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数学分析

2024-10-30

边界数学分析(精选12篇)

边界数学分析 篇1

强制责任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在一定的领域和范围内, 由特定义务主体在一定时期必须购买的责任保险品种, 这种新的保险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愿与“契约自由”的法律原则。鉴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逆选择现象的大量存在, 以及现代社会危险责任概念的迅速扩大, 因此, 在某些领域责任保险实行强制是有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 到底哪些领域需要强制, 而不至于使“契约自由”原则被无限度的牺牲?要分析哪些险种需要强制, 就要分析某个险种采取强制与自愿哪种方式实施更为有效。

一、一般商业保险市场分析

一般的商业保险只涉及保险人与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 并且假设保险人是风险中性者而投保人是风险厌恶者, 使得他们对风险的期望损失不同, 因此就会存在一个均衡的保费, 使保险人愿意卖保险而投保人愿意买保险。当然, 市场上的风险行为人并不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存在一些风险喜好者,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风险喜好者会将风险厌恶者逐出市场, 使得市场变成一个“柠檬市场”。[1]

因为一般商业保险市场只存在两方, 即风险行为人 (投保人) A和保险人B, 假设A的初始财富为W1, 从事风险行为的损失概率为P, 若成功, 可获收益I, 若不成功, 损失为D;假设B的初始财富为W2, 愿意出售保险的价格为a。其合约为:若A发生损失, 由B赔偿损失D给A。则有如下分析: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式1) ≥ (式2) , 即

W1+I (1-P) -a≥ (W1+I) (1-P) + (W1-D) P, 整理后得

对于B, 没有出售保险时, 期望财富为W2 (式4)

若B出售保险, 期望财富为 (W2+a) (1-P) + (W2+a-D) P (式5)

若要B出售保险, 必须满足 (式5) ≥ (式4) , 即

(W2+a) (1-P) + (W2+a-D) P≥W2, 整理后得

联立 (式3) 与 (式6) , 得到A与B在风险都是中性的情况下的保费形成区间是DP≥a≥DP。由此可以看到在风险中性且没有交易成本的保险市场中, 商业保险的价格a等于风险行为所可能带来的损失DP, 因此, a=DP就是一般保险在双方都是风险中性且没有交易成本时的市场均衡条件。

当然, 现实中不可能没有交易成本。现实中保险人B厘定保险费率时要考虑营业成本, 应该不只纯保费, 还应包括附加保费 (设为β) , 此时保险市场就不成立。假设风险行为人是风险厌恶者而保险人是风险中性者时, 风险行为人愿意接受比DP更高的价格, 引入参数δ来表示A愿意支付比a更多的那部分保费, 此时,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而B要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a≥DP+β (式8)

联立 (式7) 与 (式8) , 得到保险市场价格形成的条件:δ≥β, 也就是说A要支付比a多的那部分保费δ要大于保险公司的附加保费β时, 保险市场就形成了。

至于参数δ取何值, 它取决于风险行为人的效用函数, 只要δ≥β, 保险市场就能自发形成;若风险行为人支付的多于a的那部分保费不足以弥补附加保费 (保险人的营业成本) , 保险市场就不存在, 此时风险行为人自担风险。

可见, 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中, 无论保险人是否愿意承保, 或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是否愿意购买保险, 双方都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来作出决策, 此时不需要引入强制。

二、责任保险市场分析

责任保险市场的情况比较复杂, 因为责任保险市场涉及四方利益主体:投保人、保险人、第三方和监管者, 不仅存在一般保险市场上那种可能的“柠檬效应”, 同时还会因为损失的发生是针对第三者而不是行为人, 逆选择会进一步加剧。即使信息是完全的, 保险市场也会有可能不能自发形成。因此, 引入监管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否则, 会带来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引入监管者, 当然是基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假定监管者关注的是公共福利问题, 监管者强制某些行为进行投保, 以保证当风险发生时第三方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从表面上看, 对于投保人是一种福利损失, 但对于第三方, 则是一种福利弥补, 只要这种福利弥补大于福利损失, 强制就是必要的,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更是如此。

在责任保险市场, 风险行为人可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此时, 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模型的基础上, 加上一个第三方C。行为人A从事风险行为发生的损失D分为两块, 一块损失发生在A, 记为DA, 一块损失发生在第三方, 记为DC (假定C的损失DC全部由A承担) , 第三方C对A的风险行为和保险决策只能被动接受。

显然, 若A没有购买保险, 则第三方C的损失全部由A承担, 可是如果A无力赔偿或不愿赔偿, 那么A没有赔偿的部分只能由C自己承担。假设A实际补偿给C的部分为KDC (K为一个常数, 且K∈[0, 1]) , 现实中, K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主要还是受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决定。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只要有一项比较低, K必然较小;只有在A的赔偿能力和赔偿意愿较强时, K才较大 (可以将K看作是A的赔偿比例) 。

做如下分析:

对于A:

若A购买保险, 期望财富为:W1+I (1-P) -a (式9)

若A不购买保险, 期望财富为:

(W1+I) (1-P) + (W1-DA-KDC) P (式10)

则若要A购买保险, 必须满足 (式9) ≥ (式10) , 即

(式11) 表明, 若A投保, 那么保险的价格a必须不超过投保人的期望损失。

同样, 对于B:

若B未出售保险, 则期望财富为W2,

若B出售保险, 期望财富为:

若要B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 (式12) ≥W2, 即

(式13) 表明, 保险人提供保险合约所需要的价格必须不小于保险人的期望损失。

联立 (式11) 与 (式13) , 可以得到A与B都是风险中性的情况下的保费形成区间 (DA+KDC) P≥a≥DP (式14)

由于D=DA+DC且K∈「0, 1」, 因此, DP≥ (DA+KDC) P, 则只要K≠1, (式14) 就不能成立。 (式14) 不成立意味着保险人B提供保险合约所需要的对价大于行为人A购买保险时所愿意支付的保费, 保险市场不成立。

而K=1时, A完全负担其对第三方C造成的损失, 也就是A对自己风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全部负责, 此时市场等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市场。

在责任保险领域, 显然保险市场比其他保险市场更不易自发形成, 或者即便能自发形成, 条件也比其他保险市场更为苛刻, 其原因在于A对第三方C所造成的损失并不需要全部赔偿。由于A对C进行了风险转嫁, 而C又无法避免这种风险转嫁, 此时无论从社会公平或社会效益的角度, 都必须有某项措施来保护C的合理权益, 例如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

在一般商业保险市场的分析中, 我们假设风险行为人A都是风险厌恶者, 他会愿意为保险多支付一些价格, 这部分多支付的价格我们记为δ, 同时保险人B的附加保费用β表示。此时, 若要A购买保险, 则必须满足:

若要B出售保险, 则必须满足:a≥DP+β (式16)

联立 (式15) 与 (式16) , 得

(DA+KDC) P+δ≥a≥DP+β (式17)

观察 (式17) , 可以发现在引入这两个参数后, 责任保险市场就有可能自发形成, 只是相对于一般的保险市场条件更为苛刻而已。

接下来考虑强制的边界。

首先, 要分析是否需要强制。强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保险市场无法运行, 导致A的行为对第三方C带来损失;二是采用强制所产生的管制成本 (监管成本) 要小于第三方C的损失。

根据 (式17) (DA+KDC) P+δ≥a≥DP+β, 可知当该式成立时, 存在一个A与B都接受的价格, 此时保险市场有效, C的财富受到保险的保护, 从而避免或尽可能多的减少A的行为对C造成的损失。假如该式不成立, 则保险市场无效, 因为A从事风险行为时, 由于赔偿能力或赔偿意愿等因素使得他可能只需承担部分C的损失, 从而对C造成影响。在现实中, 这个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此时可能需要通过强制手段代替商业行为来保障C的财富。因此在该式inance NO.11, 2011 (CumulativetyNO.462) 不成立时, 在自发的市场环境下, 即便没有保险合约, A依然会进行风险行为, 而C遭受的损失则可能无法得到弥补。 (式17) 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呢?简化 (式17) (DA+KDC) P+δ≤a≤DP+β, 得:

即当δ≤ (1-K) DCP+β时, 不等式不成立。当不等式不成立时, 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价格区间, 也就说自发的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

其次, 考虑强制成本, 记为θ (当采用强制保险时, θ的含义是β;当采用其他强制手段时, θ的含义是θ1) , 第三方可能所受损失为 (1-K) DCP。

我们知道, 强制所产生的监管成本θ要小于第三方的损失 (因为如果是大于的话, 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给予第三方的经济补偿而不必介入监管) , 即:

时, 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确保第三方C所受的损失。

至于何时应该使用强制保险, 当然是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必须小于其他行政强制成本, 即θ1≥β (式20)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 强制保险的条件是 (式18) 、 (式19) 及 (式20) 同时成立。因为当采用强制保险时, θ的含义是β, 因此, 将β代入 (式19) 中, 得

当 (式18) 与 (式21) 同时成立时, 自发的责任保险市场不存在, 需要采取强制保险。

客观上讲, 市场经济要求各经济主体应遵循平等、诚实守信原则, 然而现实中并非能完全如此。正如我们常见到的矿难事故中工人无法得到及时赔偿、交通事故中肇事主体无赔偿能力或不愿意赔偿等等现象, 说明某些领域单纯依靠还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无法有效和及时解决各种纠纷问题的。同时, “柠檬市场”的存在以及现代社会危险责任概念的迅速扩大, 都要求一些领域需要采取强制手段, 强制责任主体购买保险, 来解决各种因责任事故导致的纠纷问题。

当然, 如前所述, 什么保险需要强制?强制的界限如何界定?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 从 (式18) 与 (式21) 可以发现, P、K、DC这三个参数影响责任保险是否需要强制的主要因素, 其中, 参数K最能体现责任保险与其他保险的不同。正因为现实中投保人 (风险行为人) 由于赔偿意愿和赔偿能力的不同, 导致第三方可能在遭受损失后, 获得很少的赔偿甚至得不到赔偿。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考虑强制。[2]

摘要:责任保险作为商业保险的一种, 遵循的是“契约自由”的原则, 是否投保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而强制责任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要求特定单位或个人, 不管意愿与否, 都必须购买的责任保险。强制性受制于法定性, 强制程度的强与弱取决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定, 体现的是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立法考量, 并且以牺牲“契约自由”原则为代价, 因此, 这项考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不能任其泛滥, 必须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关键词:责任保险,强制,界限

参考文献

[1]George A.Akerlof, “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1970) :P488~500

[2]杨艳华, 我国责任保险市场发展与创新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边界数学分析 篇2

使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分别选用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MYJ,YSU),对-06-25洛阳地区一次强飑线边界层结构进行模拟,对比分析近地面层风场、温度场以及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WRF模式基本模拟出了强飑线过程边界层变化特征;在边界层方案中,MYJ方案描述的边界层结构较YSU方案合理.这表明,用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预报飑线的边界层气象要素特征.

作 者:马洪彬 付伟基 作者单位:马洪彬(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1101;96251部队,河南,洛阳,471000)

付伟基(96251部队,河南,洛阳,471000)

边界数学分析 篇3

摘要: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了弹性边界约束条件下杆结构纵向振动特性。在非局部杆两端引入纵向约束弹簧,通过设置相应弹簧刚度系数,可以得任意经典边界及其组合情况下非局部杆结构纵振问题。非局部弹性杆纵振位移采用一种改进傅立叶级数进行展开,在标准傅立叶级数基础上构造附加函数,以使纵振位移在整个求解域内足够光滑。通过联合求解非局部纵振微分方程与弹性边界约束条件获得系统特征矩阵。通过与现有文献中不同边界条件非局部弹性杆纵振模态数据进行对比,充分验证了所构造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边界约束刚度系数和非局部特征参数对非局部弹性杆纵振特性的影响。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统一考虑任意边界条件,当边界条件改变时不需要对理论推导和计算程序进行重新修改,实现了非局部弹性杆纵振特性分析的最为一般情况。

关键词:非局部理论;杆结构;纵向振动;弹性边界约束

引言

经典连续介质理论广泛应用于固体和结构力学行为的建模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外部载荷特征尺度与内部微观特征尺度相近情况下的裂纹尖端应力奇异性、高频波弥散现象和微纳米材料等问题,采用经典连续介质理论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1966年,Eringen在考虑微观力学中长程效应的基础上提出非局部理论,作为经典连续介质理论的扩充与发展,非局部理论能够有效计及微观尺度效应,为解决考虑内部微观或细观结构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非局部理论提出以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在黏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晶体错位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解决了许多经典连续介质力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戴天民对连续统理论进行了大量工作,对微极连续耦合场论和极性连续统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周振功等采用非局部弹性理论,计算了裂纹尖端应力场,消除了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奇异性。毕贤顺等推导了半无限大平面不同材料在线性载荷作用下非局部弹性问题的解析解;刘振国等采用非局部线性理论分析了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的量纲问题。Pisano和Fuschi获得了非局部弹性直杆应变场的封闭解。Weckner和Abeyaratne将长程力应用于无限长杆的动力学响应分析。Lei等采用非局部理论研究了含非局部阻尼分布参数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行为特性,针对其振动分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经典的连续介质理论难以充分刻画其力学行为,为此,学者们进一步引入尺度效应,即采用非局部理论研究纳米结构振动特性。纵向振动作为纳米管(棒)一种重要的振动形式,基于非局部理论开展纳米棒(杆)纵振特性分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郑长良在非局部弹性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弹性直杆纵向振动,结合一维晶格动力学,得到了Eringen非局部理论中材料常数的一个上限。Aydogdu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下非局部直杆几何参数和非局部特征参数对纵振固有频率的影响。黄伟国等运用非局部理论分析了三种典型边界条件下压杆稳定与轴向振动问题,并讨论了临界压力和固有频率的尺度效應。雷勇军等分别运用Ritz法和传递函数法求解了非局部弹性杆经典边界条件下纵向振动的模态频率。由于数学处理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经典边界条件,即固定、自由等,事实上,边界条件作为影响结构振动特性的重要因素,对于纳米杆纵振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显然,现有研究限制了人们对此类问题的全面认识。

企业集团规模边界问题分析 篇4

为了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实力,全国各省区的企业间都在加快进行着战略重组与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然而随着各省区的重新整合,新的集团不断成立的同时,发现并非所有的集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它并不具备明显发展优势或绩效斐然,甚至,有些企业的效益较之集团成立以前更加不如,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很多企业忽视企业集团的规模边界问题,盲目无限制的进行大规模联合,至使企业集团核心能力不足而规模过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企业集团在组建、扩张的过程中,对集团的合理规模边界不容忽视,而由于核心企业层的重要作用,对核心企业的规模边界进行分析,确定合理规模至关重要。

1企业集团的边界界定

1.1企业集团的边界范围

企业进行了集团化的联合以后,其边界的有效范围从企业单个组织(即“总公司”)以内的边界范围扩大到了企业集团组织的四种边界范围[1]:

1)集团核心层。即“集团公司”法律边界范围内的部分,此为“母公司的内边界”范围。

2)集团核心企业(集团公司)及被作为联合核算对象的集团紧密层企业。此为“母公司的外边界”范围。

3)集团公司及其通过股权持有关系联结的所有紧密层和半紧密层企业。此为“企业集团的内边界”范围。

4)集团公司、所有通过股权持有关系联结的紧密层和半紧密层企业以及通过长期契约关系发挥影响力的集团协作层企业。此为“企业集团的外边界”范围。

以上所述各边界范围内的集团成员单位构成如图1所示:

1.2企业集团核心层边界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集团的各个组织边界中,由于核心层企业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其边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母公司的内边界中蕴藏着企业集团的核心能力。

企业集团的存在需要企业能力的支撑,能力半径决定了规模边界的上限,而企业集团的核心能力半径决定了规模边界的下限,即是说它是企业集团的最小内核,即企业集团边界的下限[2]。企业集团规模边界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核心能力半径的延伸会引起集团规模的扩张。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规模边界的大小取决于其自身核心能力的大小[3],企业集团中核心企业的边界决定着集团整体边界,因此对核心企业边界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对企业集团核心层企业进行规模分析

集团的核心层到底应该在边界范围内联合多少单位,取决于不同协调方式下组织协调成本之间的对比及其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由于规模经济规律和边际递减规律的共同作用,边界范围内的规模就有一个相对有效的界限,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不符合规模经济的合理要求[4]。

为此,将协作系统观与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相结合来对核心企业即母公司的内边界进行分析。

2.1协调收益增进说的规模扩展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带来的效益增进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由于更多团队成员共同生产背景日益加强而导致了增进劳动间的隐性协调;二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也加强了劳动间的显性协调[5]。

因此,从协调收益增进角度分析企业的最佳规模度时,要比较企业协调收益和市场协调收益的相对大小。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企业的边际协调收益逐渐递减,市场的协调收益递增。协调收益增进说认为:当企业的边际协调收益与市场的边际协调收益相等时,企业达到最佳规模水平。在企业的动态演进中,实质上也就是比较企业边际协调收益与市场边际协调收益的相对大小,因此,协调收益增进说可以说是考察净协调收益的变化:当净边际协调收益为正时,表明继续扩大企业规模是有利的,而转变为负值时,则表明规模就已过大了,因而最佳的企业规模就是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为零的规模。

1)上述分析用简单函数来表示为: TGR(Q) = FR (Q) - MR(Q) 。

其中,FR 是企业的总协调收益,MR 是市场的总协调收益, TGR 就是企业取代市场所带来的总协调收益的净增量。

ΜFR(Q)=dFR(Q)dQ,ΜΜR(Q)=dΜR(Q)dQ,dΜFR(Q)dQ<0,dΜΜR(Q)dQ>0

成本的交易量达到最大,要求dΤGR(Q)dQ=0MGR=MFR-MMR=0,企业组织的净边际增进收益为零,此时,企业规模达到帕累托有效。

2)上述分析用图示表示如图2

图2中a图的E点表示核心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企业协调收益和市场协调收益相比较所决定的最优规模边界。两方面成本综合起来形成了图2中b 图的核心企业净边际协调收益的曲线。当在企业净边际协调收益为零时即E点,企业达到最优规模。当然,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往往会同时影响企业的协调收益和市场的协调收益,所以在分析其对企业规模的影响时,要综合考虑其对两者影响的相对幅度。如信息技术、道德伦理的规范等都可能同时会促进企业协调和市场协调的改善,图2的虚线表示了这种变化。

2.2体现协作本质的企业合理规模界限

一般来说,协调收益忽视了交易的成本,它仅是组织活动的一个方面。如果整体收益的来源可以分为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那么,新制度主义的交易成本理论重在节流,而古典主义的协调收益增进理论的核心思想则在开源。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可对核心企业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即“综合收益增进说”。静态交易成本说的企业最优规模的规范条件是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市场的交易成本二者的边际价值相等,也即企业的净组织成本为零;而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净组织成本实际上就等于企业的边际监督成本变动减边际交易成本的变动。因此,交易成本说的企业规模可用图3表示,图中虚线表示由于制度、技术、文化和习惯等的改变而导致市场边际交易成本和企业边际监督成本同时变化的状况。由于企业边际监督成本的上升幅度比市场边际交易成本小,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的增长。

显然,如果全面考虑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收益,那么,综合收益增进说的企业最优规模就可重新表述为: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与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相等之点。因为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是递减的,而净边际组织成本是递增的,那么,当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低于净边际协调收益时,扩大企业规模可以使总收益增加,因而企业扩大规模是有利的;反之,当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高于净边际协调收益时,表明企业已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反映企业交易成本的简单函数为:TEC(Q) = FC(Q) - MC(Q),其中,FC是企业的总监督成本,MC 是市场的总交易成本,TEC 就是企业取代市场的总成本节约量,体现企业综合收益的函数就可表示为:TR = TGR –TEC

并有dΜEC(Q)dQ>0,dΜGR(Q)dQ<0

因此综合收益最大化就有dΤR(Q)dQ=0即MTR = MGR - MEC = 0,企业组织的综合增进收益为零,此时,企业规模达到帕累托有效。

上述分析可用图4表达: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曲线和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E点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合理界限。一般而言,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曲线和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不会相交于净边际协调收益曲线或净边际组织成本为零之处。而且,企业最优规模E点往往处于企业净组织成本为正的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一定阶段,基于协调机制演化而诞生的企业组织往往要比市场更有利于增进劳动间的协调,从而可以带来更高的协调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净边际协调收益通常都是正的,这就要求在最优规模处的企业的净边际组织成本也为正值。

3结论

企业集团的核心能力决定了集团核心企业的边界,核心企业的边界决定着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边界。运用协调系统观与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企业的规模边界进行分析,得到核心企业的最优规模点。

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核心企业的规模边界对整个集团的规模具有决定作用,运用协调系统观与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企业的规模边界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核心企业的最优规模点有重大实际意义。

关键词:企业集团,核心企业,规模边界

参考文献

[1]王凤彬.集团公司与企业集团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丁思颖,饶光明.基于核心能力半径的企业规模边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

[3]许庆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J].管理工程学报,2000(3).

[4]朱富强.企业规模边界的系统审视[J].财经研究,2007(10).

边界数学分析 篇5

基于L波段探空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的垂直分层资料密,并从地面开始就可以获取资料的特点,分析了济南地区边界层特征,总结了逆温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作 者:吕庆利 耿勃 刘朝晖 邹玉玲 作者单位:吕庆利,刘朝晖(山东省气象台,济南,250031)

耿勃(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31)

邹玉玲(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济南,250031)

踏勘边界 谈判交锋 篇6

在《梳理中苏边界变迁史》(《世界知识》2001年第11期)中我们算的是一笔历史账,说明历史上沙俄是侵略者,中国是被侵略者,这对全面了解中苏边界问题和制定谈判方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可是,此时的边界线是否即有关条约划定的那一条?若是,边界上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麻烦?仅1960年苏方自西而东制造的数以千计的边界事件,就足以说明双方对边界线的走向并无认同,而是存在争议。虽然我们确信争议的存在,并且咎在苏方,但必须拿出充足论据。于是,我们又面临了一个新的课题。

和研究边界的历史沿革一样,我们解决核实边界线走向的问题也只能以有关文件为依据。可喜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多方查找,初始阶段未能找到的有关条约及其附件陆续收集齐全。根据这些文件,我们到东西两段7300多公里的边界上进行了核对。从1961年夏秋开始,边办的工作重点由文字研究、整理转向实地踏勘、调查。

东段边界大部分由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三条河流构成,全长3370公里,占东段总长的约80%,而且是通航河流。陆界主要是平原或丘陵,地形不算复杂。外交部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三个班子,于1961年秋沿线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访问了当地居民,目的是弄清黑乌两江航道中心线我侧有多少岛屿被苏方占据。在陆界主要是核对界桩位置和不通航河流河床变化等问题。历时两个月,情况基本摸清。

西段的情况大不一样,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大约有2500公里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上,其余部分经过的是戈壁荒漠,沿线多为无人区。当年勘界立桩时,很多地段由于山高势险,只能从远处"指山为界",特别是南疆,全线都是高山。1961年夏天,由我带队的几位边办人员背着新编印的《中苏边界条约集》和地形图来到新疆,和自治区的同志们组成两个小组,分赴南疆、北疆执行实地勘察任务。当时我方是有边无防,沿线无边防设施,无道路,也无人了解边界上的情况。除了北疆部分地段尚可顺着边界踏勘外,绝大部分地段只能采取穿插的方法,即从腹地出发一个点一个点地插进边界地带,完事后再撤回原地,或骑马或步行,踏勘一个界点需费几天到一周的时间。除了每人的坐骑外,马队中还有两匹马专驮被褥、干粮和煮饭锅等物,所到之处风餐露宿,有时借住牧民的毡房,每次回到驻地都带回一身虱子。我们还访问了一批哈萨克、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的老边民,他们中有的人还当过清末民初的卡伦兵,有的还能为我们当向导,他们回忆了许多有用的情况。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凡存在问题的重要地段,都留下了我们这批人的足迹。10月中旬山里飘起雪花,两个小组才告别边界,返回乌鲁木齐。这次有计划、有目的的边界勘察活动是有史以来头一次。我们外交部的同志带回了一大批第一手资料,成为澄清中苏边界西段现状和问题的可靠根据。

确定争议地区

1961年底,中苏边界办公室的工作重点再次转向室内,将实地勘察所获取的大量素材,对照条约文件,参照图籍、书刊记载、边民访谈记录以及关于领土问题的国际法准则等等,展开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结果生成了三条线:条约规定的边界线,苏联地图上标的边界线,苏方的实际控制线。把这三条线标到大比例尺地图上,一目了然的图像便呈现在眼前:一、苏图线在许多地带偏离条约线划在中国境内,有些地方的偏离幅度还很大,两条线中间的地区实际上都是中国领土,但是从准备谈判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其称做"争议地区";二、苏方控制线与苏图线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地段前者脱离后者偏入我方(个别地方偏入苏方),这说明,苏方甚至越过自己主张的边界线占据着一些中国领土,这些地区也算是争议地区的组成部分。

东段争议地区涉及的主要是江中的岛屿,条约规定应以航道中心线为界,而苏联地图却把边界线标在两江我方岸上,将航道中心线我侧的大批岛屿据为己有。东段全部争议地区的面积为1365平方公里。西段有争议地区19块,总面积约为3.44万平方公里。

和理出一个完整的中俄边界条约文件体系一样,中苏边界争议地区的发现和确定,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清算出沙俄(和苏联)在领土问题上欠下中国的第二笔账,即他们越过不平等条约定下的边界线又占去或划去3.5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几乎全部由苏方控制);二、揭示了中苏边界现存问题的实质,确定了两国边界谈判的对象。从1964年开始断断续续进行了30多年的谈判,核心内容正是讨论解决争议地区问题。

谈判桌上初次交锋

早在1960年7月博孜艾格尔山口事件以后,中国政府曾于8月和9月两次向苏联政府提出举行边界谈判的建议,苏方先表示无必要,后来又说不反对,但不同意称边界谈判,而叫做"核定某些地区边界走向的磋商"。后来双方就举行副部长级谈判达成协议。

建国以来第一次中苏边界问题谈判于1964年2月~8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苏联政府代表团由边防军司令泽里亚诺上将任团长。我代表团成员除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余湛、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邵天任等人外,还包括总参谋部、公安部队司令部、黑龙江、新疆等省区军区和政府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一批专家,我们边办的三位处长李冠儒、张子凡和我是代表团的顾问。双方共举行了8次全体会议,10余次团长会议,30多次顾问专家会议。

中苏边界谈判是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和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谈判方针到具体做法都要请示周总理,重要的问题还要请示毛主席。我方确定的谈判方针是:肯定沙皇俄国同清政府签订的界约是不平等条约,以分清历史是非;为照顾现实情况,同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条约割去的领土不要求收回,条约规定属于中国而被沙俄和苏联占去或划去的领土原则上无条件地归还中国,个别地方归还有困难,可通过平等协商进行适当调整。这是极其宽宏大度、无可挑剔的主张,但是被苏联方面拒绝,从而在谈判中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谈判前半期双方主要在两个问题上展开了论战:一、关于条约的性质。我方表示,与当时有关的19个界约都是不平等条约,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国不要求收回被割让的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而同意以条约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苏方说两国间从未有过任何不平等条约,要苏联承认条约的不平等性目的是为中国将来随时向苏联提出领土要求留下口实。二、关于谈判的基础。如前所述,我方提出以有关条约为基础,界约规定属于谁的就归谁所有。苏方打出的是"三条线"论:条约线不是惟一基础,历史形成线和实际控制线也是谈判的基础。我方进行了有力批驳,指出俄方的做法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的表现。

谈判的初步成果

在这轮谈判中双方还是做了几件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其一,交换了地图。双方提交对方的地图,标明了各自主张的边界线,把两条线加以对比,便显示出三四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此前,关于争议地区的存在只是我们单方面的看法,现在第一次摆上了谈判桌,成为谈判双方必须面对的现实。

其二,讨论了东西两段边界线走向,并就东段大部分地段取得一致意见。苏方同意考虑中方关于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不通航河流以河道中心线为界的原则,表现出一点松动。对西段双方只是初步陈述了各自的论据,未做进一步讨论,故未形成共同见解。

谈判结束时,双方同意下一轮谈判在莫斯科举行。不久后赫鲁晓夫下台,苏联新领导坚持奉行反华政策,双方没有再提重开谈判的建议。

前面所列各项具体结果,都是在顾问专家一级的讨论中取得的,未形成双方代表团的协议前面所列各项具体结果,都是在顾问专家一级的讨论中取得的,未形成双方代表团的协议。但仅就解决边界问题而言,这轮半年谈判起到了摸底的作用,其成果超过了1969年~1977年第2轮的8年谈判,为1987年开始的第3轮谈判最终解决中苏边界问题打下了基础。

边界数学分析 篇7

关键词:区域,技术效率,随机边界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在超过30年的时间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几乎达到10%。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令世界瞩目,但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只是过去半个世纪亚洲经济模式的翻版,是依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而取得的,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增长源泉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正确测算及分解。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一部分,技术效率的变化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而由于中国存在的巨大地区差异,分别测算各个省级区域的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对于研究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趋同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方法和模型,对本文所采用的SFA方法及模型作一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模型估计与讨论;第四部分为总结。

1 文献综述

正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进行分解对于判断产出增长是否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而只依赖于要素投入,那么经济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Solow(1957)所开创的“增长核算”已经广泛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但Solow的方法也有缺点,它不能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不能告诉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来自于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区分这两个来源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仅依赖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取得的增长依然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因为,生产边界一旦达到,就无法再取得进一步的效率改进。Osiewalski等(1998)就声称波兰的产出增长只是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进,改革将生产向边界推进,但是生产边界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地区来说,在现在技术条件下通过技术效率的改进来获得发展则更具有可行性。在效率估计方面,采用非参Malmquist指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随机事件或其他一些因素对产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所有对生产边界的偏离都视为一种无效率。而随机边界分析(SFA)方法则允许随机扰动的存在,认为技术无效率与随机扰动都能造成生产脱离边界运行,并且也能够对这两种来源的偏离进行区分。

关于DEA与SFA两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国外学者研究结果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种方法比另一种绝对有效,Banker等(1993)认为,二者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经验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国内傅晓霞和吴利学(2007)、魏下海和余玲铮(2011)都对DEA方法与SFA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作了对比,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魏下海和余玲铮(2011)认为,由DEA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更加可靠,也更能满足对中国经济现实进行解释的需要。而傅晓霞和吴利学(2007)则认为,对于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随机边界分析可能是更为适用的分析工具,其结论也更为可靠。由于采用数据、样本区间以及模型设定的不同,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可说并无定论。但随机边界分析相对于非参的DEA方法来说较多地考虑了随机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并且也避免了“数据挖掘”的危险,更加适用于已密切融入世界经济、宏观经济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中国经济。此外,随机边界分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估计各种因素对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对于寻找提高技术效率的方法颇具启发性。国内也有众多研究应用了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如于君博(2006)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5年间的技术效率变迁进行了测算,其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改进并不明显。陈青青、龙志和和林光平(2011)也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模型对我国1996~2006年间的省际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得出结论:我国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且三大地区技术效率均逐年提高,三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2 方法和模型

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开创并发展了随机边界模型。具体来说,随机生产边界模型中的确定项可以表示为:

随机生产边界中增加了随机误差项,从而可以表示为:

其中t=1,2,K,T代表时间趋势,作为技术变化的代理变量。向量xit代表区域i在时刻t的各种要素投入,β为待估计的系数向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由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可观测变量vit和uit组成,其中vit为代表随机噪声的双边误差项,vit服从分布N(0,σv[2]),而uit为代表产出导向技术无效率程度的单边误差项:

其中,Zit为表示区域特征的(g×1)向量,这些特征是造成该区域技术无效率的因素。δ为(1×g)的未知系数向量。wit服从非负正态分布N+(0,σu[2]),因此uit类似地服从分布N+(δZit,σu[2])。

如Battese和Coelli(1988)所述,技术效率Teit=E[exp(-uit)|εit]。为估计TEit,首先必须确定f(xit,t,β)的函数形式。本文中,要素投入由资本K,劳动L组成,技术变化由时间t反映。因此f(xit,t,β)的形式可设定为如下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 模型估计与讨论

3.1 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及相关学者研究。数据不包括西藏、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重庆并入四川,样本为1994-2010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出、劳动投入与物质资本。产出的度量为各省GDP。劳动投入的度量为各省的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在物质资本存量方面,本文采用张军等(2004)所估算的1994-2000年各省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并通过永续盘存法计算2001-2010年的各省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永续盘存法中所使用的折旧率参照张军等(2004)同样设置为9.6%。为避免Philips和Sul(2007)提出的所谓“基年价格指数”问题,所有数据在进行价格平减时都以1984年作为基期进行折算。

3.2 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1中可看出,模型估计的各个系数都非常显著,而Wald卡方检验值为32877.46,说明模型相当好地拟合了数据。

γ=0.949为误差项中技术无效率部分的方差σu[2]与总方差σu[2]+σv[2]的比值,它相当接近1,这说明对生产边界的偏离主要产生于技术无效率,而不是测量误差。

lnK和lnL的系数分别为0.54和0.42,总和约为0.96,符合通常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到,物质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要高于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时间t的系数为0.035,它可认为是反映了不能由要素投入解释的产出变化,即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

从表2中可以看到,贵州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低,仅为0.354,而上海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为0.9766。我国各省级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技术效率差异。

而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在东部地区中,上海和广东的技术效率分别为0.9766和0.9551,体现了上海和广东作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区核心的优势。海南和广西虽然被划分在东部,但其技术效率分别为0.4865和0.5311,不仅远低于其他东部地区,还低于中部平均水平,只比西部平均水平略高。

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区各省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分别为0.061和0.064,而东部扣除广西和海南之后各省技术效率的标准差也仅为0.086,这显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效率水平分别有显著的区域内集聚现象,而三大区域之间的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4 总结

通过应用随机边界模型对我国省际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可以发现中国各省级区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技术效率差异。西部地区和广西、海南各省应该将重点放在对现有技术的有效利用上,将产出向生产边界推进。而东部地区则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将生产边界向前推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igner,D.,Lovell,C.A.K.,&Schmidt,P.Formulationand estimation of 25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models.Journal of Economics,1977(6):21-37.

[2]Banker,R.D.,Gadh,V.M.,and Gorr,W.L..A Monte Carlo Comparison of Two Production Frontier EstimationMethods:Corrected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nd Data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1993(67):332-343.

[3]Battese,G.E.,&Coelli,T.J.Prediction of firm level technical efficiencies with a generalized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and panel data.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8(38):387-399.

[4]Meeusen,W.,&vanden Broeck,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435-444.

[5]Osiewalski,J.,Koop,G.,&Steel,M.F.J.A stochasticfrontier analysis of output level and growth in Poland andwestern economies.Working paper.1998,Department ofEconomics,Tilburg University.

[6]Phillips,P,C,B,Sul,D.Transition modelling and econometric convergence tests[J].Econometrica,2007(6):1771-1855.

[7]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8]陈青青,龙志和,林光平.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2):271-278.

[9]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J].世界经济,2007(7):56-66.

[10]于君博.前沿生产函数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11):50-59.

边界数学分析 篇8

1.1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 漫游模式是其一种重要的应用部分。在

各个区域的边界地方, 由于其各个基站信号的影响, 就可能导致其手机未漫游状况下的外省基站信号的使用, 这就实现了漫游话单的产生。我们把上述的这种模式称之为边界漫游模式, 在此环节中, 处于边界模式状态的用户, 会进行相关通话费用的多支付。这一定程度影响移动通信公司的信誉水平及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针对这一边界漫游问题, 展开相关环节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有效解决其边界漫游的相关问题, 首先要针对其网络整体质量应用问题, 展开分析, 实现其各个覆盖范围的扩大。但是这种模式也不能保证各个地域边界信号的非交叉性。通过对边界区域内外省基站的话务情况, 进行相关模式的切换。通过对网络系统的有效优化, 可以实现其计费优化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解决边界漫游的相关问题。当用户在边界地区使用了邻省基站信号时, 话单将产生在邻省。因此在计费优化中省间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话单中关于用户的位置信息有:LAC、CELL_ID等。CELL.ID俗称小区, 是目前在话单上能够识别的最精确的位置信息, 可以作为边界计费的手机位置判定标准。

1.2 通过对边界漫游模糊计费原则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在边界小区主叫过程中, 就会出现附近区域的基站信号的应用问题, 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省级漫游情况。这就是说用户要额外进行基本通话费的加收, 产生了一系列的漫游费, 当然从不属于本省的区域进行本省电话的拨打属于长途通话模式,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还将被收取0.07元/6秒的普通长途费或0.30元/分钟的IP长途费。这对于长期居住在边界地区的用户来说, 无疑是大大增加了话费开支。边界漫游模糊计费将这样的话单按照用户在非漫游状态下拨打归属地电话资费标准, 即0.40元/分钟的本地通话费率进行计费, 不向用户收取漫游费与长途费。

在边界小区通话过程中, 由于边界漫游问题的影响, 就容易出现附近区域的基站信号的应用, 从而实现相关资费的应用。通过对同城漫游原则的应用, 我们得知, 在漫游模式中, 用户同各国其漫游地电话的拨打, 是不进行长途费的收取的,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仅收取0.1元/分钟的基本通话费及0.20元/分钟的漫游通话费。但如果按照边界漫游模糊计费的原则, 将被判为非漫游状态, 则用户将被收取0.40元/分钟的基本通话费以及0.07元/6秒的普通长途费或0.30元/分钟的IP长途费。

在此应用模式中, 由于相关用户的非IP邻省拨打模式的应用, 实行了边界漫游问题的模糊性, 不利于其正常计费金额的有效应用。在日常通话过程中, 这一环节的占用比例是比较低的, 当然这一程序的开展需要符合相关的条件, 比如在边界区域的覆盖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覆盖有可能会影响到临界的省内地区, 这种相邻的影响在实际的用户使用中是常常发生的, 用户会发现在边界使用的省际漫游还会受到邻省的边界基站的信号。所以, 就会产生计费的模糊, 所以, 边界漫游的计费使用同城漫游这种原则要更加的恰当, 但也可以采用用户在非漫游状态下拨打邻省电话的费率进行计费。

2 关于边界漫游问题处理方案的应用

2.1 通过对被叫计费原则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该模式和主叫

号码归属地存在相互独立性, 这就说, 同城漫游问题在此环节中是不存在的。我们通过对其标准计费模式的应用, 可以实现其用户基本通话费环节、漫游费环节的优化, 这一环节会影响到边界地区的用户话费的话费问题, 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用户的资费标准资费按照非漫游的接听状态计算, 这就是边界模糊计费的标准, 以每分钟0.40元的本地话费计, 免去了用户的漫游和长途费用。用户在边界小区呼转呼转的计费原则较复杂。呼转分为无条件呼转与有条件呼转两大类, 有条件呼转又分为遇忙转、无应答转、不可及转、关机转等等。

通过对正常资费标准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漫游环节不是影响其无条件呼转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 不可能实现一系列的边界漫游问题的产生, 针对这一问题, 其资费的收费都是按照一定标准的基本通话费进行收费, 也要进行归属地的长途费的收取。在其有条件的呼转过程中, 其漫游模式的相关基本通话费也会产生相关的变化, 不同的应用模式其资费标准是不同的。当用户在边界地区使用了邻省基站信号进行有条件呼转时, 产生了省际漫游, 因而将被收取0.30元/分钟的基本通话费以及归属地至漫游地的长途费0.07元/6秒, 若用户呼转至邻省的相邻地市, 漫游地即为呼转地, 则不会被收取漫游地至呼转地的长途费, 若呼转至包括归属地市在内的其他地方, 都将被收取漫游地至呼转地的长途费0.07元/6秒。

2.2 通过对边界漫游模糊计费环节的分析, 可以得知其有条件

呼转下, 正常资费标准有着不同的类业。比如其话费套餐模式的应用、VPN模式及其其他优惠业务的应用。这直接影响了其计费模式及其边界的漫游模糊计费模式。当然上述分析工作的应用前提, 是用户没有申请相关的优惠业务, 这是上述分析成立的标准。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系统的不断优化,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许多地区都推出了诸如话费套餐、VPN、分区等优惠业务。话费套餐是指用户缴纳了一定的包月费后可以享受一定的免费分钟数。VPN是指特别的用户群体组成一个集团, 在缴纳一定的集团包月费后, 集团内相互通话享受一定的优惠。分区业务是指用户在缴纳分区包月费后, 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话享受一定的优惠。

在边界漫游状态下, 进行临近区域省份的主叫模式下, 会产生相关的边界漫游模糊计费原则, 比如漫游同城模式的应用。在此过程中, 用户会实现某种漫游类型的应用, 比如省际漫游模式的应用, 这是模式和非漫游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 也就是说, 无法进行相关优惠业务的应用。在此应用前提下, 边界漫游模糊计费环节中, 漫游同城类型会产生非漫游模式的转变, 这种方式是比较特殊的。当用户发生了边界漫游时, 话单中的用户位置信息是邻省的位置小区。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邻省覆盖至本省的位置小区加入到分区业务的优惠小区列表中, 二是将用户话单中的位置信息更改为被邻省基站信号覆盖到的分区业务的优惠小区。第一种处理方法保留了话单中用户实际的位置小区, 较第二种处理方法理想。

2.3 通过对边界漫游问题的有效解决, 可以满足日常移动通信

工作的需要, 促进其网络建设体系的优化, 确保其覆盖范围的不断延伸。但是也是因为上述环节的开展, 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边界漫游现象, 这需要各个省份区域之间相关环节的协调, 以有效解决边界漫游问题。计费优化降低了资费标准, 造成收入的损失。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 为用户着想是运营商们始终不变的努力目标。边界漫游问题的计费优化方案是提高运营商市场竞争能力的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对运营商计费系统优化能力的一种考验。

3 结束语

边界数学分析 篇9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虚拟企业、外包、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诸多形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易活动。本文将这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科层的新型组织形式称为企业网络。企业网络作为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 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 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企业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然而一旦超越了这一范围, 企业网络就可能是低效率的, 所以确定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 其实就是指企业网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 企业网络应该将哪些经济活动纳入到网络中来, 将哪些经济活动分离出去。目前, 已有不少学者从交易成本视角对企业网络的边界进行了一些研究, 如威廉姆森、杨瑞龙、芮鸿程、张文松等。

威廉姆森、杨瑞龙、芮鸿程等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 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资产专用性维度上;张文松等的研究已开始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然而在他的研究中假设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的数量增加而且上升 (即) , 这种假设与现实并非完全符合, 因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 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加, 其交易的边际成本可能先有一个下降阶段, 然后才是上升。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这一假设做些修正试图进一步研究此问题。

二、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分析———一个交易成本视角

(一) 几点假设

1.假设企业甲为模块集成商, 其生产的产品是由若干个 (至少两个) 子模块组合而成, 这些模块都为即插即用的 (这意味着企业甲集成各子模块的成本很小, 甚至为零) 。

2.与企业甲进行子模块交易的企业有i个 (其中, i=0, 1, 2……n) , 每个子模块提供企业只向企业甲提供一种子模块, 但不同子模块提供企业可向企业甲提供同一种子模块。

3.随着i的增加 (即企业甲将子模块生产活动的逐渐分离) , 企业甲的边际组织成本 (MCf) 呈递减。

4.随着i的增加 (即与企业甲进行子模块交易企业的增加) , 企业甲的边际交易成本 (MCm) 呈U型。这是因为当很小时 (i=0除外, 因为当i=0时, MCm=0) , 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较少, 而这些企业提供的子模块对企业甲来说是异质性产品, 专用性较强, 缺乏良好的替代品。又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 企业甲不可能与子模块提供商签订完全的合同, 而子模块提供商又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所以, 企业甲的MCm较高;随着i的增加, 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增加, 不同企业可能向企业甲提供相同的子模块, 这些子模块之间具有一定 (或完全) 的替代性, 从而它们的专用性 (对企业甲来说) 有所降低, MCm随之下降;随着i的进一步增加, 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较多, 这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子模块提供商生产的子模块之间的替代性在增强, 这些子模块的专用性 (对企业甲来说) 在降低, 这种力量使得MCm在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i较大, 所以企业甲寻找子模块提供商, 并与其谈判、签约以及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将增加, 这种力量使得MCm在上升。在这两种力量中, 由于后者上升的幅度大于前者, 所以MCm最终呈上升趋势。

(二) 理论分析

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以及前面的假设, 我们对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进行分析。如上图所示, 横轴 (i) 表示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 纵轴 (C) 表示成本。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组织成本 (MCf) 曲线与“U”型的边际交易成本 (MCm) 曲线, 相交于E1和E2两点。

在E1的左边 (准确地说应该是当0<i<i1时) , MCm曲线位于MCf曲线位于的上方。这意味着企业甲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成本高于通过权威机制组织生产的成本, 即MCm>MCf, 所以, 企业甲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是高效的, 这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现实中, 也许在此时有些企业并未实现一体化, 但这不等于说是没有一体化的趋势。如果企业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一体化的选择将是必然的。例如, 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与费舍公司的签订购买车身的契约后, 通用汽车公司面临的困境。费舍公司利用契约的不完善性, 在向通用公司提供汽车车身时, 较多地利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并拒绝将其车身生产工厂建立在通用汽车装配厂附近, 并趁机将17.6%的利润附加在其劳动和运输成本上。费舍公司的这种“敲竹杠”行为使得通用汽车公司的MCm远高于其MCf, 通用汽车公司最终通过一体化方式收购了费舍公司。

在点E1处, MCf曲线与MCm曲线相交, 即MCf=MCm。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 这一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甲的边界, 即“在边际上, 企业内的组织成本将等于另一个企业内的组织成本或通过价格机制‘组织’交易的成本”。同样, 在点E2处, MCf曲线也与MCm曲线相交, 即MCf=MCm。为了与点E1处决定的企业规模或企业边界进行区分, 我们不妨把点E1处决定的企业规模称为“狭义企业”边界, 把点E2处决定的包括网络功能在内的企业规模称为“广义企业”边界。

而在点E2的右边 (即i>i2时) , MCf曲线位于MCm曲线的下方, 即MCm>MCf。这说明企业甲试图通过在较大的市场上、在众多的子模块生产企业中搜寻并购买其所需的子模块的成本较高, 即企业甲通过市场 (或价格机制) 这种方式组织生产的效率太低。相反, 如果企业甲选择与相对较少的几个子模块供应企业进行合作, 即采用“广义企业” (企业和企业网络的总称) 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则能提高效率。

如前所述, 点E1决定的是“狭义企业”的边界, 点E2决定的是“广义企业”的边界, “狭义企业”的边界与“广义企业”的边界共同决定的这个边界就是企业网络的边界。在E1的左边, MCm>MCf, 所以, 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即 (狭义) 企业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E2的右边, MCm>MCf, 通过市场来组织生产时, 由于边际交易成本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大于企业的边际组织成本。所以, 只有缩小市场的范围, 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组织效率。而在E1与E2之间, MCm曲线总是位于MCf曲线的下方, 即MCm<MCf, 所以在这个范围内通过企业网络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是高效的。E1与E2也就分别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小效率边界为i1, 最大效率边界为i2。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 可供企业甲选择的组织方式有三种:一是所有子模块都自己生产;二是通过合作与子模块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网络;三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其所需的子模块。如果说第一种组织方式是利用权威机制来组织生产, 第三种组织方式是利用价格机制来组织生产, 那么第三种组织方式则是权威机制与价格机制的一种有机结合。

三、结论及启示

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 因为“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成本的, 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力 (‘企业主’) 指导资源配置, 可以节省某些成本”。但是, 利用权威机制组织生产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 却要支付较高的组织成本;而利用价格机制组织生产虽然可以节约组织成本, 可以发挥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但交易费用却较高;企业网络 (即“广义企业”) 的出现使得权威机制与价格机制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降低组织成本, 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且还能充分发挥分工与专业化的优势。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决定于企业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其边际交易成本之处:如果“狭义企业”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其边际交易成本, 则该点处即为企业网络的最小边界;如果“广义企业”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其边际交易成本, 则该点处即为企业网络的最大边界。

企业网络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告诉我们, 任何组织结构 (形式) 都有一定优势和不足, 一种始终都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不存在的。随着生产技术、消费者需求等因素的变化, 企业要保证其处于高效状态, 则必须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以使其可以充分发挥权威机制或价格机制的作用, 或者使其同时发挥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因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所以, 只有适应变化的企业才可能具有效率。

摘要: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 我们认为企业网络 (即“广义企业”) 的出现实现了权威机制与价格机制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网络最小边界决定于“狭义企业”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其边际交易成本之处, 企业网络的最大边界决定于“广义企业”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其边际交易成本之处。

关键词:企业网络,效率边界,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2]杨瑞龙.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1) .

[3]芮鸿程.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J].财经科学, 2003 (5) .

[4]张文松, 郭广珍.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2) .

[5]路易斯.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边界数学分析 篇10

由于空分冷箱内管道的特殊性, 即工作温度低且与安装温度温差大、工作介质为助燃介质 (液氧、氧气) 和窒息性介质 (液氮、氮气、液氩、氩气) 、冷箱空间限制、工作在珠光砂环境中, 所以在装置运行期间, 不具备在线检修的可能性, 只能停车扒砂后才能进行检修工作。在保证管道满足工艺需要的前提下, 管道的安全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 管道静力分析的提出

目前, 业内为保证管道的安全性及提高优化管道的可能性, 纷纷引入应力分析软件对管道进行应力分析。主流的应力分析软件有CaesarⅡ、Auto PIPE等。根据管道所受的外力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将管道力学研究划分为静 (应) 力分析和动 (应) 力分析。静力分析指的是对外力与应力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工况进行力学分析, 常见的有介质的内压、管道元件的自重、管道内的介质重量、管道的热胀和位移载荷等, 并进行相应的安全评定, 使管道满足相关管道标准规范的要求。动力分析指的是对包括管道的机械振动、疲劳等外力与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冷箱内管道主要进行静 (应) 力分析。管道静力分析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各种静载荷的作用特性, 利用适当的方法来求解管系在载荷的作用下所引起的力、应力和位移, 并加以判断, 使其满足管道元件以及与之相连的设备的强度要求, 使压力管道及相连设备能够安全地运行, 同时又使得管道的一次投资最少。

管道静力分析主要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正确地将管道力学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真实地描述管道的边界条件以及正确地分析计算结果。而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边界条件的问题, 而体现在工程概念上就是管系中各管道元件的约束条件、附加位移、管系端点类型、冷紧等具体问题的模拟。只有真实地描述这些边界条件, 才能得到尽量准确的计算结果。

3 边界条件的设定

管道的边界条件可分为位移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和弹簧边界条件。空分冷箱内管道因其特殊性, 目前一般不设置弹簧支吊架, 因此对于空分冷箱内管道仅需要考虑位移边界条件及力边界条件。

3.1 设备边界条件的设定

冷箱内安装的设备主要分为静设备和动设备, 静设备主要有精馏塔、板翅式换热器、过滤器和缓冲分离罐等。无氢制氩空分精馏塔包括下塔、上塔、粗氩塔和精氩塔。上塔、主冷、下塔焊接组成主塔, 坐落在下塔支架上, 粗氩塔及精氩塔分别坐落在各自的裙座支架上, 支架的材质常用不锈钢材质。而这些塔器常用的材质为铝镁合金, 而两种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 因此在建模时需同时建入设备和支架, 支架温度可以取为裙座顶部温度与底部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裙座顶部温度取值为塔器底部温度, 裙座底部温度取值为分馏塔基础温度或者裙座所支撑的钢结构温度。同时对于塔器设备还应注意塔器型式的不同。空分装置中塔器型式有填料塔、筛板塔及筛板塔上复合一段填料的复合塔。在设备模型建立时, 应考虑塔器结构的差别。对于不连续的单元体要区别对待, 其操作温度及压力也是不同的。

过滤器、缓冲分离管也是按照塔器同样的设计思路考虑。静设备中最为特殊的是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截面通常为矩形, 而分析软件中模型按杆件考虑, 截面为圆截面。因此需要将矩形等效为相应的圆截面。板翅式换热器通常支撑于换热器横梁处, 在模型中亦应该考虑, 并按工艺计算结果按线性关系计算得到横梁的工作温度。目前, 高压板翅式换热器仍依赖进口, 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管嘴有着较为苛刻的管嘴受力要求, 在计算完管道应力分析后, 应予以校核以满足厂家要求。此外, 静设备还需注意的问题是管口的位移量的确认。常规静设备径向管口按照上述方法建立无重量钢体随设备模型统一考虑。而在设备顶部的管口按照其在封头位置的差别分为:位于封头中心的管口、斜插封头的管口。前者仅仅有垂直方向的位移, 而后者则要注意有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的位移, 应在建立模型时予以考虑。而管嘴的模型均是按照无重量钢体考虑。

动设备主要有低温工艺液体泵、增压透平膨胀机组等。一般地, 动设备均为空分厂家外配套设备, 而动设备厂家一般会在提供的技术资料中提供设备管嘴受力或位移的要求, 此数据则可以直接作为边界条件输入。泵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 将泵口法兰作为固定点模拟。

3.2 冷箱内管道支架的模拟

空分冷箱内管道支架按功能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于支撑管道;二是固定管道, 并将载荷传递至可靠的承载结构;三是控制管道按预期的要求变形, 达到消除应力的目的。根据冷箱内管道支架的功能分类, 管架类型归结为以下三种:

(1) 限位式支架。用于约束或部分限制管道系在支点出一 (几) 个方向位移的支架。冷箱内管道常使用限位架的部位为膨胀机进、出口近处管道, 防止管道应力传递至膨胀机组损坏膨胀机组。

(2) 导向式支架。用于引导管道沿预定方向位移而限制其他方向的位移支架。冷箱内管道常使用导向式支架的部位有附塔管道的第二个及后续垂直管道的支架, 垂直长距离管道的支撑。

(3) 固定式支架。用于完全约束管道系在支点处任何线位移和角位移的刚性支架。冷箱内管道常使用固定式支架的部位有液体节流阀后固定架。空分冷箱内管架一般生根在冷箱骨架上或设备上, 对于生根在设备上的管道支架, 附塔管道支架的模拟较为复杂。因为附塔管道支架是生根在塔上面, 而塔由于热胀冷缩往往有较大的热位移, 所以需将该热位移准确模拟到附塔管道的支架上。通常先建立设备模型至管架同标高, 而由设备中心至设备外壁为同设备输入条件 (温度、压力) 设备无重量刚体, 外壁至管道支架亦为无重量刚体, 而管道节点关联此管道支架节点即可。

3.3

在部分主管道在操作状态有较大位移时, 如果此管道有分支管道, 则应将主管与支管同时建模, 或将主管与支管的连接节点位移作为支管的位移边界条件而单独建立模型。

4 结语

管道的静力分析是验证管系柔性设计是否能满足各方面力学要求的一个手段, 是一个力学分析过程, 是保证管道安全性的必要条件。对模型边界条件的描述越真实, 则结果越真实, 对管系的安全性判定则越正确。

参考文献

[1]唐永进著.压力管道应力分析 (第二版) [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0.

消解的边界 篇11

还记得ipad刚出现时,传统印刷媒体担忧被取代的恐慌么?当今天越来越多的餐厅、酒店将其作为点菜菜单使用,销售员将它作为产品销售的必备实时资料库,以及学校也列其为教育道具之一,引进校园。钢琴家朗朗用它来演奏音乐“野蜂飞舞”。最近,澳门美高梅酒店与设计师StephenStefanou合作了一个“翩蝶馆”,馆内运用了60台ipad,展现蝴蝶翩翩的迷人舞姿,带来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各种的狂想通过ipad这种新媒体落实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ipad只是众多新媒体中的一种而已,其类型还有很多。如我们常用的网络、智能手机、微博等社交媒体,也有我们认知上陌生,但实际运用非常成熟的全息图像技术:打开你的钱包,里面的信用卡就已装载进全息图像技术,方可让你顺利地实现支付购买的信息交换。

除了日常生活的运用外,新媒体亦作为开拓发展的切入点被结合到商业运用中。例如新加坡的ION ORCHARD就将新媒体艺术装置运用到他们空间体验当中。另外,据闻日本有家“艺术工厂”,拥有员工300多人,其中包括软件工程师、灯光音响师、设计师。这些技术与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了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的产品是新媒体形式下的艺术产品。

“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价值,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拓展”。某评论说。新媒体的出现,也引导了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人类过去从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呈现超自然的图像、状态、运动。它的存在颠覆了我们现实存在的种种,能够突破固有的逻辑限制,消解人类在真实世界中的思维模式。

从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及交换信息的途径,到启动思考的触发、表达艺术的主张等……虚拟与现实、科技与情感从未如此紧密地纠缠着。在本期采访嘉宾的纷纭解说里,我们看到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定义界限的不确定性,而这种模糊区域在我看来正是创意活力进发的地方。

本期《里外》希望与你一同以好奇迫近它的边界,感知新媒体创作发展的脉动。

边界数学分析 篇12

随着虚拟样机技术在甘蔗收获机械上的应用,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甘蔗收获机的虚拟样机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甘蔗作为甘蔗收获机的作用对象,对于甘蔗收获机结构优化,运动学、动力学仿真过程的现实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将过去研究中把甘蔗简单的作为刚体,转变为利用虚拟建模软件ADMAS建立甘蔗的柔性化结构模型,然后对其进行动力学边界元仿真分析,为以后甘蔗收获机的虚拟样机的完善提供依据。

1 分析方法

建立虚拟建模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甘蔗柔性化结构特性的边界元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2甘蔗柔性化结构模型的建立

2.1甘蔗的基本参数

1)甘蔗高度:绝大部分甘蔗的高度在2.5~2.8m之间,ANSYS建模中取甘蔗高度为2.65m。

2)甘蔗直径:甘蔗蔗茎直径变化范围约为1734mm,蔗尾直径变化范围基本上在11~14mm之间。

3)甘蔗密度:测量甘蔗取广西南宁地区种植比较广泛的台糖22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分布在107~1125kg/m 3间分布范围较大。定义甘蔗材料属性时,取甘蔗密度ρ为1100kg/m 3。

4)泊松比λ为0.33,弹性模量为E 1.1E+10N/m 2。

2.2 甘蔗的柔性化结构建模方法

采用FLEX体方法对甘蔗进行柔性化结构建模。FLEX体方法分为两个具体步骤:

1)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生成柔性杆的各阶模态,获得包含各阶模态信息的模态中性文件如图2所示。

2)启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将ADAMS调入模态单元,生成包含各阶模态信息的柔性体,完善甘蔗种植在地面上倒伏状况的柔性化的模型,如图3所示。

3 甘蔗柔性化弯曲边界元法模型

边界元法,实际上是一种数理解析和数值解析相结合的解析方法。数理解析是应用基本解和积分原理,建立领域与边界的关系式—积分方程式;然后将领域问题转化为边界问题,建立边界上的关系式—边界积分方程式。数值解析,是将边界上划分边界单元,对边界进行离散,写出边界节点方程式,用求和的方法写出边界联立方程式。最后,对边界联立方程式求解,可以得出对象题边界的节点位移,然后根据领域与边界的关系,即可求出领域Ω内的内点值。

3.1 甘蔗柔性化边界元模型

甘蔗的基本结构为长圆柱型杆结构,下端固定。甘蔗受扶蔗机构所给予的扶蔗力作用,如图4所示。其中,L为甘蔗的长度,xF为扶蔗力的作用点,由该模型可确定梁的边界条件力学特点,从而写出甘蔗弯曲的微分方程式为

其中,V(x)为甘蔗的弯曲函数;;I为截面惯性矩;E为弹性模量。

甘蔗的基本参数如前所述。

3.2 甘蔗弯曲微分方程的基本解

如果梁弯曲振动微分方程式满足

即可求解出它的基本解析式,即

式(2)和式(3)中,ξ为内点的坐标值,M*为内扭矩静态基本解,Q*为扭转角静态基本解。

3.3 甘蔗柔性化弯曲的边界方程式

将基本解V*(x,ξ)乘式(1)的两端,并在整个甘蔗(0,l)上进行4次分部积分,可以得到甘蔗内点的挠度与边界值之间的关系式;然后对内点挠度进行关于ξ的一次微分,可以得到甘蔗内点挠角与边界值之间的关系式。分别在ξ→0,ξ→l 时,进行进一步的数学推导,可以求得甘蔗柔性化弯曲的边界方程式(4)为

当式(4)的右端为0时,表示甘蔗的受力为零,即甘蔗不受扶蔗力的作用。

3.4 仿真结果

通过应用甘蔗柔性化弯曲的微分方程式,在ANSYS程序里面开发甘蔗柔性化弯曲的仿真程序。通过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甘蔗弯曲柔性化仿真分析,可以综合分析甘蔗柔性化弯曲动力学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得出在仿真过程中,随着L的增大,甘蔗的柔度升高,虽然其过程中也会有下降,这也跟甘蔗本身受螺旋提升装置的力的作用方向和弯曲点有关,这与实际中的试验测试数据是相符的。由此也验证了边界单元法在分析甘蔗柔性化弯曲结构特性时,具有其可行性。

4 结论

与传统的有限元法相比,边界元法的数据准备和计算工作量都很小,这对于由大量的模态单元组成的甘蔗弯曲柔性化结构来说特别合适;由于只在其边界 上划分单元,这点非常有利于处理柔性化问题。传统的有限元法属于领域型解法,而边界元法是通过数理解析将有限元法的领域问题转换为边界问题,再对其离散,从而有限解决传统的有限元法的数据准备工作量大、解析时间长,且所需的计算机容量大、计算费用高的问题。

虽然边界单元法的优势在这方面比较明显,但它存在其劣势:边界元软件开发比有限元软件开发较晚,所以软件平台不够成熟,也因此导致现在应用其方法,需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才能实现,这正是边界单元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玉美,张广鹏,高峰,等.虚拟样机整机结构特性边界元仿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11.

[2]杨德全.边界元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89-102.

[3]蒲明辉.小型甘蔗收割机虚拟设计及仿真[D].南宁:广西大学机械学院,2005.

[4]蒙艳玫,李尚平.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创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广西科学,2001,8(4):256-259.

[5]李军,刑俊文,覃文洁,等.ADAMS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0-192.

[6]P.M.O.Owende,P.G.Kaumbutho,C.M.Maende,et al.Comparison of options for Sugarcane(Saccharumofficina-rum L.)Stool Destruction[J].Soil&Tillage Research,1995,33(3-4):185-195.

[7]胡珊珊.履带式小型甘蔗收割机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及实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

【边界数学分析】推荐阅读:

边界分析09-05

边界文化06-01

项目边界06-30

外包边界08-07

事件边界09-15

边界因素09-20

组织边界09-25

边界设计09-29

边界识别10-02

边界特征10-05

上一篇:评估主体下一篇:术前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