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大有可为(共7篇)
融资租赁大有可为 篇1
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不可能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解决。银行贷款是校外融资的主要渠道,但贷款的数额有限,成本越来越高,审批越来越难。面对这种现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效融资模式势在必行。作为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创新和发展,BOT项目融资模式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有益探索。
BOT的概念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在具体实践中BOT还出现了各种派生形式,如BOO/BOOT/BLT/BTO/BT等,但只是具体的操作形式存在差异,所以人们习惯上将上述方式统称为BOT。
BOT引入高校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6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我国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高校基础设施的落后和薄弱。高等教育自上世纪末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规模的扩招逐渐展开。扩招后,教学设施、学生公寓、体育场馆和后勤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BOT模式以其独特新颖的特点受到高校的青睐。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而且投资风险相对较小。B0T特许期满后,BOT项目归高校所有,高校对建设项目拥有终极所有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BOT引入高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硬性指标要求。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活动中的指标体系,对高校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都作了硬性的指标规定。要求高校基础设施必须达标,否则面临降级的压力。
(2)高校融资建设的新渠道。随着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家对银行贷款项目采取了紧缩政策,银行信贷作为大部分高校的主要外部融资渠道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同时,沉重的贷款利息也让高校难以承受。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高校失去了以往可以自由调控的大量沉淀资金,降低了学院资金的流动性。因而,高校亟需扩展融资建设渠道。
(3)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于原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陷,高校的基础设施运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浪费等问题,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大化。BOT项目融资机制引入后,由于投资主体变化,企业产权明晰,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充分发挥了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在同等条件下,高等院校基础设施产出效益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有效避免传统体制下的低效、浪费等情况的发生。
2.可行性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国家对高等院校基础设施产业,首先对后勤产业领域开放,提出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模式。通过多年政策的推行,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后勤设施及相关人员与学校脱钩,实行社会化经营。对于新增的后勤设施,鼓励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筹措资金。这些都为BOT项目融资模式在高校后勤设施的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社会资金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供需平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方面是社会资金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高校进行基础设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通过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正好可以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链接。投资者通过对高等院校基础设施科学经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风险相对较少的投资回报。
(3)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BOT项目融资模式引入高校基础设施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从全国范围来看,BOT模式已经在部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了初步成功的经验。我校2003年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时,对BOT项目融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引入BOT项目融资模式,兴建起了一座总价值600多万元的学生公寓。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BOT的运用
1.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BOT模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有两类:一是教学行政设施;二是后勤服务设施。
(1)由于教学、行政、教辅设施等项目属于非经营性运行的设施,本身不能产生固定的收益,因此不适宜采用传统的BOT模式,但可以尝试采用BOT模式的派生模式,比如BT模式(建设-移交),通过公开招标,选择项目公司进行融资建设,项目建成后移交学校使用,学校按照项目的收购价格分期付款。
(2)高校的后勤服务设施项目,往往在建成后都会有相对稳定的收益,而且项目本身建设周期短,风险小。高校的扩招又为其带来了稳定的生源和市场,保证项目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因此,这类项目最适宜采用典型的BOT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为BOT在该领域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2.高校基础设施B OT的运作过程
(1)项目的确定。高校对拟使用BOT融资模式进行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使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得以合理充分的利用。
(2)项目的招标、选标。高校通过制作招标和要约文件,提出相关招标条件,发布招标公告,邀请有兴趣的投资者参与竞标。同时组织专门机构对投标者进行资格审查,在投标结束后,对投标者的方案、报价、服务承诺、期限和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评价,结合项目的要求选择确定中标者。
(3)成立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此阶段高校与中标者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协商,签订特许权协议。协议应重点明确以下内容:(1)BOT项目的范围。(2)BOT项目投资总额,是指项目建设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项目前期工作费、征地拆迁包干费,工程建设费等。(3)BOT项目收费标准的制定,既要估计到项目公司的合理回报,又要考虑教育消费者的负担能力。(4)BOT项目特许期的确定。
(4)融资与项目建设。此阶段要进行项目融资,建立资金项目公司,学校需无偿提供建设项目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权的形式投资。项目公司根据合同要求,组织设计施工,确保工程预算,按时完工。
(5)项目的运营。在设施建成后的运营阶段,项目公司获得设施运营收入,还本付息,并最终使股东获得一定的利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要注意项目的维修和保养。
BOT引入高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面临的问题
(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BOT项目融资操作缺乏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家针对BOT模式在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运用,具体的法律规范尚未出台。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参照《合同法》《公司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操作。由于缺乏国家具体的规范操作细则,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这必将阻碍BOT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2)在转移经营期内对BOT融资项目失去管理权。由于BOT是在建设后的一定的时期内,全将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转移给运营商,这样容易导致在合同期限内对运营商的经营和管理缺乏控制。例如,融资建成的学生食堂,在运营期内饭菜质量、价格等容易失去监督;运营商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些最终都将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及校园文化氛围。
(3)缺乏BOT项目实施操作的专门人才。由于BOT项目融资方式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BOT项目融资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组织管理方法,在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招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经营管理、收益计算与分配、业主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等方面缺乏人才。
2.解决办法
(1)应尽快制定有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BOT项目融资的社会行为。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如教育部、建设部)先制定行政性法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待总体的条件成熟后,再上升为国家法律规范。通过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投资者行为,保护各行为主体的既得利益,将高校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运用纳入规范化轨道。
(2)在高校与社会投资主体进行合作之初,要对相应的合作条款进行论证研究,对转移经营期内运营商的违规经营行为,通过具体的合作条款来加以限制。既要顾及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要考虑社会投资主体正当的投资回报,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3)培养BOT专门人才,做好BOT项目融资人才培训和知识普及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或委托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培养,政府人事或劳动部门进行考核,实行BOT专业人才行业准入制度。■
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篇2
2015年, 行业技术和发展屡屡创新, 从关注“智能建筑创新融合发展”系列活动到提出“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这一新课题, 再到行业内部评优, 无论是百项经典工程还是与杂志社合办的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评选, 无不渗透着行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智能化养老是适应现代信息科技和老年人需求产生的新理念新课题, 代表了老龄服务的发展方向, 代表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代表了老龄产业增长的活力。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截至2014年底,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 占总人口的1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前后八次提及“养老”, 其中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在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推行智能化养老是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情, 是老龄服务的发展方向。
——为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搭建合作平台, 2015年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开展了“智能建筑创新融合发展”的系列活动:1月15日的“跨界融合与智慧分享”高峰论坛、6月9日在“第12届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上举办的“2015智慧城市驱动智能建筑技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6月25日在宁波举行的“2015智能建筑技术创新与应用融合论坛”以及9月-12月的“2015中国智能建筑创新融合发展巡回论坛”。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创新、互联、融合与繁荣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由工程智能设计分会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原《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多届的“中国市场智能建筑十大品牌”评选活动是真正来自“市场的声音”, 对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起到引导和参考作用, 为企业和用户架起桥梁, 促进了中国智能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
节能创业,大有可为 篇3
○钻研进取, 做科技创新人才
胡大为刻苦努力, 天赋加上辛勤的钻研使他在学术方面已颇有成果。本科至研究生阶段, 共发表论文27篇,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 (2项均已授权) , 申请发明专利4项。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7篇。其中他提出的分形理论处理混凝土回弹数据的方法、高分子链人工干预产生位错挂接纳米材料方法、化学干预煤炭催化燃烧技术, 在建筑、节能减排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胡大为取得的成果和他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得到了广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广州日报以大篇幅报道他的事迹。硕士和博士期间更获得了很多奖项, 其中包括:2008年10月获得中华环保基金委员会——上海大众“2008绿动未来”创意类优胜奖;“广州日报”大学生风云人物——“最佳学术风云人物”;“陶氏化学奖”;“南粤优秀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2006、2007“优秀硕士研究生一等奖”“感动华园十大人物”等等。
○节省出的发明
本科大三那年, 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中, 胡大为萌生出一个念头:能否研究出一种催化剂用于降低煤炭的着火点、降低煤炭燃烧内耗,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呢?于是他开始不断地做实验, 两年多过去了, 一共做了3000多次实验, 但想要的结果一直没出来。为了寻找最合适的催化剂材料, 胡大为也试验了千百种材料, 最终他从家乡一种高热量的植物果实中得到灵感, 实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 他平均每天做10次实验, 前后配备了200多种样品, 最终得到了一系列高效、安全、便宜的煤炭燃烧催化节煤剂, 提出了“化学干预煤炭催化燃烧”的概念, 目前该技术形成的节煤产品——“掘能”牌化学干预煤炭催化燃烧节煤剂, 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出节能效果的产品。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 催化节煤剂能够节煤5%—30%, 同时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 (NOx和SOx减排量10~30%) , 对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罕见, 在国际上也是十分先进的。2008年10月, 胡大为的发明获得了中华环保基金委员会2008绿动未来创意类优胜奖。2010年5月“化学干预煤炭催化燃烧节煤技术”荣获第3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奖, 华南理工大学共四项成果获此奖。2010年5月获得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创业素质奖, 2012年获得“广州市创业先进个人”奖励。
○学而优则创, 创业中服务社会
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及应用化学干预煤炭催化节煤技术, 2009年9月份, 胡大为和团队组建了一家科技公司, 名为广州市芬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于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 经营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并推广催化节煤剂的应用。目前, 公司产品已在黑龙江、辽宁、河南、青海、吉林等地推广应用, 成立了白云分公司、东北分公司等分支机构。去年我国消耗煤炭共计30多亿吨, 催化节煤剂最低可节煤5~10%, 每吨煤按800块钱算, 每年约可节约几十上百个亿, 而且煤价在不断的上升中, 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环保效益也不可估量。
创业近三年来, 胡大为及团队持续地研发技术, 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奔波, 联系各种燃煤企业实际试用, 总结成果, 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今, 公司已有就业人员六十余人, 预计2013年公司总部可达产值千万元, 市场终端产值更是高达几千万元。公司带动了一大批有志于在节能减排领域奋斗事业的人员。同时, 也得到了很多应用化学干预煤炭催化燃烧节煤技术的火力发电厂、水泥厂的认可, 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在天瑞水泥集团、北方水泥集团等大型水泥集团长期应用, 并且在华润电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试用, 实现了节煤10g/kWh的效果。稳稳当当地做事, 实实在在地节能。他们认为, 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不增加额外管理费用的情况下, 节省下来的成本就是纯利润!
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篇4
“睁开眼睛就购物”, 大把花未来钱的美国人, 把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美国建立在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廉价制造业基础上的过度消费模式, 加快了全球经济恶化。一旦处于“领导经济”地位的美国放缓或紧缩消费, 下游便会刮起强烈的龙卷风:资金断裂、工厂倒闭、员工失业。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但作为产业链的末端, 中国制造业无可避免地迎来寒冬。媒体频频曝出由于承受不了危机带来的压力, 个别企业家走上了不归路的新闻。冬天来了, 但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昔日农村
面对中国对外出口的严重下滑, 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依靠外向型经济生存的企业面临倒闭的窘境。中国作为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拯救全球经济状况最重要经济实体之一。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 就是对世界经济做的最重要贡献。这样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下, 扩大内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尤其是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不仅是严峻挑战, 更是突出机遇。
我国农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如果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值就可增加约120个亿, 可使GDP增长0.14个百分点。开拓农村市场, 可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因此, 剖析农村市场的消费现状, 探讨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是如何发展农村市场的先决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告别了自然经济状态, 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为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十五”期间, 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农村各类产业的总量仍在持续扩张, 由此带来农村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各种农村有形市场迅速崛起, 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然而, 农村市场发展现状仍然让人忧心,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消费, 农民收入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农业;一部分来自于城镇打工收入, 其中, 还是以农业收入为主。虽然,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生产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大幅提高, 但由于农产品结构未得到有效的调控, 农产品供过于求, 农牧产品价格下跌, 结果越丰收农民手里越没钱。同时, 农民对住房、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医疗支出等预期不断增加, 63.8%的农户把新增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 而储蓄的目的大部分用于以上项目的支出, 尽管“惠农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使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 但是, 农民辛辛苦苦挣得一点钱怎么舍得花。
除了收入不足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农村消费环境也使很多家庭无福享受众多商品。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大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电网老化、电压不稳、电价过高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使用和普及。如果, 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用水还需要到村口的井里去挑, 那么就是家里有钱, 基本上还是不会购买洗衣机的。农村很多地方缺电或电价太高, 使得农民购买家电后用不起, 甚至用不了, 都制约着家电产品在农村的普及。还有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极差, 有些地区甚至不通公路, 大量的农业机械根本无法进入农户, 本地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 日用品也下不了乡, 既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又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消费。
由于农村流通经营业态及经营方式陈旧。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只能靠“柴米油盐找个体, 日用百货赶大集, 家用电器跑城里”的方式进行消费。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设施十分落后, 不少还是露天的, 交易规则不完善, 现代流通方式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才刚刚起步。市场运行中, 地方政府多着眼于短期的地方利益, 人为地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割裂市场, 造成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渠道十分不畅。这种消费格局不利于农民了解丰富的商品信息, 选择余地很小, 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卖什么就只能买什么的环境下。先不说最近对“家电下乡”产品质量、价格的质疑不断增加, 就是最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农药、化肥、种子等, 在一些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也是随处可见。产品质量鉴定条件缺乏, 维权意识不强, 农民识假能力有限, 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 农民利益时常受到损害, 因而害怕受骗上当而不敢轻易购买。
此外, 落后的消费观念也阻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在农村, “能自己种的不买, 能凑合用的不换, 能不花钱就不花”是农民消费的基本思路。这种消费观念使人们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基本上没什么反应, 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
开拓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尽管我国农村市场发展仍存有不少问题, 挖掘市场潜力也有不少困难, 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来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但从中长期看, 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令人期待。
2007年我国已经在更大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护农民的各种收益和权益, 从制度上化解压力, 促进消费, 还增加了在农村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 也有助于将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推进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了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同时, 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办最低生活保障基金, 以保障农村居民正常生活的需要。这些政策的出台,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的现象。不仅如此, 在2008年全面实施了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 减少农民的教育费用支出。这些政策都会实质性地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增加对商品的需求。
在今后几年, 国家将全面推进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为目的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用于改善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对农民来说, “卖”比“买”更重要, 只有把农产品卖出去, 手中有了钱, 才谈得上消费。要充分考虑农村市场“买卖结合”的特点, 建立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风险, 真正使农民卖得出、购得进、用得上。
看到广大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 越来越多的连锁经营企业逐步在二、三线城市建立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品牌专卖店等各类新型零售业态模式。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 围绕小城镇和新兴市镇的开发, 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商品经营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 逐步替代农村传统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贸市场形式, 成为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农资连锁经营也在不断建立完善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营销体系。
如果, 农民消费能够稳步增长也会对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无疑在农村。对于近9亿多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5亿个家庭来说, 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 就会增加200万台以上的需求量。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 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 农业部门620亿元, 第三产业478亿元。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由此, 厂商期盼农民提高消费能力的理由是一目了然的, 而扩大农民消费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此。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目前我国城市化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 是我国城市化迅速扩张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民人数的减少, 购买力的增强将为工业品带来广阔的市场。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后, 服务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的贡献来提高增加值, 消费水平将产生质的飞跃。反过来, 城市化加快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城镇化则可以通过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市场, 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 这无疑又将成为新一轮农民消费能力增长的动力源泉所在, 同时,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拥有可靠的保障。
养殖蚯蚓大有可为 篇5
一、经济价值
1. 改良、肥沃土壤
蚯蚓吞食土壤, 排出蚓粪, 蚓粪颗粒均匀、无味、卫生, 保水透气功能比一般土壤高3倍;氮、磷、钾含量较高, 含17种氨基酸, 有机质含量40.2%, 有益菌20~20000万个/克;蚓粪肥效高, 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能力强, 能提高土温、保水、保肥, 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蚓粪养花, 可显著延长花期且更鲜艳。蚓粪节省了农药、化肥, 集营养、防病、促进植物生长于一体, 是生产有机食品的最佳肥料。在美国, 蚯蚓生物肥料售价比一般化肥高2~3倍。
2. 新型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蚯蚓蛋白质含量60.4%, 氨基酸含量高, 为畜禽和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蚯蚓蛋白中亮氨酸含量最高, 其次是精氨酸和赖氨酸等, 精氨酸含量为鱼蛋白的3倍, 色氨酸含量为动物血粉蛋白的4倍、为牛肝的7倍。蚓体粗脂肪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 利于满足动物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蚓体还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B、E, 可有效弥补饲料中维生素不足。蚓体中大量微量元素及多种活性成分, 能促进动物生长, 增强免疫力。蚓粉完全可代替鱼粉作为饲料中的蛋白来源。
畜禽和鱼均喜食含蚓粉的饲料, 含蚓粉的混合饲料喂养幼畜、禽或鱼苗, 生长快、色泽光洁, 发育健壮, 死亡率低。每头猪每天喂0.1~0.2公斤蚯蚓, 每天可增重0.25~0.5公斤而且猪肉嫩、鲜、无异味, 肉品质明显提高;用蚯蚓喂蛋鸭, 可使鸭蛋平均增重10克左右。
3. 处理畜禽粪便
我国养猪业日排粪量291万吨, 养鸡日排粪量3.8亿公斤。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技术和设施, 大量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河道或堆放在田头, 污染严重。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是治理污染的重要途径。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 不仅防治污染,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又变废为宝, 得到生产有机食品所必须的无化学制品污染的生物肥料, 一举多得。
4. 食用
经济发达国家已兴起开发蚯蚓保健食品热, 年贸易额约20亿美元, 且每年以20%~25%的速度递增。蚯蚓食品可烹、炒、炸、煎, 味道鲜美。精制蚯蚓已被用于焙制饼干、面包和肉类代用品;蚯蚓肉和牛肉混合制成的汉堡包, 售价比一般汉堡包贵15%。日本是目前蚯蚓最大消费国, 也是最大进口国, 日本食品工业运用现代技术开发研制出蚯蚓粉保健食品, 经测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蛋白质58.5%、脂肪6.3%、亚油酸110毫克、维生素B1 1.3毫克、维生素B2 3.3毫克, 具有调节身体疲劳, 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 预防低血压、神经痛和便泌等功效。
5. 药用
蚯蚓入药历史久远, 但在我国人工养殖蚯蚓入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医药学家经多年努力, 从人工养殖的蚯蚓中, 提取“蚓激酶”入药, 目前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开展蚓激酶的提取研究。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美原恒教授发现蚯蚓有一种特殊酵素, 可起溶解血栓作用。蚯蚓作中药, 有治疗哮喘病, 解热、麻醉、持续降压、催产等作用, 还能医治黄疸、伤寒、利排尿、解痉挛、涂丹毒、治外伤炎症和牙龈溃疡等。
二、蚯蚓人工养殖
养蚯蚓投资少、效益高、操作简单、用工少、周期短, 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养蚯蚓无需饲料投入, 各种垃圾、农作物秸秆、草、菜、树叶和畜禽粪便都可用来养殖蚯蚓。20头牛所产粪便可养一亩蚯蚓, 每亩年产蚯蚓3吨, 蚯蚓粪20吨, 增收8000元。养殖蚯蚓的前景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 蚯蚓饲养业和蚯蚓食品加工业将会越来越兴旺。
1. 品种选择
选择体型大, 健壮、活泼、生长快, 繁殖力和环境适力强的个体。目前广泛进行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赤子爱胜等。
2. 养殖场地
忌盐碱地, 壤土为宜, 地块平整, 要通风, 全日接受阳光照射, 但防止直射。环境安静、潮湿、天然食物丰富, 没有污染, 水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3. 蚯蚓养殖床的制作
以用牛粪养殖蚯蚓为例, 新鲜牛粪不需发酵, 每个养殖床的长度根据地块、地形设计, 一般长30~50米、宽0.8~1.2米、高15~20厘米, 养殖床间隔0.8~1米, 作为采收蚯蚓和为蚯蚓添加牛粪的人行道。养殖床制作完后, 将其晾晒5~7天, 然后往上浇水, 以备投放蚓种, 养殖床内湿度60%~70%, 在养殖地块上还要做排水渠。
4. 引蚯蚓种
购买蚯蚓种应尽量避免长途运输, 选择路途较近场家购种, 夏季应早、晚运输, 以免对蚯蚓造成过大应激。
5. 投放蚯蚓种
采取小面积试投法, 即取几平米的养殖床先试投喂养, 观察是否有异常反应, 异常行为包括剧烈翻滚、逃逸, 在床体表面聚堆不进入养殖床内等现象。若出现异常, 首先检测牛粪酸碱度是否适宜, 牛粪是否被喷晒过消毒剂等, 蚯蚓生活适宜的p H值为6~8。若无异常便可将蚓种全部投入。
6. 日常饲养管理
(1) 春、秋两季注意保温。春季气温回升阶段, 往养殖床添加的牛粪要铺盖满整个养殖床表面, 牛粪要细腻, 无大块。避免进风, 保持养殖床内温度。秋季做法与春季相似, 因秋季属气温回落时节, 可适时分期分批添加牛粪, 增厚养殖床, 提高养殖床温度, 夜晚气温降低, 可覆盖农作物秸秆或塑料薄膜, 起到保温作用。夏季气温较高, 养殖床内水分蒸发较快, 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可种植遮荫作物, 设置遮阳网, 如条件允许, 最好在基料上方设置喷水系统, 每天喷水, 保证养殖床湿度, 温度控制在15~30℃。 (2) 控制湿度。根据养殖床内水分含量, 蒸发程度, 不同季节降雨量, 适时适度给水, 给水过多, 可造成蚯蚓自切。湿度60%~70%为宜, 可用手攥取一团基料, 从手指缝隙有水溢出即可。 (3) 建议人工除草, 也可利用除草剂除草, 在喷洒除草剂3日内不要往养殖床上浇水, 防止蚯蚓中毒。 (4) 北方冬季寒冷, 应将养殖床加厚, 床高50厘米, 加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稻草帘子, 利于蚯蚓越冬。随时观察基料10厘米深度的温度, 以1~3℃为宜, 若低于0℃, 蚯蚓有可能被冻死。
7. 定时清出卵茧, 提高孵化率
气温15~28℃的季节, 每隔10~15天, 将卵茧从养殖床内清理出来, 放到预先准备好的蚯蚓床上孵化。
8. 采收
利用太阳光光驱采收蚯蚓, 先将宽约0.6~0.7米的塑料薄膜铺在人行道上, 然后将蚯蚓连同基料一同移至塑料薄膜上, 随着太阳光照射, 蚯蚓便会向基料底层移动, 便可逐渐清除上层基料, 最后获得鲜蚯蚓。采收结束后, 把基料回填至养殖床上, 并将养殖床修整好, 添加新鲜的牛粪即可。
9. 防敌害
北斗产业大有可为 篇6
I B M在2 0 0 8年发布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 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近年来快速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业务, 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如2013年7月2日IBM推出“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7月9日, IBM参加佛山智慧城市研讨会;8月22日泰州市市政府与IBM公司商谈智慧城市建设;10月24日, I BM“智慧城市大挑战”2014年项目申请启动;11月1日, I BM参加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研讨会;11月3日I BM亚太区负责人表示期待与惠州合作智能雨污分流;11月6日IBM公司宣布在北京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11月18日, IBM在沧州举办智慧城市论坛。
评议:一年来IBM在智慧城市上动作频频, 已经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面, 这意味着外国企业开始染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关乎未来中国经济走向,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警钟长鸣。北斗是智慧城市建设所需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政府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 要充分使用北斗, 发挥北斗的最大价值。
二、当海燕台风遇到北斗
11月11日3时, 一无名木质渔船在北海外沙岛以北2海里附近海域, 因主机故障失去动力, 无法返回岸边, 该船没有配备北斗、救生衣等导航、救生设备, 船上4人遇险。
评议:相比较广西这次渔船事故, 海南省的做法就值得肯定。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通过北斗系统、“渔信通”手机和企信通平台发布台风信息, 要求出海作业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如果我们的每一条渔船上都安装了北斗, 那渔船出海是不是更可控呢?既然交通部出了798号文, 强制要求在“两客一危”上推北斗, 中国的所有渔船上是不是也应该强制安装北斗?
三、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
2013年11月22日上午, 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泄露事故, 维修过程中引发起火爆炸。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 医院共收治伤员136人。
评议:北斗技术已经可以实际应用到城市管线的监控管理中, 所以从技术上讲本次事故是可以预见的。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 处置不及时, 各方协调不够应该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石化某干部透漏, 中石化每年因漏油、偷油损失较大, 急希望能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管道监控问题, 北斗技术结合各种传感器完全可以满足此类需求。希望可以通过使用北斗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四、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条例》指出,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 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据专家分析, 全国公车在200万辆以上, 绝大多数都是一般公务用车。按每辆车一年节省5万元算, 一年节省近千亿元。
评议:取消一般公务车, 同时还保留执法、通信、应急等公务用车, 显然公务车市场依然存在。为了防止异化落实和次生浪费, 应该大力发挥技术监督的作用。参考岳阳公车监管经验, 使用北斗系统是最好的选择。在公车监管中, 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北斗的价值和作用。
五、让北斗技术应用为生命保驾护航
沈阳铁路局日前发布通报称, 从哈尔滨开往北京方向的“D28次”列车, 22日上午11时10分44秒驶至京哈上行线台安至盘锦北间时, 撞上5名横过线路的作业人员, 造成4死1伤。据报道,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铁路作业人员不知道列车晚点造成的。10月23日, 青藏铁路格尔木东段发生一起列车相撞事故, 造成1人死亡, 50余人受伤。
评议:两起事故都是由于列车、调度、工作人员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如果在作业人员的班组手里有一台北斗定位仪, 附近车辆在什么位置能够一目了然, 事故还会发生吗?如果青海的那辆列车知道前方线路有别的列车, 是不是事故可以避免呢?而以上的这些, 北斗技术早已经实现并且成熟使用。
六、产业大佬的资本游戏
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3年11月22日以通信方式召开。决定同意以人民币88800237.36元作为交易对价将所持有的北京合众思壮导航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
校史育人 大有可为 篇7
一、充分认识校史育人的独特优势
“欲知大道, 必先知史”。校史育人的主要内容是以学校丰富的历史及其蕴涵的大学精神教育师生知校、爱校、荣校, 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传承大学精神, 完成大学使命。成功的校史教育可以激励师生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反思, 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目标上来。因此, 校史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1. 校史育人的独有性。
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发展史, 如个人的成长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复制性, 这就注定了开展校史教育的资源的独有性以及教育效果的独特性。每一所大学都应充分发掘各自的传统、特色和优势, 张扬自己大学精神中的个性, 使其成为自身独有的标识、气质和品格。
2. 校史育人的主流性。
每一所大学的历史首先是育人的历史, 育人是校史的主流, 同时也成为校史的目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 西南财大的“经世济民, 孜孜以求”等, 都从各自的角度彰显着启迪人、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主流意义和作用。
3. 校史育人的贴近性。
在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 人的感情总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 逐渐过渡到热爱祖国。因为地缘、学缘的关系, 校史育人可以更好地实现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使师生感觉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南财经大学校史馆于2007年10月建成开放并由档案馆负责管理维护。2008年8月, 为宣传学校师生在5·12汶川地震中积极抗震救灾的事迹, 在校史馆内新增了抗震救灾展馆部分。校史馆整体风格朴素庄重、典雅大方, 展览面积1200平方米, 拥有展柜20余个, 展板近百张, 陈列领导题词、教学科研成果、证书文件、奖杯奖牌等各类实物上千件, 安装了学校光华、柳林两校区的1:450沙盘模型和历届校友信息及毕业照多媒体查询展示系统, 以多样化的展览方式,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学校建校以来的风雨历程和丰硕业绩。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师生和来宾2万余人次, 成为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重要课堂和宣传展示学校的重要窗口。
二、着力挖掘校史育人的巨大价值
当前,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 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更加频繁,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入挖掘和传承创新我校校史中的以“经世济民, 孜孜以求”西财精神为核心的优良文化传统,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我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1. 着力挖掘校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理想信念价值。
在时代的变迁中勇于承担社会职责, 与国家民族同命运是西财的优良传统和理想信念。1925年6月3日, 在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中, 数百名脱离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发起组建了光华大学。首任校长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权。他认为, 要使国家尽善尽美, 必须植根于大本大原, 而这个大本大原就是教育, 教育为百年树人之大计。光华大学的校名取自“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象征着复兴中华, 反抗帝国主义宰割和奴役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光华精神就此成为西财精神的发端。与中国其他高校一样, 西财的成长壮大, 与国家的荣辱, 与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紧紧相联。从光华大学到成都分部再到四川财经学院, 一代代西财师生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铸就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让师生从学校发展的过程认识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 让师生认识学校走过的不平凡的足迹和积累的财富, 特别是从张寿镛、谢霖等无数前辈学人的感人言行事迹中, 找到前进的精神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
2. 着力挖掘校史中的团结包容等凝聚激励价值。
西财校史由一代代师生共同奋斗凝聚而成, 此过程造就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1952年, 成华大学受文组建为四川财经学院, 先后融汇了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及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 成为建国初期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的4所财经高校之一。这一次海纳百川、名师云集的合并过程如果没有专家教授们坦诚、从容、深度的融合, 是很难成功实现的。就当下而言, 我们正在努力追求的海内外人才、新老体制人才的交融互动、和谐共长的局面, 应当也可以从前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中去追寻新的启迪, 从而使师生员工都迸发出强烈的向心力、归属感, 自觉地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3. 着力挖掘校史中的自强大爱等情感陶冶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 校史教育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学校传统产生认同, 从而实现对自我精神、心灵的塑造。光华大学及其成都分部的白手起家, 四川财经学院在历经磨难停办后的复校, 西南财经大学于2000年从行属院校划转教育部加入“国家队”竞争, 无不体现了当时师生们自强自信、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和求索实践。2008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 西财师生展示出的大爱精神进一步丰富了西财精神的内涵, 砥砺了“大气为人, 大智谋事, 大爱行天下”的西财青年品格。正是学校近一个世纪积淀的浓厚文化氛围之中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 潜移默化地陶冶着生活在其中的西财师生。学校在关键时刻抢抓机遇, 杰出校友的奋斗故事和成功感言, 优秀教师的人格风范和等身著作, 正是这样丰富、细腻的校史教育激起师生强烈的爱校情感, 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勇于担当校史育人的重要使命
1. 加强校史育人的内容编研。
聘请一批了解学校历史, 关心学校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担任校史顾问。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史编研选题规划。组织稳定的研究骨干队伍, 同时吸收对校史感兴趣、有热情的学生和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研。特别重要的是要抢救挖掘学校各前身院校和重要历史阶段的领导人、知名教师、优秀校友等亲历者、见证者的文字或口述材料, 征集其档案、图片等各类校史实物。坚持全面再现的原则, 完整地展现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充分关注师生的业绩和优良传统, 关注教学和科研, 开展对校园风物文化、重要活动、杰出人物等的专题研究。编辑《西南财经大学年鉴》, 扎实积累校史素材。产出一批校史编研成果。
2. 丰富校史育人的载体形式。
以校史馆为主阵地, 将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工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实践性校史育人活动。如:招募培训校史馆学生讲解员、组织社团研读各类校史书籍、举办校史征文比赛、校史校情知识竞赛。不断拓展新的校史育人载体。如:编辑校史研究通讯、开设校史文化讲座、印发校史知识手册、开展校史主题教育活动、在校报开辟校史文化专栏等等。利用校庆庆典活动开展校史育人活动, 展母校今昔风采。动员全校师生学习校史、了解校情、认同西财文化底蕴。
3. 构建校史育人的校园景观。
校史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魅力之所在。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建设中充分考虑校史景观建设, 是大学校园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学校特色建筑、历史遗迹、杰出人物雕塑、校训石碑等各类形式的校史景观作为反映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精神的高水平的“化人之物”, 能够以其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 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感召和美的享受, 往往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校史馆应当积极策划和参与打造学校历史名人塑像、用学校名人和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命名校园道路楼宇、建造校史长廊、复制重建前身院校特色建筑或者标志性校门等等, 反映学校的历史底蕴,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达到良好的环境育人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 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校史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按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以弘扬西财精神、提升校园文化为主旨, 以高质量的校史编研成果为基础, 以大开放的校史馆为阵地, 不断丰富校史育人的载体, 为所当为, 有所作为, 切实强化校史育人的实效, 努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3) .
[2]程珂.高校校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 2011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