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变革

2024-09-24

银行业的变革(精选12篇)

银行业的变革 篇1

如今, 2013已然接近尾声, 2014如期而至, 辞旧贺新, 快递行业能否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创造奇迹, 这对快递行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比关心的

近几年来, 快递行业的发展之神速是毋庸置疑的, 从开始的一点星星之火, 到现在的燎原之势, 快递行业在经历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 已然在国内市场中稳稳地坐牢了一把交椅。如今, 2013已然接近尾声, 2014如期而至, 辞旧贺新, 快递行业能否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创造奇迹, 这对快递行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比关心的。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 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是每个人共同见证的, 然而不管什么行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面临机遇的同时自然也要面临挑战, 以前提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总说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诸多的挑战同时又面临诸多的机遇, 我们高呼要迎接挑战, 把握机遇, 然而现在快递行业的情况是其面临着诸多机遇, 而业内人士对机遇的把握也尤为准确, 但在把握住机遇高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不要忘记挑战一直都如影随形, 把握住机遇之后我们便要考虑如何迎接并破解这些挑战。所以,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 我们看到快递行业外表的光鲜也要发现其内存在的诸多挑战。首先便是4月24日, 在北京举办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问题研讨会”, 国内十余家民营快递企业齐聚一堂, 对所谓的“份子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事实上, 快递行业业内被称为“份子钱”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 目前已列入部门工作计划, 并已小范围征求意见, 待报送国务院。

世界上第一家快递企业于1969年在美国诞生。10年后的1979年, 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开始, 快递企业——这一全新的经营模式和商业理念正式进入中国。30年来, 快递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已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而中国的经济也走向世界之巅, 快递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点一滴的成长。如今, 我国快递市场已逐渐走向成熟, 形成了以国际快递、国内 (异地) 快递以及同城快递为主的三大市场板块, 在国内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 2013年可以说是快递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高速发展之后, 快递行业在当前状况下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谓是难上加难, 因此, 在2014年里快递行业有必要改变当前的发展模式, 要变革, 要突围。而早在2012年里, 快递行业也曾发生过不大不小的几件事, 如星晨急便、鑫飞鸿分道扬镳, 天天再度易主和红楼接盘CCES, 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获得国内快递业务牌照,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A股IPO通过审核等等。这些发生在快递行业内的不大不小的事情其实对快递行业本身的发展并无多大影响, 影响快递行业发展的其实还是大大小小的各个快递企业。

快递行业这几年来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实企业本身所占据的功劳并不是很大, 其主要因素还是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网上购物的热衷与爱好, 而中国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购市场, 这种种机遇下, 国内各快递公司才有机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起, 快递行业才能有如今的地位。所以说现在的快递行业在享受完机遇之后也要正正视其所面临的挑战。国内快递市场已不可能再有多大拓展, 快递行业如今谋求的应该是国外市场, 另外便是各快递公司之间的强烈竞争。现实情况是快递公司企业本身不但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其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仍存在很大问题, 就目前来说, 快递行业中仍有很多遗失、延误事件发生, 顾客们的投诉频率并不是很低, 可见企业本身做的并不够到位, 而在当下, 快递公司越来越多、快递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本身更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高高竖起诚信的旗帜。

找“市长”不如找“市场”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 国内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顺应一个潮流, 或者说是“市场推着企业跑”, 然而这样的好事是不可能持续多长时间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们的需求也是开始呈现多元化, 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要随着消费者的变化而变化, 也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快递行业的诸多企业经营理念模糊, 经营方式简单, 经营项目单一, 内部管理松懈, 更糟糕的是一些企业“家族式”管理盛行, 这就造成了服务质量不被消费者认可且企业内部资源消耗严重, 本来快递行业的成本应该是很低的才对, 而现在却出现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因为这种种原因, 快递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竟大都表现为低价竞争, 这不得不说有点可笑可悲。

当一个行业的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 那企业家就不应该再把重心放在“市长”即政府的宏观调控上, 简而言之, 一块蛋糕就那么大, 你就不能再期待给这块蛋糕的人将这块蛋糕再加大一点, 那是不现实的, 作为企业家, 你需要考虑的是这一块蛋糕你能够分到多少, 怎样才能够分到最多?现在的快递行业市场便是这么一块不可能再变大的蛋糕, 企业家们现在要思考的就是怎样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在我国, 目前快递业务的市场有95%以上都掌握在国内快递企业手中, 其中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的份额掌握在民营快递企业手中, 可见, 国内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没有人会坐下来跟你慢慢商量这块蛋糕应该怎么分, 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 你只有先下手为强, 从企业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 明确企业经营理念, 改善企业经营模式, 全面提高企业的服寻找务质量, 降低成本, 让消费者们信赖你的企业, 那么在这块蛋糕的分配上你就不会吃亏。

企业的提高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拥有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我国快递业目前的状况和服务质量必须得到改善和提高, 要做到这两点最重要的应该是要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寻找突破点, 企业的领导者可以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度, 从而使管理方法更细致, 最终实现企业营运、技术、人才、战略以及售后服务等一起协同合作, 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实际效果。快递行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网络发展终究是分不开关系的, 所以在该进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网络管理应得到格外的重视。

“人”永远是制胜法宝

众所周知的是快递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诸多繁杂的步骤都需要大量的人来完成, 尽管近年来, 各大企业都不惜血本的加大投资研发信息技术, 然而对于快递行业的要求来说, 这些投资研发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快递行业想要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就必须在营运设备上想办法, 目前各企业都想引进自动化分拣设备, 但实际上却很难实现, 为什么会很难实现呢?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阻碍其实现的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混乱的快件结构使得自动化分拣设想根本就不太困难会实现;二是要建立名址系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因为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并且随着近年来业内各个企业都不断扩大了其服务范围, 便使得快件名址系统的建设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人”, 而解决了“人”的问题之后, 以上的这些问题都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自古以来, 无论是古时的王侯将相, 还是现在的国家领导人, 都明确的知晓人才的重要性,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大, 因为它国内人才众多, 而它的这些人才之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华人, 当年爱因斯坦被希特勒赶到美国, 于是美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这些事例说明千里马固然重要, 而有时伯乐却更为重要。这个道理对于企业来说同样重要无比, 用人不疑, 作为企业家, 一个企业的决策者, 应当具备准确的判断力, 要能够做到大胆用人, 准确用人。企业家并不是简单的商人, 企业家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企业家还需要博大的胸怀, 去容纳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而现在快递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家完全不具备这些条件, 他们或许有抢占市场的雄心, 但也就仅仅如此而已, 他们也就一直按照旧路线一条道走到黑, 这样的企业是维持不了很长时间的。更可笑的是一些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里盛行“家族式”管理, 这简直是荒唐透顶。一个企业引进了人才却不能使这些人才得到很好的应用, 这既是企业的悲哀与损失, 也是这个人本身的悲哀。所以作为企业家, 要么不用, 要用就应该对其保持绝对的信任, 给予他足够的权力, 这样才不算埋没人才。

有些企业最初由几位元老立下汉马功劳, 之后在企业内身居要职, 而企业家念在最初的情份上一直不启用新人, 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有很大弊端的。企业建立以后, 属于元老们的时代就已然过去, 他们的思想与理念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潮流, 只有不断的引进人才, 启用新人, 给企业注射新鲜的血液, 才能使企业保持永久的活力。

差异化服务是关键

快递行业说到底还是服务型产业, 若要划分的话应该属于第三产业, 所以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然而不管快递行业属于哪类产业, 也不管什么管理或是人才, 企业的最终目的还是赚钱, 说一千道一万, 不管采取什么措施, 最后都是希望企业能够赚更多的钱。那么企业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呢?对于快递企业来说, 这就要看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够令消费者满意了。追究其根源, 快递企业的业务在于市场的争夺, 而市场的争夺其实就是争夺客户。怎样争夺到更多的客户, 占据更广阔的市场, 这就要看客户体验的效果了。客户体验过后如果对于服务质量感到满意, 那么这个客户你就争取到了, 紧接着, 他身边的人可能也会成为本企业的客户, 这样一个带一个, 对市场的占据便很有优势;相反, 若是客户体验的时候便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不满意, 那么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成为这个企业的客户, 他身边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再选择这个企业。

差异化服务, 顾名思义, 自然是要做到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服务质量, 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比其他企业服务质量要好, 这样才能够赢得客户的信赖, 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其实,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你做的好了, 大家自然都选择你, 这是消费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我想, 大部分的企业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却很少有企业家能够真正的做到, 这主要还是市场定位的问题。企业家们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 雄心壮志, 想要占据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什么都想包揽, 最后却是什么都做得不够好, 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 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前瞻后嘱的能力, 而不是贪图一时的利益, 不顾未来的发展。因此, 在我看来, 抛开其他一切不谈, 目前我国的快递企业市场定位问题已经非常凸显, 最需要及时被解决, 而除了市场定位问题之外, 快件结构问题也需要早点被解决。如果不能够及早地解决掉这两个问题, 那么企业严重点是被市场所淘汰, 即便轻点那也只能在低价的竞争中挣扎。

目前, 快递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013又可以算是快递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 在这个时候, 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差异化服务, 将服务质量在其他企业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 那么在短时间内必然能够争取到一批客户。在这场快递业大洗牌的过程中, 如果一些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夺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 未来中国的快递业格局也许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更快更好, 服务至上

目前来看, 快递业存在的主要弊端还是货物遗失、延误以及快递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够好。快递行业想要突出重围自然是要变革, 而其变革的方向便是更快更好, 服务至上。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从嘴里面说出来简单, 然而要做到却是难于上青天。快递业作为服务型产业, 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很有必要的, 快递从业人员给消费者送货的时候一定要客气礼貌, 笑容和善, 如果消费者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接收快递, 那么快递从业人员也应该予以理解和包容, 而不是像某些快递从业人员, 快递送到后, 给消费者发短信说:“若半小时内未到, 后果自负。”消费者看到这样的话估计从此以后也就再也不会做你的生意了。事实上, 企业家肯定是三令五申的强调服务态度要好, 但是快递从业人员可能因为其个人生活等诸多因素使得其有时候在工作时带有一些小情绪。所以, 企业的上层领导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快递从业人员的情绪培训, 并且对不认真工作、情绪不受控制的快递从业人员予以严厉的批评甚至是直接开除。

有人说, 快递企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急速发展一手推动的。发展了20余年但起色都不甚大的快递市场被中国电子商务10余年的快速发展撬动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不得不承认其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是, 快递行业的发展毕竟是由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的, 其规范化发展与电子商务市场相比远远不如, 两者发展的差距仍然显而易见。

首先, 快递业和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速度便有很大差距。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全国网购规模在2010年末已然达到4.6万亿, 与去年的全国网购交易额相比增长了21%, 而国内网络购物快递企业营收规模也在2010年末一举突破了400亿元, 这一数据与去年也就是2009年相比增长了108.6%, 增长幅度着实令人感到惊讶。而在这些交易当中通过实物的快递来传递的一下子就占据了四分之三, 这大约相当于中国邮政公司在内的所有的快递行业的三分之一的业务量。同样的在2010年, 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了5000亿元, 而2009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还不足2000亿元, 两年相比之下增幅更是达到了162.38%。相关人士更是大胆的预计到了2011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可能会突破到7000亿元。正是由于近年来国内网上零售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有了强固的后盾和坚实的基础。从这组简单的数据当中就不难看出, 目前国内快递市场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匹配度有不小的差距, 国内快递行业的运力还不足以承受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庞大的交易量, 从双“11”出现大量的货物延误现象也可以很好地证明。再看看当下的物流情况, 综合类电商自建物流如淘宝、卓越亚马逊、天猫商城以及京东商城等几乎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与此同时, 如乐淘、玛萨玛索、凡客等一类的垂直类电商也在快速地崛起, 有望在未来成为一方霸主。而随着电商自建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正在被一步步蚕食, 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业内相关专业人士分析认为, 当前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公司除民营快递企业这一大的投资机会之外, 还有两大方向可以考虑。一是面向客户提供系统的供应链整合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二是物流IT技术提供商和数据服务提供商。快递行业的货物分拣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以前的快递公司对黄金时期产生的超大量订单根本就无法承受, 逢年过节的时候, 那些只增不减的订单量经常会使得很多家快递公司在不同区域都尝到了仓库爆满的苦楚, 最终的结果是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淘宝卖家因为快递的延迟儿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快递春运”便也是由此而来。等到春节期间, 由于快递从业人员不足再加上仓库爆满的原因, 快服务带来的好处中国人一般是难以享受得到的。这几年以来, 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 这就使得国内快递企业特别是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随之而进入一个高速状态。日前某快递公司高管曾表示, 对于当前货件分拣的标准并没有特别规定, 如“货物离地多高不能直接倾倒, 多远的距离不能脱手抛出”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正是由于这些模糊的标准和规则, 使得快递行业内部管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 由于快递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更是极度需要引进新的人才, 而目前阻碍快递企业引进新的人才的障碍之一便是我国低廉的快递价格致使企业利润偏低, 没有办法开出诱人的条件吸引人才。

国家邮政局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提出, “十二五”期间邮政行业要构建“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 打造快递竞争新优势。使得如今竞争激烈的快递行业市场处于有序的状态, 同时, 邮政行业“十二五”改革与发展措施提出, “要继续完善邮政法规法律体系, 加快配套法规制度建设”。近日, 国家邮政局正在着手制定相关规定, 希望相关操作规范在今年一季度能够出台。此外, 目前国家邮政局对外资、国有、民营三类快递企业的公司规定搜集后进行了对比研究, 准备作出一个相对平衡的规范。规范将对快递的收寄、处理、投递作出明确规定, 禁止“暴力分拣”等不规范的行为。对于日处理件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网点, 将对其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此外, 国家邮政局今年将加大对快递行业的监管力度, 邀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时限测试, 一定要使“快递”的“快”得到绝对的保障。

快递的势力已经崛起, 并迅速改变市民的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如今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完成快递行业的变革并尽可能地解决其弊端。当然, 这些不但需要业内人士的深谋远虑同时也需要我们消费者的配合, 才能寻出一个好的方法, 使快递行业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提供宝贵的劳动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在未来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预见快递对人们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银行业的变革 篇2

1、前言

在经济全世界化的大违景下,国内市场中外银行的竞争日益剧烈,而我国最近几年来人民糊口水平逐步晋升,手中存款增长,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增添,这就需要对于银行营销模式进行变革,对于金融产品进行立异,以此来晋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知足人民的金融需求。基于以上,本文扼要钻研了金融产品立异与银行营销模式的变革。

2、金融产品立异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违景分析

第1,跟着改革开放的深刻以及经济全世界化的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比重愈来愈大,这就对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构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国外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相较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其在服务、价格、网络、产品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优势,而从根本的营销模式以及产品立异上来讲,国内银行金融产品触及规模较广,有投资理财产品、投资管理产品、外汇产品等等,在种类上其实不后进于国外银行,但在金融产品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上则比较后进,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立异后进不无瓜葛。第2,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糊口水平不断晋升,当前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断增添,人们的思惟模式从如何吃饱穿暖变成如何使资金保值增值,这说明我国人民对于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给金融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这类需求的增添也给银行的营销模式带来了必定的挑战[一]。要想知足人们愈来愈丰厚、层次愈来愈高的金融产品需求,就需要对于金融产品进行踊跃立异,同时更应该重视分类营销模式,将金融产品依据公家需求的变化进行分类销售,要能够从1个领域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够知足公家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第3,最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利用逐步扭转了人们的糊口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其对于金融行业也有侧重要的影响,银行营销模式中的金融产品、支付领域、服务领域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网络化的变革。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踊跃适应网络时期的特色,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于营销模式进行变革,对于金融产品进行立异。

3、金融产品立异以及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问题

通过对于金融产品立异以及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违景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剧烈,公家需求较大,且处于网络时期的大环境中,这些都说明对于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是10分必要的。下面扼要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进程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1)金融产品立异问题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立异的进程中并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没有充沛知足客户的需求。1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人士本身的营销观念还比较匮乏,在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及立异的进程中并无对于客户需求进行调研以及分析,在金融产品研发以及立异以后并无依据客户需求制订差异化的销售策略,这使患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销量较低[二];另外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立异的进程中没有以客户的根本利益为中心,片面的重视本身利益,不重视客户利益的实现,不重视客户的体验,这就使患上所立异的金融产品不相符客户请求,没法吸引客户的眼光,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不足。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自主立异能力不足,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立异的进程中常常是对于现有金融产品进行模仿,这就致使了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呈现这类问题的缘由主要有下列3个方面:第1,这类模仿式的立异本钱较低,不需要研发人员进行长期的立异钻研,直接应用样本制造便可,节俭了时间本钱以及经济本钱;第2,我国在对于知识产权维护上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美,许多商业银行借此漏洞大量模仿抄袭,不但侵害了金融产品原创者的利益,同时无益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第3,民众法律意识稀薄,许多金融产品原创者在产品被抄袭时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本身权益以及利益,这就助长了我国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模仿之风气。

(2)营销模式变革问题银行营销模式变革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瓜葛营销模式的利用上还不足,瓜葛营销模式是1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瓜葛营销的利用上还有着许多不公道的现象,例如银行销售人员为了出售自己的金融产品呈现了给客户回扣的现象,从而拉近与客户的瓜葛,实现金融产品的销售,这类营销模式是畸形化的瓜葛营销,其实不能与客户树立不乱、优良的瓜葛,无益于银行的长远发展,银行应该立足产品质量以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客户树立长远、不乱、优良的瓜葛[三]。第2,银行的服务营销模式还有需要进1步的改良以及优化,跟着外资银行的注入,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客户的选择增添,这就增大了我国本土银行的竞争压力,在市场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的违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立足服务,晋升服务质量,但当前银行的服务营销模式还存在必定的问题:第1,1些银行的金融产品销售人员素质较低,在完成销售任务的进程中只是1味的向客户献殷勤,并无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排难解纷,乃至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公开诈骗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升值潜力扩展,这就侵害了客户的根本利益,服务质量10分低下;第2,当前银行对于于金融产品的销售尚无立足市场,只是零零散散的销售,没有系统、完美的营销方案,这就制约了金融产品营销的效果;第3,银行在营销的进程中其实不重视对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网络营销模式还未成型,这不相符网络化时期的营销特色。

4、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的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上还存在着必定的问题,在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重的违景下必将会降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针对于以上问题,本文扼要提出了下列几点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的策略。

(1)强化营销变革理念要想实现对于银行营销模式的变革,首先要强化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理念,营销模式变革是1个应该长时间坚持的系统性工程,其不但与银行自身的体制以及机制息息相干,同时触及到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员工。因而,银行在营销模式变革的进程中应该踊跃建立营销变革理念,建立金融产品立异的理念,让银行内部所有的部门以及员工都踊跃重视金融产品的立异以及营销模式的变革,从而增进银行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合作,银行的分行以及支行要对于市场导向踊跃明确,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于营销模式的立异上[四]。

(2)完美金融产品立异机制金融产品立异是营销模式变革的首要渠道以及手腕,针对于银行金融产品立异进程中的问题,银行内部应该树立完美的金融产品立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公道的应用资源,实现自主立异,从而树立银行优良的市场形象,为在金融市场上站稳脚根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于我国银行金融产品立异现状,我国银行应该树立既集中又扩散的金融产品立异机制,集中指的是银行各个支行、分行和各个部门要协同合作,扩散指的是对于金融产品立异的各个工作进行公道分配,例如总行负责金融产品的立异以及研发,分行以及支行负责市场信息的搜集以及客户需求的整合,售后部门负责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信息和客户购买金融产品以后的反应信息。另外,银行动了晋升立异速度,在保证立异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履行分级授权轨制,对于各个业务部门依据金融产品信息进行授权,增进各个支行、分行金融产品的自主研发以及立异。

(3)鼎力培育金融人材人材是第1出产力,对于于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来讲也是如斯,银行应该踊跃培育金融产品立异人材以及营销模式变革人材,例如当前许多银行都履行

经理轨制以及客户经理轨制,不同的经理负责不同的工作,以此来晋升服务质量以及销售质量[五]。另外,银行还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人本化管理,树立鼓励机制,晋升工作人员的踊跃性以及创造力,从人材的角度来增进金融产品立异以及营销模式变革。银行还应该紧跟网络时期的发展,踊跃培育网络人材,增进营销模式网络化,晋升银行市场竞争力。

5、结论

银行业的变革 篇3

关键词:银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应用 一、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特征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内部流动性不高或者本不具有流动性的但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 作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将资产池中的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分层、信用增级等一系列环节,转化成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结构性金融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银行进行融资的一个工具,它以银行的信贷资产作为担保,实现银行的低成本融资。

持有资产证券的人可通过转让方式在二级市场上将证券出售给其他投资人,实现证券的流通,所以二级市场制度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制度设计可以保护投资人,同时也体现了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可以作为直接金融工具。

二、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曾短暂叫停,2012年重启后批准了500亿元的试点规模。2013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2013 年 8 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央行与银监会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会议,确定本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为3000 亿元;2015年4月,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正式启动;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次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时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从试点规模的提升及管理层鲜明的态度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已经被提上金融改革日程。但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二级市场制度发展不成熟

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质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风险的二次转移。使得银行资产证券化与资产打包销售或其它融资工具区别开来的正是资产流动性。要想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升其内在驱动力,就必须有一个具备较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来支持它。

然而目前二级市场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性困难,难以发挥市场治理的作用。同时,银行业缺乏投资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的内在动力,因此资产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的应用推广较为局限,依旧存在相当程度的拓展空间。

(二)产品评级体系不完备和信息分析片面性

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投资者衡量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是产品评级报告,虽然按照立法要求,所有证券化项目都进行了信用评级,产品跟踪评级报告也被评级机构适时发布,但国内证券化信用评级业务与证券化试点同时起步,评级方法、评级标准和评级体系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评级公信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缺乏专业的信息分析师对银行业造成了较大困扰。信息披露的统一性造就了在权衡形态各异的证券信息利弊层面的不匹配性。同时,披露的信息银行并不一定可以消化完全,由于证券化的融资基础截然不同、融资结构十分复杂,这就使金融机构的抉择需要在专业的分析师的帮助下做出。然而实践中这方面的人才缺乏而且费用高昂,这让本就亟待转型的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市场踟蹰不前。

三、 关于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完善资金准备体系

进一步的扩大资产池的基础资产,谨慎稳妥地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将不良资产表外化,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准备金,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拓展国债市场和债券市场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制度制约和信息不对称等系统性问题影响,其流动性和转变活力略显疲软,流通市场竞争性较为松弛。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和债券市场。我们应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形成具备一定深度的国债市场和债券市场。这既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又能够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的准确性,为银行业资产转型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流通市场和发展前景。

(三)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所交易

为了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所交易。尽管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以场外市场为主,但是开展证券化产品交易所交易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制度建设,从而为银行业将极端金融向大众金融转变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将以优质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交易,不但可以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而且还有利于资产的合理定价。同时,交易所交易将会降低投资者门槛,有利于实现投资者的多样化,这样包括个人以及国外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四)限制银行间的互持行为

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银行在证券化市场里扮演了多重角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银行间的监管套利行为。所以监管部门必须行使其职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向,对银行持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率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才可以保证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真正地盘活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减少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互持相抵”行为及监管套利行为。

四、结论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创新的“舶来品”,在我国开展的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一种新兴手段,信贷资产证券化为银行业的资产扩充与安全性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拓展空间。然而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应充分意识到其在运作推行过程中对自身资产质量和储户信用维持制度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冲击,在科学探索与实践中合理运用,使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信用管制齐头并进,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稳步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邹睿蓉 贡琳.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问题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段玉琴.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研究——各商业银行提高收费标准引起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40).

[3]李柏羲 周康.银行卡跨行收费贵不贵[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07).

[4]麻焕文 车晓军.商业银行提供业务服务收费情况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

银行业的变革 篇4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战略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金融在发挥多数金融功能方面较传统金融更加有效率, 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都会更低, 其发展壮大, 会有助于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和金融结构的优化。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 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作为直接融资平台会部分替代银行融资功能, 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争夺存款、融资客户和中间渠道业务, 产生的“鲶鱼效应”加剧了同业竞争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冲击了银行的盈利模式。

1. 促进金融脱媒, 抢夺银行资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传统银行面对金融加速脱媒的局面, 即近年来由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形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融资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直接金融和金融去中介化趋势非常明显。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影子银行”体系和规模, 加速了金融去中介化。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 2002~2011年间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从91.9%下降到58.2%, 2013年降至51.4%。作为直接金融工具, P2P、众筹融资等都绕开了银行, 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 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冲击。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 2013年新增P2P贷款680.3亿元, 未来两年将保持100%的增速, 201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 同比增长43.2%。而《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则显示, 2013年P2P贷款规模已达千亿元。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 虽然P2P行业规模尚不大, 但年增长速度超过300%。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正在蚕食银行的市场。正因为动了银行的奶酪,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便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指责和反击。

互联网金融引起资金脱媒和渠道脱媒, 切断了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进一步造成客户关系和信息脱媒。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结算业务有替代性, 因为第三方支付比传统银行支付手段更加快捷和高效, 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 形成资金脱媒。依托互联网平台销售理财产品, 比银行渠道更加便捷和高效, 并使客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 侵蚀了银行中间业务, 形成渠道脱媒和客户黏性下降, 致使存款搬家。如2014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存款搬家规模达9 400亿元, 同期余额宝规模达5 000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存款搬家的幕后推手。存款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存款搬家限制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和资产扩张规模, 从而加大了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渠道和资金脱媒附带着客户关系和信息脱媒, 因为互联网平台掌握了大量本应由银行掌握的客户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 使得银行更加难以突破信息不对称的束缚, 难以保证资本和风险定价的准确性。

2. 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冲击银行盈利模式。

“影子银行”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基本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利率限制, 因此在利率管制的金融体系中, “影子银行”利率被认为是能够反映资金借贷真实成本的市场利率。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 并基于透明、充分且对称的信息, 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利率以市场机制形成, 互联网金融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手。

2005年、2007年在英国和美国, 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Zopa、Prosper、Lending Club相继诞生, 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 就在2007年诞生了国内第一家P2P信贷平台——拍拍贷。互联网金融率先在欧洲和美国诞生, 但为何只在中国才具有颠覆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和美国基本上都是市场利率国家, 而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2013年类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产品引起了存款搬家, 颠覆了银行低息揽储高息转贷靠存贷利率差实现低成本信用扩张的生存环境, 银行被迫上调存款利率, 使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余额宝为例, 上市之初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7%, 现维持在5%, 是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14~20倍和一年期定存利率的1.66~2.33倍 (活期和一年定存央行指导利率分别为0.35%、3%) 。互联网金融产品一般实行T+0的赎回模式, 在高通胀形成银行存款负利率条件下, 居民自然会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而不是银行存款。余额宝作为货币市场基金已累计分配收益75亿元, 如果没有余额宝这些收益仍将归属银行, 同期16家上市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增速显著下滑, 利润增速与2013年相比下滑2.5个百分点。

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和期限利益以及普惠性引起了存款搬家, 存款搬家产生的“鲶鱼效应”加剧了银行同业竞争。货币市场对存款的争夺提高了存款利率, 资本市场对融资客户的竞争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趋于下降, 以市场供求为诱因的利率双向波动有力推动了利率市场化, 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 减少了金融扭曲。由于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金融和货币流通存在货币乘数效应, 因而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出现数倍于存款负债的增加。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不再作为信用扩张的中介, 资金流动脱离银行在体外循环。金融脱媒和存款搬家造成负债减少。而负债减少会导致资产增速和规模相应下降, 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扭曲造成银行对资金价格信号反应迟钝和融资成本高, 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客户可以“用脚投票”, 最终银行只能自身“割肉”, 向利润开刀, 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二、现行银行业税制亟须改革

现行银行税制显然已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具体表现为:银行业税制不合理, 税负偏重, 银行业的税收负担能力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大力进行银行业税制改革。

1. 现行银行业税制不合理。

目前, 银行业涉及的税种多达十几项 (包括代扣代缴) , 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土地增值税, 教育费附加, 其中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见下表) 。

我国银行业主要税种及税率

注:外汇转贷业务按利差征税。纳税人在市区、县城或建制镇的, 其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分别为7%、5%;在其他区域的, 其税率为1%。

根据税收中性理论, 对银行业征收流转税会扭曲货币资金配置效率。一直以来, 我国社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过多过重的流转税负担会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 并通过资金流动转嫁给存款人和贷款人等银行客户。加之营业税不可扣除, 其包含在融资成本中, 从而干扰资本价格, 不利于资本流动, 扭曲资金配置效率, 并从源头上加重宏观税负, 违背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中性原则。因此, 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波兰、保加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不对银行业征收营业税或者类似的税收, 一些国家则对银行征增值税, 但仅对非主营金融业务征税且税率较低, 对于主营金融业务则免征增值税。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等主营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 (同时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我国对银行征收高达5%的营业税, 而且将所有利息收入 (而不是存贷利息差额) 和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全额作为税基, 税基明显过宽, 不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和国际税收惯例, 削弱了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银行业税制不合理还表现在企业所得税上, 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扣除比例过低, 计提范围过窄, 核销审批手续过繁。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5号) 的规定, 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为1%, 且允许计提一般风险准备的资产仅限于贷款、抵押资产、贴现等债权和股权, 不包括中间业务形成的表外资产, 但保函、信用证等表外资产也是有潜在风险的银行资产。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过低、计提资产范围窄, 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导致银行利润虚增、所得税多缴、资本充足率不真实和放大资产风险。

2. 银行业税负偏高。

目前, 银行业综合税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从行业比较看, 2005~2012年间, 金融业的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累计年均增长33.5%, 比工业、建筑业的主要税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超出了17.8和10.2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增长力度分别为工业、建筑业的2.13倍和1.44倍。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9%上升至2012年的7.6%, 提升了3.7个百分点和2.05倍。同期金融业税负不断上升, 至2012年为29.25%, 远高于交通运输业6.19%、住宿餐饮业6.41%和房地产业21.38%。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内, 银行显然负担了金融业税收的绝大部分。而银行业之所以能够承受较高的税负, 是因为利率管制和垄断使银行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又以低息揽储的方式实现税收转嫁。

3. 银行业税收负担能力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

利率管制政策使实际利率偏低, 表明对我国的储蓄行为存在较高的隐性税收, 银行获得的隐性税收收入提高了其盈利能力, 对融资的结构性垄断也使银行税收容易转嫁, 二者共同提高了银行的税收负担能力。不合理的税制和高税负给银行带来的巨大成本可依靠政策红利和税收转嫁来对冲, 但银行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和垄断型社会融资结构, 一旦政策红利消失, 税收负担会严重制约银行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加剧了银行同业竞争, 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 存贷差大幅缩小且波动幅度和频率扩大。

与此同时, 民营银行的快速发展更使银行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这都促使存贷款利率管制形成的归属银行的隐性税收红利将逐渐消失, 不折不扣的税收收入效应会加重银行的税收负担。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使税收替代效应得以显现。对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开征营业税引起的税收转嫁会提高贷款利息率, 使部分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从银行贷款, 银行业所得税也会提高贷款利率, 减少贷款需求量。互联网金融使银行无法有效实现税负转嫁, 不合理的税制和过高税负将严重侵蚀银行利润, 银行业税制如不变革将成为其应对挑战的税法制度障碍。

三、银行业税制变革构想

1. 银行业税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1) 要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税收中性是和税收效应相对应的概念, 税收中性原则要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应以税款为限, 尽量不带来税款之外的额外负担, 不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税收不能扭曲价格、供求等市场信号, 不能干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由于营业税等间接税无法扣除, 因而容易产生重复征税和税收转嫁、对银行征收营业税干扰资本价格信号、有碍资本配置效率, 违背税收中性原则。作为融资的源头, 对银行征收过多的营业税等间接税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不但通过资本流动而扩散和放大, 而且银行会通过资本流动转嫁税收, 从而从根源上加重宏观税负。因此, 银行业税制应尽量符合税收中性原则, 不征或少征间接税。

(2) 要符合国际税收惯例。金融业对微小利差的变动极其灵敏, 对其征收很小比例的税也可能使资金流向不征税或低税率地区, 造成本国利益损失。所以, 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开曼、卢森堡等都实行低税率和宽松的税前扣除政策。国际上一般对核心金融服务 (如银行存贷款) 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甚至实行零税率, 仅对直接收费项目征收增值税。而我国对银行征收营业税, 且税率较高。因此, 为维持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银行业的税制应当与国际税收惯例一致。

2. 银行业税制变革的具体构想。

(1) 简化银行业税制, 对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建议取消银行业印花税和契税。这两种税收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 但却增加交易成本、压缩银行利润, 取消这两项税收对全国财政收入影响不大, 但能有效减轻银行税负, 解决银行抵债资产业务中的重复征税问题。以抵押权为例, 银行的贷款业务需缴纳营业税, 但现行税制将设定抵押物权和抵押物变现视同销售不动产, 在两个环节分别征收营业税、契税等。抵押资产变现后一般难以全额收回贷款本金, 对该项交易重复征税扩大了坏账规模, 对银行而言是雪上加霜和抱薪救火。因此, 在抵入环节应放弃征收营业税和契税等。对该项交易征税应仅限于抵押资产的变现价值超过贷款债权的部分。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将大幅增加, 因此对该项支出中包含的增值税应允许全额税前扣除, 而对于该项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应给予扣除比例和期限上的优惠, 以加速该项资产的折旧。

(2) 试点进行银行业“营改增”。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已在全国展开, 并已经覆盖了交通运输业等六大现代服务业, 税法对同为现代服务业的银行业应当公平对待, 否则“营改增”可能背离税收公平原则。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也符合国际上税收惯例, 在开征增值税的国家, 多数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而不征收营业税。

我国银行业“营改增”试点应借鉴国际税收惯例, 国际总体趋势是对核心金融服务免税, 甚至实行零税率。因此, 我国银行业“营改增”在征税范围上应对银行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业务等核心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 仅对直接收费的附属金融业务征税。在课税方法上实行进项税额部分可抵扣免税法, 即允许银行按一定规则抵扣进项税额, 以减轻银行税负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客户接受银行服务时的重复征税。在抵扣规则上实行按比例抵扣法, 即允许抵扣的比例等于进项税额可抵扣项目的年营业额除以进项税额可抵扣与不可抵扣两个项目的年营业额之和。在税率上, 应根据“营改增”试点中对现代服务业实行的做法, 对银行业实行6%的税率。

(3) 减轻银行综合税负。“我国银行业税负存在整体偏重的事实”, 显著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 银行业要稳健过渡和转型, 保持和提升盈利能力, 应当获得有利的税收环境。税收乘数效应也表明, 银行业税负较重会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更大的效率损失;反之税负每降低1个百分点也会带动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数倍增长。降低银行业税负既可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又降低了资本的价格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 减轻银行业综合税负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减轻银行业综合税负可从所得税着手。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与香港15%的税率相比仍有减税空间。现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的扣除比例过低, 仅为1%, 且财税[2012]5号只执行到2013年年底止, 建议在制定新的政策时, 要适当提高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 并允许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程度适用不同的扣除比例, 让一般风险准备金完全覆盖风险资产, 使银行业所得税负与资产风险状况相匹配。还应当扩大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突破现行税法仅允许表内资产而不准表外资产计提一般风险准备金和进行税前扣除的规定, 允许计提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资产范围扩大到所有风险资产。现行呆坏账核销适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规则, 且审批手续复杂, 导致银行相当一部分呆账损失无法在税前及时扣除。例如, 进入诉讼程序的权益极有可能变为呆坏账, 但现行规则下, 必须待诉讼程序终结才允许核销, 使银行利润虚增、放大了风险。所以, 应允许银行在诉讼程序开始时便预防性地在当期税前扣除该项权益, 对该事项变审批为备案, 以便于银行及时足额核销呆坏账。

总之,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必然导致银行业税收的改革。限于篇幅, 本文尚未对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营改增”如何由试点扩大范围、银行业“营改增”涉及中央和地方收入结构调整, 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配套改革等, 这些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刚, 陶能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研究.金融论坛, 2007;2

[2]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银行家, 2012;11

[3] .袁博, 李永刚, 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12

[4] .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小组.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

[5] .张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银行业的变革 篇5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外知名仪器仪表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均得到快速发展,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的政策,以及现代制造业、清洁能源、海洋工程、智能电网专项、城市轨道交通、民生领域等新兴行业带来的需求变化均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对于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变化,大多数企业主都有所意识,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产品结构、服务研发以及人员配置进行调整,然而真正能展开并起到实效的企业微乎其微,面对即将来临的变革,中国仪器仪表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三大掣肘更是制约行业变革的一大阻碍。那么,这三大掣肘具体是什么呢?亿矿网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资金。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行业利润同比增幅在20%,这个增幅放在整个机械行业,也是一份出色的成绩,这些统计包括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但是就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有趋近被压的形式。如何调整行业生态,让占过半生产总值的民营企业发挥应有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人才。这同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缺高端人才、缺技术蓝领几乎成了整个装备制造业焦头烂额的问题。虽然仪器仪表类专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其办学规模大约翻了两番。呈现出招生和分配两头热的良好状态,但是却远远跟不上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人才缺口。而随着仪器仪表向虚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各种理工科地交叉将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现有培养行业人才的模式将形成巨大的挑战。

银行业变革与互联网账户建设 篇6

关键词:银行业竞争 基础设施 互联网账户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竞争压力。银行业也同样不能例外:由于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负债业务成本,改变了银行业吸储竞争方式,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难度;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务,先涉足支付业务和大众理财业务,后又大力推进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且规模一发不可收拾。政策层面上,总理多次要求银行加大小微企业的放贷力度;监管部门也大抓银行收费业务治理。再加上去年以来不良贷款的问题,目前银行的利润增长明显乏力,亟待变革。

一、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银行业变革

对于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超乎想象的发展情况,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的银行业不发达,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形成的。但笔者以为,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本来就带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没有世界模式可循的;用外国的经验去套中国模式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在国外做得风生水起的业务引到中国来就显得水土不服。因此,中国银行业当下面临的变革没有国外现成的案例可循。

根据第三方调查,中国的金融客户分布状况大致为:银行服务的理财及授信客户6000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客户2亿;此外还有3.6亿的长尾客户待开发。所以未来竞争的重点之一在于长尾客户,而其中农村客户群占据了相当数量。目前就有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瞄上了农村客户群。

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银行业也做了许多工作改变现状。以工商银行为例,2015年其电子商务交易推出不到半年,交易总额便已超过1000亿元,进入中国10大电商行列;其部分下属支行也在尝试O2O的服务模式。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银行自己也推出了弱电子账户(直销银行)和强电子账户,与第三方的虚拟账户相对应,为网上银行和移动互联支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对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目前的市场变化,办法较少,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已经从银行手上拿走了许多传统支付结算业务份额。譬如,支付宝业务本质上就是银行的信用证业务和支票业务,这使得银行的基本结算资金在减少,竞争压力加剧。即便在银行自身,传统的支付工具如银票、支票、信用证等业务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银行支付业务量在成倍的增长,尤其是网上购买理财产品和贸易结算的电子支付业务。

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自身亟需变革。而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适应、能够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抗衡的对应产品及支撑软硬件体系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而互联网账户建设正是其中的根本性工作之一。

二、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账户的建议

目前有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直销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账户及产品体系建设。但仅仅将一些传统银行业务搬运到手机应用里是不够的,这背后代表银行需要一套新的互联网账户体系逻辑支撑。就互联网账户的现状和未来应用,本文以下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

(一)构建互联网账户体系,并建设与之配套的业务处理环境

该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适合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便捷开户;支持通过他行或其他已经存在账户体系的验证方式;是账户功能(充值、提现、转账、查询等)具备分级权限控制特征;能快速对接银联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结算账户;具有互联网特性的子账户(红包、积分等)管理要求;能够关联虚拟介质(微信号、手机号、二维码、App等)。互联网账户的生命力在于其接入端,接入端口越多、越便捷、越安全,其使用效率就越高。

(二)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的电子银行账户

电子银行账户是因为直销银行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子银行账户就是普通的活期账户或传统的结算账户,而要把电子银行账户看成是互联网金融的关键因素。譬如支付宝账户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类信用证,其二是取代了支票。电子账户虽然产生于直销银行,但是其应用要比直销银行多得多。电子账户应有弱账户和强账户之分:弱账户的开立通过远程方式,开户时的身份验证方式也有多种,业务限于理财和活期存款类;强实名电子账户则可代替银行的结算账户。但现有直销银行的业务实际上仅仅是传统思维的延伸,不会有多大的生命力。

(三)为第三方的虚拟账户接入和绑定打造良好的平台环境

商业银行原有的银证通业务即为第三方账户接入业务。而如今的电商平台所开立的账户则具备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与客户银行账户绑定,货币自由转移;二是虚拟化,即是账户资金由系统来决定增加或减少;三是账户内的资金与绑定的银行账户对应,并受到银行资金的数量上的限制。未来银行的电子账户还应支持P2P平台托管等各类第三方平台,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带来资金存管和基本结算资金。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将银行账户与第三方的虚拟账户绑定、实现实体账户与虚拟账户的互动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做好电子银行账户和理财账户的关联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与其平台上的账户交易分不开。客户名下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或客户账户购买理财产品,应涵盖客户自主操作方式、银行代理、系统按照设定自动处理方式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企业和大众理财业务方兴未艾,大家都看到了理财业务的前景广阔,所以互联网企业和银行都在抢食这块蛋糕。余额宝业务虽简单但是效果举世瞩目的原因,即为门槛低、结算效率高、收益透明、操作简便等。未来银行电子账户与互联网理财业务的衔接,就是要在账户关联方面做好文章,要做到电子银行账户、理财账户、普通存款账户或结算账户之间有机关联。

(五)构建互联网账户的记账和清算业务平台

智能记账、理财规划功能及理财规划中“设置期望目标”功能在国内外都被证明是具备客户需求的。此外,互联网平台的清算方面,以P2P为例,商业银行通过设计“虚拟电子账户”为载体的架构接管P2P资金的往来,限制平台染指资金的能力,不仅可以吸收存款、增加开户量,同时通过电子银行账户的使用和清算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做到“风险隔离”是极为关键的。商业银行托管P2P资金业务后,可简化设立三个账户:投资者的银行结算账户;投资者的银行电子账户;借款人的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处理流程变成:投资者在平台上注册并实名认证时,银行同步为其开设一个“电子银行”账户,接收投资者本人银行账户的转账;投资时,投资者自愿冻结电子账户的资金,并委托银行提供相同的资金给借款人;项目到期后,解除资金冻结并将本金和收益转至投资人。同时,银行会对投资者及借款人与平台的项目信息、转账信息进行记录并保存。

(六)设计相对完备的互联网透支账户

透支账户早就被银行业广泛使用,即现有的法人透支账户和自然人透支账户,其关键要素在于:一是给什么样的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授信;二是授信额度怎样来定;三是授信额度是否可以随机改变。这些问题与账户的变化情况相关度很高。而余额宝的芝麻信用分则是一个解决方案实例,通过对海量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主要包含了客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和人脉关系五个维度。它基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此外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气费用缴纳、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此类信用评估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客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结论,继而为客户提供快速授信及现金分期服务,额度的变化也与积分挂钩——其本质上是一套征信系统。透支账户、授信额度、客户交易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今,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放开经营和小微企业的互联网支付需求,互联网透支账户的交易量越来越大,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互联网透支账户的设立应参考信用卡账户和法人透支账户的结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市场竞争力,否则设立的价值就不大。因此,未来商业银行的个人电子透支账户要考虑如下几个要素:客户情况、透支金额、信用积分、资金进出、交易频率、物流情况等。而法人电子透支账户还需要增加考虑供应链金融的相关要素。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其用意即为,时代永远在变,只有适应时代的企业才能生存。建设互联网账户体系,是商业银行适应未来新竞争环境、立于适者生存的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而如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需要商业银行本着时不我待的精神,按照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早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的变革 篇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行业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税务管理进入了更新换代的时代,税务行业迈入了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浪潮中,税收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新的工作模式中,税务相关法律法规也走上了革新细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为税务行业提供了无法计量的大量数据,有利于税务行业进行更为细化的管理,也为税务行业的变革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的特点

(一)更新换代快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化。大数据时代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其特点也影响着我国税务行业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使得传统的税务行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每天、每时每刻新增加的信息,税务行业也及时地发生着变化。在过去,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筹划时,往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的税务管理筹划制度,如一年、半年的税务筹划制度。而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管理筹划制度更新换代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企业可能面临着要进行季度性的税务筹划,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税务筹划的目的。

(二)信息量庞杂

大数据时代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信息量十分庞杂,税务行业中不同的主体每天都会面对十分庞杂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需要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并摒除没有用的信息,才能使得税务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如对于企业税务管理部门来说,其每天可能面临着许多的税务信息,对于企业的税收缴纳、税务评估等,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需要企业及时提高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

二、大数据时代对税务行业的影响

(一)实现税制体系科学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税制体系不断发生着变化。税制体系的变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着人为的嵌入作用。通过税制体系自身的调整,若要实现税制体系的科学化与变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而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行业的特点,则可以通过嵌入大数据作用,实现税制体系的科学化。

税制体系科学化体现在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建立起税务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对相关税务信息及时进行管理,并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及时进行调整,并将相关报告传送到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使得管理者能高效、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税务管理状况。相应的,我国税收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不同企业的税收管理,使得我国税制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健全。

(二)提高信息管税效率

大数据时代使得税务行业的信息量十分庞杂,使得原本的税务行业的体系、环境与效率都发生了变化。信息管税是我国税务行业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我国税务行业变革的必然结果。然而,由于过去我国对于信息管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同的纳税主体之间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信息管税的成效寥寥。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化,通过建立税务行业的数据共享系统,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税的发展,使得不同的税务主体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不论是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还是作为管理部门的税收、工商、海关、外汇等部门,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对税务行业的信息实现透明化管理。信息管税的效率提高,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我国税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与当前的热点情况,根据税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对自身的税务管理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税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三)对税务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税务行业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然而,事物的影响往往是双面性的。大数据时代在给税务行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税务行业的变革带来的挑战。

税务行业要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必须更新其科学技术、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信息敏感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需要加大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投入,使得企业管理的成本增高;对于我国税务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力度,使得税务管理部门也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压力的增加。不论是作为哪一方主体,要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税务行业变革,必须积极应对,及时管理,才能不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三、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变革的建议

(一)培养人才,提高技术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给税务行业所带来的变化,必须注重对数据人才的培养,通过吸收、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善于研究大数据、善于分析大数据的专业性人才,建立大数据信息库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税务行业的信息化。

大数据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对税务行业信息的敏感度,也需要具有较高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需要有对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才能为企业的税务管理所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税务信息的管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实现自身的税务管理的变革。

(二)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对税务信息及时管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必须把握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机遇,建立税务信息管理平台。

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联合不同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多个主体,建立起税务行业内的,统一的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于与税务相关的信息,应当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中,对于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则无需对其纳入,如企业税务筹划管理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税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大数据税务信息管理平台,有利于实现税务行业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得不同主体之间对税务行业的发展进行准确的把握,共同推动税务行业的发展,实现税务行业的变革与创新。

(三)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安全管理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对于公共信息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指的是对于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公共信息的安全管理,需要不同主体主动维护,不恶意对信息进行篡改,不利用信息行违法犯罪之事,维护信息的公共安全。而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内部信息的安全。为了维护内部信息的安全,应当建立信息管理制度,通过对内部信息的妥善管理,防止他人盗取内部信息,利用信息侵犯自身的商业信息,一旦发现他人恶意盗取、利用、贩卖相关信息,应当及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为税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税务行业应当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与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实现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影响着我国税务行业的发展,对税务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文章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入手,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税务行业的特点,并结合其特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税务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就税务行业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行业的变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税务行业,特点,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小川,桑达卓玛.试论大数据时代的税制体系重构[J].税务研究,2015(10)

[2]孙懿.大数据时代对税务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6(2)

[3]张敏杰,陈爱华.试论大数据背景下的税务管理[J].市场研究,2016(3)

高管离职潮倒逼银行业变革 篇8

普益标准研究员匡宸郗也表示,在未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如今银行业资深人士的离职潮,虽然在当下对银行业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或许能起到倒逼银行业转型的作用。

薪酬激励机制改革

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股权结构不同,运作管理更趋市场化,经营理念更加开放,经营策略更加灵活,是我国银行业探索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先锋,应当通过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企业的人才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吸收并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本。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与效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银行的监督成本,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结构包括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在这样的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通常占比较高,这与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联系有限;浮动薪酬的比例又较小,而它与员工的绩效表现更加直接。如果保持现有的薪酬结构不变,将可能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传统的薪酬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股份制银行乃至银行业的发展,导致人才不断流失。积极地改善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已经迫在眉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之前表示,一些发达国家从19世纪晚期就开始试用职业经理人制度。相比之下,中国起步比较晚,目前最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而众所周知,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手段是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关键。

当今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对股份制商业员工进行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有利于银行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员工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对他们的激励影响着银行未来的发展,也间接影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薪酬激励不仅是一种物质激励,它更考虑到了员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巧妙地运用薪酬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吸引外来人才。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薪酬激励的理念往往认识不够,部分银行目前的激励多集中于一线销售人员,而银行员工并不仅仅包括销售人员,还包括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员的绩效应当如何考核,如何体现其价值,如何体现公平性原则,却往往被考虑得很少。

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薪酬激励现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薪酬价值观,建立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氛围,使员工树立一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的薪酬价值观,只有这样薪酬的激励作用才会发挥效力。其次,要采用浮动的薪酬结构,使员工的报酬与其贡献率成正比,削减固定收入部分的比重,加大浮动比例的报酬。当然,这种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上的,合理有效的绩效可以为薪酬激励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外,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计划作为长期激励手段,由于可以将员工与银行的利益紧密结合为一体,开始愈加受到西方先进银行管理层的重视,也成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探索科学激励机制的一大方向。

具体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完善薪酬福利体系,从薪酬结构、薪酬核定、薪酬支付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薪酬分为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福利三部分,且根据公认的市场化薪酬原则,员工薪酬应为密薪制。基本薪酬是为保障员工基本生活而支付的劳动报酬,主要依据岗位的相对价值、服务年限和个人能力素质等因素进行分配;绩效薪酬与考核挂钩,根据员工的履职情况、工作业绩和价值贡献等确定,体现“按绩付薪”,发挥薪酬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福利分为法定福利和企业福利两大类。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针对核心人才、价值人才、高端紧缺人才,进一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强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

有业内专家分析称,对于银行圈中的高管层来说,物质事实上只是其是否跳槽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他们更加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商业银行的体制中,高管层很多大胆的想法、创新的理念很难得到认可,加之冗长的审批条线,到最后大概率事件是不了了之,压制了创2015年银行董高监变动情况造力,这与商业银行追求稳健、谨慎的风格有一定关系。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执行,且这些企业不仅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更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成就感也许是推动银行高管们勇于跳出银行圈的重要动力。”匡宸郗说。

这意味着,银行资管市场要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内外夹击,需要积极做出改变。

银行业的变革 篇9

一、电子银行是商业银行实现价值再提升的重要平台

我们看到:由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变革和进步给金融业带来了新要求。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 同样带给了商业银行空前发展和壮大的机会。作为现代银行对外和营销的主渠道—电子银行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我国银行业电子银行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中心, 自创立起即以打造服务业领先品牌的优势、打造业界领先服务水准、打造业界领先客户满意度为工作宗旨, 承担着各商业银行面向客户服务的重要职能。

作为电子银行集中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窗口—客户服务中心, 正是通过人工座席、电话系统自助语音、语音信箱、传真等手段, 全年365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银行咨询、投诉、查询、交易等一系列服务。

据了解:目前我国所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中心, 它与银行各职能部门和各分支行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 它向有关部门传递着客户的信息和需求,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相关部门的反馈处理情况与客户回访以及总、分行各部门和各分中心的业务办法和相关信息传送客户中心。它肩负起汇总客户的意见、建议和需求, 将用户反馈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所以它是银行日常交易、服务和销售的主渠道, 也是商业银行实现价值再提升的重要平台。

二、优化服务手段, 注重技术创新带来了电子银行功能和发展的新空间

我们了解到, 商业银行实施的所有金融产品要创品牌, 服务质量要上台阶, 只有通过优化服务手段, 注重技术创新, 开发新型的电话银行功能, 扩大服务范围, 增强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将是银行未来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 产品创新、客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始终是每个电子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同时是提升银行品牌形象的努力目标。作为电子银行部门对外的主渠道—客户服务中心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银行要想发展离不开服务, 客户对服务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一个银行的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品牌形象。所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尤为重要。我国各银行设立的客户服务中心从建立开始至今, 始终以创一流、精专业、创效益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在全面落实银行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动态工作要求的同时主动在深化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上下功夫, 努力创建独特的客户服务文化, 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银行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 是业务品种的竞争。谁赢得了客户、给客户提供了更好更周到的服务, 谁就是竞争的赢家。银行的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品牌形象。

三、电子银行对客户服务中心管理、交易、营销职能的要求

据调研:电子银行部门对客户服务中心质量管理的要求始终是以数据来体现。这些数据指标包括:电话接通率、电话放弃率、平均通话时长、平均响应速度、平均事后处理时长等反映工作效率的指标。完善和实施监控机制, 要求每一位员工与客户之间建立的关系不仅限于服务, 而是能不能更好的与客户沟通交流, 架起友谊、互利的桥梁, 享受更贴身、更值得信赖的金融服务。客户服务中心正是通过每一位员工的优质服务, 最大程度的为客户谋求利益, 提升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我们看到:客户服务中心在未来岁月里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存。作为银行受理客户咨询和投诉的窗口, 业务功能比较单一。但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 客户服务中心的职能已经从传统的服务职能向交易职能和营销职能转化。在交易职能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的人工座席可以提供转帐、缴费、外汇买卖、基金买卖等多类的代客交易服务, 能够帮助客户完成除现金之外的几乎全部交易业务, 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资金的流动, 不但节省了客户的时间, 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在营销职能方面, 客户服务中心正日益完善呼出业务, 除客户回访和催收、催透外, 营销也成为外呼的重点项目之一。营销内容既包括银行自身的银行卡以及银行开展的多项金融产品, 使中心实现了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型。电话营销必须要具有产品简单、优惠度高的专属产品, 而且要有一套不同与柜面营销的专业考核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座席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电话营销的规模效应。更好地发挥出交易和营销的职能, 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增长的又一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 金融业呼叫中心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和高水平的管理手段, 已经成为国内呼叫中心行业的领跑者, 并且已经进入了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在运营上还面临一些普遍性问题, 但我们相信,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金融业呼叫中心必将能够将这些问题逐步解决, 为金融业客户服务带来更大效益。

四、企业文化和多种服务手段的融合是电子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发展的趋势

电子银行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服务严谨、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因为银行业务和普通业务还是不同的, 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当电子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在线为客户提供服务时要严谨, 特别要注意风险控制。首问责任制是电子银行对客户服务中心的责任要求。因为我们每一天面临客户提出的问题并不简单, 这就要求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 要解决客户的问题, 可能不是靠话务员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这就需要客服团队一起通力协作为客户排忧解难。

在线客服、电话回拨将在客服工作中日益普及。在等待客户呼入提供服务的同时, 客户服务中心需要更加注重交叉营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实现金融产品的无缝营销, 发现更多的利润源, 逐步走向盈利。除此之外, 每一位工作人员还要将自己置身于客户服务中心的发展中, 树立团队的精神, 为上级的决策献计献策。目前随着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 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服务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才能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见,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都应以客户的需求作为目标, 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坚持将优质的服务, 完善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以及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 提供给客户始终是客服工作的努力方向。只有紧紧抓住维护与顾客的关系这一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高质量、多样化、特色服务满足顾客多层次需要, 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 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银行快速发展的愿景。

当前, 客户服务中心的发展已经从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基础的接通率时代, 转换为以客户分层为特征的个性化服务阶段, 而且正朝着以提高运营效率为基础的运营管理阶段和呼叫价值创新阶段迈进。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的拓宽, 赋予了我们每个员工管理和实践的责任, 正是这种责任, 发挥了每位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产生创造最佳绩效工作的动力。以客户为中心, 不仅是国内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蒋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J].时代金融, 2011. (9)

[2]雷刚.浅谈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发展[J].大众商务, 2010. (5)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渠道变革创新 篇10

按中国的巧克力市场来说,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 巧克力正以10%~15%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 市场消费潜力高达200亿元。中国人均年消费巧克力只要达到1千克, 就是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市场。其领军人物——美国跨国食品公司玛氏 (Mars) 公司是一家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世界最大宠物食品和休闲食品制造商, 它的产品不仅有彩虹糖等糖果和宠物食品, 更有占中国巧克力市场半壁江山的德芙巧克力。玛氏公司1989年进入中国, 1995年成为中国巧克力领导品牌。面对日益成熟的消费者, 玛氏公司不仅全力以赴研制出高品质的德芙牛奶巧克力, 而且每年求新求变, 希望给消费者美好的巧克力体验。其广告片也不例外, 从聆听德芙丝语, 到以独特的创意及别具一格的著作技术拍摄, 带给消费者全新的广告片——漩涡篇, 呈现给丝般感觉的新境界。这就是德芙巧克力的体验, 一如它的广告语所阐述的“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那般诱人。

玛氏 (Mars) 公司之所以在快销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源头与产地优势, 技术与产品优势, 更重要的是品牌及营销优势:德芙巧克力品牌, 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行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洗礼中, 在消费者心目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抢占了消费者心智中的重要位置。它的市场策略决不以一时一地的销量为唯一目标, 相反却注重在市场长期的占有份额, 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管理, 尤其对营销人力资源高度重视。正是凭着强大的品牌力和一流的人力资源, 玛氏公司在经销商招募、分销、流通、终端销售、产品陈列和促销等方面占尽了优势。

玛氏公司何以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理论性的分析探讨:

深入了解快速消费品的特点

快速消费品 (FMCG) , 在中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 是指那些使用时效较短、流转速度较快、价值不高、易于消耗;消费者分布广、购买频率高、购买持续时间长, 多是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诸如香皂、牙膏等日化类产品;烟、酒、饮料、零食等副食类产品。由于购买频率高, 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认识较多, 购买时不需购前比较和反复挑选, 属于习惯性购买。归结起来, 快速消费品有以下特点:

1.周转周期短。由于快速消费品属于易耗品, 流转速度快, 消费者购买频率高, 因此产品的周转周期短, 特别是日化类用品属于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所以引导消费者购买, 有助于加快产品的周转周期, 实现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快速提升。

2.保鲜期限短、购买便利。快速消费品多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 由于其流转速度快, 产品在制作时对产品的保鲜要求也较高, 一般从生产到消费掉只有一个较短的保质期, 因此对分销速度要求很高。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以方便、快捷为准, 同时购买呈现多次、小批量的特点。

把握渠道创新的必要性

旧渠道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从渠道成员的地位变化角度来看, 我国市场分销渠道发展经历了从重视厂家阶段, 到重视经销商阶段, 最终进入重视消费者阶段的过程。重视消费者阶段的表现特征是产品要以最方便的途径让消费者购买, 要求厂家以最快捷的速度对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评价做出反应。然而, 在松散型的、间接型的传统渠道模式中, 由于中间商与厂家一般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且利益关系是相对独立的, 因而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 常会出现砸价、窜货、套取公司渠道政策、贪污赠品等行为, 甚至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夸大产品功效, 对市场进行掠夺性开发, 不惜代价追求当前利润最大化, 这样的结果是, 厂家在渠道管理当中疲于奔命, 更无暇顾及消费者和终端, 从而制约了厂家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 影响了渠道效率。

渠道危机冲突的频现。企业急功近利, 简化产品市场销售关系, 为了使其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往往不惜大幅度让利以刺激中间商。这样就带来了许多渠道冲突和管理的问题, 如跨区窜货、经销商之间相互杀价、渠道网络成员忠诚度下降、信用度恶化, 以及渠道网络信息流管理的落后等。这些渠道危机使得企业难于进入新的市场领域, 无法适时提升自己的营销绩效以及难以逾越自己的发展阶段。

分销效率低下。分销效率低下、网络建设不足、分销深度不够、产品分销距离短等等这一系列难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制造业。我国企业渠道管理现状令人担忧:渠道结构不合理、渠道管理成本上升、销售机构臃肿而效率低下。某些企业的渠道网络还只注重于一级经销网络, 对一级经销网络中的大户依赖性较强, 对二、三级网络的管理相对薄弱, 这一切都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网络还处于较粗放的经营和管理阶段, 从而削弱了它们的综合竞争力, 难以适应进一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愈加激化的需要。

经销商自身结构失调。在许多成熟行业, 那些不愿主动适应新市场却收入颇丰且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经销商会成为企业的最大障碍。经销商安于现状是以企业的损失和不利于最终用户为代价的, 如何调整这种现状是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大胆进行渠道变革创新

当渠道本身不能满足或落后于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 或已限制了整体市场的向前推进, 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满足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实施, 企业就必须主动出击, 进行渠道的变革和创新, 从经营理念、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思想、渠道模式、经销商合作基础等方面进行改革, 从而带动整个渠道的提升, 同时也稳固了自身渠道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在渠道创新方面, 一是渠道模式方面的创新, 二是渠道管理方面的创新。

1.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渠道资源

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渠道资源, 不必再投入巨资, 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企业通过销售流程及管理方式的调整、改进, 充分发挥渠道关系、配送体系、促销配套等方面的资源效用, 实现渠道效率的提高和费用的节约, 这不仅符合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组合的规则, 也使厂家在扩大渠道规模的同时得到了利益。但厂家应重视完善渠道管理, 完善渠道的信息搜集功能和服务支持功能, 以促进渠道增值。因为销售渠道不仅包括产品的销售, 而且还包括服务的销售, 渠道应该具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功能。虽然这种变化会增加厂家的销售费用, 但却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到了产品同质化的时代, 增加渠道的服务功能是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使渠道实现增值和创新的一条捷径。

2.横向拓展新终端

长期以来, 提到渠道创新, 我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想到渠道扁平化、市场重心下沉等, 但在厂家对渠道的纵向整合和超级终端的逆向整合双重挤压之下, 以渠道纵深变化为基本特征的渠道创新已经接近极限。在这样的背景下, 渠道终端扩展、渠道空间横向拓宽将是未来渠道创新的重点。因此, 我们必须把一切可能发掘的终端发掘出来, 这样不但能增加新的销售增长点, 而且可以加快资金周转, 分担大终端费用上升的压力, 有效解决渠道单一的矛盾。

3.改进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

经销商作为渠道链条中的一环, 拥有自己的资源, 更有其利益追求, 激励经销商与制造商合作成为渠道创新的主题之一。企业应建立与经销商之间的战略型伙伴关系, 建立共同远景, 帮助客户成长, 使其获得长久成功, 这对提升整个渠道的竞争力和忠诚度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应全面支持管理、指导并控制经销商, 化交易营销为伙伴营销, 将厂商与经销商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应成为企业渠道运作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 可采取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公司设立市场部, 全面保障助销理念的实施。派驻厂商代表, 负责区域市场的拓展与管理业务, 帮助经销商贯彻厂商的销售政策。组建经销商下属的品牌小组或专营小组, 承担专项产品的订货、网点铺货、终端理货、POP广告张贴、收款等工作。在区域市场组建公司办事处, 管理理货队伍, 以及作为企业同区域内的经销商联络的中介。

4.整合经销商的职能

企业应利用经销商自己的优势, 承担部分职能, 其他营销职能由厂家承担, 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 对于经销商, 尤其是一级经销商, 可将其重新定位成物流配送商, 剥离其商流职能, 即主要负责产品保管、接收订货、发货及配送等职能, 而由厂家来负责对二批、三批以及零售商进行业务交易。这样, 通过经销商职能的变化, 实现了在不削减经销商、不流失大客户的情况下, 达到渠道扁平化和改造大客户的目的, 同时也能减少厂商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分歧, 实现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力。

渠道变革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随时随地都有很多的情况出现, 厂家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 适时调整自己的渠道模式, 进行渠道创新和变革,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不管哪种形式, 我们都应注意渠道风险的存在。成功的渠道变革需具备两大要素:第一是决心, 在遇到老渠道抵制时, 仍然坚定不移地进行调整;第二是技巧, 实现渠道变革的平稳过渡。

银行业的变革 篇11

关键词:金融创新;中央银行;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48-0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创新所导致的较低的融资成本和便利的融资渠道,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金融业运行效率,并由此促进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繁荣发展。同时,金融创新也使金融监管制度据以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放松管制的浪潮。这些变化对经济落后、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进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自由化不仅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而且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逐渐走向一体化。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资金转移的方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了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繁荣。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功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许多中央银行将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去,更加专注并致力于独立、透明的货币政策。尽管理论上还存在争议,但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

一、 虚拟资本扩张与金融危机加重

1.虚拟资本扩张与金融危机加重,导致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救助能力不足

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在实际过程中,股票、债券、外汇和票据等虚拟资产的所有者,往往是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然后再到市场上去炒作,经过多次资产与货币的交换,资产价格就获得升值,而新的资产拥有人又可以用这些已经升值了的资产作抵押,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需求的产生已经主要不是来自于物质生产与流通规模的扩张,而是来自资产价格的膨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又极大地放大了各类资产价格的膨胀速度。由于信用货币制度和大量虚拟的金融资产无抑制的增长,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发展呈现出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特征。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成为当代经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内在根源。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系列区域性金融危机相继爆发:从1982年起源于墨西哥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

上述变化对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产生了冲击。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最后贷款人制度面对业务日趋全能化和国际化的银行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紧急救助的资金是有成本的。如果所提供的救助资金不能收回,那么,就等于央行凭空发行了一笔基础货币,随之而来的货币存量扩张实际上是对以货币表现的整个社会财富作了相应摊薄。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所提供的救助资金实际上是社会的公共资金。作为负有社会性责任的机构,中央银行必须权衡公共资金使用的成本和效益,注意防范救助行动可能对货币稳定目标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问题,这正是近年来中央银行分离监管职能趋势扩大的重要原因。

2.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是导致中央银行职能变革的直接原因

自1980年以来的20多年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国中的133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还有所有转轨国家,都在不同阶段经历过金融领域的严重困难,几乎占成员国的3/4。这些金融问题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危机”(36个国家共41例);另一类是“严重问题”(共108例)[1]。世界银行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不稳定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直线上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达69次之多。

每一次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的重要变革都是与危机相联系的。在金本位时代,严重的金融危机一般不多,但较小规模的危机相当频繁。19世纪中期频繁出现的货币危机导致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发全面、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监管职能得以强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风波迭起,出于对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防范,世界范围内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对金融监管的重视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证券融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新兴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其中,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由中央银行承担,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监管则由证券监管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机构承担,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专门的保险监管机构来承担。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达成共识,认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长期致力于维持物价的稳定。于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进行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在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适应由混业经营和跨国银行集团发展而掀起的整合金融监管机构的浪潮,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交给独立于央行的综合监管机构承担。尤其是那些经历了重大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的国家都纷纷采取央行分拆的模式。

3.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的救助行动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中央银行的职能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存款保险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际,此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许多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还被赋予了金融监管职能,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银行的监管包括定期与不定期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财务报表和经营管理状况,采用CAMEL评级法对资本、资产、管理、盈利、流动性进行评级,并可以进行现场检查。除此之外,还有权与其他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停业整顿命令,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监管,防止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恶意经营和欺诈行为,保证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可见,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以及金融监管职能已经部分地被存款保险机构所取代。

政府的救助行动在当代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也愈加明显。过去,央行常常依赖于私有银行业处理金融危机,私有银行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愿意助一臂之力。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及金融全球化的到来,私有银行的援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跨国银行声称,来自股东、监管者、国内法律的压力阻止其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援救。如果跨国银行不进行救助,那么国内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也会袖手旁观。既然无法说服外资银行参与拯救计划,危机管理又超出了央行的能力范围,就只能借助于政府财政资金。2008年7月,美国从事按揭业务规模超大的金融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针对美国房地产业的救市议案,该议案规定美国财政部将向“二房”提供足够信贷,并可在必要时出资购买其股票[2]。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的救助行动已经变得日益重要。Goodhart和 Schoenmaker在1995年对24个国家的研究中发现,在这些国家的104例银行危机案例中,只有两例是央行单独拯救困难银行[3]。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危机管理中已居于次要的地位,存款保险机构和政府是危机银行救助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在中央银行不承担银行监管职能的体制下更是如此。

总之,如果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时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仅向陷入暂时性流动危机但仍然资可抵债的银行提供援助,二是执行惩罚性高利率,三是必须提供良好抵押品或者可信赖的担保,那么,其稳定货币的职责就可以得到保证,但却无法应付规模庞大的金融危机;如果从金融稳定的职责出发全力救助,则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实际上愈来愈像财政手段,远离原本的货币手段。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维护货币稳定,就要求其放弃稳定金融的职责而专注于稳定价格的职责,从而使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向政府分离。

二、金融业放松管制与货币政策实施环境的变化

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方面在19世纪末已基本确立,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业的结构、习惯做法以及技术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此后的20年当中,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蔓延,已经并且仍将继续改造着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放松管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1.商业银行地位的变化与中央银行职能变革

从商业银行诞生一直到20世纪的60年代以前,其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可以说与日俱增。特别是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后,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与银行系统分享货币创造的权利,一旦政府已经习惯于依赖银行信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政府在银行破产时的直接利益损失,因此,政府通常赋予中央银行对银行进行监管的权利;而中央银行能够凭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力获得大量铸币税收入的事实,也使其自然地负有了维护币值稳定的责任。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政府代表都充当了银行业管制者的角色。中央银行管制银行业和管制金融业有两大主要动机:一是保护货币供给及信贷活动,以促进私人和公共部门的资本形成,防止由于银行倒闭和流动性损失造成系统性的影响;二是要通过货币的(从而是银行的)政策,实现各种宏观经济目标,特别是物价稳定目标。

在许多国家放松管制之前,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存款创造功能而占据着一国的货币供给的中心地位。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供给包括现金与银行存款两部分,这就意味着银行必然是货币当局(通常就是中央银行)的控制核心。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影响那些决定银行行为的因素,如利率上限、法定存款准备金、道义劝告等等,使得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对产出和物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然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放松管制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直接控制和信贷指导以及其它管制的取消,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银行失去了许多特殊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曾经泾渭分明的区别,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模糊一团了,因为证券化蚕食了许多曾经将市场交易从中介交易中剥离出来的市场壁垒。实际上,放松管制引起了以往由政府、中央银行和银行体系组成的三合一货币控制的重新安排。货币制度向着一种新的结构演进着,在那里银行不再是核心的一部分,而必须是与经济的其它内生决定部分打成一片[4]。

由于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重要性降低,而与此同时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银行危机的风险加大,因此,同时承担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对声誉的考虑占了上风(注: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是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它应该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而如果中央银行同时又负责银行业的监管,银行破产倒闭的发生可能会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所以他们在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可能会偏离货币政策制定时的初衷,这当然也会对货币政策实施造成损害(Haubrich,1996;Briault,1999;Abrams and Taylor,2000)。),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倾向于将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去。

2.货币政策规则的建立与中央银行职能变革

关于货币政策的“随意与规则”问题一直是货币体制的两个替代性选择,人们对此有颇多争论。从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金本位制下的规则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相机抉择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向规则方向发展。

在19世纪初英国的那场持久的论战中,“通货派”认为银行券的流通应该有完全相应的金币作保证,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应该受到严格的规则约束。而“银行派”则认为,这种规则是多余的,他们相信超额的货币供给原则上是不可能的,银行会把贷款限制在货币经济的“实际纸钞”水平内,从而相应地消除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其实,银行学派忽略了货币量是与名义纸钞相连的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利率的影响。最终,通货派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胜利,金本位制下的规则得以确立。而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却使得这种规则性的政策黯然失色,许多国家政府感到束手无策。在这一背景下,美洲大陆出现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欧洲大陆兴起的凯恩斯主义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从此,政府干预之手重拳出击,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体制大行其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绩效。然而,这种绩效是递减的,原因在于人具有学习能力,公众对相机抉择发挥作用的机理理解程度不断提高,当他们采取自我保护的行动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便会失去效应。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滞胀”的出现,相机抉择的作用几乎丧失。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对此做出了有力的解释,并强调要稳定经济只能采用规则的货币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则将相机抉择和缺乏基本货币法律相等同,认为货币当局可能存在政治动机,如果允许其任意追求政治目标,则可能是铸币税或者政治性经济周期,而这些都与公众的利益相悖。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开始,时间不一致性的理论对规则优于相机抉择提供了更加充分和有力的论证。他们认为相机抉择的体制使政府缺乏公信力,公众不会相信政府会真正遵守其反通货膨胀的承诺,因而政府的相机抉择政策只能导致过度通货膨胀的次优结果。

实际上,规则胜于相机抉择的思想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是相近的。换句话说,建立规则性货币政策的理论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完备的市场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放松管制的结果恰恰就意味着市场更加趋近自由竞争,银行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变得更加内生化,这些变化都为规则性的政策提供了土壤。

现在是规则如何在实践中付诸实施的问题了。一方面,规则的建立使公信力成为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核心原则,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而另一方面,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任何由专家组成的中央银行机构都自然地偏好能相机抉择的应用其专业意见,以显示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了冻结基础货币和废除美联储的激进方案。但现实毕竟没有理论走的那样远,只要允许中央银行继续存在,对规则的实施就存在抵制的因素,而且中央银行越独立,这种抵制的力量就越强大。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对规则性政策的认同,对中央银行体制提出了更高透明度的要求,这是规则能够生效的制度保证。因为只有清晰地预先制定出中央银行的操作规程,并使规则能够以可观测的变量和行为表现出来,局外人才能够对其监察和评价;只有建立实实在在的监察制度,才能够发现中央银行偏离规则的所有行为;只有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才能约束中央银行严格遵循规则行事。

货币政策规则的建立对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中央银行监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监管手段与货币政策工具配合,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另外是可以随时掌握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便于分段决策,这是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而在规则的政策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简单化,而且着眼于经济变化的整体规律性,对单个银行机构监管信息的需求大大降低,这一变化与其他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去。

三、混业经营与综合监管趋势

纵观各国的金融业经营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做法: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和争论在西方金融业发展历史上曾经几经起伏。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领域逐渐由混业经营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演变为混业和分业两种经营模式并举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这其间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就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法案》,从而结束了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历史。而在此之前,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先后颁布了实施混业经营的法律文件。发展中国家如拉美许多国家也取消了分业经营制度,而东欧转型国家中的绝大部分在转轨之时就已实行了混业经营。

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趋势及综合性金融集团的崛起,对分业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中央银行原有的银行监管职能由于银行业务定义的变化而扩大了范围,这必然会产生两方面的反应:同时承担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权力是否太大?中央银行是否足以负荷如此大量的工作和沉重的责任?在当前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持续地集中精力于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做法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使人们有理由担心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职能受到削弱。与此同时,为适应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发展,监管组织结构应做出相应的变革或调整。从效率角度考虑,成立独立于央行的、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是最佳选择[5]。20世纪80年代,挪威、丹麦和瑞典相继建立起单一的综合监管机构,英国1997年成立了综合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服务局(FSA)。据世界银行专家的统计,从1986年到2003年的17年里,全球共有46个国家建立起单一的综合性监管机构[6]。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宣称,它们建立综合监管机构的首要原因在于金融混业经营的重新兴起[7]。

在这股全球性的建立综合监管机构的热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同时也是中央银行职能的历史性变革,即放弃了全部或部分的金融监管职能。实际上,中央银行有无金融监管职能关键是看有无银行监管职能。换句话说,中央银行只要有监管权,必有银行监管权,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通常伴随着综合监管机构的出现——即使不是完全一体化的综合监管,也是处于过渡形态的不完全综合监管,这大致取决于该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程度。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带来的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趋势是当代中央银行职能变革的表层原因,而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管理与货币政策实施环境的影响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卡尔-约翰•林捷瑞恩.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0-38.

[2] 贾国文,刘奕奕.从‘二房’救助再看美国次贷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8-08-08.

[3] Goodhart,C.,D.Schoenmaker.Should the Func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ing Supervision Be Separated[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95,(4):539-560.

[4] Davis K.T.,Lewis M.K.放松管制与货币政策[A].多德(Dowd,K.),刘易斯(Lewis,M.K.).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C].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154-183.

[5] Briault,C.The Rationale for a Single 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or[R].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Occasional Paper,(5),1999.27-34.

[6] José de Luna Martinez and Thomas A.Rose.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tegrated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3096.

[7] 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8] Haubrich J.Combining Bank Supervision and Monetary Policy[R].Economic Commentar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November,1996.

[9] Abrams,R.,M.Taylor.Issues in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R].IMF Working Paper,WP/00/213.2000.

[10]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美]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房地产经纪代理行业变革的方向 篇12

行业内的变革首先由传统的经纪公司向互联网方向转型开始,并且这几家带头转型的公司一方面资金实力雄厚,另一方面酝酿已久,各方面准备已经非常充分,此时出手只是适逢绝佳时机。接着是更多的经纪公司开始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主动求变——多数都是选择采用合伙人或者类似的企业治理结构,或者是大幅度提高经纪人佣金分成比例。再往后就是外来资本强势进入,并且选择注资的都是具有革命性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经纪公司。

其实,行业内公司的变革也好,外来力量助推的变革也好,其所作所为都并非空穴来风,走的依然还是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的美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已经走过的路,只不过我们的行业过去曾经对美国同行们的做法有些抗拒(而这种抗拒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美国模式的理解不充分,例如我们的经纪公司很担心所谓的独立经纪人模式会消灭经纪公司,但实际上所谓独立经纪人仍然是依托品牌经纪公司存在的),或者是因为路径依赖和惰性——十多年的房地产行业持续景气使得房地产经纪代理行业衣食无忧,不需要主动求变。

另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行业内公司的变革还是外来资本推动的变革,都准确地把握了房地产经纪代理行业的本质,并且是在理解行业本质的基础上推动面向未来的发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走正道,代表了房地产经纪代理行业变革的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对外充分认识到经纪代理公司的存在价值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当客户的需求改变或者升级的时候,行业提供的服务也需要相应改变或者升级;对内则充分认识到房地产经纪人是公司最核心的资本,公司必须善待经纪人,承认经纪人是公司的主人(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就是让经纪人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或者是更紧密的利益相关人)。更进一步,在有了上述对外和对内两个核心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架构也从传统的门店揽客方式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发布和收集的互动模式转变。

上一篇:数学信息表示下一篇:计算机取代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