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精选12篇)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 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受到一次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 毕业设计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大学扩招,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张, 高职教学资源显得严重不足,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也面临不完善和不成熟等问题。加上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毕业设计质量出现较大的滑坡, 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作为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的设置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需要探索和改革。在新形势下, 如何规范和建设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值得深思, 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研究和探索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高职毕业设计现状
高职毕业生多, 教学资源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而自动化专业更是包括了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等内容, 知识面较广, 其毕业设计对自动化专业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 导致大多数学校师资相对匮乏, 生师比显著下降。特别是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及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 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低。指导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 还要指导很多学生。一个指导教师需要带5~6个学生, 多的可能要带10~20人。教师补充和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日常繁重的课堂教学及科研任务, 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精力明显不足。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高职学生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根本不予重视, 许多人抱定了“混”和“抄”的打算。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的论文中大段地复制原始参考资料, 抄袭拼凑, 对资料不进行分析、消化和整理, 缺乏综合设计能力。有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全文从网上拷贝的, 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还有的学生找“枪手”花钱购买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对毕业设计轻视、忽视、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的学风越来越严重。
毕业设计课题陈旧单一,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断渗入自动化专业的知识培养体系中, 少数毕业设计选题显得过于陈旧, 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早已被淘汰。以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毕业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 题目类型比较单一, 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 闭门造车, 使得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偏于保守, 需要分析的客观资料不多, 设计内容过窄, 毕业设计课题大部分是关于PLC和单片机的, 设计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这就导致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足, 写出的毕业论文缺乏学术水准, 达不到毕业设计预期的目的和教学要求。另外,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就业工作严重影响着毕业设计环节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这也是毕业生忙着求职和寻找实习单位的时间, 毕业生忙着奔走于各种人才市场求职。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 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个人角色随之改变, 其中也存在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根本无关的现象。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还要考虑就业等实际问题, 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和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监控难, 毕业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监督、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是关系到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但是, 目前高职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学完全部课程后就可以离开学校。学生忙着找工作, 或是找到实习单位后, 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实践工作中。在这种状况下, 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定期回校与指导教师见面存在很多困难。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将毕业设计的进度发个邮件汇报一下, 提出疑难问题, 处于“遥控”状态。有的毕业生手机停机、邮件不回, 根本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设计, 于是, 在毕业答辩前一周忙着开夜车、抄书、网上下载, 或将别人的论文改头换面, 答辩时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不乏其人。为了提高毕业答辩及格率, 也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前途, 不影响学生的就业, 不影响学校的就业率, 答辩小组的教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得过且过。明知毕业设计已流于形式, 但作为专业设置的重要环节, 又不能不按部就班地“完成”。这种形式主义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 也败坏了学校的声誉。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角色重要而特殊, 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和毕业设计深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指导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生师比。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切实措施, 吸引优秀的人才, 吸引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 尤其是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补充进师资队伍。对于现有教师也要加强培训, 帮助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了解新技术、掌握新知识,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开拓教师的视野。另外, 也要给指导教师相应减负, 使指导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设计。也可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科研单位的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或作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包括选题、评阅与答辩等工作。
充分准备, 提高认识对学生而言, 毕业设计是一种创新实践, 也是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而言, 毕业设计是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也将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规范性、论文的科学性、实物的有效性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查。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设计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也不能走过场。要充分准备毕业设计工作, 使学生事先了解毕业设计的规范流程、格式和要求, 在学校进行前期调研、文献资料查阅等相关工作, 使毕业设计的工作时间更充分, 过程更完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相同, 而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因此, 需要尽快确定毕业生指导教师或者指导小组, 使指导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 指导学生选择各自合适的课题。
科学选定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尽量涵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从而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集散控制系统、机床电器控制、PLC控制技术应用、单片机应用、电子设备、智能仪器及仪表、检测技术及应用、智能电器电控板等等, 但也不仅限于此, 应科学地选定课题。
1.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应鼓励高职毕业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结合生产实际选题, 让学生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结合实际做课题, 不仅可使教学与生产结合,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工程意识。要鼓励毕业生到就业所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 学校教师只作宏观要求和过程督促。结合工厂实际真题真做, 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获得职业岗位能力的极好锻炼, 毕业后也能很快上岗工作, 企业也可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解决部分亟须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
2.与创新相结合。据调查, 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缺乏新意的占40%以上。学生由于主观上不重视, 缺乏探索和创新意识, 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学生希望指导教师给自己一个模板, 根本没有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而网络就成为许多学生进行抄袭的途径。在学生校园学习过程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 国家举办了几届高职高专创新大赛, 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兼顾创新的选题常常能取得好的成果。这对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课题具有创新性, 指导教师和学生在选题前一定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文献资料查阅和调查研究。
3.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每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尽相同, 每个学生的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因此, 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有选择地分配课题, 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的培养训练, 可保证毕业设计课题的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 应当平衡难度与工作量, 充分考虑所选课题的典型性、综合性、可行性, 设计课题不能偏大、偏难或过于复杂。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有关研究成果, 从不同角度对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阐述技术路线, 制定并实施研究工作计划, 从而充分保证毕业设计按步骤实施。
4.加强全程监控, 建立规章制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考核应贯穿毕业设计始终。在前期, 要择优选派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检查考核, 对学生申请的课题进行审定, 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 最后,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与考核。在检查中对毕业设计做得好的学生应加以鼓励, 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要批评教育, 做到奖惩分明。全程监控需要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除了学校的宏观规章制度外, 还应制定一些较为详细的标准规范和要求, 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建立和健全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对毕业设计有明确的整体要求, 并严格实施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 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都必须有规范化的程序, 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报告、毕业设计答辩工作规程、答辩成绩评定表等。
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学习、实践、探索与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 不仅可使学生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撰写论文的训练, 而且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由于毕业设计时间长, 牵涉内容广, 影响因素多, 不仅与专业有关, 与地区差异有关, 而且还与学院的定位和办学条件有关。因此,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办好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 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荣.对高职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2) :36-38.
[2]胡皓炅.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54) :35-37.
[3]涂祖蕾.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之浅见[J].职教论坛, 2009, (2) :84-85.
[4]李琳.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4) :66-67.
[5]包锦阳.高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08, (10) :40-41.
[6]叶如意.改变观念, 创新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2
三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让我们对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
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毕业实习是自动化专业及其他任何专业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我们实
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训练,同时也为
我们进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毕业实习,使我们在所学的各类课程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社会需求,对专业建立相应的感性
认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单位打好基础,做好专业知识的相关准备。
一、实习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本
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并为自己能顺利毕业与社会环境结轨做好专业准备,以便
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具体如下:
1.提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
力。
2.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现代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
工业技术方法。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4.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二、公司基本概况
****是一家专门从事阀门设计、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专业蝶阀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供水、冶金、石化、电厂等行业。
****的广大技术人员协同国内外专家经过反复实践,成功开发出高温高压蝶
阀、泵站专用蝶阀、三偏心液控蝶阀和管网专用蝶阀。从而使蝶阀的最高压力从
国内2.5MPa的水平提高到了10MPa的水平,硬密封蝶阀从国标允许泄露达到零
泄露,从开启关闭次数不足万次达到了百万次无故障的世界级水平。同时开发出
抗沉淀、自动除垢磁力蝶阀,先后获得六项国家专利。
针对蝶阀在介质流动过程中的防腐和环保问题,****与国外专业公司合作,对蝶阀采用整体无毒环氧树脂喷涂工艺,不仅使阀门本身的防腐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而且具有无毒、环保的作用,从而使****的蝶阀在供水行业的应用达了到国际要求。
三、实习内容
2月21日,是我实习的第一天,来到****,首先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一下生产情况,公司主要产品有三偏心蝶阀、硬密封偏心半球阀、高温高压三偏心蝶阀、软密封闸阀、旋启式止回阀等系列产品。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车间。
首先,来到加工车间。从车间的定置管理图中,可以了解到该车间的生产过程是:
下料→锻造→机加工→成品
在加工车间,我们观看了各种机器的生产情况。有南京精锐专用机床WDH-01-0812、数控车床CJK6132×750、数控车床CJK6132×600、数控车床C616、数控车床CJK0635及台式钻床、六角车床等。工人师傅详细为我们讲解了数控车床等各种我们熟悉或陌生的机器,使我们了解到各种车床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生产过程。
在装配车间,我们观看了阀门装配流水线,详细了解了阀门的安装过程及工作原理。
在出厂检验车间,师傅为我们讲解了产品检验的过程,并给我们示范了检验是如何进行的,所用的仪器有精密仪表,有常用工具,具体有光谱仪、影像投影仪、耐用性试验机、耐压性试验机、耐振性试验机、易熔合金动作试验机、非金属材料冲击试验机、落锤试验机、高温箱、低温箱、真空度试验机、定置拉伸试验机、安装装置动作试验机、气密性试验台等,还有利用传感技术的安培表。在检测中心,与师傅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产品检测进行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工作流程,使我受益匪浅。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被安排协助技术部的杨师傅进行各种产品零部件图纸的绘制。期间运用CAD机械制图,杨师傅教会了我许多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教我如何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我十分感谢杨师傅对我的帮助。
四、实习总结
半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传感器、电子技术、自动化仪表等等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我大开眼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关于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这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
在这次实习中,感触最深的是了解了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它是电子信息技术和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集现代精密机械、计算机、自动化、通信、液压气动、光电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等特点,是尖端工业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设备。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数控机床都是出自国外先进制造商,无论在数量上,精度,性能指标上,中国制造业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我们奋起直追。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
0.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既区别于研究性高校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高职类学校服务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自身特色和针对性,做到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订单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不但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本科学习锻炼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培养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偏重于引导学生结合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专业分析方法对某一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对所学进行全面的梳理,进一步提升个人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化技术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之间的桥梁,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背景下,自动化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无论从宏观的工业过程控制角度还是微观的人机系统、机电系统设计,都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也给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研究题材。笔者通过多次承担毕业设计工作,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
1.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课程的重中之重,课题选择不当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下降、工作量不适当,从而导致毕业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选题工作开展前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量做到多门课程的综合
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各类专业类课程前后有一定的延展性,从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的课程学习(如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到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技术类课程(如PLC、单片机);以及理论提升类课程(如智能控制)等。体现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验证,直至更高层次的多目标解决的过程,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综合大学本科四年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综合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选题结合一定的工程背景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学生要面向产业需求进行培养,结合工业背景进行选题可以有助于学生在系统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工业生产过程或者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学生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现在高校里都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的自主下,建立了大量技术先进的实验室,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此外,可以设置相关行业内的热点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毕业设计选题要根据学生情况,做到因人而异
本科毕业生的流向大体分为两种,直接就业以及继续读研深造。目前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考研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选题类型要尽量多样既要有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问题也要有偏重理论研究的课题以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1.4 毕业设计选题要难易适中
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保证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和创造力。但是由于毕设时间较短如果设计过于复杂,工作量太大尤其是过于偏重先进理论的研究,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创新积极性。
1.5 毕业设计选题体现教学互长
许多指导教师都有一些好的想法和科研任务需要实现和完成,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互长。对于好的方向,可以分解成多次毕业设计工作完成,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科研工作的延续性。
2.毕业设计中的过程监管
选题结束后,要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要第一次独立解决一个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任务,难免觉得无从下手,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学生要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和参与单位的实习,这与毕设的开展存在时间冲突。所以要至少以周为单位时间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的沟通解决,以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指导中要做到既要引导学生的服从毕设任务书的要求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3.重视毕业设计的撰写及答辩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不但是对设计工作的总结,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锻炼本科生学会正确有效的运用网上及数据库资源。首先使用规范的科技语言撰写论文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库的搜索功能,检索相关文献,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习专业术语的规范用法。其次,在使用数据库资源时,也要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做好参考文献的引用。
4. 结束语
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学校及指导老师应做好选题及过程监管等工作以促进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刘汉忠,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20期,178.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4
1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因素
1) 主观积极性。
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 学生的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然后近年来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目的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少学生把毕业设计仅仅作为一门功课来看待, 甚至认为其它功课已经通过, 自然毕业设计肯定也会顺利通关, 这种典型的应试式思维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随着大规模的扩招, 就业越来越难, 学生要找忙于工作, 投入毕业设计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在历年的毕业设计中也存在着前期文献调研与设计工作不努力, 等到答辩前期突击的现象。
2) 基础不扎实。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 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例如, 我系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对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 看不懂专业的参考文献, 系统方案设计不出来, 经过指导老师耐心指导, 仍有些同学一窍不通。涉及仿真, 有一部分同学, 连Matlab工具软件都还要现学。这些现象都体现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 严重制约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
1.2 教师因素
1) 主观积极性。
教师方面, 由于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需开展科研工作, 带学生做毕业设计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 用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我系教师教学任务尤其多, 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 多数教师还承担了课题教学, 课程设计等教学工作。这几年绩效改革不鼓励超工作量, 毕业设计工作又持续周期长, 学生知识结构又层次不齐, 因而有些教师对毕业设计态度不是很积极, 指导效果明显受影响。
2) 指导老师队伍本身的专业素养。
热工自动化专业方向比较细, 开设热工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很有限, 我系极少教师本科专业是热工自动化的。由于教师资源相对紧张, 即使缺乏系统的工程化培训与实践的新进教师也承担了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虽然没有能力指导毕业设计, 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也只好勉强上阵,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而且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单一, 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1.3 客观因素
1) 毕业设计时间过短,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 我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 部分同学还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各类事情, 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 满打满算仅仅14周, 也就三个多月。而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文献调研、文献翻译、开题、设计、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 很难保证还能有充足的时间对毕业课题做深入的研究。据我系历年数据, 不能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的学生多达40%, 而能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做出较好结果的学生不足10%, 这类学生往往是提前参加了相关课题或是有扎实的基础, 而基本完成任务书内容的学生将近50%。
2) 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 难以激励学生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 尽管在毕业设计过程已经按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开展了检查考核, 而且也制定了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 但指标不够具体, 考核过程有时候流于形式, 并没有严格考核。即便将考核模式向以实物、图纸、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 但因这些内容无法在三个月内实现, 因此, 无实际全面实施考核的可能性。
3) 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的, 不够灵活, 既难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 也难以提高落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考虑不周全, 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 其它客观因素。影响毕业设计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 实验条件紧缺, 企业合作较虚, 大部分设计电厂自动化的实验缺乏实现条件。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 毕业设计时间的调整
从本届毕业设计开始, 我校开始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把前期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最后三周, 要求在这三周内完成文献调研, 英文文献翻译以及开题报告。然后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部分寒假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 为开学初的毕业实习做准备工作,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参加毕业实习, 增强毕业实习的针对性, 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的落实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 我系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给与更为合理的毕业设计时间。对于成绩前10%的特别优秀的学生, 可以在第六学期初结合毕业后的计划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在这学期内进行文献调研与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 争取在第六学期末进行开题, 利用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 鼓励结合设计结果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 毕业设计总时长达到三个学期, 这个时间相当于目前2.5年制的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 从而保障这部分优秀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毕业设计做的更加深入。对于成绩前30%左右的学生, 则可在第七学期初选题、开题, 毕业设计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对于成绩一般以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 采用学校统一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 第七学期中后期选题, 第七学期末毕业设计开题, 毕业设计总时长保持在半年以上。而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的学生, 可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 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 总时长为四个学期。
2.2 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由于教师资源相对不足, 为了更好指导毕业设计, 我系正探索指导方式的改革。一方面, 我系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均在120人左右, 而现有专职教师只有15人, 平均每位教师指导8名学生。另一方面, 由于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 热工过程自动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 几乎包罗万象, 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对每个领域均有深入的认识。因此,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优势, 探索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尤为重要。鉴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生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面临工程实际方面的问题时, 感到无所适从, 急盼有教师的指导。因此, 指导教师每周安排一次答疑与讨论, 每个工作日下午安排一名教师开展集体指导。提前安排时间与地点, 即时通知学生, 学生既可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 还可根据自己的问题, 选择相关领域的教师参加集体指导。
2.3 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探索
我校已使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先由教师命题上网, 然后由学生上网选择, 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 最后指导教师确认。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 我系对选题工作进行了探索。
首先从命题上把好质量关。要求指导教师分别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我系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小组, 在选题期间, 组织教师对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严格评审打分, 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予以通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 尤其是保研的学生, 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 命题可以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从项目中抽取部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 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冲刺校优秀毕业设计。对于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 从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 命题结合生产实践, 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研学生, 可以选取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科研题目进行研究, 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为将来研究生的深造打好基础。
对于力争进入特别优秀学生的选题, 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将组织面试考核, 考核成绩供命题教师参考。学生在选题期间, 即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命题教师根据选题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与命题要求相吻合的学生, 确定选题学生。
2.4 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 根据学校与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 我系制定了管理细则, 探索从制度建设方面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主要改革方面如下:
1) 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 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给学生阐明毕业设计的严肃性, 明确指出毕业设计将从严把关, 从而使得学生端正毕业设计的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场所开展工作, 从而便于指导教师检查与指导, 规定学生每个工作日必须在指定场所, 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由指定学生负责每天的考勤, 系指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考勤检查, 从而改变以往懒散的作风。学生每周参与答疑, 即时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指导教师将记录每周的答疑情况。指导教师严格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2)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督查工作。为了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学校与学院有教学督导会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我系将加强这方面的督查, 每周向学生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将设立经费进行奖励, 对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要予以奖励, 为了公平起见, 对于指导非特别优秀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教师, 系将加大力度奖励。对于指导不力的指导教师, 限制下年的指导人数。
3) 严格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为了使得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毕业设计, 有必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考核, 而不是只注重毕业设计的最后结果。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三阶段进行检查考核:第一阶段 (毕业设计工作初期) :检查师资配备和设备条件、课题审查情况及学生选题结果。第二阶段 (中期) :深入教学现场, 进行实地检查, 通过观察、提问, 考察学生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同时检查教师的工作状况, 依据毕业设计管理细则对教师与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第三阶段 (后期) :这个阶段重点抓好答辩资格审查工作与成绩评定工作。学生答辩前, 要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经“审阅”、“评阅”合格后, 方可参加答辩。
毕业设计成绩由“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组成, 各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0%、30%、30%。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成绩, 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为了避免教师担心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偏低或答辩通不过给自己带来麻烦, 系指导小组将协调后续工作, 使得指导教师能客观评分。为了客观公正进行评阅, 采用集体交叉盲审形式。严格按程序组织答辩, 避免走过场。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就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进行了探索。这样的探索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还将为学生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生, 梅胜, 李冬梅, 夏蓓娅, 吴俊.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增) :143-144, 156.
[2]邓方, 陈杰.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8:169-171.
[3]李晓斌, 孙海燕.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91-94.
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5
一、公司简介
xxx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高频开关电源及配套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中国最具实力的通信电源厂家之一。多年来,xx公司专注于高频开关电源及配套产品的自主研发。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涵盖大、中、小容量的通信电源系统、电力操作电源、太阳能供电系统、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及各种规格的交、直流配电屏、直流变换器和逆变器及相关客户定制产品。
二、目的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使我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知识、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知识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学习时,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从而近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观念。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三、入厂以来的工作内容
自从20xx年xx月份我被录取到xxx公司实习工作至今。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装、接线、制线和调试。组装、接线和布线主要涉及prXXch-6s高阻直流配电屏、prXXch-6m高阻直流配电屏、prd100ac交流配电箱、prs3004综合机架、prte500机架等;调试主要进行了smps1000、smpsXX、smps3000、smps6300、smps0500、smps0704等系列模块的静态调试和高压测试等等。调试过程要严格按照电气调试步骤手册进行,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做了焊接电路板,制作电线,组装模块和安装空插头的工作,主要涉及分压板、整流板、控制板、温度显示电路板和晶升限位等等。
四、我对技术工作的理解
我想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技术工作的全部内容;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七件大事技术人员要一竿子到底!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七件大事就是技术工作。有些人认为只有研究和设计一些xxx技含量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技术性工作,而贬低看不起安装、使用和维修这些工作,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从哲学的观点看,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用于指导实践。而试验、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就是我们的实践工作。这就好比是一台计算机,要想使其正常运行,硬件和软件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是硬件的灵魂。毫无疑问,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实践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在学校中学到的是更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很荣幸上级领导给了我这次车间实习工作的机会,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在实践中的技术工作,弥补在实践经验中的不足。
五、我对公司工作的理解
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培养 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技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7-01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一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懂得在实际技术操作方面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运营生产全方面的管理。针对电子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师”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也在逐步适应着这些变化。通过探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高职技师”的培养方案。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
在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正是操作型实用人才。其次,要开展岗位职业的未来发展分析。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一样,一般来说要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顺应做出改变,对于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有明确的培养模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是明确工作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用人单位所提出的高职生就业岗位以及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模式,确定未来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规范并合理安排培养目标和方向。
二、“高级技师”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于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日常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形成更加合理有据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而“高级技师”的培养也离不开这样的培养目标。总体来说,“高级技师”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以电类科目为主体
对电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所有的课程建立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条件下, 避免在实验课上出现重复现象,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为未来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联系当前制造业整合机械项目
从理论的源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通过为学生传授较为复杂的《机械工学》和《CAD基础课程》,帮助高职生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机床运作原理,通过数控维修实训,将机械和电气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高职技师”。
3.着重培养职业素养
在培训体系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相应提升职业素养。在后期的社会工作中,职业素养是会随着在岗位中培养和锻炼后逐步提升的,在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同学们传授关于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到自己的岗位中去。
三、强化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
目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性,难以体现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的要求。对于“高级技师”来说,更为注重的首要是技能实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革:
1.变革实践教学
通过积极施行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投放入实验中。“高级技师”的课程充满挑战性和实践能力环节的要求,在日常实验中,需要通过划分教学大纲,帮助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立足于项目教学,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汲取,通过不断实训和实践操作的累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来提高技能。
2.依靠机械专业知识加以辅助理解帮助实验实训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很多共同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更加注重于强电,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则是将电气和机电进行了有机结合。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依靠实践获取实践能力,需要通过了解机械专业的部分条件,从一个异于电气专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对“高级技师”来说,日常处理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了不同专业的共性才有能力拥有控制电气方面的突出技能,并逐渐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
3.积极合作交流,帮助“高级技师”找到自我定位,提升职业能力
开展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的交流,锻炼“高级技师”的职业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趋向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身兼数职,一个优秀的“高职技师”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能量,增强其就业能力,时刻投身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去,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培训岗位上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和企业要长久地构建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有关电子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的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同时强化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亚娜.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3906:214-216.
[2]黄宽,纪静波.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3,No.26102:46-47+53.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7
毕业设计是检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的最后一道关口,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质量。该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充实学生已学到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并检验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然而,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毕业设计客观条件不足。
在时间方面,学生一般在毕业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才着手毕业设计,面临就业、升学、出国等各方面压力,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在师资支持方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难以身体力行得指导每一位学生,加之以囧啊是本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较少机会能得到老师的全力指导。
其次,毕业设计主观创造不够。
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某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紧张完成毕业设计,没有充足的材料和经验作为基础,研究一些宽泛的知识,导致最后的毕业设计缺乏主观创造,随意选题、跟风选题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选题方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学科已不断发展,目前该专业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机械知识,还包括机电等新的领域。由于既有教学的偏移,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出现历史路径以来,缺乏先进性。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1突破传统,鼓励创新
毕业设计本质上是学生们的自主产出,应该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和技术,鼓励学生们以独立、自由、严谨的学术心态进行选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接轨。
鼓励创新是一种理念,也需要课程设置的配合。首先,在教师授课中增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机械、自动化实验等。同时,学校改进课程体系,授课教师与行政辅导员老师等多管齐下,对每一位学生跟踪监督,突破原有多个学生跟随一位老师,有时得不到充分指导的状况。
2.2强调实践,灵活选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在实践。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实践性不强,由此也带来毕业设计较为空洞宽泛, 难以与公司、企业、工程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也不能给学生就业带来应用指导价值。
学校可建立校企联动平台,在实习期间就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感兴趣且能发挥专业应用价值的题目。不仅在理论上保证质量,更能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2.3双向选题,师生合作
传统上,毕业设计的选题通常由指导老师拟定,学生根据范围选择题目。这样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选题能够在最初的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题目,又根据教师的指导,保证选题的科学价值。
师生合作是一种灵活的指导方式。毕业设计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在毕业设计的题目领域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作为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自己擅长且与实际工程或就业需要的题目进行,教师则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不仅在理论和操作上进行指导,而且利用自身资源给学生创造研究条件。
3总结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1 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及实用价值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采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走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 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 同时也区别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基础性过厚、应用性不足”的弊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体现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学校才能较好地培养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一方面帮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更好为社会服务, 为企业服务, 从这个角度也真正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实是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 在定单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1,2]。
2 毕业设计现状
结合走访的几所应用型本科兄弟院校所了解的情况, 近几年学生毕业设计情况不尽如人意, 学生并没有从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中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似乎并没有通过此环节而得到提高, 偏偏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往往比较注重他们毕业设计的内容以及设计或者调试的结果, 他们关心学生是否从中积累了应用设计经验, 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尽快地为他们所用, 但是结果令诸多单位不是很满意, 为此,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状, 总结了目前这类工科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做课题积极性逐年下降;
2) 课题间知识结合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不强;
3) 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 原因剖析及对策
3.1 学生做课题积极性逐年下降
1) 从学生角度,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减弱了, 应用型层次的院校已经走出了“象牙塔”, 不再是保守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 学生素质较以前明显下降, 家庭生活安逸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减弱, 再加上大学管理相对宽松, 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 多数学生都是抄袭完成, 这些外在原因和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下降。
2) 从老师角度, 老师的选题理论性太强, 或者是比较前沿、空洞, 跟工程实践相差甚远, 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东西、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 对课题无法产生兴趣, 这必然导致学生做论文的积极性下降。
针对前者, 学校或者老师平时就应该加强思想教育, 严格管理, 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养成抄袭作业的习惯, 针对后者, 每个系都可以成立审题小组, 对老师上报的课题严格把关, 把不符合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拒之门外, 以免出现学生消极对待课题的现象。
3.2 学生课题间知识结合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不强
这现象跟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 以往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和方案实施, 只是强调某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改革, 各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这样必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下降, 目前自动化的发展已经不是一门、两门课程所能反映和包容的, 必须从系列课程改革和优化整合, 从系统的角度, 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作为改革的突破点, 以此构建新世纪自动化系列课程体系新框架。比如现阶段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里面要加强EDA的教学,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不同课程的知识结合和灵活应用。另一方面, 老师要进行日常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育,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老师不是简单地加以回答, 而是进行引导、启发,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比如部分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当中, 对于电路调试不知如何下手, 甚至连示波器都不会用, 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动化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教学, 对目前的一些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目前的很多专业课实验内容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及扩展性实验, 尤其是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和工程性方面的知识偏少, 这严重阻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因此安排不同层次, 不同难度梯度的实验选题, 且部分可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时间保证和优良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目前一些都是以验证性为主, 这些实验都是老师演示一下, 让学生看一下结果, 学生并没有自己动手去做一下,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操作规程内多动手, 激发他们动手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另外老师可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比如布置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扩展性的实验任务, 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必然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并重, 尽可能为一些专业课程开设实验、安排课程设计或者课程实习, 只有用配套的实验室来支撑课程的教学,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否则, 只能是一句空话。
为此, 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 一方面, 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 生产单位完备的生产设备和研发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另一方面, 为保证学生去单位毕业实习的质量, 可以在校内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以督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进程, 这样内外结合, 必然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共赢, 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
4 结束语
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跟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等环节都息息相关, 如果学校能完善不合理的课程体系, 配备完善的实践设施, 落实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 加强指导教师监督和指导力度, 这样学校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从而保障学校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强华.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技信息[J].2011, 12:188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9
一、焊接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焊接专业群建设是以焊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整合活动。与焊接专业相关的专业有铸造、锻造、金属热处理、材料快速成型 (RP技术) 等, 但单就焊接专业可以搞几个方向, 如焊接工艺方向、焊接装配方向、焊接检验方向、焊接设备销售与维护方向、先进焊接设备操作方向等。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 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 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或技能训练中心) , 降低实训建设成本, 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 形成专业教师团队, 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提高学院知名度。因此, 焊接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科学地规划焊接专业群布局, 是使焊接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 是焊接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 是高职学院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建设如何布局, 必须从焊接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 从焊接专业群的角度来布局学校的专业发展。焊接专业群的布局要考虑学院所处的行业、区域优势, 根据学院办学的基础, 合理布局专业群。
黑龙江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 哈尔滨市又具有焊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林尚扬院士早在1994年就提出把哈尔滨打造成“焊接城”的宏伟规划, 发展焊接专业群是地方产业的需要, 更是就业岗位的需要。
第二, 焊接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 它关系到学院校特色兴校战略思想的落实。优先发展的专业, 重点发展的专业, 一般应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 即专业群内师资力量强, 办学基础好, 社会需求大, 初步形成特色优势, 辐射作用大的专业。高职院校就是要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显示出办学特色。
焊接专业是基于学院已有30年办学经验的锅炉设计制造与维修专业基础上而组建的专业, 焊接专业于2005年被学院确定为二年制试点专业, 2006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专业, 2007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专业, 2007年10月被学院确定为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剖析专业, 专业特色逐渐凸显。
第三,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 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 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 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 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 以适应市场需要, 提高办学效益。
焊接专业不仅涉及焊接技能、焊接工艺的编制、焊接产品的检验以及焊接设备的销售与维护, 焊接专业的人才很受社会欢迎, 就业岗位可以是大型国企、民企、合资等企业。
二、焊接专业群的构建
1.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 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 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 形成链条式专业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树枝状”的专业群, 其中以某一专业为骨干专业, 相当于大树的“树干”, 然后以此为基础可以派生出“树枝”, 最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树状结构。另外还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 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根据学院办学实际, 寻找、确定一些行业, 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要重点加以分析, 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 寻获相应的专业链, 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因为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行业, 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
焊接专业涉及到金属材料、涉及到材料热加工, 大家对焊接也比较熟悉, 可以把焊接专业作为“树干”, 组建与之相关的铸造专业、锻造专业、金属热处理专业、材料快速成型 (RP技术) 专业等。
RP技术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 (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 技术, 被认为是近年来制造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可与数控技术的出现相媲美。RP就是用特殊的机器产生出实体模型的技术, 快速成型 (RP) 系统用三维计算机CAD数据,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数据, 核磁共振扫描 (MRI) 数据和用三维数字系统生成的模型数据, 利用辅助手段构建模型, RP系统用液体、粉末和薄片原料来建造实体, 通过一层一层的方式, RP设备用电脑模型中水平薄切面的数据构造塑料、木料、陶瓷、薄片金属零件。
2. 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
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专业是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 与职业岗位 (群) 具有一致性。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 针对某个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 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 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 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 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
焊接专业可以围绕企业的产品进行项目训练, 最后形成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识图、划线、下料、焊接工艺编制、零部件制作、产品装配、焊接、产品检验等能力。实际上铸造专业、材料快速成型 (RP技术) 专业也要求同学具有识图能力;锻造专业、热处理专业也要求学生进行生产工序、工艺的编制。
3. 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的, 对于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 以化学、水力学学科为基础的暖通空调、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 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经济类专业群。
学院是把锅炉制造与维修、焊接作为一个专业群进行设计的, 因为锅炉制造工艺就是金属材料的焊接, 据统计, 锅炉制造80%的工艺都是焊接。
总之, 焊接专业群的构建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考虑行业区域特色, 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 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 形成自身的特色, 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注】本文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示范性建设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摘要:经过调研, 黑龙江省有焊接专业的高职学院12家, 但总体看来焊接专业规模不大, 学生数量不多, 是共性的问题, 学生偏少, 在全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各学校焊接专业学生就业率高, 就业质量好, 这是普遍共识, 本文力求以焊接专业为龙头, 从焊接专业群建设的意义、焊接专业群的构建入手, 对焊接专业群建设进行了阐述, 力求将焊接专业做大做强, 从而达到辐射其他专业的目的。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近些年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促使目前的就业市场的需求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市场需求由对低工资、低技术的体力劳动者逐渐向着技术型人才转变, 这种趋势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对很多企业来讲, 都是一个招聘热门, 目前, 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 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将是未来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就目前来看, 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航空工业企业生产现场, 从事各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2.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局部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3.科技开发公司, 从事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以及设备改造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4.电气设备、工控设备生产厂家或代理公司, 从事电气设备, 工控设备的营销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利用本公司的设备进行设备改造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所以中等专业学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及形势需要,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为中等职业教育树立模范。
2 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2.1 基础性专业学习与学生主体学习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分为基础性教学、专业性教学以及专长教学和专业实习这几个方面。其中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是基础性教学, 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 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 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没有打好坚实接触, 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 就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一阶段的学习。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之后, 就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教学, 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 与学生的未来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并且, 实用性也大大增加。无论是基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 都离不开实验教学,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到知识的价值, 并且, 在将来的实践中, 能够尽快的融入其中。
其次是主体学习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 主要由两个实习期构成。头一个实习期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 教师负责从旁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 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 很多企业都是与学校合作, 组织这类的实训课程, 这样, 学校可以大大降低教学成本, 企业也可以为将来储备人才, 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第二个实习期, 学生与现实更加的贴近, 其要直接进入到真正的生产车间, 到企业中进行自主学校, 这个时候, 教师并不会给予从旁指导, 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这样, 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未来工作, 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并且, 能够在困难中, 奋发图强, 提升专业技能, 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 务必选择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才有意义。否则, 只能是浪费时间, 其三年的专业学习价值也得不到体现。
2.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给予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课堂上趁着刚学完理论知识的余热, 如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的熟悉机械的工作原理, 而且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勤动手, 勤于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一方面, 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的是学生做实验, 热爱实验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老师当堂的指导很有针对性, 没有偶然的存在, 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
在实践教学中逐渐的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意识, 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小组的实践教学提供的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也给学生想搞科研发明提供了平台, 这种科研性质的实践教学的确可以成为中专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
2.3 提高教师技能、增加实验课程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确定定点培训基地, 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可建设远程实验室, 使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进行远程实验, 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室紧缺问题, 确保学
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低利润的重工业生产企业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并且, 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局面。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的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相关的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成为中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 现有的中职院校做出了重大的教育理念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并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 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技能,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 都在快速的增长,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的加入, 并且, 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好坏, 因此, 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 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 重新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很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造成就业和需求均难的状况。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对中等专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等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5
[2]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制造业自动化, 2012, 06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现代高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开设创新第二课堂等应对措施,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与思维。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思维;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38-02
电气自动化专业涉及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安装、调试、运行、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创新给企业带来利益,也能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在当代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企业在选择雇员时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因为墨守成规,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无法就业或被淘汰。因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创新作为提高其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适应力和创造力的有利法宝[1],一直备受关注。据调查,很多在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的同学,甚至还未毕业,就已与用人单位签下“订单”,在就业双选会上备受青睐。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经常要对设备进行优化,对产品进行改造、创新,所以创新思维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而且,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不少工作了的毕业生反映由于自己的创新能力弱,在企业工作中很吃亏,还有的说,以前没有重视动手能力,现在工作了,很多东西都不会,很多事不知该如何处理,等等。因此,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自学性差,学习兴趣不浓,而教育内容、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种模式使学生学得很被动、学习热情不高,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的学生。而且,现在一部分教师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造性的学生,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必须改革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理论+技能+职业竞争能力”的新时代高职大学生。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发放问卷调查及座谈、访谈,发现本专业学生对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盲区和误解。
1.缺乏创新意识与思维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几乎都是填鸭式教育、学的知识都是呆板的[2],他们大部分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去做题,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3],所以他们大部分认为发明创造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2.缺乏创新指导与创新平台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很多都是强电的实验实训综合化的设备,由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加之缺乏教师课后指导学生创新的相关激励机制,考虑到安全问题课后很难将设备交由他们独自研究、学习,所以大部分同学课后很少再去思考、探索实验实训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改造。
三、深挖细找,转变观念,精心打造高职学生创新平台
1.培养创新意识,树立信心
针对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借鉴,鼓励学生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好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少走转弯,借鉴别人再加自己努力就可以创新。
2.创新教学内容,渗透创新意识,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
现在的学生不是不学,不探索,究其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如何激发他们,要靠老师的引导,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就需要渗透创新,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用适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使学生学会独立主动学习,具有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职业能力,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向课堂外及学科前沿延伸。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所需相结合,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电子技术》课堂上不再是反复地讲述二极管、放大器等器件的工作原理,转为利用实实在在的电子元器件让他们搭电路实现扩音器、声控开关等现实应用,从作品中学原理,不仅可以加深他们理论的理解,更多的激发了他们对作品进行功能拓展的兴趣,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敢想、敢尝试,慢慢的创新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进而变成一种素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3.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发和升级改造
以前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只有上课做实验的时候,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他们对实验设备知之甚少,比较陌生,本学期利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台扩建升级改造的契机,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制作、改造活动,他们要自学设备的走线规则、如何走线、布线、器件如何安置、布局等各方面的知识。项目完成后,同学都受益匪浅,并在同学间形成了相互学习讨论的氛围。这次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创造能力,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这种做法,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创新、创造的良好平台。
4.成立自动化科技创新社团,开设创新第二课堂
目前我们学院实现了以51单片机开发实验箱为载体,以学生自学、相互协作为主,专业老师指导为辅的社团培养模式,社团定期进行创新设计大赛,对于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制作研究出经济适用的小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保持思想的相对独立性。
社团也经常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加介入性研究计划,就是把身边的物品改造得更合理,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其具有高度使命感、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创新,自己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以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以赛促学
组织学生参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自动化技术技能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种载体,可以充分发现优秀人才,分层次培养,促进个性职业化发展,将专业技能在科技创新中得以体现、检验、强化和完善,使学生在科技制作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
当前电气自动化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我们职教人决不可固步自封,应积极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技能大赛、考试方式和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也一定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伍貽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学体系创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璐.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
[3]刘继平.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建设 篇12
一、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新形势和市场需求, 组建一个由系领导、专业主任、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小组, 通过深入相关企业调研,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组织召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收集毕业生和企业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 及时把握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群的技术发展动态, 掌握行业、企业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以此确定专业改革思路。
通过调研和各种信息分析, 确定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为:为工厂的供配电系统承担简单设计、运用管理与维护工作;承担工厂的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使用、调试、维护工作;自动检测系统、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电气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
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要求, 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有电气控制与电气传动系统及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适应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课程体系
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 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 抓住职业领域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总结提炼岗位工作的行动领域 (见表1) 。按照“以行业需求设课程, 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思路, 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见表2) 。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在职业教育界, 行动导向教学法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教学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 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式课程, 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 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四、以高水平师资建设为重点,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 实践能力较弱, 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 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把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使教师充分熟悉本专业实际工作,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产学合作, 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技术研发, 使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四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在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其次, 把引进兼职教师作为优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结构的最佳形式。要尽可能多地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强, 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 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 以此优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 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 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我院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场所应强调与真实的职业情景相似, 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 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布置。做到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 使学生全面了解职业活动的完整流程, 练就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二是学校与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 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 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便在离开学校后能够顺利就业。
专业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关系职业教育事业生存发展的希望工程。只有不断探索积累, 积极思考, 勇于实践, 才能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文章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提出了专业建设需做好的几项工作。
关键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自动化专业专科毕业生自我鉴定08-24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实习报告09-26
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求职自荐信07-13
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自荐信06-05
热工自动化专业10-18
自动化电气专业05-17
铁路自动化专业06-19
电气自动化和专业09-16
自动化专业大学排名06-30
电气自动化专业前景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