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器模式

2024-07-28

生成器模式(共12篇)

生成器模式 篇1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代码生成器的主要框架结构, 对其中的主要功能模块做了简单的介绍, 其次重点对其中的配置管理模块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 最后利用6种软件设计模式对配置管理模块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设计模式,代码生成器,配置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以及倚赖程度的加深, 相应软件系统项目的开发也日趋庞大化和复杂化, 软件系统的模块越来越多, 但每个模块的基础部分的实现都很类似, 比如对数据库总数据的操作、翻页功能的实现等等。通常可以结合已有的系统架构和公共模块, 实现根据配置文件或者数据库定义来生成应用模块, 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进行业务功能的开发。

但这也会面临以下问题: (1) 如果生成的配置文件或模板文件发生变化, 那么相应的文件读取程序也要发生改变; (2) 如果调用逻辑或调用顺序发生变化, 那就要修改相应的调用程序; (3) 如果输出格式发生变化, 就只能重写代码来实现新的输出格式。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就要求有人专门负责维护这样的应用, 不断更改程序来适应新应用的需要, 但由于生成的调用过程、生成配置、生成模板等功能是混合在一起的, 导致修改比较困难。

1 代码生成器通用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一个通用框架, 来把生成应用的核心部分独立出来, 形成公共的应用, 让变化的部分从应用中分离出来, 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和扩展来适应各种应用的需要。该框架能够按照模版和配置去生成结果, 支持模版和配置方式的自定义, 支持生成方式的自定义, 以及可以自定义生成的过程。该框架本身并不固定要求配置的格式, 也不要求配置的来源, 因而也不固定获取和解析配置数据的程序, 完全由开发人员来制定配置的方式和格式, 以及如何获取和解析这些配置数据等。

该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其总体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1) 分发调度模块。分发调度提供接受用户请求的入口, 然后根据用户请求的内容, 去获取相应的配置数据, 获得户配置的数据过后, 就按照配置的要求来发出命令, 要求按照这些配置数据来完成generate的功能。

在每一个具体命令的实现中, 先动态组合需要完成的generate的功能, 然后就把这些功能交给generate的代理去完成。也就是说分发调度只是负责接收用户的任务, 然后把任务组合好, 最后分配出去, 只是起到一个调度的作用, 本身并不处理用户的请求功能。

(2) 生成代理模块。生成代理是一个介于生成调度和真正生成之间额外的附加层, 目的是能够根据需要切换不同的代理, 比如生成调度根据配置, 需要通过远程来生成, 那么就需要远程代理, 远程访问的方式可能是rmi或webservice等等。

(3) 具体调用模块。这个模块实现一个具体生成功能的调用过程, 通常是把用户配置的参数数据, 按照一定的规则与theme的模板相结合, 从而得到需要生成的结果, 然后把结果输出去的过程。

(4) 模版管理模块。模板管理的功能就是负责获取相应的模板数据, 并对这些模板的数据进行管理, 在外部需要这些模板数据的时候, 可以访问模板管理提供的接口来获取。

(5) 生成输出模块。具体调用运行完成后, 会产生生成的结果, 这些结果如何输出?输出到什么地方?输出成为什么格式等等问题, 都由生成输出来负责。生成输出本身并不固定任何的输出要求, 开发人员完全可以在外部来定义输出的格式, 输出的地方, 以及如何输出等, 只需要在theme的配置中注册新的输出格式即可。

(6) 外部主题模块。外部主题是独立于核心框架之外的, 完全由开发人员根据需要来制定, 通常里面会包含生成所需要的所有原始模板文件, 跟模板文件对应的解析和生成的辅助程序, 生成处理的Action处理程序, 还有theme的配置文件, 一般这几个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根据需要, 由开发人员扩展的功能, 比如:在进行生成处理前后需要额外添加的功能, 自定义的输出类型等等。外部主题决定了按照什么来生成、如何生成以及生成为什么东西的具体信息, 是提供给核心框架使用的重要数据。

(7) 配置管理模块。该模块首先用于获取用户配置的数据, 配置的方式很多, 要求除了框架自身提供的配置方式外, 还要能支持用户自定义的配置方式。其次用于缓存用户配置的数据, 同一份配置数据, 在运行期间会多次使用, 但是获取用户配置数据的动作就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 获取过后, 就缓存下来重复使用。最后是用于对外提供接口, 让其他模块通过这些接口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2 配置管理模块分析与设计

2.1 配置管理模块的功能边界

(1) 配置管理模块不关心被访问的数据是怎么来的, 它只是按照访问方式去获取这些数据, 当然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不同的访问方式。

(2) 虽然需要支持自定义配置方式, 但是需要配置的数据是一定的, 只是配置的格式不同, 访问这些配置数据的方式不同, 但最后殊途同归, 都需要配置管理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因此这个需要配置的数据项是要统一起来的。

(3) 配置管理模块不关心获取到的数据是什么, 也不关心这些数据的含义, 更不关心这些数据怎么用, 它只是负责获取这些数据并保存起来。

(4) 配置管理模块不关心谁来使用这些数据, 也不关心外部获取这些数据后如何使用, 它只是负责提供这些数据而已。

2.2 配置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

(1) 核心框架运行需要的数据。以xml配置为例, 默认取名为Gen Conf.xml, 在每次使用的时候根据需要修改或配置其内容。

(2) 用户需要生成的模块的配置数据。比如用户想要生成一个模块内的增删改查的源代码, 里面有每个具体功能的配置, 而每个具体功能就是一个源代码文件。这个也需要在每次使用的时候根据需要来配置, 并注册到核心框架运行配置里面去, 每次生成主要配置的就是这类数据。

(3) 外部主题的配置数据。在制作主题的时候就配置好, 里面有这套主题需要的外部数据, 和预定义好的功能配置, 在每次使用的时候一般不需要配置或修改。比如缺省为xml配置, 取名为Theme Conf.xml。

为了让外部获取配置管理模块内的数据, 提供相应的API (应用程序接口) , 也就是Gen Conf Ebi。

2.3 配置管理模块的内部实现

为了更好的理解配置管理模块的内部实现架构, 因此先以一个最简单的实现结构为起点, 采用重构的方式, 逐步把相关的设计模式应用进来, 从简单到复杂, 应用多种软件设计模式以及让多种设计模式协同工作。

(1) 根据对外提供的数据结构定义, 制作出相应的数据模型。 (2) 针对前面定义的API, 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实现, 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就可以了, 需要实现读取配置文件的功能, 然后要有缓存配置数据的功能, 最后就是实现API中要求的功能。配置管理模块的结构如图2所示。

3 利用设计模式改进配置管理模块

(1) 加入简单工厂模式。上面的实现虽然向模块外部提供了接口, 可是外部根本不知道模块内部的具体实现, 那么模块外部如何来获取一个实现接口的实现对象呢?简单工厂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在配置管理模块里面添加一个类Gen Conf Factory, 在这个类里面实现一个方法, 让这个方法来创建一个接口对象并返回然后把这个类提供给客户端, 让客户端通过调用这个类的方法来获取接口对象。

(2) 加入单例模式。如果Gen Conf Ebo被创建多次的话, 那么就会重复获取配置数据, 浪费程序运行时间, 并且每个Gen Conf Ebo的实例都会缓存这些数据, 浪费内存空间。同一个类里面, 既有实现Gen Conf Ebi要求的对外功能, 又有内部实现需要的获取配置数据和缓存数据的功能, 从类的设计上来说, 这个类的职责太不单一了, 应该分离一部分职责出去。此时可以通过使用单例模式添加一个类Conf Manager, 来控制实例的数目。

(3) 加入桥接模式。按照功能要求, 配置数据的来源是多方面, 比如:xml、properties、txt、DB等等,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不同的获取数据的实现来对应这些不同的数据来源。

对于模块外部的应用而言, 并不关心配置数据是如何来的, 只关心需要使用的数据, 而且需要配置管理模块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数据。这些数据的多少、数据的组合结构是可能发生变化的。这就导致出现了2个纬度的变化, 一个是获取配置数据这边需要不断扩展, 另一个是配置数据所构成的数据模型这边也需要变化和扩展。可以借助于桥接模式把获取配置数据这边, 设计成为桥接模式的实现部分, 而数据模型这边设计成为桥接模式的抽象部分, 而且数据模型这边确实需要使用具体实现部分来获取数据。而Conf Manager就相当于桥接的抽象部分的顶层实现, Gen Conf Ebo就相当于使用基本的抽象部分的扩展部分, 只不过这里采用的是对象组合的方式, 而不是标准桥接模式中的对象继承的方式。

(4) 加入解释器模式。如果xml文件的格式发生了变化, 那么读取配置文件的程序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更, 严重的时候, 几乎相当于完全重写程序。那么怎么解决当xml的结构发生改变过后, 能够很方便的获取相应元素、或者是属性的值, 而不用再去修改解析xml的程序呢?要解决通用解析xml的问题, 首先需要先设计一个简单的表达式语言, 在客户端调用解析程序的时候, 传入用这个表达式语言描述的一个表达式, 然后把这个表达式通过解析器的解析, 形成一个抽象的语法树。其次解析完成后, 自动调用解释器来解释抽象语法树, 并执行每个节点所对应的功能, 从而完成通用的xml解析。这样一来, 每次当xml结构发生了更改, 也就是在客户端调用的时候, 传入不同的表达式即可, 整个解析xml过程的代码都不需要再修改了。

(5) 加入备忘录模式。在根据字符串来构建对应的抽象语法树的时候, 有很多字符串前面都是一样的, 这样每次重复创建太浪费时间了, 最好是相同字符串对应的树形对象就不用创建了, 直接分析后面不同的部分, 然后把新的部分添加到已有的这棵树里面。每次在拿到一个字符串过后, 先跟已有的记录进行比较, 找出最大的已经解析过的字符串, 那么这个长度的字符串是不需要再解析的, 只需要把后面没有解析的字符串拿出来进行解析, 然后把解析的对象添加到已经解析好的这个对象后头就可以了。这就需要每次在解析的时候, 每次解析完成, 就向备忘录里面添加一条记录, 而每次进入的时候, 根据最长能匹配的字符串, 从备忘录里面获取到相应的对象, 这就不用解析了。

(6) 加入生成器模式。当解析一个xml文件时, 需要拼接很多很多的字符串, 而这些字符串的拼接过程是十分类似的, 只是最终拼接后的结果不一样, 可以通过加入生成器模式来让这些字符串的拼接过程变得简单和统一。每个字符串都是从根节点开始, 依次拼接到最后需要取值的地方, 因此可以把这个拼接的过程统一起来, 做成生成器, 而调用这些生成器来构建最终产品的客户端, 这个时候就充当了生成器模式中的指导者。

通过以上6种软件设计模式的应用, 最终配置管理模块的功能得到了优化, 其结构示意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陈臣, 王斌.研磨设计模式[D].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钟茂生, 王明文.软件设计模式及其应用[D].计算机应用, 2002.

[3]刘海岩, 锁志海.设计模式及其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0) .

[4]赵军.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器的研究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

[5]许丽花.一种代码生成器框架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6) .

生成器模式 篇2

在实行新课标基础上,我校在“重基础、重过程、重自学、重方法、重精髓” 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现就生成学导课谈谈一些体会。

一、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基本内涵

我校“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研究学习。

“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为课堂的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 问题展示解决课”、“ 问题拓展提升课”。“五”为三种课型中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三”为支撑三种课型的三个评价单,即“问题生成——评价单”、“ 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这三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以螺旋式动态相互支撑。五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三个评价单相辅相成,他们彼此之间融为一体,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课堂。

二、“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研究的理论依托

1.多元智能理论;2.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习论;3.叶岚教授的“课堂生命说”;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5.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论;6.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

三、“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实施策略

依标施教——问题生成学导课

是教师根据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制作预设“问题生成—评价单”,课前统一发放给学生,学生借助此单,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提取信息的能力。

其基本程序:

一是学生通过六动预习法进行20分钟的结构化预习,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问题生成—评价单”预设的目标进行思考,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二是自学完成后,学科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三是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倾听、提问的方式来了解每个小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是通过学习小组组内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生成单反馈给老师,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问题展示解决课”做准备。

本课型的核心要素是: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问题展示解决课”才能更加精彩。

问题生成学导课型五环节的分步实施

“问题生成学导课”五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导,激发欲望(2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结构预习(20分钟)

课前教师要发给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学生结合此单的内容,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这个环节中学生主要是自学,教师巡视督导。

第三环节:问题发现,小组评价(5分钟)

学科长组织成员互批互改,发现学生通过自学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每个成员的成果进行评价。

第四环节:组内展示,合作探究(10分钟)

(1)各小组学科长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2)组内讨论的一般程序:组内成员交换“问题导读—评价单”→成员进行互批互改→围绕问题组内交流→共同解决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科长负责将问题提交学术助理。

第五环节:归纳共性,生成问题(3分钟)

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问题生成卡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预设的问题和学科生成的问题制作“问题解决—评价单”。

问题评价——三个评价单的运用

“问题导读—评价单”是在“问题生成学导课”中使用的工具单,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充分讨论及探究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导读的设计。它包括学生通过自学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尝试训练题等。它要求加大课前自主学习力度,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有效预习。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建立“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八项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每一个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每一个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的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其次,学校要确立“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研究的重点课题: 1.教学策略的研究及落实; 2.课堂教学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

3.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落实,重点研究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落实; 5.优质课、示范课、过关课、跟踪课评价的研究; 6.结构化预习案编写与使用评价的研究; 7.三个评价单编写与使用评价的研究;

8.各学科学生时间量和作业量科学确定的研究和落实。第三,教师要明确“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八项基本要素: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就是有效课堂,教师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课堂高质量,关注“每一位学困生,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水涨船高”。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思维的生成过程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志。不单纯看教师以讲为主的如何,而看学生学的状态是否已入境生情,是否能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散了,展示了。

3.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和教师质疑,赞赏学生展示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的展示,富有个性的表达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是时代赋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4.教师当好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思维展示的总教练。坚决废除“师讲生听,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导式教学,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竞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自主中探究、探究中自主,合作中探究、探究中合作”的主动学习„„。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自学能力的展示与提高,激励学生自主建构起对学习的信念及信心。

5.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课前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认真钻研课程、课堂、课题的标准要求,适度把握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深度和广度。

6.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发现并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与存在的不足,及时变学为思,以导达思。

7.关注“生活”。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知识尽可能还原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

8.学导型课堂。有利于防止教师一讲到底和题海战术,要求教师精选习题,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利于保障学生有时间对新课内容的预习,确保“先学后导”模式的顺利推进,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当堂的教学情况。我校教师灵活运用“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尝到了甜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评价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是一视同仁,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过程始终发挥“三单”的导学作用,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有效地避免了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

5.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需要进一步用行动研究的问题

1.“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中,三个评价单的容量与时间比例的研究。

2.如何有效先学、有效后导、有效生成问题、有效评价。3.如何实现学生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与有效性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有效教学方面我们仅处在一个努力探索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只要积极面对,勇于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坚持“敬业、爱生、严谨、育人”这一教风,本着“认真、钻研、求真、务实”的态度,就能完善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培养出勤奋、虚心、钻研、求真的莘莘学子,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定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太谷二中问题生成学导课模式初探

数 学 第 三 组

生成器模式 篇3

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在探究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成了如今的瓶颈问题,有些教师生怕学生活跃起来,“节外生枝”而完不成教学进度,生怕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的下降,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保险”起见,就走到了习惯的老路上来。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有可能无法继续深入或有名无实。为真正意义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一、“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教学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共同学习作为预定目标”“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人生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教学应该让学生像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进行”的观点。综合这些教学新思维、新理念,我们提出的“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预设、再现物理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及时引导、调整教学,让学生动态自主生成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一方面,通过课堂的预设与再现,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体验与动态的生成,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二、“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智能,这些智能之间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突出多元化、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是该理论的主要特征,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体验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去学习、探索,通过主动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体地位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信息加工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种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主张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这些思想影响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習,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体验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人格的充分发挥、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都具有极好的启示。

三、“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研究的构思与假设

后现代思想是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之一,它崇尚混沌与确定、崇尚过程、崇尚非阶段性的情感和体验的价值,试图使教育、教学、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感受、体验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和经历。“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运用这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确立“教学是动态自主生成的”“课程是学生体验生成”的构思,提出用真实的、变化的、动态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根据以上的这些假设,我们把“体验生成式”物理教学模式初步构思如下:

生成器模式 篇4

一、两位教师校本教学模式生成过程的描述

(一) N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用心做事, 用心做人”。

N老师教龄三十余年, 经验较丰富, 素以严格著称。她对学生关怀备至, 从与其搭档的老师口中, 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家长都设法把孩子送到她所任教的班级。在此次改革当中, 她脱颖而出。在一次市公开课比赛中, 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学生, 能从容淡定,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开课后, N老师受到了听课专家和市教研员的高度称赞, 许多听课的老师纷纷向她取经。该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用心做事, 用心做人。”

N老师并非师范出身, 在访谈中, 她告诉我:“我刚开始学的不是师范, 是电子, 本来是要去工厂的, 结果把我分去做老师了, 教数学, 没教过也不知道怎么教, 就只好充电, 那时候除了备课上课, 每天都要学习, 遇到个什么问题也必须弄明白, 每天都是很晚才睡, 也是因为年轻, 干起来很有劲。现在想想, 只要用心去做, 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在刚入职的“探索”阶段, 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技能训练, N老师只能一边上课一边学习, 在不断摸索中前进。这一时期, N老师的经历是试误性的、困惑的和艰难的。对于“包分配”的N老师来说, 在“探索”阶段并没有“生存”的压力, 但是出于一种责任, 她努力上进, 很快就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获得了同事和家长的认同。

T1:老N太认真了, 对学生特别好, 她班学生都亲她, 我跟她搭档, 她那班的学生都怕她, 但是又很想亲近她 (笑了笑) , 她每天都守在班上。我还从来没遇到过像她这样对待学生的, 她班上学生成绩也好。你不知道, 很多家长都找关系要把孩子弄到她班上去, 实在不行就去4班, 因为4班虽然不是她当班主任, 但4班的数学也是她教的。

这种高度责任感, 使N老师把工作、把学生摆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在谈到教学的时候, 进入了“平静”阶段的N老师认为, 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N:复习课有复习课的上法, 讲评课有讲评课的上法, 课型不一样, 你得用不同的方式。要是学生不积极, 那就一点效果都没有, 很累。

在N老师看来, 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教学模式是为了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 是随着学生, 随着教学情境不断变化的。N老师这种“用心做事, 用心做人”的态度是她过去三十年的教学工作的写照, 在这次教改中也同样表现了出来。

2.“教师们首先要有信心、有信念去转变, 并且要从习惯与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 才能使这次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一般认为, 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 阻力最大的是那些年长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为改革意味着要把他们过去那套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模式推翻。教龄越长的教师越不愿意改变现状, 他们认为, 至少自己过去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也已经习惯了。一旦实行改革, 教师就要重新学习、思考、尝试, 学生也要重新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试误”的过程中, 学生的成绩如果不能“立竿见影”, 快速提高, 那么, 大部分老师会回到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去。而一些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教师进入平静阶段之后, 不容易受他人观点的左右, “我能接受现在的我, 而不是他人希望的我。”[1]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 但有更强的自信和平静。年纪越大的教师, 改革的动力越小。但是在本研究中, 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作为F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50岁的N老师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不仅自己率先在班里进行了改革, 还号召数学组的老师们积极尝试。

在N老师任教研组长的初一数学组教学改革案方中, N老师写道:“学校要求全体初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尝试,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们首先要有信心、有信念去转变, 并且要从习惯与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 才能使这次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前, 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深情且奋力讲解, 却换不来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教师要积极推动这次改革。”

N老师不仅自己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而且在集备课时经常向该组的老师们宣传改革的重要性。在她所任教的班级, 我们看到了一张学生表现的计分大表格, 上面列出了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得分、答问得分、作业得分、单元测试小组得分等方面, 把学生的课堂表现直观量化, 学生非常关注自己所在小组的得分,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只要对学生有利就好!”“人心都是肉长的。”

在访谈时, N老师告诉我, 很早一以前她就开始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了, 只是没有现在用得频繁, 严格说来, 她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改革教学模式, 她早就是这样做了。对于教学, N老师有自己的坚持, 就是朝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 即使学校没有这样要求。

N:人心都是肉长的, 你对别人好, 别人能不知道吗?学生也一样。学校这个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讨论这一方式, 我的课堂早就在用。竞争 (方式) 是现在才用, 刚用起来, 学生感觉很新鲜, 回答问题也多了, 课堂气氛很好, 但是这个课堂纪律不太好控制。不过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很好的, 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对学生有利就好。

在N老师的课堂观察记录中, 教学模式中的合作和竞争都有很好的体现。她根据自己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 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进行了微调, 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 总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互助。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 我常能听到旁边的小组在积极交换各自的看法:“……你是怎么做的?”“我不这么做的, 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

(二) Z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不管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Z老师教龄十年。有两所学校对她的专业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所是P中学, 一所是其现在工作的F中学。在F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 她是积极主动的。在一次随堂听Z老师的课后, 她主动与我交流, 希望能提高她的业务水平。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P中学——“死气沉沉, 没有活力的学校。”

Z老师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P中学, 这所中学的学校氛围让她非常失望。

Z:之前的学校, (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 鄙视!我不想再进死气沉沉的学校。我鄙视那样的群体!比如, 我在那里什么课都教, 学校什么课缺老师, 校长就让我来代;我做过六年的班主任, 我的班非常好, 班风要求也挺严格, 但是他让我带到初二就不让我带了, 他不让我带初三。带初三的老师有这样那样的好处, 他们凭关系, 有的根本不胜任。这是最让我感到郁闷的。还有, 他们平时不谈论教学, 就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从我毕业到那个学校我就没找到感觉。我就说一件事, 一般一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这个学校, 学校是不是应该在同科里边安排一个师傅去指导一下?结果没有。六年里, 我也一直没能找到自己职业上的偶像。

对Z老师过去的情况分析:刚入职的学校不重视新教师的培养, 没有对处于“探索”阶段的Z老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P中学老师教学交流不但少, 反而谈论东家长西家短。根本没有校本研究氛围。这让她在过去的学校教学中遭遇的困境难以解决。因此, “生存”的痛苦, 让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希望通过在教学上提高成绩, 进一步让自己得到认可。Z老师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愿望, 但因缺少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最终选择了离开。

Z:不管我将来要去哪一所学校, 公立也好, 私立也好, 反正我就练好自己的本事, 就没问题。提高我的业务, 锻炼自己的能力, 即使我不在这个学校, 去别的学校也行, 让人认可, 觉得你不错。

职业危机感促使她不断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 F中学——“向课堂要效率。”

三年前, Z老师来到F中学。在这个新的工作环境, 她有学习的机会, 有教学上的“偶像”。对于F中学的专业发展环境, 她格外珍惜, 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得特别积极。在一次访谈时, 她谈道:“我们学校领导去年寒假放假前带领我们去平度学习, 回来以后, M校长给我们开了很多会, 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展开小组合作竞争。”Z老师还认识到, 由于其所任教的历史属于“小科”, 从学校、学生、家长那里所获得的重视远远不如语文、数学、英语。

Z:进来 (F中学) 以后, 我觉得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很多活动的我都参加, 只要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 我都想试, 俗话说, 不管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自己进来之前的期望95%的都实现了, 还有5%吧, 我想就是历史科的尴尬。历史到初三才会考, 它只是会考科目, 不算中考分数, 对中考是没有参考价值的, 所以是爹不疼娘不爱的。

Z老师认为自己一开始就有教改的愿望。F中学的氛围更加促使她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Z:如果我在学校里不被认可, 那多不好啊。我特别羡慕人家讲课讲得好, 一出成绩, 二受同行敬重。我就想我哪天也能这样。而且, 我们的W校长天天找我们说, 朝课堂要效率。尤其像我们这样的 (小科) , 课后学生很难给你留出时间, 所以一定要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完成。

尽管Z老师所教的历史像她所说的是“小科”, 但是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 在2011年4月15日, Z老师代表F中学上了一次市级的公开课, 她很珍惜学校给的机会, 精心准备, 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也给她提出了许多建议, 尽管工作多年, 她仍然觉得自己很紧张, 期间还与我进行了多次交流。这一次公开课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后, Z老师把自己公开课的视频重复看了好几遍, 并针对不足之处写了深刻的反思日记, 她认为学校推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是有切实作用的。对于Z老师来说, 跟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眼前学生的表现让她觉得耳目一新。

3. Z老师在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 Z老师看到了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认可它以后, 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去模仿借鉴, 继而创新。

Z:我认可它, 我用起来有效且适合。比如说, 课堂上最后巩固这个环节, 这是我以前很难保证的, 现在觉得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更有成效。这个竞争吧, 不在于它形式是什么, 我的期望是:只要老师上课的时候, 提一个问题, 他们会立刻知道, 我们要讨论, 我们要集中一个观点, 哪些相同, 哪些不同, 最后结论是什么。从而形成一个学习习惯, 一个探究习惯。

在Z老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 我了解到Z老师并非如N老师那样, 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去, 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问题, 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

Z:现在的问题第一是怎样延续学生的这种习惯或者说激情;第二是老师怎样才能把它坚持下来, 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习惯中去;当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确定下来, 心中有数之后,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就比如说讨论怎样做才有效, 每个班,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局外人, 老师要如何把这些局外人拉进来,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生成内在因素分析

(一) 工作态度。

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中, N老师“用心做事, 用心做人”的态度表现得非常突出。N老师不仅自己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尝试, 而且在集体备课时作为教研组长还经常向该组的老师们宣传改革的重要性。而Z老师一直以来就有着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中表现得非常努力。她还主动要求我给她的课提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她持续改进。两位老师对待教改的态度都非常积极。这对教学模式生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生成动机。

在生成动机方面, 作为数学科组长, N老师是一个紧跟学校步伐的人。教学模式改革刚开始, 她是摇摆的, 在尝试以后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确实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 才从心里真正认可了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说N老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动机是表现取向的话, 则Z老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动机主要是学习取向,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 教学信念。

在教学信念上, 在N老师看来, 教学要关注学生临时的学习状态, 以学生的发展为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 而不是从教师出发进行教学, 反映了实践理性的观点。在N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过程中, 不论是自己原来已经使用的小组讨论, 还是后来在教学模式改革时引入的竞争形式, 都是从学生的立场来理解教学的。在Z老师看来, 课堂是师生的大舞台, 教学就是表演, 教师和学生都是演员。以前, 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 而后进生则只是观众。教学模式改革以后, 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演员, 没有主角、配角和观众了, 大家有相同的权力参与表演工作。学习的权利和时间都还给了学生。在课堂观察记录中, 确实能够看到她在努力实践这种理念。但若说教学是表演, 表演的目的是尽力体现改革的理念和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则学习也就沦为表演的手段。这有违教学初衷, 忽视了对教学模式深层次的理解。

在整个教改过程中, N老师很好地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与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融合起来, 初步生成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数学教学模式。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外,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N老师原来的教学经验与此教学模式有相近之处。Z老师直接照搬“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展开历史教学。她原来的教学经验基本用不上, 这样“大换血”的转变中,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实践的初期阶段既有成功的收获, 又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的产生, 除了与她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她所教的历史课程特点的理解深度有关外,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 Z老师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之无相近之处。这一点也是Z与N老师不一样的地方。

三、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实验是教学模式生成的活动, 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实验的结果。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验这三者融为一体, 以教学模式获得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可以操作的形式, 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教学实验改革要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生成。[2]然而, 在研究过程中, 仍然有问题需要解决。

(一) 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学非表演, 师生非演员关系。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3]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二) 教师的功利心理。

尽管学校不再给学生排名次, 但老师们都很在意学生的成绩。相当一部分老师期待新的教学模式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考试后学生成绩不理想, 他们就会对新教学模式丧失信心, 就会回到应试教育模式中去。

(三) 学生的依赖心理。

相当部分的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师灌输的模式, 而新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

(四) 学校虽然鼓励教师去生成教学模式, 但是并没有提供同步的支持。

比如有的学校教师缺乏理论指导, 教师们虽然去各地参观, 但很少与身边的同事交流, 教师相互听课学习的交流更是少了又少。听课的机会仅限于公开课和观摩课。

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关键是依靠改革。只有不断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创新, 才会生成更好的教学模式。时代发展日新月异, 教学模式必然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Huberman, M..The lives of teachers.New York:TeachersCollege Press, 1993.

[2]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3:12.

生成器模式 篇5

论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蒸发岩的生成模式、成盐机理及找钾展望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统蒸发岩极为发育,时空分布甚广.蒸发岩的生成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和四个亚类.即Ⅰ,潮间环境的.为(1)泻湖盐湖;Ⅱ,潮上环境的为(2)滨海盐湖;(3)近岸盐湖和(4)远岸盐湖.不同生成模式中,其成盐机理虽对成钾皆不够理想,但仍有希望找到钾盐矿的地区和层段.

作 者:林耀庭 陈绍兰 LIN Yao-ting CHEN Shao-lan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局第二地质大队,四川,成都,611844 刊 名:盐湖研究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LT LAKE RESEARCH 年,卷(期): 16(3) 分类号:P588.2 关键词:蒸发岩   古地理   生成模式   成盐机理   找钾展望   下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生成器模式 篇6

【关键词】自主生成 课堂创新 高中生物

一、自主生成课堂模式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类学校不断发现,知识的学习百分之七十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百分之二十通过学生讨论可以解决,只有百分之十的知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这样的结果凸显学生知识自主生成的重要性,强调课堂应该还给学生。自主生成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形成的,主要有五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自学,即学生认真自学,教师认真钻研;第二个环节是思考,学生通过学习认真思考,找出问题和困惑;第三个环节是讨论,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予以记录;第四个环节是展示,对于困惑问题向老师请教,然后展示问题解决的方法;第五个环节是评价,小组的多元化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表扬突出小组和个人。在自主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促学生思考讨论,以讨论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二、实践自主生成课堂模式,促进生物课堂创新

在设计《ATP和酶》的教学时,安排两个课时进行讲解,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ATP,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说明自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导学问题。在上课开始时,以车胤囊萤的故事引入。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无油点灯,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能够发光,萤火虫发光需要什么?组织学生自学。

2.学生思考产生困惑。学生在自学后,结合先前知识,得出萤火虫要发光需要能量,而主要的能源物质我们在先前了解到有糖类物质和脂肪,可为什么书上说的是ATP,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这是什么意思?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提供能量的物质有糖类物质和脂肪,现在书上提到的有ATP,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观察,糖类物质、脂肪和ATP哪个能使萤火虫发光。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8只萤火虫,脂肪溶液,ATP溶液,各组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有糖类物质选取什么代表,怎么控制条件,各种溶液怎样给萤火虫。学生在涉及到的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控制等原因,出现有都不能使萤火虫发光,或都能使萤火虫发光的现象,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渐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邀请一个实验效果好的小组上台展示。

4.学生展示。该组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环节。学生在实验中是选取四个装有萤火虫的瓶子,同时进行,现在为了方便陈述,笔者将采取分别说明的方式。第一步,把2ml的蒸馏水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没有发光;第二步,把2ml的葡萄糖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15分钟后萤火虫发光了,学生都大吃一惊;这时,展示同学把萤火虫放到暗处,又倒入2ml的葡萄糖溶液,萤火虫没有发光,学生陈述这是同学们出现葡萄糖使萤火虫发光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没有探究明白。第三步,学生把2ml的脂肪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黑暗环境下),没有出现发光现象。第四步,学生把2ml的ATP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马上就发光了。学生总结,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没有条件促使物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使萤火虫直接发光的是ATP,也就是说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它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六个学生都参与展示,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实验工具,四个学生负责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解释,第六个同学负责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生成知识。

5.小组评价。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笔者组织学生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ATP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以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问题呈现如下:

(1)ATP的名称___________

(2)ATP是由一分子 、一分子___________、三分子___________组成,ATP含有的元素___________

(3)ATP中的 A代表 、T 代表___________、P代表___________

(4)ATP的分子结构简式 、~ 代表___________、- ___________ ATP有___________个高能磷酸键,___________那个高能磷酸键比较脆弱,容易断裂。

在本节课内容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接受度,评级均为A,对展示组同学的表现,同学们都表示钦佩,并说自己以后要向他们学习。还有同学表示,自己这节课有些精力不集中,下次会努力改正,并表示请求由自己完成这节课的总结。(该班的课时总结,由学生自主设计形式,可以由漫画、故事、诗文等形式构成,目标是使学生的记忆简单有趣。)笔者夸奖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倡导学生在课后发现更多关于ATP的实例。

用户生成模式:酷6新出路? 篇7

酷6何以继续“喝西北风”?

酷6是国内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络视频企业, 模式是借壳上市。2009年11月, 盛大集团旗下华友世纪 (纳斯达克:HRAY) 与酷6网进行股权合并, 去年8月, 华友世纪正式更名为酷6, 股票代码也从Hurray改为KUTV。

然而上市后, 酷6并未借此重振雄风, 而是颓势依旧。2010财年, 酷6全年营收2030万美元, 亏损达到5150万美元, 亏损额超过营收的2.5倍, 而今年一、二财季, 亏损额依然是有增无减。

以流量计, 酷6在中国视频网站中位列第三, 但与前两位优酷、土豆的距离仍是越拉越远。2007-2009年, 酷6的营收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6053万元、5396万元、3464万元, 虽然2010年营收大增, 为1660万美元, 逾1亿元, 但净亏损却创历史新高, 高达5150万美元。在不足千人的酷6网团队中, 销售团队最多时高达200余人, 这令资金链紧张的酷6难以为继。

更令大股东盛大集团恼火的是, 酷6自上市以后一直依靠盛大的输血。盛大在2009年底收购酷6, 但仅用一年多时间, 酷6网就“烧掉”了盛大3个多亿, 而股价、广告收入仍达不到竞争对手的同等水平。

酷6何以萎靡不振, 继续“喝西北风”?

其一, 酷6的发展思路有点摇摆不定。之前酷6也想定位于娱乐和原创, 后来又转战视频门户, 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和实力的损耗, 这不利于酷6树立自己的风格和优势。相比之下, 一直坚持原创路线的56现在越做越好, 树立起了自己在原创领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其二, 酷6烧钱过猛。之前酷6花费巨资购买版权, 在世界杯和亚运会上也用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想要打造“视频新闻媒体王”。但是高知名度、高流量并没转化为收益, 酷6烧掉了巨量现金, 却仍然是入不敷出。

其三, 路线斗争激烈, 领导团队不团结, 损害竞争力。盛大老板陈天桥与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在酷6网未来是走大片模式还是视频资讯新闻模式上发生激烈争执, 陈天桥希望酷6网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的视频资讯新闻, 而李善友则坚持购买正版版权的影视剧“大片模式”, 最后因战略严重分歧, 导致今年3月李善友辞职。今年5月酷6网再爆人事大地震, 酷6原团队被“血洗”, 几乎全部出局, 大裁员风波刮遍了国内互联网。

这些问题与矛盾必然会严重制约酷6的发展。

视频领域三大路线之争, 谁是谁非?

大概从2005年开始, 56网、土豆网、优酷网、酷6网先后创立, 他们都打着“视频分享”的旗号, 但近一两年来, 同质化的竞争逼迫这些视频网站寻找新出路甩开对手, 道路却依然坎坷。

目前国内视频行业已兵分三路。依赖相对强势的用户数量和融资能力, 优酷网、土豆网和乐视网, 强兵出击影视剧购买, 使正版长视频成为视频领域最为热门的发展方向;而倾向低成本路线的酷6网、激动网, 除了参与购买影视剧版权外, 另一个重点方向就是试水媒体路线, 开始确立明显的媒体路线倾向, 将自身定位为“视频新闻媒体”, 并逐渐将重兵投入购买非影视类内容, 强化原创内容、升级演播室;而与上述两种路线不同的是, 一些视频网站选择坚守原来的视频分享领域, 56网、六间房选择强攻视频上传分享领域, 大面积砍掉影视剧, 主做视频社区。

不管是“影视剧”、“媒体”还是“分享”路线, 所有的视频网站都遭遇了尴尬:全行业烧钱, 未曾整体盈利。如此看来, 国内视频业道路依然迷茫。

目前, 酷6的内容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原创用户上传自己制作的创意视频, 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模式 (即UGC模式) 。用户上传视频, 酷6网则根据用户视频的质量和流量支付用户广告分成;除了视频广告分成之外, 酷6网还会对最受欢迎的原创作者发酷6网的期权。

酷6另外一种经营模式则是依赖于Hulu模式。这主要是与多家影视媒体公司进行合作, 获得他们的代理授权后, 把正版的电视节目放在网络平台供用户免费点播, 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其经营模式可以总结为“购买正版+收费+广告”。

然而令人难堪的是, 巨大的流量一直未转化为客观的商业收益。连续多轮的融资抵不过抢热片抢独家的烧钱模式, 视频业成为真正的“烧钱窟”。酷6借壳上市后, 一直未实现收支平衡, 目前, 酷6手中粮草已告急。

用户生成模式能否成为酷6“救命稻草”?

视频网站需要实现盈利生存, 必须拓展和培养新的商业模式, 对酷6来说尤其如此。依赖盛大集团长期贴钱不是办法, 主要业务盛大游戏近期遭遇业绩压力, 在文学、电子书、影视和移动互联网也有大举动的盛大并不想为酷6网牵扯太多精力, 更期望酷6自救。

就在8月23日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 酷6传媒CEO施瑜及CFO沈萧同时召开分析师电话会议, 解读财报要点, 并回答分析师有关酷6今后发展方向的提问。

施瑜表示, 酷6今后将着力构建自己的内容平台, 尤其是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酷6将努力构建大量的用户价值, 让用户帮助酷6生成内容。通过这种战略, 酷6将能大幅降低内容成本, 同时生成大量的内容, 并将与用户分享生成内容的广告收入。施瑜同时表示, 目前酷6已经构建了应用广告系统, 通过用户点击来产生收入, 这对广告客户来说是非常自然的方式, 其定价水平已得到用户点击量的有力支持。在未来该业务将实现增长, 预计新平台广告收入将占到公司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广告将会进入, 总体的广告业务模式将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广告模式。由此, 酷6将能增强竞争力, 获得未来的成功。

施瑜还表示, 酷6是盛大的子公司, 盛大文学是很好的参照, 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利用资源。目前, 酷6与盛大就如何整合资源以及平台用户共享等方面正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易凯资本CEO王冉曾认为, “酷6未来的战略方向将是与盛大文学、游戏、影视等资源合作, 加强自制版权内容, 成为盛大旗下一个重要平台。”目前, 带宽成本大概占酷6总成本的25%, 版权成本是总成本的30%,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带宽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而内容价格会继续提高。因此, 酷6将通过与盛世骄阳的广告分成模式、内容生成模式 (如投拍自制剧等) 来控制内容成本, 提高盈利能力。

但是, 用户生成模式能否扭转局势, 成为酷6的救命稻草, 为酷6力挽狂澜, 取决于原创用户上传自己制作的创意视频的内容与质量;其次, 取决于与盛大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合作情况, 以不断增加费用更少的自制版权内容。

英汉网络词汇意义生成模式异同 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出现, 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郭熙, 1999:67) 网络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 网络也开始成为语言新词汇产生的重要场所, 大量的网络词汇出现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研究网络词汇, 分析其构建规律, 不仅可以促进网上交流, 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这一新生的语言现象。

2 网络词汇

网络词汇是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一些特殊语言或文字, 它们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和发展而产生的。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 (BBS) 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 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 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词汇。英汉网络词汇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术语, 如汉语中的网购、网管、发帖、人肉搜索, 英语中的cybersquat、cyberbully、darknet、blog;另一类是产生于或主要用于网络虚拟空间, 如聊天室、邮件、博客、网游世界等的词语, 如汉语中的给力、草根、山寨、纠结, 英语中的LOL、chillax等等。

3 英汉网络词汇意义生成异同

3.1 相同点

英汉网络词语的形成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都是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思维模式。转喻与隐喻都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之一, 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很多语言现象可以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方式得到理解和运用。目前体现隐喻、转喻的网络词汇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虽然网络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但总的来说它还是现实的投射, 而语言是反映现实的。所以, 许多日常词汇的词义也经过隐喻或者转喻, 投射到网络语言中, 产生了符合网络交际需要的新的意义。隐喻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 (束定芳, 2008:177) 在这一过程中,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转喻是用某物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因子来代表其整体。如果说隐喻是在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那么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运作。 (Lakoff, 1987)

(1) 英汉网络词汇语义生成中体现的隐喻

英语以paywall一词为例, 在这个复合词的词义构建过程中, pay和wall在词义上都有贡献, 但是整个词语的形成并不是两者意思的简单相加。从词形上来看, paywall为pay+wall, 但是其词义却不是付费墙壁, 而是网站的付费门槛, 即一种装置, 只给付费的人们提供网站的使用权。然而,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当浏览网页时, 在网络世界中碰到付费装置的感觉和看到一面墙壁的感觉很相似。基于这种相似性, 人们将wall所在的这一概念域中的特征映射到了网络中, 选择wall这一相对熟悉的词语来表示新颖的概念, wall也就由具体义引申出了抽象义。由此可见, paywall其词义的构建过程中, 要发挥隐喻思维。

汉语则以“人肉搜索”一词为例, 其词义并不是简单地把“人肉”与“搜索”的词义相加, 而是利用了隐喻思维模式。“人肉搜索”指为了解真相, 网民用各种方法共同就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信息进行详尽搜索, 在互联网上发布。“人肉”和“搜索”属于不同范畴。“人肉”的字面意思即为人身上的肉, 而人肉所引发的联想则是人处于一种曝光的状态即赤裸裸的状态。而在网络空间, 把一个人的个人信息或把整个事件的细节都揭露就如同人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认知主体“人肉”所在物理概念域中的特征映射到“人或事物相关的所有信息”所在的相对抽象的概念域中, 以便于人们感知。因此该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中, 涉及了概念的隐喻。

(2) 英汉网络词汇语义生成过程中体现的转喻

英语以hackathon一词为例, 这个词由hack添加了-athon这一词缀形成, 意思是黑客马拉松。而对于-athon这个词缀, 人们最先接触的是marathon。而marathon的定义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随后在复合构词的过程中, -athon逐渐形成一种后缀, 代替了marathon整个单词的意思, 这是意义中的转喻。

汉语以女汉子为例, 这个网络新词是由女+汉子构成, 但其意思并不是说性别不分的人, 其中的“汉子”指代男性的某些特点如言行粗鲁、个性豪爽等。因此女汉子的意思是指性格趋向男性的一类女性。又比如说“马甲”一词, 这个词代表着论坛的注册会员所注册的所有名字。而马甲本身具有隐蔽、保护、不被人发现等性质, 所以此处体现了用马甲这一整体代替“隐蔽”特性的转喻思维。

3.2 不同点

英汉语网络缩略词语语义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英语缩略词语是首字母或者原有词语的一部分代替了原有词语, 其语义生成是一种简单的映射过程, 而汉语缩略语则是某两个语素的结合代替了整个原有词语, 其中语义生成充分利用了转喻的思维。例如网络英语词汇中大量存在的如BBS、LOL、BTW这类缩略词, 其意义生成就是简单的映射。

BBS:be back soon/bulletin board service

LOL:laugh out loud

BTW:by the way

而汉语则不同, 其缩略语语义生成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转喻。

网上购物——网购

团体购物——团购

愤怒的青年——愤青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 汉语网络缩略语是较为突显的字的组合代替原有词语, 如“团”和“购”代替原有词语中的“团体”和“购物”, 其实质是部分代替整体, 认知主体运用了转喻的思维方式对上述词语语义进行联想, 因此不是简单的映射。

英语是字母文字, 字母并不具备独立的表意功能, 在英语网络借词语义的形成过程中, 认知主体通过转喻, 确定了新词的概念。而在汉语网络借词语义形成过程中, 认知主体在借用外族语的意义时, 通过发挥概念隐喻的认知思维模式, 保证了语义的契合, 因此并不是简单借词, 而是用本族语言中已经存在的词的概念, 这一相对熟悉的概念来表示来自于外族语言的概念, 以此生成词语的新义项。

英语以otaku一词为例。它主要是借用了日语“おたく”的发音生成, 而おたく的意思是:您家, 府上。当人们要表达“一个沉溺电脑游戏、社交能力受到损害的年轻人”这一概念时, 可联想到“必定天天呆在家里玩电脑”这样的一种情景。“玩电脑的人”和“家”之间具有相关性和邻近性。而在这一情景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窝在家里”, 因此可运用转喻把表示“在家里”这一概念的“otaku”用来表示“玩电脑的人”。

汉语以“晒”为例, 它作为英语share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 不仅是音译词, 而且通过隐喻, 形成了新的义项。Share一词意思是“与某人分享某物”, 而“晒”字的本义是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认知主体通过“晒被子”可以联想到东西舒展开来, 也就是公开暴露, 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 就可以联想到“将自己认为有价值, 值得弦耀的东西公布于网络中”, 也就是“分享”。认知主体通过自身对“晒”的原型义的理解和认知, 理解了即将表达的新义项“share”。

4 总结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简洁明了的网络词汇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及使用。而这些网络新兴词汇的发展也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英汉网络词汇的意义既有共通点也有不同点, 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是网络交流者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的反映, 也是不同社会文化现象和网络用户思考模式的表现。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促进网络词汇的繁荣发展, 在普及这些词汇的同时, 普通大众的不断运用也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并丰富了网络词库。因此, 对于英汉网络词汇的语义异同的分析, 有利于新时代的人们掌握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大量的新词语产生于网络上。由于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上的语言对于日常生活也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通过认知语义学对英汉网络词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其意义形成方式异同。研究网络词语意义形成方式可以加深人们对网络词语的认识, 促进对网络词汇的学习。

关键词:英汉网络词汇,认知语义学,词汇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America.Womenf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生成器模式 篇9

一、选择恰当的问题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首要条件

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激情,这是动态生成的首要条件。

例如,教学“正比例函数的单调性”时,结合图象直观理解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图象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说是上升与下降的关系,有的说是一撇与一捺的关系,还有的说增函数是左低右高,减函数左高右低。实践证明,这样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打好了基础,同时促成了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提出问题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时,就说明对所学的内容有了独立的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和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动态生成新的想法、新的问题甚至是新的解决方案。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幼稚甚至错误,也不要剥夺学生从中吸收经验教训的机会。

例如,教学“四边形”一节内容时,先复习三角形的性质,再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后到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到多边形(正六边形),从边数少到多、由静到动、从平面到空间,这样四边形的概念就逐步完善了。

三、学生互相交流及教师精讲与点拨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途径

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国家培训研究所经研究发现:听一遍,能掌握5%;大声读一遍,能掌握10%;视听一遍,能掌握20%;课堂表演一遍,能掌握30%;交流讨论,能掌握50%;动手完成能掌握80%;给别人讲解能掌握90%。这就是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它告诉我们,在课堂中教师只能精讲,只对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的疑惑点加以点拨,要尽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练习,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运用(实践或给别人讲解)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组织有效讨论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中心

首先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他们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是出现难点、关键点及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讨论。再次,优等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他们提供独立探索、讨论以及大展才华的机会。通过交流、争执、讨论,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成知识的动态生成。

五、善于反思,提升感悟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知识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和掌握了多少。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甚至一套试卷的练习,让学生及时总结对学过的公式与定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及易错点,这类问题的通性通法,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这部分内容与其他章节知识有哪些内在联系。总之,不管学生悟得多少,都是学生自己的,是自己的体验与收获。对每个学生而言,这种不断反思就是一种上升与提高,是一种难得的积淀。任何高明的教师明白,自己不可能代替学生生成,因为这是教育的本意所在,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

六、纠正错题,拓展延伸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升华

首先对于做错的题在一周内反复3~5遍后,由了解知识———理解知识———熟练准确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及时总结错误所在,并用红笔标出易错点,便于今后复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摘要:<正>动态生成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要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性和创造性。实施动态生成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有充分了解、对教学内容和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精心预设,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与耐心、更多更高的教学智慧,并能灵活应用

生成器模式 篇10

CTCS-2级列控系统采用目标—距离模式曲线控制方式, 该速度控制方式以前方列车所占闭塞分区的入口为追踪目标点, 可实现一次制动, 列车追踪距离短, 运输效率高。

列控设备生成的目标距离模式曲线是根据目标距离、目标速度、线路参数、列车本身性能计算而定。制动的目标点相对固定, 为前方占用闭塞分区起点, 而制动起始点是随线路参数和列车性能不同而变化的。线路参数通过应答器进行信息传输, 目标距离由列车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结合线路参数计算得到。

2. 超速防护实现

2.1 列车定位计算

列车当前位置D1由列车从地面应答器获得的绝对地标D与目前走行距离Δd求和得到。如公式 (1) 所示。

走行距离Ad是累计与车轮转数成正比的速度脉冲与车轮直径的乘积求得, 如公式 (2) 所示。

列车每通过一个地面应答器就得到当前位置的绝对地标, 并把走行距离Δd清零, 对定位系统进行校正。通过该应答器后, 定位系统累计车轮转数计算列车走行距离Δd完成定位功能。

将式 (2) 代入式 (1) 得列车当前位置:

2.2 目标距离模式曲线计算

2.2.1 目标距离模式曲线计算方法

根据动能定理, 把运动的列车看作一个刚性系统。列车制动过程做的功等于系统动能的增量。因此, 列车制动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B—列车制动力 (kN) ;W—列车运行阻力 (kN) ;

Se—实制动距离 (m) ;M—列车总质量 (t)

v0—列车制动初速度 (m/s) ;ve—列车制动末速度 (m/s) 。

由上面公式计算列车实制动距离为:

因为车轮、主电机等回转物体本身具有转动能量, 所以, 应考虑这种转动惯量。转动惯量的增量, 可以用相对于车辆重量的比值来表示, 该比值称为回转质量系数k。另外, 还要考虑各种运行阻力的影响, 这包括列车运行基本阻力、坡度附加阻力、曲线附加阻力。因此, 在考虑了转动惯量和运行阻力影响并统一单位后实制动距离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K—转动惯量系数;b—单位制动力 (N/kN) ;

w0—单位基本阻力 (N/kN) ;wi—单位坡度附加阻力 (N/kN) ;

wr—单位曲线附加阻力 (N/l (N) 。

用公式 (6) 计算的实制动距离是当列车制动起作用后的运行距离。如果考虑列控系统判断列车超速并发出制动指令到制动系统开始产生制动作用的时间, 则应把列车在这段空走时间的走行距离计算在内。空走距离和实制动距离之和为列车全制动距离,

全制动距离表示为下式:

式中:t0—空走时间 (S) 。

列车单位制动力b与列车的制动特性有关, 通常由试验给出列车的制动特性曲线。列车单位基本阻力w0由于其所受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 同时工作条件又经常变化, 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采用经验公式。单位基本阻力计算公式:

由于单位坡度阻力在数值上等于坡道的坡度千分数。列车在上坡道运行时, 阻力为正值, 在下坡道运行时, 阻力为负值。为计算方便, 可以使用一个等效坡道代替单位坡道附加阻力和单位曲线附加阻力, 这个等效坡道i称为加算坡道:

由以上公式推得, 在已知制动末速及制动距离的情况下, 制动初速的计算公式:

ATP根据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得知前方空闲闭塞分区数, 结合应答器中轨道电路长度信息, 计算出本车距目标点的距离即目标距离。目标速度由收到的轨道电路信息是停车码序还是减速码序确定。

在计算速度控制曲线时, 可以采用分段累积法。将长度为S的区段划分为n个长度为Δs的小区段。从第n个Δs区段开始, 本区段的终点速度ve即为目标速度vTarget, 代入公式 (10) 计算该区段的始端速度v0。相邻的第n-1个Δs区段的终端速度为第n个区段的始端速度, 把第n-1个区段的终端速度代入公式 (10) , 计算出第n-1个区段的始端速度, 以此类推。当计算到某个小区段的初速度大于或等于最高限速vlim时.表明速度控制曲线部分计算完成, 共经过k次计算。当n取足够大的值, 速度点即形成一条不增的速度曲线。

2.2.2 速度控制曲线算法

(1) 用户输入列车总质量

(2) 初始化n维数组V[n]用来记录n个小区段的末速度;

(3) 根据轨道电路信息确定前方空闲闭塞分区个数及目标速度vTarget, 结合应答器中地面线路数据求出目标距离DTarget。从应答器线路限速包中得到线路限速vlim。

(4) 等分目标距离为n个小区段, n=DTarget/Δs。设k为计数器, 令k=0;初始化数组V[n]记录速度曲线计算结果, 令首次计算的制动末速v=vTarget, V[n]=vTarget;

(5) 令k=k+1, 把制动末速ve带入公式

(6) 判断计数器k, 如果k

参考文献

[1]郭宁.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超速防护仿真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7

生成器模式 篇11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22

一、提出背景及可行性研究

中小学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精美,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弊端颇多,功利性强,缺趣味性和实效性。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讨,我们认为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模式的五大结构因素,具有可行性。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先进的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此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主体论的认识观,特别是“综合”这一环节,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诗歌学习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并能将教学目标逐步细化

新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此教学模式就是针对这一目的提出的,力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讨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并用知识取得自己应得的学习成果。此外,对于诗歌意境的探讨过程,对于诗歌场景进行描述性的表达,对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都将会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

(三)操作程序是符合科学原理并且易行的

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用流程来简单的表达是:获取有关的信息—理解获取信息的意义—生成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去探讨问题—综合探讨的结果—形成对信息的新的认识—评价认识结果。其操作是让学生自己来动脑、动口、动笔,甚至是动身体来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建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在多种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综合来考察自己所取得的知识体系的信度与效度,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诗歌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功和不足。

(四)使师生的角色得到合理的分配

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中师生角色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五)有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时应当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路披荆斩棘,走进诗歌艺术的殿堂。教师还应运用种种方法激发起学生追求古诗中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欲望,使学生通过反复吟咏、背诵、设疑、探究手段,自我感悟诗词中所蕴涵的美。一整套教学策略,既完成了对诗歌的欣赏,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相关的评价也能证实教学策略的实用性。

二、具体操作程序探究

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引导交流式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对诗歌进行的探究和综合,从而得到思想上的深化和能力上的提升的过程。其操作大致如下:

(一)诵读吟咏,初步获取信息

古典诗歌注重平仄、抑扬、对仗、顶真、回环、错落、押韵等技巧,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获取诗歌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吟咏。首先,我们提倡习得性背诵,希望学生积累大量的字词和锦言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增强语感。其次,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增强朗诵的趣味性,提高效率。例如,在学习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再现词中兄弟分离的场面,并配以名家配乐朗诵,将文字化为可观可听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言短境深的特点,又能让他们深刻感受词中的节奏美与音韵美。

(二)生成问题,深入探究意蕴

为了达到诗歌整体的和谐,诗人往往非常注重诗中每一个字词的敲打,以使得诗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主题突出。几乎课本所有入选的古代名诗,其作者都注重语词的锤炼,以完成雕塑古诗,达到美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生成问题的困难也主要源于不能深入研究诗歌语言的凝练深邃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使学生深入探究意蕴。

1.想象法。让学生对情境展开想象,以填补、连缀诗句间跳跃而形成的空隙,使诗的意境得到提升。

2.讨论法。根据教师的预设,学生对某些问题开展讨论,畅所欲言,变课堂教学的单项研讨为多项分析,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鉴别法。由此及彼,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启迪学生通过多维比较,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提升。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应让学生注重“扩”“解”“补”“考”四个方面的探究。

(三)注重评价,有效提升素养

有感于现在诗歌教学的市侩风气,特别是把背诵得分作为诗歌教学的评价尺度的弊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模式的探讨中,要特别注重探究后的综合和学习评价过程。所谓的综合是学习能力的综合,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此,教师应先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散文化的演绎。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评价是实践的后续和保障。唯有评价方式的多样,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学习当然不仅仅是背出了几首诗,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在语言上得到积累,在运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朗诵会、诗歌意境绘画作品展、鉴赏诗歌作品集、诗歌创作赛等,让学生能在多种途径得到肯定。

三、结语

新课改模式下数学课的课堂生成 篇12

一、学会倾听, 感受生成

学生的主动性有自发的, 也有被动的,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 都源自内心, 教师不过多地自己讲解, 让学生说出想法, 讲出方法, 提出质疑,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倾听。

传统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往往由“主导”变成“主宰”课堂, 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 更无从奢望课堂生成, 这是一种“刚性设计”。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 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 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 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空间,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才能敲响课堂生成资源的大门。教学设计应该为更好地“生成”服务, 我们要善待生成, 在我们的“预设”中要留给“生成”足够的空间。讲解的同时要留出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是开放的, 是生机盎然的,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能够折射出学生们的自信和成功感, 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二、先学后教, 关系融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 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这种课堂文化, 首先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 情感交融, 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 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所以, 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更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 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 而是更为广泛, 更为充实的现实生活。但是就目前而言,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批评和惩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教师感到学生“不听话”或冒犯了自己时, 轻则“批评教育”, 重则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以此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手段。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 这样做一般是出于教育的目的, 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但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意识到, 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 必须把尊重学生人格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否则, 这种严厉的爱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了一批“听话的孩子, 学习的机器”, 而未必是具有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主人。作为教师, 就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 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一空间的阵地在课堂上,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这种氛围,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尊重差异, 掌控课堂

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比如, 用“你能行”“你真棒”“相信你做的更好”“谁还有更具建设性的意见”等语言,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 我们要不断改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评价机制。进行过程评价, 在课堂上, 教师应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和主体参与意识出发。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进步的幅度, 善于发现学生进步的闪光点。

四、善待意外, 点拨到位

面对课堂上“意外的行为”, 我们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 还是顺着学生大大方方地挖掘?这确实是对教师的理念与智慧的挑战。跟着学生走, 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 冲击教师原本预设的目标;压制学生, 无疑置“生成”于不顾, 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挫伤自尊心, 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这将得不偿失。出现以上情景, 虽然教学情况因此而变故, 没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但我们不妨少一点预设, 多一些生成, 说不定还会捕获到不曾预料的精彩。这要看教师的思维方向, 是否敢于大胆的放手。

我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著名解剖学家回忆他在校读书时, 十分调皮。生物课上, 教师布置大家课后去观察动物的内脏。为了观察, 他竟然偷偷地把教师家的乌骨鸡给杀掉了。这位教师知道后, 没有暴跳如雷, 却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个关于鸡内脏的完整的观察报告交给他。也许, 这位教师并没有想到, 他的做法给这位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因为正是从那件事开始, 这位学生对解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最终成了一名解剖学家。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 竟然造就了一名伟大的解剖学家。谁说这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呢!我常常以此事例来鞭策自己, 也许我的学生中, 某某便是未来的著名科学家, 别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我的手中。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善于发现、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我们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让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 让学生既轻松又紧张, 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 为进一步深造打下一个善于思考创新的天地。课堂上的生成是美妙的, 是富有激情的, 是令教师和学生发挥才能的更高效的舞台。

(责编闫祥)

摘要:新的课程下, 课堂上按照原有的计划, 环环相扣, 顺利地把数学课上好, 这样的模式会常常被学生的临时发挥改变, 而且课堂生成的东西往往是对学生很有用的知识, 如今的课堂应该注意什么呢?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提出了处理课堂生成的几点要求, 供大家参考并批评指正。

上一篇:俯斜工作面下一篇: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