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健康

2025-01-25

公共体育健康(精选12篇)

公共体育健康 篇1

体育课程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育改革势必也会带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重大改革。从教学地位上来看,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关键和核心,这也促使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加快改革的步伐。因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同时对于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来说也至关重要。

1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国民以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一直都给与高度关注,从建国至今也先后颁发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这样的体育制度,这些法律法规都从制度的层面反应出国家对国民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在新的环境下,传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在符合今天的发展,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针对国内国际的发展形势转变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我国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状况做出了体育标准,但是《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从制定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几次的修改,主要是为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修改,这些修改的方面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体育课成绩要求、身体机能等等,而且国家还要求各个高等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成绩、奖学金、学位直接挂钩,凡是没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大学生都不得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授予的学位,而且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育成绩的不及格。通过这样的执行制度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融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非常乐观的,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加强了体育锻炼、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但是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存在着负面的消极影响,消极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体育应试的一个标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单纯的就是为了通过《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很多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强调《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应试作用,这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让很多学生都失去了体育锻炼的乐趣。高等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结合社会对于学生体育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不是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学生体育应试的标准来磨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果这样的话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会让学生树立不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2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教学的内容冗杂

当代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大学生已经对自己所学到知识有着一个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意识告诉他们哪些课程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不主要的,如果一些主要的课程内容过于繁琐,那么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厌烦感,也就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对于所学习的体育知识没有了丝毫兴趣,体育教师所做的准备也就功亏一篑了,到最后学生根本就不懂得怎样锻炼身体才是最健康的最有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这门课程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 . 2 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已经取得很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缺乏改革的力度,同时也缺少深入研究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也应该得到快速发展,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体育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基本任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素质培训活动,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对当前发展模式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改革中敢于实践,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改革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方向,这一点无论对哪一学科教师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2.3 体育考核方式的缺乏

在传统模式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过程中,通常采纳定量的评价结构,以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体育课中所获取到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等,这种考核方式是很不科学的,同时与我国一直秉持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也是不符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积极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唯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但是我国体育教学中,考核内容比较单一,考核方式设置的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与传统模式的考核方式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

2 . 4 体育教学中落后的教学观念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所存在的内在规律集中认识称之为教学观念,这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展开所具备的基本态度,教学活动与教学观念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改革不单单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要求与现代教学要求不符,最主要的是由于现代的教学观念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限制,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根据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对这种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使学生们在接受体育运动过程中,既能够学到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3 健康观视野下大学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

3 . 1 以学生掌握各项体育技能为原则

无论高校将来取得怎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都需要体现在体育知识教育、传授体育技能这两方面上。另外,健康观视野下要求着学生应该每天学会2项体育技能以及进行2项日常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授体育锻炼原则、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技术等等,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唯有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后,才会对这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内心里真正热爱这项体育运动项目,甚至把这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终身的运动项目。除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这样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项目、加强体质等等,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在当代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新模式下体育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方式贯穿于始终。

3 . 2 体育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体育技能的运用能力来讲,是需要能够客观的运用所学到的技能技术知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的运用能力。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所实施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视学生在某一个阶段对于某一项运动的掌握情况,或者是为了应付体质监测,这种单一形式的体育技能技术,致使很多学生在将来就业之后就放弃了体育锻炼。追究其导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所学到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需要。美国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且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锻炼方式。所以,各大学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需要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在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学过程不单单要重视传授体育知识以及传授体育技能技术,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组织比赛能力、欣赏赛事能力、锻炼身体能力等等。唯有不断加强学生的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就业之后能够继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3.3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健康观视野下发展的主要目的。在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主要部分,同时高校体育可能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大学生阶段的学生基本在18~22周岁之间,这时候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比较成熟了,具备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所以这时候对他们开展体育教育,可以说是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另外,大学期间大学生身体的运动能力是最佳阶段,为提高运动技能以及熟练掌握体育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体育俱乐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的发展状况,建立体育社团俱乐部,这对于促进开展体育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可以使学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能够在俱乐部中认识很多其他同学,学会与他人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体育社团俱乐部需要定期展开与体育文化、体育运动相关的活动,使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自身在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这些不足的地方,从而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来,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也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壮大。

3 . 5 以教师评价机制为主体

在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且充分信任学生。相对来讲,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唯有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才能对自身建立起运动的信心,学生的自我评价也会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学生在自我评价后,会对体育运动重新进行认识,在认识之后,可提高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的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各方面运动技能。另外,各同学间也可以展开互相评价,各同学之间年龄相近,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所以更加容易交流和沟通。在同学之间互评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机会,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体育技能。因为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要求两个同学之间对对方需要很了解,学生能够认真仔细观察另一个同学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对他的体育技能以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有着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在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学生进行评价的部分内容,教师应该明确了解学生所评价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把学生评价内容作为参考或者补充。

4 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4 . 1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阻碍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突破,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想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需全方面提高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专业的体育师资队伍,能够全方面的提升自身的知识理念,也能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能转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次,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改革理念以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展开体育教学,重视起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以便能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

改革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是需要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制定出有系统、有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根据自身身体素质不足的地方,展开针对性的改正和补救,因此,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4 . 3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的体育教学中来。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来说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作为教师来说,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趣味教学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愉快的进行体育教学。同时教学老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体育教学,多开展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大学公共体育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通过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新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身体素质的新要求。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在这种开放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环境下我国对于人才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全面的能力培养,是人才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加强教学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了重大的转变。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教育,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健康

公共体育健康 篇2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 体育 研究

论文摘要: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用以推动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健康教育仍是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高等院校健康教师普遍缺乏的今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健康知识,不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利于教育学生,也能影响周围人群和广大青少年,对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显的格外重要。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分开进行的,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知识的灌输,而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健康教育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99级学生就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如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物理系(1)班,男生30人为对照组;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音乐系和美术系,男生共28人为实验组。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根据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在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利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对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十分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介绍和答疑。实验期为一年。一年后进行体育考试成绩比较。

1.3内容

根据《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设置题目如下:健康的概念;健康与情绪;运动时间与学习;运动使身体那些部位得到了锻炼;怎样使肌肉强壮起来;常见运动损伤的救护等。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体育课就是要进行体育达标的测验,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进校后的体育达标测验中,四项成绩(100米跑;1500米跑;立定跳远;掷铅球)都达不到最低250分的及格标准,两组成绩基本一样,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组的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事先设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经过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大部分都能主动地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学生爱好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现状。在上体育课时能与教师配合,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被动的.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运动是一个飞跃。在一年后的相同内容的体育考试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平均体育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分。

3结论

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基本上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之下,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窘境,学校重点抓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忽视健康教育,以至使一些进入高校的学生健康知识贫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必备心理素质均处于薄弱环节,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都不知道。在一次体育教学课中,教师多次提醒一个学生注意肘关节不要弯曲,这个学生一直没有把肘关节伸直,当教师再次提示他时,该生却茫然地问到肘关节在哪?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最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不知道,何从谈起自我保健。通过体育课堂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方法学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信念,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与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维护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学校体育教育也是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通过体育教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相接轨,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把锻炼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方法结合起来的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点。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围在一起席地而坐,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在锻炼中的困惑,形式活泼,避免了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不足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占课时比重小,传授健康知识量少,不能系统向学生地传授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

4建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发展方向。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健康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健教工作从从属地位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材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和时数。在现有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或加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知识、心理卫生保健、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的防治和体育健身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积极运用权利,捍卫公共健康 篇3

根据2003年的临时决定,WTO成员已经可以利用《议定书》中的权利实施药品强制许可并出口,从WTO方面来说已经无法律障碍。

为了解决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2003年8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理事会通过了临时性的《关于执行〈TRIPS与公共健康宣言〉第6段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5年12月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理事会又通过了《修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议定书》(简称《议定书》)。《决定》和《议定书》共同的核心内容是:允许WTO成员为了向“有资格进口的成员”出口药品的目的而授予专利强制许可,突破了《TRIPS协定》关于强制许可的使用应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的规定,这有利于进口成员国在解决公共健康危机时大大降低用药成本,有利于更迅速和有效地控制、缓解公共健康危机。《议定书》将在三分之二的成员接受后生效,现已有31个WTO成员通过了《议定书》。虽然《议定书》目前尚未生效,但根据2003年的临时决定,WTO成员已经可以利用《议定书》中的权利实施药品强制许可并出口,从WTO方面来说已经无法律障碍。近期,卢旺达从加拿大进口抗艾滋病仿制药就是享受《议定书》中新权利的第一个案例。

非洲是遭受艾滋病侵害最严重的地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更新报告》显示:2007年非洲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为170万,与2001年相比出现显著下降,但非洲仍然深受艾滋病影响。目前非洲大约有2250万感染者,占全球的68%,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更加严重,该区域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60%的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卢旺达是非洲艾滋病肆虐的地区之一,卢旺达800多万人口中有25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近十分之一年龄在15岁以下,此外该国还有16万艾滋遗孤。2007年7月17日,卢旺达常驻WTO代表团应卢国内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Treatment & Research on AIDS (TRAC))的要求,向TRIPS理事会提交通报文件(WTO文件号为IP/N/9/RWA/1),称其将援引2003年《决定》。通报称,根据卢政府对目前公共健康状况的评估,按照《决定》第2(a) 条规定,其拟在2007年至2009年自加拿大Apotex公司进口26万剂治疗艾滋病的药物TriAvir。由于卢政府目前难以预计其在公共健康方面的具体需求,因此将保留进一步调整进口数量的权利。卢在通报中还重申其根据2001年《关于〈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的宣言》第7段享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过渡期的权利,表示目前尚未在其境内对有关产品提供专利保护。

TriAvir在Apotex药厂称为Apo-TriAvir,是由Apotex药厂研制和生产的,由三种成分Zidovudine、Lamivudine和Nevirapine组成。前二种的专利属于英国葛兰素史克(Glaxo Smith Klein;GSK)药厂,第三种则由德国百灵佳药厂(Boehringer Ingelehim)拥有专利。葛兰素史克于2007年8月初即发布新闻稿表示,只要Apotex对卢旺达供货是基于非营利,它同意就其部分放弃专利权。百灵佳则在2007年10月1日声明支持加拿大政府的授权决定。

在卢旺达提出申请之前,加拿大为执行2003年8月30日总理事会通过的《关于执行多哈〈关于〈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的宣言〉第6段的决定》,对国内的《专利法》(Patent Act) 和《食品药品法》(Food and Drugs Act) 都进行了修改,修改的法案已于2005年5月14日生效。根据加拿大《专利法》和《食品药品法》,加拿大专利委员会可以颁发生产和出口专利药品的强制许可,以向“有资格的进口成员”出口该强制许可药品。修改的《专利法》对“有资格的进口成员”及“药品”都做了规定。出于人道主义的目的,加拿大所规定的“有资格进口成员”不限于WTO成员,也包括非WTO成员。其中非WTO成员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可以自动援用进口强制许可药品的权利,非WTO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要援用该机制,则必须提出申请且符合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中确定的可以享受官方发展援助的条件。进口成员方要向加拿大进口强制许可药品,必须先公布想要进口药品的名称、数量,如果该产品在其国内受到专利权的保护,必须说明该药品即将或已经获得进口强制许可的情况。除非是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方,其他进口成员必须声明其没有生产该种药品的能力。《专利法》中的“药品”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必需药品(Essential Medicine),但这些药品名单将根据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状况的需求进行增补。根据加拿大药品强制许可申请程序,药品生产商先要向加拿大专利委员会(Canadas Commissioner of Patent)申请生产和出口的强制许可。申请必须标明需授权强制许可药品的名称、药品专利的保护情况、生产的数量、出口方及进口方。根据TRIPS协议第31(b) 款规定,申请中必须包括一个声明:即经过合理时间(加拿大《专利法》规定为30日)努力,申请者未获得专利所有权人的自愿许可。该声明还应附上进口国向WTO提交的进口药品意愿的通报及该药品在进口方所受专利保护的状况。

按照加拿大《专利法》程序要求,2007年9月4日,Apotex公司向加拿大政府专利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强制许可的申请,加拿大专利委员会的药品获取机构CAMR(Canadas Access to Medicine Regime)按照《专利法》(IP/N/10/CAN/1)审查了Apotex公司的申请。Apotex公司生产的TriAvir属于加拿大《食品药品法案》中列出的有权准予强制许可的药品,且该药品是用于治疗艾滋病之目的出口到WTO成员中最不发达国家。9月19日,专利委员会向Apotex公司颁布了生产和出口TriAvir的强制许可(详见加拿大向WTO的通报文件:IP/N/10/CAN/1)。该许可允许生产该药品数量为1560万片,许可有效期为两年。2007年10月4日,加拿大常驻WTO代表团向TRIPS理事会通报了已针对卢旺达的需求授权生产并出口强制许可药品,并通报了强制许可涉及的数量和条件。根据2003年《决定》的第2(b)(iii)、2(c) ,加拿大还通报了公布产品数量和显著特征的网址:www.apotex.com/apotriavir/abouttriavir.asp.。

卢旺达是首个援引该《决定》进口仿制药的WTO成员,这一行动对于卢旺达的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中国、欧盟等均在WTO知识产权理事会例会上表达了对卢旺达政府积极运用《决定》中的权利解决国内公共健康问题的肯定。卢旺达提出的申请及加拿大政府的积极回应对于2003年《决定》下的体制的应用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议定书》对于我国的意义在于:既能使我国在发生类似2003年“非典”这样的公共健康危机时,可以更方便地进口便宜的强制许可药品,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强制许可药品生产企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出口治疗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强制许可药品。下一步,我国应该尽快完成《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的修改,选择合适时机积极运用《议定书》赋予的新权利。

公共体育健康 篇4

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的原因——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基于实际国情, 为打破各方面封锁, 借助体育和世界的交流和振奋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依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制定了原意是中央领导下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结合型体育体制。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与当时我国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致的举国体育体制, 使得着眼于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 由于在实际的运行中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效益偏离了预设轨道。这种动员国家力量通过行政方式利用极有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把我国推上了体育大国的位置, 并为国家在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我国体育工作中心一直放在竞技体育方面, 各项资源也就向竞技体育方面倾斜, 使得我国社会体育方面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尤其在单位体制打破后缺少各项保障的社会体育一直低迷。“长期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国际大赛的金牌越拿越多, 但人们对体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同步增长, 反而有下降之势。这种‘跛脚巨人’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是重要因素。”[1]换言之, 举国体制下有国家财政支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的竞技体育一支独大与群众体育不协调发展造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

2 人们对体育的诉求及体育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体育围绕人追求健康的本质, 通过自身各种形态满足人们健康诉求。公民体育权利隶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和人权意识的不断认识, 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不断扩大。随着国情的变化。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 牺牲运动员健康换来并不总是掌声和鲜花的金牌的肌肉秀在当下的意义还有多大?所以体育的功能也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2]另外, 我国体育法第二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3]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 将体育工作的重心回归到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社会体育上来才是我国体育体制本意的初衷。

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体育资源存在巨大的差异。公共体育服务应将重点放在基层和弱势群体, 确保基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体育权利。“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形态的大众体育, 是一个社会的‘减压阀’, 公众在这个过程中, 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释放, 当这种资源和服务被相对剥夺时, 不仅减压的作用消失, 而且会聚压, 进而波及到公众活动的其他领域, 影响社会的和谐。”[4]

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形式及内容

3 . 1 主体——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

服务根源于需求, 公共服务根源于公共需求。公共服务是公民与政府的契约。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政府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关怀弱势群体只能由代表社会公共权威掌握社会公共资源的政府来承担, 政府理应成为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5]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同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从个人角度讲, 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政府层面讲, “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 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6]这两者之间不无关系。在关乎全社会领域的问题上, 政府有责任对公民健康追求负责。体育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 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可以通过体育事业来实现, 而个性化、高层次的非基本的体育健康需求则由市场提供。在文件基本原则要求“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7]所以, 政府应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健康服务, 满足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在涉及人民基本需求的健康服务, 政府就有必要运用公共产品的形式来服务于民。

3 . 2 形式——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的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人供给公共体育产品, 是政府举国办体育的责任之所在。按照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分析, 政府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政府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公共服务。在社会治理中, 公民与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 政府权力源于公民的集体授予, 共同体成员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通过社会契约转化为公共权力。政府通过公民集体让渡的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并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民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在文件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一些涉及公共产品的领域, 政府在无精力顾及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上, 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某些形式借助市场中的体育产业来实现。文件也提出政府通过某些如财政、税收、价格、土地等政策来鼓励社会和个人, 通过“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形式兴办体育产业满足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 并且其现实作用也已经显现。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体育馆就是在土地政策扶持下满足当地老百姓体育健身需求,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 3 内容——问需于民的公共体育服务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首先在“问”。在关涉公共利益的相关制度设计和程序操作上, 不能主观臆断, 搞面子工程, 而要实际调查研究, 换位思考, 合理设计, 充分了解老百姓需求的实际情况。其次在“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始终坚持群众需要就是工作的着重点, 群众期待就是工作的出发点, 从老百姓身边的事做起。要把老百姓当前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的“民生”事务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 作为问需于民的最终归宿。关键在“效”。成效是检验问需于民的试金石。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受益不受益, 是检验民生体育成效的最高标准。众多的负面例子说明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有些地方做面子工程搞村村灯光篮球场, 在篮球并不普及的农村这体育场地最大的用处在农忙时晒谷子闲时晒杂物。老百姓守着健身路径也不用其健身而是晒被子的最佳去处。故, 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 只有办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 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和赞同, 反之必引来唾骂。因此, 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 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 那些基本的体育健身需求可以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来供给老百姓。

4 结语

在国家强大起来, 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 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 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责任。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基本需求, 保障民生体育的顺利进行, 才是体育本意的真正回归。

摘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的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协调发展。在国家强大起来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 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 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主体责任。政府应根据当下人们对体育的诉求对体育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并基于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行政管理的主体的角度对“健康服务基本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形式及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健康服务,公共体育服务,行政主体

参考文献

[1]马剑.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之二:公共体育服务应问需于民[N].人民日报, 2014-01-07 (1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 [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21/content_2643049.htm, 2014-03-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http://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 2012-03-20.

[4]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体育科学, 2013, 33 (1) :10-16.

[5]梁德友.论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政府责任[J].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66-70.

[6]伍绍祖.200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sfa.net/Art Detail.aspx?aid=181, 2004-06-28.

公共场所健康事故应急预案 篇5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有时会突发意外事故,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常常需要预先准备应急预案。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场所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分享。

公共场所健康事故应急预案 篇1

为了规范公共聚集场所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建立健全防范有序、指挥有力、快速反应、安全高效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响应

(一)应急处置程序

1、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单位、事发地基层组织应迅速组织人员自救、互救,并立即向区管委报告。

2、指挥部接到事故的报告后,应根据事故的级别启动相关预案。

3、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级别启动本预案,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由指挥长指令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指挥和协调处置救援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处置救援行动。

4、情况通报

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应立即向上级及其主管部门报告。

二、信息共享和处理

1、建立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信息传输利用现有渠道进行。现场指挥部采用手机、手提电脑等通信手段,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联络。

2、现场信息采集

公共场所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应及时收集现场信息,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待救人员、事故现状、发展趋势与控制、医疗救援进展、物资供应等情况,及时上报市公共场所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现场指挥部应及时与市应急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络,并及时报告现场情况。

3、信息处理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信息收集、汇总、综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应急处理建议,报告指挥部领导,并及时通报指挥部成员单位。

三、紧急处置

1、抢救方案

根据现场实际发生事故情况,最大可能迅速调集必需的机械设备及人员、车辆,迅速投入开展抢救及突击抢救行动,调查现场情况,如有人员失踪,立即判明方位,紧急安排有关技术专家根据事故特点、事故类别,制定抢救方案,同时安排好乘客的疏散和护送问题,必要时请求消防部门协助抢险,请公安部门配合,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

2、伤员抢救

立即与急救中心(120)或就近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

3、事故现场取

救助行动中,安排人员同时做好事故调查取工作,以利于事故处理,防止数据遗失。

4、自我保护

在救助行动中,抢救机械设备和救助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行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总结

公共场所属于人员密集的区域,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对其编制应急预案必不可少。在发生安全事故前,应该提前做好防患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最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发生安全事故后能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财产得到保护。

公共场所健康事故应急预案 篇2

为了做好本单位公共场所危害健康应急处理,确保一旦发生群体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减轻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适用范围

本单位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

二、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

(一)组织架构

单位成立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xxx

组员:各部门负责人

(二)应急处理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

当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突发事故后,应急处理组成员必须立即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负责突发事故的简单应急救助,保护事件现场、做出紧急避险措施、控制现场局势及保客人安全等工作,及时向上级负责人和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突发事件及现场情况。

三、事故处理

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时,管理人员及员工应镇静,不慌乱,及时了解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协助卫生监督员和

医疗抢救人员做好事故处理和伤员抢救工作。根据情况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暂停导致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作业(点),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尽量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2、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危害的人员。

3、协助卫生监督员对事故地点进行现场录像、照相、勘验,提取与事故有关的据,并陈述当时现场情况,协助卫生监督员尽快查明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

4、讨论分析事故责任,根据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对事故责任人追究责任。

5、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卫生监督机构汇报该次公共场所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内部处理情况和整改措施等。

四、保障措施

1、在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后,要立即启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并马上投入运作,做好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紧急处理工作。

公共体育健康 篇6

摘 要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应该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及根据学校实际设置公共体育课程。建立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并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设立以选项课为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建设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实际,按需择师,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公共体育 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体育工作重中之重是体育课程,也称之为体育教育课程。体育课程问题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体育课程集中体现了体育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了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又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而且还是教育质量评估,教学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育应是“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育应为“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当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在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要求极不相适应。其结果是学生离开学校时,也离开了体育,体育的终身化成为一句空话。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2002年8月12,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化与发展性等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现状,探讨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建立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一)以兴趣为基点设置体育课程,具有现实的基础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体育的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基础,并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我认知的能力,知道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知道自己喜爱那个项目的体育课程。以兴趣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有了最原始的需求。

(二)以兴趣为基点设置体育课程,才能使体育生活化

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课程,在体育课堂上才会认真听讲,积极练习,主动向老师请教。课外才会积极主动、快乐的参加自己所喜爱项目的体育活动,有的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学生甚至还可以参加与自己喜爱项目职业特点相近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经常在课外时间打篮球,积极性非常高;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几乎坚持每天会踢足球。喜爱健美操的学生在课外可以活动,在自己是宿舍也可以活动,甚至在课间的十分钟也能一起活动。相反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体育项目缺乏兴趣,就会缺少锻炼的积极性,出现:“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课外学生也没动力练习,使得在课内习得的技术技能没有得以及时强化而被迅速的遗忘。所以,兴趣是体育生活化的基点,充分显现了兴趣在体育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

(三)以兴趣为基点设置的体育课程,是使体育终身化的基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时期,是由“教育体育”向自身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自身体育能力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以兴趣为基点设置体育课程,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锻炼身体,才能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对体育的认识和健康生存需求的提高,在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基础上,会使体育伴随人的一生直到人生的终点,从而使体育终生化。

二、建立以选项课为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

(一)建立以选项课为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是体现和满足学生特点和爱好的基础

现在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设置的方式为:大一为必修课;大二为选项课。作者调查了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十所普通高校的一百名学生。结果有91%的学生认为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合理;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的学生认为合理。认为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合理的原因为:1.大一必修课的项目比较多,刚刚对一个项目有点兴趣和了解的时候这项目就换项目了,结果什么也没学到。2.在必修课的众多项目中学生只对一个或两个项目感兴趣,其他项目上课的时候都是打酱油,这样既浪费教学资源,又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很多学生为了能有个好成绩,不得不努力学习一些项目,但毕业以后几乎终身不再参加这些项目的活动,也不欣赏这些项目的体育竞赛。4.选项课一年时间比较短。学生认为用一年时间学习选项课,能掌握选项课的一些基本技术并对选项课有一定的了解,毕业以后大多数會参与此项目的活动,但学到的技能相对较少。所以学校应该从大一开始设置以选项课为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选项课为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应具有弹性

一些学生在选择选项课之初,也许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但随着体育课的进行和对自己的逐步深入了解,到时会发现自己现在所选择的选项课并不是自己的所感兴趣的课程,所以选项课的设置应具有弹性,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调整自己的选项课,选择自己喜爱的选项课。

(三)建设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应该运用整体、相互联系、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力争做到公正和准确,对体育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作具体化规范化的评价。对学生成绩评价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改革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的评价习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评价、学习态度、运动成绩的变量的三维评价体系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一个好的良性循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按需择师

首先,体育教师不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教师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虽然体育项目有其共性,但不同的体育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再次,不同的高校有其自身不同的特色。例如工科类院校的男生比例会比较大,喜爱篮球、足球、排球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会大;而在师范类和医学类院校女生的比例会比较大,喜爱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项目的人数比例会大。所以学校在以终身体育理念为导向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根据本校的特色来决定所需求的体育项目教师,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反体育教师才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体育课程的教学。由于考虑了项目的特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需求,体育教师才可以很好的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使得学生更好进行相关的学习,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从年龄心理来看,大学生喜欢主动的,有选择的锻炼;从锻炼的基础来看,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基础与经验,能在较高的起点上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部应该针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锻炼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导向,大胆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能改进和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 黎勤.减少体育必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体育学刊.1999(3):81-82.

[3] 徐金尧.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思[J].浙江体育学.1999(1):28-32.

[4] 黄滨.试论普通高校体课程中的若干问题[J].浙江体育科学.1999(4):1-3.

公共体育健康 篇7

健康体适能是体适能测评内容之一, 是一个外来词, 是英语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 指的是人体所具备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 (学习) 而不感到疲劳, 同时有余力享受健康快乐休闲活动的乐趣, 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健康体适能检测方法有几个组成: (1)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体重/身高的平方。 (体重单位为KG, 身高单位为M) ; (2) 坐姿体前屈:主要是用于测试柔软度, 评估关节的可动范围以及肌腱与韧带的伸展性; (3) 1 min屈膝仰卧起坐:主要是用于评估身体腹肌的肌肉力量与肌肉的耐力; (4) 立定跳远:主要是为了测试人的瞬间发力力度; (5) 3 min台阶测试或800 m跑步:主要是为了测试人体的心肺功能及有氧适能。

健康体适能训练可以根据不同作用有不同训练方法:针对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可以有:BODY PUMP肌力训练课程、塑身课程、哑铃杠铃阻力训练、循环训练等;针对柔软度训练可以有:伸展运动、太极、瑜伽等;针对心肺训练可以有:有氧舞蹈、有氧体操、跳绳、游泳等。

2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体适能教学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校目前来说普遍还是采用低年级基础课形式, 高年级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 特别是对于公共体育选修课来说, 分类比较多:体操课、篮球课、保健课等, 这样对一个多项目的教学来说, 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延续中小体育教学形式, 注重的是体育课程内容, 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达标为准, 不注重过程。这样的方式, 虽然说能让学生学习到一项体育技能, 掌握一项运动专长, 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本身所要达成的目的。高校过于注重这种体育技能结果的考核, 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往往就忽略了健康的目的, 导致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按照专业训练的模式来进行课堂教育, 对于运动技能精雕细琢, 立志让学生在这方面能完全掌握。但是普遍来说, 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能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对于太专业的体育技能的东西并不能很快掌握, 时间久了, 学生就对体育学习失去了学习欲望和信心, 最终导致体育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 许多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高, 重实践轻理论, 遇到天气不好基本上体育课都是自由活动课, 随学生自由支配, 高校的不重视及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进行教学就会导致理论课沦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但是体育课不仅仅是体育实践课, 体育理论知识也是要让学生吸收到, 学生健康知识缺乏会导致一系列常识问题都不清楚, 比如人体心脏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如果出现运动肌肉拉伤等伤害要怎么处理这些常识的缺乏。

第三, 对于体育的教学评价指标设立还不够全面, 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与绩效指标看的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这样一来对于学生能起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小, 而对于学生来说, 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是否适应体育竞技与自身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运动技能掌握的好, 竞技技术适应好只能代表这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强, 通常我们称这种人非常具有运动细胞, 但是并不能说这个人非常健康。所以单一的考评技能掌握度与竞技体能适应力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

第四, 高校相对于中高生来说压力更小, 没有高考等学业上的压力, 同时上课时间变得比较宽裕, 相对自由时间更多, 而一些高校的竞技活动比中学、高中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这仅仅是竞技比赛, 相对来说只有更加擅长这项竞技活动的人才会参加, 并且是少数派, 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处于观看阶段, 这点还是比较令人遗憾的事情。往往许多高校就会出现运动会等竞技活动开幕, 观看的人比较多, 但是更多人觉得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 不愿参与进去,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学校举办这些竞技比赛希望看到的。

第五, 运动场地器材有限,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体育器材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 也有不少高校拥有一些现代化的场馆设施, 但是去观察这些体育器材与设施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大部分的设施都是根据高水平的竞赛标准来进行建设的, 但是这样一来, 仅仅少数的人才会依据这些设施充分得到发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能直接提升健康体能指标的器材及场地非常缺少, 并且很多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 一些比如田径、体操等运动教学内容已经被取消, 这也导致相对应的运动器材不能在高校被看到, 而这些能带来好的健身效果的项目就难以得到实施。

第六, 教师对于健康体能应用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缺乏研究积极性。要提升学生健康体能, 高校教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体能情况、适应能力等都是他们第一时间获取到信息, 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最清楚的, 但是一些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后就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而教学方式也一直按照以往遗留下来的方式, 自己缺乏进一步开展。这些教师在进行工作后就不再进行进修与学习, 甚至觉得学校教学改革的事与自己无关, 因此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在进行公共体育课教学有滞后现象。

3 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意义

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并且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 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需要,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物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要求。因此公共体育课教育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 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健康得到提升, 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其次, 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是为了顺应公共体育课改革的一个需要, 在新课改之前, 我国高校体育课一直都受传统教育影响, 注重的是学生运动技巧上的锻炼, 往往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不那么注重。而教师如果在教学方法和在教学手段上不进行突破和创新, 学生也不会有所成长。但是新课改之后, 我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越来越重视, 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教育引入, 这不仅仅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知识与健康的态度行为, 更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健康体适能概念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最后, 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有的高校的条件比较好, 可以用各种器材、场地等外在设备帮助学生得到体适能健康发展, 但有的高校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并且学习的信心不充足, 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约束。而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求学发展、主动体验所学知识, 才能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 健康体适能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模式与理念

将健康体适能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 具体可以如下。

4 . 1 将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系重新做构建

前面说过, 健康体适能就是拥有一个精力充沛的体魄, 那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就要有相关教学内容, 比如可以把中长跑、屈膝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能够把学生的心肺得到锻炼的项目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 提升肌肉的耐力和心肺的适应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重建, 完成高校公共体育课引入健康体适能理论并通过教学实施, 提升学生健康体适能提升的目的。

4 . 2 与健康体适能相关的课程从选修课改成普及课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通常低年级为基础必修课, 高年级为选修课, 但是这样往往不会提升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可以普及选修课, 采用健康体适能相关的课程进行选修, 让健康体适能教育普及到高校每个学生中, 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并且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能终生锻炼的体育技能, 让学生能通过终生锻炼提升学生的健康体适能。

4 . 3 将教学评价体系做改革

教学评价体系不要把学生的结果看得这么重了, 要关注学生的过程, 要让学生享受到运动的快乐与学习的乐趣, 并且要让学生通过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来确保他们能学会正确的运动并提升健康体适能, 让他们能终生受益。

5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体适能理论引入方案

可以在高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引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必修课, 总共4个学期, 可以在第一学期为健康体适能基础修善课程,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以及让大家入门到健康体适能课程中, 而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主要是为健康体适能教育逐渐深入的学期, 通过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断深入, 让大家的肌肉和体能慢慢得到适应, 并且不断提升健康体适能, 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在学期结束后也能持续锻炼, 提升体魄。

当前社会由于学生越来越沉迷与手机、电脑等, 很多学生除了上课就是玩游戏等, 导致运动量越来越少, 身体体能也在不断的下降, 因此需要设立一些必考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重视起来, 比如立定跳远、女生800 m、男生1000 m长跑、男生俯卧撑、女生仰卧起坐等这些项目, 一方面他们能够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断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 也能通过这些能提升健康体适能项目的锻炼起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体适能的教学要有目的, 不能盲目的进行, 要设立一定的有针对性的课时, 比如每堂公共体育课要留一定的时间来发展健康体适能。其次对于内容来说要有针对性, 比如锻炼学生的心肺适能项目最好的选择就是中长跑, 因此在上公共体育课的时候要安排中长跑的项目进行练习, 保证学生的心肺适能得到提升。也可以在体育课堂的前10分钟, 可以先进行能促进健康体适能的热身, 比如用坐姿体前屈来伸展韧带, 用上下楼梯跑来锻炼肺活量与肌肉的适应性等。好的课堂内容就能带来良好的结果, 也是体育教学中引入健康体适能理论希望能看到的效果。

在课余时间, 高校也要注意学生的健身性和全面性的竞赛, 要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的观点进行高校课外体育竞赛改革。当然, 高校举办体育竞赛的原因还是在于想培养学生拼搏奋斗的精神, 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中也不能矫枉过正, 只要在竞赛活动中融入全民健身的活动就可以。比如举办“健康体适能”运动会, 这类运动会适合所有人都参与, 这类比赛追求的是健康体适能, 比赛的不是比谁技能好、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 而是比谁的心率好, 肺活量大等。这类的比赛看的就是学生的健康, 真正让学生面向健康的运动, 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并且可以根据结果给与学生一定的建议, 帮助他们能提升健康体能。

6 结语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引入健康体适能理论教育理念是对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体适能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逐渐了解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并且知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能提升健身效果, 要让学生清楚知道哪些运动具有健康体适能提升, 什么运动才是自身最需要的,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加充分的掌握自己的体能, 并且循序渐进的提升健康, 让运动训练效果和体育教学能够很好的结合, 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终身追求的意识。而学校应当把健康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第一位,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让体育活动项目与健身、健康理论知识相结合, 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体魄对健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殷恒婵, 钱铭佳, 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1) :68-70.

[2]贾洪洲, 朱文平.从健康体适能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许昌学院学报, 2014 (5) :124-128.

[3]刘玉红, 贾根元.体适能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之研究[J].学校体育学, 2014 (6) :99-100.

公共体育健康 篇8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中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依赖于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员,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矫正,形式以“心理咨询”为主,少数高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是出现问题后补救,高校没能主动积极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形式,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有效地解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够适应高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需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多种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渗透在大学体育教学之中,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有效的形式。

本研究以大学体育选修教学为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大学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通过一学年的实证研究,验证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和效果。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今后完善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控制

以宿迁学院2011级A、B两个大学体育选项班为研究对象,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为女生,各30人。教学实验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按照教学周历进行,同一任课教师,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相同。采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为本研究的测试工具,身体素质以50m、1000m、立定跳远、原地掷实心球四个项目为标准。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心理指标进行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视为同一群体。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统计法

对A、B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进行测试,心理指标发放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在2011年9月和2012年6月两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2 教学实验法

采用教学实验法,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运用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之中。积极利用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等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都尽可能选择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3 实证研究教学模式构建

进行实证研究必须构建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见图1)。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特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再通过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环境氛围以及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的个人魅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过程渗透从优化教学方法,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出发,通过体育专项教学比赛、各种游戏法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方法。主体渗透、氛围渗透以实现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为目标。最后在整个教学模式构建中科学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能准确地体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为主要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分清主次目标,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体育教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3]。

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要注意,第一,体育教师构建好整个教学情景,如何对待学生,怎么样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熟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器材、场地等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学过程中还要区别对待以及重点关注有内向、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活跃、乐观、阳光的日常体育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 结果分析

4.1 身体素质变化比较分析

由表1可见,实验班1000m成绩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班4个项目和实验班其他3个项目体质测试成绩在实验前后虽然有所提高,但P>0.05,未见显著性差异。

4.2 专项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实验后实验班专项考试成绩比较发现,A、B两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意义(表2)。

4.3 心理健康指标变化分析

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利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集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按照填表要求统一测试。共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最后对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如下。

(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心理素质各项均有提高,总分也较实验前降低(见表2),心理素质测评分数与心理健康水平成反比,说明实验后实验班总体心理水平高于对照班。

(2)实验组、对照组2011级新生与全国常模人群的比较分析

2011年9月,2011级新生在上大学体育课第一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检测。从表4、5、6中分析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有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上,经过与全国常模比较T检验,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同龄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存在着显著差异。

经过两个学期的大学体育教学后,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健康水平测试。表5中,学生2012年测试总分及因子各项平均得分比2011年测试分数降低,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地提高了。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度,从2011年和2012年与全国常模配对T检验结果看出(见表6),P值从0.02升到0.48,P值从P<0.05到P>0.05的转变,说明到2012年研究对象人际关系敏感度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达到了全国同龄人的同一水平。

5 结论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考核及心理素质对比分析得出,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成绩没有出现下降,个别项目成绩反而出现提升,证明渗透式健康教育不会影响大学体育正常内容的教学。经过一年的大学体育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改革强调其趣味性和学生爱好,忽视基础素质训练,也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一个原因。实验班在实验后心理健康指标优于对照班,得益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学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大多体现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等心理问题上。2011级新生完成一年的体育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全国常模的对比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也进一步证明体育教学本身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体育在突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融为一体[4]。

摘要:主要运用教学实验法和测量统计法,以宿迁学院2011级两个大学体育选修班为研究对象,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教学模式,再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证教学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今后完善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学,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谢伦立,李沐珍.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高文豹.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完善大学生心理品质[J].教育与职业,2007(3).

[3]熊亚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中国的公共健康困局 篇9

最近, 我拜访了一家医疗研究机构, 它的主研究院设在美国, 在华工作核心就是针对中国人已经受到影响的特定医疗问题, 将相应的基础研究引入中国, 且完全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换言之, 他们的动机不是牟利, 而是希望其应用研究能惠及中国的大众健康。在我们的对话中, 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令他们沮丧的问题:让中央政府在疾病根除与治疗方面的良苦用心与当地政府的合理执行对接起来, 怎么那么难?

暂且不论他们的困扰, 以及他们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意见, 这里有必要指出, 这一问题并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西方人常引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现象:“山高皇帝远”。这一委婉修辞确实捕捉到了些许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不管是对是错。也就说, 要在中国取得成功, 不仅要与中央政府搞好关系, 也要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

医药行业整体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与中央政府共同商定的用心良苦的政策, 未能转化为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应行动。尤以安徽为甚, 该省推行一种根本性的“双信封制”暗标流程, 要求药厂提交两个信封, 第一个提供详细的质量承诺, 第二个提供他们的最低也是最终报价。但压低了价格, 质量控制放慢效果却不容乐观——自从“安徽模式”推行以来, 中国的仿制药产业频现重大质量问题。

而这家美国研究机构的问题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 为何将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转化成当地政府的具体行动就如此之难;第二, 同样是针对公共健康, 围绕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的项目合作相对顺利, 而为何提供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合作就如此困难?这两个问题中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在它的核心, 是中国公共医疗体系构建方式中一个最令人不安的组成部分。

2009年, 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执行刺激措施, 极为成功地为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体系奠定了基础。怀疑论者认为, 新建起来的全国医疗保险计划还很不充分;相对乐观的人认为, 这只是第一步, 日后还会逐步扩展覆盖范围和人群。然而, 十二五计划针对改善中国医疗体系方面所划拨的资金, 大部分都流入了那些中国认为最容易着手、但不一定最能造福公共健康的项目。具体而言, 大量资金都用在了医院扩容, 以及添置诊断设备等相关基础设施上。

中国人极为擅长搞挖洞、浇灌水泥之类的工程建设。其实, 如今中国各地大建医院现象背后的政治决心, 跟十年前大建机场、住房与会议中心时如出一辙。这些目标都值得敬佩, 而且, 中国的确也需要更多的医院, 但如果数量增加的同时, 却没有在完善医疗产业资金机制 (政府如何就医院与医生为医疗服务垫付的资金予以补偿) 方面投入同等程度 (且不说更多) 的关注, 那么医院硬件的扩容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并且基本无法解决困扰整个中国医疗体系的患者负担能力问题。

公共体育健康 篇10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一专一辅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韶关学院2011级、2012级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专业论文、书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献资料, 了解本课题研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

(2) 教学试验法。2011、2012级学生共4个教学班级进行实验教学。

(3) 问卷调查法。2011、2012级教学改革实验班中的学生卷200份, 回收了195份, 回收率为97.5%, 其中有效问卷195份。

(4) 对比分析法。实验前后教学效果调查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

1.“一专一辅”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的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身体运动的能力、技能的掌握, 主要以身体练习为重点;而“一专一辅”教学模式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辅助项目, 其设置主要以身体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 通过设置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 让学生和班集体通过一系列的检验, 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强化集体团队合作意识, 完善人格, 提高素质。有机地把专项与辅项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加浓厚、挑战性更强、竞争性更激烈。其教学模式的目标与任务主线是提升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辅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增强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勤奋刻苦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意志,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当代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课程目标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上更加突出多元化和学生的心理训练、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育意识形态的形成;教学理念在注重学生基本技术、战术、技能、素质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学指导思想在学科基础之上更加贴近生活, 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为现代化生活服务。

2.“一专一辅”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专一辅”教学能够有效地减缓大学生心理紧张, 调节情绪反应强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一专”是指以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为主, 如走跑跳投、球类、民族体育等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要领、战术的学习, 是运动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一辅”是指借助一些体育游戏拓展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分享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专辅结合教学使学生的心理朝着一个良性状态发展, 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通过对专辅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心理状态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统计后, 发现学生在实验后的心理健康指标有较大的改善。表2是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一专一辅”教学前后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对比表。

3.“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某些人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反应, “一专一辅”教学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及心理辅导解决学生不良的意识和情绪。通过表2可以看出, 实验后学生在孤独感等方面有明显的减少, 可见通过参加“一专一辅”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对待和处理所遇困难的态度与能力, 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前后进行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上有明显的改善,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专一辅”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专一辅”教学加强了分享、沟通、交流的空间, 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以下是调查韶关学院公共体育学生“一专一辅”课程训练前后的人际交往自我评价表 (表3) 。

通过表3可以发现, “一专一辅”教学在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社会交往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方面有明显提高。

5.“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自主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客观困难 (活动难度、强度加大, 运动损伤等) 和主观困难 (惰性、胆怯、畏惧、疲劳等) 。所以野外生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并能够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6.“一专一辅”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限于表面, 而“一专一辅”教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 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师生互动配合中, 经过实践体验分享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同时, 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表4) 。

通过表4对韶关学院公共体育“一专一辅”教学实验班前后所得出几项数值的比值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变化, 学生体能状况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明显地提高。反映腹部肌群力量水平的仰卧起坐与反映有氧耐力水平的1000m和800m跑和实验前相比明显提升;在上下肢快速力量和全身连续协调用力能力的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数据上, 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升, 肺活量的测试结果有明显提高。通过表4可以分析出实验班学生身体机能有明显提高,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一专一辅”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证明, 其能有效地减缓大学生心理紧张情绪,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专一辅”教学模式体现了《纲要》的指导思想, 符合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在教学旧模式的基础之上, 摒弃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突出了社会适应性, 显示了时代性, 并发挥了体育教学育人的综合功能, 形成了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竞技体育、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优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伍波, 王桂忠.高校公共体育“一专一辅”教学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10) :109—112.

郑勇.“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 2010 (2) .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研究 篇11

大学体育 普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校本管理体系,实施大学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因此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整体目标,实施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操作方法如下:

1.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非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和任务《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系统地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1.1、教学基本要求

1.1.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1.1.3、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1.1.4、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普修课程

《大学体育》普修课课说明:一、根据上面1的精神 教学基本要求:

2.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2.2、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2.3、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教改精神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实际,根据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编写的《大学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体育课程目标;强调大学体育“以人为本”“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三大基本理念;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教学模式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培养个性、满足个体运动负荷 、兴趣之,做到“汗、会、乐”。大纲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现体育文明、智商、情商培养。大纲与考试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须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学体育任课教师认真领悟大纲精神、要求,规范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我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大学两年的体育课程学习,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终身锻炼身体的行为动机,以此养成锻炼的习惯,并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会诸多锻炼身体的方法,以此获得1—2种锻炼身体的能力去终身

3.选修课程操作步骤:第一次课:课堂常规引导课及选修班报名

课的任务:

3.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和我校的体育教学基本情况,明确学习目的,搞好选修班选项。

3.2、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1至2项终生体育项目,提高中国全民身体素质。

3.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方法:讲授法,宣布XXX年课堂常规

选修班报名 时间90分钟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是中国国家教育局、国家体育局1990年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3.4选修班教学模式 课内和课外结合模式。思路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每学期选一运动项目,每周业余时间增两个课时辅导,使学生在该项目上加深知识深度、知识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运作方法是:开学第一周,自愿选修一个运动项目。可不选,不选编在普修班。根据选报项目重新分班。第二周按选修和普修班进行教与学。

3.5选修班和普修班之区别

3.5.1、教学内容不同: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如篮球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的技、战术、裁判法等,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

3.5.2、教学时间不同:选修班每周除了国家规定的正常教学的两个课时外,在业余时间再增加两个课时,普修班按国家的教学大纲周两个课时。

3.5.3、考核内容不同:选修班的考核内容是与该项目的知识,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

4、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须达到的要求:

体育课成绩必合格,取得必修学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评定合格。体育课成绩为每学期一个学分,要修四个学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每学年一次,共四次测试。测试的项目包括生理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两个方面,生理指标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的(接上页)是50米跑、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握力。

4.1选修班报名注意事项

选修班报名坚持自愿原则,任何人不得逼迫学生选报项目。

4.1.1、专选班的报名工作由各班班长负责,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填写报名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学校体育部。

4.1.2、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详细讲解开设专选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运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其目的、意义和作用。

4.1.3、学生在选报项目有何疑问,有权向体育部咨询,体育部教师须及时给予解答。

4.14、完成选修班的报名工作 由各班班长负责,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进行。

5、结论: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理论与实践之研究,从体育课程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全过程的民主管理,处处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资源优势和闪光点,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了以下成绩,开课须对学生有:A课程说明B教学大纲C考试大纲D考试方案E教学日历F教学进度G教案H听课笔记I考勤本J记分册K师生民主评定成绩,控制偏差,使评定呈正态分布,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进一步努力之!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新时期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践与思考,体育学刊,2005.5

[2]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篇12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 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2006 年指出: “从1985 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 近20 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2];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 一) 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 二) 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3]。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 三)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 一) 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4]。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 二) 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 一) 基本原则

1. 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 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 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 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 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 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二) 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 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 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 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 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 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 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 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 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 三) 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 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5]。

3. 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 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腐败现象; 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6]。

( 二) 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7],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8]。

( 三) 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 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 四) 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上一篇:氨基磺酸型下一篇: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