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D系统(共7篇)
TDD系统 篇1
0引言
近两年来,关于3G系统在中国商用进程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3G系统相对于2G来说,其频谱利用率更高,同时可以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业务,因此,尽管目前3G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3G取代2G是必然的趋势。在我国,现有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覆盖良好的GSM网络,3G网络的建设要依托2G网络,以降低建网成本。为了提供业务的连续服务能力,必须在城区实现3G的连续覆盖,而全网络的连续覆盖,则由2G网络提供。因此,GSM与3G系统的切换,是2G运营商必须面临的问题。
1) 什么是切换
所谓切换就是在移动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呼叫有可能从一个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载波切到另一个载波,从一个基站切到另一个基站,甚至从一个系统切到另一个系统。要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就必须要采用高质量的切换方式保证切换的成功率。切换的成功率是衡量一个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切换分为系统内切换和系统间切换。本文主要讨论系统间切换。
2) 什么是测量
测量有空闲模式下的测量和连接模式下的测量,与切换相关的测量主要是连接模式下的测量。连接模式下,UE在切换之前通过相关测量,对测量报告结果进行过滤,并将测量报告发送给网络和高层。网络会根据测量报告的结果作出适当正确的判决,因此测量的准确与否将对切换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系统间测量。
3) TDD-GSM系统间切换测量的必要性
GSM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优化,已形成覆盖完善、运行稳定的网络。从投资成本和市场需求角度考虑,TD-SCDMA建网初期可能会引入网间切换。例如,利用TD-SCDMA网络进行热点覆盖,由于覆盖的不连续性导致空洞;TD-SCDMA对于一些室内环境没有覆盖,可以暂时利用已有的GSM/GPRS网络代替覆盖;根据目前农村地区的业务以话音为主特点,暂时利用GSM覆盖作为TD-SCDMA网络扩展,对于上述情形都会在两网覆盖交界处发生TD-SCDMA与GSM/GPRS的切换。可见,系统间切换作为移动性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避免。
1功能性描述
1.1系统间切换算法实现
TD-SCDMA向GSM/GPRS的系统间切换与系统内的切换不同。由于TD-SCDMA和GSM/GPRS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所以表征通信质量的导频接收功率门限值应该有差别。另外基于覆盖的系统间切换时,只有当源3G小区质量比较差,而目标2G小区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考虑切换,原因在于向2G系统的切换会导致UE在原3G小区中可以享受到的高速率、多种组合的业务不能申请。系统间切换可能还会有基于负荷的需求,但是考虑到目前设备实现的复杂度和可行性,本文主要针对基于覆盖、单向(TD-SCDMA向GSM/GPRS)的系统间切换算法进行设计。
1.2系统间切换算法基本原理
当UE由TD-SCDMA小区向GSM/GPRS小区移动时,通常可以利用接收导频功率信息估计UE移动的趋势。当源小区的PCCPCH RSCP降低,而邻小区的GSM Carrier RSSI增大时说明UE正在向TD-SCDMA和GSM/GPRS的小区交界处靠近,当UE移动到交界处时会在一段时间T内持续满足下面的条件:
undefined
(1)
如图1示,UE需要在t1之后同时对源小区和邻GSM/GPRS小区的导频进行监测,获得GSM Carrier RSSI和PCCPCH RSCP的测量结果,并在t2时刻向网络端上报测量结果。
此时,需要进行系统间切换。其中考虑到设备的负荷,算法实现中可以选择3A事件触发的测量报告准则。
如果源小区的周围有多个GSM/GPRS小区,则需要建立GSM/GPRS目标小区列表,列表中目标小区按照GSM Carrier RSSI由高到低降序排列,且每个目标小区的GSM Carrier RSSI必须满足:
GSM Carrier RSSI≥AddGSMTH (2)
其中,AddGSMTH为门限值。如果源小区的周围既有TD-SCDMA小区,又有GSM/GPRS小区,则生成TD-SCDMA目标小区列表和GSM/GPRS目标小区列表,总的目标小区列表为图2:
将所有GSM/GPRS目标小区安排在TD-SCDMA目标小区之后,即当系统内有小区满足切换条件时优先考虑系统内切换,否则才会进行系统间切换。
1.3系统间切换发起的条件
系统间切换从设备开发和协议实现的角度考虑需要设置开关和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1) 需要在操作维护设置系统间切换算法开关,该开关与网络规划和测试需求有关系。
2) 系统间切换判决中UE的业务要求(与GSM/GPRS系统的支持程度有关系):
a) UE只有0~1个CS域的业务;
b) 或者UE只有0~多个PS域业务;
c) 或者UE有0~1个CS域的业务+0~多个PS域业务;
且不同业务类型的最大保证比特速率要求小于等于data-TH,默认取值会话类和流类为data-TH=43.5 kbps,交互类和背景类为data-TH=0 kbps;
(3) UE支持GSM的双模终端。
2目前的研究状况介绍
通过大量的研究,目前对系统间切换测量过程主要进行了算法流程的设计,切换测量控制过程的设计,如下:
2.1系统间切换算法流程
系统间切换过程主要包括系统间切换测量控制过程、系统间切换判决过程(判决算法和目标小区列表生成)、系统间切换执行过程。
切换算法接收到的测量报告包括1G、2A、3A或者RLS触发并携带的测量结果,其中可能引起系统间切换的测量报告包括3A事件和RLS触发并携带的测量结果。切换算法接收到这两种测量报告中任何一种,都会在系统间切换算法开关打开的情况下,考虑是否向GSM/GPRS系统切换。假如同RNC内的TD-SCDMA目标小区资源配置不成功、或者无TD-SCDMA目标小区存在,但是在目标小区列表中存在GSM/GPRS目标小区,则判决进行系统间切换。
与TD-SCDMA系统内切换时目标小区列表生成类似,只是需要在测量报告存在“Inter-RAT measured results list”时,添加符合要求的GSM/GPRS目标小区,并认为GSM/GPRS目标小区的优先级低于TD-SCDMA目标小区。
向GSM/GPRS系统切换的执行过程包括:对于CS域或者CS域+PS域存在信令连接、业务的UE,执行Inter-RAT handover from UTRAN过程,即系统间的重定位过程;对于存在单独PS域信令连接、业务的UE,执行Inter-RAT cell change order from UTRAN过程,即网络端触发的小区重选过程。”
2.2系统间切换测量控制流程
系统间切换过程中还需要添加系统间切换算法开关和考虑UE能力查询的过程,建议放在测量控制流程中考虑,如图3:
根据小区规划的结果或者测试的要求,设置系统间切换算法开关。如果该开关打开且RNC获取到UE具备支持GSM能力,则对进入CELL_DCH的UE发起系统间切换的测量控制过程;否则,不会发起系统间的测量控制,也就意味着不会向GSM/GPRS系统切换。
RNC需要根据UE CAPABILITY INFORMATION中的相关信息,UE radio access capability>UE multi-mode/multi-RAT capability>UE multi-mode/multi-RAT capability>Support of GSM,最终获取“Support of GSM”能力,如果为TRUE,说明UE支持GSM。
UE能力中添加支持GSM频段能力的指示,原因在于目前CS域业务向GSM/GPRS系统切换消息HANDOVER FROM UTRAN COMMAND中仅支持GSM/DCS 1800 band或者GSM/PCS 1900 band。
3进一步的工作
上文已明确指出了系统间切换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以及系统间切换测量的控制流程,但并未涉及如何设计/优化系统间测量以满足协议要求。UE的系统间测量是系统间切换的一个遗留问题。在FDD中可以采用压缩模式来解决,但是对于TDD系统来说,UE的系统间测量并没有更多的保障机制。因此,在一些情况下UE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系统间测量。下一步的工作研究主要从空闲时隙着手,需要研究相邻TD-SCDMA小区相关的测量量和相邻GSM小区相关的测量量,研究通过测量如何实现从TD-SCDMA系统向GSM系统的切换,这些测量包括TD-SCDMA中的空闲时隙,相邻的GSM小区的测量条件等,通过优化TD和GSM系统间测量来更好的满足协议要求,提高系统间切换的成功率。
摘要:介绍了TDD-GSM系统间切换测量的基础,实现原理,特性需求。系统间切换测量主要针对测量量的选择、测量的可行性和测量的报告准则进行说明和讨论。
关键词:切换,测量,TD-SCDMA,GSM,空闲时隙,3A事件,RSCP,RSSI
参考文献
[1]Haardt M,Klein A,Koehn R.The TD-CDMA BasedUTRA TDD Mode[J].Communications IEEE Journalon,2000:167-186.
[2]3GPP TS 44.018 V4.15.0“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GSM).
[3]HHCCX Fan,WW Lu,China’s Perspectives on 3G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Beyond:TD-SCDMA Technol-ogy,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4]李世鹤.在GSM网络中使用TD-SCDMA—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的方案建议[J].通讯世界,1999(3).
[5]李小文.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6]李方伟,曾庆德.基于GSM的TD-SCDMA网络演进方案[J].现代电信科技,2000(4).
[7]张威.GSM网络优化-原理与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周寰.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J].移动通信,2001(2).
TDD系统 篇2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晶体振荡器是射频部分必不可少的器件,而且晶体振荡器的精度直接关系到了射频系统的性能。但是由于时间或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变化,晶体振荡器常常出现老化、衰减的现象,导致其实际输出频率和标称输出频率就会产生偏差,因此引入AFC系统十分必要。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AFC实现方式,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通滤波控制特性的AFC系统,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AFC实现方法,文献[4]对AFC理论和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D无线通信系统已有器件加上程序的方法,实现了基于软件的AFC系统,补偿实际输出频率和标称输出频率之间的偏差。与上述其他几种方法相比,该方法实现简单,没有过多引入硬件模块,能够很好的节约成本,并且由软件方式实现,方便以后更改和调节。
1 AFC原理及现有实现
AFC,即自动频率控制,主要用于电子设备中稳定振荡器振荡频率它利用反馈控制量自动调节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使振荡器稳定在某一预期的标准频率附近。
自动频率控制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5]。
其中,标准频率源的振荡频率为fi,压控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fs。在频率比较器中将fs和fi进行比较,输出一个与fs-fi成正比的电压ud。ud作为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电压,使压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fs趋向于fi。
2 基于软件的AFC系统实现
TDD无线通信系统上必然存在精确度很高的定时信号,此外MCU作为射频系统的控制单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提出的方法正是利用上述两种现有资源来实现AFC。
该方法中由MCU上的计数器模块测量压控振荡器振荡次数,测量定时时钟由TDD系统精确度很高的TDD帧长(10ms,假设值)给出,根据计数器测量数值与标准值比较得到电压调整值,再通过I2C接口将电压调整值传送至DAC模块,DAC按照该值产生AFC控制电压来调整压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6],其简化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与经典AFC系统相比较,该方案有以下优点:由软件实现易于升级;只引入了一个DAC模块,节约了成本;实现方法简单,系统性能改善显著。
假定压控振荡器的频率为KM,频率控制范围为±gPPM。此外,在该方案中,还需要确定AFC系统的三个关键参量:
(1)定时信号的选择
由于系统为TDD系统,所以系统中肯定存在精确的定时信号,假设定时信号为10ms信号。
(2)定时时长的确定
定时时长的选取根据需要的压控振荡器输出频率的精度和定时信号的抖动确定。如果需要控制精度为nPPM,而定时信号的时钟抖动大约是mus,则最小的定时时长的计算公式为:
假设该系统中,TDD定时信号的时钟抖动是50ns,那么将晶振抖动误差控制在0.05PPM之内的最小定时时长T为:
(3)控制电压策略
在T时间内利用计数器对晶体振荡器震荡次数计数,假设实际震荡次数为A,而标准震荡次数为B。如果计数结果值A大于B,说明晶振偏快,需要减慢晶振频率,两者相减得出偏差值ΔD,从而可以计算出晶振偏移率Δf=PPM,其中D为在晶振频率偏差为gppm时的计数器偏差。
控制字改变量为:ΔC=Δf*P,P为每PPM需要调整的控制字。
需输出控制字为:C=C0-ΔC,其中C0为初始控制字。
然后通过DAC模块将该值转化为控制电压调节压控振荡器频率,一次AFC过程结束。
反之,如果计数器模块计数结果值A小于B,说明晶振偏慢需要提高晶振振动频率准确值减去当前计数器值得出偏差值,相应地可以计算出晶振偏移率Δf=ppm,控制字改变量为:ΔC=Δf*P,结果输出控制字为C=C0+ΔC。
目前DAC模块分辨率可达到16位,可以用来精确控制调节电压。可见,该系统可以在精确度很高的前提下实现AFC。
3 基于软件的AFC处理流程
基于软件的AFC的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相比传统方式的AFC系统,采用软件方式实现的AFC系统显然更具灵活性,只需更改单片机软件就可实现系统的调节,无需更改硬件,跟踪效果也很好。而且该方案利用TDD系统中现有器件实现,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参考文献
[1]胡修林,胡磊国,汤晓丹,等.DSSS数字接收机的AFC算法及其实现[J].电子工程师,2004,30(5):15-18.
[2]郑生华,王冰,弋稳.一种新颖的基于低通控制特性的AFC系统[J].现代雷达,2001(6):47,55-56.
[3]石雄.基于DDS技术的自适应米波雷达自动频率控制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04,30(2).
[4]Xu X.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Theory and simulation[J].Au-tomation and Logistics,2008.ICAL200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1-3 Sept.2008:1785-1789.
[5]钱聪,陈英梅.通信电子线路[M].北京市: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20-222.
TDD系统 篇3
Telematics (Telecommunication Informatics) 是指应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车载移动通信导航信息系统, 简称移动信息系统[1]。它以无线网络的语音、数字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平台, 通过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网, 向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位置信息、交通信息、最佳路线、事故紧急救援、远距离车辆诊断和互联网服务等。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 (ITS) 的快速发展, Telematics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各区域的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推出了Telematics业务。全球Telematics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Telematics系统是北美地区通用汽车 (GM) 公司开发的On Star系统以及欧洲正在实施的e Call系统。北美市场的Telematics市场应用主要以安全及防范服务为主。在欧洲, 现有的Telematics应用以车辆导航装置和交通信息为主, 紧急救援及安全业务也在迅速发展[1,2]。
2010年中国物联网大会正式提出了“车联网”的概念, 车联网是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将各汽车终端联系起来, 实现汽车之间互联沟通及管理平台与车辆间信息交互的网络。自2009年3月25日, 由汽车厂商主导的telematics服务在中国正式商用。进入2010年, 自主品牌生产商接过了接力棒, 同年4月, 上汽荣威350上市, 配备telematics系统。目前国内主流车厂, 比如长城、奇瑞、东南、以及长安等均已有推出类似车联网服务的产品。
TDD-LTE (Time Division Duplex-Long Term Evolution) 是中国移动主推的4G (the 4th Generation) 通讯技术, Cat6版本的理论下行速率最高达300Mbps, 2013年12月工信部将TDD-LTE网络的正式经营许可发放给了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 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了4G时代, 相比较3G网络通信技术, 4G最大的特点就是超高的网络速率。车载Telematics系统, 借助高速网络速率, 将带来更多的全新的创新性应用体验。
1、车联网系统架构及服务内容
1.1 车联网系统架构
车载Telematics产业链包含汽车厂商、车载Telematics终端盒提供商、TSP (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 服务商、移动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种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等组成。车载Telematics系统简称车联网系统。车联网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分车身部分和其他部分。车身部分主要包含T-BOX终端盒, 音响 (或导航主机或显示屏) , 车身控制器单元。其他部分包含装载APP应用的手机、TSP服务台以及基站等。
1.2 车联网系统服务内容
车载Telematics系统作为车联网的系统的核心, 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借助于4G技术、车载显示屏的操作界面、以及运行在显示屏上的App程序, 以及WIFI功能的开发, 车联网系统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仅仅导航、车身和安全相关的应用, 延伸到了互联网、保险和生活服务等应用。Telematics系统主要的服务内容包含车身应用、电话与安全、导航相关服务、网络相关服务、信息服务功能几大类, 如图2所示。
1.2.1 车身应用
T-BOX内设计两路高速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收发器模块, T-BOX通过两路CAN总线与车身上其他电子模块相联系。一路高速CAN做一般的数据交互用;另一路高速CAN用做车身安全数据的传送。通过系统的两路高速CAN以及通讯模块, T-BOX能实现车身的以下应用:
(1) 通过CAN网络能实现对车身上其他电子模块的诊断功能, 将其他电子模块的一些参数信息, 通过CAN网络传送到T-BOX, 再通过4G模块网络, 传送到远程服务器端 (比如4S店或车厂售后服务部门) , 能远程诊断分析模块的故障信息。
(2) 通过CAN网络, T-BOX能获取车身的一些信息 (比如油量、温度、行驶里程等) 。
(3) 通过CAN网络实现对其他电子模块的系统固件的升级。升级包通过TSP下发到各个T-BOX单元, T-BOX单元再通过CAN网络连接到待升级的电子模块, 实现系统固件的升级。同时, 也能实现T-BOX自身固件的升级。
1.2.2 电话和安全功能
T-BOX借助于音响 (或导航) 主机的显示屏, 能操作拨打一般的任意号码的语音电话, 也支持来电接收或者拒绝。同时, 借助于安装在车身的按键模块, 可以拨打e-call (Emergency call, 即紧急呼叫电话) , b-call (Breakdown call, 即道路救援) 电话。e-call和b-call均是分别拨打指定的电话号码, 这两个电话号码预先设置在T-BOX里, 可以在4S店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做修改。系统支持双向的语音通话资讯, 短信收发功能。
当装载T-BOX的车子发生碰撞时, TBOX将自动触发报警, 自动拨打TSP电话, 同时会发送当前位置信息到TSP。TSP服务人员接通电话, 或回拨电话确认事故。并会将相应位置信息发送给救援人员, 启动紧急救援。
通过T-BOX内的加速度传感器芯片, 能实现防盗功能。当汽车熄火后, 如果发现车子被盗时, 有超过预设阀值的震动发生, 系统将自动传送位置信息以及报警信息到TSP, 同时, 会下发短消息到驾乘人员。
1.2.3 导航功能
通过内置于T-BOX的定位模块, 系统接收GPS/北斗卫星信号, 获得T-BOX (即车辆) 所处的位置信息。通过音响 (或主机) 显示屏, 显示位置信息。也可实现导航功能。
导航功能均需有人机交互界面, 一般通过车身中央显示屏单元或音响 (导航) 主机显示屏进行操作。通过运行在主机上的应用软件, 能实现一键导航的功能。即用户在车内按下按键, 接通TSP服务中心, 由坐席代表根据用户需求查找目的地, 并发送到车辆 (车机) , 方便用户导航。
1.2.4 网络相关
T-BOX通过USB与中央显示屏或音响 (导航) 主机连接, 用户通过中央显示屏的人机界面, 实现上网功能;同时, 通过内置于T-BOX的WIFI模块, 在车内或周边形成的WIFI热点, 驾乘人员能较方便的使用手机, 连接到T-BOX的WIFI热点, 再通过4G网络连接到互联网, 实现车内的一个局域网上网功能。
通过运行在音响 (导航) 主机上的一些应用软件以及TSP的信息推送, 能实现更多的针对车载场合的特定应用 (比如天气预报、周围景点信息推送、在线新闻、在线音乐、股票信息等。
1.2.5 信息服务功能
T-BOX在实现车身安全、语音及导航等主要应用功能外, 还能实现很多的增值服务, 比如语音播报功能、邮件接收、航班以及车票的预定、周边酒店和餐饮信息推送及预定, 以及对驾驶人员的驾车习惯分析, 作为下一年车险的购买的参考等[3]。
2、T-BOX系统设计
根据车联网系统在车身应用、电话和安全、导航。网络相关以及秘书功能等的应用, 设计T-BOX平台系统。T-BOX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含:无线通讯模块、导航或定位模块等、WIFI模块等、按键触发模块、音频处理模块、CAN通讯模块和电源模块等。一般是通过CAN (或USB) 接口, 与车载导航娱乐系统显示屏或车载中央显示屏通讯, 实现人机互动。
2.1 T-BOX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T-BOX硬件平台基于双处理器架构设计, 一片基于Cortex-M3的MCU芯片和一片基于Cortex-A9的内核的CPU芯片组成。T-BOX平台系统的硬件架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处理器系统、4G通讯模块、定位模块、WIFI模块、电源部分、音频处理部分、按键处理、CAN通信模块以及传感器模块部分组成。下面介绍主要的几个功能模块:
2.2 4G通讯模块
4G通讯模块选用的基于美国高通公司的MDM9215基带芯片为核心的通讯模块, 包含了TDD-LTE、FDD-LTE、HSPA+和GSM四种制式, 能兼容移动、联通和电信的等运营商的通讯要求, 通过更换内置SIM卡, 替换成不同的运营商。
TDD-LTE包含的频段分别是:频段38、频段39、频段40和频段41。
FDD-LTE包含的频段是:频段1、频段3和频段8。
HSPA+包含的频段是:频段1、频段2、频段5和频段8。
GSM频段包含:900MHz和1800MHz频段。
T-BOX系统里的CPU通过USB接口, 与4G模块通讯, 实现上网、电话以及对4G模块进行控制。
2.3 导航和定位模块
导航和定位模块实现导航和定位功能。系统选用带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北斗和伽利略功能的定位芯片。通过对导航模块内部寄存器的简单配置, 能实现GPS加北斗, GPS加伽利略功能的导航定位功能。通过GPS加北斗双定位技术, 定位精度和定位速度均比单GPS定位或单北斗定位有改善。
2.4 处理器系统部分
处理器部分包含两颗处理器芯片, 一颗是内含CortexM3的MCU芯片, 最高主频80MHz, 另外一颗是内含Cortex-A9内核的CPU芯片, 最高主频达800MHz, CPU芯片外扩DDR3存储器芯片, 以及Flash芯片, 构成处理器最小系统。WIFI功能、上网功能、与4G通讯模块交互功能、导航和惯导的相关算法均在CPU里处理。MCU模块主要用来做电源管理、与车身接口信号处理以及CAN通讯接口。MCU和CPU之间通过SPI接口实现互联。
2.5 WIFI功能模块
WIFI模块选用的是包含2.4GHz和5GHz双频段的的模块, 采用单一天线的接口, 通过SDIO接口与处理器相连。最高速率达150Mbps, 最大允许8个用户接入。
2.6 T-BOX系统平台软件设计
T-BOX的系统软件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工作状态和待机状态处理。系统初始化主要完成系统电源加载、寄存器的配置、软件加载等, 随后根据车辆状态 (是否在ACC ON状态) 选择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还是进入待机工作模式。当处于正常模式时, 所有的T-BOX已设计的应用均能正常开启。当系统在低电流工作模式时, 此时大部分功能均处于关闭, 仅有少部分预定义的与安全相关功能处于中断检测状态, 比如碰撞检测、e-call电话、防盗监测等, 在低电流工作模式时, 系统一旦监测到有类似中断事件发生, T-BOX系统自动唤醒, 切换到正常工作状态。
3、总结
本文在简单分析了车联网系统的主要架构及服务内容基础上, 设计了一套T-BOX平台产品。该平台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 做功能的相应的增加和裁剪, 即可衍生出不同的T-BOX产品。该平台已在公司应用项目上被实际设计成多款T-BOX产品。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 作为车联网应用最基本的硬件载体, T-BOX将称为车载标配电子单元。同时, 车联网应用将会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未来T-BOX产品还将融合更多的新技术, 比如车载以太网技术、V2V (Vehicle to Vehicle) 技术、V2X技术以及更多的新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车联网应用应运而生。作为承载车联网应用在车身上的最基本载体, 车联网终端盒 (T-BOX) 将成为汽车标配电子部件。论文在简单介绍Telematics系统基本架构及服务内容基础上, 设计了基于TDD-LTE通讯技术的车联网终端盒平台, 并重点介绍了该终端盒平台系统的软、硬件架构。
关键词:车联网,T-BOX,导航,TDD-LTE,CAN通讯
参考文献
[1]余峥.车载Telematics系统研究[J].汽车电, 2011 (7) :1-4..
[2]夏峰, 陆珂伟, 陈启军.Telematics系统研究与车载终端设计[J].微处理机, 2009, (4) :78-81.
[3]Peter Handel, Richard Welch and Jens Ohlsson.Insurance Telematic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Smartphone Solution[J].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Winter 2014:
三问华为TDD产品线总裁熊伟 篇4
A从技术上看LTE-A是不区分TDD/FDD共性的提升, 例如CA、4×4 MIMO/8×8MIMO、Co MP等, 其中CA已经开始商用, 4×4MIMO和Co MP也将很快规模商用。
而TDD+是由华为和TDD产业领袖中国移动、日本软银一同对TDD未来发展的一次极致革新, 目的在于将TDD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从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的角度做出了更多超越当前LTE-A的突破性创新。LTE-A和TDD+不是对立的,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 LTE-A与TDD+是TDD平滑演进的不同阶段。目前运营商已经在大量采用LTE-A技术, 中国移动就在全国多地部署双载波技术。
面向未来演进, TDD+ (4.5G) 在速率、容量以及频谱效率等3个方面有更明显的提升。
TDD+并非将所有创新技术都开发完, 其演进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华为会结合各个运营商的业务挑战和商业计划, 以及消费者对网络体验的需求, 逐步商用TDD+的特性。
随着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进一步的衍生, 业界还会面临更多挑战。华为将进一步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 持续推出网络平滑演进的技术, 保护运营商现有投资, 并将运营商投资等价值最大化。
Q运营商进行网络演进, 该选择TD D+还是LTE-A?
A同上, LTE-A和TDD+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补融合的关系。LTE-A实现了网络下行百兆速率级别的网络, 可满足一定阶段用户速率和容量需求。TDD+实现了Gbit/s速率级别的网络, 包括时延等特性得到很大提升, 满足未来十年大部分用户需求。
华为已与中国移动、软银建立了战略合作, TDD+明年会商用。中东、欧洲等区域多个运营商已经制定部署TDD+的计划。
当然, 电信运营商会基于目前所面临网络挑战和未来业务规划, 提出自己的网络发展路径, 华为会根据运营商需求, 提供LTE-A以及TDD+技术的支持。
QTDD+方案可以兼容现有终端吗?而支持TDD+的新终端会有什么提升?
A华为与产业伙伴设计TDD+时, 重点考虑终端的平滑演进和后向兼容, 因为现在全球有约2亿的TDD用户。
TDD系统 篇5
无线技术演进之路如马拉松一样漫长, 但又不时冒出让人惊喜的创新。
分析当前局势, 一方面4G称霸, 无线数据流量剧增, 这逼迫运营商寻找新途径提升网络容量, 满足现在和未来需求;另一方面, 各方公认5G之路愿景美好, 但“浓雾密布”, 离小规模商用还要5年以上, 运营商亟需增强4G能力, 迫不及待。
在此背景下, TDD+诞生, 其要成为破开5G“浓雾”的闪电——7月14日, 华为、中国移动、日本软银、高通携手发布了TDD+方案, 该方案可实现移动网络3方面巨大提升:将下行速率提升到x Gbit/s、时延降低到10ms并可提供超大规模连接数的提升。
在众多伙伴支持下, TDD+将成为TDD产业演进里程碑。“TDD+是TDD技术的长期演进, 是4.5G的核心组成部分。”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汪涛这样解读TDD+, “借此技术的优势, 运营商将获得更多商机。”
华为TDD+方案实现引领, 但其亮相不久, 业界还存在疑惑:TDD+如何诞生?在4G增强方案中, TDD+到底有哪些独到之处?运营商如何利用TDD+获得新商机, 并铺设通往5G之路?
两大驱动力:流量爆发+5G太远
过去几年4G成功商用, 据GSA统计,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 全球已有393家运营商在138个国家推出了商用LTE网络。
如此一来, LTE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日韩等发达市场已占MBB (移动宽带) 总流量的70%。与此同时, 随着无线宽带的连接方式愈发多元化, 预计未来数据流量的规模爆发将对运营商网络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统计显示, 全球各地用户对流量需求快速上升, 很多区域平均每年流量增长超过60%。我们按照60%增长保守估算, 到2020年TD-LTE网络容量需求与当前能提供的容量相比, 至少差了7倍 (图1) 。
而考虑到未来物联网的规模发展, 万物互联时期网络流量或是现在的1000倍以上。目前的网络已不堪重负, 何况还要支撑未来暴增的流量?分析软银等几家运营商网络, 可以看出基于TD-LTE技术以及运营商已有频谱的网络, 很难满足未来需求。
为了解决该挑战, 领先的运营商选择不断扩大和优化现有4G网络——这是目前最节省成本而且部署快捷的方案。TDD阵营运营商在行动:中国移动已建设90万4G基站, 今年年底将建设超过120万;软银TD-LTE基站数量也将在年底达到5万个。
不过, 运营商心里都很清楚, 仅靠扩充4G网络规模无法满足未来大容量需求, 必须采用创新技术——采用更先进的4G增强技术, 以保护现有投资的方式平滑演进, 捕捉更多频谱并提高频谱效率。
但颠覆性的新技术可能会要求将4G网络推倒重来, 这不现实。而且, 这些颠覆性技术离成熟尚远。
在近日MWCS2015期间举办的GTI峰会上,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就这样表示:4G已经进入全球大规模商用部署阶段, 5G的商用和成熟还需要几年时间, 但用户对数据流量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还在持续井喷式增长。
从去年开始, 5G渐渐被熟知并被认为是4G演进之路, 产业多方预期5G将在2020年商用。但是, 新技术从发展到真正大规模部署, 再到获得数量庞大的用户选择, 需要很长时间。“估计到2023年, 5G才能达到一定规模。”汪涛预测。
TDD+诞生:TDD产业平滑演进路线
因此, 虽然4G网络已有容量正在被现实需求的容量快速超越, 但4G网完全不可能被很快淘汰, 增强型4G技术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可以预测, 到2020年前, 4G与5G之间的技术窗口蕴藏巨大商机。
在此背景下, 无线领域第一阵营领导者华为率先提出了4.5G概念, 而第一阵营另一位领导者爱立信也提出了类似的4.5G概念, 即利用并兼容现有4G网络和终端设备, 大幅度提升用户体验。
4.5G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解决之道。而由中国移动、华为等联合提出的TDD+, 恰恰是4.5G概念的组成部分, 属于TDD产业演进路线 (相对FDD产业) 。TD-LTE是4G技术, TDD+是4G技术的持续演进。 (图2)
汪涛还给出了形象的比喻:“F1赛车拥有涡轮增压装备, 可提升赛车速度、效率等性能。而TDD+是在TDD基础上增加了‘涡轮增压’, 能够更好满足用户网络高体验需求, 保护运营商已有投资, 将网络投资效益最大化。”
显然, 满足用户需求还能“利旧省钱”的TDD+, 切中了TDD运营商现阶段网络演进的痛点, 将成为TDD运营商演进路线。
在4G提速升级方面, 李正茂表示, 中国移动不断提升网络性能和效率, 提出TDD+。“TDD+在4G到5G演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将4G速率提升5倍以上。”
既然TDD+是4G的增强技术, 以后进入5G时代是否会出现投资浪费?对此, 汪涛表示运营商无须担心, TDD+将持续发展, 即使在5G商用之后, TDD+仍将会与5G长期共存。
伴随着新频谱的发放和无线基站的大量建设, TDD+可以应对无线网络需求10年内百倍的增长, 可用于支撑未来80%的新业务场景。这点可类比3G向4G过渡的HSPA技术, 尽管4G规模部署, 但HSPA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总体来看, 用户体验需求、运营商投资保护和网络持续演进等因素, 正驱动TDD技术向TDD+演进。
发掘4G潜力:运营商将获得新商机
从技术层面看, 相比TD-LTE技术, TDD+在速度、时延、连接数量这3个主要参数上有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 TDD+可以提供超过1Gbit/s甚至更高速度的业务, 进一步把当前4G时延缩短到10毫秒, 并可提供超大规模连接数的提升。
因此, T D D+在实现网络升级的同时, 将给运营商移动业务带来巨大商机。据分析, TDD+更高的峰值带宽和低时延, 就意味着环境信息、指令在终端和云端之间的快速传递, 可以简单地认为, 智能机器将更加聪明。
首先, TDD+更高的速度可以支持更高清的视频, 可以增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应用。比如下载一部6G大小的电影, 现有TD-LTE技术大概需7分钟, 而采取TDD+甚至可以在约24秒完成——整个下载时间减少了94%, 只是原来时间的5%到6%。“速度大幅度提升意味着更好的体验。”汪涛表示。
其次, 更低的时延可以支持更多工业通信方面的应用, 如让无人机、车联网等业务得以爆发。比如在无人驾驶场景下, 汽车根据路况完成刹车动作, 需要后台下指令, 再通过4G网传送信息, 之后汽车完成刹车动作。对车速为60公里/小时的汽车, 因为4G网时延大, 可能刹车距离要超过1米以上, 而4.5G网下就只有约16厘米。这大大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
最后, 更多连接数可以更好地满足Io T (物联网) 的连接需求。物联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除了智能机器, 更大量的则是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测量仪器、传感器等海量设备的接入需求。其对传统网络的冲击不是带宽, 而是连接数量。
为应对接入数量的挑战, 业界有窄带LTE、分布式自组网等多种技术。相比而言, TDD+利用e MTC (enhance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技术不需要增加新频段、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连接海量的“窄带”通讯设备。
而且依赖运营商级的网络连接, 可靠性高于“非授权频谱”的自组网方案, 无疑是物联网的优选方案。因此, TDD+可为无线新业务提供众多可能性。
可以预见, 在TDD+支持下, 运营商无线业务将不断增加, 不仅是基于手机的移动宽带、家庭宽带等业务, 更多可穿戴、智能机器 (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机器人、无人机、车联网等) 业务持续爆发。
“TDD+使用更高更宽频谱和多天线技术, 实现相对于4G的5倍频谱效率, 使能应用更高频谱, 应对流量迅猛增长, 支持可预见的大部分未来业务, 帮助运营商打破收入天花板。”汪涛表示。
创新的TDD+:针对移动宽带网络演进“浓雾”的一道“闪电”
在分析了TDD+能够带来的“神奇效果”后, 很多人疑惑TDD+到底使用哪些创新技术?过去几年, 产业界诸多企业对TDD持续投入, 形成多个核心技术。如载波聚合、Massive MIMO、高阶的调制编码方式、大量用户的波束赋形技术 (Beam Forming) 等。
有关TDD+所采用技术, 李正茂这样描述:“中国移动将继续发掘TD-LTE的技术优势, 通过诸如更多天线的3D MIMO、更多载波的载波聚合、更高阶的调制等技术, 使TDD的技术持续演进到TDD+。”
这些创新技术广受认可, 也是华为“碗里的菜”。汪涛在无线产业从业多年, 他指出TDD+方案是通过一系列基于TDD架构的创新技术实现, 充分发挥高频谱价值和继承TD-LTE在多天线方面的优势。汪涛重点介绍了TDD+解决方案七大亮点。
第一, 支持平滑演进、后向兼容。TDD+基于现有4T4R, 8T8R等4G技术, 通过软件升级和云基站技术, 形成超大规模分布式多天线阵列, 变干扰为信号, 实现对所有用户体验的增益。获得技术增益的同时, 对现网改造代价也最小。
第二, 提供x Gbps级别的网络体验。通过多载波聚合、4×4 MIMO/8×8 MIMO、上下行256QAM等技术, 提升单用户速率至x Gbps级别, 大幅提升现有4G用户的速率体验。
第三, 持续提升频谱效率。通过高性能大规模基站芯片的设计, 将DMIMO、多载波聚合、更高阶调制和MIMO, 多用户3D-BF等同时在基站中运用, 实现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大幅提升, 帮助运营商实现既有资产的增值。
第四, 激活sub-6GHz高频段频谱资源。通过协议优化充分发挥TDD多天线的优势, 结合3D-BF和3D接收机大幅提升sub-6GHz高频段覆盖能力, 激活sub-6GHz频谱金矿。
第五, 实现全场景超高密度组网下的统一用户体验。将多维度协同调度通过云调度平台, 扩展到全场景超高密度组网场景, 保障超高密度组网场景下的干扰协同, 保证统一的用户体验, 让每个用户享受近乎峰值的体验。
第六, 灵活子帧配比, 轻松应对大事件等突发上行流量增加场景。自动灵活调整上下行子帧配比, 最大化系统整体容量。
第七, 提供10ms低时延体验, 使能更多的创新业务。通过提供x Gbit/s高峰值和10ms级别低时延的网络能力, 使得环境信息、指令在终端和云端之间的快速传递;同时, 通过e MTC技术, 在不增加新频段、不增加新硬件的情况下, 可实现海量无线设备接入, 为大数据、物联网产业提供更强大的网络支持。
产业链高度认同:2016年将启动规模商用
TDD+一经提出就得到运营商、芯片、应用等众多产业企业认可。TDD+解决方案是由华为与中国移动、软银、高通等行业领导企业共同研究产生的。同时该方案提出之后, 很快也得到GTI联盟运营商们的群力支持。
GTI运营商日本软银WCP高级总监北原秀文表示, 到2020年左右, 软银一半以上的流量都运行在TDD网络上, 所以软银希望TDD技术一直走下去。而TDD+属于4.5G方案, 可帮软银应对未来增长千倍的流量压力, “我们今年底将携手华为在东京开展技术试点。”
TDD+发展, 也离不开芯片、终端的支撑。高通一位人士表示, TD-LTE与LTE FDD已经走向融合, One LTE成为趋势。这种情况下, TDD变得更加重要。未来TDD可以通过引入Masive MIMO以及波束成形等技术, 升级为TDD+, 让4G向5G平滑过渡。
TDD+产业得到运营商、系统厂商、芯片厂商的支持, 那有什么杀手级应用驱动TDD+发展?奥迪联合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TDD+对于垂直行业如汽车行业意义重大。奥迪希望将更多不同的电子设备融合到汽车中, 让汽车更加智能, 并提升汽车的价值。
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 但需要产业更多力量的支持, 也需要更先进的高速、低时延无线技术。该奥迪联合实验室负责人表示, 几年前奥迪与华为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 实现汽车的连接路线图, “这个路线图如果涵盖TDD+这样先进的技术, 我认为我们就走对了。”
产业广泛的认同加速了TDD+的商用进程——2016年TDD+将商用。“TDD+不是5年后才实现, 而是明年就可商用。”汪涛表示, 华为与高通、软银两大合作伙伴都进行了相关测试工作, 希望在2016年商用部署。
这个时间节点得到中国移动李正茂的认可。据悉, 中国移动已在上海开展TDD+相关实验。此外, 华为还刚刚与软银签署TDD+合作备忘录, 将在东京试点。可以预见, 2016年上海、东京等诸多城市将商用TDD+方案。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 TDD+比LTE-A技术更有优势, 如果可以在2016年启动商用, 比5G可早商用4年, 未来必将成为TDD运营商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那么, 面临众多技术, GTI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部署路径, 全力升级到LTE-A还是向TDD+倾斜?
华为方面介绍, 每个运营商所处的市场以及自身情况都不同,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以软银为例, 其主要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部署TDD+, 在农村地区, LTE技术目前就够了。
汪涛还坦言, TDD+方案功能是逐步增强, 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士则告诉《通信世界》记者, 中国移动重视TDD+落地, 希望将TDD+产业做大做强, 呼吁更多的产业力量加入。
TDD已成主流:华为将持续大力投入并引领产业发展
目前TDD技术已在全球广泛商用, TD-LTE用户数达到2亿。全球已有54张TD-LTE的网络, 分布于34个国家。全球已部署4G基站数量中, TDD技术占据了50%;TD-LTE用户数占了全球所有4G用户的33%。与此同时, 支持TD-LTE的商用终端已经超过了1000多种。
上述数据证明TDD已成业界主流, 其能够通过TDD+实现持续演进意义重大。“TDD已经不是一个分支的技术, 而是一个主流的技术。”汪涛表示。
作为最早推出TDD+的首批成员, 华为在TDD阵营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据悉, 华为在TDD产业做出杰出贡献:在TD-LTE发展之初, 华为就推出TD-SCDMA向LTE的平滑演进方案;在国际上, 华为提出了很多创新方案和解决技术, 并部署了多个TD-LTE网络。
数据显示, 在全球已经商用发布的54张TD-LTE网络中, 华为参与了34张网络部署。华为提供了已部署TD-LTE基站数量的50%。
这些努力和成绩使华为成TDD产业重要参与方。过去几年, 在TD-LTE建网思路和发展模式方面, 华为均有重大建树, 而且这些贡献极具前瞻性。比如在2013年, 华为第一次提出TD-LTE和LTE FDD的One LTE融合思路, 最终无线产业确实朝该方向发展。
今年, 华为与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提出TDD+这样的里程碑式方案, 源于华为公司过去多年在TDD产业中持续不断的研发和投入。
据悉, 在专利技术方面, 华为占据了30%核心专利的份额, 华为在TD-LTE的努力也获得很多行业的认可, 2012年华为获得了GTB的创新大奖, 2013年在GTI获得了最突出贡献奖。
此次能够与中国移动等企业携手推出TDD+, 再次显示华为在TDD技术方面的领导力。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杨光认为, TDD+方案满足了软银等运营商的需求, 离正式商用还有待产业继续努力, 华为在产业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占据优势。
TDD系统 篇6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 业界已有目共睹, 终端作为抢占移动互联网发展先机的重要入口, 是加速4G时代来临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下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 终端企业认为, 这其中将包含一系列的关键技术, 包括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语音、4G的网络制式、HTML5、22纳米级工艺的芯片、基于x86结构的处理芯片、多核处理器、裸眼3D显示屏、IPV6网络传输协议、云端服务以及相关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应用等等。
TDD终端市场滞后
LTE的演进已成为各国厂商、运营商的关注重点。虽然网络建设已广泛铺开, 但从终端发展成熟度来看, TD-LTE终端发展较LTE FDD终端相对滞后, 同时也是制约TD-LTE商业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播思通讯商务副总裁王暾介绍, 目前FDD双模数据卡在2010年已实现商用, 双模手机在2011年推出。TDD与之相差一年左右, 在2011年, 单模、多模的LTE数据卡、CPE、MIFI、数据终端可预商用或商用, 并可进行业务和应用及终端测试, 满足友好用户发放、用户体验评估与试商用需求。2012年, 多模双待手机具备商用能力, 2013年后, 多模单待手机可商用。
“因为播思是智能终端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并不直接提供终端。在LTE方面的部署, 我们现在已经参与到FDD LTE的研发, 同时参与的FDD终端很快会在海外上市。目前来看, TDD可能会滞后1~2年。”王暾说。她同时指出目前在LTE终端研发、推广上所遇到的挑战, 即“最大的问题可能是TDD、FDD融合以及漫游的问题, 现在还没有很好解决。当然, 我们现在也会瞄准更高端的多制式共模、多频率共模的芯片研发。”
云到端方案纳入LTE终端
在王暾看来, 移动互联网其实形成的是一个“云-管-端”的业务体系, 并且也将是未来整个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服务体系所打造的方向。在这样发展思路的驱使下, 播思已形成了移动智能终端解决方案、云基础平台解决方案、云服务 (个人云和企业云解决方案三大技术体系。
除了在移动智能终端解决方案中广为人知的OPhone (与中国移动合作) 代表作, 在云基础平台、云服务解决方案中, 播思也已和中国移动、盘古搜索、Sing Tel Group等进行广泛合作。目前, 在基础云平台和云能力之上, 播思打造了包含软件升级、移动互联网社区、云空间等个人云服务, 以及海量数据的备份存储、企业信息保险箱、基于云服务的虚拟主机服务等三个方向为主的企业云服务。
TDD系统 篇7
高速率, 低时延, 全球通用标准, 适用于对称及非对称频谱——LTE因其种种技术优势, 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来自GSA的10月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已有23个LTE TDD网络商用, 另有60个LTE TDD网络正在建设或部署中。值得关注的是, 23个LTE TDD网络中有11个是由已经部署了LTE FDD的运营商所推出。这其中包括中国移动 (香港) 、软银 (日本) 及俄罗斯MTS等。
此外, 越来越多的终端支持LTE及3G多模。目前看来, 因为FDD部署较早, 已经获得了终端规模上的成熟和成功, TDD终端推出较晚, 但由于技术和产品的共通性, TDD将受益于FDD部署的规模, 而以Qualcomm为代表的领先芯片企业已经在多年前宣布其LTE芯片组同时支持FDD和TDD。据统计, 目前全球已有近百款终端同时支持LTE FDD和TDD, 以支持运营商的自身网络需求和全球漫游需求。近来中国移动发起的20万部LTE TDD终端大采购, 特别提出了5模10频需求, 必将带动这一比例的大幅提高。
FDD/TDD技术共通
LTE是基于3GPP发布的技术规范的全球标准, 上行使用单载波FDMA, 下行使用OFDMA, 同时适用成对和非成对频谱的部署。LTE标准支持两种双工模式, FDD用于成对频谱, TDD用于非成对频谱。基于管理3G网络的经验, 为了避免市场碎片化, 领先的全球运营商从开始就推动LTE作为一个通用标准支持FDD和TDD模式, 两个模式间只有非常小的必要差异。因此, 两种模式之间共享的相似度超过90%。
组网方面, 中国移动已在香港布设了FDD/TDD混合网络。而近段时间, 这家运营商也在多个场合提出, TDD和FDD两种模式融合发展的4G LTE将为整个产业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 “中国移动发展TD-LTE (LTE TDD) 时就提出了一个目标:融合、同步、国际化。实现FDD和TDD一张网是目标。在香港我们实现了FDD和TDD的融合。”而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日前也表示通信行业已经进入LTE时代, FDD和TDD两种不同技术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两个成员, 在业务上不应该有所区分。而稍早前, Qualcom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博士也表示, “作为一个全球通用标准, LTE TDD/FDD将协同推动产业创新。”
LTE获得全球生态系统支持
在标准领域, 3GPP组织涵盖的全球各大企业及运营商为LTE标准制定做出了贡献。绝大多数企业对LTE标准的贡献可等同用于FDD和TDD模式。LTE具有TDD/FDD内在的紧密互操作, 与3G实现无缝互通。目前, LTE FDD和TDD数据服务的无缝互通已经实现;未来, 更强大的LTE FDD和TDD组合将包括从两个模式中聚合频谱以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和吞吐量。
据了解, Qualcomm、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均在不同场合表示支持LTE TDD和LTE FDD融合发展。以Qualcomm为例, 从第一代LTE产品开始, 其所有LTE芯片组均同时支持LTE FDD和LTE TDD, 并已推出其第三代Gobi LTE/3G多模调制解调, 支持LTE增强型 (LTE版本10) 和HSPA+版本10, 同时支持FDD和TDD。Qualcomm已在全球范围内与多家知名运营商进行过广泛合作。在中国, Qualcomm与中国移动等拥有良好的合作传统。而日前, Qualcom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博士在出席中国电信高峰论坛时也表示, “Qualcomm将以先进的LTE解决方案全力支持CDMA2000生态系统发展。”
3G与LTE共同演进
根据《“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勾勒的图景, 2020年3G/LTE用户普及率将达到85%, 总用户数12亿, LTE基本覆盖城乡。值得注意的是, 该计划所指12亿用户数为“3G/LTE”, 而非单纯4G LTE用户。从这个角度而言,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LTE将与现有3G服务互相补充, 共同确保一致的用户体验和广泛的覆盖。
技术角度, LTE是优化的移动OFDMA (下行) /单载波FDMA (上行) 解决方案, 延续了3G优良的移动性与高频段效率。它利用新的更大带宽的频谱提升了人口密集城区的数据容量。与此同时, 3G及其演进技术将继续在LTE区域外提供无处不在的宽带覆盖以及语音服务。换句话说, 对于现有的、重新分配的及新的不连续频段而言, HSPA+和EV-DO版本B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演进路线。HSPA+不仅可以通过在相同数量天线和带宽时与LTE具备相似容量, 还可充分利用运营商的已有投资。
【TDD系统】推荐阅读:
直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08-28
ubuntu系统怎么修改系统语言?10-21
医院信息系统灾备系统07-21
税务系统灾备系统设计10-08
强行卸载文件系统Windows系统06-04
生态系统系统的稳定性08-31
播控系统中存储子系统07-14
JQ正本-系统简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05-21
论ERP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