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活动课

2024-07-05

中小学活动课(精选12篇)

中小学活动课 篇1

摘要:<正>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重在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广大中小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重在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广大中小学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相关工作做得还不够规范,对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误区,这都制约着处于起步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发展。现行的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 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 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 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 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 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 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 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 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其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甄别、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促使这门学科朝着更加规范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中小学活动课 篇2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

一、各阶段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培养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2.帮助学生培养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个性品质。

3.帮助学生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二)初中阶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2.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4.帮助学生培养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三)高中阶段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2.帮助学生培养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确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

3.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交往角色辅导,以正常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进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辅导训练,开展考试心理调试和辅导,减少学习、升学和考试的心理负担。

5.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或就业问题,开展择校或职业辅导,培养学生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的能力,具备克服升学就业压力的能力。

二、各年级教学内容

●一年级

1.适应环境:我们的校园;我的老师;我的新朋友。2.自我认知:我是小学生;我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我是爱心小天使。

3.学习心理:学习要有好习惯;学习行为习惯;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适应学习;小时不厌学,长大用处多。

4.自信心理:我是一个顶呱呱的人;我有我风采;我是“白

天鹅”;激发学习自信;心灵的春天。

5.人际交往:我们是好朋友;将心比心;走近你我他;让你

我心飞翔;心之桥;克服不安、孤独、恐惧。

●二年级

1.自我认知:我爱我班;我是好学生、我会做得更好;找到

自我价值;客观看待自我。

2.人际交往:歉让、友善朋友多;“三个和尚有水喝”;学会

交往技巧;男女生交往。

3.情绪心理: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把握内心的阴晴;喜怒哀

乐说情绪;走出悲伤的心影;让情绪充满阳光。

4.学习心理: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谁的发现好又多;告别“小粗心、小拖拉”。

5.生命教育:生命无价、生存第一;活着……;为什么要活

着?;小天使的未来……;远离毒品、关爱生命;远离危险、注意安全;热爱生活、欣赏人生;精彩人生ABC。

●三年级

1.学习心理:我爱学习我真聪明;勤学习、动脑筋;善于

学习、挑战难题;学会休闲——愉快的假日生活。

2.自信心理:自主、自尊、自爱、自信;敢于参与 表现自

我;排除自卑、树立自信。

3.情绪心理:情绪“气象台”;了解情绪、认识情感;选择

快乐、寻找快乐;体验情感、拥抱快乐;当我烦恼的时候。

4.爱心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助人;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

爱心、同情心;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

5.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陌

生人交往;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学会换位思考。

●四年级

1.自信心理:了解自信、培养自信;我能行;我来“露一手”;

谁说“我不行” 大家显“绝招”;自信心的培养;排除自卑、展示自我。

2.认识自我: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期望自我、表现自我;

人人平等的、说“不”没关系;认识自己 爱自己 接受自己。

3.诚实守信:诚实的花朵;了解诚实、认识守信;开放自己、真诚待人;开朗心态、诚实处事;诚信——做人的根本;诚信在我心中。

4.集体意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别人进步我高兴、班级成绩我关心;培养团队意识;我是班集体的一员;集体·合作·自我。

5.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爱护生命、无悔人生;生活·人生·生命;注意安全、爱

护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命高于天!认识生命、珍惜人生;生命的意义、生命诚可贵;认识生命宝贵、提高生命质量。

●五年级

1.自信心理:勇而有谋 急中生智;相貌与成功 幽默与快乐;

排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 笑迎未来。

2.情绪心理:了解情绪、控制情感;改变不合理想法、走出

情绪低谷;我的情绪我做主。

3.人际关系:我是男生、我是女生;异性交往;男女生、对

对话;让别人接受你的批评;交往的技巧;当被人误解时;你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吗?。

4.责任意识: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敢于承当责任;我做的事、我来负责;角色责任、社会责任;做个勇于负责的人。

5.升学准备:勤奋与积累 学习与状态;时刻准备着;合理

安排时间 投入全部精力。

●六年级

1.学习心理: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巧识记 反思考主意多;时间的妙用;勤劳无价、毅力无穷;学习毅力、学习技巧。

2.消除焦虑:克服考试前紧张情绪;放松自己、排除考试焦

虑;正确看待焦虑;消除焦虑、排除烦恼。

3.母校情结:再见吧,母校!再见吧,老师!别了,同学!

我的小学生活;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怀念您——母校;我的恩师、我的益友;母校,我的家;我的小学、我的骄傲!父母虽穷、亲情无价。

4.升学准备:中学新生活,向往!我准备着!对你说一声:

某某中学我来了;中学是什么?应对考试、迎接未来。

●初一年级

1.适应环境:新环境、新学习、新生活;驾驭中学的学习生

活;管理自己、控制行为;把握自己、独立生活。

2.自信心理:克服自闭、排除自卑;敞开我的心扉;培养自

信、实现自我;从自卑走向自信;自信心理的认知。

3.情绪意志:了解情感、调节情感;做一个快乐的人;做情

感的主人;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认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学习方式:注意力与记忆力;学习方法与技巧;为自己的学习找寻心理学方法;注意学习方法。

5.自我价值:众人拾柴火焰高;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存在、我的价值;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体现自我价值。

6.个性修养:消除犟脾气、养成好性格;良好个性、良好养

成;做一个有教养、好修养的人;魅力真我个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试析不良的个性品质;品味你我不同的个性。

●初二年级

1.青春期心理:接纳青春 拥抱青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

了解青春期、认识青春期;青春期心理卫生;度过青春期;青春期情绪控制;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2.异性交往:友情与爱情:男生女生的交往:交往道德、交

往责任;沟通能力、交往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冲突。

3.亲子关系:与父母长辈沟通;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家庭

成员、家庭责任;学会正确地与父母沟通;正确对待父母的责骂;我一定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

4.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提高学习品质;关

于学习心理;学习的精神生活;勤奋、严谨、好学。5.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作息时间、养成良

好习惯;良好习惯、文明行为;克服散漫行为,保持良好形象。

●初三年级

1.自我意识:客观全面“评价自己”;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

认识自我与欣赏自我;自我评价与自我超越;审视自我。

2.个性人格:什么是健全人格;自重、自爱、自尊、自立;

人生两个宝:知识能力与个性品质;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理性的情感、修心的个性;个性漫谈;受你我欢迎的个性品质;个性特点描述。

3.意志品质: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坚持就是胜利;坚忍不拔、永远进击!磨练自己!意志的魅力;“意”比金坚、“志”在足下;意志品质与自控能力。

4.升学准备:我的未来不是梦;向往新生活:面向竞争、迎

接挑战;人生规划;进取与奋斗;一腔热血、两种准备;高中,我来了;未来一定更美好。

●高一年级

1.适应学习: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与发展计划;掌

握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高中新生活。2.竞争合作:竞争与合作;理解他人、欣赏自我;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激烈竞争、永恒合作。

3.责 任 感:学会负责、勇于负责;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

责;角色与责任;社会责任感; 我的行为、我的责任。

4.使 命 感:国家命运系我心;我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人生·目标·

使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时代的主人;不要忘记使命感;我是谁、为了谁。

5.价值体现:发展自我、体现价值:是金子,定能发光;精

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家国社情去体现价值。

●高二年级

1.学习方式:善于思考 善于学习;善教者、善学者;及时

使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

2.潜能开发:创造性学习与发展性目标;增长智慧、开发潜

能;时间的分配、运用与管理。

3.意志磨练:战胜失败、磨练意志;面对压力、面对困难;

挫折与失败:意志磨练之宝;意志毅力的作用;意志——成功的基石;意志——力量的源泉;意志——战胜困难的利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磨意志利剑、砍人生困难。

4.驾驭人生:面对人生、驾驭人生;用良好心态看待人生;

喜怒哀乐、人生五味;承受人生的一切;人生是什么、应该接受什么;波折与人生;学会看人生的光明。

●高三年级

1.应对高考:掌握系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把

握“高三” 把握“成功”;如何调节应试情绪;系统脱敏、压力松弛;压力人人有、自信唯我有。

2.人生规划:人生发展计划;人生辅导、发展指南;我能做

什么、我应做什么;我的理想、我的未来;做好人生规划、把握人生机遇;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

3.择业辅导:如何推销你自己;你准备好了吗?职业能力的自我测定;发展前程、人生目标;我的爱好特长;面试的技巧;升学与择业;准确评估自己、适当推销自己。

4.适应社会:关心社会 奉献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

中小学活动课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活、学习、交友等实践活动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关键。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这些名称不同,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并且实际运用中,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开课不足,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大多以兼职为主。

2.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任课教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在课堂中,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增强教育意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探究自己的困惑,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6).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

[3]盛文娟.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甘肃教育,2011(18).

中小学活动课实施中的不足及对策 篇4

一是一些中小学依然将活动课视为学科学习的辅助手段, 借活动课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与延伸的需要。二是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谈不上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活动, 不能达到活动课的预期目的。三是虽将活动课规定为必修课, 但其教学方式因袭学科教学模式, 固守课堂教学, 实施行为滞留在校园里、课堂中, 在一定程度上, 活动的实施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因此, 实施活动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认识, 健全活动课的管理体系

开设活动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首先, 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 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开设活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认真组织实施活动课, 发挥活动课的作用。其次,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施活动课的领导和管理, 要将活动课的管理纳入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工作之中,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课管理常规》, 将活动课的开设、活动课的质量纳入对学校的评估和教育目标的管理之中。再次, 学校要按照课程计划要求, 科学制定活动课方案, 对活动课的备、教、评等教学环节作出具体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课的时间、空间和教学人员, 并制定活动课的考核评价方案, 把学生在活动课中的学习情况纳入对其的综合评价之中, 把教师在活动课中的教学质量纳入对其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之中, 真正地把活动课的教学落到实处。

2.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活动课的开设, 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活动课的教学就必须更新课程观念、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 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 选派有专长、有创新精神、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教师担任活动课的教学。另一方面, 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活动课教师, 提高活动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努力使在职教师实现一专多能。

3. 统筹安排, 规范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课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动手能力和兴趣特长, 使他们全面发展。在教学对象上, 活动课要求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在内容与形式上, 活动课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 学校要把活动课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中, 从师资、场地和空间等方面统筹安排, 制定实施方案, 确定育人目标。

首先, 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的机会, 防止包办代替, 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参与活动。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观察、制作、调查、参观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 不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当代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活动课的重要内容, 使活动课的教育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 而且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活动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再次, 活动课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灵活多样, 学校要结合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选择一些学生能做得到、看得见、摸得着, 能操作的活动。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活动观摩、资源共享, 达到校际间、班级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 从而努力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最后, 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 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开发、地域优势、人文知识等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全面发展。

小学活动课教案 篇5

1.通过开展赠言活动,旨在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使学生留心生活,注意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

2.通过学习写赠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3.初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想:

1. 分小组研讨,让学生共同完成赠言。

2. 公开评选,评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

优秀赠言七条,并编辑初一(11)班和初一(13)班“赠言集锦”。

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赠言的形式及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什么叫赠言。

二、 赠言的形式与写法。

三、 学生搜集有关新年的各种赠言,或自己曾得到的.赠言,体会赠言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写赠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欣赏及评价赠言。

教学步骤:

一、 简单复习赠言的写作形式及技巧。

二、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赠言写作。(可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三、 分组选出优秀赠言,写到黑板上。

四、 在全班进行公开评选,公开竞争。

五、 评选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优秀赠言七条。

小学英语活动课初探 篇6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教育部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小学都套用了“英语学科课程+英语活动课程”这一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小学英语活动课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实施”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从小学英语活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上好英语活动课和大家探讨。

一、小学英语活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活动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小学课程计划。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后,英语活动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走进了小学的英语教学课堂,大部分小学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小学英语活动课开设得好的学校很少。很大一部分学校只是在课程计划、课程表上安排了英语活动课,应付检查。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根本不安排英语活动课。英语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是不同的。部分英语教师则简单地认为:英语活动课就是英语课程的继续和补充,于是他们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内容上简单地加以重复,重在书本知识的传授,给人以英语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翻版的印象,弱化对学生交际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国小学需要大约20万专职英语教师才能保证小学英语的正常开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毕业生人数还不够需求。因此,很多学校只能把懂些英语的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来从事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校能有英语老师教ABC就不错了,当然也谈不上上英语活动课了。

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体系、现代教育观念、跨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教学创新能力,它是能否很好地进行英语活动课的重要因素。一般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说个一二三,兢兢业业地教,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但与英语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习英语兴趣培养的目标相离有距。加之小学英语活动课程这一新事尚缺乏可借鉴的现成教学模式。因此,小学英语活动课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升学率,升重点初中的人数,学校也用它来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砝码,素质教育只是学校顺应时代潮流而喊的口号。因此,小学英语课以及英语活动不是所谓的主课,只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豆芽科,没有必要费力去认真对待。

三、如何开展好小学英语活动课

1.实践操作类。如:教师节或圣诞节来临之际,要求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人人制作一张贺卡,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写上美好的祝愿,还有诸如英语手抄报、小小翻译家等。

2.集会类。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观看简单的英语光碟等。

3.游戏类。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多。如字母游戏、单词游戏、英语智力游戏、英语字谜游戏。

4.竞赛类。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英语活动课可组织各类简单的英语竞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英语书法比赛、默写单词竞赛、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抢答比赛等。既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树立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5.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为学生创设一个英语会话场所,学生群体之间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如:英语节目主持人扮演、动物叫声扮演、情景对话。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英语活动课可以分为:

1.个别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单独进行活动。如课外阅读、卡片的制作、英语单词默写竞赛等。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小组活动。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展各组的活动。例如单词接龙游戏、句子传话游戏等。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全体活动。指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如以班为单位的年级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知识以及全校学生集会参加的英语演讲比赛等。这种活动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氛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迸取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对教师提高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成为学生需要的“自来水”,使英语活动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英语活动课程”促进了小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落实,体现了英语素质教育的方向,能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英语活动课程的教学,应认真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英语课程的合力。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都知道,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这也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所必需的。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这一问题, 我认为, 教师应该着重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 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我认为,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以写作为主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指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 然后写观察日记或作文, 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阅历、积累了写作材料、开发了想象能力、陶冶了情操, 这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当然, 我们不是漫无目的地观察, 而是一定要确定观察的目标, 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观察的事物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 还要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 最后再整理, 逐步养成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来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同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信, 做读书笔记等, 鼓励学生大胆下笔, 树立正确的写作观点。我们应告诉学生写作内容要切合时间, 贴近生活, 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还可以把每学期或每周写得最好的日记整理出来在班里进行评比, 不但要比内容的精彩, 还要比赛写字的美观。这项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和写作水平, 并且可以使班里出色的学生脱颖而出, 这样我们便发现并培养写作尖子, 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语文教研机构、报刊、杂志等组织的写作竞赛活动。教师要悉心指导, 在抓好平时训练的基础上, 还要针对竞赛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训练, 要表彰优胜者, 展览他们的作品,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以提高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 以听说为主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这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用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主体班会、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演讲, 就是就某个话题或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阐述某一事理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演讲比赛, 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反应速度。演讲比赛可以就某一主题来进行, 也可以即兴演说, 当场给出话题或某一事件来现场发挥。教师在指导演说时, 要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要用普通话, 学会抑扬顿挫, 学会使用眼神和表情, 随时和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要学会使用肢体语言, 做到边说、边交流、边调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让知识、能力水平和孩子的实际水平相吻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朗诵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写。如果条件允许, 朗诵时可以给学生化妆、配乐。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朗诵的积极性。故事会是学生普遍喜欢的课外活动, 尤其是小学生, 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使学生受到故事情节、人物思想的熏陶, 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学生讲的故事内容要有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 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故事, 要注重选择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故事。可以层层选拔, 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方法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且内容广泛, 要真正开展好, 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根据多年的经验, 我总结出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一) 教师应该乐于教学, 寓教于乐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首先我们要热爱这个职业, 热爱这门学科, 要乐于和学生一起组织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活动的内容要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这既是受教育的过程, 又是充满乐趣的娱乐活动。

(二)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悉心指导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不能什么事情都大包大办,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教师做好关心、辅导工作, 帮助学生克服组织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当好参谋和顾问。

(三) 对学生组织小学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

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 具体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活动和具体情况来决定, 但一般的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认真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

每次活动, 我们都要有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负责人和参加人, 并做好总结, 找出成功与不足。

2. 建立相应的组织。

首先我们要调动起学生各自的兴趣和爱好,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组织, 投其所好。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各个兴趣活动小组中再选拔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作为骨干和组织领导者, 最大限度地将活动组织好、开展好。

3. 教师要深入每次的课外活动进行现场指导。

孩子毕竟是孩子,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 在每次的课外活动中, 我们都不能放任不管, 听之任之, 而是深入每次的活动现场进行指导, 比如进行范读、范写、范讲、范演等。

4. 做好活动的总结评比工作。

每次大的活动和每学期结束之前, 教师都要做好活动的评比工作, 及时表彰, 找出不足, 积累经验, 展示成果,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 篇8

关键词:实践,活动,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大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 对各学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与探讨, 提高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就怎样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一、要在经历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像其它数学课一样, 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 在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 发现数学规律,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他数学课, 在一节课中, 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 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 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 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这一课, 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 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教师首先让学生能够知道解决比赛场次类似的问题可以用画图法、连线法、列表法等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遇到复杂问题能够主动地从简单问题入手去寻找规律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达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在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我们日常的数学课相比, 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 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 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 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形势上热热闹闹, 人人看似都能积极参与, 让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 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如某教师在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时, 就重点设计了如何让学生在操作七巧板时, 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数学思考:

1. 观察七巧板, 说一说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 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分小组整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然后向全班汇报。

3. 利用七巧板, 移动一块或两块, 成为另一种图形。

4. 解决由七巧板组成的图案的面积问题, 一是解决香港第34

届数学竞赛会标的面积 (给出用字母表示的一个图形的面积, 算出整个会标的面积) ;二是给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 求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

在这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中, 学生把本学期所学的面积知识、分数知识主动地应用其中, 而且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较难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策略, 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不断地思考, 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地提升, 实现了日常数学课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文化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延伸的空间比较深, 学生活动的范畴比大,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 这些因素就为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著名数学猜想、数学史料等。如教师在设计《七巧板》时, 可让学生收集七巧板的来历在课上做交流, 了解宴几图与七巧板的关系;在设计《比赛场次》时, 最后环节向大家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 再解决就容易了。

通过有目的地在课中渗透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四、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的实践性作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 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 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 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 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 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五、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 学生创新思维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学生学习个性方式化程度很高,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变, 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的这种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相同, 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 把你的设想继续探究下去, 会有新的发现的, 这个小组的分工很科学, 研究很深入等。

教学评价, 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拔动学生内心情感, 启发学生相互借鉴, 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六、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 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 篇9

一、活动课开设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1. 小学数学活动课, 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

教师应以该原则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 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 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 《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 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 拓宽知识, 增长才干, 发展特长”。诚然, 小学数学学科所包含的实际活动, 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 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 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 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 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

2.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关注整体, 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 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 比较好操作, 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 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 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 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 有一定的难处。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 教师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 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与程度讲, 教师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 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 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 教师应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 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 使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得到提高。

3. 小学数学活动课, 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这一阶段, 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 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 这就促使学生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应注意其心理状态健康成长,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

(1) 调控环境, 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 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 (包含教学环境) 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 教师在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中要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

(2) 树立模仿典型, 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 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 通过模仿, 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 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 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和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 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 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 (但是不要证明) 。对于这些结论, 教师要求学生都记住是次要的, 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 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4. 小学数学活动课, 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

教师应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 不给知识的包袱, 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 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 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 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坚持采取多样的数学活动课形式

1.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 教师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 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 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 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 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 这种教法不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教学方法。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 必须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 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 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 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 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 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 (2) 游戏的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 刚由家庭进入社会, 一切都新鲜, 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 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 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 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 让学生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 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 实现活动课的目的。 (3) 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 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 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 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 有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 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智力型, 如找规律填数, 奇数和偶数运用, 巧妙计算等; (2) 实用型, 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 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 (3) 动手型, 如绘制图表, 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 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故事, 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 数学实践。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篇10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 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获取直接经验, 以即时信息为内容, 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从课堂走向社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一次语文活动课, 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 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价低菜农愁”。这次活动课, 同学们表现活跃, 不但学会了调查, 练习了写作, 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 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 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六年级时, 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 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 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 交流创作活跃, 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 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 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 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 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 在竞赛中, 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 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学生活动“主体性”原则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 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 从而真正动起来。 (1)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 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 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 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 则放手让学生设计, 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 设计的活动, 会“动”得特别投入。 (2) 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 学具教具制作, 到活动场景的布置, 均可让学生参与, 教师主要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 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 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先认识讨论, 再全班交流, 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 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 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 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活动创设“情境化”原则

一方面, 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 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 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 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 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 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 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那刚钻出来的小草, 树枝上的嫩芽, 星星点点的小花, 湿润的泥土, 微微的风, 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活动形式“多样化”原则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 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比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 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 出于时间限制, 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 可以让其余同学做评委, 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并打分。

五、活动过程“全程化”原则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管窥 篇11

小学语文活动课与预习课、讲读课、欣赏课、作文课等等一样,同属语文基本课型的一种。既然是课,它就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单位及完整的教学计划,“课”前有“活动”一词作修饰,就指出了这种“课”需得为某种目的设计行动,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表演。在单位时间内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实质所在。

笔者认为,依据活动课教材(或全日制语文教材),编制课时计划,撰写教案,让学生依据具体篇目内容担任相宜的角色,强调角色效应,以凸现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一条途径。这种活动课课堂教学(或称之为“课堂生活”),能使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能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就某个问题与老师进行平等“对话”,让教学时间和空间、老师和学生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是观众,更应是“舞台”上的“演员”,不应是现实生活的看客,更应是现实生活的主人。这种课堂生活的创造性展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活动课,最强调的是情境教学,因为它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利用角色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教育名家说,角色决定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活动,作为“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授”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而当他们扮演特定的与教材有关的“他角色”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以特定的角色的身份,或朗读复述、或演示操作,或以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或临摹其声、形等,这种“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他们会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操作训练、主动想象研究,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担当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有以下四种:

第一,担当抒情主人公角色,对所见所感内容进行艺术性复述。艺术性复述亦可叫做描述,指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扮成作者,要求学生像作者一样将其所见、所感的情境,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复述对象(即人、事、景)描绘出来,即将其溶化在经过再创造的、艺术性的叙述之中。如上语文活动课《春天的足迹》 (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页),老师就可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朱自清爷爷,对《春》進行艺术性描述,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丰富联想及想象能力。

第二, 让学生担任向往的角色,以激化他们强烈的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如作家、天文学家、画家、发明家、音乐家、节目主持人等。开展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担任这些角色,其情绪会特别热烈,因为“向往”顺应了他们渴求的愿望。教学《西斯延圣母》 (尽管是名画欣赏课)一课,(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04页),可让学生以小小画家的身份对《西斯延圣母》油画进行介绍,既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赏)能力,又可激发小学生对画家拉斐尔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立志当一名画家的良好愿望。

第三,让学生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担任现实生活角色,增强他们区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一类角色是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课余时间,他们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要进行描摹,有时还能达到逼真的境地,现实生活中正面角色往往是爷爷、奶奶、老师、叔叔、司机、交通警察、足球明星、歌唱家,电视里的“吉利”“正义战士”“金刚葫芦娃”等,这类角色他们均喜爱并竭力仿效,抱定的是赞赏的态度,而笨“汤姆”“蛇精”、社会上的“小淘气”“二流子”等,这类角色他们很讨厌,扮演时,往往是因此类角色最终“招罪”而收场,所持的是鄙弃的态度。上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扮演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他们大多能惟妙惟肖的表现这些角色,甚至达到逼真的地步,通过对现实生活角色的表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第四,让学生担任仿声角色,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课教学好些时候还应注重一个“听”字,即声音的真实表现问题。声音有极佳的表现功能,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的声音,可以解决活动课教学中音难辨、口头难表达、内容难分析的问题。让学生仿摹其声,让人有如闻其声之感。如上活动课“参观运物园,了解动物奇妙之声”(笔者自拟活动课)可先向学生介绍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声音特点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聆听,最后仿摹。如到水族馆参观,小学生们不难发现,海底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 有的声音细微、有的粗犷、有的声音清脆、有的沉闷。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音细微),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音清脆),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音尖历),有的好像肥猪在打鼾(音沉闷)。学生仿摹其音,着重品其味,重在闻其声,领其情,反复咀嚼、玩味,这样能使他们对事物理解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12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课程作用下一篇:信息隐藏技术L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