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2024-08-06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共12篇)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1

0 引 言

企业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多数经济与社会资源掌握在各类企业手中,大量人群工作于企业中并赖以谋生,企业的影响已远不仅限于其经济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均产生相当程度的控制与影响。但是近年来,各类企业由于忽视社会责任导致的负面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民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深入与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以引导企业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路径进行梳理,从而可以更好把握研究趋向,这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企业社会责任:争议与发展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CSR1)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公众对大公司的出现以及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反思。伴随着大公司的出现以及大公司在经济和社会中权力的加大,公众要求大公司在获得这种社会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而两权分离和管理专业化所带来的管理者资本主义,也促使相当部分人反思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2];这两方面因素促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

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却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受到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反对,是在与传统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观点的对抗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危险的,是对自由经济的根本颠覆(Friedman,1962)[3],因为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的根基——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们则声称并不排斥企业的获利行为,而是提出用“利润最优化”(Profit Optimization)来取代利润最大化,公司管理者在努力赚取足够利润来满足股东的同时也追求其他社会目标,以最大化公司总福利(Sheikh,1996)[4]。在这种与主流经济学格格不入的状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给人的印象是缺乏理论依托,更多表现为道德维度。

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早期的学术研究努力希望构建较为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但是客观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仍就像一把“大伞”(Valor,2005)[5],装进了各类思想、概念、技术与争论,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和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然被学者们批评为“含糊不清”(沈洪涛、沈艺峰,2007)[1]。

2 企业社会回应:管理维度上的反思

2.1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模糊性长期被人诟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和争论上,而必须转化为关乎企业生存的实实在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CSR2)、企业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等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新概念相继被提出,学者们希望用这些新概念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搁置价值观探讨,克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上的模糊性与规范性缺点,使研究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与操作性(Mitnick,1995)[6],这也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道德维度转向更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管理维度。

其中,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的是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Frederick,1994)[7],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和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Wood,1991)[8]。阿克曼(Ackerman,1973)[9]、阿克曼和鲍尔(Ackerman & Bauer,1976)[10]是最早提出并深入描述企业社会回应概念的学者,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做了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动机而非结果,是公司所承担的义务;而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做什么”的问题,不应只考虑“该做什么”。他们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同时包括以下五个因素:一、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公司战略;二、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管理过程;三、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创新性的业绩表现衡量方法;四、企业社会回应是应对不同时间公众预期变化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技能;五、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转移到企业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预期(Ackerman & Bauer,1976)[10]、应对社会压力(Frederick,1994)[7]]和进行社会问题管理(Wartick & Cochran,1985)[11],体现的是管理维度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

2.2 关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不同观点

(1)第一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替代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与塞西(Sethi,1979)[12]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与社会领域研究的“第二阶段”,可以替代充满争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对企业社会回应的研究有着重要贡献,他明确将企业社会回应定义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这个定义得到了广泛接受。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回应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个是组织上的微观层面,指的是企业管理公司与各类社会团体间关系的能力;另一个是制度上的宏观层面,指的是每个进行社会回应的企业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认为,比起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更为切实可行,为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平台,也更符合企业及其管理者实践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理念与伦理概念转变为行为导向的管理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称为CSR1,而企业社会回应则简称为CSR2。

塞西(Sethi,1979)[12]则将企业社会行为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社会义务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与企业社会回应阶段,企业社会回应是超越企业社会责任的阶段。塞西(Sethi,1979)认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与企业社会回应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预防性的,企业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回应必须在物质、经济与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环境评估在企业社会回应中非常重要。

总之,无论是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的CSR1与CSR2,还是塞西(Sethi,1979)的三阶段论,都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新的阶段性概念。

(2)第二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补充

另外一批著名学者则并不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而是认为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对等并列、相互补充的。

卡罗尔(Carroll,1979)[13]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只是企业在社会领域中管理性反应的一个行动阶段,代表的是企业社会表现中与企业社会责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面,该方面仅与企业对社会反应的管理过程有关,并不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替代概念。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则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是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方法,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是同等重要的概念,两者都应包括进来成为企业社会参与面的单独方向。他们认为,用企业社会回应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弱化对企业伦理的重视;企业社会回应只是短期或中期的决策,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长期的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看重的是终极结果,而企业社会回应注重的是过程方法,企业社会回应并不意味着企业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伍德(Wood,1991)[14]则指出,企业社会回应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与企业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提供的是企业行动的方向,是“如何做”的构成部分,应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性概念的补充。在伍德(Wood,1991)的界定中,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并行成为企业社会回应的三大支柱。

应该说,一段时期以来,企业社会回应一度成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概念,但由于其重点毕竟只是在企业及其管理者反应过程方面,过于强调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压力的实用性方法,而忽视了企业与社会间互动的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规范性基础,因而最终并未能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

3 企业社会表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联结点

3.1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理论观点

企业社会表现是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出现的又一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兼容并蓄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概念。

卡罗尔(Carroll,1979)[13]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概念模型”成为企业社会表现研究领域的第一个框架模型,也是最经典的模型。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与企业社会回应是三个不同的重要维度,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被卡罗尔(Carroll,1979)分解为四个成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是社会问题管理,包括消费者、环境、种族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与股东问题等,不过卡罗尔(Carroll,1979)承认由于社会问题日新月异,且不同公司与行业也各不相同,因此该维度难以详尽界定;第三个维度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从反应、防守、适应到预防的连续过程。卡罗尔(Carroll,1979)的三维模型提供了一个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到企业社会表现的过渡桥梁,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之后学者们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概念模型多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该模型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不易于研究的操作化,理论模型也并没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是建立在卡罗尔(Carroll, 1979)三维概念模型基础上的,包括原则、过程与政策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原则维度即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过程维度即企业社会回应,包括反应、防守、适应与预防四种类型;第三个政策维度即社会问题管理,这里与卡罗尔(Carroll,1979)的模型不同,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认为社会问题管理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直接扩展,是社会问题发现与有效社会回应的连接点,因此包括确认问题、分析问题与回应问题,这样该模型便成为了一个动态分析框架。

伍德(Wood,1991)[14,15]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扩展和修正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 1985)的三维模型。伍德(Wood, 1991)认为,企业社会表现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及与企业社会关系有关的可观察到的结果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面: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与社会责任结果。对于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伍德(Wood, 1991)并没按照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来划分,而是划分为制度层次、组织层次与个人层次,以区分社会对所有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企业的预期、社会对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个体的所作所为的预期以及社会对企业内表演道德角色的管理者等人的预期;第二维度是社会回应过程,伍德(Wood, 1991)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模型的第三维度社会问题管理合并到该维度,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包含了三大支柱: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第三维度是指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社会方案与社会政策的结果。伍德(Wood, 1991)认为,无论第一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还是第二维度企业社会回应的过程,都是难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只有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公开评估的,正是由于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结果的独立存在,使得企业社会表现变得容易观察与测量,这样就使模型更具有操作性。

总之,企业社会表现模型被认为是重新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间断裂的联系(Wood, 1991)[14]。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各方理论相互独立和暗中相互竞争(Wood,1991)[14],导致难以形成共识;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企业社会表现的研究中,因此尚不存在一个得到一致公认的统一的企业社会表现框架。

3.2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测量

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阶段,还必须从实证上得到验证,必须在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之间锻造一个结合点(Swanson, 1999)[16]。伍德(Wood,1991)将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独立出来,认为只有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三个维度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的,“企业社会表现一词非常清楚地指(企业)行为的结果”[8],可以用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表现。伍德(Wood,1991)的观点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证研究打开了通路,企业社会表现在实证研究中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测量的操作性定义,这样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就有了存在可以测量的操作性定义的可能性,其意义非常重要。

艾格伦斯和高得(Igalens & Gond,2005)[17]总结了五种把“企业社会表现”概念进行操作化的方法:基于年报内容分析的测量、基于污染指数的测量、基于问卷调查的知觉测量、基于声誉指标的测量与基于专业机构数据库的测量。在西方众多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测评工具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克拉克森(Clarkson,1995)的RDAP量表[18]、霍普金斯(Hopkins,1997)的SRE量表[19]、美国KLD公司开发的KLD指数以及《财富》声誉指数等。西方研究者们在测量工具的开发上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些测量工具有个共同点,即都是多维测量的,但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非学术领域开发的测评体系,测量工具与理论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中国研究者们近年来也试图开发能够适合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测量工具,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国内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所开发的量表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量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量表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量表等,但从本质上来看,与西方企业社会表现属于同一范畴。

4 结 语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发展起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与道德维度的争论上,而应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加强相关研究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管理维度上。观察相关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直到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的提出与发展,正是切合这样的发展趋向,研究者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向,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2

一、调研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历来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以往研究来看,学者们把目光较多地投向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小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照章纳税,履行着基本的经济功能。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积极创造社会就业,参与扶贫救困等活动,发挥着较强的社会功能。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不断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对于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还不够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近些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企业因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矿难事故,以及不注重员工权益保护引发的群体事故等。除了法律法规缺失、部分监管缺位的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所导致的,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刻不容缓。

浙江历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是最先萌芽,最先发展壮大,最先遭遇发展瓶颈,也是在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中积极应对率先实现突围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较早开展起来的。一大批企业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管理,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慈善捐赠、扶贫解困、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责任,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中,浙江中小企业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捐赠资金和物品均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应该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处于起步阶段。浙江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中小企业层面上研究和探讨社会责任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社会责任,更有助于推动浙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方法说明

本次调研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求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核心内容是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渠道、主要方式、影响因素等。

调研选择的企业样本覆盖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4个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每个地区抽取的企业数量大体相同。4个地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达到37.6%。调查时既注重填写问卷取得的一些结构数据,又总结了现场访谈的主要内容,调研形成的主要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同时,本次调研也收集了部分大企业的数据,以便更为直观地比较说明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和特点。

三、调研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范围涉及浙江省4个地区,且是能够基本代表浙江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被调查企业中,最早的1家在1953年成立,最晚的在成立。

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来看,涉及16个大类,但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鞋、机械、汽摩配、打火机、皮革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占77.5%,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行业仅占22.5%,这较为符合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特点。

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以民营企业为主,占被调查企业的74.8%,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国外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分别仅占2.5%、5.7%、1.9%、8.8%、5.7%、0.6%,这与浙江省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特点极为相似。

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量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占64.6%和22.4%,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则相对较少,分别占8.7%和4.3%,在理论上这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从企业的所在地来看,位于乡镇或村的企业占32.1%,位于县城或县级市的企业占30.1%,位于市区的企业占37.8%,企业的区域分布较好。

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很复杂的课题。根据以往研究,本次调研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的范围进行了适当界定,将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员工收入、员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等;二是企业对公众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的各类公益性活动。

(一)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83.9%的企业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57.1%的企业听说过“企业公益行为”这一词汇,24.8%的企业听说过“企业公民行为”,对这些名称一无所知的企业只占了10.6%。对以上这些词汇,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企业最容易接受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占71.9%;18%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公益行为的说法;另外,10.1%的企业比较认同企业公民行为的说法。这说明,虽然用词不同,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概念还是普遍认同的。

从调查数据看,企业最为熟悉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过半数企业听说过这个报告,占66.7%;听说过国际劳工公约的企业也超过了一半,占57.8%;而熟悉联合国全球契约、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跨国企业“生产守则”、SA 8000的企业相对较少,分别仅占29.3%、13.6%、21.1%和19%,而对以上所有概念从未听过的企业仍占了17.7%。在以上这些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了解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为76.9%;中型企业占15.4%,大型企业仅占7.7%,这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了解和参与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也可能会更强。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了解(表1),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获得,67.2%的企业是从这一渠道获取信息的;从行业协会了解到这一信息的占36%,在所有信息获取渠道中排第二位;再次是从政府了解到相关信息,占32%。由此可见,除了普遍熟知的新闻媒体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动中小企业了解社会责任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企业的意愿来看(表2),多数企业愿意了解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和知识,这占被调查企业的80.1%,不想了解的仅占7.8%,还有12.1%的企业表示无所谓。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型企业的了解意愿明显比大中型企业低。小企业中,具有了解意愿的企业仅占64.2%,而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中,具有了解意愿的企业则较高,分别占89.7%和89.8%,中型企业的比重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型企业在保持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发意愿开始强烈。但也发现,在不想了解的企业中,中型企业的比重也高于大型企业,这可能说明了中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受到了更小的社会压力,社会对大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显然要高,大企业很少能够不顾及社会期望而完全不履行社会责任。

就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17.2%的企业曾经对外发布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公民报告。在发布报告的企业中,中型企业的比例最高,占43.5%;其次是大型企业,占34.8%,小型企业则仅占21.7%。由此可见,中型企业很可能是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主体力量。从不同规模企业的分类来看,大企业中有28.6%的企业发布过相关报告,中型企业中有17.9%的企业发布过报告,而小型企业中只有16.1%的企业发布过报告。

此外,就基金会的参与情况来看,26.2%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基金会。其中13.1%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基金会,2.8%的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基金会,10.3%的企业建立了专项基金。从规模分布来看,建立基金会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47.4%,中型企业占44.7%,小型企业占7.9%。此外,60%的大型企业、29.8%的中型企业和5.2%的小型企业建立了基金会,这些说明是否参与和建立基金会与企业规模是有较大关联性的。

(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本次调研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分为住宿安排、生活待遇、员工权益保障、员工子女入学等四个方面。从住宿情况来看,54%的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其中,18.4%的企业为所有员工都安排了住房,25.3%的企业为一半以上的员工安排了住房,另外56.3%的企业为不到一半的员工安排了住房。从企业规模看,70%的大型企业都为员工安排了住房,64.1%的中型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有54.7%的小型企业为员工安排了住房。

从生活待遇来看,56.2%的企业为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其中,10.4%的企业为所有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12.5%的企业为一半以上的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还有33.3%的企业为不到一半的已婚员工安排了单独房间(或宿舍)。据调查,生产一线普通员工每人伙食费平均约为213.7元/月,平均工资是1695元/月。从企业规模看,员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中型企业,达到1719元/月;大型企业的平均工资次之,达到1698元/月;而小型企业仅比大型企业稍低,达到1669元/月。当然,就其他福利待遇而言,大型企业要相对更好。

劳工权益保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本次调研发现,76.9%的企业与全部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19%的企业与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4.1%的企业与70%以上但不到90%的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从具体数据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大、中、小型企业平均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都为98%。57.9%的企业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18.6%的企业为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17.9%的企业为50%以上但不到90%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5.5%的企业为30%以上但不到一半的员工提供了三险或以上的保险。从企业规模比较情况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员工提供保险的平均比例均为93%,中型企业为85%。

从解决员工子女入学情况来看,72.7%的企业所属员工的学龄子女全部或者部分已经在本地解决了上学问题。其中,50.9%的企业已经全部解决;部分解决的企业中,15.5%的企业解决了一半以上的员工子女入学问题,6.2%的企业解决了至少10%以上的员工子女入学问题。

(三)企业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捐赠是很多中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表3),201~10月,曾经为所在社区(乡镇或街道范围内)捐赠钱物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2.3%,平均每家企业捐赠额折合成人民币为11.5万元。其中,为所在社区(乡镇或街道范围内)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1.2%,中型企业占48.1%,小型企业占30.8%。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27.2%,中型企业捐赠的占53.2%,小型企业捐赠的占19.6%。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36.7%、中型企业中的39.1%和小型企业中的24.6%都进行过捐赠。

年1~10月,曾经为所在区县市的政府及其部门捐赠钱物的企业比例为23.6%,平均每家企业的捐赠额折合人民币为23.5万元。在为所在区县市的政府及其部门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8.9%,中型企业占42.1%,小型企业占28.9%。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58.6%,中型企业捐赠的占25.6%,小型企业捐赠的占15.8%。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36.7%、中型企业中的25%和小型企业中的16.9%进行过捐赠。

2019年1~10月,曾经为其他社会公众捐赠钱物的企业比例为26.7%,平均每家企业捐赠额折合人民币为18.1万元。在为其他社会公众捐赠钱物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30.2%,中型企业占46.5%,小型企业占23.3%。从所有企业捐赠钱物的总量上看,大型企业捐赠的占72.8%,中型企业捐赠的占21.6%,小型企业捐赠的占5.7%。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中的43.3%、中型企业中的31.3%和小型企业中的27%进行过捐赠。

在2019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有78.3%的企业参加了捐款捐物,平均每家企业捐款为111.9万元。其中,大型企业占参加捐赠企业的22.2%,中型企业占42.1%,小型企业占

35.7%。此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93.3%的大型企业、82.8%的中型企业和69.2%的小型企业都参加了捐赠。

在捐赠渠道中,大多数企业捐赠主要是通过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和所在地县(区)政府等机构进行,通过以上3个机构进行捐赠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5.7%、44.1%和42.5%。此外,也有一些企业通过市政府或其部门、企业所在的行业协会类组织、光彩事业促进会等机构进行捐赠,比重分别为19.7%、9.4%和0.8%。另外还有6.3%的企业通过其他途径捐赠,包括自行深入灾区、所在街道、结对农村农户、救灾部队、工会等。在这些机构中,红十字会是最受信任的机构,51%的企业认为最信任红十字会,33.3%的企业最信任慈善协会,9.8%的企业认为所在地县(区)政府最值得信任。

对于善款的用途(表4),72.1%的企业表示非常关心或有些关心,只有27.9%的企业表示不太关心或不关心。

如果企业选择公益行为(表5),最可能选择的领域是教育(如支教、教师培训、奖学金等),41.5%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一选择;26.8%的企业将扶贫帮困列为第一选择;将生态环境和困难孤儿保护列为第一选择的企业比例均为11.3%。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公益慈善行为,则在地域选择上最有可能偏向的是本市,将其作为首选的企业占33.6%;23.1%的企业认为在哪里行善都无所谓;22.4%的企业认为首选是企业(家)所在的乡镇;11.9%的企业将本省作为首选地;9.1%的企业则将全国列为首选地。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和动力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推动浙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有两类:一是推动因素,也是压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员工发展等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二是拉动因素,主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

在压力因素中,调研发现(表6),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承受压力最大的是员工生产安全(13.5%)、吸收与留住好员工(9%)、员工生活不出事(4.7%)、员工的发展(4.7%)、员工福利(4.5%)5个方面,而与所在地政府关系、产品质量问题、厂外人员滋事、社会捐赠压力、实施新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财务、应对税务检查、与供应商的关系等其他方面压力相对较小。

在以上5方面最大压力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自身发展是最大的压力来源,而媒体舆论和各级政府压力次之,这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已经逐渐从外部力量推动转变为企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和意识。

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来看,调研结果表明(表7),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社会声誉的激励,尤其是为社区以外的社会捐助行为,受社会声誉激励占了51.4%;为民间慈善组织捐款的主要动力也来自于社会声誉的激励,占50.5%。此外,善与爱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

五、结论与讨论

关于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在学界和企业界都存在很多不同的争论。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是否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存在争议,对于政府是否应当过多干预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就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它们不仅是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同时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力量。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是中型企业

当前社会上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些观点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主要是:一是大型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只是少部分企业的事,与多数企业无关;三是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存在冲突。

调研结果表明,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不了解。根据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型企业已经成为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主体力量,小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是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中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比例和程度上都与大型企业较为接近,有的方面甚至超过大型企业。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中型企业往往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一方面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使其不断地致力于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员工加入;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对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需求,通过不断改善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品牌,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同时,由于中型企业经过一段发展时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是对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往往过于偏狭,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捐款捐物,做善事。但本质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极为丰富,通过不同形式的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都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调研发现,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型企业其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都较好,优秀员工离职率低,这也正是企业高速成长的原因之一。此外,承担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这些虽然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目的,但却是承担社会责任后可以带来的直接效益。

(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更强

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压力,或叫推动力;一种是动力,或叫拉动力。压力主要来自外界,主要包括媒体、政府部门,而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从调研结果来看(表8),成长期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更感兴趣,更想去了解和学习。79.8%的成长期中小企业表示“想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知识,而表示“不想了解”的仅占2.9%。值得关注的是,初创期中小企业也对承担社会责任显示出较强的责任心,78.6%的企业表示“想了解”,而表示“不想了解”的企业数量为零。这一数据与惯常的认知稍有不同,通常认为,初创期中小企业承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对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更为不感兴趣。但实际结果却表明,初创期中小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兴趣仅次于成长期中小企业,而远远高于成熟期与衰退期中小企业。

从政府对企业的奖励和荣誉看(表9),成长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得到政府最多的关注。33%的成长期企业曾获得过国家级的奖励或荣誉,而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中,分别只有15.2%和14.3%的企业曾经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或荣誉。省部级奖励和荣誉获得比例最高的也是成长期中小企业。此外,市或市局级奖励和荣誉获得比例最高的是初创期中小企业,区县或以下级奖励和荣誉成熟期企业获得比例最高。但从总体上看,成长期受到政府最多的关注,综合指标达到26.5%,其次是成熟期企业,综合指标为20.3%。由此可见,政府的奖励和荣誉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三)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而媒体经常报道的“血汗工厂”等负面新闻,使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受损。但事实上,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平均为45%的员工安排了住房或职工宿舍,这比非民营企业高出了7个百分点。在为员工提供的住宿费用,民营企业比非民营企业高10%。此外,从为员工提供的伙食标准、生活福利等方面,民营企业都比非民营企业更高。这些都直接地体现到企业的吸引力上。在正常年份,民营企业员工一年内每百名员工流失人数都低于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已开始超过非民营企业,而其吸引力恰恰是来自于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对员工工作生活的关心。

六、促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要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建立起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的推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格局。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所有企业公民的义务,而不是哪一特定类型企业的独特义务,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大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理应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实力弱,但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着力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制订和完善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着力引导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中小企业既不感受到较大经济压力,又能尽其所能地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政策法规。把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政策法规体系之中,认真梳理有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履行多元化的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可在税收、土地、融资、技改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措施。加大政策监督和约束力度,督促企业遵章守纪,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污染环境、偷税漏税等各种不良现象发生。各级各部门要着力转变工作理念,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或组织,把鼓励中小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日常工作长抓不懈,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

(二)中小企业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建立奉献社会的观念,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在着力加快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制定和实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计划,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常态化管理,使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坚持遵章守纪,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加强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积极稳妥地解决员工反映的各类侵权问题,平等善待员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员工提供清洁、安全的工作场地,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保护,努力提高员工生活待遇,丰富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三是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各方面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实现员工与企业的良性发展。四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当前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现象,应着力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积极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应用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争取成为“四节”示范型企业,加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五是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将公益慈善事业列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尽其所能地积极参与社会捐赠、扶贫帮困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社会要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3

要保持竞争力,公司要有能力自我调整,以适应其所在市场和社会的新需求。

本文引自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和中小型企业专家组织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成果是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该组织的成员都是欧盟委员会钦点的专家,他们是来自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网的学者和公民代表。组织还特别邀请了旁听成员,以及一些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份指导文件原本是提高全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由欧盟委员会提议,首席董事会负责。

作为一个事务繁忙的企业家,你如何长期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如何确保事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为客户服务,培养新客户,或者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或者通过所有这些活动来赢利。企业社会责任(CSR)——也可以称为负责的企业家精神(responsible entrepreneurship)——可以帮助你达成上述所有目标。

“负责的企业家精神”是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囊括到公司活动中,以此来确保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它要求你在满足顾客的同时,也照顾到其他人的需求,例如雇员、供货商以及周围社区。企业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控制自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可以为你的事业带来直接的利益,也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为什么要做负责任的企业家?

从最根本上来说,负责任的企业家精神是指通过建立声望来获取合作者以及周围居住者的信任,并以此确保经济上有所得,获取商业利益。你的客户期待同可靠的供应者合作,希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有良好的信誉。而你的供货商则想将产品出售给回头客,可以定期消费。周围的社区希望你的商业活动能对社会和环境负责,这样他们才能住得安心。此外,你的员工想为能使其引以为傲的公司工作,渴望获知自己劳动的价值。

负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许多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一直以来都跟它们所在的社区联系得很紧密,从个人贸易开始就被视作良好的企业公民。确实,许多企业家从本能上明白自己应该“做正确的事”——为客户服务,维持全员士气,培训供货商,作社区的好邻居,保护环境——这同样也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且,近些年来,出现了其他的动力驱使企业行使社会责任,像是来自客户的压力,当地社区,管理员,银行,借贷者以及保险公司等等。

要保持竞争力,公司要有能力自我调整,以适应其所在市场和社会的新需求。面对这些变化,中小企业的弹性和个性化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因为比起大企业,它们能更轻易地觉察出市场先机的优势并抓住这些机会。在后续的指导中,有介绍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一些小企业成功施行社会责任政策的真实案例。留意一下Lippemeier的例子,这是一家德国工业清洁公司,为了回应不断增长的对环保清洁的需求,他们开发了新的服务项目和产品。

集中精力解决最关键问题有助于取得最佳效果

负责任的企业家精神要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纳入商业行为。如果你是第一次处理这些问题,最好从一些小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入手,毕竟你对它们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将其立即同公司的事务联系起来。还有,别忘了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你可以在员工身上投资,为他们提供培训,使员工获得进步的同时,也使企业受益。或者也可以尝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就像斯洛文尼亚的床垫制造商Meblo Jogi所做的那样,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并且倾听他们的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公司得以成功发展。Meblo Jogi的努力为公司留住了更多的员工,而且还荣获了尊重女性的大奖。

你的企业也可以凭借一个好理由来鼓励员工自愿为社区活动服务。英国Hanley经济房屋互助协会就把对赞助人以及当地社区合作项目的承诺视为其商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Hanley十分重视公司盈利同其在当地社区的良好表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值得学习。

还有商务往来,花点心思来考虑如何处理好企业同邻居的关系,同当地社区组织的关系,以及同大众机构的关系。越小的企业越能熟练地处理这些关系,因为它们的业务是其所服务的社区的一部分。Koffie Kàn是一家比利时咖啡店,仅有三位员工,他们就凭借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关系的优势获得了成功。公司对公众承诺自己会是一个友善的邻居,成为小镇生活的一部分,这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公司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利润。

你的企业也可以从保护环境做起。有效地使用能源,防止污染,将浪费最小化,回收废品,这样做既能节省开支,还为企业责任的可行性做出了贡献。这些措施还能够改善企业和社区、管理者以及其他机构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同寻求“绿色”供货商的客户建立新的商业机会。匈牙利的Telvill KFT,另一个典型案例,证明了这一点,它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了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和忠诚度。

没有必要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首先,应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与自己的企业目标联系最紧密的问题上,这样做效果会更好。而一旦认识到先行方案带来的效益,你就可以不断地采取新的措施。

担当社会责任保障中小企业 篇4

吉林长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机械加工和矿用防爆机车生产的企业, 该公司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 由于缺少生产资金, 发展缓慢。通过吉林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其提供各类担保资金扶持1000多万元, 为公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使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如今, 企业已从一个资产仅1000万元、销售收入300多万元的小企业, 发展成为资产5300万元、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利税达600多万元的较大规模的科技型企业, 被省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均处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主要产品矿用防爆普轨机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

2008年始席卷全球至今尚未完全化解的金融危机, 使吉林省的中小企业也受到波及, 冲击很大。吉林省担保业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和中小企业站在一起, 寻求融资途径;另一方面坚定地与银行形成联盟, 承担贷款风险, 为银企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中小企业挺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和支持,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保的另一层涵义:担当社会责任, 保障中小企业。

吉林省担保业经过十年的风雨洗礼, 锻炼出扎实的服务能力, 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绩。

扶持中小企业作用明显

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起步晚、底子薄、资本少、层次低的特点, 资金短缺是本地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第一瓶颈。信用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财务不健全的“先天病”。通过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受保企业获得了发展资金, 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信用水平显著提升, 逐步改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金融机构认可度不高的局面。担保机构、银行、企业之间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吉林省工装设备有限公司是几名大学生创业成立的中小企业, 辽源振兴担保中心为其担保贷款1300万元, 有效解决了企业初创期的资金困难, 使公司快速达产。元隆达2007年产值2500万元, 已被一汽模具中心确定为主要供应商。有了担保机构的不断扶持, 元隆达不断开发新产品、上马新项目, 2008年公司产值超过5000万元, 油压机项目将填补省内空白。

截止到2009年, 全省担保机构已累计为1.35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超过600亿元, 其中, 2009年担保额实现270亿元, 新增担保额150亿元,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与此同时, 受保企业职工人数、受保企业销售额、受保企业利税、受保企业产品层次提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社会效益较为突出, 为进一步加快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吉林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始终按照国家提出的一体 (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 、两翼 (以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两翼) 、四层[以中央、省、地 (市) 、县为四层]的发展思路进行布局, 着力搭建以省担保公司为龙头, 以市级担保机构为骨干, 以县级担保机构为支撑, 以民营担保机构为补充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 构建了以银行信贷资金为纽带, 以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龙头, 以市县两级优秀担保机构为支撑、会员制管理与运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网络。省政府全力推进省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规划, 通过完善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挥融资担保服务网络的放大与杠杆作用, 扶持全省中小企业发展。

2009年, 吉林省共有担保机构92家, 长春地区32家, 吉林地区16家, 四平地区8家, 延边地区11家, 辽源地区3家, 白城地区6家, 白山地区4家, 松原地区5家, 通化地区7家, 区域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市级担保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县域担保机构覆盖率达到95%。省担保公司与8个市 (州) 、20个重点县 (市) 的担保机构签订了联保合作协议, 确立省、市、县三级担保机构联保互动基础框架, 目前全省各级担保机构累计开展联保业务40亿元。

行业担保能力不断增强

吉林省担保行业担保能力不断增强, 全行业注册资本金2006年为36.9亿元, 2007年为43.2亿元, 2008年为57.4亿元, 2009年达到65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 (图1)

吉林省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的实收资本超过10亿元, 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 被第七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一, 并入选2008年“中国担保500亿上榜机构”。

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延边州、白山市、辽源市、白城市等市级担保机构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了区域担保主渠道作用。长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被第六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推选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一。双辽市、大安市、磐石市、梅河口市、长岭县、抚松县、江源区等县级担保机构积极谋求快速发展, 全方位协调注入资本金, 全力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 在缓解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 推动全民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 吉林省注册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12家, 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担保机构30家, 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以上担保机构49家。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不断扩大, 担保能力明显增强, 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从2006年开始,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无偿资助项目, 不断加快担保机构发展, 吉林省已累计获得国家支持项目33个, 资助金额3000万元;获得无偿资助的担保机构20个, 占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25%。吉林省享受国家营业税减免政策的担保机构共5批22户。

吉林省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000万元, 按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业绩实施补偿, 提升了全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业绩考核奖励机制, 设立业绩考核奖励资金500万元, 对上一年度的担保机构业绩实施考核, 不断促进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长春市、白山市、吉林市等地方政府, 也都根据当地担保行业发展实际, 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 促进了当地信用担保行业发展。

担保业务品种不断创新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着力打造了“百户重点企业融资支持项目”、“千户成长工程融资支持项目”、“万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三个融资服务品牌, 通过品牌项目的深入实施, 深入推动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品种的创新, 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一是特色担保业务快速发展。各担保机构根据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等特点,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针对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不断开发和创新担保品种, 实现了由企业针对担保品种提供抵押物到担保机构根据抵押物设计担保品种的转变。例如, 白城市担保公司开展了订单质押担保业务、四平市担保公司开展了应收货款质押担保业务、省担保公司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开展了批量担保业务。

二是联保业务呈区域化发展趋势。联保业务是实现担保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 省市县三级担保机构在开展联保业务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担保实力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带动县级担保机构发展的同时, 也扩大了省市两级担保机构的业务辐射范围。

三是再担保业务取得新进展。东北再担保公司总部落户长春, 吉林分公司已开始运营, 对加快吉林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东北再担保公司与省担保及9个市 (州) 级担保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已为72户企业提供再担保业务额11亿元。

吉林省信用担保机构以省信用融资服务平台为统一贷款主体, 集中开展“万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已向28个县 (市、区) 开展服务, 累计发放贷款13.4亿, 扶持创业项目近2万个, 增加创业者收入近5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近10万个, 在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小企业生成、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吉林省各级担保机构不断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设, 制度设计科学、业务流程合理、风险控制得力, 行业风险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一是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担保机构按照业务需求设立了担保部 (业务部) 、风险部、评审部等核心部门, 建立独立评审制度, 扁平化管理,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做到贷前尽职调查、担保严格审查、保后跟踪检查。

二是风险准备较为充分。通过不断加强资本金实力、严格执行业务流程、缜密实施尽职调查、全程控制信贷风险, 做到了主观上的风险准备, 能够根据业务情况按照国家担保企业会计管理核算办法提取风险准备金。2008年末, 吉林省担保机构提取的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为5293.38万元,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总额为2788.38万元, 两项合计达到8081.76万元, 增强了全省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做好了风险准备。

三是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通过与银行间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将担保风险与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直接衔接, 增强了全行业的话语权。

人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担保机构管理的是风险, 经营的是信用, 承担的是责任。因此, 必须坚持不懈地注重自身建设, 坚持不懈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担保机构从业人员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多样化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各担保机构通过培养选拔合适的人才, 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担保机构自身孵化人才。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具有行政事业单位和银行从业经历的比例较高, 对企业和信贷等相关专业知识较为了解, 担保机构自身孵化培养人才是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省担保公司、长春市担保公司、吉林市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专题研讨活动, 加速了人才培养步伐。

二是业绩考核激励人才。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工作热情、培养企业忠诚度、建立个人业绩考核账户、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中东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个人绩效考核制度, 在激励企业员工自主成才方面走在了全省担保机构的前列。

三是行业组织系统培训。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吉林省信用担保协会作为全省信用担保行业的主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 始终把建设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业务精、作风好的担保队伍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共组织业务培训班15期, 培训人员2000人次以上。

十年磨一剑明天更美好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是一个充满风险挑战的行业, 也是服务企业、造福民生的朝阳行业。吉林省担保业走过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发展的创业阶段, 未来的路更漫长、更宽阔, 艰辛和精彩还在前方。大浪起处, 潮涌雄心, 吉林省担保业的明天会更好。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5

(一)、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利益。承担符合自身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可以使两者一脉相承,相互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中的主导地位。雅芳携手女性防治乳腺癌的运动就是在承担一种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对他人有信心、谦逊、高标准。这就是雅芳企业文化的精神所在。雅芳的这项运动正是它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现。

(二)、能够持续的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也许一个企业偶尔承担一些慈善方面的责任,比如地震捐款之类的;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可能有所改善,但这不是持久的。包含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就能够持续的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因为企业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它对员工有很深的影响,包含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能使员工自觉地去承担,自愿的履行,具有持续性。这样不但可以给利益相关者一种持久的积极影响,而且正向强化员工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三)、企业文化型社会责任具有“预警机”的作用。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它对企业的要求也在变化。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现在所履行的是否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进而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预警机”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

三、建设企业文化型社会责任的对策

(一)、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企业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员工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创造员工积极主动和互帮互助的氛围,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将被动的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员工的积极主动的自愿性行为。当员工把履行社会责任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社会责任人”时,企业将进入良性运行的状态,企业与社会也将进入良性互动状态。

(二)、要明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明确的目的是防止企业盲目的承担社会责任,关键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以及区别那些社会责任自己要承担,那些社会责任在自己的范围之外。因为社会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一种“刚性”需求。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应该界定好利益相关方,不断动态地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的关系,达到企业与各社会群体的和谐共生。

(三)、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进行“走动式”管理。不仅要在企业的利益相关群体中进行“走动式”管理,而且要通过非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进行“走动式”管理。尽管深入了解自己的利益相关者非常重要,因为社会需求的变化最快的可能就在这个方面。但是根本性变化的最初信号却很少出现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而几乎总是出现在非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在一个社会中,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利益相关者群体总是大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因此通过非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进行“走动式”管理更能及早的发现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紧跟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四、参考文献

[1] 王兴.论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2] 张凤.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09,(04).

[3] 黄敬华.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J] .科技经济市场,2009,(07).

[4] 王宗坑,朱文娟.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的对策[J] .经济师,2010,(02).

企业和谐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篇6

在前段时间我到企业去,有的企业同志跟我讲,前三年或五六年让我们讲建设质量文化,最近两三年又要提倡创新文化,去年到现在又变了,叫做和谐文化,是不是搞和谐文化就不搞创新文化了?搞创新文化的时候对质量文化就不太重视,现在的热点又变成搞和谐文化了。那么是搞企业文化,还是搞质量文化?还是搞现在的和谐文化呢?似乎有些糊涂。这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简单而言,就总体框架来说,企业文化属于现代企业管理学的范畴,它的定义或基本概念是: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现代经营管理之中,以提高员工的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核心理念作为基本手段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就总体框架来说,它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管理,就在于企业文化像一个纽带,像一个粘合剂一样,能够天然地把企业的两个文明结合在一起,不留任何痕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思想工作与经营工作,能够统一为一体,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魅力所在。

企业文化的建设、提炼、设计等等都不是目的,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个境界。一个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员工的人文修养,这种人文修养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文化内涵。第二个目的是改变管理,要创新管理理论,更新管理方式和手段。第三个目的就是企业在现代化经营过程中,从文化的自发提升到自觉,实现全员文化自觉,达到整体文化无意识。各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文化,企业一旦产生,它的文化形态就会不断地衍生出来,只不过是形态不一样而已。要从自发的文化到自觉的文化,最后实现文化养成,职工不用讲文化,但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文化型的,这就到了文化无意识的层次,这是第三个目的。最后达到的是文化型管理的境界。文化型管理不是单纯的物质引导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不是单纯制度型的管理,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它是一种用文化启发人的内在自觉,通过管人来管物、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整体的文化氛围来改变整体的企业管理面貌,跟传统的管理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总体上是引领21世纪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这是一个大的框架。

企业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和谐文化和安全文化等等,都是亚文化,是企业主文化的分支,是主和亚的关系。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设计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都要从企业战略出发,从企业的行业特征和产品结构特征出发,从企业员工素质状况出发,从企业所处的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出发。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本质性内容,是一以贯之的常量,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我们企业文化始终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做的,无论你的企业文化设置八个方面还是九个方面,都超不出这三个方面。

企业文化主文化还有些分支,这些分支成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一个变量,是分阶段。有重点的建设内容。按照专业领域分,可以分为质量文化、技术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战略文化、班组文化等。亚文化按照个性化分,有和谐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精细文化等等。这两种分法都是企业总体(主文化)文化下的专题分支(亚文化)。我们要分清它的目的:主文化要体系健全,主线清晰,持久贯彻,全面实施,着眼战略,不要以亚文化代替主文化建设,而且不能伤及主文化灵魂的延续。比如说同仁堂,同仁堂也照样建设安全文化、质量文化,还有和谐文化等。但是,同仁堂一以贯之的本质文化始终没有变异,任何时期丰富起来的新文化并没有冲击主文化的灵魂和线索,也没有阻止住主文化线索的延续。比如说,同仁堂文化哲学是“同修仁德,养生济世”,就始终没有变过;“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企业的伦理道德主线,300年没变过;“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种产品价值观就是它的质量文化,也没有变过;其工艺讲究“炮制随繁,必不敢省人工”;它的零售价值观叫做“童叟无欺,一视同仁”。这些内容同仁堂几百年一以贯之。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一个历史阶段它的文化都要不断地重塑、丰富、完善。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是反映灵魂体系、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不管经过怎样的社会变迁,都不能影响主灵魂的延续。

文化不能泛化。现在社会上觉得文化能够体现人的品味,所以出现了一些泛化现象,穿衣有服饰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建筑有建筑文化,北京紫竹院还有个竹子文化,前几年还讨论过厕所文化。老百姓就说,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就看不清它的内容了,所以文化在企业中不能泛化。

亚文化是对主文化的一种实践和丰富,不能以阶段性的亚文化突出地位而迷失主文化的方向,主文化是着眼于战略制定出来的,不能对主文化的内容发生动摇。各个时期的重点不同,但是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不能摇摆不定、朝令夕改,如果三天两头改主灵魂,说明你没灵魂,职工会手足无措。所以企业文化每一次的重塑、丰富过程,都要对本质灵魂的东西审慎对待。

关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

我的看法,主要是对外、对内两大方面。对外,要建立五种和谐关系:第一,建立一种共同繁荣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除本身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社会成员,还有政府。第二,建立诚信相待的客户关系,我们国家的诚信理论可谓源远流长,可是现在我们把诚信丢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这种诚信相待的客户关系。第三,建立竞合共赢的对手关系。竞合共赢,又竞争又合作达到共赢,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概念。现在的互相竞争不是置对手于死地的竞争,而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实现共赢,这是和对手的关系。第四,建立厚生利用的自然关系,要讲环保,讲可持续发展,讲节约能源、厚生利用的自然关系。第五,建立文化相融的联盟关系,跟合作者、普通供应商都要建立这种文化相融的联盟关系。在组织合作、共同经营过程中,文化不相融,文化障碍不消除,企业就没法共赢取利。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自上世纪20年代CSR概念被提出以来, CSR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思考 (Russo et al, 2010) 。尽管如此, 一般认为, 对CSR理论的正式研究始于Bowen (1953) 的《商人的社会责任》, 随后, 众多学者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CSR理论。然而, 尽管有大量的CSR研究文献, 但大部分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研究, 以最小企业为直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行梳理, 并提出了展望, 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研究现状

Bowen (1953) 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即经营者根据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义务”[1]。随后, 许多学者 (Carroll1979 , 2000, Drucker1984, Griffin 1995, Warhurst &Nornoha2000) 等对其进行拓展。目前, 针对CRS的研究不再单以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 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 如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也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CastkaP等 (2004) 通过个案研究探索了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和途径[2]。Hemingway CA等 (2004) 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3]。Spence and Lozano (2000) 通过实证调查认为, 中小企业缺乏诸如报告与有关社会、环境及伦理的标准等形式的正式社会责任工具, 因为实施这些工具需要财力、时间和能力等资源, 这些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而HamannR等 (2005) 以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 发现中小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操作上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供应链上合作伙伴 (尤其是客户) 给予它们巨大的压力[4]。Heledd Jenkins (2006) 对被公认为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典范性”的24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阻碍中小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及其实施机会[5]。Enderl (2004) 指出, 中小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声誉、专业程度、信心和忠诚度。这些能起到稳定员工队伍, 改善债权人关系的作用, 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Spence, Lozano (2000) 认为,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能推动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 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健康和福利。VivesA (2006) 对拉丁美洲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展望了中小企业有效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6]。

从现有国外文献来看, 国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很多, 研究方法也较为成熟, 这些对国内开展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诸多参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 我国业界和理论界开始关注和思考CSR问题。从文献看, 国内最早介绍CSR的文献是袁家方 (1990) 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 2000年后, 由于加入WTO和欧美等国的SA8000审核, 国内关于CSR的文献骤然增多。近年来, 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也备受学者的关注, 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保证, 是维护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陈晖涛 (2009) 指出, 企业是除政府之外占用资源最多的社会组织, 中小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缺失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将破坏社会的伦理道德与诚信体系, 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并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恶化市场环境, 这样既增加了社会发展的负担, 也无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宁[8]。刘颖 (2007) 指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角色, 中小企业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同时, 要在尊重人权、执行劳工标准、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经营、提高就业水平、热心公益事业等方面, 尽到自己的责任。方巧云 (2010) 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 使其对自然环境、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等承担相应的社会道德责任。陈绚 (2007) 认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求中小企业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以科学发展砚为指导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张丽娜 (2009) 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并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强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

(二) 基于企业绩效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研究

长期以来,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企业绩效及其影响程度如何是众多学者关注和思考重要问题之一。伊军 (2007)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浙江省50家中小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中小企业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绩效。尽管该研究做了较为细化的分析, 但是由于样本比较少, 得出的结论偏差可能会比较大。金铭 (2007) 以深市中小企业板块的199家公司为样本, 采用上市中小企业年度报表披露的会计数据作为衡量指标, 以研究中小企业绩效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孔玉生、李菊 (2010) , 选取2006~2008年3年的121家公司为样本, 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检验。尹璐娇, 杨文杰 (2012) 认为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但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朱海珅, 付园 (2012) 以内蒙古中小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度与企业绩效间呈正相关关系。由此, 得出了承担社会责任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结论。曾牧, 韩兆洲 (2012) 基于《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业绩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社保支出的增加能显著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 但受到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

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 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指标、构造的模型和实证的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 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普遍认为, 短期来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效应并不大, 有的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但长期来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邓海东 (2007) 认为很多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对上一期企业绩效这个变量进行控制, 所以, 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对绩效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9]。有关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文献并不是很多, 现有研究无法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效应大小和方式, 因此, 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研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而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 在人力, 物力, 财力等方面相对较弱, 所以承担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成本, 那么中小企业是否愿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的程度又处于何种阶段, 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李文川, 罗宣政 (2007) 李华燊, 吴家曦 (2011) 分别对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研究。前者基于SA8000视角, 探讨如何维护员工的权益, 改善工作条件等, 而后者主要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员工保护和社会捐赠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吕威, 王亮 (2009) 对湖北省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调查, 从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接受度以及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崔秀娟 (2012) 采用电话、邮件和文案调查等方法搜集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况, 并借鉴卡罗尔金字塔模型对北京市中小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层次划分。王景峰, 周鸿 (2011) 和清华 (2012) 研究了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 发现该地区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较低, 责任意识淡薄, 忽视员工权益, 社会慈善事业奉献度低。康宁 (2011) 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沈阳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及缺失原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比较多的学者, 如陈春泉 (2009) 、姚玉龙 (2010) 、古耀杰 (2011) 和余晓梓, 尹经纬 (2010) 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不同地区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

(四)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成长性研究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与商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 而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 它是中小企业未来可持续成长的助推器。总体来看, 国内外直接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成长性关系的成果还比较少 (何朝晖2009) 。何朝晖 (2009) 在借鉴前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构建了一份本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量表, 弥补了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巧合的是张蓓 (2009) 也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实证分析, 并建立了中小上市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118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 并对其进行排名。何朝晖 (2010) 探讨中小企业创建初期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 并实证分析中小企业履行法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道德公益责任对企业获利能力、规模扩张能力、资金周转能力的影响[10]。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 由于企业成长的三个周期时间跨度大, 所以资料收集比较困难, 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当然, 还有少数学者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模式和政府立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如毛清华、葛平平 (2011) ;赵麟 (201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探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构建了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模式。目前, 世界上共有三种典型的社会责任推进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公众推进型;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推进型;三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混合推进型 (周翼翔2012) 。国外在推动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他们的经验对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李轩复, 郭毅2009;郭毅2011;季学凤2011;周翼翔2012) 。

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 政府作为推动中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应该切实履行职能, 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促使中小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张睿海2009;宋永斌2011;蒋国宏2011;李玉梅2011;蒲春平2011) 。

三、结语和展望

近年来, 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CSR, 但总体而言, 我国的CRS研究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的初级阶段, 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极为薄弱, 尽管现有少数文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下面提出几点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供参考。

1.尽管学者们对CRS进行广泛的探讨, 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但直接针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比较少, 研究中小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影响因素则更少。因此, 相关研究之路依然漫长。

2. 国内现有研究都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东、中和西部不仅存在经济差异也存在观念和文化差异, 而CSR又具有强烈的情景依赖 (Halme et al, 2008;辛杰, 2010) , 因此, 有必要对国内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现有文献针对广西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现状及出路 篇8

社会责任会计自诞生以来, 不同的学者对他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划分, 这里笔者采用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即划分为对环境、员工、社区、产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五类责任。

环境责任作为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最初关注的内容之一, 如今已包含着更为广泛、综合的内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减小对水、空气、土地这些基本环境要素的污染, 还要对所在社区内的环境清洁程度、绿化程度、噪音分贝大小等进行控制, 旨在让企业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的同时, 鼓励企业主动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

对员工的责任又称人力资源责任, 在雇员与雇主的利益抗衡中逐渐形成完整的内容并得到重视, 主要指企业雇佣员工时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提供合理的工资及相应的福利, 在员工任职期间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自由择业权、参加培训学习等基本权利, 并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同时积极承担帮助国家促进就业的责任。

产品方面的责任主要指企业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严格控制次品率, 不以次充好。有完善的售后保障, 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及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

在对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中, “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供货商、销货商及政府部门。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对提供生产资源的社区进行回报, 还要承担对政府、投资者和供销商应尽的责任, 例如为社区营造更好的公共设施条件、按时交纳税款、合法经营、科学管理企业、诚实守信不拖欠供销商货款等。

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现状

(一) 法律法规不完善, 制度规定不健全。我国最新修订的《公司法》总则第五条“公司义务及权益保护”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我国《公司法》首次引入公司社会责任理念, 体现了我国《公司法》正在顺应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趋势。然而, 虽然《公司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都涉及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 但却基本上都只是指导性的纲领, 没有对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承担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做出具体而统一的规定, 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对履行社会责任敷衍了事。而政府发布的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也多是针对央企和上市公司, 很少有涉及中小企业, 导致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制度空白。

(二)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 而不是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导致企业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 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也限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例如经营者素质不高, 缺乏经营能力和长远眼光, 从而忽视了对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的人力资源责任、诚信经营的产品责任等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规模有限, 导致承担能力有限。同时, 效仿其他企业的随波逐流心理也助长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三) 披露成本大于收益, 动力不足。即使克服了社会责任披露的技术和人员难关,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仍然受到成本收益差的制约。我国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 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此外, 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仍然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政治热点词后, 便也成为了企业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重要途径, 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倾向于通过加大社会责任投资,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并且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来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协调, 从政府官员处寻求回报。企业进行政治寻租需要付出成本, 央企、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在寻租动机和寻租成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不同决策。

对于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和央企来说, 进行社会责任披露所产生的人力、资金等成本是不足一提的, 而披露带来的社会形象提升、商誉增值, 以及在政府部门的良好印象等回报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并让企业在一些政府招标项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 对于本就融资困难、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来说, 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成本, 尤其是人才引入、技术更新方面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相对来说带来的收益却不是很大, 所以进行社会责任披露的动力不大。

(四) 理论缺陷和会计人员的技术缺陷。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涉及人力资源、法律、环保等多个领域, 内容十分广泛, 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判断和操作, 所以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会计人员的缺乏是社会责任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阻力。除此之外, 社会责任中涉及的许多项目无法进行量化计量, 例如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很难被衡量出到底会给社会带来多少负面影响, 更不用说用货币进行计量。如今虽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指标分析体系构想, 但都不太成熟, 理论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小企业, 在理论研究上受到资金、人员等诸多因素限制, 自然要落后于上市公司和央企, 在中小企业任职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与上市公司和央企之间存在差距, 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发展也较为缓慢。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出路

(一) 制定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实际经验来看, 制定相关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 我国只出台了上市公司和央企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而对中小企业没有要求。因此, 应尽快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制度, 用以指导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使中小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法制透明化, 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承担一定的重任。

(二) 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是企业内在的、主动的、自愿的选择。因此, 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 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促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计人员和职工在根本上建立社会责任的积极思想, 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成立了社会责任计量委员会机构, 从事专门的调查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现状等有关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不足, 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更为缺乏。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 构建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 把社会责任会计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展开相关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到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实践中去。

(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会计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全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中小企业应多开展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培训, 邀请有一定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培训讲解, 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会计知识。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素养, 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而且要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加强自我知识的学习, 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专业素质, 理论联系实践, 向社会公开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11.

[2]赵荔雯.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 2013.

[3]刘建红, 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1.

[4]温素彬, 张建红, 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N].管理学报, 2009.6.2.

[5]黎文靖.所有权类型、政治寻租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一个分析性框架[J].会计研究, 2012.12.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障碍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中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从2012年7月底到10月初,我们发放了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9份,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川、福建、北京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居多,有139家;所处的行业以零售业为主,有103家;处于创业期的有56家,处于成长期的有128家,处于成熟期的有89家;普通员工有114人,基层管理者127人,中层管理者49人,高层管理者9人。根据以上的调查问卷,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的启示。

一、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障碍

(一)企业因素

1、企业经营成本的约束。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的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也不同,这次调查的私营企业中,零售业和批发业占了很大比重。零售业与批发业面临着租金、人力、水电、运输等运营成本大幅提升的多重挑战,给企业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企业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利润的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当企业经营业处于困难之中,只有3%的企业表示一定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放弃一些利益的增长,有31%的企业认为可能会这样做,有46%的企业认为不太可能,还有20%的企业表示不会那样做。可见,中小企业有一半多的企业不会牺牲自己的利润而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2、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限制。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创立之初,更多地是要投入生产,开拓市场,尽量快的回收资金。此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最大,而这时企业的资金也不会很充足,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很大。当企业处于发展期时,可以相应的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范围等趋于稳定,而此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限制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素质。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产品销量减少,设备面临淘汰,市场份额丢失等,此时企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努力想保住现有的利润,或者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而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各项额外支出,企业更加不愿意承担。

3、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缺失。

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资金少等因素的限制,经营的目标就是盈利并生存下去,企业人员不足,缺少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企业战略规划比较模糊,制定社会责任战略的企业就更少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22%的企业不清楚企业是否参加过光彩事业,39%的企业没有参加过光彩事业,30%的企业参加过光彩事业但没有具体规划,7%的企业参加过光彩事业且有具体规划。

4、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认知不一致。

在所调查的管理者和员工中,都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更多的是一些个人的想法,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调查的高层管理者中,有些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应注重保障员工权益,有的更注重盈利责任,有的则更注重守法经营和依法纳税责任。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可见,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每个人就会偏重于自己所注重的那部分。尤其是一个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之间、中层管理者之间、基层管理者之间、以及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之间,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就得不到好的效果,得不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而员工最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首先员工要求尽量多的满足自己在薪酬、福利、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员工才会关心企业是否认真履行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

(二)外部环境因素

1、缺少扶持政策。

目前中小企业中大概有10%的在升级,有20%左右的企业在转型中,大量的企业,60%到70%的企业现在则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在多数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时,企业管理者会把目光聚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逃避履行社会责任,节省成本消耗,连内部员工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使之满意,对公众的责任更会得过且过。

在我们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认为政府如何做才能促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中,选择“政策上予以帮助”占44%的比重。中小企业大多孤身奋战,没有依靠,由于众多原因,履行社会责任步步维艰。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历史演进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人员认为较好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帮助企业,政策上对企业进行扶持,企业自身进入正轨,生存不受威胁,才能更好的履行责任。

2、缺少激励措施。

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也可推进企业履行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一定的政策激励,企业经营者主动采取高企业社会责任度行为显然不现实。比如慈善捐款的税收政策就直接影响企业捐赠的热情。在国外很多税法明确规定,慈善捐赠部分的税可以在应税总额中予以扣除,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机制。比如,稍微改变一下收税政策,就可大大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据我们的调查中,68.13%的中小企业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能够主动的纳税,相应的31.87%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却只能说做的相对较差。中小企业在最基本的责任——缴税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可以推测出,纳税是中小企业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政府在税收政策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联系,相当于变相把对企业减缓的税收收入变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

3、媒体、公众、监督部门无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社会公众、媒体舆论及中介组织在“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的主导力量”所占比例过半。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所在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因素中的比例也不小。由此可以看出,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外部因素——公众、舆论和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也很大。

4、法律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包括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两方面。我国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主要分散在劳动法、企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无明确的界定和细分的法律,存在法律盲区。

二、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内部建议

1、将社会责任融入中小企业的发展中。

在部分中小企业的固有观念里,企业社会责任是很微不足道的,是企业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后才考虑的问题。但是,此种观念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现在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获得社会承认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计划,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首先,企业要规范自身行为,设置专人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不偷工减料,自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二,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薪酬计划,按时发放工资,避免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保护员工的权益。第三,企业要依法纳税,守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自觉保护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废料、废气,处理符合标准后,才可排放。第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企业的承受范围内,合理招收员工,努力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2、构建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顺利地执行取决于企业文化中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构建社会导向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行动一致,步伐协调。同时能够向消费者了解到企业的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文化,让消费者能够更好的接受企业的产品。构建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果,也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业界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构建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在日常行为中,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贯彻和落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以一种高度重视的态度提醒员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让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让员工能更好的学习领会公司文化。

3、经营者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员工的权益,保护环境,合法经营等。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承担社会责任,端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家也可以得到好的声誉,并带来利润的上涨,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这些荣誉和利润而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那样做,社会责任就会变质。

4、增强员工社会责任观念。

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增强社会责任观。基层员工能直接接触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所以要增强社会责任观念,时刻监督企业的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效率,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高层管理者身处企业的重要职位,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更要自觉增强法律观念,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5、制定质量监督与激励制度,保证产品质量。

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诚信,做消费者能够信赖的产品,因此企业有必要在企业内设立质量监督与激励制度,监督产品的每一个步骤,对产品进行抽查,检验质量是否达标。设立专门的奖惩制度,对于质量高、次品率低的员工,应加以奖励,相反对于质量差、次品率高的员工应及时纠正,严重的要按奖惩制度进行惩罚,比如扣除奖金等。

(二)企业外部建议

1、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政府应当通过立法部门强制性法律的规定、执行与监督,从外部强力推进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应完善立法制度,比如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比如,在《劳动法》中明确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统筹基金,并对不履行义务者追究法律责任;在《环境保护法》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强力治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政府也应当积极地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减税、贷款优惠。政府可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根据指标考察企业履行情况,然后在税收和信贷方面进行相应优惠。评选承担社会责任好的企业。这个企业连续几年获得优秀商户,可以对其提供减免税款待遇。将承担责任的行为积累质变为实际的利益。同时,对于侵犯消费者、员工权益的企业,政府应该加大查处力度,使得违法的企业花费高成本处理违法带来的后果,让中小企业了解,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带来的收益。给中小企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2、推进社会责任运动。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除了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外,消费者的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宣传方式,培育消费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维权意识与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借助法律和社会舆论的手段来为自己和广大的消费者争取合法的权益,进而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3、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目前,中小企业很难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竞争优势,很难感受到社会大环境下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影响。政府可以广泛宣传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不仅针对企业,而且要向公众宣传CSR的内容,营造公众舆论的氛围,通过公众监督、政府倡导,提高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易开刚:《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郭毅:《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推行模式研究》,《求索》,2011年第5期

社会责任中小企业 篇10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是件困难的事情。对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须建立在对责任概念的准确把握上,简单地说,责任是分内必须做的事情(法律、职业要求)和分外应该做的事情(道德要求);不做就要承担后果。斯蒂芬·P罗宾斯(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在笔者看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其中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义务,企业必须承担,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该承担。历史地看,企业往往迫于社会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也往往外在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约束的作用。

德鲁克(1987),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个法律的问题和简单的立法过程,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最基本单元组织,他们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器官,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创造社会价值,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其社会性的组织作用之需要,是企业保持和发展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之需要,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的需要。中小企业在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我们并不否认中小企业在能力、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但现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内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的,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定位和一种必须担当的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会存在履行的方式差别,并不存在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说法。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时,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有限,其主要目标是企业生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维持生存方面,更多地要承担法律责任与经济责任。

二、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企业家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经营理念决定企业的整体态度和行为。企业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公司的创新与风险行为,有助于公司获取新的竞争能力,并提高公司的业绩水平。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下,以最能动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熊比特(193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即创新精神。在熊比特眼中,企业家精神代表着一种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品质,企业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所有界定中,其共同具有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与风险承担精神。首先,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倡导者,是创新组织者和激励者,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职业化企业家不仅要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还要积极诱发和引导市场的新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他们是“创造性的开拓者”,是“建设性的管理者”。其次,企业家还需具有风险承担精神。企业家之所以必须富有承担风险的精神,是由企业家面临的环境以及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包括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及时效性。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关系分析

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取决于企业家精神张扬所带来的能力的提升程度;企业家精神属于企业智力因素,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成色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伦理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伦理的理论范畴,也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两者共同的伦理基础,逻辑地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企业要有所有者,否则就不可能有企业。顾客是企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员工是企业主体,员工素质越高,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高,也越容易对企业形成忠诚。企业要有供应者,企业不可能所有原材料、零部件都自己生产,不可能所有技术都自己开发。企业要面临竞争,离不开竞争对手的合作,还要有政府、社区、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社区和公众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可以说,企业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经济学理论也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建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无论是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还是其他企业家精神,他们都是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创新为例,创新的源泉与归属都来自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众多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并预计到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企业自身运作,并与政府监管机构相处融洽,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比较了解,与社区的互动有效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幸存者。企业是企业家精神的投射,是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化。德鲁克(1987)认为,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企业管理需要设立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八个方面的目标,八个目标之间应该达到平衡,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管理需要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为支柱。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商业惯例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企业家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驱动器,企业家个人因责任而生活的更加精彩,企业也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展和成长得更快。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精神支柱,企业家必须具备强烈的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心态,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的主人,还应是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对整个人类、整个国际社会做出或准备作出贡献的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企业经营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相适应已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进程中,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法定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道德的底线,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也就是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好诠释的时候。企业要做一个社区合格公民,关注环境的保护,量力而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积极参与一切与人有关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一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提出,企业的增长不等于发展,企业不仅要通过竞争的胜利获得增长,还必须在竞争中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主动承担了对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会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只有企业家和企业有了社会人格的时候,才会有一个健康心理去对待社会,不会有投机心理,不会有取巧、假冒伪劣来讹诈社会利润的心理,才会更加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加丰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三)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大批企业家的涌现,而企业家不断涌现的前提是企业家精神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促使中小企业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企业家自身特有的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载为标志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对于企业家群体而言,企业家精神展现的是这个特殊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职业属性。企业家精神象征着一种与普通人明显区分的个人禀赋,不仅仅体现为财富的多与寡或地位的高与低,这种禀赋使得企业家自然成为社会福利增进的主要承担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强大动力。

企业家精神具有诸多功能。首先,企业家精神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作为衡量企业经营者是否是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企业家选择和任用机制上具有指导意义,它也能够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潜力,使之以最佳的状态投身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使之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社会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其次,虽然企业家精神代表的是企业家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但它对其他领域、其他的社会群体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究企业内部而言,企业家精神的奉献精神对企业推行社会责任制度是一种催化剂,企业家精神可以推进社会责任制度系统化。最后,企业家精神其实也可以被看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体现的是企业家的优秀品质,这对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家的带领下,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使企业生存、发展、繁盛。在此前提下,企业更愿意自律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个体成长中的精神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因素与外部激励约束的环境相互作用,它对其他各因素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企业家素质、能力及其成长必然受到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形下,企业家精神直接决定了企业家把握企业创新和寻找潜在机遇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这就间接地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从而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自律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基于创新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的耦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小企业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创新是中小企业应付竞争、发展壮大的责任。目前,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看,企业技术水平偏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共性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融资创新。从西方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小企业发展所依赖的是它们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一种不同于大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如果总是受一定的固定模式制约,最多只能取得与其他企业相同的业绩,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创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不要把创新神秘化,不敢轻言创新,也不要把创新庸俗化,把每件事每个行为都说成是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变革,勇于探索,创造新价值,创造新客户,进而创造新财富。一般而言,与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对于立志成长,追求成功的中小企业而言,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创新其实是一种责任,这在后危机时代尤其明显。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是企业家角色的本质规定性,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对自身价值和使命的自觉,企业创新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信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往往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不是缺乏企业家,而是缺乏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条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全身心投入,只有当创新成为广大企业家内心对卓越人生价值的主动追求时,才能有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创新活力的保持,才能够在既有条件下取得卓越的创新成果。

四、结论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通过张扬企业家精神、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增强企业实力,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现实可能性。企业家精神直接决定了企业家把握企业创新和寻找潜在机遇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发展壮大,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自律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当然,无限制地张扬企业家精神也会矫枉过正,加大加深企业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下与未来的矛盾,唯有以社会责任为限度,制约企业家精神的肆意张扬,放可实现企业自身的和谐有序发展。各个中小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应该量力而行,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有效地平衡两者的关系,使中小企业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敏.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及道德问题[J].经济研究探索,2000(3):30-31.

[3]聂伟.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188-190.

[4]彼得.F.得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周祖城.基于卓越伦理的竞争优势.南开管理评论,2002(2):59-62.

[6]BSR.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Introduction t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an Francisco,1998.

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浅析 篇1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25-02

目前,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世界整体的环境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成为社会各方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去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去引导、甚至是去创造。企业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去创新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1.1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对其管理及绩效有直接影响因素,它对管理者有一种约束力量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企业内部环境包含三个基本因素:使命,资源和文化。

①使命。即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任务以及自愿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②资源。企业为了进行业务活动,实现其使命和目标,必须有各类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资源的拥有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其拥有的竞争力。

③文化。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企业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因子的企业文化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制度规定、员工管理等方面不断地提醒管理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减少管理者在面对承担社会责任选择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2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因素。所谓政治法律因素,就是执政府采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计划、决定等手段,从宏观上调控经济的行为。如果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保证其一切活动都在其范围之内。只有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其发展才能收到合法的保护,有利于其长期的发展。

②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金融运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劳动就业、物价水平等多种宏观经济因素,它们同政治法律因素紧密联系,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一系列的经济因素,适时调整战略使企业的发展顺利。

③社会文化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和文化方面的因素。前者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测算、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民族结构、地域结构等。后者有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消费倾向、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巨大影响,自然应受到企业的关注。

④技术因素。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是否掌握先进的技术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能否抢占市场先机。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空前提高,某种新产品问世可能立即淘汰另一种产品而使某企业破产。

⑤自然因素。这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大气质量、水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

2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就是说,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主动履行环境友好并承担对员工以及利益相关者,至少不应损害他们的利益。

①利润最优化而非最大化是企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利润最优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企业存在于社会的意义和使命所决定的。企业能立足于社会,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社会所接受或所承认。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任务,只有有了经济效益,企业才有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才有存在的价值。。

②企业社会责任是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就涉及到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其一,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仅表现为工资和福利费用,但实际生活中,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聘用或雇佣的原则、标准、程序就反映着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观念。因此,企业不能只关心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还必须重视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其二,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而与社会发生关系。在企业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主要是由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而建立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商品和劳务是联结企业与消费者的中介和纽带,引出企业对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核心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的实质内容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有责任使消费者从消费其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其三,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企业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四,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重视社区利益也是企业永恒的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企业作为社区的居民,在社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凭借社区实现其经济目标,自然也应当尽社区的社会责任。

3企业要通过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来促进企业的

发展

作为企业应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其承担社会责任两则之间并不矛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即在企业现有的内外部客观条件下,充分发挥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技术、节约资源最大程度的适应和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使公司的经济效益达到更大,并使投资者、客户满意,使员工得到满足,不但促进企业发展还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

①让企业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目标是一致的。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种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第二种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最后一种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究其原因,只要在于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不同,因而在测算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是使用的标准就不同,并且在数据和样本选择上也有差异,从而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们假设企业绩效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收益(R),企业的收益则取决于企业的收入(I)和费用(C),即:R=I-C。企业的收入越多,费用越少,企业的收益就越多,企业的绩效也就越好;反之则企业的绩效也就越差。企业的收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企业的费用有两块组成,一是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原材料和员工工资,二是交易费用,则只要取决于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时遭遇到的抵抗程度的大小。

②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去。明确了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很好的承担这些责任,现在许多企业热中于通过“慈善秀”来提升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而员工、消费者的利益要求则被无情的抛在一边,最近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许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毫不留情的采取了裁员政策,对其员工的生死置之不理。而要改变企业消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必须的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入手,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去。

③为了使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把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合法的联系在一起。

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企业要关注和维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鞍山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篇12

截至2013年6月末, 鞍山市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52646家, 照比去年同期数量有所增加, 增幅达到0.81%;创造企业利润2697073万元, 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7%;贡献税收955692万元, 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01%;提供了就业岗位1017240个,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鞍山市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自发承担的对市场伙伴、社会群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对股东、债权人、顾客、雇员、政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摒弃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的理念, 强调在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收集鞍山市中小企业在对员工、社会公众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方面的相关信息,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2.1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情况

2.1.1 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多数中小企业对于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持肯定态度, 其中50%非常赞同, 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 中小企业也不例外;有20%企业虽然赞同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又认为受相关条件制约中小企业实际履行社会责任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有18%被调查企业持反对意见, 其中比较不赞同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是, 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体系不完善, 履行社会责任有很多障碍;又有12%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因此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持反对意见。

根据调查, 不同规模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存在差异, 小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愿偏低, 中型企业相对高些, 说明小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受到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2.1.2 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

根据调查发现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由多样化, 其中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更好的创造利润及应对社会、法律、政府的压力是被调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而部分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树立企业家良好形象和应对竞争对手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大。

2.1.3 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影响的认识。

根据调查, 企业对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比较一致, 认为社会责任包括盈利责任、保护员工权益责任、守法经营和依法纳税的责任、保护环境和顾客权益的责任及公益慈善责任五个方面。同时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 减少当前利润, 但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并且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能力。

2.1.4 制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因素。

在被调查企业中, 过半数企业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并且自身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恶性竞争的存在及监督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制约因素。 (见图1)

2.2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能否维护好员工的利益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该注重员工各方面的利益, 以获取更好的人力资源, 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据调查, 近2/3的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内部培训和在职教育。数据显示, 有83%的企业已经与全部员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 有62%的企业为所有员工提供了养老、医疗和失业社会保险, 但多数企业对于向员工提供的薪酬在本地是否具有竞争力持不确定的态度。此外, 虽然大多数企业对于员工安全生产很重视, 但是如何具体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服务操作流程又很茫然。

2.3 企业对政府、公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使用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 就应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做出贡献, 对社会做贡献应该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应追求的企业目标。被调查企业基本能做到依法纳税, 少数个别企业偶尔存在拖欠税款事后补交的情况, 但是被调查企业不存在经常拖欠税款的现象。此外, 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1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为解决鞍山市就业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能力并且能够积极支持鞍山市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过半数的企业参加过公益活动, 进行过捐赠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但是只有个别的企业把参加公益活动和慈善捐赠作为经常性活动来开展。

2.4 环境保护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比较重视, 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近70%的企业能建立环保制度并实施。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产品及原材料是否达到环保及如何认定是否环保缺乏科学标准。如何减少排污, 减少排污到何种程度又缺乏正确的判断。

2.5 能源保护方面

从图2可以看出, 被调查企业普遍存在能源保护意识较差及能源保护关注度偏低的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避免污染环境, 并且企业应努力降低能耗, 节约资源, 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加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鞍山市中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缺少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动力, 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观念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认识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营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 多组织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知识的培训, 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3.2 完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需要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保障, 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 相关的立法主要有《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等, 应进一步加强上述立法中有关社会责任的建设, 并切实贯彻实施, 以加大其保护劳动者的力度, 真正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推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激励政策

为了调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可以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资源分配的标准来考核中小企业,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 如给予适当的减免税或贷款利息优惠政策, 从而引导企业把社会责任列入自身竞争优势中, 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不断发生,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部分中小企业唯利是图, 放任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已对社会产生危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以鞍山市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 对鞍山市部分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出我市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玉龙.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J].学术纵横, 2008 (7) .

[2]康娜, 刘晓静.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文献综述[J].企业文化, 2010.8.

上一篇:金融机制下一篇:生产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