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区育人

2024-05-27

生活区育人(精选8篇)

生活区育人 篇1

摘要: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高校生活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应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应对其挑战,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更好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生活区育人,运用

“新媒体”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人戈尔德玛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一个宽泛的、不断变化更新的概念。匡文波在《到底什么是新媒体》中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因为只有此两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宠儿”,有调查显示,“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学生群体中处于高位。”大学生早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主流。

高校生活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渠道,也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主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培育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寝室环境(氛围)的营造、寝室人际关系的建立、学生个人技能的提升、生活区突发事件的处理、价值观的养成等。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甚至是思维模式已经产生了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要不断创新,高校生活区育人工作应尽快适应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改变,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生活区育人工作的优势。

一、生活区育人工作运用新媒体的重要意义

16号文件中提出了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24号令中提出了辅导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建立新媒体平台,是顺应时势的要求,也是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发展的必然趋势。现有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主题网站中专门做生活区育人或是在主题网站中设计生活区育人内容者为数不多;且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如何利用这类新媒体为生活区育人工作服务,占领新的网络教育阵地,成为亟待尝试和解决的问题。

生活区是大学生在课堂外停留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交流最为活跃和真实的地方,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阵地,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使用的普遍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近年来学校在生活区工作中注重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上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了新媒体平台的帮助,既可以高效快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新媒体的参与将使生活区育人活动形式更加新颖、时效更加增强、目的更加具有针对性,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二、生活区育人工作运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生活区育人工作运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以其快捷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给生活区管理方面和思政育人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

1. 生活区管理方面

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搭建生活区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的录入、查询、调整的功能,保证了生活区学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即时发布信息、获取大学生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弱化了空间因素,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生活区具体工作中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床位管理智能化。在寝室管理工作中,床位管理较为麻烦。利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学生床位的异动信息比人工管理更为快捷,且准确性高。

(2)学生日常管理信息化。一是系统可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二是辅导员老师和管理者可从系统中了解所需的学生相关信息,使学生信息管理更加智能化;三是系统能够随时发布学生寝室检查结果,使辅导员老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寝室当日的卫生和其他情况,便于寝室的及时整改。

2. 思政育人方面

(1)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育人工作。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及大学生课堂之外的衣食住行大部分依赖新媒体,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和途径。思政教育工作者建立适合的生活区育人网络平台,对于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真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区育人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全面关注学生个体。由于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生活区居住较为分散和90后大学生个性化强的特点,“抓两头促中间”的传统办法在生活区管理中不再完全适用,需要思政工作者转变思路,全面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动态。而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个人的生活状态公开化,这就为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载体,减少生活区工作中的盲点。通过学生使用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公开“晒”自己的生活状态,辅导员可以了解到如下几类信息:1寝室人际关系状态。交往活动可展示学生人际关系,进而了解寝室人际关系和谐与否,人际交往圈子等状态;2寝室环境卫生。照片背景可以看到寝室的真实状态,使辅导员掌握寝室卫生状况。3兴趣爱好。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兴趣和爱好,甚至是一个时期内的关注点。4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的状态发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是夜晚的睡眠时间和状态,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5定位。通过“晒”可以定位学生的所在位置,有利于学生的安全教育防范工作。6其他思想波动。了解其他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思想冲击以及产生的波动。

(二)生活区育人工作运用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由于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具有主观性,网络自身存在的虚拟性、诱惑性和欺骗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影响了自身的生活习惯,甚至影响了自身价值理念的形成,给生活区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

1. 网络所呈现的学生状态方面

(1)学生在网络中呈现的思想和行为状态未必真实,有待于辅导员的考察核实;(2)学生呈现的思想波动对于学生的真实影响和影响程度有待于甄别;(3)没有发布信息状态者未必没有思想波动。

2. 习惯养成方面

(1)网络资源丰富,游戏、电影、电视层出不穷,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足不出户,“宅”在寝室里的现象的越来越多;(2)晚上不按时休息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早操质量下降和上课迟到现象增多;(3)寝室内垃圾随处可见、行动拖沓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寝室环境卫生差。

三、运用新媒体搭建生活区育人平台

1.平台搭建

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影响力,应从学校层面倡导搭建生活区育人新媒体平台,形成完整统一的新媒体育人网络平台。一是可建立生活区主题育人网站或是在校内育人网站开发专题板块;二是利用各类热门软件例如微信、QQ、微博、陌陌等建立公众平台,这类软件应该是学生使用率高的,就目前而言微信平台更受学生的追捧,使用率极高,其次是微博。

2.平台菜单的设置

生活区育人平台的菜单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菜单设置要符合生活区育人的特点,突出生活区特色;其次,菜单设置要考虑全面,且能凸显生活区育人本质;再次,一级菜单设置应简单明了,且涉及面广;最后,二级菜单应完整展现一级菜单的内涵。以微信公众号的菜单设置为例:微信公众号的一级菜单可设置校院活动资讯、生活区活动信息通报、生活服务等。在每个一级菜单中设置二级菜单。校院活动资讯菜单下可设置校级和各学院生活区活动资讯、大赛竞赛信息等;生活区活动信息通报下可以设置检查评比、生活区名人榜等二级栏目。生活服务可下设规章制度、失物招领、生活小窍门等。

3.新媒体平台的推广

平台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如邮件群发软件、QQ群发软件、论坛群发软件、搜索引擎登录软件等进行大量发贴宣传,并在相关平台发布博文、论坛贴子进行网络软文推广;另一方面,通过人际网络,使得推广信息能够像病毒一样成指数级扩散,从而实现平台的快速传播的目的。

4.新媒体平台的维护

(1)培养专门的运营团队

要组建培养专业的管理团队,吸收有网络制作特长、写作特长、视频音频制作特长以及有创意的学生进行平台的搭建、发布信息等基础工作。平台发布的内容要凸显思政教育的引领、平台的运营需要遵守相关网络规则,所以这支团队需要由专业老师带领,分工协作共同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团队培养还要注重持续的培训和培养,以保持团队成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敏感性。

(2)制定规章制度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要保证平台的关注度,达到生活区育人平台的目的,重点还在于信息发布的及时和新颖性,所以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转。比如平台运营制度、信息发布时间和内容的规定、信息发布人员的守则、信息稿件的审核制度等。

(3)稳定的信息发布

信息应准时发布并注重内容的吸引力。前期平台的搭建和菜单设定好后,需要根据要求按时发布相关内容,保证信息发布的准时;文章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并突出生活区育人的实质。在平台内容的发布中力求实现从生活服务到学生思想的引领,才能保证学生对生活区育人平台的持续关注,达到育人的目的。

(4)新颖的呈现形式

平台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每种形式各有所长,文字类能够清晰地表述规章制度等条例性文章;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活动现场和宣传内容;视频和音频不仅能够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活动内容,并通过互动采访等形式的一些活动,能让学生自主地深入到思政教育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良性的自我教育。总之,这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中应互相结合,交叉使用,既要避免仅用文字的单一感,又要避免一味的使用视频音频从而失去文字的影响力,应根据平台展现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的形式,使发布的信息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新媒体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1.媒体内容方向性原则

由于是生活区育人工作平台,所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应注重生活区教育学生的方向性原则。发布的内容除应具有阅读性和观赏性等,更应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中教育人、引导人,并力求能够解决学生的一部分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同时还要凸显生活区育人的特色。

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生活区育人平台的搭建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能在网络上开展育人活动,网络育人活动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而应是网络与传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将新媒体贯穿在生活区各项工作和活动中,通过线上的引领延伸至线下的实际行动,将生活区育人工作深入人心,将教育理念贯穿于活动全过程,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极目的上。

小结

新媒体的产生和应用是时代的趋势和潮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只能顺应形势,在高校生活区育人工作中寻找两者结合中最恰当的点,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区育人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3).

[2]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

[3]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5]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生活区育人 篇2

——湾口小学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从教育本身的内涵看,学校教育绝非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协和系统。面对现今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水平的下降,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有效进行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的良策,不断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载体,努力营造全员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氛围、环境和机制,充分发挥德育和心育在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转化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将学生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立足于理论育人系统、全员育人系统、环境育人系统、网络育人系统、实践育人系统、学生自我管理系统、评价监督系统、激励表彰系统、舆论宣传系统、条件保障系统等十大支撑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一、完善学生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的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学校制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统筹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的关系,并使之有机结合;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和培养模式;宏观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分块落实和整体推进。全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在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建立校领导与学校各个班级的联系点,要求各班级经常了解所联系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参加班级的有关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做好心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建设一支优秀的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为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学校要明确学生心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思路,确定队伍建设的预期目标。班主任是主

要的教育实施者,注重养成教育,开好主题班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替学生排忧解难,疏导不良情绪,应成为班主任的基本功。

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缔造和谐育人环境

学校的任务是努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这种优良的育人环境的营造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努力实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一教学主旨。在学科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体现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日常教育工作,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得以提升。

要实现管理育人,首先教师要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要通过良好的服务与管理为学生做出表率。其次还必须要在工作中广泛接触、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确立“教学第一、科研第一、学生第一”的工作要求和“管理即服务”的理念,目的就是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彻底转变,积极为学生服务。

要实现服务育人,所有教师都要以良好的形象和出色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技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广泛了解学生情况,真诚关心、帮助学生,以优质服务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温馨愉悦的育人氛围。

四、大力加强以德育课和素质教育课为主要渠道的理论育人系统

学校要本着“师资是根本、学科是基础、教学是保障、培训是途径”的原则,确定积极推进以德育课和素质教育课为主要渠道的理论育人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通过加快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布局,把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摸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管理干部与德育课教师联系制度,把具有一定

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思想教育干部纳入德育课的教师队伍中,将学生思想教育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发现的学生的突出问题、实际问题和生动地案例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课堂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还要让教师走出校园,走出书本,真正感知社会,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融合,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门正式的教学科目,分课题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实行小班教学。

五、提升文化育人的教化作用

校园文化是育人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要大力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将学校的景观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寓意,让学生处处感受文化,处处能欣赏文化,处处能被文化所感染和激励。

六、健全评价监督系统,强化激励表彰机制

学校要建立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每年对开展学生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和年终考核也将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重要考核项目,切实保证学生心理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学生中评选“道德之星”、“学习之星”、“勤奋之星”、“责任之星”、“奉献之星”、“热心之星”、“劳动之星”、“环保之星”、“自律之星”、“诚信之星”,让他们成为学生的一面面旗帜,不断激励其他学生勤学善思,求是上进,团结协作,热心助人。每学期还对奖学金获得者,思想积极进步、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及文明班级进行表彰宣传,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从生活中练笔,在导写中育人 篇3

一、培育主体,打造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不仅指生活能为文章提供素材和内容,更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作文的动力,是学生拥有生活的前提。我们常常怨叹学生的作文没有内容,没有生活,这当然有学生年龄小,生活体验少,不善于观察的原因,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试想整天关在学校,甚至在课堂“奉命”读书的学生能有“生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奉命读书’的活动,实际上只能算是‘活着’而已,而绝对不是生活。”真正的生活来自于自主的选择,来自于情感的向往;只有自主的人,才是有“心”人。当然,小学生的自主性还很有限,但我们绝对不能压制他的自主性,相反地应该大力培养这种自主性。为此,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1)倡导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自主性;(2)加强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3)大力加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尤其在中高年级普遍采用班干竞选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制度,使学生从小学做小主人;(4)积极开展成功教育,运用等级评价和鼓励性评语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获得自信心。

比如,在班队活动中,班队活动怎么样开展才能更有趣味性、生动性,我们让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从内容到过程,一份份活动方案新颖别致,让人看了拍案叫绝。又如,美化校园活动,怎样使校园绿化、美化,我们发动学生仔细观察校园环境,针对地形位置,设计美化方案。画廊的安排、雕塑的造型、花坛的装点、喷泉的分布、假山的式样……学生的设计充满童趣,又具有现代气息,俨然以主人的身份介入学校生活,构思学校的发展蓝图。另外,我们还让学生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班级小报、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二、“以心写文”,表达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是要求习作要达到“我手写我心”“以心写文”,在习作中说出真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

以心写文,就必须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比如,在不少学生的日记上,他们喜欢在文字中夹杂一些符号,甚至画上一些题花、尾花、插图,有的文字还是艺术字呢。类似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不乏小学生创新、想象的因素,更能表现出其鲜明个性。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不管是什么方式,只要孩子们喜欢,都应当热情鼓励。内容上,要多布置自由命题和开放性命题习作,少一些命题作文,让他们放开手脚,自由作文。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做到“以心写文、文为心声”,才会表达出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个性。

三、表达生活,美化生活

作文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反映学生的生活及其生活感受,更要成为儿童表达心声、传达友谊、记述童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美化生活、优化个性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金色童年一段有意义的经历,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一种负担。

首先,应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作文的价值,使他们喜爱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赋予习作生活意义。如周末练笔时,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结果许多学生都能在习作中倾诉心中的“小秘密”,有的提出工作建议,有的甚至“告老师偏心”等等,这就使习作有了生活的意义;(2)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展示的机会。班级里、校园内设有“作文展览板”,校广播、作文园地等等均是学生展示自己作文的平台,每学期让学生选择认为最好的作文,办上一期“作文小舞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观众、听众,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3)运用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教师的评语从重评判、重定论转向对话、鼓励,让学生在读评语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要在习作指导中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习作的过程成为他们“成人”的过程。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促进儿童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如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时,指导调查小组学会共同制定计划、调查目标,指导他们分工协作;另一方面,在指导习作过程中培育个性,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有一学生在《难忘的一件伤心事》的作文中讲到,课间时候,他与同学闹着玩着,踩倒了桌子,没及时扶正,还与那桌子的主人吵嘴,这件事至今想起来,他还觉得伤心。就这一习作内容,我寄予他心理的支持,赞扬他能把生活中的感受写进作文,是个懂得思考生活的好学生,并引导他由“伤心”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

总之,作文与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应该还作文以生活本色,使生活的源头活水为作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活区育人 篇4

陶先生以他崇高的人格、杰出的教育成就、精邃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整个民族, 乃至为世界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贡献”, 成为“重庆育才”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近年来, 学校正抓住发展机遇, 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 着眼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明确提出“努力把育才中学办成重庆最具品牌, 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在国际有较高水准的中华名校”的奋斗目标,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生活教育之路、走特色办学之路, 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育才中学品牌、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指数。育才中学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超常规发展的举措, 使办学成绩十分显著, 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中考、高考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傲人成绩。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上线率位居全市前列;学校特色品牌教育之一的体育更是繁星点点, 奖牌数之多足以照亮重庆天空。两年来, 学校有近60人次夺得国际赛事和国家级比赛冠军, 有两名国象同学晋升为国家体育健将, 4名排球主力队员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足球示范学校。

缤纷的艺术教育点染校园, 舞姿妙曼, 衣袂飘飘, 青春之声, 舌绽优美华章, 艺术之花香飘渝州。近两年来。学校艺术特长生共有近300人次夺得国际、全国和市级竞赛金奖。获得的奖牌80多个, 其中一等奖38个。金光闪闪的奖牌, 成为育才中学校园新时期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亮点。

深秋时节, 正是金灿灿的丰收季节, 巴渝大地的校园里不断传来艺体竞赛的喜讯, 时逢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艺术节举办之际, 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的东风, 我们总结学校近两年来开展艺体教育的成绩和经验, 展示艺体教育的丰硕成果, 回报那些关心支持重庆育才中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 励志学子, 追逐梦想, 实现重庆育才中学新的腾飞!

一、生活教育, 打造特色鲜明的当代名校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看来, 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学校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 打造“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学校的办学宗旨中, 我们明确提出“面向生活, 激发创新精神”。如今, 课堂教学“生活教育模式”已提炼总结为四句话:第一, 知识生活化。即把知识点设计为生活中的问题。第二, 问题活动化。即将问题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第三, 过程互动化。即师生在活动中通过探究、讨论、互动等过程去了解、理解、认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第四, 知识能力化。即把已掌握的知识再运用到更高层次的生活中去。2011年10月, 重庆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体现“生活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13个学科的授课教师向全市教育界代表们展示了我校新课改理念下的“生活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受到了重庆市教委、市教科院领导及专家们的高度赞扬。2012年4月, 重庆市初中“解读新版课标, 打造生活教育高效课堂”培训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我校语文、数学、美术等12个学科的教师展示了精彩纷呈的“生活教育”研讨课。在我校召开的两次研讨会有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代表1700人参会,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作为推动生活教育的重要课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知识是生活的源泉。一个人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不断增长新的知识, 丰富生活教育的内容。自2012年底以来, 我们先后多次举办读书节, 校园里不断掀起一股股读书热潮, 真是书声琅琅, 其乐融融!

书, 是人的精神佳粮, 是人类文化的标志。为了营造读书氛围, “创造学问之气候”育才中学为全校学生打造文化盛会——读书节。每届育才读书节主题鲜明, 指向明确, “五个字的中国”“读遍美国”“解读日本”……读书节集建 (荐) 、读 (讼) 、思 (辨) 、创 (行) 四位一体。学校把图书馆建在年级, 同学们把自己推荐的图书摆在楼道、食堂“行知之窗”、“致雅书橱”、“状元轩”、“文渊阁”、“墨韵”书橱、“书香盈杯”……全校近50个书橱各具特色, 师生捐书、荐书。同学们自取阅读, 自主管理, 锻炼着育才人真诚无伪的真人品质, 展示着育才人的文明素养。荐新书, 读经典, 颂名篇, 每项活动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听“行知 (中国) ”名家讲堂的故事, 参与“行知杯”辩论赛, 也都传递着育才人追求真理, 崇尚真理, 勇于为真理而奋斗的真人理念;写心得、发微博。每一届读书节都把同学们点点滴滴的感悟汇成一本书——《育才学子心灵之花》。读书节是育才学子的文化盛宴, 是育才学子培育改造社会生活力的锻炼舞台。

为了深入推动学校读书节持续有效发展, 我们举办了“行知 (中国) 讲堂”, 给学生宽广、高端的文化视野。

行知 (中国) 讲堂于2012年9月创办, 其主旨是:透过讲堂, 让学生走进名家的世界, 了解时代潮流, 扩大知识视野, 强化人生抱负。其方式是:以“读书节”和育才艺科的教学需要为依托, 每年邀请20位以上国内、国际名人到校举行讲座, 与学生接触交流, 以更强大的能量引导学生确立非凡的人生目标。我们相信, 同样的话, 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 其影响力是不同的;我们也相信, 成功具有普遍法则, 早一点让学生听闻, 一定比晚告诉或不告诉好;我们相信, 一个有分量的人, 有时只言片语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正确的。

进校名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国兴、著名音乐家吴华、著名作家野夫、著名作家曹文轩、著名导演李杨、奥地利版画家柯礼、著名诗人赵野、著名诗人石光华、著名报人何房子、画家周南平、青年作家徐鹏、作家李达武、演员仇小豹、电视主持人龙勇、文化名人杨一、北京大学教授冯支越、清华大学教授邓景康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和文学艺术界名人, 就各自的成长经历、阅读和创作及研究问题进行了讲解, 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五个字的中国”是重庆育才中学读书节的主题词。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诗书礼仪乐”“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等阐释道德文化、教育课程文化、哲学文化、地理方位文化的五个字文化为依据。

人生的成长和万物一样, 吸收的养分越多越出类拔萃, 越能通透明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并让这一习惯贯穿学生的一生, 是教育最伟大的成果, 也是学校通过读书节已经播散且必将天天散播的最珍贵的种子。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从2012年9月起, 学校设立了各种学生单项奖, 对学生进行奖励。奖励种类有:“育才骄子”奖、“行知英才”奖、“感动育才优秀人物”奖、“三好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校长收藏”奖、“进步学生”奖、“育才明星”奖、“优秀毕业生”奖、艺体奖等。

同时, 学校还设立了若干集体奖, 分别为:先进班集体奖, 文明礼仪示范班奖, 艺体竞赛先进班集体奖, 优秀寝室奖, 创卫先进集体奖。

学校还实行奖学金和助学金制, 设有隆鑫奖学金和行知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帮助家境困难、品行端正、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学生。

“育才骄子”奖为学校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以奖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体育锻炼等方面表现突出, 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受到同学公认和好评的突出学生。具体条件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对国家、社会、学校做出特殊贡献, 为学校赢得荣誉或积极的社会影响;在科技创新、艺体活动或 (学科) 竞赛中取得重大突破, 如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学习异常优秀, 对学校其他学生产生重大带动作用, 产生特别重大的社会影响。

“育才争光”奖奖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 获得公认与好评的优秀学生。具体条件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在科技创新活动、艺体、各种竞赛等中取得优异成绩, 获得省级一等奖;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感动育才优秀人物”奖奖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勤学、励志、助人为乐、奉献等方面对周围师生产生积极影响, 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受到群众公认和好评, 感动育才的学生。

“三好学生”奖奖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勇于与不良倾向作斗争, 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品行端正, 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学习态度端正, 学风严谨, 学习成绩优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体育达标、成绩优良的学生。

“优秀毕业生”奖奖励思想政治素质好, 品行端正, 团结同学, 遵纪守法;在校学习期间, 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校期间曾三次或三次以上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 或曾一次获得育才骄子奖、育才争光奖、感动育才优秀学生奖, 或曾一次被评为市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学习目的明确, 态度端正, 认真刻苦, 各科成绩优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身体健康, 达到并保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方面的优秀学生。

二、健康成才, 体育担当, 精彩纷呈

作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 学校打造男排和田径队, 多年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多次在全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比赛中获得佳绩。如今的重庆育才中学, 体育真是繁星点点, 获奖人数之多, 奖牌之多, 足以照亮重庆的天空。

1. 排球:

学校男排分别获得2014年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和中学生排球比赛的冠军。2014年以来校男排共21次获得市级比赛冠军。在市青少年排球比赛中, 有4名队员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有6名队员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校男排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中有4名主力队员荣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2015年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中, 我校男排获得第五名, 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 荣获2015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 田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上, 育才田径队聂银同学以7.22米的优异成绩夺得男子跳远第四名;在2014年重庆市田径锦标赛上, 校田径队聂银, 李坤志, 李健行, 文君, 李曼丽, 肖又文, 陈翰, 杨皓, 万吉程等九名同学夺得第一名;另有六名同学获得第二名。其中, 李坤志同学以13.27M的成绩打破了保持8年的市中学生男子铅球12.77M的记录;聂银同学以跳远7.36M的成绩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在2014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 我校高一10班聂银夺得跳远金牌, 初二10班雷皓然夺得3000米铜牌。我校田径队为九龙坡代表团在2014年重庆市田径冠军赛上夺得少年乙组团体第一名、青年组团体第二名、少年组团体第三名做出突出贡献。其中李坤志 (破市记录) 、李曼丽 (破市记录) 、李磊 (破市记录) 、聂银、龙鹏展、唐明灿、肖又文、孟雅鑫等八人夺得个人第一名, 另三人次获得第二名、七人次获得第三名。2015年重庆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 以我校田径队为主组成的九龙坡区代表队夺得少年乙组团体第二名, 我校队员共夺得8个单项比赛冠军, 并打破三项比赛市级记录。201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 我校十名队员顽强拼搏, 在全国192所顶级中学中, 我校队员共斩获2枚金牌、4枚银牌、一枚铜牌, 并取得该比赛全国男子少年乙组团体总分第二名, 大团体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 在重庆十一所参赛学校中, 金牌总数排名第一, 奖牌总数排名第一。

在2015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上, 我校田径队员努力拼搏, 再创佳绩, 斩获四金一银的好成绩。列全国14-15岁男子组金牌总数第一名, 奖牌总数第一名, 团体总分第三名。为重庆代表团夺得该比赛全国团体总分第一名立下汗马功劳。

3. 游泳:

在中国体育彩票水务杯2015年重庆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 我校队员奋勇拼搏, 共获得5个单项比赛冠军和2个接力比赛冠军及2个第二名和2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在2015年重庆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 我校运动员共夺得2个第一名, 8个第二名和3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并打破女子96—00组50米蛙泳市纪录。

4. 健美操:

我校健美操队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健美操、啦啦队锦标赛中, 获得啦啦操规定套路比赛一等奖。

5. 射击:

我校知名校友、国家射击队主力队员王涛, 在国家射击队2016年巴西奥运会组队选拔赛中, 以男子气步枪总积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进军该届奥运会资格, 成为重庆进军该届奥运会第一人。

6. 高尔夫球:

我校高尔夫球队队员张俊斌、庄主、金蔓入选新一期中国国家业余高尔夫球集训队, 并作为正编队员备战2018年亚运会。我校高尔夫球队在2014年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队际锦标赛中荣获冠军。其中, 金蔓同学获女子组个人冠军, 张俊斌同学获男子组第二名。在2015年全国业余高尔夫球希望赛海宁站, 我校运动员张俊斌勇夺冠军, 并获得了2015希望赛浙江海宁站“希望之星”奖项。在2015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南京站中, 我校运动员张俊斌夺得冠军。在2015中信银行中国业余高尔夫球巡回赛东莞站比赛中, 我校高尔夫球队队员金蔓勇夺冠军。2015年中国女子职业高尔夫于巡回赛“SRIXON XXIO女子公开赛”的三轮54洞比杆赛中, 代表重庆出战的我校高尔夫球队队员金蔓凭借出色的发挥, 打出总成绩205杆, 低于标准杆11杆的好成绩, 最终获得该项目并列第三名, 同时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最佳业余奖。

7. 国际象棋:

2014年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团体锦标赛中, 我校10名选手参加了其中4个组别的争夺, 共获得了2个组别的金牌和一个第三名。其中张岚琳、蒋丹怡以五胜四和积14分的成绩获得了女子甲组团体冠军, 并且同时晋升为国家运动健将。刘言、聂心洋、彭雄健以八胜一负积16分的成绩获得了男子乙组团体冠军, 同时获得了一级运动员称号。在国际象棋世界青少年冠军赛中, 我校刘言同学勇夺国际象棋世界青少年冠军赛14岁男子组冠军, 这是中国队在本次比赛中唯一获得一块金牌。2014年国际象棋中俄对抗赛 (团体赛) 比赛中, 我校学生刘言代表中国国家队出战, 帮助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 并荣获最佳棋手称号。在2015全国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中, 我校队员再创佳绩, 其中肖依依夺得青年女子组冠军;张岚琳夺得16岁女子组第三名。在2015年重庆市国际象棋锦标赛中, 我校运动员张岚琳夺得女子组冠军;刘言获得男子冠军;彭雄健获得男子组第二名;肖钧元、邹馨怡分获男子组和女子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其微博上感叹道:“中国是世界第一?至少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是。无论如何,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尔·盖茨称赞的是谁?正是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中国16岁“天才少女”侯逸凡。《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特撰文: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中国崛起, 那么这个人既不是某一位政治人物, 亦非互联网大亨, 而是16岁的侯逸凡。她代表着东方青春和智慧的形象。

三、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重庆育才中学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 创建之初更是中国艺术教育家和艺术家的聚集之地, 如任光、水华、戴爱莲、陈烟桥等。育才更是众多艺术家成长之地, 如陈贻鑫、杜鸣心、伍必端等。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缔造育才时, 就为她灌注了引领中国艺术风尚的不朽艺术气质, 这定然不会是一个伟大教育家的偶然所为, 也不是任何的机缘巧合所致。是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决定了他的这一选择: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 知识才可能成为人生的“强力引擎”, 才能驱动发现与创造之舟驶向所有未知领域;艺术与人结合, 人性才能减少粗鄙, 步入美丽的精神殿堂。做一个一般的人不难, 做一个有知识的也不难, 但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感、有内在精神气质的人, 很难。

因此, 育才中学在狠抓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致力于“创造艺术之环境”, 培育学生艺术的生活力。2014年, 学校艺术教育专家顾问组的成立为育才现代艺术教育增加了内力;学校高中艺科的开设, 再度聚集起众多国际国内文学艺术家走进育才, 与学生交流并举办讲座, 增强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高了艺术鉴赏品味, 开阔了艺术眼界, 也破除了名人的神秘感, 减少了盲目的“追星”冲动, 让学生真正了解艺术以及艺术精神与个人气质养成的关系。

针对升学和牢固艺术基础而开展的艺术教育, 是育才走特色教育之路的选择和重要内容。学校高中三年制美术、书法、表演、播音主持班的设立和推进, 为学校的艺术气质增加了新内容, 注入了新风采。校学生艺术团的民乐分团、合唱团、舞蹈分团、及戏剧队、管乐队等专业团队以及街舞社和拉丁舞社等学生社团也为更广大的同学发掘艺术天赋构建了更精彩平台。学校每年精心打造的艺术节, 更为全校同学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每年5月的艺术节都集鉴、展、唱、演、创为一体, 音乐鉴赏、影视鉴赏、书画鉴赏、美术书画校长收藏奖选拔、“我能我秀”才艺展示、世界顶级品牌德国施坦威钢琴音乐会、十佳歌手大赛、“舞动奇迹”舞蹈大赛、“寻找星主播”主挂人大赛、芭蕾舞卖场表演、时装秀、课本剧等艺术项目层出不穷, 是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 更是学生的狂欢节。

作为重庆市定点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 学校艺术团被重庆市教委授牌为“重庆市学生艺术团器乐分团和舞蹈分团”。学校强化艺术素质教育, 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多年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多次在全市乃至全国的艺术比赛中获得佳绩。学生艺术节目《三峡新校我们的家》荣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并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汇报演出。校园剧《山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比赛荣获金奖, 同时荣获最佳创作奖, 被列入了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项目。学校开办了书法、美术、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艺科班。

育才中学自创立以来, 一直秉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一切以学生为本, 不把学生局限于课堂进行“填鸭式教育”, 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地给学生自主创造和学习的空间,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学校目前有学生社团52个, 被称为52个“世界”, 学生在那些文化艺术的天地里快乐生活, 健康成长。学生社团主要分五大类:体育、文艺、科学、文化和艺术。全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创办。学校制定了社团管理办法, 规范社团的活动。各个社团都会定期举办多姿多彩的活动, 丰富同学们的生活。

近几年, 我校举办了3届育才校园文化艺术节, 根据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要求, 为响应全市减负提质“1+5”行动, 我校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演讲、书写能力和阅读、英语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激发广大同学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和动力, 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校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艺术节期间, 举办了“育才好声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育才杯﹒舞动奇迹舞蹈大赛”、“施坦威钢琴比赛”。艺术节闭幕式晚会, 展演了各项比赛推选出的和艺术团的精品节目,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参考文献

生活区育人 篇5

是时代的主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育人是育人的中枢,教书育人是育人的主线,服务育人是育人的责任。它们是学校工作的整体。正确认识处理它们的作用和关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基础;更是时代的主题。

一、教书育人

学校是一个教育集体,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崇高 职责,教师应当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一注重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有高超的教学基本技能,丰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还要有一颗品德高尚的心,去忠诚党的德育事业,在方寸之舟无怨无悔地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这种神圣不单是受业解惑,还孕含着思想道德品质的解惑。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去影响学生的一生。因而我校非常注重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一是积极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举办竞赛活动,使教师们入耳入心,产生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二是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作为教师考核和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三是教育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爱生敬业,(二)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的高底关系到能否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关系到一代人的前途与命运。我校教师的学历现都达到大专以上,但我们还是坚持加强理论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和名师引路培训。在理论培训中,由正、副校长主讲教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举办教师经验论坛,推出好的经验事迹。在教育 科研能力培训中,形成全校教师个个搞教研有课题,通过个人申报教研课题引导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从而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在新课程培训中,学校购置了课改教材,分组学习、探究,并积极组织教研,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这样带动了教师热心投入到新课改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名师工程中,我们注重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技能培训,每年寒暑假都举办培训班,由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效果很好。现如今我校教师都 能自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向名师学习是快速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好的教学经验拿过来通过个人的理解发挥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很适合年轻教师,因而我校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如今我们已经形成名师群体。为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激发他们再攀高峰的斗志,每年省、森工、管局、教育局举办的名师大赛,我们都积极鼓励他们去争银夺金。我们学校还设有“德才兼备楷模奖”,并有奖励资金。现在我校有省级教学能手1人,总局级教学能手5人,林业局级教学能手6人,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2人。他们正活跃在三尺讲坛上,带动着全体教师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几年来,我校的教学成绩显著,小学升初中连续5年名列前矛。2002年被林业局评为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林业局比赛中都能获得名次。

(三)注重课堂教书育人。课堂教书育人,是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业务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教学《藏在花朵背后的美丽》在完成文化知识后教会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和赞赏。教学《待人要宽容》一课时,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待人遇事要用真情去理解。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要使学生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关心帮助 残疾人-------。通过教学不但教会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教会了学生用爱心去对待社会,让社会充满爱心。

(四)注重开展各项活动育人,我们首先用节假日开展不同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日、助残日、爱鸟日、环保日,带领学生到校外做好人好事的同时开展宣传活动。“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我们要开展庆祝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习惯养成都进一步得到提高。二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开展数学、语文、朗读、作文、美术、体育类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增强天生我才必

有用的自信心。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由于我们注重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林业局举办的卡拉0K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都获得了好成绩。

二、管理育人

学校领导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成为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一)我校班子成员为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树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了学习制度、考评制度,在刻苦钻研业务的同时。积极参加林业局、管局、总局举办的科级领导干部培训、校长业务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班等。校长和副校长在三年中自学考试获取了成人自考本科学历,使业务水平和管水平提高一层。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洁奉公,从严治校,勤俭办学是学校的终旨。校领导率先长者垂范,处处起带头作用,遵章守法,精心安排工作,是校师生们比较信赖的领导集体。

(三)关爱师生,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调动工人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师生的生活,有困难及时解决,对那些积极进取取得成绩的师生给以表扬奖励,对那些有错误思想落后的及时进行耐心教育,正确引导,经常深入食堂、宿舍调查了解吃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几年来的工人作经验,我们体会到管人首先要管心,教师们所具有的自尊、自爱、自信和渴求民主,不主观、不盲从、重情感的心理要让他们尽情发挥释放,给他们创造良好舒畅的工作环

境,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达到了“士为知己者死”效果,实现管理出优秀人才的目的。

三、服务育人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远离父母,吃住在学校,就读期间正是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学习压力大,我们通过服务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诚实夺信观念、文明礼貌、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一)行为育人。以兢兢业业的服务和对学生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使学生 有家的感受,我们的终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后勤人员既是服为员又是教师,公寓化的管理中,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服务育人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24小时都有专人管护学生,吃、住、洗漱、看病都有食、宿教师为他们服务。有的学生小自己不敢睡,值班老师就把他们搂在身边,有的尿床老师就给他洗,还安慰他并提醒他及时起夜。春、秋两季天气寒冷以没到取暖期老师们就一一为学生灌热水袋。无论是严冬还是夏夜学生病了教师们都要带学生去看病喂水、喂药。他们的行为教育感染学生,学生亲切地称他们为生活妈妈。

(二)制度育人。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园,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准则,通过制定出一系列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服务管理中严格按制度要求管理学生,培养自律性和责任感。如今我校学生养成了尊守制度的好习惯。

生活化育人精细方式的探究 篇6

关键词:生活化,育人,策略

新桥中心学校创办于1918年2月, 前身是“福建省立长汀乡村师范”的附属小学。这所学校是根据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办学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乡村师范成为革命的摇篮, 许多师生先后走向了革命道路,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亚光、童小鹏、何廷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历年来一直从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本着传承历史、发扬传统的立意, 学校认真践行“陶研兴校、生活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做到精细化管理, 生活化育人, 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一、传承文化, 促进生活育人环境精细化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提升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我校传承校园多年文化积淀, 精心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生活教育校园文化。一是精心打造, 彰显学校文化内涵。为了凸现乡师的革命传统和学校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渊源, 我校建立了集校史室、荣誉室、陶研室为一体的“陶研展室”。同时, 对每一幢建筑楼进行了命名:“行知楼”得益于“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1]的学习真谛。“博爱楼”从“爱满天下”[2]中得来。“师陶楼”, 表达广大师生以陶为师的意愿。“求真楼”, 来源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的名句。“荣兴图书楼”是原省立乡师校长阙荣兴的子女以父亲名义捐建而因此命名。二是分区布点, 展现校园文化景观。校园分区布局, 划分为运动区、乡师旧址群、生活区、教学区和后山阅读学习区等五个区域, “运动区”简洁大方, 布置了“我运动, 我快乐, 争做行知好少年”的大幅标语。“乡师旧址群”是按原貌修复的建筑群, 以“陶研展室” (原乡师办公室) 为窗口展现当年乡师光荣而不平凡的办学历史。“生活区”中的“桃园”寓意“陶园”、“桃李满天下”之意。“教学区”中的“百年古樟树”景点, 展现的是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后山阅读学习区”建有“思乡亭”, 为了纪念新桥旅台校友捐资建校的义举而建立的。师生登亭眺望新桥美景, 充分感受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以及感慨解囊、回馈母校的义举。师生们徜徉在生活教育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三是精雕细刻,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重新修建了师陶园, 在校园内种名贵花木, 给树木挂牌命名, 美化校园。在校园内适当位置摆放大石头, 雕刻“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等陶行知的名言, 打造了校园“石头文化”, 进一步营造了师陶、研陶的氛围, 提高了办学的品位。

二、以陶为师, 促进育人队伍管理精细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全体教职工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风范为座右铭, 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情感去从事教育工作, 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一是建和谐。学校在强调科学管理的同时, 强调人本管理, 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重师德。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 从职业型教师转变为事业型教师。三是抓学习。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了《陶行知全集》、《八闽行知路》、《陶行知名言警句》、《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等书籍供教师学习研究。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 即:读一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 记一本业务学习笔记, 选一个课改子课题进行研究, 上一节课改汇报课, 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四是练技能。要求教师做到“五练五结合”:“五练”是在完成训练作业中练, 在行家与名师的指导下练, 在课堂内有意识地练, 在课外闲暇时间自由练, 在开展竞赛、活动中练;“五结合”是岗位练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与教师培训相结合, 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 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确保了岗位练兵活动的务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三、开展陶研, 促进生活课题研究精细化

为弘扬乡师办学传统, 我校在省、市陶研会的指导下, 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现正在开展三个省级课题研究:省陶研课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省课改课题“爱读会读, 知行合一”和“‘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等三个课题, 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研究, 实现教学做合一目标:

1. 扣紧特色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精心选题。

省陶研课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我校一直从事的教学研究, 也是我校创特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省课改课题“爱读会读, 知行合一”这个课题的确立依据是我校图书馆为省示范图书馆, 有藏书3万余册, 让学生爱读会读, 达到知行合一。“‘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课题, 是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而确立的课题研究。

2. 建立教研网络, 全员参与, 务实研究。

中心校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构建了“中心校—完小—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教研网络。中心校把三个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 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特长选取课题进行研究。中心校下属的五个完小也根据实际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与中心校同步进行, 做到既独立又统一, 整个中心校校校联动, 教师之间人人互动。

3. 注重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

课题研究的最关键一环就是成果的总结提炼, 我校“‘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总结形成了“试·研·创”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试做 (生疑) —研做 (假设、验证、归纳) —创做 (应用) ”教学模式。该研究成果在《生活教育》杂志2013第12期刊登。“‘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课题, 学校在研究过程中, 编辑了低、中、高三个年段, 每个年段分上、下两册共六册的“求真”乡土教材《行与知》供学生使用。

四、教人求真, 促进生活课堂活动精细化

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大课堂实践陶行知的“六大解放[4]”、“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以陶行知“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的育人观为指导, 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育人实践活动。

一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 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 在教学中取得生活中的钥匙, 适当做变形处理, 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它的基本思想是:以生活为中心, 将抽象的列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学科知识。通过学生学以致用, 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如数学实验班总结了“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的教学经验: (1) 生活中找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生活中学数学。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 (3) 生活中用数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规范组织“行知学校少年宫”活动,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在去年秋季开始成立了“行知学校少年宫”, 设立了客家木偶、器乐、书法、美工、科技制作等13个活动项目, 其中客家木偶是学校少年宫的特色项目。学校科学组织少年宫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达到生活育人目的。主要做法是:

1.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实际确定活动项目。

学校设立的13个活动项目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及学校实际确定的, 这样便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2. 确定项目辅导员, 组建管理网络。

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到两个辅导员负责, 根据需要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 如客家木偶项目就聘请了两名校外辅导员。每两个项目有一个学校行政负责, 每四个项目有一个校级领导负责, 校长对整个少年宫活动项目负责, 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网络。

3. 纳入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

每周的二、四下午第三节和周六上午为学校少年宫活动时间, 学校把少年宫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 要求每个辅导员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每节活动课教案, 学生上课点名, 学校定期进行活动进度检查等, 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达到“生活育人”目的。

三是寓教于乐, 解放学生手脑, 提升社会育人效果。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在学校“行知少年宫”, 学校后山“行知实验园”实践活动外, 还把当地的养鳗场、远山果菜公司、敬老院、茶场等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 聘请校外辅导员,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做好四个环节:我“学”、我“说”、我“做”、我“写”, 学生由“学”到“说”, 由“做”到“写”, 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由身边的农村、农事感悟生活教育的内涵, 积极开展“争做小陶子”、“我为生活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 组织学生开展诵“陶诗”、画“陶画”、作“陶歌”、讲“陶事”等活动,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真、善、美内涵。通过引入陶行知思想, 借助学校图书馆和新建的乡村少年宫等资源, 我校还积极开展“争做小陶子”、“我为生活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达到实践育人、社会育人效果。

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只要我们把特色学校管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 特色学校办学质量将不断提高, 办学内涵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生活区育人 篇7

一、学生公寓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清华素有生活教育的传统,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给学生公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学生公寓的新功能。随着紫荆公寓的建成和硬件设备的改善, 清华大学学生公寓条件显著提高, 学生公寓不仅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也日益成为学生学习和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场所。公寓是学生在学校中精神最放松的场所, 体现出学生真实的生活素质和道德水平, 因此通过公寓生活加强学生生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新要求。伴随社会不断发展, 对毕业生具备的能力要求也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根据《清华大学2007年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007年12月10日) 》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现在清华毕业生最弱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 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心理素质也相对不够 (见图1) 。在清华校友看来, 在本科生培养中要进一步加强的培养环节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次是“团队意识”的培养 (见图2) 。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差距需要诸多方面共同努力进行培养, 学生公寓就是其中之一。

3.公寓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发展。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对公寓的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 “育人”理念得到大力贯彻, 科学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 公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2年紫荆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中具有硕士学历的14人,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超过总人数的81%, 这为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贯彻执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本科生公寓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

学校相关部门一直努力探索和完善本科生公寓管理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诸多新思路、新做法, 不断改进和加强公寓育人的成效。

1.公寓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清华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是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下属机构, 由与学生公寓服务与管理相关的学生工作部门、后勤工作部门、财务处、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计16个单位的18名代表组成, 下设若干工作小组, 分别负责学生公寓服务和管理的有关工作。公寓管委会自2004年成立以后, 切实加强了学生公寓的工作力度,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公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2.公寓工作助理制度的推广。物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处2004年10月开始在本科生公寓试点设立学生公寓工作助理, 2006年正式纳入学校“三助”岗位, 目前已推广到所有本科生楼。工作助理是楼委会队伍的第一负责人, 在成立初期以卫生检查为突破口实现了检查成绩落实到人, 同时负责协调楼内各学生组织共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开展生活素质教育工作。

3.公寓辅导员制度的建立。2008年8月开始, 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处在本科生公寓联合开展了公寓辅导员试点, 2009年8月试点范围从紫荆12号楼扩展至7栋楼, 并最终在2010年1月经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批准正式推广。经过一年半的试点, 确定了新型本科生公寓管理模式 (见图3) , 进一步聚合了后勤工作系统 (物业管理中心) 和学生工作系统 (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学生工作组) 的力量。

通过试点, 明确了公寓辅导员的使命以学生生活素质培养为目标, 与各级学生工作队伍紧密配合, 以公寓环境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安全宣传教育、宿舍卫生评比为载体, 引导学生增长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 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态度,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经过1年多的试点, 2010年1月15日,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原则同意设立学生公寓辅导员并进行推广。截止到2012年11月1日, 有10名公寓辅导员正式上岗。

三、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取得的效果

探索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 提高学生生活素质所取得的成效, 可通过公寓满意度提高, 宿舍卫生状况好转、学生责任意识加强, 安全技能提高等方面体现出来。

1.学生公寓满意度持续提高。学生对公寓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反应了相关工作的效果, 同时对改进服务质量具有指导作用2006年物业管理中心建立满意度测评模型, 每次通过调研约4000名师生, 了解他们对物业管理中心各项工作的满意程度。新模式试点后, 学生公寓满意度从80.3提升至84.7 (见图4) , 表明通过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 学生公寓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学生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2.学生公寓违纪数量有所下降。针对院系处罚标准不一且事务性工作量较大, 改变原有的由院系实施留宿、使用违章电器等公寓相关违纪行为处罚的模式, 通过公寓管理委员会统一进行全校学生公寓违纪行为的处罚, 由设在物业管理中心的管委会办公室处理事务性工作, 并在公寓内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公寓辅导员队伍和公寓工作助理队伍的建立, 有力地配合了院系的公寓工作, 学生公寓违纪从2005年秋季学期的28起减少到2012春季学期的1起 (见图5) 。

3.学生宿舍内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一直是宿舍管理中的棘手问题。通过完善公寓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了宿舍卫生治理的长效机制。2007年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卫生管理细则 (试行) 》, 统一了全校卫生检查标准和奖惩办法, 为管理宿舍卫生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建立学生楼层长分队, 建立了每周四的卫生清扫制度, 加强了学生对宿舍卫生的重视。通过公寓辅导员日常走访和定期检查, 不断完善卫生整改机制, 督促卫生较差宿舍和个人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宿舍环境。2012年, 我校学生宿舍卫生达到良好以上宿舍数量的比例超过96% (见图6) 。

4.学生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在优质公寓基础服务的同时, 通过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引导, 公寓文化氛围的营造,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促进学生自觉加入到公寓生活的建设中来,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目标。以社区志愿活动为例, 参与社区生活的志愿者达200人次, 有9个院系、20多个班级参加了校友接待、卫生死角清扫、义务楼长、给保洁保安当老师等社区志愿活动, 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毕业生离校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文明离校的活动中来, 捐赠衣服、奉献爱心, 清扫宿舍卫生, 以主人翁的精神, 共同建设美好公寓环境。

5.学生安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公寓会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包括新生安全教育, 日常宣传, 定期走访, 119安全宣传周等, 通过滑绳表演、消防演习、实地讲解、灭火器实操、视频播放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 掌握灭火器的学生由2009年的70%增长到2011年94%, 掌握疏散逃生技能的学生由2009年的85%增长到2011年的95% (如图7、图8所示) 。

6.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深入。随着公寓管理队伍的不断完善和生活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围绕生活素质开展的课题不断深入, 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被认可。2010年《完善公寓工作模式, 提高学生生活素质》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扎根学生公寓阵地, 加强学生安全保障》获得2011年后勤优质项目, 在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2011年年会上获得公寓文化建设成果获得一等奖, 报送的论文《本科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初探》也获得一等奖, 其中《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课题及《生活素质体制机制课题》获得学校重点支持项目。

三、对公寓工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久的场所, 学生公寓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也必然要求建立完备、科学、高效的公寓管理模式。清华大学在生活素质教育方面, 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探索:

1.完善生活素质评价体系。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 以“物业”为主要关注点, 学生公寓的物业服务质量指标基本建立———以北京市教委牵头制定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为代表, 而以“学生”为关注点, 在学生生活素质培养方面, 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系, 对公寓育人功能进行科学量化地评估。通过课题研究, 虽然已经确定了生活素质教育目标, 并建立了SHICE评价系统, 但评价效果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2.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建立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 可以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 共同提高学生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 需要学生工作系统、后勤工作系统、院系等众多单位齐抓共管。以学生宿舍卫生工作为例, 好像与每一个部门都有关, 但是, 关系又不是那么明确。这需要从学校层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牢固树立“育人”的意识, 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促进工作的改进。探索生活素质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 促进生活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扩大公寓辅导员影响力。从试点至今公寓辅导员虽然已有四个年头, 但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公寓辅导员作为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关键岗位, 负责统筹协调公寓管理员、公寓工作助理以及其他服务人员, 而且直接面向学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 责任重大。作为新生的队伍, 其管理体制还待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还待探索, 绩效考核体系还待健全。而公寓辅导员的影响力, 还需要与公寓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一同成长, 增强学生对公寓辅导员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 学生公寓在满足学生基础服务的同时, 更多的体现了公寓育人功能, 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生活素质方面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学生公寓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 探索公寓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 分析公寓管理新模式取得的效果, 并对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思考和展望。

生活区育人 篇8

关键词: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精神扶贫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经济贫困,而且因经济贫困、心理因素等出现精神贫困,面对贫困大学生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

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的培养职能来讲,高校承担着人的伦理本性的塑造功能。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 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因此,教育应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应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一、全面育人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育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贫困生的经济拮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调适能力、性格和人格健康,表现为极度自卑或自尊、敏感、多疑。人的健康不仅包括健康的身体,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际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极易出现心理冲突,而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由于额外承受来自经济上的、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更易出现心理困扰等“疾病”。因此学校教师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扶贫”,使贫困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全体育人

(一)注重发挥辅导员的前沿作用。

辅导员驻守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沿重地,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直接管理人员,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情况,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的情况详细了解并建立书面档案,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及时更新学生信息。同时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方法,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发挥心理教师的防治作用

1.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

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通过家访、个别访谈、问卷、档案归类,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心理情况的变化,在原有心理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为预防心理疾病,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供保证。

2.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贫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贫困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过错,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追求知识,发展自我;加强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水平,增强对现实困难的应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贫困生开设“专家门诊”,聘请有关专家针对贫困生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办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进行具体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极个别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专家和自行选择书信、电话、私谈等保密方式,以求帮助,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合理的疏泄渠道,精神压力得到及时的排解,消除心理消极因素。

3.高级功能,发展自我,健全人格。

开展体验式培训, 从心灵深处触动贫困生,主要针对贫困生开展类似于成功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培训, 引导贫困生获得转变, 正确认识贫困问题, 全面了解自己, 客观评价、欣赏自己, 自信、自尊、自强, 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将这一先进的理念用于对贫困生的帮助, 效果会比单纯的经济助困有效得多。这样的一段体验式培训经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助困是一时的, 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而心灵助困的作用却是长远的, 彻底的。在帮助贫困生时, 真正让贫困大学生走向现代社会, 让他们的心灵在现代物质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三)注重发挥优秀贫困生的榜样作用。

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勤工助学先进个人, 营造“ 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 的氛围。发掘贫困生特长,帮助树立信心。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心理问题在成绩一般、无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发生的几率较高。而在学习成绩好或有某些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则明显低于前者。而且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表明自信对于贫困生发挥巨大的心理影响作用。因此,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应尽力创造机会发掘贫困学生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强能力,创造条件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掘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适应与他人的沟通与调适。

(四)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交流作用。

各班由学生干部与贫困同学间建立一对一帮扶制, 多渠道关心贫困生,这种帮扶方式比较传统, 但对于经济上、心理上和学习上都困难的学生来说却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贫困生缺少的正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同龄人之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沟通。各班由学生干部担任心理委员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五)发挥贫困生社团的陶冶作用。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贫困生应多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 多和周围的人交往, 让自己逐渐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另一方面, 在社团组织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能力。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同时,学校还应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改变他们封闭、内向、孤独的个性。如成立贫困生自己的组织——自强社, 由贫困生自愿组成, 学校给予物质支持。在这个群体里大家站在一个起点上, 相互之间较少有歧视或轻视之嫌, 较多的是相互鼓励和支持, 在这里很多贫困生有了归属感, 找到知心朋友。这个社团定期组织贫困生座谈, 发表自己勤工俭学的感想, 畅谈自己的心理困惑, 学习应对各种挫折的心理学方法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的方法, 并在每年新生入学不久, 组织有勤工俭学经验的高年级贫困生讲座, 把自己助学的经验传递给低年级的贫困生。

(六)注重发挥思政教师的教育作用

(1)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信意识。

帮助贫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懂得,家庭的一时贫困,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一个磨炼,“苦难也是一所大学”,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贫困压垮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

(2)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

帮助贫困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针对一部分贫困生身上所存在的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等问题,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凡是有助于完成学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报酬,在劳动中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同时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立意识。

帮助贫困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真诚地为贫困生服务,循循善诱,真心关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少贫困生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学校各种减免、各项捐助是自己应该得的,要帮助他们坚决摒弃这种思想。

(4)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以及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 既是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也是对贫困学生的期望。将贫困生对社会的关爱、对他人的关心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有意识地组织一些“ 受助者助人” 和“ 爱心传递” 等实践活动, 倡导贫困大学生带头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如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秩序、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等来表现自己的感恩意识,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升华情感, 提高素质, 体验人生价值,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诚信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约束,学校必须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受助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助学贷款政策教育,有效提高受助学生的诚信素质,构建起助学贷款良好的信用基础。

(七)注重发挥学生处的管理作用,完善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贫困生档案,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 并动态修改贫困生档案,开展跟踪性的教育和救助,对于贫困补助的审批要与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适当挂钩,对于那些违反教学秩序的学生坚决不批,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期考试有多门不及格的也适当不批或少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

三、全程育人

(一)制度育人。

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贫困大学生的伦理关怀,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实行“伦理偏爱”。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在符合正义的自由平等原则基础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 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的“差别原则”, 即对出身和天赋不平等的人进行伦理偏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制度与伦理是融为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渗透了伦理精神,其宗旨是关注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 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利益, 实现利益的分享与共享, 以促进和保障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作为高校, 应该在入学、评优奖励、资助项目、就业、文体活动等学生工作的项目中, 在不违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前提下, 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适当的倾斜照顾。如对贫困大学生的入学“绿色通道”的制度设计,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等,从而给贫困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到台前, 勇敢和自信地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能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学校和集体对困难群体的温暖,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育人。

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伦理品质。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反映, 表达了管理者对管理实践过程与结果的“ 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者也是学校制度的伦理精神的实施者。因此, 学校管理者伦理品质的提升, 是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和实施伦理关怀的主观条件。“润物细无声”,贫困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社会的阳光。

(三)教书育人。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绝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和心理老师的责任,所有的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每个老师在教书的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积极健康的伦理关怀,以致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大学校园的集体温暖,使党和学校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普照到每个贫困大学生的心里,并演化为对党、对政府、对学校、对班集体的认同和信服,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高校的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贫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受环境负面影响诱发的。因此,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本人,还要与这些学生的身边人进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格与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学生处、系领导、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优秀贫困生等的作用,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使他们既能“经济脱贫”又能“精神脱贫”。

参考文献

[1]王晓倩,潘俊,大学生助学模式新探:从经济助困到心灵助困[J].高教研究,2006,10.

[2]符晗,刘海华,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蔡立彬,陈莹林,良盛李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5]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

[6]孟新.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J].江苏高教,2003,6.

[7]赵观石.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

[8]梁军,邱杰程,亚利.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上一篇:古典概型教学实录下一篇:物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