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服务事业

2024-09-23

广播服务事业(共11篇)

广播服务事业 篇1

怎样利用新技术让信息增值, 怎样利用视觉拓展广播空间, 广播语言怎样才能揉入亲情、与听众拉近距离?是每个广播工作者的责任。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技巧、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深下功夫。

一、传播内容要有“关注度”

注意力已经成为媒介追逐的首要目标, 大千世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件, 我们只有选择牵动人心的新闻事件, 才能受到关注。因为这些事件和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听众就想究其因, 知其果。媒体去打探, 就可以还新闻事件一个客观的前因后果, 势必会吸引听众。这样也做到了遵循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本质要求。

信息除了“关心”的之外, 还有“有用”的。我们发现, 有些新闻, 当时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 我们以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去做的时候, 会受到广大民众热烈的欢迎。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上说的“这不是英雄的时代, 而是平民的时代, 这种认识给我们的节目操作者带来很多的影响, 比如平视的理念, 节目不能曲高和寡等”。我们应该贴近人们的生活, 用各式各样的方式了解他们, 因此节目必须有用、有实用性。

这几年, 不论是对报道的解读和普通事件的关注, 应该说我们的报道形式越来越贴近百姓的视角, 形式也越来越活泼, 越来越符合受众的需求。从内容上来说, 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欢迎, 如河南电视台开设的民生频道, 不局限于同百姓直接相关的如污雨水管道堵塞、公交车乘车难、自来水收费等问题, 而是在更多层面牵涉到国家、党和政府的一些公共政策, 从不同角度去阐释, 把民生报道扩展为更深意义的民生新闻, 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政策和百姓精神、物质需求方面的结合。

需要提示的就是要注意听众关注的心声。作为主流媒体, 规定动作求声势, 主题宣传讲节奏, 自主策划重角度, 似乎已经很完美。事实上, 互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是培养听众忠诚度的手段。广播节目在培养听众的认知度、认可度之后达到听众的追随度无疑是最为成功的。热线节目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架起了听众与党和政府, 听众与广播之间的桥梁, 各类《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在全国都是比较叫座的。一方面, 可以直面各部门“一把手”, 第一时间获得所反映事情的解决方案, 甚至当场就能得到圆满答复而受到欢迎;另一方面, 听众通过这一渠道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反映出去, 或是实施作为市民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一吐为快便于倾诉。

二、传播的风格注重“人情化”

风霜雨雪、阴暗冷暖, 广播在节目内外彰显亲情, 清新、亲切、轻松, 语言、语气的贴近, 充满感性, 凸显魅力。传播调式的进化越来越有人情味道了。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风格、形象可以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大处着眼, 小事入手展现媒体的亲和力。对应时节, 可以播放防治疾病、远离毒品、保护环境、孝敬老人等主题的公益广告;倡导为孤寡伤残人士服务, 定期招募志愿者, 组织活动;节假日, 新闻广播到火车站, 经济广播和文化娱乐广播到长途汽车站, 都市广播和音乐广播到飞机场, 不同频率根据自己的定位到合适的场所送祝福、送歌声, 听取意见, 从而树立电台亲人一般的形象, 扩大知名度。

热线投诉的解决、汇总、反馈, 导播的质量, 也都可以将广播赋于感性, 揉入亲情。

三、传播的形式可以采用“视频化”

我们常常说内容决定形式, 新形势下我们可以采用新形式, 因为广播形式的视频化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手机显示屏、电脑显示屏、电视显示屏充斥着现代生活。新媒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 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和传统媒体发展最大的不同却恰恰是:形式决定了内容。所以我们也要注重新形式的运用。

不同的定位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色彩。像畅销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 售价很低, 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精品购物指南》每个主题的专版都有代表自己的色彩, 娱乐都用粉红, 数字用天蓝, 物业用土黄。像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每套节目也都有明显的色彰, 在总体风格、片花的格调、活动的基调上各有各的基础颜色, 可以从经营手段上体现错位, 从外形上凸显个性。

现如今我们的广播节目只能是处于视频化?的起步阶段, 传统的思路局限于内容的平移,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并没有产生增值, 只是换了平台, 没有把握新媒体的本质, 无法体现互动, 当然也就无法盈利。

事实上, 在广播节目的基础上, 融入视频元素, 不仅可以弥补广播自身的不足, 也丰富了原本单一的信息。关键是定位, 在相同的视频服务中寻求差异。网站开设网民热线, 作为电话热线的有益补充, 记者详尽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 克服广播节目容量有限的问题;求职、买卖房、出让二手用品、家装样板房、大厨做菜等等广播节目中的信息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登载在网上, 听觉的基础上加入视觉, 吸引眼球的同时建立“同城商城”, 将受众群体由本地延伸至天南地北, 从而实现利润, 可能是未来广播节目的延伸和经营项目的扩展。

广播服务事业 篇2

一年来,我股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人员紧缺、资金馈乏的现实中不等不靠,积极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强化措施,夯实任务,拼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2010年工作情况总结

1、文化站建设紧张开展

今年我局在做好去年已建的乾佑、营盘和柴庄3个文化站的后期工作,积极做好今年省市下达我县的瓦房口、九间房、丰北河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制定计划,下发文件,落实任务,将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二是与各乡镇签订建设责任书,确保建设任务达标如期完成。三是积极协助各乡镇办理土管、住建、发改、环保等前期手续。四是积极协调省市局,争取下拨资金尽快到位,并将资金进行专户管理。目前,三个建设单位的前期保健手续已基本办理完毕,即将开工建设。

2、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经过我局不断努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于今年8月中旬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了对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9月下旬开始,省市配备我县8个乡镇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已陆续到位,目前正在进行安装准备工作。

3、积极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我县已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40个,存书6万余册,杂志1200余份,光碟4000余盘,今年又新增加农家书屋85个,存书150930册,报刊杂志2000余份,光碟6500余盘。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一是积极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要求县图书馆制定相应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借书、看书,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帮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阵地。二是加强对农家书屋的跟踪管理,定期下乡巡回检查,保证每个农家书屋月服务群众不少于20天。三是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要求图书馆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建立管理台帐,使农家书屋借阅经常化、管理规范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4、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显着

经过我局积极努力和争取,今年省级下达我县的365套9256户村村通设备于3月份陆续运抵我县,为将这些村村通设备尽快发放到偏远山区群众手中,我局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录入设备信息,以最快速度将设备发放完毕,并培训乡镇文广中心技术人员,成立16个设备安装小组进村入户,为群众精心安装调试设备,使村村通设备安装任务提前完成,我县未出现乱收费及倒卖、盗卖村村通设备的情况,也无群众的举报和上访事件发生,受到来柞检查的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我局积极做好以往村村通设备的维修服务工作,一年来,我们尽量做到当天送来的设备当天修好拿走,使群众放心、顺心,我们也安心。一年来共维修村村通设备220多台。在维修过程中,我们还注意积累经验,将每个机器的故障现象及损坏的元件都详细登记,便于进行同类机型的比对,从中找到了好多型号机器的共性问题,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维修速度。

5、积极建设村级广播室

今年省市分配给我县的广播室设备64套,在接到货后,我局工作人员立即通知各乡镇文广中心负责人到局事业股办理各项手续,当场组织培训技术人员,夯实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并在11月底全部安装到村组。由于省市分配给我县的设备数量有限,原已建村广播室设备较为落后,许多村组要求更新设备或重建,为缓解此矛盾,我局通过研究,已向省市打报告,争取更多的村广播室设备,继续完善村广播室建设工作,力争在2011年,让各乡镇村级广播室达到98%以上。

6、高度重视,做好了**梁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由于人员退休,**梁广播电视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人员不足,使两台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我局及时从乡镇抽调人员补充空缺,保证了两台广播电视发射正常运转,我局还积极组织两台的工作人员学习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的管理条例,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局即时组织专业维护人员进行维维修维护。**山调频发射台值机室的修建工作也正在筹备中。

7、高度重视安全播出工作

为了确保我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我局在上海世博会、亚运会、重大节庆日、五·

一、十·一期间,即时启动了我县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做到政令畅通,责任层层落实,消灭了各种不安全因素。网络公司、电台、电视台、各乡镇站**排有专人值带班,网络公司安排了线路巡查人员,特别是加强了机房的值班工作,安全播出领导小组成员手机24小时开机。由于我局在安全播出方面工作到位,措施得力,防范及时,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播出事故。

8、确定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近年来,我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为使我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根据我局十二五规划,经局班子会议多次研究,安排专人认真梳理,最终确定2011年文化广播影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其中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瓦房口乡、九间房乡、丰北河乡)和数字电影院建设,2011年重大前期项目是: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广播电视演播大厅建设、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剧团排练厅建设、文化图书大楼建设、乡镇文体综合广场建设和民俗文化及文物博览馆建设。

二、2011年工作设想

1、做好瓦房口、九间房、丰北河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工作。

2、积极落实“**广播落地**”工程项目建设。

3、继续做好**梁广播电视发射台和**山调频发射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4、加强对乡镇文广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5、继续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6、做好2011年村村通设备的争取工作。

7、继续扩大广播室建设成果,拟再建村级广播室10个。

8、对**山调频发射台信号线路进行升级改造。

简论广播事业的创新 篇3

创新是广播节目发展的源泉

十几年前,沿海地区广播率先崛起,为我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天候的播音,大板块节目巧妙组合,直播热线节目的听众参与,使广播节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拉近了广播节目与听众的距离。一时间全国各家电台纷纷效仿,使广播走向了辉煌和鼎盛。广播战线的同志以挑战的角色、改革的视角、多维的思考,做出了一大批地域色彩浓,取材小内涵大,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和特色的高质量的精品节目。广播节目的改革创新,使广播节目赢得了听众,开拓了市场。尽管广播独领风骚的时代不再会重来,但它却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稳住了阵脚,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年来,广播从业者又以冷静的头脑提出了广播的发展又处在新的十字路口,面临新的危机,并且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寻找广播发展新的思路,毋庸置疑,创新已成为当今广播节目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所以说,创新是广播发展的根本出路。

广播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思想创新是前提,机制创新是保证,节目创新是核心。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广播创新面临的问题

广播创新所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机制创新滞后于思想创新和节目创新,使节目创新缺乏动力和活力。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广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中央台和地方台都在以全新的观念寻找广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创新已成为广播发展的主题。一些电台在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以听众市场调查为依据,不断地对节目进行更新改版,提出了节目要常改常新,栏目要常换常新,内容要常变常新。不少电台还把节目的创新引入竞争机制。在推出新的一档节目前,采用公开招标形式,让那些策划、编排、包装、手法、构思有新意,能够开拓听众市场、经营听众市场的节目与听众见面,使一些更适合现代广播和听众需求的节目脱颖而出。广播的创新并非一路绿灯,目前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广播节目的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创新喊的多,做的少,对广播的发展缺乏前瞻意识,习惯于传统的和目前广播节目现有的模式,对创新节目接受慢和不愿接受,即使在创新上有些努力,也只是在一些节目上修修补补,说穿了还是在创新的观念上跟不上。二是广播节目的创新缺乏机制的保证和大环境的熏陶。许多受听众欢迎的好节目和名牌节目,每年参评时都无所适从,对照评选条件,无法归类参与评比。即使有些编辑主持人送上一些节目参评,也因这些节目无胎可投而流产。为此,一些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为证明自己节目的价值,不得不把一些受听众喜爱的好节目重新归宿到现有的节目评奖模式上来,影响了编辑主持人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有些电台的广播节目评优缺乏大广播的整体概念,对广告节目和版头片花的包装评优不太重视,影响了广播广告节目策划制作和节目包装创新的积极性。四是评优评新相脱离,无论是国家级、省市级、全国城市台级都只评优不评新,唯有上海东方台为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几次创新擂台赛的机会,全国及各省市很少举办广播节目的创新评比。创优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节目整体质量的提高,但从目前运作的情况来看,广播节目的评比机制上已经滞后于思想创新和节目创新,使节目的创新缺乏动力和活力。

为节目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面对媒体如今的激烈竞争,广播人要有危机意识。广播节目首先要面对的是受众市场,广播工作者在利用高科技和信息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创新来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广播节目充满活力。

广播创新要求广播工作者在广播的发展上要有新思路,要有前瞻性,所以思想创新应放在首位,如果观念跟不上,对广播节目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认识,机制创新和节目创新就很难有所突破。创新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同时,必须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大胆探索,从机制上保证广播节目的创新,调动广播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在节目上大胆创新。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根据听众市场调查(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和节目运行的情况,对收听率低的节目及时进行改版甚至拿下,对某一时段的节目在全台实行公开招标,在节目创新上采取的种种措施,保证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广播节目在受众市场上的竞争力,初步建立了一套节目创新机制,主要表现在节目生产机制、培训机制和节目评价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

首先在节目生产机制的创新上,对人员和节目进行整合。打破传统的广播节目条块分割,撤销原有的专题部、社教部、经济部,重新组合成便于節目管理和便于节目调控的主持人部,全台节目除新闻和广告之外统归主持人部管理。在节目生产中引入策划机制,成立策划部和主持人部合署办公。另外,将节目创新重心下移。以往节目改版都是台领导、中层干部操心多,出了方案之后由主持人来执行,现在是主持人先出方案,并做出样带,由评审组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就可以运行。台里还大胆拿出星期天全天的节目进行全台招标,台里没有限定任何框框,全台人员打破职级、工种、人员成分的限制,只要有思想和创意,制作出样带,经评审组评审通过就可以运行。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全台节目创新的积极性,甚至从技术和后勤人员当中还发现了几名有创意的节目主持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节目创新主要是依靠主持人,源泉在于节目主持人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为了实现这些,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还建立了一套创新培训机制,这个机制和以前单纯的请老师讲解培训业务知识有很大不同。首先,鼓励主持人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经验。以前主持人要到兄弟台参观学习,都是由台里统一指派,这样便有一个脱节:台里的意图主持人不一定能够领会,主持人也觉得是个机会,但又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现在台里规定:主持人觉得需要到哪个电台考察学习哪个节目,向台里提出来,台里经过评估之后便会批准,费用全报,但有个前提,回来之后要拿出可行的节目方案并付诸实施。其次,大胆调用一线人员参与节目听评。台里每个月都要进行内部的节目听评,以往都是由台领导和专家组成听评组,现在在听评组当中引入大量的一线采编播人员,目的在于边评边学,主持人在评别人节目的同时,暗中也会对照自己的节目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培训手段。

要鼓励主持人进行节目创新,还必须有一套节目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保证。为解决创新节目在评优时无胎可投的问题,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创新创优上推出了新举措,在本台改变传统的季度评优模式,推出评优与评新相结合的新模式,即每季度不仅评选好稿好节目,同时也评选创新节目、好广告和好版头片花,并对创新节目不求全责备,对那些编排新、策划新、构思新、手法新、包装新的节目和广告,尽管和当前的精品好稿好节目比起来还不太完美,但仍用创新奖对这些节目和广告给予鼓励。对听众反映强烈的好节目,给予创优创新特别奖,在奖金上创新的好节目高于创优好稿好节目。这些举措在全台实施后,不仅使一些勇于在节目上创新的同志看到了自己节目的价值,树立了创优创新的信心,同时也推出了一批广播精品,推动了创新创优相结合,提高了创优的质量。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实施创优创新相结合为编辑和主持人在节目创新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整体节目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广告部的同志,在广告节目的制作和策划制作上愈来愈精益求精,促使广告与节目的和谐增色。

创新是各项工作进步发展的灵魂和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广播发展的根本出路,广播节目的创新需要我们广播从业者去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创新、机制创新和节目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思想创新统一我们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用机制创新保证节目创新的实施和创新者的积极性,用节目创新来提高广播节目的整体质量,树立广播节目的新形象,去开拓听众市场,经营听众市场,提高广播节目在媒体竞争中的能力。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服务事业 篇4

关键词:节目的定位,打造品牌栏目,广播节目质量

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广播电视逐步走上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地方广播面临着收听率下滑,受众人群有限,广告收入增幅不大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那么,对地方广播来说,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广播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的优势,以广播节目吸引听众、增加广告收入,来推动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节目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节目的收听率高,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投放广告。特别是地方广播无论收听率、影响力和报纸、电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地方广播要注重吸取其他电台的先进经验,确立市场定位,精心包装打造电台品牌节目,狠抓节目质量,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更好地服务听众,赢得客户的信任来提高广告收入。

1 定位节目

有媒体从业者认为:“一个电台要紧密地和所在的社区联系起来,电台要把自己‘贡献’给社区,报道社区里的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要关心社区老百姓的得失。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听众就会不断,广告也就会不断。”因此,地方广播的节目定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听众群和听众的心声。据调查,目前收听广播的听众大都是晨练的老人、外出流动人员,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人员等。其次是了解每个节目的听众构成,对其收听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能力要有准确定位。在经济社会中,作为广告客户要的不仅仅是收听率,他们更看重的是听众群的消费能力,以具有较强消费力人群为目标听众的节目,才能吸引客户投放广告的热情。如北京交通台的定位是一小部分听众,根据这一部分听众的需求,把节目做细做精,针对他们的喜好,给他们以“贴身”的服务以赢得听众和市场。

2 树立创新意识

在手机、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地方广播只有不断的打造品牌栏目,并把它做精,才能保住自己在媒体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基于这一点,地方广播在栏目设置上,一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集中全台的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地缘经济,策划组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独家新闻》这一品牌,创作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二要发挥广播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品牌栏目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只要你打开收音机,就能及时了解到当天当地甚至同步所发生的突发、重大新闻事件,诸如当天的天气、汽车、火车、航班、路况情况等,吸引更多的听众来收听广播;三是紧扣时代脉搏作品牌,现在的广播不仅是满足精神愉乐,更要在理念上与听众共鸣,让听众从心灵上到思想上得到启迪。这就需要设置的品牌栏目,如时政类、文化类、财经类、娱乐类节目更有针对性,适合不同的听众群体,也就是每个时段都有听众和商家感兴趣的品牌节目,才能突显品牌的效应;四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不断提炼栏目题材的深度,包括策划、节目后期制作上要精,能体现出地方广播独特的品牌理念,使精心打造的“独家新闻”等一批新闻、专题、访谈类品牌栏目不断延伸,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扩大。才会提高品牌栏目的含金量,实现节目、听众、商家的共赢和多赢。

3 推介品牌

地方广播不仅面临着来自电视、报纸和网络的竞争,随着专业广播台调频落地,广播内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如果地方广播不会推介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带动不了广告收入,就谈不上发展。

对于地方广播来说,扩大品牌效应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增加。这就需要在品牌包装、宣传、推广上下功夫,要建立一套有特色、能体现独特广播媒体理念的品牌识别系统,如频率标识、呼号、宣传语、台标、节目名称、包装、主持风格等。这些是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品牌操作方式。更重要的还要通过平面广告、户外广告、现场活动等方式,立体地、全方位地向听众宣传广播品牌理念,办看得见的广播。让名记者、名主持人走出去,将节目和现场活动以及商家无缝对接,成为相互依托的“看得见的广播”,使广播的“形象”跃然生动。同时,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整合,也就是让听众通过手机、网络就能收听广播。这些都是充分展现广播的个性魅力、推介广播品牌的很好手段。

4 提高广播广告质量

在经济社会,听众关注的是能从广告中获得信息和愉乐;商家更多的关注是广告投放带来的经济效益。怎样利用地方广播为听众和商家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广告的创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播广告的创意人员要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意水平。此外,还要进一步挖掘音响和音乐的作用,注重对广播广告专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广告创意、播音、制作人员待遇从优的原则,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精心策划的广播广告,激发听众的收听和购买欲望,达到客户的预期值。

5 结语

“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篇5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 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区广电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工作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基调,以创品牌栏目,出优秀节目,提升收视率为目标,坚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 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创 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 报道。全面反映了全区各条战线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 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重要会议和重点工作宣传及时准确。围绕贯彻全区重要会议精神和落实重点工作,突出宣传马铃薯、畜草、劳务、早作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及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精心策划,超前安排,积极开展战役性宣传。年播出新闻稿件1600多篇,社会评论文章370多篇,新闻摘要1400多条,监督性报道50多篇。先后制作专题片50多部,共播出专题稿件4600多篇。

(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定期走访定西电视台、定西日报社、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送新闻节目,加强外宣通联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外宣通联稿件的质量。每年在省、市级媒体播出稿件200多篇。

(三)着力制作新栏目,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五年来,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开设《全区项目建设回眸》、《区政 府10件实事办理》、《作风建设年活动》等专题栏目26个,播发新闻节目300多篇。

(四)加大稿件创优力度,提高新闻采编播制水平。累计向 省、市新闻媒体选送稿件658件,向市级报送创优稿件118篇,获奖65篇。其中,«总书记二访大坪村》、《温总理来到咱农家》获省级一等奖;«温总理的土豆情》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妇女韩玉芳依靠劳务输转坐上了飞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电视进万家工程让贫困群众看上了彩色电视》、《全省首小循环经济园区在定西启动建设》等获市级一等奖。

(五)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广电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463.15平方米,建写在面积4660.07平方米,总投资982.85万元,其中列入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建成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95个点,21196户,涉及19个乡镇,总投资720.66万元,覆盖约9万多人口O三是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投资87万元,完成了高峰转播台的维修改造任务,对原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对原有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四是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完成了内官、晚口两乡镇有线电视延伸工程,覆盖农户3000多户1200多人。目前,全区广播覆盖率达88.1拢,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73%。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 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广播电视工作发展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全面展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 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将安定区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区委、区政府对各项工作决策运筹过程上,向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传递好、报道好决策的背景、内涵、实施情况和成果。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

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制作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电视专题片。

---培养若干名在全市范围内叫得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

创优节目多个获省级奖励。

---创办市内名牌栏目。

---加强事业建设,保证优质、安全播出。

---经营创收每年递增· 2015年达到40万元。

四、“十二五”广播电视重点项目

一是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好 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 有效覆盖范围。“十二”时期,全区计划新建20户e以下自然村“村 村通”工程2198个点,涉及全区四个乡镇,覆盖盲村户数39365 户,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二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总投资2350万元,好区广播电视台录音(像)室新增数字摄像机、录像机、时基同步器、调光台等设备28台(套);对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乡镇实施电视节目信号有线延伸,对其余乡镇实施微波传输。新建高峰、葛家岔、石泉3个电视差转台。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从体现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播电视事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制定完善奖励机制。对节目创优上有重大成果、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给予重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培训II;引进所需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推 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制,按岗定酬。

广播服务事业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明显不够,仍旧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最近几年,在三网逐步融合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财务,能够规避广播事业单位经营期间的财务风险。而这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就应当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

一、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很难有所提高。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根据当前广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就可了解到,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明显偏低。在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财务管理。即便相对于过去已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存在着明显不足的情况。

其次,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广播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模拟的是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有效的执行权。而这就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资金筹划与使用方面缺乏应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过去的财务核算方法非常简单,且逐渐忽视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束缚住了管理人员创新的管理方法的实施,同时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效应的发挥。

最后,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研究分析广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就可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过去事业单位那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仍旧在广播事业单位中运行。而这样的管理模式并未加入市场竞争的观念,管理工作效率明显不高。同时在使用经费监督方面,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资金上的浪费,甚至出现贪污的现象。

二、完善广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广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完善。分析问题所在,才能够提高所实行措施的针对性与计划性。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在广播事业单位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引入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思路。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观念,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将现金流量与价值最大化观念深入于其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负盈亏。因此,在广播事业单位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创收、降低成本。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单位综合实力,单位领导人员应树立风险观念、合理投资,对收入、成本与利润进行考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迅速、准确的加强财务管理。

(二)加强财务监督

在新会计制度影响下,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实现财务管理透明化。因此,根据广播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实行多角度的财务管理监督,同时完善行政内部监督与审计监督,加强社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市场环境的影响,加强财务监督,对提高资金使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通过有效的财务预算,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合理安排资金。通过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可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财务管理国内工作做到量入为出,开源节流,预防出现无节制的支出。由此可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并且全面科学的分析财务报表,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

(四)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规划

对任何企业来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必须是整体性和长期性。但是在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广播事业单位发展趋于多元化,产生的节目、广告收入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广播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期间如果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将很难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此,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所谓财务管理其根本是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企业化运作,根据广播电视行业特点,建立财务成本核算制度。无论宣传业务还是商业性经营都应当降低成本,以求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强化财务监督力度,构建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改变原来的节目成本和收益脱节的核算方法。无论是从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发展现状还是后期发展趋势来看,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三、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革,广播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本单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还需要根据广播事业单位经营的实际情况,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促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广播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12,19(9):44-45.

[2]林兆周.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4,14(10):157-158.

改革开放后鹤岗广播事业的发展 篇7

一、从起步到繁荣, 节目内容、质量、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鹤岗的广播事业于1949年成立广播站开始。1958年成立了广播电台, 后在文革中停播。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正式恢复播音。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1980年5月1日恢复播音后, 发射机功率1千瓦, 频率1413千赫。1986年前,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3次, 计10小时20分, 自办节目有《鹤岗新闻》、《煤城生活》、《科学与常识》、《每周一歌》等7个节目。

自改革开放以来, 广播节目不断丰富节目内容, 不断改革节目形式。时至今日, 节目播出时间已将近17小时。自办节目已达18个栏目。

仅新闻类节目从最初的一档新闻联播节目增至现如今《鹤岗新闻》、《新闻快报》、《与法同行》、《媒体荟萃》四个栏目。

专题类节目也根据改革开放的需求, 不断更新内容, 改革形式, 先后增加到7个栏目。有新闻专题类节目《公仆与市民》、《农村天地》;直播节目《行风热线》、《女性时空》等。文艺节目更是丰富多彩, 《阳光乐园》、《乡村大篷车》等节目为广大听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2003年10月1日全台节目改版, 这次通过节目改版在全台首次全新推出“节目制作人制度”, 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的用人机制, 因人而异设节目, 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使全台全新改版后的节目充满生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台对上和好新闻参评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经过广播人近五年的不懈努力, 对上报道每年有600多篇新闻在省台播发, 在全省广电好新闻及全省新闻奖参评中每年也有十几篇作品获一、二、三等奖。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采编, 也由以前的传统的采访方式, 逐步配备了采访录音机和数字录音笔、数字采访机以及电脑, 方便了记者采访、编辑编稿和节目制作,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除在节目内容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外, 还于1996年12月31日还开办了鹤岗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发射频率106.1兆赫, 鹤岗交通广播节目办的活, 信息量大, 尤其在交通安全服务方面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受到交警和司乘人员的欢迎和认可。截止目前全天播出17小时, 其中自办节目7小时30分钟;鹤岗生活文艺广播于2000年6月6日正式开播, 发射机功率1千瓦, 调频频率93.3兆赫, 全天播出17小时立体声节目, 《老王婆聊天》等节目, 深受听众喜爱。

二、发挥广播优势, 开门办广播, 节目播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几十年来广播的播出方式一直是“我播———你听”, 节目播出方式也是由录播到直播, 但鹤岗人民广播通过近三年的努力, 现如今走出了一条“开门办广播, 广播平民化”的发展之路, 这是发挥广播优势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更是让广播走出了制约广播发展的瓶颈。通过走出广播举办大型广场直播活动, 由过去的在直播间里播节目到走进广场为听众面对面的主持节目,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互动, 提升了广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得到了听众和社会的认可。

2006年7月1日, 我们在振兴广场举办了鹤岗人民广播电台“大型听友见面会”, 现场观众人数之多、听众的热情之高, 让我们的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0月15日, 我台再次策划了鹤岗市首届“十佳的哥的姐”表彰暨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的活动, 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 我们经过海选最后评出了“十佳的哥的姐”, 把十名的哥的姐的感人事迹排成小品、情景剧在现场进行演出, 典型的宣传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但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更重要的是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 震撼人心。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宣传好的典型人物, 让这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去教育人、感染人。

三、听众参与节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的手段在日益演变, 先是听众来信、热线电话, 接着是手机短信, 现在则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互联网。不管是哪一种听众参与手段, 作为广播互动直播节目, 可以说是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方便、快捷, 没有时间跨度, 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也就是说, 只要你想, 马上就可以参与到节目中来, 这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事业发展史上又一重大变革, 如今我们的听众群在日益增多, 从孩子到老人, 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收听广播, MP3、手机广播、网络广播及便携式广播, 由过去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变为今天的双向互动式。

在互动直播节目中, 传播的主体已不再仅仅是广播电台, 还有听众,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呈现出积极互动的态势。主持人能直接与听众进行交流沟通, 而听众也可以与主持人对话, 或发送信息进行交流。听众从以往的“被动”接收者, 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流不再是单向地从广播电台到听众, 而是呈现双向式的流动, 广播互动直播节目, 达成了听众与主持人之间更密切、更快捷的双向交流沟通。

例如广播热线电话, 以其开放性和参与性赢得了听众, 曾一度出现热线电话异常火爆的现象。可以说, 通过热线电话大大拓展了听众参与广播节目的能力, 听众可以点播歌曲、参与竞猜、寻求咨询服务和情感倾诉, 以及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广播发展的又一巨大变化。

内蒙古广播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8

内蒙古地区现有1家省级人民广播电台, 14家盟市级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据统计, 2009年一季度内蒙古广播电视创收总收入2.4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329.66万元, 增幅21.17%。其中广告收入7840.97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301.22万元, 增幅19.95%;网络收入16084.41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763.24万元, 增幅20.74%;其他创收收入869.55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65.2O万元, 增幅43.88%。

虽然广播业的收入有所增加,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的广播业同其他传媒行业相比发展比较滞后, 与全国其他省市广播业比较仍处于落后水平。

当前, 内蒙古广播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各级广播电台发展水平不平衡, 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属于发展水平较高的电台。它们根据听众需求适时调整经营管理方案, 使其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从而在与同类行业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二, 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管理的悖论。其实质是广播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 属于体制原因。这也是当前其他传媒业面临的一个问题。第三, 办台理念与听众需求的差距, 其实质是广播业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内蒙古广播事业未来发展战略选择

我们认为今后内蒙古广播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或者说可以采用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战略。

(一) 近期发展战略———频率专业化

内蒙古广播业的近期发展策略主要是广播业自身的变革与创新。专业频率的实践为这一层次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纵观国外广播业发展脉络, 专业频率和由之形成的分众化运营模式, 有效地提升了广播的利润空间。对于我区广播业来说, 专业频率的实践才刚刚起步, 今后应当继续沿着细化和差异化的道路行进。目前,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现有经济之声、音乐之声、评书曲艺、绿野之声、交通之声、新闻广播、汉语广播、蒙语广播8个专业频率;包头人民广播电台现有新闻综合、交通文艺、生活娱乐、城乡音乐4个专业频率;赤峰人民广播电台现有汉语频道、蒙古语频道、经济台频道、交通文艺频道4个专业频率;巴彦淖尔人民广播电台现有河套之声、黄河之声、城市之声3个专业频率;兴安人民广播电台现有阿拉腾兴安之声、兴安之声、交通之声、都市之声4个专业频率。其他8家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均未开展专业频率方面的实践。

广播电台专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来自营销学中的市场细分理论。市场细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营销学专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营销学研究成果中继“消费者为中心”后的又一次革命。而新闻媒介市场细分是传媒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 如人口、地理、受众心理、受众传媒行为, 把传媒可进入的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具有相似欲望和需求的分市场或子市场, 以用来确定传媒市场目标的过程。

从专业频率的渊源来看, 其建立来源于传媒对受众主动的区分, 主要出于传媒经济利益的考虑, 所以这种区分与整个社会先前已经存在的分众化和个人化趋向密不可分。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来看, 受众只对少数传媒产品的需求是大致相同的, 比如受众对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的需求差异极小, 这类市场被称为同质市场。在同质市场中, 传媒采取的营销手段比较相似。而大多数传媒的市场属于异质市场, 这是由于受众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 所接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心理素质等不同, 他们对传媒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存在需求差异。有差异就需要加以区分, 并划分出各具个性特点的传媒细分市场。但是, 不可能达到纯粹的细分, 因此媒介市场细分实际上是一种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 对受众需求进行分类的方法。

广播频率专业化既能适应听众和市场的客观要求, 又有利于集中优势, 减少资源浪费, 突出传媒特色, 是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策略。内蒙古广播业频率专业化程度较低, 仅有的几家设有专业频率的电台其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 其他大部分电台还未开设专业频率, 因此, 内蒙古各级广播电台专业频率开发的空间仍然很大, 内容专业性和听众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内蒙古各级广播电台必须对不同类型的广播听众进行研究与分析, 这样不仅有助于广播电台策划和设计出有较高收听率的广播节目, 而且还能针对不同听众群的收听要求和收听习惯, 设置适销对路的广播节目。当然,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 专业频率的设置也需考虑一定的听众市场。如果听众市场过小, 频率经营就可能举步维艰, 最终难逃消亡或改版的命运。

(二) 中期发展战略———集团化

内蒙古广播业的中期发展策略是, 在广播业内构建有别于现行模式的广播集团, 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下扶植一些有实力的广播集团, 形成以集团为单位的竞争态势。这已在内蒙古各级广播电台负责人中达成普遍共识。

2009年11月19日, 内蒙古广播联盟正式成立, 是由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发起, 全区各盟市15家广播电台自愿加入的专业性业务合作组织。该组织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开展联盟成员台之间的节目交流与合作;建立联盟应急报道机制, 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策划组织重大宣传报道活动;组织联盟成员台业务交流和培训;提供节目版权方面的服务, 维护联盟成员台的版权。联盟设置五大共享平台, 内蒙古广播新闻联播网、蒙古语广播联盟、交通之声汽车服务产业平台、内蒙古广播联盟官方网站和绿野广播联盟。通过平台的统一运作, 互相补充。共享平台由联盟发起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提供;联盟工作在五大共享平台上开展, 五大平台统一运作、互为补充;联盟成员台平等共享五大平台资源。

内蒙古广播联盟的成立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资源, 实现了各级电台的共赢。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无偿地与地方台分享, 通过地方台的播出平台, 可以覆盖到更基层、更宽广的区域, 既扩大了自己的覆盖范围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地方电台通过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提供的资源, 借助内蒙古电台和其他地方电台的播出平台, 将自己的形象向全国范围推广, 扩大了自己的宣传范围, 也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内蒙古广播联盟的成立为未来广播联盟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内蒙古广播联盟是内蒙古的首个广播联盟, 其涉及范围不广, 不成系统和规模, 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该联盟的运作将为未来广播联盟的成熟运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联盟的合作模式、运行方式, 包括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转、沟通方式、产业经营合作方式等都得到了有益的探索, 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今后的广播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借鉴。广播联盟的合作必然要经历边缘到主流、小范围到大面积、松散到紧密的演变过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广播行业市场化运转程度的加深, 广播联盟未来将更加讲求实效, 联盟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将越来越高, 广播联盟的运作将越来越成熟。

(三) 远期发展策略—广播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内蒙古广播业的远期发展策略是广播业与各种新兴媒体的融合,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的新兴传播媒—网络广播。网络广播 (Internet Broad casting) 也可以称之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 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 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 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利用因特网的广播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 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的弱点, 跨越时空的限制, 极大地扩大传播范围, 改变传播的方式, 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总结起来, 网络广播共有以下六大优势。第一, 传播范围扩大。对广播电台而言, 网络广播的优势在于可以横跨地域的限制。即使听众在国外也一样能收听国内的节目, 因此电台的经营范围与影响力, 以及广告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网络而无限拓宽。网络广播还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 可以超越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如美国的网络广播电台“纵横之声”就将电台的节目放进了网站, 供全球的听众聆听。第二, 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网络丰富的资料库可以储存许多节目资料。即使听众忘了收听或是错过了精彩节目, 也可以在网上重复收听, 这是一般广播做不到的。第三, 传播容量扩大。传统广播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 一个频段一天最多也只有24小时的信息容量, 而广播和网络的整合则突破了这一限制, 当音频节目同时呈现在网上时, 相当于频段资源、节目时长都得到了延展, 传播容量得以无限扩大。第四, 不再囿于线性传播。广播一旦上网播出, 大量储存在服务器中的节目都处于共时待播状态, 收听形态由以前的“我播你听”转变为“你选你听”。用户得以选择并控制以何时、何种方式获得信息, 同时, 还可以就自己接收到的内容作出评价和反馈。第五, 多媒体性。网络广播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 令其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进一步拉近了电台与受众的距离, 也缩小了声音媒体与文字媒体的差异。第六, 接触形态视觉化。网络广播改变了广播传统的接触形态。广播在因特网上与受众的沟通就不再是以往那样首先通过“听”来进行了, 而是形成了“先看—再选—最后听”的局面。第七, 网络广播是有效的广告媒体。就美国的实例来看, Internet广播电台还有一项吸引企业广告的特别优势。据Spinner com统计, 网民平均停留在该网络广播电台网站90分钟。而Disney所属Go网站的统计则为40分钟。比一般网站更长的停留时间对广告商来说, 能让网民拥有更长的时间接触到特别为这个网站所设计的广告。目前在美国已经有3100万网民聆听网络广播, 人数占美国总网民人口的13%。当今世界媒介发展的趋势是融合, 广播与网络传播优势的结合是无法避免的发展必然。网络广播的出现和发展, 不是为了消灭传统的广播, 而是为传统广播提供了展示能量的空间。在网络时代, 广播节目设置更加专业、节目类型更多、与听众的互动更加频繁、娱乐性和服务性更强, 这样才能增强广播的竞争力, 创造出网络广播繁荣的新格局。

论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篇9

1 靖远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靖远县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82年,初期工作仅为广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任务逐渐向无线广播电视及有线电视转移。

1.1 广播电视覆盖状况发展历史和现状

1.1.1 发展初期以无线广播电视为主

县电台为解决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建立了两个广播电视转播台。由于县城由两块独立区域组成,故设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以解决南部地区无线覆盖,北部由兴堡子川广播电视转播台覆盖,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建于1982年6月,信号覆盖区域面积为1325.8平方米,人口21.3万,兴堡子川广播电视台建于1995年,1996年元月开通,覆盖包括宁夏自治区海原,中卫县在内的面积达1512.6平方米,人口10.4万人,使全县大部分地区覆盖了无线信号。但受供电电压,设备老化等影响,很难达到信号高质量,不间断的要求,且无线信号仅转播中央一台、中央七台、省台及县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设备逐渐老化淘汰和“村村通”“户户通”的实施,兴堡子川广播电视转播台已经于2013年10月停播,而乌兰山广播电视转播台也趋于衰落,目前主要用于保证广播信号和无线中央一套、中央七套电视节目信号的正常发射。在电视信号方面,城区及城区周边的乡镇主要由有线信号覆盖,分布较远的乡镇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也基本解决了广播电视的收视问题。

1.1.2 乡镇地区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信号覆盖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自199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根据第一轮实施效果,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靖远县也于2006年前后开始实施,使约4.1159万户通过无线信号收看电视,还有54350户采用卫星直播的方式解决了看电视的问题。继“村村通”工程之后,广电系统又开展了“户户通”工程。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边远农村地区还有两亿农户居住地未通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靠无线方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少、质量低的实际问题,于2011年初开始启动的一项公益性工程。靖远县也于2011年起实施。一期工程惠及4.3万户,二期工程惠及1.23万户,共计5.53万户。这两项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村人民的收视问题。

1.1.3 县城地区通以有线电视,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在有线电视方面,由于靖远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带,大部分为黄土梁峁半山区及其间的开阔滩原和旱川地,人口成小聚居状态分布,使有线电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县城地区有限电视收看人口基数小,乡镇中人口虽分布较为集中,但乡镇与乡镇间线路较长,对线路的维护工作就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且线路长对信号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加之乡镇人员的经济基础较差,实际安装有线电视的人口不多,共计约2.6万户。2012年,县文广局开始进行数字化电视的改造,数字电视可向用户传送的电视节目除65套基本节目外,还包含30套付费节目,比有线电视的45套节目多了近一倍,大大提高了收视质量。但改造所需费用及维护费用较有线高,故全县仅有1.5万户选择安装了数字电视。

1.2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分析,广电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它又是一种文化产业。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知识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一种表现。

当地广播电视局也创办了以展现当地区域特色、新闻资讯、实时信息的频道。由于广播电视台占据着市民的生活而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地已有的文化积淀也提供了丰厚的素材,靖远县广播电视台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厚内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区域文化不仅成为城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就靖远县内的广电产业而言,其发展势头良好,但深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节目的制作极具地方特色,制作的质量却远不及市台、省台及中央台,收视人群也仅限于有线信号覆盖区,基数较小,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广告等收入也受到很大限制。收人极为微薄,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县台自己创办的广播电视节目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2 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

2.1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态势[1]

从1958年我国电视机诞生以来,广电网络发展大致经历了以无线广播电视普及、有线网络传输采用、国家级光缆干线网工程启动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为标志的四个阶段。尤其是21世纪初广电总局开始在全国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NGB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急剧增加。广电网络现有数字电视广播、交互数字电视(包括VOD、时移、网络录像等)及宽带上网三大主营业务。西部地区虽经济落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多媒体业务平台,推动三网融合的业务创新及应用,实现数字电视、宽带数据和语音业务的捆绑运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2 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特点分析

2.2.1 基础设施完善迫在眉睫,但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严重制约

若要实现三网融合业务(视频、数据和语音),全面完成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需要可靠的基础设备作为支撑。而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其对于地处干旱的内陆又以农业为支柱的产业来说,高端设备意味着高投入,资金的匮乏使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难上加难。

2.2.2 广播电视系统的科技含量增加,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全新的技术,全新的设备,需要工作人员拥有全新的知识来应对这些变化,以保证信号输送接收正常,设备运行正常。近年来,广电系统采用了独立于公务员考试的招聘考试制度,解决了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新员工对新技术的掌握远优于老员工,但经验方面缺乏,且现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若不积极学习,必将落后。

2.2.3 媒体产业和广电事业的发展遭遇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出现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还有手机等高端电子设备的盛行,宽带的逐渐普及及其速度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娱乐的方式于趋多元化,并不仅限于看电视。这些行业必将参与到广告制作等竞争中,可以形成良性竞争,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服务。这势必给广电事业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契机,需要好好把握。

2.3 对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建议

2.3.1 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合理安排发展规划

西部地区,尤其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城、乡镇来说,高档次的设备意味着高投入,一方面,需解决投入资金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投入后获得的实际产值未必会达到预期。故根据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来安排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使投入与产出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此外,广播电视事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国家应加大关注,支持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3.2 引进新的专业人才,并对已有的员工进行培训

广播电视系统必须跟紧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员工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反映着该行业的竞争实力。引进的专业人才可以带来最新的科学技术,而已有的员工也需对最新的技术有所了解。定期组织有效的培训,可以使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始终使行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2.3.3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力争开创一个属于广播电视的新纪元

广播电视在打造特色区域文化提升凝聚力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对区域文化和消费者特征的把握比较到位,更容易同该区域的受众达成交流的默契。在文化认同上,城市电视台具有其他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地区的广播电视人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三网融合将把广电产业推向竞争的浪头上,必须以自己的所长继续存在并不断强大充实;同时,建立西部广电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使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走向繁荣。

3 结语

广播电视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已成为区域内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促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者、发展区域产业宣传的龙头,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巨大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广播电视也可起到打造特色区域文化提升凝聚力的作用,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因此,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应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珊,鲁英杰,袁韵峰,等.广播电视网络在三网融合中的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12).

广播服务事业 篇10

1农村有线广播滑坡的原因

1.1广播信号传输电缆是钢制结构, 信号传输不稳定。同时农村出现私拉电线和广播电线被盗现象, 缺乏统一规范的电缆管理章程, 没有实现有效的管理。

1.2原本农村广播信号传输的电缆质量就比较差, 出现故障问题后主要采取小修小补的线路整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大兴土木修建新房屋, 对原有的广播线路造成了破坏没有及时维修。

1.3电视是一种有声有图像的传播媒介,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无论是百姓还是管理人员都错误的认为有线电视可以完全取代有线广播, 因此缺乏重视。部分农村已经出现了好多年不收听有线广播的现象, 所以广播线路电缆的管理也就陷入了瓶颈。

1.4原有的线路信号传输不清晰, 无法满足现代农民对信息的高要求, 广播随之淡出了农民生活范围。

2有线广播发展的必要性

虽然近几年来有线电视在农村得到了普及, 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但是农村有线电视无法彻底取代农村有线广播, 有线广播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农民需要及时的了解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 需要及时了解相应的农耕技术, 而这些与农民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信息全部通过有线电视传播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线广播才是这些信息最为便捷的传输渠道。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农业特点建立专门的农民频道, 播放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另外, 农民的务农时间比较长, 不可能长时间在家里收看电视节目, 而收音机可以随身携带, 田间地头随时收听最新的新闻资讯。由此可见有线广播是实现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

3调频机的非同频广播

如果乡镇自然村均没有调频广播台站, 使用的频率各不相同, 即三级调频广播载波频率不一致。其有线电视优点是同一点接收这三套调频节目互不干扰, 没有杂波干扰, 收听效果好。如果这三套调频广播均插入有线电视网络, 那么就需要有三个电视频道来专门传输这三套调频节目。对于一个乡村来说办一个有线电视转播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资金设备有限, 有线电视频道资源也有限, 不可能在有线电视系统中专门设置三个频道来传输这三套调频广播节目。非同频广播的另一种方式是将上一级传来的有线电视信号全部接收下来, 重新进行解调和调制, 同时也将上级传来的调制节目进行解调和调制, 并把本镇村的调频节目也调制出来, 这两套调频节目在不同时间由高频切换开关进行切换输到混合器和各套有线电视节目进行混合, 然后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 传输到各家各户。各家各户的调频收音机只需调到这个频点上就可在不同时段接受到各级调频广播节目, 但这种非同频调频广播传输方式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用来建设村级前端, 是不可取的。

4实行调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是巩固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有效途径

为了有效地制止有线广播滑坡的局面, 提高有线电视的传输质量, 促进农村广播电视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

4.1提高了广播的音响率。百姓和政府对于电视的重视程度比较高, 一旦出现电视信号中断, 立即有相应的人员负责处理, 而只要保证了电视的信号, 广播的播放自然流畅, 因此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行共缆能够大大的提高广播的音响率。

4.2提高了音质质量。使用点频音箱比过去舌簧喇叭的音质音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群众反映, 农民也能听到音质优美的广播了, 也满足了部分欣赏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年的要求。

4.3减少工作量节约费用。实行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共缆, 在维修电视线路的同时即可起到维修广播线路的作用, 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线路维修工作的工作量, 同时也为老百姓节约了有线广播线路维修费用。

4.4调频共缆传输具有比音频共缆传输质量好、故障率低、不会影响有线电视收看质量的特点。

4.5提高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线电视杆一般都是7m以上的圆杆, 又使用钢铰索, 因此全市的有线电视杆几乎没有断杆, 所以实现有线电视与调频共缆传输, 可以大大提高广播线路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减少自然灾害给广播线路造成的经济损失。

5实行调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虽然实行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共缆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方式, 但是存在弊端即传输的信号可能不稳定, 信号质量差。基于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变频的处理方式解决。将有线广播的信号通过变频处理后再与有线电视实现共缆, 能够大大的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5.2农村有线广播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方便一个辖区内的信息播放。一个乡镇针对本镇的情况需要播放临时信息, 而这些信息又不需要播放给临镇, 这就需要实行信号源的独立管理, 使得各个辖区能够独立播放信息。

5.3插入信号的方式有同频插入和异频插入。显然, 同频插入方式中, 采用陷波方式吸收上级信号, 会对全系统的性能有所影响, 而且陷波器一旦中心频率略有发生漂移, 就会产生同频干扰。异频插入方式是把上级信号还原成音频信号后, 再调制到新的频率点上传输, 它不存在同频干扰问题, 其优点明显, 故一般都采用异频方式插入信号。

5.4调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 实现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双入户试点经验表明:实现调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是制止有线广播滑坡, 促进农村广播、电视协调发展, 推动农村广播上台阶的有效途径, 是今后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方向。今后安装有线电视的村, 要同步实行调频广播共缆传输, 做到电视、调频音箱双入户。对已装有线电视而未实现调频共缆传输的村, 利用整顿广播线路时机, 逐步过渡到调频音箱共缆传输到户。

结束语

总之, 即使是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广播也不可能淡出农民的生活范畴, 实现有限广播和有限电视的共缆能够节约投资成本, 是未来农村有线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这个实现共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对此, 广大技术人员还要不断的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广播作为传统的信息传输媒介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了更好的搭建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平台, 进一步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针对目前广播行业的发展瓶颈, 本文论述了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工缆传输的相关问题, 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有线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工缆,信号传输

参考文献

[1]于往才, 杨洪流.农村有线电视与调频广播共缆传输的方式[J].中国有线电视, 2002 (2) .

浅议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篇11

一、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在核算成本项目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 广播电视台在以栏目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节目制作成本时, 它的直接成本包含人力成本和设备使用成本, 广播电视节目制造费用为多个节目在生产和管理服务时所发生的工资、折旧、水电、办公等费用。而企业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生产成本, 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为直接人力、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等。

其次, 营业费用核算。企业的营业费用主要指在购买商品过程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和人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 而广播电视台的营业费用主要为收视调查费、节目推介费和广告营销费。

最后, 制造费用核算。在制造费用分配上, 企业不仅将费用分配转人“生产成本”科目, 还要转入“劳务成本”科目, 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有下列几种:生产工人工资、生产工人工时、机器工时、计划分配等方法。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在进行费用分配时还需考虑播出时间。

(二) 广播电视台内部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尚未建立

广播电视台在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时, 成本核算刚刚起步, 成本控制的体系还没有建立, 节目成本定额和成本控制流程的制订有待完善, 成本分配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和为核算而核算的现象。

(三) 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

企业实行制造成本法, 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完整的。而广播电视台的内部成本核算, 内容没有那么完整, 有些费用可能不发生, 如材料费用。

(四) 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应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从核算形式上看, 广播电视台目前进行的内部成本核算是加强支出管理的一种手段, 也是向企业财务管理过渡的事业单位在特定阶段采用的一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办法。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时, 其成本项目均须按支出用途分别归集到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科目中, 事业支出的成本费用科目和经营支出的成本费用科目应分别核算, 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五) 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

企业的成本核算, 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成本费用的开支, 严格划清在产品和产成品的界限, 而广播电视台成本核算还处于探索和试行阶段, 成本项目和生产经营费用的核算还不够完整, 一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 成本费用的界限难以划分。

(六) 目前的会计核算不适应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在各个领域纷纷谋求发展的今天, 我国电视必然要走内创品牌, 外拓市场之路, 大规模地实施产业资本经营和运作, 通过产业参与和行业介入、产权组合等多重形式, 实现持续化经营发展。目前的核算方法, 单位或集团内部的财务信息不能得到整体反映, 滞后的核算体系和快速发展的传媒事业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大, 注定会无法适应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的传媒公司或集团内部采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也是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将成为会计核算的主流。

二、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 建立广播电视台内部模拟市场机制

对设备、车辆等台内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实行内部转移“双重价格”。财务部门根据成本的变动额和变动率考核部门业绩, 以市场的“无形力量”去激励人们的竞争意识, 去评判人和部门的市场业绩, 通过内部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内部“中心制”或者“公司制”的管理格局, 进而建立和发挥责任会计体系在成本管理的作用。

(二) 重视部门预算编制, 加强预算指标刚性约束

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也应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的水平, 加强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 审查和监管预算的执行。首先, 财务人员应制定较为科学的预算定额, 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编制较为全面准确的预算报告。其次, 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中心, 通过责任预算进行业绩考核, 通过预算指标化解财务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的矛盾。最后, 把预算控制与成本管理有机结合, 寓预算控制于成本管理中, 切实发挥预算的计划、预测和控制的职能作用。

(三) 正确划分成本核算项目

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 划清生产费用和其他各种支出的界限, 是成本核算的起码要求, 也是一项重要的财经纪律。正确确定成本项目可以清晰地显示成本的经济用途, 便于成本的计算、控制与分析。成本项目应结合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加以确定。凡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项成本费用, 直接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不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种间接费用先归集, 再定期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各成本项目中, 凡发生与研究、试制、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的期间费用则不计入产品成本。

(四) 广播事业单位要实施合理的成本核算办法

按广播电台工作性质将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节目时间的编辑制作部门;第二类是没有节目时间但直接为编辑部门服务的部门;第三类是后勤行政及管理部门。各部门发生的费用按其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按照受益原则, 凡属直接费用, 都应直接分配给受益者负担, 不得扩大分配范围计算分摊;如属间接费用, 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计算分配, 使受益大的多负担, 受益小的少负担。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的缺陷, 其次重点探讨了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台内部成本核算的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王留根.浅谈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J].事业会计.2006

[2]、贾际, 周成凤, 李丽.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方法[J].商业经济, 2004, (09) .

上一篇:旋回对比下一篇:规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