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乱象

2024-08-03

银行理财乱象(精选4篇)

银行理财乱象 篇1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最早萌生于中小股份制银行, 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计划”以及招高银行 (以下简称招行) 在2003年推出的“招行受托理财”是我国最早的两款理财产品。在这两年期间, “理财规划师”的概念出现在我国, 但是当时储蓄存款是我国老百姓的主要投资工具。2005年下半年, 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对理财业务的开展以及理财产品的发行提供了法律的支持。时至今日, 银行理财变成集万千宠爱的投资方式。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 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我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其中的综合理财服务, 即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这种投资方式中, 银行只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 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理财产品按标价货币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双币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分为保证收益类、非保证收益类 (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 ;按投资对象分为债券类、新股申购类、QDII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等。期限有随时购买每日结算的T+0理财产品, 有2天、6天、7天、8天、14天、25天、38天、1个月、2个月、3个月直至二年期的产品等。

二招商银行理财产品情况

1. 公司简介

招商银行于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自成立24年来, 招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当初只有1亿元资本金、1家营业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 发展成为资本净额超过1400亿、资产总额突破2.6万亿、机构网点超过800家、员工近5万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并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目前, 招商银行在中国大陆的96个城市设有82家分行及763家支行, 2家分行级专营机构 (信用卡中心和小企业信贷中心) , 1家代表处, 1917家自助银行, 1家全资子公司——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拥有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和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 及1家分行 (香港分行) ;在美国设有纽约分行和美国代表处;在伦敦和台北设有代表处。在信息化上, 招商银行领先同业构建了全行统一的IT平台,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电话银行, 较早实现了客户资金的通存通兑和零在途汇划。在产品开发上, 一卡通是国内第一张基于客户号管理的银行借记卡, 被誉为客户最喜爱的银行卡之一。截至2011年11月末, 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签约用户已突破400万, 形成以i Phone版、Android版、网页版为主的三大手机银行平台, 全面覆盖中高端智能手机用户。“金葵花”理财是国内首个面向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 在高端客户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目前拥有“金葵花”客户超过75万户。招行的风险管理也很好, 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水平。截至2011年9月末, 公司的不良贷款率0.61%,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370.97%。招行在2008年打破了美国17年来对中资银行市场准入的封锁, 率先在纽约设立了分行并在10月正式开业, 同年, 还斥资300余亿港币收购了香港本土的第四大银行永隆银行, 整合后开始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 被英国《金融时报》评述为“不可复制的案例”。

2. 经营状况分析 (以列表显示, 见表1)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披露的2011年第三季度报表

3. 公司发行理财产品情况

招行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个人理财产品、公司理财产品和银和理财产品。其中, 个人理财产品有:日日金系列、安心回报系列、新股申购系列、招银进宝系列、A股掘金系列、海外寻宝系列;公司理财产品有:点金公司理财外币岁月流金系列、公司理财点贷成金系列、公司理财贷里淘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稳健系列、金益求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岁月流金系列、点金公司理财黄金周系列、点金公司理财平衡系列、点金池公司理财计划、点金公司理财成长系列;银和理财产品有:银银通天天利系列、银银通贷里淘金系列、银银通点贷成金系列、银银通岁月流金系列、银银通日日盈系列、外币岁月流金系列。

金葵花理财产品属于个人理财产品日日金系列, 是向个人高端客户提供的高品质、个性化综合理财服务, 涵盖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理财顾问服务等服务内容, 其核心在于, 对银行的产品、服务渠道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客户经理向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一对一”理财顾问是招行的每一个高端客户都能得到专职的客户经理服务。除了传统银行业务以外, 客户经理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业务咨询、理财建议、理财产品组合以及提供丰富的外汇、基金、证券专业投资资讯, 还能够为客户进行中长期的专业理财规划。

然而, 在银行效益良好以及理财产品如此受追捧的时期里, 也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对于那些亏损的产品, 各大银行的应对模式也各不相同。大多数的银行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延期亏损的产品, 第二种是免费转换成其他产品, 第三种是赎回。以2010年初到期的招行“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为例, 该产品到期亏损了36.69%, 招行随后在到期清算公告中表示, 向投资者提供产品延期的投资机会。同时, 还建议赎回的投资者, 选择一些风险低、能保本的产品进行投资, 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金选双赢是招行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的理财计划, 成立于2008年1月23日, 预定于2010年1月25日到期。但由于到期前产品仍亏损接近40%, 招行给客户提供了产品延期的选择。这已经是招行金葵花系列第三只延期的产品。此前, 原定于2009年12月12日到期的招商精选 (代码为8128) , 产品延期为4年;原定于2009年12月28日到期的中投策略 (代码为8126) 也同样延期。不过, 除了产品延期本身, 市场更关注的是, 产品成立两年亏损幅度近40%。截至2010年1月的数据显示, 8129亏损36.1%, 8126亏损37.46%, 8128的亏损幅度虽较小, 但也有21.33%。同期偏股型基金、股票基金的亏损幅度分别为18.27%、20.11%。

三结论及建议

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产品中的三只理财产品因业绩不佳而导致延期, 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简单:或者是行业性问题的集中反映, 或者是产品设计机制上的问题。我国的银行是分业经营, 客户在银行的账户只是储蓄账户, 但客户的投资需求并不仅限于储蓄资金。那么更多的投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呢?国外是通过银行混业经营来满足, 而我国则是通过理财予以满足广大客户。银行能做理财且能做得这么大, 与其所拥有的网点优势密不可分, 这是其他券商、保险、基金等远远比不上的。此外, 通常人们在银行都有账户,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 资金的划拨、转换很方便容易, 不需要另外开户, 这也是其他平台所不及的, 甚至很多投资标的, 如黄金、艺术品、房地产等, 银行理财的涉足都比其他平台更早、更及时、更深入。值得注意的是, 当公募基金纠结于产品审批期限漫长, 私募基金以及券商资管还在讨论新产品到底是审批制还是备案制时, 银行理财则几乎从一开始就享受到了“免审”的优待。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示, 非保本类产品不需审批, 只需“提前10日”将相关材料报送相关机构即可。宽松的监管环境, 使得银行理财的发展如鱼得水。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 即银行理财的推广泛滥随性, 过度销售、片面解释、夸张收益等屡见不鲜。现在看来, 我们的银行在透支承诺、透支信任。值得深思的是“信任能透支多久”?某些外资银行人士认为, 在我国银行的理财发展过程中, 银行部分承担了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行的工作, 这并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另外, 券商、基金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受到的限制也很多。而投资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比较擅长的风格来操作, 不能受太多的外力限制。许多以基金和券商为投资顾问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市场重大转折时发生了方向性的失误, 原因在于产品的风格定位不清楚。理财产品的委托人是银行, 投资顾问是券商和基金公司。但在产品属性上, 理财产品并不是券商的集合理财, 也不是基金公司旗下的开放式基金或封闭式基金, 而是银行的理财产品, 管理权在银行, 他们有权干预产品运作。当投资顾问面对来自银行的压力时, 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当然, 站在银行的角度看, 产品净值一路在下跌, 银行作为委托人, 确实有权力干预投资运作。但是, 很多时候银行聘请基金或券商担任投资顾问时, 对于投资顾问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界定, 产品也是全权委托给投资顾问运作, 只是投资顾问提供建议, 银行来做决策和管理。事实上, 在实际运作中, 银行普遍都会对投资顾问进行干预, 要求必须将仓位“加到多少”或者是“减到多少”。但是管理人、投资顾问角色不明确, 投资顾问的理念不能得到贯彻, 反而会连续踩错市场节奏。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对投资银行理论产品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 概念的清晰。在选择理财时投资人一定要清楚银行理财不等于储蓄存款,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到期保本不等于永远保本, 提前终止不等于提前赎回, 高 (低) 风险不等于高 (低) 收益, 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 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并不会主动解析产品的风险性, 而是让投资者自己阅读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并且使用同一品牌, 从而对投资者产生误导。目前通用的以区间形式表述的所谓“预期年收益率”更会使投资者对最坏的结果产生错误理解。银行一线员工经常只是片面地强调产品可能的收益而很少向购买者主动明示产品的风险, 甚至以理财产品收益无须交税诱惑购买者。投资者在理财产品的存续期中完全无从了解产品价值和收益的变化。

第二, 不仅注重收益率、投资对象, 更要注重风险。首先, 购买理财产品时, 要看其属于什么类型, 是保证收益型还是非保证收益型的;是固定收益型还是浮动收益型的。保证收益型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最低的;非保证收益型产品的收益是浮动的, 一般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回报, 但其风险要比保证收益型的高一些。其次, 看产品的投资对象, 包括其投资方向、投资范围。投资对象可以是汇率、利率、黄金, 也可以是信托项目、股票、基金、期货等。如果投资者看好相关投资领域, 或者受到某种限制, 无法直接进行投资, 便可以选择与这些领域挂钩的理财产品。

第三, 看投资期限和资金到账时间。投资期限一般从三个月到三年、五年不等。一般来说, 投资期限越长收益越高。此外, 投资者在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后, 在产品到期或提前赎回时, 不同银行的资金到账时间也不相同。

第四, 看产品的流动性, 注意提前终止权。有的银行规定投资者在购买了短期理财产品后, 无权提前终止或赎回该产品, 但银行有权提前终止该产品。如果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相当高, 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条款。

第五, 顺应宏观形势。经济环境、央行政策直接影响到理财产品的选择, 宏观经济不是很热时或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时, 可选择一些中长期的理财产品或保本收益型的理财产品。

第六, 货比三家,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因为有时宣传资料中的某些数据与合同中的具体条款可能有所不同。

第七, 对于清算期没有利息支付的理财产品, 投资者应该在申购日快结束前去购买, 避免在此期间资金闲置而浪费。募集期不等于起息期, 到期日不等于支付日。如果投资者未能及时注意到期日和支付日间的时间差, 不仅会使实际投资收益缩水, 更重要的是, 投资者可能会因资金无法及时到账而错失下一个投资机会。对于购买的时机, 投资者应该尽量在月末或季末购买。

第八, 不少银行为了扩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影响力, 对通过这类渠道购买的理财产品, 往往给予比柜台认购略高一些的收益水平。虽然可能网上银行用户设计的理财产品, 不仅申购费率低, 而且收益率也高于柜台销售的产品。如招商银行前期推出的一款只在电子银行理财夜市销售的理财产品, 43天理财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 起点金额10万元, 还可以24小时进行认购。而相同产品在柜面销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在4.5%左右。但是, 投资者在购买时必须自己阅读产品说明, 了解投资方向、收益风险、提前赎回等专业问题, 也要注意资金安全。

第九, 最好选择多层次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 保全资产。

总之, 投资有风险, 购买需谨慎,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都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在购买时不应该只是看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和建议适合的投资者类型, 更要注重每款理财产品的风险说明书和其产品说明书。对于其中一些不懂的术语应主动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认真了解银行的理财产品之后, 做出适合自己的购买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理财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其中, 银行理财产品备受大众投资者的喜爱。理财产品在2003年左右开始出现在我国, 历经八九年的发展, 已然成为了我国投资者热衷选择的投资对象。同时, 由于理财产品是由我国老百姓信赖的银行发行的, 更加成为大众选择的最佳投资方式。但是在选择理财产品时, 众多投资者考虑的因素过少;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是专业人士, 因此在购买时不知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对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产品系列的调查与分析, 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行的理财产品, 并给出了一些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的建议。

关键词:理财产品,理财建议,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黎阳.网银理财提升价值回报[J].中国金融家, 2011 (9)

[2]李旭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3]江华峰、姜志敏、李玉娥.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6 (35)

[4]金盛.银行理财产品的4个“不等式”[J].商界 (城乡致富) , 2007 (10)

银行理财乱象 篇2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我们既有传统的国有五大银行:工行、农行、建行、交行、中国银行,又有光大、民生等私人银行。但国有五大银行在银行领域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国有五大银行几乎垄断了银行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都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国有五大银行迅速壮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但如今我国银行业出现了很多乱象。

存款利率低,(低于通货膨胀率)贷款利率高,吃存贷款利差,牟取暴利;巧立各种名目收取服务费;推出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优先办理大企业贷款业务,无限拖延中小企业的贷款请求;与保险行业签一些隐形协议,分得一杯羹;跨行收费;遏制私人银行发展;资金亏空等等。

首先,从行业发展地位看,国内银行业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对性垄断”地位,一方面我国的银行市场准入并没有完全放开,准入门槛非常高,另一方面,几大国有银行在市场上占的比例非常高,几大国有银行相互之间一沟通,消费者只能是被“绑架”。

其次,从资金供求面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多少年都没有解决。在资金紧张供求关系没有缓解的情况下,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借款人处于弱势地位,借贷双方的势差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彻底杜绝贷款行为中不规范的做法难上加难。

再从行业竞争环境看,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非常普遍,尽管突击式的检查和整治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环境,一旦监管放松或者集中式的检查一过去,日常的监管跟不上来,乱收费、非规范的经营行为必然会再次抬头。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整治银行业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系统地去考虑。其中最为关键和根本是破除垄断。按理说,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各种银行应该是并存的,尤其是民间金融机构不可缺少。但在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基本是缺失的,造成了民间借贷乱象和小微企业“缺血”。尽管某些国有大银行声称服务于中小企业,但在现实中并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尽管民资新36条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但依然面临多重限制。

银行垄断的改革,一方面是打破国有银行及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要真正扶持起民间金融,把民间金融纳入合法化、阳光化的轨道。尽管从长远来看,银行业摆脱行政主导、政策保护下的盈利模式去适应市场化竞争是大势所趋,但我们要意识到,实现金融真正市场化还有曲折的道路要走,还有最大的“拦路虎”——既得利益集团——垄断银行。+

理财产品乱象调查 篇3

今年6月底,北京市民赵芳在中信银行一基金经理的极力推荐下,买了两款理财产品。两天后,赵芳查询基金账户,发现“还未赚钱已被扣除了高额手续费”,而事先基金经理并未告知手续费的收取比例,这让她十分不满。

《方圆》记者在北京石景山区一家银行营业厅随即采访了几位前来咨询理财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不知道银行要收取理财产品手续费。在银行柜台上,醒目地张贴着几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翻阅几款理財产品的说明书发现,这些理财产品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托管费,一款预期收益率6.02%的理财产品,扣除费用后,实际的预期收益率只有5.6%,而且这笔收费是旱涝保收的,无论客户最终收益率如何,银行都可收取这笔费用。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投资品,然而,除了银行的“隐形费用”,还有许多理财陷阱暗藏其中,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银行,一些投资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样都成为理财产品纠纷的高发地带。

合法销售中出现“飞单”

2015年4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通州支行次渠分理处办公室,十余名客户聚集。他们称从该分理处客户经理李某处购买理财产品,但到期后无法兑现,共涉及17人2248万元。

客户王先生称,李某推荐“中企华康股权”时,说是农行次渠分理处保息保本的产品,安全性高。但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回应称,经初步调查,该理财产品非农行发售,客户提供的“合同”及“协议”文本上无农行任何落款、签章及签字,农行对该产品也无任何担保,建议客户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决问题。

李某这种以个人名义擅自销售第三方公司的理财产品的行为,在业内有个专业名词叫“飞单”。所谓飞单,是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

记者了解到,客户对银行过分信任,往往很难分清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银行担保发售还是银行内部人员个人行为推销,很容易掉进“飞单”理财陷阱。不久前,媒体曝光广东多家银行职员兜售并非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许多客户被骗。除此之外,浙江、江苏、河北等多地都陆续发生了多起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遭遇“飞单”的情况。

如今,除了银行里的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也会发售一些理财产品。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那么,正规的理财产品有哪些?

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有统计数字表明,2006 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只有 1100 多种,到 2007 年达到了 3052 种,2008 年则达到了 4400 多种。渤海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零售副行长赵远告诉《方圆》记者,如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已经难以统计,“目前缺少一个理财产品的统一报备体系”。

对中国的理财产品颇有研究的北京海拓律师事务所律师潘修平将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承销的理财产品。

“不同角度去划分,理财产品的分类不同。”赵远介绍说,就银行的理财产品而言,理财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本型,二是非保本型。这其中,有的理财产品属于银行自行发售,而有的属于代销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正规银行产品信息;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还要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客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面或自助渠道进行申购操作,但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防止‘飞单’。”

没有理财常识,过度依赖理财经理

刘宝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理财经验的人,对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甚了解。朋友说“有闲钱就理财,弄好了每月赚的比工资都高”,并推荐给刘宝一个银行的基金经理。抱着对朋友的信任,刘宝找到基金经理,想让其推荐一些稳定的理财产品。“不要风险高的,稍微赚点就行”,在这个原则下,基金经理推荐了两只基金。一个月后,刘宝亏损2万元。

这样的亏损超出了刘宝的预期,当初,她只是想“稍微赚点”,不想赔钱,却盲目购买了理财产品。

“客户所说的稳健型可能是不想有损失的产品,是要保本的,而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是相对稳健,但不保本。这里面就出现沟通的问题。”赵远认为,有的基金经理不负责,没有正确评估客户的理财需求,而客户又不能准确向基金经理表达购买意愿时,会造成错误的投资方向,带来较大损失。

“近年来,年轻人理财的数量呈现增多趋势。”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一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购买理财产品,他们本人甚至没有基本金融常识,多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选择理财经理,然后过度依赖理财经理盲目理财,“赚得少亏得多”。

“很多懂一点理财知识的人往往不炒股不理财,专业一点的理财人员会选择理性购买理财产品,将鸡蛋分在不同篮子里。如今不常态的是,那些没有金融知识的人却占据着理财产品的大半个市场。”该基金经理认为,总而言之,中国的老百姓,有钱的年头太少了,缺乏管理资产经验。

《方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依然是如今购买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这部分人也大都没有理财常识,成为很多理财经理极力推销的主要群体。为了换取老年人的信任,一些基金经理可谓“挖空心思”。比如,广州某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推销保险理财产品,提着水果和礼品水壶登门拜访,除了给老人削苹果、做按摩、关心其日常生活外,还与老人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

“基金经理都来跳广场舞呢,给我们推销理财产品。” 每晚在北京东直门来福士广场跳广场舞的张姓大妈告诉记者,常有年轻的小伙子来跳舞,他们是银行的基金经理,来跳舞的目的就是拓展客户。“跟我们混得熟了,有想买理财产品的,还真都到小伙子那买。”

销售过程中出现大量“误导性陈述”

到邮政储蓄银行存款,却被忽悠买成了保险理财产品,而自己一直以为只是“存款”。今年70岁的张强向《方圆》记者诉说了自己“被理财”的遭遇。

去年年初,张强拿着存了许久的一万块钱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排号期间,一位着工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得知张强要存款,便将其带到一个窗口。“他说这里也办理存款,更快一些。”张强便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一步步填写单子,将一万块钱“存上”。

今年六月份,张强儿子在整理父亲的文件资料时发现,父亲竟然买过保险理财产品,笑称“老爷子赶时髦”。张强坚持,自己从未买过保险理财产品。去邮政储蓄银行查询后发现,当初工作人员给其办理的并非存款,而是买了银行代销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理财产品,需要每年交一万,连交五万,然后得到部分利息。张强觉得自己被信任的银行“忽悠”了,到银行“喊冤”。

张强的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存款变购买理财产品”的案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理财经理为了销售理财产品对客户采用大量“误导性陈述”,而客户信任银行,最终受骗。

赵远告诉《方圆》记者,现在很多的理财产品纠纷缘于“想要的不是所买的”。

第一次理财便惨败的刘宝告诉记者,其实当初他想买银行自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听说那类产品风险小,但最后“被信任的基金经理推荐了一款银行代售的理财产品”。记者调查了解到,银行代销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往往较高。银行的很多基金经理推销这类产品时,大都告诉客户“此款理财产品是我们银行发行的”,很多人相信了“银行发行”而大胆购买,低估了风险系数。其实,“银行发行”包括了“银行自营产品”和“银行代销类产品”,客户却以为“银行发行”就是银行自己的产品。

“购买理财产品单上有‘资产管理计划’、‘信托’等字眼,几乎都是银行代销类产品。”赵远告诉记者,分辨理财产品是银行自行发行还是代销类产品,看协议各方,如果是银行的自营产品,协议双方是银行和客户,而代销类产品是三方合同,除了银行、客户,还有产品方。

《方圆》记者了解到,很多客户还会被理财经理高额的“预期收益率”说服,大胆投资。实际上,“预期收益率”听上去很美,但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很客观。比如,市民小郑在某银行购得一款理财产品,年化5.5%以上的预期收益率,让他很期待。然而,资金到账后,小郑仔细一算,实际收益率只有4.5%左右,与此前的期待相差不少。

“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赵远分析说,预期收益率是产品在风险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但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当这个风险出现时,客户要承担风险的全部损失,“就像这次股灾,风险出现,非保本浮动收益的那类理财产品,本金也会受到很大损失,更谈不上任何收益了”。

风险评估不到位

“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行字几乎写在了每家银行热销理财产品的宣传单上。

记者了解到,按照正常购买理财产品的程序,在基金经理向客户推介某款理财产品前,需要客户做风险评估,一般需要客户书面回答既定的十个问题,根据客户回答问题的评分,得出客户适合哪种类型的投资。

中信银行石景山分行的基金经理孙蕊告诉记者,风险类型分为五类,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保守型一般都是保本型产品,像余额宝、薪金宝这类货币型基金,都属于保本型理财产品,而其他积累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性收益类型。”孙蕊介绍说,以基金类型的理财产品来看,除了货币型基金,还有债券类基金、股票类基金,其中股票类基金受股市影响,风险最大。

“对于从未接触过理财产品的客户,不适合购买平衡型以上的产品,可以先从保本型、稳健型产品入手。”赵远介绍说。但是,《方圆》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没有购买过理财产品经历的人,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便选择了股票类基金这种激进型的理财产品。这其中除了客户自己的大胆意愿外,还有很大原因是有些理财经理违规操作,并没有为客户做风险评估,直接为客户推荐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记者暗访多家银行时还发现,一些基金经理在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时极为不规范,本来需要客户回答的十个风险评估问题,都是由基金经理代为完成,客户甚至不知道风险评估内容和结果。

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现实中,令人看不懂的理财合同也让很多客户陷入“理财陷阱”。

去年年底,一位陈姓先生用网上银行购买了一笔名为“財富稳利147天”的理财产品,当时年化收益率是4.85%。

“虽然产品收益率跟其他银行相比不高,但是在工行客户可选择的范围内已经是很高的了。”陈先生表示,今年4月23日产品到期,购买时他没选“是否自动再投”的选项,但它默认为“是”,陈先生说,当时没搞明白啥意思,只知道按照以往不多的经验,4月23日到期可以连本带利拿出来。

但是到期后,陈先生除了收到一份迟到的分红短信提醒外,本金没有到账。经查询,发现工行自动帮买了下一期,而且客户本人无法撤单。陈先生认为,他当初没有选择自动转投,但网上银行默认设置为“是”,而不是“否”,存在销售陷阱。

记者发现,与陈先生相同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工商银行的某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的系统提示“是”或“否”并要求客户确认,客户应该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看清楚网上理财合同的相关细则和选项。

据了解,通过网银购买理财产品,除了被银行默认设置投资操作外,目前银行还会再多个地方设置有利于自己的程序。比如,一位王姓先生通过某股份制银行的网银购买了基金产品,但是基金到期数日后,黄先生一直没有在账户内看到这笔资金。查询后发现,自己赎回的资金自动转到了理财账户上。

原来,这笔理财账户的资金和活期账户是相连的,如果这笔钱他不及时操作转到活期账户,钱就会回到理财账户,而理财账户的资金是不计息的,等于这笔钱是零利率。

曾因购买理财产品“吃亏上当”的刘伟感慨地告诉《方圆》记者,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纷繁复杂,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吃过亏后变得极端,再也不相信任何理财产品。

令人消化不良的维权尴尬

2011年3月,上海市民胡先生在银行认购了银行代售的基金产品。在交付100万元认购款时,胡先生在基金交易凭条上签字确认,签名下方记载:“本人充分知晓投资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自愿办理银行代理的基金业务,自担投资风险”,并在该交易凭条背面的《风险提示函》下方签字。

之后,因该基金产品发生亏损,胡先生遂以银行为被告、基金公司为第三人提起诉讼,要求判令银行赔偿其亏损18万余元及投资期间的利息。

庭审中,银行确认在销售系争理财产品时,未对胡先生进行风险评估。但在发生系争理财产品交易之前,胡先生曾在银行作过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胡先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及适合购买的产品为稳健型。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银行作为理财产品代销机构,已尽到了合理的风险告知义务。胡先生签署合同即应视为其已对合同文本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知晓,其作为具有多次投资理财产品经验的投资者,应当能够预判系争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由此产生的投资损失应自行承担。一审判决驳回全部诉请。胡先生不服一审判决上诉。

上海市一中院二审认为,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银行在金融服务法律关系中,负有依照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财务状况等推介合适产品的义务。胡先生虽签字确认知晓相关风险,但并不能据此免除银行在缔约前的评估和适当推介义务。胡先生属稳健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银行违反“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的原则,将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给了胡先生,故对胡先生的损失负有主要过错。

二审法院判决,对胡先生要求银行赔偿其本金损失的诉请可予支持,赔偿其利息损失的诉请不予支持。

“这样的判决很让人意外。”一位银行的业内人士告诉《方圆》记者,他碰到和听说的关于购买理财产品引发的纠纷很多,像胡先生这样,通过法律途径拿到赔偿的案例几乎闻所未闻。

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家成表示,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大都没有想过日后会有纠纷,没有留下录音录像等相关证据,为日后维权留下了隐患。

与胡先生的经历有些类似,北京市民王翔近日也遇到了购买理财产品纠纷。今年4月份,王翔在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办理存款等业务时,受到银行内基金经理的推荐,买了一款银行代售的资产管理计划类理财产品,封闭期为三个月。

“当时基金经理承诺三个月后收益率会在6%到8%。”王翔说,此前,他的理财常识几乎为零,完全聽信银行业务员的推荐。不到三个月后,银行的基金经理发来短信,称亏损太多,建议赎回,“亏了三万多”。事后通过朋友介绍,他才意识到,当初自己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没有按照程序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直接为其推荐了一款高风险基金。

“听说银监会有规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要进行全程录音录像。我已经向银行提出申请,要求调取当时的录音录像,搜集证据。”王翔说,如果证据表明银行确实有程序违规,他将对银行提起诉讼。

记者了解到,截至记者发稿前,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天,但王翔向银行提出的调取录音录像的申请仍旧未能通过,银行负责该业务的经理给予的答复一直是“正在跟上级反映”。王翔不知道,这个维权到底能否行得通,还要等待多久。

银行收费乱象背后 篇4

对于广大储户而言,银行永远是大佬。模凌两可而又名目繁多的服务性收费永远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近年来,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质疑最为集中,越来越激起老百姓的强烈抗议。

日前,北京市消协向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提出要求“政府干预,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的建议。确实,琳琅满目的很多银行收费项目及其相关标准,既无法律依据,也十分不合理。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商业银行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而且银行免费项目所占比重很低。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银行业绩快速增长。最近陆续发布的银行中报显示,中国各大银行今年净利润继续稳步增长已成定局,建行净利润更是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15%。

在诸多行业生存艰难的当口,不得不说,银行业的好日子与收费项目的不断增多和稳定增长密切相关。从过往经验来看,手续费加佣金的净收入就占据了银行净利润的半壁江山。以建行为例,上半年1065亿元的净利润当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高达492亿元。显然,没有银行收费项目这一块的收益,银行业的日子就难以这么“滋润”。

银行巨额利益其中,这也导致了监管部门管理规范的时候,常常遇到不小阻力。就连规范化的管理办法都难以出台。自2010年初就开始酝酿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则早已经起草完成,征求意见稿也成形多时,但是至今依然未能正式发布执行。其中核心原因,即是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和大量银行,利益博弈较为复杂。让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广大储户之间利益达到平衡,形成各方都满意的收费新规,难度太大。基于此,一直没有规范化的政策法规,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收费乱象丛生。

目前,表面上看起来,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传统息差收入,正成为银行利润主要增长点。不过,目前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则更多的是取自对广大储户的服务性收费,并且是无风险利润。这与外资银行面向普通客户中间业务免费,中间业务主要来自于创新服务,为储户创造更高的回报以获取管理费相差甚远。

这种低端的中间业务收入,只能说明中国的银行业依然处于竞争力十分薄弱的阶段,只能以无风险的收费来维持利润稳定。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以及与银行系统有着紧密利益纠葛的监管部门,谁都不可能真正以市场的逻辑,来完善服务收费的定价。

当务之急,银行要把重点放在通过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开拓出更多的业务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上一篇:激励理论运用下一篇:技术贸易合同翻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