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必要条件(共8篇)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1
进入21世纪,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给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动力, 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变革迫在眉睫。高校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条件下全新的知识观
虽然由于人们观点和分类角度不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知识类型分类标准, 但学习理论研究者已提出了关于知识类型的各种解释。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把知识分为旁观者知识和参与者知识。英籍哲学家波兰尼 (Po1anyi M.) 基于对哥白尼革命带来的客观主义根源的透析, 看到了知识中蕴含的个人系数, 并力图构建一种与客观主义知识观相反的“个人知识观”。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也译为“默会知识”、“内隐知识”) 。隐性知识所蕴含的基本观念是, 人在求知过程中虽然可以获得可言传的、可重复的显性知识, 但尚有大量支撑显性知识的不可言传的、不可重复的隐性知识存在, 而且“默会认识比显性认识更基本:人们能够识知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 人们就不能讲述”。在波兰尼那里, 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大多存在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结合学生专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 我们把有明显可见的、具体操作性的任务和项目称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指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团队合作、社会能力、职业道德、服务心态等。也有人把理论知识归为显性知识, 实践知识归为隐性知识, 如图1所示。
如果比较杜威和波兰尼的知识观, 我们可以总结出, 两人都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实践, 强调学习者的亲力亲为从而获得一定知识, 生成一定能力。这种知识观其实与建构主义体验学习论是一脉相承的。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 就是能够支持学生发挥最大学习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可解释为: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何克抗教授曾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 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条件下, 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 为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也可以说, 现在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界面。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引入教学, 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 而没有看到信息技术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提供的物质环境, 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要素,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一定任务, 从而获得“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 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一般意义的学习环境很难达到实际工作的逼真性, 而信息技术的虚拟化、仿真化、可视化、网络化等能为学习者提供具体形象的知识载体。另外, 教师应该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分小组引导学生尽可能依靠自己的探索完成任务。
20世纪60年代, 丽贝卡的妈妈过生日时, 丽贝卡的奶奶亲手烤制生日蛋糕, 她购买价值一毛、两毛的蛋糕作为原料。20世纪80年代, 丽贝卡过生日时, 妈妈打电话给超市或当地的面包房订生日蛋糕, 这种定制服务将花费10~20美元。而许多父母却认为定制很便宜, 毕竟这样做, 他们可以集中精力于计划和举行画龙点睛的生日聚会。21世纪初, 丽贝卡的女儿过生日时, 丽贝卡把整个生日聚会交给“迪斯尼俱乐部”公司来举办。在一个旧式农场, 丽贝卡的女儿和她的14个小朋友一起体验了旧式的农家生活。他们用水洗刷牛的身体, 放羊, 喂鸡, 自己制造苹果酒, 还要背着干柴爬过小山, 穿过树林, 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蛋糕。丽贝卡为此付给公司一张146美元的支票。丽贝卡的女儿在生日祝词上写道:“生日最美妙的东西并非物品”。
高校大学生就是故事中丽贝卡的女儿和14个小朋友, 老师就是故事中孩子的父母。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过生日的环境, 帮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任务。我们可套用丽贝卡女儿的话, 对学生而言, “大学期间最美好的东西并非知识, 而是一种体验。对未来工作过程的体验。”
由以上故事延伸出的学习方法就是体验学习论, 体验在教育思想上可能最接近建构主义要表达的意思。因为, 体验既可以作为动词, 也可以作为名词, 作为动词就是“体验, 经历”, 即经历工作过程或经历某项任务, 从而获得隐性知识;作为名词, 就是“经验、知识”, 即学科体系知识, 从而获得显性知识。可以说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体验。
从教师角度看,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 教师还要有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工作实际找准课程载体, 设计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有准备的环境”。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内容或技能。
(二)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坚持“做中学”, 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一个成长者、体验者, 通过体验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一般情况下, 网络教学平台设有网上课堂、专题讨论区、自由讨论区、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答疑和网络资源库等部分。专业教师可把教学视频放置在网上课堂, 还可放置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课件等, 供学生上网观看或下载学习。如此便利的条件, 让学生实现了“鼠标一点、资料全来”。信息技术支持, 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营造生动、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使复杂、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 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从微观上看, 信息技术提供了翔实的学习过程评价手段和方式。网上讨论区和网上答疑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即时的互动交流,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也可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内容的网上测试可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测得已达到的水平和可达到的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让“教学创造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个观点得以实现。
从宏观上看, 学生学习的反馈标杆是自身职业成长的“体验之旅”。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一个核心观点就应该是牢牢把握学生职业成长的“体验之旅”。学生的职业成长是一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符合能力阶段性发展原则, 也是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基础上积累生成的, 如图2所示。这个过程为考核学生学习水平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参考依据。
基于应用软件的课堂学习———以《统计学》课程为例
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一般沿袭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的应用统计教学模式。相关的计算过程十分繁琐, 计算量大。
随着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逐渐走入课堂, 同时出现了一些统计学网络课程, 一些数学家认为, 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改变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采用SPSS软件平台讲授《统计学》课程, 可以有效简化统计过程。数据输入、整理、选择统计功能、结果解释、预测、图形输出等对学生而言不是难事。而且, 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 还可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 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方法的运用。原理复杂、推导繁琐的统计学知识的学习, 利用SPSS软件可轻松完成。学生在操作软件解决统计问题的时候, 获得的不仅仅是电脑键盘、公式、函数的熟练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对统计理论的思考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统计学》课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在人和数据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界面”。这个“新界面”作为教学要素而不仅仅是工具参与教学。在此背景下, 《统计学》课程教学方式必须变革, 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统计软件作为教学平台, 以“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在掌握统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以统计软件为依托, 以专业典型数据分析任务为载体, 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据分析能力。课程理念可以凝练为“略去证明, 讲清原理, 依托软件, 突出实用”的十六字方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是否准确、对统计结果的解释是否规范等, 都可以通过查阅教材、登录网上课程或咨询教师、同学顺利得到答案。从宏观上看, 初级、中级和高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学生学习统计课程提供了远景的目标。
综上所述, 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技术, 在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界面”, 给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时代的学习者, 必须转变观念, 转变学习方式, 把握“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脉络, 强调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46-4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8) :5-11.
[4]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2
班级:101221 姓名:汪雪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指人们利用电子手段进行商业、贸易等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它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对于企业适应新环境,更好的细分市场、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环境的变迁 市场营销十大理念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理念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社会营销理念的基本核心是:以实现消费者满意以及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与责任。理想的营销决策应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营销效益。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出发点”的经营指导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念认为,实现企业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
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对自己可控因素的调整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使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市场成为全球性的市场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来进行,由于网络的开放互联性质,时间连续性加强,空间距离缩短,使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国界的限制,从而使市场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市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同时全球化市场要求一种快速全球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即通过网络进行营销。
(二)市场销售环节的减少
企业传统销售通过层层批转的中间商来完成,而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这样既实现了全天24小时服务,又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导致销售成本的降低,进而降低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这不仅有利于上网企业扩大销售量,而且有利于所有以这些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的产业多级滚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也使消费者受益。
(三)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产品销售,这时就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支付,这既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投资和开支,又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比其他商业模式更加节省成本,并实现了实务操作的无纸化和支付过程的无现金化,大大方便了交易的进行。
二、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
电子商务不仅影响企业的营销环境,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目标市场。这种影响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上。
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媒体环境孕育出不同时代的消费群。电视的普及产生了所谓 “影像的一代”,互联网的兴起造就出新的传播媒体,其大众化摧生出第三代消费者,又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或“N(net)时代”消费者,或为 “e人类”。毋庸置疑,“e人类”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目标市场。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一种目标市场。因为“e人类”在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消费者的特点同时还会采取一些完全不同于以往消费者的行为。
(一)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新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追求并易于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要求主动参与新产品开发与研究、进入工厂和营销部门,成为企业有帮助的合作者,这也是21世纪消费者的最突出的特点;喜欢张扬个性,要求每件产品都要根据他们个人爱好和需要定做;要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优价格;各类搜索引擎也让他们成为信息更加完全的消费者。
(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的各类搜索引擎让“e人类” 无须走出家门就可作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的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底、质量最好、最有个性,是商家欲通过不法手段获利的概率几乎为零;若市场上的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会主动向厂商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中来,这又同以前消费者的被动接受产品形成鲜明对照;消费者通过网络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这种行为使企业明确其真正的目标市场——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的人,使企业的行为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了传统中把大众作为其目标市场进行促销所导致的损失。
三、营销理念的变化
市场营销十大理念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指的是向大众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进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网络营销
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营销环节,形成网络营销。绿色营销:
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个性化营销:
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创新营销:
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这种把创新理论运用到市场营销中的新做法,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让自己成为“新思维的开创者”。整合营销:
这是欧美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起步于90年代,倡导者是美国的舒尔兹教授。这种理论是制造商和经销商营销思想上的整合,两者共同面向市场,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因素,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消费联盟:
以消费者加盟和企业结盟为基础,以回报消费者利益的驱动机制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连锁经营渠道:
这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对传统营销渠道是一种挑战。大市场营销:
大市场营销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不断发展。该理论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指出,企业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在策略上应协调地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地方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综合市场营销沟通: 这是一种市场营销沟通计划观念,即在计划中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的战略地位作出估计,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将以上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明确的、一致的及最大程度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信息及更好的销售效果,它能提高公司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顾客的能力。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型消费品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及市场营销人员有70%赞赏营销沟通这一理念,认为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逻辑,树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诚信观念、“一对一”营销观念、服务观念、合作观念,革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产品、分销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寻求营销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必然导致营销理念的变化。传统营销理念以利己为目的,围绕该目的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四个阶段。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而且此时的消费者消费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只能以“客户”为导向,“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革命所革的正是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具体体现为营销是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顾客”。一个具有这种理念的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集中注意力于顾客的动向、更好的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四、市场营销管理重心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企业营销理念的变化、促使企业营销的重心由“推销已有产品”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由此导致企业的营销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4P”,转变为“4C”。营销管理的重心无论是“4P”还是“4C”姑且不论,但电子商务对它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从“4P”方面来看,电子商务首先使营销产品发生变化,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提供所有能够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由大量销售产品转向定制销售产品,转向个性化的“一对一”网络整合营销;其次电子商务由于对市场供需具有强大的匹配能力以及市场信息充分公开,竞争者之间的价格明朗化,致使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对企业的价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电子商务通过网络直销改变了传统的迂回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将无法生存,单纯的贸易公司也将不复存在,营销渠道将趋于扁平化;最后电子商务的产生使市场营销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效果较佳的广告和公关工具,即在Internet网上进行广告和公关。大量的电视广告将要从荧光屏上消失,报纸和杂志上的广告也将减少,在上网杂志和报纸上做广告将成为时尚;另外,由于市场细分直接面对个体,可能会出现为顾客制作的个人广告,这种广告不仅充当沟通的媒介,还会引起观众有意搜寻广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花钱看这些广告。”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IT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将从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时代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它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一个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率、回头率和客户忠诚度,体现对客户的关怀并实现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的企业才是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企业、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营销永远摆脱不了的是渠道,产品,和人才三个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营销理念的转变必须要从上诉三个角度谈从产品,在电子商务之前的营销,因为信息对称程度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条件,所以还可以利用区域封闭性和价格战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但随着信息全国甚至全球化的电子商务的普及,信息对称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必须要再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个性化差异生产下下功夫还有机会在商战中争取到市场份额。
从渠道,之前更多的公司会利用传统渠道,比如展会,专业杂志期刊,进行营销,投入大,效果好,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使用电子商务较为活跃的年轻一代更多的去营销和主导经济命脉的时候,电子商务就会不可避免的成为更重要的一种渠道。网络营销是一个眼球化经济,酒深也怕巷子深,所以,一定要电子商务上卡准位置。从人员上讲,以前的营销会更多的受到个人能力营销,电子商务形式下,好的营销人员可以做全球生意,所以,必须更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跨语言跨学科电子商务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杨卫东 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 [期刊论文]-新浪科技(新浪网)2001(02)李玉玲;闫涛蔚 浅谈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2000(01)
应瑛;吴晓波 基于电子商务的创新变革 [期刊论文]-现代企业管理2000(08)迈克尔·沙利文 信息高速公路透视 1995 多米尼克·夏代尔;沈沁 网络营销 1999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组织结构 变革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05-01
组织结构是建立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任、权利、利益的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目标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组织结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产生和到来响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且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模式产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所以传统的组织结构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急需进行变革,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要求,保证经营效益。
1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内外环境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且面临着极大地影响和冲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企业高层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中层管理者一一传达,且还是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如果还是依照信息层层传递的方式,那么管理者无法及时决策,企业则会错失机会。此外,知识经济要求企业加强与分销商、供应商、科研机构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形成彼此之间的交流,突破组织界限,在网络上建立起社会经济的结点。
受工业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组织模式都带有程度不一的集权主义色彩,组织的分权程度不高。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层级更为复杂,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在大幅度减少,知识、信息都处于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状态,机遇稍纵即逝,所以这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决策,建立动态性强、创造性高和具备可重构性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的高层与一线员工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情况,信息在经过层层传递和专业性转换后,信息传递过程的成本较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对管理决策存在关键性的影响,如果一如既往,那么信息传递的成本则会大幅度增加。
此外管理者自身是有局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即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会逐渐明显的表现出来。
2 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变革方向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从而推动组织的全面发展,该文主要从组织结构的权利结构、层级结构、职能结构及资源结构方面探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1 权利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的权利集中性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分权管理。集权型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不够。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分权制组织结构建设,弱化直线式管理的不足,将部分权利下放,提高各下级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提高组织绩效,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更加精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效率。即将组织结构由直线型结构向事业部组织结构转变。但同时注意分权的程度要在管理者能够的控制的范围内,要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制约。
2.2 层级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组织结构发展,压缩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需要配备各种的辅助管理的人员,所以管理费用也多,同时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沟通和协调上的工作难度加大,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为了改善这些现象,企业可以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诞生,信息传播高效快速的特点,让信息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各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都在往扁平化发展。企业对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在不断提高,缩短了向高层管理者传递信息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此外,企业还要注意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保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良好运行。
2.3 职能结构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各项职能都是非常齐全的,内部机构多人员庞杂、规模大,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芯片的运转速度,把握住经济的脉搏。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综合运作的速度和能力上,抢占市场、挖掘客户需求和潜在市场、成功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使客户满意,谁能最快做到这些,谁就是市场的获益者。所以将企业职能结构向外发展,形成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即从企业组织的内部向外延伸,成为一种高度柔性的组织形式,此外要注意形成这样一种组织结构要求,组织内部结构发展要满足一定程度要求,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组织的一切需要。
2.4 资源结构
新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以物质资料作为企业的中心,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高利润的回报,物质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以“物”为本。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当企业间的物质资源条件不相上下时,人的作用被突显出来,“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中要强调“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才能,用同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关键因素是人,员工的素质对组织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调整组织的资源结构是以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为核心开展的。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需要破陈出新,打破传统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组织设计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能,信任员工的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综合运作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形成扁平化的管理层次结构,并在组织内部形式达到一定要求时,发展虚拟化建设,推动企业向外延伸,多方发展,从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收获良好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国银.企业组织结构演变趋势:层级制还是网络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篇4
一、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的因素, 而这种延续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 并没有在新的环境下发生变化, 所以导致当前事业单位的性质、人事管理制度、工薪制度都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一直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 属于“簿记型”的记账方式, 其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单位的每笔业务收支活动, 因此所提供并处理的会计信息相当有限,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中提高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要求, 既无法满足事业单位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也无法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处理的要求。因此, “簿记型”会计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其次, 财务报告主体与记账主体的一致性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主体, 只是一个汇报主体, 主体的单一化影响了不同性质、不同产权、不同用途的资金有效运用和核算的有效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
再次, 会计科目设置单一。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是以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为对象, 所以会计科目的设置并不关注资金使用的成本和资金的收益, 不重视资产存量, 而只主用资金的单纯收支活动, 因此无法满足提高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总之, 现行的会计科目设置与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发生了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也阻止了非公有制资金进入事业单位领域投资。
第四, 事业单位审计制度的缺失与内控制度的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统一由财政拨款工薪与业绩脱钩, 效益与收入分离, 所以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充当了一个记流水账的角色。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有些单位不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 有些即使设置了相应的部门, 也出现执行力度不强和重视程度上不够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供给的缺失致使事业单位缺少运营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措施, 可能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与财产的损失。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然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更有效的发挥相应职能, 我国着力将事业单位向三种类型发展, 即行政性质、公益性质、经营性质三类。三种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就不能适用过去统一的会计制度, 亟待变革。
1、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单位会计制度产生各种需求。
从理论视角看, 划分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向企业运营化发展, 其财务核算体系可以借鉴当前企业的会计制度,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落实每期收入与支出的核算, 提高管理效率;划归为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核算收入和支出, 保证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实现;划归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并非如理论分析的简单, 比如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等。然而,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 面临着产权主体的多样化, 例如公办学校可能在未来引入非公有资金, 其面临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简单的事业单位核算制度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 必须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 使其既能将公有资金核算清晰, 也能对非公有资金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记载。
2、从产权会计理论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变革的必要性。
从产权会计理论的角度看, 维护产权秩序的重要工具是会计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正面临着由单一的公有制过渡到多种主体控制的混合制。当产权关系不断复杂化, 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应复杂, 需要更合适的会计制度来支撑。
简而言之, 我国经营性质、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要想走向繁荣, 就必须建立一套先进的激励制度, 这里包括与之相应的先进会计制度。这种制度主要表现为, 能够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 为其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够对各类资金进行核算, 吸收不同性质的资金流入事业单位活动领域, 从而实现现代会计的“解脱责任”;它应该具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以便防范管理风险, 等等。
三、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概括性建议
鉴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 事业单位与财政的联系不如计划经济时期紧密, 社会事业活动的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投入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投入的形式, 事业单位管理逐渐追求效率与质量。
第一, 强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功能, 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资金的多元化投入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向“管理型”会计制度转变。具体说来, 可以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引入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引入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公允价值核算制度等。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是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前提, 是会计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的基础。
第二, 根据事业单位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记账主体, 满足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资金核算要求。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其发展的趋势是非公有资金的引入和利用, 这种趋势必然带来会计主体和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 单一的记账主体不能满足各不同主体的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记账主体, 有针对性地记录各类不同性质资金的收支情况, 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 事业单位应该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我国事业单位的现行会计科目主要是反映与控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 而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 未来的单位应该以效率为根本, 必然涉及到当前不存在的科目, 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非公有资金的收支、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第四,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内控制度和审计制度。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内控目标、内控的主体、内控的具体机制、内控的责任制度等。内控制度要将事业单位活动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不仅要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 还要逐步将民间审计引入其中,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活动合法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未来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必将发生更为深刻地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了, 所以要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 就应该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 通过完善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评价体系。
摘要: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显得日益迫切。未来的改革方向, 会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性、公益性、生产经营性三类。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产权关系结构也不相同, 而在当前事业单位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背景下, 不可避免带来会计核算的不科学性。所以伴随着制度改革的深入, 财务会计制度变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改革的需要提出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澜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j], 中国行政管理[1]王澜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j], 中国行政管理
[2]金希萍, 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J], 财会通讯[2]金希萍, 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J], 财会通讯
[3]张国生、赵建勇, 我国政府会计采用基金会计模式的探讨[J], 预算管理会计[3]张国生、赵建勇, 我国政府会计采用基金会计模式的探讨[J], 预算管理会计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学习方式变革;影响
隨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种学习辅助方式在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手段的热点集中在如何让学习便捷性,如何让学习更有互动性成为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
1 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方式调研分析
从本省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课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构,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构以:教师网络精品课程、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与专业相关的设计网站、微信、在线直播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微博等为网络学习构成形式。从数据表我们可以看,广受学生喜爱最广泛的为相关的专业网站学习,专业网站学习中,知识信息丰富、内容全面、案例丰富,最受学生青睐。其次就是微信学习,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微信学习因为其便捷而广受学生的广泛喜爱,可以了解设计公司、设计企业、设计个人发布的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信息,学生在点击学习后,可以分享链接发送给同学,传播速度快捷,方便,广受学生的喜爱。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学生普遍的青睐,课后使用率较低。而在线直播课堂学习方式的数据却比重较大,广受大三学生喜爱。学校教师公开的网络精品课程使用群体以大一、大二群体为主,因此,学习方式结构的变化也与学生所处的年级有一定的关系。
2 信息化条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素分析
2.1 微信学习模式具有使用普及的优势
微信学习有利于加强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开展异地同步的沟通交流,微信也成了学习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学习者运用微信与教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微信平台教师组建学习群,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及同学之间展开讨论。通过微信师生之间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的设计作品,阅读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微信在信息阅读的筛选上,比传统的网页阅读更快捷,通过标题选择点击阅读,筛选性强,相比微课,要花费数分钟的时间来了解课程是否有吸引力,微信对学习内容喜好的判断要便捷快速。
通过微信教学者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提升三个阶段的步骤学习。在课前预习阶段中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学习阶段中通过微信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沟通指点,教学者还可以借助微信工具组建课外学习群。在课后提升阶段中,教学者可以发布学习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进行讨论与延伸。微信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大部分学生群体认为微信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获取相关知识,遇到学习问题,能够与教师、同学异地同步沟通。微信学习是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主要依托于教学者的积极指导与学习信息的发布,教学者的主导地位及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2.2 网络直播在线课程互动性强,但商业化的运作让市场良莠不齐
网络直播课堂具有在线性和直观互动性的特点,通过调查了解到,喜爱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学习方式的群体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主。以腾讯课堂为例,网络直播课堂以直播、在线交流为主要特征。学生对网络直播课堂优点评析如下:第一,直播,能与其他学习者及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学习氛围轻松;第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对容易犯错的地方有预先设计,重难点重复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第三,一个课时的在线直播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操作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第四,进入所选的直播课堂学习,可以加入学习交流群,能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交流探讨。网络直播课程也存在缺点,比如公开课程是免费学习,继续全套课程的学习就要支付费用,但是报名支付费用后,网络直播课程会提前三小时发送邮件到学习者的邮箱,提醒学习者不要忘记上课时间,让学生倍感关怀与人性化。
从网络在线直播课堂的学习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不再仅仅是一切为了学习,轻松的学习氛围,细致关怀的教学形式,及在学习中能扩大自己的专业朋友圈,成了学习者选择这种学习形式的理由。相比枯燥的理论讲授,在网络直播学习中,设计类的学生更愿意听操作课,直观的设计技能操作课,能让学习者直观明了的掌握学习技能。
2.3 微课和慕课是目前较为推广的教学方式
微课、慕课都是将所授内容拍摄视频投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大家随时学习,有助于优质资源共享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微课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 ~ 10分钟,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突出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教学内容精简,针对性强,资源容量较少,适合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幕课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时长一般为10分钟,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对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或者放慢,也可跳过比较容易的部分。
然而微课、慕课在学生中并没有得到火热的推崇,通过走访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微课、慕课的评价大致为:内容少、碎片化、不系统,浓缩的课件、缺乏互动、死板、不能交流互动。学生是以一种观看者的角度来观赏一门课程,参与性不强。在信息化条件下,面对追求自我意识较强的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群体,互动性、参与性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景式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要重点投入的环节。幕课和微课虽然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但是从其自身优势来看是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学习的。
2.4 网络精品课程学习群体不同
网络精品课程的学习在数据调查中虽然比例较高,但是,学习群体以大一学生为主要群体,大三学生群体对此学习方式关注度较低,大二学生群体对此学习方式的关注度居中。究其原因为:网络精品课程的更新度较低,学生的参与互动性不强,消息推送后回复时间缓慢。互动性和更新度的不高,形成了该学习方式吸引高年级学生群体低的主要原因。
3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学的影响与启发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6
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家, 由于其传统文化精神的保守性, 已经对其实现工业化构成了一道观念上的巨大的障碍。如果不从根本上突破这道障碍, 便难以形成人们的现代意识, 便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 也就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 因此, 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观念和精神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是摆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我国西部区域经济贫困的根源:西部人的观念落后
西部既是地域概念, 又是文化概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讲究, 而且越不发达的地方, 其讲究什么与如何讲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因为特定的生括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特定的生态资源的特定的利用。
我国西部广大的内陆地区, 处于山区半山区, 沿山脉分布, 就像一道自然屏障, 隔开与外界的交流, 几千年与外界隔绝, 致使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自古以来一直是以农耕经济为主, 传统农业文明顺从自然、安于现状, 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且从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人们的观念保守。其社会经济关系范围较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邻里、村落等血缘与地缘关系较近的狭小社区范围内, 受外界影响小, 信息传播慢, 思想碰撞不激烈, 人们不了解山外的精彩世界。不仅与外界交流少, 由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 地广人稀 (人口密度基本上在100以下) , 区内民众的互相交流也很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习惯于满足温饱。“山里人”纯朴、憨厚、老实, 虽说总体上是褒义的, 但却形成了“安份守己”的习惯。从历史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断滋生着随遇而安的观念和行为, 长期的贫困使人们心理受挫, 更强化了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从而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愿望和能力, 缺乏创业干劲与进取精神。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往往从消极方面考虑得多, 从积极方面考虑得少, 一味地等机会、靠帮助、要政策, 对缩小差距常表现出束手无策, 怨天尤人。
(一) 西部文化具有贫困文化的一般特点。
西部文化无疑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处于西部相对贫困环境下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 它直接根源于西部相对落后的经济, 是西部广大区域内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普遍反映。西部文化是几千年小农意识的反映, 是西部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条件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西部民众普遍的生活习性是:安于现状, 眼界狭小, 依赖性强, 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即便是一部分脱贫致富的人, 虽然经济条件好了, 但其文化价值观并不“富裕”, 生活方式亦未上“档次”, 贫困文化的特征异常明显。
(二) 西部文化含有一种惰性文化。
惰性文化主要是一种安贫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它是贫困文化在人们心灵中的反映和行为中的显现。不少学者把西部惰性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 (1) 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 (2) 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 (3) 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工作观; (4) 懒散怠惰、等靠依赖的度日观; (5) 喝酒赌博、迷“神”事鬼的娱乐观。惰性文化在西部主要是作为普通民众的消极落后的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求同自足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及行为选择。如果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提升而任其自然发展, 必然会把人们引向愚昧、麻木、落后和保守, 直接地压抑西部民众吸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 西部文化是一种孤岛文化。
孤岛文化说透了也是一种保守封闭的文化心态。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大心理和恋家恋土“不远游”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歧视、恐惧外部世界, 拒绝或难以接受外界事物的盲目排外情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小私有观念、不守信誉、难以合作等等, 几乎成了西部文化氛围 (“软环境”) 的代名词。
(四) 西部文化是一种非理性文化。
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 一般把“理性人”设定为经济人, 经济人行事的根本原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也就是说, 作为理性经济人, 应把“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运作和分析看作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但从西部的现状看, 商品经济关系与东部相比很不发达, 人们思想观念中与理性经济人相悖的成份很多, 这样的文化成份在表现形态和样式上具有多样性, 统称之为非理性主义。
迄今为止, 西部轻商、歧商的观念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大中小城市里, 下海经商、设点摆摊的多是一些文化层次较低或者受到社会歧视甚至惩罚过的人, 许多所谓的“正经人”, 即使是下岗失业蹲在家里, 也难得去冒险一下。而另一方面, 人们的欲望本能又在片面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诱发下极度膨胀———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感情用事、追求排场、讲究阔气、缺乏服务意识和科学精神等等, 都更加剧了西部社会文化的非理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人们也想脱贫致富, 实现工业化, 但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 它网住了人们奋发进取的手脚。西部的经济进程中, 似乎存在着一个“贫穷的超稳定结构”, 而这种超稳定结构又与“思想观念保守的超稳定结构”是紧紧连结在一起的。那么, 西部是谁在保守, 谁在制造保守呢?客观地说, 西部地区也不乏思想解放, 开拓进取之士, 但从整体上看, 却是趋向于保守和守旧的, 这不是个别人、个别单位、个别阶层、个别群体的现象, 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而它成了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正因为它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 使得大家都“集体无意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种群体文化氛围中, 守旧观念、守成观念、守土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害怕风险观念、宗法观念、不服气心态、看不惯心理、等靠要思想、懒惰习惯, 以及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 交织在一起, 构成一个封闭的文化意识圈, 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一方面缺乏强烈的致富冲动;另一方面, 对别人的致富又看不惯、不满、眼红。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在市场竞争中, 偏安求稳, 缺乏商业冒险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形不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 而肚皮斗争、舌头官司、互相干扰扯皮、人际摩擦等现象则不休不止。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准确地说, 在这种人文社会环境中, 一些思想比较开拓, 富有创造性的人, 往往鹤立鸡群, 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乎, 大家都不敢冒尖, 都不创新, 都不超前, 固守中庸, 明哲保身, 随波逐流, 随遇而安;于是, 从总体上行为总是“慢三拍”, 改革开放的步子总是走不到人前去。而不甘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者, 不得不寻找机会, “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这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孔雀东南飞”, 人才流失即由此产生。看来, 思想观念的守旧、保守, 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此, 我们既可称之为“观念约束力”, 也可称之为“观念瓶颈”。
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部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弱点便暴露无遗了。东部文化因其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而呈现出文化上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进取性、现代性;而西部文化则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保守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反映的是两种不同质态的文化的差异, 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差异。由于两种文化的基础不同、性质不同, 因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同, 作用的方向也不同, 从而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发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这便是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文化原因。由于在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系中,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因此, 从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视角来看, 东西部经济实力的差距,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差距。西部缺乏发达地区历史上始终存在着的市场经济发育的内在冲动, 改革开放后, 在探索市场经济发扬过程中, 还存在怕市场、怕犯“错误”的思想, 并常常出现“晚启动, 早刹车”现象。直至今日, 还有一些农民陷在“农民怎么可以不种粮”的困惑中。因此, 思想观念转变的快慢, 实际上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大开发以来, 为了提高西部的人口素质, 我国教育部门已投资上千亿元发展西部基础教育, 力度不可谓不大, 其中西安、成都等地区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东部的许多地区, 但西部的经济并没有因为人才的增多而发展起来。作为提高西部民众的整体素质而言, 教育无疑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前至为重要的, 是怎样促使西部落后地区民众的观念变革, 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 比如公平竞争的观念, 比如贸易过程中的双赢观念, 比如创新的观念等。在江浙一带, 是地方领导讨好外商, 方便外商, 给外商送礼、拜年、拜节, 结果外商云集投资设厂, 给地方带来丰厚的税收与管理费、工资与收入,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在西部, 除了引资环境外, 还有引资观念需要大力改进。
而且, 现阶段的现实是:西部本来人数就不多的企业家现在正面临着比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除了市场竞争, 他们还要面临各种东部企业家所没有或者已经走过的困境。尽管西部和沿海地区的观念差距已经被强调了很多年, 但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至今仍然缠绕着不少的西部民营企业。有很多民营企业的行为在沿海, 大家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西部的人还是觉得不可理解, 或者不敢做。1991年以前发展起来的那批上市公司———也就是西安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它们的老总, 现在大部分处境都十分糟糕。要么销声匿迹了, 要么就在牢里蹲着了, 剩下来的寥寥可数。一个熟悉西北产经发展状况的媒体工作人员说, 包括早年评上榜的企业家, 大部分也都倒掉了。但即使那些蹲进去的老总, 也不一定是因为个人的问题。很多企业被处理不是因为经营问题, 而是因为一些摆不上台面的原因, 比如得罪了某些人, 或者有些人觉得他太过张扬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说, 这时候, 他们的一些原本被默认的边缘行为就会成为他们冠冕堂皇的罪状。大环境的无奈由于这个社会交通与信息渠道的便利, 许多西部民营企业家无论在见识上还是决策上都能够做到和东部同步, 甚至与全世界同步。但是, 他们所在的发展环境并没有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中西部企业家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一种说不清的文化压力。从历史来讲, 中西部毕竟不是沿海, 观念比较保守, 企业家最大的压力不是来源于企业, 也不是来源于市场竞争, 而是来源于周围的人的观念的压力。要改变这个环境, 对企业家来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并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企业就能够改。
二、西部大开发, 文化变革是关键
西部大开发, 实质上就是要实现西部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对落后和不发达的挑战和超越。但是, 落后和不发达并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景的统计指数, 根本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 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 换言之, 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还没有现代化, 那么, 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一堆废纸。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人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或者地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可以说,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 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首位, 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人的现代化, 实际上就是生产力要素中人生产主体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智能素质、人格素质必须与现代化相适应。智能素质包括识字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思维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劳动技能等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格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的修养、观念更新的程度、勤奋精神及开放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心、进取心等达到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因此, 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化心理素质的现代化。要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必须研究的是, 作为希望进入现代社会的竞争者, 它的文化准备是否已经完成。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新的物质文明产生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化的储备是否已经完成, 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否已经更新;二是已经更新的文化精神, 是否同现时的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相协调, 亦即文化圈范畴的三个层次内容是否已经共振效应。具备了这两者, 就可以认为作为新的经济文明诞生的文化准备已经完成了, 否则, 即便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力也是难以产生作用的。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文化变革是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那么, 文化变革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其突破口又应该选在什么地方呢?
整个人类文化史证明, 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上, 物质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能比较迅速地演进和转变, 譬如千百年来骑着驴和骆驼游牧的阿拉伯民族,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改以乘汽车、飞机等代步, 以石油生产代牧业生产生活, 并没有经历多大的文化变迁的困难;现在藏区许多喇嘛寺以电灯替代酥油灯也很快被接受。制度文化虽然相对来说比物质文化难改, 但一旦改变起来却可能比较迅速、直接、明显。我国的民族地区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是很好证明。当然, 制度文化既然涉及生产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 在根本改变民族地区旧的社会制度后, 并不能说在制度文化方面就不再存在文化冲突。事实上旧制度文化的残余影响仍有存在, 例如在藏区的不少地方历史遗留的习惯法仍然行使着一定的职能。
而作为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 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等则潜藏于各种文化事实的背后, 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与时代变迁并不一定形成直接的、迅速的对应效应。因而往往是最难改变的。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 不仅涉及一国器物文化, 而且涉及到制度层文化和观念层文化, 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圈要素。而一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结构, 往往对该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选择。因此, 一国经济的现代化问题, 应当首先是对它的保守文化实行现代性变革问题, 这是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是要重视经济文化的主体, 即人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人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 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发展最终只能依靠自己, 依靠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依靠人的现代整体素质的提高。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目前最根本的就是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使人们超越自在的、习惯的日常生活状态, 而成为活跃的、创造性的个体。而要实现人的现代性变革, 其前提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 用创新文化代替保守的传统文化, 这就是西部开发的核心所在。
三、西部区域文化变革的方向:保守文化观念向现代创新文化转化
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思想观念具有二重性。勇于变革、勇于开放、勇于进取的思想观念, 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守旧、封闭、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 对现代经济发展则有很大的阻滞作用。
考察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 不难发现, 民族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往往是这一民族敞开怀抱, 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时期,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就是这一文化变迁现象的最佳说明。在这一文化过程中, 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 有着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传统的民族, 在文化交流中总是表现得更为自信, 他们改善环境的能力也更强, 能够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变化, 找到应对变化了的环境的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具备了这种文化适应能力的民族的文化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它具备了一种自我更新的生长能力, 总是保持着充沛的活力, 使得强势文化的产生有了可能。
观念应先于市场以国内来看, 比知识比文化水平, 中部的湖南湖北要高于浙江, 两湖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较浙江高, 但是在浙江做生意却显然比在两湖做生意要顺畅得多, 容易得多, 浙江的经济也远比两湖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同样, 中国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平均可能高于南方, 但进入现代社会后, 南方却总是在发展经济上领先于北方, 原因何在呢?无疑在于南北地域民众的观念差距,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 即在南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远比北方来得低廉。因此, 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 观念显然比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有人说, 宁愿与一个浙江的农民合作做生意, 也不愿与一个观念守旧的教授合作做生意。因为浙江人的观念开放,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而一个人如果观念守旧, 即使他是一个教授, 那生意上的观念阻力和谈判成本实在高得惊人。
西部地区向内寻找自身发展滞后原因的时候, 必须敢于正视在思想观念上与沿海地区存在着的明显差距。由于认识的局限, 由于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对同样一件事情, 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解决方法往往大不相同。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 必须首先加快解放思想的进程。只有人的思想解放了, 才能运用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 才能敢“闯”敢“新”, 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总之, 更新观念, 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 是西部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
就制约或者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方面而言, 西部地区亟待更新的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因循守旧观念, 培养冒险创新精神。
因循守旧是旧的传统观念的共同特点。观念陈旧的人, 俗守祖训, 墨守陈规, 难以接受新生事物, 缺乏创新的冲动和胆略, 因而担当不了经济振兴的重任。要提倡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 敢于探索, 勇于试验, 不怕风险, 不怕失败;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冒险”大抵存在两种可能和后果:一是超越常人, 取得惊人的成就;一是不合习俗, 遭到惨败。所以, 人们愿意求稳, 保平安。西部地区由于守土重迁、封闭保守, 因而以四平八稳心态以过“小康生活”为满足, 多数人不欲承担“风险”。甚至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 也往往以“稳重为上品, 把冒险说成是疯子, 是病态。这种文化心态只能平平稳稳度小康”, 不适应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太事。进行“西部大开放”, 必须大力提倡和宣传“风险”思维, 提倡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 尝试干常人不敢于的事情, 要发扬宁肯“惨败”之后爬起来再干, 也不要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奋进精神。当然, 也不要把冒险误解为冒犯法纪、误解为违规蛮干, “冒险”只不过是一种胆大心细、敢于闯美探险的思维方式和奋斗精神。
(二) 安贫守穷观念。
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发展缓慢, 人们在“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支配下, 易于满足现状, 只求温饱, 不思冒富。这种精神状态与时代的要求、改革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应树立敢富、先富的思想观念, 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 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地区走上富裕之路。
(三) 内陆封闭意识。
由于西部远离海洋, 气候温和、自然条件适宜, 大部地区在古代能够自给自足, 生活过得去, 因此养成“守土重迁”意识, 不欲向外开拓, 逐渐形成封闭保守观念, 这是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西部地区要冲破封闭保守的思想禁锢, 破掉“守土重迁”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 冲出“内陆”, 主动与国内国际市场对接, 走向“河流”, 走向“海洋”, 走向大世界, 走向市场文明。要鼓起勇气, 立足本地区优势, 打开“山门”, 形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四) 自然经济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深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经济活动已经主要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调控, 市场的力量将壮大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地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 谁先认识谁主动, 谁先开放谁发展,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以不变应万变, 就会被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所淘汰。
(五) “等、靠、要”的思想。
发展是硬道理, 不发展就要落后, 落后就会挨打。西部地区潜在优势很多, 加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的机遇, 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良机。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加速度、增效益, 破除保守思想, 充分挖掘各种潜力, 打破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 抢时间、抢市场。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能早则早, 能快则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沿海、沿江、沿边及内陆省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造成了东西南北中、开放大联动的逼人态势。西部地区如再不加快发展, 将会在时代潮流面前落伍, 就可能在国内外大市场上丢掉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
(六) 平均主义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 西部民族地区的平均主义现象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企业活力最终是竞争力。争残酷无情, 强者发展, 弱者消亡, 优胜劣汰, 不可抗拒。面对这一形势, 怨天尤人不行, 无所作为也不行, 唯一的出路是树立信心, 投身到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去, 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传统社会中, 群体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思想模式、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相当意义上已经内化为了人们的一种“本能”, 人们这样思考和行为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大家”都这样思考和行为。在这里, 个体被本能化的群体完全淹没了, 个体已经不能意识到个体自己了。而在现代社会中, 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使个体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的现实性, 明白自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为,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现代观念及方式的形成。只有意识到了个体的独特性, 才有个体去了解和学习现代化的思想和行为, 才有人的现代化, 也才有地区和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如果没有个体的现代化, 没有日常意识中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扭曲、变形, 其作用也不会得到有效发挥, 再好的机遇也会丧失, 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开发。从这种意义上说, 如果哪一天西部人的群体意识实现了保守观念向现代创新观念的转型, 那么, 离西部企业家阶层整体崛起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四、改变官本位的观念, 树立企业家的主体形象
我国西部经济的落后, 主要是由于民间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使得西部大量的生产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 西部开发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形成一个融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融合型经济主体, 以启动当地丰富的资源而形成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 就是要通过产出、社会资本的积聚, 启动蓄势较强的自然资源,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开发浪潮。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设想, 其关键点又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个目前西部经济发展急需的企业家阶层, 这是西部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
企业家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 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是人们进行这种选择的制约因素。在美国, 追逐利润, 争做经济人是人们的价值取向, 高等学府中第一流的人才全部投入企业;或者既是企业家, 同时又是科学家。在日本, 同样是“英才荟萃企业界”, 具有冒险精神, 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家被称为英雄, 在企业发展方面的成就本身就是人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但在我国西部地区, 很少有人把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选择。经济成就无关紧要, 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官衔职位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人们的当官意识强化, 与这种传统心理不无关系。因此, 在今天的西部, 转变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最重要的是克服人们的轻商观念, 确立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抑制“当官意识”。要使人们真正意识到, 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家, 离开了企业家, 市场经济体制就转动不起来。因此, 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 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 激励和诱导成千上万具有潜在企业家素质的人, 走入企业家的行业, 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改革价值取向, 还要赋予企业家崇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克服人们走入企业家行业的心理障碍。要在民众中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氛围, 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 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 企业家成就的核定标准就是企业家成就本身。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浓厚气氛, 反对“无商不奸”等偏见, 使企业家成为全社会理解、尊重和崇尚的“热点”。
同时, 要创立机制, 构造出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他的成长离不开所在的环境, 即与他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东部地区的实践来看, 企业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 一个充满竞争和风险的市场环境是产生企业家的肥沃土壤。通过不断地参与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活, 可逐步消除陈腐、保守、封闭的观念和意识, 从而为培育敢于创新的经济主体和企业家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活氛围和思想基础。而且, 高素质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 与他们所处的机制环境和法律环境关系很大。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环境, 用制度保证一批不同类型、风格各异的企业家健康成长;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 要特别重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证企业家的经济地位, 构建和完善以保障企业家生产经营权益为核心的法律环境, 使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本文将西部大开发与传统文化变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西部区域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西部人的观念落后, 而人们的落后观念的形成又是与西部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看, 西部文化是一种保守的农业文化, 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难以相融, 因此, 通过文化变革, 最终实现西部人的保守观念向现代创新观念的转型, 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所在。本文还特别强调了树立企业家主体形象的理念。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文化变革,保守观念,创新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4:1~60
[2].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78~80
[3].叶勤.企业家精神的兴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10:16~20
[4].沈青.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西部的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1:98~103
[5].李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66~71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电子商务是一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商务模式, 不同于传统的商务模式, 在电子商务这种模式下, 人们不需要见面即可通过网络进行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订单下达以及咨询服务等商务活动。商务模式的改变, 意味着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网上消费, 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进行供应链的建设。面对着企业对企业、企业对个人等互联网时代的商务模式的蓬勃发展, 企业的营销理念必须进行相应地改变, 才能持续赢得消费者与市场的认可。
1 电子商务带来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改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经过近百年的实践与发展, 已形成相对齐全的理论体系, 在电子商务模式出现之前, 其基本上涵盖了一般商务的全部内容与形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电子商务开始兴起, 人们突然发现,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经过最初的适应期, 特别是本世纪前十年爆炸式的增长后, 新的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观念开始出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直接针对个体的营销理念
在传统的企业营销理念中, 一直都是一对多, 即企业生产的产品是针对不特定的大多数或是特定的大多数消费者, 其产品或是服务只需要满足大多数的共性需求即可。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化需求的兴起, 现代企业还需要应对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电子商务这种营销模式释放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个人消费者或集体消费者的特征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得知, 甚至是预订, 企业可以完全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进行针对性地开发或服务订做。同时, 网络还给企业提供了与消费者双向沟通的渠道, 使企业可以时刻关注与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从而保留有价值的顾客。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企业来说, 网线的另一端就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直接针对个体的营销理念, 确立便捷的沟通方式, 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1.2 诚信营销理念
电子商务时代的营销活动, 多数都是借助互联网进行, 由于企业与消费者并不会直接面对面, 这种突出的虚拟特征, 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诚信的营销理念。一方面, 对于消费者来说, 网络上经营同一种产品或是提供同一种服务的企业有成千上万家, 其最终购买行为的发生, 跟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的感受是分不开的, 当消费者感受到对方企业的诚意后, 自然成交的可能性就会更高。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 海量的选择信息, 使其在进行重复的选择行为时, 总是更愿意选择那些曾经获得过其认可的企业。另一方面, 面对众多的消费者, 如何区分其真假, 是企业面对的问题, 一般来说, 企业的诚信度越高, 消费者的诚信度就会越高。因此, 不管从企业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企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都应将诚信营销放在首位, 如此才能持续赢得客户, 并不断壮大客户群。
1.3 服务营销理念
电子商务环境下, 人们的购买行为成本越来越低, 这也就给了消费更多选择的机会。而当前网络世界里众多的企业, 也使得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详细, 越来越挑剔。随着消费者购物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不断追求, 企业的服务质量已成为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营销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品质、规格、功能与价格等方面趋同性越来越大时, 谁提供的服务更能打动消费者, 谁就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样的产品, 同样的价格, 可能因为大家选择的物流企业不一样, 送货时间稍有差别, 就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不一样的印象。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只有真心实意地为顾客提供服务, 才能获得消费者对产品与企业的认同, 这种靠软实力而不是单纯的硬性有形产品来争取顾客、占领市场的方式, 已成为现代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的重要特征。
1.4 传统营销与促销方式的失效
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 基本上都是企业做品牌推广, 中间商做渠道与终端客户, 从而两方面力量一起努力开辟市场。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 大大减少了中间渠道商的数量, 企业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客户与消费者。这种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现象, 削弱了渠道商在企业营销中的力量, 取而代之的是产销合一的分销模式, 伴随着这种渠道模式的改变, 企业的市场营销也应该做出改变, 更多地投入力量进入物流渠道, 以客户满意的物流系统, 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同时, 传统的广告与人员推销以及公共关系与营业推广的促销方式,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效果十分有限, 反倒是网上市场调查分析、网上推销、网上展示等促销方式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与认可。因此, 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营销特点, 从而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 获得市场的认可。
2 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变革
现代营销学下的四大基本手段, 曾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雷打不动的致胜法宝, 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 现代人们的消费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全球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成为电子商务时代消费需求的新特点, 这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方式的变化, 使传统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
2.1 加强网络消费者特点分析
与传统的消费者相比,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消费者更感性, 他们对个性需求的看重远高于传统营销环境, 同时, 他们有身为网民的一些特点, 比如网络感染性, 当某一网站的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进行推介后, 如果得到部分网民的吹捧, 将会很快成为一种网络时尚, 从而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当然, 网民也是非常健忘的, 快速的流行也意味着快速的遗忘, 因此, 对于企业营销队伍来说, 把握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消费者特点, 将是其进行营销的重要基础。
2.2 树立电子商务营销理念
思想决定着行动, 要想真正在电子商务时代赢得市场的竞争, 必须要从电子商务的特点出发, 对固有的营销理念进行改变。一方面, 不仅要改变那种过分依赖中间渠道商的营销理念, 逐步压缩在中间渠道的资源投入, 转而将资源投入到直接客户与消费以及物流服务上去。另一方面, 要建立全面、全新、全效的电子商务时代营销理念, 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特点贯彻到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 从而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获得消费者与客户的认可, 并形成网络世界的品牌与口碑。
2.3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 是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基础, 没有完善的企业信息化设备,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将受到巨大的制约。因此, 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以完善网络商务环境和完善的物流体系。一方面, 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友好界面的网络购物环境, 从而把消费者从众多的网络厂家中吸引过来。另一方面, 现代电子商务的兴起, 对企业的物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寻找一家具有全国物流能力, 消费者口碑的物流企业将是更现实的选择。但即使这样, 要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还需要企业对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 以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4 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其呈现出来的与传统企业营销模式不同的内容, 对企业的营销人才队伍也提出了要求, 必须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贸易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电子商务营销特点与要求, 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贸易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掌握现代商贸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网络贸易发展人才。以人才战略为重点, 全面掌握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营销活动, 从而在海量的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中脱颖而出, 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3 结语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 呈现与传统市场营销所不同的特点, 企业必须加强对网络消费者与客户的研究, 更好地把握其消费特点, 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 才能真正地赢得客户, 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杨华峰.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新趋势[J].经济师.2002, (3) .
[2]李江.浅谈我国传统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2) .
变革的必要条件 篇8
20 世纪90 年代, 国际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 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 并在设计方法、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电子技术设计领域, 可编程逻辑器件 (如CPLD、FPGA) 的应用, 已得到广泛的普及, 这些器件为数字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这些器件可以通过类似软件编程的方式对其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 从而使硬件设计像软件设计那样方便快捷。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设计观念, 促进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几个设计实例的对比阐述一个道理, 随着数字电路中先进设计方法的引入, 高等学校中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必须随之得到改善, 使之与技术进步相互适应[1,2,3]。
数字电路根据逻辑功能的特点, 分成两类, 一类叫组合逻辑电路 (简称组合电路) , 另一类是时序逻辑电路 (简称时序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在逻辑功能上的特点是任意时刻的输出仅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 与电路初态无关。而时序逻辑电路任意时刻的输出不仅取决于当时的输入信号, 还取决于电路原来的状态。本文从这两方面就传统手工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 组合逻辑设计中传统设计方法与可编程逻辑设计方法的对比
列真值表, 逻辑关系式, 逻辑化简是组合逻辑设计的几个重要步骤。但这一经典的组合逻辑设计步骤并不总是必须的。实现特定逻辑功能的逻辑电路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逻辑电路的设计更简洁, 通过各种方法对逻辑表达式进行化简是必要的。组合电路设计就是用最简单的逻辑电路实现给定逻辑表达式。在满足逻辑功能和技术要求基础上, 力求电路简单、可靠。实现组合逻辑函数可采用基本门电路, 也可采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例1:三个人表决一件事情, 结果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这一逻辑问题[4,5]。在“三人表决”问题中, 将三个人的意见分别设置为逻辑变量A、B、C, 只能有同意或不同意两种意见。将表决结果设置为逻辑函数F, 结果也只有“通过”与“不通过”两种情况。
传统的逻辑设计需要由下面的4个步骤完成:
(1) 列真值表
对于逻辑变量A、B、C, 设同意为逻辑1, 不同意为逻辑0。对于逻辑函数F, 设表决通过为逻辑1, 不通过为逻辑0。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将输入变量不同取值组合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列成表, 得到函数的真值表如表1 所示。
(2) 列逻辑函数表达式
三人表决器的逻辑表达式为:
设N为上式中的逻辑项数, 这时, 共有逻辑项N = C32+ C33= 4 项。
(3) 逻辑化简
三人表决器的逻辑表达式可化简为:
(4) 画出逻辑电路图如图1 所示。
尽管上面的分析看上去没有错误, 但上例中的“三人表决器”设计给学生一个误导, 好像按照上述的设计步骤就可以进行组合逻辑设计了。可以推导, 若表决人数用p来表示, 逻辑表达式的项数为, 其中Cpk为逻辑项的组合数。以p = 7 为例, 这时表1 中的表项为27=128 项, 式 (1) 中的逻辑项数N变为N7= C74+ C75+ C76+ C77= 64 。
显然, 随着表决者数量的增加, 逻辑项数急剧增加, 真值表不易绘制, 逻辑公式无法手工书写, 逻辑化简也非常困难。
多数表决器的逻辑公式由于过多的项数不易采用公式法化简。如果采用卡诺图化简法也会因输入变量过多而导致传统化简方法失效。
标准逻辑设计语言的出现给大规模逻辑设计带来了新的希望。硬件描述语言 (HDL) 的采用可以使设计者的精力集中于所设计的逻辑本身, 不必过多的考虑如何实现这个逻辑以及需要用哪些定型的逻辑模块。这在以往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逻辑设计与大规模可编程逻辑设计方法上产生了本质的差别。Verilog是一种以文本形式来描述数字系统硬件结构和行为的语言, 用它可以表示逻辑电路图、逻辑表达式, 还可以表示数字逻辑系统所完成的逻辑功能。在此, 用Verilog设计一个“七人表决”逻辑, 以考察采用现代逻辑设计方法较传统设计方法的优势。
在表决器的设计中, 关键是对输入变量中为1 的表决结果进行计数, 如果把全部的逻辑状态列表分析, 势必存在冗余的设计资源。根据多数表决的性质, 考虑采用加法逻辑来统计表决结果, 之后再判决加法器输出中1 的个数即可实现该逻辑。Verilog设计如图2 所示。
在“七人表决”逻辑中, 不再专注于每个逻辑变量状态的变化, 只抓住关键问题多数表决有效, 并用条件操作符“?”设计出所需的Verilog行为逻辑, 剩下的实现问题交由计算机综合 (synthesis) 。可以看到, 采用标准化的硬件描述语言, 能有效地避开以往组合逻辑设计中逐一考察每个输入逻辑状态所带来的逻辑状态分析的爆炸, 从而可以用较短的设计时间得到正确的逻辑输出。众所周知, 加法器、比较器都是传统的组合逻辑教学内容, 但以往的教学中由于采用手工分析方法, 很难把这些不同的逻辑设计内容综合考虑进来。笔者认为, 现代逻辑设计方法的引入将逐渐转化人们对传统逻辑设计中的关注点, 势必引起逻辑设计教学方法的更新。有必要加大逻辑功能综合设计的内容, 减少元器件级逻辑单元选型在教学中的比例。
2 时序逻辑设计中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可编程逻辑设计方法的对比
数字电路的另一类设计内容是时序逻辑设计。时序逻辑设计分为同步与异步时序逻辑设计。一般地, 同步时序逻辑设计的难度要高于异步时序逻辑。因此, 也在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上占有较多的学时。如果在教学改革中仅把可编程逻辑设计作为传统时序逻辑设计内容的补充, 不但不能使学生体会到先进的计算机辅助逻辑设计所带来的便捷, 还可能使学生按照传统的手工时序逻辑设计步骤去理解可编程时序逻辑, 导致时序逻辑设计的复杂化, 增加逻辑验证的成本。因此, 有必要探讨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逻辑设计方法之间的差别。下面根据一个典型的时序逻辑设计来说明。
例2:试设计一个序列编码检测器[6,7], 当检测到输入信号出现110 序列时, 电路输出1, 否则输出0。
这个序列编码检测器如果按照传统的时序设计步骤, 将会异常繁琐:
(1) 由给定的逻辑功能建立原始状态图和原始状态表
从给定的逻辑功能可知, 电路有一个输入信号A和一个输出信号Y, 电路功能是对输入信号A的编码序列进行检测, 一旦检测到信号A出现连续编码为110 的序列时, 输出为1, 检测到其他编码序列时, 输出为0。
设电路的初始状态为a, 如图3 中箭头所指。在此状态下, 电路输出Y = 0, 这时可能的输入有A = 0 和A = 1 两种情况。当CP脉冲相应边沿到来时, 若A= 0, 则是收到0, 应保持在状态a不变;若A= 1, 则转向状态b, 表示电路收到一个1。当在状态b时, 若输入A= 0, 则表明连续输入编码为10, 不是110, 则应回到初始状态a, 重新开始检测;若A = 1, 则进入状态c, 表示已连续收到两个1。在状态c时, 若A=0, 表明已收到序列编码110, 则输出Y = 1, 并进入状态d;若A = 1, 则收到的编码为111, 应保持在状态c不变, 看下一个编码输入是否为A = 0;由于尚未收到最后的0, 故输出仍为0。在状态d, 若输入A = 0, 则应回到状态a, 重新开始检测;若A = 1, 电路应转向状态b, 表示在收到110之后又重新收到一个1, 已进入下一轮检测;在d状态下, 无论A为何值, 输出Y均为0。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如图3 所示的原始状态图和表2 所示的原始状态表。
(2) 状态化简
观察表2 现态栏中a和d两行可以看出, 当A= 0和A = 1 时, 分别具有相同的次态a、b及相同的输出0, 因此, a和d是等价状态, 可以合并。最后得到化简后的状态表, 见表3。
(3) 状态分配
化简后的状态有三个, 可以用2 位二进制代码组合 (00, 01, 10, 11) 中的任意三个代码表示, 用两个触发器组成电路。观察表3, 当输入信号A=1 时, 有a→b→c的变化顺序, 当A=0 时, 又存在c→a的变化。综合两方面考虑, 这里采取00→01→11→00 的变化顺序, 会使其中的组合电路相对简单。于是, 令a=00, b=01, c=11, 得到状态分配后的状态图, 如图4 所示。
(4) 选择触发器类型
这里选用逻辑功能较强的JK触发器可以得到较简化的组合电路。
(5) 确定激励方程组和输出方程组
用JK触发器设计时序电路时, 电路的激励方程需要间接导出。表4 所示的JK触发器特性表提供了在不同现态和输入条件下所对应的次态。而在时序电路设计时, 状态表已列出现态到次态的转换关系, 希望推导出触发器的激励条件。所以需将特性表做适当变换, 以给定的状态转换为条件, 列出所需求的输入信号, 称为激励表。根据表4 建立的JK触发器激励表如表5 所示。表中的x表示其逻辑值与该行的状态转换无关。
根据图4 和表5 可以列出状态转换真值表及两个触发器所要求的激励信号, 见表6。
据此, 分别画出两个触发器的输入J、K和电路输出Y的卡诺图, 如图5 所示。图中, 不使用的状态均以无关项x填入。
化简后得到激励方程组和输出方程。
(6) 画出逻辑图, 并检查自启动能力
根据激励方程组和输出方程画出逻辑图, 如图6所示。
如果发现所设计的电路不能自启动, 还应修改设计, 直到能自启动为止。
由上面所列举的设计方法可以想见, 继续增加检测位数会使逻辑设计更加复杂。
从上例可以看到, 传统的时序逻辑设计方法尽管可以用来实现时序逻辑的设计, 但设计步骤不仅复杂且需要设计者大费周折。可以预见, 使用传统的时序逻辑设计方法设计复杂时序电路的难度很大。那么, 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教学与现代逻辑设计技术接轨呢?
时序电路也被称为有限状态机 (FSM) [6,8], 因为它们的功能行为可以用有限的状态个数来表示。在与可编程逻辑设计的对比分析中, 这里采用FSM设计这个序列检测器。
根据图3 的状态转换图 (采用图4 中化简的状态转换图亦可) , 给逻辑状态a, b, c, d分别分配以Gray编码 (00, 01, 11, 10) 。之所以采用Gray编码方法, 是可以省掉序列检测中的计数检测。序列检测器的FSM逻辑如图7 所示。经仿真验证, 符合设计要求。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 传统时序逻辑设计以人工逻辑分析为基础, 现有逻辑器件为基础构件, 历经基本逻辑方程转换及最后的状态验证等多个环节, 设计周期长, 仅适合设计小规模、时序简单的逻辑单元[9];现代标准逻辑设计语言的设计方法以逻辑状态转换本身为要点, 从逻辑门与触发器级逻辑设计上升的行为逻辑设计, 更易于用来设计复杂的现代大规模时序逻辑。
3 结论
现代逻辑设计方法的引入将逐渐转化人们对传统逻辑设计的关注点, 大学基础教学中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也应随着这一技术的引入更新它的内容, 改变传统逻辑设计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可以预见,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引入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模式。现代逻辑设计概念的引入, 减少手工逻辑设计方法的比重、增加现代数字电路设计方法, 注重基本概念的灵活运用都是数字电路教学改革的选题。广泛开展现代逻辑设计方法的研究, 势必带来逻辑设计方法教学的变革。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来说, 做好改革的思想准备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摘要: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已经为数字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标准化逻辑设计语言的引入,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设计观念。作为大学的技术基础教学环节, 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别通过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实例比较了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和现代逻辑设计方法的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现代逻辑设计技术取代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而成为数字电路设计的主流, 是电子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数字电路设计,现代数字逻辑设计方法,数字电路教学改革,转换真值表
参考文献
[1]鲍家元, 毛文林.数字逻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吕乐, 杨爱琴.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125-127.
[3]李小珉, 叶晓慧.深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4, 1 (4) :124-125.
[4]侯建军, 路而红, 熊华刚, 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易亚军.《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6) :121-122.
[6]康华光, 邹寿彬, 秦臻.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邓水先.《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教改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68-69.
[8]邓元庆, 贾鹅.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