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影响(精选12篇)
对英语影响 篇1
社会语言学家曾经指出体育运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与语言又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体育运动及文化也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语言。体育运动本身的商业化再加上新闻媒体对其大肆报道, 更加引起普通民众对于体育运动有了前所未有的热爱。因此, 不仅各种体育赛事深入人心, 而与此同时人们运用在各类运动、比赛、竞技中的体育词汇也成为英语语言中的一枝独秀。
1运用于赛马、棒球、拳击等各类运动的体育英语及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起源于公元12世纪的英国的赛马 (horse racing) 是皇家贵族的运动项目, 被称为“国王的运动”, 之后演变成为最热门的观赏运动之一, 因此赛马中的常用词汇必然在英语语言中有所反映。“Neck and neck”原指两匹马并驾齐驱, 引申为不相上下) 。例如, The two parties are neck and neck in the opinion test. (两个党派在民意测验中不相上下。) “Dark horse”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词, 它同样起源于历史上的一次赛马事件。在该赛事中, 获胜呼声很高的两匹马落在后面, 而一匹未被人注意的黑马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冲出看台, 现指爆冷门的人或物。比如:Undoubtedly, she was the dark horse in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毫无疑问, 她是今年考研的黑马。) “In the short run”原指赛马的一小段距离, 现在表示“for the near future” (从暂时的观点看) ;而“in the long run”, 原指赛马跑到终点, 现指“after a long period”, (从长远观点看, 最终地) 。比如:Of course plastic's cheaper than leather in the short run, but it'll be cheaper in the long run to use leather because it will last longer. (从短期来看, 塑料制品当然比皮制品便宜, 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使用真皮制品还是相对便宜的, 因为它比较经久耐用。)
讨论了赛马之后, 再让我们看一看田径 (track and field) 对于英语语言产生过哪些影响。起源于古希腊的马拉松赛跑 (Marathon) 原意为“a running race of about 26 miles at the Olympic games”, 之后引申为耐力。比如a dancing marathon (舞蹈耐力赛) ; The meeting was a bit of marathon (这次会议多少有点马拉松赛的味道) 。“On one's toes” (意为“ready to run” , 指的是准备起跑动作) 现在指“watchful, ready to action, alert” (警觉的, 准备行动的) 。例如:Since this thing happens, you must be always on your toes. (既然这种事情时有发生, 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在英语语言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起源于18世纪的美国英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靡于美国的体育运动对于英语的发展必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以被称为“美国休闲活动”的棒球 (baseball) 为例, 它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棒球用语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大量地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中。比如, “bat for someone”本指 “替补击球手”, 而现指“give support to”, “defend” (为某人辩护) 。例如:I heard them gossiping about Sally, so I went to bat for her. (我听到他们在说莎莉的闲话, 我便上前维护。) “Three strikes and you're out”本来也是棒球用语。棒球比赛规定, 如果击球手挥动球棒击球时三击不中, 该击球手就出局。后来制定法律条文的人使用该术语制定法律条款, 指犯有三宗暴力案件的罪犯会数罪并罚并终身监禁。
拳击 (boxing) 也是一项有着众多爱好者的观赏性体育运动。“Throw in the towel”或“throw in the sponge”原为拳击运动的专用术语, 指比赛过程中当某方运动员无力再坚持比赛的时候, 其教练会将一块白毛巾抛到拳击台上以表示认输而终止比赛, 现在已经成为英语中常见的成语, 意为“give up” (放弃, 认输) 。例如:Don't give up now. It's too soon to throw in the towel. (别放弃, 现在就认输为时尚早。) “a bit below the belt”指的是拳击手不能攻击对于腰带以下部位, 否则视为犯规, 现在引申为“unfair” (不公平, 不正当) 。例如:That remark was a bit below the belt. (那句话有失公允。) 又及“Down and out” (指的是拳击手被击倒后裁判开始数数, 如果到十仍然不能站立起来, 便被判失败, 退出拳击台) “defeated, exhausted” (失败, 筋疲力尽) 。例如: 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left many people down and out. (加利福尼亚大地震使很多人穷困潦倒。)
2体育运动影响之下英语中新词以及新的表达形式的诞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体育运动,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现代经济驱动之下的体育的商业化, 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也让本来就极具包容性的英语语言宝库又诞生了许多新词, 从而更加的博大精深。
例如, 由于很多丈夫非常迷恋某项运动或者喜欢观看电视体育节目而忽略了自己的妻子, 而这种常常独自待在家中或受到丈夫冷落的妻子就被称作“football widow”或“golf widow”。对于高尔夫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一场比赛中要把球打入18个洞。又因为人们打完之后就会去酒吧, 因此就有人将酒吧戏称为“the nineteenth hole”。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在原有的两个词的基础上融合而成为新词的例子, 如“Two-and-a-half somersault”是通过连字符将几个词组在一起构成新词, 它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体操或跳水中常见的“翻腾两周半”的动作。同样“sponge-faced bat”也属于上述的情况, 指有海绵面的球拍。
3结语
作为英语学习者, 我们知道英语语言历史悠久, 其形成和固化是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实现的。要了解一门语言, 就要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因为任何一门语言文字都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而体育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必然在英语语言中有一定的反映和体现。尤其是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 世界竞技体育加速发展, 体育国际交流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对于语言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非但不会停滞, 只会更加深远。对于语言发展的一枝独秀——体育英语来说, 它的发展无疑给绚丽的英语语言又增添了几分色彩, 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使英语语言更具时代性, 新鲜感和多元化的色彩。如今体育术语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民十分喜爱体育运动, 因此, 想要学会地道的英语就一定要了解体育文化, 认识到体育英语在英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汤里, 万军林.浅论体育运动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6) :24-25.
[2]王学成.谈谈棒球和美式足球对美国英语的影响[J].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8, 43 (1) :64-65.
对英语影响 篇2
作 者:刘海云 胡中华 作者单位:刘海云(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胡中华(江西宜春带新一中)
对英语影响 篇3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 高职英语教学 影响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在2016年英语将正式推出高考市场,同时在中考考试中对于英语分数也与显著降低,从之前的120分降到了100分,并对中考中的物理及化学学科分数也有相应的调整。高考英语改革的实施,对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则具有相应的影响,基于这种环境则必须要强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一、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表现
1.进一步提高了高职英语的实用性。英语在高考中的改革,从表面上来看也就是简单对英语比重有所削弱,但是在英语学习中依旧注重英语的使用价值,加大了对英语实用性的关注。基于目前英语改革方案,不管是对英语分数比重降低,还是将其替换成为平常成绩,主要目的都是进一步提高中学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注重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多注重读写能力问题改革,加大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这种改革环境下必定要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中则会将更加注重英语应用,削弱应试教育对英语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高职英语教学则需要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有全面了解,提高对英语交际应用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的培养,并加大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文化的融入,将英语真正的变成一门应用语言。从这一方面来看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则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相应应用活动的组织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英语学习实用性。
2.对教师发展的影响。高职英语改革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则主要为:高考英语改革的出现,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告知阶段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注重,不但要求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也就是准确把握词汇、语法以及语言等,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相应的综合技能,其中包括听、说、读以及写,在这种环境下也就给高职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单一,大部分都是英语语言学专业毕业。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讲重点集中专业上,但是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对于不同专业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较差。基于这一点高职英语教师则必须要加大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并且强化学科建设质量,可以加大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借鉴。
3.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学生质量却越来越差,综合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单纯的从英语角度来看,高考英语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英语学习灵活性,本身英语较差的学生也就不会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太多时间,这也就对高职英语教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还必须要实施基础英语学习,随之自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知识学习比重。但是相应对的课程教学则主要狮在英语教材上,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英语教材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一些还是全新的,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则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实际情况实施相应调整,提高英语教材的灵活性及针对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考英语改革环境中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高考英语改革促进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放在职场及特定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注重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及应用性,想要满足这一需求则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基于实际需求实施课程设置,关于目前需求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主观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客观环境需求。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不单纯的依靠证书评价求职者的英语能力,主要对其英语交际能力考查,在这种需求下,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基于经济、社会以及学生自身需求实施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设置,提高学生的应用综合应用能力;2.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在素质教育实施中,重点也就是要提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也同样具有这一需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英语教学分成一般、较高以及更高三个不同的层次。那么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讲则也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学生入学考试对学生英语能力有所了解,基于学生考试成绩及综合能力进行分班,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在教学中重点为基础知识教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加大应用能力培养,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取得相应的进步。3.对传统评价和考核制度改革,高考英语改革对英语课程设计、结构和设置均有所影响,自然也会对英语考核及评价制度产生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改革传统英语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提高考核全面性及多元化。
总之,高考英语改革政策实施下,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转变传统英语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加大对高素质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红,陈拥琼.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改革[J].科学时代,2014,(1).
论中国英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篇4
英语语言犹如一座高楼大厦,语音是它的地基,语法是它的设计图纸,即结构,词汇则是它的全部建筑材料。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词汇也是英语学习者们在学习英语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原因就是由于词汇本身的众多差异,以及运用上的灵活性。因此对于词汇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重视。可是单纯地从词汇本身进行学习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看到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词汇与文化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总结词汇将会给学习英语带来莫大的益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E.Sapir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是文化的向导。如果不了解文化,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意义。
二、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要给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因为学术界众说纷纭,所给的定义据说达160多种。但是有一个共识,也就是说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话目的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用法,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do you do?”,何时用“Howare you?”,何时用“Hi!”,何时用“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应用pretty,表示男孩英俊应用handsome。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fisherman,Englishman,etc.及词组be a man,play the man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因为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或物只会用一种方式表达,在变化多端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显得非常有局限性。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二、词汇记忆的方法
1. 列表记忆法。
把所学过的单词写在本子上,随身携带,便于利用零碎时间复习记忆。复习时可逐步淘汰已十分熟悉的单词,集中记忆较难的单词。
2. 系统记忆法。
待单词逐渐积累多时,可以把单词按系统归纳。各个系统世代代共享的东西,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文化有两类,一类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和科学技术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被称之为“大写字母的文化”。另一类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习惯、人情世态、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被称之为“小写字母的文化”。语言、社会、个人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三、研究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影响的必要性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历经众多朝代,历史丰富而久远。在这五千多年中,中国与外界关系紧密,尤其是现代。虽然有过一段时期的闭关锁国,但并没有完全割裂与外界的联系。因此中国久远的文化对英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上。词汇是语言的重要范畴之一。Valdes Fallis声称,语言和文化对思想的影响就体现在词汇方面。词语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有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每个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研究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本国历史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国历史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历时的角度看待英语词汇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学习英语词汇的负担,能够正确地理解英语,更好地运用英语。
四、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影响的体现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由来已久。由(如衣、食、住、行、学习、问候等)当中可以包括不同词性的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在复习到某系统中一个单词时容易联想起与它有关的单词。
3. 句语学习法。
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在不同的短语、句子中是不尽相同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例句、短语从中理解单词的词义,记忆单词,也可以通过单词运用和理解来巩固单词。
4. 词根词缀记忆法。
可以参考词根词缀的书,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根,通过词根扩展词汇量。
5. 联想记忆法。
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近义归类联想、汉语谐音联想等方法。词汇的记忆过程是大脑进行思维的过程,只有使用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效率。
6. 语境记忆法。
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记忆单词,可以记住同一个单词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的多种含义。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英汉对译、朗读、背诵、单词的转化等方法巩固记忆单词。
总之,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单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学习和记忆单词。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恒心、信心、耐心,绝不能操之过急。扩大词汇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坚持常年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英语词汇中渗入了一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词语,同时也出现了中国英语。
(一)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英语词汇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欧洲一些国家文化的影响,并吸收了大量词汇。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对其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特点的词: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eight legged essays(八股文)等。将英语中的silk与其汉语原词“丝”比较,发现其书写形式与语音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接近了英语的构词规律。silk进入英语反映了我国丝绸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公元550年我国的丝织技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样才使相关的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中。此外,汉语的“秦”首先进入阿拉伯语读作Sin,进入希腊语成了Sina,进入拉丁语变成了Sinae,转化成法语为Sino,随后进入英语。再如,由于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及一度繁盛的茶贸易的存在,tea和chaa也是较早进入英语的单词。
到了中国的近代,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发生了多次革命和改革。Taiping(太平天国运动)、Boxer(义和团)、Ching(清)、Sun Yat-senism(三民主义)、Kuomingtang(国民党)等词都反映了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出现的汉语借词。
1949年后的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的大事也对英语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英语采纳了一些汉语借词。如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Maoism(毛泽东思想)、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同志的three representations(三个代表)等。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已达到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外国人无法理解何为“小康水平”,但中国人了解,因为这是中国的国情。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一部分已经被收入了英语辞典中,还有一部分虽然没有收入辞典中,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中国英语
这里的中国英语并不等同于上面所提到的汉化英语或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有其自己的概念。
1.概念
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2.特点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母语干扰,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但是中国英语又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过渡语,前者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后者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的“过渡语”与中国英语不可混为一谈。前者对个体语言特征,后者是对群体语言特征;前者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后者在理论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前者的汉语或汉语思维模式介入是无意识的,负迁移和正迁移相互抵消,后者汉语特点反映是有意识的,负迁移始终被压到最低度,正迁移被发挥到最高度。如feng shui(风水)、kang(炕)、kowtow(叩头)、chop-suey(炒杂碎)、Cantonese(广东话/广东人/(形)广州的)、Hainanese(海南人)、Chingming(清明)、typhoon(台风)等便是反映了风土人情方面的中国英语。
3.对中国英语的讨论
在世界交流日益紧密的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中国人要尊重并遵循英语的规则,以及民族文化风俗。同样的,外国人也要容忍并理解中国人的英语中的异国特色。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必将会导致英美人接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词汇。因此中国英语中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对于英语词汇是有硬影响的。虽然有些中国英语目前确实还没有被所谓的“规范英语”接受,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讲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问题,或者一经解释就会明白,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得心应手,能够发挥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不能掩盖“中国化”在英语学习中的消极影响。如果一味地依赖于中国英语想要去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毕竟中文与英语是两种类型的语言体系,在语音、句法、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想学好英语,还应打好其基础,如果过多地借助于中国英语,将会导致语言中所提及的interference。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英语。
五、结语
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到这一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章,介绍一点中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与词汇关系的理解,使其学生了解学习词汇并不是单独的死记硬背,应与特定的文化相结合,以及注意到与别国文化的关系,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及词语中不同的词语内涵,认识到文化对词汇影响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词汇学习中不光只是学习其读音、拼写、含义,还应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意义,将词汇学习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动态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正因为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于英语词汇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明显。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研究文化内涵的意义,以及研究中国文化对词汇影响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英语词汇中也渗入了一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语,同时也出现了中国英语。随后着重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及特点。最后,本文还提及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内涵,中国英语,汉语借词
参考文献
[1]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2]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英语,1995,(3-4).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篇5
赵亮
李芳
纪小影
李晶晶
指导老师:胡晰亮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度,什么是度。马克思曾这样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读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国际间的文化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就自然变得非常重要。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过度的学习英语,已经超过了那个“度”,使英语进入了一个白热化阶段,它严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它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削弱了学生学习我国文化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它还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入到我们国家,同时也对中国学生的升学及未来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影响
中国社会
目 录
1、对中国学习英语现状的调查....................................................5 1.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5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7
3、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 3.1 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8 3.2 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10 3.3 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11
4、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但我们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做唯一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了其它学科,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汉语及汉文化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英语学习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让人担忧的是英语学习风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英语必修课,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将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担,如果让他们从小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语言和文化,必然会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
英语在大学更是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些学校规定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四级过了,还要准备考六级,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频繁的英语考试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我国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低潮徘徊,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加深“颜色革命”的多元攻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攻势就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从而消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安徽新华学院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
65%的学生从初中是开始学习英语,35%的 学生是从小学或更早开始学习英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早的接触英语。2.自主学习情况
每天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10%的同学每天花大于3小时学习英语;25%的同学每天花2——3小时学习英语;30%的同学每天花1——2小时学习英语;35%的同学每天花不到1小时学习英语,85%的学生没有晨读英语的习惯 3.学习英语的途径
65%的同学通过课堂学习英语,20%的同学是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10%的同学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5%的同学是通过英语讲座及杂志学习英语
4.是否参加过需要付费的英语培训机构
7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英语培训,而仅有25%的同学参加了英语培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 5.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
65%的同学对英语是持喜欢的态度,而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英语 6.在英语哪方面有优势
45%的同学在阅读放面有优势,25%的同学在听力及写作上有优势,30%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有优势 7.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语
85%的同学认为很少用到,只有15%的同学会偶尔用到。这表示在日常生活能用到英语的机会很少
8.在每次的升学考试中英语是否会成为“拖腿”学科 55%同学认为英语会成为拖腿学科,45%的同学则认为不会 9.是否应该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4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5% 的同学认为没必要,20% 的同学不清楚
10.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20%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不清楚
11.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8%的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同学是因为喜欢或其它原因。12.您认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降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
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12%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剩余的均为不清楚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都知道英语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挺广泛的,英语的分类也很多,比如商务英语,交际英语等。另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厕所,车站,餐厅等。所以英语时刻围绕着我们。
我们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小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以及就业,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英语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翻译英文资料,能听懂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而是要能和外国人进行直接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话题的口头交流。不仅是听外国人说,也要谈自己的想法。通过磋商,求行共识。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贸公司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加重视、需要能够以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商务洽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他们不再只凭看档案、听介绍来寻用人才,而是通过英语交谈、答辩、翻译、写作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疑,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从幼儿园开始知道整个学业完成。英语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我国,英语只是一种外国语。作为一种外语,它只是在涉及外国人、外交事务、外语文献和情报资料、涉外旅游、涉外经济等方面才需要。我们非常艰难地学习英语,不是因为日常生活需要,不是为了装饰,只是为了升学以及工作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我们就会被各种考试淘汰下来,更不用说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大军。况且现在工作对英语的需要具有多样性。首先,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母语水平、其他知识和技能准备的需求有巨大的差异,对外语水平的需求更是如此。虽然说英语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就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但是如果你想深造的话,那就要努力学习英语。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1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采取“全民皆兵”的教学模式,更知道把英语作为受教育者必修的科目而贯穿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的状况,可能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其实英语也不过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论干什么都要讲究其价值,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中,除了翻译英文资料与撰写国际论文能用得到英语,其他情况基本用不到英语。因此,我们犯不着不分对象、不管用途的让全国人民一道都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既难学又难背的英语上!因为,英语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把英语的学习神圣化或者绝对化,已经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本来目的。对于英语热的场面除了能够满足一部分实行“全民英语教学”鼓吹者的腰包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很优秀,还参加过省里举办的数学竞赛,拿过二等奖。学校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但后来就是由于他的英语成绩太差,使他高考落榜,转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技术工人学校,早早参加了工作,荒废了学业!就不得不让人无奈地感叹:是严酷无情的英语考核制度断送了他的大好学业!我却想说:由于古板的英语考试制度,也许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可能的数学家!
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没过分数线而惨遭淘汰,但一些专业成绩平平而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英语已经成了中国大学生的第一专业,不管是学习国际贸易还是学习古汉语,只要想考研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过英语这一关。
我认为英语的用途和使用者是有特定范围的,作为一些日后很少用到英语的大学学科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英语的专业,为什么非要强制学生学习英语呢?这难道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大好的青春吗?假如他们用这些时间更加努力去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说不定又会有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
因此,英语不应作为当代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专业人才,即使全国人民都会英语又怎么样呢?当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一个没有专长的人,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谁会与你交流,充其量你也就是一个翻译罢了,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把所有中国人都培训成只会外语的翻译吧?!
我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这决不能成为全民学外语的理由,如此的耗费时间、精力与国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既然我们在大学课程里设立了英语专业,那么根据爱好,那些喜爱英语的学子完全可以在这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成为专门的英语人才;而对于另外一些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死记硬背,但个别科目成绩很好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修学他们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课,而将英语只作为一般的考察课目即可。即对于外语有时间就学学,没时间、没兴趣,就不必死记硬背了!
这是我对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我想我们不会再由于某些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好而抹杀了他的其它一切天赋与优点吧?
3.2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
任何交际都基于语言,所以社会的改变会在语言变化上有所体现。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我认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英语是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等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交流,英语在国内也越来越被重视,并流行起来。
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招呼为“hello”,”hi”之类的词语,而不再是过去的“吃了吗”或者“你上哪儿去啊”。大学生在告别时长说“再见”,“慢走”,而现在流行“bye bye”,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却表达不出中国文化,比如现在的学生会说美国的白宫却不知如何表达中国的故宫。
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文化。当然与历史上的文化渗透相比,就时期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更为隐蔽。英语学习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政治立场,但实际上却是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国青年学生盲目的去追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要知道文化可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但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和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则被忽视。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好玩,更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一个民族的缺失。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特色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3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华民族,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但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大家高度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达到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目的。而这些人群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再加上他们对英语的这种狂热学习,使得他们更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现在有一种叫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颇为流行,它让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已经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正在走向共同的“信息社会”,因此,使得学生们关注全世界整体利益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思想弱化了学生对国家的意识,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一些国家主权论为“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这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蔑视国家主权,漠视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将会消失殆尽。而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时机,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一些大学生因此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信奉“金钱至上”,以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因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而另一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宣传的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再加上当代许多中国人正体验者中国社会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危机的痛苦。比如说:“中国的房价让很多人成为了房奴”。还有些腐败等其他问题让很多人对中国社会丧失信心,反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向往。使他们不再追求,不再思想,而是在随波逐流中麻醉自我。
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决定性因素。曾经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殖民下,我们的先人都未对我们华夏民族失去信心,而如今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军队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我们的国人却正在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究其原因,正是这种西方文化思想的侵略和这种“全民皆兵”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结
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确认为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而当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益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种语言文化产业表面上好像和政治立场沾不上边,但实际上却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使得我国特别是青少年在这种语言文化学习中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忽视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不能淡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应对。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2.扶植优秀统文化,提高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养,增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教育青年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减少其负面影响。
3.重视汉语教育。汉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整个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它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
4.提倡从小加强中文教育,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
5.改变大学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方向与方法。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调整英语与其他学科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评职称和就业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一刀切。
参考文献
[1]郭建庆,高雨阳. 美国文化传播策略及我国之应对[J]. 前 言,2008,(12): 195 - 197.
[2]游戚东. 论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牛仔 裤现象之研究[D].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3]王恩铭,吴敏,张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 上 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3.
[4]阮炜.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 49 - 52.
[5]韩辉. 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 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2. [6]赵剑英,干春松.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 机及重构[J]. 学术月刊,2005,(1): 11 - 18.
[7]韩震.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 求是学刊,2005,32(5): 21 - 26.
[8]张利丽.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87 - 189.
致 谢
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英语写作 读者意识 写作影响
【Abstract】Audience awareness is the abilit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of writers of understanding readers characteristics, reading expectation and of adjusting the language to satisfy readers need to have the writing understood.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writing quality,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language use.
【Key words】English writing; audience awareness; writing influence
一、引言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活动(Raimes,1981)。读者意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特点、阅读期望的理解和为使读者能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角色在写作过程中调整语言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Ede & Lunsford, 1984)。写作中作者不仅要保证语法的正确,还要根据读者对文章内容、词汇的选用和组织结构进行恰当地调整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读者分析。关于对读者 (Audience)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演讲和辩论是以说服为目的的言语行为,听众决定演讲者的目标,演讲要成功,不仅需要有使人信服的论点(arguments),而且还需要诉诸听众的情感,以便成功的说服听众。从那时起,演说家就开始从事演说艺术的教育,把听众作为研究的对象。后来的修辞学家们把这个体系逐渐加以扩大,融入了布道、书信以及聊天的所有以说服为目的的言语行为(祁寿华,2000)。20世纪50-60年代,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兴起,美国现代写作研究者开始强调写作中的修辞,并把读者当成修辞情景中的一部分。此后,读者在写作理论和教学中成为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2.读者意识对写作的影响。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具有深刻影响。首先,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读者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与其认知能力发展有关,作者读者意识的发展与年龄增长有关(Britton et al.,1975;Rubin & Piche,1979;Cowie,1983;Beach & Anson,1988)。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写作策略,年龄越长,认知能力越强,读者意识也就越强,写作能力和读者意识都要经历一个认知成熟的过程。写作能力受读者意识的影响,读者意识水平反应在作者处理和运用语言及修辞手段上,从语言特征和文本特征对作文进行分析是评定作者读者意识很好的方法。其次,低质量作文和读者意识的关系很大。Flower(1979) 认为写作分为两种模式——基于作者的写作(Writer-based)模式和基于读者的写作(Reader-based)模式。大学生作文质量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写作过程中他们的写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少读者意识或者没有读者意识。而专家写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影响读者(Flowers& Hayes,1980)。相对于写作初学者的模糊和无知,有经验的作者在对读者的构想更清晰和具体(Berkenkotter, 1981; Raforth, 1985)。最后,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信息、组织结构和语言使用有积极影响(Berkkenkotter,1981; Raimes, 1985;Roth,1987; Zainuddin,1995)。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根据读者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文章结构以便与读者进行顺利的交流。因此,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作者需要对文中信息量、信息排列顺序以及文章组织结构进行不同的规划。
三、结语
读者意识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明,然而大部分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为英语的写作中(Yan,2006)。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读者意识的研究。虽然Yan(2006)和Su(2007,2008)调查研究中国学生的读者意识并发现读者意识对学生写作时语言的使用、文章内容、作文质量和句型结构,例如句子的长度、高级词汇、以及从句的使用有积极作用。他们的研究更说明了读者意识在中国学生外语写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空白值得我们去填补。
参考文献:
[1]Berkenkotter C.Understanding a Writers Awareness of Audienc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1,32(4):389-399.
[2]Black K.Audience Analysis and Persuasive Writing at the College Level[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9,23(3):231-253.
[3]Carvalho J.B.Developing audience awareness in writ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02,25(3):271-282.
[4]Crowhurst M.The Effect of Audience and Mode of Discourse on the Syntactic Complexity of the Writing of Sixth and Tenth Graders[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78,(38),7300A-7301A.
浅谈美国英语对英国英语的影响 篇7
1文献综述
1)英国英语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早已超过4亿,除此之外,张万义(2001)[2]目前还有数亿人把英语当成外语学习。
说英式英语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 章继宁(2013)[3]等学者认为在英国英语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时期。
古英语也叫盎格鲁-撒克逊语,可以追溯到公元450年。 谢天振、何绍斌(2013)[4]指出不列颠群岛原本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较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在五到六世纪,日耳曼部落的朱特人,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相继入侵并且逐渐征服了英国。盎格鲁-萨克森人逐渐创立了新的地方共同语,即古英语。同时基督教此时的传播以及拉丁语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英语词汇。
中古英语存在于公元1100到公元1500年. 刘意青,刘炅(2008)[5]指出在1066年诺曼人入侵后, 法语开始为上层贵族服务,教会以拉丁语为主而英语为广大平民所使用。诺曼人的征服使得大量的法语词进入英语词汇。而在英法关系破裂后,英国人开始反抗法王的控制,百年战争英国胜利后,英语被再度使用并逐步恢复为全民语言。
现代英语包括早期现代英语(1500-1700)和现代英语(1700-)两部分。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人文主义诞生,资产阶级文化开始萌芽。一系列运动为英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英语从拉丁语、希腊语等引入大量词汇。
2)美国英语
当前,美国英语主要为美国以及加拿大所使用,其发端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作为一种具体的定义,深刻的反映了美国文化、社会等。正如李赋宁(1991)[6]指出的“美国英语主要是十七世纪英国英语在美洲的进一步发展。美国英语继承了英国英语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但在词汇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成分。”因此美国英语并非独立的语种,而是英语的一种语言变体。
李颜伟(2001)[7]研究指出,美国英语的成长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在1607-1773年,是美国英语的殖入形成期。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陆续建立,操英语的人在新大陆占大多数。面对陌生的事物,殖民者们便用英语单词为它们赋予意义。
在1776-1914年间,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分道扬镳并进入确立发展期。在美国获得独立后,他们要求在政治和语言等方面都要与英国划清界限。林静(1999)[8]指出这对于美国英语的进一步独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正如石晴晴(2015)[9]所言,随着美国地域的进一步扩张,美国英语尤其是词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
一战结束以后,美国英语进入对外传播期。凭借着多媒体技术以及美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美国英语进入发展传播的黄金时期。知名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吸引着美语学习者。
3)美语与英语差别研究
基于前人研究,很多学者诸如陈明初(1991)[10];郭永浩(2007)[11];赵杨扬(2005)[12]都对美国英语以及英国英语的差别开展了研究。佘未霞(2011)[13],赵俊平(2005)[14],梁庆合(2004) [15]一些研究者对英语的发音展开了研究。在英语词汇的拼写上,李相群(2002)[16]等研究人员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做了对比。至于一些习惯搭配及其用法,王世华(2007)[17]也展开了相应研究。
当然一些学者还从英语语法、词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如秦秀白(1995)[18]甚至尝试着从习语以及词汇等方面研究美国英语对英国英语造成的影响,但是此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英语以及英国英语的相似性与差别上。事实上, 关于美国英语对英国英语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2美国英语对英国英语的影响
美国,作为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使得美国英语对所有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陈景明(1992)[19]认为英语的词汇、发音等深受美语的影响。其中,英语的词汇以及短语最为显著。大量的美语词通过穿创造新词、借词等方式进入英国英语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
下面将对美国英语在词汇方面对英国英语的影响作出详细分析。
1)构造新词和短语
下面是一些具体例子:在铁路运输方面,把goods train叫做freight train这是一种来自美国的时髦说法。In the red(in debt) 原来是银行术语,起源于负债超过资产时要用红字标红的习惯。四十年代,它与in the black同时来到英国,并被接受。
2)旧词复活
在英国,perhaps逐步取代maybe,到了60年代,一首名为maybe的美国歌曲使得maybe在英国复活。比如短语to quit现在也开始被重新使用。
3)词义扩大
于亚伦(1979)[20]指出Alibi:原来是个纯法律术语,但是三十年代中期成为“an excuse of any kind”不在犯罪现场。Assign-ment法律上的权利转移财产转让,但后来收到美国电影的影响,扩大为任何的任务与使命。
4)介词搭配
美国习惯用语的明显特点是喜欢动词加介词结构。To stand for , to meet up with,to get away with. 这些短语已经被纳入规范英语。英国人说to face a difficult situation受到美国影响说to face up to it.
5)借词
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语言间的相互吸收与同化是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叶海燕(2002)[21]指出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踏上北美洲,殖民者直接吸收了许多印第安语言中的词汇。比如chipmunk金花鼠wigwam棚屋hooch劣酒。来源广泛,数量丰富的借词,构成了美国特有词汇的一部分,也极大地丰富了英式英语的表现力。
以上例子仅仅是美语对英语影响的一小部分。这充分说明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当代英美两国语言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美语渗入英语。
3影响原因
1)西进运动的影响
美国人在西进浪潮中,不断接触到印第安人西班牙人、法国人。 美国人从这些非英语民族中取得了这些外来语。大大拓展了英语词汇,比如上文中讨论到的印第安语等。各地的移民,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从美语的词汇可以看出美语的多文化特征,比如American Mosaic美国马赛克a diverse society多元化社会美语集百家所长,有独特魅力,而这些进一步丰富了英语词汇。
2)电影、音乐
美国电影对青年人影响甚大、电影与娱乐行业的许多术语都是美国人造出来的。比如show business star fans等。海量的影视、书籍、歌曲冲击着世界各个角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语通过影视、报纸以及日常交流等渠道传入英国。杜斯义(1992)[22]指出这不仅丰富了传统的英国英语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3)交通运输与旅行的影响
美国人在交通运输以及旅行领域中的术语极为广泛。美语中的round trip比英语词return trip优势明显。
4)高度发达的科技实力
西方势力最为强大的美国,走在科技发展领域的前列。而科技的研究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创造,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词语来表达。因此,美国科技发展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术语的激增。比如在电脑科技领域cyberspace网络世界hacker黑客world wide web等等。
5)美国强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经济的强势推动美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而传播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美国英语,美国政府每年派遣大量美国人到国外任教,促进了美国英语的传播。
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力量的增强以及英国以及英联邦各国的衰微,使得美语对英语产生强大的影响。
4美语对英语影响发展特征以及英语发展趋势
1)美语对英语影响发展特征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语言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魏芳(2012)[23]指出美国英语对现代英语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在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演绎发展了英语语言的基本结构。
语言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在语言领域的反应。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表现为美语化的趋势。美语化是说美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遍布世界各地,美国英语也得到空前广泛的传播。
2)英语发展的总趋势
尽管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之间有上述差别,但这些差别并没有对于两者的交流构成障碍。相反,随着英语日益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用语,美语和英语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它们各自历史发展中对于整个英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英语成为表达力丰富,准确的语言,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
5结论
浅谈英语发音对高职英语的影响 篇8
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发音不标准的主要原因
1.受中学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度时期, 中学时期的教育只重视升学率, 而对发音这一问题, 在教学中经常被忽略。中学学生在学习英文发音时, 常时感到发音不到位、口齿不清晰、语感钝涩、缺乏柔滑优雅的质地。此外, 课程设置不完, 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相应的语音教程设置, 只能借助老师的读音, 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发音来学习英语, 而且班级人数太多, 老师不能注意所有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 日积月累学生就习惯了错误的发音。
2.教师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本身发音不标准, 也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更何况, 学校的老师不是都能认识到发音、朗读的重要性。
3.母语影响。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汉藏语系及印欧语系, 两者的发音特点、口型、舌位、语调和节奏感差异较大。所以, 英语发音受汉语发音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 我国虽然已经广泛使用普通话, 但在一些地区因为方言的影响, 导致英语发音准确性有很大的障碍。
4.考试因素。考试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基本上还是传统考核模式, 不管是中学, 还是大学, 目的都是考试, 在中学, 学生注重语法, 很少有机会用英语口语表达, 很少听听力;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 虽然在改革, 但学生还是把CET或CET-6当成衡量标准。只重视做题, 很少重视大学英语口语的实用价值, 而忽视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内容——发音。
5.教学设备不完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许多大学还在使用旧的模式来上课, 尤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力课程, 没有语音室, 上课常常是听磁带, 而且磁带本身质量有差异, 磁带内容中的素材也有限, 目前大多数音像出版都不配相应的听力磁带, 所以可选的教学资料范围有限。
二、改革道路
1.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发音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疯狂英语李阳也强调“发音的重要性”。发音准确, 听力自然准确。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发音正确的第一个优点是能够增强信心, 第二个优点是能够帮助记忆单词。英语发音有较强的规律性, 虽然这个规律并不是几十条发音规则就能完全包含的。但是, 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规则, 当我们记忆单词的时候, 这个内在的语音规律就能自然而然的发挥作用, 帮助加深记忆这个单词。
2.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发音的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没有引入语音知识, 这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缺陷。对于考入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面临的是考CET-4和CET-6, 大多数学校把毕业证与CET-4、CET-6考试挂钩, 说明考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只重视做题和分数, 对于发音完全不重视。然而, CET-4、CET-6考试改革后, 考核更科学、更完整, 更增加了听力部分考核的分量。然而, 听力是衡量学生英语发音是否标准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做实验, 结果表明有20-30%的学生对发音知识一无所知;70-80%的学生对部分发音的区别不清楚,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简单的单词发音也区分不出来, 例:good和gold, house和horse。很难想象, 一个发音不准确的人, 怎么可能听的很准确, 英语水平怎么可能会很高。
3.听说紧密结合, 改善英语发音。听不懂就读不准, 读不准就讲不清。我们在听力教学中一方面放慢语速, 并且尽量多用易懂的词、不陌生的词, 让学生能听懂, 调动他们的听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借助语音室的设备和录音机, 语言学习的过程难免会枯燥无味, 选用学生感兴趣语音材料很重要。为学生选播一些丰富的英语教学材料, 首先教师要对所选语音材料做简单介绍并提出问题, 让学生待着疑问和好奇去学习。因此, 每播放一次, 学生也就产生更为热切地、想加快提升自己听力的要求。有个学生, 以前无意间听过《音乐之声》中的很多插曲, 也很喜欢, 但由于没有见过歌词, 无法将这首歌完整唱出来。在上听力课时, 我播放了电影《Sound of Music》的片段。当那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时, 他很吃惊:“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首歌”。下课以后, 他借去了光盘, 反复听, 反复学。两个星期后, 他已经能唱得“原汁原味”了。
在课外, 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角”活动,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组织的课余活动, 所以交谈起来比较轻松。尽管大多数学生开始的时候是不流畅, 甚至还夹带着一些汉语, 但每个人得到了锻炼“用耳听, 开口说”的机会。经过一定时间的“英语角”活动, 外加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鼓励, 如今很多学生已经可以做到“听得准, 说得清”, 相信在学生们的刻苦努力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不久的将来能迈出令人喜悦的新步伐。
总之, 在英语学习中, 发音是基础内容, 发音不准确的原因很多,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 以便于提高英语水平。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学习中一些同学发音不标准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其次提出了改善这种情况的教学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发音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发音的教学内容;坚持听说紧密结合, 改善英语发音。
关键词:英语发音,英语学习,影响
参考文献
对英语影响 篇9
随着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英语作为一种桥梁的角色, 起着沟通信息, 传播文化, 增进友谊的作用。英语人才, 尤其是口译人才是供不应求。现阶段高校翻译本科专业 (BTI) 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在中国高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职业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开始走上体制化和专业化的轨道。然而口译学习并非易事, 笔者周围有很多英语翻译专业的硕士生大多都选择笔译作为其研究方向, 问其原因, 都认为口译太难, 不好学。本文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口译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口译学习者能有所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与输出理论
1. 输入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凯森 (Krashen) 提出语言输入说 (Input Hypothesis) , 该假说认为, 人们习得第二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 即接受“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可理解性输入和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和关键 (Krashen, 1985:45) 。在该假说中, 他进一步强调了i+1理论, 认为语言学习者所输入的内容 (i) 必须能够在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范围之内, 同时输入的语言形式或功能还应该高出现有水平 (i+1) 。而有效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 输入的可理解性;2) 输入具有趣味性或相关性;3) 不按语法顺序进行;4) 输入足够的量。他认为在人们的大脑内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 然后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和上下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 便可以学习一门语言。
2. 输出理论
输出假设 (Output Hypothesis) 是二语习得研究者Swain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提的。根据Swain的观点语言输出具有三个功能:刺激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元语 (反省) 功能 (Swain, 2004:23) 。在Swain看来, 输出和“可理解性输入”有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她认为, “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 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 (Johnson K E, 2000:45) 。相对于Krashen“i+1"可理解性输入形成对应, 她也提出了"i+1"的输出, 认为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进一步分析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以及用法, 因而能产生超越目前语言能力 (i) 的效果, 即“i+1”的输出 (付艳, 甘世安, 2005:95) 。
二、英语口译中的输入与输出
从口译的定义来看,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源语 (source language) 所表达的信息, 随即将其传译为目标语 (target language) 语言符号, 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 (梅德明, 1996:6) 。它是一种集听、说、读、写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 除了需要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一流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技能外, 还要求译者有宽广的知识面 (miscellaneousness) , 快速的反应能力, 良好的心里素质, 等等。既然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良好的听力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 是口译员必备的素质的一部分, 才能顺利完成口译工作, 这就与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口译输出是高层次的二语习得活动, 超越了这些基本功——听、说、读、写, 却也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试想译员平时没有大量的听力练习的积累, 如何具备在高压的口译现场应对自如, 尤其是一些有口音的发言者, 比如印度、尼泊尔口音。根据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 输入的语言材料必须有足够的量, 量达到了自然会有相应的质变。那么针对口译学习的基本功问题, 如何进行有效的输入呢?笔者认为, 模仿和背诵就是一个很好的利器。众所周知, “一切语言活动都从模仿和记忆开始, 然后慢慢进入创造性活用的阶段。长期不懈的模仿和记忆, 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和表达的自如性, 建立心理优势, 排除焦虑情绪” (李华, 雷若微, 2011:3) 。同时由于汉译英对口译者英语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而不利的母语生长环境很难让我们轻易获得英语思维能力。为了克服母语迁移心理, 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解决“中文腔”的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语言输入, 让正确的英语表达充斥大脑, 随时随地让大脑始终沉浸在英语思维的氛围中, 多背诵源语文章, 多看原版电影, 电视剧, 并且将自己不会的表达记录下来, 及时复习直至消化吸收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 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从而提高汉译英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另外, 宽广的知识面同样需要译者平时注意积累各种专业知识, 譬如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甚至包括物理, 化学, 计算机, 航空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不是说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么都去学, 囫囵吞枣。根据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 输入的材料必须具有趣味性和相关性。每个口译学习者都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偏好, 有的体育感兴趣, 那么他平时的积累便可以从体育的背景知识, 相关词汇, 句型开始向相关领域延伸拓展。有的可能比较关注政治, 经济, 那么他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加强自己的口译知识积累和储备。一点带面, 逐渐延伸。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 人们只有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内容时, 才会调动出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正好符合Krashen强调的输入的材料具有趣味性和相关性。而口译的学习并非只注重输入, 输出才是最终目的, 根据Swain的输出假设, 输入的语言知识必须及时运用之后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口译水平, 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所谓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积累语言素材之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出练习, 可以分专题进行。当在口译的过程中有效的输出得以成功地完成, 那么有效的输入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么会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继续加大语言输入练习, 提高输出质量, 形成口译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真实语言输入对英语口译输出的作用
翻译理论家奈达曾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翻译的基本过程, 并认为所有语言都有核心句 (kernel sentences) , 若两种语言说享有的核心句越多, 那么翻译起来就越容易 (Jeremy Munday, 2010:40) 。由此看来, 要实现口译的有效输出, 口译学习的输入应主要放在积累语言材料上, 笔者作为英语专业口译学习者经过口译小组学习实践, 总结认为真实语言输入尤其是背诵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汉英对照, 对扩充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核心句具有十分重要, 从而帮助口译学习者提高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能力, 下面就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说明。
201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几乎涵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词汇和表达, 了解和积累这些知识对于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规划蓝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同时也为今后的口译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探月工程th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载人深潜a manned deep-sea submersible;北斗卫星导航系统launching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China’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the Liaoning, was commissioned;“十一五”规划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十二五”规划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一揽子计划package plan;棚户区改造rebuild slanty areas;京沪、京广、哈大等高铁和一批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The high-speed Beijing-Shanghai, Beijing-Guangzhou and Harbin-Dalian railways and a number of intercity railways were opened to traffic.一批跨江跨海大桥、连岛工程相继建成A number of bridges over rivers and bays and linking islands with other islands and the mainland were complete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或建成Smooth progress was made in major projects such as those for transporting natural gas and electricit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diverting wat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some of the projects have been completed;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 有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When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as at its worst, we effectively employed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such as adjusting required reserve ratios and interest rates to maintain proper growth in the money and credit supply.
四、提高英语口译输出的方法
口译具有即席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 尤其是语言基本功。口译信息的广泛性特点要求合格的译员是杂家也是专家, 需涉猎百科知识也要对少数专业或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口译的技能性和艺术性特点说明口译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口译技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及大量的口译实践方能习得 (仲伟合.2001:30-32) .Krashen的输入理论对于提高口译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以上列举的实例也可以看出必要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最基本的, 口译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已获得的语言资源, 练习进行“可理解性输出”, 才能使习得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内化 (李华, 雷若微, 2011:5) 。有效的语言输出, 是语言真正被掌握和运用的前提, 是口译活动进行的基础。首先口译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口译书本上以及网络上的知识资源, 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口译教程, 口译网, 沪江英语学习网等, 收听VOA、BBC的新闻广播, 定期收看外语电视节目密切关注和搜集最新的真实语言素材, 除了观摩学习每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外, 还可以有效利用外交部网站, 白宫网站等一系列官网了解国内外新闻动态, 并将其中自己比较陌生的词汇、表达灵活应用到日常口译训练当中, 做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统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提高口译有效输入的另一重要学习策略。因为中国口译学习者没有完全的英语语言环境作铺垫,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学生获得最佳语言输入的途径, 它使学习者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反复强化, 比如词汇、语法。同时背诵能增强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语言输出更加准确和规范。口译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越多, 在口译时表达方式就会游刃有余, 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就越富有灵活性。另外, 在英语口译学习中, 我们应当正确运用背诵策略, 使背诵形式灵活多样, 并在背诵后有针对性加以大量的练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及时巩固背诵的语言知识, 方能事半功倍。
摘要:英语学习由听、说、读、写、译五个重要部分组成, 而译则是其中最难的环节。与听读, 写不同的是它要求更高, 需要的不仅是英语学习者的输入, 更重要的是有效输出。本文通过介绍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 探讨了有效输入对口译学习中的有效输出的影响, 得出结论 :口译学习中的有效输入与有效输出输出是成正相关的。有效输入是有效输出的必要前提, 有效输出是有效输入的目的, 反过来对输入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口译,有效输入,有效输出
参考文献
[1]、付艳, 甘世安.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18) :15
[2]、李华, 雷若微.谈真实语言输入对提高汉英口译能力的作用.[J], Overseas English 2012 (5) :3
[3]、梅德明.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
[4]、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中国翻译2001 (2) :30-32
[5]、Johnson K E.Understandings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rage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社, 2000.105
[6]、Jeremy Munday.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0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M]New York:Longman.Inc.1985.
浅析宗教对英语的影响 篇10
在《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 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曾说过:“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不可低估”。宗教对于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的发展史来看, 人们对于语言的需求和研究最早也来源于宗教, 而宗教对于语言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语言的崇拜和利用, 形成和产生了宗教, 而宗教又靠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建立起来的。可以说, 没有没有语言文字, 宗教是无法建立的;而宗教的建立, 势必会对语言文字产生影响。
二、宗教对于英语的影响
1、宗教来源
人类宗教大约产生于3万年到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后期, 或者更晚一些的时候。原始宗教一般说来是原始氏族的宗教, 其首要因素是对你未知事物的惧怕和梦境。这时期的宗教思想基本上是靠语言的传播和图腾的崇拜。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宗教文化出现在世界各地。穆罕穆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将阿拉伯语推广到了欧亚非洲大部分地区;释迦穆尼创立了印度佛教, 将梵文推广到了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而英语国家大部分人信奉的基督教则是建立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两大语言之上的。
2、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著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 包括宗教信仰、组织、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百科全书》中, 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 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 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 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 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3、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在于教育。真正的宗教创始人, 希望以宗教为人们解惑、明智以及引导, 创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而在宗教思想宣传的过程中, 语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宗教的内容
宗教包括三个层面;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 (教义) , 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 (教仪) , 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 (教团) 。
三、基督教
世界基督教包括罗马公教 (天主教) 、东正教和新教 (基督教) 。“基督”一词, 希腊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君王”, 宗教含义是“上帝差遣的救世主”。而基督教徒相信《圣经》是神的启示, 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 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
基督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 信徒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徒目前在全世界约有20亿之多, 而世界上有神论者就占据了3/4的人口总数, 也就是说基督教徒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33%。现今, 人们将英语作为了世界通用语言, 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相对而言的简单易懂, 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基督教传教士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研究, 为了推广基督教教义, 《圣经》的宣传和翻译使得英语大为推广。
四、基督教对英语的影响
1、基督教对英语语言产生的影响
希腊语和拉丁语对基督教的影响最为巨大。而英语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 超过一半的英语词汇都源自于拉丁语, 甚至英语的二十六个字母也是来自于拉丁语的拉丁字母。而基督教最早由犹太人建立, 被古罗马立为国教, 在古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与西罗马帝国时, 基督教也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也可称公教或罗马公教) 。在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之后, 教会便成了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 所有的学者都是教会人士。古罗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 这就导致了现今的英语词根很多都来源于拉丁语, 对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基督教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古英语时期基督教的传入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影响:公元597年, 罗马传教士圣·奥哥斯丁及其门徒登上英伦三岛, 自此基督教和拉丁文化便开始向英语渗透, 继而随着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普及和深入, 英语的宗教色彩便愈发浓厚。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 与此同时, 一批拉丁词进入英语, 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许多宗教词汇开始有了不同的引申义, 渐渐成为了常用词汇。比如:disciple由原来耶稣信徒的意思转为了追随者或承奉者;dean原指教长, 现指教务长、系主任;lecture原指训诫, 现指演讲、讲座。与此类似的词在各个领域中相继出现, 新词义的出现也在同时证明了基督教对于英语词汇的巨大影响作用。
3、基督教对于英语文学的影响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书, 它记载着并传播着最基本的基督教思想和教义, 极大的影响着欧美文学, 它的语言经常为诗人、小说家所引用。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豪, 在他的喜剧作品中就有许多台词来自于《圣经》。而《圣经》作为经书广泛传播, 必定要以最为简单而经典的语言阐述出来, 才能被各个阶层的广大人民所接受, 因此, 《圣经》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经典和永恒, 其语句在生活中也因为简练上口被常常用到, 比如: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the/one’s eye;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等等, 这些都来自于《圣经》, 活用于英语文学之中。
五、结语
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可谓是在其来源、创立和发展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现代英语而言, 在旧词新意、新词出现的局面中, 宗教, 仍是语言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语言的发展, 促进了宗教的传播;宗教的传播, 也必然会作用于语言的发展。
摘要:宗教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社会活动的产物。那么, 宗教就必定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定义、本质和内容上, 通过宗教对语言的相互影响关系, 浅析宗教对英语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语言,基督教,英语
参考文献
[1]、安修.Lee.宗教简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
[2]、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对英语影响 篇11
在这其中,以“中式英语”的现象最为明显,而这也成为了很多学生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和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方面仍存在缺陷,而且部分学生已经习惯用汉语的语言规律及用法把词汇和句子套译成与汉语相对应的英语。为了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变学生母语思维及母语写作的习惯,笔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试论母语对英语写作产生的影响。
一、共同之处及积极影响
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母语一直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爱都斯加依曾以写作结果为重点开展了教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语言的写作过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的写作。柴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他认为以写作过程为重点的第一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仍具有促进作用。迪亚斯和鄂苏亚对以过程为重点的写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开展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一些在第一语言写作教学中取得积极效果的做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依然有效。弗里德兰德进一步对第一语言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被试对象是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他在研究中发现母语提取信息能够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1]
上述研究都表明,写作者第一语言的写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写作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英语习作过程中,即便对于第一语言具有很好的运用能力,因要用第二语言对相关内容进行表述,第二语言对写作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大学英语写作这一复杂过程涉及了第二语言写作能力、第二语言语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在对于写作及语言文化方面所从事的研究中,语言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多为所侧重的方面,例如,英汉之间在词汇、习语、交往模式以及诸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都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文化差异的个性与共性,表层与深层的关系问题很自然地被牵涉其中。一般个性普遍与具体和表层相联系,而共性常与抽象和深层差异相联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文化间的表层差异以外,还需要在表层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出共性及促使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差异较大,甚至会出现对立的情况,但若从深层来看仍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当面对恭维和称赞时,不同的民族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汉民族会采用否定或自贬的态度,而英语民族则多采取迎合的做法。从表面看来,这是两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从深层来看,这种差异可以归结为两个民族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不同准则。因而,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在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他们彼此之间的共性,以取得最佳的写作效果。
二、不同之处及消极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母语写作者或表达者多已习惯于用母语进行思维,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音、形态、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征训练,因而,在进行英语表达时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所写的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让人读起来很不自然,母语对英语写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结构及词语涵义的影响
在词汇结构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构成方法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微”和“笑”构成了“微笑”(smile),“电”和“视”构成了“电视”(television),“火”和“车”构成了“火车”(train)等等。在英语中,这些词都存在独立的单词与汉语相对应。部分学生由于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对于词的构成方法不甚了解。在进行英语文章写作时,因找不到合适的词进行描述,常会采取一些生搬硬套的做法,将词汇按照词意和语法堆积在一起。例如,将“空姐”写为“fly girl”,将“铁饼”写为“iron cake”,将“副食品商店”写为“vice food market”,错误百出。
(二)语法及文章结构的影响
语法能够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差别很大,例如在词性、数、时态、语气等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截然不同。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汉语语法的套用,忽视了语法在两种语言使用中的差异性。有的学生甚至于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如,The voice pollution become improve(噪音污染得到改善)。All the sports shoes can separate into two parts(所有运动鞋分为两类)。从这些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到,学生仍对语法时态、被动语态的配合及分词、冠词等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模糊不清,在运用方面不够准确熟练。除此之外,英语和汉语在观点的提出、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以及整体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一些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常采用的是汉语文章中的结构,背离了英语写作的习惯及基本要求。
(三)思维习惯的影响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习惯上存在的差异也很明显。一般认为,中国人属于循环式思维,因而在写作时总会围绕中心思想展开。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在文章的开篇就会将观点抛出,然后在进一步展开加以论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用汉语思维进行构思,之后再将所构思好的框架和观点译为英语。
由于在写作中所套用的是母语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因而在所写文章中,句子不符合英语表达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有效避免母语对英语写作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在词汇、语法、语气、句子结构、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这种训练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开展训练时,其重点应放在母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转换方面。
对英语影响 篇12
1. 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实力的提高
2015 年甘肃省比赛的题目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但其共同点都是对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素质。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 因为甘肃省的对口升学复习指导完全是以语法为主要内容的, 为了考试, 老师和学生放松了对听力和口语的练习, 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 整天复习语法, 做大量的题目, 导致部分学生为了练习听力和口语去参加英语技能大赛又觉得自己的英语学习落下了。而实际上, 在笔者这几年辅导学生的英语技能时发现, 大量练习听力和口语反过来能促使学生对英语学生产生兴趣, 做起题来反而能应对自如,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 始终不能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其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学生能力本位教学观念, 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更不是考出高分就行, 要重视将英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会听、能说才是关键。
2. 改变英语教学设计, 加入情感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英语大赛中, 大多采用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一个话题陈述自己的观点, 或是几人一组进行口语交流等形式。内容广泛与社会、学生的职业能力、内在修养有关,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并且要加入情感目标的培养, 另外还要加入职业能力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组建多人的学习团队, 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课后也可以互相帮助, 这样大家在团队学习的氛围中, 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3. 改变对中职英语的教学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面对不同专业和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 教师应该使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性与终结性并重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弥补笔试的不足。同时, 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进行评价。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作用,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包容, 让学生有信心学习。笔者常把课堂参与度, 活动准备情况, 作业和成绩相结合, 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 这样也可以更客观公正地给学生一个评价, 另外也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方法,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突出听说能力的考查,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最终让学生形成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中职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对于专业英语教师而言, 带领学生参加市级或省级的英语技能竞赛并接受竞赛的磨炼, 能够有效促进各学校英语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竞赛期间, 各校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 相互学习, 交流培训心得, 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和探讨, 捕捉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 从而转化为教学项目加以推广。
总体而言, 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有利于英语教师转变观念,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转变英语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 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益处。英语技能竞赛还可以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 而且让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与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 2007 (01) .
【对英语影响】推荐阅读:
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12-08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简析12-30
英语的变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05-30
焦虑对英语听力的影响06-22
语法对英语听力的影响10-07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05-15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09-08
英语阅读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07-13
英语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09-03
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