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共10篇)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钦定本”《圣经》问世以来, 《圣经》对英语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尤其是对西方社会乃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并指出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 以期对当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及他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有所帮助。
关键词:“钦定本”《圣经》,影响,宗教,世道人心
我们都知道《圣经》被称作the Bible, 那么, 反过来, the Bible是什么意思呢?the Bible的意思就是“那本书”、“那本唯一的书”, 一般来说这里的the是不能去掉的, 它是表示特指的冠词。Bibli (o) 就是“书”的意思, 比如论文后面的参考书目, 就叫bibliography;法语的图书馆就叫bibliothèque。这就像中国古代一说“江”、“河”, 不指别的, 就指“那条江, 长江”、“那条河, 黄河”。因为太有名, 影响太大, 说到“那本书”人们就知道特指《圣经》。
《圣经》是一部关于宗教的书, 是犹太教 (Judaism) 和基督教 (Christianity) 的共同源头, 基督教又包括天主教 (Catholicism) 、新教 (Protestantism) 和东正教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等。要弄清《圣经》对英语的影响, 需要回答三个问题:首先, 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或者反过来看, 宗教能给人们什么帮助?还可以另换一个角度, 人们不要宗教不成吗?更可以接着追问,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 宗教还会存在下去吗?其次, 《圣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圣经》是一部宗教典籍, 但又远非仅仅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典籍。那它究竟有些什么内容?再次, 用一个套语, last but not the least,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这里所讲的“影响”, 不只是对英语语言的影响。语言描述生活, 表达思想, 因此说《圣经》对英语的影响就包括了《圣经》对英语世界、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思想等等的影响, 这是就其内容而言, 是对“世道人心”的影响。还有另一方面的影响, 《圣经》的语言特点、节奏和表达方式, 这是“文体风格”的影响。其实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整体, 密不可分的, 只是为了说得更充分一些, 我们把“文体风格”另文处理。了解这些, 对当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 意义都十分重大。
1 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常言道, 人生天地间。最谦卑的人都会说, 人是宇宙的主宰,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这“主宰”, 这“灵”, 其实“主宰”不了很多东西, 很多时候也不怎么“灵”。人要想生存下来并不容易, 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儿、有价值一点儿、有尊严一点儿, “人之为之人”地活, 就更不容易。肉体上存在下去, to survive, 因了自然的严酷, 天灾人祸, 就十分艰难。就算风调雨顺, 政通人和, 还有人生的自然更替, 生老病死, 会让人痛苦难耐。于是人在天地间, 脚踏实地, 又仰望上苍, 祈求冥冥之中, 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 给自己以保护, 以支持, 为了这保护和支持, 自己则检点身心, 献出自己的顶礼膜拜。所以宗教的产生, 一是因为人生的苦恼, 二是因为人类的软弱。因为苦恼而寻求解脱, 因为软弱而祈求更强大者给以保护和安慰。
宗教产生的时代, 生产力都很落后, 科学很不昌明。按理说, 生产力发展了, 科学发达了, 信教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宗教最终消亡。在西方, 有一段时间, 似乎证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且慢, 到20世纪后半期以至如今, 信教的人反而又多了起来。在中国也是如此。很多知识分子,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科学素养, 开始皈依基督教和佛教了。
这一现象不难解释。人类物质条件改善了许多, 肉体生存容易了许多, 但是人生的苦恼并没有消失。人也并没有变得多么强大, 问题似乎还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竞争压力、人际关系, 似乎都让人喘不过气来。而人类的幸福感, 又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发达而成正比地增加。心灵的满足, 精神的安宁, 永远是人类追求的主题。
可是这也不一定非得宗教不可。比如对艺术的追求, 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都可以使之得到实现。是的, 虽然全人类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很大, 占到百分之九十几 (据英国一家机构的统计) , 但还是有些国家, 比如中国, 信教人口的比例很低。不过中国的问题有些特殊, 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方面, 类似于一种宗教。意识形态, 如果你真正地信仰, 比如中国过去的某个时代, 它对人们精神信念的作用, 与宗教也很相似。问题是, 信念的东西是要证的, 不是要证明给别人看, 而是要拿自己的生命来验证的:有什么样的信念,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骗不了人的。连自己都骗不了。否则就是伪君子了, hypocrite, 比没有信念还可怕, 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底线。
宗教也是教, 是一种教化, 可能有些神秘或迷信的成分, 但基本上, 不论哪种宗教, 都是劝善止恶, 告诫人们“诸恶勿作, 众善奉行”, 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使之和谐, 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圣经》上说: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that your days may be long upo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You shall not murder.
Y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
You shall not steal.
You shall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You shall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house;you shall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wife, nor his male servant, nor his female servant, nor his ox, nor his donkey, nor anything that is your neighbor’s. (Exodus, 20:12-17)
当孝敬你的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主所赐给你的地上得长久。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作假见证 (陷害人) 。
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 也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仆婢、牛驴, 以及他人所有的一切。 (《出埃及记》第20章第12-17节)
真是苦口婆心, 不厌其烦哪。我们再看看佛陀针对在家人经常宣讲的五戒:不要杀人, 不要伤害生命;不要偷盗;不要邪淫, 意思是在家人在男女关系上要慎重, 要忠贞;不妄语, 不欺骗人, 不说假话;不饮酒。
2《圣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圣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得语言最多、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 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
严格说来, 《圣经》并不是一部书。而是一部文集, 最早的可能写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最晚的可能写于公元150年左右。其中《旧约》 (The Old Testament) 包括39本书, 《新约》 (The New Testament) 包括27本书。
《圣经》不是某一个人写的, 也不是一批人在一起合作写的。有些是先有口头形式, 后由他人笔录下来的。《圣经》最初也不是以一种语言写成的。《旧约》最初是用希伯来文 (Hebrew) 写的, 是如今以色列人祖先的语言。《新约》最初是用希腊文写的。《圣经》的英语版本有多种, 最有权威的是根据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旨意翻译, 于1611年问世的“钦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 the Authorized version) , 被认为对英国性格和语言有着最大影响的一个源泉。目前影响最大的一个译本是1976年初的“佳音本” (Good News Bible) , 又称“今日英语版” (Today’s English Version) 。
对基督徒来说, 一部《圣经》就包含着“上帝的信息” (the Word of God) , 既是“受感召而写的书” (an inspired book) , 也是“给人以感召的书” (an inspiring book) 。但对普通读者而言, 它是一部文集, 由众多作者在漫长的历史中写成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视角各异的66部书的汇总。 (Siu May Kuo, 1989:1-2) 这66部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大致说来, 《旧约》包括三个部分:历史和律法 (Law and History) ;先知书 (Prophecies) ;诗篇、箴言和故事等 (Psalms, Proverbs, Tales) 。《新约》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四大福音书和使徒行传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Matthew, Luke and John;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书信 (The Letters of Paul, Other Letters) ;启示录 (Revelation) 。
3《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世道人心
《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可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从生死嫁娶到总统就职, 都离不开《圣经》。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谈吐, 都常常反映出《圣经》的影响, 或者从中可以找到根据。岂止西方。像“旧瓶装新酒”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 “披着羊皮的狼”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 中国人对它们是那么熟悉, 早已忘记它们原来出自《圣经》了。真正优秀的文化遗产, 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有一个说法,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虽然《圣经》反映的是古希伯来民族 (犹太人) 的生活、历史、信仰和风俗, 但是它自成为基督教的经典起, 就具有了普世的价值, 对西方、东方的世道人心, 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实任何经书, 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 被太多人带着虔诚的心情反复阅读, 并出于信仰把它们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试图用它指导生活;结果本来十分平淡朴实的原话, 经过读者心灵的放大, 可能变得十分饱满而富有寓意。经书的这种“微言大义”的现象, 一方面说明了经书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给其他文化中的读者带来困惑。比如“上帝将硫磺与火降于所多玛和蛾摩拉”
(The Lord rained brimstone and fi re on Sodom and Gomorrah) ,
“硫磺与火”已不再指这两种东西本身, 而是指任何一种毁灭性的惩罚或灾难;“所多玛和蛾摩拉”也不再只指历史上的两座城市, 而成了任何罪恶渊薮的代名词。我们自己不是也曾把领袖在一些特定场合的话奉作真理, 以为它们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意义吗? (王文明, 2002:4-5)
说到《圣经》的影响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拿普通的一天来说明。一觉醒来, “太阳照样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经历黑暗, 迎来光明。海明威一部小说即以此为书名) ,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必为明天担心) 。你一不小心, 打个喷嚏, 旁边的人会说“God bless you”。接着你吃早餐, 那可是“打破禁食” (breakfast:break fast) 的第一餐!这还只是开了个头呢, 要是谁惹你生气或激动了, 你一出口, 说不定又和God、hell、devil等脱不了干系:By God! (老天作证!) 、God Almighty! (全能的神啊!) 、God bless me/my soul! (天哪!) 、God damn you! (天罚你!) 、God forbid! (但愿上帝不让这样的事发生!) 、God knows! (天晓得!) 、Don’t play God! (别装作无所不能似的) 、Thank God! (谢天谢地!) 、Oh hell! (见鬼!该死!) 、Hell no! (决不!) 、You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你给我滚!) 、To hell with all this!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What the hell! (没事!这有什么关系呢!) 、What the devil do you expect me to say? (你究竟希望我说什么?)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两难) 、go to the devil (完蛋;堕落;滚开) 、serve the devil (为非作歹)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曹操, 曹操到) 。就连“圣经”也有喻意, 比如说:“他那本书, 是我们这一行的圣经。” (大家公认的经典、权威之作:His book is our Bible in the profession.)
《圣经》中的人物、地点、事件, 甚至动物、植物, 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 有时也会别具意义。比如小孩用《圣经》人物命名, 和中国人给小孩挑吉祥字取名一样, 也寄托了一种希望。
(1) 《圣经》中的人物, 较有名者, 差不多都成了一种象征, 比如David表示“英武”, Solomon表示“智者”, Moses表示“领袖”, Daniel表示“公正”, Job表示“耐心”, Ahab表示“贪婪”, Herod表示“残暴”, Judas表示“背叛”, good Samaritan表示“乐善好施”, doubting Thomas表示“疑心重重”, Methuselah表示“寿比南山”等等。
(2) 《圣经》中的地点, 如Garden of Eden表示“人间天堂”, land of promise表示“福地”, whited sepulchre/white washed tomb表示“伪君子”, Sodom and Gomorrah表示“罪恶的渊薮”, 等等。
(3) 《圣经》中的动物, 如Dove表示“温驯”, serpent表示“引诱犯罪者”, Golden calf表示“财富”, sheep表示“温良的人”,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表示“群龙无首”, goat表示“坏人”,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表示“分清善恶”, bull of Bashan表示“凶猛的敌人”, Balaam’s donkey表示“平素沉默而突然提出抗议的人”, leech表示“贪得无厌” (the leech’s two daughters) , lion in the way表示“拦路虎”, a fl y in the ointment表示“美中不足”, 等等。
(4) 《圣经》中的植物, 如fig leaf表示“遮羞的东西”, apple of the eye表示“掌上明珠”, forbidden fruit表示“禁止人做的, 充满诱惑的事”, manna表示“天助”, corn in Egypt表示“富足”, broken reed表示“不可靠的人”, 等等。
(5) 甚至连具体的物, 也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如a plate of lentil potage表示“因小失大”, Aaron’s rod表示“大权在握”, Samson’s hair表示“力量的源泉”, a widow’s jar表示“貌似有限但取之不竭的财源”, feet of clay表示“致命的弱点”, handwriting on the wall表示“不祥之兆”, salt of the earth表示“社会中坚”, beam/plank in one’s own eyes表示“自己身上的严重缺点”, 而mote/speck in one’s eye则表示“别人身上的小缺点”, cross表示“责任;罪过;负担”, thorn in the flesh表示“烦恼的根源”, Noah’s ark表示“避难之所”, Naboth’s vineyard表示“使人垂涎的财物”等等。
至于《圣经》中的事件, 看起来十分庞杂, 大的事件倒不多, 以它们作为线索, 再链接到较小的事件上去, 就会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让我们看清《圣经》在各方面的影响。比方说“创世纪” (Genesis) :上帝造万物和人类 (The Creation) —人类的堕落 (The Fall of Man) —大洪水 (The Flood) ……再如“耶稣的一生”:基督降临 (The Birth of Christ) —登山宝训 (Sermon on the Mount) —最后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耶稣之死 (The Death of Christ) —耶稣复活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我们从“上帝造人”出发, 通过链接, 能学到许多相关典故: (1) Old Adam, Original sin指人类罪恶的本性, 原罪; (2) Adam and Eve人类始祖, 远古, 老掉牙, 夫妻关系; (3) Adam and Eve were cast out of paradise违背上命被逐; (4) Adam’s apple男人的喉结; (5) Adam’s ale水, 淡色的啤酒; (6) Adam’s profession农业, 园艺; (7) Adam’s son男子, 人类; (8) 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根本不认识某人; (9) Garden of Eden人间天堂, 乐园; (10) bone of bones and fl esh of fl esh至亲骨肉, 夫妻关系, 血肉相连; (11) fi g leaves遮羞布; (12) forbidden fruit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王文明, 2011:1-4)
前面说过, 宗教的目的主要是劝善止恶, 让人们相信按照一定的准则去思考和行动, 生活就会美好, 至少心灵会获得平静 (peace of mind) , 死后也会进入天堂 (或别的状态, 比如佛教的涅槃) 。抛开这最后归宿不说, 它实在是建设和谐社会、有意义人生的普世价值, 和社会提倡的美习良俗, 实际上是彼此融合的。《圣经》中的这些教诲, 散见于各种历史、传说、律法、故事之中, 但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箴言》 (The Book of Proverbs) 、《传道书》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以及《马太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的“山上宝训” (Sermon on the Mount) 和《路加福音》的“平原宝训” (Sermon on the Plain) 中。这也是《圣经》对世道人心影响最大的地方。
在反复诵读东西方经典的过程中, 我常常很有把握地感慨, 这与《论语》的教诲“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并不抵触啊, 只是“忍” (近于“恕”, 逆来顺受) 过了一些。这又和佛陀的教诲近了一些 (虽然原因不一样, 《圣经》的“逆来顺受”, 是坚信上天有眼, 上帝看着呐;佛教的“忍”是因为相信“因果报应”) 。
以下所引内容, 在任何其他文章中, 都难免有掉书袋之嫌。但说到《圣经》的影响, 即便为了以管窥豹, 略见一斑, 也只嫌太少, 不嫌太多。
A wise son makes a glad father, but a foolish son is the grief of his mother. (Proverbs, 10:1)
智慧之子, 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 使母亲担忧。 (《箴言》第10章第1节)
Treasures of wickedness profit nothing, but righteousness delivers from death. (10:2)
不义之财, 毫无益处;唯有公义, 能救人脱离死亡。 (《箴言》第10章第2节)
As a ring of gold in a swine’s snout, so is a lovely woman who lacks discretion. (11:22)
妇女美貌无见识, 金环戴在猪鼻上。 (《箴言》第11章第22节)
An excellent wife is the crown of her husband, but she who causes shame is like rottenness in his bones. (12:4)
有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 贻羞的妇人是其朽烂的骨头。 (《箴言》第12章第4节)
Pride goes before destruction, and a haughty spirit before a fall. (16:18)
骄傲招致祸害, 自大让人跌跤。 (《箴言》第16章第18节)
He who has pity on the poor lends to the Lord, and He will pay back what He has given. (19:17)
怜悯贫穷的, 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 耶和华必偿还。 (《箴言》第19章第17节)
Better is a neighbor nearby than a brother far away. (27:10)
相近的邻居, 强于远方的兄弟。 (《箴言》第27章第10节)
It is better to hear the rebuke of the wise than to hear the song of fools. (Ecclesiastes, 7:5)
听智者责备, 胜于听愚人唱歌。 (《传道书》第7章第5节)
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but if the salt loses its fl avor, how shall it be seasoned?It is then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be thrown out and trampled underfoot by men. (Matthew, 5:1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失去了味道, 怎能再叫它咸呢?以后也无用, 不过丢在外面, 被人践踏了。 (《马太福音》第5章第13节)
You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A city that is set on a hill cannot be hidden.Nor do they light a lamp and put it under a basket, but on a lightstand, and it gives light to all who are in the house.Let your light so shine before men, that they may see your good works and glorify your Father in heaven. (5:14-16)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 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 不放在篮子下面, 是放在灯台上, 要照亮一家人的。你们的光, 也当如此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便将荣耀归于你们的在天之父。 (《马太福音》第14-16节)
If your right eye causes you to sin, pluck it out and cast it from you;for it is more profitable for you that one of your members perish, than for your whole body to be cast into hell.And if your right hand causes you to sin, cut it off and cast it from you;for it is more profi table for you that one of your members perish, than for your whole body to be cast into hell. (5:29-30)
若是你的右眼犯罪, 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一个部位, 也不能将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你的右手使你犯罪, 就砍下来丢掉, 宁可失去一个部位, 也不叫全身丢进地狱里。 (《马太福音》第5章第29-30节)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But I tell you not to resist an evil person.But whoever slaps you on your right cheek, turn the other to him also.If any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lso.And whoever compel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5:38-41)
你们听过这话:“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 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左脸, 连有脸也转过去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 要拿你的里衣, 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英里的路, 你就同他走两英里。 (《马太福音》第5章第38-41节)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nd hate your enemy.”But I say to you, love your enemies, bless those who curse you, do good to those who hate you, and pray for those who spitefully use you and persecute you.That you may be sons of your Father in heaven;for He makes His sun rise on the evil and on the good, and sends rain on the just and on the unjust. (5:43-45)
你们听过这话, “当爱你的邻居, 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 要爱你们的仇敌, 为诅咒你们的人祝福, 对仇恨的人行善, 为利用和迫害你们的人祷告, 这样你们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 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 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第5章第43-45节)
When you do a charitable deed, do not let your left hand know what your right hand is doing.That your charitable deed may be in secret;and your Father who sees in secret will Himself reward you openly. (6:3-4)
你在施舍的时候, 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天父在暗中察看, 必然在明处报答你。 (《马太福音》第6章第3-4节)
No one can serve two masters;for either he will hate the one and love the other, or else he will be loyal to the one and despite the other.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 (6:24)
一人不能侍奉二主, 否则不是恨这个爱那个, 就是忠于这个藐视那个。你们不能既侍奉上帝, 又侍奉财神。 (《马太福音》第6章第24节)
Judge not, that you be not judged.For with what judgment you judge, you will be judged;an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back to you. (7:1-2)
你们不要论断人, 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 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别人, 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你们。 (《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seek, and you will find;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7:6)
你们祈求, 就给你们;寻找, 就能找到;叩门, 门就会为你们打开。 (《马太福音》第7章第7节)
参考文献
[1]Siu May Kuo.Venturing Into the Bible[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莫银丽, 吴汉梅.圣经名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3]王文明.圣经名言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4]王文明.英语词语拾趣圣经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2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由亚洲传到欧洲非洲再到欧洲美洲澳洲,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本文仅从人生礼仪、英语语言、文学、政治方面简要阐述其影响。《圣经》对英美国家人生礼仪的影响
作为“基督教国家”的英美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英美国家,孩子生下来后,往往要接受洗礼,父母把孩子抱进教堂或把牧师请到家中,牧师读完《圣经》中的词句后,把清水轻轻洒在孩子的头上,并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取名。洗礼和命名结束后,有时父母会给孩子戴上一个小十字架,祝福孩子在主的保佑下一生平安。
《圣经》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的关系,这使婚礼成为英美国家重要的礼仪。教堂里,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新人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一体,组成家庭。英美国家的丧礼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带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丧礼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教堂举行,经过祷告、唱赞美诗以及牧师致辞,祝愿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简短的入葬仪式,下葬时牧师进行祈祷,在英国,下葬时死者头朝东方,表示迎接日出或复活之意。葬礼自始至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圣经》为英语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等,丰富了词汇。以色列王亚哈(Ahab)的王宫附近有一葡萄园,是耶斯列人拿伯的产业,葡萄园连年丰收,贪心的亚哈对这座葡萄园垂涎已久,想据为己有,但遭到拿伯的拒绝,亚哈为此十分恼火。亚哈之妻耶洗别密谋诬陷拿伯,用石头打死拿伯,强占葡萄园。后来人们就用Greedy as Ahab 形容极度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侵吞他人财富的人。Manna 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为“Manna”。现在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God”、“Christmas”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God is still in heaven”、“What else did you get for Christmas”用来讽刺某人像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宗教故事的汁液。在英国文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被作者们的广泛化用。
作家们或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名、语录作为作品的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作为原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情节中或人物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剧本名典出《圣经·马太福音》,又如雪莱的《撒旦挣脱了锁链》。再如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典故——约柜(ark of the convenant),典出《旧约·出埃及记》第25章。此典意指至圣之物,不可冒犯和亵渎。作品中,哈代描述了苔丝家搬家的情形,描述那个碗架橱,“它仿佛是一个神圣庄严的约柜,非恭恭敬敬的搬运不可”。《圣经》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圣经》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圣经》为美国的建设构建了一幅蓝图,这种植根于基督教思想并且在不断发展的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行为。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给予了杰斐逊和潘恩极大的鼓舞,他们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成“人人生而平等”。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机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的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队中提供宗教服务。上帝和基督教救世主义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救世主义不惜一切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耀在非西方国家的上空。
《圣经》对美国的内政及外交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3
关键词:《圣经》典故;英语语言文学;影响
《圣经》中的典故被后人广泛的应用,使得《圣经》在英语语言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继而不断地丰富着英语语言。《圣经》语言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分割的精华部分。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多了解一些《圣经》中的典故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圣经》的历史来源
《圣经》作为基督教教义思想的汇聚,为基督教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而,《圣经》的由来就与基督教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犹太人耶稣创造了基督教,经过耶稣及其门徒的不断努力基督教先后在欧洲社会传播开来。《圣经》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圣经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其所记述的内容并非某一时期,而是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始终──从起初神创造天地至最终新天新地的实现。耶稣基督的降生将历史划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讲述宇宙和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一个民族──以色列的历史;新约讲述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和初期教会的孕育、成长、扩张,以及在末后天地间要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整个西方世界都受到了《圣经》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并形成了浓厚的教义氛围。
二、《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影响的原因
(一)《圣经》典故鲜明的批评或赞扬态度
《圣经》典故中的故事往往带有明确的赞扬或批判的态度,而巧妙的语言运用更是鲜活地表達出所展现的观点和倾向。在《圣经》中“爱”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人们常引用《圣经》词语来报答美好的愿望,如父母为孩子取名时Mose 是最欢迎的男孩名之一,因为在《圣经》中,Mose是拯救犹太民族穿越Sina 沙漠迁徙他国,最终摆脱奴役生活获得自由,Mose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母对孩童的希望之情。
(二)《圣经》典故语言活泼生动
《圣经》典故在活泼生动的语言中,体现事物深刻的含义。如 “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在《圣经·旧约·申命记》的第19篇中,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埃及奴隶中的以色列人领袖。他发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圣经》典故中常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而活泼生动的语言避免了故事的单调、冗长与沉重感,继而流传至今仍被广泛的应用。
(三)《圣经》典故经常被英语语言文学引用
《圣经》是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反映,《圣经》中的一些典故也常常被一些英语文学作品所引用,引用这些典故不仅能够突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深化主题。如Adam’s ribs(亚当的肋骨):典出《创世记》第2章21-26节中:耶和华神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此典故将亚当的肋骨喻指女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化用了这个典故:他惊愕地住了口,并摸了摸随风呼啸着的衬衫里面的肋部,“我的第十二根肋骨没有啦,”他大声说。因此,《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创作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一)《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通过仔细的研究可以发现,英语中的大量的生活用语、成语、人名、传说等都是来自于《圣经》,这说明《圣经》对英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如orient(东方)、peacemaker(和平拥护者)等词汇就是来自于《圣经》。而《圣经》中出现的重要成语、习语或者故事、传说等也逐渐变成了英语语言中的相关成语、习语或故事。如意为避难所的诺亚方舟一词就是出自于《旧约》中。
(二)《圣经》典故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在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中,都能够找到《圣经》典故对其创作形成、思想主题、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不可磨灭的影响。如在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就通过对这两大家族间的世仇及两家儿女间的生死恋的描写,并采用悲剧的结局来表达“爱”能熔化一切罪恶的博爱基督精神。此外,在许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中,也能看见《圣经》典故被广泛的引用。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可见,在英语语言文学中《圣经》典故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三)《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
《圣经》中包含着许多富有哲学性、知识性的内容,其中包括罗马法律、古希腊哲学以及犹太宗教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且也对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带来了积极影响。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词汇是来自于《圣经》典故中的,如鸽子、潘多拉的盒子等。因此在学习英语文学时,不能如同学习英语那样只限于简单的单词记忆、语法学习,还必须要加深对《圣经》典故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在学习英语文学时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其作品的主题及意义。
结束语:
如同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圣经》典故对西方文化发展也同样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其不仅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词汇宝库,还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生活及政治等,并且这种影响不会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演变而消亡。因此,不断加强对《圣经》典故的学习与了解,对进一步理解英语语言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更好地学习并了解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蓝红.关于英语中《圣经》词汇的泛化及其汉译[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
[3]廖光蓉.圣经与英语语言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娟(1982-9—),女,汉。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助教。大学本科。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学。
王丽芳(1980-4—),女,汉,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助教。大学本科。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学。
王旭琴,(1982—),女,汉族,山西柳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4
1.圣经的历史起源
《圣经》主要分为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 是犹太教和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 的宗教经典。但如果再进行细致划分, 犹太民族和基督教遵行的经典部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 前者主要是将《圣经》的旧约部分作为宗教的经典, 而后者则是将整部 《圣经》 都奉为宗教经典。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当耶稣被钉死上十字架之后, 耶稣的门徒和信徒们就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教义, 《圣经》也由此产生。《圣经》是基督教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对基督教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著作。其对于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影响伴随基督教教义的传播范围以及基督教教徒的数量增加也在不断的扩大。传承至今的基督教洗礼便是源自《圣经》的影响。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 婴儿满100天, 便参加洗礼仪式, 亦称“圣洗”。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圣事, 不仅是信徒正式入教的仪式, 而且象征着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 为其接受圣灵和恩典的证明。由此可见, 《圣经》典故中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已经贯穿于整个西方国家中, 并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宗教氛围。
2.《圣经》影响英语语言文学的原因
相比其他文学著作和宗教作品对西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圣经》典故的影响尤为显著。《圣经》典故之所以对西方社会文明、文化, 以及英语语言文学等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方面:第一, 《圣经》中大多数的典故其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表达都带有十分明显的赞扬或者是批判的社会态度, 使用此类型的典故语言, 可以让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期望等鲜活的表示出来, 这使得人们十分愿意引用圣经中的词语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 《圣经》典故中语言的运用十分的生动活泼、便于理解和记忆、蕴含着一定的比喻意义, 并且, 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更是很好的避免了其他文学著作和西方作品中语言沉重、单调、冗长的缺点, 因此受到了西方人的喜爱[1]。第三, 《圣经》 典故中对一些生活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批判, 对日常生活行为的评价标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所以更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第四, 通过对西方文学著作的研究可以发现, 大部分西方文学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习惯引用《圣经》中的典故, 并以此作为凸显作品中任务特性、深化作品主题的主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 《圣经》 典故对于英语语言的文学创作和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分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
3. 圣经典故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1.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素材的宝库, 极大地丰富西方民族的语言。以英语为例, 大量的生活习语、成语、常用人名、动物名等, 很多来自于《圣经》。诸如在生活习语上西方人用来表达诸如震惊、讶异, 或愤怒的感情词“My God!”或是“Jesus”, 表达日常的“breakfast”“restaurant”, 甚至人们在分手时最常说的“goodbye”也出自于圣经“Godbewithyou”, 原义是“神与你同在”。在成语影响上, 例如“A little bird told me” (一只小鸟告诉我) 源自:TheBook of Ecclesiastes《传道书》, 此言喻指“有人 (私下) 告诉我, 消息不胫而走;“Theleopardwon't changeitsspots” (豹子不会改变身上的斑点) 源自:TheBook ofJeremiah《邱利亚书》, 此言喻指:本性难改。这些成语都出自于圣经。此外, 以《圣经》典故中的动物、人名、言行和地名等作为代表, 也成为了一些家喻户晓的语言。比如“Balaam's donkey” (巴兰的驴) 源自:The Book of Numbers《民数记》, 此言喻指“平素沉默驯服而突然提出抗议的人”;“Adam and Eve”亚当和夏娃, 喻指祖先, 人类始祖“Lot's wife”罗德的妻子源自:TheBookof Genesis《创世纪》, 喻指过分好奇的人 “Moses”; 摩西源自:The Book of Exadus 《出埃及记》喻指领导者, 领袖, “Tower of Babel”巴别塔源自:TheBookof Genesis《创世纪》, 喻指空想、空中楼阁等[2]。
2.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圣经》中部分典故表达的思想主题、创作的形式和手法、情节和人物的设定以及语言风格等, 都对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西方文学家的创作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都有着《圣经》典故的影子。首先,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 为英语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西方作家通过直接引用 《圣经》 中的人名、故事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 象征等手法, 把《圣经》典故寓意融汇到作品情节或人物性格, 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 让《圣经》能穿越时空的限制, 从而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等等。因此, 了解圣经, 才能更透彻的领悟英语文学创作的精髓;其次, 《圣经》典故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基督教的教义为西方文学提供了创作主题, 例如, 莎士比亚的很多戏剧都是宣扬了圣经中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教思想, 而且很多场景都暗含《圣经》典故。其中著名的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彰显的就是圣经中的“博爱”精神[3];再次, 诸多西方文豪通过借鉴《圣经》传说和故事等, 创作出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例如, 弥尔顿的《失乐园》、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但丁的《神曲》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圣经》 典故与英语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对学习英语文学的影响
整体来看, 《圣经》 典故中不仅包含了英语文学的相关内容, 还涉及到了罗马法律、古希腊哲学和犹太民族的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这使得英语文学在通过引用圣经典故发展自身的同时, 也获得了来自于圣经内部的巨大影响。例如, “潘多拉的盒子”等, 在学习英语文学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的名词, 就是从《圣经》典故中衍生出来的英语语言, 而后又被西方国家广泛且深入的应用到了自己的语言文学之中[4]。基于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 有必要加深对圣经中部分典故的理解和学习, 以此来培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的兴趣, 领悟英语语言文学的精髓和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
总而言之, 《圣经》 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除了英语文学这一个层面, 还包括了经济和政治等层面。在英语语言文学中, 圣经中的典故、习惯用语和格言等产生的影响是十分稳定的, 这种影响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而改变或者是消逝。因此, 对《圣经》典故对当前英语语言文学具体的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能够丰富英语文学的相关内容, 使其更加能够体现出西方的特色, 还能够为西方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丰富西方文学作品的种类。此外, 分析《圣经》典故影响英语语言文学的类型和方式, 对于帮助人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英语文学, 了解西方文化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西方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圣经》这部著作对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语言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世界传承较久的通用语言, 以其为载体的语言文学往往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圣经》典故的影子, 甚至部分英语文学著作直接取材于《圣经》。对此, 本文以英语语言文学为立足点, 通过对《圣经》的历史起源和其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探讨, 以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学的学习者提供借鉴, 从而更进一步地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圣经典故,影响
参考文献
[1]苏桃红.分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J].参花 (下) , 2014, 07 (07) :106.
[2]王凡.《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论述[J].经营管理者, 2015, 19 (07) :348-349.
[3]李娟, 王丽, 王旭琴.浅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04 (04) :291.
圣经文化对西方精神文明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圣经圣经文化西方精神文明
一、对教育的影响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6
关键词:《圣经》,英语教学,文化
在数年的英语教学中, 渐渐发觉英语教材中源引自《圣经》的知识越来越多。如综合教程第一册书中前三个单元, 分别出现以下句子:I put them into the soil the day my first son was born.It was my way of saying thank-you to God. (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那天, 我把它们种在土里, 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恩。) And for heaven’s sake, we shouldn’t forget to use good manner with our own families. (看在上帝的份上, 我们不能忘了对待家人有礼貌。) O, Lord, I thought this is it! (哦, 主啊, 我想到关键时刻了。) 诸如此类带有《圣经》情节的例子, 不一而足。这说明现在的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文化的渗透性培养,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单一的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上。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学好知识的良好机遇。语言与物理数学不同, 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 而不用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理。但在学习语言过程中, 我们就常常需要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 有什么渊源, 只有了解透彻才能用得准确, 不会弄出笑话。比如英语中有句谚语As wise as Solomon, 如果我们不知道Solomon是谁就像外国人不能理解“事后诸葛”中的诸葛一样, 这样就影响我们沟通了。但是在英语专业学生中, 《圣经》还不是一本普及的读物, 大部分同学从未看过, 有些同学仅仅看过《圣经故事》, 虽然有些同学略略的看过《圣经》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 也不甚了解其中内涵。学生的这种文化缺失现象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有些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 很好的引导了学生, 但是有些院校还未开设此类型课。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采取积极态度, 在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的同时, 也要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渗透一些。
一、《圣经》文化在西方世界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文化, 谈到中国人骨子里总少不了一点点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而在西方。对人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圣经》的基督教文化了。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先了解《圣经》文化。《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根据其英文Bible, 也有人把其翻译成“百宝箱”。《圣经》在世界文化史, 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圣经》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对西方文明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在西方社会, 《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围, 其教义渗透社会各阶层, 影响力遍及哲学, 政治, 经济, 伦理, 法律, 文学, 艺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化文明的钥匙,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学习和了解《圣经》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圣经》对语言及文学影响力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可居首位。侯维瑞先生在《英语语体》一书中说, 英国文学中没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接受过《圣经》的熏陶, 没有一位作家未曾受过《圣经》语言的训练。不但英国作家, 世界上其他重要作家也无不从《圣经》中得到启示。其中耳熟能详的包括意大利最伟大的作家但丁, 他把《神曲》分为地狱, 炼狱, 天堂三大部分。英国的莎士比亚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渗透着《圣经》中的原罪观。弥尔顿的巨著《失乐园》, 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 福楼拜的小说《圣安尼的诱惑》, 托尔斯泰的《复活》。
而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不涉及到英美文学, 也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圣经》。各种英语教材都大量选编了渗透着《圣经》文化知识的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英国一位词汇学教授曾经说过,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能够学好英语。我们暂且不谈这位教授的话对错与否, 但《圣经》在英语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 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对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不可估量。刘炳善先生在《英国文学简史》一书中曾指出:Apart from its religious influence,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translators of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eld fast to pure, old English speech.About 93percent of the 6, 000 words used in it are the main words of native English.So, with the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Bible, the standard modern English has been fixed and confirmed.A great number of Bible coinages and phrases have passed into daily English speech as household words, and are often used with no knowledge of their origin, for instance, help-mate, peacemaker, tender mercy,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and many more.Thus the simple and dignified language of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as colored the style of the English prose for the last300 years and more, and the English Bible has woven it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to the tex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literature and English life. (除了它的宗教影响力之外, 钦定本《圣经》还对英语语言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钦定本《圣经》的译者们严格使用纯正的古英语语言, 书中用的6000词汇中有93%都是地道英语的常用词汇。因此, 随着英文《圣经》的广泛影响, 标准的现代英语已经成型并且也被确定下来。大量《圣经》里的新造的词汇和短语被当作普通词汇流传到英语日常会话中, 人们有时候使用这些词却不知道其出处。例如, “助手”, “和平缔造者”, “温柔的慈悲”,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胜枚举。这样三百年或更久远的年代以来, 钦定版《圣经》简洁而高贵的语言丰富了英语散文的风格, 而英文《圣经》则将它的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融入了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和英国人的生活机理中。)
三、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单词脱离句子是无意义的, 句子脱离文章是干枯的, 只有把单词放入句子, 把句子放入文章, 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样文章若脱离文化背景就像人体蜡像一般, 形似神不似, 缺乏生命没有灵魂。许国璋曾指出, 学外语的人应该是文化人, 如果教师只教授语言, 学生只学习语法词汇,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空中楼阁的过程, 是外语教学的误区。王佐良先生亦指出,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仅掌握两种语言是不够的,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语和外语习得教授克拉姆契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从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了语言教学的环境和文化问题, 强调指出,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 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为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 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 因此, 克拉姆契明确指出, 语言教师既是文化教师,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教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 意识层面和器物层面, 其中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制约作用尤为明显。因而, 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的认识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圣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 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也就有助于我们的英语教学。
结束语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首先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文化教育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不断更新自己, 不能用几十年前自己上学时的知识来教学生, 要有提高, 有进步, 及时了解新文化, 新理念, 开阔眼见。我们可以多角度同时进行, 从传统的方法入手, 多看杂志报纸多读书, 多听新闻勤思考, 提高文化敏感性, 多比较, 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西方国家生活风俗民俗习惯, 思想价值观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途径。随着全球一体化, 交通系统的完善, 我们也可以出国访学, 旅游或勤与身边的异国朋友交往来丰富自己。问君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当做个开渠人变死水为活水, 用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水土来培育祖国的希望, 使其长成参天大树, 成为栋梁。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3]何兆熊.综合教程第一册学生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7
一、课文复述定义
课文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英语课文的基础之上,包含对课文内容的吸收、储存、内化、整理,然后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主要是抓住课文要点并将其串联, 再用口头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是一项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有足够的理解,才能根据关键词以及提纲进行课文复述,而课文复述是记忆的一种方式,英语课文只有多次复述,才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进而增强学生记忆单词与语法的能力,为其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复述方法
1 . 关键词提示法。学生在进行课文复述时,关键词提示法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提炼,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进行课文复述。例如:某位教师在进行Module2 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然后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搭建词汇支架,向学生提问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做好复述铺垫。比如关键词有:many roads,condition,called out等,教师首先进行复述The author rehearsed,“In La Paz,many roads are...”然后让学生按照相同的模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采用这种方法,该名教师很好的把握课文复述这一部分的教学,同时又为学生写作提供思路与方向,即词汇、句式、段落,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 提纲法。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炼每段的主旨句,或是总结每个段落的含义,进而列出提纲。而对于一些课文来说,大量的信息内容学生将很难记住,并且课文出现了很多的时间、人名、地名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线索,列出一个表格,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借助表格,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复述。例如:某位教师在教授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Book5 Module1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在黑板上列出提纲,比如Differences li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该名教师运用列提纲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课文复述,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课文复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跟随高考的脉络对学生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学生写作能力,高考英语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尽量贴近课本内容。英语课文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之后,能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词汇等内容,并且借助课文复述深刻记住,而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小节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课文复述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例如:某市某校高中采用两个班进行试验教学,其中一个班不采用课文复述形式,而是进行正常教学;另一个班采用课文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三个月为时限,经过试验验证表明,采用课文复述的班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 并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掌握也更全面,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写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其写作乐趣,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写作能力,进一步促进英语写作在学生高考中得到发挥。而没有采用课文复述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写作能力还停留在原水平上,而且学生对于写作已经有了厌烦心理,更谈不上写作的兴趣,该校采用这样的试验方式进一步证明了课文复述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有益影响。
四、结语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篇8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 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90—96年之间, 历经了1600多年, 本书的作者多达40位。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 他们的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 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各个作者按照自己对上帝的看法和人生经验, 以上帝的默示各自成文。圣经是这些作者所写作品的汇聚 (1) 。《圣经》经典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共39卷, 是希伯来文学的重大成就;《新约》共27卷, 是希腊文学的重大成就。所以说欧美文学的渊源是两希文学, 即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圣经》的文学体裁包括希伯来民族的原始神话、古代传说、民族史诗、历史歌谣、先知文学、启示文学、智慧文学等。它将希伯来独有的传说、宗教故事、民间风俗、誓言圣咏、爱情诗歌等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 形成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圣经文学”和“教会文学”。圣经的文学表现形式为叙事文学 (包括人物形象塑造与事件叙事、史料记述与异象阐述学) 、圣经诗歌文学 (包括诗人与神、诗人与诗歌、诗歌的艺术能动性并文学种类及其神学阐扬、诗剧与史诗) 、圣经散文文学 (包括散文的文学艺术审美范式、散文盛载的真理效能、祈祷文在颂神过程中的生命学诗性意境) (2) 。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乳汁,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作家, 如但丁、弥尔顿等, 都是从圣经文学里涉取题材进行文学的再创作。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对《圣经》文学了如指掌。据有人统计, 他的每个剧本平均引用《圣经》中的话就达14次之多。 (贾裕玟, 2009)
二、西方诗歌文学体裁中的圣经主题
1. 但丁的《神曲》。
意大利伟大的文学家但丁的名著《神曲》以圣经的主题思想为蓝本,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篇, 每篇33曲, 加上序曲, 正好100个诗章。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幽暗的森林中醒来之后, 迷失了道路, 开始了幻游。在遇到豺、狮、狼三头猛兽之后, 惊恐万分, 这时, 但丁最崇拜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前来搭救。在维吉尔的帮助下, 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一共九层, 上宽下窄, 像一个大漏斗, 凡是生前做过坏事的人, 不管是教皇还是普通人, 都会在地狱中受到惩罚。炼狱中灵魂的罪孽较轻, 它漂浮在海上, 共分为七层。历经炼狱之后, 维吉尔退去, 但丁心中的恋人贝缇丽彩前来迎接他, 他进入了天堂乐园。天堂也分为九层, 九层之上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境界, 一个充满了爱的地方。天堂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1) 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 实际是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 使灵魂得到净化, 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 归向上帝。《神曲》以其构思的宏伟, 想象的凝聚, 人物的描写, 艺术的熟练, 以及富有感情的道德力量, 堪称一部伟大、雄浑的诗歌杰作。在形式上, 它摹仿了阿奎那神学体系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在内容上, 《神曲》引用圣经典故、圣经人物亚当、亚伯拉罕、挪亚、摩西、大卫、耶稣、圣母、彼得等, 对圣经中的说教、象征、启示、福音等均有详尽的刻画和展示。这部作品除了单纯的文学意义外, 还有寓言的意义。它所描写的但丁的行程, 就是但丁的灵魂的历史, 也就是他的心灵走向上帝的行程, 给每一个读者作为规范, 帮助他们探索一条过道德生活的“直路”, 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此外, 但丁以维吉尔为理性和哲学的象征, 以贝亚德为信仰和神学的象征, 借此表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 认为人靠理性和哲学能够认识到罪恶, 但要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 理性和哲学则无能为力, 只有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德行生活才能获得。所以, 但丁这部有着宗教哲理和神学韵味的文学杰作, 其指导思想与圣经神学理论乃是一脉相承的。
2. 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是17世纪的英国诗人, 其代表作《失乐园》 (Paradise Lost) 、《复乐园》 (Paradise Regained) 和《力士参孙》 (Samson Agonistes) 均以《圣经》为写作蓝本。《失乐园》 (Paradise Lost) , 全文12卷, 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天使撒旦, 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 却仍不悔改, 负隅反抗, 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 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 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 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 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1) 。作者以此篇长诗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 认为人由于意志薄弱, 经不起引诱而感情冲动导致违禁犯罪。作者从旧约创世纪到新约启示录全景展开创造、堕落、赎罪、拯救的人类存在本身, 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实施个人生命的意义。 (金丽2007) 。《复乐园》是《失乐园》的续篇, 它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中耶稣不被撒旦引诱, 经受住各种试探的故事, 充满了基督的意志和力量。《复乐园》描写耶稣来到人间, 为人类赎罪, 战胜撒旦的各种诱惑, 布道传教, 替人类恢复那失去的乐园。弥尔顿以圣经为题材的这两篇长诗说明, 人类如何对付引诱的问题, 阐述了清教徒所追求的理想的伦理观念 (2) 。弥尔顿的第三篇长诗《力士参孙》创作于1671年, 取材于《旧约》的《士师记 (Book of Judges) 》。以色列的大力士参孙被情人腓力斯人大利拉出卖, 以色列人的统治者是腓力斯人, 他们弄瞎了他的双眼, 参孙念念不望复仇。后腓力斯人逼迫参孙演武, 参孙推倒庙宇, 与敌人同归于尽。参孙充满献身精神, 轻率的婚姻导致了不幸, 虽双目失明却毫不屈服, 这些使人们联想到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作者在复辟时期内心的痛苦和决不屈服的斗志。这首诗剧以希腊悲剧为典范写成, 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 弥尔顿的《失乐园》强调理性控制情欲, 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对人生的肯定与清教徒反对无限制享乐这种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复乐园》则强调用坚定的信仰来消除情欲, 以表示其宗教信仰终究得胜。《力士参孙》强调人在痛苦和耻辱之中, 只有克服失望才能恢复精神力量。弥尔顿的这三篇长诗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革命的信念, 而是对神的引领的祈求, 对个人灵魂的重视和对人类终于复兴的信念。
三、结语
但丁、弥尔顿是基督文化孕育出来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文豪, 他们的史诗文体雄浑壮美, 语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思想正统, 内容涉及古典哲学、神学、文学、历史和现实生活。《神曲》、《失乐园》的结构、观念、故事和语言, 主要依据于圣经, 在圣经的语境中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通过圣经化的灵魂激荡而获得高远的人格和丰满的生命, 用文学创作向世人发出诗意的召唤, 把人们内心的倜傥之旅的大门打开了。 (金丽2007)
西方文学家的智慧是圣经的启示, 圣经是西方文学作品主题的诉求, 来源于圣经的思想情感, 精神观念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文学作品影响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圣经塑造了西方文学大师的思维模式、情感趋向、价值观念, 他们的文学作品思想贯穿着基督徒的信仰, 贯穿着圣经的主题思想, 所以说圣经是西方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齐揆一.基督教与西方文学艺术[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3) .
[2]贾裕玟.浅析《圣经》对三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的影响[J].作家, 2009, (01) .
[3]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EB/OL].2012-09-22.http://wenku.baidu.com/view/ea582289cc22bcd126ff0cbd.html
[4]张舍茹《.圣经》西方文学的创作母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1) :49-50.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9
文学文体被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存在的载体, 可以被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第一个层次上讲, 文学文体是文学语言模式, 不同于其他语言模式的文体。从第二个层次上讲, 文学文体能够体现作品的体裁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从第三个层次上看文学文体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从这三个层次来看, 文学文体不仅具有广泛的语言学意义, 而且还具有文化以及哲学的意义上,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体的文学文体, 独立地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因此, 《圣经》对英美文学文体风格的影响大致可以从文学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的体裁, 及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圣经》对英美文学语言特点的影响
《圣经》作为一种文学作品, 有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圣经》语言简洁, 叙述直截了当, 少用抽象的议论;节奏上轻重音交错, 排比结构较多;不用抽象的长词, 大多是表示具体动作、具体事物的词, 没有过多的形容词、副词修饰或渲染。《圣经》善用修辞, 作品中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 这使得其语言生动有气势, 节奏感强。《圣经》的这种语言风格对英美文学的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语言风格上, 英国作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 喜欢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 他的著名作品的《愤怒的葡萄》与《旧约全书》及其相似, 二者在词汇、句法、语调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约翰·契佛的《游泳者》, 通过简练的语言, 具体的意象和寓言似的语调塑造了一个现代郊区中产阶级人生的寓言, 其文体风格与圣经如出一辙。约翰逊是英国的伟大作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 善用平行对称的句式, 节奏感强, 这是他深受《圣经》“钦定本”语言风格影响的结果。
二、《圣经》对英美文学体裁、题材的影响
《圣经》创作了十分丰富的文学体裁, 包括典故小说、历史散文、神话、喜剧、史诗、诗歌、历史散文等文学创作形式。这些丰富的体裁形式受到了英美作家的广泛关注, 并被接触和认可, 甚至借鉴。
英美作品中, 有很多作品是在对《圣经》中故事的发展和再创作。人们所熟知的有英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 押沙龙》、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剧《该隐》、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以及美国著名文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里的《亚当的子孙》、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白琼》等。
其中, 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 押沙龙》, 描写了主人公在自己做尽了背叛、抛弃、奴役压榨黑人一系列恶行之后, 虽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功, 但终因自己的恶行所酿成的恶果而受到了人间伦理的惩罚, 虽然受到惩罚, 但仍不觉醒, 甚至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人的欲望和堕落与贪婪, 揭示了基督教所警示人们的恶行必有恶果的教义。这个故事的情节与《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中押沙龙的故事及其相似, 并且作者毫不掩饰对《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借鉴, 而是直接选用《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中主人公的名字“押沙龙”作为作品的名字, 让了解《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含义, 是对《旧约全书·撒母耳记》的很好的借鉴。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白鲸》也是同样的借鉴了《圣经》中的故事原型, 主人公艾哈伯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这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形象是一样的。
惠特曼的《草叶集》里的《亚当的子孙》中共有十六首诗, 这十六首诗是将《亚当的伊甸园》的故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是对《亚当的伊甸园》的故事题材的借鉴, 同时也借鉴了《圣经》中诗歌的形式。
英国感伤主义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的人生经历和《圣经》中的一个典型故事中的主人公约伯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不仅在故事情节、甚至在文体结构安排上都是典型的借鉴《圣经》的例子。
《圣经》中的故事典故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影响最大, 莎士比亚十分熟悉《圣经》中的故事典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 频繁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典故, 据统计, 平均在莎士比亚的每部戏剧中, 《圣经》中的故事典故被引用十次以上。并且对典故的运用也十分巧妙, 能与戏剧中的故事情情节融为一体, 仿佛如影随性, 达到自然贴切的程度。
三、《圣经》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思想的影响
作品的思想是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体现, 看一部作品的思想, 可以了解作品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圣经》作为宗教信仰的教义, 已在西方人思想中根深蒂固, 这种精神信仰必定会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中。在英美文学领域中, 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受到了《圣经》博爱、仁慈思想的影响。
《圣经》注重对爱的宣扬, 《圣经》中关于仁慈、博爱、宽恕的训诫不胜其数, 而这种博爱仁慈的精神思想也深刻地反映在了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里面。例如:《老水手之歌》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 作品的主题自始至终围绕“博爱”这种思想展开的, 通过对老水手辛勤工作、乐于助人的形象的描述, 柯勒律治向读者传达了博爱这一精神思想, 这与《圣经》中主张的博爱思想是一致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中, 仁慈、博爱、宽恕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典型的思想, 这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鲜明特征之一。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中, 通过二人不顾二人家庭之间的历史仇恨, 而产生爱情的故事, 直接和明显的体现了博爱的思想, 而两个家族的世仇最终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而化解, 这一点恰好与《圣经》中“用爱来融化一切罪恶”的思想是相符的。
总之, 《圣经》文体, 以其简洁的语言, 多样的体裁, 丰富的内容, 深刻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英美文学文体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文学文体学概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1993.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3]乐俊蓉.透视《圣经》剖析欣赏国外文学[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4]王淑玲.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圣经文化探析[J].作家杂志, 2013 (12) .
[5]肖鸣旦.《愤怒的葡萄》的圣经语言风格[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6 (3) .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 篇10
关键词:圣经教义,传承,仁爱,赐予,磨砺
自1749年初版以来,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一直被视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不仅因为它对英美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 更因为它对英国小说的创作形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该作品历来饱受道德抨击, 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倍受推崇的地位却未受影响。在文学形式如此多样化的今天, 它未受到时代的限制, 依然给当代读者带来丰富的文学享受和深刻的心灵启示。
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学与心理共鸣, 究其根源, 是与《圣经》对菲尔丁的文学影响息息相关的。《圣经》是一部书中之书, 在文学意义上更可谓是创造文学的文学。在英美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它那样对英美文学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来源, 《圣经》不仅影响着作者写什么;而且影响着作者如何写。《圣经》的潜移默化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而且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读者的深层理解, 从而构成了二者产生共鸣的纽带。作为菲尔丁的代表作, 《汤姆琼斯》从创作主旨、立意结构、到人物性格、语言特色都受到了《圣经》的巨大影响。本文旨在以长子名分和恩泽福祉的归属这一主要矛盾作为切入点来对《圣经》和《汤姆琼斯》进行类比分析。
长子名分的归属或继承权的争夺可谓是西方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在《汤姆琼斯》中它更是贯穿始终的一大主线。然而, 对于菲尔丁来说, 长子名分的归属不仅意味着财产的继承, 更象征着恩泽福祉的传承。财产继承人的选择其实是上帝对其传承归属的选择。菲尔丁深受《圣经》的影响, 将上帝的恩典福祉隐喻为领主奥维资先生的财产, 在其创作中传达了他对圣经教义的理解。
汤姆和卜利福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其说是二人对继承权的争夺, 不如说是奥维资先生对继承人的选择。汤姆和卜利福无论身份或是性格都是对立的:汤姆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弃儿, 多亏仁慈的奥维资先生的领养才有幸生长在天堂府, 然而他却心性散漫, 胸无城府、举止轻率;卜利福少爷是奥维资先生的亲侄子, 是一个审慎谨饬、见机识窍、稳健沉着的年轻绅士。在世人的眼中, 后者绝对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然而奥维资先生最终却选择了汤姆作为传承人。
菲尔丁塑造汤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传承的归属并非偶然, 乃是他在《圣经》的潜移默化下产生的创作初衷。按照他对圣经教义的理解, 得到上帝的选择必须符合上帝的要求, 其中主要包括传承人的品性, 获得传承的方式和获得传承的必备条件等。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对《圣经》和这部小说进行类比分析, 从而论证其创作理念是圣经教义的体现。
1 传承人在本性上必须纯朴、诚实、仁爱
《圣经》旧约《利未记》中以象征的方式记载了被选为上帝的奉献者的首要条件是纯洁无瑕。其寓意是被上帝所悦纳的人必须是没有原罪的。《创世纪》中记录了该隐和亚伯兄弟相残的故事:该隐嫉妒亚伯的供物蒙上帝悦纳而心生杀机;弑兄之事败露后, 该隐还企图说谎掩盖罪行从而被上帝放逐。该隐是因为自己的供物不为上帝所看中而牵怒于亚伯, 这说明他本性不纯;后来他又因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则说明他缺乏仁爱之心;弑兄之后, 他还企图说谎掩盖罪行, 更说明他毫无诚实的品性。这样的人是难以获得上帝的恩典福祉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创世纪》中关于约瑟的故事。约瑟是雅各的第十二个儿子, 因为品格诚实高尚, 雅各欲选他作为传人。犹大等兄长嫉妒父亲偏爱幼子而残忍地将他卖给埃及人为奴。约瑟身陷囹圄却从未失却诚实、仁爱的品格, 终于因祸得福, 成为法老之下最高掌权之人。后来饥荒之时, 兄长们前来埃及买粮, 约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终于成为上帝的传人。旧约里许多有关上帝选择子嗣的故事中, 纯朴、诚实、仁爱的子民往往为上帝所悦纳;而那些嫉妒、贪婪、虚伪的人是绝对不为上帝所接受的。
菲尔丁深受旧约的影响, 也把纯朴、诚实、仁爱看作个人品格高尚之根本。因此小说中这些品质也自小就在汤姆的身上得以显现。比如汤姆常与猎场雇工黑乔治出外采果打鸟, 他总是把所得的东西全部送给雇工去养家。一次当他与黑乔治在威斯顿庄园偷猎被发现时, 为保护雇工, 他宁愿被打得皮开肉绽, 也决不供出“同犯”。后来黑乔治被解雇, 家境困难时, 汤姆甚至把养父奥维资先生送给他的珍贵小马卖掉去接济他。汤姆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体现出他的仁爱。又如有一次汤姆随苏菲娅父女出外打猎, 苏菲娅的坐骑受惊, 汤姆奋不顾身地拦截惊马, 以至折断了自己的左臂。汤姆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顿时赢得了苏菲娅的芳心。在去伦敦的流浪途中, 汤姆更显现出行侠仗义的本色。他解救出遭到强盗袭击的山中隐士, 挺身相助即将遇害的沃特太太, 帮被人抛弃的南茜姑娘建立起幸福的家庭, 还宽恕了因破产而拦路打劫他的安德逊。这一连串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行为都说明了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青年。其仁爱之心正是圣经教义的具体体现。
卜利福与汤姆仿佛处于两极, 他表面上笃信宗教, 遵守传统道德, 对长辈恭敬顺从, 做事循规蹈矩。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工于心计、自私贪婪、追名逐利的伪君子。他把汤姆视为眼中钉, 把他当作自己在财产继承权上不共戴天的敌人。所以每当汤姆有了过失时, 他便乘隙而入, 在舅父和两位教师面前添油加醋, 极尽毁谤、诬陷之能事。例如汤姆在偷猎事件中隐瞒事实以维护同伴黑乔治, 卜利福就以“撒过一回谎, 就很难对撒第二回有所顾忌” (1) (1993:97) 的话巧妙地告发了汤姆。又如汤姆为救济雇工要卖掉《圣经》, 卜利福便出半价买下来, 天天拿着写有汤姆名字的《圣经》向斯威克姆先生请教。这自然会引起一番查问, 而卜利福则伪装成情非得已的样子, 既揭发了汤姆, 又维持了自己重友情的假象。还有一次, 奥维资先生得了重病, 汤姆日夜照看、细心护理, 使得养父病体早愈。为此, 汤姆高兴得摆酒庆祝。卜利福却抓住这一行为, 诬告汤姆忘恩负义, “在养父病得顶重的那一天纵情肆欲, 狂欢极乐, 喧呼之声全家皆闻。” (1993:250)
其次, 卜利福的贪婪促使他觊觎舅父和苏菲娅的财产。他这种嫉妒和贪婪在苏菲娅选择了汤姆之后而变得愈发强烈。因为“琼斯之所得, 比他自己之所失, 在他看来, 使他更觉痛心疾首” (1993:249) 。他以捏造诬陷的手段挑唆舅父把汤姆赶出家门;同时又扣压母亲的遗书, 掩盖汤姆的真实身份, 企图达到独吞奥维资全部家产的目的;后来, 他还勾结律师, 收买流氓, 处心积虑地要把同母兄弟置于死地。
经过类比, 不难看出, 汤姆和卜利福这两个人物的品性都有着圣经故事的影子。而这也就为奥维资先生最终选择汤姆作为传承人打下了基础。
2 传承的获得方式必须是赐予而非人为的谋取
《圣经》强调上帝的恩泽播撒于四海, 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其恩泽。上帝只赐福于那些信仰虔诚、与世无争的人。这也就是说上帝希望他的子民在任何情境中都绝对地信赖他、依靠他。那些自以为是, 力图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上帝福祉的人是不为上帝所认定的。而以投机取巧、阴谋诡计的方式来夺取福祉的行为更是被视为七宗罪之首的傲慢之罪, 绝不会为上帝所接受。旧约中多处都有反映这一教义的圣经故事。
例如《创世纪》中关于以撒与以實瑪利的记录就是对依靠人力擅自履行圣职的否定。上帝许诺给予亞伯拉罕恩典, 使其获得子嗣。可亞伯拉罕在上帝的许诺兑现之前, 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妻子的女仆生了以實瑪利。当他和妻子丧失生育能力后, 他们又在上帝的恩典神迹中得子以撒。以實瑪利虽有长子之名, 却不被上帝所认定。而通过上帝的恩典而生的次子以撒则被上帝定为传人, 有权享受上帝的恩泽。上帝对以撒的认定和选择说明只有源自上帝的恩典才为上帝所悦纳, 而通过人力谋取的产物是不会为上帝所接受的。
再如《撒母耳记》中关于扫罗的故事也强调了同样的教义, 即不尊重上帝的要求的人不配担任神圣的职责。虽然扫罗为上帝所召唤, 但他擅自制定人为的标准来履行圣职, 从而侮辱了上帝的尊荣。而大卫重视上帝之尊荣和权威, 最后被选为王。不甘失去权位的扫罗对大卫进行疯狂的打击报复, 甚至伤及无辜的平民。然而上帝的恩典始终眷顾大卫并助其得胜;而扫罗则死于耻辱与绝望之中。扫罗的失败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上帝的旨意之上, 而且以虚假的公义为外衣来遮掩其狼子野心。
菲尔丁显然深知恩泽神赐的经文要义, 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在汤姆和卜利福这对矛盾人物的塑造上。
首先, 汤姆和以撒一样是一个先人后己、知足感恩的人。他很少主动为自己争取物质享受, 反而时常默默地将所得的赏赐接济他人。因此, 他也常获得意外的补偿。例如在汤姆为保护黑乔治而忍受皮肉之苦后, 奥维资先生就赠给他一匹小马作为补偿。这种厚待常让汤姆感动得痛哭流涕, 觉得自己离养父的期待还相差太远。在钱财问题上, 汤姆一向视之为身外之物, 从未对奥维资先生和苏菲娅的财产有过非分之想, 反而对任何赐予都心存感激。例如奥维资先生宣布将一份年收入五百镑的产业留给汤姆时, 他感激涕零, 觉得养父的恩赐大大超过他所应得。另外, 汤姆对苏菲娅的爱无私而真挚, 毫无功利之心。当他被驱逐时, 为避免爱人失去财产而受苦, 他不惜忍痛割爱, 宁愿一无所有也要保全爱人的幸福。最令人钦佩的是, 当舅父选择他为传人后, 汤姆却慷慨地将产业与卜利福分享。
相反, 卜利福却是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他从小就处心积虑地营造虔诚、仁厚的假象, 以便获取奥维资先生和老师们的欢心。刚十六岁时, 卜利福已经颇为工于心计、善耍手腕了。他“能在同时同刻, 对于对立的两方, 都取欢讨好。他不但在这两位绅上面前极尽谄谀之能事, 还常常抓住机会, 在他们背后当着奥维资先生的面, 尽了‘打背工’之妙技” (1993:99-100) 。
其次, 卜利福是一个卑鄙无耻、诡计多端的小人。为了成为继承人, 他像扫罗一样不择手段地谋取财产和权位。他骗取了舅父的完全信任, 拉拢了两位教师和道林律师一类的市侩之徒, 来巩固自己作为奥维资家族合法继承人的地位。一旦预感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 卜利福就不择手段地铲除对手。他对汤姆的仇恨如同扫罗对大卫的敌意一样, 正是一种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而心怀杀机的表现。当染疾的奥维资先生以为不久于世而要提出遗嘱时, 卜利福故意抢先大放悲声, 极尽号啕哀痛之能事, 以排除汤姆可能获得继承的任何机会。而当他得知母亲那封遗信的内容时, 立即私下买通从索尔兹伯里来的那位代讼师, 从而阻止了遗书的公开, 使奥维资先生无法得知真相, 修改遗嘱。
此外, 卜利福的手段残忍, 毫无人性。在他得知汤姆是他同母异父的兄弟之后, 他不仅不念及手足之情, 反而加剧了除去竞争者的步伐。将汤姆驱逐出天堂府后, 卜利福并未停止对汤姆的迫害。在随奥维资先生到达伦敦寻找汤姆的过程中, 卜利福不仅诬陷汤姆是杀人凶犯, 甚至还买通道令先生去威逼利诱洼特太太, 企图捏造汤姆乱伦之罪。后来阴谋败露后, 卜利福也被舅父驱逐, 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卜利福企图利用阴谋诡计来刻意骗取合法继承人地位的做法完全违反了奥维资先生所推崇的赐予方式, 因而最终丧失了获得传承的资格。这种情节的设计反映出菲尔丁对传承给予方式的理解, 也体现出圣经教义已经深入骨髓地植入他的思想中。
3 传承人必须经过磨砺、考验方能获得传承资格
《圣经》中凡是上帝所召唤的子嗣都须经历上帝的磨练。上帝凭着自己的旨意通过各种安排来磨砺、考验他, 使其成长为具有成熟、坚定和仁爱的传承人。《圣经》中上帝所选定的传承人都要经历从出走到回归的循环轨迹和从青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流亡、磨难、逆境和自我否定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创世纪》就讲述了约瑟如何被同胞兄弟谋害, 历尽了各种磨难, 最后终于获得传承资格的故事。约瑟年幼时心怀高尚的理想, 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显得冲动、莽撞。他对众位兄长的恶行十分反感, 便冲动地向父亲雅各作了报告。这一莽撞的行动让兄长们十分恼火, 便将约瑟卖到埃及为奴。约瑟在流亡、磨难、逆境和自我的否定中成长、成熟, 不但克服了冲动, 学会了谨慎, 更坚定了对上帝的信赖和依靠。后来兄长们饥荒之时前来求助, 约瑟心怀仁爱地与他们相认, 不仅原谅了他们的罪过, 还慷慨地与他们分享荣耀。历经磨炼而变得成熟、忠信的约瑟终于成为合乎神旨的传承人。
相同的教义在《出埃及记》里关于摩西的记载中也得到彰显。摩西因机缘凑巧而在埃及王室中长大, 但本性纯朴、正直的他对受苦的平民有着深切的同情。一天摩西出于激愤, 杀死了一名虐待苦工的埃及士兵。不得已, 他逃离都城, 流亡荒野。四十年的苦难使他完全放弃自我, 彻底信靠上帝的引领, 终于为上帝所用, 最后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摩西的故事说明冲动莽撞、不计后果的性格会危害上帝的子民;而谨慎虔诚, 成熟忠信3才是执掌神职之道。因此逆境的磨砺和考验是传承人的必经之路。
这一教义是詹姆士钦定版《圣经》极为强调的一条。很显然, 菲尔丁对此也甚为推崇, 并将其运用于《汤姆琼斯》的故事主线和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之中。
虽然汤姆诚实善良、纯洁仁厚, 但他像摩西一样行事轻率, 鲁莽冲动;也像约瑟一般对待不义之事缺乏谨慎态度和处理技巧, 以致于他经常好心办坏事, 吃力不讨好。例如奥维资先生就曾对汤姆说:“我深信不疑你的天性里, 有的是善良之心、义勇之气和荣誉之感:要是你在这三种品质之外能加上审慎谨饬和虔诚笃实, 那你一定会得到幸福;因为前面那三种品质, 能使你享受幸福而无愧, 但是你要把幸福取到手中, 那只有凭后面这两种品质” (1993:196) 。这一席话也暗示着在品性上汤姆有接受传承的资格, 但他仍需要经历磨砺才能达到成熟。这也为他后来的流亡生涯埋下了伏笔。
被逐出家门后, 汤姆体验了失去至亲至信的酸楚和割舍至爱的痛苦;流亡路上他也饱尝了社会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助;在伦敦这个尔虞我诈的舞台上, 汤姆更是遭受了各种阴谋罪恶的侵蚀和陷害。这些逆境和磨难都成为了他成长的助力, 也使他日趋成熟。例如在汤姆决定离开伦敦之际, 他巧设求婚之计成功地摆脱了不守妇道的白乐丝屯夫人的纠缠;其处理技巧就显示出他已学会了基督所教导的洁白如鸽、灵巧如蛇, 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为求解脱拼个鱼死网破。
流亡生涯让汤姆学会了奥维资先生所期待的审慎虔诚的品质。像约瑟一样, 汤姆对不择手段诋毁、陷害他的卜利福始终顾念兄弟之情。他不但婉言劝阻奥维资先生驱逐卜利福, 还对阴谋败露的卜利福心生恻隐, 诚心与其分享荣耀与福分。在小说的结尾, 甥舅相见的那番光景堪比雅各与约瑟的父子相认, 同时也呼应着新约中浪子回头的主题。经历磨砺的汤姆终于获得了作为传承人应有的成熟、忠信和仁爱。
4 结语
菲尔丁创作《汤姆琼斯》的立意并非简单的宣扬善恶有报, 而在于昭示如何面对上帝的召唤和传承。被上帝所选定的人, 不一定凡事顺利, 但要坚信上帝会用逆境、磨难使人成熟。信主与得救、磨砺与成长的主题不仅在旧约中以形象的故事展现, 而且在新约中以福音的形式得以呼应。这些教义显然深植于作者的潜意识之中, 成为他自然的创作理念, 并影响着全书主线的发展。透过他的作品, 菲尔丁时而睿智, 时而幽默地与读者分享着他对《圣经》的理解与思索。
参考文献
[1]Battestin, Martin C.A Henry Fielding Companion[M].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2000.
[2]Fielding, Henry.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M].London:Penguin Books, 1985.
[3]Paulson, Ronald.The Life of Henry Fielding[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4]Ryken, Leland&Longman, Tremper.The Complete Literary Guide to the Bible[M].Grand Rapids:Zondervan, 1993.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推荐阅读:
圣经的故事简介11-24
圣经的读书笔记800字左05-26
圣经巴别塔的故事英文08-28
圣经里沟通的成功之道07-14
圣经文化06-08
圣经翻译10-23
《圣经》阅读11-13
圣经成语12-16
《圣经》语言01-29
《操盘圣经》读书心得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