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

2024-10-03

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精选4篇)

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 篇1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2009年重庆文科高考状元的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存在不合理性:同样的考试, 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特别对待, 这不仅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更违背了大学的本质目的。基于此, 甚至有人提出要求取消少数民族的高考照顾政策。在笔者看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以下将透过大学的本质目的来分析该政策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的本质目的

大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是指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所有组织机构;狭义的大学在学科上专指综合性大学, 而不包括单科性大学和学院, 在性质上专指普通高等学校而并不包括成人高等学校。[1]本文所探讨的大学是广义上的大学。大学的本质目的问题是大学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问题, 它反映了大学的宗旨和精神。

根据布鲁贝克的观点, 大学的存在有两种哲学基础。第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认为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 要求大学摆脱社会对学术的影响, 以“闲逸的好奇”精神去追求知识, 崇尚绝对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另一种是以政治论为基础, 认为人们探求深奥的知识除了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之外, 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要求大学服务于社会, 以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为目的, 且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都是相对的。[2]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我们发现大学的目的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早期的大学目标比较单一, 以培养人才为主。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并指出“大学应该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3]19世纪初, 到了大学发展的中期, 德国的教育家洪堡、费希特等人提出“大学应该成为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的中心,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国家服务”的教育思想, [4]洪堡根据这个原则组建了新的柏林大学, 使大学目的由原先单一的培养人才发展到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这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办学原则。到了大学发展的后期, 赠地学院运动的蓬勃开展促成了“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等办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更是明确提出大学必须要为社会服务。我国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先生也认为“新世纪所呼唤的大学是一种服务型大学……第一是要为学生服务, 坚持人本主义的哲学理念,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第二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创造知识, 管理知识流, 引导社会和经济发展。”[5]因此, 目前大学的本质目的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

二、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高考照顾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早在1950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兄弟民族学生考试成绩虽较差, 得从宽录取”;[6]1951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及1950年招生总结》中规定:“对少数民族考生, 考试成绩虽较差, 而可望在一学年内补习及格者, 得从宽录取”, [7]这一政策沿用了三年。1953年, 出台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3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 指出“少数民族当其考试成绩达到所报考系科的录取标准时, 应优先录取”, [8]这是在高校招生录取中, 对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政策的开始。之后一直到恢复高考前, 高考招生中均提到了民族考生“同等成绩, 优先录取”的类似规定。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 《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提出“少数民族考生, 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可适当放宽”。[9]1987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较为详细的规定了对不同类别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 并提出要“适当降低分数, 择优录取”, 此条例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考生高考照顾政策的法律依据。近10年来, 教育部每年都会颁布本年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由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当地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符合当地的加分政策。一般分为“直接加分”和“同等分数下优先录取”两种情况, 且“直接加分”采取的是“5分起步, 20分封顶”的原则。

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高考民族加分政策还是比较全面、细致的, 成为保障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制度化的绿色通道, 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10]

三、透过大学的本质目的看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

如前所述, 大学的本质目的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方面。笔者认为,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正是体现了其中的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以下将从法律、社会和国际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 法律层面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 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从以上一系列法律条款可知: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而设计的, 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保护了少数民族考生受教育权的平等, 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同时高等教育的队伍中有了更多少数民族同胞的加入, 使得生源和学生文化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局面, 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繁荣。因此, 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高考照顾政策, 不仅是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11]

(二)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 如今的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条正义原则, 这两个原则也是其公平正义观的核心。其一为自由平等原则, 即每个人都拥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和兼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权利;其二为公平机会和差别对待原则, 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加以安排, 以使它们在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条件下, 使所有的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即公平机会原则) ;适合于最小受益者的最大利益, 并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 (即差别对待原则) 。[12]其中差别对待原则体现为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即是差别原则的体现。

从表面上看, 仅对少数民族考生实施照顾政策, 似乎对汉族考生不公平, 但这实际上是通过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追求实质上的平等。在我国, 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山区、高原等一些偏远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在经济上也处于弱势地位, 和汉族同学相比, 又面临着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以上种种先天和后天的条件限制, 使得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在高等教育机会的享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则大大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使得更多的少数民族考生得以进入大学,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进而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 体现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 国际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看, 不单是我国有针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 别的国家也有与我国类似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 美国政府为了消除教育和就业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出台并实施了“肯定性行动计划”。[13]它要求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对少数族群 (黑人、拉丁族裔, 印第安人) 给予优待, 对于增加少数族群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少数族群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加拿大, 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族群教育的发展, 制定并出台了《大专教育计划》, 它是加拿大最早的一项高校招生考试少数族群政策。其明确规定:“提高土著民族学生就读大专院校的比例。”[14]印度在其宪法第46条规定了对表列部落 (印度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的教育保护条款。自1982年开始,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实施对表列部落的教育保留政策, 要求各大专院校保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中给予表列部落保留7.5%的比例。同时还有澳大利亚, 在其高校招生中也有针对土著人的特殊民族倾斜政策。[15]当然, 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少数民族 (种族) 实施的教育照顾政策也曾遭遇过各方面的抵制。就美国来说, 自从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以来, 关于其的诉讼案也接连不断地出现, 特别是1978年的“贝克案”以及2003年两个白人学生控告密执安大学照顾少数民族的招生政策案。尽管如此, 这些照顾政策仍然是保障少数民族 (种族) 接受高等教育的制度化通道。由此可见, 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高考加分已经成为一条公认的、普适的原则。

少数民族高考照顾政策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制定的向少数民族倾斜以求实现教育平等的政策。这项政策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缩小民族间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该政策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只考虑了民族上的差异, 而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等问题, 未来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总的来说, 它与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本质目的是相一致的,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实质平等, 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注释

1[1]孙绵涛, 康翠萍.大学本质观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99-111.

2[2]布鲁贝克, 著, 王承绪, 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6.

3[3]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4]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5]王英杰.试谈理想的大学[J].比较教育研究, 1998 (增刊) .

6[6][7][8][9]杨学为.高考文献 (1949—1976)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 6, 21, 105.

7[10][14]刘额尔敦吐.中国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11]张玲.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J].考试论坛, 2012, (7) .

9[12]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0[13]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J].西北民族研究, 2001, (3) .

11[15]杨芳.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探究[J].民族研究, 2010, (6) .

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 篇2

为什么干瘪,瘦小,无光的种子能长出饱满、金亮的玉米,而饱满、金亮的种子种出的玉米却大幅减产呢?因为决定玉米品质的不是种子的外观,而是种子内部的基因,基因才是种子的本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要想明静通达,就要有双望穿心灵迷雾的慧眼。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却拒绝赏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救了落水儿童并接受了对方的一头牛,孔子反而表扬了他。众人不解,孔子解释说,子贡富有,不在乎这些钱,可这却让那些也想赎人却又不富裕的人左右为难;子贡接受了牛,会使更多的人因此行善。孔子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他那智慧的双眼穿透了心灵的迷雾,才能到达圣人之境界。

做事如此,待人亦然。

西晋时左思相貌丑陋,天资驽钝。因此备受他人的轻蔑,歧视。左思却在众人的讥笑中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到二十岁时,他决心写一篇《三都赋》。当时的洛阳才子陆机听闻此事后,大声讥笑左思说,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糊酒盖。可是当左思的《三都赋》发表出来以后,不仅陆机哑口无言,而且时人竞相传阅,洛阳纸贵。正所谓人不可貌相,众人起初只注意到了他的外表,却忽略了他的勤奋本质,直到《三都赋》发表才幡然醒悟。

王安石的邋遢不羁,鲁迅的不修边幅,爱因斯坦的蓬头垢面并不会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人物。相反,而今的某些人却过分注重自己的外在和物质上的条件,却轻视了对自身思想,文化,道德境界的追求,这样浑浑噩噩于世,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这更突显了拥有一双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慧眼的重要。

人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之于世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想要达天地之境界就要看清自己与世界的本质,愿人人拥有一双能望穿心灵迷雾的慧眼。

美,不一定美

夕阳无限好,可惜,夕阳西下之后,明媚成了黑暗。

美,不一定美。像那鲜妍的罂粟,千娇百媚,却是害人的毒药。而那浅浅淡淡的桃李树,虽是不言,却下自成蹊。人们常常在意外表,因为美丽的外衣总会令人愉悦,丑陋的皮囊会让人生厌。人们也总是认为美丽之下还应是美丽,丑陋之中还是丑陋,这种可怕的意识如一张密致的网,网住了人们望向青天的眼。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一个年轻人得到了一张绝世良弓,他的朋友劝他在上面刻上花纹,涂一层金粉,这样才能让良弓更加完美。这个年轻人觉得有理,便花重金请人在弓上好好雕刻了一番。结果,这张弓仅仅被拉动了一次便断了。华丽的装饰品终是无用,而其貌不扬却可能是绝世佳品。美貌,真的会迷惑人的神志,美,不一定美。

外表不应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依据,外表也不应该成为人们断言优劣的凭证。干瘪的种子,长出的会是颗粒饱满的果实,而颗粒饱满的果实,种下得到的却是干瘪的种子。物亦如此,人亦如此。拿破仑驰骋沙场,征战四野,锻造了一个时代。而这样的英雄,身高却不足一米六;拜伦,用笔尖触碰着时代,为理想奋斗一生。而这样的浪漫诗人,却天生跛足。外表不应决定一切,不美也许是最美。

人的主观其实很不可靠,因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外表。红楼中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心狠手辣。贾瑞的郁郁而终、尤二姐吞金自尽,都是她一手造成的。她的美,是毒药。而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面目丑陋,身体畸形,被人们称为“野兽”。而这样可怕的人,却有着一颗圣洁纯美的心。他虽不美,却魅力无限。

高考作文题目的平庸之恶 篇3

今年的高考题目,天津题被评浪漫,山东公认很美。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一如既往“文青范”十足。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假如结合网络时代的人际互动,倒也能写出一些新意。最接地气的浙江卷,涉及当下颇为火爆的“VR”和虚拟现实议题,据说得到很多考生青睐。但全国卷的漫画却被网友们评为形象低幼简单,画作老套且缺乏时代感,仿佛从上个世纪传真而来。两个孩子的“待遇”,传递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和分数的态度,纵使可以再做一些延伸解读,价值判断也极为幼稚,让人不敢相信是这个时代抡才大考的作文题。

你可以说,一道很烂的高考作文题,做完就可以扔在一边,不必太过较真儿,但它的“指挥棒效应”,却有可能持续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数以千万计的孩子陷入一种吊诡的知识和思维陷阱,让他们变得更迟钝而不是更敏锐,更呆板而不是更富有创造力。

民国时期的国考试题或为镜鉴。1933年国立北平大学的作文题是“世界与人生是否是两个问题,如是两个问题,应该有一种什么关系?”燕京大学1933年的考题之一是“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的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抗日运动)”。而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考生试题是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同样,英国“剑桥法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 “人是否拥有独立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这些题目本身提供的大多都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如何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人群提出的要求。这类作文题目设置的意图,其实与价值观的“对错”并无关系,只是希望通过一场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将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受教育者。

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中国作文命题常常讲究“文道合一”,希望通过教学生作文来达到教学生做人的目的,因而体现思品修养的命题常常占据了高考作文的主流。而教育需要培养的是能够发现并处理问题的成熟的社会人。过于重视道德评价,只会培养出一群不停揣摩、预设出题人想法的虚伪的道德卫道士。

面对“心灵鸡汤”式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很快发现,要完成一篇符合“模板”的高考作文,似乎并不需要生活积累,不需要思考感悟,不需要真情实感,只需要背诵几篇人生哲理的美文,在考试时选择适当的、真实或者虚假的故事稍加修饰,就能拿到客观的分数。观察力、想象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都无需运用,甚至可以完全脱离生活实际,更无关社会责任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评价中国高考作文时曾称:“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在西方普遍国家都已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的大学不得不肩负起重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父爱如山为题目的高考作文 篇4

太阳使劲地炙烤着大地,似乎想用它那热的气焰撩开密密的绿叶,看清每颗密树下闲谈人的面庞,看到太阳满脸杀气的样子,那些去丝毫不敢有所靠近,只是怯怯地在天边窥探。

“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时间一秒一秒地跳过,还有两分钟家长会就要开始了,可父亲却久久没有出现,我独自站在学校大门前焦急地等待着,望眼欲穿。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似乎是在嘲笑我,又似乎在安慰我:“傻孩子,你父亲那么忙,是不会来了的。”顿时,我心里产生了无限寂寞和无法抑制的情怀,心里暗道;“不会的,我爸爸会来的,一定会的!”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对,那是我的父亲,看到父亲,我掩不住心中的喜悦,立刻跑过去挽住父亲的手,父亲见到我憨厚地笑了。他用他那只“枯柴”般的手,摸了一下我的头,说:“娃儿,今早爸爸牵我们家的阿黄到山上放后才匆忙赶过来的。”说着父亲便把手伸进他那个变了形的黄色的小蛇皮袋,掏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鸡蛋放到我手里,我看着父亲潮湿的短短的又稀疏的卷发和脸上亮晶晶的汗水,顿时,眼眶里有一种晶莹的液体在流动,为了不让父亲注意到我便说:“没什么的,爸爸,我又取得好成绩了。”

家长会结束后,我决定和父亲到街上走走,因为,如果不开家长会,我想父亲可能一年都不来县城一次!父亲跟着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路上我总觉得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因天气很闷热,父亲时不时地从蛇皮袋里抽出那条用了足足有两年的已经泛白的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然后又再塞回去,看着周围行人惊讶的目光,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痛!

这是父亲借着家长会第一次逛县城,他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一样紧紧地跟在我身后,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我决定给父亲用学校刚发下来的奖学金给父亲买些东西,于是便带着父亲走进了县城最大的超市。

当我习惯性地走上楼梯时,突然,父亲似乎吓了一跳,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源源不断地往二楼流动的“怪物”――电梯,那样子似乎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还兴奋。

“爸爸,这是电梯。”我马上意识到父亲没见过电梯,赶紧这么说。此时我分明见到父亲眼中闪着亮光。

“阿锋,我们可不可以站上去?”

“当然可以啦,去吧!”

只见父亲很紧张地,怯怯地走过去,刚抬起脚,正要踏上去,忽地又收住脚,退了回来,笑着说“好像有点怕!”

我笑着走过去,挽着父亲的手臂一起站上了电梯,起初父亲那瘦小的身子晃动了一下,他立即紧紧地抓住我的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那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就这样两只手紧紧地抓着,随着电梯缓缓地开向二楼。

当我们踏上二楼时,父亲竟天真地笑出了声,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程,却足以令父亲兴奋不已!

我们在满目琳琅的商品间穿行,父亲满脸的诧异,就像当初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但他永远只是看,连买的念头也不曾有过。我用手指着货架上的一个玻璃杯,对父亲说:“爸爸,我给你买一个杯子吧,你不是很喜欢泡茶吗?这种杯子好泡茶。”“太贵了,还是以后再说吧。”我知道父亲的性格――倔,于是我只得依着父亲的意思了。这时我看到父亲正注视前面不远处货架上的商品,示意我和他走过去,哎,不是毛巾吗?我马上意识到父亲的那条毛巾已经用了两年了,我给父亲买条新的吧,我正要问父亲喜欢哪种型号,父亲却抢先问我:“孩子,你那条毛巾不是用了好久了吗?这条怎么样?爸爸给你买一条吧。”我知道父亲平时要给自己买一件东西是要下多么大的决心,而为自己的儿女,却从不犹豫。

在商场里转了一圈后,我拿来着买给弟弟妹妹的东西在收银台结帐,而此时,父亲正一个人扶着拦杆,看着那曾留下他脚印的电梯,嘴角边久久地浮动着微笑。

看着这情景,我又一阵心酸,再仔细端详他的身影,我的眼眶里似乎踊动着一股强烈的热浪,视线渐渐模糊。

透过晶莹的泪花,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近花甲的父亲硬撑着挑起千斤重担,蹒跚地向我走来,那瘦弱的身体,颤巍巍的腿,那满是花白的头发,那急促而艰难的呼吸,在撕咬着我的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他那脊背弯下了,沧桑的岁月像一把尖刀在他脸上无情地划下无数的伤痕,而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他却走得无怨无悔,他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让他的儿女能够带着希望有羽翼飞出贫困的大山,仅此而已。

就像今天一样,逛了一趟县城,父亲便觉得心满意足了,看到他的儿子可以和别人一样阔步走在县城的大街上,他真的就满足了,而他自己却永远带着一条泛白毛巾,穿着同一双“解放”鞋,在同一片溶过他无数汗水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着,这就是无言的爱,人间的大爱。

我原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凡,琐碎,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但我错了,当我发现父亲那如霜的双鬓,我才知道我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大于我对他的爱。这辈子,我该怎么报答你呢,我的父亲?

看着车轮缓缓启动,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又上来了。

此时的太阳,好像一下子变得格外柔和了,我知道,这是它被父爱如山感动了。

上一篇:奥硝唑栓下一篇:质量控制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