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目录

2024-07-26

重点工作目录(精选7篇)

重点工作目录 篇1

天津市工信委为加快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 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减少碳排放,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对各区县节能主管部门, 市属集团公司, 有关单位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重点节能技术征集及前六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更新工作的通知 (津工信节能[2014]6号) 。更新内容为对已选入前六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技术进行动态更新, 调出全行业普及率在80%以上的技术;对能效指标明显提高的更新相关技术指标;增加减碳效果测算, 并明确了更新程序。

重点工作目录 篇2

工信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标准工作组2016全体成员大会近日在厦门召开。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科技司,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等9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在会上指出:标准工作组要立足支撑促进产业发展,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以《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为核心,积极跟踪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开展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和预研,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协会、企业的交流与协作,为《管理办法》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会议针对我国《管理办法》中涉及的达标管理目录及合格评定制度的初步研究成果向成员单位进行了通报并讨论,未来标准工作组将重点从推进达标管理目录及合格评定制度研究、加强《管理办法》宣贯和国际法规、标准跟踪及交流、加快相关标准研究制定等方面开展工作。

重点工作目录 篇3

【 本刊讯】 为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推广, 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依据国家发改委《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2015 年本, 节能部分) 》, 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建筑、交通、通信等13 个行业, 共266 项重点节能技术。

重点工作目录 篇4

《制定程序》规定, 重点管理目录的制定过程采取政府主导、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的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产品进入重点管理目录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选择产量较大, 应用广泛的产品及材料;选择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被无毒无害物质或低毒低害物质替代技术上已没有障碍, 经济上可行的产品;选择虽无法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替代, 却可以满足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要求, 且满足限量标准的产品生产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 经济上是可行的产品。选择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因污染严重而被限制的产品。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目录管理方式禁止或限制在电子信息产品中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客观、公平、公正地制定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重点管理目录,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按照《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规定,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以下简称“重点管理目录”)由电子信息产品商品名称(涉及到进出口的应包含商品HS编码)、限制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其限制使用期限组成,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进行逐年调整,采取逐批次颁布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

第三条重点管理目录的制定过程采取政府主导、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的公开、透明的方式。

第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编制、调整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重点管理目录”的制定组织工作。

第五条确定产品进入重点管理目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产量较大,应用广泛,其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威胁、破坏大,对人体健康损害大的产品及材料;

(2)选择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被无毒无害物质或低毒低害物质替代技术上已没有障碍,经济上可行的产品;

(3)选择虽无法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却可以满足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要求,且满足限量标准的产品生产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经济上是可行的产品。

(4)选择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因污染严重而被限制的产品。

(5)选择其他应该被列入重点管理目录管理的产品。

第六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专家数据库。专家由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推荐,符合条件的,进入专家数据库。

第七条重点管理目录建议名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提出。

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列入重点管理目录中的产品名单建议(提交的材料包括重点管理目录建议名单和调研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建议名单提交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部际工作协调小组讨论,确定建议名单。

第八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成立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任务是独立对拟进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的产品进行技术、经济、产品强制认证予以评估并开展相关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由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部际工作协调小组根据建议名单中产品所涉及的行业从专家数据库中遴选产生。

第九条重点管理目录建议名单交由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技术性、经济性及产品强制认证等相关内容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将评估报告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报告,商认监委确定重点管理目录批次草案,并就重点管理目录批次草案内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为1个月。对影响面广的重点产品,在业内组织听证。

第十一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商认监委对重点管理目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目录经部际工作协调小组讨论确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将修订后的重点管理目录提交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重新评估。

第十二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商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最终确定重点管理目录,并履行WTO/TBT通报义务。

第十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点管理目录通报期间的评议意见进行研究,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有关部门统一答复。

第十四条WTO/TBT通报程序结束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公告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

第十五条进入重点管理目录的产品实施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与禁止的实施时间与公告时间的间隔一般不少于6个月。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问题的相关产品,可临时采取控制措施。

重点工作目录 篇5

《指导目录》依据《决定》确定的7个产业、24个发展方向, 进一步细化到近31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 (其中, 节能环保产业约740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约950项, 生物产业约500项,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约270项, 新能源产业约300项, 新材料产业约280项, 新能源汽车产业约60项) 。

发布《指导目录》的作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 体现了战略性和前瞻性, 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投向, 利于各部门、各地区以此为依据, 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现将与农业机械、农业装备等领域有关的重点产品摘录如下。

1 节能环保产业

1.1 高效节能产业

1.1.8 节能交通工具

汽油直喷技术、多挡化的机械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节能型或纯电动机场地面服务保障车辆和专业设备。缸内汽油直喷发动机技术、胶带传动启动机和发动机系统 (BSG)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 (ISG)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中度和重度混合动力技术等节油减排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

1.2 先进环保产业

1.2.3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 畜禽养殖污染、有毒与危险化学品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污染等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选种和培育, 植物修复收获物的安全处置技术与设备, 土壤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铬渣及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1.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3.4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餐厨废弃物预处理技术设备、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厌氧发酵产沼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制成生物柴油、有机肥及沼气、工业乙醇等资源化产品与提纯净化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1.3.5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拆解清洗设备, 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办公设备、轮胎等产品再制造。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高密度能源的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技术。

1.3.6 资源再生利用

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包括真空吸油机、防爆抽油机、漏斗式废油回收机等废液收集装置以及各种废液的专用密闭容器, 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 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 报废汽车贵金属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 车身破碎和材料分选成套技术及装备, 油水分离环保设施。

废弃生物质再生利用。包括秸秆、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废塑料等废弃材料制成木塑、生物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等, 发泡技术、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液化技术等。秸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园林绿化垃圾、城市粪便等废弃生物质材料制成纤维乙醇或成型燃料, 节能节水型城市粪便收集输送装置。提高国产转化酶的性能并降低转化成本技术、制备成型燃料的原料配比技术、制备专用设备和使用成型燃料及木炭的小型锅炉专用燃烧设备、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低能耗熔融气化裂解成套装备、生物质型煤锅炉。

1.3.8 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还田、林区三剩物、代木代塑、制作生物培养基、炭化生物质燃料、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技术与装备, 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畜禽养殖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 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秸秆清洁制浆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研究与装备。

3 生物产业

3.3 生物农业产业

3.3.2 生物农药

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新农药 (制剂) ,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源制剂, 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原药 (母药) , 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制剂, 新型Bt杀虫剂及Bt微生物与化学农药复配剂, 杀虫荧光假单胞菌菌剂, 植物源杀虫剂, 植物源抑菌杀菌剂, 动物信息素及天敌产品, 仿生性农药原药 (母药) 及其制剂等。

芽孢杆菌等活体微生物活性保持技术, 微生物活体制品资源化利用技术, 动植物及微生物毒素基因重组技术, 外源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设计与构建技术, 重组外源基因生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与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离纯化技术, 基因转移与生物微囊技术, 植物源天然农药规模化生产技术, 寡糖分子结构化学修饰与改造技术, 生物农药的广谱、长效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靶标害物选择性技术, 降解农药残留生物制品克隆及仿生生产技术, 生物农药质检技术、生物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致病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快繁技术等。

基于农业生物技术开展的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检测等服务。

3.3.3 生物肥料

农用微生物菌剂, 有机物料腐熟剂, 生物有机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等。

多功能多效工程菌株生产技术, 快速腐熟有机物料技术, 土壤保水抗旱生物肥料技术, 低温发酵菌筛选及应用技术, 生物肥料保活材料技术, 生物肥料缓释技术与装备,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覆盖技术, 蚯蚓繁育及肥田技术, 共生固氮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原理及新技术、人造有机物和危险废弃物微生物降解技术等。

3.3.4 生物饲料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酵母源生物饲料, 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 饲用氨基酸添加剂和酶制剂, 微生态制剂, 植物提取添加剂, 无抗全价生物饲料, 生物活性肽及抗菌肽, 新型饲料蛋白和酶制剂, 饲料用寡聚糖和生物色素, 幼龄动物专用饲料, 昆虫动物源类的抗病毒感染饲料用缓控释补充剂, 植物提取添加剂, 生物药物饲料添加剂等。

筛选、改造动物微生态目标菌群遗传基因共性技术, 新型饲料酶制剂耐高温、耐酸性、耐胃蛋白酶水解共性技术, 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设备, 高效渔用饲料配制技术及动物性饲料源替代技术, 补充性饲料及低营养水平饲料配制技术等。

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4.2 卫星及应用产业

4.2.3 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

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 (含连续观测网络、实时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 导航信息行业应用 (含各部门及区域的应用, 如高精度形变监测、交通安全、应急服务等) , 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芯片, RNSS授时接收机, 基于位置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及其应用服务终端 (与无线通信网络结合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和室内定位技术) 、具有导航、通信、视听等多种功能的车辆、船舶信息系统、个人导航信息终端, 兼容型卫星导航接收机, 卫星导航用芯片和嵌入式软件, 基于BD-2的气象测风终端、高现实性导航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高精度测地应用平台, 精确授时设备, 卫星导航产品专用测试设备, 卫星导航应用系统集成产品等。

4.2.4 卫星遥感应用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综合应用平台, 遥感数据标准产品, 遥感数据增值产品。卫星遥感在国土测绘与监测、气象观测与服务、资源考察、城市规划管理与监测、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监测、地质勘探、海洋监测、地震、环保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系统, 卫星遥感区域应用系统, 城市空间信息服务。遥感应用支撑数据库、软件, 数字化综合应用 (3S+C) 终端。航空遥感应用系统。

4.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4.5.1 智能测控装置

智能控制系统制造, 指用于数控机床、基础加工装备、连续和离散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以及非制造产业的智能装备中, 实现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制造。包括机床数控系统、分散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系统、嵌入式专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工业计算机系统。

智能仪器仪表, 指用于连续和离散智能制造过程和装备以及非制造产业中, 连续测量温度、压力、位置、转速等变量的仪器和仪表的制造。包括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测量仪器仪表、在线分析仪器、在线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和阀门定位器以及调节阀、特殊变量在线测量仪表和仪器、在线无损探伤仪器、在线材料性能试验仪器、智能电表、水表、煤气表、热量表及其监测装置等其他智能仪器仪表。

4.5.2 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

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包括P4、P2级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 P5、P4级高速精密冶金轧机轴承。

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 指用于传递动力, 实现机械输送和提升重物的基础件, 铰接式链条等高速精密机械传动装置的制造。包括大功率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大功率采煤机减速箱。

伺服控制机构, 指使输出的机械位移 (或转角) 准确地跟踪输入的位移, 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包括高性能变频调速设备、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式伺服系统。

液气密元件及系统, 指以液体为工作介质, 靠液体静压力来传送能量的装置制造。包括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高性能密封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耦合其调速装置。

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 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和特殊领域用的机器人。包括焊接、涂装、搬运、包装、装配等工业机器人, 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专用机器人。

5 新能源产业

5.2 风能产业

5.2.1 风力发电机组

适合我国风能资源和气候条件、高效的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5.2.2 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制造

3 MW及以上海上和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各类发电机, 风电叶片, 风电轴承, 风电齿轮箱, 风电整机控制系统, 风电变桨系统, 风电偏航系统, 风电变压器, 风电变流器, 风电密封件等。

5.2.3 风电场相关系统与装备

风能监测与应用装备、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风电机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风电机组叶片维护平台、风电场监控系统、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风电场群区域集控系统。

5.4 生物质能产业

5.4.1 生物质能

规模化原料收集设备、生物质/煤混燃发电计量装置、大容量沼气发酵装置、大型沼气发电机组、大型沼气提纯设备、规模化生物质气化设备、大型低热值生物质燃气发电机组、高效低耗大功率压缩成型机、高效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热力系统、规模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工艺和成套设备、生物质发电锅炉。

5.4.2 生物液体燃料

非粮能源作 (植) 物育种、种植、采收、储运专业机械及成套设备, 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小桐子、蓖麻等能源作 (植) 物和废弃油脂、微生物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及航空生物燃料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农林废弃物及新型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农林废弃物及新型能源作 (植) 物为原料生产合成生物燃油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糖化酶、生物燃气费-托合成生物柴油催化剂、航空生物燃料加氢催化剂、农林剩余物纤维素分离工艺及设备。

7 新能源汽车产业

7.1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以储能电池作为主要能量源, 由电动机驱动行驶, 30 min最高车速不低于100 km/h、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100 km, 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150 km;车辆0~50 km/h、50~80km/h加速时间分别不超过10 s和15 s, 车辆最大爬坡度不低于2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一定的纯电续驶里程,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能量, 市区工况纯电续驶里程不低于25 km, 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50 km;能量消耗降低率不低于45%。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源或主动力源。

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储能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电控系统等。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主要包括根据动力系统设计需求进行适应性开发的专用发动机和专用变速器。

电控系统。包括整车控制系统、专用发动机控制、专用变速器控制、电池管理系统、整车一体化控制。满足整车实现功能及性能要求。

新能源汽车电动附件。电动空调系统, 包括热敏电阻 (PTC) 加热装置, 电动压缩机制冷装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包括转向轴助力式, 小齿轮助力式, 齿条助力式、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制动系统, 包括电动真空泵、电动空压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装置。包括整车控制策略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试验台、动力电机试验台、储能系统试验台、高压部件试验台、EMC测试台等试验装置。

重点工作目录 篇6

为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发[2013]30号) , 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推广, 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依据发展改革委《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环资[2014]19号) , 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并公布了《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2015年本, 节能部分) 》。 该目录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建筑、交通、通信等13个行业, 共266项重点节能技术。

重点工作目录 篇7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加快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 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第二批) 》, 现予公布。

本目录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纺织、建筑、交通等11个行业, 共35项高效节能技术。

上一篇:Web监控系统下一篇:结果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