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精选12篇)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1
甘肃省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等, 影响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近些年来, 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 我国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随着改革的发展逐步得到了加强。
甘肃省中小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 由数量扩张转向注重素质提高。在高新技术领域, 甘肃省中小企业在电子通信、生物与医药制造、航天航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5大类23个小类占一席之地。目前, 全省工业高技术产业年增加值达1645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48.57%。截止2006年底, 中小企业达8.8万户,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省的48.3%和42.3%, 工业增加值达到45%以上;从业人员160万人, 占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完成增加值738亿元, 占GDP的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1/5。2007年8月, 甘肃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根据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 以服务各类中小企业为宗旨, 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需求为目的。采取政府扶持中介, 中介服务企业的方法,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重点围绕创业辅导、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信息化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与法律服务等八大服务体系。但目前仍存在服务体系模式尚不明确、中介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
1 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整体素质不高, 竞争力不强。
从总体看, 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小, 规模以上企业在中小企业中仅占总数的5%, 年营业收入100~500万元的企业也仅占总数的14%。创新能力弱, 且普遍设备相对落后, 产品结构雷同, 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2) 缺少好项目, 创业氛围不浓, 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表现在受资金、人才、市场信息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能力不强, 找不到真正结合当地和企业实际、经过科学论证的好项目。同时, 由于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低, 民间资本积累较少, 受区位、自然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全民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3) 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中小企业缺少社会化服务。
甘肃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中介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缓慢, 尤其是体系中核心服务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是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 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战略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源配置及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更新方面。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依照“组织结构网络化、服务领域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服务规范国际化、咨询服务产业化”的指导思想, 构建中小企业公益性综合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专业服务机构, 推进甘肃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建设。
2.1 建设技术支持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 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研发设计公共平台。推进有关机构、企业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 满足中小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收集、传递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 向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和服务。
2.2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成立民营信用担保中心, 开展信用调查和评价工作,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突破中小企业资金瓶颈。
2.3 建设人才培训服务平台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 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培训内容包括创业辅导、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
2.4 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组成管理专家顾问团, 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规划、创业辅导、整合创新资源、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财务分析、统计技术等方面的诊断、咨询和服务。
2.5 建设市场开拓服务平台
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指导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
2.6
对外科技交流及技术转移
2.7 法律服务体系
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依法治企能力;设立法律服务热线, 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法规政策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
3 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业务内容及模式和手段
1) 企业战略规划咨询服务:
公司结构设计——为创业者提供不同公司类型的咨询和建议。股权结构及融资模型设计——设计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模型, 确保当前股东利益和未来融资需要。搭建融资渠道、撰写商业计划书、介绍融资渠道等。业务整合、项目包装和出售——对关联产业的公司提供整合创新资源服务, 通过资本积聚的方式来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形成规模优势, 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前期准备。
2) 财务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及企业内控体系设置——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 设置关键的业务控制点, 使企业的内部运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防范企业内部风险。税务筹划——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 设计不同的企业财务流程,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财务审计——提供专业的内部审计服务, 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和运作透明度。
3) 咨询服务方面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主。
考虑到企业在服务内容理解、项目实施经验、参与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作为咨询服务方, 除指派咨询顾问到现场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外, 还要具体承担部分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工作, 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最终能为企业培养和锻炼一批技术队伍, 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4 公共技术服务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业本身 (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产业等) 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公共技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推动作用。此外, 通过大力发展培训服务业, 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结构, 满足了由于产业结构高度专业化而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建设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要注重扩大典型服务模式的影响力和典型机构的示范作用。建设一个品牌技术服务机构, 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使服务转换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这种优质服务是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 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富于执行力的团队, 是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工作的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公共财政与中小企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万兴亚.中小企业成长原理与方略[M].人民出版社, 2005.
[3]康娅红.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 2008-12-29.
[4]甘肃年鉴[Z].2009.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2
一、狠抓“六个到位”,精心组建“服务中心”
县委、县政府对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劳动保障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调领导小组。在组建“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湖南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会同实际,狠抓了“六个到位”:一是机构到位。XX 年5月23日,县编委作出了《关于县企保局加挂“会同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牌子的批复》(会编[XX]5 号),使“服务中心”正式成为县人民政府的下设机构。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县城6个街道居委会和8个建制镇设立了“劳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站”(以下简称管理服务站),形成了健全的网络体系。二是场地到位。县财政及时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出资35万元购买了原地税局办公楼作为“服务中心”的专用办公场所,面积达650平方米。并按“服务中心”硬件建设的要求,设立了“老年学校”及8个棋牌室、2个健身室、1个书画室、1个阅览室。另外,还添置了1台电脑、2 台彩电、1套音像设备、6个档案柜、8套健身器材、30 套课桌、40副棋牌、XX册图书资料及其它办公用品。三是人员到位。根据县里文件精神,县“服务中心”共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街道、乡镇管理服务站分别由居委会主任和分管乡镇企业的副乡镇长或副书记兼任站长,并各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四是经费到位。“服务中心”5名工作人员和县城6个街道管理服务站站长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同时,XX年县财政安排预算1 万元作为“服务中心”的办公经费,并保证逐年将有所增加。五是制度到位。制作了业务操作简易流程图、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能流程图、个人帐户管理示意图,并把基金征缴、养老金发放、退休审批的相关政策、法律公布上墙。制定了“四个中心”、“一校一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六是职责到位。根据设立的工作岗位,明确了“服务中心”和街道、乡镇管理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职责,实行挂牌上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二、按照“六化”要求,全面推行规范管理
“服务中心”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加强管理是关键。设立“服务中心”以来,我们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力求达到“六化”要求:一是基本情况信息化。设立“服务中心”以后,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更加清楚掌握了他们的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政治面貌以及家属、直系亲属的情况,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按分区管理原则,实行微机化管理,实现了快速查询、统计、增减。二是社区服务网络化。为了延伸服务网络,健全服务体系,我们在乡镇、街道居委会聘请了素质较高且热心老龄工作的同志担任信息员。信息员经常组织本辖区退休人员开展各类活动,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引导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服务,定期向社保机构提供退休人员的综合信息。并经常向退休人员宣传社会保障政策,反映他们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学习活动经常化。我们按照“整合资源、利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充分利用“老年学校”及棋牌室、健身室、书画室、阅览室等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四是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定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流程,实行多窗口衔接、“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责任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将工作和服务制度上墙公示,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五是政策咨询专业化。“服务中心”设立了“政策咨询室”,配备了在劳动保障部门工作多年的同志为政策解答员,轮流值班,定期服务,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六是组织活动自治化。由德高望重、有组织能力的退休人员组成“自管领导小组”,对各项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他们更加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生活更加充实。
三、围绕“六有”目标,积极开展优质服务
“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企业退休人员“六有”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及时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老有所养。由县企保局通过银行、邮政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并由社区网络信息员或代发银行信息反馈员实行跟踪服务,使广大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得到养老金。对特困户定期上门调查了解,经常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仅“服务中心”成立半年多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就带领企保局的同志上门慰问企业退休人员达350人次,累计发放慰问金1.8万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退休人员的关怀。二是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实现老有所医。以前,我县大多数企业由于效益较差,企业职工没有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导致退休人员有病无钱医治,严重影响和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服务中心”成立后,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目前,我县企业退休人员已基本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并参加大病医疗互助。特别是企业在破产、改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退休人员按人均6500元、840 元的标准,一次性向县医保局交纳了医疗保险费和大病医疗互助费,切实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我们确定了县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随时为企业退休人员免费提供体检服务。使他们小病有处治,大病有钱医,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老有所教。一些退休人员由于长期的工作积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经常邀请他们到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上辅导课,使他们无私地传授知识,体现自身价值。四是加强学习教育,实现老有所学。充分利用“老年学校”这一载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向广大企业退休人员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与时俱进求发展、开拓创新奔小康”等座谈研讨会,使广大退休人员摒弃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陈旧思想,鼓励他们发挥余热,为社会多作贡献。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教育、文化、历史、娱乐、科学等各类书籍XX余册,订阅各类报刊杂志12份,供退休人员平时阅读,并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类书画比赛。仅今年以来,共有2幅书画作品获省级奖励,5幅作品获市级奖励。五是充分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经常性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满足他们为社会奉献余热的强烈愿望,使广大退休人员在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环境卫生、解决邻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共有20名德高望重的退休人员受聘担任县城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监督管理员。经常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由退休人员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予以采纳。同时,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仅今年以来,退休人员共资助失学儿童12名,帮助特困家庭65户,捐款5600 元,捐衣物3200件。六是经常开展各类活动,实现老有所乐。组织成立了老年腰鼓队、模特队、舞蹈队、戏剧队、唢呐队、民乐队、夕阳红合唱队、棋牌队、各类球队等15支兴趣活动团队。聘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授课,动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目前,参加各类活动的人数多达1650人。今年以来共组织节目演出32次,极大地丰富了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3
关键词: 企业 退休人员 社会化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91-01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退休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移交 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 管理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确 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革旧的退休管理体制,剥离企业社会负担,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也是切实保障广大退休人员晚年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措 施。
一、山西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从2000年国发42号文提出“推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到现在已历时7年,期 间2000年中办发23号、2002 中发12号等多个文件提到加强这项工作,2003年,中办发16号 文件专门安排部署,就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内容、形式、条件、组织保证以及企业一定时 期承担的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好16号文件精神,同年10月,山西省印发了 《 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03]23号)。20 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按照建 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继续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目前,全省已有8个市40多个县以政府或劳动保障局名义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据统计,目 前全省已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街道255个,乡镇377个,街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10人,已 挂牌企业退管机构323个。
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共有企业退休人员101.2万人,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为95.5万人 ,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94.3%。其中,纳入社区管理的人数为64.3万人(含企业社区28.3万 人),社保机构管理的人数为16万人,依托企业管理的人数为15.2万人,其他办法管理的人 数为901人。
分析目前三种管理办法,笔者认为,社保机构直接管理和依托企业管理只适用于退休人 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初期,社区组织自身建设和网点分布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退休人员人数较 少,社保机构管理跨度合理的情况,特别是在社区组织不熟悉社保业务、人手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发挥社保机构的优势,保证工作质量。但是由社保机构集中实施对退休人员的管理, 最大的弊端是管理服务的单一性,即主要围绕落实社保政策开展管理服务,同退休人员生活 、医疗、文化、组织活动等全方位的服务需要存在差距,而依托企业管理则没有从根本上减 轻企业负担,退休人员也没有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因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最终还应当通 过强化社区功能,建立街道社区服务网络,引导社会力量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来实现。
二、当前我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认识问题。首先是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自身对这项工 作的认识要到位。只有自身的认识到位了,才会真正重视这项工作。二是街道办事处和 社区居委会认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因而对这项工作表现不积 极主动。三是退休人员对社会化管理服务思想上有矛盾,部分退休人员与企业几十年的感情 一时难以割舍,希望与企业“经济不断、感情不断”,特别是效益较好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愿 进社区管理。
2.社区承担管理退休人员的条件尚不成熟。社区现有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 活动场所不健全。以太原市某街道为例,该街道管辖的5个社区是在原13个居委会基础上合 并组建的。5个社区共有住户13000户,大的社区住户约2500户,每个社区在编工作人员5名 ,每个工作人员要管住户400至500户。显然,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承担管理 退休人员工作难度不少。
3.退休人员档案整理移交的问题。退休人员档案从企业移交出来,对于退休人员 相对较少的市区和县一级单位一般应实行集中管理,而不是分散在社区居委会管理。企业将 档案移交出来后,今后若发现档案不全或遗失怎么办?这里涉及到档案移交前后的各自责任 的认定。
4.如何处理企业对退休人员发放的“非统筹项目”费用问题。有相当一些企业对退 休人员仍发放一定的“非统筹项目”费用,如洗理费、房贴等。“非统筹项目”费用是企业 行为,在社会化管理的起步阶段,劳动保障部门不宜干预,但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研 究,要与企业和退休人员共同协商,逐步妥善解决。
5.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退休人员特别是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不解决,退休人员就不能真正与企业彻底脱钩。
三、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策
1.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经费、机构、人员等问题,是能否顺利推动社会化管 理服务的关键。应进一步抓紧与财政协调,就经费、机构人员问题 专门制定全省统一的制度规范,将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向企业适当收取管理 活动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依托社区组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要把强化社会保 障职能作为完善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每个社区街道都要建立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县 、区社会保障机构的指导下,面向退休人员开展各项服务,形成省、市、县(区)和社区街 道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3.加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一是要把统 一性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既要避免小范围区域分割的网络建设,又要避免 各个社会保险险种各自为政。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险种在内 的信息网络。二是要利用现有的银行、邮局等网络基础,将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同银行、邮局 深入社区的服务网点以及社区社保服务机构相联通,并合理调整社会保险管理方式,使退休 人员在社区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保险费等。
4.合理进行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定位。总的原则是,以国 家优惠政策为导向,以社区组织为平台,围绕退休人员以及社区成员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机制市场化,社会福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5.对现行社会保险政策进行必要调整。一是企业统筹外项目要抓紧清理,企事业单 位不能再出台新的统筹外项目,现有的统筹外项目应当在养老金调整中冲销。二是加快 社区建设和各项改革措施力度。
6.认真落实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首先,考虑将破产企业、改制企业以及“两停一亏”企业,作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 突破口,新退休人员要直接进入社区。其次,利用大中型企业原有退管组织管理服务设施齐 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建立社会化的退管服务组织,打破企业界 限,吸纳当地退休人员接受管理,并在退休人员管理行为规范化的基础上,加快企业后勤保 障工作社会化步伐,随着社区硬件设施和功能的完善,实现同企业的彻底剥离。第三,针对 各县(市)退休人员少,城区较小,社区建设滞后,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的特点,由社 保机构直接建立县(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生存 认证、党员组织活动等,实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头戏, 做好这项工作机遇和困难并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服务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模式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高素质和效益的软硬件支持系统。广义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大服务,即包括政策法律和行政职能在内的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全部活动;狭义的则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有偿服务的部分。有资料显示,有61%的中小企业认为我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符。因此,必须建设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我国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推动”运行模式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共同组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而中小企业对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需要大量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使之成为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对中介机构起推动作用。各类中介机构是这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中小企业是服务体系中的客体。政府对中介机构的推动,应该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完善一系列的机制来实现的。(见下图)
推动服务
政府(推动者)→中介机构(服务主体)→中小企业(服务客体)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推动”运行模式图
(二)采用推式运行模式的原因
1. 中介机构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目前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为其服务的中介机构自身也并不完善。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府对中介机构的推动。
2. 需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鼓励需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且政府有责任、有能力在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时承担起这一使命。
3. 与国外的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来自于国外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小企业急切地盼望着为之服务的体系能够早日完善,这无疑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
4. 需要政府转变模式
为达到有效推动的目的,一方面,政付对中小企业的直接扶持转为推动中介机构来服务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在推动中介机构的方式上,应从事后的补偿转为事前或事中的激励与控制,以避免资源浪费,降低服务成本。
二、政府对中介机构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对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推动
1. 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加强政府与公益性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有必要定期举办联系会议,实现政府与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沟通。其内容是及时传达政策,对中小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建议;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通报服务领域中的新动向,协调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分歧。此外,针对突出的、重要的专题进行探讨,并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公益性服务机构的部分资金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为评价其资金使用效果,有必要对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资金使用(流向是否在规定范围、流量是否合适等)、业务绩效(接受服务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的满意度等)、自身建设(组织建设、硬件设施等)、服务能力(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团队的凝聚力、适应能力等)。考核方式为指标权重形式,考核方案应及时公布。对于考核的实施者的选取,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公益性服务机构同时还可以接受服务体系统一标识的认定考核。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向在年度考核中绩效显著、协助中小企业出口创汇的中介机构给予多种形式奖励,使其在服务体系中起到示范作用。
4. 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
对商业性服务机构无力或不愿参与的服务项目,应该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去承担;对市场已经饱和的服务项目,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应取消对公益性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使其退出。
建立淘汰制度。应根据考核评估的结果,对未达标的机构允许其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自我改造,改造后达到要求的机构可以继续挂牌保留,对改造后仍未达到要求的则建议其退出。通过淘汰制度,促进公益性服务机构提高自身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二)政府对商业性服务机构的推动
1. 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
(1)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简化注册登记手续。若服务需求大于供给,政府应适度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的中介机构加入;反之,若服务供给大于需求,政府应适度提高准入门槛,以规范服务机构的行为,提高整个服务体系的水准。对商业性服务机构,应简化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程序,为他们提供各类便利,降低其创业成本。
(2)提供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有效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对融资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的商业性服务机构,可以提供税收优惠、降低营业税或减免所得税等,以激励其经营行为。
(3)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各地的具体实际,尽早完善实施细则,以规范各类中介机构的运作,为中介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
(1)业务支持。对那些业绩突出、声誉良好的商业性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可以与之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或购买其单项服务,或创造条件鼓励其输出服务,为他们拓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
(2)专项资金补贴。对服务范围广、服务能力强、服务满意度高,且能为中小企业解决难点问题的商业性服务机构(如部分担保公司、培训机构、数据公司等),提供专项资金补贴。
(3)标识激励。通过对商业性服务机构的考核,以标识认定的形式来反映其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这样可以提高商业性服务机构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并激励其经营行为和经营作风。
(三)政府对行业协会及其它服务机构的推动
1.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事业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为增进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盈利性,自律性的社会团体。一些行业协会,为企业开展服务,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开展行业会员服务,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三是加强自我管理发展,体现协会民间性和自律意识。
2. 完善行业协会法规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完善行业协会的法规,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作用、职能及运行方式,通过立法,树立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发挥行业协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本行业发展的作用。
3. 政策支持
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要在政策上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对行业协会用于其自身发展的服务性收入,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可减免其税收。
4. 强化职能和管理
政府应彻底转变职能,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转交给行业协会。同时,要不断优化行业协会的结构,加强管理。对失去功能作用、明显没有发展前途的协会,注销、撤消一批;对职能、会员有重复交叉,行业分类过细的协会进行合并重组一批;对组织完善,作用明显,较具活力的协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发展一批新兴、重点行业协会,如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些功能性行业协会等。
参考文献
[1]刘琦,岳玉珠.关于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体系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J].2003,(6).
[2]曲红.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技术经济[J].2002,(2).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5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主要围绕落实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规章制度: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常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
2、建立退休人员基础工作台帐必基本信息数据库,方便查询服务;
3、做好人员变动、增减的汇报工作,按时上报各种报表;
4、严格把握法律、法规、政策,做好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工作;
5、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化解矛盾,为退休人员提供老人权益保护;
6、经常征求意见,排除不稳定因素,防止因工作失误引起的上访事件;
7、及时将本中心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向上级反映,不断规范工作。
二00三年十二月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中心职责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在本单位(系统)的领导下,在经办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单位()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配合做好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工作;
2、如实掌握所管理人员和供养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配合做好上述人
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的认证工作;
3、有计划组织所管理人员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4、指导退休人员建立自管互助组织,有计划组织学习时事政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在退休人员的党员中开展组织生活,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重大政策,负责其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6、负责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维护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稳定大局,杜绝发生集体上访事件。
7、负责上级经办机构交给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其它事项。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资源整合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以社会服务资源为主体、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整个服务体系由其核心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规划、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在厦门市经信局的领导下,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社会各界服务资源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融资、创新、技术、信息、管理提升等服务体系模块已经建立并稳定运行,中心服务品牌已经获得众多企业的认可与肯定。随着2014年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逐步建成,如何最大化平台功能,强化平台资源整合职能,形成线上线下资源互补联动,打造中小企业优质服务生态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1 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服务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但缺乏有效组织
特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人才聚集厦门,众多优秀服务机构把厦门作为“本部”并以此为据点向外拓展业务。以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为例,据统计,厦门市有200多家管理咨询公司,但90%以上的咨询业务在其他省市;在市场竞争中,我市优秀咨询机构凭着实力打败国际顶级咨询公司成功竞标的案例不胜枚举。窥一斑而见全貌,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服务资源优势。
然而调研结果表明:
一方面,我市中小企业依然大量存在不知道、找不到合适的服务资源的情况,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广大服务机构长期散兵作战,摸着石头过河,“送服务”举步维艰。
目前,我市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中的各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发挥资源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此同时,独立作战的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标准、服务收费相对较为混乱。2015年3月,中心发起成立了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即吸引到各行业服务资源103家会员。这一做法为我市服务资源的整合开了好头。接下来,如何有效组织现有社会资源使之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缺乏系统的、问题解决导向的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资源在一些服务活动中“被参与”,服务对接效果打折
为凝聚社会服务资源更好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在市经信局的领导下,我市不仅为中小企业组织大量的现场服务活动,还打造了线上“慧企云”平台开展线上服务对接。尽管现场活动以及线上平台服务对接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资源对线上“慧启云”平台入驻积极性不够高,入驻之后服务信息发布及更新不及时。
二是一些线下活动具有短期性、一次性特点。因缺乏系统的、问题导向的服务项目设计,这些线下活动不能深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问题。我们发现,不仅企业的参与度有限,服务资源在这类线下活动中的参与深度、服务功能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资源缺乏明确的服务目标牵引,工作组织上缺乏接地气的服务项目设计。因此,有效的服务资源整合呼唤系统深入的、问题解决导向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服务项目设计。
1.3 厦门市服务资源潜能很大,亟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唤醒其活力
毋庸置疑,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服务人才和资源优势。然而目前各类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缺乏统一评价标准,难以有效甄别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导致服务市场存在一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不规范问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进一步加深了服务市场成熟难度。其次,我市藉由政府扶持的各类行业协会、服务联盟对行业内、联盟内社会服务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还不到位,不能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优势服务资源需要有效的资源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充分唤醒其活力。
2 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机制初探
2.1 摸清厦门市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是服务资源整合的立足点
企业需求是企业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服务资源整合的起点。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对行业、区域内中小企业需求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政府当年度工作方向,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中小企业服务年度任务清单”或“中小企业服务年度工作目标”。
当企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服务工作的引擎。这些任务清单及目标的形成一方面让企业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另一方面让服务机构收到明确的服务信息需求,有利于形成企业和服务资源双向聚焦,从而也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凝心聚力的平台服务职能发挥。
因此,深挖企业需求并形成中小企业服务年度任务清单,是整合服务资源的第一步。
2.2 建立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是整合服务资源的组织基础
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提供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服务资源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协作关系以及服务资源内部的组织协作关系。该项工作可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①建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为龙头、各专业行业协会为抓手、各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服务资源组织管理体系。其中,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服务资源的整合、管理、引导工作;各专业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内服务资源的组织管理、自我规范;各专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服务项目或活动。
②加强引导服务联盟或者专业行业协会对行业内服务资源的管理工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或者行业协会的目的在于组建各行业服务资源的自组织平台。应引导服务联盟或行业协会立足于发展会员,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服务机构,并在组织引导本行业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以联盟或者协会平台管理职能的发挥来规范、约束各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制度、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经审核后向市场公开。
③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服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行业不同类别的服务工作开展,研究工作落地实施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中小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服务资源以及服务资源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沟通对话、联系与分工协调机制。
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服务机构参与设计服务项目并组织实施,是服务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小企业服务市场需要政府、社会服务资源共同培育。这一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引导功能,通过服务活动的开展,重塑中小企业对服务机构的认识,加深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问题的了解,促进彼此之间建立充分信任和沟通。
笔者认为,在明确年度服务目标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优质服务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服务项目设计,能够有效引导资源供需方对接从而解决“互相找不到”的困局。
具体操作形式可以很多,例如,通过满足需求的服务项目设计竞标的方式或者举行服务项目设计展览对接的方式,实现服务项目的优化设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方面,服务资源通过设计服务项目加深了对企业服务需求的理解,并与自身所能提供的资源进行契合。
另一方面,在服务项目评标环节或者服务项目设计展览对接环节引进企业代表参加,既能够实现供需充分互动,又能够对服务资源起到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
因此,经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优质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优秀的资源、好的服务方式同步介入企业服务过程,有可能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并形成“大量服务资源动起来、优秀服务资源脱颖而出、企业需求得到满足”等多赢局面,能够形成企业和服务资源双向聚焦,激活服务资源活力。
2.4 建立服务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优质服务资源培育,是服务资源整合效益持续提升的保障
没有激励,资源就可能成为“睡狮”甚至是放错了位置的垃圾;没有约束,就无法控制“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造成服务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局面。服务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建立服务资源的参与退出机制,让好的资源进来并留下来。
二是如何对服务资源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对服务机构形成差异化激励。
三是如何推动服务资源持续提高其服务效益。
①建立健全服务资源的参与及保留机制。服务资源参与机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
二是具体活动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就组织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来说,可以在“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协同机制建设”过程中解决;就具体活动层面的参与机制建设来说,可以在服务项目设计等服务实施环节自然解决。这两方面不再赘述。
参照国外已经成熟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深入推进服务体系规范化的过程中,与优秀的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动态契约关系,有助于促进优秀服务机构长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法律契约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彼此分工合作,约定服务供应及扶持标准;而动态契约则充分引入市场竞争,两者结合更能有利于维护稳定、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②逐步实现服务资源效果的测评及差异化激励。这一环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测评主体的问题。
二是测评方式的问题、
三是测评结果的应用及反馈问题。
就测评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服务评价应由中小企业客户、行业专家、服务联盟内部自约束系统构成三方或者多方评价机制。
一方面,组建由政府部门、企业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对从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进行服务绩效测评。
另一方面,依托服务联盟或行业协会平台形成同行业约束,不断提高行业内服务专业化水平。就测评方式来说,可以采用项目效益审计、服务效果调研、服务抽查、网上投票、服务监督热线、在线公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测评结果的应用与反馈即建立健全明确的奖励机制。对服务效果好、受企业欢迎的机构,以适当方式进行表彰,对其单位名称、业务范围、服务方式在在线平台中进行发布、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优先参与、承办中心线下公益活动;优先推荐享受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扶持资金;在政府性支出的建设项目招标中,同等条件下,对优秀服务机构进行倾斜等。
③定期组织服务机构常态化学习活动以推动其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资源的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在三个方面引导或者培训服务机构加强学习:
一是引导服务机构充分认识企业需求。
二是引导服务机构了解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政策。
三是引导各服务联盟、行业协会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采用的方式可能是:联席会议、主题论坛、问题座谈、茶话会、专项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2]廖禄华,李仕强.浅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协同机制建设[J].中国中小企业,2014(4).
[3]胡煜贤.《合作、互补、创新、共赢》——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服务研讨会综述[J].上海企业,2005(2).
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初探 篇7
一、企业档案管理的传统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管理成本较高, 缺乏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 我国企业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上。因此, 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企业尽可能地降低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投入, 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扩大生产经营上面, 即采取集中资源的方式对企业的各种投入实施管理。关于企业的档案管理, 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长期都没有配置专门的档案保管设施和档案人员。长期处于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下, 不断增加的人力及设备成本致使企业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大, 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 传统管理效率低, 企业自主性较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作用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和发布文件、检查评比、人员培训以及经验推广等比较直接、具体的管理手段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这些管理的规定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显得比较生硬、死板, 不利于发挥企业主管的主观能动性, 更不利于企业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充分实现开发和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档案行政部门和专业主管机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能出现了变动, 逐渐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因此, 企业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自身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需求。
二、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策略
(一) 健全档案中介市场体系, 构建企业档案管理新模式
目前档案中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没有足够的档案协会数量、管理水平低、缺乏较低的行业自律性、服务水平不高等, 市级的档案协会只有深圳市一家, 地方档案中介结构也远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只有一家从事中介服务的档案机构, 缺乏档案协会的检查和监督, 毋庸置疑档案管理质量是比较差的, 这足以说明企业档案的社会化管理水平依然处于比较低的状态。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在对档案进行社会化管理时, 需要不断规范中介市场的建设, 规范的内容主要有规定档案管理结构的职责, 管理机制采取什么样措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对中介机构工作实施什么样的评价。因此, 应积极建立相应的工作运行机制, 该机制中需要对职责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有分明的程序以及有着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社会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地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建立行业协会, 营造良好的档案管理社会化环境
应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及相关信息的引导下建立起档案中介结构, 然后使该机构能够在相应的扶持下转变为具有自主经营能力与独立核算能力的社会化服务机构, 当该机构进入到正常的运行状态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抓住有利的时机发展成为具有管理能力的档案协会, 然后对档案协会的档案管理移交工作给予相应的帮助, 为其管理工作能够有计划、有序地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指导和扶持档案协会的基础上,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档案协会的管理能力, 使其能够为档案管理的完整、有序以及合理做好充分的准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对档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时, 也应该严格自律、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能够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行为, 实现约束自己及档案协会的目的。
(三) 实现档案行政部门与中介结构的统筹协调发展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中介结构随之出现, 反过来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职能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中介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二者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促使二者协调发展, 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开展立法研究。关于档案中介服务的问题, 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行政规章或档案行政法规, 在加强立法和政策研究方面, 全国各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地方性档案法规应对档案中介结构的执业人员素质、经营范围以及接受档案行政机关监督等方面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规定;2.加大宏观调控。针对本地区的档案中介服务问题,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进行认真地调查, 对中介结构的经营范围、数量、存在的问题以及规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然后引导该机构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使不同类型的机构发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防止中介结构进行无序的竞争, 使中介机构变得更加规模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 实现档案社会管理服务化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传统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档案管理成本较高, 缺乏竞争力、传统管理效率低, 企业自主性较差, 然后从健全档案中介市场体系, 构建企业档案管理新模式、建立行业协会, 营造良好的档案管理社会化环境以及实现档案行政部门与中介结构的统筹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巍.企业档案社会化管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2 (01) .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需求,偏差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民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同时也是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 然而, 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许多障碍, 很难与大企业公平竞争。因此, 发达国家都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创业作为本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国家经贸委印发了《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 并选取10个城市作为试点,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为扶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几年, 武汉市通过建立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鼓励中介机构服务中小企业, 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小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机制, 消除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供求偏差。
1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供给模式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是由政府和民间组织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以中小企业为特定服务对象, 按照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多形态的原则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 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辅导、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为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协会商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①等, 政府和协会商会主要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务, 不以赢利为目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则主要以赢利为目的, 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性和目的性较强的服务。根据这些服务主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处地位的不同, 可以将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模式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协会商会主导模式、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建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力量较为薄弱, 这种模式较为普遍。协会商会主导模式是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会等业界互助组织,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此模式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行业协会商会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常见。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是指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化服务占主导地位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在这些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市场、市场机制健全的地区, 应当由市场来配置服务资源, 由民间的专业服务组织来提供服务, 而政府则应当隐退市场背后, 引导和指导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
2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
2.1 调查背景
目前武汉市已建立以市区两级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各类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全市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主要的服务供给主体包括:
2.1.1 市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
目前, 武汉市已经建立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职业教育指导中心、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 “三个中心”均属于事业编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分别履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职能、职业教育职能和信息化推进职能。以“三个中心”为核心层, 联合华锐管理公司、中小担保公司等近百家成员单位, 构成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
2.1.2 区级中小企业公益性服务机构
全市已有13个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部分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还将服务工作平台向街、镇延伸。
2.1.3 中小企业协会和各种行业协会
目前武汉市有两家中小企业协会和商会, 武汉市中小企业协会和汉阳区企业联合协会。
2.1.4 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目前, 遍布全市的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②。
2.2 样本情况
2008年4月到2008年7月, 笔者在湖北省经济委员会的协助下选取了100家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58份。在调查样本中, 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0%, 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服务机构占样本的40%, 社团占样本总数的20%。
2.3 问卷调研结果
2.3.1 服务项目
在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中, 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数量最多, 融资服务、技术支持、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数量相对较少③。
注:服务机构样本58个, 下同。
2.3.2 服务机构对服务市场的判断
占样本总数67%的服务机构认为, 服务单位的自律性一般, 只有10%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的服务行业自律性强;73.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介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8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的服务市场秩序一般;77%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是供小于求的。
2.3.3 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和管理程度
大部分的服务机构认为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一般, 但对服务机构的管理是比较有序的。
3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
3.1 样本情况
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 (信息、咨询、法律、广告、设计等) 、交通仓储电信服务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等11个行业中, 随机抽取中小企业样本,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样本企业所属行业中, 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为75%, 建筑业5.8%、农林1.9%、现代服务业1.9%、其他15.4%, 其余的8个行业所选样本没有涉及。
3.2 问卷调研结果
3.2.1 服务重要度评价
将被调研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重要度评价, 利用利克特量表法 (likert Scales) 进行处理。把服务的重要度分为“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5个量级, 为了反映被调查企业的整体意愿, 将“非常重要”量化为“2”、“较重要”量化为“1”、“一般”量化为“0”、“较不重要”量化为“-1”、“不重要”量化为“-2”。通过计算, 得到各服务重要程度的综合评价, 评价值区间为[-2, 2], 越接近2表示约重要, 越接近-2表示越不重要。数据显示, 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三项服务内容对中小企业而言, 是最为重要也是最迫切想要得到的。
注: (1) 中小企业样本116个, 下同。 (2) 综合重要度=很重要* (2) +较重要* (1) +一般* (0) +较不重要* (-1) +不重要* (-2)
3.2.2 中小企业对服务市场的判断
有55.9%的企业认为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 只有9%的服务机构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 其余36%的企业认为服务是基本持平的, 多达85%的企业认为未来对服务的需求将增加。
4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求偏差表现
4.1 服务供给小于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 77%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是供小于求的, 55.9%的企业也认为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由此可见, 目前, 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旺盛, 而供给不足, 供求缺口较大。
4.2 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 以政府综合性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的公益性服务为主, 市场化程度不高。而调研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愿意为所需要的服务付费, 愿意通过付费享受高质量的服务。
4.3 服务质量与企业满意度的偏差
将被调研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利克特量表法进行处理, 综合满意程度取值范围为[2, -2], 越接近2表示满意度越高, 越接近-2表示满意度越低。从表4可见, 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而企业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则主要是服务收费太高、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缺乏深度等, 其比例分别是28%、24%和19%。
注:综合满意度=很满意* (2) +较满意* (1) +一般* (0) +较不满意* (-1) +不满意* (-2)
4.4 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图1和表2, 对中小企业而言, 最为重要和迫切想要得到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3项, 其综合重要度都在1.2以上。而被调研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中, 以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两项服务所占比例最大, 都在40%以上, 而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3项, 在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种类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3.3%、30%、23.3%。可见, 服务机构所提供最多和最普遍的服务并不是中小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服务。
如果以技术服务为例, 可以看到, 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中, 有5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 但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中, 没有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贷款的专业化服务内容。以培训服务为例, 就培训方式而言, 78.8%的中小企业希望采用短期就近培训的模式, 17.3%的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就近培训, 13.5%的企业愿意采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 只有11%的企业愿意使用短期外地培训。但现有的培训机构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服务, 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的需要, 利用网络新兴媒体进行远程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发展。
4.5 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供给服务项目重复, 资源浪费严重
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 突出自身提供服务的特色, 进行分工合作, 才能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调研显示, 中小企业最需要政府给予的前4项服务是:融资服务、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最需要市场中介组织给予的前4项服务是: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教育培训。而武汉市目前政府主导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面宽而不精, 没有集中自身的优势力量,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真正步入市场化, 在整个服务市场中, 市场的力量较为薄弱, 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5 修正供求偏差的主要途径
5.1 鼓励多元主体进入中小企业服务市场
目前, 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仍是政府主导, 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而实际情况表明,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中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政府应当采取鼓励的态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让社会上的各种主体挖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盈利机会,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队伍中, 鼓励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此观点的可行性, 我国也应朝此方向发展, 无论是政府、企业、协会组织、学校、研究部门、个人都可以参与中介服务机构投资, 融入服务市场。实现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进而有力的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扩大竞争, 引入新鲜元素, 壮大服务力量。
5.2 营造“政府扶持中介, 中介服务企业”的局面
一方面是要对政府下属的服务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调研得知, 近两年政府对服务中心进行了扶持, 但扶持力度不大, 特别是在资金问题方面, 虽然有一定的财政拨款和项目资金, 但由于较大的人工工资和服务活动开支, 使得财务赤字严重, 严重制约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因此,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中心的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服务中心承担服务工作的繁荣程度和取得工作业绩的大小, 在资金上给予资助。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面的, 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 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 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自愿的原则, 推进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实行行业内的联合与重组, 淘汰一批规模小、执业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介机构,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具有国际信誉的中介机构, 逐步缩小与国际中介机构的差距, 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5.3 提高服务市场化程度
应当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通过价格因素来调节供需。 (1) 对各种服务项目循序渐进的推行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对服务项目的收费, 应当建立起统一、合理的价格体系, 根据享受服务的类别、服务内容的深度和企业自身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收费标准。 (2) 要加强行政部门对服务市场秩序的管理和规范化, 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处于起步状态,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收费不合理、挂着服务的牌子从事别的经营活动等, 因此, 需要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引起重视, 对其进行规范和治理, 保证其健康和繁荣发展。
5.4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
目前武汉市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普遍属于低层次的服务, 且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机构应当在自身业务水平上下苦功, 特别是要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比如管理咨询、国际合作、与大企业对接、会展服务等服务项目。此外, 服务机构还要把握中小企业服务需求。武汉市目前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由政府开展, 容易导致调研信息失真, 这是供求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担当市场风向标, 积极开展调研, 在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 打造服务供求对接平台。
5.5 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进行专业分工
政府下属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是政府工作的延伸,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益性;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性质的组织, 有较强的市场性质。由于两种服务供给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经营特点不同, 因此应当进行专业分工, 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例如技术支持、创业辅导、信用担保等服务, 比较适宜由政府下属的服务机构提供, 因为他们更便于利用国家科技部门、大专院校和金融部门的力量。而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税收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 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来提供高质量和市场化的此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纪良纲.中小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思路与措施[J].财贸经济, 2002, (1) :60~63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9
一、强化各方面管理,构建企业“管理一体化”体系
1.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本着“缩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精干高效”的原则,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人、财、物的职能统一归并到相关部门,后勤服务功能由所属专业公司承担,使各单位能集中精力进行设备维修服务,人员精简6%,实现了垂直集中协调管理,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2.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企业发展。
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规划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人才招聘、引进和培养计划;以精干高效为原则,以岗位聘用和考核为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3.坚持科技创新,逐步提高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建有“校准实验室”、“气动元件实验室”、“钢渣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机械、液压、管网、电气、仪表设备检测、诊断、修理技术,钢包、铁水包贯穿性裂纹检测、焊接修复等专有维修技术。科技研发方面,一是由公司技术部门牵头,发动技术人员围绕设备维修开展科技攻关;二是发动一线班组开展“五小”科技创新活动。
4.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培训为主要手段,采取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措施,持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5.加大装备投入,保证设备精度和效率。
公司现拥有各类设备3 719台套,配有多种规格施工吊机、大型车床,美国KRESS公司原装50吨级以上渣罐车、机器人铲掘机、进口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等一系列先进设备。近年来,公司仍在加快专用工器具的购置与研发,不断提高维修效能和维修质量。同时,对自有设备的管理,运用ERP管理平台实行从预算、计划、采购、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有效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精细化管理,开展了设备标化检查、文明示范设备的评比等各种形式的工作,保持设备完好率90%、利用率85%以上。
二、适应设备管理社会化模式,构建“专业一体化”运营体系
1.全员管理(TPM)理念。
其优势在于体现了设备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实现了维修最佳化目标,并最终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维修作业标准体系。
2.“专业一体化”模式。
设备维修管理“专业一体化”即“点检—运保—操作—维修”一体化,它改变以往经验型管理及保障服务模式,以业主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积极探索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模式和设备一体化维修管理,实施以点检定修为基础的设备预防维修策略。
在作业上,实行“运保—检修—抢修”三位一体的设备维保模式,采取在线检测与岗位检测(操检合一)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按冶金主工艺流程进行的区域化、专业化管理,强调以服务的生产线/输送线/设施设备(即所谓“机”)为中心的作业区域化,导入“作业中心(Work Center)”的理念,优化现有的作业组织模式,在作业区内强化“人—人”可靠合作,和在作业规程指导下的“人—机—件—具”合理布位、精准对应、高效互动,提高客户对每个作业项目的满意度。通过一体化运作,实现经验共享,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投资减省,资产效益最大化,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目标。通过强化区域化的管理,实现安全、可靠、精准、快速的管理目标。
3.中冶宝钢技术实施现状。
中冶宝钢技术推行该体系已10余年,目前,在业主单位的点检人员已达200余人,运保人员500余人,且与设备维修人员、生产人员融为一体化;另外,公司还协助业主方制定健全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即四大标准: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实现了维修作业的定点、定标、定期、定法、定人。
三、探索维修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构建“业务一体化”模式
中冶宝钢技术设备维修业务存在很强的规模效应,推行“业务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充分发挥各种优势。一是强化统一协调指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推进专业化区域化管理,实施AB角互动配合运作机制。四是走精兵简政之路,提高检修作业效率。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10
1. 调查目的
明确四川中小微企业对社会服务培训的具体需求,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切实帮助企业人员提升管理能力的目标。利用口碑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培训机构品牌。
2. 调查对象
四川省中小微企业 (主要是工业和商业) 总经理、项目经理、生产经理、职能部门经理、综合部门经理、老板等。
3.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 旨在研究以下内容:
(1) 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对社会服务培训组织和安排的要求研究
主要研究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对学院在社会服务培训时间安排、培养方式、基础工作以及讲授教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合理安排培训, 有效提升培训质量。
(2) 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对社会服务培训内容及能力要求研究
主要研究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对在社会服务培训内容、能力方面的需求程度和具体要求, 使学院的社会服务培训能够不断完善和改进, 不断提升培训服务满意度, 有效打造学院培训机构的品牌效应。
4.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
调研工作人员将对四川省内各行业 (主要是工业和商业) 中小微企业以深入访谈形式就中小微企业在社会服务培训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44份。
二、调研结论
1. 在对培训的组织和安排方面的需求
(1)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培训时间应随机安排尽可能少地占用休息时间;培训的频率每月1次的接受程度最高;
(2)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培训服务的基础工作应着力于提高教学设备及场地的安排, 其次应重视后勤保障服务与就餐情况安排;
(3)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有效的三种培训方式依次为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讲授式;对于讲师, 大多数被访者偏好实战派企业专家, 其次是职业培训师或咨询公司高级顾问;偏好实战性强, 有丰富的案例辅助的讲授风格, 其次是授课形式多样, 互动参与性强, 语言幽默风趣, 课堂气氛活跃的讲授风格。
2. 在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
(1) 多数被访者认为, 最想接受的三种培训类型分别是管理通识类、个人素质类、中高层管理类;
(2)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 根据目前所在岗位通过培训最需要提高的三项能力依次为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而最应该提高的三项专业技能依次为行业专业知识如安全管理知识、市场风险控制、生产工艺知识等;管理方面相关技能如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如部门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执行力等。
三、数据分析
1. 时间安排
数据表明, 75%的被访者认为培训时间应尽可能少占用休息时间, 20.5%的被访者认为应安排周一至周五晚上。4.5%的被访者认为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
2. 培训频率
数据表明, 43.2%的被访者认为, 每月安排一次培训比较合适, 36.4%的被访者认为, 每季度安排一次培训比较合适。
3. 培训方式
数据表明, 74.4%的被访者认为, 案例分析方式是较好的培训方式, 34.9%的被访者认为, 讲授式和情景模拟是较好的培训方式。
4. 基础工作安排要求
数据表明, 83.7%的被访者认为, 应该提供较好的教学设备, 44.2%的被访者认为, 应该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41.9%的被访者认为, 应该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与质量。
5. 培训内容需求
数据表明, 65.1%的被访者最想培训的内容是管理基础知识, 52.1%的被访者认为应重点对个人素质提升进行培训, 41.9%的被访者认为, 应重点培训中高层管理知识。
6. 能力培训需求
数据表明, 34.9%的被访者认为, 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训, 32.6%的被访者认为, 团队协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训, 30.2%的被访者认为领导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训。
四、建议
在今后的培训中, 可考虑对不同行业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利用实际案例或与学员讨论的教学方式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 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实战效果, 满足各行业学员的培训要求, 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和对我院口碑和品牌的正向传播效应。
参考文献
美国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 篇11
美国中小学教育逐渐发现,心理咨询对减少辍学、物质滥用、团伙活动、未成年人怀孕及其他许多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服务和指导
(1)缓解危机和援助突发事件。
(2)对个人、集体、教室及学校和家庭环境进行评价。
(3)治疗、矫正、恢复(个人和集体咨询;学生服务活动;前期预防服务)。
(4)变迁与后续问题(熟悉环境;对新生的社交帮助;教育和家庭服务)。
(5)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水平的提高(指导性咨询;调节人与咨询人员的培训与合作;制定与实施关于健康和减少暴力的课程;家庭与学校的联络与合作;帮伙、违法行为与学校安全政策;冲突解决)。
(6)为加强直接服务的影响而开展的多方面的合作与咨询。
(7)通过纪律教育,提高教师及其他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员的能力。
2. 制定计划、服务和资源
(1)活动的协调。
(2)筹划和改善资源与系统。
(3)监督和评估工作。
(4)计划、服务和服务标准的制定。
(5)公共关系。
(6)为特殊服务和大型项目取得财政资源。
(7)运用新方法。
3. 合理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
(1)对学校的建议要求,社会机构应及时作出反应。
(2)建立计划与服务的正常联系。
(3)对不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的家庭进行帮助教育。
这种服务可以集中针对个人(如对物质滥用的学生进行辅导);针对集体(如对父母最近离婚的学生进行帮助);或针对全体学生(如针对整个学校范围的防止物质滥用者计划)。在这种服务中,一些服务是预防性的,能在问题发生之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其他服务则注重在问题的初期和后期阶段进行调节。这些服务活动可以在校内或校外的私人办公室、学校医疗和家庭资源中心、教室、学校附近场所、观众席或学生家中开展。服务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提供咨询。
(2)进行评价。
(3)提供能力发展活动和正规指导(就业机会指导、毒品和性教育、父母课堂、社交能力培养)。
(4)完善对学生的支持(学生和家庭支持人员、特殊学生服务计划、积极分子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机会)。
(5)使学生了解职业、娱乐和艺术。
(6)通过支持体制改革来扩展服务(参与学校发展小组)。
二、美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的实施者
在美国,1994年84%的中等和初级中学,89%的高级中学能提供个人咨询;61%的中等和初级中学,59%的高级中学能提供集体咨询。当然,学校聘用的咨询专家、心理专家和社会专家相对较少,在对45个州中的482个社区的抽样调查中发现,55%的社区有咨询专家,41%的社区有心理专家,21%的社区有社会工作者。学生与服务人员的比例也是令人吃惊的:全国范围内,平均一个学校的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为2500个学生服务,一个学校咨询人员为1000个学生服务。当人们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学校中近一半的学生有学习障碍,这种比例必然意味着许多迫切需要帮助的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得到帮助。
学生健康服务人员的紧缺,财政紧张,这种状况会对学校健康教育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对有限资源竞争的加剧,使得学生服务人员共同参与支配和计划资源时显得束手束脚。这种情况应归咎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服务和宣传系统相分离;二是服务政策涉及面过于宽泛。
咨询、心理和社会服务人员所受的专业教育有所不同,但这些专家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有相似之处,能解决很多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组建小组、制定计划、危机调节和咨询、建立集体援助、评价学生、创建适当的宣传方式。他们也共同对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向和学习负责。学校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也通常能解决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
学校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专家,如咨询人员、心理专家、精神病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解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家长、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健康水平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清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非仅仅是心理咨询专家和社会服务人员的工作,所有以下人员都应参与:
(1)有关的医疗专家(包括艺术、舞蹈、音乐等职业治疗专家;身体、语言和娱乐治疗专家;心理治疗专家)。
(2)健康专家(包括护士、外科医生)。
(3)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
(4)行政人员(校长、校长助理)。
(5)学生,包括学生咨询人员。
(6)家庭成员。
(7)学校协助部门、秘书和膳食人员、监护人、辅导员、娱乐服务人员、志愿者、教育专家。
三、美国中小学心理咨询与社会服务的新形式——集体的合作
重建社会健康与人类服务的行动,促使与学校联合进行服务的观念得以形成,并促进了学校内和校外健康医疗所的发展。与学校联合服务指的是与学校有固定联系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校外服务,这种服务一般在学校附近的专门场所进行。以学校为主的服务是指在学校内举办的服务活动,这种活动有时由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来举办,有时是由校区人员来举办。
到1994年,总共有六百多家学校健康医疗所、社会与学校合作的医疗所提供精神和健康服务。现在估计已超过九百家。虽然对未成年人怀孕问题的关注和对身体状况不良的青少年加强保健的愿望促进了很多医疗所的建立,但他们很快发现,关注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所提供的精神和健康服务反映出两个基本的现实:首先,身体疾病通常起源于心理问题;其次,近一半的学生最初来医疗所寻求的帮助是无须药物治疗的,如同龄人之间或家庭内人际关系问题、感情困惑、与性泛滥有关的问题以及由饮酒和吸毒造成的问题。然而,即使只有很少学生来医疗所和学校求助,但这种心理问题治疗的需求还是不能得到满足。
学校和社会人员的合作,能增加学生求助的机会,能在家庭、社会和学生中激发起强大的支持力量。现有的证据表明,这种合作从长远利益来看是成功的,并能节约成本。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青少年计划”、加利福尼亚州的“健康始于主动性”、纽约州的“灯塔学校”以及国家范围的合作活动,如“学校中的社会和新未来行动”都说明了上述观点。当这些合作项目实施后,在学校内委派相应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那些得不到服务的人就会很容易得到帮助。这种工作通常也会鼓励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敞开大门,促使家庭参与这种活动,如为新生及其家长服务的社交协助工作,同龄父母教育和学校管理。这些活动有助于创建理想的集体。
四、美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的原则
学校的咨询专家、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专家使我们彻底理解了心理、发展和文化因素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这些专家可以帮助其他学校教职人员用温和的态度,立足于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行为与情感问题。
心理咨询和社会专家的实践工作要遵循基本的服务原则,包括:
(1)权衡每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普遍存在于多种问题中的潜在因素。
(2)服务应与个人的需要、动机和能力相适应。
(3)用最少的服务、最少的限制、最多的安适来调节需求,解决问题。
(4)设计周全的、综合的方法。
(5)优先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点而不是以服务人员的喜好为基点。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篇12
从治理理论合作网络途径的研究视角来看,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 也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 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 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 (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 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 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1]。对政府部门而言, 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 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该研究途径强调, 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可以相互调适目标, 共同解决冲突, 增进彼此的利益。文章把这一治理的理念引入到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实践中, 分析这一公共行动体系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问题以及多元主体合作治理问题。
1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治理模式由“部门化”转向“社会化”
进入2008年以来, 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本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等环保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国内外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在一些地区甚至频频出现中小企业倒闭现象, 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外部经营环境压力。例如目前温州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 其中20%的企业面临着倒闭;在浙江某些地区, 当地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 月利率已超过7%[2]。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与资源弱势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矛盾, 发达国家也不例外[3]。我国尚未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处于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础薄弱, 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竞争力缺位或弱化, 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大中型企业;同时, 由于生产要素主要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垄断, 使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2007年以来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 已使我国大量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为此, 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自身资源弱势的弊端, 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并顺利成长的公共行动体系。
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服务供给是一种“部门化“的组织模式, 有关中小企业服务的一切活动, 从服务政策 (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监督与评价) 到服务投资、再到具体的服务提供, 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 (单一主体) 实行一手包揽。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单一主体治理的难度增大,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与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多元需求相适应[4]。2000年, 我国提出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任务, 指出服务体系是以服务各类中小企业为宗旨, 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目的, 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从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角度来说,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管理领域, 通过政府向社会“放权”和“分权”的途径, 吸引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领域, 以改变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垄断状态, 并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5], 因此承认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实际上也就认可了治理的主体多元化。从制度层面来看, 无论是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化”还是“社会化”都属于经济体制具体模式的范畴, 但是这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服务的经营主体、所有制结构、组织机构与决策结构、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都发生了本质的转换 (如表1所示) 。
2 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多元化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及其治理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 国家有目的地把原属于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职能归还于社会, 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思路也进一步清晰, 方向更加明确, 措施更加具体。如:在扶持方式上, 由注重减税让利转向注重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由直接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转向注重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 由于我国传统上国家和社会是同一的, 缺乏不同于国家的社会存在, 因而从国家分离出来的那些经济和社会职能目前还难以被社会有效吸收和运用, 而且国家权力惯性还在不断地干扰和阻止社会的成长,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清晰地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尝试按照治理主体的性质及其目标追求进行梳理。
2.1 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拥有者, 长期以来一直是公共事务治理的行使者, 是天然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 其公共性的特质本身决定其作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合法地位[6]。由于政府具有资源优势, 如资金投入、政策投入、政府的名义、政府的可信度、政府特有的关系甚至权力等, 使得政府职能范围涉及到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治理的各个方面, 例如执行政府意志、规范市场、提供纯公共物品、启动信任机制的成长、促进市场秩序的建立、诱导市场机制产生, 等等。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企业服务供给模式是政府一元主导格局, 政府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 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 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 以其权威性和快捷性来实现治理效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按所有制和按行业分类的管理模式目前依然是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模式, 而且政府的中小企业服务资源仍然分散于各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治理的目标:一是成立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主要有隶属于国家发改委的中小企业司, 隶属于各省市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局 (办) , 其中辽宁省为正厅级建制的中小企业厅;另外还有各经济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生产力促进委员会等。二是建立公共服务组织 (组织的性质属事业单位, 本文将放在第三部门中论述) 。
2.2 企业 (私营部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者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 如公共物品提供不足, 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治理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 而私营部门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传统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作出改变。无论是民营化还是公私合作, 其实质都包含有将私营部门引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则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 从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更多地变为间接的提供与安排者[7]。这种理念的实施就使私营企业成为了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治理主体的企业主要指在工商部门以企业身份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按照其功能主要分为两种: (1) 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 主要指位于市场各主体之间, 对市场运营主体进行鉴证、评价、监督、公证, 处于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的各类中介机构。这类机构是市场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并从中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其功能是降低市场运作中的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交易公正有序地进行。典型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质检机构等。 (2) 资源提供型中介组织, 指为企业提供经济资源支持的各类服务中介机构。这类组织与市场交易没有直接关系, 其功能在于为市场中的企业提供即时性的、某一方面的资源支持, 使其能够提高生存能力并发展壮大自己, 主要指以融资、担保、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培训等方面为服务内容的机构, 如贷款担保机构、培训咨询机构等。
2.3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兴起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政府失灵理论、合约失灵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以及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理论等。作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存在形式, 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政府和市场内在缺陷的一种弥补与救治[8]。这种职责与功能的不同定位决定了第三部门在经营管理机制方面所具有的某些优势, 如规模小、灵活机动和能够利用基层活力, 弥补了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时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 因而成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之一。现阶段我国第三部门可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事业单位, 其中涉及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治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企业合作自律组织。该类组织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可以为会员提供低价位的公共物品 (俱乐部性质的物品) , 如培训、信息、销售渠道、协作等;另一方面, 会员企业可以因此减少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形成整体实力, 维护共同权利, 提供公共服务等。目前我国多数该类组织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发育完备, 进一步依赖它们加强市场的管理具有较大潜力。该类组织主要有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联合会、中小企业协会等。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 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其中, 参与服务体系治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指由各地政府部门设立的或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的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主要包括:综合性 (或专业性)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等, 还有产品检验分析机构、人才服务机构、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
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主要有职业介绍所、教育培训机构、教育中介等, 这类组织的存在增加了市场中的服务供应量, 提高了在相同价位下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另外, 目前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支持的各类基金会。
2.4 多元主体之间合作治理网络的实践模式
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治理中引入多元主体, 为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网络提供了组织基础。互惠和信任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格局的灵魂, 互补和合作是多元化格局发挥优势的途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格局, 实质上是一个在政府部门主导下通过多元主体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中小企业服务有效供给的合作治理网络。在多元化格局中, 政府仍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它与其他两者之间已经不是传统模式下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 它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为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提供制度和规则, 以维护秩序、界定产权、克服外部性、保障社会公平[9]。市场的作用则体现在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私营部门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促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意义主要在于能够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物品、促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等方面。
在这个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治理网络中 (如图1所示) , 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主要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财政补贴、政府参股、政府卸任 (也称为私有化或民营化) 等形式实现有效互动。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互动方式类似于政府同私营部门之间的互动方式, 大体有政府委托、合同承包等;而私营部门与第三部门互动由于存在两者之间奉行的价值目标差异过大, 因此两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也相对较少。但目前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 企业同第三部门联合推出的公益活动也在增多, 比如企业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各种公益创业培训等。
3 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治理困境及其优化建议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治理中, 由于三大主体各自的特征不同, 它们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问题也就不同。但总体而言, 三大主体无论在实质理性 (价值层面) 还是在工具理性 (工具层面) 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任一主体的行动都须以正确的价值理念来引导, 并追求合理的价值目标;同时还应注重工具理性的探索, 将管理方法、方式和技术的更新放在同等位置上, 因为对于任一主体来说, 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要靠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职能的转变也要靠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1] 。
3.1 政府
目前我国政府在服务体系治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 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到财政、税务、工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 但由于各部门属条块分割、垂直管理, 使得在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避重就轻、互相推诿、监管乏力等问题, 各部门优势资源难以整合。 (2) 运行机制不健全。国家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配套政策不到位, 使得一些政策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 在执行中存在“中梗阻”现象。 (3) 管理手段单一, 管理方式落后, 用计划手段 (行政干预、行政审批) 来管理市场经济仍是当前政府管理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这就要求加大政府体制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同时要重视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作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者和推动者, 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是制定政策, 营造有利于服务体系发展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强引导, 促进服务市场的发育;三是弥补市场空缺, 建立公共服务机构, 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四是建立服务规则, 加强监督, 维护服务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促进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3.2 企业
就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而言, 由于其利润空间较大, 通过市场调节可以基本满足供需平衡。该类组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范运作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主体资格不合法、非法执业、无照经营、乱收费、竞相压价、做假帐、提供虚假鉴证和虚假报告等。资源提供型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需求的重点和目前提供机制中最为欠缺的部分, 由于其进入门槛较高又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难以达到供需平衡。该类组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效供给问题, 其中融资服务的供需矛盾最为突出, 其它类服务也存在供给不足, 但供需矛盾相对较弱。
对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而言, 需要政府完善法律制度框架和市场监管, 建立市场良性运作的机制。对资源提供型中介组织, 最紧迫的是改善市场培育机制和动力机制问题, 以达到市场的有效供给, 其中解决融资服务供需矛盾的重点在于开拓融资渠道、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和进行融资市场培育等。
3.3 第三部门
我国第三部门的构成比较复杂,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自身定位不准导致该类组织的功能异化。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许多机构行政色彩较浓, 服务意识认知较差。二是有的机构过分追求盈利, 收费和服务不成比例。三是人员结构、素质水平与所提供的服务差距较大。四是服务内容雷同, 缺乏特色, 服务对象倾向于大中型企业, 有利的项目竞争激烈, 而公益性服务项目处于市场空缺, 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这就需要政府和第三部门明确彼此的定位问题, 同时理清彼此的关系问题。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是第三部门的运作原则, 也是它们的效率来源。针对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作为公共资源与公共权力持有者的政府部门加以扶助性的干预 (财政、税收与软性资源) , 进行资源投入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 需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解决动力机制问题, 在非营利性的前提下保证机构的有效运作。
3.4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网络存在的多重困境及其优化建议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治理, 一方面强化了共同利益, 为解决依靠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事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治理界限的划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使得合作治理也面临着多重困境, 直接影响着治理的能力和绩效[1],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可治理性问题。
在服务体系治理中导入合作网络, 在具体实施时可能面临着多种两难选择: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这些都可能引起治理的失败。因此在构建服务体系的合作网络过程中, 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 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治理中不断浮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2) 合法性问题。
我国缺乏公民文化的基础, 在服务体系治理中引入多元主体, 可能会造成公众对政治系统合法性和合作网络合理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导致或减少对政府的“忠诚投入”, 或削弱网络治理的合理性, 因此既需要公民文化的培育, 也需要政府职责的清晰定位。政府依然是主导者和主要行动者, 同时也是主动构建者, 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同时, 我们还要认识到, 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3) 有效性问题。
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所以, 为了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必须明确这个网络的能力限度, 开发新的管理工具, 培育新的网络管理者等, 而且要明确提升有效性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4) 责任性问题。
由于合作网络建立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的机制上, 带来了公私界限模糊和责任认定的困难, 这为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 私营部门中的企业很少认为自己也是治理的主体之一, 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三部门不能有效承接政府转移的服务, 造成政府公共责任的弱化, 引发行政伦理问题和政府缺位现象,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等。这就必须构建和完善责任机制, 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2) :129-131, 95-100.
[2]孙小林, 张凤安.被掩盖的病理: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真相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5) :10.
[3]ROGER ARWAS.Implementation of the Victorian government'sprompts payment policy for small business-an organizational casestudy[R].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51st worldConference, 2006 (6) :2.
[4]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中小企业, 2003 (3) :67-69.
[5]陈庆云.再论公共管理社会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0) :43-46.
[6]孔庆茵.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J].公共行政, 2007 (7) :13-15.
[7]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8]詹国彬.第三部门理论机理及其经营机制的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1) :118-123.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推荐阅读: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11-03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08-06
社会责任管理中小企业08-01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09-06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05-26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介绍07-25
直邮服务中小企业活动简报06-17
浅谈检察机关服务中小企业发展07-02
加快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提纲08-28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小型企业管理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