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脊梁

2024-10-21

中国的脊梁(精选12篇)

中国的脊梁 篇1

当临沂市要建成国际绿色都市之际,

当世界科技向临沂张开了欢迎的双臂,

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沂市, 传来了第十九届 (临沂) 国际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装备博览会召开的信息。

华夏的精英, 墙材界的骄子, 在古城临沂聚集。

博览会展现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

突出了科技、创新、高效、可持续开发的新领域。

促进了墙体材料行业的发展, 赢得了广泛地赞誉,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沂蒙大地, 物华天宝, 物流之城, 通融四海, 人杰地灵, 红色的根据地。

曾子、荀子、诸葛亮、王羲之先后在此留下了中华文明的足迹。

沂水拖蓝水更蓝, 泥沱月色映桥涵。

一条条河流宛如彩练, 点缀新城, 一架架桥梁千姿百态, 四通八达,

一带一路, 走向万里。

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砖瓦,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砖瓦。

砖砌建筑, 品质稳定, 造型百变, 古朴风雅, 岁月沉淀, 历久弥坚。

是砖瓦, 筑就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是砖瓦, 筑就了炎黄子孙伟岸的身躯。

砖瓦——中华文化积淀的大名词,

砖瓦——华夏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砖瓦——记录着昨日的壮丽与辉煌,

砖瓦——抒写着明天瑰丽的篇章,

砖瓦——世界文明创造的文化印记。

青砖、红砖、砌墙砖、装饰砖,

砖的家族, 向多元化发展,

它承重承压

使祖国的大厦挺直了腰杆。

这是民族升腾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昂首的示范。

青瓦、红瓦, 琉璃瓦、装饰瓦,

它将可爱的祖国美化。

它为人类避风遮雨。

何惧日晒霜打。

护佑着炎黄子孙。

护佑着泱泱中华。

四十五年前的今天,

《砖瓦》杂志在西安墙材研究设计院的呵护下呱呱坠地。

四十五年一叶孤舟在长安起航鸣笛,

四十五年经历了风风雨雨, 朝朝暮暮。

昔日的孤舟己成舰船, 承载着知识, 驶向彼岸,

四十五年承启着两个世纪, 她的面容, 古老却彰显青春活力。

四十五年伴随着中国的建设,

《砖瓦》杂志以文图并茂的形式, 把经典传承。

她以争鸣的风格, 把新型材料呈现,

默默奉献着, 记录大砖瓦发展的轨迹。

同她一路走来, 还有“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

四十年前的今天, 她和大家初次见面。

四十年一步步走来, 印证着墙体材料行业的发展, 承载着历史的足迹,

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储备, 为墙材企业排忧解难, 带来无限商机。

“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依托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的技术优势, 服务社会, 推动生产, 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覆盖了全国各地, 承载着行业大数据。

独具魅力的《砖瓦》杂志迈步天南地北,

内容丰富的“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勇闯海角天涯。

它们是科技动态的瞭望塔, 引领着改革与创新。

城市, 有了《砖瓦》,

使小城镇迈向都市化;,

农村, 有了《砖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小康之家;

国外, 有了英文版的《砖瓦》,

使中国的产品——在异国的土地上结果开花。

栋栋摩天大楼, 它的骨骼就是中国的砖瓦。

节能减排, 是时代的理念。

绿色环保, 是永恒的主题。

《砖瓦》携手“墙材科技信息网”将更加热忱地服务于墙体材料行业,

在现代建材行业格局新形势下,

坚持“服务建设、善用资源、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企业文化。

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 完成赋予我们的使命

意气风发, 向未来挺进。

《砖瓦》已经不是狭义的砖瓦。

它蕴含着建筑材料的创新,

它使科技成果在这里升华。

《砖瓦》——曾数十次绽放了优秀期刊之花。

《砖瓦》——曾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的头筹拔。

《砖瓦》——是建设市场的信息权威。

《砖瓦》——是墙体材料的龙头老大。

《砖瓦》——是感动世界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砖瓦。

《砖瓦》——正在为建设国际化绿色都市,

为墙体材料行业的繁荣, 为祖国的昌盛,

添“砖”加“瓦”, 锦上添花。

中国的脊梁 篇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的《过零丁洋》一诗。以示他宁死不屈的决心,愿以死明志捐躯的豪情壮志,文天祥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他的豪情壮志他的宁死不屈,这是他的精神,虽死犹荣。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为祖国事业献身,他永远是照亮祖国的红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继承父业后,所做的诗,以示他不慕荣利,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他组建的抗我对伍经过戚继光的努力终于剿灭了倭患,保卫了祖国,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他保护了人民,它照亮了生命。是一颗永不湮灭的红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收回我国宝岛台湾,功不可没。他在台湾抗战一年,以他的毅力一视死如归的决心,在战场披荆斩棘,冒着重重威信收复台湾。台湾从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他保卫祖国,统一国家地位,他保护了人民,他永远是一刻照亮生命的红星。中国人名志愿军是开往朝鲜的作战部队,他同样也是为了保卫国家的一场正义的战争。但在这次战争中也同样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些任务中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等可爱的人。上甘岭战役作战四十多天,最后黄继光为掩护战友,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机枪口,这侧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同时某团为牟取敌人高地,潜伏在六十米处的山脚下,邱少云被火枪烧到,为了不让部队暴露忍受痛苦直至被大火吞噬。邱少云牺牲了,而部队也取得了胜利。他们发扬了高度的志愿军精神,他们是照亮生命的红星。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篇3

安福胡同与其北面的紫禁城一样,始建于明代。它东西走向,与中南海新华门南北相望。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语不惊人死不休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

他还说,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我相信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读梁漱溟先生本人生平和他的著述,会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在探讨和解答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难题。于是,行走毋宁说是一种令人兴奋且幸福的发现之旅、探索之旅、问难求答与解疑释惑之旅。

梁漱溟先生是这样说的:“只有中国人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才没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以中国人大公无私四海为家的精神,就能够稳定世界的和平,就能够为人类谋福利。”此新中国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转变之所趋向。我们固要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而他们不领取中国的长处,世界人类更无从得救。编辑/书含

大砖瓦——中国的脊梁 篇4

当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展开了欢迎的双臂,

古城西安, 传来了———

第十四届国际墙体屋面材料、建筑产品、生产装备博览会

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信息,

牵动了全球几亿双目光的关注。

华夏的精英,

墙材界的骄子,

在古城西安聚集。

“博览会”展示了创新、高效、高科技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的领域,

“博览会”展现了绿色、低碳、健康环保新型墙体屋面材料的价值。

“博览会”促进墙体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博览会”构筑了墙体屋面材料行业不朽的业绩,

“博览会”赢得了广泛地赞誉,

“博览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秦大地,

是秦砖汉瓦的发源地。

十代帝都,

曾使长安花团锦簇, 宏伟壮丽,

渗透着古色古香的远古气息。

看吧———

大雁塔、小雁塔、长安塔, 三塔雄伟挺拔。

西安城墙、万里长城, 巍峨逶迤。

捍卫着民族的和谐, 将入侵者抵御。

大明宫、紫金城、大唐芙蓉园,

金碧辉煌, 堂皇富丽。每一块青砖———

都渗透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每一页彩瓦———

都展现着龙的子孙不朽的伟绩。啊………啊!

从此

北京猿人, 半坡姑娘,

走出了昏暗的穴居。正是砖瓦,

筑就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正是砖瓦,

筑就了炎黄子孙顶天立地的身躯。正是砖瓦,

人们才知道了家的意义。

啊……砖瓦———

是中华文化积淀的大名词, 砖瓦———

是华夏文明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砖瓦———

纪录着昨日的辉煌, 抒写着今天的壮丽, 展示着明天的蓝图, 憧憬着未来的瑰丽。

青砖、红砖、烧结空心保温砌块、多孔砖、空心砖, 灰砂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砖、铺地连锁砖,

砖的家族, 向多元化发展, 它承重承压

使祖国的大厦挺直了腰杆。

这是民族升腾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昂首的示范。

青瓦、红瓦,

西式装饰琉璃瓦、彩色水泥瓦,

它将可爱的祖国美化。

它为人类避风遮雨。

何惧日晒霜打。

护佑着炎黄子孙。

护佑着泱泱中华。

四十年前的今天,

《砖瓦》在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的呵护下呱呱坠地。

四十年一叶孤舟在长安起航鸣笛,

四十年经历了风风雨雨,

四十年昔日小船己成中国的航空母舰在建材的海洋里游弋,

四十年承启着两个世纪。

四十年《砖瓦》杂志社凭借着强大的品牌优势,

为墙材企业带来了滚滚财源和无限商机。

三十五年前的今天,

‘墙材科技信息网’和大家见面。

创建者创新敬业, 以人为本。

团结诚信, 奉献精品,

使网刊阔步前进。

它记录着历史的年轮,

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它以文图并茂的形式,

把传统承传。

它以争鸣的风格,

把新型材料展现。

“服务建设, 善用资源”,

“大建材、国际化”的战略理念,

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企业文化,

感思得体、谦恭敬畏的做人原则,

使《砖瓦》、‘墙材科技信息网’促进了中国建设的发展。

独具魅力的《砖瓦》,

迈步走向天山南北, 海角天涯,

在中国的版图上落地开花。城市, 有了《砖瓦》,

使小城镇迈向都市化;农村, 有了《砖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小康之家。国外, 有了英文版的《砖瓦》,

使中国的产品———在异国的土地上结果开花。栋栋摩天大楼,

它的骨骼就是中国的砖瓦。

“老外”佩服地跷着大拇指直夸, “OK、OK”中国的砖瓦顶呱呱!

‘墙材科技信息网’,

依托着墙材研究所的技术优势, 服务社会、推动生产、节能省地。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网络, 覆盖了全国各地,

网络, 承载着无穷的信息。

啊……

‘墙材科技信息网’、《砖瓦》, 不仅信息量大,

它是科技动态的瞭望塔。引导着科技创新,

指导着市场研究和开发。绿色革命, 是时代的命题。高效率, 清洁化的砖瓦,

正向环保的高精尖材料转化。《砖瓦》已经不是狭义的砖瓦。它蕴含着建筑材料的创新, 它使科技成果在这里升华。

《砖瓦》———曾六次绽放了优秀期刊之花。

《砖瓦》———曾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的头筹拔。《砖瓦》———是建设市场的信息权威。

《砖瓦》———是墙体材料的龙头老大。

《砖瓦》———是感动世界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砖瓦。《砖瓦》———正意气风发, 向未来挺进。

《砖瓦》———正在为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 正在为繁荣昌盛的中国大厦———

添“砖”加“瓦”, 锦上添花!

中国的脊梁作文 篇5

现在,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去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 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以出色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开、闭幕式表演、志愿者服务、场馆设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在这不寻常的一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寻找“中国制造”的脊梁 篇6

12月6日上午,中华世纪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平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一起启动了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此为标志,“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将进入新的阶段:推举提名人并评选产生23位候选人。

与以往的7届相比,今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有了更鲜明的主题——寻找“中国制造”的脊梁。

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

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2007年,中国“入世”的第六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与世界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一年,“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它在引起世界更多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些疑惑甚至质疑的声音——中国的产品是不是安全的?中国的产品质量有没有真正的保障?

在种种讨论中,“中国制造”引发了人们更深的思考:如何为“中国制造”定位?“中国制造”对中国、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中国制造”为线索梳理中国经济,为2007年的中国经济画像;同时,以2007年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为背景,为“中国制造”定位——这就注定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具有了一种史诗般的意味。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11月3日起,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荐的“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活动,向世界宣讲“中国制造”,力挺“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6位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城市就“中国制造”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与世界各国政要和工商界精英进行了交流和对话,国际上近30家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企业家积极、开放的国际巡讲活动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中国商使新世纪的一次环球巡讲,意义深远。”

这让一直以来对“中国制造”质量和价格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希望,就如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所说的那样,“中国制造”正在“迈向新时代”,“已经有不一样的含义”。“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贡献,且正在超越传统的“便宜和低端”,进入节能、环保、可持续成长的新时代。

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随着12月6日“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正式启动,精彩大戏将连环登场,悬念将一一破解。

锁定经济热点亮点

在12月6日的启动仪式上,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透露了今年评选的一个重要创新:以崭新方式梳理中国经济,以调研报告指导人物评选。

《2007中国经济热点亮点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也同时发布。这份报告对2007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描述为几个显著特征:高速增长;业态革命时代到来;虚拟经济繁荣;基础性产业发展神速;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

《报告》将2007年中国经济的年度关键词概括为“业态创新”、“中国制造”、“金融生产力”、“生态文明”、“社会成本”、“收入增加”,同时公布了2007年中国经济的十一大亮点,包括:业态创新打造行业冠军集群,央企整体上市催生新国企,金融创新成为经济运行的新发动机,重装备业总体走强,能源、资源领跑资本市场,绿色产业迅速提升,嫦娥奔月助推中国航空业,食品、餐饮升级换代提速,服装、纺织由数量扩张迈向品牌打造,网络经济爆发新活力,汽车行业升幅创造世界奇迹等。

据郭振玺介绍,《报告》从今年10月初就已开始调研,调查专家范围阵容强大,包括国内最活跃的经济学家、权威财经媒体总编、风险投资家、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百人评委团成员、国内著名媒体策划人等接近200人,基本囊括了国内经济领域最有权威性与话语权的人物。

历经一个多月出炉的《报告》为2007年的中国经济画出了一幅清晰的画像,也为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增加了权威性和专业水准。

郭振玺指出,年度人物评选旨在反映中国经济全貌,实现“一榜知天下”。今年起,评选活动大胆改变由评委“海选”不同领域佼佼者的传统方式,升级为“同领域PK”,即先评选亮点领域,再评选同一领域的亮点人物,以增强评选的可比性,精准发掘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人物。

启动仪式上,“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还公布了今年评选的标准:推动力、责任和创新。

中国的脊梁 篇7

由贵族走向大众

全承载是一种汽车制造方法:只用各种矩形管焊接成一个整体的车身骨架,让车身和底架成为一个不带大梁的整体,共同承担客车所受的力,即为“全承载车身”。最早由德国凯斯鲍尔公司发明,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安凯客车引入中国客车行业。可以这样说,全承载在最初是完全作为一个“洋技术”形象出现的,与中国制造无关,对中国客车安全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没有引入全承载车身技术之前,中国客车一般采用底盘+车身结构,而且客车底盘一般从卡车底盘复制,无法做到低地板,车身布局受到极大限制,车辆稳定性差,乘坐舒适性差。在当时社会观念中,豪华舒适与大客车是毫不相关的。

这一切,随着中国自己的全承载豪华客车的出现而改变。1995年,安凯高档客车在成渝高速公路投放,引起了轰动。电视机、卫生间、饮水机、沐浴式空调、EC高靠背可活动座椅、航空行李架等设备在安凯客车上率先应用,让国人大开眼界。安凯率先在客车行业提出一一“五星级客车标准”,迫使当年火车班次减班、支线航班停飞,一举树立了安凯高档客车的形象。安凯客车带领中国客车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这时的全承载客车一般只应用在高端豪华客车上,影响范围还很有限,没有真正进入公众视野。从2001年开始,安凯客车再一次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安凯开始将原来只用在豪华客车上的全承载车身技术,相继应用到公交客车、旅游客车、新能源客车、专用客车等多种车型上,拉开了全承载客车多元化的序幕。从此一批批全承载客车开始大批量地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

全承载客车以生命为至尊

要由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进行跨越,绝不仅仅是扩大产能、加强营销这么简单。大批量生产以后,必须要有更高、更稳定的品质保障。对客车来讲,在各项产品指标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型客车不同于普通乘用车,其安全性关系到众多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安凯客车一直以安全作为企业的核心产品力,以“百年承载生命至尊”的品牌理念打造中国最安全的客车。为此,安凯客车经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逐步实现了全承载客车技术的本土化,并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全承载客车的形象开始逐步树立起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开始着手制定全承载客车的相关安全标准,首先就是进行车辆安全试验。

2005年6月14日,国内客车首次侧翻试验在湖北襄樊试验场举行。安凯牌HFF6850型客车进行了中国首例客车侧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安凯客车在与地面倾斜40°的角度时翻转落地,从试验架上翻转落地后的安凯客车除前窗玻璃破损外,侧窗玻璃没有破损,车身骨架没有变形,客车内部空间没有出现任何挤压现象。客车的各部件完好无损,发动机运转正常,车门开关自如。

相较于乘用车的正碰试验,客车侧翻试验更加具有针对性。据统计,70%以上的乘客伤亡事故在客车侧翻时发生的。而国内外众多事故案例表明,全承载客车在侧翻时车身变形小,可以给乘客和司机保留重要的生命空间,有效降低事故伤亡率。这一点,在安凯客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安凯营运客车遇到过几次重大事故,其中包括一辆卧铺客车在山东境内与一辆卡车夜间相撞,以及一辆公路客车在青海境内从85度的斜面滚落到40多米深的坡底。两起事故都只造成几人受伤,无一死亡。

客车安全再升级全承载成行业标准

2011年,一场特大交通事故,让客车安全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1年7月22日凌晨4时许,一辆由山东威海开往湖南长沙的严重超载(核载35人,实载47人)双层大客车在京珠高速由北向南938公里又700米处突发大火燃烧,造成41人死亡,6人受伤。惨痛的交通事故让人触目惊心,也促使有关部门出台更加严格的客车安全标准。

2012年9月1日,新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车长大于9米的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应至少设置两个乘客门,以及车长大于11米的公路客车、旅游客车车身应为全承载整体式框架结构。至此全承载客车技术正式成为中国客车行业的安全标准,完成了从“洋技术”到国家安全标准的历史性转变。

安凯客车在全承载客车安全性标准制定上,继续担当领路人的角色。2012年3月20日,安凯12米全承载豪华客车在位于北京的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完成正面撞击试验。试验数据显示:车内乘客零伤亡。

据安凯客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试验创造了中国汽车碰撞试验的多项第一:中国第一次对全承载客车进行的正面碰撞试验;中国12米公路客车的首次碰撞试验。能够实现乘客零伤亡,主要由于安凯客车独到的全承载车身设计一一全承载车身结构在碰撞过程中通过吸能与溃缩的作用,减小整车碰撞的冲击力,将正面冲击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安凯客车还主持制定中国首个《客车全承载式车身结构要求》行业标准,随着该标准的即将出台,将规范我国全承载客车设计、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是中国全承载客车的“基本大法”,将指导中国全承载客车的未来发展。

历经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全承载客车从零开始,到现在已经深入到中国公共运输的各个领域,为国内道路客运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安凯客车将世界顶级技术融入中国创造,在2008年获得全承载发明专利,为中国客车安全做出杰出贡献,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不凡之路,撑起了中国客车安全的脊梁。

据统计,70%以上的乘客伤亡事故在客车侧翻时发生的。而国内外众多事故案例表明,全承载客车在侧翻时车身变形小,可以给乘客和司机保留重要的生命空间,有效降低事故伤亡率。

中国的脊梁 篇8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一年来, 中国人民在与灾难的抗争中, 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年来, 中国企业在救灾重建中, 更加凝练了以“关爱、和谐、责任”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一年来, 中国财务管理者和广大财会人员以国家、人民和企业利益为重, 积极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战斗”中, 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 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正是这种在危急关头迸发出的不屈灵魂和光辉精神, 激励着中国经济昂然前行, 步入辉煌的未来。

为师的脊梁 篇9

2003年12月23日深夜, 重庆开县高桥镇一座矿井发生井喷, 含有剧毒硫化氢的天然气正迅速扩散, 教师谭世明最先发现了灾难的降临。在含有剧毒的空气里, 谭世明正频频拨打报警电话, 通知高桥中学的师生及当地村民撤离, 通讯中断后他顾不上深山凛冽的寒风, 也顾不上毒气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 又骑着摩托车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 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中的父老乡亲。他的义举拯救了1200余名师生和100余名村民。他在通知完乡亲们后, 才回到家, 背上体弱多病的父亲, 可他颤颤巍巍没走几步, 再也支撑不住, 倒下了。家中的所有亲人也因为没得到及时通知, 在睡梦中了离开了人世。

长歌当哭, 哀思永寄, 上苍落泪, 人神共泣。苍白的文字难以表达我们灵魂深处的崇敬与震颤。这是用生命对师魂的诠释, 正是这为师的脊梁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我们不应认为谭世明只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凤毛麟角, 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 我们教师队伍中有一个坚韧挺拔的师魂阵容, 这是一组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朽丰碑。

我们不会忘记, 36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 年复一年地跪着前行在山道, 用双膝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的陆永康老师;我们不会忘记, 忍受着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 独自下井挖煤、修路, 资助贫困学生的刘念友老师;我们也不会忘记, 为救学生, 以身挡车, 义勇捐躯的殷雪梅老师;我们更不会忘记,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 巍然应对,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垮塌的水泥板, 为守护学生生命而献身的谭千秋老师。

也许大家对课堂上的“杨不管”记忆犹新, 是他的冷漠让学生惨死课堂;更有那“范跑跑”的临阵脱逃和他那一番荒唐透顶的说词, 令人不齿。这些自以为聪慧者与我们的谭世明们相较量, 是不是应该把他们拴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久前, 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巴尔的摩贫民区的200名少年接受了一位社会学教授的调查。25年后, 这位教授在后续调查中惊奇地发现其中178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问他们: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却惊人的一致, 他们说:“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著名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散文, 叫《提醒幸福》, 她说我们在单调和沉闷的生活中, 往往缩小快乐、夸大清贫、压抑优越、张扬卑微。其实, 只要对幸福有足够的留意, 你就会发现, 幸福是那么密集地泼撒在我们的岗位上, 我们扶按三尺讲台, 幸福是那么频繁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曾以为只有闻名于世, 功成名就才叫崇高;我曾以为只有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才叫伟大。然而, 生活中许多微小蕴藏着博大, 短暂中孕育着永恒, 为师正是这样, 人类历史高度的文明只有通过无数细小的润物声才会演奏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乐章。

金海甘薯:做民族种业的脊梁 篇10

近年来, 甘薯病毒病的传播, 席卷国内甘薯主产区, 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种企挥泪、薯农弃种, 加之品种本身产量受限, 甘薯产业深陷生产危机。金海种业审时度势、勇当大义, 决定涉身甘薯产业。

2013年, 金海种业成立了山东首个企业甘薯脱毒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建成后, 甘薯脱毒试管苗年产可达200万株, 种植面积达33万hm2。同时, 金海种业依托企业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行业背景, 以其严谨性与专业性, 与中国农业大学紧密合作, 对甘薯脱毒技术进行攻关研究。而脱毒甘薯项目的有序开展, 为金海打通北方脱毒甘薯市场各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 锦上添花, 2014年种薯全面收获, 首战告捷。

金海种业董事长邓秀峰不仅能够高瞻远瞩地把握公司发展大局, 业务学习上也丝毫不懈怠, 她向记者驾轻就熟地讲述脱毒甘薯的理论与技术:“脱毒甘薯是生物技术与病毒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病毒在甘薯体内的运转及分布的规律, 通过生物技术措施脱除病毒。”她介绍, 甘薯病毒病已经成为制约甘薯产量的头号杀手, 严重阻碍了甘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病毒主要通过甘薯的维管束、筛管组织、胞间连丝等进行传播, 典型症状包括植株矮化、叶片畸形、叶片褪绿和花叶等, 造成甘薯品质和商品性严重变劣。而脱毒甘薯是指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使甘薯体内彻底摆脱病毒生产的种苗或薯块。脱毒后甘薯结薯集中、表皮光滑、组织细嫩, 可恢复原有品种的颜色和风味, 而且一般可增产30%以上。

目前金海种业脱毒种薯基地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北京138、京薯6号等, 自育品种有金蜜薯1号、金蜜薯2号等。“目前主要是满足北京周边及黄淮海市场需求, 今后将会推广到更多的甘薯生产区域。2015年可以生产原种薯54 hm2, 预计产量160万kg, 可种植4 000 hm2”, 邓秀峰信心十足地说。

厚积薄发组培快繁成功移接

多年来, 金海种业一直坚持“科技领先、创新发展”的方针, 坚持走科研企市场一体化的道路。先后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为企业健康、科学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 公司已将成功应用于花卉生产的组培快繁技术重点应用在了甘薯产品上。

谈起组培快繁技术在金海的成功应用, 金海种业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晓伟告诉记者:“通过组培快繁这项技术, 我们节约了成本, 因为它的繁殖系数比较高, 还有就是这项技术保持了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 长出的花卉比较整齐划一, 正因为有这些优点, 我们的花卉每年供不应求, 远销省内外。下一步我们公司将着重将这项技术引用入脱毒甘薯, 因为目前国际上影响甘薯产量的一大因素就是甘薯的病毒病。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早期的组培上把甘薯的病毒病给祛除, 这样长出来的甘薯不仅产量高, 品性也非常好。”

在金海种业育种中心的组织培养室里, 一排排的小瓶子整齐地摆放着, 瓶子里看似很小的一团绿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后, 就能长成可以移栽的幼苗。公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蕾洁介绍说:“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形成的无性繁殖技术, 通过人工分离植物上的组织器官, 经过培养, 获得再生植株。”

任重道远种业使命倾力担当

当记者问起是什么样的初衷使金海毅然“偏向虎山行”而试水脱毒甘薯领域的, 身为公司掌舵人的邓秀峰语气平缓, 娓娓道来:“我们的初衷也只是想为中国种业做点事。从个人情感上来讲, 从小就对甘薯较偏爱, 期望可以有更多、更好品种出现,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往大了说, 民族种业的兴荣是每个种业人的责任使命,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脱毒甘薯的产量, 如何短期突破甘薯的贮藏瓶颈等等, 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推进的工程。选择脱毒甘薯产业, 道路是很曲折艰难, 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更好。”

对甘薯情有独钟的邓秀峰对甘薯的保健作用更是了如指掌。“甘薯中含有一种脱氢表雄淄酮, 这种物质既可防癌又使人长寿;甘薯中含有黏液蛋白, 它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各器官组织的黏膜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甘薯中的纤维素含量较多, 可促进胃肠的蠕动, 对于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又可起到减肥健体的作用……”

“甘薯不仅可以用于加工农副产品, 而且还可用于医药、日化、包装材料等深加工生产领域, 尤其是淀粉及其淀粉衍生的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 相信随着脱毒甘薯种薯产量的不断上升, 必将给金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还未见到回头钱的前期巨大投入, 邓秀峰认为是值得的。

金海人认为, 做民族种业的脊梁是金海的职业使命, 金海人将通过不断突破成长, 脚踏实地紧跟发展阶梯, 关注见证中国种业的柳暗花明。一个将“互生共赢, 厚德行远”作为企业文化座右铭的公司, 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担当。

企业名片

西电集团:中国输变电行业的脊梁 篇11

12月2日,向家坝-上海±800kV直流输电工程首台DC400kV换流变压器,在西电集团一次性顺利通过全部26项出厂试验、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该台换流变压器的研制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直流设备制造的技术升级和发展,同时也标志着西电集团换流变压器设计和制造技术跃上新台阶。

日前,在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委托组织的国家级2009年新产品鉴定会上,西电集团14项新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级鉴定。这14项新产品均为西电集团变压器板块的科研成果,集中展示了西电集团在变压器领域超前的研发实力。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这14项新产品是西电集团在自有成熟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进一步开展自主创新并应用科研成果开展研制的。这些新产品具有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操作维护方便等优点,技术性能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浏览关于西电集团的信息,可以发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产品通过鉴定的新闻,而“自主创新”、“首台”、“首次”、“突破”等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中国输变电行业的脊梁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的前身是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始建于1959年7月,是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的五个项目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2009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我国输配电行业中惟一一家大型中央企业,西电集团为我国电力、交通、冶金、化工、煤炭、石油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重大技术装备。从我国第一条330千伏、550千伏、750千伏、1000千伏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到第一条舟山直流输电工程以及“三峡工程”、“西电东送”、±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西电制造”无处不在,可以说,西电集团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输变电领域几乎所有的重大工程项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说,西电集团是“中国输变电行业的脊梁”。

和共和国所有行业一样,西电集团从一穷二白起步。50年间,依靠技术和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西电集团为我国的输变电行业立下“汗马功劳”。谈及5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张雅林自豪言道:“西电的50年,是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50年,是奠定西电在中国高压输变电装备研发制造行业领军地位的50年。”

如果说充当世界的“加工厂”可以带来短暂的GDP增长,那坚持“中国创造”则可以给这个国家带来长久的希望。作为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西电集团的发展历程再次证明:只有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才能“救”中国。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西电集团已经身体力行了50年。

“不管多难,我们都在加强创新能力,连续几年研发投入在销售额5%左右,为自主创新提供硬件基础,并依托一些重点项目搞创新、提升企业实力”,张雅林说。

全球输配电供应商

不久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视察西电集团时说,面对全球竞争,央企应该自觉担负起做国际型企业的责任,西电集团目前的基础完全有能力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央企”的身份,使西电集团承载了更多振兴民族工业、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影响力的期望。作为中国输变电行业的“标杆”,中国西电集团希望也必须成为“世界的西电”。

正如李荣融所强调的,西电集团做“强”,产品技术创新是一个制高点,从技术到管理,都要形成西电集团的“自主知识产权”。西电集团被陕西省列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本身也制定了集团知识产权战略,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根据西电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西电集团近三年的专利申请数是前20年总和的4倍多,其中发明专利是前20年总和的30多倍,近三年专利授权数是前20年的4倍多,其中发明是前20年的20倍多。

在国资委公布的前80名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中,西电集团拥有有效专利数排序由2006年72位、2007年51位提升至2008年50位(专利增长38.8%,其中发明专利增长66.7%);专利授权数排序由2006年49位、2007年47位提升至2008年33位(专利增长220%,其中发明专利增长300%),各项指标的增长率高于中央企业的平均水平。

2009年11月,一则关于“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开始面向全球投放,第一站选择了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据了解,接下来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地区播出。有舆论称,“该广告片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品牌宣传活动”,此举意味着中国开始以更积极的态度“主动出击”,宣传国家形象,而不再恪守“身正不怕影子斜”的陈规。中国不是廉价劣质产品集散地,中国不是“世界加工厂”!要让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明白这一点,需要各个领域里的“西电集团”们带领中国民族工业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翻阅现有资料,可以发现“西电制造”已经稳扎稳打地在海外建立起“根据地”,并在当地享有良好的声誉;但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些“根据地”基本上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叫板儿,尚需时日,但后发制人的势头已开始显现”,这是对当前西电集团的描述,亦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永远是唯一的道路。

让数学教学拥有“思想”的脊梁 篇12

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都将逐步形成一套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数学也不例外。那么何谓数学思想方法?狭义上讲, 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对象是数学本身的论证、运算以及应用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广义上讲, 除了上述内容外, 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数学的对象、性质、特征、作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通俗点说, 数学思想方法要研究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的方法, 侧重形成数学要领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探讨寻求真理发现真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 如果把数学知识看成是“鱼”, 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渔”。授人以鱼或授人以渔, 孰重孰轻, 路人皆知。那么,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拥有“思想”的脊梁?

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有“思想”和无“思想”的区别, 先看两个关于《植树问题》的课例:

[课例一]:

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手指游戏, 让学生观察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两个手指一个间隔”;接着是三个手指 () 个间隔、四个手指 () 个间隔……从中让学生们得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手指数=间隔数+1) 。

情境引入后, 老师出示例题:

“同学们要在全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 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式解答并设法验证。

汇报时, 有些同学通过在泡沫塑料上进行“实地”植树的方式来进行验证, 更多的同学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解答结果是正确的。在大家对这个答案都没有异议的基础上, 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下, 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先有学生说:棵数比间隔数多1, 也就是棵数=间隔数+1

然后有学生通过减少间隔的方式验证该关系是正确的。确认公式后, 接着便进入应用练习。

[课例二]:

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了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1加到100的故事。让学生看到“找规律”进行简算的好处, 让学生也有了“找规律”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情境引入后, 老师出示例题:

“同学们要在全长15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式解答, 并尝试想办法验证。

汇报时, 同学们列出了几个不同的式子, 老师质疑: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

大多数学生都想到要画图, 但, 要画30个间隔太麻烦了。

老师引导学生想到, 遇到大的数目不好把握, 可以从小的数目入手, 找出规律, 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大数目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学生们从10米、15米、20米长的路入手研究, 每隔5米种一棵, 找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并总结出公式, 然后利用公式进行检验, 最后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这两个课例, 都有一个共同的程序:先猜想解答, 再通过画图或摆学具来进行验证, 学生参与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同的是:第一个课例是把原来的数据改小, 目的是降低学生画图或摆学具进行验证的难度, 这也是老师想分散难点的教学举措;而第二个课例是把数据改大, 其出发点恰恰与第一个课例相反故意给学生的验证造成困难, “迫使”学生“另辟蹊径”——从小的数据入手, 寻找出蕴藏其中的规律, 再运用规律来解决数目大的问题。这两个课例, 哪个更有价值?显然是第二个。因为, 它把例题还原到模拟问题的初始状态, 同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假设的思考场境——若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下手?而事实上生活中的问题就是没有经过丝毫加工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见大找规律”来解决问题。无形中, 给学生渗透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彰显数学学习的价值, 其高屋建瓴的教学指向是第一个课例无法比拟的。

同是一堂课, 切入的角度或者站立高度不同, 所产生的现场教学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但若长此以往, 其效果就会迥异, 重视思想方法渗透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拓展的深度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显然, 善于适时适地给学生渗透思想方法的老师是“高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文化底蕴……一句话, 就是数学综合素养的不同, 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 怎样才能让我们成为“高师”?

一、外围促进

1. 把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当作校本研修的一个主要内容

追溯教师的职前在校学习状况, 尚且不管其他 (非师范) 专业的毕业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教师行业的专业知识, 就师范生本身, 其在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三年制大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试行) 看, 数学课程只有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数学》 (90课时) , 以及作为数学与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高等数学基础》 (180课时) 和《现代数学概论》 (72课时) 三门, 没有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因此, 校本研修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本体性知识当作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2. 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习惯列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课堂评价都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当作评价内容。在我们重新唤起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意识之起始阶段, 实事求是地说, 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有机会渗透, 当然, “高师”或擅于设计的教师是能做到把数学思想方法揉合于每一堂课中的, 也就是说, 每一堂课都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 任何一堂课都离不开思考, 而凡是有思考的地方都会有思想方法的影子!考虑实际情况, 尚且把它当作一种提倡的方向。

3. 在考试评价中适当渗透考查学生掌握思想方法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数学评价考试更多是强调知识、技能的工具性, 题型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单调, 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过去考卷的意义和价值, 但给“轻松不足, 严肃有余”的考卷注入新的气息, 让它拥有“思想方法”的“韵味”刻不容缓。因为, 它算是使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的“灵丹妙药”。可喜的是, 我们不少理念先进的卷子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二、主观加强

1.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站得稳

最起码, 我们要知道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渗透和在哪些知识点里面可以渗透。在小学数学里面, 可以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常是: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数学抽象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分析与综合、化归法、比较和分类、归纳类比和联想等。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里面的“比一比”, 通过图形的“一一配对”, 既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 又在对比的实践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对应数学思想。又如用字母表示数或数学公式、列方程等, 给学生渗透的是符号化数学思想;无限小数、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 可以给学生渗透极限数学思想;探索平等四边形等图形面积计算要用到转化的数学思想;计算教学中诸如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时可以渗透分类和化归数学思想等等。

所有这些, 都可以通过我们主动学习而得到及时补充。也唯有学习, 才能让我们胸有成竹, 学科知识扎实才能让我们站得稳, 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具有“思想方法”的深度, 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

2.加强教育理念培育要站得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的数学教学, 不要只把目光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能够考好试卷的层次, 而应把目光放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合理的拓展, 使之成长为善于思考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好“苗子”。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 通过多种途径, 如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报告等, 多了解国内外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保持自己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 争取永立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

上一篇:成孔方案下一篇:舆情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