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方法与措施

2024-07-20

应急方法与措施(精选10篇)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1

2012年12月19日下午, 烟台市一辆轿车行驶时突然自燃, 现场浓烟滚滚, 一度超过了附近小区33层的高楼, 幸亏没有人员伤亡。进入冬季, 汽车自燃事故频频发生, 因此, 加强汽车的消防安全管理, 了解汽车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措施非常必要。

自燃的特点

起火突然, 发展迅猛

汽车燃料作为动力的源头, 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车用油品及橡胶管、轮胎等也均为易燃物品, 火灾荷载大, 燃烧时产生巨大热量。在行驶中, 供氧充足, 促使火势迅猛发展。

爆炸燃烧, 容易蔓延

汽车起火后, 常伴有油箱、油管等爆炸破裂, 燃油飞溅、流淌, 万一遇上明火, 就会引发大面积火灾, 甚至爆炸, 若诱发“二次事故”, 财产损失更加重大。

烟雾中毒, 危及生命

车体的橡胶、塑料构件和装饰材料及其所载物品, 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生有毒有害烟雾。如果车上装载危险化学品, 极有可能在火灾中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外泄的情况。一旦如此, 不仅污染环境, 还会给来不及逃生的司乘人员带来危险, 甚至造成中毒窒息和群伤群亡事件。

远离水源, 救援困难

汽车一旦发生自燃事故, 不仅无法行进, 还会导致尾随汽车连环相撞, 造成道路交通堵塞, 分流和疏散也是一大难题。特别是高速公路上, 距离水源、消防部门远, 加之高速公路封闭式通行环境的影响, 绝大多数路段不具备车辆分流条件,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在短时间内车辆就会将路面通道全部堵塞;而且, 现实情况是应急通道保留不理想, 被大量不按规定行驶的车辆占用, 消防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 延误救火时机, 给灭火救援带来困难, 给城市交通秩序和社会安定造成影响。

自燃的原因

在汽车自燃事故中, 除了因交通事故等引发之外, 大部分是由于汽车发动机系统和电气线路设备等故障或违章操作、使用明火不当等引起的。

发动机系统故障

发动机系统燃烧做功所用的燃料有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 都具有燃点低、易挥发、点火能量小、易燃易爆, 遇明火或高温易猛烈燃烧的特点。其自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

1. 供油 (气) 系统容器和管路破裂或管路松动引起漏油 (气) , 在挥发并形成混合性易燃易爆气体时, 遇明火必将引起燃烧或爆炸事故。

2.输送给发动机汽缸内的混合气体比例失调, 化油器回火引起自燃。

3.发动机做功时产生数百度的高温, 若接触到汽车燃料或其他可燃易燃物极易起火。如油 (气) 路系统、容器上出现老化和微小缝隙、破损等引起渗漏, 或发生喷溅而使油 (气) 与发动机表面接触, 或高温引起冷却用的润滑油升温, 内压加大而喷出, 落到高温排气管上, 均可能引发自燃。

电气线路设备故障

汽车的电气线路系统比较复杂, 其电气设备有蓄电池、发电机、点火线路、空调、照明等组成。容易引起自燃的主要部位有电气线路绝缘层、电气线路连接部位、调节器中的逆流切断器故障。

1. 电气线路绝缘层。引发自燃的情况包括安装不合理而长期摩擦、振动;受机械力破坏, 老化、腐蚀或局部高温作用导致导线、配线绝缘层破损或短线;配线选择不当或过多接入负荷, 使线路长期超载引燃绝缘层起火, 或绝缘层放电引燃油污或其他可燃物着火;一些汽车的电动车门、车窗、电动座椅、电话及电台等附加设备, 其电源绝缘材料多为可燃物, 使汽车的自燃危险性增加。

2.电气线路连接部位。易引起自燃的原因是连接部位接触电阻过大, 缺乏维修保养, 使配线节点氧化、松动;蓄电池接线柱有杂质、油污、接触不良或氧化腐蚀;行驶中受振动、摩擦、松动等原因产生局部高温引燃汽油等可燃物着火。如汽车蓄电池, 其电流容量大, 一般都在180A/h, 平时很少对其接线、接点进行维修保护, 一旦接点松动或接线绝缘破损老化, 再遇上行驶中汽车颠簸造成接线与接线、接线与车体短路产生电弧, 或接点跳动短路打火等, 很容易就发生自燃事故。

3.调节器中的逆流切断器故障。引发自燃的原因包括逆流切断器的触点弹簧折断或脱落, 或接触不良使白金触点长期闭合, 烧死粘接, 失去切断逆向电流的作用, 使蓄电池内的电流倒回发电机, 进而引起发电机线圈发热产生高温起火。许多处于停驶状态下的汽车发生自燃都是这个缘故。

事故隐患或违章操作

1. 汽车缺乏维修保养, “带病”上路, 都能引起汽车着火。原因主要是汽车出现发动机部件故障、机械润滑系统缺油等, 在行驶中摩擦产生高温, 从而引发自燃;刹车制动系统间隙调整不当, 制动失灵, 磨擦产生高温, 进而招来自燃事故;此外, 汽车下行陡坡刹车时间过长造成磨擦生热,

汽车轮胎充气不足或严重超载使汽车倾斜侧壁弯曲, 导致橡胶轮胎磨擦生热等都会导致汽车自燃。

2.保险丝用加粗或其它金属丝代替, 当线路短接时, 就容易烧蚀电气装置, 引起导线起火;随意接线或误接线等造成短路或产生电弧、电火花引发自燃;车内空调系统的散热管安装不当, 紧靠在可燃物上且散热不畅引起自燃。

3.汽车高速行驶爆胎, 或疲劳驾驶、遇有紧急情况处置操作不当, 造成交通事故而引起火灾。

4.擅自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 且包装不牢固、破损、渗漏等;未落实防火措施, 司乘人员随意吸烟、乱扔烟头或火柴梗等。

防范措施

加强汽车油、气、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改进汽车防范设计等方面来改善危险源、降低危险性, 是预防自燃事故的基本途径。

加强电气线路技术保护措施

应当从提高电气系统绝缘性和耐高温、抗老化的性能着手, 从整体上减少汽车自身的火源。

1. 选用阻燃电线, 尽量采用耐热性、耐酸碱性、耐磨性好的材质或特制塑料;

2. 固定电线位置, 防止相互磨擦与碰撞, 使用PVC材质的电线要远离排气管及温度较高的部件;

3.安装过电流保护装置与漏电显示, 及时检查线路故障;

4.增强电气线路防爆功能, 在油箱 (气罐) 、输油 (气) 管、发电机等容易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部位的电气线路和易产生电火花的接头进行防爆技术处理;

5.正确选择电线电容量;

6.电线要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7.禁止擅自更改电气线路。

燃油 (气) 系统的管路采用金属材质

1.汽车燃油 (气) 系统全部采用金属管连接的, 肯定要比采用塑料 (橡胶) 软管的自燃危险性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燃油 (气) 与软管接触易使其腐蚀老化, 造成软管龟裂破损, 油 (气) 渗漏;二是软管与金属管接头处在行驶中受震动易松动、脱落, 油 (气) 泄漏不可避免;三是软管比金属管线易受热变形、熔化而损坏。

2.系统管路选用金属材质具有耐高温、耐高压的特点。一般而言, 当温度达到200℃时软管会受热熔化, 而金属管线的熔点在800℃以上, 铜管材料可达1 000℃, 金属管线相对比较安全, 一般不会因油 (气) 泄漏而形成自燃;大多数改为电子喷射系统后的内油压上升, 为2 kg/cm2〜3 kg/cm2, 相比使用化油器约0.25 kg/cm2的内油压高了10倍。如管路系统质量不好或老化变质, 造成的漏油量则大得多, 自燃发生概率会增加, 而选用金属管线, 就能有效防止这一火险隐患。

3.加固和减少燃油 (气) 路系统管路接点。如选用软管的, 要具有耐热性、耐压性、耐腐蚀、高强度的材质;要用金属夹子卡紧与金属管连接口;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更换。特别是使用液化气做动力的车辆, 其通气管道比通油管道要求更高, 一点点的渗漏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发动机和排气管部位应与燃油 (气) 系统应科学合理设置

1.发动机 (包括空调) 和排气管部位应与油 (气) 系统有效分隔。油 (气) 在泄漏后, 在无火源 (电火花或火星) 的情况下难以自燃。因此, 要加强油 (气) 系统保护措施, 防止发动机产生电火花和排气管产生火星;还须防止变速器油与转向助力油泄漏到高温的排气管上。

2.科学、合理、安全地设置排气管朝向和排气管出口。发动机在做功时, 排气管一般温度在300℃〜650℃, 最高可达900℃。国产车排气管朝向和出口的设置多种多样, 有的将排气管、消音器与油箱设置在同一侧, 甚至紧贴在一起。有的排气管出口离油箱仅有几十厘米, 甚至对着油箱, 火星直接喷向油箱, 高温烘烤油箱, 致使油箱膨胀、破裂, 造成自燃事故。

持续改进车厢、底盘和车门

1.车厢与底盘要有效分隔。现有国产汽车车厢与底盘没有很好地分隔, 因此在汽车底部发生自燃后, 火势很快就从车厢下面的缝隙和孔洞窜到车厢内蔓延开来, 致使小火成灾。制造厂家和行业主管及检验部门应加以研究和改进, 将车厢与底盘严密分隔, 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

2.改进车门应急功能。车辆自燃时, 车内烟熏火燎, 车门无法打开, 这是车厢内人员伤亡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要完善车门的应急功能。具体做法如下:保持车门、车锁完整、灵活, 随时能启动打开, 方便自燃应急时人员撤离和火灾扑救;大型客车应完善或增设应急门、应急窗等, 以及完备应急锤;大、中型客车应完善或增设手动开关, 防止自燃时气路被烧断后而门打不开。

改进车体设计和材质, 增强装饰防火性能

由于车体内在装潢时, 为使汽车舒适、美观, 提高市场竞争力, 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 且未进行阻燃处理, 若发生自燃后很易酿成大火, 并产生有毒有害烟气, 轻则使汽车烧毁, 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因此, 汽车装饰材料、车内物品应选用新型耐火材质;车上的座椅及内部装饰物品进行阻燃处理, 增强其耐火性能;对未按标准进行装潢的汽车不应投放市场, 即使投入运营后车主重新自行改装的, 检验部门也应在年检时严格把关, 要求车主按技术标准进行装潢, 并达到检验技术标准后才可放行。

健全安全技术标准, 加强汽车安全管理

1.要从技术防范着手, 加强科学研究, 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检验标准和规定, 落实对汽车生产、使用、检测等全过程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

2. 加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考核, 落实日常安全管理, 要定期做好检查电气装置和线路检查, 导线截面选择要适当, 安装要合理, 不得乱拉乱接或随意增加负荷, 不得与车体高温表面距离过近, 靠近油路或高温表面的部位, 要加保护套或包扎耐温、耐腐蚀的保护材料, 并安设牢固, 防止振动和摩擦造成绝缘层破损或电线短路。

3. 加强汽车日常的安全检查管理。要检查点火开关、蓄电池等大电流的电气件接线柱、导线的连接、绝缘等是否可靠;要检查运动零件、车架、油箱、化油器、坐垫等油漆件、漏油件、易燃物周围的导线、插接头、开关件、线夹等处是否有“破皮”;要注意或发现电流表指示出现很大的放电电流、电气工作突然中断、闻到胶皮臭味或异常时, 应迅速断开全车总电源, 查清原因排除故障;

要检查发动机及底盘是否漏油漏气, 发动机气缸上是否积有油垢、油污;要检查水管和皮带, 建议尽量使用防冻液, 其沸点达120℃, 比用普通水更耐高温, 也可防止水垢腐蚀。另外, 皮带使用寿命为5〜6万km, 到时更换不要拖延;要做好行车前例行保养检查, 保证良好车况, 不带“病”出车。

提高应急预防功能, 增强消防责任意识

1.配备适用、轻便的灭火器材和装置。一般选用CO2灭火器或ABC干粉灭火器, 小汽车上应配备1〜2具, 大型客车上应配备2〜3具, 并定期检查检测。

2.增强司乘人员消防安全责任意识, 提高应急防范技能。要让司乘人员了解汽车自燃的特点和规律、各种可能引起汽车自燃的隐患, 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和意外事故现场急救、灭火器使用常识等, 提高应急处置和组织人员疏散的能力, 做到小火可自救, 大火能控制。

3.严格遵守安全防火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制止违章行为, 消除人为危险源, 禁止司乘人员随意吸烟、乱扔烟头或火柴梗;禁止违章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

自燃现场应急施救

1.选择避险停车。当汽车出现异响、焦味或冒烟时, 汽车自燃和起火的先兆出现, 应当机立断, 将汽车驶离人员集中场所。

2.切断油、气、电源。由于线路短路引起的汽车燃烧发展迅速, 5 min左右即可引燃驾驶舱。因此, 应迅速停车熄火, 切断发动机的油 (气) 源和电源, 并关闭百叶窗。

3.撤离疏散车上人员。当自燃发生在客车上时, 首要任务是设法解救人员, 迅速拧开门泵开启所有车门, 以及应急门、应急窗, 有序组织人员逃生, 远离现场, 疏散到安全地带;当车门无法开启或车门被火焰封住时, 视着火部位, 用救生锤或其他硬物就近击碎车窗玻璃后从车窗下车。

4. 拨打119报警。要迅速、准确报清着火汽车的位置, 报清自燃的性质及燃烧物等。

5. 扑救、控制自燃。要在确保自身安全, 防止烟毒、窒息、烧伤的情况下扑救火灾。在查找起火点时, 注意不要随意打开引擎盖, 大多数火源是在引擎舱内, 因为空气进入着火源反而助燃, 还有可能会引起轻度爆炸。因此, 在见到引擎盖处冒烟时, 应将引擎盖打开一个缝隙, 将灭火剂多次、迅速地进行注入喷射, 然后打开对准着火部位的根部喷射, 逐步覆盖全部。其他部位还可从着火边缘开始, 逐渐向里缩小喷射范围, 直到全部覆盖。可堵截来往汽车索取灭火器, 或利用周围可取到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当火势太大, 灭火器无法控制时, 应尽快远离现场, 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

6. 切断蔓延途径。在起火和灭火时, 要注意保护、冷却油箱气罐和装有防冻液的水箱。如货物起火或火情威胁车上货物时, 应在扑救的同时将货物卸下车进行扑救, 或采取隔离措施。如地面有流散的燃料时, 应用灭火器或沙土覆盖扑灭。燃烧猛烈时, 千万注意消除潜在的爆炸危险, 防止火势蔓延或“二次事故”。

7. 设置安全警示。尽可能在同方向行驶的100〜150 m道路处及周围设置警示、警告标志, 提醒其他汽车绕道慢行。安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2

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附案例)

一、应急医疗任务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多变性: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 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灾害,“911”恐怖事件的发生、SARS 爆发、禽流感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和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极大伤害的同时,也给应急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应急医疗任务内容更为广泛,从群体事件医疗保障、紧急医疗救助到卫生防疫,再到突发卫生事件 的干预,任务类型区分不同、性质需求各异,往往出现多类型事件叠加发生,涉及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范畴,任务的复杂性、多变性给医院应急医疗工作带来很 大的难度。

(二)、突发性和时效性:应急医疗任务从下达到遂行时间往往很短,特别是各种抢险救灾任务、应急救援任务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任务量大、内容多,任务的突发性对完成任务准备的时效性提出很高的要求,伤者的紧急救治、疫情的防控都存在“黄金时间”,错失时机、延误时间可能就会直接导致任务的失败和人民生命财产的 损失。

(三)、艰巨性和持续性:应急保障任务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医疗分队往往要深入人烟稀少、后勤补给困难的地区,任务区的基本生活条件恶劣,基本生

活设施不健全,随着灾害事故的不断恶化升级,应急任务往往要持续两周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保障消耗药品器械总量多,经费支出大,对保障分队独立遂行任务和完成自身保障 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目前应急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认识上的问题: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从职业道德层面来看,广大医务工作者具备为人民生命财产牺牲自我、奉献自我的思想准备,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思想

觉悟。但是,在调查中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医务工作者认为应急任务是临时任务、附加任务,不属于在医院的日常职责内,不纳入日常工作范畴,是出“公差”。任务往往是上级临时指派、单位临时准备、人员临时应战,普遍认为应急任务就是单纯需要医生去奉献和牺牲的,缺乏对应急医疗的正确认识,更无从谈起日常的准备和训练,无法很好的遂行应急 任务。

(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医院无应急医疗的常设机构,没有建立应急医疗的专家库和预备人员库,医院虽制定有应急预案,但往往是“一经制定、多年不

3变”,在人员流动和更换速度加快的今天,这样的预案也不具备任何实际作用。在受理上级任务后,往往才开始“临时”建立“临时”组织,虽然广大医生的奉献意识较强,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但经常会出现与日常的正常业务发生严重冲突的现象,保障任务的人员器材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甚至在科室间、临时单位和业务科室间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组织的不健全,在日常工作中应急医疗也无法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没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的单位少之又少,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救助技能存 在较大缺陷。

(三)、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医院缺乏良好的应急医疗运行机制,在经费保障、药品采购、质量保证、滞留药品处理等环节得不到保证,以地震抢险救援为例,各类救治药品和消毒用品需求量猛增,市场一度紧缺,医院虽动用了全部库存,但由于购货渠道有限,一时找不到货源,仍难满足需求,反映了应急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的贮存不足、预防不周、反应不灵,应对不活的问题,持续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弱,对于参与任务的人员没有评价机制,严重的影响了应急医疗工作的开展与运行。

三、对策分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发挥医务工作者的思想优势: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期受党的培养教育,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较强,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这也是医院完成应急医

疗任务的思想基础和保证。在日常宣传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责使命教育,关键要转变“应急任务是临时任务,不属于职责范围”的错误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新时期保障公民健康的职责和使命,充分理解新形势下完成多样化医疗任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新的期盼和要求。在完成日常业务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应急医疗业务知识的学习,随时做好在新的“战场”履行新“使命”的准备。转换观念首先要从管理者开始,要把应急医疗纳入到日常工作范围中来,在职称评定和个人业绩考评中得到适当的体现。

(二)、强化管理,健全组织,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的日常工作:首先要健全应急医疗的组织建设,我院应建立应急医疗的专门机构,确定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协调应急

医疗准备工作。其次,通过对可能承担任务的类型分析,统筹考虑应急任务的完成和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合理建立各类事件的应急医疗专家库和后备库人员名单,确实做到实时更

新。最后我院要根据各级政府的应急方案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本单位的职责要求和分工,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实做到“人员职责明确、工作流程清晰、完成任务高效”的要求。

(三)、总结经验、统筹兼顾,建立良好的应急医疗运行机制:建立专项经费,为保障正常开展应急医疗的日常准备和专业人员的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立应急医疗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应急医疗器械、药品以及个人装备的配备、更新和补充,特别要设立紧急任务备用经费用于承担紧急救援任务应急经费开支。

建立并实时更新战备急救医疗器材、设备、个人装备目录和编配方案,做好应急医疗的保障工作。在应急医疗救援中,急救物资储备是有效应对灾难事故,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对以往应急医疗经验的总结,根据我院规模和可能承担任务类型,我院应对现场应急设施、设备和医疗器械等物资配备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计划,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采用专人管理,保证较高的应急保障水平。

建立应急医疗药品保障机制。应急任务对药品需求量大,品种变化多,给药品的保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医院要建立应急医疗常用药品和专科用药储备目录,加强本部门的储备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保障任务、各种复杂环境对药品品种确定的影响;要根据持续保障的要求来确定考虑药品配备基数;要结合储备药品持续更新的要求,将应急医疗药品的储备与日常医院用药的更新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大面积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关键是要建立长期、稳定、快捷的采购通道,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对于不便于大量储存的药物,要制定用药目录,明确不同的供货渠道,事先签订协议,保障快速高效供应;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探索建立一种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的药材应急保障模式。案例一:

急救演练汇报总结

2015年10 月26 日下午16 点,我院组织十多名医务人员进行120 急救演练,此次演练共分为四大部分:院前急救、分诊、抢救配合、抢救评估及转运记录。现对此次演练情况 进行汇报及总结。模拟场景:我县发生一起重大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人、44人受伤(危重2人)。县医院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依照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参与救援。

一 院前急救:

1、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包含两辆救护车的抢救用物资齐全,人员配备齐全,确认患者的地理位置。

2、规定时间内出车:3 分钟内出车。

3、现场人员分流:卧床2 人,轮椅2 人。

4、遇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并申请支援,现场伤员超过40人需将现场情况报告急救中心或医院相关部门,做好增援工作。

5、途中转运包含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昏迷除外)。

二、接诊后迅速分诊并将2人迅速送入抢救室:危重2人;中度外伤2 人;头晕头痛2 人

三、在抢救室进行护理常规技术性操作

静脉输液、留置针、采血、吸氧、心电监测、心肺复苏、四、抢救评估及转运送患者,做好记录等护理文件书写。

以上四大步骤为11 月9 日下午急诊120 二次演练结果,在这四大项中充分体现了科室内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合作,以先救命为原则,快速为准则的职业素质。

最满意为院前急救中心在规定时间内出车(出车3 分钟,到达现场15 分钟)。

存在问题:

1、患者到达急救室后因为人数多,护士分诊及抢救配合出现纰漏,应先重症后轻症患者,危重病人未戴手腕带。

3、仪器使用欠熟练(呼吸机)

4.1 救护车上护士无口头或文书交班。

4.2 对清醒患者心理疏导欠缺。

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各项规程及上报流程。

2、加强各项技术操作训练。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3

关键词:应急卸载;滑坡监测;锚索抗滑桩

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滑坡区域上属剥蚀丘陵地貌,原有山体呈孤立丘陵状,山头早期被削平修建厂房,厂区地面标高约149m,山体东侧(滑坡所在山侧,坡向NE80°)坡脚开挖修建自然村民房,民房外侧为公路,地面标高约116-117m,上下高差约33m,坡面坡度约30~40°。

滑坡区地质构造较简单,所在丘体基岩岩性为震旦系大岭组云母片岩(AnZ),片理产状SE170°/NE/∠35°。滑坡由第四系全新统(Q4ml) 、更新统(Q4dl-el)松散堆積层及震旦系大岭组云母片岩(AnZ)组成。滑坡后缘为厂区建设施工新近堆填素填土,厚2-4m,成分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含有少量强风化云母片岩碎块,稍密,堆填时间约7年,主要分布于滑坡后缘,其下为残坡积粘性土,厚2-5m,中下部为强-中风化云母片岩,其中散体状强风化厚7-10m,碎块状强风化厚10-15m。滑动带位于散体状强风化云母片岩中,面平直光滑。

2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体周界清晰明确,平面上呈“u”型,面积约3400m2(图1)。滑坡后缘位于坡顶厂区地面,标高约148.8m,拉张裂缝发育,大致呈弧状,最宽处约0.8m。后缘裂缝向两翼延伸,左翼沿SE125°向坡脚延伸,右翼沿SE110°延伸至坡脚,裂缝延伸总长约150m,形成滑坡两侧周界。滑坡前缘位于坡脚挡墙地面,标高约116.5m,上下最大高差约32m,坡脚挡墙由鼓胀开裂至倾斜到最后局部解体。后缘处滑动面较陡,约70-80°,主滑段滑动面受片理控制,位于强风化云母片岩中,面平直,与水平面夹角28-35°。空间上滑坡体厚度前缘较薄,约4-6m,后缘较厚,约8-11m,中部厚8-11m,总土方量约28000m3。

3 滑坡变形特征及应急处置方案

8月初坡体出现滑坡迹象,且变形不断加剧,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坡脚居住群众进行转移,相关技术人员随即开展调绘及监测工作,并制定了应急处置方案:对滑坡体中上部分两级进行开挖卸载,第一级开挖坡率1:1.5,第二级开挖坡率1:1.25,中间设置2m宽平台,各级高10m。从野外调查及监测数据反映,8月6日到8月10日期间(坡顶第一级土方卸载期间),滑坡体仍处于变形发展阶段。滑坡体右侧前缘坡脚挡墙整体倾倒,挡墙顶靠在民房墙体上,左侧前缘挡墙继续向前推移约0.7m,墙身解体,块石掉落。坡面“洋葱皮”式剥落现象增多加剧,土体开裂挤出明显,掉落土体量增多。滑坡体后缘卸载开挖坡面裂缝出现,并伴有下错。滑坡左侧前缘挡墙平均位移速率1cm/2h。第二级土方卸载结束(8月14日)后,滑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4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根据滑坡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在前期应急卸载的基础上,采用锚索抗滑桩+坡面防护(加固)+排水的措施进行治理。锚索抗滑桩桩长16m,口径1.2m,水平间距2.5m,各桩顶设置预应力锚索,长30m,设计拉力450kN;开挖卸载坡面自上而下采用锚杆框架、截水骨架及种植草灌进行加固或防护。滑坡治理工程主体于2014年10月完成,目前已正常营运1年多,经受大小不同强度降雨的考验,监测数据反映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初步证明已达到治理效果。

5 结论

①由于早先建设需要,对原始坡体进行开挖,改变自然斜坡的形态与应力平衡,未给予重视,未或仅采用简易支挡措施,受强降雨的影响下,易诱发滑坡发生,尤其对山区开挖坡体上下建筑物密集区应引起高度重视,发现险情及时避让。②对滑体中上部分级开挖卸载,能够有效地遏制滑坡变形加剧,消除隐患,避免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行之有效,快速易行的方法。③采用削坡卸载、坡脚抗滑桩、坡面防护(加固)及排水的措施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晓斌,江彬.南平市某自然村滑坡治理勘察[R].2013.

[2]李方振,陈瑞明.南平市某自然村滑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阶段性报告[R].2013.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4

本工程位于靖江市中心地区, 基坑东西长约195 m, 南北宽约132 m。本工程A区基坑开挖深度为9.1 m, B区基坑开挖7.8 m。

本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方案:采用钻孔灌注桩, 设一道环形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 双轴深层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 井点降水。

基坑西侧紧邻布市里街, 北侧紧靠居民地, 东侧、南侧是交通主干道且地下管线较多, 是监测重点和难点;支护本身的监测也是本次监测的重要内容。

2 监测方案简介

2.1 监测目的

1)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以下数据:基坑底面的回弹量;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和变形量;支护桩倾斜量;周围道路及管线沉降量;周边建筑物沉降量等。2) 进行基坑支护安全监测, 可以在预知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下及时报警, 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2 监测设计的依据

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图纸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等相关规范和规程。

2.3 监测内容及工作量

1) 支护结构顶圈梁的水平位移监测。沿压顶圈梁每隔20.0 m左右设置一个水平位移观测点。2) 基坑周边道路及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坑周边沿人民路、骥江西路和布市里街每隔15.0 m左右设置一个沉降监测点。沿基坑西边、北边建筑物每栋房屋布设4个~8个沉降监测点。3) 立柱桩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在支撑立柱桩上间隔设置沉降监测点, 预计12个监测点。4) 支撑轴力监测。为了及时掌握支撑的受力及其变化情况, 选择18根支撑断面进行支撑轴力的监测。5)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测斜) 。在基坑支护结构外侧土体中共埋设20个深层位移监测孔。6) 支护结构体外侧的地下水位监测。测斜孔兼作水位孔, 监测外侧水位变化情况。

2.4 监测工作实施

1) 在基坑开挖第一层土时, 每隔3 d~4 d对所有监测项目监测一次。2) 基坑开挖到底部及基础底板施工期间, 每隔1 d~2 d对所有监测项目监测一次。3) 基础底板浇筑完毕, 则每隔2 d~3 d监测一次。4) 变形稳定以后每隔3 d~4 d监测一次。

2.5 报警值的确定

1) 取设计值的70%~80%作为预警值;2) 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

2.6 参照设计要求并根据以往监测经验确定报警值

1) 水平位移、深层位移速率不小于2.0 mm/d;2) 累计水平位移、深层位移量60 mm;3) 道路、建筑物、支撑立柱桩的沉降速率不小于1 mm/d;4) 道路、建筑物、支撑立柱桩的累计沉降量不小于20 mm, 支撑立柱桩累计水平位移不小于40 mm;5) 建筑物差异沉降不小于1/1 000;6) 支撑轴力值超过设计值的80%;7) 坑外地下水位的累计下降量不小于3.0 m, 速率不小于0.3 m/d;8) 桩身内力测试:桩身内力达到设计值的80%。

3 数据分析和应急措施

2008年3月6日, 发生第一次异常情况。根据当天的监测报告, 有多处监测值异常。支撑轴力监测数据变化曲线见图1。

1) 内支撑环梁上的轴力监测点GJ5处轴力值达到了5 850 kN, 此处轴力设计值为7 181 kN, 超过了轴力报警值5 745 kN;2) 与GJ5邻近的支撑环梁位移监临测点DH3的位移变化速率达到了2.5 mm/d, 大于2 mm/d的报警值, 累计位移未超过设计计算值;3) 围护桩顶面水平位移监测点D6的变化速率为2.1 mm/d, 大于报警值2 mm/d;累计位移5 mm小于设计计算值24.5 mm。D7点的变化率为2.5 mm/d, 大于报警值2 mm/d;累计位移4.5 mm小于设计计算值24.5 mm;4) 深层土体位移临测点CX4的变化速率为8.3 mm/d, 大于报警值2 mm/d;累计位移11.5 mm小于设计计算值70 mm。

经现场技术人员对整个支护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 发现:与监测点GJ5, DH3邻近的几根联系梁发生竖向贯通裂缝。

专家建议:1) 东北区域土方停止开挖, 并把已开挖到坑底的部位暂时向上回填3 m;2) 另外三个角抓紧开挖,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东北角同步。

在以后的开挖中,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支护设计要求开挖。

数天以后, 各监测数值开始逐渐回稳。两个月后, 5月5日的轴力监测点GJ5处轴力值为5 333 kN, 环梁位移监测点DH3的位移变化速率为0 mm/d, 各点的监测值基本稳定。

2008年3月18日, 发生第二次紧急情况。当天, R3的沉降速率是1.81 mm/d, 累计13.2 mm。沉降速率超过了报警值。接下来的几天里, 我们对R3点加强了监测, 3月19日的监测数正常但是, 3月20日的沉降速率是1.98 mm/d, 累计沉降是15.96 mm;3月21日, R3沉降速率是1.88 mm/d, 累计沉降17.84 mm。

按照这样的沉降速度, 再过2 d~3 d的时间, R3点的累计沉降量就会超过报警值。

鉴于以上情况, 工程项目部再一次组织了相关的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 R3邻近的支护桩顶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立柱沉降的监测数值全部正常;与R3点邻近的CX6, CX7两个点的水位下降速度过快, 而且超过了报警值。

1月20日, 坑内开始降水时, CX6, CX7两点原始水位数据:CX6:1.83 m, CX7:2.11 m。

3月22日, CX6水位值是7.64 m, 累计下降了5.81 m;CX7水位值是8.27 m, 累计下降了6.16 m。其余监测点的水位下降也比较大, 但相对于CX6, CX7两点要小得多。

专家们一致认为, R3点沉降值过大是由于坑内水位过低, 坑外水位下降过快引起的。

但是, 对于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专家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组专家认为:只要控制好坑内水位, 坑外水位不会再有大的下降, 暂时不必采取别的措施。随着坑外水位下降, 坑外的土体会逐渐固结, 土体强度会逐渐提高, 路面的沉降速度会逐渐减小, 最后趋于稳定。另一组专家认为:等待土体固结和强度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路面还会继续沉降, 这样就难以保证路面下的管线安全。应当立即采取技术措施, 阻止路面下降。他们同时提出解决措施:严格控制坑内降水深度的同时采取坑外局部回灌, 抬高坑外地下水的水位。

鉴于以上意见, 工程项目部采取了折中的方法:1) 严格控制坑内水位, 保证坑内水位不低于坑底以下1.5 m。2) 对坑外水位和路面沉降加强监测。3) 准备回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果坑外水位继续大幅下降或路面沉降加剧, 则立即进行坑外回灌。

在以后的几天中, 坑内水位一直保持在坑底以下1 m~1.5 m处。监测结果显示:坑外水位没有继续下降, 还有所回升。至3月28日, 路面沉降速率减小为0.48 mm/d, 至4月5日, 路面沉降速率减小为0.10 mm/d, 并逐渐趋于稳定 (见图2) 。

4结语

1) 基坑开挖程序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2) 对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研究分析,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摘要:以江苏省靖江市德诚城市广场的深基坑支护监测工程为例, 对其监测方案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就监测过程中的应急情况及相应的应急措施作了总结, 从而解决了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监测,数据分析,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JGJ 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叶卫良.和平大厦深基坑支护与施工[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119-120.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5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__年海南省普通高考澄迈考区试卷安全__领导小组。在国家教育考试联席组织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高考试卷__的领导。

组 长:周领军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林 发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王文范 县教科局党委书记、局长

成 员:徐明芳 县委保密局局长

陈 波 县公安局副局长

许劭俊 县政府教育总督学

李承海 县教科局招生办主任

(二)试卷__联合检查组:

徐明芳 县委保密局局长

陈 波 县公安局副局长

许劭俊 县政府教育总督学

李承海 县教科局招生办主任

(三)试卷保密室负责人:李承海

(四)试卷值班人员:县教科局10名工作人员,武警若干人(每班4人,其中县教科局2人,武警支队2人)。

二、工作措施

(一)规范保密室硬件建设,健全制度。

提前两周检查保密室铁门、铁窗、铁柜是否完好;检查红外线报警器、录像监控设备、值班电话能否正常使用;灭火器是否有效;查看保密室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查看各保密制度是否健全;《试卷保密室值班记录》、《试卷接收和发放记录》和《试卷保密室监控录像回放情况》是否准备到位。以上几个方面由县招生办主任负责,在5月25日前落实到位。

(二)严格标准选聘、培训试卷接送、保管人员。

考区、考点挑选当年无直系亲属参加高考,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忠于职守,身体健康的干部、教师和武警承担试卷接送、保管工作。由县招生办主任、县委保密局局长负责组织__培训。

(三)试卷运送。

由县招生办主任带队,县保密局工作人员、县公安局工作人员负责从试卷保密室领取试卷并保送到考点。运卷车安装有实时摄像和GPS定位设备。运卷车不准搭乘无关人员及其他物品,不得在中途停留,坚持卷不离车,车不离人。从试卷保密室运送到考点时,要按规定路线进行运输,县公安局派警车和警员护送,同时在易堵塞路段安排干警值班疏导交通,确保试卷运送车顺利到达考点。在上送试卷给评卷场时,试卷一出库,由县招生办主任负责第一时间向省考试值班室汇报。在运送途中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考区值班室取得联系,通报相关情况;如遇严重事故,迅速拨打110报警,请当地警方予以保护,并且要及时向考区负责人报告,由考区向上级报告作出应急处理。试卷安全到评卷场后,由县招生办主任负责第一时间向考区主任报告。

(四)试卷保密。

试卷进入保密室及时入柜、密封。由县公安局工作人员掌管第一道门钥匙,县委保密局工作人员掌管第二道门钥匙,保密柜的两道锁的钥匙分别由县招生办主任和县委保密局局长掌管。试卷入库前一天启动保密室监控设备,实施二十四小时全程录像备查。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卫责任,启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外围监控设备。由县公安局派员在青年活动中心外围进行巡逻。试卷保密室值班人员从试卷入库至所有试卷上送完毕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个值班班次有2名县教科局委派人员和2名武警官兵。值班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少于2人。保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__规定》,认真履行其职责,做好值班与视频回放记录,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岗。工作责任人:县委保密局局长

(五)试卷分发与回收。

考试期间,试卷存放试卷保密室,开考前从保密室送到考点,采取考一场,领一场,送一场的办法。严格办理试卷交接手续,两名监考员都要在试卷领取表上签名。备用试卷、备用答题卡和备用材料都必须存放考点保密柜中,有两道锁钥匙由两人掌管,同时任何时候都要有两人值守。考试结束,所有试卷、答题卡、

草稿纸都必须回收,同时要及时送回考区保密室。试卷分发、回

收由县招生办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清点。

(六)考试过程试卷安全。

监考员领取试卷要认真核对科目和数量,签字确认;往返考场坚持按规定路线两人同行(入考场时由副主考带队);监考过程中严禁抄题、释题;考生入场必须进行安检;严禁考生不按规定提前出场,严禁迟到考生进入考点或考场;发现考生带走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及时通过楼层副主考报告主考,迅速与考生所在学校校长和带队教师联系,在封闭时间内尽快追回,严肃处理。备用卷必须存放考点保密柜中,如需启用,必须由主考请示省巡视员,方可启用。此项责任由考点主考承担。

(七)严格报告与检查制度。

试卷保密室责任人县招生办主任要严格按要求定时向省考试局报告。一是试卷安全到达考区,经清点无误放库后要进行报告。二是坚持执行保密情况“零报告”制度,每天0点、上午6点、中午12点、下午17点报告值班情况。三是坚持考一场报一场。每科考试结束和每日考试结束(英语听力结束后20分钟内要上报听力进行情况),上报考试基本情况、舞弊情况、安全情况。同时,做到有情况随时报,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报告。试卷保密联合检查组每天随机对试卷保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

(一)接送试卷的车辆在途中发生故障。

保密人员马上在车辆周围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接近运卷车。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领导报告和迅速拨打“110”,呼请公安部门保护现场。如果在短期内无法排除故障的,应迅速与考区主任联系,以便及时派车接应。如因车祸造成试卷散落,除始终看护好车内试卷外,其它人员应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回试卷,防止失(泄)密范围的扩大,如有必要迅速请求公安部门在事发附近的路段设立关卡。对接触过裸露试卷人员,从接触试卷开始直至失泄科目开考一小时后采取妥善的隔离措施。

(二)试卷启封前发现试卷袋口或密封有异常。

主考、保密负责人要与监考员共同将异常情况记录在案后,启用备用卷。将有问题试卷交还试卷保密组封存备查,并立即上报省考试局。

(三)试卷启封后,如有错装、混装未开考的试卷和错发未开考的试卷。

监考员要立即将试题收回装入试卷袋,不准扩散,安排考生在考场静候,并立即报告主考,主考进行核实后(但不得接触未开考试卷或试题),在第一时间上报考区主任和县招生办。县招生办根据有关规定请示省考试局批准后,通知有关考场继续考试或使用备用卷考试。在此期间所有接触未开考试卷的人员一律在原地待命,不得离开,严禁使用通讯工具。对于已接触到未开考试卷的考生和监考员要按保密要求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该科考试完毕为止。

(四)如有考生带走试卷或答题卡。

应立即组织力量,追回带走材料,调查核实情况后,按“实施考试过程中偶发事件处理办法”的有关条款予以处理。

(五)保密值班人员突然发病,无法正常值班。

应立即更换,确保每班有4人要值班。

(六)保密室发生火灾。

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火警电话“119”,立即向保密负责人、考区主任和省考试局汇报。

(七)发生窃密、泄密等事故。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6

关键词:液体化工,码头,有害因素

我国以液体形态存在的化工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为了方便运输, 节约成本, 保证安全, 众多企业选择通过水运方式进行。同时由于运输量非常大, 有必要选择在港口、码头设立中转站。因此, 对于一个大中型的码头来说, 储存的液体化工产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虽然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但是对码头的造成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1 液体化工码头工艺流程

对于液体化工产品来说, 大都采用塑料桶、陶瓷桶或者铁桶桶装。当储存量非常大时, 则使用不同形式的压力储罐罐装。伴随的辅助设施还有管道、阀门、泵站等。在我国目前大都沿袭传统装卸工艺, 及通过管道利用液泵把液体化工品从运输船打到储罐里, 然后再利用液泵通过管道打到相应的运输工具。

2 危险因素分析

由于液体化工大多是易燃、易爆或者具有腐蚀、放射性, 因此危险有害因素时刻存在。同时由于码头还有运输车辆、货船、管道、升降机等机械、电气设备, 因此对液体化工码头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化工产品及工艺、设备、管理三个主要因素分析。

(1) 液体化工对于液体化工来说, 主要产品有甲苯、盐酸、柴油、汽油、甲醛、液化的氯气、液碱等等。根据产品的技术说明书, 可以很容易地查到每种产品具备的化学性质、危险特性以及注意事项, 现就主要的液体化工产品做出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汽油、甲苯等闪点较低, 在装卸过程中, 如果运输工具没有良好的接地, 会发生静电无法泄露, 当积聚到一定程度, 会产生火花引燃易燃物。夏季雷电较多, 如果防雷接地失效或者没有安装防雷措施, 也会引起雷电感应或直接雷击产生火花引起火灾。另外, 作业人员疏于管理, 随意吸烟, 当遇到泄露的液体或者挥发的可燃气体也会发生火灾。其它还有如电气绝缘老化、打击摩擦产生火花等[1]。

硫酸、盐酸属于强酸;液碱属于强碱, 操作人员在维护设备、装卸产品过程中操作不慎碰到强酸、强碱, 如果缺乏防护措施, 会灼伤眼睛和皮肤。另外, 强酸、强碱泄露后对周边设备、设施造成腐蚀, 减少寿命, 引发其它安全事故。如果流到江河里, 则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2)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作为码头经营企业, 属于高危行业, 如果违反《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安全管理要求, 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的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 缺乏针对性, 或者没有严格遵照执行, 还有安全责任不清、组织机构不健全, 都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带来疏漏, 产生隐患。

没有及时对进场人员开展三级安全教育, 或者开展三级安全教育, 但是没有考核合格;对于主要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 取得相应资格;对于特种作业人员, 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培训。另外如换岗培训、离岗再培训、安全技术交底没有严格执行[2]。

(3) 设备设施隐患码头设备涉及到大型储罐, 根据材质的不同又分为玻璃钢储罐、陶瓷储罐、橡胶储罐、塑料储罐;液泵根据流体介质可分为清水泵、热水泵、化工泵、耐腐蚀泵或杂质泵;运输船根据运输性质又分为普通货船、特种货船;对于管道来说, 有塑料管、钢管、铸钢管、不锈钢管。因此, 设备带来的机械伤害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设备本质安全度不够, 不是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 出厂没有经过严格检验, 取得出厂合格证。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没有定期进行专业检测。日常维护不到位, 造成阀门泄露、管道腐蚀泄露、储罐出现沉降泄露。

3 预防措施

(1) 安全管理方面加强安全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 培训要求做到全员培训, 保证培训的课时数量, 切实做到考核合格上岗。对考核的内容要注意针对性, 除了加强安全法律法规意识的培训, 主要对操作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对操作规程的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码头的员工应当对码头的专业知识, 包括化学品的专业知识耳熟能详, 具备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加强责任划分, 明确一岗双责, 党政同责, 严格追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并层层分解到个人, 签订安全责任状。定期开展安全绩效考核, 督促安全管理制度得倒落实。

要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制定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体系要针对码头液体化工的危险性进行制定。该体系至少包括各类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的处置方案,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定期开展培训, 不断提高码头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2) 设备及工艺方面对设备设施资料档案做到翔实、完整, 包括合格证、检测证、设计说明书以及日常维护保养记录。每台设备设定专门管理人员, 设立看板管理。制定维护保养计划, 落实维修计划。定期更换低值易耗件, 定期润滑、清洁, 对管道、储罐还需要定期探伤检测。对于压力容器上的安全阀、压力表、静电接地、防雷接地, 需要半年检测一次, 确保有效。

4 结语

本文对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其它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有很多, 如窒息、放射等;危险有害因素还会呈现季节性的变化, 加强季节隐患排查等同样非常重要。这些因素仍然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维杰.常用危险化学品安全储运简明手册[M].华东科技出版社, 1992.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7

循环水系统发生泄漏,一般均为从微量泄漏到泄漏量增大的过程。当出现物料微量泄漏时,循环水系统余氯下降、总铁上升、浊度上升,当漏点增大时COD及油含量会有明显上升。泄漏期间必然会引起循环水水质指标发生变化,水冷却器腐蚀加剧,循环水腐蚀速率上升。随着泄漏时间延长,微生物随之滋生,若使用磷系配方药剂的水系统由于微生物消耗大量磷盐,总磷会明显下降,泄漏时间长,杀菌失败后还会出现大量的微生物黏泥,水体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以下是某石化公司循环水系统发生物料泄漏后几个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

1.1 通过循环水余氯判断

余氯是控制微生物的主要手段,在正常水体情况下加药量不变时余氯的控制会相对比较稳定,但当水体中微生物的营养源突然增加会大量消耗余氯,导致测不出余氯。

某石化公司水质正常的情况下,投加次氯酸钠的泵的冲程一般保持在7%~15%之间,而检测出来的余氯在0.3mg·L-1左右。而出现异常情况后,投加次氯酸钠的泵的冲程调高至18%~30%,所投加的次氯酸钠几乎是正常情况下的1倍,但是所检测出的余氯却一直低于0.1mg·L-1。

1.2 通过循环水正磷判断

循环水中投加缓蚀阻垢剂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系统的腐蚀与结垢,而水中正磷是控制系统腐蚀的主要成分。出现异常情况尤其是泄漏发生时,药剂量消耗增大,正磷明显降低。图1显示出异常情况前后的正磷及药剂量变化。

从图1可见,在循环水水质异常变化之前缓蚀阻垢剂日均投加量为0.15t左右,水中正磷含量大于3mg·L-1,而在水质发生异常后,即10月下旬开始,缓蚀阻垢剂日均投加量提高至0.2t左右,但是在相应的时间检测出水中的正磷含量却小于1mg·L-1。

由图1可知,某石化公司在10月下旬循环水水质出现异常后,虽然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量大大增加了,但是正磷的含量却依然提不上来,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源主要为碳源和磷源,当物料泄漏时,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正磷成为微生物生长的磷源被消耗,导致水中的微生物滋生较为严重。此外,微生物形成的黏泥也会吸附部分正磷,导致正磷值低于正常值。正磷偏低也是有机物进入循环水系统的一个常见现象。

1.3 通过循环水总铁判断

大多数微生物对金属产生腐蚀,硫酸盐还原菌会对金属(铁)产生较大的腐蚀,被腐蚀下来的铁离子在氧气作用下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物。氢氧化铁为黄色或褐色沉淀物,会造成循环水颜色加深,导致浊度开高。出现异常情况尤其是泄漏发生时,循环水系统的总铁变化较为明显,图2显示出异常情况前后的变化。

由图2可见,某石化公司随着水质异常变化时间的持续,系统的总铁有变化。如从11月16日开始,在循环水系统持续进行较大量排污的情况下,尤其是11月29日至12月2日期间进行大量的排污置换(排污量约为200t·h-1),而之后调小排污量后(排污量依然有约40t·h-1),系统水质总铁浓度出现上升的趋势,也从侧面说明了系统有物料泄漏。

1.4 通过循环水微生物黏泥判断

循环水系统细菌总数控制在1×105个·m L-1以下,黏泥量控制在3m L·m-3。当发生物料泄漏时,微生物指标远远超出指标值,在某石化公司发生物料泄漏期间微生物黏泥大量滋生,黏泥量最高达到50m L·m-3,塔底水池格栅堵塞严重。

1.5 通过水体颜色判断

当有机物泄漏至循环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水就变得腥臭,颜色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且可以观察到水中漂浮着许多絮状或鹅毛片状漂浮物。

2 循环水系统查漏方法

循环水系统出现泄漏后,通过水质变化可以判断出装置出现泄漏,下面介绍在无在线监测仪表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如何准确查找漏源。

2.1 气体泄漏查漏方法

当发生气体泄漏时,通过化验分析水质难以判断泄漏装置,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实现漏源的查找。

通过对各装置界区采样的方式,在界区采样点排水,如果存在气体泄漏会有较大的气体喷出,从而判断该装置发生泄漏,进一步排查该装置内部换热器回水采样点水质情况,可判断出精确的漏源。

当装置界区无采样点时,为了降低每台换热器排查的大工作量,可以通过收集循环水回水,制作一套气水分离装置,将循环水回水中的气态成分进行分离,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可判断漏源。

2.2 液态物料泄漏查漏方法

液态物料泄漏查找方法主要通过对各装置界区供、回水采样点的余氯、水中油、浊度、COD进行监测。对供、回水进行对比,对异常的装置内部换热器进行排查确认漏点。

3 泄漏后应急处理措施

由于碳氢化合物是微生物的最佳食物来源之一,因此在温度适宜的高油污染冷却水环境下,由于次氯酸钠被系统内泄漏物料消耗,难以保证系统内残留余氯,微生物将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生物黏泥,严重堵塞装置换热器管束及冷却塔填料,造成换热器换热效果下降,长期不处理会造成换热器垢下腐蚀严重,冷却塔冷却效果下降。为了减低冷却水系统所发生的种种问题,避免其不良影响导致的非计划停工,冷却水在油污染期间必需进行特别污染处理。

当冷却水系统遭受油污染时,将产生以下问题。当金属表面附着一层油膜,影响热传效果。油污染凝系住悬浮物质,造成沉积。油脂为碳氢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营氧来源,加速繁殖,造成微生物障碍。促使厌氧菌生长,造成点蚀。

干扰腐蚀抑制剂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增加氧化性杀菌剂的需求量,并需改为非氧化性杀菌剂,来处理以上种种问题。物料泄漏到循环水后,造成常用杀菌剂失效,而后微生物繁殖失控,生物黏泥大幅度增加,连带导致碳钢类水冷器和管线严重腐蚀。不仅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也给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带来严重隐患。

依据系统污染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严重大量连续泄漏处理方案、连续泄漏处理方案及泄漏后深度除油灭菌剥离方案。

3.1 严重大量连续泄漏处理

1)尽快找出泄漏源,将漏源切出系统,防止泄漏物料持续污染冷却水系统。

2)关闭旁滤,防止油污污染旁滤器滤料。

3)循环水系统进行大排大补,将泄漏物料尽快置换出循环水系统。大排大补期间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大排大补期间循环水的p H值会随着补充水的大量补充而下降,无磷配方的药剂(一般含锌),其p H适用范围较窄,容易在大排大补期间发生缓蚀性能下降、铁离子持续上升的可能,因此在使用无磷配方时,在大排大补期间需要根据p H值添加碳酸钠,并添加部分磷酸盐,以提高系统的缓蚀性能。某石化公司通过添加磷酸三钠,在大排大补期间保证了腐蚀速率受控,铁离子稳定。

4)启动多台循环冷水泵,保证循环量达到设计最大值,防止泄漏物料沉积在换热器管束或封头。

5)连续大量投加次氯酸钠溶液,保持系统回水余氯在0.5×10-6~1.6×10-6,当泄漏量过大,无法控制回水余氯时,需要增加临时管线加次氯酸钠至冷却塔配水系统,保证冷却塔填料能够充分杀菌,防止微生物污堵。某石化公司由于泄漏量过大,回水余氯难以保证,造成冷却塔填料堵塞,供水温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后采用该方式冷却塔性能得以恢复。

6)持续监控水中COD值,待COD下降至稳定数值,根据冷水池保有水量,投入足够量的油脂分散剂、非氧化性杀菌剂及黏泥剥离剂。运行24h后开启最大量排放至浊度平稳。此操作在大量泄漏减少前每2周一次。水池中有浮油,以溢流方式排出或用吸油棉吸附油脂。每周注意观察试片腐蚀情况,及时调整药剂量的投入。持续以上操作直至泄漏源切除或减轻。

3.2 小量连续泄漏处理

1)尽快找出泄漏源将其切出循环水系统,防止泄漏物料持续污染冷却水系统。

2)开启适量补水量及排放量,避免泄漏物质持续浓缩。提高循环水量至设计最大值。

3)连续加大次氯酸钠投入,保持回水余氯控制在0.5×10-6~1×10-6。持续监控水中COD值,观测泄漏情况。关闭排污,保持高流速运行,根据保有水量投入足够量的油脂分散剂、非氧化性杀菌剂及黏泥剥离剂。运行8h后开启最大量排放至浊度平稳。此操作在泄漏堵住或彻底隔离前每月1次。

4)水池中有浮油,以溢流方式排出或用吸油棉吸附油脂。每周注意观察试片腐蚀情况,及时调整缓蚀剂的投入。持续以上操作直至泄漏源彻底切出系统。

3.3 泄漏切除后深度处理

将系统循环量提高至设计最大值。加大次氯酸钠投入量,保持回水余氯控制在0.5×10-6~1×10-6。关闭排污,投入足够量的油脂分散剂、非氧化性杀菌剂及黏泥剥离剂,根据情况适当投加消泡剂。运行清洗1d后进行大排大补,直至浊度小于10NTU,进行一次在线补膜,再转入正常运行。

4 结语

水冷器是循环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冷器泄漏会直接导致循环水水质严重恶化,从而威胁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循环水系统的日常管理,包括循环水处理加药管理、循环水管网管理及装置换热器的监控。

摘要:分析了循环水系统发生泄漏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判断物料泄漏及查找漏源的方法,并提出了物料泄漏期间的应急处理措施。

关键词:循环水,泄漏,对策

参考文献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8

本工程场地的地下水埋藏较浅, 埋深在地表下2.18~3.25m,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

2 基坑围护方案

2.1 周边条件和工程特点

(1) 基坑东侧有两幢高层建筑, 分别距基坑边17m和15.7m;南侧为内部建筑, 距基坑边5.0m;西侧也为内部建筑, 距基坑边4.0m;西北侧大楼的一角紧贴本基坑;北侧为市区道路, 基坑距人行道边约为15m。南侧基坑边缘为原建筑地下室基坑围护桩。周边管线情况:根据规划局提供的管线资料表明, 除市区道路有市政、电力等管线外, 没有别的管线, 市区道路上距基坑最近的管线距离基坑边17m左右。

(2) 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表层为杂填土, 其下依次为砂质粉土、粉砂夹粉土、砂质粉土, 自然地面下2.0m左右可见地下水, 土体的渗透系数较大;基坑深度除电梯底坑为12.6m外, 其余均为11.1m。

以上两点导致该围护必须解决3个问题: (1) 西北侧建筑的保护; (2) 基坑的深度问题; (3) 南侧围护桩的利用。

2.2 基坑围护设计原则

(1) 按照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方法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应与现场监测相结合, 根据现场监测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分析, 达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2) 围护结构应有效地控制变形, 保证基坑安全。确保周边建 (构) 筑物的安全稳定, 并保证基坑四周道路和周边各类管线的安全使用。

(3) 预应力锚索应进行抗拔承载力试验。基坑土方开挖遵循分层、平衡、适时的原则。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分层支护及开挖高度应与预应力锚索的竖向间距相对应, 以预应力锚索下0.5m高度为分层界限。

2.3 围护设计方案的比较与确定

(1) 采用土钉墙。其优点为投资省, 施工速度快, 但对场地的要求较高。本工程因基坑较深, 故在本工程不适用。

(2) 采用排桩加内撑。其围护结构刚度较大, 变形小, 对周围需保护的建筑物和道路有利, 同时围护结构占用的场地较小, 缺点是投资较土钉墙大。

经多种方案的比较, 在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方便施工的原则下确定本围护方案为采用排桩加二道内支撑, 基坑的止水帷幕为在φ800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中间施工φ700@1000的C15素混凝土桩。

2.4 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的设计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设计为φ800@1000,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钢筋笼采用机械连接, 主筋保护层为50, 竖向偏差不得大于0.5%, 充盈系数>1.1。桩施工应按有关施工规程执行, 不得出现桩身缩颈和裂缝, 桩的定位放样必须准确;采用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外侧施工φ700@1000的C15素混凝土桩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 桩的定位放样必须准确。西北角与老基础相接部位采用高压旋喷桩摆喷。本围护工程水平支撑采用两层C30钢筋混凝土支撑, 竖向支撑采用格构式钢立柱, 下设钢筋混凝土支撑桩 (见图1) 。

3 围护结构的施工

该工程围护结构施工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考虑两点: (1) 其有两道水平支撑, 应在当基坑开挖到位后, 立即施工基础底素混凝土垫层和施工基础底板。基础底板与混凝土围护桩之间的缝隙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浇捣密实, 达到强度后拆除第二道水平支撑, 等地下室结构施工到地下一层楼面混凝土浇注完毕后, 地下室外墙与围护桩之间的缝隙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浇捣密实, 达到强度后拆除第一道水平支撑。 (2) 基坑内外排水问题。考虑本工程坑内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保证地下水位在基坑开挖面下0.5m、坑外侧采用深井降水, 并结合集水沟排水, 以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4 围护结构的监测及应急措施

(1) 本基坑监测内容。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针对该点布置6个深层土体倾斜点, 埋设倾斜管, 用倾斜仪进行测量, 深度20m;围护结构支撑轴力测试, 用钢筋应力计监测;地下水位布置29个测点, 每个管长14m;立柱桩沉降及压顶梁水平位移、周边房屋及道路沉降共布置66个点。

(2) 应急措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 如出现边坡水平位移超过警戒值, 应立即停止开挖相应范围内的土方, 采取坑内回填土或坑外卸土来减少围护桩的变形;止水帷幕漏水范围较小时可在坑内侧打孔, 并高压注浆;漏水范围较大时可在坑外高压注浆止水;现场应准备应急抢险的设备和材料;建筑沉降观测发现建筑物沉降趋势有超过规范要求时, 则应停止开挖相应范围内的土方, 采取坑内回填土, 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 待沉降稳定后再开挖。

(3) 施工监测及应急处理。在整个基坑施工过程, 设计所提出的各项设计警戒值除第3号测斜管测得向坑内的最大水平位移是61.05mm外, 均未超出该值。该水平位移发生在管口以下-7.50m处, 超过设计警戒值55mm。分析原因为围护桩外漏土导致深层水平位移超过设计警戒值, 采取上面的应急措施后, 该水平位移虽超过设计警戒值。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出现危险情况。

5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 施工前必须核实场区钻孔围护桩范围内管线是否均已迁移完毕。

(2) 基坑开挖应配合围护结构施工分层、适时进行, 在机械开挖后, 辅以人工修整坡面。

(3) 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 雨季施工必须准备足够的抽排水设备。

(4) 钻孔围护桩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桩位、垂直度、孔底沉渣、混凝土充盈系数及钢筋笼的制作安装等。

(5) 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 通过试桩确定各项施工参数。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施工中的几个实例, 深深体会到在地下工程施工中, 要安全、高效、快速完成施工任务, 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施工, 更重要的是要调动现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紧密结合工程具体情况, 及时解决施工难题, 加强方案的讨论与论证, 制定一套“因地制宜、客观实际”的施工方案。

摘要:本文以某地下室为例, 根据工程主体施工要求, 在保证基坑顺利施工、周边环境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尽可能做到既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 同时要便于施工, 进度快。

关键词:基坑围护,支撑体系,施工监测,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裴宝伦.某综合楼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 2006, (32) .

[2]卢斌.深基坑围护结构工程施工管理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0) .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9

1 安全阀泄漏的判断与处理

1.1 产生原因

安全阀是液化气罐车的主要安全装置。安全阀在使用中的常见突发故障是泄漏.在铁路运营线上每年都有好几起, 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 因超装造成安全阀开启泄漏:液化气罐车在温度较低地区超装, 运输到温度较高地区时, 随着运输途中温度的升高, 罐内压力也相应升高, 当罐内压力超过罐体设计压力2.2 MPa的1.05~1.1倍时, 安全阀便开启泄放。

(2) 因安全气闷弹簧疲劳或腐蚀严重而产生折损, 造成安全阀开启并不能回座, 产生泄漏。

1.2 判断方法

当安全阀发生泄漏时, 首先必须确定原因。其判断方法是:登上罐车顶部, 迅速打开人孔保护罩上盖板, 观察装在人孔盖板上的压力表所显示的罐内压力是否在规定标准值以内。因为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为罐体设计压力2.2MPa的1.05~1.1倍, 当罐内压力超过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时, 安全阀即自行开启排放, 这种现象不是泄漏, 而是安全阀在起保护作用, 其原因是罐内压力超高所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 应尽快找出罐体压力超高的真正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1) 如果是罐体过量超装介质引起的安全阀排放, 则应立即就近设法卸车。

(2) 如果是罐体温度异常超高造成的压力超高, 应立即采用冷水喷淋的降温措施进行罐体降温。

(3) 如果罐内压力和温度值均正常, 而安全阀仍然泄漏时, 一般来说是安全阀的弹簧折断所致, 也有少数是弹簧材质疲劳所致, 为防止这类事故发生铁道部规定此类安全阀弹簧做多只能用两年。一旦发现这种情况, 即可判断是安全阀本身突发故障, 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对安全阀进行强制密封, 以防止事态扩大, 造成严重后果。

1.3 应急处理方法

(1) 掀开安全阀保护罩上部的橡胶帽, 小心破掉顶丝铅封。

(2) 用防爆扳手将顶丝螺杆慢慢旋下, 让其将安全阀阀瓣压下与阀口密封座密贴, 直至液化气体泄漏消除为止。

(3) 假若2个安全阀均为故障泄漏时, 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之后, 应立即联系就近车站卸车。因为2个安全阀都失去作用后, 运输途中, 一旦环境温度升高, 会使罐内压力相应升高, 当罐内压力超过罐体设计压力2.2 MPa的1.05~1.1倍时, 安全阀不能开启排放起安全保护作用, 将造成罐车超压爆炸事故。因此, 两安全阀都失效后, 罐车不允许继续运行, 必须就近卸车。

(4) 安全阀故障处理后应作记录, 卸车后送检修单位对安全阀进行检修检验, 对罐车进行气密性试验和氮气置换处理。

2 液位计泄漏故障及应急措施

2.1 原因

液化气罐车在运用中液位计的泄漏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其原因大多是火车运行途中产生震动。液位计泄漏一般发生在滑管与阀座锁紧压盖处.也有少数是由于阀口处密封不严或保护罩损伤所致。

(1) 充装后进行交接检查时, 有关人员未作认真检查, 使滑管液位计阀瓣未关严或在运输中围受振动使阀塞松动造成阀瓣开启泄漏。

(2) 充装后封车时, 滑管液位计保护罩未紧固密封或保护罩裂损。

2.2 应急措施

(1) 慢慢松开液位计的保护罩。液位计的保护罩是保护液位计内件的重要部件, 当有气体因密封件损坏泄漏时, 它可以防止这些气体逸出, 围此不使用时应适当拧紧保护罩, 因开启时会有气逸出, 故应将其慢慢松开, 防止保护罩被气流冲起伤人。

(2) 先确认液位计的泄漏部位, 检查方法最好是用肥皂水。在无肥皂水的情况下, 可以用手摸、水淋法检查 在检查泄漏和处理故障过程中, 人千万不要面对滑管上方, 以免受到伤害。

(3) 经检查确认为阀口部 (检液孔) 泄漏时, 拧紧阀瓣即可止漏, 如仍不能密封时, 则可稍加大力臂拧紧或将保护罩用扳手或管子钳紧固密封, 待卸车后再作处理。

3 紧急切断阀突发故障及应急处理

3.1 紧急切断阀开关不良

3.1.1 原因

在实际运用中, 操作人员常常碰到紧急切断阀不能正常开启或开启后不能关闭的现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操作人员不应慌张, 而应冷静地查找原围。首先应仔细地检查紧急切断阀腔内是否有异物 (如石头、小木块、铁钉等, 这种现象在检修中和现场已多次发现) , 如无异物卡死, 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围:

(1) 手压油泵油量不足或缺油; (2) 紧急切断阀油缸漏油, 造成活塞无法正常工作; (3) 分配器的油路堵塞; (4) 油路控制阀未打开; (5) 管道远控阀未关闭; (6) 紧急切断阀杆断裂。

3.1.2 处理方法

手压泵加油, 排除油缸泄漏;清洗吹扫油路分配器;打开油路分配器控制阀;关闭远控阀;当上述几种原围排除后, 即可判断为紧急切断阀阀杆的故障, 这种情况现场不能处理, 应将罐车送至检修站处理。

3.2 紧急切断阀泄漏

在罐车运用中, 如发现紧急切断阀和与之连戎一体的球阀产生较大泄漏时, 在现场一般只能对球阀进行处理.紧急切断阀本身故障现场不能处理, 只能送检修站处理。

3.2.1 原因

紧急切断阀在运输途中发现保护罩或阀门盲板泄漏时.其主要原因是充装后球阀未关严或充装时有异物垫住球阀造成的。

3.2.2 应急处理

押运员首先检查球阀是否关严, 如未关严将球阀关严;若已关严, 发生泄漏一般都是有异物垫住球阀所致。所以在处理时, 应反复开关球阀2至3次后, 再关闭球阀, 若稍有泄漏, 可紧固保护罩或盲板, 经检查无泄漏便可 继续运行再把接管螺帽戴在角阀上, 紧固螺帽便会解决泄漏。

4 角阀泄漏及应急处理

由于以前所用角阀存在结构缺陷, 铁道部要求现在罐车上使用的角阀应为整体式 (阀盖与阀体一体式) 法兰连接。

4.1 原因

角阀泄漏的主要原因一是填料压盖松动, 导致角阀阀杆与填料密封不严而泄漏;二是角阀未关严或阀瓣损伤造成泄漏。

4.2 处理方法

(1) 角阀填料泄漏的处理角阀中的最高液位控制阀或排净检查阀填料泄漏时, 可用防爆扳手先卸开填料压盖.然后加石棉绳填料戴紧填料压盖便可解决泄漏, 如排除不了故障而继续泄漏.押运员应马上向车站报告, 并联系调车和卸料等事宜。

(2) 角阀泄漏的处理:对角阀阀瓣关不严造成的泄漏, 押运员应先卸下角阀接管螺帽, 然后将备用紫铜盲板装在接管螺帽内。

(3) 操作人员在处理压力表故障时, 应先关闭压力表针阀, 再进行故障处理, 装配压力表时要慢慢紧固, 千万不可用力过猛, 若发现压力表失灵时, 关闭针阀, 更换失灵的压力表, 必须注意在压力表泄漏故障排除后, 一定要打开压力表针阀, 切记不可关闭运行。

若在电气化区段的中间站发生安全附件泄漏需要进行上车处理时, 押运员应事先向车站值班员或列车调度员说明原因, 提出把泄漏的罐车扣甩到无电网的线路上进行处理事故的要求, 同时请示采取隔离, 切断周围一切火源, 防止爆炸事故和火灾发生, 待罐车转入到无电网的线路上后方可上车处理, 严禁在电气化区段上车处理液化气罐车安全附件突发故障。

5 罐车使用注意事项

1) 罐车使用前要全面检查, 包括罐车的附件是否有丢失损坏, 各种阀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等。

2) 装车要严格按照铭牌中规定的参数进行作业, 特别要严格控制最大充装量, 严禁超装。充装后应用轨道衡检查。最高液位检查阀的附管长度是按50℃满载时介质所具有的液面高度设计的, 禁止在正常状况下滥用最高液位检查阀控制液面高度。

3) 罐车到达贮配站后应及时卸料 (但不能马上卸料, 要静置30min以上, 以消除沿途所带的静电) 。卸料后应将罐车及时返回, 不得将罐车作贮罐或气化罐使用。卸料时不得用水蒸气升温, 也不得用空气压料卸车。

4) 返回的罐车, 其罐内应留有不低于0.05MPa余压。余压最高不超过当时环境温度下介质的饱和蒸汽压。

5) 罐车所用的装卸接管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装卸过程中注意观察压力表读数, 控制罐内压力不超过2.0MPa。

6) 罐车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必须熟悉罐车的结构, 技术特性和操作方法, 特别要熟悉紧急切断装置的工作原理, 正确使用和维护, 严格按规定作业。

7) 安装或者拆卸温度计、压力表时, 严禁敲击, 应该用扳手扳动表下面的六方头。

8) 如遇雷雨天或附近有火, 或罐车 (包括附件) 及装卸管路发生泄漏, 就应立即停止装卸作业。

摘要:液化气体铁路罐车是国家三类压力容器, 易燃易爆;其故障原因有安全附件结构、质量缺陷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相关人员的责任心, 在充装前和充装后封车时, 如果个别检查人员工作疏漏, 埋下隐患 (包括罐车超装) , 或在运行中安全附件因振动产生松动, 或因个别的零部件疲劳而折损等原因, 均会造成运输中安全附件突发泄漏故障, 以致罐车中介质严重泄漏, 一旦遇到火花起火爆炸, 后果不堪设想。在紧急情况下, 如果判断正确, 处理方法得当, 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关键词: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常见故障,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监察规程[Z].

[2]液化气体铁路槽车技术条件[Z].

[3]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Z].

[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Z].

[5]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程[Z].

[6]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Z].

[7]JB/T4730—2005,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S].

应急方法与措施 篇10

1 演练的设计思路

1.1 体现演练的针对性

要使受训人在再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发生场景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一次锻炼, 需要以某一具体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以事件为基础的训练需要提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知识, 而且这种方法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产生, 具有针对性。

1.2 体现演练的全面性

从角色配置思考, 需要有专家参与的指挥组, 有各种不同职能的应对小组 (如流行病学调查组、卫生学调查组、综合分析报告组) , 有模拟的高危人群等等, 各种角色必须齐全。从训练范畴思考, 既要包括受训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也要包括受训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准备, 还应包括物质资源的有效组织配备。从具体内容思考, 需要包括如何识别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如何响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1.3 体现团队和个人间的配合协调

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面前, 只有整体团结一致, 才能共渡难关, 所以设计的一个重要事项是需要区分“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体任务主要指特定岗位的工作职责, 从本质上看它是技术性的。团队任务指一个团队必须完成的整体任务, 它需要团队全体成员的密切配合。没有这种配合, 团队就完不成这项任务。这些配合都需要团队成员协调他们各自的行为来完成。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一是信息收集维度, 即不同个体、不同团队首先要根据背景资料, 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尽可能的从各方面提出收集信息的需求。二是沟通维度, 即团队中不同个体、不同小组要保持联系, 互通信息, 随时共享各自调查分析和处理的结果。三是行为支持维度, 包括帮助对方改正错误, 必要时直接提供帮助。四是团队领导维度, 即每个团队的领导者要向自己的队员提供引导, 并明确团队和个人的职责分工和权利分配。

1.4 体现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1]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 演练设计需要建立在现代预防医学的观点上, 充分运用现代流行病学、信息流行病学、毒理流行病学、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的新技术、新标准, 使用卫生统计学、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从受训人可接受程度考虑, 一要以受训人应具备的知识为内容进行设计, 既要巩固他们已掌握的知识, 也要尽可能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提高受训人知识水平。二要设计让受训人有运用学到知识的模拟实践应用环境。三要让受训人有相互沟通与交流机会, 了解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训练的外部条件来考虑, 受训时间、受训场所等客观环境 (如气象因素) 与具体事件的模拟一致性都是考虑的因素。

1.5 以讨论与示范教学作为演练前置设计

要使受训人在演练前对具体事件的处置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并了解相应的技能, 需要事先设计一个评估标准, 让每个受训人可以向其他受训人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案例, 介绍在这一事件中如何进行方案设计, 如何进行角色分工配合以及如何处置各种情形等等。先由其他受训人进行评估, 再由辅导员总结点评。另请辅导员精选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战例”, 详情描述每起事件发生时的场景, 讲解各种应对措施和程序, 使受训人在演练前掌握在特定的背景下某个角色或团队应当采取的正确应对技巧。前置设计事项执行时间要与演练时间间隔一个时段, 以保证受训人有一个熟练过程。

2 演练的项目内容

2.1 集结反应

包括人员准备、物资准备和集结时间。在下达集结指令后, 要求受训团队1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 要求受训人员穿着整齐 (帽、胸牌、肩章、臂章) , 携带卫生监督证件、调查文书 (现场检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询问笔录、控制决定书、封条、证据保存决定书、送达回执、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饮用水污染事故个案调查表等) 、采样工具 (消毒棉球、消毒棉签、注射器、酒精灯、灭菌胶管、吸球、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刀等) 、样品容器 (一次性食用塑料袋、洁净广口瓶、塑料螺口试管、Cary-Blair运送管、灭菌粪便盒、冷藏箱等) 、防护用品 (白大褂、口罩、白帽子、手套、防护鞋、一次性防护服、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 、取证工具 (照相机等) 、速测仪器 (气温气湿测定仪、农药速测仪等) 、参考资料 (相关规范、标准、操作手册等) 、其他物资 (体温表、标签纸、记号笔、封口带等) , 规定各项分值, 扣完为止。

2.2 知识应答

包括各级政府应急预案、部门处置方案、诊断标准、管理规范和预防医学等相关应急知识。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卫生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绍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生学、毒理学、预防医学等有关资料。将这些应当具备的知识集成试题库, 要求受训人在1小时内完成100个不定项选择题。

2.3 方案设计

包括调查目的、组织分工和调查步骤。调查目的必须明确, 组织分工包含个案调查组、现场卫生调查组和综合组, 调查步骤根据我们提供的背景资料按核实初报与预警建议、应急物资与防护准备、分级响应、调查对象与方法、提出病因假设、分析病因假设、推测发病趋势、进展报告与调整分级建议、判断因果联系、进行溯源调查、提取相应证据、采取控制与预防措施和响应终结与报告的顺序和内容展开。

2.4 样品采检

包括描述采样背景, 回答为什么采;明确采样对象, 回答采什么 (三类正确对象:剩余污染物、污染环节、病人生物样品) 。确定采样方法, 回答怎么采。提出检验项目, 回答检什么 (一个正确项目、二个相关项目) 、采用标准、要求做到哪一步 (毒物定性、定量、菌株计数、血清型别、毒素、毒力等) 。

2.5 调查处置

按受训团队自己设计的方案, 提供相应的调查、检验、处理结果。要求受训团队确定调查题目, 描述概况, 包括接报时间、发病经过 (人群、症状、诊治情况、病程) 、分级响应与终止过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 (病例定义、临床表现、三间分布) 、应用分析性流行病学 (对照选择职业、年龄、性别, 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关联强度) ;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 包括进行危害环节分析 (流程、污染环节、人时物等影响因素分析) 、溯源调查 (地点、对象、污染物来源) ;描述样品采检结果, 包括哪三类对象 (剩余污染物、污染环节、病人生物样品) 、检验项目与依据、检出污染物与毒性;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效果, 包括针对污染物、针对污染环节、针对暴露人群。就调查处置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 包括从流行病学、卫生学、检验学、诊断标准总则、诊断标准分等多种角度, 得出结论, 指出存在问题。

3 演练的成效评估

3.1 单项评估

受场地、经费、时间、受训人员应急技能等条件的限制, 单项训练评估, 如集结反应、知识应答、样品采检等作为基本应急技能训练, 多被基层接受。邀请专家组对演练的系列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2], 确定三层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各单项分值实际测评结果可评估受训人员、团队领导和团队团体单项熟练程度。 (表1)

3.2 多项评估

主要评估受训团队内部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配合所产生的综合成效, 保证团队中各小组和个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职能。实际测评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二项或多项组合, 如根据个人的知识应答和小组的方案设计二项组合测评, 来评估队员间的配合情况能否达到最优。从对7个团队的五项组合实际测评结果看, 各团队的组成人员所发挥的联合成效差异显著 (x2=26.87, P<0.001) , 一号团队优于其他各队。

3.3 组织指挥评估

主要评估指挥部门与各受训团队之间的指挥通讯与联络体系, 保证组织指挥的畅通和实时应变。其中, 实时应变尤其重要。主要采用传真机向受训团队下达应急事件背景和结集时间、地点, 检查受训团队物资准备、人员准备情况及相关知识应答能力, 并通过计算机上传受训团队按事件背景设计的调查处置方案和终结报告, 下达按受训团队设计方案产生的结果及终止反应指令。由于各受训团队应急能力存在实际差异, 同样的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特别是有相似症状的一类疾病, 在无典型或特有症状出现时, 只要少考虑一个或几个环节, 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得不到演练预先设定的正确结果。组织指挥部门必须预先准备多种结果应对各受训团队的不同方案。实际演练中, 我们还是遇到有个别团队设计的方案超出了预先为其准备的结果, 靠指挥部门的临时应变, 才使演练继续进行。

4 结语

4.1 做好应急演练, 是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社会对政府信心的一个途径 经过公开的演练, 使人们意识到,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已经得到了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 并为此学习应对的相关知识, 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真正爆发, 人们在心理上不会受到过大的冲击。

4.2 “实战”模拟演练, 让受训人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如何应对, 如何相互配合 这种演练方法既直接又深刻, 受训人可以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要求的差距, 从而可以提前做好补救措施, 避免事件真正到来时的手足无措。

4.3 演练模拟的事件情形必须是一个“变量”, 能不时根据受训人或团体的意图, 改变事件“真相”, 以将演练进行到底 演练结果应交专家组评估, 指出受训团队的不足之处, 让受训团队不仅学会应该怎么做, 而且还了解到团队中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认识到该如何联合和发挥个人的作用。

4.4 以演练系列项目方案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计算机演练培训系统, 让受训人平时可以与电脑互动训练 建议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尽早组织力量开发计算机演练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6.

上一篇:战略评价下一篇:竹笛的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