼伤。4.2.6 火灾

防腐、标相时,油漆桶距离火源较近,油漆着火。4.3 作业关键点

1)作业应得到许可;

2)作业前应核对设备名称、编号;

3)在分段开关柜内应加装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隔离措施; 4)与邻近带电间隔应保证足够安全距离,达不到要求的应停电; 5)在工作设备与带电设备分界处设专责监护人; 6)不得擅自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工作; 7)搬运梯子等长物应两人放倒搬运; 8)工作班人员不得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 9)工作终结后,工作人员不得再到设备上工作;

10)高处作业应正确使用安全带,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失去安全带保护; 11)作业前检查设备构架、瓷瓶、设备等牢固完好;

12)人员在设备构架上工作时,脚应踩在周围无障碍物的构件上; 13)高处作业应穿防滑性能良好的软底鞋;

14)手扶、脚踏的构件应牢固,应随时检查安全带,确保拴牢;

15)登高作业前,应检查确认登高的工具、设施设备完整牢固; 16)高处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应携带器材,手中不应持物;

17)上下传递物件应用绳索拴牢传递,不应上下抛掷;高处作业应使用工具袋,较大的工具应固定在牢固的构件上,并采取防止坠落的措施;

18)

在梯子上作业时,梯子放置应符合要求,应有专人扶持; 19)上、下梯子应抓牢,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

20)人在梯子上时禁止移动梯子,工作人员应在距离梯顶不少于2档的梯蹬上工作; 21)非工作人员严禁在作业区内通行或逗留;

22)打气泵皮管无老化、脆伤,皮管各连接处应用专用线夹紧固; 23)易燃易爆物品统一放置在远离火源的安全区域内;

24)易燃易爆物品区域严禁吸烟、严禁动火,工作现场应配置足够的消防设施; 25)油桶内油漆不得超过2/3,喷漆时应戴好护目眼镜,应从上风口开始顺风喷漆。电容器清扫维护 5.1 作业步骤 5.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3)材料准备。

5.1.2 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5.1.3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5.1.4 电容器放电 5.1.5 电容器清扫 5.1.6 检测更换电容器保险 5.1.7 检查紧固电容器接头 5.1.8 作业结束

1)检查设备上无遗留物;

2)清点人员、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5.1.9 办理工作终结手续 5.2 作业风险分析 5.2.1 触电

1)工作人员擅自开始工作; 2)未核对电容器名称、编号,误入带电电容器柜作业; 3)电容器未放电或放电不充分; 4)放电时人员碰触放电导线;

5)工作人员、工器具接近或碰触邻近的带电电容器; 6)电容器室二次保险未取下(空气开关未断开); 7)搬运梯子等长物碰触带电设备; 8)工作人员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 9)工作终结后,工作人员又到设备上作业。

5.2.2 物体打击

1)工器具未固定牢固,掉落后,砸伤地面人员; 2)抛掷工器具砸伤地面人员;

3)构架不牢固,瓷瓶、电容器掉落,砸伤工作人员。

5.2.3 高处坠落

1)高处作业时不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带; 2)电容器构架断裂;

3)转移作业位置时,失去安全带保护; 4)高处作业人员站立不稳或踏空;

5)构架上移位方法不正确,手未扶构件或手扶的构件不牢固; 6)上、下梯子携带工具和材料;

7)在梯子上工作时,梯子放置不符合要求或无人扶梯。

5.2.4 碰伤、摔伤

移位方法不正确,身体碰撞电容器及构件。5.3 作业关键点

1)作业应得到许可; 2)核对电容器名称、编号;

3)清扫前,应对电容器逐个充分放电;

4)与邻近带电电容器应保证足够安全距离,达不到要求的应停电; 5)在带电电容器与停电电容器之间设立专责监护人; 6)电容器室二次保险应取下(空气开关应断开); 7)搬运梯子等长物应两人放倒搬运; 8)工作班人员不得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 9)工作终结后,工作人员不得再到设备上工作; 10)作业前检查电容器构架、瓷瓶牢固完好;

11)手扶、脚踏的构件应牢固,应随时检查安全带拴牢; 12)人员在移位时,应手扶固定的构件;

13)人员在电容器构架上工作时,脚应踩在周围无障碍物的构件上; 14)登高作业前,应检查确认登高的工具、设施设备完整牢固; 15)非工作人员严禁在作业区内通行或逗留;

16)高处作业应正确使用安全带,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失去安全带保护;

17)高处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应携带器材,手中不应持物;

18)上下传递物件应用绳索拴牢传递,不应上下抛掷;高处作业应使用工具袋,较大的工具应固定在牢固的构件上,并采取防止坠落的措施;

19)在梯子上作业时,梯子放置应符合要求,应有专人扶持; 20)上、下梯子应抓牢,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

21)人在梯子上时禁止移动梯子,工作人员应在距离梯顶不少于2档的梯蹬上工作。通用事故处理 6.1 作业步骤 6.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6.1.2 事故判断 6.1.3 事故汇报 6.1.4 事故处理 6.1.5 作业结束

1)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2)工作终结汇报。

6.2 作业风险分析 6.2.1 触电

1)电源未切断、未做好安全措施接触设备;

2)未进行现场核对,夜间能见度低,误操作或误入带电间隔; 3)检查设备时移开或越过遮栏,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4)操作过程中跳项、漏项、并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造成带负荷拉合刀闸、误拉合开关、带电挂地线、带地线合闸; 5)搬运梯子时,碰触带电设备;

6)直流系统接地造成二次设备外壳带电; 7)未使用绝缘夹钳取二次保险。

6.2.2 电弧灼伤

1)操作零克顺序不对,电弧伤人;

2)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绝缘杆上无防雨罩,拉弧伤人; 3)装卸高压熔断器未戴护目眼镜电弧伤人。

6.2.3 物体打击

1)操作零克方法不正确,零克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2)装、拆接地线方法不正确导致接地线脱落砸伤操作人员;

3)拉合刀闸时,操作人员所站位置不当造成操作手柄伤人。

6.2.4 碰伤、摔伤

1)巡视道路盖板不平、盖板缺失或有障碍物;

2)夜间处理事故时,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人员摔伤; 3)上下楼梯踏空、滑跌。

6.2.5 高处坠落

1)梯子、平台等登高工具不合格;

2)在梯子上操作时,梯子放置不符合要求或无人扶梯; 3)上、下梯子携带工具和材料。

6.2.6 中毒和窒息

SF6设备气体泄漏。6.3 作业关键点

1)事故处理时,应视所有设备为带电,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在做好安全措施前不得接触设备; 3)操作前应进行现场“三核对”;

4)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攀登设备构架;

5)倒闸操作应按照操作顺序依次操作,不得跳项、漏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 6)搬动梯子等长物,应两人放倒搬运;

7)检查直流系统设备开柜门时应确认无电后方可触碰; 8)取二次保险时应使用绝缘夹钳;

9)零克停电操作应先拉中间相,后拉两边相;有风时,先拉下风侧一相,再拉上风侧一相;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送电时与此相反;

雨天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杆上应有防雨罩;

装卸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并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

夜间事故处理应有充足的照明;

操作零克应规范,避免零克脱落砸伤人员; 接地线应装设牢固;

操作刀闸时,操作人员所站位置应离开刀闸操作手柄旋转范围; 巡视路线上盖板应牢固、平整、无窜动,无障碍物; 上下阶梯应抓牢扶手、慢行;

站在梯子上操作时,梯子放置应符合要求,应有专人扶持; 上、下梯子应抓牢,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

人在梯子上时禁止移动梯子,操作人员应在距离梯顶不少于2档的梯蹬上操作;

进入SF6电气装置室,应先确认SF6监测显示合格,若无SF6监测装置,应先通风l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

单人不得进入SF6电气装置室进行事故巡视。火灾事故处理 7.1 作业步聚 7.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7.1.2 事故判断 7.1.3 切断电源 7.1.4 用灭火器灭火 7.1.5 火灾报警 7.1.6 事故汇报

7.1.7 将故障设备隔离,恢复非故障设备送电 7.1.8 作业结束

1)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2)工作终结汇报。

7.2 作业风险分析 7.2.1 触电

1)着火设备电源未切断,灭火时触电; 2)救火时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3)救火、操作时误入带电间隔; 4)未将影响救火的带电设备停电。

7.2.2 中毒和窒息

1)设备着火产生有毒气体;

2)设备着火产生浓烟,造成人员窒息。

7.2.3 爆炸

设备着火引起爆炸,炸伤灭火人员。7.2.4 烧、灼伤

1)距离着火设备太近、站立位置不对被火烧伤; 2)蓄电池着火爆炸液体灼伤。

7.2.5 冻伤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使用不规范冻伤手。7.2.6 碰伤、摔伤

1)巡视道路盖板不平、盖板缺失或有障碍物;

2)现场未清理、应急工具未归位,人员绊倒摔伤; 3)上下楼梯踏空、滑跌; 4)夜间能见度低,灭火时摔伤; 5)人员撤离时慌乱无序,拥挤摔伤。

7.3 作业关键点

1)救火前,应先断开相关设备电源,将故障设备与运行设备隔离,然后进行救火; 2)火灾报警;

3)应核对设备名称、编号,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4)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 5)影响灭火的带电设备,应停电;

6)救火人员应穿防护服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7)救火人员应站在上风口进行灭火; 8)应正确使用灭火器灭火;

9)巡视路线上盖板应牢固、平整、无窜动,无障碍物; 10)应及时清理现场;

11)上下阶梯应抓牢扶手、慢行; 12)夜间事故处理应有充足的照明;

13)人员应听从专人指挥,按照安全疏散路线有序撤离;

14)若火势扩大,危及人员的人身安全,灭火人员应立即撤离着火现场至安全位置,由专业消防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低压用电作业 8.1 作业步骤 8.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3)材料准备。

8.1.2 检查用电设备、低压电缆 8.1.3 办理临时用电作业许可 8.1.4 接低压电源 8.1.5 低压用电作业 8.1.6 断开低压电源开关 8.1.7 办理临时用电终结 8.1.8 作业结束 8.2 作业风险分析

8.2.1 触电

1)未经许可私自用电; 2)用电设备不使用漏电保护器; 3)用电设备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4)低压电缆、电源线老化漏电; 5)接线错误;

6)不使用专用工具,造成触电; 7)接引电源时碰触其他带电设备;

8)电动工具的电源线接触热体或放在湿地上; 9)电动工具的电源线被载重车辆或重物碾压; 10)使用不合格的电动工具,带电收、放临时电源线; 11)在电动工具运行中进行检修或调整; 12)拖、提电动工具的导线或转动部分;

13)工作中因故离开工作场所或暂时停止工作以及遇到临时停电时,未切断电源; 14)做传动试验后,电源未断开。

8.2.2 机械伤害

机具在运转时操作人员离开现场。8.2.3 高处坠落

在梯子上使用电动工具未采取防止感应电坠落的措施。8.2.4 摔伤、碰伤

低压电缆放置不规范,工作人员绊倒摔伤。8.2.5 火灾

1)电源接线接触不良,打火; 2)开关容量过小; 3)低压电缆老化。

8.3 作业关键点

1)外来人员用电应办理临时用电许可手续;

2)移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应安装符合要求的漏电保护器,用电设备应做到一机一闸一保3)4)5)6)7)8)9)护;

用电设备、低压电缆绝缘良好;

作业时应使用有绝缘柄的工具,其外裸的导电部位应采取绝缘措施; 作业人员接线应正确;

接线应使用专用合格工具;

接引电源时,应有监护人在场,电源线应接触良好,工作人员与其他带电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

电动工具的电源线不应接触热体或放在湿地上; 电动工具的电源线应采取避免载重车辆或重物碾压;

10)使用电气工具时,不应拖、提电气工具的导线或转动部分; 11)电动工具在运行中不应进行检修或调整;

12)工作中因故离开工作场所或暂时停止工作以及遇到临时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13)做完传动试验后,应立即将电源断开; 14)机具在运转时操作人员不应离开现场;

15)在梯子上使用电动工具应采取防止感应电坠落的措施; 16)低压电缆应铺设平整、规范;

17)开关容量应满足用电设备要求,使用电焊等大容量的电器时,应从交流盘接电,不得从室内插座上接电。摇测设备接地电阻 9.1 作业步骤 9.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9.1.2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9.1.3 接地体与接地线分开 9.1.4 放线安装探针 9.1.5 接地电阻测量仪接线 9.1.6 测量接地电阻 9.1.7 接地体与接地线连接 9.1.8 作业结束 9.2 作业风险分析 9.2.1 触电

1)装、拆接地引线未戴绝缘手套; 2)人体碰触已断开的设备接地引线;

3)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或误碰带电设备。

9.2.2 摔伤、碰伤

1)移位方法不正确,身体碰撞设备构架;

2)巡视道路(场区或测试区)盖板不平或有障碍物; 3)拆除探针接线时操作不当,被接地体、连接线绊倒、碰伤。

9.2.3 机械伤害 放置探针时使用锤子时砸伤作业人员。9.3 作业关键点

1)至少应有两人进行工作; 2)作业前应核对设备名称、编号; 3)接、拆接地引线应戴绝缘手套; 4)人体不得碰触已断开的设备接地引线;

5)作业时,人员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6)巡视路线上盖板应牢固、平整、无窜动,无障碍物;

7)拆除探针接线时,作业人员应站在连接线外侧,并严禁拉、拽连接线;

8)放置探针使用锤子时,用锤作业人员不得戴手套,扶探针人员站在打锤人员侧面。10 站内排水作业 10.1 作业步骤 10.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10.1.2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10.1.3 放置水泵 10.1.4 传动试验 10.1.5 排水作业 10.1.6 作业结束 10.2 作业风险分析 10.2.1 触电

1)水位过高,设备放电; 2)装拆水泵电源前,未断电;

3)接、拆电源时,工作人员误碰邻近带电部位; 4)人员距离带电设备太近; 5)水泵电机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6)低压电缆老化。

10.2.2 摔伤、碰伤

1)搬运、放置潜水泵时,人员摔伤、砸伤; 2)掀盖板时,盖板脱落,砸伤工作人员;

3)工作人员跌落至移开盖板的电缆沟内;

4)电缆沟、巡视道路盖板不平或有障碍物,工作人员摔伤; 5)低压电缆放置不规范,工作人员绊倒摔伤;

6)夜间作业时,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人员摔伤。

10.2.3 火灾

开关容量过小、电源线路老化。10.3 作业关键点

1)水位较高,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时,应停电; 2)接拆水泵电源前,应先断电; 3)使用合格的工器具;

4)用电设备、低压电缆绝缘良好; 5)用电设备应做到一机一闸一保护; 6)低压电缆铺设平整、规范;

7)潜水泵放入水中或从水中提出时,应拉住扣在电泵耳环上的绳子,不应提拉电缆;8)搬运水泵或掀盖板时,应抓牢水泵或盖板; 9)移开的电缆沟盖板应及时盖严,清理盖板上障碍物; 10)夜间作业应有充足的照明;

11)开关容量应符合要求,漏电试验合格。爆炸事故处理 11.1 作业步聚 11.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11.1.2 事故判断 11.1.3 事故汇报 11.1.4 事故处理 11.1.5 作业结束

1)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2)工作终结汇报。

11.2 作业风险分析 11.2.1 触电

1)爆炸设备电源未切断,人员距离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2)爆炸设备引起系统接地,人员与接地点安全距离不够; 3)未进行现场核对,夜间能见度低,误操作或误入带电间隔;

4)检查设备时移开或越过遮栏,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11.2.2 中毒和窒息

1)设备爆炸产生有毒气体; 2)SF6设备爆炸。

11.2.3 爆炸

避雷器、电压互感器、支持瓷瓶等设备爆炸碎片伤人。11.2.4 碰伤、摔伤

1)现场未清理,人员绊倒摔伤;

2)夜间处理事故时,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人员摔伤。

11.3 作业关键点

3)断开电源;

4)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5)爆炸引起系统接地时,巡视人员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的外壳和构架时,应戴绝缘手套; 6)事故处理及操作时应核对好设备名称、编号; 7)夜间事故处理应有充足的照明;

8)事故处理时,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攀登设备构架;

9)查看SF6气体爆炸设备,现场人员应穿防护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10)进入SF6电气装置室,应先确认SF6监测显示合格,若无SF6监测装置,应先通风l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

11)单人不得进入SF6电气装置室进行事故巡视; 12)检查设备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未采取可靠措施前不得靠近爆炸设备,防止爆炸碎片伤人; 13)事故巡视时,应注意设备的异常声响,并与异常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防止其他设备爆炸伤人。故障及异常处理 12.1 作业步聚 12.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12.1.2 故障判断 12.1.3 故障汇报 12.1.4 故障处理 12.1.5 作业结束 12.2 作业风险分析

12.2.1 触电

1)接地、谐振时,人员未穿绝缘靴,距离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2)检查设备时移开或越过遮栏,致使人员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3)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前,人员碰触故障设备; 4)短接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碰触带电设备; 5)人员检查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时,碰触开路侧。

12.2.2 中毒和窒息

SF6设备气体泄漏。

12.2.3 爆炸

1)设备爆炸;

2)SF6断路器气体压力异常,发“压力闭锁”后,运行人员对压力判断不正确,操作造成断路器爆炸;

3)油断路器液压系统严重泄漏造成失压,断路器慢分闸,造成断路器爆炸。

12.2.4 火灾

设备爆炸或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端子、元件线头放电、打火。12.2.5 碰伤、摔伤

夜间处理事故时,能见度低,巡视道路看不清,人员摔伤。12.3 作业关键点

1)断开电源;

2)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系统接地、谐振时,巡视人员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的外壳和构架时,应戴绝缘手套; 4)事故处理时,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攀登设备构架;

5)检查处理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故障,应站在绝缘垫上,戴绝缘手套,使用绝缘良好的工具; 6)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端子、元件接头放电、打火时,应尽快调整负荷; 7)二次回路端子短接应可靠,严禁用导线缠绕;

8)处理故障时,不应将电流互感器回路的永久接地点断开; 9)发生SF6气体泄漏时,值班员应迅速撤出现场;

10)进入SF6电气装置室,应先确认SF6监测显示合格,若无SF6监测装置,应先通风l5min,11)12)13)14)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

单人不得进入SF6电气装置室进行事故巡视;

查看SF6气体设备,现场人员应穿防护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系统接地、谐振,设备泄压时,应注意设备的异常声响,并与异常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防止设备爆炸伤人;

断路器压力异常时,运行人员应正确区分“压力告警”与“压力闭锁”,“压力闭锁”时,对故障断路器悬挂“禁止分闸”标示牌,并拉开其储能电源、控制电源,防止断路器爆炸伤人;

15)油断路器液压系统严重泄漏造成失压,油压降至分、合闸闭锁压力时,对故障断路器悬挂“禁止分闸”标示牌,拉开其储能电源、控制电源,用专用卡板将开关的传动机构卡死,以防慢分闸,造成断路器爆炸伤人; 16)巡视路线上不得有障碍物,若因检修工作需要揭开盖板或堆放器材堵塞巡视路线时应在周围装设遮栏和警示灯;

17)夜间事故处理应有充足的照明。二次设备清扫 13.1 作业步骤 13.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13.1.2 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13.1.3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13.1.4 清扫二次设备 13.1.5 作业结束 13.2 作业风险分析 13.2.1 触电

1)清扫设备时,工作人员身体碰触带电设备; 2)未使用带绝缘柄的工具清扫二次设备; 3)未穿长袖工服、未戴线手套清扫设备; 4)未站在干燥的绝缘物上清扫设备;

5)清扫高压柜上的二次设备,距离高压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6)清扫二次设备造成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使工作人员触及高压。

13.2.2 高处坠落

1)在梯子上工作时,梯子放置不符合要求或无人扶梯; 2)上、下梯子携带工具和材料; 3)人在梯子上工作移动梯子。

13.3 作业关键点

1)清扫设备时,工作人员身体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工作人员应使用有绝缘柄或采取绝缘包扎措施的工具清扫设备; 3)工作人员应穿长袖衣,并戴线手套;

4)工作人员应站在干燥的绝缘垫上工作,并设专人监护; 5)不得将电流互感器回路的永久接地点断开;

6)在梯子上作业时,梯子放置应符合要求,应有专人扶持; 7)上、下梯子应抓牢,不得携带工具和材料;

8)人在梯子上时禁止移动梯子,工作人员应在距离梯顶不少于2档的梯蹬上工作。直流系统维护 14.1 作业步骤 14.1.1 作业准备

1)风险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2)检查工器具、安全用具齐全完备; 3)材料准备。

14.1.2 办理工作许可手续 14.1.3 召开班前会

1)工作分工;

2)告知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14.1.4 清扫蓄电池 14.1.5 蓄电池充放电 14.1.6 作业结束

1)清理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 2)工作终结汇报。

14.2 作业风险分析 14.2.1 触电

1)未戴绝缘手套,未用绝缘防护工具,工作人员碰触直流设备遭受电击; 2)在直流屏上工作,距离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工作人员碰触带电设备。

14.2.2 灼伤

1)工作人员在蓄电池本体上工作时被渗出的酸液灼伤; 2)蓄电池爆炸,液体对人身造成烧灼腐蚀。

14.2.3 爆炸

1)在蓄电池屏上工作时产生火花引起蓄电池爆炸; 2)热源距离蓄电池太近,发生爆炸着火;

3)充电电流过大,充电电压过高,温升超标、阀控失灵,造成电池壳体变形爆炸; 4)电池壳体变形爆炸。

14.2.4 中毒

蓄电池爆炸燃烧产生有毒气体。14.3 作业关键点

1)工作人员应使用绝缘工具、戴手套,做好直流母线绝缘处理,防止工作中遭受电击; 2)工作人员与带电设备应保持足够安全距离; 3)工作人员在蓄电池本体上工作时应穿戴防护用品; 4)控制室、蓄电池室工作应严禁烟火;

5)应按蓄电池要求设定充电电流、电压,并考虑温度补偿系数; 6)电池安全阀通气孔不应堵塞;

民办高校运行风险及其规避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运行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85-02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青少年呈逐渐减少趋势,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项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民办高校也面临着来自于政策法规、市场、经营管理、办学质量等多方面的风险。

一、民办高校运行风险类型及原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运行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信息本身的滞后性、运行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决定了民办高校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是存在风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民办高校运行风险定义为民办高校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因学校内外部环境中诸多因素的不完备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学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而使学校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导致民办高校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承受风险。[1]

(一)政策法规风险

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支持。200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这对规范民办教育的行为、鼓励社会办学、促进教育公平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颁布了很久,许多条款仍然是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些法律法规内容还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2]

在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合理回报的问题上,《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举办民办高校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然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五十一条又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显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相矛盾。基本法律对民办教育取得合理回报问题的不明确规定,必然影响民办教育的发展。

(二)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多数民办高校办学根基不深,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内在发展内涵。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更易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甚至有些民办高校过分迎合市场需求,不考虑自身的发展特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窝蜂地追随社会热点,盲目开办热门专业,缺乏人才培养的预见与科学规划,导致专业设置雷同,市场竞争实力薄弱。这必然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浪费,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经营管理风险

民办高校因其是由私人或私法人注资举办的特点,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导致其管理模式家族化,管理理念传统落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较为低下。这就导致了在管理运行过程中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决策上随心所欲,管理混乱,在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就很难有突破。[3]

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民办院校的管理者常常把院校的管理等同于对企业的管理,视学校为营利机构,办学动机功利性较强,办学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多的是把办学行为视为一种投资行为,从而出现了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计划和大纲不齐全等一系列问题。[4]由此民办高校违背了教育的运行发展规律,经营管理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经营风险。

(四)教学质量风险

一所高校只有具有较高的办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报考生源。目前我国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不稳定、质量低等问题。在结构方面,我国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着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离退休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等现象。[5]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师质量不高,由此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教学质量差,势必影响社会地位和声誉,社会声誉差,生源也会越来越差。生源变差导致以学费为主要经费的民办院校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经营经费的不足导致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从而又导致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学质量又影响到学校的声誉。[6]

此外,部分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松散,不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机制,对教师、学生也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无章可循,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7]加之,社会上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又缺乏一套严格、科学、系统的评估标准,对其监督力度也不够,由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防范和规避民办高校运行风险的建议

(一)完善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由此可见,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不容放弃,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应给予大力政策及财力支持。在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方面,应加大完善及监管力度,将相关法律已经明文规定的事项落到实处,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尚未明确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明确,确保民办高校的发展能有法可依,力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科学判断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

在生源竞争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系统地研究、分析环境,科学判断人才市场的需求,准确定位。同时要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力求培养特色人才,与同类学校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从而大幅度的提升办学质量,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民办高校来说,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与专业调整,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本身就是优势。在专业设置上与调整上,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此方面能比较灵活的进行设计。因此,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设置上的优势,贴合市场需求,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适用的人才。

(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

作为教育市场的主体,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辩证的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办学理念必须植根于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注重社会效益,关注教育长远发展。[8]民办高校在本质上不是私营企业而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其发展的内容与目标应是非市场化的,而不顾教育发展规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教育行为,歪曲了教育的发展本质,违反了教育公益性和其特定的社会效益目标。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管理者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公益性发展规律,端正办学思想,将办学理念根植于社会效益,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首要前提,以学生为本。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能否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办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尽快改变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的做法,加快建设以专职为主的教师队伍。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双师型”人才。[9]另一方面,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设备投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应积极维护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力求招得来优秀教师,也留得住优秀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求得动力。

总之,民办高校办学者要树立风险意识,敢于承担风险。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合理地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条款。民办高校应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特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依据学生的需求,准确地选择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力求稳步前进,达到可持续发展。

[ 注 释 ]

[1] 周秀芳.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沈云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9):148-150.

[3] 卢义.困境与出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8(8):5-6.

[5] 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9.

[6] 卢义.困境与出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 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 郭滨辉,张素君.论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理念[J].科教文汇,2015(1):149.

[9] 马德坤.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70.

系统运行风险 篇7

1电网运行安全现状研究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改善意见,指导电力部门开展电网运行安全监管,预防电网事故的发生。在我国颁布的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中,对我国的电力系统安全监管进行了重点强调,强调生产企业需要将电力系统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上,通过严格的执法预防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当前的电网运行调度工作中,由于电网运行较为复杂,加上电力调度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等限制,导致很难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电网事故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了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运行安全事故原因,并制定了对应的防控措施。

2电网事故种类

对于电网事故,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组成:自然因素导致的电网事故、管理人员和预防设备等造成的问题,下面对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事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1)输电线路故障跳闸。对于这一事故,其是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线路故障,对于地区内的电网系统,联络线路之间的跳闸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恶劣天气。这一故障属于瞬时故障,在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主要是通过电流调整和控制联络线路处的电力负荷等方法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巡视工作等对可能出现跳闸故障的联络线路位置进行重点排查。2)变电站内主设备故障。这一故障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变电站内的设备运行出现问题,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对电网的受端进行发电出力增加,而在电网的送端,发电厂需要降低自身的出力。然后是变电站内的设备由于损坏或者短路等问题出现爆炸事故,对此可以通过系统频率的调整使设备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在日常的变电站检修工作中,需要对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解决等。

3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的关键点研究

3.1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

对于电网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来说,其中的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电网运行过程中基础数据源分析,同时对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匹配和转换。在该系统中,不同的基础数据分布在多个应用系统中,跨度非常大,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对其进行不同的间隔,像时间维度上的划分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IEC61970的通用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国际通用标准建立数据集市,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的数据源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3.2风险评估标准化模型

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电力安全事故相关条例进行研究,能够对当前我国地区电网系统中存在的事故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等级划分,将该标准应用在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建立中,能够加强对风险等级的有效评估。

3.3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集成

对于地区电网系统,其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对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的EMS系统,其能够为电网提供对应的基础网架,同时还能够为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数据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了实现EMS系统的应用集成化,需要对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模型进行标准化建设。

4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技术点研究

首先是基于CIM标准的事故元件对象化,在本次研究中,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的建设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是通过对各地的电力系统进行数据收集所得,像网架文件,其主要是通过EMS系统来进行提供,而设备配置信息则是通过DMIS系统进行获取等。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不同的系统厂家之间存在着标准不一致问题,使得基础设备的数据模型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这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研究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中采用CIM标准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转换,并通过EMS系统建立能够对数据进行识别的指令模型。然后是对运行风险进行评估和定级,在电力事故安全的相关条例中,其对不同区域的电网制定了对应的事故等级评定标准,像省会城市,其需要选择对应的风险评估标准才能对其安全风险事故进行准确的定级,然后建立对应的检修计划,并为其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一定的标准数据。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网系统将越来越完善,这对我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对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加强自身的电网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碧君,周晓宁,刘强.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防控[J].华东电力,2014(06):1057-1063.

[2]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9):129-133+138.

[3]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辅助决策系统设计[J].南方电网技术,2010,S1:13-17.

系统运行风险 篇8

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主要由调度交换机、调度台、录音设备、电话终端、电源以及中继联网等组成。以调度交换机作为主机, 通过调度台等实现来话的自动分配和自动拨号的语音调度功能。支持选呼、组呼、会议、强插强拆、分组等调度功能, 支持多用户多级别设置, 具备灵活的综合接入方式、个性化业务定制能力以及先进的维护手段等。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在日常生产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运行中要全面、系统地把握风险,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风险分析及对策

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风险主要包括设备风险及网络风险。

2.1设备风险及对策

设备风险主要体现在设备可靠性方面, 系统硬件可靠性技术、操作系统稳定性等都是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电力系统中判断安全性的一个准则叫N-1原则, 又称单一故障安全准则, 按照这一准则, 系统中任一部件的故障、停运, 不应对网络稳定和终端用户业务正常运行产生影响。N-1原则是从电网安全运行的角度提出的一项技术要求, 也同样适合于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 是防范调度语音通信系统设备风险的主要方向和对策, 可有效解决运行中出现单点故障影响网络和业务中断的问题。下面分别对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的几个重要设备进行风险分析。

2.1.1调度交换机

电力调度交换机是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的核心设备, 不仅具有普通电话的呼叫功能, 同时也具备指挥生产、协调工作、应急备份等重要功能。由于电力调度交换机的应用场合、使用环境与其他通信网不同, 因此对其性能指标 (电磁兼容、收铃灵敏度、耐压和抗冲击等) 、接口类型、调度功能、检验手段等有着特殊的要求。调度交换机的可靠性不仅受硬件失效的影响, 还受软件差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软件差错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故障不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是难以预计的。防范调度交换机设备风险,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设备选型:首先强调可靠性, 而后再兼顾功能先进性, 应优先选用调度通信市场占有率高、成熟稳定、高可靠性的机型。其次, 交换机主控CPU系统、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及铃流等公共、控制部分冗余配置, 故障自动切换也是设备选型的关键指标。

(2) 数据维护:调度交换机硬件可靠性越来越高, 随着用户的不断增长和功能的不断丰富, 软件、数据出问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影响交换机设备可靠性的最大因素, 因此, 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库核查, 规范数据配置, 修补数据漏洞, 清除数据垃圾。

2.1.2调度台

调度台是调度交换机的前台设备, 主要进行电力调度语音通讯, 具有号码预置、快速拨号、来电用户显示等主要功能, 是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区别于其他行政交换系统的重要组成。

大部分的调度台都是单接口调度台, 即只有一个接口连接调度交换机, 不满足N-1原则;对于PC式调度台, 主机一般只有单电源供电, 存在N-1风险;PC式和一体化终端式调度台普遍使用常规操作系统, 容易出现死机等问题。要防止和消除上述风险, 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1) 选用双接口调度台。B+D、2B+D和以太网这些都是调度台与调度交换机通信连接的常用接口, 当分别接入一台或两台交换机时, 接口电路、连接和路由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极大地提高调度台通信的可靠性。

(2) 定期重启调度台进行软件、操作系统复位。早期的调度台软件通常会采用Microsoft Win98、Windows NT/2000等操作系统, 连续运行时间过长, 系统稳定性下降, 容易出现死机现象,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定期 (每周、每月等) 或不定期 (重大事件前) 复位, 降低死机风险。

(3) 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为同组调度台分别供电。在不能改变调度台主机单电源非冗余配置的情况下, 两路供电电源分开供电方式能确保同组调度台不会因一路供电电源故障而全部停止工作。

2.1.3录音系统

录音系统是为电力调度等重要用户提供语音录音的设备。为了促使调度人员在下达调度指令过程中, 严格执行有关规程制度, 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为了便于对调度指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对调度电话录音设备的管理, 确保调度员在下达调度指令过程中进行全过程录音。以下是调度录音系统运行中常用的安全保障措施: (1) 采用两套录音系统同时录音的1+1冗余方式, 握通话时长与存储单元容量的对比关系, 随时关注录音用户的增加和话务量的动态变化, 防止存储单元容量不足。 (2) 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 防止录音数据被人为删除或修改。管理员权限和查听权限要严格管理, 普通用户一律只给查听权限。 (3) 调度录音系统可以通过接入专用GPS授时系统、时间同步服务器和高精度的时钟源等, 提高录音记录的时间准确度, 避免直接接入INTERNET获取同步时间而带来的系统安全问题。

2.1.4调度电话终端及线路

电力调度电话是由电力系统根据调度的重要性和企业管理的繁忙程度自行建设的独立电话通道。对于电力调度电话, 要求有高度的可靠性, 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保证电话畅通。以下是调度电话终端和线路运维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终端配置:同一调度站点配备多种方式和类型的调度终端电话。要求一个站点至少同时开通3到4种不同方式和类型的调度电话, 互为备份, 充分满足N-1要求。 (2) 电话并机:严禁调度电话并接传真机或一条线路并接多个话机等, 直接影响通话效果, 增加故障机会; (3) 话机质量:选用坚固耐用的终端话机作为调度电话。对话机的外壳材料、叉簧质量、号码按键大小、位置、铃声大小控制以及通话质量等需要经过反复筛选和严格测试。 (4) 定期进行调度电话拨测, 防止后备电话及线路故障。定期采用人工或自动拨测的方式对所管辖站点的调度电话进行测试。

2.1.5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是通信系统的心脏, 是任何通信系统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源故障, 供电中断, 所有设备将会停止工作。对于电源系统, N-1安全要求尤为重要。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 无论是直流电源还是交流电源都必须1+1配置, 有条件的, 尽可能分别连接不同相的交流输入, 两套独立电源系统各带一组蓄电池组, 由于蓄电池重量对机房楼层承重构成威胁, 不能随意增大电池容量, 一般情况下, 对于直流系统, 电池后备容量为中心站满足设备工作10小时、外围站72小时;对于交流系统, 电池后备容量均为2小时。两套电源为所有双电源输入设备供电。单电源输入设备, 可在配电环节, 将两路电源经自动切换装置变换为一路输出, 接入设备。还需要根据实际, 做好防雷、接地、稳压、防谐波等措施;具备良好的保护和告警性能, 便于接入监控系统;选用成熟、可靠的电源开关, 设备用电一般按最大电流的1.2倍合理配置空气开关的大小。

2.2网络风险及对策

2.2.1传输网络

目前电力通信传输网主要用于承载电力调度、调度自动化信息、电网安全保护信息、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信息、行政办公电话、视频图像等业务。调度语音通信系统主要有调度交换机联网的2M中继业务和模拟电话用户延伸的PCM64K业务需要传输网传输, 传输网中断或者通道中断会导致业务中断, 因此, 降低传输网络故障风险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采用成熟的光纤SDH自愈网作为调度通信语音业务的承载网, 实现复用段保护和2M通道1+1保护;

(2) 相同目的站点的2M和64k通道安排不同的传输路由;

(3) 采用DXC 1/0等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减少64K通道中间音频转接。

2.2.2交换网络

调度交换网由各级调度中心、大型电厂和500KV变电站的生产调度交换机通过中继互联构成。其安全运行的主要风险有: (1) 调度交换机联网路由过多, 网络复杂, 会增加数据出错机会; (2) 对于只有一路中继接入的交换机, 中继接口故障造成联网业务中断; (3) 组网信令不统一, 会带来许多交换机互联问题, 影响网内业务的安全、可靠运行; (4) 采用64K模拟中继联网 (环路、4W/EM) , 通道状态难以监控, 会降低网络可靠性。

主要对策: (1) 简化网络结构, 优化路由方案:由于SDH光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 光网成环保护、2M 1+1通道保护已普遍实现, 极大保证了传输网络和通道的可靠性。在各级备用调度网建设前, 均宜以星型组网方式为主, 部分重点的站点可适当增加第二路由, 未来规划各级后备调度中心时, 可将备调网统一作为第二路由。 (2) 用两个中继接口组成一个中继组, 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只有一个中继接口的单路由中继。由于传输2M通道的1+1通道保护功能, 等效于双接口+双路由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保证了联网中继的可靠性。 (3) 统一规范网内信令, 采用高效、可靠的专网信令, 如PRI、QSIG等 (比NO.7简洁, 比NO.1快捷) 。 (4) 优先采用2M数字中继联网, 取代模拟二线环路中继和四线EM中继等。相对而言, 2M接口和通道的可靠性更高, 易于监控, 其故障自动检测和排查性能远比模拟中继优越, 能够更迅速地发现问题、排除故障, 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三、结论

调度语音通信系统风险管控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环节把关, 基于风险, 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改进, 不断总结提高才能使运维工作达到一个高水平, 使之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摘要: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发挥、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文全面分析了电力调度语音通信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为系统的运行维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系统运行风险 篇9

1 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及原因分析

最近这几年,“经济新常态”这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电视、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一词。

“经济新常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于中国来说,导致“经济新常态”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几点。第一,是国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其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处于调整的时期。去年一年,全球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增加。但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市场依旧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非经济因素,例如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等,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逐渐加大;第二,是国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也会增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包括区域性、系统性等。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控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风险将成为影响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导致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国内因素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比例的失调使得人工成本加大。其次,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一直在下降,一些传统行业的优势逐渐被弱化。最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越来越大。现在,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存在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发展战略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需要遵循下述的原则。第一,要改变需求结构。以往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以满足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以后则应以满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主;第二,要改变消费结构。以往我国的消费是以衣食住行等为主,以后则应提高消费的水平,满足高端消费的需求;第三,要改变投资结构。以往我国都是将重工业等传统产业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以后则应以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要的投资对象;第四,要改变区域结构。以往我国重点发展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则应将发展的重心向中西部、环渤海等地区转移,平衡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五,要改变城乡结构。以往的城乡结构采用的是二元结构,以后则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对城乡发展方向进行统筹安排。

2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2.1 建立金融行业自律机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不太成熟,也无法起到监管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必须要完善现有的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行业自律制度。同时,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还应加强和法定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配合法定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内部治理机构,同时还应明确该机构的职责范围。金融内部治理机构应独立存在,采用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有自己内部的风险监控、评价系统。

2.3 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包括多种形式,下文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监督方式。第一,是中介结构,例如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的作用,应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确保其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是媒体监督。媒体监督还是比较有效的,应充分利用媒体的曝光功能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第三,是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他们参与到金融行业中,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关。因此,相比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更加关心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2.4 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监管的目标。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不仅是要保证金融行业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金融行业运行的效率。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必须要融入安全与效率两种理念,在确保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还应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金融行业防控风险的能力。其次,要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变化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因此,必须要根据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废除、修改等。同时,还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新的法律法规。最后,要加强对退出机制的重视。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以后,相关的监管机构应有权要求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

2.5 加强对涉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到我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也会对我国的金融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这些涉外和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第一,要和外资金融机构所属国家签订双边和多边协议,加强对国外金融机构的监管;第二,要对国外金融机构进行资信等级评审;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对国外金融机构监管的权威性。对于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我国金融机构同样要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摘要:我国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杠杆,另一方面是泡沫化。想要彻底消除各类风险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是需要长期的努力的。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是多方面的,在金融系统运行中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促进金融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系统,运行风险,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J].企业研究,2014,20:48-55.

[2]陆岷峰,虞鹏飞,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生态演进与银行业新发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7.

[3]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3:32-37.

[4]冯珊珊.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分析[J].工程经济,2015,11:98-101.

系统运行风险 篇10

一、基本情况

玉溪中支重视风险监督管理系统的推广运行管理工作, 积极采取措施, 发挥系统作用加强岗位 (廉政) 风险的防控。

(一) 加强责任落实, 为系统运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党委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表》、《2014年辖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表》中明确党委、纪委加强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中明确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工作要求, 增强领导班子及科室负责人风险管理工作的约束;把风险防控和系统运行的内容纳入对县支行、机关科室《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标准》中, 明确风险防控工作目标任务;专门成立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系统运行的领导、组织实施、业务操作、运行维护等工作。

(二) 做好统筹协调, 维护系统高效稳健运行

制定《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辖区工作准备、学习培训、基础数据资料录入、监督检查情况反馈、系统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和阶段的工作。纪委对系统管理进行严格把关, 督促县支行及机关科室把熟悉业务、责任感强及计算机操作的人员确定为系统管理员。同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单位系统管理员、部门系统管理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纪委指定的专人反馈, 纪委统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系统有序、正常运行。

(三) 实行动态管理, 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按照“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全风险管理原则, 借助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 重新组织对各岗位的职权职责、风险点及风险等级、潜在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排查和修改, 完善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 全辖共梳理编制了职权职责891项、风险点1875个、潜在风险668个、防控措施1132条、工作流程图146个。

(四) 加强风险评估,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纪检监察部门发挥好再监督职责, 对业务部门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对县支行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书, 进行风险提示, 督促其整改落实。党委 (党组)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上定期组织对风险状况的分析、研判和评估。业务部门认真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职责, 对各类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风险苗头或倾向, 依据本单位《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 确定风险事项、预警等级, 督促责任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考核管理体系不明确

一是缺乏明确考核要求。系统考核重点是监督计划的实施, 但对监督计划涉及的“监督检查”、“风险点内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项目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导致单位部门负责人、部门系统管理员以及干部职工只注重录入监督计划, 而对监督计划的具体项目随意处理。二是考核成果运用方式和方向不清晰, 纪检监察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监督标准, 难以运用考核成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系统风险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 信息录入随意性明显

系统的监督信息由被监督对象录入, 被监督对象在录入监督信息时存在利己信息选择的偏好, 导致信息录入随意性、不完整性情况突出。调查显示, 有的部门对检查发现的6个问题, 只选择了台账要素不全、学习记录过于简单等3个问题录入, 而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分管领导检查次数不够等相对突出的问题则未录入。

(三) 风险动态管理实施难

2014年5月26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 (A C S) 正式上线运行, 县支行在整个业务处理流程、核算业务内容、岗位设置、风险防控上都发生显著变化, 纪检监察部门本应按照《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中有关内容对县支行风险管理实施动态调整。但目前基层会计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部门都在等待上级行的统一安排, 尚未进行动态调整, 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滞后于业务改革调整。

(四) 系统操作逻辑严谨性不强

系统中没有设置必要的控制选项来确保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和约束系统管理相关关系人责任的落实, 逻辑严谨性不强。录入信息时, 即使没有按照《风险监督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把“检查方案”上传到系统, 没有按照系统设置的栏目录入“监督检查”、“风险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内容, 也能完成任务提交, 部门负责人也能通过审核。玉溪中支部分县支行在系统中显示已经完成监督信息录入工作, 实际上风险点选择、整改措施、责任追究等项目仍然是空白。

(五) 监督信息管理岗位协调难

不同部门以及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风险点分布不均衡, 导致风险点多的部门被监督考核频率高, 风险点少的部门被监督考核频率低。如果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 严格把风险监督管理成果与干部管理挂钩, 会导致职工对业务岗位选择提出要求, 回避风险点多的业务岗位。玉溪辖区有发行库的县支行基础业务部门平均每月要接受部门负责人、库主任以及上级行业务部门、行领导发行库检查5次, 而办公室、综合业务部门则只接受分管行领导、监督部门的季度检查;事后监督岗位涉及风险点27个, 而党支部管理岗位涉及的风险点只有3项。

三、工作建议

(一) 建立考核指标, 对系统实施科学的管理

建议采取非现场考核和现场考核、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 设定监督计划实施、监督信息录入、制度建设、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系统管理人员的责任、督促整改、责任追究等考核指标, 对不同的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 便于监督部门实施考核管理, 确保计划得到执行、各层级责任得到落实、监督信息录入及时真实全面准确规范、整改彻底和责任追究到位, 促进系统运行有效。

(二)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完善ACS上线后的管理工作

针对A C S系统上线, 上级部门应及时调整下发新的风险岗位、业务流程、风险点内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便于自上而下地统一操作和规范管理, 使风险监督管理与业务发展同步, 避免出现岗位 (廉政) 风险监督管理的真空。同时, 及时修改完善《A C S系统处置应急预案》, 并通过组织开展预案演练, 使所有系统涉及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 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 及时控制风险和隐患。

(三) 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 确保监督信息的完整

把“检查方案”、“风险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重点项目设置为必选项, 不录入前一项信息或前一项信息录入不完整的情况下就进入不了下一项, 对监督信息录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且在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类型中增设一项“现场整改”, 以便较真实、客观地反映整改的情况。避免系统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发生应付交差的行为, 避免部门负责人的审核管理职责为认真履行的情况下就可结束监督信息录入反馈工作, 确保各层级责任的有效落实。

(四) 改进信息录入方式, 进一步落实相关关系人的责任

监督工作实施以后, 监督信息的录入应划分内容、划分层次, 以便明确系统管理者、参与者等关系人的责任。监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当由监督主体录入, 风险点的对照、整改情况应该由被监督对象录入, 落实责任人、开展责任追究应该由被监督对象的部门负责人录入, 这样工作责任对应工作任务内容, 便于实施考核管理。

(五) 关注监督成果运用, 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 篇11

中国经济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尽管有些问题与风险早就存在,并且在危机爆发之前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去应对,不过,危机来临使得保增长成了首要任务,很多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我认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强劲复苏与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取决于供求是否平衡。理论上,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同样重要。但短期而言,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总需求,或者说是GDP的增长。如果GDP的增长远远超出了潜在增长率,那么通货膨胀肯定会到来。从目前来看,2009年GDP增长为8.7%,低于潜在增长率(根据我们的测算,过去30年经济潜在增长率在9.5%左右),这就是为什么2009年全年通货膨胀率仍然为负。我们预期2010年GDP增长在9.5%左右,接近潜在增长率。GDP增长率由8.7%上升到9.5%,总需求的上升显然会给通货膨胀带来很大压力。

不过,我们判断,2010年的经济增长不会超过潜在增长率。这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就政策当局而言,也不会希望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毕竟,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还没有被很大程度上激发起来,政府调结构的任务仍很艰巨,再加上全球复苏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过热缺乏有力的支撑。从而通胀压力也不会太大。

即便2010年经济增长很快,高通货膨胀的来临也会是2011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一般是GDP增长率先达到顶峰,通货膨胀率会滞后一年达到顶峰。比如,上一轮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周期峰值,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达到周期的峰值。尽管如此,强劲的复苏一定会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不高,但2011年的风险更大。

房地产业风险关涉政府而非居民

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风险。中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风险主要体现在房地产领域。

那么,房地产风险到底有多大?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所谓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即与房地产相关的信贷占整个银行贷款的比重。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购房者及开发商贷款占整个银行贷款的比重)只有17%,而美国则达到56%。再对比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些亚洲经济体的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有数据显示,1996年房地产信贷占银行贷款的比重分别是:香港(40%~55%),马来西亚(30%~40%),新加坡(30%~40%)。可见,相比起来,中国目前的房地产风险暴露并不是很大。

不过,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和央企陷入房地产很深。首先,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而地方政府的业绩也在于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其次,地方融资平台依赖于土地抵押,也就是说地方投资项目的贷款与土地抵押值以及相应的“地王”的价格都有很大关系。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有284万亩,抵押贷款总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第三,央企深度介入房地产。据报道,当前国资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过70%的央企涉足房地产业。2009年1~10月,央企中涉及建筑业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4.5%。有数据显示,央企中仅母公司和二级企业设立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资产总量,目前已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这表明,很多央企的盈亏对房地产业的波动都高度敏感,房地产业的风险可能会直接转化为央企经营风险。而央企的风险最终会是国家的财政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风险蕴含着大量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央企风险。此一风险更多地关涉政府而非居民(因为居民部门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暴露并不算高),这一特点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较大不同,因此要引起高度关注。

潜在财政风险

根据国际经验,危机之后财政风险上升是不言而喻的。相关研究显示,危机后三年政府债务会增长86%。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0%。尽管不同的经济体,其负担债务的能力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不断上升的债务一定是风险累积的过程。

作为对比,中国的公共债务(内外债)占GDP的比重只在20%左右,是非常低的水平。不过,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债务,综合负债水平也颇高。中国目前的综合负债包括内外债、银行坏账、地方债务、养老金缺口等。

银行坏账。中国银监会称,中国银行业2009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为1.58%,较2009年初降低了0.8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降至4973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初减少630亿元人民币。总体上,银行坏账水平是非常低的。但考虑到2009年贷款的迅速发放并且规模巨大,未来三五年可能会出现坏账率的上升。因此,称其为潜在风险是非常确切的。

地方债务。对于地方债务也有多种估算。之前有4万亿的说法,但随着地方融资平台的推出,地方债务又有了迅速的上升。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总额已经高达8.8万亿元,贷款余额已超过5.56万亿元,与中央政府国债余额相当。全国有13个省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超过该省财政总收入,更有甚者高出2倍以上。显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在逐步完成4万亿投资中由地方承担的重任。尽管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还不能准确地评估,但由此所累积的地方债务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养老金缺口。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为7765亿元,显然远不能够满足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养老金缺口很大。养老金缺口的测算较为复杂,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之巨。另外也有一些机构测算,养老金缺口为3万亿。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中央政府内外债占GDP的比重仅为20%左右,就认为财政风险很小,而是要格外关注加总了银行坏账、地方债务以及养老金缺口的综合负债风险。

政策退出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

如果说此次危机是百年一遇,那么各大经济体对于危机的反应也是前所未有、规模空前。考虑到雷曼兄弟倒闭后所出现的全球性恐慌,一些超常规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的经济“修复”过程,以及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复苏通道,考虑政策退出以及更多关注政策的常态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需要关注的是政策退出可能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从某种程度上,2009年是确定性较多些,因为各经济体一门心思是去对抗危机,匹兹堡峰会尽管开始想讨论政策如何退出,但最终是敲定大家都不退出。但2010年的情况不一样,各经济体都在蠢蠢欲动考虑退出方案。由于各经济体情况不同,其退出步骤和方法也都各有差异,从而产生较多的不确定性并对复苏的轨迹形成一定的冲击。

系统运行风险 篇12

关键词:风险评估模型,营销系统,动态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

0 引言

风险评估是指对于那些有可能对给人们造成影响和损失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该事件可能导致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进行定量的、充分的估计和衡量,是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而核心的内容[1,2]。

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般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基于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做出量化估计,作为选择风险策略的依据。

而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一种评价方法,其结果能够为系统运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系统运行风险是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系统运行风险评估即就是对系统的一系列安全属性评估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属性。它主要是评估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造成的影响,即就是信息安全的风险。

在电力行业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也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本文将给出一种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电力营销系统中。

1 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威胁、资产以及脆弱性等[3,4]。在风险分析中,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出现的频率;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风险分析主要内容为:对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对威胁进行识别,描述威胁的属性,并对威胁出现的频率赋值;对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识别,并对具体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赋值;根据威胁和脆弱性的识别结果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资产的重要性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风险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1.1 信息系统资产价值等级的评价

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评估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而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已采取的安全措施都将对资产安全属性的达成程度产生影响。为此,有必要对组织中的资产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赋值。在赋值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产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资产的安全状况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为确保资产赋值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建立一个资产价值评价尺度,以指导资产重要性的赋值[5]。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将资产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可用性上的应达成的不同程度,如表1所示。

根据资产在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赋值等级,经过综合评定,可以对资产的重要性进行划分。表2提供了一种资产重要性等级划分的参考。

1.2 信息系统威胁行为等级的评价

造成威胁的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根据威胁的动机,人为因素又可分为恶意和无意两种。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不可抗的因素和其他物理因素。对威胁进行识别时,判断威胁出现的频率是威胁识别的重要工作[6,7]。威胁频率等级划分为5级,分别代表威胁出现频率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威胁出现的频率越高。表3提供了威胁出现频率的一种赋值方法。

1.3 信息系统资产脆弱性等级的评价

对资产脆弱性的评估需要先对资产脆弱性进行识别。脆弱性识别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管理脆弱性又可分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两方面[8]。表4提供了一种脆弱性识别内容的参考。

资产脆弱性严重程度的等级可划分为5级,分别代表资产脆弱性严重程度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脆弱性严重程度越高。表5提供了脆弱性严重程度的一种赋值方法。

2 评估模型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应用

2.1 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组成

根据文献[9],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通常划分为4个层次: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营销管理层,营销决策层。其中客户服务层由网上营业厅,流动服务组成。营销业务层包括:业扩报装、抄表管理、电量电费、收费账务、电能计量、购电管理、用电稽查等。营销管理层包括营销质量管理、需求侧管理子系统等。营销决策层包括营销决策支持子系统。其具体层次如表6所示。

其中,关键的是营销业务层。虽然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发生在客户服务层和营销业务层,但是客户服务层的安全问题,只是导致网上营业厅暂时瘫痪,流动服务暂时中止,损失不大。而营销业务层需要统计各项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或者泄露,会对整个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造成致命打击。

2.2 评估流程

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运行风险的评估流程主要包括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和风险分析4个部分:

(1)对资产进行识别。资产价值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属性。由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源代码中可能包含电力系统的一些秘密,而且源代码在泄漏后,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将其机密性赋值为3。源代码在被恶意修改或删除后,可以由编程人员重新改回,因此将其完整性赋值为3。程序的源代码一旦完成,系统即可正常运行。从可用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源代码受到破坏,不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但会影响系统的升级维护。因此,其可用性的赋值为2。根据前面三个属性的赋值,经过综合评定,可将营销业务系统源代码的资产重要性评为3。

(2)对威胁进行识别。因为存放源代码的机器可能会感染恶意代码,或者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使源代码被恶意窃取,而这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因此其威胁频率赋值为2。

(3)对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评估。由于源代码被威胁利用后,全部的源代码都会被窃取,但是不会对电力系统构成直接损害,因此其脆弱性等级为3。

(4)风险分析,即风险值的计算。关于风险值计算的说明在2.5小节中。

2.3 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与一般的风险评估不同,动态风险评估需要实时搜集系统信息的威胁和脆弱性数据,并实时计算风险威胁和脆弱性的严重程度,结合资产的重要性,对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损失进行实时估算,并计算实时风险值。见图2。

2.4 动态风险评估系统

建立动态风险评估系统的目的,是对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动态风险评估的工作量巨大,因此必须采用自动化的工具来实现。从系统构建的角度来看,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系统架构。

图3中,通过实时收集的数据,基于脆弱性数据库、威胁数据库和资产数据库中的数据,在Web后台程序的实时计算下,迅速反馈到Web浏览器上,显示实时风险的分析结果。Web后台可以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10](Dynamic Bayesian Networks,DBNs)来实时计算风险

根据文献[10],可将资产分为若干种状态。针对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将资产分为三种状态:G(Good),表示没有受到破坏;P(Potential),表示有潜在危险;D(Damaged),表示资产遭破坏。因此,状态空间集合为S={G,P,D}。

基于状态集合S,通过资产分析,可以分别得到每个资产在各个状态下的损失值。定义映射C:P×S→R来描述资产在各个状态下由于其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遭到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其中,P为资产集合,S为状态集;R为资产损失值的集合;向量C为风险系数,每个分量C(i,s)表示资产i在状态s下的损失值。向量C是基于状态集合S对资产进行价值分析而确定的。

设实时收集的数据分类为:威胁因素类(Threat factor)Tf;威胁事件类(Threat event)Te,则观测集合V={Tf,Te}。利用贝叶斯公式,可实时计算N类资产在时刻t的状态概率分布(Vt(1),Vt(2),⋯,Vt(N))。其中资产i的概率分布Yt(i)=(PG,PP,PD),而PG,PP和PD分别表示资产i处于状态G,P和D的概率。

因此,令t时刻的资产i的状态概率分布为Yt(i),结合资产风险系数C(i,s),可实时求得全部资产在t时刻的期望风险值[3]为:

式中Rt基于实时监控情况(如警报事件等)而不断更新。

2.5 风险值计算

风险值由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共同决定。而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威胁发生的频率和脆弱性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度由资产的价值和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共同决定。通过相乘法[1],可最终计算得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源代码的风险值为54(或取其平方根7.3)。最后,再根据风险值的等级划分方法可得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源代码的风险等级。

本文以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源代码为例,来说明风险评估过程和风险值计算方法。对于整个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其资产包括多个方面,威胁和脆弱性也包括多个方面,最终应对系统涉及的所有资产的风险值进行求和,得到整个系统的风险值。

3 结语

在风险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组成。给出了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风险分析评估模型,以及使用动态贝叶斯网络进行动态风险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动态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模型比一般的评估模型得出的结论要给更加准确,这就使得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风险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绪萍.文化融合支撑管理创新:陕西电力物资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9):34-35.

[2]高正平.电网公司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06(2):51-53.

[3]杨小卫,崔长江.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和预警[J].广西电力,2009(3):35-38.

[4]陈深龙,张玉清,毛剑.综合风险评估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7,33(17):149-152.

[5]彭凌西,陈月峰,刘才铭,等.基于危险理论的网络风险评估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6):1195-1201.

[6]赵勇.浅论电力企业推行风险管理[J].供电企业管理,2009(1):23-25.

[7]HAZRA J,SINHA A K.A risk based contingency analysis method incorporating load and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0,32:433-442.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20984 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9]吴永利.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上一篇: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下一篇:录音录像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