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延迟(精选7篇)
信息延迟 篇1
应用目前的技术手段, 目标信息首先由机载雷达/光雷截获目标后向机载任务机/火控系统发送, 并经任务机/火控系统计算处理后通过总线发送给外挂管理系统, 然后通过进一步数据处理后转发给导弹飞控系统, 最后作为随动指令转发给导引头。导引头根据接收到的目标角度信息随动到指定位置, 搜索并截获目标。
在整个传输过程中, 受机载雷达截获、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总线传输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信息到达导引头时会存在时间延迟Δt。由于载机与目标之间存在相对速度, 因此接收的目标信息与实际的目标信息存在差异。该现象会干扰目标角度精度, 进而影响导引头的随动精度。
基于此, 以某发射前截获的空空导弹为例, 针对载机目标相对速度、目标初始角度和载机-目标相对位置等条件, 建立了目标角度误差计算模型, 并在MATLAB中, 仿真分析了信息延迟时间引起的导引头随动精度误差。
1 目标角度误差计算模型
1.1 坐标系定义
1.1.1 载机体系
与载机固联, 原点位于载机惯性导航系统的几何中心, OX轴沿载机纵轴方向并指向前方;OY轴的方向向上;OXYZ构成右手坐标系。
1.1.2 导弹体系
原点位于导弹惯性控制组件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安装中心, OX轴与导弹纵轴平行并指向前方;0Y、0Z轴分别与导弹横轴上的两个加速度计的敏感轴方向一致;OXYZ构成右手坐标系。
1.2 假设条件
由于延迟时间较短, 可假设在该延迟时间内, 目标与载机为匀速直线运动。
1.3 数学模型
1.3.1 弹体系下, 目标角度误差计算模型
其中, ∆ϕm、∆θm、∆φm分别为目标方位角误差、俯仰角误差、离轴角误差;ϕm0、θm0、φm0分别为测量时刻目标方位角、俯仰角、离轴角;ϕm∆t、θm∆t、φm∆t分别为经过Δt时间后目标方位角、俯仰角、离轴角。
1.3.2 测量时刻目标角度信息计算模型
其中, [xa0 ya0 za0]T为载机-目标相对位置在机体系下的坐标, R为载机-目标相对距离, ϕa0、θa0分别为机体系下目标方位角、俯仰角。
其中, [xm0 ym0 zm0]T为弹体系下目标位置坐标;XN0、YN0、ZN0为导弹挂点坐标在弹体系下的投影;A (β, γ) 为机体系到弹体系的坐标转换矩阵, 由公式 (6) 计算得到。
其中, β为导弹纵轴相对于载机纵轴在俯仰方向上的转角;γ为导弹纵轴相对于载机纵轴在横滚方向上的转角。
初始时刻弹体系下目标的方位角、俯仰角、离轴角计算方式见公式 (7) — (9) :
1.3.3 信息延迟∆t时间后目标真实角度信息计算模型
其中, [xaΔt yaΔt zaΔt]T为信息延迟Δt时间后机体系下载机-目标相对位置坐标;[va Tx va Ty va Tz]T为机体系下载机-目标相对速度;
[xmΔt ymΔt zmΔt]T为信息延迟Δt时间后弹体系下目标位置坐标。
信息延迟Δt时间后弹体系下目标的方位角、俯仰角、离轴角计算见公式 (12) — (14) :
2 仿真分析
2.1 初始条件
载机、目标在同一高度, 即假设目标俯仰角为0°。目标速度为210m/s, 载机速度为240m/s, 迎头进入。
2.2 仿真结果
2.2.1 目标角度误差与延迟时间的关系
目标方位角为50°, 载机-目标距离分别为1km、2km、5km条件下, 目标角度误差与延迟时间的仿真结果见图1。
2.2.2 目标角度误差与目标-载机相对距离的关系
信息延迟时间为100ms, 目标方位角分别为0°、30°和60°条件下, 目标角度误差与载机-目标相对距离的仿真结果见图2。
2.2.3 目标角度误差与目标角度的关系
信息延迟时间为100ms, 载机-目标相对距离分别为0.5km、1.5km、2.5km条件下, 目标角度误差与目标方位角的仿真结果见图3。
2.3 结果分析
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目标角度误差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目标角度误差随载机-目标相对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目标角度误差随目标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3 结语
当目标信息延迟时间引起的目标角度误差大于导引头搜索视场角度时将影响导引头正常的搜索、截获目标。
根据载机-目标相对速度和信息延迟时间等信息对目标角度信息进行预估, 可以为武器系统精度指标的确立提供依据。
摘要:由于目标信息在截获、处理和传输环节中均存在时间延迟现象, 导致导引头接收的目标角度信息与实际的信息存在差异, 进而影响了导引头的随动精度。基于此, 针对信息延迟建立了目标角度误差计算模型, 并通过MATLAB, 对于不同条件下信息延迟时间引起的导引头随动精度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该方法可以为武器系统精度指标的确立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息延迟,随动精度,误差计算模型,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晓光, 等.航空军用飞行器导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赵利强, 蒲一平.空空导弹动基座对准基准及误差分析[J].航空兵器, 1998 (04) .
信息延迟 篇2
ADDLLs在时钟网络中广泛应用于去缓冲偏差、时钟建立[1]、时钟恢复电路等。对于ADDLL, 锁定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实中经常使用各种控制算法来改善锁定时间, 例如由寄存器控制的逐次逼近法 (SAR) 和参数可变的SAR法[2]。通常SAR DLLs的锁定时间为DR×N+1, 其中DR是SAR时钟的分频比, N是SAR控制码的位数。文献[3]中介绍了一种减小锁定时间的VSAR方法, 其中DR=2。本文提出一种RES结构的延迟链, DR=1, 采用这种延迟链, DLLs的锁定时间将进一步减小, 并且不产生谐波信号。
1常见的延迟链
常见的DLL框图如图1所示。使用这种延迟链时, 两次相位比较 (PC) 之间的间隔时间要大于延迟链的最大延迟时间, 否则后续的PC结果很有可能出错。
以常见的SAR DLL为例, 其延迟线的控制码为8 b。DR与延迟时间、时钟周期之间的关系如下:
式中:TDL, mid表示延迟链上延迟时间的1/2;TCLK, min表示工作频率范围内最小的输入时钟周期。式 (1) 说明, 对于常见的ADDLL, DR通常受最小工作周期的限制, 其锁定时间如下:
常见的宽频带 (wide-range) DLL, 其DR值的增大会使锁定时间变长。此外, 在PC中, 输出时钟可能会出现多个上升沿, 因此, 常见的SAR DLL通常会有谐波锁定的问题。
如果在DLL电路中加入RES延迟链, DR值就固定为1。每次PC完成之后, 复位信号就将时钟信号清除, 所以PC就控制在每个时钟周期内。这样做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高锁定速度, 因DR为1, 带入式 (2) , 锁定时间就变为式 (3) :
另外, 在每个PC过程中, 输出时钟仅有一个上升沿, 因此, 改进的DLL本身不带谐波, 从而不需要文献[4]中所提到的额外的检测电路。
2工作原理
带RES延迟链的SAR DLL原理图如图2所示, RES延迟链仅有3个延迟单元。为保证in_clock信号同时到达所有延迟单元的输入端T1, 延迟链上应插入缓冲网络。复位信号由脉冲信号器产生, 并且也要同时到达所有延迟单元的输入端T1, 所以, 延迟链上应该再插入一个缓冲网络。信号Control[3:1]用来判断有效延迟单元, 例如:Control[3:1]=xx1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小写字母“x”表示不确定状态) 时, 只有单元1有效, 并且延迟链上的延迟时间为tct1+tdu, 其中tct1是缓冲网络1的延迟时间, tdu是每个延迟单元的延迟时间;Control[3:1]=x10时, 单元1和单元2有效, 且延迟时间为tct1+2tdu;Control[3:1]=100时, 三个单元都有效, 且延迟时间为tct1+3tdu。因此, 图2中延迟链上的延时范围是tct1+tdu~tct1+3tdu。
延迟链的时序图如图3所示。复位信号reset在in_clock信号上升沿到来之后有效, 且脉冲宽度tp受脉冲发生器 (pulse producer) 控制。clock_A/B/C是A/B/C网络的时钟信号。灰色阴影部分表示被复位信号清空的时钟信号, 剩余的脉冲宽度也是tp。每个波形下面的数字表示脉冲发生的顺序。由第n个时钟脉冲产生的第n个复位脉冲, 将使第n-1个时钟脉冲无法通过相应的灰色区域。因此, 如果提前设定tp>tdu, 就不会有时钟脉冲通过下一个复位脉冲。
图3中:Control[3:1]=100时, out_clock不出现脉冲1, 同时相位比较给出滞后反馈; Control[3:1]=x10时, 时钟信号的第二个脉冲信号出现在out_clock, 但仍然滞后于in_clock; control[3:1]=xx1时, out_clock领先于in_clock。
从图3可以看出, RES延迟链保证PC在每个周期内执行, 但会改变out_clock的占空比。根据式 (3) , 整个工作过程一共N+1个周期, 当第n (1≤n≤N) 个周期结束, 第n个SAR控制码的位数设为逻辑1, 从第1到第n-1个周期的位数都被设定好。当N+1个周期结束后, 所有的SAR码的位数都已设定, 同时使复位信号无效以便out_clock的占空比恢复正常。
以SAR_code=7 b为例, 如图4所示, 大写字母X用来表示未被确定的位。如果DLL运行没有结束, 即使out_clock和in_clock有相同的相位, 因复位信号仍然有效 (如图4中的A所示) , 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将不符合要求。当out_clock被锁定, 因复位信号无效, DLL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将恢复到正常情况 (如图4中的B所示) 。
3电路结构描述
RES延迟链的电路如图5所示。延迟链上有2n个延迟单元, 因此延时范围是tct1+tdu ~tct1+2ntdu。每个延迟单元的真值表如表1所示, 当复位信号为逻辑1时, 延迟链的数据被清除 (如图5 (b) 所示) ;当复位信号是逻辑0时, 延迟链上的数据有效, 延迟时间受Cont-rol[2n -1:0]信号控制 (如图5 (c) 所示) 。当除Control[K]外所有控制信号的比特数都设为逻辑0时, 时钟信号将从单元K直接传送到延迟链的输出端, 延迟时间为tct1+ (K+1) tdu。
4仿真结果
本文中ADDLL 采用控制码为128 b的RES延迟链, 用180 nm CMOS逻辑工艺实现。仿真环境如表2所示, 采用Synopsys的HSIM仿真器进行仿真。SAR码的位数是7, 根据式 (3) , 锁定时间应该为8个周期。用HSIM仿真的结果如图6所示, 其中DLL可以在8个周期之内完成锁定操作, 工作频率范围在50~250 MHz, 并且工作频率为250 MHz时功耗为4.4 mW。
5结语
实验证明, 使用SAR结构RES延迟链可以减小ADDLL的锁定时间, 并且在较大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没有出现谐波锁定的问题。根据180 nm工艺的仿真结果得出, DLL工作频率范围可达50~250 MHz。
摘要:为提高锁定速度, 一种带单步复位 (RES) 延迟链的全数位延迟锁相环 (ADDLL) 得以发展。随着新的可复位技术的发展, DLL快速锁定和无谐波的特点逐渐显现。主要在常见的DLL电路中加入可复位延迟链, 采用SI MC 180 nmCOMS工艺, 并采用Synopsys的HSI M仿真器对电路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 改进的DLL工作频率范围可达50~250 MHz, 锁定时间明显减小, 且无谐波信号。
关键词:延迟锁相回路,延迟链,快速锁定,无谐波
参考文献
[1]ALVANDPOUR A, KRISHNAMURTHY R K, ECKER-BERT D, et al.A 3.5 GHz 32 mW 150 nm multiphaseclock generator for high-performance microprocessors[J].IEEEISSCC Dig., 2003, 489:112-113.
[2]YANG RJ, LIUSI.A40~550 MHz harmonic-free all-digitaldelay-locked loop using a variable SAR algorithm[J].IEEE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07, 42 (2) :361-373.
[3]高燕.寄存器传输级集成电路的时序深度[C]//第二届全国测试会议.上海:出版者不详, 2002.
[4]YANG RJ, LI USI.A wide-range multiphase delay-lockedloop using mixed-mode VCDLs[J].IEICE Trans.on elec-tronics, 2005, E88-C:1248-1252.
[5]沈理.Verilog RTL模型[C]//第二届全国测试会议.上海:出版者不详, 2002.
[6]袁俊泉, 敏琪.Verilog HDL数字系统设计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7]PAPADEMETRIOUS Chris, SHAHOmar.Varition effects onextraction and ti ming analysis[R].USA:Synopsys White Pa-per, 2006.
[8]AOKI M, OHKAWA S, MASUDA H.Design guide andprocess quality i mprovement for treat ment of device varia-tions in an LS I chip[C]//Proceedings of 2004 ICMTS, 2004:201-206.
[9]陈智涛, 李瑞伟.集成电路片内铜互连技术的发展[J].微电子学, 2001, 31 (4) :239-242.
信息延迟 篇3
关键词:法定退休,正常退休年龄,退休收入核查,延迟退休补助,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 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在我国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对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 (熊必俊, 1994[1];郑功成, 2003[2];邓大松等, 2008[3]) 、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以及财务可持续的影响 (李珍, 1998[4];史柏年, 2001[5];林宝, 2003[6];柳清瑞等, 2004[7];邓大松等, 2001[8]) 、延迟退休年龄的策略 (林宝, 2001[9];雷晓康等, 2013[10]) 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退休年龄改革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标志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美国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 延迟退休年龄成为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的重要方式。美国退休年龄改革有以下鲜明特点: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分开, 并逐渐废除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 并对延迟退休者实行经济激励。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 尚未区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将二者合一, 使得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就业难与退休年龄问题相关的各问题盘根错节, 同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不同于退休年龄问题的现有研究, 从延迟退休激励机制视角, 结合美国退休年龄改革实践, 重点分析美国延迟退休改革的特点以及激励机制, 进而提出提高我国退休制度改革成效的启示。由于法定退休制度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制度是美国退休制度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 对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进行区分, 对其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中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 进一步得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相关启示。
二、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及影响
法定退休制度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规定是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本部分首先分析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历程及其影响。
(一) 法定退休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从雇主需求的角度出发, 于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使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年轻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机制。法定退休制度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的产物。Edward P.Lazear (1979) [11]认为法定退休制度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建立的, 能带来帕累托效应的生命周期内的契约, 退休制度是隐性就业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定退休制度的规定, 使得年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老年劳动力的工资高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同时在老年劳动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退出劳动力市场。法定退休制度使得雇主和雇员在工资给付方式上达成一致, 同时保障雇主和雇员的利益。退休制度是为了规范劳动力市场, 由经济因素决定, 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早于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的法定退休制度与养老金待遇没有直接关联, 此时退休是指老年劳动力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法定退休年龄 (Mandatory Retirement Age) 是指雇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上限规定。当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雇主可以因为年龄原因解雇雇员。
法定退休制度于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产生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 大概有50%和40%的男性劳动力面临着法定退休年龄[12]。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以及劳动立法的完善,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不断修订。1967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法案反年龄歧视规定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ADEA) , 规定雇主不得对40岁至65岁的劳动力进行年龄歧视。1978年对ADEA进行了修订, 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1986年, 美国国会对ADEA进一步修订, 除了部分特殊行业外, 取消强制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 即废除法定退休制度。1978年和1986年对法定退休年龄的修订, 反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同时是就业市场反年龄歧视,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现。
(二) 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评价
1986年对就业法案的修订, 标志着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在美国绝大部分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法定退休年龄的废除, 表明雇主不能单以年龄因素, 强制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该项改革, 旨在保障老年劳动力平等就业权, 同时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但是学者发现, 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却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 1940—1990年, 55岁和60岁男性就业率略有所下降;65岁男性就业率由78.2%下降至31.9%;70岁男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由43.4%下降至17.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学者对美国1978年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70岁以及1986年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供给以及退休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对此学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Reno (1971) [13]、Schulz (1974) [14]和Halpern (1978) [15]等研究表明, 如果没有法定退休规定, 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会提高10%~15%。Burkhauser等 (1983) [16]试图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对个体退休决策的影响分解。其研究认为法定退休年龄只是劳动者个体作出退休决策时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 法定退休年龄对退休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等经济因素对个体的退休决策影响更大。
资料来源:Matilda White Riley, Robert L.Kahn, Anne Foner.Age and structural lag:society's failure to provide meaningful opportunities in work, family and leisure.John Wiley&Sons, Inc.1994:P242。
三、美国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改革及老年劳动力就业激励机制设计
美国在进行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同时, 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以期达到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目标。1983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对退休年龄进行了改革:自2000年开始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同时调整收入核查制度, 并为达到正常退休年龄仍然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
(一) 美国领取养老金年龄规定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规定, 领取养老金年龄为65岁。1956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将女性最早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调整为62岁, 1961年改革法案将男性最早领取养老金年龄也调整为62岁。此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引入了两个退休年龄概念:最早退休年龄 (Early Retirement Age) 和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最早退休年龄是指就业者可以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的年龄。正常退休年龄是指退休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自1961年起,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此外, 就业者达到65岁后可以推迟领取养老金, 直至70岁, 即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最晚年龄为70岁。
美国提高正常退休年龄的具体改革方式为: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1938年至1943年出生的人,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6岁;1943年至1954年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维持在66岁不变;1955年至1960年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以66岁以基准,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7岁;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对应的正常退休年龄。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http://www.socialsecurity.gov/retire2/agereduction.htm) 。
自1961年起, 劳动者可以在62岁时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在62岁时领取养老金时的养老金水平。假定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时领取的养老金为1 000美元, 则出生越晚, 选择在62岁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越低。具体来看, 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800美元每月, 其养老金下降20%;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700美元每月, 养老金下降30%。
(二) 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改革
为了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和延迟退休补助制度进行调整, 以增强对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激励。
1. 调整退休收入核查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即确立了劳动者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才能获得养老金的原则, 由此建立了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退休收入核查 (Social Security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是指对已经达到最早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者, 如果其工作收入超过收入核查上限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Exempt Amount) , 社会保障部门则根据其工作收入水平扣除部分养老金。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与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美国政府鼓励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促进年轻人就业的理念相适应。但是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鼓励老年劳动力尽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效应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改革相矛盾。为此, 美国在废除法定退休年龄, 延长正常退休年龄的同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不断修订。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建立初期, 对超过工作收入核查上限部分,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1美元, 退休收入减少1美元。1972年修订法案对此作了修改,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收入核查上限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同时自1975年起, 按照平均收入增长情况对退休收入核查上限进行自动调整。现行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具体规定为:社会保障部门规定每年退休收入核查的低限额和高限额, 其中低限额适用于62岁至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 而高限额则适用于正常退休年龄当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具体扣除方法是, 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高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3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2013年的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为15120美元, 高限额为40 080美元。[17]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1935年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时, 养老金收入是对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损失的工作收入的替代, 由此退出劳动力市场是老年劳动力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为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长劳动力供给时间, 美国不断提高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降低养老金扣除比例。这些改革起到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作用。
2. 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美国1972年开始对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仍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延迟退休补助制度最早规定每推迟一年退休, 增加其养老金1%。美国1977年将延迟退休补助标准提高到3%, 1983年至2009年期间逐渐提高延迟退休补助到8%。现在实施的延迟退休补助根据退休者出生年份的不同计发不同的延迟退休补助标准, 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 延迟退休补助月增长率是指在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 每延迟退休一个月, 养老金增长比例。如1933—1934年出生的人, 其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如果其推迟一个月退休, 则养老金月增长率为0.46%, 此时月养老金水平为正常退休时养老金水平的100.46%。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tire-ment Planner: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s (http://www.ssa.gov/retire2/delayret.htm) 。
(三) 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退休收入核查调整和延迟退休补助都是增强延迟退休激励的重要制度设计, 其对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和就业决策影响由图1所示。图1中横轴表示闲暇时间, 纵轴表示工作时间, PQ表示劳动力未达到最早退休年龄时的预算约束线。当就业者达到最早退休年龄 (62岁) 时, 其可以开始领取80%的养老金 (1) , 并继续工作。当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其养老金收入不减少。由此MA段表示62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的预算约束线。由此, 在现行制度下, 对于工作收入不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 选择在62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 并继续原来的工作, 是其最优选择。
AB、AC、AD分别表示开始领取养老金, 且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实行不同的养老金扣除比例的预算约束线。AB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长1美元, 退休金收入降低1美元, 这与美国1972年社会保障法案修订前的退休收入核查规定一致。此时减少的养老金收入类似于对就业者征收100%的税收, 增加的工作收入和养老金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关系。AC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工作收入每增加2美元, 退休金收入减少1美元, 此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带来的工作收入税率为50%。AD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加3美元, 退休金减少1美元。在AB段, 就业者会选择A点, 达到收入水平最高, 闲暇时间最长。此时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减少了劳动力供给, 就业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并领取养老金。在AC和AD两种情况下, 由于就业工资收入高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工作收入使得退休金减少50%或者33%。由此可见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改革, 实现了从AB到AC到AD的转变, 这与增强老年劳动力就业积极性相关。但是目前实施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仍然使得老年劳动力供给降低。
Burkhauser (1980) [18]指出, 由于美国不断调整延迟退休的养老金增长比例, 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即延迟退休少领的养老金通过未来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弥补, 退休时间的选择对退休者的整体养老金水平没有影响。在图1中, 当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的预算约束线为MN时, 表明延迟退休并不影响养老金水平。此时退休时点的选择和养老金水平没有关系, 同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也不再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政策才能发挥实效。
四、美国退休制度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启示
退休制度的发展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退休年龄最早是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界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领取养老金时间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影响, 退休年龄改革成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为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以下有益借鉴。
(一)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表明,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劳动力就业形式出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反就业歧视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规则之一。在此背景下, 法定退休年龄逐渐被废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式必然呈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所代表的劳动力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 退休返聘、再就业等方式也表明法定退休年龄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 在探讨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时,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是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前提。
(二) 研究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在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之后, 以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研究为契机, 探讨我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美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是经济发展所需。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法定退休规定已经不合时宜。法定退休是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也直接关系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法定退休制度如何改革值得研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抑或是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选择, 需要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以及法定退休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进行深入分析。
(三) 在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时, 设计延迟退休激励机制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退休激励因素直接影响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因此,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就业负激励因素进行改革, 通过降低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影响, 同时提供延迟退休补助等方式, 使得延迟领取养老金是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由此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逐渐提高。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是研究延迟退休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汪泽英等 (2004) [19]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计算了延迟退休带来的财富增量, 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照法定年龄退休, 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我国在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同时, 如何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增加延迟退休的激励机制, 关系到延迟退休改革能否发挥实效。
(四) 完善退休年龄改革的配套措施
延迟评价 惊喜无限 篇4
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通常在教学课堂上,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评价, 比如“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你的想象超乎了我的意料!”这些成了老师课堂的常用语。事实上, 及时给予评价也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 在有些时候也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对于某些内涵比较深刻的问题, 很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如果老师过早地给予终结性的评价, 学生难免会沾沾自喜, 觉得自己回答得已经足够全面, 就不会再往下继续思考了。因此, 对于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进行延迟评价, 就能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
一、学生见解不统一时, 延迟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案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在教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课时, 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有关汽车的时间与路程表。
教师:同学们请按规律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观察上表,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了时间越来越多, 路程越来越长。
学生2:我发现每增加一小时, 路程增加90千米。
学生3:我发现路程除以时间结果相同。
师:大家眼光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可能各有各的道理。那么, 究竟谁的发现更准确到位呢?请大家翻开书本第七页, 对刚刚的发现作出分析与判断。
正如上面提到的案例, 教师一改传统的及时评价方式, 并没有立刻直接给出“对”与“不对”的固定结论, 而是恰当地采用了延迟评价方式, 将学生不同的结论充分利用起来, 作为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自己拿着课本寻找真知。通过比一比, 辨一辨, 想一想, 自己体会到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快乐, 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提出“怪论”时, 延迟评价可以避免尴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案例:圆锥的体积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带着学生做了个实验:找一个圆柱形的杯子, 再做一个和它同底等高的圆锥形的容器, 在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杯子中, 看几次能倒满。
实验结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用一个圆锥形的容器向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倒沙子, 几次能倒满?
学生齐答:3次。
又一学生举手问:如果倒一次沙子, 再倒一次水, 那么几次能装满?
正如上面案例所示, 课堂上经常会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一些“怪论”, 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也往往会迫不及待地给予否定, 开始下一话题。事实上, 看似“怪论”往往却是有教学的契机融在里面, 需要老师用火眼金睛才能挖掘出来。而一味地轻易就把学生的“怪论”予以否定, 一方面亲手扑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挫伤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也可能失掉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拓展知识内容的机会。如果当学生提出“怪论”时, 教师能不急不噪, 恰当地采用延迟评价, 不仅可以避免上面提到的出现的教学尴尬, 还可以给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思考、勇敢提出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 这不仅利于学生通过自主的体会获得知识, 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学生出错时, 延迟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
案例:求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
在教学“求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一课时, 教师首先出示数学信息:做一个底面直径30厘米, 高35厘米的圆柱形水桶,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学生:3.14×30×35=3296 (平方厘米)
3.14× (30÷2) 2×2=1413 (平方厘米)
3296+1413=4709 (平方厘米)
教师:好好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 请你再列式。
学生:3.14×30×35=3296 (平方厘米)
3.14× (30÷2) 2=706.5 (平方厘米)
3296+706.5=4002.5 (平方厘米)
在这里, 教师没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直接作出评价, 而是让学生思考, 作出判断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果教师马上进行否定评价, 不但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更使该生和其他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应该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思考的不现实, 重新作出思考, 得到正确的解体方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它需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体验和感悟, 因此教师更应留给学生一定“想”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推理、感悟和反思。新课程强调以教促学, “教”于“学”之相得益彰方能奏出课堂中的“和谐”音符。数学课堂中应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活动。主体参与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活跃性, 强化每个参与者的智慧奉献、能动协作。没有主动参与就没有探究性学习。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 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活动, 完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教师怎样引导, 在什么时候把握导的时机, 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要发挥导的作用就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关注学情。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新颖、独特的见解, 是我们常说的“灵感”, 平时的教学中, 对学生的发言采取“延迟评价”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它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更美妙的创新灵感, 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马云鹏、张春莉、王丽杰, 《小学数学教育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 篇5
问题的背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延迟退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不同的群体对“延迟退”也有不同的看法, 如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 ( 如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等) 被认为愿意延长退休年龄, 但大多数一线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 则希望早点退休。因此, 如何尽快作出“延迟退休”科学可行的制度设计, 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二、基本假设
( 一) 假设文盲半文盲接受教育为0 年, 且学生中也存在辍学情况, 所以也假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的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8、11、16 年。
( 二) 假设影响教师、内科医生、公司职员、客车司机、重体力劳动者 ( 含特殊行业工人) 这5 类群体延迟退休年限的评价的5 个主要因素为心理压力、身体状况、专业知识更替、工作环境、工作经验。
( 三) 假设退休年龄要保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经实现收支平衡 ( 以缴费期的收入满足若干年后退休养老金的支付) , 并要达到目标代替率 ( 目标代替率是指退休者的平均养老金相当于原来职工平均工资 ( 扣除向养老金缴费的净值) 的一定比例) 。
三、问题一
问题的分析: 由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知, 平均预期寿命等于尚存率对年龄的积分。所以知道尚存率就可知道平均预期寿命的公式。
( 一) 问题的解答
由生命表中死亡概率的定义得:
式中的x表示年龄, qx表示x年的死亡概率, lx表示x年的尚存人数。
设年龄为x的连续变量, 则l ( x) 、q ( x) 为的x连续函数, 令l ( x) 为尚存函数, qx为死亡概率函数。
所以在 ( x, x + △x) ( △x > 0) 上, 死亡人数为: l ( x) - l ( x +△x)
式中sx0 ( t) 表示x0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 xm表示人能活得的最大年龄。
( 二) 问题的解答
由问题的分析可知, 人口老龄化程度可由老年人口系数来表示, 公式为:
式中的表示老年人口系数, l表示区域老年人口数量, p表示区域总人口数量。
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因为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所以借助前几年的数据, 运用插值拟合的方法将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的公式的拟合出来。
本文选取了1990 - 2009 年的劳动力数据作为样本 ( 附录一) , 用matlab插值拟合 ( 程序见附录二、三) 得出公式如下:
式中的y1表示劳动力供给人口数, 表y2示劳动力需求的人口数, x表示年份。
借助历年劳动力供给人口数和劳动力需求的人口数先用matlab画出散点图, 然后再借助matlab中的拟合工具, 得出最优的三次拟合图线。左图为劳动力供求的最佳拟合图线, 右图为劳动力需求的最佳拟合图线。
根据上述表达式的预测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是各个国家经历的普遍现象, 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进一步引起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 如果保持目前的退休年龄, 就会造成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经济负担严重。
四、问题二
问题的分析: 由于教师、内科医生、公司职员、客车司机、重体力劳动者 ( 含特殊行业工人) 这5 类群体, 根据他们的工作状况, 影响他们延迟退休年限的评价指标有很多, 所以我们运用了简单而实用的层次分析法, 考虑了影响他们延迟退休年限的评价的5 个主要因素, 即心理压力、身体状况、专业知识更替、工作环境、工作经验。
( 一) 建立层次结构
问题的层次结构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目标层, 即为推迟年限; 第二层为准则层, 即为心理压力、身体状况、专业知识更替、工作环境、工作经验5 个准则; 第三层为方案层。
( 二) 一致性检验
因为判断矩阵是计算权重的根据, 所以要求矩阵大体上具有一致性, 避免出现“甲比乙极端重要, 乙比丙极端重要, 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的讳背常识的判断, 这将导致评价失真, 因此, 要对判断的相容性和误差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 若 ( Consistency Ratio) < 0. 1, 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有相容性, 据此计算的值可以接受。
( 三) 分析结果
从计算总排序结果可以得出: 权重越大推迟退休的年限越短。所以重体力劳动者最合理的推迟年限应为1 年; 内科医生最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限应为2 年; 教师最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限应为3 年; 客车司机最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限应为4 年; 公司职员最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限应为5 年。
五、问题三
问题的分析: 因为该问题中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比较多, 为从中挑选出影响最显著的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完成对目标的预测模型的建立, 于是采用逐步回归剔除影响较小的因素从而建立预测模型。
问题的求解:
根据对5个国家的4个指标进行逐步回归, 运行程序得到如下结果:
美国的推迟退休年限:
y1= 0. 7163x1- 3. 61298x2+ 3. 98438x3- 0. 0001333x4- 0. 00245
式中的x1、x2、x3、x4分别表示人均期望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国民受教育年限、劳动力供给人口。
根据以上各国的各个指标的回归分析得出中国的推迟退休年限为:
y6=1.55673x1-2.981254x2+2.011574x3-0.015271x4-0.0107
参考文献
[1]杨军木.中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实证研究[J].2002, 3, 22 (1) .
[2]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2010, 9, 34 (5) .
[3]芳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J].2008.5.
[4]韩明, 张积林, 李林, 林杰, 林江宏.数学建模案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5]刘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J].2007.5.
[6]陈静.我国延迟现行退休年龄问题研究[J].2013.5.
[7]陈国华, 韦程东, 蒋建初, 付军.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方法[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延迟退休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金,建议
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主要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发的《劳动保险条例》。随后, 国务院又颁发了一系列条例和规定对其进行补充完善。2015年3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今年有望出台, 至此延迟退休政策已提高到了政策层面。目前, 全球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问题。为应对此问题, 各国掀起了退休制度的改革浪潮。比如。英国男性改革退休年龄为65岁, 希腊女性退休年龄为62岁。推迟退休年龄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我国如何实施退休政策?网上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部分人是反对的, 觉得养老没有了保障, 拿不到应得的养老保险金。但也有人觉得, 这样可以缓解中国养老金紧缺难题。如何合理正确地延长退休,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延迟退休的原因
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观点主要是, 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导致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逐年增加, 使养老保险金压力增大, 支付困难, 对我国养老保障的正常平稳运行带来压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的寿命也在逐渐延长。调查研究发现, 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如果一直用原来的退休年龄, 将造成中国人力资源的浪费。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表明, 中国当前城市人口总体的平均退休年龄56.1岁, 显然这个退休年龄相对偏低, 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劳动者身体比较健康。
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现在不到20年。由于当时国家未启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老一辈的人并没有缴纳多少钱, 导致那些退休老人的退休费只能通过现有的社会养老部门解决, 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中国养老金存在巨大的缺口, 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袁磊[1]通过对三种假设延迟方案的计算得出结果, 越早地延迟退休年龄, 越能减少养老保险资金压力, 对缓解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作用越明显。因此, 延迟退休年龄, 对保障养老保险资金平稳, 具有积极的作用。人社部建议出台弹性延迟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龄政策, 推迟退休年龄, 主要目的是希望减少领取养老金人口, 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 缓解养老金资金紧缺问题。如此看来, 延迟退休是缓解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压力的重要举措。
二、延迟退休的误读及态度
1. 对延迟退休的误读
很多人认为, 实行延迟退休是为了缓解养老金压力。但我认为, 解决我国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延迟退休是重要的一步,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提出的延迟退休目的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 把延迟退休作为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良药秘方是错误的, 这个观点应引起警惕。西方国家实行延长退休政策并不是为了养老金, 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 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再者, 我国延迟退休解决了现在养老金的一部分问题, 如果以后再次形成养老金缺口, 还要继续延迟退休吗?所以, 延迟退休并不是解决养老金支付困难的根本之道, 最重要的是我国保险基金的投资效益, 多渠道投资运行, 使保险基金能不断保值增值。
2. 人们对延迟退休的态度
⑴政府官员、高层管理者等高层人员支持延迟退休。他们的工作年限延长, 得到的福利多, 工作稳定, 劳动强度也不大, 可以继续在岗位上取得更大发展, 便于发挥余热。
⑵正常年龄退休的员工辛勤劳动了大半生, 到了退休年龄, 可以安享晚年。但延迟退休还要继续为领取养老金工作, 许多人都有抵触思想。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基本到50岁以后就干得很吃力了, 他们更加希望到期退休领取养老金。
⑶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人员, 尤其是下岗失业者本来生活就已经很艰辛, 除日常开销外, 还要缴养老和医疗参保费。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就意味着, 不仅要辛苦工作好多年, 还要从自己并不多的收入中, 拿出更多的钱缴纳养老费用, 对他们来说, 延退更是雪上加霜。
三、延迟退休分析
1. 延迟退休的益处
⑴延迟退休增加参保人的缴费年限, 缩短养老金发放时间, 为国家财政节省一大笔养老金支出, 能缓解我国养老金的巨大压力, 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缺口, 有利于促进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 使退休养老平稳持续发展。
⑵对很多技术人员来说, 可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延迟退休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减轻人力资源的浪费。
⑶为我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到了退休年纪, 延长工作时间, 能使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数量, 避免了一些行业、一些职位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现象。
⑷有利于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我国的养老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 由子女赡养父母。延迟退休后, 老年人还可以继续工作, 既能减少家庭支出, 也能为子女养老减轻负担。
2. 延迟退休的弊端
⑴可能会加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现在我国的总人口仍然不断增加。延迟退休政策实行后, 一些职位会被退休老人占据, 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⑵给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的劳动者带来生活压力。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比较大, 工作时间较长, 尤其是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 更希望早一些退休, 早一点安享晚年。
⑶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参保人要多缴几年养老费, 延长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 增加了缴费压力和养老成本。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家庭负担, 很多人会有抵触心理。
四、关于延迟退休的建议
(1) 为了更好地保持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人社部应采取加大扩面征缴力度, 积极推动全民参保。要重点改革养老金双轨制, 实现制度的公平性, 使我国养老保险能公平、可持续发展。
(2) 延迟退休要弹性退休。要对不同行业区别对待, 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特点, 拉开不同的延迟退休幅度, 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待遇。还可以实行差别化退休年龄规定, 对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采用不同的模式, 以照顾各方利益, 实现公平公正。
(3) 在延迟退休期间, 鼓励在职职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 但可以少缴纳。例如, 按原来保险金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对于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者, 国家应该建立公平的制度, 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在延迟退休期间, 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他们的养老缴费, 不再增加他们这几年的费用负担。对自费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 自愿申请办理退休手续, 但缴纳保险金的年限不能低于一个标准, 比如2015年, 退休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可以多缴多得。
(4) 遏制提前退休现象。我国提前退休现象依旧存在, 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保制度运行, 必须实行有效监督, 严格立法, 建立科学高效的审查机制, 制止实际退休年龄低于法定年龄。
(5) 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 探索社会保障基金的多样化投资模式, 加强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 对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 实现个人账户自身较快增长, 使资金保值增值。
总之, 推迟退休政策缓解了养老保险金的压力和缺口, 保障了我国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所带来的利弊也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人群对自己的养老金有不同的担忧和想法, 国家实行延迟退休, 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 制定公平的制度, 保证退休方案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延迟退休能否“一刀切”? 篇7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此, 尹蔚民表示, 目前人社部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将按照相关程序, 报经批准以后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预计今年将会推出。尹蔚民说, 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基本考虑, 一是小步慢走, 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 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二是区别对待, 分步实施。根据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 从实际出发, 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 分步实施, 并将提前公示, 做好预告。
不同职业能否区别对待
延迟退休关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由于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区劳动者特点不同, 对于延迟退休的政策细节设计可谓众口难调。如何根据劳动力现实基础和劳动者个体的身体状况制定弹性退休机制, 成为科学制定方案的关键。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黄松岭表示, 目前清华大学的教师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 女性55岁。不过, 如果是博士生导师, 退休年龄将延后5年。“其实高校教师年纪大了, 专业能力方面受影响不大, 这时候自己的学生渐渐成长起来了, 反而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好处。”他说。
对于延迟退休, 河北的机械工人王洪宝则有着不同看法。今年52岁的他是河北某机械厂的车间工人, 这两年, 他感到工作强度加大, 越来越期待着能提前退休。“生产车间是个苦单位, 三班倒不说, 还要时不时地爬墙上高。希望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享受退休生活。”王洪宝说。
和王洪宝一样, 不少企业的一线工人盼着能够提前退休。“可能大多数工人都不会愿意延迟退休。不退休可能工资比退休金多一点, 但企业运行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等到退休办好手续, 拿上退休金, 心里就踏实了。”王洪宝说。
据相关部门预计, 到2050年,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 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延迟退休年龄, 客观上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扶养压力。
然而, 延迟退休政策是否会强制实施, 如何渐进式推行, 如何兼顾不同职业、不同群体利益成为问题的关键。“延迟退休切勿‘一刀切’, 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来区别对待, 对适合延迟退休的延迟, 不适合的不要延迟, 给公民自由选择退休年龄的权利。”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张思锋指出, 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职业不同, 对身体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体力劳动者, 60多岁了可能身体就吃不消了, 就应该60岁退休;对于科研、技术工人等劳动者, 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 能作更大的贡献, 就可以选择延迟几年退休。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张思锋认为, 是60岁还是延迟退休, 应该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身体、家庭情况来选择是否延迟, 不可强制推行一个模式。“目前, 社会对延迟退休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尹蔚民说, 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会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 使方案更周到, 为各方面所接受。
有关专家表示, 为了让延迟退休政策更科学, 可在法律上设置最早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年龄和最迟退休年龄。对于职业经理、技术工人、科研人员等,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 可以自愿延长到法定最迟退休年龄;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高危、高污染行业、劳动强度大的人群, 可自愿按“法定最早退休年龄”退休。
延迟退休是否应“女先男后”
早在十多年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柯锦华就递交过建议男女同龄退休的提案。她指出, “女干部延迟退休”是一个进步, 培养一个处级干部需要投入很多, 50岁到60岁正是她工作的黄金时段, 这个年龄退休是对人才的浪费。
中国现行的男女退休年龄的基本架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颁发的《劳动保险条例》, 规定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60岁、女工人和女职员年满50岁时退休。1955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 国家机关中女性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由50岁提高至55岁。总体来看, 退休年龄在1949年后60年间基本上没有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 现在国内女性延迟退休的空间要大于男性, 有关部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 应该采取“女先男后”的方式, 经过大约30年左右的阶段过渡, 最终将男女的退休年龄统一调整至65岁。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也认为, 长期来看, 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对女性总体上是有利的。不仅可以增加收入, 而且也是男女平等的要求。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张思锋则认为, 男女在生理上和社会角色方面不同, 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 也应区别对待, 男女不应该同龄退休。
在具体执行中, 是否要实现“男女同步”的目标?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建议, 从2015年开始, 对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就应当推迟一年领取养老金, 1966年出生的推迟两年, 以此类推, 到2030年就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
鉴于诉求的不同, 柯锦华建议, 在避免“一刀切”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应出台灵活的延迟退休政策, 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弹性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 将大大减少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劳动, 这种情况下, 男女同龄退休不成问题, 但人们依然应该有根据自身意愿申请提前退休的权利。
“随着劳动人口逐年下降, 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将是过渡期, 这一过程中将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吴江透露, 目前国家有关延迟退休的方案还在进一步调研和制定当中, 由于涉及利益平衡问题, 在政策上并不会“一刀切”, 而会遵循渐进式推迟的方式。
领取养老金时间可否弹性选择
科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与是否选择弹性领取养老金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密切相关。根据国务院今年初公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告别“免缴费”时代, 也意味着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
由此, 一些专家提出, 先养老并轨、后延迟退休是较为科学的改革路径。
对于弹性领取养老金,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不妨学习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 如果在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退休金会打折, 反之, 退休金可以多拿。
据了解, 目前, 美国的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一是提前退休, 年满62岁就可以开始领退休金, 但要打7折;二是正常退休, 在正常退休年龄内退休的人, 可以领取全额退休金;三是延迟退休, 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在原有的退休金基础上还能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在执行过程中, 如果一个职员的正常退休年龄是66岁, 而他选择在67岁退休, 那么他每个月能拿到108%的退休金, 如果他选择在70岁或70岁以后退休, 那么每个月能拿到132%的退休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中, 正常退休年龄, 男性集中在60岁和65岁, 女性集中在60岁。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间, 有65个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凡是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都已实施或准备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虽然也有不同意见, 但各国政府都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 做出理性选择。
“借鉴国外经验, 我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应该让民众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指出, 政府可以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延长至65岁, 而劳动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选择提前退休。与此同时, 延迟退休和延迟领取养老金等政策的研究制定必须与其他养老制度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成效。
与国外相比, 中国养老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在美国除了有联邦公共养老金即基础养老金之外, 还有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 可以弥补从退休到领取养老金之间的这段“空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