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思考(精选12篇)
规划思考 篇1
“让天际看上去很美”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里,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视觉形象, 城市规划设计也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此次南京政府的降层改造, 留出天际线的规划, 正是源于此。所谓城市天际线, 就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等人工景观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 即从远处看到的城市的整体形状。
尽管早在2009年, 南京已划定五大“天际线保护区”:滨江南岸天际线 (从江北看南京老城滨水天际线) 、滨江北岸天际线 (从江南岸看江北现代建筑和老山天际线) 、玄武湖周边天际线 (从玄武湖看周边城市天际线) 、紫金山周边天际线 (从紫金山看城市天际线) 、新街口周边天际线 (从新街口地区看周边现代建筑城市轮廓线) 。但我们看到, 南京的天际线受到破坏的地方不在少数, 有些超高建筑依旧能越过限高规定拔地而起。
“实际上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城林的天际线, 这代表着南京的历史积累与延续, 虽说南京的天际线从全国范围看保护得还算不错, 但仍有一些地方做得并不好。”著名室内设计师陈卫新说, 他一直很关注南京天际线的变迁。
据了解, 南京市规划局和东南大学联合编写的《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也曾提到, 玄武湖北岸的新世纪大厦、金陵石化大楼等高度突兀;湖东岸, 太阳宫挡在紫金山、玄武湖间, 让人心里添堵;从鼓楼公园东望, 和平大厦等建筑硬生生地“杵”在紫金山风貌进城的山水线上;从宁沪高速进城, 城东的明城墙、中山东路、民国建筑让人赏心悦目, 可高耸的维景大酒店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当你站在东郊的梅花山上眺望市中心, 本应该有一种远离城市的距离感, 但现代化的大楼突兀地立在那里, 一下子让这种距离感消失了, 也就没有了美感。”一位市民看到维景大厦时这样感叹。
“如今, 保护城市天际线, 正从关注城市宏大场景, 转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天际线上, 有宏伟空间, 更有微观生态,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后者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如南京老城南, 那就是一个微环境, 承载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 保护老城南的天际线, 就是保护人文历史, 保护生活形态。”某业内专家进一步说明。
南京市规划局人员也介绍, 此次规划提出保护天际轮廓线就是要从外围看该地区, 让天际看上去很美, 像奏出美丽的乐章一样。比如新街口地区, 尽管高楼林立, 但是从鼓楼广场往南瞧, 新街口的建筑是整齐、错落有致的, 呈现中间高、两旁低的模式, 很和谐。从火车站站前广场看玄武湖, 湖岸边也是一圈的高楼, 但是有高有低, 也呈现一种美感;再比如紫金山, 苜蓿园地区主要是居民区, 楼相对较矮, 这样可以让紫金山从外围看, 都是一致的节奏。
“像割除肿瘤手术”
尽管南京市天际线规划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未来, 但是亦有南京市民对南京政府的“砍楼”表示不解, 一位在玄武湖畔带着孙子散步的老者, 望着正在施工的太阳宫, 摇着头称, 这一举措就如同“削足适履”, “南京老百姓并没有觉得台城大厦和太阳宫有什么碍眼的啊?我们在此生活多年, 早就习惯了, 一建一拆, 不都是纳税人的钱吗?南京长达几年的施工再施工, 令人心烦。”
“太阳宫的落成, 无论是外形, 还是用途, 当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实际勘察的。如今削顶、改色, 等于是南京政府自抽耳光, 当初审批的人呢?签字的人呢?为什么这时候不出来走两步?”一位曾参与太阳宫设计规划的南京学者也表示。
也有知情人表示, 南京政府用于宣传南京之美的官方俯拍或鸟瞰的照片和视频, 有不少都是在台城大厦上拍摄完成的。作为高楼代表的台城大厦2000年才建成, 现在因过高而被拆了约23.2米高的楼层。此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以前拍鸟瞰图的功能也丧失了。
相关人员也坦言, 当初建台城大厦时, 也曾考虑到大厦颜色和风貌要与周边环境融合的问题, 比如屋顶是绿色, 采用琉璃瓦的形式。但从今天角度来看, 楼层过高, 确实对风貌有所破坏。
那么, 正如这些学者的质疑, 以前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筑是否现在仅因为高度原因就需要全部开刀呢?
某专家认为, 高楼是否应该拆, 应考虑其所处的地方, 像商务中心区就需要高楼, 但一些地区不一定要高楼大厦, 要注重人在城市中的舒适度。台城大厦的高度虽然有过一定的功能性, 但从紫金山向下望, 有不少低矮丘陵, 就是生态廊道, 盖上高房子, 把山围了起来, 就影响了生态廊道, 就得拆除。
这种观念也得到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支持,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 为了保留视觉走廊, 就必须有所牺牲, 就算以前修建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 但高度阻碍了天际线就得拆除, 就好像割除肿瘤手术, 虽然割的时候疼, 但却是对城市生命长久有益的事。
而究竟怎样决定建筑是否需要拆除?其标准是怎样的?据知情人讲, 现在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对老城区、尤其是明城墙周边的建筑有严格的控高要求。明城墙内外15米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15~30米范围内, 建筑在7米以下;明城墙沿线30~50米控制范围内地块, 新建建筑在12米以下;明城墙沿线50~100米控制范围内地段, 新建建筑控高18米以下。明城墙内老城区, 除了重点建设区域 (新街口、湖南路、龙蟠路等) 都控制在50米以下, 若有突破, 需经城市设计、景观分析、交通影响分析, 并由专家论证确定。
但依然有市民表达了心中的疑问, 以前又为何没有这样规划要求控制楼高?
“为何以前没控制高度?”
对于像台城大厦这样高楼的出现, 南京市规划局相关人员解释, 台城大厦建于2000年, 当时对于保护南京古都风貌的意识还没现在这么强。
据了解, 2006年, 南京市公布了《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提到南京老城传统空间轮廓线已经改变, 老城大部分地区已经过一轮城市改造。当时的城市建设主要解决历史的“欠账”问题, 因此改造的建筑形式基本是“千城一面”的现代化多层和高层盒式建筑。据2006年的统计, 当时老城内24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就有1000多幢, 其中50米以上的有400多幢。但七八年后, 南京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相关人士表示, 高楼的问题, 在2010年南京市规划就有所觉醒, 编制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0—2020) 》和《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玄武片区2010) 》, 规划对“历史城区、明城墙沿线、历史地段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要求, 该片区新建建筑应控制在24米以下。
2012年,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也曾公开表态, 点名批评了维景大酒店及和平大厦, 并郑重要求, 必须控制老城的景观视觉走廊, 确定老城的高层控制区, 划定高层的禁建区, 老城里面就是要控制高层, 就是要在某些地区禁建高层。
但这些举措为何没有将楼层高度控制下来?某业内人士讲, 实际上南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识到老城保护的重要性, 这在国内城市是不多的, 主要是需要对规划的坚持。虽然现在一些城市敏感地段、风貌保护区出现了突破天际线的大楼, 但也有一些建筑高度控制得很好, 比如同在台城附近, 比台城大厦建设年代更早的科技会堂, 只有五六层楼高, 就是对规划的坚持。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坦言, 现在有些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型项目, 还没走完报批程序就开始设计和施工建设。“诸如此类违规现象, 往往是披着效率的外衣, 打着加快的旗号, 实际上是蛮干, 说得严重一点是藐视公权力。不少项目未科学深入论证, 拍脑袋施工;一些项目规划编制时万众瞩目, 实施则弃之敝屣, 导致了区域限高成空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表示, 这也与规划审批受干扰有关。如有的项目开发时, 虽然有专家反对的声音, 但因为开发商有强势的资本, 或者有领导干预, 专家及规划部门的意见不见得最后能完全实施, 此次降层改造的落实情况也有待考察。
改造需慎行
降层改造可行性如何?是否能顺利推进?规划部门人员表示, 为明城墙留出天际线, 一些超高建筑降层是大势所趋, 但降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台城大厦是政府带头进行降层, 比较容易操作, 改造后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其余一些煞风景的楼要等到有条件、有机会时, 同时考虑政府财力等情况下, 才能逐步实施降层。
据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段进介绍, 规划保护天际线, 南京以前也有过成功案例。玄武湖铁北地段的规划总体不超过80米, 红山客运站主楼原来设计的是60米高, 因为遮挡了幕府山、小红山作为背景的北玄武湖轮廓线, 项目被改为24米高。
而这种降层改造是否能顺利推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表示, 现在城市存在影响天际线的建筑, 但对现有建筑进行降高、削顶等改造, 代价非常大。这不但是南京, 也是其他城市面临的问题。如一栋几十层的高层建筑, 要削几层甚至十几层, 政府要付出的代价相当大, 而这个代价最终由全社会来承担, 所以政府在这方面必须慎之又慎。
相关人士介绍, 南京今后还会利用城市改造的机会积极“纠错”, 比如结合明城墙申遗, 落实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 对城墙周边的建筑拆除或“削顶”, 以及对政府手中的违规建筑率先改造等。但一些超高层建筑, 虽对城市风景杀伤力很大, 但征收成本太大, 目前还不具备拆改条件。
“但即使拆不掉, 我们也希望这些建设败笔成为反面教材, 启迪城市违反规划的破坏有多大、遗憾有多深——就像巴黎老城火车站附近怪物一样的蒙巴顿斯大楼一样, 永远受到后人的指责和唾弃。”一专家认为, 眼下比拆除建筑败笔更重要的, 是谨防新的“大楼杀手”出现, 新建建筑高度要严格强制把关, 不能再让老城添高添堵。
市民舒某也说, “现在这个降层, 政府花了许多财力和物力, 但如果把所有高楼都这样拆, 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如果政府已经意识到影响南京的人文地貌, 那么更应做的是, 从现在开始重视规划, 在城市建设的时候注意保留天际线和老城区的和谐风光。”
“让‘文化大厦’真正矗立”
“城市的楼房参参差差, 就如同水中的地形高高低低。我曾多次在30层楼的办公室里向四方眺望自己每日生活的这座城市, 不止一次地俯瞰着那些匍匐在摩天大楼脚下的密密匝匝、参参差差的古旧房舍, 心想, 沉没在水下的历史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作家诸荣会这样写道。他说, 高楼大厦曾经是我们心目中社会繁荣昌盛的物质标志, 而现在我们才认识到, 只有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相映衬, 一座城市才更有底蕴和内涵, 才真正是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对于南京的天际线改造, 各方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文史专家薛冰就深有感触, 莫愁湖, 可谓南京文化的一面镜子, 如今, 站在这面镜子面前, 我们发现里面装的全是高楼大厦, 事实上, 莫愁湖已成为洗脚盆了。这样的情况也在全国各地上演, 南京的此次规划益大于弊, 必须支持, 只是其推行还需要各方给力。
“如果当初台城大厦多听听专家和市民的意见, 怎么会盖到这么高?”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介绍说, 为完善规划决策的制度流程, 南京将改革规划委员会, 专家、市民委员将占到50%,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规划。同时改革规划公示制度, 尤其对于涉及公共空间、敏感地区规划, 要把规划的核心要素, 比如高度、体量、色彩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提示和解读, 让市民和社会各界了解规划后广泛讨论, 充分酝酿后再行决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不只是一切公共政策的保障, 也是规划决策的法宝。
相关人员也称, 南京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意见》, 就是为了弥补以前的不足。2014年, 南京计划全面完成其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有序开展城市各级中心区、门户地区、滨水地区、主干路沿线、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部分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2015年, 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
“南京台城大厦削矮, 是亡羊补牢之举, 现在最重要的是反思——无论是建设者、设计者还是政府决策者, 都应该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一定要有法律法规保护意识。规划实际上没有法宝, 要说有, 那就是换位思考, 从人们的需求着手, 科学论证, 实地审核, 挖掘内涵, 立足长远, 才能‘削矮’心底深处的‘商业大厦’和‘政绩大厦’, 让“文化大厦”真正矗立起来。”某规划人士感慨道。
规划思考 篇2
首先,旅游产品的设计是要立足于市场,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然后根据我们的资源,景区目前的优势资源打造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也就是解决了产品定位的问题。
产品项目说明,无非就是低成本,经营性收入快速,接近地气,文脉,靠近市场,受市场欢迎等..........部门的系列产品
1、樱花园
2、樱花主题游线,大穿越游线
3、创意花园系列
4、主题营地社区
燃气专项规划编制若干问题思考 篇3
关键词:气源 管网布局 压力级制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7-02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一、二、三线的建设,燃气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燃气规划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也是燃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向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现行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天然气燃料。
1 燃气规划存在问题
1.1 气源安全性
随着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的不断建设,城市居民对天然气利用更加重视,天然气作为城市能源地位的日益突出,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天然气用户迅速发展,供气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一旦气源安全出现问题,就会对社会生活、经济及安全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无论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天然气供气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对城市天然气中远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2 场站建设规模
场站,作为燃气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在于承上启下,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场站位置、规模如何选定。
1.3 燃气管网布置
在日常燃气规划中,中压燃气管网布置成环状还是枝状,重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中压环状管网是否越多,供气可靠性越高;(2)中压环状管网是否越多,管道维修时对居民影响越小;(3)中压环状管网与枝状管网的经济性比较
2 燃气专项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可以协调城市燃气资源的分配,保障和推动城市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对城市天然气发展提供依据,对预留天然气管位及场站用地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规划的编制可以使燃气工程建设有据可依,指导燃气公司有序建设燃气设施,避免了建设中设施不足或资源浪费,为燃气设施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3 燃气专项规划编制注意问题
3.1 气源选择
3.1.1 气源多样化
天然气是一种的清洁、优质、环保燃气气源,天然气供应主要有长输管道、压缩天然气供应(CNG)、液化天然氣供应。我国天然气储量分布不均匀,新疆、川渝地区是主产区,现阶段主要国家级干线有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川气东送,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截止2013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1676亿立方米。
为确保城市用气安全,必须建立完善、多样化的用气安全体系,对于常住人口大于100万人的城市,考虑供气安全因素,应有2个或2个以上气源点,以武汉为例:现阶段武汉主要燃气来源有忠武线、川气东送、淮武线以及西气东输二线,其中忠武线和川气东输气源主要来自川渝地区,淮武线和西气东输二线气源主要来自中亚,从气源上分析,主要来自两个地区,形成互补,从而能够保证供气安全,从供应商角度分析中石油占75%,中石化占25%,中石油占据绝对优势,不利于供气的稳定性。为实现供气平衡,在积极争取上游气源供应的同时,寻求天然气资源多样化,积极引进LNG,建立多气源供应体系和相互贯通的天然气网络,形成互为补充的多气源供气格局,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
3.1.2 调峰储气
用气的不均匀性决定了调峰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天然气作为城市主要燃料,用气范围越来越广,调峰问题也日益凸出,燃气不均匀性分为季节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小时不均匀性,针对用气不均匀性,目前常用的储气方式有高压管道储气,地面高压储罐储气、LNG储气。
因季节性调峰储气量大,一般由上游供应商承担,日调峰和小时调峰储气由地方燃气公司建立相应的储气设施解决,储备量宜按照不少于7天城镇居民用户和不可中断用户的高峰月平均日用气量考虑。
3.2 输配系统压力级制选择
燃气输配系统的压力是输配系统的关键,与城市规模、供应方式、储气调峰设施密切相关,对于城市燃气专项规划,确定供气规模应考虑远期人口、工业等发展水平,在管网压力级制上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日常燃气规划中,中压管网的起点压力一般以0.4 Mpa为主。
目前我国城市用户管道主要采用两种压力级制方式供气,中低压两级系统和中压一级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道路与住宅建设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这种天然气输配系统成为城市天然气输配形式的主流。中压管道向数量众多的小区调压箱与楼栋调压箱,以及专用调压箱供气,从而形成环支结合的输气干管以及干管接出的众多供气支管至调压设备。一般供应居民在1500户,不跨小区供气,适用于用户较为集中的多层住宅小区。
中低压输配系统很少用于城市新建的天然气输配系统,但常见于人工燃气输配系统,且多为中压B系统。中低压输配系统的中压管道,向区域调压站与专用调压箱供气,其调压站数量远远少于上述两系统的小区调压箱、楼栋调压箱与用户调压器,因此中压管道的密度远比上述系统低。其调压设施通过能力大,可供应2000~3000户居民用气,供气半径0.6~0.82 cm。
3.3 燃气管网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规划,选择确定中压管道的走向布局,做到近期和远期规划相结合,既考虑街道现状,又满足规划要求,为提高输配系统运行可靠性,中压主干线基本成环布置。环网布置的大小,既能充分保证输气的可靠性、互补性,又利于实现区域切断,环内管道可采用枝状敷设,环枝结合保证供气安全。在满足供气条件下,尽量减少穿越河流和其他大型障碍物。见表1。
3.4 天然气场站规划
门站一般定位在城乡结合部,它的位置选择在便于和大管线连通的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交通顺畅,禁绝闭塞;二是地势高,不宜低洼潮湿,三是视野开阔,四是朝城市发展方向,而不是背离城市发展,五是无人为和行政分割、障碍,便于统一管理。
根据接受长输管线起源的压力级制,门站可分为一级门站、二级门站和三级门站三类;根据接收长输管线气源流量,门站可分为A类门站、B类门站和C类门站三类。
4 结语
在燃气专项规划中,合理布局场站,建立完善的多气源供应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推进LNG接收站的建设,充分发挥高压管道和LNG在城市调峰和应急气源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辉.城市规划中燃气管网布置探讨[J].China`s Fukeign Trade,2010(12).
[2]乔春争.探讨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11(10):25.
[3]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S].
规划思考 篇4
交通运输方式包括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1]。交通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用地以及城市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根据城市的具体布局构造来确定交通建设方案的制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 商品经济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且, 随着汽车制造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的车流量越来越大。此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因素都对城市交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
1 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对交通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交通需求, 各个城市的建设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交通, 使各个城市的交通网不断扩大, 交通系统不断得到完善, 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断健全。其一, 在全国各个城市中, 普遍存在交通拥挤的现象并且还在加剧,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目前, 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阶段,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 城市人口都逐年递增, 而且增加速度非常之快。早在20实际初, 我国人口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就有13个, 经过14年的发展, 我国城市人口已经翻了数倍。其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出行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这直接加大了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其三, 国内城市普遍存在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国内城市的很多道路都有数十年的历史, 是在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修筑的, 而现在, 很多人出行则以私家小汽车代步。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小汽车这种出行方式人均占用道路面积为10~15m2, 而自行车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分3~4m2, 这两个数据足以证明之前建造的城市道路已经远远不能再满足现代人们对交通的需求[2]。其四, 城市交通系统产生巨大的污染。城市交通产生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震动、电磁波干扰等交通系统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 并成为当今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有关研究表明, 城市交通系统产生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氢化物、铅、氟氯化烃等, 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影响人们的健康。
2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具体而言, 要从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政策、城市交通工具拥有与使用政策以及城市交通法规与规范抓起[3]。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这些政策之前, 要实地考察, 全面调查相关因素和条件, 实事求是, 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 才能使城市交通规划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依, 规格城市交通建设, 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保证国内城市运行畅通, 缓解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然而, 单单拥有科学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这只是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第一步, 建立保证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现状, 必须不折不扣地将各种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的政策和条例付诸实践, 才能起到实效, 而不能空喊口号。
2.2 依靠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交通运输技术、交通管理技术和交通污染治理技术
在提高交通运输技术中, 要倡导节能高效和低污染的交通工具的创造, 以减少交通系统中污染物的排放, 降低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例如, 发展石油替代品, 采用天然气代替石油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的排放;生产电动交通工具, 包括电动自行车, 电动汽车等, 实现交通工具污染物的零排放。在交通管理方面, 要大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引导交通, 避开交通高峰期, 进行交通分流, 以降低交通能源的浪费和污染物质的排放。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成果, 促进我国交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交通污染治理方面, 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 同时国内加大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和力度, 研究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清洁替代能源、噪音降低技术等等。
2.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交通规划队伍
城市交通规划队伍的综合技能和素质直接制约着交通规划的质量。因此, 城市交通规划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城市交通规划的相关培训, 提高其制定交通方案的质量。组织员工加强对交通相关政策和规范的的学习, 如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案》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等, 提高交通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3 结语
目前, 国内各大城市普遍出现交通拥挤, 交通污染严重, 交通规划不合理的现象, 再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和机动车的急剧增加等原因, 导致城市交通系统出现严重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依靠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交通运输技术、交通管理技术和交通污染治理技术, 同时强化城市交通规划队伍的素质和技能, 才能改变现状。此外,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城市对整体结构和布局做出调整, 而这中调整对交通规划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城市交通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其所在城市的结构和布局调整, 在此基础上实行相应的交通规划, 使设计规划更为科学。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自然状况, 对城市布局进行统筹规划, 指导城市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其中, 城市交通作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 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命脉和运输保障, 因此,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好交通规划工作意义重大。本文着重深入分析和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 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或者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认识及思考
参考文献
[1]陆建, 王炜.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9, (08) .
[2]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 2010.
城乡规划建设的思考 篇5
在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建设有了更新的要求,城镇、乡村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乡的发展规划难度大大增加。
一、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少地广、资源丰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推行“小县大城关”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县城作为城乡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乡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加快公路建设,接近我县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乡村和县城的距离。
2.科学整合(1)空间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县城,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以福建省为例,1982年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为15.9%,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36%,上升了20.1%,城镇数量达到600个。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二、我县城乡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主权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三、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1.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2.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思考 篇6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是达到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美好蓝图,对于提高生活环境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山水园林的概念、重要性及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山水园林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而且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精神面貌上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进行山水园林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
1.山水园林的概念和重要性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式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供人们游憩的区域,山水园林式的城市就是通过人工改造的方式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城市风貌。它把我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重返自然的状态,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园林和森林的结合体。
城市是重要的集聚地,是生产经营的主要活动场所,城市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个自然和谐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促进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山水园林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思想内涵。
2.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2.1 城市建设使生态环境失衡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迈进使得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加加速了城市气温的升高,城市的规划使得园林绿地的面积逐年缩小,一些城市还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威胁,这些都展现出了城市发展的弊端和漏洞,根本原因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的平衡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2.2 城市的发展没有特色,文化积淀不明显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缺少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出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的建设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建设,并没有鲜明的对比和特色,建设者对城市的个性挖掘不够,规划设计手法也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特色,建筑的设计没有文化内涵的积淀,与其他城市风格雷同。
2.3 城市中的基础性设施不够,城市功能不完善
与标准化的园林城市建设相比较,城市的基础性设施比较落后,城市的功能也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城市的道路结构不完善,还有很多的断头路,城市的出入口也不顺畅;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也很落后,收集污水的能力比较差,处理的效率更是低;其他的如城市的停车场、公共绿地等一些市政的建设设施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发挥。
2.4 城市建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增加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自然化的环境迫切需要,以缓解紧张焦躁的情绪,假期旅游趋势的不断增长就可以看出人们在闲暇的工作之余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向往,这就要求城市园林的建设必须走出城市小园林建设的束缚,不断的向风景自然式的领域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迫切需要,这样也缓解了假日旅行拥挤的现象,在居住地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3.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途径和措施
3.1 加强园林绿地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为指导,形成了一个城市化的园林绿地系统,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绿地的建设规划使得园林更加的贴近自然,加之山水的结合作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自然的环境。
3.2 设计和规划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扬
中国的传统式园林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国际的认同和喜爱,风格和艺术特色也在国际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该发挥创新优势,引入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绝不能简单的模仿传统式的建设模式,而要在这基础上加以创新,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转变设计思想,开拓园林设计的眼界,把眼光立足于整体环境中,除了用植被、山石、水体等设计要素外,还可以使用园林小品、游乐设施作为辅助设计要素,还要考虑好色彩、体量的合理搭配,做到整体布局、细部把关,将城市园林规划的更加自然诙谐。
3.3 动员全民参与,加强法制建设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只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责任,还应该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缺少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这项工程很难进行下去,为了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可以广泛的宣传山水园林和人文关怀的相关知识,普及苗木花草种植的理论知识,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培养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努力形成一个山水园林的城市面貌。
3.4 加强人才的建设
人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根据山水园林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利用多种方法加强人才的建设力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才的培养也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山水园林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所以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
3.5 鼓励近郊农民发展近郊的山水园林建设
城市的山水园林建设不只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样很不是很全面的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方式,更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要注意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还要把山水园林的理念延伸到郊区中去,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保障,单纯的让他们变更耕作方式来获取生态效益的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形式,发展山水园林式的绿色产业,走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路线,这样可以取得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3.6 加强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理念离不开山水的要素,作为水利部门,应该积极响应规划部门的号召,做到科学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防止水污染现象,进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还应该完善地下水位,对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监测,进而全面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和规律,为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做好规划部门与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将山水园林的工作尽量做到最好。
4.结语
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是一门以现代景观学为基础的学科,将园林规划与城市山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它以城市为一个单元载体,对整个城市进行园林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山水园林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高质量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也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山水园林将园林进行升级和改造,把城市园林设计的更加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黄艺.关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28).
[2]彭远翔.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2(2).
[3]常江、李九伟、杨倩倩等.浅析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优势与意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9).
作者简介:
王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04,专业:城市规划;公司: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谢力明,性别 女,出生年月1980.08;专业 城市规划;公司: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校园规划的三个思考向度 篇7
台湾发生伤亡最惨重的921大地震中,南投、台中一带的建筑损毁相当惨重。地震发生之后,慈济、红十字会、台塑、TVBS、佛光山等许多民间慈善团体都在第一时间内进驻灾区协助校园重建。在这一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设计思维激荡下,开创了参与式规划、校园开放、小区互动、绿色校园等议题,对整个台湾的学校建设影响深远,称为“新校园运动”。这一波的影响持续扩及台湾各地,笔者谨将所累积的设计工作心得,以建筑师的角度分析归纳为三个思考向度,作为校园规划未来发展的探讨,并以这几年来本事务所规划设计案例的实际操作过程予以呼应,希望对教育界与建筑界在校园规划设计时有所帮助。
一、建筑与教育的对话
建筑与教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建筑师的专业是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教育理念的认识上并不如教育工作者深刻,必须与校方充分地讨论与推敲以共同决定学校的规划,并进而将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与设计。建筑师需通过与教育者的不断对话去思辩出怎样的校园空间才能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
1. 校园原型
关于一般人对学校的意象与认知,Sanoff(1994)曾描述如下:“学校像‘工厂’,经由准确的训练,制造出一批批精良又标准的学生。学校像‘驯兽场’,将调皮顽劣的孩子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学校像‘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和美丽的成长经验。”
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Dewey)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汤志民,2006)。
所以现代的学校设计,不能只从大人的“教与管理”为出发点,必须以学生“最有效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徐岩奇,2004)。学校的教室不只是7m×9m的长方形教室,专科教室不应只是1.5倍大小的教室,每种教室有其适合的空间形态。学校除了教室内的学习,还有户外空间的学习。户外空间除了运动场、球场外,还有剧场、学习步道和生态教学园等开放空间,以满足学生各种学习的需求与空间的体验。
建筑家路易斯·康(Louis I.Kohn,1959)关于校园的起源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学校从一棵大树下两个人的交谈开始。”讲者不觉得自已为师,听者不认为自已是弟子或学生,其中一人觉得讲者的见解很好,回家带他的小孩来听,他的小孩听得有趣,又找他的玩伴来学,于是大家就在树下分享彼此的心得,这就是一个学校的原型。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而学校生活正是衔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孕育一个人思想形成的最重要过程。一天的学校生活应包含上学、放学、上课、下课、集会、讨论、运动、休息、游戏、饮食、聊天、沉思、闲晃、发呆等。以往的教育往往只关注教室内的上课,而忽略了对其他生活空间的需求,所以校园规划还应关注教室外的空间,通过各种室内外、半户外的空间串连和虚实变化,形成各种学习步道和情境空间。
2. 情境空间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设立时,贾政带着宝玉与众文人一游并试宝玉才情,左一处“蘅芜院”,右一处“稻香村”,勾勒出文人的空间想象,也赋予一个景观世界的伊甸园。校园规划何尝不能赋予这样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蔡文国小、亿载国小的教室门扇上,将唐诗、宋词、元曲和台湾乡土俚语、诗谣,通过一扇扇门窗以喷砂玻璃呈现校园中,希望使学生从朗朗上口到久而久之沉浸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中,学会以诗的心情观看校园,寓教育于情境。除了文学以外,我们还将米罗、毕加索的画作以壁画或各种美术天地呈现,使普通人家与社会精英的子弟皆能提早沉浸艺术的天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境教。
3. 学习步道
从实用主义知识论的观点,学生因应环境的行动构成了他们的学习,而行动的结果又指引了另一行动。基于环境对于学生心境与行为的影响,目前许多校园都规划了各种学习步道,使学习延伸到户外各种开放空间(包括地理、历史、数学、艺术等学习天地),使学童从环境中得到诱导,通过与同侪互动学习,从游戏与观察中领略各种知识的奥妙。
4. 参与式规划及讨论
建筑师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灵魂,然而一个英雄式又没经验的建筑师,不听使用者的意见却一味求表现,极可能制造出使用上的灾难。同理,权威且不开明的校方若坚持保守又自私的立场,校园仍只有低质量的原地重建。因此,参与式规划与讨论已成为目前校舍兴建的一种趋势,由学校行政人员、学者、专业人员、小区人士、家长、教师等组成校园兴建委员会,可以提供建筑师一个较宏观与客观的规划角度。参与式规划精神的落实,必须源自校方与建筑师的同心协力合作,校方应充分提供相关资料,坚持开明的教育理念,建筑师必须秉持专业能力去分析了解学校环境特质,从而协助未来整体校园规划,并发挥其创意为学校营造最佳的学习空间。
5. 以高雄县蔡文国小为例
路竹原名半路竹,因位于旧时台南府城到凤山古城半路之间,竹林茂密,商旅行人常在此停歇休憩,久而渐成一聚落,取名“半路竹”,直到日据时期,才改名“路竹”。
蔡文国小当初设校时,地方民众为校名而吵翻天,两个村落坚持以该村为校名,还有居民希望校地缩小、巷道拓宽,亦有民众因校门口面对住家而抗议,校方于是邀请村民、民意代表与建筑师作了多次说明会。整个设校过程虽然抗议不断,但随着校园落成,外地来的参观不断,他们惊见一所美丽的校园呈现眼前,还有许多人忙着转户口到此学区,一切的争议遂烟消云散,议题转成营造更多未来的愿景,如此民主的设校过程给地方上了宝贵的一课。
蔡文国小为纪念半路竹的由来,每年都会举行“半路竹文化节”以吸引小区居民的参与,渐渐凝聚地方的文化认同。可喜当初规划时的田野史籍调查都逐渐转化成这所学校的历史点滴,并建构起地方的文化内涵。学校从入口开始,以枕木墙取代一般水泥墙的作法,入口书卷广场打破一般威严权式,成为小孩在此穿山洞、游戏、等家长来接送的场所。校园内的开放空间(包含树下的砂坑、戏水池、生态埤塘和再造龟山)均从儿童的角度去设计,一幕连一幕,一景串一景,提供孩子一个充满学习的探索世界(图1~图3)。
二、校园与小区的互动
美国学者Sergiovanni(1994)曾引用过一句非洲谚语:“培育一个小孩,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
学校与小区的关系相当密切,二者维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小区正向的发展(林明地,2002)。学校是小区的文化中心,也是小区重要的文教据点与生活空间,学校小区化的概念,强化了学校与小区一体的关联性、重要性与价值性,学校与小区结合更是学校建筑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汤志民,2006)。
城市里的小学通常就是一所小区学校,提供小区儿童上学及居民运动、散步等功能。然而乡村小学除了是小区小学外,亦常承担当地唯一的公园、体育场、美术馆和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各种功能。城市里有许多文教场所和文化设施,然而愈是乡下愈偏远,一所学校相对位阶就愈高,它可能是一处无所不包的文化、教育和运动的场所。
在小区学校的理念下,小区可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协助校方,学校亦应将校内设施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以达学校与小区资源共享之目的(表1)。
1. 校园开放
校园开放给小区是种理想,也是时代的趋势。从小区角度而言,学校是地方的社教、健身、图书、文化的中心,应尽量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然而从学校角度而言,开放的校园会带来安全上的顾虑与管理上的不便,假日后的清洁工作更是一大困扰。因此,校方倾向于相对保守不开放的立场。为达校园与小区互动的理想,除了开明理念的校方外,常需借由政府公部门的介入与经费上的补助,才可望打破学校与小区间的藩篱。
高耸的校园围墙早该拆除,但无围墙校园则应审慎而为,校园不同全天24小时开放的公园,学校仍以教育与学生安全受教育为优先,放学后与假日才完全开放给小区使用,尤其城市中的学校,家长与校方对无围墙仍有许多疑虑。所以学校围墙的消除,应是视觉上的穿透,而非界线的拆除,可以绿篱、矮墙、金属隔网及各式设计手法,达到视觉上的穿透与空间上的界定。亿载、蔡文、忠孝等学校即通过生态绿篱的设计,营造一条友善的通学步道和生物移动路径,建构了生态的城乡环境。
2. 校园是地方集体的记忆
校园应该是一个累积人文气息与历史感动的场所。那环境空间中古老动人的历史感动以及人文气息是无法被“制造”或“设计”的,它需要被经历、被保存、被酝酿(赵家麟,1998)。校园不只因应空间,还要加上时间因素,才能形成真正令人回味无穷的场所。
社会变迁相当快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市容在变,许多儿时记忆渐渐模糊,只有学校位置不变。虽然如此,校园内大部份的建筑也因老旧改建而消失,唯一不变的只剩校园的绿地与老树。小学是一个地方或小区最基本的公共元素,包含许多情感与记忆,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三代人的学习场所,如果连老树都被移除,那么记忆将被截断,学校也变成为一堆水泥丛林,而没有真正感动人的历史。
一个能够使人们怀念而共同记忆的场所,将是珍贵的宝藏,比如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庙使许多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和人们心中永恒的灯塔。中小学也是人一生中学习的起步,许多户外空间皆具备场所精神,如大树下、水塘边记录了许多人的学习、友谊与成长,蔡文国小的竹笋梯已成路竹乡重要的精神地标,亿载国小生的态池与忠孝国中的黑人厝历史墙均已成为一处很重要地方集体记忆的场所。
3. 红毛港国小迁校
高雄市海汕聚落因红毛港开辟而迁村,红毛港国小亦因而迁校,为让流散四处的村民有个共同记忆的场所,校园规划除以生态气候配置为考虑,形塑虚实空间的自明性,还将连接南北向教室体量的通廊以红砖墙以及许多旧聚落的语汇呈现。
校园规划以图书中心为校园核心,将其设于入口处以方便小区民众使用,环绕图书中心以生态池和桥建构学习步道,民众穿越虚实框景空间,重温旧村落的记忆。我们希望学校建成后,迁村而散落的居民可以在这个学校找回他们共同的记忆,三三两两坐在户外剧场边、水池旁的座椅上告诉他们的小孩往日海边的美好情景(图4,图5)。
4. 以台南市忠孝国中为例
(1)见证迁校的校树——雨豆树
忠孝国中原来位于铁路旁荣誉街,因操场位于私立财团法人救济院用地内,2000年校地争议败诉定谳,经市府核定选址,觅得台南区农业改良场作为迁校用地。
2001年忠孝国中迁校时,因旧址地上之物必须拆迁,遂将一些老树移植到新校区。所移植大树中有一棵雨豆树,树干直径约1m,树冠直径约12m,姿态十分优雅,校方票选其为校树后,决定将其迁移至新校门入口处。施工时,雨豆树邻近明挖6m深的地下室,主干离开挖处不到2m,树的周围又常被弃土、施工机具环绕堆放,我们深怕一不小心就会断送学校重要的记忆,遂责成监造驻地工程师与营造厂工地主任负连带责任,树留人留,树倒人去职,施工期间不断浇水与观察树的安危,最终保住了这棵美丽的校树。如今树已成阴,许多活动与教学在此举行,雨豆树成为新老校友共同的记忆,也见证了忠孝国中继往开来的历史。
(2)生态气候配置
所谓校园生态气候规划,就是善用空气、阳光、方位、视野等自然条件进行的校舍规划。在配置上从大到小进行系统化、层级化的规划设计,所有教室(尤其普通教室)尽量为南北朝向,以发挥最大的节能效用。忠孝国中长条形基地轴线与南北气候线间的角度约呈37.8°,一期校舍规划将每间教室转成正南北向,两栋主建物形成一个封闭的中庭。本所经竞标取得第二期规划设计权,为配合前期规划,仍以主要建筑体量轴线顺应长条基地线的纹理,但将每间教室单元转折成南北向,两排普通教室呈锯齿状布局,端部配置音乐、美术、剧场、家政等专科情境教室。规划由此形成两个开放式庭园,改善了原封闭式中庭所产生噪音、教室光线不足的缺点,使学生下课后有休憩、交流的场所,并将开放空间指向更大的运动场等开放场所,有效疏解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图6)。
(3)墙与雀榕——农改场黑人厝的记忆
原农改场邻德光街角有一处农技训练所,作为非洲等远地农技团来台研习的场所,当地居民称之为“黑人厝”。我们在勘察现场时发现该训练所正在被拆除,原建筑玄关的外墙上长了一棵雀榕,不久将随建物一并被拆除。但是清水墙与雀榕并不妨碍校园的规划,应可保留作为学校围墙边界,于是我们立刻函文校方与市府保留之,终于留下这片清水墙与墙上的雀榕。
在府城这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市,仍常见拆除旧建筑,因此也铲掉了许多历史的记忆。为保留黑人厝仅存的记忆,我们在墙边增加两片清水翼墙,衬托雀榕与旧墙的姿态,原墙上吊挂电话筒的痕迹依旧保留,记录了当年来台农技团员打电话思乡的情景。
忠孝国中沿着德光街和运动场旁的两排芒果树林被全数保留,许多学校并不喜欢果树带来的虫蝇,殊不知果树丰富了生物的基盘和多样性,为学校与小区保留了良好生态环境与树林的苍郁。学校围篱以绿篱、矮土墙及缆索等生态工法绕树而行,另以凤凰树、阿勃勒、菩堤树作为学校的自然边界。人行道边的美丽树景与开放的校园,为小区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散步道(图7~图10)。
三、绿建筑与永续校园的推动
早期校园提倡绿美化,强调以人的视觉角度为主要思考点。今日永续环境时代的来临,校园与大自然万物共生共存成为今后努力推动的理念。
在国家生态环境系统中,学校的生态系统是城乡人造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学校用地在国土配置上分布最均匀且最广泛。由大专院校、高中职、中小学乃至于幼儿园所有的广大校园,皆具备最优良的绿化、透水、生物栖息条件。假如能将校园改造成更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城中生态绿网、都市气候、生物基因交流、国土生态保育,均有莫大的帮助(林宪德,2004)。
台湾内政部营建署于1999年开始推行“绿建筑七大指标”(含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CO2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环境、水资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指标),到2001年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及室内环境两项指标为“九大指标”,并出版《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作为推动绿建筑政策的执行要点。以往学校多注重硬件建设,今后校园希望朝去水泥化、多绿化的绿建筑方向迈进,使校园成为优质的环境教育基地。
1. 绿建筑九大指标
(1)生物多样性
本指标在于顾全“生态金字塔”最底层的生物生存环境,校园内尽量以原生、诱鸟诱蝶植物、植栽物种多样化来营造小生物栖息环境。
目前国内各级学校的规划、设计均在生态绿网、小生物栖地及植物多样性等观念上最为薄弱,尤以土壤生态手法最为欠缺,亟待加强观念上的推动。
(2)校园生态绿化
本指标采用“植物CO2固定效果”作为绿化量之总量管制,以期降低CO2量,为地球环保尽一份力。校园内植栽应朝向原生性、多样性,并富教育性,以建构一座复合化的生态教学园区。
目前很多校园对植物多样性、乔木、灌木的歧异度仍相当不足,更常看到大量植栽黑板树、小叶榄仁等外来树种,还有许多学校不喜欢果树带来的虫蝇,殊不知密源果树从开花、结果、花萼、花苞到果实皆是最佳生态教材。
(3)校园基地保水
学校的“保水性能”,就是建筑基地涵养水分及贮集渗透雨水的能力。校园开发应尽量保持裸露土壤,减少人工地面铺装的使用,操场跑道铺设红土或透水性PP跑道,广场或停车场铺设连锁砖、植草砖、砌石,排水系统设计为草沟或渗透阴井来设计,让大地保有呼吸的能力,以增强保水性。
(4)学校节能设计
校园建筑节能计划最有效的做法就从布局开始,所有教室尽量以南北向为主,不得已时方在东西向配以少量专科、行政或其他非经常使用之空间。建筑形态应避免巨型化、复合化、中央走廊化,以达双面自然通风效果。建筑物方位的布局,若全部南北向易流于单调乏味,可适度因应风向、大树、视野及基地线而灵活处理以塑造特殊校园氛围。
(5)学校CO2减量
为了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建筑楼层高度设计应尽量均匀,外观以简朴素雅为主,避免复杂造型的装饰表现。唯学校行政人员仍常喜好高大的建筑体量,既浪费又不环保。事实上,中小学应尽量以不超过3层楼的建筑体量来配置,所呈现的外观也较轻巧及美观。
(6)学校废弃物减量指标
任何学校开发都应坚持土方平衡的原则,施工阶段即要求承商拟订施工计划,落实执行各项污染防制措施。为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学校应少盖建筑,尤其是体量庞大且空间浪费的活动中心与地下室(只达到防空避难要求即可,停车位不需每位老师1个位置,更不须因久久一次的大型研习会而虚设停车位;经计算,每2个地下停车位的造价等同1间教室造价,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是极大的浪费)。
(7)建筑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室内环境,提倡良好之通风、采光、隔音与适当减量的室内装修。目前一些中间走廊式的教室(普通、专科、行政)通风采光不佳,尤其常见活动中心下设专科教室,应尽量避免此类不良空间。
(8)建筑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日渐匮乏,政府积极推动水的节约与再利用。校园腹地广大,妥善再利用雨季的大量贮水,每个校园就是一个小水库。目前雨水回收后可作植栽浇灌及景观生态池之用,而中水再利用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易造成器具的阻塞,因维修成本高昂,已不再推广。
(9)校园污水垃圾改善
校园规划时应先确立雨水、污水分流,将厕所、洗手台、阳台之杂排水配管,确实导入污水系统,使其符合放流标准。在垃圾处理方面,各班生活阳台应留设垃圾处理空间,并以景观绿美化规划专用垃圾及资源回收场。此外,厨余回收及落叶堆肥均可实现垃圾减量。
2. 以台南市亿载国小为例
台南市亿载国小是一所招生72班的大型城市学校,体现出在高密度的校园中达到永续校园的努力。学校位于重要古迹亿载金城附近,这片土地曾是台江内海“二鲲鯓”所在,1822年浮覆成陆,地理几经演变,呈现如今五期重划区的面貌。这段历史只留于史书记载,当地人并未体验历史对此地的改变。我们尝试以绿建筑理念和生态工法将舄湖遗址写在地上、将历史故事雕刻在墙上,使学生与小区民众可以循着生态与历史的脚步,去了解这块土地曾经发生的演变。
亿载国小为将历史、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结合生态景观设计成各种学习步道,在规划之处一直以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学生与小区民众从校园中体会永续环境的意义,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1)都市生态绿网
本校以绿藤布满四周围篱,使学校与亿载金城、安平古堡和运河蓝带等形成都市生态绿网,并串联府城历史成为景观的游憩廊带。校园丰富的生态环境,不仅为鸟类、蝴蝶、蜻蜓与蛙类等生物提供了移动的路径,更使学校成为城市的绿肺。
(2)景观生态池
生态景观池的设计源自台江内海的遗迹概念,其岸边以各种多孔隙生态工法砌成,取材卵石、棕榈毯、枯木等,并设计为古堡城郭意象,呈现于校园核心区。生态池的水源来自雨水回收与中水处理后再利用,经过溪卵石、护堤及芦苇等各式植栽层层过滤,并以原生植物、诱鸟、诱蝶植物、水生、水滨植栽等的多样化来创造丰富的生物基盘与生物基因的交流。目前,生态池成为学生自然课程观察和美术写生的场所。
(3)太阳能的运用
学校是教育场所,太阳能的运用对学生与民众而言,是一例活生生的教材。太阳能光电板设置于南向教室斜屋顶,约23°倾斜角,不论春夏秋冬皆能获得最佳应用效果,其能源运用于地下室停车照明和景观夜间照明。
(4)阴影下的院落学习空间
借由灵活的校舍布局,各栋建筑相连并营造了生态池、小山坡和教学农园后花园三个院落空间。在建筑的遮挡下,院落十分阴凉,加之西南气流的引入,形成凉爽的开放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此静心学习。
(5)超大型水贮水器——雨水、中水再利用
建筑应用了一整套回收雨水、中水及RO废水的系统,仿佛一座超大型贮水器。经统计,每次台风所储存的水量,足够校园30日的浇灌用水。平日雨水、中水经回收处理系统过滤后,再用于校园浇花和马桶冲洗。所有校舍的卫生器具、水栓皆符合省水标准,以达节水目标。
(6)生物共生建筑
校园内的庭园照明采用景观矮灯及防眩光高灯,以避免对生物或邻地造成光害影响。建筑避免采用反光玻璃,全面使用清玻璃,以防止鸟类冲击死亡,同时铺设立体绿化(屋顶、花台、露台、墙面),利用深遮檐、花架、窗户鸟踏形成生物栖息地,营造对生物友善的建筑(图11~图13)。
四、结语与展望
学校规划之初,应从环境分析、基地勘察及文史资料搜集开始,再结合校方教育理念及建筑专业的设计能力,依学校所在地理区位与条件,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风格,使其成为地区民众的精神核心与集体情感记忆的象征。
台湾省有319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中小学,学校既是当地文化和凝聚力的核心,也是推动生态环境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每个学校落实永续校园理念,那么通过学校的示范作用,可再推广到每个小区,进而连结城乡,建构完整生态环境系统。921地震后的“新校园运动”开启了全面的校园风貌改革,而永续校园则是下一阶段的“希望工程”。
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篇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建设的群仿性特征突出
主要表现在遗忘历史、丢失个性、缺乏特色,往往千城一面、千城同类。如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效仿大城市,至今还有一些城市仍然把高层,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代表,寄希望在短时间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的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1.2 城市规划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城市加快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1.3 城市规划建设的软件配套跟不上
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管理失去规范,社会失衡的现象。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群众期望。如何把握传承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关系,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作出很好的回答。
1.4 盲目的大拆大建是城市的大灾难
大拆大建对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经历了一个最艰苦和最严峻的、最紧迫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问题在于把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在推土机下很多历史街区被推为平地,很多传统街区上被写上大大的白色的“拆”字,“拆”字再画上一个圆圈。很多这样传统的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年,甚至几代,而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今天却被无情地拆毁。
2 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要充公考虑其发展的“魂”和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不管规模大小、建城史长短,都有自己血肉相连、代代相传的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DNA,都有自己的故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的内核,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缺乏历史延续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一些文化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要么在建设中被破坏。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发扬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一是要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的“三个敬畏”的理念。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二是坚持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的原则。扬州的改造就坚持了“五个保护,五个不”的原则,即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保护古城遗址、保护古城非物质形态文化;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道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传承古代文明,转换功能,实现古城改造复兴。南京是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在改造时提出了要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实现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坚持通过城市更新把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现在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简单的当做包袱,在大拆大建中破坏了城市历史文明,甚至一些文革期间都没有破坏的古建筑文物在旧城改造中被毁于一旦;也有些地方搞大量的“假古董”,亵渎了古代文明。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历史信息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破坏了历史文化,就丢失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传承文化是传承文明、城市更新的不竭动力。
2.2 要把低碳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作为其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大气污染、水质危机、垃圾处理、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灾害突发、生态失衡等环境风险越来越大,环境治理成了城市政府的重大责任,低碳化成了责任政府的重大选择。低碳化就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包括发展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公交,实施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实现倡导绿色消费,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生态体系。集约化就是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集群发展,人口向社区集中,节约利用土地包括人力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3 要充分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
城市的空间布局就是生产力布局,国外有蔓延式发展、田园城市、等规划理念,实践的结果各有利弊。要吸收国际城市规划成功的理念,根据本地实情,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先规划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是优化城市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前30年,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今后30年最大的机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生产要素的重组整合,是资源在更大空间的优化配置,不能简单地把城乡统筹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可以把农村土地资源为城市所用。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全域统筹,一体规划,全面协调,在更大空间上优化生产力布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要素整合,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4 要充分体现人本化理念,以其成为宜居城市为宗旨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城市是由人集聚形成的,人是城市的主题。城市的规划、建设、功能包括交通道路配置,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都要体现宜居的要求。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体会有这样几点:一是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商务环境。一个宜创业城市才能成为宜居城市。二是要有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包括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文化、教育、商业、文化服务等。三是有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让各类居民居住条件都有所改善,同时要精心规划建设城市公园、小游园、滨水空间、街道绿化带,使城市成为居住的家园。四是要有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修复生态、水系,让居民不仅有房子住,更能享受到阳光、大自然、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文化和各种服务。五是要有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能促进人的交融、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过去邻里关系密切,现在一些地方人情往来淡薄,这就要通过和谐家园、和谐社区的建设,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使广大市民不仅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而且成为美好生活的享受者。
2.5 要充分考虑其理性化发展
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篇9
1.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 而
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 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 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 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 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1.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
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 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1.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
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 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 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 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 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 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2 我国城市规划的趋势
2.1 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 还要注重务实, 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 及时调整思路, 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 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 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 规划技术是保证, 规划实施是关键。
2.1.1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 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2 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 他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 不管怎样规划, 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 再完美的技术条件, 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 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1.3 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城市的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 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 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 统筹兼顾, 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2.2 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 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2.2.1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规划的严肃性, 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 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避免规划失效, 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推进执法进程, 完善执法措施, 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 城市规划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 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 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 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 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大多是经济和商业的附庸, 抹杀个性、牺牲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明天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 以人为核心和导向, 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 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 切实关注民生, 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 发展多样地方文化, 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 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 娱乐, 就医, 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2.2.4 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自然环境减少了, 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 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并注重环境的保护, 他们提出, 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 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 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 加大环保力度, 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 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但与此同时, 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 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 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 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体制的原因, 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 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 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 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 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 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摘要:分析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实施
参考文献
[1]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 1999, 15 (2) .
关于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 篇10
1 加强规划编制是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的基础
1.1 把规划放在首位, 统筹指导城市建设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 更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调控经济发展、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关联着各个行业、产业及生产、生活设施的格局,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关系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因此, 各个城市都在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上下功夫, 以充分发挥规划的有效调控和规范引导作用。
吉林省松原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城市建设, 规划先行”的要求, 强调高标准、高起点、适度超前的城市规划对引领区域和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梅州市长期以来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抓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龙头核心作用。始终强调规划是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 一个城市要发展得好, 首先要规划得好。
1.2 科学编制规划是保证规划水平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一项集政策性、法规性、技术性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作。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更大范围、更广角度、更远时期来统筹城乡发展, 努力做到既突出规划的超前性, 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遵循规划的一般规律, 又不忽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既体现浓郁的现代气息, 又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既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近些年, 许多城市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通过聘请知名专家、邀请公众参与、组织技术鉴定等方式来努力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
浙江省金华市建立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管理民主决策机制, 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 提高了委员会专家成员的比例, 形成了重大规划必须经过委员会讨论的惯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07年启动了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本着有利于桂林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则, 通过专业调研、专家咨询会等形式, 征求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做好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 确保总规修编的科学性。
1.3 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搞好城乡规划的根本措施是始终坚持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有机整体, 放在统一的框架内统筹推进。在规划编制程序上, 要首先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在这个基础上, 先后编制本地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进而制定出住宅、交通、市政、环保等各项专项规划, 这样有利于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规划编制内容上, 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问题, 促进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009年共投入上千万元编制各类规划, 全盟基本形成了盟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在内的层次分明、相融互补、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进一步加强了规划在建设中的执行力。江苏省常州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主的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 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科学引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提升规划水平的关键
2.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 来到了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 聚居于城市”。城市规划应始终坚持将“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 问计于民, 广纳民意。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 还是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片区规划、重要单体建筑, 都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 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机制上, 面向市场的同时必须充分依靠群众, 对重大城乡规划建设项目, 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切实组织好招投标, 充分吸纳现代文明成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以“阳光规划”为目标, 把为公众利益服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出发点, 修改完善了《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及《城市规划听证制度》, 将公众参与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现场、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加强了规划前期调查、展示、征求意见、项目的批前及批后公示等工作, 使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工作中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凸显城市功能的人性化。把更好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 作为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导向, 高度关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细节”, 让人们实实在在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
2.2 突出地方特色理念
每个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 会自然形成城市独特的内涵。规划没有特色, 就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一个地方的规划, 特别是专项规划, 一定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 与当地的土地、人口、经济基础、发展目标、历史文化等状况有机结合, 强化主题, 突出特色, 切忌“千人一面”、流于俗套。
安徽省蚌埠市在城市规划中, 充分研究和利用山水绕城这一宝贵财富, 组织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城市山水格局概念规划》、《蚌埠都市区发展规划研究》等专题研究, 充分发挥集山水城于一体的独特优势, 多层次、全方位规划好城市生态网络;又组织编制完成了《淮河两岸概念规划》, 通过开展淮河两岸及滨水地带景观规划研究, 整合淮河两岸资源, 彰显滨水城市魅力。四川省广安市针对经济欠发达、建设基础差、工业底子薄等问题, 确立了“既求大、更求精, 既求快、更求好, 既求全、更求特”的城市发展理念, 把发掘潜力、发挥优势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提出了建设以邓小平故里为核心的纪念性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 把广安城市发展规模定位为中等城市, 风格定位为纪念性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全力打造西部一流魅力城市。
2.3 贯穿生态理念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既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目前, 抓生态、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民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政府的共识。许多城市大力实施以园林绿化、污水治理、空气和噪声治理等为主的生态工程, 成功创建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 努力打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贯穿生态的理念, 充分保护山体、水体, 使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尤其在城市绿地系统建构方面以生态角度做好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对已被破坏的山体、水体、生态系统, 制定专门的修复规划。完善城市废气排放、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系统, 维护原有生态格局, 从而营造蓝天、绿水、宁静宜人的城市环境, 实现城市山水园林特色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河南省卫辉市利用生态环境优势, 将增绿、透绿、建绿、围水、造泉等园林化设计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逐步形成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环成带的绿化格局和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地园林体系。
3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是维护规划权威性的重要途径
3.1 严格依法规划
《城乡规划法》是一部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法律, 也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部重要法律, 它首次从法律上统筹了城乡两个层面, 打破了原城乡二元分割的规划建设管理格局, 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辽宁省锦州市针对普遍存在的对城乡规划工作认识不清、规划意识淡薄等问题, 进一步加大了《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宣传力度, 特别是贯彻落实的力度, 为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湖北省随州市规定每年4月为《城乡规划法》宣传月, 专门印发了学习宣传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繁华地段举办了义务咨询台、利用规划展板及新闻媒体和网络, 广泛宣传了规划办事程序、办事制度、规划法律法规和重大项目规划, 解答了城市规划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了宣传贯彻的长效机制。
3.2 严格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必须严把规划审批关, 减少自由裁量空间, 使规划审批工作驶入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线”的原则, 切实抓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有效纠正违反规划审批建设行为;同时, 还要坚定不移地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规划的连续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保护山水环境的景观效果, 执行了“五个严格控制”、“六个不审批”的规划审批原则:严格按照批复的规划实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零星建设, 以利于控制城市的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沿江、沿湖、沿河、沿山建设, 加大了临水的非建筑区的控制宽度, 强化城市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关系;严格执行有关建筑高度、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规范和规定等, 这些管理制度确保了老城保护规划的落实和推行。湖北省随州市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 凡是重大、重点地段的规划, 都按程序报请规划委员会会审。对不符合总规和科学要求的设计方案, 均要求修改完善, 然后分级报批。
3.3 严格批后管理
城市应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限定作用, 有效展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就赋予法律效力,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退足道路红线、留足河道蓝线、让出园林绿线。坚决杜绝开发建设单位随意调整规划的不法行为, 不让短期利益影响长期发展、个体项目影响整体规划。近年, 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违法建设的信访举报制度、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 充分发挥了规划效能监察作用。
规划思考 篇11
【摘要】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新建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树立创新、协调、特色三个发展理念,抓好总结评估、学习调研、分析研讨、文本编制四个环节,研究体制机制、规模结构、专业布局、队伍建设、功能完善五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34-04
【作者简介】1.袁乐,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016)创建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和城乡发展;2.黄志良,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016)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新建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是其发展的关键起步期,“十三五”规划是其进入更高发展平台和全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使规划兼具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对于新建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并为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一个意识:危机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千古不变。客观地说,在当前阶段,很多新建高职院校都是原先办学群体中的佼佼者,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奋斗才实现了升格建院目标,可喜可贺。但庆贺之后新建高职院校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升格,学校从原先群体中的领头羊一下子变成了全国1334所、全省85所高职院校中最年轻的学校之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具体来说,新建高职院校除了要面对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深度校企合作缺乏保障、地方本科转型冲击、生均经费不足等共性阻力以外,[1]还普遍存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学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劣势。此外,各个学校还要面对各自的特定环境,比如我院便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威胁,用“危机四伏”形容新建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环境并不为过。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谋划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并实现外延发展危机意识向内涵发展危机意识转变、危机外在归因向内在归因转变、发展危机向生存危机转变,[2]全面理性分析自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通过有效路径和切实努力将学院面临之危转化成发展之机,将后发优势从可能变为现实。
二、坚持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规划是顶层设计,首要任务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十三五”规划,确定学院未来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于新建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院较快度过刚升格后的真空期和迷茫期,再次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目标确立要注重战略与战术结合、长远与当前结合、系统性和操作性结合,[3]能切实指引工作,避免空喊口号。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总体目标;要立足升格后的新平台、新要求,研究经济社会、行业产业及高职教育发展新背景、新常态,分析学院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科学确定学院发展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既要着眼长远,体现学院永争一流的理想追求,更要立足当前,明确“十三五”这五年内学院能够达到、必须实现的近期目标。总体目标确定后,学院及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省等各级层面准备建设的若干重点项目,结合学院实际,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院系子规划中将总体目标逐层分解成具体任务并量化,形成学院发展的综合指标和分项指标。所有目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SMART”原则,即所有目标都应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客观的(Realistic)和有明确时限的(Time-bound)。
(二)坚持问题导向
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问题,编制规划需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4]首先要树立正确问题观。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新建高职院校,与一流高职院校、与自己的理想追求相比可以说是差距巨大、问题多多。但我们要清楚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进入新的发展平台、对照新的发展目标而出现的,并不一定是工作出现了不足与失误,查找问题并不只是评价工作,更不是追究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找到发展的着力点。[5]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其次要深入查找真问题。要深刻把握“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学院面临的发展形势新变化,站在全局高度,以发展目标为参照深入查找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表面问题和深层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
三、树立三个理念:创新、协调、特色
(一)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学院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确定的首位发展理念,也是未来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词。创新发展包含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等内涵,新建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发展的特殊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克服传统路径依赖,才能营造“说高校话”“办高校事”“做高校人”的良好氛围,才能按照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构建新体制、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完善新功能,推动各项工作提升层次、提高水平。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做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6]
(二)树立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学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协调发展包含全面、健康、科学、共享、永续发展等内涵。在强手如林的高职阵营中,面对重重危机,新建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强化系统设计,不断增强学院发展的整体性。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学生规模和学院容量相协调,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相协调,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协调,专业课程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相协调,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层次提升相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发展相协调,学院建设发展和教师待遇提升相协调,体制机制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协调。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还要做到上下互动、左右衔接,使学院各层次规划之间,及与行业产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相互协调、互相衔接。
(三)树立特色发展理念
特色是学院后发超越的必由之路。所谓“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是新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在当前环境下仍能获批升格的主要原因所在。特色发展需要错位竞争,采取差异化战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发展需要打破平衡,采取集中化战略,在某些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取得突破。以我院为例,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绿色校园”为建设目标,体现了建设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目前“绿色校园”硬件平台已基本建成,“绿色”特色已初具品牌效应,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我们将编制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整体设计,将“绿色”渗透到学院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力求做实、做精、做细。
四、抓好四个环节:总结评估、学习调研、分析研讨、文本编制
(一)全面总结评估
开展“十二五”各项规划的总结评估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通过总结评估,全面了解学院“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厘清家底,可以做到“知己”。总结评估可以借鉴城市规划等自然科学的评估方法,包含实施情况、所起作用、实施绩效等三个方面。[7]按照全面、客观、科学、量化的原则,对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规划目标实现情况、主要任务完成情况、保障措施建立情况等进行逐项、逐条检查,完成得好的要总结成功经验,完成得不好的要深入分析原因。还要对规划编制方法及程序的合理性、规划目标设定的科学性、规划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估。通过总结评估,为学院未来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改进工作的发力点,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及“十三五”期间学院工作提出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狠抓学习调研
学习调研是编制“十三五”规划、谋划学院转型升级发展的逻辑起点。狠抓学习和调研,深入了解高职教育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切实掌握学院竞争对手的真实情况和水平,真正做到“知彼”。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为职业教育未来十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等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涵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学校管理、党建工作、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职工继续教育等若干方面,推出了若干重大项目和具体举措。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也在提速,比如城乡建设领域,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房地产市场改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密集出台。新建高职院校务必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跟上步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还需要到省内外相关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既要向最高水平的院校学习,又要找到相近、可比的对手。还要深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广泛调研,深入校内各部门、系部进行调研,要针对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三)深入分析研讨
分析、研讨、协商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方法。要坚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研究和把握高职教育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比分析学院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制定学院应对之策。要坚持开门规划、集思广益,召开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座谈会、征询会、研讨会,利用各类媒体和信息平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校内外各类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的作用。要坚持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将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四)精心编制文本
规划文本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前期总结评估、学习调研、分析研讨工作的最终体现。在新建高职院校的“十三五”规划文本中,一要对学院进入发展新平台、新阶段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出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概括,对于新的发展理念、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做出深刻和明确的阐述。二要立足学院实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补齐明显短板,明确“十三五”期间学院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点举措,确保规划思路和目标落到实处。三是要制定分项、分期、分年度的路线图和任务表,确保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院系子规划上下衔接、左右协调、不留死角。四是文本语言与格式要规范、朴实、简洁、明了、准确,不讲或少讲官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增加图表,增强规划文本的可读性。
五、研究五个问题:体制机制、规模结构、专业布局、队伍建设、功能完善
(一)体制机制问题
体制机制问题是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要研究的关键问题。高职和中职是两个不同的办学层次,高职院不是中职校的简单扩大和延长,而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内部架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很大的不同,建立健全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办学体制机制并使之良好运行,是新建高职院校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办学体制机制包括学院与举办者,学院与行业、企业、校友、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学院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学院内部行政部门、教学院系、教辅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权利义务、议事机构和运行规则。具体包括学院理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学院党委、行政、学术和民主管理四大系统的建立,以及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的确定;学院部门、岗位设置及各自职责;院系二级管理各自职责和运行机制;学院招生、就业、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事务的具体运行机制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学院“十三五”规划编制中进行专门研究,明确相关要求,并通过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各层次制度、标准建设加以规定和完善。
(二)规模结构问题
规模结构问题是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要研究的首要问题。学院的规模结构问题主要涉及学生、教职工、专业等,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包括学生数量、生源结构、生源地分布等。要根据创新、协调、特色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学院现有校舍面积、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容量,学院平稳健康运行所需基本规模,招生规模增长可能性以及内涵建设的匹配度等因素,科学规划学院未来几年的学生总体规模,各系、专业群的学生规模;科学规划未来几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不同学习形式,五年制与三年制等不同学制,高中生、初中生与中职生等不同生源,普通中高考、对口招生、单独招生、免试入学等不同招生方式的生源结构;科学规划学生的省份、地市分布。
(三)专业布局问题
专业布局问题是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要研究的根本问题。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职学校建设发展的立足点。[8]我们认为,对于新建高职院校来说,专业也是体现自身价值、谋求特色发展的根本路径和突破点所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建高职院校都要坚持做特色型而非综合型院校。因此,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学院务必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一要明确如何围绕行业转型升级开发、设置新增专业,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坚守、筑牢行业特色;二要明确在坚持现有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学院专业向哪些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拓展,以丰满羽翼,满足规模需求,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要明确重点、特色发展的专业群、专业及其发展路径,力争在1~2个专业上占领高点,取得突破。
(四)队伍建设问题
队伍建设问题是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是一切工作的最核心、最关键要素,学院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学院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取决于全体教职员工的自我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应按照高职院校的要求,研究包含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具体应包括:各支队伍的规模和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等结构问题;各支队伍的培养培训机制、理念素质能力提升问题;中层以上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建设问题;高层次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问题;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不同队伍、不同类型教师的职责、管理、绩效考核和成长通道问题,等等。
(五)功能完善问题
功能完善问题是新建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是其“高等性”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还应特别注重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十三五”规划作为新建高职院校升格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务必要针对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开展研究,制定出每一项职能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使得学院在内涵建设上全面转型升级,为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刚.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和阻力[N].光明日报,2015-12-01.
[2]黄富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关于地方高校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5(12):29-34.
[3]孙超.正确处理高校“十三五”谋划布局的五个关系[J].领导科学论坛,2015(22):14-15.
[4]习近平.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EB/OL].[2015-11-03].http://news.sina.com.cn/c/sz/2015-11-03/doc-ifxkhcfn4329698.shtml.
[5]张慧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理念与总体思路[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7-9.
[6]沈健.切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J].江苏教育,2015(4):8-11.
[7]孙施文.基于城市建设状况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其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5(3):9-14.
[8]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的思考 篇12
城镇是中心是城市, 因此城市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枢纽,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这几年来, 我国的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部分规模相当的城镇组合也建立了起来。制定相同的发展目的, 然后利用城市的规划发展逐渐的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建设城市的主要目的。因此如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就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了。
本文将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深入剖析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主体思路和方法措施,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力求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宜居环境。
1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 但是因为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 就使得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出现交通拥挤的现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如何解决城市规划布局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现有城市格局已无法满足现当代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 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在加大, 而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 本文将结合现状, 通过实证案例对城市规划与设计思路进行深入剖析, 力求在满足城市居民各项需求的前提下, 为类似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一套规范合理的参考方案。
2 新时期下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主要思路
(1) 城市规划要坚持“五规合一”, 以空间规划为龙头, 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规划间的融合和衔接, 做到“无缝对接”、“似曾相识”, 使各类规划落实在“一张图”、“一块地”上, 已解决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互不统一、互相“打架”等问题。
(2) 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要突出空间特色, 避免因过度追求政绩而盲目跟风, 浪费社会资源。
(3) 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要保证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 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余量, 避免许多年后大规模翻新重建造成严重浪费。
3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措施———保山中心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
保山中心城区两山夹一坝, 西山即太保山, 植被繁茂, 生态条件优越, 历代人文、宗教建筑资源丰厚。东山即位于城东一侧的山脉, 包括哀牢山、毛公山。东西两山中间夹一坝区, 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为主, 包含城市、乡村。高山与平坝, 形成玉贝含珠的地形特征。此外, 保山水系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水系包括青华湖、万亩荷塘、东河、西大沟、易罗池、诸葛堰等;并且历史上, 保山老城曾经水系发达, 沟渠纵横。
保山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空间风貌的问题, 本次规划确定风貌基因的分析研究方法, 认为影响一个城市、分区、单元风貌特色的核心要素可划分为自然风貌背景、风貌展示对象、主导文化、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通过风貌因子分析, 来确定其风貌特色属性, 然后再针对性地提出风貌特色的控制要求及策略。
3.1 具体规划设计思路
如何让保山未来城市空间有序, 风貌分区是重要的方法及手段, 划分风貌分区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划分、空间控制要求的相近性、山体水系和道路空间要素、现有行政划分等共同确定。结合保山的核心特色要素, 以及针对发展核心问题, 确定本次规划设计的四大目标, 即确定保山中心城区重要的城市轴线、节点、风貌分区, 确定点线面的特色空间抓手。
3.1.1 强调城市轴线, 架构城市骨架
保山的城市轴线系统由十字主轴、形象通道、功能轴线、特色街道等构成。
(1) 十字主轴。统领保山整个城市空间骨架的关键性十字轴线, 由正阳路、保岫路组成。
A.正阳路———保山中脊, 传承发展之路。保山中脊, 是保山城市南北中轴线之一, 传统的中轴, 南北向延伸, 最重要的城市空间轴线,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发展轴。作为南北向带状发展的城市, 正阳路具有景观性、功能性、交通性、形象性、礼仪性等特征。
B.保岫路——保山中轴, 门户形象之轴。保轴路是保山最重要的东西向城市中轴线, 传统城市东西中轴的延伸, 重要的功能空间发展轴, 最重要的城市空间轴线, 也是重要的保山入城景观大道, 具有礼仪性、功能性、交通性、形象性、历史人文性等多重属性。
(2) 功能轴线。功能轴线 (见图1) 是串联城市主要功能区域的重要轴线, 兼具交通功能和景观双重功能主要包括永昌路、东城大道 (拟名:东安路) 、青堡路、北七路 (拟名:义务路) 、海棠路、北四路 (拟名:学府路) 、象山路、隆阳路。
A.永昌路———宜商宜业, 商贸宜居之路;
B.东城大道 (拟名:东安路) ———滨湖临水, 新城服务之路;
C.青堡路———宜居宜业, 青阳综合服务之路;
D.北七路 (拟名:义务路) ———迎宾大道, 商务商贸之路;
E.海棠路———绿带秀城, 景观休闲之路;
F.北四路 (拟名:学府路) ———连山通水, 综合服务之路;
G.象山路——滨湖田园, 景观形象之路;
H.隆阳路———南城主轴, 生活服务之路。
(3) 特色街道。特色街道 (见图2) 是以传统风貌街巷为基础, 打造具有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特色的商业文化休闲街道。主要包括太保路、龙泉路、玉泉路、同仁街。
A.太保路———生态闲适, 乐活安居的老城后街;
B.龙泉路———易罗东延, 连古通今的老城南路;
C.玉泉路———仁寿城门, 显山透水的老城北路;
D.同仁街———繁华市井, 经商营业的老城商街。
3.1.2 打造城市节点, 塑造城市中心
保山的城市节点系统由功能节点、景观节点构成。
(1) 功能节点。如图3所示, 功能节点位于城市内部, 是重要的功能中心, 既有展现城市形象, 又有聚集人气, 增加城市活力的功能。主要包括商贸节点、行政文化节点、商业服务节点、文化生活节点、商务金融节点、特色商业节点、历史文化风貌节点。
(2) 景观节点。如图4所示, 景观节点主要指保山未来中心城区主要的城市景区。主要包括青华湖景观节点、太保山森林公园景观节点、诸葛堰-汉营景观节点、东山公园景观节点。
3.2 整体效果
综合上述规划布局, 最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九大风貌分区, 见图5。
4 结束语
保山中心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最终形成的九大风貌分区, 既在空间格局上体现出了各分区的特色, 同时也兼顾了各分区功能的发挥, 整体格局错落有序, 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 为类似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另外, 通过笔者对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考验来看,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可想而知, 只有设计好城市规划方案,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新时期城市规划的思考不仅仅在于文中提到的几点, 还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在进一步的加强, 由此城市在地区中的重要作用也就逐渐的显现出来。城市的建设除了对连接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关系有着连接作用, 也对社会经济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本文就城市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以及相应的联系和措施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研究。给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一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新时期
参考文献
[1]任丽媛.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03) :76.
[2]陈易.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109-111.
【规划思考】推荐阅读:
对职业规划的思考09-12
城乡规划法的思考论文09-23
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规划和思考08-17
对北京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思考05-13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再思考07-23
真理的思考与思考真理09-21
在维修中思考,在思考中维修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