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2024-07-30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精选12篇)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1

小学品德课近几年逐渐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枯燥乏味的课堂并不能让年幼的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才能使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堂上深奥的知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积累,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符合道德规则要求的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助力学生成才。

一、链接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道德来自于社会这个大集体,大家相互关爱,团结友好,才能维持这个集体不倒塌。道德是在社会关系的碰触中形成的,表现在人们交往与实践中的彼此利益的处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才能更加了解一个人的善恶美丑,也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与实践当中,一个人的道德和情操才能稳定下来,并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学生,让其掌握思想道德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道德在生活中的实践。小学生还年幼,并不能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获得了知识而已,并不能够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行为。因此,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好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教育中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它是解决学习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二、有效引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措施

(1)引导教师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们除了学校呆得最多的地方,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孩子道德习惯的养成父母有一份重要的责任。老师与家长联起手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老师讲授课堂上的知识, 课下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我爱我家的时候,可以举办多次活动。在第一节“我的一家”的课堂上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由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人,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增加学习的乐趣,然后孩子们可以和爸爸妈妈玩亲情对对碰游戏,各个家庭都参与,增强孩子们的家庭荣誉感,促进孩子们与爸妈的感情交流。

(2)启发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考。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每一个学生在长大后都会进入到这个大课堂当中。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社会,运用自己的眼睛来分辨善恶美丑。只有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实践在社会生活当中,才能够早一些适应这个社会。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看到大人吸烟喝酒觉得很稀奇,很想尝试,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去教育去引导。教师并不能完全杜绝学生与社会丑恶面的接触, 能够做到的只有加强教育,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吸烟危害身体健康的视频,让学生做手抄报,并选出优秀的进行展出,还可以演示肺部因吸烟而变黑的过程。举办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扫地,整理房间,陪老人说话。可以去植树、种花,还可以帮助清洁工阿姨打扫卫生,体会生活的不易,更加爱护环境。

(3)引导小学生走向世界。学生的生活并不能局限于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小环境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外面的世界, 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美丽河山,从而产生爱国情感。例如,在讲述“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从家人或者是邻居那儿收集祖国发展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也可以展出一些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还可以举办模仿其他民族重大节日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感受各民族的文化。

三、反思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并不全都是幸福美满的。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家庭。例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等。在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情况的孩子,对他们进行细心教育,防止伤害他们,避免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经常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

(2)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安全。不管做什么,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小学生年纪太小,不会保护自己,教师在实践活动当中要注意安全。要加强预防,对学生强化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教师要精心组织,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要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到一起,激发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品德教育课的教育成效,助力学生成才。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2

认真开展以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的“五走进”活动,努力践行高中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校长兰长永为组长,全心林、向 军、李益民、田顺江、尚光周、向群山、谭世民、沈世贵、鲁冬禄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级部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梁强同志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手抄报比赛

1、参赛对象:高一、高二各班学生。

2、参赛内容:手抄报要以“五走进”为主题。

3、报纸形式:纸张为8开纸,到校团委领取,注明年级、班级、姓名。

4、时间任务:各班在3月1日—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一、十二)期间上交5张手抄报到校团委办公室。

5、评审奖励:由校组织专家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给获奖学生一定奖励,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将在校园及校园网展出。

(二)“美化校园”活动

1、活动对象:高一、高二各班学生。

2、活动内容:学生寒假期间挖“救兵粮”,“救兵粮”别名“火把果”“火棘”“赤阳子”。

3、任务要求:每班上交“救兵粮”5棵,植株高度均为80厘米,根部带土,用塑料薄膜绑缚。

4、上交时间:3月1日,各班将“救命粮”交到女寝室后、垃圾中转站旁的空地上,由校团委派人收取、登记。

5、种植培护:按照设计规划,由后勤处派人统一进行栽植、培护。

(三)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1、活动对象:高一、高二、高三各班学生。

2、调查内容:以“五走进”为主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只需任选一个主题进行调研。

3、任务要求:

(1)调查报告必须800字以上,内容真实可靠。

(2)高一、高二每班上交5份调查报告、5组活动过程数码照片,同时将本班所有学生的《龙山高级中学20xx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记录与评价表》《龙山高级中学20xx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记录与学分认定表》作为印证材料附于调查报告后。

(3)高三各班学生不要写调查报告,只需交《龙山高级中学20xx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记录与评价表》《龙山高级中学20xx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记录与学分认定表》。

4、上交时间:3月1日—3月5日期间,交校团委。

5、评审奖励:由校组织专家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给获奖学生一定奖励,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将在校园及校园网展出。

四、活动要求

1、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也可以按居住地域,由2—5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活动。

2、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学生只需在自己家庭所在的乡镇社区或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少跨区活动。

4、活动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坚持文明调研。

探究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性 篇3

一、设计富有新意的目标

在进行主题活动目标的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学龄段教育的性质、活动任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确定,在此基础上,应结合活动任务特点,大力发掘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明确德育目标,增强思想品德教育主动性、实效性,对相应年龄段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所应达到的标准做出一定的设想和规定。同时应该注意各学段德育目标间的承接与递进,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衔接与统合。

二、开发以育人为主的资源

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性决定了设计主题活动时,第一位教师都必须以本年级学生具体情况为基础,深入细致地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就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为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资源主要有学科资源、校內与校外资源、文本与非文本资源,涵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等。在这极其丰富的活动资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资源,如自然景观、英雄豪杰、科学发明、历史事件等,无不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教师们如不能适时发掘、整理和利用,将失去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我所任教的小学地处水暖之乡,与此有关的资源非常丰富,为了使学生了解水暖之乡的由来,感受它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设计了“我爱水暖之乡”的主题活动。

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四年级通过让学生寻找家乡的变化,来了解“暖之乡”正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级通过参观水暖集团的工厂,让学生感受工人劳动的不易和企业经营的有序性。六年级组织学生参观“水暖集团的企业总部”,感受水暖集团发展的历史和经营企业的不易,使学生懂得创新进取的重要性。在这一案例中,德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挖掘、整理和利用,真正发挥了育人价值。

三、安排具有适应性的内容

德育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从而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这一切都无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如何选择德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对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开发必须以社会生活为主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如何从中筛选出具有教育意义或教育意义相对较大,适合相应年级学生理解、领悟、接受的德育内容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战胜自己”主题活动

主题一:调查

主题二:“小雷锋”在行动

主题三:战胜自己

这是我们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主题活动。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设计了“挑战自己”主题活动。通过多形式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来自家庭、身边人的关爱,学会感恩;逐步体验挑战自己的真切感受,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的“我会调查”活动,由于学生们有较浓的探究兴趣,活动自觉性强,主动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清明节这一天大家都在做什么?在“学雷锋” 。“我来帮帮你”这一活动主题,通过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帮助别人,体会别人需要帮助的热切希望,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挑战自己,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均获得了发展。

四、选择有创新性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创设道德情景,创新德育方式,开展研究性活动、体验型活动、实践性活动、生活活动等,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五、实施有导向性的评价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4

教育一个孩子,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

六一儿童节期间, 全国各地被授予“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的众多基地, 都组织开展了围绕质量主题、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掀起了青少年质量教育的一阵高潮。

质量塑造未来, 质量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 在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现已日见规模, 目前已有国家级中小学基地52家, 省级中小学基地近百家, 不断形成以国家级基地为骨干, 省、市等各级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质量教育基地是集知识讲解、现场观摩、动手实践、互动交流为一体的别开生面的公益实践平台, 作为孩子们正常学习空间之外的“第二课堂”, 通过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实地感知和体验, 极富创新性地奠定、提升孩子们的质量意识。本期《中国标准化》将重点从各国家级基地2013年所开展的活动中选取部分精彩“章节”与读者分享。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篇5

二、活动目的: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为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三、活动时间:xx年3月26日(星期一)8:00—17:30

四、活动地点:深圳仙湖植物园、深圳西冲海滩

五、活动安排:

07:15—07:45:集合,进行活动前动员教育

08:00—11:00: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

按班级分组分批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通过参观苏铁保存中心、木兰园、珍稀树木园、棕榈园、竹区、荫生植物区、沙漠植物区、百果园、水生植物园、桃花园、裸子植物区、盆景园等十几个植物专类园了解仙湖植物园内近8000多种植物,感受独具特色的古生物博物馆。

11:00—17:00:深圳西冲海滩

在海边进行烧烤活动,学生全部配有各式面包以及饮料,低段学生食物由导游安排提前烤熟,4年级以上可由学生、老师共同完成烧烤活动。

分组在沙滩上进行沙雕比赛、拔河比赛,安排高段学生乘船登岛,上岛后进行捉螃蟹,捡贝壳,共同领略大海的风光;

六、活动组织:

为培养学生发现思维及创新能力,大队部、语文组、艺术组组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征文、摄影、书法绘画系列活动,具体如下:

1、“我和大自然”征文比赛;

⑴、分组:分1年级、2—3年级、4—6年级三组

⑵、要求:以班级为单位,4月9日前由班主任统一发给语文组李粮老师(每班5篇)

⑶、设奖:各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2、“快乐春游”摄影比赛;

⑴、要求:以班级为单位,4月9日由班主任统一发(电子档)给大队部黄文娟老师

⑵、设奖:各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3、“亲亲大自然”书法、绘画比赛;

⑴、分组:分1年级、2—3年级、4—6年级三组

⑵、要求:以班级为单位,4月9日前由班主任统一上交美术组黄建克、王俏君老师(每班书法、绘画作品各5篇)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新,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通过具体事例对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践活动要紧扣现实生活

教师只有通过把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程“认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其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去参观,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去测量、计算,并规定时间,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这样会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二、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生主体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扮演引导者和指路人的角色,关键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在一次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位学生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大胆地提出如何才能使“植树问题”这一个比较深奥的知识点被学生所掌握,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践活动要重视探究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小学数学课程能够带给他们生活中的帮助,探究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和“认识时、分、秒”等内容时,就有很高的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价值,可让学生亲自到市场上买东西,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等实践活动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重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四点: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学生主体、注重能力培养、重视探究价值,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以往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兰.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7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并不是一个只是由老师的教组成的简单的育人的行为,更是由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各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作为一种完善自身的要求,并且通过德育这种形式得到满足。在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内在需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进行德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塑造人才,发展优秀的人才。

二、学校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德育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们的德育成果进行检验,与此同时, 社会实践也是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完善学生们的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有待于提高。 通常情况下,在校园里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完善,还缺乏对学生们的个性的合理把握,无论对任何程度的学生们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并且这种评价体系还很不科学。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个标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老师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考核学生,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学生们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很多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都没有更多的机会, 这一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失去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学生没有充分体验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小学生们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很多学校对社会实践这种活动并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即使是部分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也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都不高,学生们对待实践都是采取一种游玩的态度。假如在社会实践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很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实践,就导致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并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初衷。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被动的事情,应该是学生这种个体自觉主动的追求目标。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需要把内在的品德转化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新,实践的项目总是一年年地重复着,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上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都是以学生们的实践报告为主要的标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不能与学生们的学习知识有效联系起来。

四、应对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需要精心挑选责任心及其强并且相对的德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不断充实班主任队伍。学校要坚持在每月的班主任的例会工作中,根据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高社会实践的实践效果。班主任要通过每学期的论文评比工作,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研讨会,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层次。并且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的德育专家到学校来组织演讲,提高教师们的德育理论知识。在学校内部开展一系列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国旗下的讲话, 并且每周各个班级必须组织开展一堂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课,并且在活动结束以后,有专门的人员组织检查,这项检查的结果还要纳入到班级每周的评分体系中,对每次的评分结果都要颁发证书以鼓励学生们,每次列出的活动方案都要及时地计入档案。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探索 篇8

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表现

1. 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1) 社区公益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参加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的, 以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到军烈属或孤寡病残的老人家中从事义务服务,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维护交通安全, 组织学生参加以净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地球村”等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学生社区公益活动, 一般是由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联络和组织。

(2) 实地操作活动。实际操作活动主要是指结合教材或教学活动的需要, 选取一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所开展的训练活动形式。通过开展这一类活动, 学生能够学习生产劳动、工艺制作、日常生活实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形成自我保护和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实地操作活动体现出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统—, 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这一类活动也主要由学校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

(3) 学生教育活动。学生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具有明确教育主题的活动, 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生活, 获得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活动教育参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参加广场升旗仪式, 祭扫烈士墓, 举办“革命圣地游”, 参与科技文体活动, 等等。通过参加这一类社会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关注民族和国家命运, 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 增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4) 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未曾分析、未曾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现实问题出发, 经过分析、综合, 进行合理的假设, 来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新办法、新方案、新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一活动多为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2. 活动组织者的多样性

(1) 中小学生活动中心。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当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学生活动中心配合学校教育组织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除学校以外的又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 是学生校外教育的主体, 它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了广阔的平台。中小学生活动中心在培养学生特长、开展文娱竞技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方面具有较大的群体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配合学校共同组织和指导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协调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组织, 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课外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中学生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

(2) 学校及教师。学校及教师也是中小学生社会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尤其是一些具有研究性和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都是在学校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开展。学校与教师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3) 学生及家庭。学生及家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其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页更加丰富, 如学生结伴春游、野炊, 或者对课本中涉及不深或没有涉及到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等。学生及家庭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有更高的要求。

3. 活动时间的灵活性

中小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和家长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空闲时间, 根据学生空闲时间的多少来自由选择活动形式。一些调查探究活动、公益活动、特长培训活动, 可选择在周末或者晚上空闲时间开展, 而夏令营、训练基地的活动则可以在学生寒暑假开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获取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脱离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获得知识, 且获得的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的运用而得到检验、巩固、深化才能切实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 在亲身实践过程中, 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使课堂所学知识和学生实践知识能够形成互补, 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2. 有利于形成技能

不经过亲身的实践和练习, 仅靠学习别人活动的经验知识, 是无法掌握任何技能的。技能形成的惟一的办法是进行反复练习, 直到能够顺利地从事该项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切实培养学生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一个人不在生活中经受种种磨炼, 单凭下决心、立誓言等主观愿望是无法形成坚强意志的。学生通过战胜实践活动中的困苦和挑战, 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 从而形成坚毅品质。

4. 有利于形成健全品德

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其中的“行”, 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 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境激励会不断发挥作用, 从而内化为中小学生健全的社会责任感和个性人格, 增强他们的爱心与热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论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也体现了全方位的育人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 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 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 这些成长与进步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 学校和社会应该充分支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满足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艳.华师一附中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杨晓虹.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议 篇9

一加强对课程的认识

1.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 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在当前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2. 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积极探究, 掌握生活技能;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加强专业素养的修炼

1.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与研究, 形成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训者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强调人与物的相互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教师应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4. 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行者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三加强对活动的有效组织

1. 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及指导规范

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活动任务划分“问题发现课”“主题确定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成果汇报课”“总结反思课”等基本课型, 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对这些课型进行规范地指导。

2.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 以小组合作为主, 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及社会热点话题, 结合相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课题;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预设活动开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方案, 并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 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 取得过程性材料, 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3. 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把“自理自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能力目标加以贯彻和落实。在某些情况下, 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把现场引进课堂”,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活动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教师应负责对学生的校内活动进行监控, 开展校外活动时, 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向学校提出计划和申请, 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 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由家长协助, 保障学生的安全。

四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关注;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尽量避免简单的结论性评价。

2. 以多样化方式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

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过程性资料, 拟定活动成果展示方案, 以多样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 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或小组档案袋, 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均可参加评价活动。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督导与管理, 引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每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非指定领域内容的实施分别不少于2课时和1课时。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主题活动过程。

4. 增加必要的专用场地、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10

分析其原因:小学语文学习过于“文本化”, 过多的文本学习, 过多的作业操练, 天天应付着考试, 然而老师也无形的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平时猛抓教材, 应付考试, 往往因为力不从心或者没有多余时间, 忽视了语文的实践活动。于是, 淡化了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上结果是不堪设想的。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遭遇, 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 我抓住本班学生好动, 好奇, 好实践的特点和年龄特征, 给孩子们提供活泼的学习形式, 生动的实践机会、丰富的学习内容。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 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大纲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 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 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 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修订的《大纲》把语文实践活动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 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多数活动可以在课外开展, 课上适当联系, 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 开故事会, 演课本剧。不论采取哪种形式,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 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 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和激励者。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 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 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 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 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我教的三、3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 且乐于画画、唱歌、舞蹈, 爱表演, 于是我在众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选定了自编自演小品或者课本剧的形式。主要是以下原因: (1) 学生感兴趣, 乐于参与。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周围发生的生活现象以及生活经验, 还可以联系教材内容, 根据课本的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合作表演,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 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学了《蒲公英》一文, 学生们兴致勃勃, 课余时间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自编自演了课本剧, 还制作了简单的道具, 孩子们想象力丰富, 增添了其它种子宝宝——椰树宝宝, 凤仙花宝宝, 指甲花宝宝等, (利用练习册上的《种子旅行》的童话故事) 它们一起在风婆婆的带领下去全国各地旅行, 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结果有些不听劝告的种子被淹死, 学生就做出在水里被淹得透不过气的样子, 慢慢沉下去到不动;被干死的表演出没精打采, 耷拉着耳朵的样子;扮演茁壮成长的种子们的学生在那儿转圈, 高兴地跳起了舞蹈, 都生动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会让你眼睛一亮。不过, 别忘了在孩子们表演得好时给予奖励和激励的评价, 这是非常重要的。渐渐地, 我发现孩子们对语文课充满了热情。

我决定在本次主题队会前夕让学生自己设计以“我是快乐的小精灵”为主题的节目, 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马上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有的出主意——诗歌朗诵, 小合唱, 舞蹈相声, 才艺表演, 走模特步等等;有的学生在写方面很能干的, 就开始写主持人的话;有的同学请家长写上了对全班同学活动的祝福。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参与。

学生有了表演的爱好和积累, 同时加强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运用感情和丰富的动作, 我经常开展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会, 形式各种各样:自编故事会, 自绘连环画故事会, 音乐故事会等;朗诵会——课文朗诵比赛,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诗歌朗诵会以及创作诗歌朗诵会等。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开始, 部分学生就因为语言平淡, 内容空洞, 那么, 我就抓住平时的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活动中所经历的和感受写下来, 丰富了孩子们的习作内容。

我经常看关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的论文以及教法, 吸取了别人的经验, 比如:办手抄报, 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表现方法多样, 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 (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 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我试着这样做, 我决定抓住这次极好地机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指导学生制作一期"古诗专刊"。首先从这学期课本里的古诗入手,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山行》, 《枫桥夜泊》, 还有一篇文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分别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向学生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因为自己考科举而落榜, 当时心里很忧愁) ;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 语文课堂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

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周总理,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篇1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上一篇:生猪产业下一篇:存货减值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