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运行系统(精选12篇)
会计运行系统 篇1
2010年6月会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 这是继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之后, 人民银行建设运行的又一重要跨行支付清算系统。该系统的建成运行, 实现了商业汇票的无纸化和交易结算处理的自动化, 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业务迈入电子时代, 对于降低票据风险和成本、促进全国统一票据市场形成, 便利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调查了解, 近两年来, 会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行的票据法滞后不适应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
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 现行的票据法已经滞后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票据法》对商业汇票“书面形式”的规定需要调整。传统的银行票据业务主要依靠当事人书面形式的签章或盖章, 但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对票据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法律层面的问题。
1.传统的《票据法》对票据上的签章有着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但是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通是在虚拟的网络上实现的, 采用的是无纸化的电子形式, 电子交易的签章只有通过电子签章的形式实现, 《票据法》与《电子签名法》没有衔接的地方。
2.《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中增加了票据质押条款, 而《票据法》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传统银行业务中, 具有法律效率的纸质票据行为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 出现经济纠纷后电子形态的证据如何被法庭所接受, 容易引起票据当事人的纠纷与冲突。
3.《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 只是在《支付结算办法》中规定其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各月, 《电子商业汇票管理办法》中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限被延长到一年, 这些都会对会计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
4.根据贸易真实性原则, 对于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 各金融机构必须严禁办理承兑、贴现业务, 《票据管理办法》规定“所办理的每笔票据贴现, 必须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增值税发票, 贸易合同复印件等足以证明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贴现银行要查验贴现申请人的增值税发票原件”, 但银行为争夺客户, 实现存款增长, 简化操作手续, 放松对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 使一部分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融资得以“鱼目混珠”, 增大了银行办理商业汇票业务的法律风险, 制约电子票据的发展。
二、会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未真正实现电子化, 网银覆盖率过低制约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
1.目前我国推行的电子票据业务办理模式是“企业网银+ECDS”, 企业办理商业汇票业务前提是收付款双方都必须开通企业网银, 而我国许多偏远及不发达地区并未开通企业网银业务、金融机构网银系统,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
2.企业在申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时, 出票人要向承兑金融机构提交真实、有效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交易合同和其他证明材料, 在申请贴现时要向贴入行提供以证明其与前手真实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的合同。由于待审核材料种类繁多, 无法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实现无纸化传递和审核, 目前只能沿用人工传递和审核, 导致电子商业汇票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三、会计电子商业票据在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制约其发展
电子商业票据安全性是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虽然电子商业票据能有效防范以往纸质票据市场诸多常见风险隐患, 如票据的真伪、保管、传递、诈骗等, 然而潜在的风险也很大。
1.电子票据是在网上交易, 使用的是公用通信线路, 公开化程度较高, 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必然增多, 如数据文件丢失、系统运行瘫痪、各种病毒入侵等形式出现的网络风险、操作风险、系统存储风险, 无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带来巨大损失, 增大企业、银行的风险。
2.电子票据业务处理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 如因工作人员失误或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账单、银行结算单及其账单, 将会造成债权债务的灭失, 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必然导致电子票据的发展。
四、公众认知度是制约会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关键
电子商业汇票在承兑、贴现、转贴现、付款等业务环节的账务处理是由各业务系统联动其他系统完成的, 自动化处理程度显著提高。
1.由于商业银行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导致业务人员对其业务一知半解。
2.由于利润低, 金融机构宣传力度不够, 除个别参加过电子商业汇票推介会的大型企业外, 多数中小企业对电子商业汇票的认知度不高, 对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流程不够了解, 对其安全性存在质疑, 认为纸质票据是看得见、摸得着、更稳妥。
3.部分企业对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潜在的数据丢失、系统运行瘫痪、网络遭遇攻击、病毒入侵等风险存在担忧, 因此更偏向使用纸质商业汇票。
五、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1.完善票据法律制度, 构建更有利于会计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电子商务法规环境。应当尽快补从修订有关票据的法律法规。 (1) 扩大《票据法》中相关票据业务的法律解释, 丰富实践中“书面形式”的内涵和外延, 使其对票据业务的保护范围由以纸面票据为工具的支付结算, 扩大到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支付结算。 (2) 要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除了在法律上要明确电子签名和手工签名、盖章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外, 还必须从电子签名的技术特征出发, 制定电子签名使用规范。 (3) 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可对信誉好的大中型企业采取由去企业提供具备法律效力的承诺函取代发票的方式来证明其贸易的真实性, 以简化操作流程, 优化受理环境, 进一步确定电子票据更高层次的法规地位, 完善关于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相关内容, 加强业务处理适用性和针对性, 完善各类实施细则, 使票据市场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
2.改善受理环境, 有效促进会计电子商业汇票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应加强本行行内系统、网银系统建设与升级改造, 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1) 加强电子票据的应用与引导, 由人民银行制定相关政策, 扶持或鼓励各金融机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票据业务, 推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和营销电子银行客户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电子商业汇票纳入电子银行客户营销工作的整体安排中, 成立跨部门的综合性业务支持团队, 确保相关业务运行正常。 (2) 各商业银行要加强电子现代化建设, 确保电子商业汇票在安全、稳定系统环境中运行, 同时要建立电子商业汇票企业名录, 通过电子商业汇票定期公布、及时更新, 方便企业了解掌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企业范围和相关信息, 减少企业间信息沟通环节, 疏通电子商业汇票流通渠道。
3.增强会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安全性, 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1) 建立一个法律认可的权威认证机构, 对银行网上的准入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安全性签发和认证。如采用可靠性高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严格限制操作人员的业务权限, 操作人员进入系统必须通过严格的口令检查和身份鉴别, 建立健全系统运行日志, 保证有充分的信息备份, 对所有交易日志以及异常处理都必须建立完整的审计追踪机制。 (2) 要健全网上银行安全防范体制, 严厉打击利用电子票据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 加强网上银行的日常监督, 确保网上银行业务安全运行。 (3) 要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维护电子票据业务安全时的权利和责任及承担的法律责任。
4.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需强化宣传引导, 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的认知度。 (1) 人民银行要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培训班、银企座谈会和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对电子商业汇票的处理流程及安全、快捷易融资的优点进行系统宣传, 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的认知度, 优先对电子商业汇票办理再贴现, 并在再贴现的额度、利率、期限方面向电子商业汇票倾斜,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 (2)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业务培训, 操作人员应从熟练掌握操作程序、熟悉系统特有功能、熟知系统的会计理论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 防范风险, 进一步加强防病毒和防黑客攻击能力, 确保电子商业汇票运行系统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子商业汇票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办兴.全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与改进建议.中国货币市场
[2].麻焕文, 李庆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
[3].李瑞红.关于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天津经济
[4].石润梅, 严文静, 曹勇.需多举措促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金融时报
会计运行系统 篇2
关于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运行落实情况报告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文件哈银发【2013】63号“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关于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在黑龙江省正式上线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讷河市农发行依据文件的重要性,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相关视频会议后,我行为配合讷河人行确保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工作顺利完成,根据我行实际情况作出进一步部署:
一、行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讷河农发行会计结算部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执行文件要求。成立领导工作小组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人民银行确保TCBS上线工作顺利完成。
二、统一安排,提前部署。我行按照人民银行文件要求,在我行会计大厅贴出通知,告知客户提前进行用款安排,同时告知客户停止办理预算收支业务的时间安排:
(1)根据人民银行关于TCBS上线试运行文件工作步骤的安排,4月26日至5月2日,人民银行讷河市支行支付系统将取消国库部门大、小额支付往来的业务发起和接收权限,将无法发起和接收国库借记汇划款项。为避免在此期间国库借记汇划款项的产生,自4月26日至5月2日停止办理退库和更正业务。我行提前在各营业网点显要位置张贴通知,讷河支行电子缴库等财政预算支出业务在此期间也将停止办理,同时在此期间告知纳税人缴库运转的时间安排,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文件哈银发【2013】63号“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关于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在黑龙江省正式上线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我行按文件要求积极准备更换新的支付系统行号和待报解收入账户等待变更账号。
TCBS上线切换步骤复杂,涉及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等多个单位和部门。TCBS能否顺利切换和平稳运行,直接关系到讷河市国库收支业务的平稳、有序开展。讷河农发行积极配合人行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辖内国库收支业务的平稳、有序开展。
会计运行系统 篇3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运行机制;有效
会计监督体系在对经济环境进行监督时,主要通过国家监督及单位内部、外部相配合的方式,由相关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对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财务审报、核算过程进行监督。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的科学整合及优化,对于更好的实施各项会计工作及更好的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和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势在必行。
一、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组成。国家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各单位必须积极配合国家的会计监督工作,对国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依法实施监督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并如实提供监督检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报表。不得有造假、隐瞒的违法行为。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由社会审计单位执行。社会审计单位一般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实行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单位会计系统、会计人员有权依法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工作。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二、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还不是很明确,会计监督结构模式不合理及监督工作没有得以具体落实实现,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所致。例如,一些会计事务所及企业、有关单位在资金活动上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问题。同时,会计监督体系规范性欠缺、体系不健全还可能影响到监督部门管理工作混乱、无层次、职责分工不明确及职责界定不清等现象。如果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就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对会计监督进行规范,无法使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其职能。若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我国经济环境混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会计人员监督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
一般情况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是由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会计人员属于本单位的一员,其自身利益又与本单位利益相关,所以在行使会计监督工作中无法对所在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监督。这种现象使得会计人员与会计体系无法将工作落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3.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
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完全透明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配合,不愿将会计监督的有关数据及报表信息公开化。会计信息的不公开,造成相关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等违法情况。由于会计信息不公开现象不能及时被遏制,使得相关工作的难度与负担加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真正发挥其效并具体落实到位。
4.社会监督没有落实到位
由于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及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使得社会监督流于形式,很多具体工作没有真正落实。
三、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
1.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外部会计监督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来得以实现。建立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工作的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单位的考核制度,同时提高对外部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视程度,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按法律、法規工作,对于违法者严惩不贷。
2.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内部会计监督
只有建立健全、细化的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监督部门及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将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做好,同时为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的运行尽一份力。
3.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社会会计监督
在完善社会会计监督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工作,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良好声誉,以确保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监督工作,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注册会计师没有出具造假的凭证,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在社会会计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社会会计监督体系尽其职责。
四、结语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提高会计从业能力、实现企业会计监督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了保障,对于市场经济多元化下的经济利益客观变现提供了保障,对于国家各项政策及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保障。同时,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保障利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 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2):390.
[2]陈 奇: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7,(04):65.
会计运行系统 篇4
一、存在问题
(一) 监督系统的监督功能有待加强
1.在监督网点会计账务时所需录入的要素较为繁琐。在运用一般账务监督功能对各网点的会计账务进行监督时需对每笔被监督账务的凭证流水号、收付款人账号、金额、借贷标志 (表外科目为收付标志) 、凭证种类、凭证号码等要素。监督人员的监督工作实际上是在大量地重复前台的核算工作, 同时加大了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量大。
2.账务处理监督中的同城业务监督功能菜单存在的问题。
(1) 同城清算业务监督没有即时核对功能。在进行同城清算业务监督时, 在录入相关数据错误时, 如在流水号录入错误、清算行交换号录入错误、清算金额录入错误时系统不作错误提示要等到该场同城清算业务全部录入完毕, 执行自动比对功能时, 才显示不平衡。并且在清算行交换号录入错误时, 其不能修改录入错误。只能对其进行删除并重新录入从而增加了业务量, 降低了工作效率。
(2) 同城业务监督时清算凭证未完全录入或录入错误时, 在自动比对不平衡的情况下, 如果硬性人为的选择平衡, 最终导致整个账务的不平衡。
3.在对重要空白凭证进行监督时, 重要空白凭证收入和付出的核算都在一个菜单中进行监督, 当核算日同时有重空凭证收入和付出的核算时, 会出现重空凭证监督笔数与核算凭证的核算笔数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对重空凭证的监督。
(二) 监督系统的核对功能有待加强
1.计息管理监督中存在较大的缺陷。
(1) 目前该系统的计息管理监督包括计息参数监督和计息转账监督。其仅体现了其当前的一种状态, 即核算日是否对计息账户参数修改、删除。无法对核算网点目前各账户参数进行实质上的核对与监督。从而无法监督网点的计息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利息计算是否正确无误。
(2) 当核算系统发生调整积数业务, 监督系统的“计息管理监督”操作界面没有核算系统已调整的积数数据, 无法通过监督系统来核对调整数是否正确, 只能通过查阅手工登记簿和余额表数据来监督审核。
2.账务平衡校验监督菜单中存在的缺陷。账务平衡校验监督功能中的流水信息借贷方汇总平衡校验能存在缺陷, 当账务不平衡, 流水信息借贷方汇总平衡校验仅显示整个账务不平衡, 其不能直观反映是哪个网点的账务不平衡, 只有各个网点每笔业务逐一查询, 加大了事后人员的工作量。
3.账户余额没有自动核对、查询功能。如果出现暂收、暂付、同城清算科目的挂账问题, 监督员无法监督是否挂账合规, 余额是否已正确销账。同时缺乏外部账务核对功能。该系统无账务核对相关科目余额, 无法与各开户单位进行直观对账。需要人工进行账务核对处理。
4.日终账务校验出现不平衡时, 监督系统没有具体差错信息提示。如果在“日终审核与被监督信息借贷平衡校验”步骤时出现不平衡, 系统没有具体差错信息提示, 监督员只能对当天所有网点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逐笔对账查找, 加重了监督人员的工作量。
5.核对功能限制不足。监督员在账务信息录入过程中, 即使录入错误, 只要按比对“正确”键, 该笔业务就能通过监督系统;此外, 即使当天业务监督没有完成, 监督主管只要将网点监督状态设置为网点监督结束, 就能够进行日终处理。
(三) 监督系统的统计功能有待完善
1.事后监督系统中《监督情况报告表》存在缺陷。
(1) 监督系统每日汇总的《监督情况报告表》不能统计发出业务、接收业务笔数以及涉及的账务金额等内容, 无法为会计部门、事后监督部门分析判断差错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 《监督情况报告表》如果在日终后或隔日打印, 其打印、反映不出借方和贷方发生额的数据, 数据最终只能打印为零。
2.缺乏对各网点业务监督量 (监督笔数和监督金额) 的统计功能。不利于对各监督网点业务的统计和监测。
3.在账务发生不平衡时, 差错烦琐。当账务发生不平衡时要各一注册网点并对账务逐笔进行比对查找差错。才能发现账务发生不平衡的原因。加大了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量。
(四) 操作员权限控制不够合理
1.监督系统对操作员类别划分为监督主管和监督员, 监督主管能操作系统里面所有功能, 不符合“授权分离”原则。而且对监督主管的设置不受限制, 不能体现一套系统一个监督主管的原则。
2.操作员口令到期后, 需重复登录系统。操作员口令到期后, 系统提示修改。如果没有及时修改口令, 该操作员代号就无法再使用监督, 只能由操作员修改口令后退出监督系统, 用新口令再次进入系统, 监督系统方可使用。
3.操作员对账务监督结果撤销的限制:一笔监督业务出错时, 需要监督主管对该笔业务进行撤销处理。而操作员不能对自己已监督的业务进行撤销。
二、监督系统的改进建议
为加强和满足事后监督工作的实际需求, 目前运行的事后监督系统应尽快增加、改进相关监督功能。
(一) 增加监督系统监督功能
1.增加、改进一般账务监督功能。在进行监督网点会计账务时只需录入凭证流水号监督界面就能出现被监督业务。查询录入监督清单时, 能显示录入账号和金额, 或者允许自定义查询功能。以降低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监督效益。
2.改进同城清算业务监督功能, 使同城清算业务监督在录入时能够及时比对核算系统的录入信息。在清算行交换号录入错误时, 不需删除该笔账务就能修改。
3.增强重空凭证监督功能, 使重空凭证收入和重空凭证付出的核算能在不同的菜单中分别进行核算。避免出现重空凭证监督笔数与核算凭证的核算笔数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二) 加强监督系统核对功能
1.增加调整积数监督功能。对核算系统调整的积数直接在监督界面显示, 以监督调整数据的正确性。
2.增设账务信息比对明细查询功能。在账务不平衡时, 监督系统能自动生成具体的差错信息报告。在流水信息借贷方汇总平衡校验菜单能够具体显示是哪个网点发生的不平衡, 同时在账务监督清单查询中增加收、付款人的账号、被监督金额及监督金额。以便于查找账务不平衡的原因。
3.增加账务信息监督比对功能的限制。如监督员录入错误, 就必须修改至完全正确, 系统才能通过确认。
4.增加账户余额自动核对、查询比对功能。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做到及时与开户单位进行账务核对, 系统能及时提供查询、对账功能。
(三) 完善监督系统统计功能
1.增加部分统计项目。如能够统计发出业务、接收业务笔数以及涉及的账务金额等项目。为事后监督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支持和分析判断差错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完善监督系统每天《监督情况报告表》的汇总打印功能。在日终或隔日在对《监督情况报告表》进行打印时能够打印日终或隔日账务的借方、贷方发生额及账务金额等内容。
3.增加各网点业务统计量及事后监督业务量的统计功能。
4.建议总行收集各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 查找系统软件的缺陷, 解决平衡数据分节点位数出错问题, 完善监督系统。
5.增加综合查询及打印功能, 系统能按约定的条件进行统计, 各项报表可以导入office文档以满足打印传输的需要。
(三) 强化系统操作员管理
1.对岗位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限制。严格按操作员身份设置权限, 并限制系统只能设一个监督主管, 限制监督主管处理监督业务, 如有必要, 允许设置二级监督主管。在系统功能菜单中只显示可以操作的功能选项。
完善对监督主管权限的控制, 参照会计主管授权模式, 只有授权生效后, 监督员才能实施监督。
2.增加监督员对监督结果维护的权限。为便于监督员监督工作的开展, 增加监督员对自身监督结果能够进行维护的权限, 能撤销自己已监督的错误业务。
3.对已离岗的人员, 系统允许作注销处理, 注销操作员后, 在常规菜单中不再显示, 但通过特别的方法可以查询。
摘要:本文通过中央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子系统在事后监督工作中近4年的运用, 针对该系统目前在事后实际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力图从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监督的实效性出发, 目前亟需对该系统监督功能进行加强与改进。
会计运行系统 篇5
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对一项作业所消耗资源数量的计量。它用以将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分配给一个特定的成本池。比如某作业所占据的面积比例,可用以计量该作业对厂场价值的消耗。
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成本对象对作业需求的频度和强度的计量。作业动因用以将成本池的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例如某完工产品中不同部件的数量,可用以计量该产品对材料整理作业的消耗。
(二)abc系统的程序设计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
1、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
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
2、批别级作业(batch- 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
3、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
4、设备级作业(facility- 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1)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2)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3)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4)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5)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6)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会计运行系统 篇6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JXH2013-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创建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连年扩招,大量会计人才批量涌现,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之一就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存在缺陷、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况不佳,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评估的需要只是名义上拥有诸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真正的实训实习经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差,使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重后果。
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提出“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高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组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文件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并运行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尽管也进行了一些仿真的会计实训学习,但其毕竟与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还存在差距。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必须要经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平时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其职业能力才会快速提高。以此为出发点,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创建一批能真正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充实、更新、提高会计实训基地水平,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辐射化。
以提高学生的就業率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为落脚点。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促进优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密切了校企关系,拓宽了职业培训业务,创新了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更能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是会计专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技术优势为依托,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使企业获得经营管理的前沿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和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加强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以分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路径
按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根据差异的类型实施针对性的建设策略,构建校企双方互相合作的长期机制,不断为学校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训提供基地。体验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容易实现的模式。高职院校可组织会计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运行状况及财务常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个感性认知,增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顶岗就业型则是校企相互合作模式中比较深层次的模式。高职院校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找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点,推动校企合作往稳定的方向发展。要重点建设一批与高职院校深层合作的企业群,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互利共赢的深层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要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车间、营销部门、仓储部门、内部审计等部门的顶岗实习。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挂钩,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作同盟。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审阶段都有一段时间很忙,应鼓励教师经常到企业做审计,审计过程中有大量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工作也可以由在校学生来完成,这样既减轻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也加强了联系,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企业实际资料,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将来直接从事会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情况看,创办实体性公司、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机构或创办类似于经济实体的服务性、经营性的组织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有条件的院校可直接创办财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形成自己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利用教师中现成的资源,教师中有许多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让教师和学生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从事会计、审计、报税等工作,这样不仅能使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可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常规化。
以科学规范管理学生为保障。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效益,使学生达到训而有成的目的,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制度,并详细研究确定专业实训项目,制订有关实训教学、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等文件,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在实训过程中,主要由实训企业指导教师在具体实训业务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学校专业教师应常驻企业或进行定期指导。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学生实训,既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等才能。在实训考核中,应将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浅谈会计监督及运行 篇7
我国新会计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将会计监督划分为内部会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监督以及政府会计监督三部分。此处, 笔者主要就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两部分进行阐述。
1.1 内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内部审计等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其不仅为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 更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监督的得力与否将对企业的政策运行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指:其一, 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为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执行主体, 而其责任主体除此之外, 还广泛包括单位的法人代表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其二, 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为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其三, 内部会计监督以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为主要方法;其三, 其根本目的为保证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以及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和合法。内部会计监督是单位为实现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的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因此, 单位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有赖于会计核算职能的发挥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这就需要通过核算监督二环制度监督构建良好的自控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 这种自控机制常因单位内部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或单位内部人员的合谋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乃至自控机制的失效, 因此需要辅之以有力的外部会计监督。
1.2 外部会计监督
相对于内部会计监督, 外部会计监督是从宏观的角度, 由外部机构在得到一定授权或委托的情况下, 对制定的单位进行相应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以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经济监督。而外部会计监督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讲又可分为以注册会计师监督为主的民间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 又称民间监督, 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受委托的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鉴证。而政府会计监督则更强调单位对国家的负责, 其主要包括来自财政、国家审计、税务、证监会、银行以及保险等方面的监督。此外, 二者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社会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对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以及经济活动进行鉴证, 以实现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政府会计监督的目的则在于维护国家利益。
2. 如何保证会计监督的正常运行
2.1 保证经营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
经营者受所有者之托,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那么经营者如何才能在对其下属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的基础上保证自觉目标的实现呢?答案便是运用会计监督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和有效控制。同时, 经营者可以委托会计人员对这些生产经营活动予以监督。因此, 利用会计监督, 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可以有效地保证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从而对经营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这一层的角度讲, 会计人员的监督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
2.2 保证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实施
会计人员的监督作为会计监督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 对整个会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从这一点讲, 企业设计会计监督系统, 对会计岗位进行设置时应当按照互相牵制的原则, 可以有效地对个别会计人员的离轨行为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防止。同时, 经营者应当适当地对会计人员予以物质上、精神上以及晋级机会上的有效激励, 通过激励提高其积极性, 促使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 会计处理能力以及会计监督责任意识。因此, 只要经营者作为会计人员的直接责任人, 其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切实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这一层面的会计监督的实现应当是相对顺利的。
2.3 保证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业绩的有效监督
企业所有者要实现其目标, 则必须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对其业绩的考核和评价方面。因经营者与所有者在目标上有所不同, 恰当处理二者利益, 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落实到实处, 必然会造成经营者一定程度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 在公司制的企业中, 应当利用丰厚的年薪激励、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将二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在保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基础上, 提高其对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 从而杜绝可能出现的会计人员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合谋造假问题。
此外, 企业应当注重构建“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利用董事会等机构对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在满足日常监督需求的同时, 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其中健全法制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结
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督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历一个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长期的过程。因此,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多方面统一协调, 不断寻求综合平衡, 从而实现杜绝会计造假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浩喆.会计监督的外部监督完善[J].商场现代化, 2010 (32)
[2]罗彩虹.论加强会计的监督职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
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经济环境,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
管理会计是在现代会计发展阶段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 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也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 (IFAC) 年会上正式通过 , 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其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成立了独立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 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美国在1969年全国会计师协会下设立了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 (MAP) , 该委员会自1980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旨在为解决管理会计问题提供指导原则的《管理会计公告》, 建立起了管理会计指导体系。英国1972年将成本会计师协会更名为成本和管理会计师协会, 侧重于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该协会1982年颁布了《管理会计正式术语》, 对管理会计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统一规范。1986年11月该协会再次更名为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 (CIMA) 。我国管理会计相关模式的运用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逐步显现的,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车间班组核算, 60年代的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70年代大庆油田的内部结算制度, 80年代的吉林内部银行和90年代的邯钢模拟市场核算等管理会计模式。但迄今为止我国的管理会计水平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我国尚未形成一套较科学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指导体系;二是我国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三是我国缺乏管理会计应用型的人才;四是对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不够, 造成企业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现代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 我国已进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时期, 于此相配套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机构, 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一、 市场环境分析
“经济越发展 , 会计越重要”, 会计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 会计和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中就精辟地概括了会计与环境的关系 , 环境因素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在影响管理会计的各种环境因素中,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 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 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 这样也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 并为此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 如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近年来, 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 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 就是新兴产业, 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当下的热门议题。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和避免产能过剩、如何从高速转为高效、由短期的利益行为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 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 与之相配套的财务信息体系也注定到了转型的时期, 会计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核算和报告上, 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 有效地配置资源, 监控风险, 降低成本是当前会计转型的方向, 所以, 经济环境的变革让管理会计呼之欲出。在2014年年初推出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诞生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明晰的产权和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 企业为追求最大收益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行, 优化资源配置, 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者主动运用管理会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我国近年来, 一直致力于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股份制是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式, 至今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逐步实现了部分国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产权关系逐渐明晰, 管理会计有了需求的原动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中重要的经济形态。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 各大跨国公司、财团纷纷抢摊中国市场, 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各企业间竞争的压力逐渐显现, 适应市场环境, 具备竞争的能力和风险意识,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过去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前进的桎梏, 精细化和前瞻性的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内在需求, 管理会计应需而生, 推行管理会计的时代已经来临。但靠市场需求拉动管理会计的供给和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历程会更长, 也必然更曲折。为保护我国脆弱的经济体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更快捷地可持续发展, 实现管理方式 稳定安全 的转型升 级需要政 府的引导 和推动。
二、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具备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决策分析、领导力等“战略层面”的能力 , 是今天中国所亟需的战略型管理会计人才。西方管理会计形成后, 为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英、美等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逐步形成管理会计师职业, 并需经过严格考试, 才能取得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资格, 形成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我国则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多年来受经济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更注重会计核算和事后的监督, 对资源的配置、资金的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价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操体系, 当然更谈不上有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 会计教育当然也发展迅速, 大多数高校均设置了会计专业, 每年都会从高校毕业上万的会计专业人才。同时会计学硕士点、博士点也在逐渐增加, 致力于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此外, 各种形式的后续教育也是构成我国会计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都大大提高了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但在会计人才的大军中具有管理素质的领军人才却极稀少, 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匮乏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在经济面临转型的今天, 没有高端人才的引领转型只能是空谈。所以, 在2010年4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中把会计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其中。2010年9月又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规划中计划至2020年选拔培养2000名左右的会计领军人才。截止到2014年已经形成1132名学员的会计领军人才团队, 有220名学员已顺利毕业, 这为我国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 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团队的形成指日可待。
三、技术环境分析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国外引入会计电算化理念, 于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下发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 (运行) 》, 1994年6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1996年6月10日印发了 《会计电算 化工作规 范》, 1994年5月4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 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普及, 使得这一起步较晚的应用软件产品得以快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 目前财务软件业已成为应用软件领域中除操作系统以外营销量和客户量最大的产品。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财会业务信息处理更加迅速和规范, 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抄写计算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为加强财会管理和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又提出了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企业会计在信息化浪潮中的必然反应。通过网络系统, 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 信息高度共享, 能够动态地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 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会计信息化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有重大帮助。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它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更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建立在信息化的平台上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总之, 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和开发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是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必要条件。我国已经具备管理会计运行的经济环境、人力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 但我们也应看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 仍处于初始阶段, 管理会计能有效的推行和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2]汤亦譞.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环境[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9) .
浅析电算化会计的安全运行 篇9
一、电算化会计的安全现状分析
1、实际应用环节薄弱
实际情况是:许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 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和系统调研,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基础工作不健全, 操作不规范, 随着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会计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本身科技含量的提高, 势必会给本来还算规范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因操作不当而造成数据丢失、系统错误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等。
事实上,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 对电算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实施时并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和进行系统调研,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具有一定盲目性, 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不健全, 操作不规范。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给本来很规范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 带来因不当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系统错误分析、甚至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进而给电算化安全管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甚至影响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
2、普及推广与手工记账的不协调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财政部陆续制定了有关会计软件开发、评审及管理的相关规定, 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推广。但不可忽视的是, 现实中的很多企业仍然按传统手工算账、记账为制定基础, 其中如会计核算的财务处理、会计账簿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会计监督、错账更正方法、内部会计管理等, 都因电算化核算环境、核算手段、技术方法等实务中的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可依。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还很不健全, 电算化会计法规的建设和电算化的普及推广并不很融洽。
2.1新增功能亟待充实。
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在会计电算化后将在手工记账基础上新增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 岗位职责发生了变化或调整, 不仅要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要求, 而且要与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配备相适应。
2.2人机一体系统更复杂。
会计信息系统是人机一体的复杂系统, 其安全涉及设备安全及技术和管理问题, 安全控制的方法、手段比手工账务处理更复杂, 大大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2.3数据存储易丢失和损毁。
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的无形化和数据储存的电磁化, 势必增加会计信息系统伪造和舞弊的隐蔽性, 给系统安全控制带来更大的困难。另外, 由于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电子数据储存介质容易受损和不易保管的特性, 势必会给会计信息带来容易丢失和毁坏的隐患。
2.4网络和数据库的开放性。
商品化财务软件一般都具备网络版本, 这就给会计人员的安全使用带来严重的威胁。众所周知, 网络带来的不仅是便利, 更使得会计信息机密被侵犯、被恶意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网络通信协议和软件自身存在的BUG, 进而造成网络协议存在漏洞;网络自身布线不合理造成的通信质量差, 甚至出现数据丢失;大量的信息数据传播, 极易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网络黑客的恶意入侵、窃取、篡改、破坏系统和数据等。
3、缺乏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网络和数据库的开放性势必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会计人员在感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 会计机密的被侵犯、被恶意破坏的可能性势必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操作人员需要具备多面手的职能, 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将不仅是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而且某种程度上能弥补硬、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的缺陷,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
尽管电算化安全运行的控制难度较大, 但只要能够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程, 建立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就可以在实行日常工作制度化管理中有效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会计电算化安全运行策略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推广和应用, 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加强, 如何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充分发挥会计在参与企、事业单位中的决策和管理作用, 将是会计电算化实践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完善制度与规范管理
只有建立健全电算化制度, 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安全、准确、合法、可靠, 才有可能为实现规范、合理、健全的制度管理提供最基本保证。主要包括:计算机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只有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并实现全面执行, 才有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硬、软件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实现网络化的单位还应建立网络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者还要根据本单位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及时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当然单位在制定这些内部管理制度时, 应充分体现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保障, 制度制订后还需要重视并倡导制度在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2、日常维护是安全运行的必须
尽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 建立规范了有序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实行了日常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但在电算化运行阶段, 电算化安全运行仍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 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日常维护, 才有可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对安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2.1需要熟悉会计技术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操作人员。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调用财务软件对输入数据的校验功能 (如总额控制校验、数据平衡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 以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必要的授权, 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2.2建立多级备份与恢复机制。
系统备份与恢复机制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瘫痪, 提高安全性, 确保在意外情况下有快速自救能力, 操作人员要善于运用安全保障设备和措施, 建立多级备份和恢复机制, 分层次采用多种备份, 才有可能在一般故障出现时, 服务器系统不停顿工作, 进而实现瞬间恢复。此外, 还要利用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本身的备份功能, 实现重要数据的定期或定时备份这一点对保证数据安全十分必要, 在网络和单机环境下都适合使用。
2.3病毒入侵防火墙。
加强系统的防病毒入侵工作, 网络环境下除防病毒措施外, 还应采用网络防火墙技术、网关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 尽可能控制病毒源, 及时升级防杀病毒软件, 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监督与管理亟待强化
必要的监督将会促进管理制度执行水平的提高, 电算化工作也不例外, 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监督主要包括:
(1) 系统维护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电算化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性能是否降低, 有无病毒存在, 检测数据完整性等。
(2) 主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主要监督电算化操作人员有无违规行为, 系统的运行质量, 制度的执行质量, 及时调整内部管理制度等。
(3) 单位领导的监督与管理。单位领导应经常并虚心听取会计人员的意见, 支持电算化及安全管理工作。
(4) 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监督电算化组织实施情况、管理状况、安全措施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电算化单位进行经验交流, 取长补短, 并组织行业精英专业指导电算化安全, 力争提高行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四、强化后续培训教育
只要不断为会计人员加强后续的培训教育, 才有可能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中的人机协调一致, 实现电算化运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
4.1不断更新知识。
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新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尽快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才有可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4.2安全责任教育。
电算化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工作责任心。
4.3后续综合教育。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在加强会计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 应注重电算化安全的教育, 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培训, 才有可能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针对会计处理及时性、准确性的基本特点, 对如何确保会计电算化安全运行进行了多方面论述。笔者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电算化会计的安全现状出发, 分别论述了会计电算化安全运行策略、监督与管理亟待强化、强化后续培训教育等几个方面内容,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环境下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算化,安全,培训,教育
参考文献
[1]、邹小平.《企业财务分析方法的探讨》.《商业会计》2009年7月第13期, 北京
[2]、费青.《浅谈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会计师之友》2009年第7期上, 山西太原
[3]、武新华.《会计电算化系统实务操作教程》.2007年,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4]、段玲华.《会计信息系统实务操作教程》.2007年,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会计运行系统 篇10
1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县教育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 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 各单位只设报账员, 通过会计委托代理记账, 对学校、乡镇教体办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 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
它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项重要措施, 自实施以来, 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强化财政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制度,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1会计集中核算弱化了原先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 增加了会计监督的难度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 只能从财务制度角度对原始凭证和报销手续的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等问题进行审核, 而很难把握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只能套用有关规定作出判断, 并机械地进行财会核算, 很难识破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后的“合理合法支出”背后隐藏的真相。在会计监督方面, 他们不了解核算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以前降低了。所以, 对核算单位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审核受到一定的限制, 审核的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
1.2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致使部分核算单位部分收入不报账和体外循环
各学校的财政拨款已由财政部门直拨教育会计核算中心, 这一源头已控制住, 但各学校的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由其自行组织, 一些核算单位把透明度不高的收入如赞助费、培训费等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 形成“体外循环”;有些核算单位不合理开支无法向核算中心报账, 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 或者截留收人, 使会计记录无法反映学校的真实经济活动, 从而使违纪行为可能更隐蔽。
1.3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 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管理、清 查仍由原单位实施。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 账实不符, 家底不清, 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经费使用部 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 而忽略资产的管理, 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 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 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4会计核算中心的统管流于形式, 存在无人监管核算中心的问题
核算中心的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记多个学校的账目, 在核算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自身的账务处理是否规范、正确, 是否严格对核算单位进行了监管, 核算中心是否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 都缺少直接的监督检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1.5核算单位报账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从现实来看, 有些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本来就比较薄弱, 会计集中核算后, 每个核算单位只设报账员一名。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大部分通过核算单位报账员来进行。经调查发现, 在集中核算的核算单位中, 将近有一半的人员无会计上岗证和会计专业技术职务, 有的核算单位报账员成为纯粹的“跑腿员”。报账员的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效能的发挥。
2对策及建议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会计集中核算是对预算单位管理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变革, 尽管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遇到了一些矛盾, 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为了兴利除弊, 使这一新生事物健康成长,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2.1核算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审查力度
防止部分单位报销虚假发票或部分收入体外循环核算中心人员要对核算单位的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尽可能参与核算单位的管理, 熟悉核算单位的收支项目。在审计时, 重点检查收入来源是否合规, 是否全部入账, 有无逃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将收入不及时报账、漏报、瞒报、少报或不报账, 形成学校的“小金库”, 搞账外账。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 要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执行全面、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2.2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核算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 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 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一致。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2.3加强核算中心自身的管理, 防止会计核算流于形式
第一, 中心内部实行定期岗位轮换。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如果期服务固定的单位, 与单位报账员的工作感情加深, 在报账审核过程中会存在打不破情面, 或者区别亲疏报人情账、关系账的情况。因此, 通过岗位轮换, 不利于监督的人情关系没有了, 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面对的是新的核算单位, 严格按规定报账, 加强了会计监督。
第二, 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将被审计学校和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共同纳入教育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和建设范围,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心核算会计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约束收支行为。同时,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适应会计核算形式的要求, 相应调整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手段、内容等, 降低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第三, 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教育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核算中心应全面落实执行内部现有的一切规章制度, 确保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管理措施, 实行错账责任追究制度等, 从制度上管人, 确保资金在核算中心的安全运转。
2.4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在服务上狠下工夫, 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 并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制裁措施。广泛吸取各方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2.5提高报账员的综合素质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核算单位报账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使他们符合要求。第一, 制定核算单位报账员的基本条件:持证上岗, 对一些确实有困难无法达到条件的核算单位, 可以采取务实的做法, 给一个宽限期, 使之逐步达到。第二, 财政部门和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核算单位报账员的培训。第三应提高报账员的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6开通网上远程查询和远程报账系统
信息网络建设直接关系到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效率。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信息, 着手开设远程查询和远程报账业务。通过一定的授权, 让校长在自己的电脑里就可以查询本校的财务收支状况, 从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集中核算单位。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审核和修改网上信息, 从而大大地减少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龚少芳.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之利弊及如何完善之我见[J].上海会计, 2002, (3) .
丙烯制冷系统运行总结 篇11
1、丙烯制冷单元工艺流程
来自低温甲醇洗单元的气体丙烯(-40℃,0.04MPa(G))经压缩机入口分离器(142V101)分离夹带的液体丙烯后,进入压缩机一段入口。压缩后(90℃,1.6MPa(G))的丙烯气经丙烯冷凝器(142E101)被循环水冷凝成液体丙烯,减压至0.51MPa(G)进入丙烯闪蒸槽(142V103),闪蒸出的丙烯气在三段入口分离器(142V105)中分离夹带的丙烯液后,进入压缩机三段入口。从丙烯闪蒸槽(142V103)底部出来的液体丙烯(1.2℃,0.651MPa(G))分成两股,一股直接进入丙烯过冷器(142E102)的管程,被另一股减压至0.15MPa(G)进入丙烯过冷器(142E102)壳程的丙烯冷却至-20℃后,送至低温甲醇洗单元使用。从丙烯过冷器(142E102)壳程去分离夹带的液体丙烯后,进入压缩机二段入口。两系列制冷装置共用一个丙烯贮槽(142V102),收集本单元和低温甲醇洗单元排出的液体丙烯,同时两个制冷系列共同使用一个煮油器(142V106),用来去除系统中的杂质。
2、出现的问题
2.1142V101压缩机入口分离器的主要作用:一是将来自低甲的丙烯气液分离;二是将来自压缩机出口通过一段防喘振阀返回压缩机入口的90℃,1.6MPa(G))丙烯气体降温到-36℃,并将142V101液体丙烯蒸发,防止压缩机喘振。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当液位控制超过10%时(设计值为30%-60%)会出现一段入口流量计读数为零,一、二、三段防喘振阀全开,后发现流量计引压管能排出液体丙烯,由于气相带微量液体使得流量计为零,压缩机不能正常工作。
2.2压缩机干气密封气泄漏气压力在全厂开车的过程中高达250kpa(设计值达到195kpa时压缩机会联锁跳车)。原因是在全厂开车的过程中火炬管网的压力高,并非压缩机干气密封系统故障。
2.3在压缩机试车时,压缩机出口压力达到1.79Mpa,(压缩机出口最高设计压力为1.73Mpa,当压力超过1.73Mpa时,压力控制放空阀142PV104会自动打开),但142PV104全开,压力依然高于设计最高值1.73Mpa,后发现142E101冷凝器积液包丙烯液温度测点温度高达60℃,打开142E101循环水回水导淋阀发现水中夹带丙烯。Ⅱ系列出现同样的问题。
2.4试车时期压缩机开车时,二、三段进口需要开喷淋丙烯降温,有时即使开度不大,也会造成二、三段入口分离器液位达到联锁值而跳车,从而给开车造成很大的操作困难。
3、改造方案及应对措施
3.1针对142V101液位控制过高,一段入口流量计失真的问题。处理措施:将142V101液位控制在10%以下,不以液位计读数为准,而是通过监控一段入口压力和温度来调整阀门的开度,使进口的温度略高于进口饱和压力所对应的温度,取得良好效果,没有再出现上述问题。
3.2由于火炬管网的压力高而导致压缩机干气密封气泄漏气压力过高的问题。火炬管网压力高主要是火炬管网积液包中液体未及时排空所致,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火炬管网积液包中液体及时排空。由于泄漏气流量很小,大约 5m3/h,为防止机组因外管网压力高跳车,在大修时,将泄漏气另配1寸管道引至户外高点放空,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
3.3丙烯压缩机出口压力超过设定值1.73Mpa,是由于142E101/142E201丙烯冷凝器泄漏,换热效果差,丙烯气不能冷凝所致。我公司142E101/142E201为列管式换热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停车高压清洗冷凝器列管,查漏并堵死已漏列管。采取上述措施后,丙烯制冷单元基本能正常运行,但是在炎热的七八月份的白天,由于冷凝器换热效果下降,压缩机出口压力仍然略高于1.73Mpa(压缩机出口最高设计压力为1.73Mpa,当压力超过1.73Mpa时,压力控制放空阀142PV104会自动打开),压力调节阀142PV104有一定的开度,大约5-10%,有大量丙烯浪费,在2011年8月大修时,更换新的142E101/142E201,问题得以解决。
3.4随经验的丰富,改变开车方法,原来是当汽轮机暖机结束,可以用调速器调整时,收二三段的防喘振阀,后改为汽轮机在3900rpm暖机时,只要二三段有裕度便慢慢收二三段的防喘振阀,这样既避免开喷淋丙烯,又使出口压力不高于1.73Mpa,避免二、三段进口气相丙烯带液,避免机组液击,改进后不但操作方便而且还可以减少对机组危害。
4、改造效果
会计运行系统 篇12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方式
(一)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本内涵
财政支农资金实际上是全部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支持农业资金的汇总和综合。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界定财政支农资金的范围, 即财政资金投资于什么方面才算做财政支农资金。从我国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来看, 财政支农资金有大、中、小三个划分口径。小口径仅仅限于财政资金用于纯农业方面的支出, 具体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出, 该口径范围比较窄;中口径是指WTO口径, 范围比小口径广, 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农村灾害救济等财政支出资金;大口径即当前的“三农”口径, 范围最广, 包括了农村教育卫生支出、农村基层政权的转移支付等。本文所指的财政支农资金采用的是大口径划分标准。
(二)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运作方式
随着“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和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政府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土地状况、劳动力状况以及科技应用水平的差异, 不断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运作方式, 形成了多样的财政支农运行机制来取代过去单一投入的运行方式, 以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 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9种:
1.财政直接投入。通过财政投入直接补贴农民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资金、补贴农业科研单位或扶持农业企业。
2.贷款贴息。为了鼓励农户或农业企业投资某项政府倡导的农业生产及其产业链的延伸, 由财政出资补贴贷款需支付的利息。
3.政府采购。以政府公开集中招标采购的办法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购买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有利于降低农户的采购成本。
4.配套补贴。为了鼓励农户或农业企业发展政府倡导的某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设施, 在农户和农业企业先投资的基础上, 由财政按一定比例提供补贴。
5.参股。由政府财政以投资入股的形式, 扶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方向的经济活动。
6.有偿资助。由政府提供的财政支农资金是需要偿还的。这种手段有较强的成本约束作用, 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7.事后奖励。当确认扶持对象已按事先规定的要求如期完成财政支农政策扶持项目后, 予以奖励。
8.资助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支持, 再由农户或农业企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 建立一种以丰补欠、社会化大范围互助共济、分散分担风险的农业保险基金, 来增强农户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更广更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之中, 财政支农资金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许多省份相继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9.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财政对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未来发展的方向, 主要包括: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 引入农业公共服务多元投入机制;配合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制度, 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御机制, 缓解农村资金约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 如社会治安、农民权益、教育培训、娱乐设施等。
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管理程序
财政支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支出是和财政收入相对应的, 在我国, 财政收入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财政收入构成。一般性财政收入主要包括: (1) 税收收入; (2) 国有资产收益, 例如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利润; (3) 政府收费, 例如工商管理费; (4) 专项收入, 例如排污费收入; (5) 其他收入。特殊财政收入主要包括: (1) 专用基金收入; (2) 政府债务收入, 例如政府发行债券收入。财政支出是对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 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 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财政支出有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文化体育支出、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府采购支出、政府运转支出等方面。其中, 财政支农支出是财政部门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用于与提供农村、农民、农业公共产品相关的项目上的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是建立在预算编制基础之上的, 预算要遵循“以收定支, 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同时要按照部门预算“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两上”指的是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和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报送财政部;“两下”是指财政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部根据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之后的财政支农资金经过逐级流转到达资金使用单位, 使用单位要按照预算对支农资金进行支配使用 (即支农资金预算的执行) , 最后进行财政支农资金年度决算。而会计监督则贯穿于支农资金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的全过程。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管理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见图1) :
三、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其必要性:
(一) 理论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的理论必然性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理论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 由于“经济人”和“有限理性”假设, 交易双方对信息量的占有程度是不同的, 人们对自身相关信息的占有量总是多于他人, 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二是交易双方对各自的信息优势是心知肚明的, 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总是想获取更多的信息。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不对称信息在交易发生前后分别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对于财政支农资金,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划拨要经历层层行政单位, 导致财政资金的投资方与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方相比, 对支农资金的划拨、使用、决算等问题, 掌握相对较少的信息, 处于信息的劣势。而投资方总是想获得更多财政支农资金运作方面的信息, 因此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的会计监督,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规模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分工的出现, 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 而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 他们有精力和能力去代理权利所有者不能行使的权利, 于是, 权利所有者就通过一种明示或者隐含的契约, 雇佣这些代理人去行使一定的权利, 并支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
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涉及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1) 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与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通常情况下, 中央政府财政部门并不是直接对支农资金进行应用和管理, 而是委托给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者是农业的主管部门, 这是第一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
(2)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与资金具体使用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接受中央财政部门的委托后, 要根据不同的支农项目, 将财政支农资金划拨到不同的单位。如:农林科技事业费要划拨给农业行政事业部门;农民的种粮补贴要划拨给村委会, 由村委会支付给农户;水利设施建设等要划拨给具体项目承建者。财政支农资金具体使用者与地方财政部门由此也构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 委托方所获得的支农资金具体使用的信息都很少, 因此需要会计监督来改变委托方在支农资金运作方面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 以促使资金按照预算高效率的运行。
3.博弈理论。
博弈理论认为, 当存在利益冲突时, 由于利益团体内的成员都是“理性经济人”, 所以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忽视团体整体的利益。因此, 从团体整体看, 个人的这种理性是不利的。在财政支农资金链条中, 有三个大的利益主体: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下级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农业主管部门、地方性生产组织 (包括:农户或农业企业、村委会及集体经济组织、农业行政事业部门或项目承建者) 。这三个利益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 会利用各种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团体的利益, 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进行会计监督。
(二) 实践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构成了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的实践必要性:
1.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对于部分支农项目, 在立项之初, 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相应的比例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 以保证项目的正常有效运行, 但现实情况通常是中央财政资金到位了,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却迟迟不到位, 使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无法运转, 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全面实施。
2.财政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挤占挪用现象泛滥。据国家审计署2008年对河南、甘肃、山西等10省区30个县2006—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显示, 仅10省市财政和有关部门违规使用的资金高达26.93亿元, 其中用于建房买车的就有5 837.4万元。而在县乡两级, 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 大量存在着把一些支农资金用于弥补工资发放和办公经费的缺口, 支农人员“吃”支农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有一部分财政支农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评估, 效益很差;有的项目长期搁置, 欲上无益, 欲弃不舍, 使有限的资金大量沉淀和浪费。据国家审计署2008年的统计, 审计抽查的10省区市应于2007年底完成的86个财政支农项目中, 有32个未达到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占抽查项目总数的37%, 致使已到位的8.24亿元支农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如内蒙古自治区应于2007年完工而未完工的支农项目总投资超过4.87亿元;重庆市林业局所属重庆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投资建设的昆虫博览园项目, 因决策失误造成投资失败, 其项目所有资产被法院拍卖用于抵偿债务, 致使财政支农资金和国有土地增值收益1 444万元全部损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的薄弱。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层层划拨, 加大了截留、抵扣、挪用等问题的产生机率, 同时造成了职责不清, 监督不力, 互相推诿现象。因此, 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
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理论上, 按照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流程顺序, 财政支农资金应该受国家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
首先, 财政支农是由中央财政部门出资的, 但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部门不直接参与支农资金的具体运作, 从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个关系中, 中央财政部门处于委托方地位, 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会计监督, 因此财政、审计等部门有权代表国家,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部门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主要包括监督资金账簿管理及账户管理、发票的审核、资金的使用结果等, 这就是财政支农资金的国家会计监督。
其次, 当财政支农资金流转至相关单位或组织时, 单位或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以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 使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做到:对贪污、挪用、挤占支农资金和擅自扩大支农资金应用范围等犯罪行为予以揭发、抵制和纠正;对不依法设置支农资金专门账簿等违法行为予以检举;对支农资金合理使用提出建议,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 财政支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 需要接受社会会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社会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 注册会计师对支农资金运作单位所提供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资料以及其他情况进行的合规性审查, 同时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还要接受财政部门的再监督; (2)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支农资金运作的相关环节进行的一种没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如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信访、申诉等。
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相应的法律不健全, 单位或组织内部以及社会中介会计监督薄弱, 加上财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对支农资金很多领域会计监督缺失, 导致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存在缺位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目前, 为了强化会计监督,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如《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预算法》、《审计法》等, 虽然主体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但是有关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相关细则还未颁布, 这就增大了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空间”, 降低了会计监督的效力。此外, 即使现行的有些主体法适用于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 但由于其缺乏实际操作性而丧失了实际意义。比如:《会计法》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 有权检举, 如果会计人员发现了领导存在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等违法行为而不检举, 则属于违法, 而一旦检举, 则可能会受到领导的打击报复。所以国家在制定和调整支农资金相关法律法规时, 应该考虑法律的可操作性。
2.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单位或组织内部会计监督弱化。单位或组织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 不利于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在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的单位或组织中, 有的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有的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机构, 但这些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能起到对企业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极少, 使监督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致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而且, 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委以重任, 赋予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利用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经济活动 (包括监督本单位领导人) 的职权, 但是, 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 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 会计人员的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 内部会计监督受到弱化。
3.国家会计监督存在重复和职能不到位现象。由于国家会计监督的主体广泛, 政府监督部门之间如财政、审计等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往往产生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重复监督。而作为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由于自身监督力量薄弱, 难以对众多的资金运作涉及的全部单位和组织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 出现了在某些财政支农领域国家会计监督缺位现象。
4.社会会计监督薄弱。目前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社会会计监督引入注册会计师监督的很少, 有的只是人民群众的舆论、信访监督等, 但由于舆论、信访几乎不具有法律效力, 所以目前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社会会计监督非常薄弱。
五、我国需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会计监督
为了解决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应该积极完善适用于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 避免政府会计监督的重复和缺位, 加大社会会计监督的力度。
1.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保证支农资金运作过程中会计监督有法可依。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配套法律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根据财政支农实务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使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落到实处。在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相关单位或组织内部实行内部控制责任制,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我评估,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日常和全过程控制的作用。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 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明确国家会计监督职责, 避免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会计监督的越位和缺失。财政、审计等部门应进一步理顺、明确工作职责, 协调工作关系, 形成监督合力。尤其是财政部门应作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 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普通监督权, 从计划上建立定期监督制度, 并从根本上解决监督缺位的问题, 消除会计监督的盲区。
4.加大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社会会计监督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施以中立立场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 是保证支农运作相关单位或组织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所以应逐步引入财政支农资金运作过程的注册会计师会计监督, 同时强化人民群众及其他组织的舆论、信访监督。
摘要:财政支农是国家用于保护和支持“三农”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会计监督存在一系列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赵珊.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 2008 (2) .
[3].叶以波.对我国会计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 2006 (04) .
[4].李崇科, 胡文杰.财政支农资金全过程监督探析[J].财政监督, 2008 (11) .
[5].何振国.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