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录像

2024-07-21

教学录像(精选12篇)

教学录像 篇1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加快,教学录像在职业教育中不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校建有局域网,并实现了光纤联网。在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教育技术培训背景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录像在我校成为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

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开始利用教学录像进行网上评课教研活动。此项工作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教研室和广大教师积极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感受。

1 教学录像可以使青年教师学习并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在我校教学录像的获取非常方便,可以是学科教师的课堂实录,也可以是公开课现场摄制的录像。教学录像可以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利用网络将教学录像转储在多台计算机硬盘中,进行教学研究时,可利用媒体软件进行播放。学科组教师可以在各个办公室同步观看,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快进”、“快退”、“暂停”、“循环”等按钮,单独观看自己想研究的内容;既可定格问题画面,又可循环播放典型的场景,从而使观看者反复揣摩、加深认识、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软件对自己的实录课进行回放,自己观摩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发现问题、纠正不足。尤其对于年轻的教师,这无疑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好方法。

2 教学录像使全校教师在保证各自工作前提下的听课成为可能

制作好教学录像后,通过刻录技术将其转为数据格式存贮在光盘上,保存好光盘,也可多复制几份,可以存为资料备份,然后在网上播放,教师可以随时点播教学录像,使全校听课、同行评课变成了现实,解决了因课程相撞而无法听课的矛盾,真正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

3 通过教学录像同学科教师可以进行教学研究

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采集需要的画面、视频片段作为研究报告的实证资料,进而可以将其制成交流汇报用的演示文稿,也可以作为教学再设计的对比材料。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可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课堂问题的目的。利用视频软件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多次循环播放或教学场景的定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研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具有实证性、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面对新课程实验出现的诸多问题,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操作性。如果说常规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粗略的诊断,那么利用这种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且针对性极强的诊断。

利用教学录像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研究的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课题教研的有效载体。从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来讲,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推荐好的教法和学法,落实新课程实施目标。但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确定研究的任务或方向。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录像才有真正的意义。

4 通过教学录像可以在网上对教师讲课进行评价

教学管理、督导部门,通过网上看课、评课,既可以掌握教师总体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可以发现个别教师存在的不足,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实践资料。

分析网上评课数据,可以看出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的设想、措施、手段等在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的,其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及办法。

从教学实践的亮点发现教学设计的缺陷。教学实践中的哪些做法、措施、手段的效果比教学设计中的预想效果好,找出产生更好效果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学设计。

过去我们将所有听课教师集于一堂共同评课,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往往出于同事之间的情谊,评课时避重就轻,对优点大肆宣扬,对缺点一笔带过。针对这种情况,改用网上评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教学录像的利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

教学录像的利用离不开教师群体的积极支持和相互协作,最终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在专业上得到发展的同时,在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方面也得到了升华,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教师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益处。

6 利用教学录像进行教学研究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

制作教学录像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所以教学录像只能在有一定硬件设施的学校开展,还有教学录像的产生离不开摄像、采编、制作、刻盘等技术程序,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至关重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将面对更大的挑战,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自觉提升理论水平,主动进行课改实践,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创新校本教研,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录像,教学,应用

教学录像 篇2

运用录像手段 优化作文教学

运用录像手段优化作文教学 冉正方 电视录像集音响、图像于一体,能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同时它传递信息容量大、强度高,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表现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过程,它直观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八七年以来我们将录像搬进课堂,用于小学生作文指导,其目的是通过运用录像给学生提供形象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间接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以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立的“异步教学论”为指导,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运用录像手段,激发写作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这无不都是说明兴趣的重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将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并拍摄的录像资料纳入课堂进行启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正如小语大纲指出:“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根据每次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和有趣的活动,寓写作于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趣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如五年制小语第八册基础训练2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文章赞美一件事物,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州宾馆的假山和金鱼池,参观凤凰山公园.基础训练3要求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我们就组织学生搞一次有意义的劳动,美化校园――填花台.基础训练4的习作要求是:记一次比赛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凤凰山上进行一次登山插红旗的比赛活动.基础训练8的习作要求是:记一次野炊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到郊外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野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我们将每次活动都分别用摄像机录下,并编辑制作成“小学系列作文资料”,(录像)还根据不同内容配有美妙悦耳的音乐,再纳入课堂,对学生进行作文启发指导,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活动,又通过录像再现在眼前,特别感兴趣,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

[1][2][3]

简论摄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 篇3

关键词 精品课程 教学录像 拍摄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体现学校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拍摄制作人员把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既客观地反映,又艺术地再现出来,精心摄制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拍摄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要经历三个过程。

1 前期准备过程

1.1 拍摄场地的选择

现在大学的课堂教学大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样的多媒体教室适应现代教学,但不一定适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拍摄。拍摄课程录像对光线、声音、环境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尽量选择环境安静,外界干扰少,光照充分,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拍摄。这样才能保证录像的质量。有条件应当专门建一间符合拍摄要求的多媒体教室或在演播室进行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拍摄。

1.2 拍摄设备的准备

开拍前一定要认真检查所用摄像机的状况,电池电量, 电源适配器的连结, 保证所用设备的正常工作。用作主机的摄像机要选用能拍摄45分钟以上的摄像机,要用稳定, 阻尼效果好,可用手柄空制摄像机的三角架。多台摄像机拍摄,要调整好白平衡,使拍摄的录像色调统一。记录课堂教学的声音最好用无线录音设备, 这样可保证录音的清晰完整。另外, 拍摄现场的灯光、音响、多媒体设备都应检查一遍, 保证正常使用。

1.3 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

拍摄前拍摄人员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非常重要。一方面拍摄者要了解讲课的内容,授课老师讲课的特点,他所用的课件,与学生的互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一次。现场感受讲课的过程, 对所拍摄的课程内容和过程充分了解, 制定好拍摄方案。另一方面是让被拍摄者了解录像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在试拍过程中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面对拍摄。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才能共同完成教学录像的拍摄。

2 拍摄过程

2.1 机位的选择

拍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一般采取单机位、双机位和多机位的拍摄方法。双机位和多机位的拍摄一般都采用一台摄像机作为主机, 用三角架固定放在教室后排座位的中间位置, 全程完整地拍摄课程教学录像。 其它摄像机放在教室前排座位或中排座位的两侧,灵活变动,多方位多角度拍摄课程教学。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感到,两侧的机位是灵活变动的,不需要全程拍摄,用一台摄像机两边拍摄,也可以做到多角度多方位地拍摄教学内容。双机拍摄,只要两机互相配合好,也能拍出多机的效果。所以双机拍摄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拍摄方法。下面就谈谈双机拍摄的方法。

2.2 主机拍摄

主机肩负着完整拍摄整个讲课的全过程, 后期编辑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以主机拍摄录像为主。 所以主机拍摄非常重要。

主机一般固定置于后排中间的位置,拍摄角度要稍高些,构图有俯视的效果,这样拍摄的画面更好看。主机以拍摄老师讲课的中近景为主,全景和特写为辅的方法来记录课堂教学。 课程录像的开头和结尾一般都用全景来表现, 用来交代教学现场全貌,课堂的环境。拍摄过程中也可适当拍一些全景畫面来反映课堂的氛围。特写是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 当老师板书, 教学挂图、实物演示等都可用特写来表现。中近景是对老师讲课的最好展示。中景用来表现教学中部分细节,如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师讲台前的活动,学生听课的反应等。老师为了更好地讲述课程内容,经常用表情、体态、手势、语音语速来表达, 近景能充分地把它展示出来。 拍摄中几种景别交互使用, 镜头不断变化, 但景别的运用要跟随讲课的进度和课堂情况合理使用, 切忌频繁使用。

景别的运用是通过镜头的运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录像中主要用推、拉、摇、跟四种拍摄技巧。 这几种拍摄技巧一定要巧用,慎用,不可过多过滥。在使用时要平稳,均匀,自然,节奏不要太快。例如,推镜头是指画面构图由远及近地向主体接近的拍摄方式。是由全、中景向近景、特写过渡。推镜头的目的是引导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细节的作用。当老师在讲解教学挂图、实物演示或在板书时,把镜头平稳匀速的推上去,让观众看清这些细节,就能使观众更明白和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总之,镜头技巧运用得好,不但能使教学录象变得生动活泼,还能加深观众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3 辅机的拍摄

辅机的位置一般放置在教室的两侧, 可灵活变动。 辅机主要拍摄学生听课和老师互动的场景,也可拍摄一些老师上课的侧面镜头。主机和辅机要相互配合,当主机拍摄全景和拉镜头时辅机要避免在画面中出现,辅机在拍摄时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况,适时地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抓拍学生上课的镜头。例如,学生认真记笔记,专注听课,回答老师提问,老师讲课,实物操作,黑板板书等。镜头以中、近景和特写为主, 运用推、拉、跟等拍摄技巧来进行景别的变换。在运用这些手法时一定要掌握好节奏和保持好画面的平稳。

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主机为主,辅机为补的拍摄方法。把课堂教学完整、多样地记录下来, 为后期编辑制作课堂教学录像提供丰富的编辑素材。

3 后期编辑制作过程

首先要把主机和辅机拍摄的课程录像素材用AVI格式采集到非线性编辑机里,用AVI格式采集信号损失小, 录像的质量得到保证, 还要把老师讲课用的视频音频资料和播放的PPT文件一并采集进去。正式编辑前,让上课老师把拍摄的录像认真看一遍,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记录,在非线性编辑时把记录视音频完整的主机拍摄的录像素材作主线,放在视频1轨道上,锁住主机录像素材中的音频轨道。先把主机拍摄的录像素材粗剪一遍,把其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能用的镜头删除。把需要编辑的辅机拍摄的录像素材和老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放在视频2、3轨道上。然后对视频轨道上的素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取舍,细致的剪裁和组接,把这些录像资料整合在一起,在视频1轨道上编辑成内容丰富完整课程教学录像。这项工作较烦琐,需要细致地比对和反复调整,特别要注意声画同步。

在录像的编辑中可以使用一些剪辑技巧,例如,在编辑师生互动的的画面,可以用画中画或左右画技巧,同时呈现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情景,就像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景别变换,镜头插入时,运用转场的特技,能使画面过渡得流畅自然。对课程教学录像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字幕来提示和强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再为课程录像制作有艺术性,符合教学主题的作片头和片尾。按照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要求,整片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45分钟以内。使用AVI, WMV, ASF, 或RM格式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制作成符合标准的流媒体文件。上网让更多的人观摩学习,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蔡哲.浅析精品课程视频录像片的摄制技巧[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4).

[2] 张伟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教学录像 篇4

●主要内容介绍

基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认识的思路,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节采用了“情境引入→操作体验→了解原理→应用展望”的线索组织内容, 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 引入:虚拟主播安娜的事例; (2) 活动1:手写输入, 语音输入; (3) 活动2:光学字符识别 (OCR) ; (4) 活动3:自然语言对话 (文本对话) ; (5) 活动4:自然语言对话 (文本对话及机器人形象) ; (6) 活动5:机器翻译等。

根据课标提出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 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信息处理工具的实际效果时, 感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难点为“简单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课本以用手写板输入汉字为例, 要求理解对手写文字进行智能识别时的相关流程:手写汉字、信息读入、预处理、笔画识别、特征匹配、显示汉字 (如图1) 。

如果我们不深入研读课标, 只是简单地按照书本的顺序, 将六个活动依次经历一遍, 当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智能处理技术的魅力, 但却对本课的难点——“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无法突破。事实上, 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向学生解释文字识别时所谓“预处理、笔画识别、特征匹配”等相关步骤。

基于此, 我们强调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来选择实践活动内容, 要将课堂的有限时间花在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下面, 我们以佛山市曹雪丽老师的《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一课为例, 看看她选择了怎样的活动来引入课程, 是如何分组活动和突破教学难点的。

●情境引入几层“双关”

曹老师为引入本课, 向学生介绍了两个人, 一位是被称为“当今爱因斯坦”的英国思想家、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一书的作者 (如下页图2) ;另一位是曾被评为“年度十大闪客”, 制作过朱德庸漫画改编的幽默喜剧《醋溜族》的中国人田甜。两个人的命运如此相似——都必须借助于智能工具在社会上生存。霍金瘦得出奇、全身瘫痪, 从21岁起身患卢伽雷氏症, 除了思想, 只能支配三根手指, 必须依靠机器才能与人交流;田甜12岁时, 遭遇歹徒入室抢劫, 歹徒在她脖子上划了两刀, 清醒后, 除了头还能动以外, 脖子以下的身体永远失去了知觉。9年后, 田甜成立了“田甜工作室”, 能用嘴含着一根特制的手写笔制作动画, 成为知名闪客 (如图3) 。

为了加快学生体验智能处理工具的进度, 在介绍霍金时, 曹老师运用计算机播放了霍金的文字资料;而介绍田甜时, 展示了她的成名作《再生翼》。《再生翼》讲述的是一只毛毛虫破茧而出成为蝴蝶的故事, 这与田甜的命运何其相似, 正如她自已所说:“命运虽然残酷, 可是她关了一扇门, 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嘴里的那支笔, 正是田甜再生的翅膀啊。

很多教师虽然经历了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但却对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知如何下笔。事实上, 大爱无声, 只要平时多做有心人, 多思考, 多行善, 就可以做到在情境引入时, 找到恰当的案例, 既传递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又给人一种精神深处的感动。

●课堂活动埋下伏笔

在书本所提供的五个活动内容中, 曹老师选择了活动2——光学字符识别 (OCR) 。通过主题网站的指引, 学生将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两个文字材料导入到OCR软件中, 体验智能识别的过程。由于两个材料清晰程度差别较大, 大多数学生发现计算机能很快识别出第一份材料, 但第二份材料识别出来的却是乱码。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二份材料虽然不清晰, 我们人类还是可以看得出上面写的是“成绩”两个字, 但计算机为什么识别不出来呢?这是不是说明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呢?我们应如何提高其智能识别能力呢?

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原理”, 而是主动去探索这个原理, 因为唯有理解了这个原理, 才能够提高计算机的识别能力。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幼时游戏大放光芒

在这个环节里面, 曹老师设计了一个“猜字”的小游戏:三人一个小组, 学生甲在学生乙的背后写字, 乙来猜是什么字, 而学生丙仔细观察他们的活动, 要求最后能说出他们游戏的全部过程。在这里, 我们看到小组分工非常明确, 而且人数也恰到好处。这又让我联想到很多信息教师在信息课里组织学生小组活动“集体创作”时, 通常按坐位四至六人进行分组, 但因为并没有仔细考虑到小组活动中异质同构、各人分工、人数多少等因素, “合作”其实没有落到实处, 通常成了小组中某位能力强的同学“包办代替”了。

在这个游戏活动中, 看似甲和乙是游戏者, 玩得非常开心, 而丙被冷落到了一旁;但事实上, 丙的工作才是真正的核心, 也正是难点所在。课堂实际活动中, 丙在描述游戏过程时, 都说“第一步是写, 第二步是猜”。仅仅这样没有达到教师设计活动的目的, 曹老师只好亲自出马,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她在一个“学生乙”的背后“悬空”写了一个字, 然后让乙去猜是什么字, 学生乙当然猜不出, 这时丙就明白整个过程中, “第一步是写没错, 但第二步是乙去感觉是什么字, 然后第三步才是猜”, 好一个“感觉”, 真的是来之不易啊!学生明白了感觉这个步骤, 就可以很快说出乙在猜字之前, 事实上是先将甲所写的笔划组合起来, 在自己学过的汉字中比较, 然后才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不正是文字识别时的“手写汉字→信息读入→预处理→笔画识别→特征匹配→显示汉字”的原理吗?

布谷催春 录像课教学反思 篇5

反思此次音乐录像课教学活动,我坚持在《布谷催春》的教学设计中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爱上侗族大歌的音乐课上来,把教学中的“拉所”“更夺”“起顿”等学习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侗族大歌的“拉嗓子”模仿布谷“嘟咕”歌唱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民间音乐美的视频来审美为核心,以“模仿秀”的形式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了解 “侗族大歌”这类民间民歌体裁的音乐实践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

通过每一次的试教,一次次修改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布谷催春》音乐教学资源中的“多声部合唱”和“一领众合”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的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速适中和语言美,选择美的清晰的视频和高质量的音频文件,“多声部合唱”实践体验中的指挥动作美,用自己的方式呈现音乐作品的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侗族大歌《布谷催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无过多繁复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用不同的媒体和形象表现音乐,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布谷鸟叫,看侗族舞步表演,唱侗族人的布谷歌声,跟音乐打节拍律动动作,创作属于我们师生合作的音乐呈现方式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回想第一次试教此课堂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讲得太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第二次试教前,我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初三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扎实,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 “活”起来。

我想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上虞区实验中学 汪燕萍

教学录像 篇6

传统的随堂听评课是课堂诊断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听课教师在现场对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评析,在听课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学习教学技巧和课堂氛围调控等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然而,这种方式是观察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从现场情境中收集信息,但由于每人的感官局限性,观察者不可能把一整堂课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录下来,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以及相应的处理与分析。反思以往的“听课——评课”模式,往往流于形式,真正的效果不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制作录像操作更加简单化,为课堂录像提供了条件。运用录像观察,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教学研究更加地仔细、深入和科学化,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在对课堂教学录像的基础上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有助于上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使出现的问题在解决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2)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这样就为不在场的教师、专家进行异时、异地的交流与借鉴提供可能。(3)使得一次性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重现,这就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开展录像教学研究,简单总结了在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经验。

1.对自己的课堂实况进行录像,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对课堂情境的创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我上了一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一加速度”的课,并对课作了录像,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总感觉还缺少点什么,就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等看完录像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计划,我在课上忽略了探索加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便让他们做练习,学生对公式进行机械记忆,感觉好像懂了,会用了,但不少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所以记忆不牢固,做题容易错误。究其原因,我没有注重加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紧接下来,我又对自己的几节课进行了录像,并总结出了几种创设课堂情景的途径:一是对教科书中情景的运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课本中给出情景的教学价值,将教学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对书本中的情景进行再加工,给予一些现实情景,使其情景化;对教材中的多个情景进行必要的整合,给学生整体的感觉便于学生接受。二是从现实生活中进行挖掘,要想设计好每一节课,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到生活中去寻找教学情景的源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优秀的教学情景。

2.对自己的课堂实况进行录像,进行观察、分析、反思,明确了如何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探究它们的关系。观察自己的录像就会感觉到有强迫学生的思维朝向教师预设的轨道的做法,而且从录像上也可以看出,对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得出,有不少的学生对于法则非常茫然,说明对于这个特点的认识是个难点,我在下一个班的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经自己归纳的特点和书上的特点进行对比,看是否一致,若有不同,不同点在哪里?应该怎样去理解?从而归纳出完整的规律。若有学生讲不出来,教师就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实验来判断是简单的代数和合理,还是画四边形更加合理,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通过这一次活动,我认识到:理解定理要讲清楚定理中的关键词;要知道学生对其为什么觉得难理解;学生难理解,那么问题在哪里?知道了这些自己才能够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

3.对自己的课堂实况进行录像,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对课堂的引入进行了探究,总结了以下的方法。(1)物理引入应遵循物理学习的认知规律。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经验基础上。因此在物理教学引入时,必须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将学生的原有认知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到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从特殊情况来研究。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上手,也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探索目标。(2)物理引入应体现知识形成中的物理思维方法。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习中的灵魂,教师在引入时要把握物理知识形成中的物理思维方法,这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在引入中融入物理思想和方法,对学生新知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启迪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物理引入形式应多样化。物理引入应该多样化,才能给学生新、奇、趣的感觉,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总是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会失去绝佳的教育时机。教学引入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是我们物理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更好进行物理引入设计,才能使物理学习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课堂录像,反思课堂教学后得到的切身的体会。

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实现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

精品课程[1]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真正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 激励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质量, 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体系, 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堂录像等材料实行上网评审公示, 以便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在全校、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让评审专家组、广大师生从网上通过课堂实况录像来对授课教师的仪表、授课情况、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定。由此可见, 前期的课堂教学录像摄制的成功与否对精品课程的后期评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一堂精品课的录像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来介绍一下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实现。

一、利用软件来实现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录像

《屏幕录像专家》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制作工具 (见图1) 。使用它你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软件操作过程等录制成FLASH动画、ASF动画、AVI动画或者自播放的EXE动画。该软件采用直接录制方式或者先录制, 再生成的方式录制屏幕录像, 使用户对制作过程更加容易控制。另外可以录制Realplay中播放的电影内容, 并支持后期配音和声音文件导入, 使录制过程和配音分离。在电脑中安装上屏幕录像专家, 结合电脑中的摄像头、麦克、显卡和声卡, 就可以制作出一般普通精品课程。

二、使用单个专业摄像机进行摄录

单机拍摄法是要学生、教师两者兼顾, 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对教师和拍摄者的要求都很高, 不能出现差错, 否则就要重拍。另外拍摄的画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最突出的就是整堂课几乎都是在拍教师, 学生的画面廖廖无几, 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 学生提问的镜头很少。摄像机角度变换少, 画面景别变化有限, 为保证整体效果大多采用全、中景, 看上去比较单调, 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 师生互动不够[2]。

三、采用多台专业摄像机进行摄录

多机拍摄就是用至少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 用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时又称双机拍摄。双机拍摄相比单机拍摄的课堂教学录像无论从教育性、技术性等方面都要好得多。双机拍摄时机位的安排可以一前一后, 拍摄教师的机子安置在教室的后门附近, 拍摄学生的机子安置在教室的前面, 但拍摄时两机要尽量避免拍到对方。分别拍摄学生听课和老师讲课的全过程。

也可用3台摄像机拍摄, 类同于双机拍摄法, 我校申报的精品课程的录像都是这种方式拍摄的。机位布置时, 可以一前两后固定拍摄, 后面两台摄像机, 一台录制教师讲课的特写镜头, 另一台摄像机录制课堂教学的中景和全景, 前面的一台摄像机拍摄学生。拍摄时摄像机要尽量不要将其他的摄像机拍到取景器内。拍摄教师的机子均采用固定的方式, 机位不移动, 利用镜头的变换来拍教师的授课过程, 同时要注意把授课的重点难点表达出来, 把教师讲课过程中生动的神态、举动及教学演示等细微之处都要表现出来。拍摄学生的机子可以采用固定方式, 也可用机位移动方式, 关键是要把学生听课的过程拍摄下来, 对学生听课时的全神贯注神态, 回答问题时的精彩之处都要尽力表现出来。

下面介绍一下我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 视频和音频线路的连接。首先视频线路的连接, 将三台摄像机的信号用视频线分别连接到特级台, 再从特技台用视频线连接到监视器进行监视, 特级台的输出给录像机进行录像 (见图2) 。

其次是音频线路的连接, 课堂录像的声音有两路 (见图3) , 一路是教师的声音, 一路是课件的声音。教师的声音由无线麦克送给调音台, 课件的声音由声卡的输出给移频功放, 再由移频功放输出给调音台, 教师的声音通过移频功放就可以在教室中播放。调音台的声音输出两路, 分别给电脑的声卡输入和录像机, 这时要调整一下电脑中音量控制, 将播放时线路输入的复选框取消掉, 这样的话, 调音台给电脑的声音就不会在移频功放中播放, 形不成回路了。

我们在电脑中安装江苏科建的实时直播系统 (Scenic Live) , 利用双画王视频采集卡将视频输入到电脑中, 用Scenic Live录制一套CSF格式的课堂教学录像。这样可以一次性制作出高质量的两种格式的课堂教学录像, 而且录像效果比较好, 基本上不需要做后期的编辑。

课堂教学录像只是对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教学活动作记录, 并不是对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的“全息性”记录。不管是采用单机还是多机拍摄, 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乎着整个录像的成败。所以要求拍摄者要对摄像机的各项性能充分了解, 熟练掌握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在摄制中的准确到位时间, 对不同景别的使用要准确到位。选择最佳拍摄角度, 利用有利的光线条件, 尽可能的塑造完美的屏幕效果。麦克一定要选择拾音效果强的专用麦克, 保证拾取的现场音 (尤其是教师讲课的声音) 清晰自然[2]。

四、后期制作

录像完成以后, 课堂教学的素材就基本完备, 教学录像也已基本定型。接下来的后期制作根据教学需要, 在不违背镜头组接的原则和转换技巧的基础上[3], 对教学录像片作些技术性和艺术性处理, 以便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摄录编设备配备比较高档的学校, 在拍摄过程中就可当场一次性录制出高质量的精品课录像。如果的确需要非线性编辑时, 可以用Premiere, 苹果, Sobey等非线性编辑软件。具体操作在此就不作详述。

制作课堂教学录像是申报精品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第三种方式进行录像, 到目前为止, 我校的精品课程有国家级一项, 省级精品课程14项。精品课程的录制使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通过网络视频技术传播给学生, 也可以为多数高校教师学习借鉴, 使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DB/OL].http://jpkc.bjedu.cn/xgwj/03.htm.

[2]徐秦芳.浅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摄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 3

教学录像 篇8

一、五国科学教学的研究框架

为了描述和比较五个国家的科学教学情况, TIMSS科学教学录像研究对439节八年级科学课进行了分析。在科学教学领域, 如此规模的国际录像数据收集和分析是史无前例的, 本项目的研究程序包括:选择样本课、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为了组织和优化学习目标、研究问题及编码维度, 各参与国代表组成了“科学代码研发团队”, 他们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首先, 研究团队利用实地课程录像做出参与国科学教学特色的假设;第二, 大量文献回顾为研究调查到的科学教学特征提供一览表, 这些文献包括参与国的课程标准以及调查研究, 这就为观察录像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和课程特征。作为项目顾问的五位美国科学教育者和来自五个参与国的国家研究协调员共同回顾、优化挑选出研究问题和编码维度。最后, 为了研发一个总体的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可用来指导优化编码顺序和成果汇报组织的研究问题, 研究团队比较了基于文献的重要科学教学特征、顾问所推荐的重点课程特征以及他们自己的课程评议。

图1是研究团队研发的录像研究中科学课程分析的概念框架。[1]TIMSS概念框架强调分析单元的课程的集中性, 关注了施瓦布的四个教学要素 (教师、学习者、主题和社会环境) 的重要性。学者们一致认定本研究不应仅限于观察教师行为, 需要考察科学内容和学生行为 (即学习机会) 。因此, 本项目中提及的教学不只是教师行为, 而是一种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概念性框架同样强调了文化大环境对科学课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即科学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 教学的开展是在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和感兴趣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信仰、期望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该研究还表明教师对于学生、教学和学习以及教师角色和科学有着深深的信念, 这些信念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及其为学生提供科学学习机会的方式。在本研究中, 文化上的差异不会被直接观察到, 但会通过对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的观察中得以揭示。虽然概念性框架认可施瓦布四个教学元素的重要性, 但其只对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的可观测特征进行分析。例如:本研究分析可观察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而不涉及不可观测活动, 如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选择和教师、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等。为了弥补这一欠缺, 本研究在集中录像可观测教学特征的同时, 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背景、备课情况以及目标等信息。

二、教学录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录像使得研究者可以多次观看教学事件, 以便研发一套连接形象术语和定义的指代物。这在涉及多种语言和国家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录像允许研究者对数据进行语法分析以便得到更具有可控性的部分, 从而促进了复杂过程的研究。观察者既可以在各个阶段对录像进行编码, 又可以在每个阶段对科学教学的不同维度进行编码。来自不同地方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研究者可以在同一地点利用一套共同的录像数据研发代码并建立其信度。录像使从各种角度编码成为可能, 并且使得具有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和观点的研究者能够考察相同课程。[2]虽然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给研究增加了难度, 但这种方法比其它通过记录研究教学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完成以科学教学为基础的共同语言目标, 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指导原则从而进行编码。这些原则包括: (1) 使“文化当局者” (cultural insiders) 、科学家、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参与到编码过程中; (2) 采用一种研发代码的重复过程; (3) 使用能够捕捉事件发生、持续时间、特征和质量的代码。

TIMSS科学录像研究的课程覆盖了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健康、物理和技术等科学主题。由于内容的范围和所收集的具体主题 (如电学) 和具体学科课堂的数量较小, 本研究集中在八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一般体验。例如:不会具体描述八年级的化学或物理课程中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因为在各国观察到的科学教学差异可能是所强调科学学科的不同所引起的, 所以这种局限性很重要。因此, 观察到的科学教学中第一手现象可能和各国科学教学实践或科学学科的不同有关。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把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而捷克和荷兰则把科学分成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的课程。因此, 该录像研究的内容并不关注具体的科学学科, 而是以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 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如表1) , 分别是教师活动、科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三、五国科学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

(一) 教师的经验背景和工作量

教师在录像课教学后需要回答调查问卷, 通过该问卷, 研究者收集教师的背景信息和课堂情况。问卷中科学课堂的背景包括:教师特点、教师对科学教学和学习的期待、看法以及他们对课程安排的意见等。为了收集上述信息, 调查问卷以三个问题展开:教师的经验背景和工作量如何?教师认为什么因素影响教授课堂内容?教师如何看待课堂的代表性?

教学准备:教师报告表明五个国家八年级科学教师至少拥有后中学科学教育学历和八年级科学教育证书。美国有10%科学教师的资格证书低于八年级科学课水平, 和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八年级科学教师的专业多元化程度较低。平均来说, 相对其它四个国家, 捷克八年级科学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丰富。

专业发展:在所有五个国家中, 教师通常参加一些职业发展活动, 但是他们参加活动的类型有所不同。除澳大利亚外, 38%~56%的科学教师在录像前两年参加了额外的科学或科学教育课程。最为常见的职业发展活动包括技术应用、科学教学技能和基础课程标准的教学。与捷克和日本相比, 更多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八年级科学教师使用教学技术 (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捷克和日本分别为79%、68%、84%、45%和42%) 。与澳大利亚和捷克相比, 更多的美国科学教师参加过科学教学技能活动 (66%) , 并且美国教师参加标准教学的比例 (52%) 比荷兰大 (22%) 。

活动时间:各国八年级科学教师每星期平均花费38~45小时用于教学和其它学校活动, 这些时间中至少1/3用于科学教学。和其它国家相比, 日本科学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从事课外科学教学活动, 荷兰科学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从事课堂中的科学教学活动。

(二) 课程与教学及其认识论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其它国家相比, 更多捷克科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科学信息;和美国、捷克相比,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是理解科学思想。在澳大利亚和日本, 更多的科学教师希望学生理解科学思想而非了解科学信息。另一方面, 在捷克, 更多的科学教师希望学生了解科学信息而非理解科学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择:调查表明录像课的内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且每个国家的因素有所不同。与其它三个国家相比, 更多的捷克和美国科学教师认为课程大纲是影响科学课内容的主要因素;和澳大利亚、美国相比, 更多的捷克和荷兰科学教师认为规定的教材是影响科学课的主要因素, 并且认为教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日本教师比美国多。和其它所有国家相比, 更多的美国科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课程内容起到了作用。

教师的认识论: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比捷克和日本八年级科学教师熟悉当前先进的科学教学和科学学习思想。除日本外, 其它国家至少85%的科学教师认为录像课与当前科学认识论相一致。

四、五国科学教学录像的研究结果

(一) 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共同点

1. 教学组织的共性

所有参与国98%以上的八年级科学课堂内有全班的讨论活动, 用于进行新的科学内容教学的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间的95%。即便是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向全班展示物体或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或构建模型, 其所用的时间在各个参与国也有所不同, 并且这些活动占到所有参与国72%以上的科学课。[3]

2. 科学内容的共性

在所有参与国中, 84% (或以上) 的八年级科学课至少对于规范性知识 (科学界公认的事实、思想、概念和理论) 给与一定程度的关注。科学本质 (即科学的价值、特点、进程、政治或历史) 、元认知策略 (即学习策略或学习过程的反思) 和安全知识加起来在任何参与国中都不及公共讨论时间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或学生向全班讲话部分) 的2%。在五个国家的科学课堂中, 科学规范性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科学知识相比, 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3. 学生行为的共性

在全班交流中, 学生参加各种形式讨论的比例占到各参与国81%以上的科学课堂。虽然各国学生参加独立实践活动所占教学时间的比例有所不同, 但所有参与国的学生在独立实践中更倾向于观察现象, 而不是设计与制作模型、进行解剖、分类和对照实验。在有足够观察数据来进行可靠评价的国家中 (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 , 其学生在独立实践活动中书写一段以上内容的课堂比例不到11%。在进行可靠评价的国家中 (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 , 学生为了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而提出研究问题并设计流程的课堂比例不到10%。[4]虽然各参与国在科学教学上有很多共性, 但他们同样具有其独特的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科学课学习方式。

(二) 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差异

1.教学组织:教学目标和社交组织上的差别

除捷克外, 其他四国每节课至少3/4的时间展开新内容。然而, 当此项活动与其他教学目的相比, 每个国家便出现了其独特之处。例如:日本的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 (93%) 展开新内容, 捷克的科学课包括更多的复习 (19%) 和测试 (9%) , 荷兰的科学课上, 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复习作业 (12%) 。和其他三个国家相比, 捷克和日本的科学课利用较少比例的时间用于其它目的, 如管理任务。

在全班活动、独立活动、座位活动 (读、写和讨论) 以及实践活动 (亲手实践、实验) 方面, 各国的课堂组织有所不同。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分配更多的独立实践活动。美国提供给学生独立实践活动的科学课比澳大利亚少, 比捷克多。当用教学时间评估时, 会出现类似的模式。在捷克课堂中, 4%的教学时间用于独立实践活动, 少于其他国家的科学课。与捷克和日本相比, 荷兰科学课利用更多的时间独立讨论。和其他四个国家相比, 捷克科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多以全班活动的方式而非独立活动方式。

2.科学内容:主题、知识类型、具体内容等的差别

在美国, 八年级科学课程中地球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和其他领域 (科学本质、技术、环境和资源问题、科学与其他学科) 比重均衡。相比之下, 日本的科学课堂涉及更多的物理和化学话题, 而在澳大利亚, 科学课偏向于物理话题, 生物和物理更多地出现在荷兰科学课中。

在参与国的科学课中, 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 捷克八年级科学课更大比例的公共讨论时间教授规范性科学知识。各国公共讨论中程序性知识和实验性知识比例明显不同, 日本的程序性和实验性知识 (关于如何做有关科学实践的信息, 如操作材料和完成科学实验过程) 占有更大比重 (日本为25%, 其它国家为11%~17%) 。此外, 日本的科学课中实际生活问题 (如社会问题或学生个人经验) 占公共讨论时间的比例更小 (6%) (澳大利亚、捷克、荷兰、美国分别为12%、14%、15%、17%) 。

捷克科学课中混合基本知识和挑战性内容占到了56%, 而且25%的课堂主要讲授难度较大的挑战性科学内容。相比之下, 在其它国家47%觸65%的课堂只讲授基本内容。此外, 和日本相比, 更多的捷克科学课讲授高密度的科学经典思想 (15个以上) (捷克为26%, 日本为7%) , 而且每节课公共讨论中包含更多的非重复性科学术语 (每节课平均56个) 和更多的非重复性高级科技术语 (每节课平均33个) , 这同样证明了捷克的科学课比其他四个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

与荷兰和美国相比, 更大比例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集中在使学生学习内容和开展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更多的日本科学课为学生提供偏向于思想、经验、模式以及解释的活动 (72%) , 更多的澳大利亚科学课主要集中在建立联系上 (58%) 。相比之下, 捷克、荷兰和美国的八年级科学课学生更倾向于以事实、定义或运算的形式获得知识, 而非建立联系 (分别为72%、73%和66%) 。进一步分析表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在收集数据和发展科学思想的活动中, 通常是以探究或引导的方式展开 (分别为43%和57%) 。

3.学生行为:独立实践活动、全班讨论、科学探究实践等的差别

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集中更多的时间在独立实践活动上, 而捷克将更大比例的科学教学时间用于公共讨论 (33%) 。在更多的荷兰科学课中, 学生使用课本和工作手册, 他们花费20%的课堂时间用于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 而在澳大利亚、捷克和日本的学生花费不到8%的时间阅读。

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探究实践的机会, 这种实践指学生在独立实践活动前、中、后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在进行独立实践活动前, 学生可能会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问题的流程或做出结果假设;在进行独立实践活动期间, 学生可能会收集和记录数据;在调查后, 学生可能会整理已收集的数据或解释数据。日本的学生在23%的八年级科学课中做出了科学预测,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中学生有机会收集和记录第一手数据或现象。此外, 与荷兰相比,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中, 学生经由教师或课本指导进行组织和记录、分析数据。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科学课的学生更倾向于解释独立实践活动的结果, 而捷克的科学课更倾向于要求学生解释结果而非收集和记录数据。

在科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引入了对学生来说更有趣并且使其参与学习过程的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游戏、智力测验、惊奇的和引人入胜的展示、竞赛活动和角色扮演。除澳大利亚外, 美国 (63%) 比其他国家八年级科学课包含更多的激励活动, 而且这些激励活动占据更多的教学时间 (23%) 。学生需要在多方面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这在各国有所不同。在美国, 26%的科学课中学生通过开展已确定的课堂导入活动独立地开始课程学习, 其他参与国至少50%的科学课堂中学生自觉记录笔记。和其它大多数国家相比, 学生公共活动和测试在捷克科学课中更加常见。评价家庭作业发生在66%荷兰科学课中, 比在捷克和日本更普遍。

综上所述, TIMSS五国八年级科学教学录像研究的结果表明, 五个参与国存在着独特的教学模式, 其中突出表现为内容和核心方法在高成就国家教学中的作用。尽管这些国家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但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科学教学方法。[5]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科学学习机会以及对于科学学习意义不同的看法。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学组织和科学内容特点, 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科学工作的不同方式, 但这些国家的科学课堂都存在着一个核心的教学方法, 这个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到高内容标准的教与学的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4]Roth, K.J.et al.Teaching Science in Five Countries: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Video Study.Washington DC:NCES, 2006.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2) .NCES Statistical Standards (NCES 2003-60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ashington, DC:Author.

[3]Olson, J.F., Martin, M.O., and Mullis, I.V.S. (2008) .TIMSS 2007 Technical Report.Chestnut Hill, MA:Boston College.

屏幕录像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屏幕录像技术,辅助教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倡导, 我国大部分学校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到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即教师借助计算机、幻灯投影仪、展示台、录像、广播、电影、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来实施教学。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以其制作简易、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教学多媒体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屏幕录像技术概述

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是指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VFW (Video for Windows) 库函数和Direct Show技术实现实时视频采集的技术。屏幕录像软件就是通过应用该技术实现计算机屏幕的实时视频采集以及后期制作功能的软件。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是指软、硬件系统均以屏幕录像软件为核心。使用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鼠标移动轨迹和声音捕捉、网络教学课件、网络电视、网络电影、视频聊天等软件操作过程录制成FLASH、WMV、AVI或者EXE动画等多种视频格式的文件。

1. 常见的计算机屏幕录像软件简介。

目前市场上的屏幕录像软件主要有Tech Smith Camtasia Studio、Adobe Captivate、屏幕录像专家等。Camtasia Studio是Tech Smith公司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制工具, 录制操作比较简单, 它支持录制Power Point, 能在各种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 包括鼠标移动轨迹、音效、解说声音和影像等, 可输出WMV、AVI、GIF、RM和MP4等8种文件格式, 有着强大的编辑功能, 包括添加注释信息、特效转场动画和多种鼠标样式, 很适合制作教学课件和专业演示动画。Camtasia Studio的最大优点是图像清晰、声音还原效果好, 但生成文件的体积较大。Adobe Captivate是一款专业的交互式演示制作软件, 它可以自动录制计算机屏幕上的整个或某个指定的区域的操作过程, 并可以在后期添加文字和旁白, 能生成exe、swf等多种格式的动画文件。Adobe Captivate的优点是交互性较好、生成文件的体积也很小。屏幕录像专家是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软件操作过程如教学课件、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和聊天视频等录制成FLASH动画、AVI动画、ASF动画或者自动播放的EXE动画, 其最大的优点是可生成自动播放的EXE格式的文件, 而不依赖于播放器。

2. 屏幕录像课件与其他常用教学课件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 很多媒体软件得到重视, 这些软件制作的课件被广泛使用。其中在辅助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应该是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它的优点是为演示文稿带来更多活力和视觉冲击, 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 仅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 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对于逻辑性强且难懂的高等数学课程, 不能将例题的演练过程实现讲练结合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直观地展示给学生。Flash制作的课件, 相对形象生动, 但是flash的制作过程很复杂, 有时候我们为了要做出一个想要的效果, 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而屏幕录像课件则是指包含教师板书记录、授课语音信息、呈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信息的视频课件, 主要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制作而成。与PPT课件和Flash课件相比, 屏幕录像课件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既可以省去很多时间, 又能将例题的演练过程实现讲练结合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屏幕录像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屏幕当成教学用黑板, 将鼠标当成教鞭, 符合教学过程的要求。这个特点可以使屏幕录像技术在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和建设教学资源等。在屏幕录像技术基础上实施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程序化教学方式, 以五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基本单元, 授课前有答疑、复习, 授课中讨论、互动, 授课后进行个别辅导等。屏幕录像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挥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拓展了教学空间。

1. 利用屏幕录像技术制作教学视频。

五分钟教学视频即利用屏幕录像技术制作2~7分钟的屏幕录像课件。与其他视频课件不同, 五分钟教学视频强调了时间长度对教学的重要性, 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是比较适当的时间长度, 如果太长, 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果太短, 会造成知识点讲解不充分或教学节奏过快, 影响教学效果。

五分钟教学视频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须将高等数学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划分成5分钟左右的教学单元, 每个单元制作成一个教学视频。知识点的选择、排序等是对教学内容的精细加工, 而如何用五分钟来讲授一个知识点是更高难度的精细加工, 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学习特征、学习目标及学习环境等因素。

2. 屏幕录像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教学班级的生源多样化, 包括理科生、文科生和中职对口生等, 学生层次复杂, 如果实施无区别授课, 教学效果不理想。屏幕录像技术可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 适应社会的发展, 逐步成为教师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前:针对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教师可以把每节课所涉较难的初等数学知识制作成五分钟教学视频在个人空间或QQ群等网络平台上发布, 方便学生下载、复习;可以制作每节课的预习指南,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等。课中: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等制作成五分钟教学视频, 插入到PPT课件当中, 可以进行多次播放,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每五分钟间隔学生就有机会向教师提问, 增加了师生互动, 而提问的内容范围只限于当前所学知识点, 这样既容易控制互动的时间, 又提高了问题的针对性等。课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课堂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授课速度往往比普通板书教学要快, 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以及笔记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 尤其是高等数学这样逻辑性强的课程更为严峻, 教师可以利用五分钟教学视频把重点、难点提供给学生, 方便学生复习;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机械讲授和学生被动学习, 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屏幕录像技术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形式上进行一个大的改变,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机制, 即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或个人空间等网络平台下载所需内容, 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有效利用了学生的空余时间;屏幕录像软件具有编辑的功能, 教师可以在录制时加入配音和注释, 这意味着可以在屏幕录像的视频中加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有趣的任务,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带动教学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有利于建设教学资源库。

无论是学校还是课程都十分注重自身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由教师在平常时间里利用一些繁杂的软件制作而成, 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如果使用屏幕录像技术, 便可轻而易举地避免传统建库方法的缺陷, 首先, 从其操作上看, 屏幕录像技术简单实用, 其方法和过程的掌握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 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其次, 它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文件, 便于传输, 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因此, 屏幕录像技术可以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屏幕录像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效利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 拓展了教学空间。屏幕录像技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宽广, 将屏幕录像技术引入教学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何进一步发掘屏幕录像技术的最大功效, 或将像屏幕录像技术一样平民化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高职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需要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代武, 郭广军, 等.“屏幕录像法”在计算机操作类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10.

[2]林晓波.屏幕录像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2.

[3]张海洋, 闫大虎.录制令人满意的电脑操作屏幕录像[J].电脑知识与技术 (经验技巧) , 2012.

[4]贺卫国.未来的教学方式:基于屏幕录像课件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5]李春鹏, 王花.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录像反馈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录像反馈法,医学教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普及, 模型、挂图、板书等传统的平面教学方式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1]。而录像反馈法是在课堂技术点评环节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以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创设逼真的教学场景, 克服以往脱离实际的弊端, 增强教学直观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而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3]。

众所周知, 医学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一直以传统的广播电视、幻灯片及VCD等基本方式进行, 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有所改变及发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反馈, 但其局限性及缺陷也不容忽视, 如前期准备时间较长、且材料损耗大、应变性较差等诸多原因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医学教学的变化, 且对于医学的临床操作教学有许多的局限性和困难性, 因此, 医学教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更生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而医学教学中的心肺复苏作为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关键, 更应该得到重视, 但该教学由于操作性强, 以及场景限制、要点不明确化, 在许多教学过程中只能系统的讲解, 不能直面现场, 少了很多的紧迫性及规范性,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只能根据自身的学习点来传授, 而近年来, 国内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越来普遍, 是提高课堂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学生在操作时也不能清楚的明白自身的缺点及错误[4,5]。而录像反馈作为能直接面观自身的学习场景,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录像反馈法能够脱离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 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做一体,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6,7]。本次研究通过对42名全日制本科医受试者的进行教学分析, 来探讨录像反馈法对医学教育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校42名2011级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前, 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了解程度及方法问卷”发放给每位受试者做心肺复苏成绩考核, 将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将成绩相邻两名受试者配成1对, 共21对, 然后将每对中的2个人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1例,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平均年龄为 (22.23±0.73) 岁, 平均成绩 (63.05±18.82) 分;对照组21例, 其中男10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为 (22.83±0.65) 岁, 平均成绩 (63.38±18.83) 分;两组在年龄、性别、成绩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绩评估

试验以诊断学体格检查中的心肺复苏为教学单元, 两组均在试验前观看心肺复苏法VCD (出版社: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 观看30 min, 对照视频, 教师按着正确步骤对受试者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及方法。试验组在观看视频后分为3组, 每组7人, 每组进行小组练习, 教师在一旁为每位成员拍摄练习视频, 每组成员完成后进行播放, 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错误点评和补充, 成员间对其错误点反复进行探究和改正。对照组在观看视频后将其分为3组, 每组7人, 在小组练习观察完毕后, 由其他成员用纸笔将操作者的错误记录下来, 进行回忆式记录点评并修正错误。两组试验时间为2014年第6周~第7周, 每周2次课, 课程结束后由2名诊断学教师进行专业考核, 受试者在人体模型 (名称:电脑高级功能急救训练模拟人, 生产厂家:上海益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 型号:KAS/ALS950) 上操作, 考核过程中根据受试者的操作点计分。

1.2.2 问卷调查反馈

针对心肺复苏的教学内容, 根据受试者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发放调查卷。试验前后各发放42份问卷, 来了解受试者的学习效果, 按照A、B、C、D的态度等级来反馈心肺复苏的教学效果。

1.3 评定标准

1.3.1 操作考核点

包括判断呼吸意识和脉搏、复苏体位、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指征判断, 教师根据受试者操作熟知程度判断, 分为掌握会操作、基本会操作、了解不会操作、不会操作, 以通过率 (%) 判断受试者掌握情况, 通过率=掌握会操作+基本会操作。

1.3.2 调查卷

两组受试者试验2周后, 针对受试者对心肺复苏的练习, 对所在组的教学满意度、学习兴趣、认真程度做出统计, 试验前共发放42份问卷, 收回42份, 回复率100%;试验后发放42份调查卷, 收回42份, 回复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受试者成绩评估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对施教的方法的满意度及兴趣运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操作成绩评估

课程进行2周后进行操作考试, 对照组21人中掌握会操作的3人, 基本会操作6人, 了解不会的7人, 不知道的5人, 通过率42.86%;试验组21人中掌握会操作的8人, 基本会操作7人, 了解不会的4人, 不知道的2人, 通过率71.43%。对照组通过率低于试验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19, P<0.05) , 见表1。

2.2 受试者对教学兴趣及满意度调查

针对受试者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及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按照程度分为A、B、C、D, 学习兴趣:A很感兴趣、B感兴趣、C一般、D不感兴趣;满意度: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认真程度:A很认真B较认真C一般D不认真。其中, 有效率=A+B。其中, 对照组在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的有效率分别为38.10%、42.86%、38.10%;试验组在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66.67%、71.43%;由此可见, 对照组在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方面的效率低于试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教学环境的多样化, 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渐渐融入我们的课堂[8]。我国的教育模式改革在近几年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各种针对不同学生及老师教授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新的课程教育措施也不断出现, 而针对医学生的教育方法也被屡次提出要求改进, 医学知识由于系统性和全面性, 学习过程复杂而多变, 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 普通的教学授课后, 学生在自我操作过程中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 而且由于没有系统有效的方法, 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反复演练, 易使人感觉枯燥乏味,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医学教育操作只重视填鸭式的教授, 使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系统的记忆和了解, 而录像反馈法由于其特殊性, 在医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录像反馈法是一种借助录像设备反馈信息以自我评估赫尔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学习方法[9]。

目前, “录像反馈法”在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中比较流行,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0]。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小组间的录像方式, 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且由于录像的直观性和声音, 使学生在操作后能更直接的了解到自己操作点的错误, 并且能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其他组员的评价指点, 能够促使整个小组的成员都相互进步, 带着问题来及时调整操作的失误点,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操作练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利于学生对操作各环节全面的领会和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11]。

针对录像反馈的教学方法对医学教育的作用, 录像设备记录学生的行为, 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录像的反馈信息[12]。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采用录像反馈法来学习心肺复苏的操作, 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纸笔记录法来学习心肺复苏, 研究数据表明, 试验组的操作通过率为71.43%, 远高于对照组的42.86%的通过率;而在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的方面, 试验组受试者的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录像反馈法能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提高训练效果[13]。

教学录像 篇11

回眸二十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们趾高气扬,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代表各怀心计,90多年前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是英法美等诸强;60多年前,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貌合神离,20多年前,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黯然降落。在世纪之交,世界将走向何方?

一、俱往矣,大江东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过渡:大江如何东去?苏东剧变的主要过程如何?展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填充。

教师: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波兰。1989年6月,波兰反对派获得大选胜利,8月组阁,12月改国名。波兰正式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道路——这是东欧的第一声惊雷。有学者说,它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倒下第一张,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后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罗马尼亚等相继发生剧变。

过渡:东欧和苏联的上述变化被史学家们称为苏东剧变。美国《时代》周刊曾用5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剧变的特点是什么?

生:从10年到10小时,说明剧变是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

师:苏东发生了怎样的质变?方式是什么呢?

生:方式:和平为主,除罗马尼亚外,基本都没发生暴力事件。实质: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苏东剧变的范围广(包括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速度快(由渐变到突变)、程度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因此被称为“剧变”。苏东剧变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展示材料,师生分析原因。

学生回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师:苏联解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进一步拖垮国力。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在后期也日益凸显,它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见苏联解体确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过渡:苏东剧变给中国的启示是深刻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世界形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看寰球,同时冷暖——和平与动荡并存

师:上述的一组图片材料,说明世界形势发展特点是什么?

生:和平与缓和。

师:它们分别从哪些地区和领域说明的?

生:地区:中东地区、朝鲜半岛、亚太地区;领域:政治、经济及军事。

过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仍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播放视频。

师:世纪之交的最大恐怖事件是9·11事件,它造成近30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凤凰网在9·11事件10周年时做了关于9·11事件发生当时“你的心情是”的调查,其结果令人愕然!很多国人是幸灾乐祸心态,这是不正确的。恐怖主义没有底线,没有道德,恐怖主义具有反人类的特点!反恐是全人类的责任!

过渡:美国学者扎卡利亚曾说:“大国就像歌剧院中的首席女高音,在国际舞台上,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伴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主要政治力量间又是如何角逐的呢?我班“模联”同学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情景剧,请欣赏!

三、群雄起,风云际会——多极化趋势加强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体现了探究和合作学习。由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同,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挑战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欧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欲谋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结合下列材料,小组讨论。

师生讨论并总结: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过渡:以上我们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探讨,是从全球的联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着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充满着曲折。

四、路漫漫,携手同行——前进中的世界和中国

展示:世界在行动——《千年宣言》

我们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新的千年开始之际,于2000年9月6日至8日聚集于联合国纽约总部,重申我们对联合国的信心,并重申《联合国宪章》是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依据。

展示:“我”在行动

我与世界相遇,则我与世界相识;我自不辱使命,则我与众生相聚。——苏格拉底

生:全球视野、责任精神、反思精神、爱国之心等!

师:从中我们能看到令人振奋的话语。我们重申对联合国的信心,重申《联合国宪章》精神,我们将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全球的合作、对话是多么强大的正能量,世界在行动!中国也在行动!中国是如何行动的?

生: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的稳定;反对霸权主义、打击恐怖主义等;和平发展;

师: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视野和精神呢?

师: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未来属于你们,中国因你而精彩,世界因你而改变。

【课堂小结】

回眸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大舞台,当今人类的目光已从海洋瞄准了更广阔的星空。从地球仰望星空,星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星空会是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吗?还是大国竞争的疆场呢?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祖熙 主编.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 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 许新等.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录像 篇12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与地方教育部门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视与倡导,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已开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就是一种既经济又简易的流媒体技术。近年来, 该项技术的应用已经大众化。本文就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2. 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分析

计算机屏幕录像技术是指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VFW (Video for Windows) 库函数和Direct Show技术实现的实时视频采集的技术。屏幕录像软件就是应用该技术实现了计算机屏幕的实时视频采集以及后期制作功能。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是以屏幕录像软件为核心的软、硬件系统。使用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软件操作过程包括 (鼠标移动轨迹和声音捕捉) 、网络教学课件、网络电视、网络电影、视频聊天等录制成FLASH、WMV、AVI或者EXE动画等多种视频格式的文件。

2.1 常见的计算机屏幕录像软件

目前市场上计算机屏幕录像软件很多.如屏幕Camtasia、录像专家、Hyper Cam、屏幕录像机、ViewletCam、Wisecam等。它们都能够完成计算机屏幕画面的录制、生成多种格式视频文件以及一些后期的编辑功能。这些软件的使用成本都不高。有些注册后就可以免费使用。

2.2 计算机屏幕录像软件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的视频制作系统相比, 目前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2.1 成本低。

一套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除多媒体计算机外, 屏幕录像软件加上摄像头、耳机麦克风。几百元钱就可以满足一般的制作要求, 有的软件免费使用, 就只需花几十元购买摄像头、耳机麦克风, 与配置一套专业视频制作系统动辄上万元的花费相比成本相当低。

2.2.2 制作方便、环境要求低。

专业视频制作系统一般采用专用的设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而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只要具备基本计算机知识的录制者。简单学习一下操作方法, 就可以胜任录制工作。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对制作环境的要求也不高, 只要将环境噪音 (录音过程会有影响) 适当加以考虑就可以了, 相比专业视频制作系统需专门录制工场方便得多。

2.2.3 功能强大、发布方便。

主要是指屏幕录像软件具有一些非常方便使用的功能:

(1) 生成文件可以进行多种格式转换, 便于网上发布。可以将录像在FLASH动画、WMV动画、AVI动画、自播放的EXE动画格式之间自由转换, 满足多种要求;FLASH或微软流媒体格式WMV/ASF动画支持网上在线播放的特点使生成文件的网上发布十分方便。

(2) 可以进行直接或后期配音。可以配合麦克风进行声音的直接录入, 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 满足屏幕录制与声音分开的要求。

(3) 后期编辑方便。后期编辑功能比较强大, 支持录像截取、录像合成、AVI合成、AVI截取、AVI转换压缩格式, EXE转成AVI、ASF格式文件, 使录像后期制作非常方便。

(4) 支持录制鼠标轨迹。支持录制鼠标轨迹、支持增加鼠标点击效果等功能, 使得鼠标发挥教鞭作用.更加符合教学过程的要求。

2.2.4 不足之处。

与专业视频录制系统录制的材料相比, 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录制的成品在音频效果上稍差一些, 有些还存在声音与图像对应不准的缺点, 但用其制作的视频材料已经能满足一般的学习视听要求。

3. 计算机屏幕录像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很多媒体软件逐渐浮出水面, 并被广泛使用, 其中用于辅助教学中用得最多得应该属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它被广泛的用制作多媒体课件, 它的优点是为演示文稿带来更多活力和视觉冲击, 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 仅用仅用Power Point制作的课件, 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对于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 不能将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Flash制作的课件, 相对形象生动, 但是, flash的制作过程很复杂, 有时候要做出一个我们想要的效果, 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此, 借助屏幕录像软件既可以省去很多时间, 又可以将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媒体化、网络化的特点。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以其制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这些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多媒体课件建设中.特别是有操作演示教学以及其他的课件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可以将操作过程视频、视频片段等轻松地制作成课件素材。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提供的同步音频录制和剪辑功能, 可制作成具有丰富的视听觉辅助的教学课件。这些课件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 虚拟现实情境, 提供直观、生动、丰富的学习信息。使学生在逼真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主动的发现和探索,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5. 总结

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教学中, 向学生直观展示软件的操作过程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操作类课程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计算机屏幕录像为演示文稿带来更多活力和视觉冲击, 为我们在计算机教学, 特别是操作类课程中的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技术作为一项既经济又简易的流媒体技术, 慢慢被人们所青睐。本文在对计算机屏幕录像制作系统组成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屏幕录像辅助教学将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屏幕录像,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褚晓红.屏幕录像软件教育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2]张海洋.录制令人满意的电脑操作屏幕录像[J].电脑知识与技术 (经验技巧) , 2012

[3]陈代武.“屏幕录像法”在计算机操作类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10

[4]覃志强.基于网络流媒体的教学应用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过程教育哲学高中英语下一篇:依那普利/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