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2024-05-14

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精选7篇)

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篇1

1 大学课外体育锻炼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在校大学生,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不仅是保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的需要,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积极作用。为此, 学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力求使学生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从而达到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校学生。

2.2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法, 资料比较法。

2.3 主要做法

在正常进行体育课授课的基础上, 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天早晨由各学部辅导员、校学生会体育部、各学部体育部组织全体学生出早操。另外, 在组织各项校内活动的基础上, 再由校体育部负责统筹, 由各学部体育部与班级体委联合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及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师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课活计划及各项协会的活动组织管理上进行指导, 对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做好宣传工作。对学生作思想动员, 向学生讲解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在校期间乃至将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其次, 精心组织和实施。将学生自主锻炼和计划锻炼相结合。学院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各种器材和体育锻炼场所。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武术、跳绳、健美操、毽球、轮滑等。这些项目不仅学生喜爱, 而且锻炼价值较高, 比较容易普及和开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项目进行锻炼。另外, 学院制定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方案》, 并印发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学生体质锻炼手册》。手册要求:学生自开学伊始至学期末, 自行制订课外体育锻炼计划, 并且每天对自己锻炼的内容、时间等进行记录。每周由班级体委检查并定期由辅导员老师核实, 学期末统一报送体育教研部, 由教师将课外体育锻炼成绩折合成10分后, 计入该学生的体育课成绩。

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经常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教研部从院方角度, 每学期制定并下发体育竞赛方案, 竞赛方案一般以趣味性、娱乐性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性为中心。以本年度组织的“迎奥运火炬接力赛”为例, 规程要求各学部以本学部人数的20%为基数报名参赛, 人数多的学部可出多组, 人数少的学部可出一组队员参赛, 最后再以学部为单位, 用该学部所有赛队用时的总和除以所出队数, 即为该单位的竞赛时间, 然后再确定名次。而其他项目的比赛则要求, 由体育教研部按照一定的比例,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加比赛, 并于赛前一周进行公示 (院方所抽取的学生如无特殊原因必须参赛) 。从而增大参赛学生的随机性, 达到督促更多的学生进行锻炼的目的。

加强检查和评价。对于组织活动的各部、各班负责人进行组织能力、指挥能力的培养, 向他们详细讲解开展活动的方法、组织管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鼓励他们大胆管理、认真记录并定期上报。

制定检查、评价表。要求各体育部部长将开展活动的主要情况记录下来, 教师每两周检查一次, 并定期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定期对活动情况进行小结评比, 每班评出的先进小组在体育成绩评定时适当加分, 以此鼓励学生。

再次, 设立各种协会, 通过协会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达到健身的目的。以学院武术协会和乒乓球协会为例。首先, 由教师负责组织成立并完善各项章程及人事制度。然后由各协会的负责人在教师的指导下, 制定学期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并经指导教师核准后执行。在教师的定期指导下, 学生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锻炼, 既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同时也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通过武术协会组织的各种表演及乒乓球协会的选拔推荐进入院队并参加大赛活动, 对于学生都起到了较好的教育, 增强了锻炼的目的,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 对2006级学生2006年及2007年体育考试成绩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 (项目相同) 进行统计, 并将试验前后的各项数据作相应比较, 结果详见下表。

注:体质健康测试标准采用国家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达标标准。

3.2 分析与评价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从上表的数据对照比较表明:试验前后的结果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 并且均是朝着递增的方向发展的。

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试验过程观察到, 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整个活动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普遍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很好。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新事物感兴趣及年轻喜动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 由于在竞赛的组织形式中采取了随机抽选学生参赛的形式, 大幅度地调动了原来根本不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学生干部和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训练当中, 这无疑对扩大锻炼的群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学自练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由于活动内容、项目、组织形式多样, 而且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 学生练得主动、自觉, 形成了想练、爱练, 并能坚持练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以集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中, 以寝室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的众人参与性活动, 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大家也因为能在愉快的环境中锻炼而乐此不疲, 其效果自然更加显著。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 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 习惯是人对某一现象所建立起来的稳定行为特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只有通过体育锻炼, 才能逐步形成, 而开展课外兴趣体育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得到较好的培养, 使其能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 无论在学校或社会、现在或将来, 都能从事科学锻炼, 其意义更为重要和深远, 其作用就在于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开展课外兴趣体育活动, 为学生的人际交往, 互帮互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利于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由于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提高同学们互相交流、相互帮助, 进而对于提高学习成绩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技能也对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身体锻炼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是一种交友的有效手段。

(3)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体育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发展个性, 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学自练能力, 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4) 介绍的一些做法和组织形式, 比较符合高校学生实际, 试验表明具有一定效果, 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4.2 建议

(1) 作为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尝试, 开展活动前, 应注意做好学生思想动员, 让他们明确目的、意义, 使其积极主动参加。

(2) 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精心设计实施方案, 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动机, 加强督促检查, 争取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苑晓明.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02, (4) .

[2]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2, (1) .

[3]郭建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和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技, 2004, (4) :30-31.

[4]李依军, 孔祥武.论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

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阅读指导,实践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投资兴建的一所从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外国语学校。学校以“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名牌”为办学目标, 以“尊重、平等、赏识”“爱的教育”“全面发展”“快乐教育”等为教育教学理念, 以“既要考出好成绩, 也要全面发展”“既要成才, 更要成人, 同时快乐”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图书馆为例, 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一中小学生阅读指导工作的概述及意义

1.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的概述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 也称阅读辅导或导读工作, 就是图书馆主动宣传馆藏资源, 在了解和研究中小学生需要的基础上, 对其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引导他们如何选择文献, 培养他们高尚的阅读情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是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作用是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即选择文献、利用文献、理解读物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的任务包括提高阅读认识、扩大文献视野、普及检索方法、培养阅读技巧和提倡系统阅读等方面。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2.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的意义

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 其根本价值在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两个职能, 使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首先, 现代图书馆强调的是文献传递, 而不是贮存, 人们将根据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其所拥有的财产来评价它们。因此, 注重阅读指导, 是图书馆在未来的立身之本和竞争之道。其次, 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点出发, 我们认为坚持以“书”育人,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深入而系统地开展阅读指导工作, 是学校图书馆培养学生应试教育的能力, 发挥素质教育职能, 参与并服务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说, 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是图书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标志, 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阅读指导工作的好差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重要标尺。学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 紧紧围绕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做文章。这一点, 既有别于课堂教育, 也有别于党政部门的形势教育。

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青少年, 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1)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开展阅读指导工作, 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向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学习,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培养锻炼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2) 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通过阅读指导工作, 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 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 克服不良的读书习惯, 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3) 促进课内知识的学习, 培养和发掘中小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中小学生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 只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指导他们通过图书馆第二课堂, 进行阅读掌握较多的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外知识越丰富, 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 课内的学习就越轻松、越牢固。如果不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扩大其知识面, 学生的课内学习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同时, 通过帮助学生组织文艺或科技兴趣小组, 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相关资料。

(4) 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检索方法, 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通过阅读辅导工作, 可以指导他们掌握查找图书的方法, 学会文献检索和使用工具书, 学会在图书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阅读需求的特征和内容

由于身份的不同, 其文化特征、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 决定了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和阅读特点。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要研究本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文献信息需求特征, 也要研究不同年级的教师以及学校教辅等其他人员的信息需求特征, 要根据不同读者的身份特点,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相关服务工作, 如阅读指导方面,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1. 小学生阅读需求的特征和内容

小学生是中小学图书馆读者中人数众多的部分, 他们正处于成长时期, 其阅读需求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但缺乏鉴别力和理解力, 在选择阅读的书刊时, 带有盲目性, 但他们可塑性强。因此, 因势利导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正确阅读, 健康成长, 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说来, 根据小学生三个级别的阅读需求特征, 图书馆应做到:

(1)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在文化知识学习上属于启蒙时期, 因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幻想, 他们对神话、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 他们也喜欢看绘本、画册、有拼音的童书。图书馆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增强阅读能力。通过阅读, 既可以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又可以扩大识字量。“快速识字”是新东方孩子的校本课程, 通过学习“快速识字”, 到了二年级末, 孩子们已经可以掌握小学阶段的所有生字了, 这为他们的阅读扫除了生字障碍。

(2)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 开始具有辨别能力, 他们对神话的爱好逐渐减弱, 再加上他们的识字量已经很多, 所以很多学生喜欢看一些民间故事、儿童文学读物, 图书馆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广泛兴趣, 要对他们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3)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理解力的增强, 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逐渐向知识性较强的领域扩展。这一学段他们喜欢读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古典名著改写的文学读物、科普常识、科学幻想和小发明、小制作等。图书馆应热情支持和发展他们的特长爱好, 同时注重向他们介绍生动有趣的图书。

2. 初中生阅读需求的特征和内容

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初中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富于幻想, 兴趣广泛。初中生的阅读需求特征表现在:阅读需求的广泛性、深刻性、选择性、自觉性。不少学生用课外阅读的形式来满足求知欲。但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书刊对他们的影响极大。所以图书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就非常重要。

针对初中生阅读需求的特征, 图书馆应做到:

(1)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3) 指导学生阅读的范围和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如: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阅读推荐书目、学会辨别畅销小说的文学性和健康性, 通过文学评论、美文欣赏、电影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对名著、对推荐图书产生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逐步完成阅读计划。

3. 高中生阅读需求的特征和内容

高中阶段是青春早期阶段,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独立思考能力有了大大提高, 具备了联系实际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及其规律的能力。高中生的阅读需求特征表现为:逻辑性思维能力加强, 体现在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理解的深入;高中生已开始关心国内外大事, 对政治方面的书籍较感兴趣, 同时对修养读物、自助读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中生阅读选择性、针对性强, 善于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课外阅读, 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文艺作品有普遍兴趣。

针对高中生阅读需求的特征, 图书馆应做到:

(1) 正确引导高中生阅读, 维护青年读者的心理健康。

(2) 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功能, 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对高中生读者的服务, 以参考咨询为主, 阅读指导为辅。

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的实践活动

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 丰富学生的知识, 让学生收获快乐, 更能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图书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非常重要和有意义。以我校为例, 新东方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既要考出好成绩, 也要全面发展”“既要成才, 更要成人, 同时快乐”, 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阅读。学校非常重视各学段学生的阅读, 图书馆每个学期正常开设阅读指导课、阅读兴趣班;设立学校读书节, 每学年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邀请专家、作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知识讲座;设立开放式书吧、学校电子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随时随处可以阅读;定期为学生推荐新书目;每学年评选“阅读之星”以鼓励学生阅读;参加扬州市少儿图书馆以及广陵区的读书活动;根据需要及时采购新书满足师生阅读需要以及宣传新书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开设阅读兴趣班

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兴趣活动课, 新东方无论是小学部还是中学部, 都设有阅读兴趣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非常浓厚, 每次阅读兴趣班都是所有兴趣班里人数最多的。

由于学生数量庞大, 结构复杂, 如前所述,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阅读兴趣和文献需求等特点, 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内容和方法的阅读指导。比如针对中学生, 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中图分类法、图书排架规则等, 让学生掌握图书的分类知识, 了解图书排架的规则, 以便快速地找到所需图书;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如默读法、精读法、泛读法、创造性阅读法等;帮助他们制订阅读计划, 克服阅读中的盲目性和不良倾向;指导他们做读书卡片, 写读书笔记, 记心得体会, 以便集中阅读注意力,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同时积累资料,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效果。

2. 设立学校读书节, 每学年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

为了庆祝4月2日的“国际儿童读书日”和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两大节日,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校园充满书香氛围, 学校设立了读书节, 将每年的4、5月份设为读书节活动时间, 在此期间开展各类主题读书活动, 如:带学生到新华书店购书、到市图书馆参观、阅读赠送小礼品、师生互赠书、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 引导大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另外, 各学部还会根据学生的特点, 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如小学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内容就包括与父母共读一本书、评选书香家庭等读书活动;中学部各年级组的学生参加读书分享会;国际中学部开展的书虫系列阅读比赛等。

3. 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我校在扬州办学13年来, 图书馆和各学部联合举办各种专题知识讲座, 邀请名师、名家, 向学生讲解阅读、写作知识, 剖析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回答学生感兴趣的各类问题, 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梅子涵、杨红樱、王一梅、周锐、祁智、毕飞宇、顾坚等作家都曾走进了新东方课堂。

4. 设立开放式书吧、学校电子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

为了给学生提供随时随处都可阅读的读书氛围, 学校开辟建设了多种形式的阅读环境, 在图书馆大厅内设有“READ”开放式书吧, 各学部各年级教室附近都设有开放式书吧、读书椅和读书橱窗;学校还购买了中国知网的电子数据, 建立了学校电子阅览室, 师生可随时上网浏览;各学部各班级都建有班级图书角, 每个同学带10本以上不同的图书, 每学期更换一次, 保证图书角有300本以上的新书, 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处都可以阅读。

5. 定期为学生推荐新书目

图书馆大厅设有“新书介绍”栏, 每月将购买的已编目上架的新书图片张贴公布;平时注意收集资料, 如各网站、各报纸杂志的推荐书目、新东方集团推荐的儿童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等;利用校园网和校O A系统, 定期推出“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了解馆藏文献和新书动态,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提倡读好书、好读书。

6. 评选学校“阅读之星”

图书馆每学年根据图书流通统计的结果, 评选本学年纸质图书借阅量名列前茅的学生为“阅读之星”, 并颁发证书和奖品, 鼓励学生阅读, 激励更多的人来享用图书馆资源。

7.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读书活动

图书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读书活动, 如参加扬州市少儿图书馆的公益讲座, 少儿图书馆邀请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老师做了“开心读绘本, 创意写作文”专题讲座, 我们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 和家长一起带学生参加;积极参加江苏省“书香扬州”评选活动、广陵区“书香校园”评选活动;通过组织参加各类读书活动, 激励了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

此外, 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网上书评、好书推荐、读书征文、读书心得交流会、辩论会、朗诵会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以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增强读书活动的趣味性, 提高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珺.浅谈中小学图书馆设阅读指导课堂对培养青少年读书意识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5)

[2]郭建锋.中学图书馆阅读指导实践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12)

以东方主义视角看《边城》 篇3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边城》问世已70 余年, 备受瞩目, 英译本多次出版, 世界各地都不乏一些顶尖级的文学研究者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边城地处偏僻, 景色幽美, 流水潺潺, 翠竹成林, 彩云翩翩, 人们善良淳朴, 无知无邪, 因此更凸显了作品隐隐的悲剧意味。

对西方读者而言, 《边城》为他们展示的是一幅时代特有的东方人情风貌图。沈从文为西方人提供的是可资想象与思考的异国情调。“边城”因此突破地域界限, 成为西方人建构关于东方印象的具体物像, 而这种构建与想象的视角多来源于东方主义。究竟沈从文的笔触在何种程度上与东方主义契合?本文将从以下几部分来分析边城与东方学之间的契合点。

一、《边城》偏僻落后的东方状态, 满足了西方人的自大心理

沈从文如同技艺高超的画家, 笔下的山水和人物, 呼之欲出, 却总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边城》故事发生在中国湘西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城茶侗。“溪流如弓背, 山路如弓弦”, (沈从文, 2005, p7) 水的流动打破了大山的视线阻隔, 然而, 这唯一的通道却限于物力财力不能搭桥, 只能安排一只方头渡船, 乡民的来去全靠撑渡人在寂静江面上的往来返复。沈从文用几个“一”字便勾画出主人公朴素至极的生活环境——“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孩子, 一只黄狗。” (沈从文, 2005, p7) 当外边的世界已为“现代文明”浸染, 尽失本色时, 这里的人们还过着封闭匮乏的生活, 商品经济文化只作为“点染”, 零零星星地进入这个“世外桃源”, 例如细点心、洋糖、美孚灯罩之类, 然而交易方式仍脱不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再例如, 碾坊本已是落后的生产方式, 茶侗人却认为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东方的这种落后穷困状态, 恰好符合西方读者的民族自大心理。西方人定义了文明与现代化, 并不顾一切地走向前去, 却希望东方始终留守原地。东方的文化与历史, 要么被敷衍地定义为异国情调, 要么被视为衰老落后。不成熟, 缺乏进步的东方就像个幼稚的孩子, 需要西方的教导, 这不但极大地满足了西方的优越心理, 也最终为他们的殖民主义开脱罪名, 洗清殖民主义带来的民族愧疚感。

二、《边城》丰富的民俗风情, 满足了西方人的猎奇心理

《边城》展开的不仅是一幅绝美的世外桃源风景画, 更是一幅充满独特湘西色彩的风俗画。吊脚楼“黄泥的墙, 乌黑的瓦”, (沈从文, 2005, p12) “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 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 (沈从文, 2005, p12)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 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 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 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 (沈从文, 2005, p17) “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子, 莫不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 在城里住家的, 莫不倒锁了门,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 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 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沈从文, 2005, p24) 极美的民俗情景描述在文中比比皆是, 沈从文把湘西独特的美景、民风民俗、亦真亦幻的情节发展无缝糅合, 成就了他一大写作特色——散文与诗歌般唯美的作品意境, 无怪他的文字技巧得到中西学者一致推崇。《边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赏心悦目的美, 是栩栩如生的趣, 是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深深的爱与眷恋。

学者Jenner认为, 中国文学作品必须与现有的西方作品不一致才能抓住西方读者的眼球, 此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化差异。 (梁洁贞, 2005) 类似的评论难免以偏概全, 但的确指出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作品的印象以及部分中国作品进入西方视野的途径。西方读者对独特瑰丽的东方民俗津津乐道的同时, 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在西方人心中, 东方几乎等同于精美的丝绸、陶瓷、古怪的文字、异国情调、极富魅力的风景、奇风异俗, 对东方的这种构建与想象已经成为西方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部分。沈从文笔下活灵活现的湘西民俗不仅独具审美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风俗人情的猎奇心理。

三、《边城》的东方观念, 映照了西方人的强大心理

沈从文作品不乏宿命的论调, 他笔下的“乡下人”常把一些无可奈何之事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边城》一文交织着两种曲调, 一边是风土人情的轻快明朗, 一边却是人物个性与处境的淡淡哀伤。例如, 边城人面对洪水:“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 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 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 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 与在自然安排下, 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沈从文, 2005, p12) 浸染着浅浅忧伤的语调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沈从文并非宿命论者, 但他深爱着这些善良淳朴的“乡下人”, 因而在文中使用“仿佛、相似”这些不确定的字眼和模糊的语调, 弱化对边城人宿命论的批判。再例如, 本是女主人公翠翠自身的婚姻大事, 她却从没有自己表过一次态, 没有和爱慕的二佬真正地接触, 全是爷爷一趟趟明里暗里地询问怂恿, 推动事态的发展。结局是翠翠在船头无望的等待, 一如戈多的等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 2005, p123)

安于现状, 既无心也无力去改变命运看似偶然的安排, 这是被西方人视为深具东方色彩的个性特征, 映照了东方主义对东方人性的概括——软弱无力。西方为此沾沾自喜, 认为对比“他者”, 自身显然更坚强有力, 勇于开拓。正如普林笔下开疆拓土的“白种人” (The White Men) 形象:“脚踩乱石, 头顶荆棘/ 双手无傍无依……噢, 当“白种人”开踩出一条接一条的大道时/ 他们心中怀想的是整个世界!” (Said Edward W., 1979, p226) (萨义德著, 王宇根译, 2000) 在东方主义者看来, 东方以某种形式融合成一体, 因此他们往往将将对东方单个事物的研究发现推广至东方整体, 自认能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心性和气质。

四、《边城》体现的传统东方女性特征, 与西方男性形象相对立

单从名字而言,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便带有中国农村女子俏丽淳朴的感觉。她是大山的女儿, 不仅取名于自然, 她的情感变化更是与山里的自然风物互相映衬。她还具有典型的传统东方女子特征:勤劳能干, 含蓄腼腆, 善良自然, 对爷爷孝顺依赖。这样的东方女性特质, 一如浸润着边城, 浸润着沈从文笔墨的“水”意象, 温柔舒缓地流淌开去, 烘托出忧郁缠绵的氛围。

站在东方学的角度看, 东方正如边城中的女性形象, 顺应传统, 温顺可人, 但一味被动地奉行强而有力的男权制度, 始终无法摆脱无助的“弱者”形象, 无力应付自身的事物, 无法自觉自主地掌握自身命运, 长期处于“失声”状态, 甘心居于被支配被压制的从属地位。西方读者面对这样的文本, 不免恣意意淫, 把自身与富于力量, 不断进取, 占据霸权中心地位的男性形象画上等号。这样一来, 西方与东方的关系正像男性与女性权力话语的二元对立模式, 然而, 西方的这种建构性想象并不符合东方现实, 只沦为可悲的一厢情愿的幻想。

五、《边城》作为东方文学, 迎合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Andrew F Jones在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world” Literary Economy一文中提到, 汉学家Owen以诗人北岛为例, 批评中国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时, 只注重作品的可译性, 再加上些地方色彩的点缀, 一味迎合西方读者口味, 没有中国作品本身的特色, 根本无写作技巧可言, 直至后来的先锋派作家才开始体现技巧, 如莫言的《红高粱》。 (Andrew F Jones, 1994) Owen的论述难免以偏概全, 而且他对写作技巧的理解明显取自于西方文学价值观。Andrew F Jones在文中还考察了Gothe“世界文学史”这一提法, 发现隐藏在这个口号下的是西方文人学者的普遍心态:以欧美文学为主流, 以欧美语言特别是英语和法语为主要的写作语言, 以欧美的文学状态和需要, 欧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标准, 评价所有“他者”文学。 (Andrew F Jones, 1994)

中国小说想要在世界打开市场, 要不体现为“异国情调”, 要不体现为关注所谓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无论哪种, 都深深烙上了西方文学树立“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 并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Andrew F Jones认为, 沈从文的文章之所以在国外有市场, 就是因为其浓厚的异国情调, 恰好迎合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Andrew F Jones, 1994)

然而, 《边城》的价值远非“东方情调”一类的词语可以概括。沈从文以反现代性的角度描绘与城市生活对立的乡村生活状态, 指出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文化的冲击, 宣泄现代文明的重压, 缓解新时代人们的焦虑与孤独, 这一点, 沈从文与卡夫卡无异。诚然, 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财富, 给社会带来了发展, 但它过分强调物质性, 过分赞成理性, 人们逐渐疏离与孤独, 内心倍加向往真实、自然、和谐、符合人性的生活, 欣赏沈从文清新的牧歌调子下那一群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的村民。沈从文站在时代的高点, 身怀全人类的情绪, 背负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边城》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志清著, 刘绍明等译, 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梁洁贞, 编选重写与翻译重写——沈从文英译选集研究[D].岭南大学, 2005.

[3]沈从文, 边城[Z].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4]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Random, 1979.

[5]爱德华.W.萨义德著, 王宇根译, 东方学[M].北京, 2000.

美国东方主义——华美文学之缚 篇4

1 American Orientalist Representation in Whit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whol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white American literature are denigrating stereotypes, of which there are at least the following three kinds Ah Sin the heathen Chinee, Fu Manchu the Chinese villain, and Charlie Chan the model minority American.

Ah Sin was created and popularized by Bret Harte (18361902) in"Plain Language from Truthful James" (1870) , a poem better known under an alternative title"The Heathen Chinee, "which describes two white men, "truthful"James and Bill Nye playing a card game with Ah Sin.Nye loses his game to Ah Sin so he turns to James and accuses Ah Sin:"We are ruined by Chinese cheap labor."What follows is a bloody, violent, murde scene, which the poem chooses to evade and suppress:"In the scene that ensured/I did not take a hand." (Harte, 2002:129133) To be frank, the poem might have been mainly intended by Bret Harte for a political satire and Ah Sin been used as a comic figure to expose the follies and injustices of the white world.In the course of its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poem came to be interpreted by the white readership to prove only the trickery o the Chinese, while the negative character of the white gamble Bill Nye and the satire against the white mainstream were forgotten or deliberately neglected.

Unlike Ah Sin, Fu Manchu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yellow peril"in the eyes of the white as his fiendish mastermind endanger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In the phantomlike imagination of Sax Rohmer (1883-1959) , Fu Manchu was the head of the"great yellow peril, "a racial threat to the white.Sax Rohmer's racist description is absolutely of Orientalism because he had never been to China and knew therefore nothing about China and his characters are out of his pure Orientalist imagination of conceiving the Orient as"evil, ""uncanny, ""inscrutable"so as to justif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His Fu Manchu series have made a great deal of literary influence as the image of Fu Manchu has been absorbed into American consciousness as the archetypal Chinese villain of the"yellow peril."

As an opposition of Fu Manchu, Earl Derr Biggers (1884-1933) fabricated Charlie Chan to break away from the"yellow peril"and to consolidate the distortion of Chinese as incapable effeminate weaklings.Nearly every aspect of Charlie Chan is a direct contravention of that of Fu Manchu—the"yellow peril."Fu Manchu is tall, bony, and yellow;Charlie Chan is shorter, chubby, and pink.The former is angry and threatening;the latter stays calm and apologetic.The two characters, however, do not represent archetypal dualities such as good and evil.Rathe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is"drawn along a racial line" (Zhao Wenshu, 2004:35) , with Fu Manchu embodying yellow power and Charlie Chan supporting white supremacy.

Anyway, both Fu Manchu and Charlie Chan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are created specially by certain values and beliefs of white supremacy, not by the real people in any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own history.Fu Manchu is described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yellow peril"because he is a Chinese whose behavior is uncontrolled by the white Americans;Charlie Chan is not defined as part of the"yellow peril"because"his subservient behavior to white Americans indicates that he has been, in a sense, domesticated and trained" (Wu, 1982:182) .In this way, Charlie Chan exemplifies the model minority American.Speciously, "model minority"of this discourse is a great"praise"to Asian/Chinese Americans;actually, however, it detaches them from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ther racial minorities by"hailing them as a white-appointed‘model'"while i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Caucasian Americans themselves by"calling Asians their‘minor'" (Li, 1999:10) .

Similar to the patterns of Orientalist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men, Chinese American women are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as the submissive and servile"Oriental Wife, "the malicious Dragon Lady, the faithful Oriental Butterfly.

In a word, no matter whether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image of Ah Sin, Fu Manchu, Charlie Chan, or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they are invariably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white values.If they are threatening, they are evil;if they are useful, they are good;if they fall somewhere in between good and evil, they are simply stupid or inscrutable.The consequence is that, under the extreme burde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put in their places and never allowed to change or develop in the cognitive world of the white imagination.It is unfair and baleful to the people thus represented.To see themselves represented in a fuller range of humanity,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have to rely on writers of their own.

2 American Orientalist Burden on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merican Orientalism is an extreme burden on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On the one h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try their best to subvert those Orientalist stereotypes unfairly forced upon their ancestors and themselves.On the other hand, if they hope to be accepted by the Orientalist white mainstream, they seem to have to give their writing an Orientalist form, though the writing may deconstruct essentially American Orientalism from its core.It seems to be an unreachable goal.

In American multicultural context,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resorting to Chinese culture, create an ethnic difference which helps Chinese America to gain a niche in multicultura America.This difference, however, place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in a quandary as well:to erase the difference seems to eliminate Chinese American legitimacy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 but to emphasize it seems to move away from their claiming America.More complicatedly, "despit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persevering efforts in claiming America, the white mainstream seems stubbornly reluctant to abandon their Orientalist expectation of an exotic Chinese America" (Zhao Wenshu, 2004:225) .As Amy Ling note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re frequently caught"between worlds":"Their facial features proclaim one fact—their Asian ethnicity—but by education, choice, or birth they are American" (1990:20) .Frank Chin is another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often attacked by this Orientalist discourse.Once at the premiere of his drama Chickencoop Chinamen, the white critics censured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were"not like the Orientals" (Kim, 1982:xv) .

As mentioned above, Caucasian American writers'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mericans generally made stereotypes which could offer no living values for Chinese Americans.Facing up to the extreme burde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should and would take the debunking of the stereotypes as their foremost task to claim a representational ground of a viable Chinese America.

参考文献

[1]Harte, Bret.The Plain Language from Truthful James (1980) [EB/OL].Great Books Online.[2002-07-30].<http://www.bartleby.com/102/200.html.

[2]Li, David Leiwei.Imagining the Natio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Ling, 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New York:Pergamon Press, 1990.

[4]Wang, Jennie.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American Orientalism[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5]Wu, William F.The Yellow peril:Chinese Americans in American Fiction 1850-1940[M].Hamden:The Shoe String Press, Inc., 198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篇5

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 是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的, 也是将社会发展理论根据东方社会国家的特点使其东方化。恩格斯在1894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的文章, 文章中归纳出了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

东方社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俄国农民生活极其贫困、陷入了无法忍受的状况。1861年, 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但要在地主手中赎买份地, 这样就要从政府贷款, 还各种利息, 还要向国家缴纳各种赋税。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了名义上的解放, 农民又处于社会最底层, 陷入了极其贫困的境地。第二, 农民生活具有孤立性及彼此隔绝, 东方专制制度建立在此基础上。俄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农民孤立地从事生产和生活, 彼此之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第三, 俄国“农村公社”面临瓦解的危险。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农村公社, 但是沙皇政府压迫剥削以及资产阶级的排解, 使之面临瓦解。第四, 不排除俄国走新式道路的可能性。虽然对“农村公社”有所怀疑, 但并没有否定, 在思想上还是有走不同于西方道路的新式道路的可能性。第五,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俄国革命随时可能爆发, 这讲会改变俄国以及世界的面貌。革命的阶级矛盾激烈, 面临严峻的革命形势。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东方社会理论是内涵丰富且深刻, 从具体内容出发, 则包括革命和建设两方面。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 革命也容易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 以及要加强东方国家的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建设, 这些观点理论正是东方社会的组成部分。

(一) 东方社会革命理论

东方国家特殊的社会现状和阶级矛盾决定了其容易发生革命。随着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但是他面临发展的问题之一便是市场狭隘性。俄国的资本主义起步晚, 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没有国际市场, 就国内市场而言, 前景也不乐观。而社会剧烈的前景动荡也是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走过了几个世纪的路程, 而刚刚建立资本主义的俄国要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他们的路程, 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 这就都会加剧社会动荡革命的进行。另一方面, 俄国面临着革命的任务, 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他们并不是革命的阶级, 没有掌握领导权, 无产阶级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想通过革命掌握领导权, 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变得迫在眉睫。

俄国社会的现状, 阶级矛盾激烈, 农民极其贫困无法忍受,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劳动群众已经汇集了声势浩大的反封建革命大军。俄国比其他的欧洲资本主义更迫切的需要革命。俄国的革命也将推动欧洲其他国家革命的实施与胜利。同样, 西欧国家革命的胜利也会反过来促进俄国的革命。

(二) 东方社会建设理论

东方革命胜利后, 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胜利果实, 建设东方社会。东方国家的国情社会状况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差甚远, 因此东方国家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 只有吸收资本主义的优势, 避免资本主义的不利成果, 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才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1. 跨越“卡夫丁峡谷”,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俄国社会动荡, 在完成十月革命后, 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文化水平低下。资本主义并不适合俄国的发展, 因此要寻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另一方面要保存资本主义积极的成果, 保持先进的生产力和正确的政治理念, 这便是俄国当前的首要问题。马克思提出, 俄国可以通过占有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来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这便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

跨越卡夫丁峡谷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俄国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与西方是明显不同的, 加上俄国农村公社的两重性, 使得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并不适合于俄国。另一方面, 有了俄国革命的胜利, 这便进一步肯定了其可能性。挽救农民公社, 推翻沙皇统治, 俄国就必须进行革命, 而无产阶级也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2. 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是东方国家的现实。面对生产力水平不高, 经济落后的社会状况, 俄国只有快速发展经济, 才能改变落后的现实,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俄国社会生产力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 1861年后, 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政府加强了铁路建设, 铁路建设加速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刺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时期, 俄国的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 直到今天, 俄国依然是先进的重工业大国。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的文化, 先进的文化将会促进科技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而几十年来俄国一直处于文化落后的状态, 即使到了工业迅速发展, 经济地位提升后, 社会普遍状态依然是工农阶级知识水平低下, 缺乏对文化水平重要性的认知, 缺少知识分子的培养, 加强文化建设变得刻不容缓。

此外, 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肯定工人阶级的地位, 加强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的联盟, 以及发展外交等都是加强东方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东方国家国情和现状有其特殊性, 因此不适合同西方欧洲国家一样走资本主义道路。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所关注的, 我国也十分重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吸收了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 将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 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的理论指导。

摘要: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 他的思想主要分布在关于俄国、印度、中国的文章中, 或是在其著作《资本论》《人类学笔记》中。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是指导东方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依据, 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方社会,马克思,革命,建设

参考文献

[1]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2]郁建兴.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东方出版社, 2007.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贫民富翁》 篇6

出身巴勒斯坦的美国学者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一书, 在书中, 他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东方学” (或东方主义) 的产生, 发展传承的历史进行剖析。“东方主义”指示着西方视域中的东方与西方想象中的东方。萨义德曾说:“东方被观看……而欧洲人则是看客, 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东方成了怪异、活生生的戏剧舞台。”

一、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他者”形象的建构

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中认为, 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 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导演丹尼·波尔正是在这种视角下对东方之国印度进行关照和表达。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神秘化的充满异域情调的印度

印度作为东方文明古国, 一直是西方人感兴趣的地方。影片中主要通过牛和泰姬陵形象的描述来展现印度神秘化的异域情调。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 印度教徒认为, 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 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 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影片中, 杰玛兄弟和一群贫民窟中的伙伴因为在机场跑道打棒球而被穷凶极恶的警察追打。在一条垃圾遍地的破街上, 一头看起来有些病态的牛安静地躺在地上。导演给了这只牛足有8秒钟的特写镜头, 人类的喧嚣和争斗与这只安静的牛形成了对比。而泰姬陵作为印度的象征, 也是西方人认识印度的一个介质。贾马尔兄弟俩赤脚来到了泰姬陵, 从此开始了他们在这里的导游兼小偷和小贩的日子。

(二) 有着独具特色的歌舞的印度

印度音乐源远流长, 至少有3000年历史。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 没有和声的概念, 旋律非常精致。对印度人来说, 舞蹈不仅是艺术, 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 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影片自始至终伴随着独具印度特色的音乐。导演故意在影片结尾安排了几分钟的歌舞, 这个歌舞是在印度传统歌舞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歌舞的成分, 也算是西方歌舞与印度传统歌舞的糅合。

(三) 环境肮脏的印度

好莱坞影片中的场景, 大多展现的是风景如画的壮丽河山或者中产阶层的精致生活。而在《贫民富翁》中, 印度被描写成一个垃圾成山、河流污染、尘土飞扬的灰色调的国家。杰玛兄弟的稚嫩的脸庞总是像没洗干净过一样, 他们常常跳入浑浊的水中嬉戏;妇女们在发黄的河水中洗衣服;拾荒者在垃圾山上挑选能够换取金钱的垃圾, 更有甚者跳入齐腰深的满是污秽垃圾的河流中捡拾可以卖的废品……这些场景的展现似乎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印度肮脏落后的想象。

(四) 贫富悬殊与阶级歧视的印度

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孟买城区大片大片的贫民窟, 导演通过远景近景等多种视觉角度来表现贫民窟的落后与混乱。然而, 贫民窟的另一端就是高楼林立的富人区和更加高档的别墅区。贫富悬殊导致的一个可怕后果就是阶级歧视, 这在影片中表现得也非常充分。贾马尔兄弟被警察追打, 兄弟俩逃跑过程中在一个杂乱的路口不小心碰到了富人乘坐的高级轿车, 连忙对车里的富人说“Sorry”;紧追其后的警察碰到了这辆轿车, 更是连声说两遍“Sorry”。电视节目《百万富翁》的主持人不只一次地用带有嘲讽意味的口气叫杰玛“Chai wallah” (茶水工) , 并引起现场观众的嘲笑。

(五) 宗教屠杀的印度

印度有穆斯林和印度教, 早在殖民统治时期, 统治者就利用宗教矛盾制衡整个印度, 而两方教徒自然是统治的工具、无辜的受害者。“我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他”, “如果不是因为宗教冲突, 我的妈妈不会死去”。本来可以拥有幸福童年的杰玛, 某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人, 拿着刀跑向他们。他的妈妈还没说完“快跑”, 就狰狞地倒在了河边。那一幕一直反复出现在他的回忆里, 在梦里, 在生命的每一个寂静的角落。

通过以上描述, 导演丹尼·波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充满异域情调、黑暗、残酷、肮脏的印度, 充斥着与“我们”不同的“他们”, 迎合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

二、西方对东方的拯救与弥缝

在东方主义学者看来, 与西方的成熟、理性相比, 东方是幼稚的、非理性的, 需要通过西方处于优势地位的知识与权力来拯救与弥缝东方。西方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东方就是需要拯救、教育的对象。

影片中, 一对美国夫妇在印度当地一个警察的陪同下在一个贫民窟区域游览, 导游是杰玛。美国夫妇所乘坐的奔驰轿车被贫民窟的一群小孩卸掉了四个车轮。陪同美国夫妇的警察认定是杰玛的同伙干的, 于是不由分说就对年幼的杰玛拳打脚踢。美国男人立即上前制止印度警察的暴力行为, 并说:“你买保险了吗?你没事吧?”杰玛则说:“你不是想看到真实的印度吗?这就是!”美国妇人回答说:“这里是真实的美国, 孩子。”美国夫妇不但没有责怪年幼的杰玛, 而且掏钱给杰玛。在这里, 西方人在教东方人要讲人权, 尊重爱护孩子, 不要殴打小孩。西方是老师, 是教育东方如何尊重人的老师。

影片中的印度人, 喝的是美国的可口可乐, 用的是诺基亚手机, 开的是欧美的豪华轿车, 拔地而起的是和华尔街一样的高楼大厦。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街道上穿梭的三轮蹦蹦车和印度肮脏并且人满为患的火车。凡是来自西方的都是先进的, 凡是印度本土的就是落后的。西洋器物在印度大行其道, 为印度带来了技术与文明, 也意味着西方引导着东方走向现代化, 指引着东方摆脱落后。另外,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那个电视节目《百万富翁》, 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电视现场秀节目。这个节目在印度造成的疯狂, 也在另一方面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印度人对金钱的渴望和一夜暴富的发财梦。影片中的印度人在节目播出的高潮时期出现万人空巷的情景, 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而导演设计这样的场景, 无非是显示西方电视节目在印度传播取得的巨大成功, 进而呈现作为“老师”的西方在东方的全面胜利。

正是通过《贫民富翁》的镜头, 导演丹尼·波尔呈现了一种东方被西方拯救与教育的图景。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贫民富翁》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表达和呈现发生在印度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印度贫民窟的穷小子杰玛最终成为了百万富翁, 说的并非是普通印度人的成功, 而是导演以发生在印度的故事来讲述美国梦。该片的导演始终没有逃脱东方主义的叙事角度。《伦敦时报》专栏作家Alice Miles在她的文章中用了一个词“poverty porn”来评价这部影片, 意指该片是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愉悦西方人。

印度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该影片在印度上映的第二周, 来自影片拍摄地——孟买贫民窟的居民走上街头, 抗议这部影片。抗议队伍的领导者N.R.Paul气愤地说:“他们嘲笑我们, 他们伤害了我们的感情。”除了对影片内容不满外, 很多人还强烈要求影片改名, 在他们看来“Slumdog”这个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侮辱, 有一个标语牌上就写着:“我们是人, 不是狗” (注:Slumdog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 前者意为贫民窟, 后者意为狗) 。

那么, 该如何克服东西方交流的障碍, 改变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呢?我们认为, 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许是“东方主义”的出路之一。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就指出过:“东方也有助于欧洲 (或西方) 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相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自觉平等的文明对等意识的建构就显得格外重要。“东方主义”生成演变的历史清楚地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同时, 东方社会很难在历史的屈辱感中滋生出对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的自然认同。所以,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需要东西方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必将是一个复杂、曲折而任重道远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 虽然《贫民富翁》在东方主义视角下叙事, 但是它依然反映了人类一些共通的东西, 那就是爱情、梦想和希望。那个从童年起就追逐自己惟一的一份爱情的孩子, 那个总会紧张、总需要别人告诉该怎么做的孩子, 那个用一个个故事将一生娓娓道来的孩子, 给我们带来坚韧和希望。黑暗和罪恶中也有美丽,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总有那么一星半点, 你看到的就是自己。很多时候, 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浑身是屎的孩子, 那个准时出现在火车站等候心爱的女人出现的男孩。或许,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吧。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萨姆瓦, 闵惠泉 (译) .跨文化传播[M].三联出版社, 1998年.

[3]http://ent.sina.com.cn/m/2008-12-04/17132280134.shtml.

近代东方主义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篇7

关键词:东方主义音乐,阿拉伯

近代以来,西欧的音乐在十二个平均律以及声功能特点的基础之上获得了很大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也因此成为世界音乐上的绝对支配者。但是,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开始,西欧音乐发展逐渐达到了巅峰,“十二平均律”以及声的基础逐渐开始摇摆,人们对于音乐所产生的目光开始不断偏向于东方。这就是所谓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主义特点的音乐,主要是产生于阿拉伯的音乐。

我们通常认为具有“东方主义”特点的音乐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中世纪时期,西班牙作为第一个能够接受阿拉伯洗礼的国家,受到阿拉伯音乐很大的影响,来自阿拉伯时代的影响就被自发地和有意识地保存下来。这是第一阶段。这种影响力在民歌等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舞曲和比列纳山区的民歌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和靠近巴尔干地区的民歌也可以感受到阿拉伯、土耳其风格。

第二个阶段,这些取材于东方主义的异国情调作品, 多被应用于歌曲和歌剧当中。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科尔内流斯的歌剧《巴格达的理发师》、亨利·拉博的《开罗的修鞋匠马鲁富》以及列依埃尔的《东方交响曲》等。此外,在威尔第的《阿依达》、圣桑的《阿尔及利亚组曲》、德彪西的《伊比利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等等作品中,阿拉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被广泛采用。

近代音乐中的“Orientalism”,通常被翻译成东方主义,最初只是指近东,而不是广义上的整个东方。它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北部海岸有殖民地,他们接触玛格力部地区的阿拉伯音乐的机会最多,东方主义音乐的影响力在法国作曲家中表现较深。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在东方主义音乐的发展中有些音乐家从事了值得注目却并不为人知的工作。音乐家弗兰萨斯可·萨尔瓦多·达尼埃尔, 虽然没能在作曲领域有什么突破,但是,他作为阿拉伯音乐的研究家和发扬者却是功不可没。他的《阿拉伯音乐》在他去世五十多年以后才被人所知。法兰萨斯可从小从父亲那里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在巴黎音乐学院深造, 他在研究文献的同时,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地道的阿拉伯音乐,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关于阿拉伯音乐、希腊音乐以及与格列格里圣咏有关的若干乐器的起源和变迁》和《阿拉伯歌曲集》这两本书籍的发表。他的研究和其他的音乐家们不尽相同,例如拉波尔德、魏约特、吉泽瓦塔等人都是从梅塞尔法则来衡量阿拉伯音乐理论的,而法兰萨斯可则不满足于只研究文献,他从实地考察和与阿拉伯人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在他之后,现代作家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继续推动着东方主义音乐的发展。在这些力图摆脱十二平均律功能和声的现代音乐家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异国情调、东方色彩有形无形的影响。

德国、法国等现代音乐中的新的音体制(全音音阶、纯正调音阶、无调性主义、多调性主义、三分之一音音阶、四分之一音音阶、六分之一音音阶),都具有1/4音音阶的模式,这是与以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音乐为中心的近代阿拉伯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体制所相同的东西。而在1932年的开罗,在国王法德一世亲自领导下举行的阿拉伯音乐会议上,阿罗伊斯·哈巴曾与霍恩包斯塔、库尔特·萨克斯、兴德米特、瓦列次、海尼次、巴托克等人一起出席会议,也许他们从阿拉伯音乐中得到了启示, 进而有了新的见解。毫无疑问,这次会议与时隔多年在欧洲各地召开的东方音乐会议一样,都对现代欧洲音乐的理论和作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单塔单索面斜拉桥论文下一篇:B2C电子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