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训练

2024-08-13

武术套路训练(精选12篇)

武术套路训练 篇1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具有极为明显的民族特色, 同时, 在武术套路当中, 主要以技击动作为基础, 通过动静、快慢和刚柔等特点进行糅合, 从而编织成整套的武术动作。 正所谓不同的武术套路具有不同的节奏, 尽管在部分的武术套路当中包含相同的动作, 但是在实际训练中, 相同的动作也可能有不同的节奏。 当然, 动作的节奏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武术动作的节奏, 应当对武术中的攻防技击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变化。

一、动作节奏训练的意义

1.强化攻防意识

在武术套路的整个编排过程中, 整套动作都是事先编排好的, 是在一个假定的虚拟的环境中与假想敌进行对战, 为此, 演练者在训练过程中往往很难想象与敌人的对战情况, 因此, 很难直接提升其演练的水平。 正是因为如此, 在日常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攻防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攻防的意义。

2.调节人员的体能

对于武术学生而言, 良好的体能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武术任务。 在竞技类的武术套路中,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 为此, 为了让学生拥有足够的体力, 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套路的演练, 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 加强对学生的耐力的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动作的节奏感。

3.衡量学生的技术

在不同的武术套路的训练中, 不同的套路都有不同的动作节奏和风格, 为此, 在进行不同的武术套路的演练中, 学生对于动静、快慢和刚柔等节奏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为此, 正是这样不同节奏的武术套路的演练, 才能真正增强衡量出学生的武术技术。

二、武术套路动作节奏训练方法

1.单一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武术套路的动作节奏的训练过程中, 单一的动作主要有手型、步型和身法等。 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 涵盖许多不同的单一的动作, 而对于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而言, 教师应当专门提出来, 让学生反复训练, 不断体会其中的动作节奏的变化, 为后来的连续动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武术动作“腾空飞脚”中, 其中包括助跑、起跳和空中动作等多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各个方面都存在联系, 因此,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动作, 应当加强对这一动作的训练, 从而更好地把握其节奏感。

2.组合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了单一动作的训练之后,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训练, 其中组合动作主要是由不同的单一动作组合的, 其中包括至少三个单一的动作, 在训练组合动作的节奏过程中, 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对整个动作进行熟悉, 充分掌握武术动作中的技击的含义, 从而从根本上理解整个动作节奏变化的规律。

在武术套路训练中, 对于动作之间的停顿是十分重视的, 其更是武术动作节奏的体现, 在武术套路中的停顿, 通常都是以顿挫为主要形式出现的, 以这种形式表现整个动作的节奏, 为此, 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反复训练。

3.分段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了组合动作的训练之后,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分段动作的训练, 分段动作包含多个组合动作。 对于一整套的武术动作的节奏训练, 掌握分段动作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分段动作更是在整个武术套路中体现节奏完整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整套的武术套路训练中, 教师通常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 让学生分别进行训练, 要求在分段训练中掌握动作的节奏感, 在分段训练中加强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节奏, 使得动作间协调进行。

4.整套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分段动作训练之后, 应当加强整套动作的训练, 而整套动作则是武术套路表演和竞赛的主要形式, 学生需要对单一动作、组合动作和分段动作已经有所掌握,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套动作的节奏感的训练。 在进行整套动作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动作的成功率和规范程度, 针对其中掌握不好的动作进行单一训练或者是组合训练。

综上所述,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其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内涵, 其丰富多彩的动作节奏感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为此, 在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中, 节奏的掌握直接影响整个武术的表现, 因此, 应当重视动作节奏感的训练, 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 以此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丽玲.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方法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 (02) :70+62.

[2]刘涛.武术套路动作节奏之探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5 (10) :34-35.

武术套路训练 篇2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机能和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训练[1].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运动员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专项身体训练可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为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并使其在比赛中得以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证明,身体训练在对保证运动员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大负荷高强度比赛要求,掌握复杂而先进的技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对身体训练方法采用科学而合理地控制,使其在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抢先诱导与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其技能与体能的协同培养,则是实现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课题。为此,本课题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机能指标(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指标(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以及专项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合理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市48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7.5±1.2岁,平均训练年限6.5±1.5年。研究时间为12月到11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身体训练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本课题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

1.2.2测量法。对研究方案中所涉及的测量指标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拳、刀、枪、剑、棍等成套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一般都在1分30秒左右,是表演类运动中时间较长的项目,这就使得运动员必需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以此保证长时间完成成套技术的需要。最大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最大摄氧量能够满足最大需氧量[2].虽然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它95%~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武术套路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存在较强的节奏,从呼吸系统来分析,运动员在完成具有较强节奏的武术套路动作时,呼吸越彻底,所摄入的氧量也就越多,为氧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提供的动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规律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每分钟心率为控制参数。如成套技术训练中拳、刀、枪、剑、棍的教学比赛以及身体训练中的中长跑、变速跑等,均将心率控制在150/min左右,优秀运动员心率控制在130/ min左右。为检验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前后所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

【1】

从表1可知,武术套路15名运动员经过一年的身体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平均值从4.51毫升增加到5.13毫升,并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后3min、7min、10min的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同样呈现显着性差异(P﹤0.01)。从而证实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明显提高,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对于运动员疲劳的消除有促进作用,其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有效的。

2.2 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代谢是由ATP、CP分解放出能量以及糖无氧酵解放出能量的反应过程。ATP、CP分解放能,是短时间的最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糖酵解供能是保证机体在供氧不足以及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在本实验研究中采用无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与专项相结合,并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170-180次/min左右进行。如登台阶实验,高负荷大强度的单个技术组合练习,各项目成套动作练习,定距、定时、定组的素质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单套持续练习等。为检验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2.

【2】

从表2可知,通过实验训练后受试者无氧功率最大值的平均值从训练前193.5±25.3增至225.1±20.1,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速度和速度耐力这两项反映无氧能力的指标测试中,100m由12.72±0.83s提高到12.13±0.71s;1500m由5.40.3±23s提高到5.25.3±19s,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采用的无氧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2.3 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

运动素质是与竞技运动成绩直接有关的身体素质。按运动机能特征可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两大类。基本运动素质是具有一般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或某一运动机能占主导地位的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等。复合运动素质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包括灵敏、弹跳力等。两类运动素质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使所采用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我们根据武术套路所需运动素质的实际需要,在冬训期间对运动员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

2.3.1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根据武术套路运动员速度敏感期的特点,首先抓好“速率”练习,包括反映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采用短距离大强度训练,每周进行2次。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小力量快节奏负重或不负重练习,每周2~3次。同时安排次最大重量的杠铃练习,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发力。负荷为身体重量的80%-90%,每周一次。有氧耐力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心率为控制参数。安排长距离跑或变速跑,每周3~4次。均将心率控制在130次/min左右~150次/min左右。无氧耐力训练主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min左右。如30~50米短距离跑、单套技术和成套技术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小组合练习等,每周3~4次。

2.3.2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运动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必须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敏感期因素。在本实验研究中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等动、等长、等张等基本训练方法。换项之间间歇时间为30s,组别之间间歇时间为2min.负重练习做8次,徒手练习做20次,每组练习10min,每次训练课完成6组练习。根据人体肌肉力量的特征和武术专项特点,实验测试指标为负重半蹲、负重卧推、负重背起、仰卧起坐等。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为期一年的力量素质系统训练,反应肌肉力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证明了武术专业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和腰腹肌肉群力量增强。经过力量训练,反应研究对象的几项专项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些专项指标对评定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武术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对技术动作规范化的要求,强化其单套和成套动作的技术意识,提高其训练效果,同时避免受伤。

⑵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力量负荷的掌握。采用介于中等负荷和大负荷之间的负荷量,如相当于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85%的负荷[3].适当降低练习的技术难度。

⑶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肌肉的刺激效应。如做负荷卧推练习时,当肌肉做向心收缩时可采用爆发式快速完成;而当杠铃下落肌肉做离心收缩时,可减慢速度甚至静止完成。

⑷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2.3.3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灵敏是在突然变化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各种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该素质是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变化能力,是专项技术形成、熟练和运用的重要条件。灵敏素质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重要作用。我们在对运动员进行灵敏素质训练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单个技术的准确率、成套技术演练的协调性等,每次训练课5~7组,每周进行4~5次。另外游戏和双摇跳绳等训练,每周1~2次。

柔韧是人体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及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该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的影响尤为突出。武术运动员所具有的一般柔韧素质包括肩、膝、髋关节等活动幅度,专项柔韧素质是武术套路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必备条件。如武术套路中常用的“前踢腿”的“侧踢腿”技术动作的髋部柔韧性、各种转体、劈叉等柔韧素质都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中采用拉、压、控等方法进行肌肉柔韧性练习。每次训练课对肩、膝、髋等部位进行定组限次的拉、压、控练习,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的柔韧性。

2.3.4弹跳素质训练。

弹跳力是人体对地面施和后克服地球吸引力而腾起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素质,速度和力量是构成弹跳素质的主要要素。在现代武术套路技术朝着“高、新、美、难”方向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水平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弹跳素质,不仅可在空间高度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运动状态,而且有利于创造新颖而复杂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以达到不断完善难、新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助跑摸高、原地摸高、二级蛙跳、立定跳远、跳绳、跳深等。

2.4 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在不断掌握和改进专项技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专项技术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两大类。前者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在位。它不仅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始终,做到全面、实用、准确、熟练,而且要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后者是技术训练的高峰,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计划中系统地进行,并注意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除此之外,必须重视运动技术的科学诊断,以达到改进和完善运动技术的目的,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在专项技术训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原则:

⑴抓基本功的提高,强化基本技术的训练质量。即基本功规范化和熟练化,注意技术之间的创新组合与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⑵在一定负荷强度下,进行基本技术与成套技术之间组合练习,注意对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概念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运用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4].

⑶在接近比赛状态下或高于比赛强度下,抓好技术规范性、熟练性练习,并注重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3 结论。

3.1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3.2采用心率控制,结合专项技术训练,能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发展。

3.3经过一年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明显增加,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一年的训练运动量是适宜的。在运动后血乳酸值明显降低,极有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3.4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证明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并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

3.5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适宜的身体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肌肉力量,而且对其专项素质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有关身体训练方法设计合理、负荷安排适当,所采用的训练措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6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应强化基本技术训练的质量,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和规范使用基本技术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晋裕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词典[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5)

[2] 《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27-128)

[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3)

武术套路训练 篇3

【关键词】音乐 武术套路 训练教学

1、前言

武术是中華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遗产之精华。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或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也日趋普遍。通过其规律和节奏节拍的运动,凝结人类所存在的普遍感情,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特有的魅力。不同的音乐对人的身心能产生不同和的影响力。因此,本人采用了音乐配合训练教学,试图以此提高训练教学的效果。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山东某武术馆校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男、女两个班)分为实验做(男、女各一班),男35名,女31名,共66名;对照组为男36名,女35名,共71名。实验前经调查均参加过传统的正规武术训练课。实验期间,学生在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均由同一位老师同一场地训练同类套路。

2.2研究方法

2.2.1访问调查法

2.2.2观察法

2.2.3实验对比法

3、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教学后,聘请了有经验的武术套路裁判及专业老师组成考核小组,按竞赛规则的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技术考核,其考核的成绩见表1

从访问的调查中,有97%的同学希望在教学中配以音乐。

4、分析讨论

音乐运用于武术套路训练教学的理论基础在音乐与武术套路中具有极大的共性。其特点在于:明晰的节奏感和较强的艺术性;音乐是借助于声音,通过节奏、旋律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故音乐与武术是相通的,他们都同样具有节奏感、欣赏性、艺术性、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吧,所以学生可通过音乐的美来体现和感受武术的健与美。

4.1武术套路现有的训练教学方法及其存在的弊端

武术套路的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的教学形式及教学过程,常常在巩固与提高之一阶段,枯燥的反复动作练习和教师单调的口令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这样就被迫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训练教学效果。

4.2音乐对武术套路训练教学的作用

武术是集力量、速度、灵敏、柔韧于一体的 ,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项目,学生要演练好一套动作并不容易。在实验中,实验组96%的学生可根据音乐的节奏掌握成套的节奏,而对照组则有70%的同学还未能很好的掌握动作的节奏。而且,学生在认真判断音乐节奏的同时,也集中了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到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上来,即可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又可克服教师以口令提示练习的单调乏味,对动作掌握起来帮助记忆与强化作用。

4.3音乐运用武术套路训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4.3.1正确处理音乐与武术套路的关系

音乐陪衬,作用于武术套路是音乐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所在。音乐是为武术套路服务的,是教学的一个手段,音乐的主要作用不是单纯让学生欣赏的作用,而是通过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渲染武术套路,因此不能将音乐凌驾于套路之上,应本着音乐始终为武术套路服务的原则。否则,会使武术套路变为音乐套路运动,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武术套路路得发展。

4.3.2音乐运用于训练教学的正确时机

音乐运用于教学之中,但并非贯穿于武术套路训练的全过程。要针对武术套路训练,比赛和表演的不同阶段而定。训练之初,音乐可作为放松肌肉,体会动作力度,起到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作用,在套路基本动作掌后的整套训练时是运用音乐的重要过程,尤其是在动作规格已经熟练掌握后,节奏、劲力时间还把握不好的情况下,是音乐与武术套路相结合的最佳时机。

4.3.3乐曲的选配

乐曲的选配,是音乐运用教学的关键环节,它的选配应遵循套路风格选配乐曲的原则。武术套路按其力度风格可分为刚健型、柔和型和中间型。其选配具体要求:

(1)时间、风格等特点一致。(2)节奏、旋律结合紧密。(3)有助于突出套路特点。

5、结论与建议

(1)美妙动听而节奏鲜明的音乐结合于武术套路训练中,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2)音乐不仅有助于练习者体会与感受动作的节奏、风格、速度及强度的变化。并能使练习者合理调节肌肉运动的力度变换,从而培养其节奏感和协调性。

音乐运用到其它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中是无可非议的 ,目前的武术套路比赛长拳和太极拳也已经开始进行配乐。那么,根据其音乐与武术套路的节奏、节拍中有着极大共性的特点,我们是否能把音乐运用于武术套路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中去,这也未必不可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周丽娟,黄晓华. 论武术运动中音乐与套路相结合的演练形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03)

[2]陈秀英. 浅析音乐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运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3]罗海燕. 配乐和表象训练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05).

[4]姚大强. 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5]罗珅. 配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 2008,(05)

[6]姚常德. 论音乐与武术套路共适[J]体育文化导刊, 2008,(09)

[7]裘永华,姜传银. 现代武术套路运动表演形式的创新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01)

[8]陈秀英. 浅析音乐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运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武术套路训练 篇4

1 少儿武术训练的身心特点

教练员在对少儿进行武术训练时需要以了解少儿的身心特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或者改进教学方案,而且教练员需要以了解少儿的心理特点为主,对少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帮助少儿积极的进行训练。

1.1 少儿身体特点

少儿的身体具有很强的柔韧性,所以少儿时期是最容易塑形和训练的时期。虽然少儿的柔韧性比较好,但是也不能排除少儿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受伤的情况。而且少儿在训练时因为身体原因容易产生疲劳,但是其新陈代谢速度比较快,导致在易疲劳的同时也易恢复。所以教练员在训练时需要了解少儿的身体特点,减少训练的强度以基础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少儿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少儿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1.2 少儿心理特点

少儿的自控力不强,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希望能够摆脱大人的控制。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会突发一些不听指挥,肆意妄为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练员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开导,让学生能够放松下来从而听从教练的指挥。同时,少儿的情绪不稳定,由于生活阅历还不丰富加上刚接触武术训练的陌生,他们在面对突然严肃化的管理和要求时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训练过程。所以教练员需要在少儿训练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少儿心中不安的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少儿的思维依赖于活动,他们的说话往往缺乏计划性而且面对一些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心理特点都要求教练员在少儿武术训练时要营造一种适合教学的氛围,帮助少儿克服在心理上的问题,提升体能训练。

2 少儿武术套路训练方法

2.1 对速度的训练

观众对电影中“一招毙命”的片段百看不厌,而“一招毙命”讲究的是动作的快、准、狠。这里的快就是指动作的速度快,在对手还没有做出反映的时候出手。教练员在训练少儿武术动作时需要促使少儿加快出手的速度,在提升速度的前提下提升少儿的其他技能。首先教练员需要为提高少儿的速度进行几项常规的练习,其中涉及到各种短距离的冲刺跑和200~400 m的加速跑,还有借助外力的顺风跑、下坡跑和前踢腿10秒插步翻腰5次等。教练员在强调速度时也需要培养少儿长距离跑步的耐力,依据少儿的特点制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案。

2.2 对柔韧度的训练

少儿的柔韧度本身就比较高,所以教练员只需要在少儿原有柔韧性的基础上帮助少儿保持柔韧度。在进行柔韧度训练时需要以动力性作为练习的形式,适当的安排一些静止或者被动性的练习。在少儿武术动作中有很多动作是以考察少儿的站姿、蹲资、为主的,所以教练员需要规范学生的动作,训练学生在站立的状态下突然快速起动,转身回跑的应变能力。在这里教练员需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在学习动作时需要各种练习动作的交替进行,防止对一种动作的训练达到少儿的极限。针对柔韧度的专项训练,教练员需要规定每次柔韧度训练时的动作的方向、速度、节奏等细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少儿的灵敏性。

3 推动少儿武术套路训练方法长远发展对策

3 . 1 在提升少儿对武术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活动或者任何训练都不例外,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少儿来讲,他们容易被声音和影像所吸引,少儿会被电视上一些英雄人物的武术动作或者展示出的魅力所吸引,从而感觉学习武术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是在接触武术训练之后,会因为武术动作的枯燥乏味而逐渐降低对武术动作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练员要了解少儿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要把武术的训练与时代发展的信息相结合,冲破传统武术观念的束缚,带给少儿全新的体验。

例如:在对少儿进行速度训练时,除了采取教练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训练方法,比如各种各样的追逐游戏、球类活动游戏以及接力跑等。通过这些富有趣味性的训练方法可以使少儿在学习武术动作技巧,提升自身速度时逐渐增加对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教练员要在训练休息的间隙和少儿做一些除了训练之外的互动游戏,缓解训练场上的训练压力,同时形成和谐的教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推动武术套路训练进行的长远方法。

3 . 2 制定合理的武术训练的目标和计划

要想推动少儿武术套路训练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开始训练之前制定训练的目标和计划,只有完善训练计划,才能应对在训练过程中突发的状况。少儿武术训练的目标需要以竞争为主,这种目标体现了体育运动学校竞技性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竞争”并不是指为了自己的目标不辞手段而是要在正确途径的基础上强调少儿的竞争意识,督促少儿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在传统的武术训练当中,教练员制定的计划缺乏科学性,不考虑少儿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只是根据自身的意愿设定训练目标,制定计划。还有的教练员虽然对少儿阶段性的训练有一定的规划,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不够完善。众所周知,少儿的心理和身体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教练员制定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少儿的长期发展,为少儿制定年计划和长远的训练计划。

3 . 3 完善后勤保障体系

完善少儿武术套路训练后勤保障体系,有利于弥补传统训练模式在伙食和住宿等方面的不足。少儿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在训练过后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需要用食物的摄取来补充能力损耗。这时,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后勤的作用,为少儿运动员提供很好的住宿和伙食条件。

此外,为了降低受伤的机率,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在少儿武术训练过程中需要有医疗人员全程看护,及时的解决突发状况,保证少儿在训练过程中不受伤。同时,教练员也要提升自身的医务技能,因为少儿训练时大部分是与教练员在一起的,如果这时候发生受伤情况,教练员没有急救常识,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提升教练员的医务技能,在遇到少儿受伤时,可以第一时间的运用自身医疗知识,减少运动员伤病的痛苦。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是推动少儿武术训练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保护少儿,减少受伤的机率。

总之,在武术训练时要针对少儿武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全面身心训练”作为少儿武术训练方法的原则,除了重视对少儿体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定期的对少儿进行心理开导,观察少儿的心理活动,防止引发心理问题。在少儿武术套路训练中改正原先不科学,主要以竞争为主而忽视后勤的工作的缺点,致力于用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措施不断的提高少儿武术套路训练的科学化。

摘要:武术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强健中华民族体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武术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武术精神和少儿武术相结合,针对少儿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状况调整对少儿的武术训练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少儿潜在的发展能力。此外,为了降低受伤的机率,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保证少儿在训练过程中不受伤。该文在掌握少儿武术现状的基础上,对少儿武术套路训练方法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丰富少儿武术训练方法,提升少儿的身体素质,增强少儿的自信。

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篇5

第一章

竞赛组织机构 第一条

竞赛委员会 第二条

仲裁委员会 第三条

裁判人员的组成 第四条

执行裁判人员的职责 第五条

辅助工作人员职责 第二章

竞赛通则 第六条

竞赛性质 第七条

竞赛项目 第八条

竞赛年龄分组 第九条

申诉

第十条

比赛顺序的确定 第十一条

检录 第十二条

礼仪 第十三条

计时 第十四条

示分 第十五条

弃权

第十六条

兴奋剂检测 第十七条

名次评定

第十八条

创新难度的申报 第十九条

竞赛有关规定

第三章

评分方法与标准

第二十条

自选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第二十一条

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第二十二条

裁判员的示分 第二十三条

应得分数的确定 第二十四条

最后得分的确定

第二十五条

无电脑计分系统的操作方法 第二十六条

裁判长的扣分、加分与减分

第一章

竞赛组织机构

第一条

竞赛委员会

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和大会组委会选派若干名竞赛业务人员组成,领导大会的竞赛工作。各洲、各地区和各国根据不同的比赛规模,可设立竞赛委员会、竞赛部或竞赛处。由负责竞赛业务的技术官员若干人组成。在大会组委会统一领导下,负责整个大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第二条

仲裁委员会

一、由主任、副主任、委员3、5人或7人组成。

二、职责:

(一)接受运动队的申诉,并及时做出裁决,但不改变裁判评判结果。

(二)仲裁委员会表决票数超过半数以上的决定方为有效。表决投票相等时,仲裁委员会主任有决定权。仲裁委员会成员不参加与本人所在会员协会有牵连问题的讨论与表决。

(三)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第三条

裁判人员的组成一、执行裁判人员的组成

(一)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

(二)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A组评分裁判员3人;B组评分裁判员3人;C组评分裁判员3人,共10人组成。

(三)编排记录长1人。

(四)检录长1人。

二、辅助工作人员的组成(一)编排记录员3-5人。

(二)检录员3-6人。

(三)宣告员1-2人。

(四)放音员1-2人。

(五)仲裁摄像人员2-4人。

第四条

执行裁判人员的职责

裁判人员在大会竞赛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总裁判长

(一)组织、领导各裁判组的工作,保证竞赛规则的执行,检查落实赛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解释规则与规程,但无权修改规则与规程。

(三)在比赛过程中,根据比赛需要可调动裁判人员工作。裁判人员发生严重错误时,有权处理。

(四)对运动员或教练员在赛场上无理纠缠,有权给予警告;对不听劝告者,有权建议技委会严肃处理,直到取消成绩。

(五)审核并宣布成绩,做好裁判工作总结。

二、副总裁判长

(一)协助总裁判长工作。

(二)在总裁判长缺席时,由一名副总裁判长代行其职责。

三、裁判长

(一)组织本裁判组的业务学习和实施裁判工作。

(二)执行运动员比赛套路创新难度的加分。

(三)执行比赛中对重做、套路时间不足或超出规定的扣分。

(四)裁判员发生严重的评判错误时,可向总裁判长建议给予相应的处理。

(五)参与B组演练水平等级分数的评分。

四、裁判员

(一)服从裁判长的领导,做好本组的裁判工作。

(二)依据规则,独立进行评分,并作详细记录。

(三)A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动作质量的评分。

(四)B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演练水平的评分。

(五)C组裁判员负责运动员整套难度的评分。

五、编排记录长

(一)负责编排记录组的全部工作,审查报名表、自选套路难度登记及评分表,并根据大会要求编排秩序册。

(二)准备比赛所需表格,审查核实比赛成绩及排列名次。

(三)编排成绩册。

六、检录长

负责检录组的全部工作,如有变化及时报告总裁判长和宣告员。

第五条

辅助工作人员职责

一、编排记录员

根据编排记录长分配的任务进行工作。

二、检录员

按照比赛顺序及时进行检录,并检查运动员器械、服装,将比赛运动员带入场后,向裁判长递交检录表。

三、宣告员

向观众介绍上场运动员,报告比赛成绩,介绍有关竞赛规程、规则和比赛项目的特点及武术套路运动的知识。

四、放音员

(一)配乐项目比赛第一次检录时,负责收取音乐录音带或光碟,根据比赛出场顺序进行编号。

(二)运动员站在比赛场地3秒钟后,开始放音。

(三)比赛结束后及时将音乐录音带或光碟归还运动队,不得丢失,不得转借他人或复制。

五、仲裁摄像人员

(一)对全部竞赛项目进行现场摄像。

(二)遵照仲裁委员会的要求,负责播放相关项目录像。

(三)全部录像均应按大会规定予以保留。

第二章

竞赛通则

第六条 竞赛性质

一、竞赛类型分为

(一)个人赛

(二)团体赛

(三)个人及团体赛

二、按年龄可分为

(一)成年赛

(二)青少年赛

(三)儿童赛

第七条

竞赛项目

一、长拳

二、太极拳

三、南拳

四、剑术

五、刀术

六、枪术

七、棍术

八、南刀

九、南棍

十、太极剑

十一、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十二、集体项目

第八条

竞赛年龄分组

一、成年组: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

二、青少年组:12周岁至18周岁以下

三、儿童组:不满12周岁

第九条

申诉

一、申诉内容与范围

仲裁委员会受理运动队对本队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裁判长的扣分和C组评判有异议的申诉。

二、申诉程序及要求

参赛队如果对裁判评判本队结果有异议,必须在该场该项比赛结束后15分钟内,由该队领队或教练向仲裁委员会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诉,同时交付100美元申诉费。一次申诉仅限一个内容。

仲裁委员会对申诉要进行审议,查看录像,如裁判组评判正确,提出申诉的运动队必须坚决服从。如果因不服而无理纠缠,根据情节轻重,可由仲裁委员会建议国际武联技委会给予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比赛成绩。如判定属于裁判组的错误,仲裁委员会提请国际武联技委会对错判的裁判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退回申诉费。裁决结果要及时通知有关各方。

第十条

比赛顺序的确定

在竞赛委员会和总裁判长的监督下,由编排记录组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如有预、决赛的比赛,其决赛的出场顺序,则应按预赛成绩的高低,由低到高确定。如预赛排名相同,则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第十一条

检录

运动员须在赛前4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参加第一次检录,并接受检查服装和器械。赛前20分钟进行第二次检录,赛前10分钟进行第三次检录。

第十二条

礼仪

运动员听到上场点名时和完成比赛套路后,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第十三条

计时

运动员由静止姿势开始动作,计时开始;运动员结束全套动作后并步站立,计时结束。

第十四条

示分

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公开示分。

第十五条

弃权

运动员不能按时参加检录与比赛,则按弃权论处。

第十六条

兴奋剂检测

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和国际奥委会的有关要求,进行兴奋剂检测。

第十七条

名次评定

一、个人单项(含对练)名次

按比赛的成绩高低排列名次。得分最高者为该单项的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二、个人全能名次

按各单项得分总和的高低(或根据规程确定办法)进行评定,得分最高者为全能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三、集体名次

得分最高者为该项目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四、团体名次

根据竞赛规程关于团体名次的确定办法进行评定。

五、得分相等的处理

(一)个人项目得分相等的处理:

1、以完成动作难度等级高者列前。

2、以完成高等级难度动作数量多者列前。

3、以难度得分高者列前。

4、如仍相等,以演练水平应得分高者列前。

5、如仍相等,以演练水平扣分少者列前。

6、如仍相等,名次并列。

7、如有预、决赛,成绩相等时,以预赛成绩高者列前。若再相等,则以决赛成绩按上述几条评定名次。

8、如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成绩相等时,则以上述第4、5、6条评定名次。

(二)个人全能得分相等时,以比赛中获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如仍相等,则以获得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次类推;如获得所有名次均相等,则并列。

(三)集体项目和对练得分相等时,按个人项目第4、5、6条评定名次。

(四)团体总分相等时,以全队获得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如仍相等,则以获得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次类推;如获得单项名次均相等,则并列。

第十八条

创新动作难度的申报

一、创新原则

必须符合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与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动作,必须是“自选项目动作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中未出现的B级(含B级)以上的动作难度。

二、申报程序

(一)每次竞赛每个套路限报一个创新动作难度。

(二)申报运动队必须填报“自选套路创新申报审批表”,并配以技术图解和本人演练的录像带在赛前60天(以到达邮戳为准)上报到国际武联技委会。

三、鉴定机构

由国际武联技委会聘请有关专家5-7人组成自选套路创新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

四、鉴定程序

自选套路创新技术鉴定委员会依据创新原则讨论(须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投票通过)后,确认创新动作难度的等级、加分分值、命名和错误扣分标准,并及时通知申报的运动队。赛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仲裁委员会和裁判组。

第十九条

竞赛有关规定

一、难度填报

参赛运动员必须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要求选择难度,在规定网站上填报“自选套路难度登记及评分表”,确定该运动员比赛套路的起评分,并将确认的表格经教练员签字后于赛前30天(以到达邮戳为准)寄到主办单位。

二、套路完成时间

(一)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南刀、南棍套路,成年组不得少于1分20秒;青少年(含儿童)不得少于1分10秒。

(二)太极拳、太极剑自选套路、集体项目为3-4分钟。太极拳规定套路为5-6分钟。

(三)对练不得少于50秒。

三、比赛音乐

规程规定配乐的项目必须在音乐(不带歌词)伴奏下进行,音乐可以根据套路的编排自行选择。

四、比赛服装

裁判员应穿统一的服装,佩戴裁判等级标志;运动员应穿武术比赛服,佩带号码。

五、竞赛场地

个人项目的场地为长14米,宽8米,场地周围至少有2米宽的安全区。

集体项目的场地为长16米、宽14米,场地周围至少有1米宽的安全区。

场地四周内沿,应标明5厘米宽的白色边线。

场地的地面空间高度不少于8米。

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6米以上。

根据实际情况比赛场地应高出地面50-60厘米。

场地灯光垂直照度和水平照度在规定范围之内。

六、比赛器械

(一)必须使用国际武术联合会指定的器械。

(二)左手持剑或抱刀,剑尖和刀尖不低于耳上端;棍的长度不低于运动员本人身高;枪的长度不低于身高加臂长。

七、比赛设备

大型比赛必须配备摄像机4台,放像设备3台,电视机3台,以及全套电脑计分系统和音响系统。

八、本规则适用于国际任何级别的武术套路比赛。

第三章

评分方法与标准

第二十条

自选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一、评分方法

(一)由评判动作质量的裁判员3名(A组)、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名及裁判长1名(B组)、评判难度的裁判员3名(C组)组成。

(二)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3分;难度的分值为2分。

运动员申报的难度分值与演练水平分值(3分)和动作质量分值(5分)之和即为该套路的起评分。

(三)A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时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扣分。

(四)B组裁判员分2组进行独立评分。根据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一组评定等级分数,另一组对编排出现的错误进行扣分。

(五)C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完成情况进行加分。

二、评分标准

(一)动作质量的评分标准

运动员现场完成套路时,动作规格与要求不符,每出现一次扣0.1分;其他错误每出现一次扣0.1-0.3分。

(见“表一

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其他错误常见扣分内容及标准”)

(二)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

1、演练水平等级的评分标准

劲力、节奏、音乐的评分标准分为3档9个分数段,其中:很好为3.0分-2.70;一般为2.60分-2.30分;较差为2.10分-1.80分。

(见“表二

自选项目演练水平等级评分标准”)

凡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节奏分明,动作与音乐和谐一致者为“很好”。

凡劲力较充足,用力较顺达,力点较准确,节奏较分明,动作与音乐较和谐一致者为“一般”。

凡劲力不充足,用力不顺达,力点不准确,节奏不分明,动作与音乐不和谐一致者为“较差”。

2、演练水平编排的评分标准

运动员完成套路时,必选的动作内容每缺少一种扣0.2分;结构、布局与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

(见“表三

自选项目演练水平编排错误的扣分内容及标准”)

(三)难度的评分标准

1、动作难度(1.4分)

根据各项目“自选项目动作难度等级内容及分值确定表”,每完成一个A级动作可获得0.2分,每完成一个B级动作可获得0.3分,每完成一个C级动作可获得0.4分。每种动作难度的加分只计算一次;动作难度加分的累计中,如超过了1.4分,则按1.4分计算。

(见“表四

自选项目动作难度等级及分值”)

运动员现场所做的动作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则不计算动作难度加分。

(见“表六

自选项目动作难度与连接难度完成不符合规定的确认”)

2、连接难度(0.6分)

根据各项目“自选项目连接难度等级及分值”,每完成一个A级连接可获得0.05分,每完成一个B级连接可获得0.1分,每完成一个C级连接可获得0.15分,每完成一个D级连接可获得0.2分。每种连接难度的加分只能计算一次,连接难度加分的累计中,如超出了0.6分,则按0.6分计算。

(见“表五

自选项目连接难度等级及分值”)

运动员现场完成的连接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则不计算连接难度加分。

(见“表六

自选项目动作难度与连接难度完成不符合规定的确认”)

3、创新难度加分

现场成功完成被确认的创新难度,则由裁判长按加分标准给予加分。

其标准为:完成一个创新的B级动作难度(含连接难度)加0.2分;完成一个创新的C级动作难度(含连接难度)加0.3分;完成一个创新的超C级动作难度加0.4分。

由于失败或与鉴定确认的动作难度不符,不予加分。

第二十一条 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一、评分方法

(一)评分裁判员由评判动作质量的裁判员3名(A组)和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名(B组)组成。

(二)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5分。

(三)A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时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扣分。

(四)B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评定等级分数。

二、评分标准

(一)动作质量的评分标准

运动员现场完成套路时,动作规格的要求不符,每出现一次扣0.1分;其他错误每出现一次扣0.1-0.3分。

(见“表一

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其他错误常见扣分内容及标准”、“表七

对练动作质量、其他错误常见扣分内容及标准”、“表八

集体项目动作质量、其他错误常见扣分内容及标准”)

(二)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

分为3档9个分数段,其中:很好为5.00分-4.10;一般为4.00分-3.10分;较差为3.00分-2.10分。

(见“表九

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演练水平等级评分标准”)

凡劲力充足,节奏分明,编排合理,风格突出,动作与音乐和谐一致者为“很好”;

凡劲力较充足,节奏较分明,编排较合理,风格较突出,动作与音乐较和谐一致出者为“一般”;

凡劲力不充足,节奏不分明,编排不合理,风格不突出,动作与音乐不和谐一致出者为“较差”。

第二十二条

裁判员的示分

一、A组裁判员和C组裁判员所示分数可到小数点后一位数;

二、B组裁判员所示分数可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第三位数不做四舍五入。

第二十三条

应得分数的确定

一、自选项目

动作质量应得分、演练水平应得分和难度应得分之和即为运动员自选项目的应得分数。

(一)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A组3名裁判员对运动员现场演练时出现的动作规格错误以及其他错误,按照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其他错误常见扣分内容及标准的要求进行扣分,2名以上裁判员确认扣分的分数累计之和即为动作质量的应扣分;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应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应得分。

(二)演练水平应得分的确定

B组3名裁判员和1名裁判长分两组独立评分,每组2人。3号裁判员和裁判长按照劲力、节奏及音乐的要求对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整体评判后确定的等级分数的平均值,减去6号、9号裁判员对编排错误扣分(2人同时对运动员同一个错误的扣分只计1次)的累计之和,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应得分。

(三)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C组3名裁判员对运动员现场所做的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进行确认,按照自选项目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加分标准的要求,2名以上裁判员确认加分的分数累计之和即为运动员的难度应得分。

二、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

动作质量应得分和演练水平应得分之和即为运动员的应得分数。

(一)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A组3名裁判员评分,2名以上裁判员对运动员同一个动作错误和其他错误扣分的累计之和,即为运动员的应扣分数,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应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应得分。

(二)演练水平应得分的确定

B组3名裁判员评分,取3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的应得分。

第二十四条

最后得分的确定

自选项目: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或加上创新难度的加分,或加、减“裁判员在评分中出现明显不合理的现象或明显错误时,裁判长的加分或减分”,即为运动员自选项目的最后得分;

对练项目、集体项目、无动作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或加、减“裁判员在评分中出现明显不合理的现象或明显错误时,裁判长的加分或减分”,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第二十五条

无电脑计分系统的操作方法

当竞赛中无电脑计分系统时,可根据每次比赛的具体情况,在以下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笔录方式进行。

一、取2名以上裁判员示出的相同分数为运动员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应得分;

二、取3名裁判员示出的中间分数为运动员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应得分;

三、取3名裁判员示出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应得分,第二位数不做四舍五入。

第二十六条

裁判长的扣分、加分与减分

一、裁判长执行对比赛中被确认完成的创新难度的加分。

二、裁判长执行对比赛中重做、套路时间不足或超出规定的扣分。

(一)重做:运动员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比赛套路中断者,经裁判长允许,可重做一次,不予扣分;因动作遗忘、失误、器械损坏等原因造成比赛套路中断者,可重做一次,扣1分;运动员临场受伤不能继续比赛者,裁判长有权令其中止,经过简单治疗即可继续比赛的,可安排在该组最后一名上场,按重做处理,扣1分。

(二)完成集体项目、太极拳、剑套路,不足或超出规定时间在5秒以内者(含5秒),扣0.1分;在5秒以上至10秒以内者(含10秒),扣0.2分,依次类推。

(三)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南刀、南棍、对练套路不足规定时间在2秒以内者(含2秒),扣0.1分;在2秒以上至4秒以内者(含4秒),扣0.2分,依次类推。

武术套路训练 篇6

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应用

■周习海 谭 晶

通过查阅核心力量训练相关资料,结合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形式进行分析,制定了一套适合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武术运动员核心区域相关肌群参与动作完成过程协同做功的能力;提高运动员神经对相关运动链肌群的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员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以及减少运动员运动中的肌肉损伤。从而延长竞技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高竞技武术套路的质量。

一、核心力量训练的界定

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训练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

二、核心力量训练对武术套路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1.提高运动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运动员腾空动作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力量的强弱,核心区域是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纽带,只有保持核心区域的稳定才进而自由支配四肢,这在武术套路的动作难度加定势连接难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提高多肌群协同做功的能力。运动过程中,核心区域的稳定姿态为四肢自由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平台,为降低动作的耗能奠定了基础,使完成动作时力量的传递更为迅捷准确。这一点在腾空复合性动作中有所体现。

3.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动作学习和形成过程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动作完成质量与完成动作的可用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核心力量的加强可以强化神经系统对各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促进动作自动化的完成。在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上反映为完成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稳定自如。

4.提高运动员预防伤病的能力。很多运动创伤都是因为缺乏力量而造成的,核心力量的加强可以使核心区域的骨骼关节在运动中被肌肉紧紧包裹住,大大减少运动创伤的几率。从受试运动员的反馈情况来看,运动员普遍反映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感觉核心部位的旧伤有减轻或消失的现象,而且没有发生新的伤病。

三、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应用

1.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内容。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人体核心区域核心肌群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稳定是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核心力量训练是其他运动能力,诸如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前提与基础。核心力量训练可细分为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核心爆发力和核心耐力训练四个层面‘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竞技运动项目之中,此话一点不假,但不同的竞技项目因动作形式与方式的不同,对于核心区域力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本项目研究就是从发展运动员核心区域相关肌群的核心力量水平为其出发点,以全面提升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竞技水平为落脚点而展开研究的。

2.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武术套路运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使用是建立在传统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了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在方法的使用上考虑到了武术套路具体动作的方式、方法、发力点与具体核心区域的关联性。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徒手、瑞士球、轻重量杠铃(或杠铃片)以及高杠、吊环、绳索上做各种核心力量训练与练习,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尽量使用徒手或持轻器械的练习,为提高运动员的新颖度练习的方式方法尽量穿插交替使用。下面就以发展运动员核心爆发力为例,列举部分练习方法。

(1)以发展腹肌核心爆发力为主的动作练习,方式有:瑞士球徒手或持实心球仰卧起坐、吊高杠或吊环前举腿、垫上两头起等,要求与组数因人而定,若持重物次数可适当减少,每组完后立即做前拍脚、正踢腿等相关动作练习;(2)以发展背部核心力量为主的动作练习,方式有:瑞士球俯卧伸背、轻杠铃负重体前屈、垫上抱头俯卧伸背等,要求与组数因人而定,每组完后立即做相关动作练习;(3)以发展核心区域左、右侧爆发力为主的练习,方式有:瑞士球双脚抵墙左、右徒手或持轻器械练习、轻杠铃负重体左右体侧屈、垫上左、右体侧屈等,要求与组数因人而定,每组完后立即做相关动作练习;(4)发展左右旋上核心区域爆发力为主的练习,方式有:瑞士球徒手或持轻器械仰卧左、右转体练习、轻杠铃负重体左、右转体练习、吊高杠或吊环做举腿左右立圆360度回环练习等,要求与组数因人而定,每组完后立即做相关动作练习。

总之,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很多,其多数情况下是在瑞士球、绳索等弱支撑器械上进行的,一般使用的是徒手或持轻器械的运动。其实,同一个动作做法的不同也就使得其练习的结果不尽相同,如做徒手的仰卧两头起动作时如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多少,其发展的就是耐力,如要求快起慢下,快起则发展爆发力,而慢下则发展稳定性与控制力。所以,在练习方式的选择上不可僵化,主要是强调动作方法与规格要求。

3.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竞技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效果主要表现三大方面:第一,提高武术运动员核心区域相关肌群参与动作完成过程协同做功的能力。第二,提高运动员神经对相关运动链肌群的控制能力。第三,提高运动员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

[1]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科学化训练 篇7

众所周知,奥运会的竞技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强”,为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必然要求广大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如何实现现代训练理论与具有东方浓郁文化底蕴的武术运动的完美结合,以及如何实现武术传统训练理论的科学化改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科学化训练现状的角度提出一点思考,并希望能对武术的科学化训练发展有所启示。

1 竞技武术训练现状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其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前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然而总体来说,传统武术的训练理论是经验式的,缺乏系统的概括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现代科学训练的大家庭里,试图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跻身于竞技运动的舞台,显然已不再具有可行性。

武术具有自身运动规律和特点,现代武术运动训练既要遵循体育运动训练的一般原理和科学方法,又应符合武术的自身技术特点和运动规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武术的发掘整理起步较晚,且一段时间步履较慢,对传统武术中某些技术特点和运动规律,至今缺乏科学的论据。正是由于对武术运动规律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训练理论和现代科学训练的接轨。

1.1 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要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运动的规律并把它们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返回来更好的指导运动实践,使运动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现代武术训练已经开始迈出与科学化训练接轨的步伐,这可以从武术的科学化选材、武术训练计划的制定、武术现代训练方法等诸多方面得以明证,然而,一方面由于竞技武术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又由于武术套路运动的特殊性使然,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科学化训练的一般理论虽然已被引入武术训练中来,武术专项理论却还存在着较多的空白,对武术训练特殊规律的研究总结还太少太少,这势必影响到理论指导整体运动实践的效果。竞技武术发展四十多年来,人们亲眼目睹随着科学训练手段的不断运用,武术的竞技水平已经越来越高,“高、难、新、美”的水平是传统武术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竞技武术由于走上了科学化训练之路,训练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在这进步中我们仍须看到不足。武术的专项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学理性的成分,只有武术训练理论真正科学化、系统化,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才可望有第二次质的飞跃。

1.2 重术轻学的现象依然存在

科学理性的研究,是推动中国武术良性有序发展的内驱力,传统武术如此,竞技武术也应如此,反映在武术训练中尤应如此。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偏重实践感悟体验,结果导致众多习武者意识深处有一扇未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醉心于实践是可贵的,但只有学与术有机结合,才能迸发出武术的现代文明之光。现代武术训练应逐步摆脱经验式的训练方法,挖掘“经验”里的科学理性成分,并努力使之升华到指导性的理论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重术轻学的态度尤不可取,更有甚者把自己成功的经验视为“秘籍”的态度更不足取。要知道,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迟早会面临持续发展的危机,一时成功之经验也许能适应一时一事,却未必适宜事事。历史已经明证,保守封闭只会导致落后,反映在武术上面,保守封闭只会招来武术发展的停滞不前,只会招致武术命运的可怕明天。

1.3 武术训练尚处于科学化发展的转型期

现代竞技武术正逐步靠近西方现代科学之路。武术是一项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以体现体育功能属性的竞技武术要完成与现代竞技体育体系的完全接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当今武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要完成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的高层次发展的接轨,完成民间体育向现代规范化体育的转轨,而在转轨期间,由于国外和其它学科先进的训练理论的引入验证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武术自身现代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实践保证,这些决定了现代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水平有待于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进一步提高。

1.4 武术文化中一些糟粕的东西依然在传承,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数千年发展的武术一路走来,不可避免的要携带某些糟粕的东西,这些糟粕的东西依然在武术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站在发扬光大整个中华武术的高度来看今天存在的这些现象,可以说对武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今武术的发展,不应是在那里互争短长,而是要各方联手,术学并进,尽可能的提高中国武术的科学化水平,在国际体坛竞争中确立武术的位置。

2 对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的几点思考

2.1 转变训练思维

东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有一大特色,即模糊性。这种直观的、朦胧的、观悟式的、非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及行为准则跟强调逻辑和严密分析论证的数据性的西方实验科学和科学理性严格区分开来。反映在传统武术训练思维中,情况也大致如此,然而,现代竞技体育的训练思维已与传统的训练思维发生了极大的变异。竞技武术既然要完成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接轨,其训练思维首先必须发生转变,以科学的训练思维方式指导武术训练实践,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才可望进一步提高。

2.2 积极引进现代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武术专项训练理论学习和建设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和反映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新型的体育交叉学科。近四十年来,随着训练实践的飞速发展,现代训练理论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许多新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已被充实到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内容体系之中。由于运动训练学研究反映的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规律,阐明的是训练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因而它对各专项运动的训练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作为武术训练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并将其及时引入到武术训练中,运用它去指导武术训练实践,提高武术训练的科学化成分。

现代竞技武术起步较晚,训练理论主要借鉴国外及其它项目的训练方法,虽然技术发展较快,但专项训练理论建设却相对落后。当今竞技武术训练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任务,是加强武术训练理论建设。在武术训练实践的基础上,以武术训练“特殊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总结武术专项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首先构建出武术专项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完善,从而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

2.3 加强武术训练与科研的合作,提高相关学科理论在武术训练体系中的运用能力

现代武术训练理论的完善,武术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广大武术训练工作者更要置身其中,加强武术训练实践与科研的合作,积极借鉴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多角度的揭示武术训练的客观规律,为武术训练监控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3 结语

竞技武术训练水平的提高有待逐步深化。在逐步深化改革中,训练理论建设不容忽视。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可说是残酷的竞技运动领域,竞技武术不可能置身事外,伴随着中国武术成功进军国际竞技体坛的步伐,“内要自强,外塑形象”,应是自始至终坚持的一条准则。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编写组.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1.

[4]张选惠,等.我国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5]刘同为,等.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

[6]洪浩.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走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0(1).

[7]李杰.竞技武术与奥运项目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8]刘海润.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的科学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7(5).

[9]宋相川,林孝平.1996-2005年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在武术训练科研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8(2).

浅析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准备活动 篇8

1.1 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的出台,使武术套路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赛从以往仅凭裁判员主观意志评分转变为参照量化标准评分,使武术运动员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能根据自身条件,合理、有效地选择、组合和连接动作,并加以强化训练,从而提高武术套路运动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武术套路运动竞赛的可比性、区别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更有效地提高了观赏性。“高”、“难”、“新”、“美”已成为现代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方向。

准备活动是各种体育课、训练课及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在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练习。在未做准备活动前,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以这种状态投入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如精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力量和速度等素质无法充分发挥,甚至会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头晕、恶心、呕吐乃至休克等),身体运动机能、运动成绩达不到正常水平等[1]。这种现象在延续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消除,这种延续现象叫惰性作用。准备活动目的在于人为地通过肌肉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特别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的惰性,从而缩短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使机体进入正式活动时发挥较大的工作效率。传统的武术套路运动因竞赛套路难度小、难度动作少,准备活动多是慢跑几圈或做游戏,接着开始压腿,然后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省略了一些看似简单、多余,但却十分重要的练习。新的竞赛规则要求竞赛套路难度加大、难度动作增多,传统的准备活动已不能满足难度动作对运动员肌肉、韧带、关节及机体机能的要求。因此,改善传统的武术套路训练、竞赛的准备活动势在必行。

2003、2004、2009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做了三次修改,不断完善,使以往的选材方法和训练方法等不能较好地适应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这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准备活动也应打破原有的习惯,科学地进行。下面就武术套路运动训练中准备活动的作用、原则、步骤、方法及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准备活动

体育的准备活动也称之为“热身运动”,它是一种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从而以良好的机体状态参加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必要手段[2]。准备活动是通过各种训练,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种器官的活动,克服各种技能活动的惰性[3],为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内容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2.2 准备活动的作用

(1)准备活动可增强武术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欲望。许多运动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夏、秋两季气温高,人容易感到困倦;冬、春两季气温低,人体肌肉粘滞性高,人不想动,对训练和比赛的兴致不大。但做完准备活动后,运动员的情绪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有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是因为准备活动可以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增加神经受体的灵敏性;可使肌肉粘滞性减弱,机械效率提高,从而为训练或比赛创造良好的精神状态。

(1)准备活动能克服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能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官的活动能力,提高运动员机能的集合水平,增强机体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3)准备活动可增强武术运动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水平。

(4)准备活动对血压的影响。准备活动对血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经过准备活动,收缩压会上升,舒张压适度下降,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因为在运动时为保证物质代谢供应的需要,人体的脉压会明显增大,使全身各器官能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血流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生理水平[4]。

(5)准备活动对动作协调性、肌肉控制力的影响。通过观察武术教学、训练和比赛后发现,经过准备活动后,运动员动作连贯,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训练、比赛效果均比未做准备活动的好;同时,难度动作的完成率、难度完成的稳定性也较未作准备活动的高许多。

(6)准备活动可使人体体温升高,从而减小肌肉、韧带的粘滞性(减少阻力),增加弹性,并促使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以减小关节的摩擦力,加大关节的灵活性。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体运动的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性等,从而预防肌肉、韧带和关节的损伤。

准备活动之所以能够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产生适应性,就在于准备活动能增强血液循环的速度,使肌肉收缩和放松的速度加快,使血红蛋白加快分解,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供应运动所需,加速新陈代谢。同时,预先活动、伸展肌肉可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抗疲劳程度,并使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缩短肌肉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维持武术运动员整个运动能力计划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以提高训练或比赛的水平。

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女子跳远决赛,美国名将乔伊娜为了适应环境、克服时差的影响,提前两个半小时就坐在草地上做拉伸运动,进行缓慢的碎步跑,用各种姿势进行着紧张训练。前苏联田径队教练问:“你为什么这么早?”乔伊娜认真地回答:“应该早点使自己振作起来,今天是决赛!”果然,乔伊娜最后以7.40米的优异成绩战胜了刚创造新世界纪录的前苏联选手及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夺得了金牌。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准备活动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 准备活动的原则

武术准备活动是技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技术训练的前提保证,应以完成整个武术套路训练的技术部分为目标,反映出训练的质量。准备活动的时间长短和负荷强度要适宜。由于每个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武术训练程度及应激水平不同,准备活动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准备活动要做15分钟左右,而且每次武术套路训练、比赛前都要做。

武术套路训练属肌肉活动复杂的运动项目,准备时间要长;训练程度越差的运动员,准备活动时间越长;年龄越大的运动员,准备活动的时间也要适当加长。武术套路训练的准备活动强度要适宜,以提高体温、增加呼吸量,身体各大肌肉群和韧带、关节得到适量的活动,感到灵活、舒适为原则,但绝不能引起机体疲劳,当然运动量太小也达不到目的。

总体说来,准备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节省体力。

(2)使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伸展。

(3)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幅度到大幅度。

(4)使用单个快速动作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投入工作,并打开神经传导通路。

(5)采用轻巧、放松的加速跑等练习使身体各器官同步协调工作,以适应武术套路极限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6)用意念的方法稳定情绪,重视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环节以争取训练的理想效果和比赛的胜利。

2.4 准备活动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国内运动员在做准备活动时,一般是从慢跑开始,而国外运动员大多是从伸展肌肉开始。我们武术套路运动应借鉴国外的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准备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肌肉拉伤。

2.4.1 伸展肌肉

伸展肌肉部位应按颈、上肢、躯干、下肢及脚踝的顺序做前后、左右及绕环等练习。这是看似简单、多余,但却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1)颈部肌肉的伸展:站立或跪立,低头、仰头、依次向左右转头、侧倒头,而后分别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绕环。

(2)上肢肌肉的伸展:两臂上举后振;两臂下垂后摆;两臂上举后两手交叉,两掌上翻向上伸展;单臂上举向异侧方向振动。

(3)躯干肌肉的伸展:体前屈或下蹲屈体团身;上体分别向左右侧屈;上体后仰;腰分别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绕环。

(4)下肢肌肉的伸展:跪撑在垫子上慢慢向后倒体,使大腿前群肌肉得到伸展;体前屈,但膝关节微屈向下压,使大腿后群肌肉得到伸展;在伸展小腿后群肌肉时,采用屈膝体前屈,一腿前伸、勾脚尖,重心放在后腿上的姿势,左右交替进行。

2.4.2 走

通过走一段距离,可使被牵拉肌肉的弹性得到恢复。走的时候先随意走,然后依次用脚后跟走、前脚掌走、脚外侧走及脚内侧走等。走的速度由慢到快。

2.4.3 慢跑

慢跑时场地不限,时间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慢跑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反之,在夏季或气温较高的时候慢跑的时间可以相对短一些。慢跑的速度要由慢到快,由前脚掌逐渐过渡到全脚掌。

2.4.4 伸展韧带

慢跑结束后就可以做拉长韧带的练习了,就是平常所说的压腿。通过伸展韧带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武术运动员受伤,而且还可以增加其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

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重点伸展肩、躯干、髋、膝及踝等部位的韧带。

(1)伸展肩关节韧带:由于上臂可以任意向前运动,而向后的运动幅度却受到限制,但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经常出现上臂向后的运动。因此,应适当拉长肩部的韧带,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幅度。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可采用扶墙压肩、两人体前屈相互振动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左右绕环、交叉绕环及振臂等练习。

(2)伸展躯干关节韧带:伸展躯干关节韧带也就是伸展脊椎前后、左右的韧带,可采用体前屈、跪撑后倒地、俯卧两头起、向后下腰、体侧屈及涮腰等练习。

(3)伸展髋关节韧带:伸展髋关节韧带直接影响到武术运动员腿部动作的幅度,可采用正压腿、后压腿、正踢腿、侧踢腿、前后踢腿、竖叉、横叉等练习来伸展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

(4)伸展膝关节韧带:伸展膝关节韧带主要是伸展其关节后面的韧带,以使大小腿在膝关节处能够充分伸展。可采用正面压腿来练习。压腿时应注意勾脚尖,这样能够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5)伸展踝关节韧带:由于武术套路难度的加大,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踝关节的韧带最容易受伤,因此要十分重视踝关节韧带的伸展。可采用脚内翻压、脚外翻压、脚后蹬压、绷脚尖压等练习。(下转第64页)(上接第58页)

2.4.5 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由相对较激烈的运动组成,目的是使运动员的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将要开始的武术专门性准备活动和主要训练做好准备,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加速跑等跑的专门性练习及击步跑等一般性的跳跃练习。

2.4.6 专门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的内容应与武术套路训练内容接近,其目的是为武术专项练习做好准备。主要是腿法、翻腰、步型、跳跃及跌扑滚翻等练习。

3 结论

综上所述,准备活动可以增强武术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克服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官的活动能力,提高武术运动员机能的集合水平,增强机体的工作效率,可增强武术运动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是提高与改善武术套路运动训练、比赛效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摘要:准备活动可以增强武术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加强心血管和呼吸器官的活动能力,提高武术运动员机能的集合水平,增强机体的工作效率;可增强武术运动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是提高与改善武术套路运动训练、比赛效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准备活动应打破原有的习惯,科学地进行。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准备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体育课的准备活动.2009年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卫生优秀论文.

[2]丛永柱,郑艳冰.浅谈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2009(107):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72.

武术套路训练 篇9

关键词: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变化,训练比赛

随着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健全竞赛机制, 提高武术评分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透明度, 进一步促进武术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同时, 也为了将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的武术顺利推进奥运会。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制定者, 结合奥运会竞赛规则的一般特点, 在2002年对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并于2003年出台了新规则。规则是武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 因此规则的变化必将对武术的训练和比赛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1996年和2003年的规则进行对比分析, 对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武术套路的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以及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为今后武术套路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 重点对1996年版和2003年版《武术套路竞技规则》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1996年、2003年版本的评分方法和标准、指定动作与难度的评定进行比较分析。

(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大量的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规则变化的反映的资料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和比赛的影响。

二、分析和讨论

1、新旧《武术套路竞技规则》的变化及对比分析

(1) 新旧《武术套路竞技规则》的评分变化及对比分析

武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 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日渐扩大, 为了将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的武术顺利推进奥运会, 武术竞赛规则必将向国际竞技规则靠拢, 符合于国际竞技的竞赛规律。即向“高、难、美、新”的竞技方向发展, 提高武术套路的竞技性、观赏性。因此, 2003年新规则中的评分标准在1996年规则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动作质量分值由1996年规则的6.8分减少为2003年规则的5分, 而难度分值由1996年规则的0.2分增至为2003年规则的2分, 由原来的2%变为20%, 由此可见新规则更符合竞技市场的竞赛规律, 更能引导武术向“高、难、美、新”的竞技性方向发展, 体现武术的可观赏性;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潜能, 有利于武术动作的丰富和创新。

(2) 新旧规则中评分裁判员的变化及分析

评分裁判员由1996年的两组变为2003年的ABC3组, 评判动作质量的裁判员3名 (A组) , 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名 (B组) , 评判难度的裁判员3名 (C组) 。这样的细致分工使裁判员评分更加准确、客观, 从而减少了主观上的不利因素, 对比赛的公正、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2、新旧规则对武术套路内容和运动员发挥空间上的比较和分析

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设定了指定动作, 对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等限定内容和指定动作有严格的规范性, 基本动作组合排列位置上也有一定的限制, 造成套路形式模式化严重, 个人风格等特点不突出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员的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武术的发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武术训练和比赛的影响。

3、规则的变化对武术套路比赛的影响

(1) 忽视基本动作, 造成全套动作质量下降

竞技武术套路属于技能表现类难美性项目, 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一伸手、一投足都要表现出武术套路优美的形象和神韵。然而, 在新规则“难度动作”高分、高值的影响下, 特别是新规则在对“难度动作”分值进行量化以后, 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获取高分, 片面注重动作难度、连接难度以及抛接难度动作的完成, 而忽视了基本动作的动作质量。从2005年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的情况来看, 许多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动作难度的完成, 而忽视基本动作质量的现象。例如, 许多运动员作劈叉时后腿弯曲;前扫腿离地、弯曲;平衡动作支撑腿弯曲以及弓步过小等低级错误, 而造成全套动作质量的下降。

(2) 只注重动作的完成, 忽视动作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

新规则在修改和制定过程中突出了难度动作的分值地位。我们通过比较1996年和2003年规则中的分值分配与比例可以看出, 2003年新规则中, 动作难度分值大幅度增加, 所占百分比从1996年的2%增加到20%, 而动作规格和动作质量分值则从1996年的68%下降到50%。新规则的这些变化对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产生了一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致使许多动员片面地认为, 只要完成难度动作就可获取高分, 动作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不是得分的关键。从2002年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和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女赛区情况来看, 运动员在进行套路演练时, 许多运动员为了完成难度动作停顿3秒以上, 然后跑很多步后再做难度动作, 与自由体操中的助跑无异, 还有许多套路运动员在进行演练时, 身体失去平衡、器械落地、跳起后落地不稳等现象时有发生, 而动作步型数量以及器械方法的质量则相对降低, 这与新规则对动作规格及演练水平分值的降低存在一定的关系。应该值得强调的是, 新规则减少了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的评分力度, 决不等于说明运动员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可以忽视动作技术规格, 如果运动员仅仅为了完成动作, 一味追求“体操式”武术, 这决不是武术新规则所要追求的, 也决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三、结语

针对新规则的要求, 今后如何科学安排好我们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是当前摆在教练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 要掌握和运用好规则, 选准人才, 加强训练力度, 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和规则要求, 多渠道、多方法、多手段灵活运用, 安排好训练计划, 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一个新的规则出台, 总是难免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是只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加以完善, 去伪存真, 便是一个好的规则,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武术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努力, 提出宝贵的建议, 使我们的规则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武术套路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表象训练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应用 篇10

1 表象训练法的理论基础

表演训练法是体育教学训练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主要就是指,训练者在大脑中有意识地利用表象来对各种动作进行呈现,从而在临场时激发出各种运动感觉。表象训练对建立和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动作的记忆及熟练程度。表象训练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及语言暗示下,让学生自己主动根据规范动作来进行反复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动作表象,以实现提升学生动作训练质量的目的。从运动学的理论上看,表象教学法是现代运用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学生动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脑对动作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其感知系统,对各种动作信息进行吸收、整理、校正及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链。运动表象正是运用了这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人体的中枢系统来实现对各种动作的熟练掌握。因此,学生大脑中的动作表象越清晰,其运动能力就越强,动作技能提高的也就越快。

2 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

2 . 1 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要领方面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套路动作要领,对动作的方向、路线进行认知的初级阶段。应用表象训练时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比较狭窄的动作认知能力,避免学生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肌肉紧张,进行导致动作慌乱或者呆板不协调。动作表象训练可以让学生及时察觉自身动作的实际状态, 从而发现错误并纠正不足, 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在学习一个新动作之前,教师需要先进行完整而标准的示范,从而形成一个生动而完整的视觉表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动作要领进行体会和理解。最后学生在进行模仿训练时,可进行短暂的外在表象训练,这样既可将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水平调整到最佳,也可以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整个动作过程上。比如在进行弓步冲拳动作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示范标准动作,然后让学生分析动作的正确运用方法,从而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视觉表象。这样一来弓步冲拳的视觉表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学生运用这种表象来对弓步冲拳动作进行模仿和训练,从而为武术套路技术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基础。

2 . 2 在学生提升动作准确性方面的应用

在经过一段训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动作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动作表象。学生在经过对动作的初步认知,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一些局部动作会逐渐掌握,对多余的动作也会一点点的纠正,其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姿势也就更加标准。刚开始时学生的动作可能结合的不够紧密,动作存在不正确、不标准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对动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利用正确的运动知觉来控制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和体会动作,并对错误动作进行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连续动作形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动作准确性就会慢慢提升,技术结构也会日渐完善,并逐渐形成一套标准动作的协同表象。

2 . 3 在学生完成动作连贯性方面的应用

在动作之间的连贯过渡时,容易出现短暂的停顿或不连续问题。这是由于学生在这一时期,注意力分配能力较差,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个动作,这就必然会导致动作连贯性差,甚至停顿问题的出现。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对动作节奏进行判断,动作神经对动作起来主要的调制作用。学生的主要训练目的, 就是对动作节奏进行体会, 并注意动作的表象过程,从而逐渐提升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肢体的协调配合能力。另外还要注重在速度、耐力、动作规格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大脑中会交替出现兴奋或抑制的过程,动作表象会更加清晰,动作技术也做得更加精确。

2 . 4 在学生巩固和提高武术技能方面的应用

在学生的武术套路动作达到平稳连续时,对动作的巩固和提高就非常必要了。在学生对新技术还没有充分巩固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在动作准确性表象的参与下,才能顺利的完成动技术动作。在经过反复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并巩固后,其动作技能就会越来越潜意识化,意识在学生完成武术套路过程中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此时学生的注意范围会逐渐扩大,肌肉的动作表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一阶段,良好的运用表象训练,可以有效的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武术动作技能,并能够对局部动作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动作方式和节奏。此阶段采用模范式或回顾式表象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强,武术技术的运用也更加灵活。

3 应用表象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 . 1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武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套路的表象训练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掌握,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基本体能、肢体协调能力以及武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如果教学时发现存在一些基本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表象训练,在强度和要求方面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方可保证学生表象训练的有效性。

3 . 2 提高学生对表象训练的认识

武术教师在运用表象训练法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表象训练有个系统的认识。教师应该对表象训练的基本理论、动作方法及实效性进行全面的叙述,这样学生就会对表象训练的机理、方式及流程进行正确认识,从而能够积极的协调教师去正确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表象训练法的应用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 . 3 选择合适的表象训练时机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表象训练法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加以实施。比如:先讲解、后示范、再表象训练等。整个表象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及训练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全面了解和领悟之后,便可恰当的选择时机进行表象训练。在进行动作复习时,教师可以对表象训练的操作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表象训练进行不断的重复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巩固程度。

4 结论

武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由于武术运动变化多样,套路复杂,对学习者的记忆力和动作领悟力会提出较大的要求。表象训练法在武术套路教学的应用不但能提升学生对动作的熟练程度,还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记忆,使武术教学训练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姚建丰.表象训练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105-106.

[2]郭纯,郭建平.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传统体育,2012,2(7):80-81.

武术套路训练 篇11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武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武术运动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体育大赛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而且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为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而对武术训练的各个方面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其中,作为取得优异武术运动成绩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的力量练习,成为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套路 下肢力量训练

一、中国传统套路中的“核心力量”

通过对古今两种运动模式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武术功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都是将脐下(腰椎)臀(骨盆)胯(髋)关节周围区域作为核心区域,这一点没有争议。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功法还将肩关节区域也定为核心区域。它同样具备的是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的特征,也可成为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区域。

二、下肢力量训练

“下肢力量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和关键,由武术运动技术的特殊性而决定的特殊力量,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地分析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所必须的下肢力量,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是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根本措施。根据训练需要,运用测力台测试运动员负重半蹲快速上起力量,确定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强度,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行阶段性测评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有最大力量,是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对力量的要求武术套路对力量的总体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腰腹力和上、下肢及全身的爆发力[3]。但是,由于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下肢力量随之要有特殊的要求。核心力量训练理论运用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是切实可行有效的,核心力量对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基本功、专项力量水平、完成高难动作的成功率及整体竞技水平有着极强作用。核心力量水平的提高对武术套路运动员上下肢体协同做功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的传导能力(控制力)及保持运动员运动中的身体姿态、协调性、灵敏度等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一)利用核心训练方法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强有力地核心肌群能够保持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大大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如:背痛、腰腹扭伤、骨盆倾斜等等,这些损伤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同时,核心力量还有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把握身体重心,使脚在落地时的支点与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从而减少了运动员在下地支撑时的受伤几率。如:体操、跳水或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翻转动作后,在落地瞬间能靠核心力量来调整身体重心的位置,加大了成功完成动作的把握。一方面可以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减小关节的负荷,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二)利用核心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成绩

虽然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应用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核心力量训练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队,甚至部分省队中。如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能教练李春雷目前负责国家羽毛球队的核心力量训练;香港著名体能训练专家陈方灿博士负责国家速滑队和体操队的核心力量训练;德国的体能训练专家汉斯负责国家赛艇队、激流回旋队及江苏赛艇队的核心力量训练等等。我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总结经验时,几乎所有的队伍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国家体育总局指派一批体能训练专家,要求他们围绕核心力量训练尽快写出一部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且属于中国的体育著作。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会广泛应用于国家队和省队中,在地市、县级等各级各类运动队训练中也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四、核心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核心力量训练的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轻负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核心部位主要是人体肌肉力量的薄弱环节,參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位于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这些肌肉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重量。其次,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任务是为上下肢的传递和衔接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神经对多块肌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作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手段应突出协调、平衡以及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快速和精确地转换为主,不负重和轻负重的训练时完成这种类型训练任务的必要手段[4]。

五、总结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提高运动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提高运动员空中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提高对四肢的支配能力并能够有效地预防伤病,有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成绩的提高。实验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降低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凤霞.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腿部力量最佳训练手段的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 郝晓光,刘定一.中国传统武术功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9.

[3]王安军,田春鹃.浅析核心力量运动员对运动员的特殊意义[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2.

武术套路训练 篇12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拳种繁多,而且不同的套路、不同的拳种各有其独特的演练风格,所以我们不可能找出演练风格特点一样的拳种,尽管许多拳种中都含有相同的动作,但不同的拳种其演练要求、劲力、眼法及节奏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与普及,少儿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近几年举行的武术比赛来看,少儿的初级套路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少儿武术这项工程依然负重致远。

特别是少儿武术训练,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从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掌握不好少儿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以及少儿武术基本功法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各年龄段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敏感期训练内容的合理搭配,长远规划,制约了少儿武术的训练,通过少儿武术训练实践,改进和充实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在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结合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不断加强少儿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动机、培养少儿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

2 少儿的生理特点

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

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为主,少讲解,多示范,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

3 强化动作规格,提高动作外在表现力

武术套路讲动作规格。武术的动作规格是指完成某一武术动作时,人体各部位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应遵循的动作标准[1]。那么,在提高少儿武术规格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规格:静式与动态。

3.1 静式之规格

静式之规格指的是在练习某个套路动作时,在达到动作定势的标准要求下,身体各部位综合表现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比如少儿在学习弓步顶肘时,首先从下肢动作的角度来看,弓步的“型”便要体现出来,“前腿弓,后腿绷,大腿接近水平,脚踏实。”其次是上肢的动作,上体微前倾,手臂中大臂与小臂的夹角要适中,且顶肘的高度与肩平,方向和弓步的方向一致,然后目视顶肘方向。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弓步顶肘的静式规格便会大大提高。

在少儿刚刚开始学习某个武术动作时,因为其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所以做出来的动作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稳定性不强。

因此,在练习动作的静式规格时,可以通过静止的方式进行练习,将动作的结束姿态做正确后,静止不动,静下心体会身体各部位的感觉,通过反复练习,由量变形成质变,建立动力定型,从而提高静式的规格。

3.2 动态之规格

动态之规格,也可称之为路线之规格,是将动作的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线明确的反映出来的过程。譬如少儿在练习弹腿冲拳时,静式规格掌握以后,便着重动态的规格:

第一,看上肢冲拳的路线:“拳经腰间向前冲出”;

第二,下肢弹腿路线:“先屈膝,再弹小腿”。

这样,单从动作的路线上来讲,便能初步掌握其动作的路线规格。这个动作属于武术中平衡动作,在练习时,可以采用辅助练习方法,例如手扶勒木进行练习,可以在自己重心稳定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动作的路线,慢慢达到独立完成动作的目的。

根据少儿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在学习武术动作时表现出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作为武术教练员,在第一步教授动作时,这两种规格都应引起重视,因为标准的动态规格是静式规格中成“型”的前提,而正确的静式规格又是动态规格中路线的展现,同时也要注重强调规格的教学方法,从而为提高动作质感打好基础。

4 明确劲力,力求提升动作的协调性

从词组的意思上来分析劲是力,劲力也是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4.1 强调发劲之路线

在第一步中,我们强调了动态规格,及动作路线,其路线是还未完全未注入武术中的力道的路线,而这一步将慢慢把这股力道融入到动作路线之中。武术中的劲力路线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路线。这是一种顺达的劲力。

在教授初级长拳中的弓步冲拳时,蹬地、拧腰、顺肩、发力、节节贯穿的用力,然形于手指。动作浑厚,有力。这一连串动作都是讲究的劲力是“力要顺达”,且要对我们自身“三节”和“六合”加以协调运用,才能达到力顺的目的。有拳诀云:“一技动而百技动,则四梢齐,劲力无有不出矣”。此拳诀讲的就是在用力顺序上要协调完成,从而达到动作的真正标准。

对于少儿学会动作后,基本的“成型”,接着就要强调用劲的顺序,让他们慢慢养成正确发力的习惯,若练习的动作都没有力度,就像老虎没有了骨头一样,松软无力,那么极有可能失去拳法本身的质感。

但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又要慎用,不宜进行超重训练。随着年龄增加,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

4.2 了解巧劲之来源

武术中的劲力可以说是“巧劲”,是一种技巧之力的表现。重巧,且通过劲力来表现。所以,将巧劲掌握好,便是对武术动作的升华。其来源有以下两点:

巧劲来源的之一便是人体的协调性。协调性是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有机配合,从而表现为在发劲过程中的劲力通畅与顺达。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上面提到的劲力的路线。

对于少儿来讲,武术中的协调性练习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在练习这一阶段,要除去多余且错误的动作,使上下肢动作达到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出劲力之巧,让动作中的劲力展现更加畅达。巧劲来源之二处理好“刚劲”与“柔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这是刚柔之间的关系。

从少儿这一角度出发,可能起初很难理解何为刚,何为柔,但这两者在套路中又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讲解时,把刚就讲解为一般的用力,但掌握其顺序;柔就称之为慢而不停地用力动作过程。再加上讲解过程中随时观看录像,这样,便于少儿理解,且要注重其运用的时机,刚柔配合表现出一种和谐之力。

4.3 强化主观表现的意识,充分显示精神力量

武术运动中的力度,注重形体动作的表现,但还要通过非形体“精”“气”、“神”、“意”、“势”等因素来加以渲染强化。现代武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虽然步丧失了技击格斗的实战功能,但是武术特有的战斗精神没有发生改变,武术运动的这种本质特征根据动作套路的设计也着重突出。

所以,要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首先要培运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意识,并引导和启发他们在做动作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此时对于少儿来说难度不大,他们现在学东西快、记忆力强、争强好胜心也强,所以督促他们多观看录像,练习过程中在加上老师的引导,战斗精神和意识很容易培养。

4.4 掌握发力的关键时机,明确动作的技术要领

通过瞬间协同发力来增强动作的力度表现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力度表现,是通过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强弱对比来实现的。如果一味强调用力,时刻不敢放松,必定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缺乏美感。

只有掌握了动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找准用力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力,才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实现动作的力度感表现。比如单亮掌这个动作,完成得好会显得刚健有力。如果把上述三个动作分解开来看,我们在分别做抬臂、抖腕和转头动作时,每个动作本身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

由此可见,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动作技巧和用力方法的配合,才是武术动作力度表现的关键。这对于少儿学习武术来讲,领会这一步可能难度较大,但“拳练千遍,身法自现”只有通过练习使他们慢慢去用身体体会这样的劲力,养成会用这种劲力的习惯,也促使他们养成想练结合的练习习惯。

4.5 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

对发力结构复杂、涉及部位较多的动作,要细致地分解,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从而达到增强力度感的目的。比如做开步冲拳动作时,应遵循“其根在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顺序。如果为了使冲拳动作显得有力,强行在肩、肘部位使劲,则必然造成动作的僵硬,同样达不到表现力度的目的。

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应适当注意强化典型动作的训练,减少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的负面影响,在动作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力度。这点少儿领会起来很难,所以平常多看比赛视频,多想、多思考里面的内涵,再加上练习时教练的指引与示范,定能养成使用这种劲力的习惯。

5 处理好节奏,提升套路动作的审美效果

节奏,指的是一种对演练武术动作中时间变化、动静、快慢的处理技巧。节奏在武术中产生的便是“韵”,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因此,处理好武术动作的节奏是将动作技术艺术的表现,让武术动作更加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5.1 注重节奏之呼应

节奏的呼应,让武术动作具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武术的动作有了呼应,演练出来就呈现除了一副活生生的,流动的且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优美画面。

譬如,长拳中“动如涛”与“静如岳”的呼应;对于少儿,套路中所讲的“动”,便是速度要“快”,在他们这一阶段,提炼他们的速度性技巧是关键,要运用好他们的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这一特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动作的数量,加快速度,但不是盲目的加快,要遵循上面的规格,劲力的路线以及眼法;而“静”是将动作慢化的表现,但不是无力的慢练,要显得柔和轻灵且不能停顿。

因此,在节奏呼应这一方面,要利用小组合,多次数,重反复的练习方法,武术动作之间的呼应有效地展示出来。

5.2 突出节奏之融合

节奏有了上述的呼应,接下来便是融合。因为所演练的武术动作要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套路,是完整的。中间若脱节,便不能很好将武术的“韵”体现出来。对于少儿训练时,要把“轻重强弱”的力量节奏,“续顿缓急”的时间节奏以及“开合起伏”的空间节奏,三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三者的训练,要在各个击破的同时又要相互转换与融合,才能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和协调的稳定感。

处理好了节奏,不但能使演练套路具有艺术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享受;更能使体能得到有效地锻炼,一连串的加速动作后再接舒缓动作,这样有利于对少儿体力的有效调节和恢复,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能。作为第四步的节奏,虽然是重中之重,但它与第一步的规格却密不可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规格高的动作才能将节奏的感觉有效地展现。

5.3 巧妙处理动作组合的节奏变化

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总是由几个“单个动作”连接组成一个“动作组合”,再由几个组合连接组成一“段”,几个“段”的连接加上“起势”、“收势”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套路武术。

由此可见,套路的动作节奏训练主要包括单个动作的节奏训练、组合动作的节奏训练、分段动作的节奏训练和整套动作的节奏训练。

整个武术套路的动作节奏包含着各个局部变化的节奏,其关系是单个动作的节奏构成动作组合的节奏,动作组合的节奏组成了整个套路的节奏,因此,少儿在武术训练中,要掌握整套的节奏必须把握住单个动作的节奏变化。这就必须要求他们在日常中多观看录像,多练习,多想多思考加上亲身体会,一定可以把握住节奏。

6 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从生理角度谈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它们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若把一个武术套路比作一座房子,那么,规格便是坚实的框架与地基,劲力就是砌房的砖块,节奏便是室内的设计,而少儿的生理特点这就是整个房子的内在所属。因此,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在进行一项美的展现工程。再者,少儿学好武术的关键因素是他们习武的积极性,这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认真地培养少儿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地、适当地运用少儿的竞争心理;并注意克服少儿在学练武术时的依赖心理,才能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促进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当然,武术对于少儿来说更多的是养成一种习惯,一种对武术动作练习的习惯,巩固规格,强化劲力,突出节奏,从而体现出武术动作的质感。并注重“由外导内”,启发他们对武术动作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文化科技的发展,儿童武术教育将成为继承、发扬、传播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在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实践中必须结合少儿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在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中主要通过规格、劲力、节奏三步进行,从而提高少儿在武术套路动作演练中的竞技能力水平,促进少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人工生态技术下一篇:电力物资质量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