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制度

2024-12-23

大学生“村官”制度(通用12篇)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1

一、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村官”计划

大学生“村官”, 指的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选聘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已经当选村支书或村委主任的工作者”, 又称大学生村干部。“村官”之所以打上引号, 因为它是一个简称或通俗的叫法。

1995 年, 江苏省推出“雏鹰工程”人才培育计划, 13 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徐州市丰县农村担任基层干部, 拉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序幕。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 年开始, 用5 年时间选聘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截至2008 年10 月底,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远远超出原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 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 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 培养造就具有基层实践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战略决策。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以后, 大部分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 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有的利用计算机知识, 负责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 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有的结合所学专业, 在种植、养殖、果蔬栽培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 带领村民致富;有的依托党员服务中心、“老娘舅”工作室等, 为村民提供法律、心理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也有的运用所学知识, 参与村里的一些规划、管理和建设等, 为农村带去了新观念、新知识。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 年富力强, 思维活跃, 工作热情高, 自我价值体现的意愿较强, 有想干、愿干、干好的意愿。但由于他们初出校门、任职时间短, 对农村情况和政策法规不够熟悉, 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 缺乏处理农村日常问题的经验, 知识的结构性欠缺比较明显, 妨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大部分热情、开放, 因此他们可以在自己工作的村子里面更好更快地与人沟通。农村工作不同于政府大院, 它需要实实在在地与农民接触.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大学生村官个性独立、善于发现问题, 使得他们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个性, 并且有勇气用独到的眼光解决农村问题, 并带动农民跟上时代步伐, 发家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们往往发现, 有时他们提出的过于独特的解决方案, 要么不得人心, 无法实施, 要么实施后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些大学生过于狂傲不羁, 其特立独行的性格有时在农村工作中会举步维艰。而高校专业教育多以城市为导向,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 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农村实际问题。

2.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 对大学生村官理解不够, 不能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甚至持有排挤心理。加之农村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等矛盾和问题突出等等, 面对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很难适应, 无从着手应对, 甚至感到彷徨、迷惑或无助。这就会挫伤他们的激情和意志, 难以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有效开展工作, 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工作纪律性不稳定。 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同时, 还要考虑自己的生计以及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有的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这不为大过, 但有人则是顾得了这边, 却顾不了那边。大学生村官在村里面成了摆设, 村民们半年甚至一年见不到一次人。这样, 大学生村官本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满意自己的实际权力过小, 无法实施自己的想法, 因此工作中懒散, 自己却不以为然。

4.功利心态、投机心理。 个别人把到农村工作当作“短期行为”, 把当村官作为就业的权宜之计。有的只是看中其优惠政策, 把当村官作为今后谋求好工作的一个筹码、跳板, 是奔着“好处”去的。

5.缺乏组织管理经验。有的大学生村官独立性强, 在工作中逞一时之快, 先斩后奏, 导致工作陷入困境。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当地主要干部的助手, 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上下级权力观, 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 做到不越权、不干涉当地主要干部的工作, 严守自己的工作界限。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 必须向当地主要干部报告, 并提出相关意见。

三、建立基于360°绩效考评方法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至今尚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村官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 相关配套的跟踪和监督体制也仍在制定完善中, 使直接管理部门或具体管理者无法可依, 甚至有法不依, 对大学生村官没有形成外在压力。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分配、下放后, 就基本属于“自由状态”了, 有一些则被乡镇政府留下来担任党委秘书或行政秘书, 最终造成“干和不干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关键要解决好管理问题。要端正相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的态度, 提高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主要任务, 从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等有关制度规范, 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来衡量, 防止相同政绩而出现的褒贬不一。对遵守有关制度规范、纪律规定的情况要如实记录, 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 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要及时给予奖励,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经严格考察确认后, 可予以辞退。

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考核评价体系, 应针对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现状, 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分期评估, 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二是注重过程, 加强监督。既要重视对政绩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更要重视日常工作过程的监督, 对工作中的缺点或错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三是综合评价, 客观透明。

360°绩效考核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最初是英国军方的一种考核体系。近年来, 360°绩效考核方法开始风靡全球。它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以及被考核者本人分别担任考核者, 从多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考核, 再通过一定的反馈程序, 促进被考核者完善自己的工作行为并提高工作绩效。因此, 可借鉴360°绩效考核模式, 由上级党委、村级“两委”、当地群众共同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也就是说考评主体包括村“两委”、上级党委 (比如镇党委) 、 村官本人、村官所在村的群众等。村支部书记要做好平时督查, 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 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指导办公室。乡镇村官指导办公室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 对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每半年各镇、村要组织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 考评表格参见下表。

根据上述表格, 采用360°绩效考评方法, 评定出大学生村官的优劣等次, 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 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向上, 奋发工作。要公开考评结果, 建立业绩档案。要通过综合评价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对表现特别优秀的, 可根据工作需要优先提拔, 但一定要坚持按照“风清气正、确保质量、好中选优、公开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 严格程序, 严明纪律, 严格监督, 真正把热爱农村工作, 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好青年选拔进来、稳定下来、使用起来, 让他们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对那些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和不称职的, 或者只把岗位作为过渡、作为跳板, 不安心工作、挂名不办事、出勤不出力, 甚至只报到不见人的村官及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村官, 经组织考察确定后, 清退出村官队伍。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 定期进行月评、季评、半年考评, 填写大学生村官考评表, 最终按一定比例进行年终考评。考核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政府相关部门评分”按比例相结合的模式, 其中互评包括村民意见和其他村官意见。每年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并预留意见反馈时间, 考核机构组织人员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将最终结果记入管理档案。

4.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台账, 一人一档, 跟踪服务, 动态管理, 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考勤、奖惩情况, 定期分析他们在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跟踪不断线、管理不放松。坚持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改变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 实行定期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综合比较和全面衡量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 重点了解和掌握工作实绩, 注重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 把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以及奖惩结合起来, 激发其一心一意干事业、放心放手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建议采用基于360°绩效考评方法, 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 以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360°绩效考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胡跃高.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N].光明日报.2008-03-25.

[2]刘继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9 (1) :88-90.

[3]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2) :158-162.

[4]梁晓凤.对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管理观察, 2009 (3) :34-35.

[5]段爱勤.新农村视角下健全大学生村官运行机制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 (4) :39-41.

[6]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工程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3) :25-26.

[7]沈雪峰.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 (3) :24-25.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2

——对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08-2 张阳

【摘要】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由十年前的尝试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成形制度。本文以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为例,从动因视角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初衷与现实状况的反差,从各方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探寻原因,认为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必须整合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2007年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衡东县共选聘了44名大学生任“村官”。其中大专8人,占选聘人数的18%,本科36人,占选聘人数的82%;男性23名,占选聘人数的52%,女性21名,占选聘人数的48%;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20名,占选聘人数的45%。目前在岗26人,其余均已通过招考正常流动。考出的18人中,考录为公务员16人,2人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衡东的运行情况,我们走访了县委组织部、人事局、编办等部门,深入城关、甘溪、新塘、霞流、莫井、荣桓、大浦、吴集等乡镇,走访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及其所在乡镇领导、村干部和群众,共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召开座谈会10余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在衡东运行状况与制度设计所期待的结果相距甚远。

一、制度设计初衷与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反差

1、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困境。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直接动因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农村村级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存在断层现象,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管理模式老套,缺乏活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设计就是想通过引入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激发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大学生村官年轻,有活力,掌握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所以认为他们落实到农村基层后,能够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首先,大学生村官学无所用。衡东县26名在岗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农村最需要农技类的人才只有1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1人,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专业5人,其他的就是模具设计、英语、语文、物理、法律、经济学等与目前农村发展关联不大或者毫无联系的专业。对所修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的调查显示72%的人只是偶尔用到一些,作用不大,15%的人用到一些,13%的人完全用不到。

其次,大学生村官融不进村。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女大学生村官的增多,各级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把大学生村官主要集中在乡镇住宿和生活。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使大学生村官难以真正下到村里面。有些地方乡镇政府截留大学生为乡镇政府工作,名义是到村任职工作,实际上成了乡镇政府的临时工。还有一部分人住在自己家里,村干部喊他去他才会到村里。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才去村里打个转。甚至还有个别人挂着“村官”的名,从没到过村。大学生村官们不能深入了解农村、农民的情况,很难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更别说起到带领致富,促进发展了。大学生村官日常的工作基本上局限于抄抄写写,看看走走,在问及任职期间是否提出过被采纳的意见时,50%以上的村官从未提出过,其他的人回答不是提出未被采纳就是提出被采纳不多。

再次,干部群众反应冷淡。这次调研我们走访了部分有大学生村官的村镇。我们发现作为接纳方的村委(社区)很少有把大学生当成己方的一员给予充分重视,而是仅仅将他们视为上级相关部门下派到农村的实习人员。有的村干部坦言,大学生任村官都是权宜之计,许多人不满三年就离开了,他们的心思不可能会放在农村,我们有什么重要工作也不敢交给他们。群众对村官更无热情,不少的群众不知道自己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这回事。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村官考核也是流于形式。虽说有具体的考核方案,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村镇考核人员抱着一种“好好先生”的心态应付了事。

2、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的困惑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第二个直接动因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许多大学生选择任职村官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按照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聘期一般为1到3年,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仅仅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聘期满后,池中水必须放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有这样几条:鼓励续签合同担任村干部、择优选拔到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任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学习。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没有一个村官愿意选择续签合同。他们认为一个外乡人担任村干部,要想获得村民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况且目前农村干部每月500--600的工资,也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自主创业需要经验、资金、项目和人脉资源,这些也不是普通大学生所能具备的。这几种选择中,只有考公务员和继续学习是比较可行的,但是竞争相当激烈。

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第三个动因是对待村官的出路上,制定了许多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这也是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当村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衡东县启动这项工作以来共选聘44名大学生村官,已经有18名正常流动出去,其中2人考上公务员,2人招聘进事业单位,在岗的26人中又有十多位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笔试入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人选择从事村官的是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准备。他们都是冲着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优惠条件去的,任职村官只是他们考公务员的一个台阶,一块“跳板”,或者说是他们的一个“蓄能充电”机会,他们的主要精力也摆在公务员备考上。在调研中,还有不少的村官跟我们抱怨村里的工作太繁琐,以至于没有太多的精力备考。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起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的效果,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村官任用。而制度设计的优惠政策恰恰又造成了这种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困境的原因探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初衷与现实的反差问题,实际上是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问题。从哲学角度分析,价值是标志客体存在与主体需要之间能否适应的关系。公共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考虑政策目标与政策主体需要之间的适应关系,这就是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价值选择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核心问题。在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方面,关键的问题是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判断问题。价值判断主要是指作为结果的价值判断,即对客观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和断定,并且依据判断的结论,制定或者修正公共政策。

大学生村官制度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群体。各种主体之间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现实和初衷的反差。

1、中央政府的价值取向

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随后又考虑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中央更加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对于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价值。大学生村官和其他下基层的大学生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更具有长远和战略方面的考虑。因为培养大学生村官熟悉农村情况,经过艰苦环境磨炼后能够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这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政干部队伍来源结构,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具有非常重大意义。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一种简单的权宜之计,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战略思考。

2、乡镇政府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对于乡镇政府有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在村子,而相关的工资、福利等项目也是基本上由上级政府支出和管理的。因此,乡镇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基本上是持中立的态度。当然,在实际工作工,乡镇政府也尽可能利用自己对于村子的影响力,通过借调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无偿地为乡镇政府工作。

3、村民自治组织的价值判断

村民组织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宗族势力、风土人情复杂,村民不希望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外来人参与到一些地方事务中。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非本地村民,村官身份非村民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工资由财政包干,与村民没有直接可见的利益关系,所以他们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非常低的。

4、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村官群体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判断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这个群体而言,选择到农村任职工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是因为就业困难,想通过到农村锻炼,为将来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积累资本。其二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希望到农村磨练自己,也真正为农村做点事情,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三是希望在农村寻找创业机会。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解决就业,为考公务员和深造做准备是主要原因。真正想在农村有所作为的微乎其微。这除了大学生村官本身能力不强以外,身份的不确定也是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第十一条指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大学生村官对带领发展经济也难有热情。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沉不下心在农村发展,自然也就很难找到在农村的创业机会。

大学生村官制度涉及到各种主体之间,他们的价值分析与选择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正是这些价值冲突,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与困惑。因此,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必须整合各种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三、走出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困境的路径选择

要走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困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源入手,从制度设计的动因角度出发,在整合各种主体的价值取向上寻求破解之道。

1、立足需要,严把准入的“大关口”。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第一动因是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需要应是大学生村官准入的前提条件。首先在考察内容上既重德又重才。即选拔大学生“村官”时既重视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政治面貌、学习状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也要重视专业方面的因素。目前要特别鼓励科、工、贸、农、林等专业大学生担任村官,使国家人才政策扶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互为统一。二对于拟选派“村官”进驻的村子也应摸清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以便科学安排,以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村级组织需求,大学生的发展诉求相统一。

2、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大舞台”。要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他在农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一是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做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并将此作为机关年度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消除村干部中存在的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实习或过度”的狭獈思想,给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乡(镇)村对大学生村官培训教育、帮带支持,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基层工作能力。把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帮扶工作纳入乡镇干部、村干部年终考核范围。三是要特别鼓励大学生村官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并予以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各项政策扶持,从而使国家的村官制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诉求。

3、提高福利,提供保障的“大网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套能切实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障其正常生活条件下的待遇制度。目前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实行的是固定工资报酬制度(大专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050元),工资水平严重偏低,仅能满足基本日常生活开支。这种固定工资报酬制度不能真实体现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优与劣,因此,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工资考核制度,通过设立年终考核奖、加入工龄补贴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应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另外,应注意结合社会待遇的提升,主要是指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政策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人才的正常升迁需求,建立大学生村官晋升制度,如作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重点推荐人选等,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增强大学生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4、重心前移,构建人才“大战略”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扎得下根,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者,真正能够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可以重心前移。一是实行村官委培制。可以继续沿用高校招生的委培生制度,根据地方需求,地方政府可以与不同高校委托培训学生。这样,既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学习基础,又有回乡村扎根的社会条件。二是专业定向。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就要求大专院校要针对未来村官就业的特点,选择一定的适合村官发展的专业课程,甚至形成特色学校。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高校的参与,要从社会的需求来构建村官的人才“大战略”。

5、广泛宣传,营造重视的“大氛围”。要通过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大学生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并成为农村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各政策主体的共识。要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克服狭隘的封闭意识和地方主义思想,具有五湖四海、举贤用能宽阔胸襟,营造欢迎大学生村官入村驻点的真诚,并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的经济、政治生活当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教育大学生尊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尽快熟悉当地的语言、风俗,努力学习农村所需的知识、技术,主动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领路人、农民情感的贴心人、农村建设的当家人。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3

2006年至2012年,瑞安市人民检察院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116件144人,其中涉及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就达35件45人,占5年立案件数的30%,占涉案人数的31%。可见,预防和惩治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上述现状,瑞安市人民检察院围绕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针对频发的村官职务犯罪案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对预防村官职务犯罪工作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创新职务犯罪预防机制,设立职务犯罪预防员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预防工作落到实处,瑞安市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11月在瑞安市塘下镇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员试点工作,从塘下办事处各村民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长中聘请20名法律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心、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人担任预防员,并于2008年在塘下五个办事处85个行政村进行推广,旨在遏制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态势,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筑反腐制度平台

先后设立村级财务检查监督制度、农村重大事项监督制度、综合治理制度、法制宣传制度、预防员管理制度,全方位预防村官职务犯罪。如实行的村财务检查监督制度,以财务支出、收入、票据管理为监督的重点内容,由预防员汇同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季度同步检查一次,一周内汇报塘下检察室。从而改变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关系不顺,村级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缺乏着力点的现状,弥补村干部民主理财能力的不足,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减少部分村干部在财务管理中的不公不廉行为。各种制度从不同层面入手,逐步构建成一张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严密网络。

二、参与综合治理

一是進行基层法制宣传,设立农村检察宣传专栏,借助预防员维护。如目前已设立的陈岙村、陈宅村等15个村宣传专栏运行良好,强化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塘下镇的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均以预防员座谈会的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通报,再由预防员回村通报。如对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的原塘下行政执法中心董某受贿一案进行通报,塘下行政执法中心对制度疏漏进行了及时弥补,老百姓拍手称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参与处理涉检信访。要求预防员必须积极参与涉检信访处置工作,发挥及时报告情况、参与劝返、辅助下访释法说理三个作用。三是拓展社区矫正的监督渠道。如就塘下镇首批5名社区矫正对象减刑一事就征询了预防员的意见,并向其征求检察机关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意见,得到良好反响。现塘下镇司法所已与89个村的预防员签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

3.打造联通快道。一是制发“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举报联系卡”,将举报范围及联系方式印在卡上,发放至预防员。二是建立检察建议反馈快道。发向村集体组织的检察建议,由预防员监督并反馈检察建议的落实情况,塘下检察室设立专人与预防员沟通。三是严格执行定期走访制度,每名干警每月必须走访3名预防员。四是建立网上QQ群,发布信息,沟通情况,强化与预防员的日常联系。

此外,我院每年都会采取培训班、警示专题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新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员进行法制培训,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预防员的法律意识,增强监督能力。

通过六年多的实践,瑞安市人民检察院的村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以塘下检察室为固定阵地,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职务犯罪预防员试点工作为主要载体,发挥预防员的触角功能,下移工作重点,强化涉农法律监督工作。这种村官配上职务犯罪预防员的监督模式改变了以往村级事务由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言堂”的状况,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2012年,塘下镇村官职务犯罪数字降为零,这项工作不仅深受百姓欢迎,也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瑞安市逐步在全市各村推广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员制度,逐步形成村干部腐败迹象收集、分析、预警相互呼应、前后配套的工作机制。农村职务犯罪预防员制度不仅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村务管理,促进村务公开,同时使村民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得以增强,使村官履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监督,社会矛盾纠纷得到较好的化解疏通。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4

1.1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 (含社区) 基层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计划源于江苏省丰县“雏鹰工程”。1999年, 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 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 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 学生“村官”, 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 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 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 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 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 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 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2005年起, 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 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 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 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 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 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 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 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2010年4月29日, 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 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 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 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 大学生“村官”制度之现实困境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由于制度不完善不成熟, 在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第一、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确。到目前为止, 法律上没有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就像是一个出生了的婴儿但没有“身份证”。很多人都只能把大学生“村官”看作“上级特派员”、“不是公务员的公务员”等。角色模糊, 职责不明确。第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 管理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 名为“村官”但不在编制, 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上级借调, 管理主体模糊。没有像公务员那样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导致管理松散, 流于形式。第三、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缺乏实效性。大学生“村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目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 没有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为嵌入点,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大学生“村官”难于把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衔接。第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没有客观明确的激励标准,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第五、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一般签订3年的聘任合同。由于制度缺乏连续性, 至于期满后的妥善安置问题, 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村官”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忧虑和操心, 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2 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 由于自身身份的不明确性, 角色的模糊性, 职责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基于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自身特殊性的分析, 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应该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训、激励及其自身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完整的制度安排。

2.1 考核与管理紧密结合

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绩效考核过程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反馈, 考核结果能够反映出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加强监督指导, 特别是要把纪律方面作为考核重点, 对违反日常管理规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惩罚, 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

2.2 考核与培训紧密结合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刚走出校园, 血气方刚, 缺乏必要的基层农村事务处理经验。与大学截然不同的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如何将满腔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积极开展基层农村事务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 各级党委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 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弱点和工作难点, 以考核结果反映出来的弱点和难点作为教育培训的嵌入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提高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3 考核与激励紧密结合

考评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起到激励作用。激励是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 通过考评, 为大学生“村官”激励提供一个客观公平的标准。凡是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应享受发展党员优先, 纳入后备干部优先, 推荐荣誉优先, 提拔任用优先的条件。这样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由于受到肯定和奖励而受到鼓舞, 会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努力。考核结果不好的大学生“村官”会把自己与工作要求和先进分子进行比较, 鞭策自己尽心尽责,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2.4 考核与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目前, 大学生“村官”实行3年聘任制。任期满后, 大学生“村官”面临着重新选择留任、考研、创业等职业发展问题。这是现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但却是大学生“村官”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能在“村官”岗位上干得好的大学生要给予留任或提拔, 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大学生“村官”, 要支持、鼓励他们创业、考研等, 并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完善后善政策。通过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让大学生“村官”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3 360°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360°绩效考核又称“全方位考核法”, 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 是目前公务员、企业人员等普遍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本人认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应该采用360°绩效考核方法, 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探索。

3.1 以行为导向考核为主, 结果导向考核为辅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特殊”群体, 主要处理基层农村事务, 具有公务员的性质。对他们的考核既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更要注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评价。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 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结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虽然, 一般来说,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素质的人, 能带来较高绩效, 但大量事实证明, 能力、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 并非现实性,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在于他有多强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投身于实际工作中去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努力工作。因此, 绩效考核必须不图虚名, 扎扎实实, 落倒实处, 一步一步去推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行为的考核, 督促他们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方面, 便于日常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在村民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但是也不是只注重日常过程考核, 也要注重考评结果, 要把考评与大学生“村官”管理、培训、激励及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3.2 考核主体

上级考核。大学生“村官”的上级是乡 (镇) 、村两级党委, 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承担着直接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责任。对大学生“村官”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绩效目标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了解。而且在思想上也没有更多的顾忌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考评。所以在大学生“村官”绩效考评中, 上级考评为主, 其考评分数应占60%-70%。

同级考评。同事与大学生“村官”共同工作, 密切联系, 相互协作, 相互配合, 他们比上级较清楚地了解大学生“村官”, 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比较了解, 但他们在参与考评时, 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所以同级考评占一定的比例 (10%左右) , 但不应该太多。

村民考评。大学生“村官”直接与村民接触, 村民对其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实际成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对其一言一行有亲身的感受, 而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 但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又容易心存顾忌, 致使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所以群众考评应占总评的10%左右。

自我考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自我考评,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实现自我”为目标的大学生“村官”更显得重要。但在绩效考评中, 由于受到个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其评定结果应在总评中控制在10%左右。

外部人员考评。如农村小学教师等, 外部人员虽然能较客观公正的参与绩效考评, 但他们很可能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能力、行为和实际工作的情况, 使其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在实际考评中应当慎重考虑。

3.3 考核内容

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个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 结合其特性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德、能、勤、纪四个方面, 德主要是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 能主要是工作能力, 身体状况, 学习能力等方面。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

3.4 绩效沟通与反馈

绩效沟通是日常管理过程的沟通, 又叫绩效辅导。制定完360°绩效考核内容之后, 并不是万事大吉等着绩效的产生。上级要时常对大学生“村官”现场指导, 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基层农村事务中存在的问题, 适时进行沟通和辅导,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帮助。等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 并不意味着考评工作结束, 绩效考核的目标是要改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 促进他们成长。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完成的日常任务、在岗工作表现情况、达到的工作效果及综合的绩效考核结果, 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政绩档案”, 并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大学生村官个人。如果不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大学生“村官”, 考评将失去其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培训的功能。

摘要: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性的、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制度应该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部分, 但目前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制约了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激励及其自身职业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 试用360°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 促使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360°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9) :139-140.

[2]李永生.刍论大学生村官与现实我国农村善治[J].理论学刊, 2010, (4) .

[3]谢力宁.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2) :43-45.

[4]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的实践与思考[EB/OL].

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制度 篇5

为了帮助我乡大学生村官端正思想观念,克服畏难情绪,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创业富民,特制订如下谈心谈话制度:

一、乡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集中对大学生村官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活动。

二、乡分管领导每月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

一、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交流沟通。

三、谈心谈话主要按照三个程序进行:

1、大学生村官汇报思想、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包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上存在的困惑等。

2、乡结对帮扶领导对帮助大学生村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传授工作方法,从农村工作重点出发,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出谋划策。

大学生如何做好村官 篇6

【摘要】通过对基层老干部的拜访、考察,了解基层领导的I作职能,分析当代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走进农村基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建设领导素质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17-02

汉语词汇中,“领导”一词有多重含义,有时指领导活动、领导过程和领导功能(leading leadership);有时指领导者(1eader);有时兼而有之。美国著名领导学家约翰·科特认为:“‘领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领导指的是有助于引导和动员人们的行为和(或)思想的过程;另一些场合中,它指的是处于正式领导的一群人,希望他们起着这个词前一种含义中所指的作用。”

基层领导。也就是工作直接面对群众的一线工作者。作为基层领导的村官,他们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面对的是棘手的人和事,触及的是矛盾的焦点。而大学生村官又有别于我们所谓的村官。从大学生里选派优秀的毕业生学生干部(或优秀毕业生)来担任村书记,就要探讨大学生村官和村官的不同之处?大学生担任村官,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如何进行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因为他们活动的目的就是带动人民群众脱离贫困,奔向富裕的小康生活,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官即村书记。泛指农村的干部,他往往是村委会进行民主选举产生的。候选人往往生活在农村基层或在基层有一定时间的工作阅历。对农村基层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大学生村官有别于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大学生村官首先是大学生,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学校这样一个有别于社会的环境,即使他们在校做过学生干部,也有别于所谓的真正的村官。学生干部面对和领导的是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有别于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思想、文化及对社会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农民,便于领导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相对大学生来说有点守旧,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和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和内容也有差异。因此,现在计划将来从事村官工作的学生干部(包括非学生干部)应该努力去了解大学生村官和村官的不同之处,了解大学里的学生工作和村委会基层工作的异同点,针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全方位的学习,积累关于基层领导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国以人兴,政以才制,千秋大业在于用人。国家选用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也是国家为今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知识型领导人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任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铸造他们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胡锦涛主席曾在基层工作多年,他在担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经常实地考察,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而且一干就是11年。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的吴邦国,分别在上海电子管三厂、电子元件工业公司、电真空器件公司担任过领导。温家宝总理年轻时,在甘肃从事了10年的地质勘查技术工作。

以上列举的党的忠诚领导者,哪一个不是从基层做起的?可以看出,真正的领导者有一个共同的素质,那就是敢于、愿意在基层工作,而且也能在基层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从基层做起,这样才能磨练大学生,塑造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村官是一名领导者,应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何谓领导素质?所谓“领导素质”就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内在素质,即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综合而形成的领导能力;其次,它还指这种领导能力的现实状态、发展程度。这就是国家为什么选派大学生这样一个知识性群体到基层工作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对“大学生当村干部是大材小用”的观点的否定。基层工作的动态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总结各种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水平、领导素质和领导才能。

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哪些领导素质,以及今后怎样发展这种素质,以备将来担任重要职务,更好的服务社会呢。

首先,大学生村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指一个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义务和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的理解、把握、反应和见诸行动等素质的综合,是一个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对一名大学生村官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的性质和方向,是行政领导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保持思想上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树立牢固的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村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古人云:“德不重不能服众。无德不以使民。”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道德修养不仅影响到领导者的个人人格素质,而且也会影响到领导者与他人及外界环境的关系:决定着领导者的决策有益于社会和广大群众,而不是利于个人一己私利。当然,政治素质还包括政治理论、政治阅历、政治艺术、政治修养等;道德素质也包括廉洁从政、爱岗敬业、严以律己等。

大学生应该了解,一旦担任村官一职。就要从党风、政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制建设,强化公众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决策村委会的事务时,在领导决策活动中,大学生还应了解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影响着领导的行为和过程。领导者应根据环境的变动适时的利用好环境,抵制不良因素并改造环境,从而明确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的优秀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又可以接受并吸收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

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培养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刻领会党的精神,服从党的领导,把握时代命脉,把握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同时也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锻炼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7

大学生村官, 最早发轫于1995年江苏省丰县县委实施的“雏鹰工程”。200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 全国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 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 决定从2008年开始, 连续5年一共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制度, 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离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很大差距。大学生村官朝气蓬勃, 知识丰富, 他们进入农村后,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稳定、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 有助于优化党政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保证。然而,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大量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使得农村中高素质的人才严重缺失, 尤其是农村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改变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也有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

第三, 有助于增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国情, 熟悉基层。然而, 从现实情况看, 多数领导干部是直接从学校门进机关门, 缺乏基层实践的锻炼和国情民意的了解。长此以往, 不仅会造成干部队伍的先天性缺陷, 而且会减弱党长期执政的基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有利于让党政后备干部经受磨练, 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第四, 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21世纪以后,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调整与就业队伍的日益庞大, 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就业非常困难。选聘部分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制度虽意义重大, 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根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 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 系非公务员身份。这表明大学生村官非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定位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的归属感, 从而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大学生村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大学生村官虽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要成为真正的“村官”, 必须经过村民的选举产生。

第二,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尚不完善。笔者曾对多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后发现, 大学生村官并没有体现合理的专业结构。现有村官的选拔工作, 主要采取大学生自愿的原则, 并且不限专业。这很可能导致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并不符的情况出现。

第三,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还需加强。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但是, 笔者了解到培训的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宏观内容上, 适合农村基层具体政策和科技知识的内容并不多。并且村官们对于培训的效果认同度也不高, 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不足, 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需求。

第四,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仍需严格。笔者曾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 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在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务, 或者把农村当作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 而很少真正地深入农村, 村官们为“三农”服务的热情并不高, 村官的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大不足。

第五, 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还需完善。据调查, 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制度还很不健全, 对于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 不少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村官的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村官, 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 这将直接影响到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第六, 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但在调查中, 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对未来仍很迷茫。并且大学生村官制度五条出路里面有四条都是鼓励村官们离开农村的, 这些措施实际上起到了“反激励”的作用, 并不利于村官们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就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 这样方能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问题已经制约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明确的定位, 但很多地区都已开始探索和试点。如江苏省已经明确规定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待遇, 重庆、西藏的大学生村官一经录用就是公务员身份,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规定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乡镇事业编制。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需要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给出统一的政策, 这样方能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完善村官的选拔机制。完善村官的选拔机制对完善村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全方位的、按需分配的选拔机制尚未形成。因此, 选拔中除了注重政治面貌、综合素质以外,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应该让更多的涉农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村官行列, 以便他们发挥特长,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二是增加本土化因素。将大学生村官分配到自己的家乡, 以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 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三是考虑基层群众的意见。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农村中, 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成为真正的“村官”。四是加大选拔工作的舆论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加大对选拔工作的宣传, 使大学生村官与广大村民实现信息的对接, 从而达到有效选拔, 按需分配。

第三, 加强对村官培训的实效性。对于岗前培训,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岗前培训的阵地提前到高校。在高校中加大对农村工作和农业知识方面的系统讲授, 让有志于当村官的大学生能够及早地了解“三农”。2009年河南农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官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 打造了全日制的村官培养基地。二是任职前的培训。要精选授课人员, 加强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要注意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 同时做好对村官的心理辅导。三是关于在职培训。应增强培训教师与村官的互动性, 注重解决村官们的实际需求, 使得在职培训真正成为村官们解决问题的指导站、交流经验的宣传站、继续工作的加油站。

第四, 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严格管理要做到三点:首先, 必须解决村官被乡镇“借调”的问题。广大的村官只有扎根到农村, 才能发现工作的兴趣点、切入点,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因此必须解决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借调”的问题, 对违反者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这就要保证大学生村官工资发放、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方面都要到位, 同时对获得基层群众认可、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 各级都要加大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再次, 健全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机制。对业绩突出的要表彰、奖励, 对业绩较差, 不能胜任工作、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经严格考察确认后, 予以辞退。最后, 实现动态管理机制。利用现代网络建立大学生村官信息管理库, 及时掌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 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动态管理。

第五,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构建基于农村导向的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一是构建由乡镇党委组织、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评价考核中要让“两委”班子和村民成为评价的主体, 乡镇党委作为评价的组织者, 县级组织人事部门成为评价的监督者,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主体。二是创新考评形式。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才能智慧, 在原有考评指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考评形式, 设计考评指标, 注重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同时, 还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平时工作的考核, 不断完善考评途径。三是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动态考评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评程序, 让考评在阳光下运行。同时, 要将考评机制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机制统一起来, 建立以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为导向的动态考评机制, 以促进其更好的成长。

第六,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导向机制。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后的出路十分重要。因此,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非常必要。一是提高村官的待遇, 用政策留人。关键是要解决优秀村官事业编制的问题, 真正使热爱“三农”, 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农村。二是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中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的落实力度。很多城市都规定各级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村官要占到70%的比例, 但是从实际来看, 除了乡镇公务员, 其他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录取村官的人数并不多。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和另行择业。鼓励企业优先聘用合同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对于自主创业的村官要提供政策支持。四是要在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村官。让他们在服务“三农”的同时, 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并随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以利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成才发展。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制度需科学管理, 对这项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在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长效机制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 从而共同形成村官制度的合力, 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干部的队伍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同时, 大学生村官制度在角色定位、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侯伟.“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

[2]、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3]、刘天旭, 刘莎.财政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9) .

[4]、于江, 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5) .

[5]、徐平.大学生村官“借调”现象分析[J].人力资源, 2010 (5) .

[6]、李风啸, 马德峰.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的四个维度[J].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0 (4) .

政府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研究 篇8

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切入, 从政府的继承与发展, 回应与完善等行为来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性创造的动态过程。由此回应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持续过程, 也是长期战略方针政策。

一、继承与发展:历史映照下的制度创造

新生事物往往刻画着深刻的历史痕迹,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一项乡村发展的新举措同样有着历史的映照。对于此, 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翻版, 是换汤不换药的“新上山下乡运动”。[1]二是虽然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新瓶装旧酒”, 而是不断有新元素的添加“‘新’上山下乡运动”。[2]还有一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一项战略部署等。[3]显然, 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 都表明大学生村官制度中镶嵌着历史的影子。本研究将通过对比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来说明历史脉络中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并没有僵硬的衍生, 而是政府对历史继承和发展后的新创造。

作者根据参考文献资料整理。

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制度都是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倒流乡村的发展制度, 从表1看, 二者存在历史背景、组办方、对象和工作地点的相同。首先, 上山下乡运动是由于“大跃进”的失败使青年就业途径空前狭窄所致, 而大学生村官制度也是城市中几百万大学生出现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的状态下所制定;其次, 二者的发起方都是政府, 针对的对象都是城市知识青年, 制度中的青年都是下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除此之外, 二者都是为了让知识青年下乡锻炼, 培养其基层经验, 使其成为党政的后备人才, 同时也是为了支持农村发展, 通过“鲇鱼效应”优化基层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基层治理水平。

显然, 政府在设计两种制度上存在联系, 但是进行深入分析, 会发现二者存在区别。从表2看, 社会背景、动机、选拔机制、身份、待遇和时间都存在差异。首先, 上山下乡运动发源于文革时期, 物质极端贫乏且城市资源有限, 而大学生村官制度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 面临的是城乡二元被打破和高校招生规模扩张的局面, 前者是城市无法创造就业机会, 后者是大学生和就业之间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形;其次, 上山下乡运动有着特殊的政治性, 属于政府强迫性的政治动员, 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要求是自由自主和自愿, 因此, 前者则要求青年扎根农村, 期限是终生, 后者只是要求3年立足乡村, 之后自愿选择;其三, 上山下乡运动的选拔机制是一锅端, 知识青年规模达到1800万, 而大学生村官制度是通过严格选拔合格大学生, 现有规模为20万, 其身份, 前者是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对象, 后者则是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村官。

作者根据参考文献资料整理。

政府对历史采取的是继承和发展, 继承表征为联系, 发展表征为区别。从上述看来, 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制度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知识青年倒流乡村的制度, 这与政府一直重视农村息息相关 (例如毛泽东时代建国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 邓小平时代改革发轫于农村等) 。另外, 政府在顾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同时, 也愈发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利益, 换言之, “群几边界”越来越清晰, 不再是以个人服从国家利益的集体主义来制定制度, 而是统筹个人发展与国家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当然, 在时间和身份上也凸显出二种制度对待制度对象的差异, 大学生村官制度摒弃上山下乡运动僵硬的规定大学生在农村终生的时间, 也改变了过去由改造的对象转变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村官, 这种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自由和民主。

因此, 大学生村官制度并不是政府简单的对待历史和延续历史, 由此, 可以得出政府对历史采取了尊重的态度, 即继承, 同时又采取了有选择的态度进行扬弃和创新, 即发展。

二、回应与完善:现实压力下的制度推动

政府对历史的反思和继承, 创造出大学生村官制度这一新生体。但是, 现实中的遭遇与设计制度时的愿景并不完全契合, 因此现实回应和制度完善成为政府动态推动制度前行的举措。制度设计的初衷与愿景都表现为理想的一面, 但制度并没有出现一帆风顺的景象。例如安徽省凤阳县大学生村官因年度考核不合格, 被县政府辞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村官”杨本伦“败走麦城”;[4]北京市一个大学生“村官”疑因抑郁症上吊自杀;广西一个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因公务员考试失败而发疯被父母锁笼两月, 等等。诸如此类的案例并不是独案和个案, 而是成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制度广泛质疑, 有一些知名学者甚至大泼冷水, 认为发展农村引进大学生村官, 是空间的错置和成本的浪费。还有学者认为国家为大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巨大成本, 将其推入农村不但会浪费资源, 而且农村环境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5]

现实中制度的效度表达并不理想, 加之社会对此褒贬不一, 甚至贬大于褒。但是, 政府并没有将视线锁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去和留上, 而是认为这是国家长期农村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正如学者温铁军撰文分析, 认为大学生村官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 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 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为背景的。因此, 政府采取的不是放弃, 而是顶住舆论压力, 一步一步推动制度前行。从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看到这点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制度不断再完善和政府高层的关注, 使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断地推进, 一是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例如中央政府的专项财政拨款翻番增加, 各地也实施财政配套, 又如中央政府在中组部设立了专门的村官机构, 地方从省至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 形成了制度的“人物保障网”;二是这一职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例如不薄的薪水、选拔和入学考试的优惠等, 尤其是最近一些地方试行村官赋权, 帮助村官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显然, 以制度颁布时比较, 制度的整体性和执行的效度性有所改善。例如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生陈丽娟一心为村民服务, 各方面表现优秀, 为房山区的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于2007年11月29日被当选为北京市第13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平谷区的大学生村官助理胡天伟在村里工作时担负起村委会报告计划等文件的撰写和整理工作, 使农村文秘工作水平得到提升;用农村闲置的电脑办起了培训班, 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利用社会关系帮助村民推销农产品和联系客户, 等等。以此同时, 学者的声音也从这些转迹的现象中发生一些转变。例如朱维宁认为选聘大学生赴村任职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认为选聘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意义重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但由于其是一项新生事物, 要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审视谋划, 大力推进。胡跃高通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行动调研, 得出大学生进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创举。认为随着时代的推移, 大学生村官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骨干队伍, 一定会显示出不可或缺的中坚作用地位, [6]等等。

虽然有一些可喜现象, 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者对房山地区100余名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 发现依然有过半的人将大学生村官视为跳板, 原因在于在农村很难, 甚至根本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7]这说明制度还存在硬伤, 需要进一步的再完善克服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两方面:选拔是否能够瞄准和是否能帮助入村大学生突破当地的刚性权利和社会结构。但是, 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关注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总而言之, 大学生村官制度要走上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 政府完善制度之路依然漫漫。

三、结论与讨论

历史映照 (上山下乡运动) 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不仅仅是一种传承, 更是一种开创, 历史与今天在两者之间构成了一幅延展的图画。而政府则是传承和开创的俑者, 知识青年倒流农村支持农村发展由过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锐变为现在具有自由民主的风气, 同时大学生村官制度也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长期战略选择。制度从开始到现在, 为期才6年, 制度的效性发挥的问题依然很多, 但是在政府高层的重视下, 可不断地推进制度完善前行, 目前也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例如制度的效度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社会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正面声音越来越多和大学生村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等等。

在乡村场域中, 我们难于看到政府完善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行为 (这与农村自治有关) , 但从制度层面分析, 发现政府行为甚为活跃。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直接对制度的具体实施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别在改变制度约束方面。另外, 政府也在根据外部环境条件不停的调整自身的行为, 制定的政策瞄准解决的是制度遭遇的实际问题。

总之,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历史映照下的新生事物, 正好处于国家新农村建设时期, 从长远来看, 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 前途是光明的, 所以他们还是一个大有希望的群体, 在未来20年中将会成为社会主流群体。

参考文献

(1) 徐蕾.社会动员实现的逻辑:“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8.

(2) 黄海燕.看今日“上山下乡”热[J].人才开发, 1999, (02) .

(3) 陈统奎.“新上山下乡运动”的制度想象[J].独家策划, 2008, (10) .

(4) 张晓晶.首位“硕士村官”缘何败走麦城[N].经济参考报, 2008-08-06.

(5) 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 2005, (17) .

(6) 胡跃高.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9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适时提出, 并非简单的主观臆想, 而是在多重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价值意义, 并不是根据某一理论、国家文件或者某一国家领导人的作为、某一学者的学说作出判断, 而是根据这项制度的十几年的实践发展作出判断。

一、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需要一代又一代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人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人才使用和评价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一) 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储备重要力量

从党政后备干部培养的途径看,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 沿承了中国党政后备干部来自基层一线的优良传统。“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 这个路子对, 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 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4]重视从基层培养锻炼干部, 这样干部才能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重任, 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紧跟党的步伐。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党政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是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的干部, 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干部越来越少。据2007年底中组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个省市8 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很多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而且机关层次越高, 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5]。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生产实践, 他们能够“贴近实际, 贴近村民, 贴近生活”, 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 有利于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从人才培养规律来看,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涌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站在把握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学生村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参与生产实践, 符合人才培养标准。“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6]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 一改中国人事制度常态模式即由从学校门直接到岗模式, 在农村基层锻炼实践中, 力求实现“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形成优良品质, 聘期结束后, 他们将分流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 为各行各业输送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承担着巩固社会主义千秋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而是在尘世间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劳动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的形式。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再次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而如今农村陷入经济发展凹地,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作支撑以提高农村生产力。而市场经济盛行,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的庞大的留守群体“386 191部队”, “空巢”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搭起了人才逆向流入农村的桥梁, 弥补了农村人才资源缺乏的不足。

作为新时期劳动者, 大学生村官掌握新技术, 学习能力强, 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社会有机体论”可知,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它们互为条件, 互相影响, 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社会有机体。因此, 除了经济基础外, 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也是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此外, 大学生村官在围绕提高“两委”班子的工作效率的同时, 还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大胆实践。可见大学生村官积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努力, 他们的参与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根本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有利于实现青年成长的人生价值

青年曾被马克思喻为“人民生命的源泉”[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8], 可青年的人生成长向来不会一帆风顺, 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实践是唯物史观最显著的特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 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因此, 对于青年的培养, 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这项制度实施给广大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契机。

(一) 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梦”是当今世中国最能充分凝聚共识、体现人心所向、催生强烈奋斗动力的共同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 才能顾及其他。大学生惊慌失措地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就业形势严峻, 未充分就业, 人生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不具备, 圆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年人生价值的有效结合, 吸引了有志青年到农村实践, 为广大青年搭建了施展抱负、大胆圆梦的实践平台。

(二)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 需要青年自身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强调,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大学生村官作为现实的人, 作为实践主体, 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拥有在基层贡献能量、提升社会力、挖掘潜在力的独特优势和难得机遇, 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 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可以不断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磨练意志中成长成才,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我们相信, 随着一批批、一代代大学生介入农村, 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 农村基层人才高地的构建指日可待。农村一线摸爬滚打式的艰苦历练, 必将会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5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6.

[5]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368.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012-11-19.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10

一、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在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 采取“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发展前提, 使社会资源分配倾向性地以城市发展为重心, 致使农村被动地扮演资源输送者的角色, 从而导致农村发展缓慢, 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农民正在走向一个越来越低的社会经济等级, 其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阶层关系发生了变化, 城市成为发展重心;而另一方面, 则更与现有农村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关。

1.社会管理中“自管”与“他管”的矛盾

从一般意义上看, 现有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设计, 在本质上是将他人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即将集体的组织秩序与个体积极性相结合的产物。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也符合农村经济活动的实际。但是在实际经营中,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他人管理与自我管理两者之间呈现为反方向与矛盾的趋势。

一方面,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后一级政府, 不能直接管理服务于农民, 而是通过村委会下达工作任务, 来保证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很显然, 这种管理体制沿袭了传统的纵向运行习惯与方式。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主体多元化而带来组织的扁平化特点, 政府职能表现从原有管理、服务向经济运营进行转化的趋势与方向。这既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关, 也与现有农业产业在经济体制运行中的弱质特征有关, 更重要的是, 现有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与制度, 很显然已经超越了乡镇一级机构的职能范围, 如市场体系、金融政策等。因此, 面对农村基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 政府职能在实际需求中往往处于“乏力”状态, 缺乏“他管”的基础。

另一方面, 农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农村中有文化, 有知识的青年大多会选择脱离农村, 成为城市的工人阶级;没有文化或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壮劳力又会选择外出打工, 成为农民工这一比农民社会地位稍高的社会阶层。由此出现了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流动, 农村成为人才“洼地”的现象, 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管理与发展。农民工群体组织的数量及其职业流动性的特点, 虽然其户籍仍留在农村, 但农民工与农村关系纽带因地域限制越来越弱, 给农民工与农村间有效地双向管理带来困难;而真正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等低文化层次农民群体, 明显不能够有效地“自我管理”, 因此表现出“自管无力”的现象。

2.自治制度中“他治”与“自治”的矛盾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人民公社解体。面对人民公社解体后遗留下来的公共管理真空, 农民自发创设出符合民主自治原则的村民自治, 由社区村民共同行使管理权力。在当时工农是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一个群体, 自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因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的今天, 面对逐渐衰败的农村, 村民自治在实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自从开展了村民自治活动, 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也由“领导”关系改为“指导”关系。但是实际上, 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有些乡镇负责人和涉农部门仍然没有摆脱掉计划经济框框的束缚, 怕失控、怕失去既得利益, 不敢放权或不愿放权, 指导不力。同时, 村委会毕竟不是正式政府, 其所参与的公共资源分配层次很低, 重大的公共资源分配往往是在各级政府实现的。况且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地方, 乡镇政府基于经济发展与相关政绩指标的特别偏好, 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控制农村的机构, 扶持其利益代言人, 控制村委会的选举, 将原有的“自治”变成实际的“他治”。

退一步讲, 即使村民自治管理不受到乡镇级别政府的干涉, 能够选出符合民意又有领导管理能力的村民代表来自我管理,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直以来处于社会较低层的一个农民, 摇身一变成为了干部, 其自身“官本位”的封建思想便会严重影响其自我定位, 产生“精英农民”的心理优越感, 自然会慢慢脱离基层农民。而且当其面临可以用“正当”权利改善自身社会和经济处境的诱惑的时候, 其所感所想, 所作所为就很可能不能代表最基层农民的意志。另外, 从村民中选干部会容易受农村宗族势力影响, 由于村干部本身与各宗族的利害关系以及各宗族间的利益关系, 一些村干部在执行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事务时, 阻力很大, 有时不得不屈从于宗族势力的无理要求, 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威胁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和未来走势。

二、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农村的治理牵涉到乡镇政府、宗族和村干部个人等多方的利益, 因此其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力量来缓解矛盾。另外, 从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的角度考虑, 任何制度都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适时地进行完善与调整。大学生“村官”便是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是顺应时代, 符合国情的又一创造性成果, 为村民自治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前国情下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作用。

1.利益主张

想要实现某种利益, 首先必须有人提出对于它的要求或主张。农民是整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限制, 基层如农民等弱势群体的表达利益主张的能力与意识往往是最弱, 而且受组织层次的限制, 其利益主张表达到达的效果也最低。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养成的小农思想使农民习惯了忍让和顺从。此外, 大部分农民都生活在远离社会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 也缺少相关政治资源来使自己的声音传递给上层决策者, 从而导致农民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缺少对于自身利益的主张意识。在利益主体没有意识或者能力去主张时,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措施, 可以培育与整合相关的利益主张群体。大学生“村官”就是较为合适的人选。这个群体有自己的理想, 特别是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考虑, 具有更多的科学态度与理性并且有做事的激情, 在思想上有为农民提出利益主张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具有为农民实践维权的能力, 并且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同时, 他们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度与社会责任感, 具有农民利益维权的理论与实践的作用。

2.利益协调

知识分子历来是理性与经济中立的群体, 他们具有客观与中立认识和判断问题的实力和基础。调派的大学生即使出身农民, 一般也不会在本村任职, 因此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局外人, 不参与村民间的宗族与势力的复杂关系, 可以站在一个客观清晰的角度来分析并处理村务, 使得村务处理公平化, 公开化, 高效化。将原来乱成一团麻的权力与利益, 宗族与干部的纠纷进行合理的调节, 减少甚至杜绝了乡镇机关以获取利益为出发点的越级管理, 从而起到了有效协调政府、乡镇机关与村民内部利益的作用。另外, 去除宗族利益这层关系,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的关系更加简单, 利益分配关系更加分明, 加上大学生有自律慎独的良好素质的因素, 是比较不容易滋生腐败的群体, 这样,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就起到了权力调节的作用。

3.利益服务

一方面, 大学生是有文化有素质的最佳群体, 他们是将先进文化知识与管理组织方法带进农村的最好载体。而且, 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较强, 可以帮助农民了解自身所拥有的权力, 从而最大程度实现民主治理, 加快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另外一方面, 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 一般都做好了服务于农民, 奉献于基层的思想准备, 从而, 他们能够真正地深入农村, 了解农民,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再加上大学生受传统与封建思想侵害少, 头脑不固化, 可以有一个更高的思维出发点, 去带动农村发展, 搞好农村建设, 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就使农村管理水平与管理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既避免乡镇机关为了维护稳定而不得不做出的越级管理, 又最大程度的为农民办实事, 办好事, 起到农民利益服务的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路径

在一般意义上, 一边是每年数量越积越多的焦灼的大学毕业生, 一边是求贤若渴的广大基层, 但他们中间始终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规模日趋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 从而达到大学生与农村双赢的局面。在此, 需要在政策、制度与利益导向等方面形成合力。

1.政策保障

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 直接导致基层以前是招不到人, 现在是留不住人。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 社会和高校应建立积极的宣传导向机制, 消除对进入涉农行业的偏见, 疏导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思想, 树立大学生村官“争着去”的服务意识;第二, 加强选拔制度的公平、公开化, 使大学生消除对个人“背景”的顾虑;第三, 加大对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营造大学生“村官““留得住”的政治氛围。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 解决大学生“村官”“说我们是农民, 我们没有土地;说我们是工人, 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说我们是政府工作人员, 我们又没有编制”的尴尬处境;第四,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 使大学生的乡村工作从岗位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 让他们有事做, 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能够将所学所长发挥出来。同时要进行透明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绩效考核, 功过分明, 使其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第五, 健全后续政策, 解决其出路问题, 减少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大学生“村官”能有毕业生争着去, 并且干的下、留得住, 逐步消除大学生“村官”进入的体制与非体制障碍,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实现由“流”向“留”的转化。

2.利益导向

调查显示, 已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关注度最高的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个人将来的出路有顾虑;其次是认为存在经济待遇偏低等问题。因此, 农村要留住大学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利益导向。 为了解决大学生 “村官” 的流动和未

来的就业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鼓励大学生村官留任村干部、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等等, 并给予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加分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立足于当前实际, 并为大学生村官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对后来者也有一定激励作用。另外, 对于有突出能力与业绩的大学生“村官”应该大胆破格提拔任用, 使其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优秀大学生做“村官”和做好“村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提高基层的物质待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十分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和重视大学生“村官”在做出选择时的利益考量,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物质环境;最后可以考虑将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 使其既能自由选择职业, 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3.制度完善

在上述措施都落实的情况下, 基层对于大学生便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大学生“村官”只是为了前景诱人的预期价值才奔基层而“下”, 那么很可能会为眼前利益患得患失, 难以常驻, 这就使得这种合理制度陷入窘境。因此, 在“优异”的环境下也同时要有严格的培训、管理、监督机制, 使大学生“村官”专业化、职业化;同时要奖惩分明, 赏罚公正, 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大学生“村官”给予辞退处理, 达到“能留住人, 留住能人”的目的, 才能使这一干部选取体系更完善, 收益更明显。

总之, 选拔大学生下基层应该形成选拔、培训、保障、激励和流动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当前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过程中, 应正视现实、立足长远、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完善机制, 做到“用业绩留人, 用利益留人, 用感情留人”, 使其真正“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稳得住”、“出得来”。

参考文献

[1]邹静琴.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综合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张度, 彭程.“逆歧视”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探析[J].百家争鸣, 2011.

[4]董键.加强培养, 大胆使用, 让优秀选调生脱颖而出[J].调研报告.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自白 篇11

我的故乡在南中国海的一个小渔村,当年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时,我想起一个人——谭嗣同。他十八岁那年,放浪于西北苦寒之地,赋《望海潮》一首,其中几句我一直记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此诗做毕,他已不再是一个吟风弄月青衣过市的瘦弱书生。借谭复生的往事开启文端,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步入青年时代的我一直执着于和少年时代的旧梦重逢,这种重逢时常能温暖我庸常的生活——用自己所学所知,力所能及地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美好的理想。关于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我能说出的最深刻原因,就这么一条。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困扰着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大环境下的焦虑似野火燎原,并以每一个个体切身感受到的方式蔓延。人们所能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无非是走进城市,获取物质。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以为,人生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将自己放置于荒凉的大地,让自己的运动变得自由而不失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别人生活的苦难,才能更深入认识到生命本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些话不应该被当作乏味的说教,当视线真正转向大地,真正怀着无限的平静、怜悯之心时,才真正体会到——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迎新村的“村情图”

初到迎新村,为了尽快独立开展工作,我走访了全村乡亲(8个组921户)。通过接触,我了解到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在沿海打工,于是我對乡亲们说,我也是来给你们打工的啊,自然很容易地和乡亲们熟悉了起来。但是,我还是遇到了难题,我们村村组分散,我会经常性地迷路。于是我想到一个较笨的办法——在笔记本上画村道图。后来这张图慢慢地完善成一张具体实用的“村情图”,这样,我很容易就知道村里哪个地方适合种蚕桑,哪个地方适合种烤烟和蔬菜了。

这张图对我很重要。2008年冬天,我负责村里的蚕桑发展工作,有个承包大户说愿意种上100亩,我拿出图来和他比划,发现那块地高了,就劝说他暂时不种。果不其然,那片地海拔超过了600米,不适合种蚕桑。如果当初马上种植,损失巨大。但村里的经济还是要发展的,放弃了大户之后,我按图索骥、挨家挨户地发动村民,做了大量的细活苦活。细活就不说了,苦活就是我一个人装了三卡车苗子,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心志。那一年,全村新栽蚕桑130亩,年平均可增收20多万元。2009年2月,中科院的老师到我们村来做返乡农民工调查,建议我们搞一点大棚蔬菜。我想到了“村情图”上标注的断溪河边有一大块平地,于是将此情况汇报乡领导。在他们的支持下,村里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200亩“黔江区出口蔬菜核心示范基地”。这个基地同时还是一个“田园技校”,可以给农民免费培训种菜技术。

这张图还指引我为乡亲们做小事和好事。我在图上标注了哪个地方住着特困户,哪个院坝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这样就知道应该重点关心哪些人以及便于我为村民调解纠纷、排忧解难。另外这张图也帮助我为乡领导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比如在我们村哪个地方打造中塘乡的“林家乐”、创建果菜园比较合适。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为一体,迎新村,已经成为我精神的图腾。

工作实录:蹭饭与养鸡

这天,我去一个农户家中做客。我经常这样到一些农户家做客,且美其名曰“蹭百家饭,品千户茶”。这一次,老农户的儿子回来了,他22岁,娶了个好姑娘。他说他刚刚退伍回来,还说有一个好战友在我的故乡,所以见到我倍感亲切。这是个停电的夜晚,他们点上蜡烛,我在烛光下对着一些表格数据做统计,等我完成,一锅热腾腾的土鸡已经摆在火炉前。我们喝酒,吃肉,像温暖的一大家人。夜深了,他们执意要送我出来,我不好拒绝,于是一起沿着田埂走到桥尾。路上,我抬头仰望星空,多么好的星空,且让我好好享受一把这春风沉醉的山野之夜吧。

次日早上,还未吃早饭,几个老相识村民过来找我,让我跟他们走一趟。于是急匆匆地出发。

我们过了桥,爬到马岭场。他们指着山坡下说:“看,这是我们圈的地。”我问:“有多少亩?”回答:“550亩。”我心想,这比我的大学校园还大。又问:“养了多少只鸡?”答:“现在是5000只,今年打算养到15000只,三个月可以养成一次。”我很高兴,前段时间为了养鸡的事情,与村民、乡政府各种协调可谓焦头烂额,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又走了一段,看到一片菊花地。我疑惑:“你们用菊花做什么?”他们说,给鸡治病,保养。我问:“现在你们这些鸡叫什么名字?”“叫土杂鸡。”我想了一下:“现在整个重庆都管这些鸡叫土杂鸡,不如叫菊花鸡吧。”他们怔了一下,忽然拍起掌:“菊花鸡,纯天然,这个名字好。”

继续走,我继续问:“你们租这些地,给农户的租金怎么算的?”他们说:“这些地中有510亩是林地,40亩是耕地,林地是每年100块一亩,耕地是200块。”我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今年的租金就是这个,明年挣到钱了,你们给农户的租金能不能提一下,看效益,逐年增加,让农户对你们养的鸡也有些奔头。”他们回答,如果能挣到钱,这是没有问题的。我又问:“一只鸡能挣多少钱?”回答:“成本33元,可以卖到60块一只。”我说:“以后做大了,可以直接卖到超市,价格可以更高。”他们说:“是,上次我们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给鸡取名字,他说叫松岭鸡,一点都不好听,你起的这个名字真好听,还不用我们花钱。”我笑了。

不过人云亦云的生活

这些青春往事,像陈酿一样,时不时会在心底溢出芬芳。比如,某年大雪,我的一位兄弟以党支部的名义给村民募捐,另一粤地兄台当即号召其所在企业员工,捐得衣物棉被若干麻袋。兄弟说,这位仁兄人太好了,我没什么东西谢他,只能写篇文章给他。于是用古文写:

“……,况神州而今,房贵粮贱,商尊农卑,老弱者居于村夷之地,青壮者混职于丰邑之都,田无力者犁,闲置废弃,蕨藻累之。固使老农愈贫,少年愈累,而聚富者,仅利益攸关类也……,盖兄所赠衣物,匪能治农痨之根,在于民也,可解一时之迫,一季之寒。大善如此,岂因个人不为?个人虽微,徐图善行,苟天下效之,国之贫弊,终有期耶。……”

这篇文章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那时候我们还有个群,很多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村官都在里面,群主的“权力”比市长还要精细。我们经常做一些田野调查,写一些调研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公益慈善当然是主题。时不时群里会传出,某同学的文章影响到当地政府决策,他们到村里实实在在地给群众解决了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同龄人的友谊,某些假期里,我们轮换到各自的村庄“调查民意”,便会得到当地村官同学的盛情款待。

我常想,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远离“丰邑之都”,而到一些相对荒凉的地方体验和思考,甚至长久扎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中国从未有过的年代。为了过一种不人云亦云的生活,我们需要体验,更需要植根于体验上的思考。既然书生最终都会老去,机会来不来,都要“泯然众人”,与其沉浮,何不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阅世历练。这些,在年老的时候,会让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不至于模糊,走在路上,不管是欢心喜悦还是倍感孤独,怀揣的梦想、身边美好的风景、人们淳朴的友谊,会填满我们空空的行囊。

大学生“村官”制度 篇12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基层实施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村官”制度于1995年在江苏省率先实施以来, 已历经18个年头, 已有数万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大学生回乡当村官, 有的人成功了, 很好地融入到了所服务的社区与乡村, 但也有些人当了逃兵, 甚至失意。从媒体报道来看, 很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的人是少数, 陷入生存和工作困境的人反而更多, 主要表现为:

1、大学生“村官”负责一些琐碎的文职工作

具体来说, 主要从事资料、档案的归档, 政策宣传, 法律知识的普及, 村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等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讲, 村官有名无实, 一些人成了镇政府“秘书”。某些镇政府, 为了弥补工作人员短缺现状, 乐于从“村官”中选拔文秘人员, 这些被选拔的村官, 只好呆在镇政府, 从事文秘工作。

2、管理制度不健全

村官工作在管理实施过程中, 容易发现, 大学生村官虽然由所在乡镇管理, 但由于其身份特殊, 乡镇政府一般不会以普通乡镇干部的身份来管理和要求, 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上大多不明确。此外, 大学村官的学习培训、工作考核、政策保障等制度也都处在探索阶段。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基层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造成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价值观不正确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当村官, 不是内心价值判断与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驱使, 而是觉得服务期满后能够被“选调”的诱惑, 或者把在农村工作当作跳板, 没有从内心深处扎根农村。

2、各群体对大学生“村官”助理政策的认识不同

村镇领导比较理解该政策的含义, 能意识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而大学生则将这一政策看成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举措;相比之下, 村民们对政策基本上不了解。大部分村书记认为村官助理经验不足, 主要给他们分派一些文职工作,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助理工作的开展。

3、工作职责不明确

大学生刚步入社会, 缺乏农村经验, 需要村干部、乡镇干部的带动。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培训缺乏统一要求, 村官助理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不管是农民还是基层政府, 普遍期待大学生能带给他们一些关于资金、农技、市场方面的信息服务, 而大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很多大学生下乡之前都分不清韭菜和麦子。因此, 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训, 使得这些大学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建议

18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为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活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当前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建立新型大学生培训机制, 保证大学生村官的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 许多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能同自己母校的相关专业建立联系, 得到了相关机构和教授的支持, 他们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 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把基层农村与先进科学技术、与理念建立起了联系, 使得农村建设走向了正确方向, 使得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我们应该在大学校园建立一个长期的培训机构, 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使其树立正确的服务基层, 造福基层的新型价值观。在大学阶段对有服务基层意向的大学生进行知识培训, 同时, 把大学学习成绩作为选拔大学生“村官”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村官”提供长期的指导和培训。

2、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培训、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 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在尊重大学生自愿、择优选拔的同时, 应挑选本乡本土、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具体来说, 要把那些回乡创业初有成效, 能力强、作风正的人作为村干部人选。此外, 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 选拔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其次,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大学生“村官”尽管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实践比较少, 因此, 要定期加强培训, 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岗前培训, 对在任的要实行年度培训或不定期学习, 重点培训法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等;培养应对事务的能力, 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 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

再次,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既不同于对一般农村干部的领导, 也不能等同于高等学校里的教育培养。应该是寓管理于培养之中, 在引导中加强教育。这种管理方式更容易让青年人接受, 有利于他们成长进步。各级组织部门应积极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 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 风采专栏, 论坛, 联谊会, 为他们交流信息、畅谈工作体会提供平台。

最后,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退出机制,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 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 每年度由村级两委、当地群众、上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 并建立业绩档案。同时, 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 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实行发展党员、选用支书和推荐荣誉优先的原则。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经组织考察确认, 予以退出。

3、设立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基金

目前, 许多农村地区的建设, 缺少技术和资金。同时,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不完全信任, 也是限制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发挥的关键因素。要解决不信任这一问题, 需要通过大学生“村官”“以身作则”亲自带动, 增加村民的参与。此外, 解决资金短缺可以通过国家建立大学生基层创业基金, 同时建立以大学教授组成的资金申请评审组, 保证有限的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资金,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基层。

摘要: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和促进农村发展而实施的一种双赢战略, 该战略自实施以来, 在有些地方取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化, 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法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基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最终试图为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何晶.大学生村官的“内伤”[J].中国报道, 2010 (3) .

上一篇:照护保险下一篇:PSCAD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