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优势传播(共12篇)
互联网的优势传播 篇1
一、微信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微信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快速发展, 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人们日常沟通与分享信息的主要通讯方式。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发起的, 以发送文字、照片、视频为主的即时通讯聊天软件,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快速发送文字、照片和视频等等, 这一独特的用户体验功能使其得到快速普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 微信的语音传播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即时通讯功能, 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聊天软件。
二、微信的传播特点分析
微信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并辅之以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种人际传播的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实名制等特征, 传播范围则主要局限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好友中, 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传播圈。除了人际传播之外, 微信传播还包含了一对多的大众传播, 但是微信传播中的大众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其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等大众传播形式, 而仅仅是通过公众平台或者朋友圈来实现小范围的大众传播。虽然微信的传播机制使其得到了快速普及发展, 但是这种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也将会成为限制微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微信的传播渠道来分析, 微信的传播主要是以手机终端为基础, 但是也秉持了网络PC客户端的优势, 其移动性更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移动社交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移动终端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传播特征, 使得移动用户可以更加及时地接收和发送信息, 并逐渐形成了使用移动即使传播信息的习惯。微信以智能手机作为使用终端和传播渠道, 适应了手机终端的所有特性, 借助微信软件中的“摇一摇”“查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等, 手机用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些功能的开发也是对手机终端优势的最大开发利用。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的传播优势分析
1. 依托腾讯平台扩展用户群
作为腾讯开发的产品之一, 微信的成功推广还得益于腾讯旗下的QQ等产品。在中国的即时通讯工具中, 手机QQ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 而微信与QQ、QQ音乐等都有着联系, 用户可以在登录微信之后, 从QQ好友里面添加好友, 而且还可以接收QQ上发送的离线信息, 除此之外, 微信还与手机通讯录进行无缝连接, 人们可以直接添加自己手机通讯录中的好友, 或者邀请其开通微信。这种传播优势使得微信的用户群得以不断扩展, 并且都是从用户相对熟悉的人群延伸, 使得熟人社交圈更加亲密, 微信的发展也越来越普遍。
2. 创新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
用户借助微信进行沟通交流时, 不仅可以借助文字进行交流, 而且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 语音交流的特点使其为用户聊天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 更加省力, 减少了由于单单依靠文字聊天可能引起的各种歧义。此外, 随着微信软件的不断升级发展, 用户已经可以在一些智能手机上直接进行视频通话, 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 更好的自我表达。在人际传播中这一传播软件的优势在于传播者可以借助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可以让传播双方都能够更好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 充分表达自我, 最终提高人际传播的有效性。
3. 微信平台的精准营销传播
微信平台所涉及的朋友圈、微信公共账号等使其成为了一个较好的分享平台, 由于朋友圈中所涉及的大都是熟人, 所以信息的分享十分稳固, 而且对朋友圈中的个别设置, 可以让用户屏蔽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状态, 避免自己接收各类垃圾信息。与此同时, 微信公共平台有利于用户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 微信公众号面向媒体、政府、企业等推出合作推广业务, 将品牌推广给更多的微信用户, 以减少宣传成本,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4. 微信功能的人性化发展
相比其他聊天工具,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在服务客户方面更加人性化, 为用户提供了尽可能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平台。微信用户一方面可以借助QQ好友名单, 添加自己的好友到微信群, 而且可以借助手机通讯录寻找自己的熟人, 减少了用户自己去标注搜集的诸多麻烦;另一方面, 微信软件中“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 可以帮助用户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这一功能寻找千米以内的陌生人, 方便人们结识自己身边的朋友。这一添加好友的功能使得微信的使用量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之后, 微信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大, 诸如摇一摇、漂流瓶等都是适用于远距离交友的功能, 使虚拟网络社交圈不断向社会现实生活延伸。
参考文献
[1]李国琼.微信已成马化腾甜蜜的负担[J].IT时代周刊.2013 (02)
[2]辛文娟.以微信的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微信在重庆大学生中使用及推广的调查分析[J].青年记者.2013 (17)
[3]尚文捷.微信跨界:能否革运营商的命?[J].中国品牌.2013 (07)
[4]周佳, 董沙沙, 申瑛琦.基于SWOT分析法的移动即时通讯发展研究——以微信为例[J].商.2013 (09)
互联网的优势传播 篇2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个人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因为它在人际传播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
1.短信传播的特点
双向传播,反馈性、互动性强。手机是随身携带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短信的接收越来越快捷,这样就保证了传播的及时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接近于面对面传播。除了一些有意不予回复的情况外,一般短信的回复率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短信传播可以更直接,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传播的高质高效。
渠道多,方法灵活。手机短信传播信息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信息,但除了文字,短信还可以传输声音、图片、图像、照片、数字、指示性符号等信息,从而构成丰富的文符交融成趣的视觉和意义景观。
保密性强。手机及手机号码是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私人性特点,追求封闭性。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常常期待交流环境有较高的安全性,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但限于种种因素,人们仍经常担心被偷听、偷看。手机携带方便,短信文字、图像等静态符号的传输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比面对面、电话、电脑等的传播更具私密性。非制度化传播,感情色彩浓,随意性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次调查显示:在短信使用中,节日问候占57.9%,日常联系占50.1%,沟通交流占37.3%,享受娱乐占22.2%。(2)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手机短信主要使用于人际之间的日常信息感情交流,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随意性强。
除了这些和人际传播特点相契合的特征外,手机短信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
例如,手机的记录功能让它比面对面和电话传播的保存性好;因为是无线移动,手机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进行交流,无聊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收发短信消磨时间;短信一条0.1~0.2元无长短途之分的收费标准使其显得实惠,特别是在一些不太紧急的、需要时间做出答复的交流中更是经济、方便;充足的回复时间,为传播者谨慎而确切的编辑、修改提供了可能,减缓了面对面、电话传播中不稳定的情绪因素,使交往更为理性;手机短信超越空间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受双方由于阶级层次、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更有利于真实全面地自我表达。
2.手机短信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几千年的历史沿革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特征:内倾性、封闭性、和谐性、中和性。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特征仍在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和美国人的爽朗直率不同,中国人的性格多倾向于含蓄、拘谨、理智、不张扬。在人际交往中,不习惯于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说话时十分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得体,爱面子,喜欢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中又有幽默、诙谐、乐观、开朗的一面,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这些性格是通过一种相对“中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婉而多讽”,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在自我表达时的节制、理性和深沉。
利用短信进行人际传播、人际交往是符合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首先传播者在编写短信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选择恰当得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不用担心现场交流的意外导致仓促或不妥当的回答;其次,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在一些请求可能被拒绝的情况下,不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传者,都可以保全“面子”和避免尴尬,也可以让彼此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再者,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之间幽默诙谐的调侃提供了一种比面对面传播更适当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往往用书信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当以情见长的书信日渐衰落的时候,手机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书信传情达意的功能。人们说“短信情长”,细腻的文字、优美的图片,使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二、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传播的一种必备工具和流行时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交流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既要肯定手机短信备受欢迎的合理性,也要充分认识它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显示出的矛盾性和负面性。
1.以文字为主的符号传播使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传统的人际传播主要靠面对面、书信或者电话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靠语言,还有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例如人们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可以辅助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电话里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说话者的声调、音量、节奏等表达语言之外的信息,即使是书信,人们也能通过字迹、字体、笔画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素养。所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助于使语言表达更接近传播者的本意,使受传者更好地理解传播者的意思。而手机短信是依靠文字为主的传播,虽然现在手机短信可以传输图片照片图像铃声等,但这些符号的传输要受到手机功能及技术层面的限制,也就是说,手机短信还是以文字为其主要的传播载体的。
文字是一种纯粹的体外化媒介系统,是符号的符号,传达性和反馈性较差。没有了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传受双方受“选择性定律”的约束较大。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存储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3)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一条短信的内容是“我很忙”,如果把这句话说出来,它可能是歉意的,可能是不耐烦的,可能是冷漠的推辞借口;把这句话用手写出来,看者可以从字迹的潦草、笔画的轻重与否来对书写者的意思做出不同的理解;面对面的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说话者是否在忙,或者从其说话的表情语气中判断出真假。可是不同的人看到这条短信,除了这三个字外,看不到其他文字符号以外的信息,看信息者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测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是等会儿再说?还是不想再聊了?这种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的,容易造成误解,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传播是为了让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得到表达、让对方清楚,但手机短信由此造成的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造成了故意的理解偏差或无意的多重意义。
2.复制技术导致手机短信内容同质化和情感低浓度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工具的高度发展引起人的异化,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忙碌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人们渴望变化和刺激,也渴望情感上的交流,手机短信作为一种轻松、随意、快捷的沟通方式,既给人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给人们带来许多乐趣和安慰。风趣幽默的、调侃的、富有哲理的、讽刺的„„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使得手机短信成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速食文化。
可是当一个人不断收到相同内容的信息时,相信谁也不会再觉得有趣了。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很多人会收到来自不同人的同样的信息,有的甚至会一下子收到十几条一样的短信,在这种情况下,短信中所含的感情成分还有多大?手机使用者常常追求“个性”,却不知“个性”的复制不但抹杀了个人的个性,也使个人的感情在传送过程中降低了浓度,从而给人际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
3.传播情境的交叉重叠使现实中的面对面交往受到干扰
在一本杂志上曾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每个人都在低头收发短信,发出会心的微笑,家人之间却并不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景并不少见,在办公室里、教室里等一些公共场合,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人们或者是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或者是边和眼前的人说话边用短信和不在眼前的人聊天。短信的短小轻便灵活使得它“无孔不入”,容易造成不同传播情境的交叉或重叠。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手机使人们实现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对于异地传播的人们来说,它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许多人越来越习惯于单纯的依靠某种媒介如声音、文字来与人交流,逃避现实中的面对面传播,逐渐形成人际传播中的“媒介依存症”。人们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越来越多,但是却也越来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内心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并不会得到缓解,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孤独感。
4.身体的缺位降低了传播者的责任感,为谎言提供了方便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传播,由于传受双方是看不见彼此的,交流行为丧失了面对面的现场感。身体的缺位让有些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像面对面传播那样负责任,因为有对方无从验证的心理,说谎、欺骗在一些人看来变得很正常。电影《
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开心农场”为例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①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利用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媒体获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产品之一,也为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讨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话题。
“开心农场”属于休闲娱乐类网络游戏的一种。2008年11月,“开心农场”首先在人人网上线,当年年底,用户数即飙升到10万。2009年元旦前后则突破了100万。开心农场的所有者——五分钟有限公司创始人郜韶飞曾介绍,“开心农场”的活跃玩家达到了1600万,是当红游戏《魔兽世界》的3倍。截至2009年6月,开心网用户已迅速发展到3000万,页面浏览量达7亿。而在2008年3月该网站起步时,只有300名种子用户。据艾瑞咨询提供的一份《2009年8月交友社区网站行业数据》显示,当月开心网、人人网和千橡开心网的有效浏览时间环比增幅都在10%左右,三者合计占交友社区和网站总有效浏览时间的91.7%,比7月略有上升。有业内人士评价,正是凭借“开心农场”、“抢车位”等网页小游戏,开心网、人人网等国内多家SNS网站才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②
开心网上的开心农场其实是对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同名网页小游戏的模仿创新,在强调美国版开心农场互动性、参与性特征的基础上,添加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许多元素,同类游戏在台湾也很盛行。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虚拟场景的游戏,像明朝、大富豪、西游、三国、抗战等等,轻松、好玩的不在少数,需要团队合作、努力的也颇有几个,但其影响力都不及开心农场。为什么开心农场能有这样广泛的受众群体,除了与网络结合的简单形式、可迅速增加影响力的“病毒式营销”外,起积极作用的应该还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游戏内容设计关注到了“潜意识”的满足
“潜意识”在精神分析中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是心理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③“开心农场”里不仅有耕种与收获,还有偷菜和放虫,后两者本是破坏行为,要受到社会的惩罚或鄙视,然而,在虚拟的世界中,偷菜、放虫却成了乐趣。在“好友”圈中,你偷我,我偷你,你悄悄干,我静静搞,大家都来偷或破坏,也都可能被偷或被破坏,“偷或破坏”成了一种普遍行为,而且不会受到直接、严厉的惩罚。大家一起来进行种种现实中不被张扬、内心却十分渴望的行为,这自然是“对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性是人的本能,在《文明及其不满》中他说:“人类不是那种渴望被爱与受攻击时至多能保护自己的温和动物。相反,人类是具有强大侵犯性天赋本能的动物。结果,人类视邻居不仅是潜在的对手或性欲目标,而且从侵犯他人那里满足私欲,在工作中进行剥削,不加补偿,强行发泄性欲,不争得对方同意,强夺财物,欺辱蹂躏„„人对人就像是狼对狼”,“文明采用两种方式来争取对个人侵犯欲望的支配控制:(1)将其削弱消除;(2)建立一种内在机制加以监视”。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我们不得不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有时候心灵受到创伤,无法感受到幸福”。为了避免这种惨痛的结局,弗洛伊德提出可以凭借幽默掩饰某些侵犯行为来从中取乐,进而逃避犯罪感。④开心农场里的“偷菜”、“放虫”,对于玩家的心理而言,起的也是类似作用。
二、游戏内容具有交往性
2010年3月25日,在开心网开心农场的登陆首页上可以看到如下介绍:“开心农场真正吸引玩家的是它的好友系统,你可以在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邀请你的同学、家人、朋友和同事一起玩农场游戏,你可以光顾其他好友的农场摘得果实,给他们的农场放虫子或者施肥除草。和真实的朋友玩游戏,当然更开心”,“目前人人网开心农场(校内开心农场)和开心网开心农场的用户数量总数已经超过6200万,每日活跃用户超过600万,在这里你不用发愁找不到好友和你一起玩”。以上文字充分说明了开心农场所具有的“交往性质”,而追究开心农场的发生和发展,也都与交友网站或网络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交友网站较2007年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目前使用率达到19.3%,这其中无需下载客户端、操作方便的网页游戏功不可没。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在扩展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朋友、亲人之间的距离日渐疏远,以往很容易实现的面对面攀谈和小型聚会变成了稀缺资源。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交往尤其是与亲人、朋友等熟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其重要性如同水对于鱼。新技术的出现只能改变交往的形式,却不能将其彻底清除出现实的生活,换句话说,互联网的出现不过是使社会交往对人的重要性以另一种方式凸显了出来。消弭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的互联网技术,再加上简短的游戏过程和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网络上虚拟的开心农场业已成为社会交往的真实空间——好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无疑是在提醒对方“还有某某人在关注他”,而无伤大雅的“偷窃和破坏”更有利于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三、游戏内容体现了对农耕文明的依恋
现实中的农业绝非主流经济学所定位的那样,是一个“生计产业”,而是内涵广泛、极具综合性的产业部门,“经济价值并不是农业的唯一的价值,甚至不是其最为主要的价值。农业除社会经济价值外,还包括社会生态的和生活的价值。农业所担负的一些基本职能包括促进和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功能、复原被异化的人性的功能、进行教育的功能、提高和增进生活福利的功能等等都是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在他们的眼里,农业生产蕴含着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真谛,农业社会是一种“生命循环的世界”,通过这种循环性,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永恒,体会到生命的韵律,进而形成对自然的敬畏,养成谦虚的精神;农业生产是在与自然的协调互动中进行的,这种互动可以使人从自然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体味生存的快乐与艰辛,学会互助、宽容和自立。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从城市化率的角度看,自1992年以后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9%,为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3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20%到40%的城市化率,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⑥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充裕,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们精神生活生态的不断恶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导致的与应激相关的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为主的精神疾病增加;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不当节食减肥或精神创伤与压力导致的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的发病率上升;因环境因素、声光污染、夜生活无节制、过量使用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导致睡眠障碍与酒精依赖等⑦——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得到一个使精神能够“休养生息”的空间。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千百年农耕文明传统的深厚积淀开始发挥作用,在城市化的同时,人们却将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农民、农业、农村等农耕文明的表征紧密相连。
近年来,从报纸、电视、广播到互联网、手机报、公交广告,媒体的创新或“改版”、多元化经营和跨行业、跨地区扩张等等花样翻新的字眼不断挑战我们的眼球,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作为传媒产品创新的典型案例,开心农场受欢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入剖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是传媒产品,传媒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正是在此基点上,传媒产业具备了“内容产业”的属性,所谓“内容为王”的根本价值也就在于此——独具特色的内容是传媒企业竞争的法宝,也是避免同质化、吸引受众注意力、实现影响力聚合的首要武器。传媒企业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就要针对目标受众,围绕“内容”做文章。需要强调的是,媒体的内容从来都不仅仅是资讯或信息,还应满足人的精神或心理需求。作为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信息载体,媒体不可能不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关系。离开受众(群体)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不顾及他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信念以及个性,自说自话地去搞“创新”,市场反映不好回过头来又说受众没有品位,不懂得欣赏,那样的创新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开心农场其实就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在与现代元素(互联网)的融合中获得的新的存在形式,它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正是满足了上述条件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内容为王”的说法受到了质疑,“渠道为王”开始流行。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传媒产业作为内容产业,在关注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品形式的同时,产品的内容一定不能成为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对传媒产业而言,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内容的创新更应受到重视,否则,形式越多样,内容就会越发显得空虚,受众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作者:刘涛)
注释:
① 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济南:山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6页
② 《种菜生意火爆,腾讯要独吞“开心农场”?》〔N〕,《每日经济新闻》,2009—10—13 ;易靖,《逃离开心网》〔N〕,《京华时报》,2009—07—13
③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1—282页
④ 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M〕,李德刚,何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⑤ 朱乐尧、周淑景:《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20、21
⑥ 刘士林:《以“大都市”与“城市群”的拔节声作证》[J],《社会科学》,2008,(6):13—25
⑦ 胡其峰:《精神疾病呈现两大变化》[N],《光明日报》,2007—05—31
《新闻会客厅》的传播学解读(1)
新闻会客厅》是央视新闻频道每晚10:30播出的一档新闻谈话节目。它以新闻人物为主要关注对象,强调开掘新闻事件中当事人和关联人的亲历、亲为和亲感,突出新闻中人性和新闻性的结合。该栏目自2003年5月创办以来,已经培养了相当多的忠实观众,2006年以来收视率更是稳中有升。那么《新闻会客厅》是如何从电视荧屏中众多的新闻谈话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央视新闻频道的精品栏目,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呢?本文将从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借助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对《新闻会客厅》进行分析,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找到答案。
谁——传播者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的耶鲁研究[1]证实: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的接受程度不一样,获得的传播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信源的权威性知名度越大,其可信度就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闻会客厅》中扮演传播者角色的是主持人与嘉宾。
1.传播者之主持人
主持人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聘请名人做主持人的目的就是希望“名人主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并通过自身的传播特点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剩余2592字)传播者之传播机构
二、说了什么(says what)--节目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对于《新闻会客厅》来说,节目内容则是栏目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1、《新闻会客厅》选题为王
电视节目的选题,一般是指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根据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抓住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与事物的非正常状态,紧扣不同观众的需求、思想变化,进行报道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以吸引和影响观众。⑼
《新闻会客厅》栏目制片人包军昊认为:“谈话节目的龙头是选题,选题为王这是一个基本认识。⑽”成功的节目,往往来自于成功的选题,选题是第一道关口,是方向性的选择。对于一篇论文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具关注度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⑾”,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选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如何选题才能具有最佳的新闻性与关注度呢?一是时效性,新闻是易碎品,传播新闻在时间上发生的越近越有价值;二是重要性,传播的事件要为多数人所关心,才能引入关注;三是关注性,事实所涉及的要素为众人所瞩目;四是接近性,传播的新闻要在地域上或情感上与受众接近,引起他们的共鸣;五是趣味性,传播的事实妙趣横生,让受众喜闻乐见。⑿
《新闻会客厅》在选题上,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时效性和事件性,大部分的选题都是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是对当日发生或者当日报道的新闻进行议论和交流。话题的时效性和事件性,这两个特点的把握才是节目扣紧新闻频道的关键。
特点之二是接近性,与新闻频道的其他栏目不同,《新闻会客厅》创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主持人和嘉宾只是作为两个普通人在交谈,进行最平常的人际传播,如同日常谈话一般。此种形式消除了普通新闻节目可能带给观众的距离感,整个演播室成为了一个人性化的空间。
特点之三是在人物选定上的关注性。以新闻人物为主要关注对象,其嘉宾多是当日或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主持人从与新闻当事人的交流中揭示事实真相,开掘新闻事件中当事人和关联人的亲历、亲为和亲感,突出新闻中人性和新闻性的结合,使新闻更增添了人的元素。“新闻因人而生动”这正是《新闻会客厅》选题的出发点。
2、热点新闻与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⒀”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大众传媒认为重要并突出报道的内容,也往往是受众重点考虑的内容,简单来说,“议程设置”认为“媒介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然而,对于《新闻会客厅》来说,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以开播以来在社会上反响好、影响重大的节目为例⒁:
A,重大事件类:“李真伏法记”(上,下),“重庆井喷目击记”,“王怀忠覆灭记”,“随温总理出访”
B,重要人物、特殊人物:“领袖家风”(毛泽东女儿与外孙女访谈),“张艺谋眼中的中国印”,“总理为我讨工钱”
C,独家揭秘:“蛇头自白”,“重庆火锅掺假,当事人自述”,“春节晚会背后”
D,小人物的感人故事:“抗癌明星”,“从酒鬼到戒酒明星”
从中可以看出,B、D两类选题的时效性和关注热度相对不高,可以理解为《新闻会客厅》试图为公众设置议程;而A、C两类选题几乎全部源于社会上已经成为热点的新闻,与其说《新闻会客厅》为公众设置了议程,不如承认“公众议程”决定了《新闻会客厅》的“媒介议程”。
三、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还认为“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⒂: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
《新闻会客厅》利用电视媒介,选取家庭式的客厅为演播室基本形态,以话语因素为主、图象因素为辅来诠释新闻事件。它采取访谈形式,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完成了大众传播活动的目的。所谓人际传播,即“亲身传播,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其好处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在节目中运用大众传播,比如在讨论一个话题时,会经常把话题发送在屏幕下方,让观众通过手机短信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主持人、嘉宾、观众三声部的和谐交响,实现了传播学上所说的人际与大众的共鸣,这样的传播效果无疑是很好的。
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虽然同为大众传播,但主持人和观众作为两个不同的角色出现,以自己所代表的一类人的身份出现,信息流动是单向的。而具有谈话类节目共同特征的《新闻会客厅》则不然,“它还原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客厅氛围,重点是使谈话者彼此间从基于角色关系的角色传播,进入到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传播。它尽可能化解指向角色关系的作用力,达成人际间心与心的交流。”⒃
其次,“会客厅”创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家庭气氛,主持人和嘉宾只是作为两个普通人在交谈,它的风格是亲切、平和、自然的。不论是主持人提问的方式,还是嘉宾回答的内容都真诚、朴实,如同日常谈话一般。此种形式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硬新闻可能带给观众的距离感,增强可视性和传播的有效性。
四、对谁说(to whom)--电视观众
媒介传播的特点是外传性,它所传受的对象是公众。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主体,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电视节目的受众就是电视观众。因此,媒介传播是对受众说话,就应满足受众的需要。
谈到受众,就不能不谈“使用与满足⒄(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理论,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为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和愿望,《新闻会客厅》谈论的话题是受众所关注的,采访对象有很多普通人,正是电视观众影响着《新闻会客厅》节目内容的选择。比如关于素质教育问题,关于传销危害家庭的问题,都是受众关心的事,这样平民化的节目内容吸引了更多的受众。
传播学认为,有效的传播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对电视节目来说,受众的参与是其活力和生命力的所在。因此,该节目也加入了短信互动、现场观众参与的机会等,让受众有了表达的机会。
五、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舆论导向
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曾研究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利用媒体做了什么?反过来,我们应思索——媒体能对人们做点什么?公众对媒体的依赖之处,正是媒体的用武之地,这也是检验媒介传播效果的标准。《新闻会客厅》通过媒介作为桥梁,互动配置社会新闻资源,培植了公众使用媒介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升了“媒介素养”。它不仅“让公众参与传播活动,而且分享传播活动;不仅使用媒介,而且分享媒介,”(18)这是它符合大众传媒“公器”特质的要求,也是被称为“公共新闻”所产生的互动效果。
美国新闻学者德佛勒认为:“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动因,人们通过媒介报道、描述来模仿榜样,并找出相应的社会期待。”这就是媒介的导向效果,《新闻会客厅》作为有责任感的主流传媒的精品栏目,积极发挥了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它对于社会近期的热点发表关注,采访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士,发表主流媒体对于事件的关注,对舆论进行引导,实现和维护大众的利益。例如,“收留四百个流浪儿的老人”、“镜头中的贫困母亲”等专题,是弘扬社会公正的舆论导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只有对人们有价值,媒介才有价值。这是《新闻会客厅》成功所在!
结束语: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篇3
摘要:科学传播,是大学履行国家与时代使命,连接科学家与社会大众需求,树立与维护大学品牌形象的关键活动和重要路径。大学进行科学传播天然具有人力优势与受众心理优势。
关键词:大学;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被认为是国家与创新发展的双翼,公众与社会对于科学传播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大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也是知识创新的始发地与聚集地,具有科学传播的职责和优势资源。
一、大学为什么要做科学传播?
1、国家与时代使命——科学传播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
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述强调了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讲话进一步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对科学传播的主体、对象、目标等作出了清晰的定位。
在政策制度层面,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科技成果的积累和传播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公众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可以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的需求——声誉与品牌塑造主渠道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科水平与人才实力有了长足发展。在追求一流的过程中,大学的发展目标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阶段,声誉和品牌成为重要的办学议题。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一所大学的声誉及品牌的形成,取决于公众对于大学行使这四项基本职能情况的印象与判断。科学传播作为一项动态活动,其主体、对象、目标、内容等覆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四项基本职能。同时,与其他大学的活动相比,科学传播因对应了公众的求知需求,天然具有连接公众与高校的互通性。公众对于大学的认知与需求,科学传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笔者认为,科学传播是大学声誉与品牌塑造的主渠道。同时,在全球各大大学排行榜中,大学的学术声誉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评价学术声誉时,科学传播活动的广泛度、活跃度与有效性是重要因素。
3.科学家的需要——寻找同道、获得支持
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并非是单纯付出,事实上还有丰富的“收益”。第一,通过科学传播,有利于获得来自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不管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汇报,还是针对公众的科学普及,都有助于外行了解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进而获得物质与舆论层面的理解与支持。第二,通过科学传播,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激发,有助于形成新的科学研究课题,组建新的方向和科研团队,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第三,通过科学传播,还有助于促进科学家对自身研究的理解。
4、公众的需求——获得新知的基本形式
调查显示,公众获得新知的主渠道,仍然是通过各类媒体。但媒体本身不是产生新知的机构,或者说,不是新知产生的源头机构。知识从大学实验室走向大众的知识储备,通过各类媒介传递,是科学传播的基本形式。
中国科协于2015年3-8月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高达83.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
而长期以来,公众对通过媒介获取科学新知的需求通常与科学家对传播目标的需求存在错位。简单而言,就是科学家认为应该进行科学传播的内容,公众关注的热情并不高;而公众关注程度很高的问题,科学家并没有通过科学传播达到充分的普及与解读。
二、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优势
1、人力优势——大学的科学家
大学是科学家的集聚地,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创造与产生的场所,是承担国家甚至全球重大、重要科学研究任务的地方。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客观上,这为进一步进行科学传播奠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在政府、大学、民间团体、企业界等几类有可能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中,大学的科学家人群最丰富,更直接与快速地产生科学传播的内容。这是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优势之一。
2、心理优势——大学的公信力
当前的形势下,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主要有政府、大学、民间团体和企业界,这四者参与科学传播的手段与内容各有不同。如果从公信力角度看,政府与大学的公信力天然地高于民间团体和企业界。“大学”、“教授”、“研究中心”等词语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是客观的、专业的、公益的。这为有效做好科学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心理基础。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优势 篇4
强调自我修养的中国文化具有融合世界文化的基础。儒、释、道三家鼎立,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以明德为首务, 以天命率性为圣教, 以至善为指归, 以中庸为道统;道家以自我的“超圣入神, 超神入化”为最高人生境界;佛家则是要通过个人的人生修炼, 解脱生死, 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成佛。中国文化, 总体上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修炼, 着力点是精神情操的自我升华。西方文化总体上探讨的都是社会、政府如何为个人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着力点是个人发展的外部的制度提升。
东西方各自文化的要旨不同, 但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成就健全向上的人生, 成就健康、活力的社会, 两方面缺一不可。东西方文化在这两方面实现融合, 于各国未来有利, 于人类有利, 存在融合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核心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指向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西方文化则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万物为人所役, 斗天、斗地、斗自然, 争名、争利、争荣誉, 吃荤、吃素、吃海珍, 纵情、纵性、纵欲望。这种观念, 短期观察于人有益, 长远观察害则大。现代西方在物质丰裕的同时, 横行的物欲, 已对人类长远发展造成空前威胁。
有识之士在看清西方文化长处的同时, 也对其弊端予以充分的警惕, 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天人合一”的“大爱”,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推崇“社会大同”的中国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最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和”, 是把和谐当成社会的终极目标。老子曰, “为无为, 事无事” (《道德经》第63章) 。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58章) 。儒家“和合”、“中庸”、“大同”。《礼记》中“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与, 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这是对社会终极目标的具体描述。推及邻邦关系, 提倡“善解能容、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 和睦共处。孔子也提出:“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 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 主张“以德服人”,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在局部冲突不断发生的当今社会, 这种思想无疑是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的。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进行文化自省。文明的自我反省, 并不是自我否定, 它是发展的最好动力。亨廷顿说, 正是不断有人谈论美国的衰落, 美国才没有衰落。“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 21世纪的中国能够开创多大的格局,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能否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活水源头中”。
在传播内容选择上, 强调民族性, 兼顾世界性。 (1) 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 (或“普适性”) 是相通的。例如, 颇具民族特色的意大利歌剧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 是因为其主题是人类所共享的——爱情与死亡, 其终极关怀是各国民众所共同追求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中国“和”文化, 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
重塑传播形象, 刚柔并济, 避免程式化。不能片面认为古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全部, 更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异部分作为宣传主体, 以偏赅全。针对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策略, 比如对非洲国家, 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而对欧美, 可以淡化政治色彩, 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先求文化认同, 再求政治理解。不要一提中国文化, 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们抓住了这个全球性的媒介事件, 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是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研究推广。
选择传播载体, 拓宽传播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政府要重点扶持能传播和宣扬既有中国特性又具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的广播、影视作品, 以基金会、奖励、补贴和免税等方式开拓相关的大众媒介产品的国际市场。要以奥运会、世博会等为契机, 搭建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通过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 使真实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
抓住传播重点, 注重语言传播。语言的传播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指标。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语言 (包括汉字和口语) , 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别, 才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正是因为汉字的借用, 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 应当积极扶植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文电视广播节目, 逐步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化水平。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以圣人“孔子”为名、旨在全球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 规范汉语言教学, 寓文化价值观于语言教学。 (3) 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广汉语网络信息 (不只是商业信息, 更多的应是自由信息即一般性的文化信息) 服务, 让中文真正成为中国文化沟通和影响世界的“使者”。
注释
1 李智:《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阴山学刊》, 2008 (6) 。
2 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对外传播》, 2008 (8) 。
互联网的优势传播 篇5
一、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意义
近两年,很多较大的新闻事件都是从微博最先发出的,例如,山东省山区一辆大型客车在经过弯道时,与一辆货车相撞,当时客车上承载34人,事故发生后,已有24人确定身亡,只存活10人。当伤患人员被送往医院后,一名10岁的男孩需要大量输血,其血型为RH阴性血,属于罕见血型。为了紧急寻找血源,医院的护士和医生在微博上紧急呼救,30分钟后,就有人赶来救援。事件发生一个小时新闻媒体才予以报道,但是,当时这条微博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数万。还有一部分娱乐新闻,近几年也是靠微博传播出去的,例如,范冰冰、李晨的“我们”,随即著名的编辑、写手杜蕾斯就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引起网友的纷纷模仿。所以,这样简短的文字信息,带来的新闻力量是不可估计的,对于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一)操作方便。
从微博上发布消息后不但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阐述当下的近况,还可以利用微博随时接收信息,减少了信息转换的时间。与此同时,微博客还能将微博上的信息发布到不同的网站上面去。近年来,微博已经换了一种身份,成为各个新闻热点话题资料的供应源。微博发布的消息是微博客第一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是最能直接反映事实真相的代表。随着微博的不断壮大,其对新闻媒体的冲击力也越演越烈,利用多种发布方式将突然发生的事件直播出去,微博无形中成为了新闻媒体的发声人。微博客通过微博这个强有力的平台将新闻事件发布出去,让媒体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奇特、新鲜的事件,新闻工作者利用这些消息,组织语言,进一步调查,组建成为一则具有真实效应的信息。在确定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科学的整理,这样就出现了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例如近几天发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很多网友将爆炸现场用小视频的方式发布了出来,简短的视频加上几行概述性的文字,让各个网络版面和民众得到了最新、最近的消息。接着就是发生在某城市的地铁坍塌事件,网友用摄像机拍下了当时坍塌的一幕。要知道,我国发生重要事件时,是不允许媒体进入现场进行报导的。所以说,媒体无法得到最新的消息,对仅有的信息反复报道,和微博的最新消息相比,还是微博信息更加吸引人。而且现在群众想要了解知道的细节或者是微博事件的关键性因素,媒体无法直接观察到,利用微博上的点击率就能够直观地看到大家的关注点,根据微博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能挖掘出群众关心的要点。
(二)限制小。
微博没有传统媒介的限制,对新闻事件的说服力更强。以往的新闻媒体和微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因素,但是微博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其对现场事件的掌控能力,是传统新闻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将微博科学地融入到新闻传播当中是势在必行的。这样不但能够推动媒体的发展,还能增加传播渠道,与新闻的结合也能给微博带来很大程度的推动力,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提高自身的宣传力度。
(三)效率高。
随着时代的变化,微博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如今,微博不但能够对自己发布的消息进行限制和设定,还能够自动编辑信息转发权,使微博更加有秩序地进行。每个有微博账号的微友都能够进行信息源定制,每个人对信息源要求不同,微博中这种加关注定制的功能,在增加了信息量的同时,将各种类型的信息也进行了重新定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微博利用强大的转发功能,将信息无限制地传播了出去,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这样不但能提高新闻信息的并发力量,还能将新闻的真实性予以完善,甚至爆出更多没有被发现的新闻信息。
三、结语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优势及其前景 篇6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发展前景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作品也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记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类发展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艺术的传播也极具意义,所有的艺术都需要传播而不断发展、弘扬。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如今书法艺术的创作方式不断更新,传播媒体多样化。因此,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书法艺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
1 艺术传播的重要性
艺术需要经过传播才能得到传承,艺术传播的过程也是人们开展精神活动的过程,书法艺术与所有艺术一样,都需要经过传播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因此,随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需要积极利用高效的发展媒介进行高效率、全面的传播,通过计算机、新闻、媒体等大众媒介推广给大众社会,激励人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品位。
2 书法与传播的密切联系
传播是书法发展的过程。书法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在传播过程中,书法作品本身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的产物传递给更多的人群,其中寄予着人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后为人们的审美做出大致的指引。
书法是传播的内容。所有的艺术作品都需要载体去表现,其中穿插着作者的感情以及艺术素养,传播媒介为艺术作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这种载体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包括纸质材料、石碑、计算机网络,也包括文本媒介,包括书法的字体,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等。
书法与传播相辅相成。书法随传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高效、全面、高速性都能有效地提高人们随书法艺术的认知,也能一定程度的激励人们创作更加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3 现代传播所引发的缺失
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发展亦步亦趋,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书法艺术的载体由曾经单一的纸质材料向印刷、新闻、网络等转变,他们为书法艺术的弘扬提供了载体,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副作用”。曾经的纸质材料的最大优点是独特性、创造性、不可复制性,它能够原汁原味的保存下作者的创作作品,但由于它容易损害,流程范围有限,又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书法艺术的发展。古代的书法作品还可记录在石碑、雕刻上,但他们的保存性有限,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如今印刷、网络、新闻等媒介的发展使书法作品被无限的复制,具有图像清晰、内容全面,信息流通速度快等特点,继而促进书法作品的推广、流传,走向了大众传播的道路。但这些新兴事物给书法艺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书法存在的必要性。书法产生的基础是古代时期人们需要写字来记录、传递信息,人们为追求美观而优化了字体,便产生了一幅幅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作品也不仅限于古代的毛笔字,还延伸到了如今的硬笔书法。但如今随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因承载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人们学习、办公的主要工具,键盘也就相应的代替了人们手写,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书法产生的前提条件,书法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而不被日常生活所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人们对书法的认知,从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2)书法过于功利性。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是古代人民的艺术结晶,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他们各成一派,创作优秀的字体,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然而现代社会中,因有了计算机这个便利的工具,可以随意复制书法作品,甚至在原先的作品中稍加改动便成了自己的作品,从而导致艺术作品市场的秩序混乱。
(3)缺乏艺术精神。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如今又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個人都每天都可通过互联网或者新闻了解到成千上万条信息,但这些信息产生及消弭的速度极快,给人形成信息轰炸,这就导致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作品得不到重视,如同“文化泡沫”一样一晃而过,反而降低了人们欣赏艺术的品位,分散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4 营造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书法艺术的受众。因此,面对上述所产生的问题,我们既不可盲目乐观,又要积极面对如今的问题和挑战。与时俱进,高效利用多样的传播媒介促进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1)回归到传统的艺术媒介。传统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从客观上看便是笔墨纸砚了,它们作为我国的文房四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主观来看还包括书法的字体、线条等方面。因此,想要发展优秀的书法艺术,首先要制作高质量、高水准的笔墨纸砚,运用现代社会中的新材料、新技艺提高它们的质量,保证书写流畅、保存时间较为长久。另外,书法艺术是需要一定的耐心、艺术修养、书法基础和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才能练就的,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国从教育角度而言应该增强普及程度,加强对书法艺术这一我国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书法艺术纳入义务教育中,使青少年从小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爱国心,提高对艺术的品位。
(2)继承传承优秀的书法艺术传播方式。我们可以继承优秀的艺术传播方式,并且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作品极其崇拜,通常将字画等挂于厅堂作为富裕、权利的象征,如今的社会也不例外,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极具观赏性,完全可以通过装裱后挂于厅堂,若具有独创性更加具有收藏价值,也完全可以在古玩市场观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可以通过宣讲等形式促使艺术作品进入校园、作为家庭装饰、作为企业文化等,营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好的艺术作品,提高对书法的认知。
(3)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技术。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力,有选择的、有目的的通过新兴的大众媒体来展览书法艺术作品,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第一,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普及。例如,直接将书法作为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体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第二,可以将艺术作品插入在电影或电视剧等影视剧作品中,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中都会一定程度的展示书法。第三,可以开展关于书法的专栏节目,对各大博物馆中的书法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5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传播媒介的增多会给书法艺术的传播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会给它们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随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不断出现,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前景和挑战,利用好高效的传播媒介,提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品位,促使书法艺术作品更快的传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宝珍,肖逸.中国书法艺术传播的古今比较[J].新闻爱好者,2013(7):40-42.
[2] 张颢瀚.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艺术百家,2013(4):5-8,88.
[3] 迟志鸿.论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兼容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10.
简析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优势 篇7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带来传播优势
非语言符号载体广泛, 既有人也有物, 因此也决定了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包括表情、气味、距离、手势、服装、音乐等等, 进而赋予其特定的特性。萨姆瓦曾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 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具有明确优势。
1. 立体性与暗示性
非语言符号的立体性是相较语言符号的线性而言的, 语言符号是一种一维线性形式展开的符号。比如表达“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个所指, 语言符号能指的呈现方式, 是一维线性的、以音节的形式排列展开的, 仅仅阐述了一句话。而非语言符号的呈现方式则更为立体、形象、多维, 例如播放表现“当代中国发展美好前景”的宣传片时, 有声有画, 生动、立体,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够充分了解到中国当代的发展前景, 其传播效果远远大于纯语言符号的传播。
此外, 非语言符号的暗示性也带来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往往不同的非语言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暗示。比如,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开心、忧郁、恐惧的心情, 这也是“表情”符号的传播作用。再比如, 一个人有着蓬松爆炸的发型, 多是起到突出自己并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作用, 而这个传播效果无需语言交流, 仅“发型”这个非语言符号就能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 其传播优势非常显著。
2. 本能性和美学性
很多非语言符号具有本性能性, 亦或是自发性、先天性和无意识性, 主要包括不受外力影响的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 新生婴儿的“啼哭”, 意指饥饿、疼痛等, 这并非后天习得的。再比如有人炒股损失惨重, 从他满脸“沮丧”与“痛苦”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 而这时尽管他嘴上说“我没事”, 其表情也掩盖不了他真实的心情。由此可见, 表情某些时候具有本能性, 其传播效果不容忽视, 无言胜有言。而人的肢体动作也具有本能性, 行为学专家乔·纳瓦罗认为当一个人在交际行为发生过程中, 双脚向对话人相反方向移动时, 表示“他对说话人的论题不感兴趣, 想逃离”。通常人们的双腿和脚都偏向于自己喜欢的人或事, 这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思想支配下发生的行为, 此时的非语言符号已替代语言符号独立发挥着独特的传播作用。
此外, 非语言符号还具有美学性, 主要表现在音乐、图画和舞蹈当中。人们感知世界, 可以用语言表达心中所想, 但总有无以言表的景象、情境和思绪。艺术家将自己内心所感、所悟创制成一定的符号 (或音符或线条或舞姿) , 并将其合成为完整的作品,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同时向人们传达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感信息。所以, 人们总是在高兴时自己哼着小调, 看见名家的作品久久伫立。
二、应积极发挥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优势
非语言符号普遍存在于各个载体中, 其传播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比如韩剧对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 这也对其在中国的热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韩剧中与剧情相关的非语言符号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 效仿韩剧的服饰、喜欢韩国美食、听韩剧主题曲, 甚至连妆容、仪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韩剧倾向。可见, 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传播优势很有必要, 韩剧对我国国产剧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
再比如, 在人际交往中, 运用语言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眼神”、“点头”等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那么交流会更愉快。此外非语言符号对教学也非常有利, 尤其是相对枯燥的英语教学, 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的“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那么教学成效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 “语言”的概念逐渐被扩大, 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加之当代社会对创新、自然、多元的追求, 非语言符号的美学性、本能性、立体性和暗示性也能更好地诠释时代的需求。所以, 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到非语言传播的世界, 本文也仅仅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略抒己见。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有待研究者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摘要: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 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 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 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 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 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 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传播
参考文献
发挥法治媒体的特色传播优势 篇8
一、法治媒体传播中存在问题
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并发展, 媒体作为新时期我国人民掌握法治知识, 寻求法律帮助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在法制宣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的法治媒体发展现状看来, 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漏洞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下文将对问题展开具体探讨:
(一) 法律用语不够准确
客观来说, 法治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文化形式, 需要对其使用“习惯”进行培养。而法治媒体作为极富影响力、承担巨大社会责任感的媒体, 需要对公众进行引导, 唤醒公众的良好意识与对法治文化的正确认识。但是一些个别的法治媒体在开展法制宣传时, 由于没有对节目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就使得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不严谨的内容。比如, 对已经确定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的正确称谓为“被告人”, 但是一些媒体却简单地将其称之为“被告”, 这就混淆了被告与被告人之间的概念, 将刑事事件当事人与民事案件当事人简单地归为一类。当一些指向错误, 不正确的报道出现在法治媒体时, 这就很容易对观众造成错误引导, 引发不良的影响。
(二) 报道内容不均衡
个别法治媒体为了夺人眼球, 获得更高收视率, 在法制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对主观恶性较大的刑事案件进行报道, 但是相对缺少对于民事案件以及行政色彩强烈事件的报道。案件类型较为单一, 无法做到各类事件的全面报道始终是当前法治媒体在进行法治宣传报道时的硬伤。同时, 很多的法治媒体对于新法律法规、新司法解释的出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度, 并对其进行解析, 探究其适用范围。但是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法治理念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规则, 司法习惯等宣传报道较少, 这就使得公民很难形成自主自决的法律能力, 也很难构建起在全社会营造理性文化权利的大框架。
(三) 法治媒体越位
法治媒体越位的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新闻报道来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来对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 比如张金柱就曾发出了“我是栽在新闻记者手里的”哀叹。媒体监督是我国监督方式方法的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很多的法治媒体在司法程序进行和司法裁决之前就对案件进行了定性, 这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指向, 侵犯了独立司法的权利, 违背了我国当前所推崇的权利主体各司其职的法治精神。
二、法治媒体的传播优势
客观来说, 媒体不仅是群众的眼睛, 更是群众的喉舌。而法治媒体不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法治问题, 社会热点进行审视, 更为在社会上引发热烈的思考, 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而在我国“六五”普法工作大规模开展的背景之下, 我国的法治媒体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有着极强的宣传优势。
第一, 增强公民法治理念, 提升公民法律能力。在宣传法治信息上, 电视或报刊等媒体类型在进行法治内容选择时, 将紧紧围绕着“普法”这一核心, 利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法治宣传, 来让公民知法、懂法、用法, 普及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 让公民法治理念获得增强的同时, 让公民能够在处理问题或事件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 对公民进行指引教育, 帮助公民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现代的法律发展来看, 现代国家构建起了以法律准则为基础, 以道德理念为指向, 以相关规范为辅助的行为规范体系。而有序社会的形成是基于社会认同的规范与价值观的构建, 这是社会化问题的范畴。而法治媒体有着极为广泛的受众, 能够在社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这就使得法治媒体在社会化问题的引导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当法治媒体以案说法, 向公众反复传递法治信息, 利用公开庭审来向社会展示庭审过程, 传递法治理念, 这就能够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警示与警戒, 公民合理合法行为的选择也将有效推动和谐法治社会的构建, 引导公民合理合法地处理解决社会纠纷。
第三, 加强舆论监督。法治媒体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对民众进行普法教育, 而另一方面却发挥着对司法活动监督的重要作用, 这是法治媒体存在的意义所在, 更是法治媒体宣传优势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法治媒体的宣传报道, 公民“知”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人民监督的实效性得以保障。同时, 法治媒体能够对立法、执法、司法等过程进行监督, 让司法更加公正, 真正实现法治实践的科学, 合理, 制度化运作。
第四, 法治媒体同样能够传扬优秀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进步并完善, 是社会珍贵的精神遗产, 而法治媒体从法律的角度对社会实事, 热点问题等进行剖析, 让社会上的科学知识, 文化艺术, 价值理念得到了传承。这就有力打破了传统由学校, 家庭传承先进文化的局面, 法治媒体肩负着传承法律文化的使命, 将科学的法治理念源源不断地传播给公民, 将繁琐复杂的法律知识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了展现, 也让公民深刻领悟到了民主, 法治, 公平, 公正的法治价值。
第五, 向社会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将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帮助公民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现实问题, 寻求法律帮助是新时期法治媒体宣传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因此, 法治媒体在普法过程中, 要注重与群众间的互动, 让更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融入到法治宣传中来, 开展法律咨询, 法律援助等活动, 让群众从中受益, 满足其法律需求。
三、如何发挥法治媒体的特色传播优势
首先, 要提升法治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 提升专业的采编素养。具体来说, 就是让法治媒体工作者从内心崇尚法治, 以正确的法治观念为指向开展新时期的法治宣传工作。同时, 认真学习领悟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司法解释, 提升自身的素养, 为法治宣传工作的开展做好知识储备。当然, 作为法治媒体工作者同样需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 用合法且正当的手段获得新闻素材, 坚决抵制为了夺人眼球, 提升收视率的虚假报道。而为了提升法治媒体的质量, 法治媒体从业者也需要有较高的采编素养作为支撑, 让法治媒体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
其次, 搭建起媒体与外界互动的平台。媒体是群众的眼睛, 同样也是群众的喉舌。法治媒体也是如此, 需要与群众进行积极互动, 将新时期的立法精神与目的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群众, 了解群众关注的重点与热点, 并开展咨询, 答疑工作, 解决群众的困惑, 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同时, 立法机关同样也应该重视来自法治媒体反映的民情民意。司法机关方面也应给予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法治媒体, 与其加强沟通, 进一步提升审批的透明度。
再者, 传播个性的独有信息。所谓“独有信息”, 就是法治媒体自己采集的不被另外的媒体所拥有的信息, 即融法治信息、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信息。法治媒体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不可仿制的知识和技能, 要打造持续获取并有效传播“独有信息”的能力。同时, 由于在全媒体语境背景之下, 人人都是自媒体, 法治媒体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转化和应用, 借助科技力量, 强化与公众的互动, 并且互动平台要从媒体内延展到媒体外, 要充分整合各种传播渠道, 使互动充分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最后, 法治媒体也需要进行自我约束, 健全自身管理机制。新时期的新闻媒体需要肩负起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这就需要法治媒体一方面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报道素材的选择上, 不能违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对一些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 商业机密, 未成年人犯罪等进行报道。另一方面注重自身的舆论影响力, 不能在案件尚未裁决之前发表具有指向性, 倾向性的言论, 避免“媒体审判”的现象发生。
结语
我国法治媒体的发展是我国构建法治和谐社会的重要印象因素, 在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时期, 需要立足于实际, 对当前我国法治媒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从提升法治媒体工作者的素养, 构建起法治媒体与外界互动的平台, 建立健全法治媒体自身管理机制三个维度来实现我国法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法治媒体作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 需要对社会的舆论进行引导, 弘扬我国法律精神, 推动我国的法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客观来看,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一些法治媒体在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时还存在着违背法治精神的报道思路, 这就偏离了法治建设的轨道。在新的时期, 需要进一步发挥法治媒体的特色传播优势, 让媒体在法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以实现。本文将从我国法治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探究发挥法治媒体特色宣传优势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措施。
关键词:法治媒体,特色传播,存在问题,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祖媛媛.关于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5
[2]杨秀.法治评论及其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3]李升元.法治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魏春华, 吴珂.传统法治媒体的微信运营策略[J].中国记者, 2015, 03:112-113
[5]李楠.新媒体时代如何打造法治传媒品牌[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5, 04:89-90
[6]李旭;孙守森.法治媒体要坚定不移做全面依法治国的宣传者推动者[N].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5-07-21001
[7]龚小兰.法治媒体的路径探析——以净化媒体的法制宣传环境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2, 26:60-6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 篇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
1)现场新闻报道,新闻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
新闻现场报道以其独特的播出方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时,能切身体会现场的气氛,感同身受,时效性强,说服力强。记者本身受氛围影响能准确的传递情感,以及受众想要了解的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等,能和受众形成互动,深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部新闻价值大的现场报道能正确的引导群众、鼓舞群众、感化群众。如香港回归时的现场报道。当时天降大雨,央视记者现场冒雨激动万分的说,倾盆大雨洗刷了香港多年的耻辱。这句话让观众感慨万千;当英国人开车围绕总督府转了几圈久久不愿离去的时候,央视记者精准而又深刻的阐述:历史的车轮是不停前进的,是不会止步的。所有的人心潮澎湃,为国家的崛起,为民族的振兴,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新闻现场报道,记者和受众心心相连,豪情满怀,真正起到了鼓民心、扬国威的效果。人人都为之振奋,为之群情激昂,向世界展示了崛起的中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就是直播的魅力。还要说的就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幕、伊拉克战争爆发等重大新闻,最早都是由电视台现场报道或现场直播来完成的,使亿万观众与该事件进程同步知晓了有关新闻信息。
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缩短了观众与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打破了以前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格局,现场新闻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时效性更强,价值更大。例如中央电视台进行过:连续14小时的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现场报道,连续5天、共直播25小时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合拢报道,连续48小时的澳门回归特别报道等。现场直播更是成为各国电视台开展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
2)现场新闻报道,增强真实性,增加信任感
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对新闻的当事人、有关人士进行采访,在现场就事态发生、进展进行即时报道,已越来越受观众欢迎、好评。记者在新闻现场所做的报道,能让受众产生信任感,不会认为此类事件是虚构的,是用来炒作的,增强收视率的。我看过某台播出的一类访谈节目,事件是真实的,只不过错过了现场报道,但编导又认为是个很好的收视焦点,就把事件拍成了专题片播出,播出之后很多观众对事件的内容表示怀疑,让人难以置信。观众收听解说词与观看画面,这是一种直线式的进入,没有立体空间感,现场感较小,录像虽然拍的很完美,语言也很完整流畅,但与新闻现场比起来还是让人缺乏信任感。而相比现场新闻报道,记者对现场出现的状况毫无思想准备,这就需要记者播音员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有时现场直播时记者语言顿挫,现场混乱,音响噪杂等,但受众还是信任喜欢这种播出方式。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差;传递层次越少,可靠性强,可信性也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同一般录像报道相比,正是具备了转述层次少的优点,因此,新闻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再从宣传学来看,信息传播的可信性与信息源的权威性成正比,信息源越有权威,观众越是相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记者本身就是权威信息源之一。所以增强它的真实性,增加了它的信任感。
3)现场新闻报道,增进了观众亲切感,加强了观众参与感
现在电视频道繁多,观众选择范围、选择权利增强。要让受众控制住手中的遥控器,就需要采取新的播出方式吸引观众的视线。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新闻节目都在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有些电视节目,如昙花一现,观众看过之后,意识不强,参与感不强。当观众处于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参与意识强,接收效果好,记忆也持久;当观众处于无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参与意识差,记忆不会长久,甚至稍纵即逝。
现场新闻报道,记者和观众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记者在现场把自己的感受和受众的感受融为一体,脉搏一起跳动,同呼吸、共命运。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准备前期,央视调动大批的记者和播音员驻扎鸟巢,经常现场报道奥运会各项准备事宜,在全国上下形成爱国热潮。当全世界的奥运健儿来到北京时,所有的人都在惊叹:中国竟然有那么多的志愿者!有那么多的人参与到奥运会。在北京上至耄耋的老人,下至丫丫学语的孩子,每个人都以满腔的热忱,欢迎着四海宾朋。不可否认宣传的鼓动力,不可否认电视直播的功效。北京,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现场新闻报道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又实现了最广泛的信息沟通交流。“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这句话在国际电视界广为流传,充分说明现场采访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现场新闻报道正以自身独特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子, 赵淑萍著.电视采访学.
[2]金希章著.初论电视“大放送”.
[3]陈韵昭译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探析微信广告的传播优势 篇10
据腾讯公司公布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用户量破6.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4.7亿。微信的诞生不仅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也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甚至生活方式。同时,微信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微信广告作为最基础和最广泛的盈利模式,探索微信广告传播的优势,挖掘其潜在的微信广告价值将具有重要意义。
1 从用户角度看微信广告传播优势
1.1 微信用户规模使广告传播具备了受众基础
2011年1月12日,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推出微信,短短一年以后,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就已突破1亿大关。最近,微信产品团队对外发布了《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微信日均登录用户达5.7亿,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64%,而去年同期增长为49%,是少有的在第五年仍然能保持日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的通讯应用软件。
用户高速增长的趋势符合了传播学中的媒体使用与满足原理,微信用户不仅充当了媒介内容的生产者,还充当了媒介内容的消费者,使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能够自由转换。微信不仅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而且还可以维护朋友圈或社交网络。微信相对固定受众群体而言,还有用户数不断上涨的趋势,为微信广告传播打下很好的受众基础。以受众群体为基础,利用微信交互式应用展开病毒式营销,使传播信息席卷微信朋友圈。稳定而庞大的受众群是微信广告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1.2 微信用户特征更符合如今广告传播的价值
中国速动(Avanti)消费者调查机构针对中国微信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18-36岁的微信用户占86.2%,说明微信的主要使用者为中青年。
微信用户的职业主要来自:学生、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和自由职业者。这部分受众的特点是接受新兴事物快,追求时尚,属于当今社会的主要消费群。
“在线”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微信用户的黏度很高。40%以上用户“有时间就会上微信”。微信好友可以通过QQ好友或者手机通讯录添加,这意味着平时不仅仅是信息的沟通,还有情感的维护。这种黏度有助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加之如今微信作为使用最频繁的社交软件,相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更好的广告传播价值。
2 从技术角度看微信广告传播优势
2.1 微信广告可定位目标人群,达到精准营销目的
每个企业都渴望达到精准营销的效果,在不浪费广告资源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但是,传统大众媒体自身的传播特点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通过微信,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让企业可以和用户进行直接沟通,利用微信广告和目标群体全方位互动,有利于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下更好地推广企业品牌。
微信公众账号的添加目前有两种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码搜索或者扫二维码,无论哪种方式,只要用户主动添加,就意味着这些受众对微信公众号代表的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兴趣,这些用户通过我们的微信广告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目标受众。从微信后台还可以看到用户的性别和地域,这样可以根据产品或服务特性,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区域发送微信广告,达到精准信息的推送;而且微信后台可以看到微信所发内容的阅读和转发数量,可以及时调整微信内容的编排,并进行微信广告传播效果评估。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微信广告的转播,进而获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2.2 微信广告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在如今信息社会,广告传播效果的考量第一位就是时效性。在营销传播领域,企业都想更快更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微信的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即时性,用户可以利用移动接受终端(智能手机、Pad等)随时随地接受和发送信息,克服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
同时,微信基于LBS功能,就是位置功能服务,在周边1000米范围内,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可以搜索到在位置附近的对方,并向陌生人打招呼聊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社交圈,缩短了线上和线下沟通的路径。那么,企业可以选择商场、学校、医院等特定商品对应的受众群点,发布相关信息以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同时,可以借助线下活动,利用微信进行线上活动位置附近的受众互动,引导潜在的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2.3 微信广告的传播符号多元化,可实现文字、图片、语言和视频等信息交流
微信具有“语聊”“图聊”“漂流瓶”“视频发送”等多种沟通方式。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信软件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尤其是语音通信功能的加入意义重大,它提高了人们的沟通效率,也改变了以往受众利用互联网只能单纯依靠文字和图片进行沟通的方式。
如今社会效率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信息的简洁化传播,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元化的符号形式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和文化进行全方位传播,相比传统媒体来说,微信广告能够与目标受众沟通更深入,视听合一的传播效果更好。
2015年初,通用汽车在微信平台上推出的“懂你说的,懂你没说的”系列别克英朗广告,使很多人回忆起我们日常生活中疏忽的平凡情感。这种利用微信平台与“粉丝”进行沟通,提供更加直接的互动体验,在吸引粉丝的同时也提升了品牌的活力。
2.4 微信具有低流量、低成本的优势,有助于微信广告在用户间传播
“低成本”是一种很好的经济模式,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这也是微信初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传统媒体广告费用相对昂贵,微信广告的发布成本极其低廉,微信发送数千次语音,只需要30M流量。
微信在4G时代,相对其他社交媒体而言,价格优势很明显;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用户可以选择有趣或实用的广告信息进行转发,实现和好友的信息互动与分享。受众不仅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为微信广告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微信平台不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却可以实现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因此,最近企业都很乐意尝试创造一些新鲜有趣的广告内容,利用用户的人脉关系进行大范围传播,实现良好的广告效果。
总而言之,微信作为一个拥有数亿使用人群的手机应用,微信广告营销价值是无法预估的,因其顺应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加上微信信息百分之百的到达率,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可精确顾客的地理位置),低门槛的操作性,互动性强和营销模式的多样化等特点,也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便利。
截至2015年9月30日,第三季度腾讯公司总收入为265.94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为75.84亿元,同比增长34%。营收同比增长34%,净利润也同比增长34%,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数据反映出来,除了一直赚钱的游戏外,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亮点:移动支付和微信广告。无论是美国的Facebook,还是我国的微博、微信,目前移动社交产品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就是信息流广告。那么,如何不断地优化广告投放精准度,不断地把微信广告传播优势扩大,是我们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目前,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下,广告形式和传播效果发生着变化。微信广告作为新媒体广告形式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逐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备受推崇。本文试从微信本身的特点来探索其广告优势所在。
关键词:微信,广告传播,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妮.新媒体环境下的体验广告形态[J].商场现代化,2011(7).
[2]鲁东.浅析网络营销策略之微信营销[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1(5).
[3]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2).
[4]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2013(6).
互联网的优势传播 篇11
与舒肤佳品牌的360全接触
《让爱住我家》内容大多围绕着家庭生活,大多数被采访的人和故事与家庭幸福、母亲与孩子的亲情有关,如“异国情缘”、“美丽人生”、“美丽家同”等,节目所呈现出的亲情、家庭幸福内涵与舒肤佳品牌“家庭健康和谐”、“健康幸福”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情感”转换到舒肤佳的品牌诉求来全面提升品牌形象。节目除了片头、片尾和宣传片之外,还力求能在节目过程中有效地植入舒肤佳的品牌形象,最大限度地体现舒肤佳的品牌价值。
《让爱住我家》从节目的立项、节目名称、LOGO设计、活动口号、演播室、VCR拍摄、节目包装等各种活动环节开始就广泛的对舒肤佳品牌和品牌理念进行了植入式广告创新形式的设计,充分体现舒肤佳品牌人文关怀。在节目的推广上,广西电视台充分使用了整合营销手段,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更深入的展开,如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背景、发展,各界对事件的评述、热点的讨论,网络博客讨论等,将活动的影响力拓展到最大。同时通过设立节目热线,网络、sP短信报名,在全国甄选“家庭健康和谐”为主旨的温暖家庭情感故事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除了电视播出外,舒肤佳另外配套了舒肤佳城市卖场的海报、POP、促销活动等进行线下传播手段,形成了360度全方位传播效应,此举与广西电视台自身的宣传相得益彰。
在全国和广西省收视表现良好
从2007年开始,该节目周一到周日晚18:42~18:47在广西卫视播出,作为一档为广告主量身定制的节目,《让爱住我家》自开播出以来,收视率走势稳定(见图1)。据央视索福瑞35城市组数据显示:其中25~54岁女性观众的收视率连续三年保持省级卫星频道前十,2009年该节目收视率在同时段省级卫星频道中排到第三位,绝对收视率也较2008年同期增长了44%(见图2)。节目在广西省网中的收视率也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见图3),从数据层面上看,不管在全国还是在广西,节目都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力和品牌传播效果。
从节目的观众集中度上更可以看出节目的收视人群分布,从2008年《让爱住我家》节目整体观众收视集中度上看,4~14的青少年和35~44岁家庭主妇显然是最喜爱收看该节目的人群,集中度分别达到205%和122%以上(见图4),这一方面反映出该节目存在着家长伴随收视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该节目的收视人群与舒肤佳产品的目标人群高度吻合,实现了舒肤佳品牌的传播诉求。
《让爱住我家》节目学历层次分布以中高等学历人群为主,初中以上学历受众占了69%以上,这类人群也是当前我国城市人群构成的主体。从节目的职业类别来看,《让爱住我家》观众职业特征宽泛,包含了干部、个体私营、公务员、工人、学生和赋闲人群等。但从整体上看,个体私营和赋闲在家的中年人群占了主体(见图5)。
从节目受众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上看,《让爱住我家》节目收入特征明显,侧重中高等收入人群,该人群占了64%,但低收入人群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仍然具有大众化的收视特征(图6)。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播的内容优势 篇12
作为传统媒体,纸质媒体、电视等都备感威胁。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担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同时,现行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源补偿机制决定了我国电视业必须充分展开产业运营,其体制的构建以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营为基础且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然而网络媒体的大行其道对电视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冲击。新一代的年轻人已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和生活娱乐的主要渠道,受众注意力的转移直接导致了电视收视率的整体下降,仅以新闻的时效性与电视剧播出平台两个方面的受众争夺而言,就足以令电视丢掉半壁江山。媒介市场如同一块蛋糕,网络媒体跃跃欲试分割掉电视原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广告投入更加青睐网络宣传,使得资本难以进入电视运营体系,极大地制约着电视的长足发展。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开拓创新之路成为电视的当务之急。
电视传播的内容优势
随着媒介格局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力量受到各方关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每个人面对爆炸的信息量显得无从选择。人们口中的“融媒时代”,“网络时代”等仍然停留在概念高于平台的境地。从现实来看,当前网络媒体在制作运营以及盈利模式上仍然缺乏规范化。网络信息缺乏权威性与公信力以及网站之间的相互转载等造成的信息同质化现象已然出现。
电视媒体应主动认知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走向新生。在当前网络媒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下,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依然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重新发挥不可替代的内容优势。
1. 权威性与主流性。
我国电视媒体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依靠强大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在传媒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电视节目在内容的采集制作以及播出的全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和审查制度,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铸就了无可替代的公信力。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电视是发布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国家重大新闻事件多以电视作为第一载体传播给普通大众,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始终拥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频道中新闻信息的高端性与权威性。以电视现场直播节目为例,中央电视台在信息的发布上保持着信息的准确性与报道上的全面性,这一点是电视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它媒体远远无法抗衡的优势。
比较而言,网络媒体的个性化色彩与自由程度较高。纵观众多的网络视频信息,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多是综艺节目等娱乐信息,这使得网络媒体在主流性上远远低于电视。此外,以大型现场直播类节目为例,多数视频网站的播出权只有一个渠道,即向电视台购买版权,然而处于发展阶段的网站并不完全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网络转播权,仅有中央电视台旗下的CNTV进行网络转播,国内知名的大型视频网站却鲜有问津。
2. 专业性与深刻性。
网络媒体的突出优势在于信息海量与传播形式的开放化,然而大量的信息面前,个人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处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电视在信息量上无法与网络相抗衡,然而以信息的质量与品质的专业性来说,毫无疑问,电视占有更大的优势。作为主流媒体,电视融合国内最为先进的电视制作理念与技术于一身并以举国上下的社会资源为依托,在这种环境下所出品的节目质量与网络媒体有着根本上的差别。中央电视台近年出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良的技术制作而闻名,并引发全国性的热潮。
当前众多省级卫视以及城市电视台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充分发挥专业性的优势。各级各地电视台正日益集中优势力量,瞄准媒介前沿,进一步打造电视精品,扩宽电视的生存发展空间。例如日照电视台与央视四套联合打造的《百年人日照魂》便是一部以辛亥革命元老丁惟汾的事迹为题材,横跨两岸三地,拍摄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专题片,从前期策划到拍摄制作,保障了作品在技术性上的完善与艺术性上的精美。契合了当前的主流文化精神,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3. 全民性与先导性。
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电视内容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专题、电影、体育。这六个类型构建起我国电视的主要传播内容。其中新闻、电视剧与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居于最高。这些电视节目以不同的内容与形式迎合全民的收视趣味,收视群体横跨各行各业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和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传播信号不遗余力的推广,在技术上保证了收视人群的广度和深度。与之相对应的,网络的技术传播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多来自中国发达地区的信息和声音。
以新闻、电视剧与娱乐节目来说,电视媒体相比于网络媒体占据着先导性的优势。由于网络媒体交互性较强,许多新闻事件在自媒体传播中被广泛地传播,然而很多时候,被转发被摘取的仅仅是“只言片语”,且网络信息存在盲目性与虚假性,众多新闻事件在沸沸扬扬之后被证实只是一场虚惊,相对完整和权威的新闻报道总是以电视台为第一播出渠道进行传播,以更加完整的形式将新闻报道出来,在这其中包含着权威性的信息发布与深入性的探究。就其他节目而言,网络上播出的节目多是从电视台购买的播出版权,其播出的时间必须在电视之后,例如近期非常火爆的综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网络转播只能在电视播出之后才能得以实现。
小结
内容为王是当前电视谋得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策略。高质量的内容必然会赢得受众的关注,受众注意力的倾向直接影响着市场份额的占领,产业的运营力度直接影响着媒介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由此强烈的影响着电视媒体的长足发展。当前电视节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节目同质化现状严重与互动性不强等。电视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之中赢得成功除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之外,更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创新,不但在内容上力求赢得观众的关注,更要在运营模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发展之路。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媒介格局与生态的变化,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对比网络媒体的发展特点,电视仍然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于促进电视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网络时代背景下媒介发展现象的分析入手,指出当前电视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通过对电视内容上在权威性、专业性与全民性等方面上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促进电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视,内容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颖颜吾佴:浅析当前电视传播的缺陷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1]陈颖颜吾佴:浅析当前电视传播的缺陷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包俊范金慧: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第7期[2]包俊范金慧: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第7期
[3]吴国跃:“栏目时代”的广电媒体竞争之策[J].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3]吴国跃:“栏目时代”的广电媒体竞争之策[J].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4]刘春花:当前中国电视发展动态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第9期[4]刘春花:当前中国电视发展动态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第9期
【互联网的优势传播】推荐阅读:
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优势10-29
移动互联网传播05-08
互联网传播学10-17
互联网文化传播11-01
互联网营销传播论文07-01
合时代: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07-05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广电总局令第39号)05-26
互联网的未来08-20
互联网金融的作用05-28
产业互联网的春天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