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开发应用

2024-06-02

有机肥开发应用(精选10篇)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1

摘要:含硫类有机锡又可分为硫醇有机锡和含硫桥结构的硫醉有机锡。其中硫醇有机锡具有持久稳固性, 初期产品性能良好。材料本身可透性高, 容易加工, 不易损坏, 同时其具有挥发性不强的特点, 使用完毕后, 材料可继续进行合成加工, 促进循环使用。本文先对有机习热稳定剂进行了概述, 然后介绍了有机锡热稳定剂的开发和合成, 最后介绍了有机锡热稳定剂的应用, 对机锡热稳定剂的开发和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有机锡,热稳定性,开发应用

0 引言

有机锡可以作为聚乙烯材料 (PVC) 热稳定剂, 其具有比较强的稳固性和耐候性。有机锡初期产品容易上色, 并且无毒无害, 目前在世界上众多稳定剂中脱引而出, 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产品。根据数据统计, 欧洲发达国家在PVC热稳定剂生产消耗的有机锡比重达15%, 美国则是占了25%。目前世界上, 有机锡的主要应用于需要一定硬度并且具有透明性的材料中, 可作为PVC热稳定剂使用的有机锡化合物成千上万中, 但是广泛的工业用途的种类中, 其基本结构则只有十几种。

1 有机锡热稳定性剂的概述

有机锡结构通式可用Rn Sn Y4-n来表示, 有机锡可分为含硫类有机锡、马来酸单醋类有机锡和月桂酸类有机锡。需要注意的是有机锡不能和铅等重金属一起使用, 因为混用会造成硫化污染。另外, 含硫桥结构的硫醇有机锡在初期时着色容易并且很稳定, 长期使用不易损耗, 并且十分稳定。同时又容易与其他材料混合均匀, 其使用完后的废弃产品可进行再加工, 在PVC建筑材料行业使用十分广泛。

1.1 各类有机锡的特点

马来酸单酯类有机锡用在PVC硬膜中时, 本身耐热性能好, 受热依旧稳定, 可透性强, 此类材料无色无味, 同时光透性稳定, 很大程度上促进凝胶作用, 与硫醇锡一起使用效果十分显著。该产品的缺点是其缺乏润滑性, 可能造成堵塞, 并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月桂酸类有机锡, 其主要用于软制品加工, 产品无气味, 透明性好, 难以析出。也不会产生硫化污染, 润滑性能好, 如果与其他有机锡或者金属皂一起使用, 效果很好, 但是其稳定性较差。

1.2 有机锡热稳定剂的优点

有机锡聚氯乙烯热稳定性能非常好, 其中效果最为优的是硫代锡衍生物热稳定剂, 同时有机锡聚氯乙烯热稳定剂可以达到很好的透明度, 非常适用于包装行业和建筑材料行业[1]。无硫有机稳定剂的光稳定性能好, 所以聚氯乙烯产品可以应用于室外阳光直射和暴露在雨雪的地方。有机锡聚氯乙烯材料对哺乳动物几乎无毒性, 所以其可以用于制造盛装食物的器皿、餐具等。除此之外, 有机锡聚氯乙烯稳定性强, 与聚氯乙烯的其他成分不发生明显反应。所以, 其可以与润滑剂、染色剂等添加物可以共存。

2 有机锡热稳定性剂的开发合成

有机锡稳定剂主要有烷基锡和酯基锡两大类。

2.1 烷基锡类稳定剂的合成

烷基锡类稳定剂一般以四烷基锡或二烷基锡, 二卤化物为中间体, 经如下反应式所示:

该工艺生产路线的关键是中间体的合成, 常用的有4种方法。分别为格氏法、伍兹法、烷基铝法、直接法。格氏法也称格利雅法, 早期西方国家用次方法生产有机锡产品, 使用时间比较长, 但是目前该方法仍然广泛应用于有机锡化合物的制备。此方法是使格利雅法试剂和氯化锡混合反应, 产物是四烃基锡化合物, 此方法产品出产率高。但是, 反应过程剧烈, 过程中放热, 会有一些副反应发生。为此需要加入甲苯、四氢噻吩等溶剂混合反应, 缓和反应的剧烈程度, 来达到提高产率的目的。反应如下式所示:

孚兹法工艺与格氏法工艺相类似, 只不过是用金属钠来代替镁, 加入氯代烷和四氧化锡混合反应, 金属钠十分活泼。所以, 也是需要在反应溶液中加入惰性溶剂, 保证反应在缓和的环境中进行,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此法除了用于氯代烷和四氧化锡生产外, 很少被采用。反应如下式所示:

烷基铝法是20世纪60年被广泛使用的并且技术比较较新的方法, 方法是用三烷基铝此四氯化锡混合反应生成四烷基锡。反应过程缓和, 不需要再添加惰性溶剂, 只是需要小的反应空间, 目前在广泛使用。反应如下式所示:

直接合成法是采用金属锡与烷基卤化物, 仅能生产二烷基类, 其中烷卤化物包括碘代烷、溴代烷和氯代烷。当然, 此种方法剩余碘含量较大, 所以要在碘可以回收的工艺条件下才有使用价值。反应如下式所示:

2.2酯基锡类稳定剂的合成

酯基锡类稳定剂主要产物是硫醇酯基锡。硫醇酯基锡属硫锡化合物。硫醇酯基锡主要有以下几种化学工艺方法:氢氧化钠法。此种方法是硫醇和氢氧化钠等摩尔量混合反应, 再加入丙酮或甲基异丙基酮, 继续搅拌半个小时左右, 再加入酯基锡二氯化物, 继续搅拌2个小时。此时, 有机层析出, 在常压下蒸馏, 除去沸点较低的溶剂, 之后再减压脱除溶剂即可酯基氧化锡法。此种方法在反应时加入酯基锡氧化物和巯基酯, 混合反应, 之后进行减压脱水, 得到粗产品黄色的具有粘性的稠液体, 最后经过脱色处理, 得到所需产品。碳酸氢钠法, 硫醇酯及酯基锡二氯化物混合加入反应容器反应, 搅拌并加入碳酸氢钠及溶剂, 反应时间区间为0.5-4小时, 得到初产品后, 经过过滤蒸馏以及减压除去溶剂后即可得产品。碳酸钠法, 把巯酯、酯基锡二氯化物及其他溶剂混合反应, 温度控制区间为:20~60℃。反应结束后, 进行蒸馏和减压脱除溶剂得到产品。

3 有机锡热稳定性剂的应用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有机锡热稳定性剂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进, 很大程度上, 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有机锡热稳定性剂主要分为烷基锡和酯基锡两大类, 其主要代表产品是二丁基锡和二辛基锡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二辛基锡化合物是被世界公认为无毒稳定剂。酯基锡本身无毒害、使用安全, 并且生产原料容易获取, 价格低廉,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硫醇酯基锡稳定剂使用效果好, 它的光透性和热稳定性十分明显, 而且材料稳定不易挥发, 季节耐性强, 是一类综合性比较强的热稳定剂。它广泛应用在聚氯乙烯耐用板材、建筑材料、食品包装加工和医疗卫生用品生产包装以及其他对安全性要求高的各种制品中。同时, 还可应用于硅酮和聚氨酯合成反应的催化剂, 作为有机玻璃的改性反应等, 改良有机玻璃的性能, 使有机玻璃更具有使用价值[2]。

另外, 因为有机锡热稳定性剂毒性很小, 可做食品医药级无毒稳定剂使用。

4 结语

有机锡热稳定剂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 应用于各行各业, 使用效果明显,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 生产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今后其朝着开发新种类、提高产品稳定性、提高安全性、提高生产高效性和降低经济成本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雄, 有机锡热稳定剂的作用[J].现代化工, 2007, 27 (9) .

[2]寇俊丽, 林彦军, 王明.VC无毒热稳定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塑料, 2006, 2:1-5.

[3]肖锐敏, 贺子凯, 王敏.有机锡热稳定剂中间体的研究与开发[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2) :105-107

[4]魏云波, 张瑞凌, 周延生, 李福伟, 王兴民.有机锡化合物污染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效应[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2) :111-115.

[5]黄迎红, 王亚雄.我国有机锡热稳定剂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 2007, 09:13-16.

[6]田玉华.新型有机锡热稳定剂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7]胡勇.新型有机锑热稳定剂的合成及稳定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9.

[8]高尔金, 唐伟, 孟建新, 陈建军, 瞿英俊, 周才梅.有机锡热稳定剂的毒性及其控制与防护[J].塑料助剂, 2011 (02) :46-49.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2

关键词 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生活燃料

中图分类号:S14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1 有机肥的作用及发展历程

人类农业生产在取得粮油、果蔬、纤维和肉蛋奶等产品过程中,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秸秆、枝叶、麸皮和畜禽尿粪等附产物。有机肥料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养肥的再利用以及再循环部分,这些农业附产物被用做生活燃料、禽畜饲料、农业再生产肥料等,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1]。

研究表明,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指数,平衡土壤固、液、气相比,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地力,强化土壤中的保肥、保水以及通透性能,从而把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促进秸秆、枝叶、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2]。

自1949年以来,我国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经历过三个阶段。1949-1980,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源之一,使用量逐年增加。1980-2000年,由于我国化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建厂数量的增加,进口化肥量的加大,化肥应用的省工省力和农民追求短平快,加上由于传统有机肥收积、制作方式的落后、经济效益较低、施用不方便而成为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有机肥的应用一度被忽视,有机肥施用比例的下降,一方面造成农业废弃物大量堆积,养分流失,另一方面造成污染环境。2000年以后,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污染农田水源,引起作物抗病虫草害能力下降,作物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反思问题,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又重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量也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精制有机肥的生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精制有机肥不仅在提高作物品质有明显效果,而且在配合化肥使用的情况下,还能显著增产增收,增产幅度达到3.3%~16%,可作为农作物的主施肥料之一,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3]。

2 有机肥料的资源分析

根据有机肥料资源产生的来源,可把有机肥料资源分成两大类。

2.1 自然产生的有机肥资源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人工行为,会产生一系列可作为有机肥料资源的附属产物,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附属产物;养殖业生产附属产物;矿产类;人工种植、养殖的绿肥。

2.2 加工产生的有机肥资源

加工有机肥源主要来自粮油加工产生的附属物,以及利用动植物有机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粉碎、配料、“厌氧-好氧分段发酵原理”发酵、翻堆、摊晾、过筛等过程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

加工有机肥源主要包括:粮油加工附属产物;堆沤发酵肥;生活燃烧废弃物;精制商品有机肥[4]。

3 有机肥料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3.1 扶持有机肥料发展的政策不稳定

有机肥料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发展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同地区、开发技术、开发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较多,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对有机肥料的发展缺乏相关的发展指导、扶持政策,造成发展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3.2 有机肥料的生产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国内有机肥料的研发及生产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很多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单位的规模小,厂房简单,因缺乏资金,造肥设备较为落后,部分生产环节还采用人工操作,很难保证有机肥料的质量。

3.3 农民利用有机肥料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我国农业应用有机肥料的历史悠久,农民也认识到应用有机肥料的优势,但因种粮的效益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普遍缺乏长期培肥地力的信心,再加之积造农家肥料的方法比较费时费工费力,在相同投入条件对比之下,施用有机肥料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所以,农民更加愿意用化肥来代替有机肥,以求省力和快效。

3.4 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力不足产生的制约

研究表明,有机肥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优质优价的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还很低,目前主要存在于高端市场,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的认识还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同时还受广大市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制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肥料的生产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区有机肥市场并未真正构建起来,虽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精制有机肥等的有机质含量高,养分较全,含有较多有益的微生物,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但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其价格偏贵,主要仍主要集中应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烟草等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中,而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很少。

4 有机肥料开发利用的策略

4.1 持续稳定的有机肥发展扶持政策

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的长久持续应用,有利于提升地力并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是一项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层面应该统筹考虑土壤地力提升计划,出台持续稳定的发展有机肥的扶持政策。

4.2 创新有机肥料生产技术

鼓励各级大学、科研、推广部门研究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生产技术,在明确各类有机肥技术指标前提下,重点研究简易操作有机肥单项原料处理、原料配比,以及有机肥堆沤、粉碎、发酵、烘干和筛分等技术,使各类有机肥生产加工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有效推动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和供应。

4.3 推广以有机肥为载体的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技术

目前,以有机肥为载体的生物磷肥、生物钾肥、生物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且取得了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的综合效果,农业推广部门要在测土养分基底前提下,不断研究、总结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和施肥方案,并通过样板示范、参观交流、培训学习等方式,大力推行测土配方的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技术,避免盲目施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效益[5]。

4.4 积极开发利用绿肥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的绿肥面积超过1 000万hm2,其中以南方的冬绿肥为主,超过800万hm2,是我国绿肥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化肥应用量逐年加大,绿肥播种的面积渐渐减少。我国南方所处气候型决定了大部分地区在收获晚稻后,大田大部分都休闲,农业部门应将休闲地充分应用起来,积极引进推广与当地的耕作方法、制度相宜的肥油、肥菜、肥粮、肥饲等绿肥种植,将我国传统绿肥培土技术与现代施肥技术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地力常新,作物常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5 加强对商品有机肥料市场的管理

商品有机肥料生产销售是未来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渠道。为了确保商品有机肥料的生产质量,农业管理部门应准确、规范登记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信息,构建并加强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质量、质量保证机制;同时,加强对有机肥料销售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重打击制售伪劣有机肥行为,定时或不定时地抽查有机肥料市场,并将抽查结果进行公布,规范商品有机肥的市场。

5 结语

有机肥料因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物质及氨基酸等养分较高的有机物,同时还含有磷、氮、钾等无机养分,在国内农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公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有机肥料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提升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增强土壤的配料,有效地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龚朝凤.会泽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科技创新导报[J].2008(6):155-156.

[2]樊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1-2.

[3]李海波,李有宏.推广施用有机肥的必要性及发展措施[J].云南农业,2013(10):64-65.

[4]史吉平.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8(3):7-10.

[5]沈中泉,郭云桃,袁家福.有机肥对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及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54-60.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3

1 集成技术

1.1 优化品种结构布局

一是遴选品种。近年来, 在引试国内外优质稻米品种19个 (日本品种:梦筑、越光、日光、阳光、乳玉、柔小町;当地品种:武育粳3号、常优1号、2239、武粳15、9998-3、武育粳18、8130-6、软玉、宁粳3号、太湖糯、武香粳14、镇糯2号、南粳5055) 的基础上, 开展适应性试验, 初步筛选出米质优、产量稳且适合有机栽培的优良品种日光、武香粳14、宁粳3号、南粳5055等。绿肥品种的遴选, 通过种植蚕 (豌) 豆、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 明确了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宜[1]。二是合理轮作。有机稻米生产以稻—肥轮作方式为佳, 既促进用地与养地的相对平衡, 确保基础地力的常种不衰, 又确保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稻米产品安全。

1.2 优化群体质量栽培

一是因种适期播栽, 当地一般在5月15日左右播种, 6月10日前机插结束。二是规范操作, 从源头抓起, 机插培育壮秧, 床土培肥选用生物有机肥;精量播种, 机插育秧以落谷2.5粒/cm2为宜;种子处理剂应用日本研制的植物提取液1号浸种处理 (10 000倍液) 、1%石灰水以及新型血液包衣剂, 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的发生;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 防虫控病作用显著, 有效阻隔灰飞虱入侵, 避免秧田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三是调优群体, 机插秧株行距11.7~12.0 cm×30.0 cm, 机插24万~27万穴/hm2, 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 确保有效穗270万~315万穗/hm2。

1.3 优化稻作施肥技术

一是施有机肥, 有机栽培采用全程施用生物有机肥, 促进土壤有益生物有效活动,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禁用化学肥料, 减少富营养化。二是合理运筹。施用生物有机肥2 400 kg/hm2, 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 追肥于搁田期和拔节期分别施600 kg/hm2;冬种绿肥的田块, 在绿肥生长至盛花期时在全量压青基础上, 施用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 其中基肥施1 200 kg/hm2, 追肥于搁田后拔节时施600 kg/hm2。三是科学施用。基肥在大田耱平沉实机插前建立薄水层后匀施, 追肥采用湿润施肥法[2]。

1.4 优化植保综防技术

水稻有机栽培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前提下, 病虫草害的防除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农业防治, 机插育秧秧田期用无纺布全程覆盖, 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二是物理防治, 本田期采用频振式杀灯诱捕, 有效减轻虫害[3]。三是生物防治, 本田期采用稻鸭共作 (“一稻两鸭”) , 有效控制杂草发生, 减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发生危害。四是药物防治, 对纹枯病、稻飞虱等选用生物农药 (苦参碱、井冈霉素、苦辣素、Bt等) 防治。

1.5 优化清洁灌溉技术

科学水浆管理是培植高产群体、减轻病害、确保活熟、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措施。有机栽培的水分管理:一是选用清洁水源, 单灌单排, 严禁控制周边常规稻区水源的窜流。二是适时适度搁田, 做到“时到不等苗, 苗到不等时”, 即够苗时适期脱水露田, 并采用前轻后重搁田方式, 促进壮秆和根系下扎, 提高根系活力, 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后期湿润灌溉, 收获前1周断水干田, 确保饱水绽谷, 活熟清秀。

1.6 优化采收加工技术

全面实行全程机械化收脱及加工技术, 技术路线:适期收脱—单打单收—低温烘干—全套先进机械精加工 (色选、真空包装) , 从稻谷收脱到大米精加工形成不落地。

2 主要措施

2.1 搭建工作班子, 组织保障到位

健全组织体系:一是组建领导班子, 成立由金坛市江南春米业有限公司、市农林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技术班子, 组建由市农林局分管局长与业务站负责人组成技术班子, 并聘请日本专家作技术顾问, 制订技术方案, 组织农林局系统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三是组建实施小组, 辖区所在镇、村成立实施小组, 全市形成行政、技术、农资服务功能齐全、市镇村一体化的工作网络, 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2 建立示范基地, 技术指导到位

一是建基地, 选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越的农田作为基地专业化有机栽培, 实施前由日本专家及其江苏省绿办派员到场采样检测产地环境质量, 检测结果土壤、水样等指标均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尔后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 2007—2011年在指前镇庄阳村大荡圩、东浦村淡白圩区域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44 hm2。二是搞研发, 按照水稻有机栽培生产准则, 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生物有机肥施用、机插育秧无纺布全程覆盖、浸种剂、稻鸭共作 (一稻两鸭) 、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等研究, 确立有机栽培水稻品种利用及其全程质量调控的技术指标[4]。三是抓示范, 2007—2011年在全市各地分别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开展布点扩面引导 (朱林镇黄金村, 薛埠镇罗村、方麓村等) , 提高应用水平, 扩大影响, 增强辐射功能, 稻作期间多次组织各镇分管领导及农技人员现场观摩, 确保核心技术应用的到位率, 促进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 有机稻米基地生产示范区建设成为常州市乃至全国的先进典范。

2.3 强化全程服务, 技物配套到位

水稻有机栽培生产不同于常规生产, 技物结合是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从源头抓起, 实行全程监控, 实施配套,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 形成了技术集成的再创新。二是技术指导全程跟踪, 从育秧到大田栽培均按照有机栽培特定要求进行实施, 采用统一种子处理、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稻鸭共作、统一装杀虫灯、统一肥水运筹、统一栽培管理等。三是物资供应全程配套, 多方衔接, 组织和研制专用有机生物肥 (药) 、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的调配供应到位。四是建立田间生产档案, 基地生产建立苗情哨, 实行专人负责, 定期考查测定分析, 掌握水稻有机栽培群体质量苗情动态及生长发育规律, 指导实际生产。

2.4 强化多方对接, 产业化开发到位

集科、工、贸, 产、加、销于一体,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推广+营销”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一是联科研院所, 以日本九洲大学、NS-30研究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为技术依托, 日本专家作技术后盾, 研发及完善配套技术。二是建生产基地, 有效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 建立稳定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已流转集中连片农田334 hm2进行有机稻米产加销一体化开发, 其中有机稻米基地化生产核心区面积144 hm2。三是配先进设备, 在耕、种、收、加、贮等过程中, 均选择先进配套机械设备, 实现了不落地有机大米。四是拓市场营销, 利用上海农博会、常州农交会、全国稻博会等重大洽谈活动, 积极推荐打入国内大中城市, 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 有机稻米规模生产和经营引来众多采购商驻足, 优质品高价位销售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苏牌”有机大米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特供优质农产品。五是创自主品牌, 近些年来, “苏牌”稻米产品分别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 企业相继通过了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 并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证书。

3 综合效益

3.1 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直接效益显著, 有机稻米实行标准化生产, 不仅产出的稻米品质极佳, 而且增收效益显著。2007—2011年有机稻基地化生产累计面积307 hm2, 有机稻米基地生产与常规栽培稻效益比较, 平均新增效益68 142.90元/hm2, 累计节本增收2 091.08万元。二是间接效益倍增, 采用专业化、基地化生产, 真正实现强农富民, 基地农民实行有机稻米生产较常规稻生产平均新增效益4 500元/hm2;拓宽就业渠道, 实行土地有序流转后, 扩大农民的就业面, 转移剩余劳力参与二、三产业的服务, 增加非农工资性收入。

3.2 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推动科技进步, 开启“有机稻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新征程, 尤其是在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效显著, 技术应用不断放大, 国内外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二是促进增收提效, 通过集成技术的全面应用, 稻米品质显著改观, 满足人们对提高稻米品质的需求, 加快优质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并推动生态质量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竟争力增强, 实现联利连心、民企共赢。三是推动产业发展,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 推进水稻生产技术向市场化、优质化的转变, 与世界接轨, 打破壁垒的制约, 优质品种、保优有机栽培、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产业化经营已初具雏形。

3.3 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 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和绿肥压青, 不仅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而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二是减少农药残留, 在实行稻—肥轮作的生产过程中, 适当应用生物农药, 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及产品的污染, 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又确保稻米品质及食用安全。三是削减面源污染, 施用生物有机肥生产稻米, 大大减少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水体的富营养化, 土壤性状有效改善, 促进有益微生物良性循环,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土壤资源良性的可持续利用。四是清洁节水灌溉, 选用天然清洁水 (水库水) 单独灌溉, 可提高稻米品质, 还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技术创新

4.1 生产技术创新

创新机插稻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一稻两鸭”生态种养、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生物有机肥施用等, 其中利用鸭群种植有机水稻的方法、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2 加工技术创新

环保节能型创新, 低温烘干改过去以煤油做燃料为稻谷谷壳作燃料, 既节能降耗, 又环保增效, 既有效解决燃料紧缺和稻米加工谷壳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 又解决广大稻农收获后因遇灾害性天气无法晒谷而造成霉变的实际困难, 同时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及其商品性。

4.3 包装设计创新

有机大米系列化包装设计新颖, 其中有机米包装盒、有机米内包装袋、有机米包装拎袋获专利证书。

摘要:阐述水稻有机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途径, 包括基地和品种选择、轮作方式、稻鸭共作、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除、适期收获、产业化开发及创新技术等方面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稻米,集成技术,产业化开发

参考文献

[1]许立, 金连登, 朱智伟, 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 2003 (6) :41-42.

[2]蒋祖明, 曹建军, 史粉祥.“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J].农家致富, 2007 (9) :40.

[3]李粉华, 蒋林忠, 孙国俊, 等.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生物控制效果[J].杂草科学, 2007 (2) :32-33.

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篇4

一、质量标准 执行农业行业标准NY884-2004。

1. 菌种。使用的微生物菌种应安全、有效,有明确来源和种名。

2. 外观。粉剂产品应松散、无恶臭味;颗粒产品应无明显机械杂质、大小均匀、无腐败味。

3. 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4. 产品中砷、镉、铅、铬、汞含量指标应符合NY/T798-2004中的相关规定。

5. 若产品中加入无机养分,应明示产品中总养分含量,以(N+P2O5+K2O)总量表示。该标准对标识、包装、运输和储藏的要求同复合微生物肥料NY/T798-2004的相关规定。

6. 具下列任何一条款者,均为不合格产品:

①产品中有效活菌数不符合标准要求;

②有机质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③粪大肠菌群数不符合标准要求;

④蛔虫卵死亡率不符合标准要求;

⑤砷、镉、铅、铬、汞中任一种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⑥产品的外观、pH值、水分检测项目中,有两项以上不符合标准要求。

二、产品特点 含有微生物菌群,菌群的环境适应性强,易发挥菌群优势,营养功能强,根际促生效果好,肥效高;富含有机养分、无机养分,体积小,便于施用,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富含生理活性物质;安全无害。

三、主要作用

1. 改善土壤结构。生物有机肥料是最好的土壤改良剂,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主要是能使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大小稳性团粒增加,且能在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使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能增强)。

2. 增加土壤养分。生物有机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其养分特点:一是有机质吸附量大,养分不易流失;二是养分齐全,易分解,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施用生物有机肥料不但补充了土壤养分,而且还能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二氧化碳在土壤中的渗透性,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土壤的pH值,增加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如锌、锰、铁等的有效性。生物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某些有机物基团与铁、铝螯合或络合,可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它的分解,尤其是在淹水条件下分解,可提高土壤的还原性,使铁、铝呈还原态而提高磷的溶解度。

3. 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各种生物有机肥料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源,可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不仅使其数量增加,而且活性也提高,从而在有机质的矿化、营养元素的累积、腐殖质的合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养分不断分解转化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同时也能将土壤固定的一些养分释放出来。其微生物还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土壤固定的磷释放,其中硅酸盐细菌可以提高土壤中钾的活性。

4.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生物有机肥料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维生素、腐殖酸、激素等具有刺激作用,能促进作物根系旺盛生长,提高其对养分尤其是磷、钾元素的吸收能力;同时还可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成穗率高,穗部性状改善,产量提高。生物有机肥料养分全面,既含有多种无机元素,又含有多种有机养分,如氨基酸、糖类、核酸分解物等,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酶,具有任何化学肥料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其营养风味具有特殊作用。

5. 增强作物抗逆性。生物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保湿效果,从而提高了作物抗旱、抗寒和抗冻能力,使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能较好地保持其内在和外观品质。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料,不仅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加了抗逆物质,促进作物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性,而且由于生物有机肥料养分齐全,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还能协调供应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而避免作物因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的病害,改善了作物品质。

6.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由于生物有机肥料不仅能明显地增加作物产品产量,而且能明显地改善农产品品质(主要表现在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增加、硝酸盐含量的降低,使其口味和外观品质更好),所以具有显著的经济收益。此外,由于生物有机肥料还有明显的改土培肥效果,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等功能,因此,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简易识别要点

1. 看包装是否规范。主要看在包装上的产品登记证、产品技术指标和产品有效期。

①产品登记证:应具有农业部微生物肥料登记证证号(省级部门无登记权),标志为“微生物肥(登记年)临字(编号)号”或“微生物肥(登记年)准字(编号)号”。

②产品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CFU)应≥0.2亿个/克。登记时农业部只允许标注≥0.2亿个/克、0.5亿个/克(严格规定,在保存期的最后一天必须要达到这个数值)。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刻意标成几十亿个/克,这是不科学的(目前的技术很难达到)。

③产品有效期:应大于6个月。随着生物有机肥产品保存时间的延长,有效活菌数会不断下降,凡是把有效期标注太长都是不负责任的。

2. 看物料是否均匀。产品含水量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菌种存活,判断方法:抓一把肥料在阳光下观察,如潮湿呈团或干燥成灰都是非正常产品。适合特殊功能菌种生长的“有机肥营养”应是套餐型,由多种有机营养物质组成(如:菜粕、黄豆粉等发酵制成),在光线下能看到原料的痕迹,或者能闻到原料的特殊气味。

3. 看施用效果是否高效。试验方法:加少量水将生物有机肥调成团状,放在冰箱里冻成冰块,第二天拿出来溶化,这样反复3次,肥料中的菌种将会冻死或大幅度减少。这时用它和原产品进行施用比较试验,在相同的田块里观察差异,差异明显是好肥料,差异不明显表明该产品有问题,应放弃使用。

五、施用方法

1. 做基肥。一般每亩施用100千克左右,和农家肥一起施入。经济作物和设施栽培作物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可酌情增加用量。

2. 做追肥。与化肥相比,生物有机肥的营养全、肥效长,但肥料发生效应却慢,因此,生物有机肥应比化肥提前7~10天施用,可按化肥的用量施入。

浅谈有机奶和有机乳制品的开发 篇5

1 我国有机奶业的基本情况

1.1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现状。

现在在我国大概有2000多家乳制品企业, 而且各个乳制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有很多乳制品企业已经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规模。在我国,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这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 这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高速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这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时期。而第四个阶段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 这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整合期, 是乳制品进入市场以后进行品牌塑造和重新分割的新时期。随着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其他行业的投资者都加入到乳制品生产和奶牛养殖业中, 这为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1.2 有机奶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有机奶具体指的就是, 在牛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都采用有机生产的方式。因为生产这种牛奶, 需要从选择奶牛开始到牛奶生产完毕都要采用有机的生产方式, 所以就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饲料、抗生素或者是添加剂等。这种牛奶对人类的健康十分有利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 市场很广阔。在生产有机奶时, 不仅要保证环境因素, 还要保证相关的技术。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在生产有机奶时, 喂养有机奶牛的饲必须有70%以上是有机饲料。这种牛奶要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 并且要得到第三方的认证, 是一种健康天然的奶制品。

1.3 有机奶的具体生产过程。

在生产和加工有机奶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农药、食品添加剂、化肥和激素等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此外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有机奶的包装、贮藏和运输工作。现在, 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机奶生产标准。专属全有机链是指一套完整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及认证体系, 每个环节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奶源的高品质问题。

2 我国有机奶及有机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重点

2.1 要加强有机奶源基地的建设。

要大力推进奶牛良种工程的建设, 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为扩大良种牛群, 提高单产提供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奶牛配种记录与评价系统, 实行良种牛检测登记制度, 制定育种改良方案, 做好选种配种工作。要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奶源基地建设, 促进奶牛饲养技术规范的推广普及, 进而提高鲜奶生产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把奶牛饲养业纳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使科技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2 要加强有机奶和有机乳品质量的全程控制。

食品的安全质量管理应该以过程控制为主, 辅以产品质量检验。随着企业的法制观念强化, 过程控制的规范以及行业规则的加强, 乳与乳制品安全质量管理应逐步转化到过程控制为主与世界各技术先进国家一致。加强立法及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 行政执法部门有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 要加强其执法力度首先应完善法规及法规性文件, 明确其执法的各方面具体而非笼统的内容。

2.3 要加强有机奶制品行业之间的合作。整个乳品行业要加强

沟通与合作, 建立相关的行业机制, 对乳制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乳制品企业要加强沟通, 要把立足点放在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开发上。同时也要加强整个行业的宣传与营销, 最大限度的开发现有的市场范围, 并且不断的挖掘潜在市场, 特别是要挖掘农村地区的乳制品的消费潜力, 把整个乳制品行业蛋糕做大做强。此外在乳品行业之间还要进行技术的沟通,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雷同现象, 进而逐步形成乳品行业的技术壁垒。

3 我国有机奶及有机乳制品的发展前景

3.1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我国的有机奶企业应该迎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制修及健全相关产品标准, 应采取激励措施, 将制修定产品标准与技术考核等经济奖励结合起来, 组织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 学习发达国家乳品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经验, 提高中国乳品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 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乳品销售网络, 对企业进行乳品冷链、销售体系建设, 同时要努力改善乳品的供应方式, 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购买渠道, 在开发国内广大市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开发国外市场, 用外国的生产标准来要求企业本身的发展, 做到真正与国际奶制品行业接轨。

3.2 加强有机奶及有机乳制品生产技术的研究。

要鼓励有机奶及有机奶制品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改造, 要重视收奶设备的更新改造, 解决原料奶入厂前的奶品质量, 政府要积极促进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乳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有机乳制品的技术包括机牧场工艺技术、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有机牛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等几个方面。

3.3 加强有机奶及有机乳制品产品的开发。

现阶段, 在有机奶及有机乳品的产品结构上, 仍然奶粉仍为主产品。要加强产品的开发, 继续调整有机奶产品的结构, 把液态奶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 挖掘液态奶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广告、品尝会、奶类消费知识宣传等各种营销手段, 增强消费意识, 扩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有机奶及有机乳制品的市场销路, 促进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 乳制品行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要开始开发有机奶和有机乳制品。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有机奶的生产标准, 这样才能生产出真正的有机奶, 从而打开市场销路,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凤, 陆东林.有机奶和有机乳制品的开发[J].中国乳业, 2009, 3.

[2]李胜利, 董国强, 任师喜.建立我国有机奶生产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畜牧杂志, 2006, 20.

[3]张爱国, 肖兴基.中国有机奶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乳业, 2007, 5.

绿色有机肥料的开发与研制 篇6

1 资源的开发利用

1.1 蓖麻饼粕

饼粕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高温, 属热性肥源, 如使用不当, 会引起烧根或影响种子发芽[1]。因此, 饼粕的利用要经过科学的加工, 开发效果才会更好。蓖麻饼粕一般氮、磷、钾含量在8.9%~11.4%[1,2]。根据山西榆次晋北油脂厂的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在35%以上未脱脂饼粕全氮含量5.62%、全磷2.17%、全钾2.28%, 脱脂饼粕全氮含量8.26%、全磷2.78%、全钾2.49%。山西省是蓖麻生产、加工的主产区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蓖麻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1.2 粉煤灰

21世纪以来农业利用的研究与开发也很少。根据太原电厂粉煤灰分析资料表明:含二氧化硅30%~50%、三氧化铝20%~30%、三氧化铁2%~7%、氧化钙0.5%~2.9%、氧化镁0.7%~1.0%、氧化钾0.2%~0.5%、氧化钠0.2%~0.6%、全氮0.14%~0.17%、全磷0.05%~0.10%, 分别含有一定的对作物有益的微量元素, 如硼、锰、钼、铜、锌等, pH值干灰为9~12, 湿灰为8~9。因此, 粉煤灰农业利用价值较高。

2 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2.1 开发目的

“十一五”期间, 现代化农业要求生产绿色产品,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发展低碳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 生产绿色产品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资料来保证。化肥 (无机肥) 在农业生产中带来的危害人人皆知, 已不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有机肥料在高效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愈来愈高, 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2.2 开发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 目前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伟大历史时期, 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优质化是农业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优质的生产资料来保证。研制新的肥料品种开发农业资源, 对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对农业经济的提高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3 研制工艺

以蓖麻饼粕为主料, 粉煤灰为辅料进行科学加工。技术路线见图1。

4 研制结果

经过上多次的研究试验, 确定了配方和生产工艺, 研制出了肥效高、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肥。2011年1月, 绿色有机肥产品经山西省肥料检测指定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验, 分析报告见表1。

注:有机肥料国标为:有机质含量30%, 总养分 (N+P2O5+K2O) 含量4.0%。

该产品与国家标准相比, 有机质含量60.02%, 高于国标100%, 总养分 (N+P2O5+K2O) 含量10.14%高于国标150%, 证明该产品肥效高。除含有上述养分外, 还尚含有作物所需的硼、锰、钼、锌、铜等微量元素。

5 产品试验示范结果

2010—2012年在同一地块连续3年对该产品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设计小区面积12 m2, 3次重复, 供试作物为高粱、玉米、谷子, 在同等价格投入中 (按投入3 000元/hm2计算) , 绿色有机肥 (该产品) 2 250 kg/hm2和复合肥 (9-9-7) 750kg/hm2+尿素 (N 46%) 375 kg/hm2播前一次性施入土壤进行对比试验。

5.1 高粱试验

高粱栽培试验设计了2个品种晋杂12号、晋杂18号。结果表明, 品种间产量有差异, 但是增产幅度不大, 均趋于逐年上升趋势 (表2) 。

5.2 玉米及谷子试验

玉米及谷子试验结果显示, 2010年施用, 产量结果与高粱试验结果相似, 没有明显差异。玉米, 2010年减产0.6%, 2011年增产7.5%, 2012年增产16.3%。谷子, 2010年增产1.6%, 2011年增产12.3%, 2012年增产15.6% (表3) 。经过对谷子加工成小米后食用鉴定比较, 施用有机肥的产品, 煮粥米粒易溶化、清香可口, 对照米粒坚硬, 口感较差。

5.3 瓜、果、蔬菜示范

瓜、果、蔬菜作物上示范结果表明, 西瓜、苹果树施用, 仅对果实的含糖量 (BX) 测定, 西瓜的含糖量较对照提高21.6%, 苹果提高13.5%。口感鉴定, 众人评价属优质产品。蔬菜西红柿、黄瓜等施用后, 菜农从销售中看出, 客户争购, 产品畅销, 群众反映品质良好。

综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产品施用后, 所生产的商品, 属绿色有机产品, 市场销售前景可观。实践表明, 生产优质产品, 使用绿色有机肥是首要的基础因素。

6 展望

目前, 我国有机肥生产的主要肥源是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城市垃圾等, 资源分散零乱, 集中困难, 是制约有机肥资源利用开发的瓶颈。饼粕资源的开发利用, 具有集约化生产的独特优势, 资源丰富, 养分含量高, 具有开发优势与价值。饼粕是纯天然资源, 经科学研制加工, 更加完善了肥源的性能, 属纯有机绿色肥料产品, 肥效高、无公害、无污染。饼粕的开发利用, 原料来源于农业、产品又应用于农业, 可促使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绿色有机肥产品, 由于养分含量低于无机肥, 价格等于或高于无机肥, 目前仅能在高效农业中应用。普通农业由于投入产出比较低。农民接受困难较大, 使用率不会很高, 但是对高效农业开发前景广阔。施用有机肥料显著提高连作土壤酶活性, 有机物料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和控制土壤传病害[3]。汪仁等[4]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保护细胞结构不受破坏, 适当增加用量更好, 起到了防止早衰的作用。总之, 连续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变土壤团粒结构, 对农作物的品质有提高作用, 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笃仁.实用土壤肥料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9:245-246, 413.

[2]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74.

[3]苏立涛, 沈向, 郝云红, 等.有机肥料对连作平甜茶幼苗生长及微生态环境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0) :187-188.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7

人类农业生产在取得粮油、果蔬、纤维和肉蛋奶等产品过程中, 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秸秆、枝叶、麸皮和畜禽尿粪等附产物。有机肥料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养肥的再利用以及再循环部分, 这些农业附产物被用做生活燃料、禽畜饲料、农业再生产肥料等,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1]。

研究表明, 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 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指数, 平衡土壤固、液、气相比,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地力, 强化土壤中的保肥、保水以及通透性能, 从而把增加农作物产量, 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 促进秸秆、枝叶、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绿水青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2]。

自1949年以来, 我国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 经历过三个阶段。1949-1980, 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源之一, 使用量逐年增加。1980-2000年, 由于我国化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建厂数量的增加, 进口化肥量的加大, 化肥应用的省工省力和农民追求短平快, 加上由于传统有机肥收积、制作方式的落后、经济效益较低、施用不方便而成为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有机肥的应用一度被忽视, 有机肥施用比例的下降, 一方面造成农业废弃物大量堆积, 养分流失, 另一方面造成污染环境。2000年以后, 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 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 污染农田水源, 引起作物抗病虫草害能力下降, 作物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反思问题, 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又重新越来越受到重视, 应用量也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 精制有机肥的生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 精制有机肥不仅在提高作物品质有明显效果, 而且在配合化肥使用的情况下, 还能显著增产增收, 增产幅度达到3.3%~16%, 可作为农作物的主施肥料之一, 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3]。

2 有机肥料的资源分析

根据有机肥料资源产生的来源, 可把有机肥料资源分成两大类。

2.1 自然产生的有机肥资源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伴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人工行为, 会产生一系列可作为有机肥料资源的附属产物, 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附属产物;养殖业生产附属产物;矿产类;人工种植、养殖的绿肥。

2.2 加工产生的有机肥资源

加工有机肥源主要来自粮油加工产生的附属物, 以及利用动植物有机废弃物为原料, 通过粉碎、配料、“厌氧-好氧分段发酵原理”发酵、翻堆、摊晾、过筛等过程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

加工有机肥源主要包括:粮油加工附属产物;堆沤发酵肥;生活燃烧废弃物;精制商品有机肥[4]。

3 有机肥料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3.1 扶持有机肥料发展的政策不稳定

有机肥料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发展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同地区、开发技术、开发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影响, 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较多, 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对有机肥料的发展缺乏相关的发展指导、扶持政策, 造成发展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3.2 有机肥料的生产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 国内有机肥料的研发及生产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 很多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单位的规模小, 厂房简单, 因缺乏资金, 造肥设备较为落后, 部分生产环节还采用人工操作, 很难保证有机肥料的质量。

3.3 农民利用有机肥料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我国农业应用有机肥料的历史悠久, 农民也认识到应用有机肥料的优势, 但因种粮的效益较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普遍缺乏长期培肥地力的信心, 再加之积造农家肥料的方法比较费时费工费力, 在相同投入条件对比之下, 施用有机肥料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 所以, 农民更加愿意用化肥来代替有机肥, 以求省力和快效。

3.4 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力不足产生的制约

研究表明, 有机肥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但优质优价的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还很低, 目前主要存在于高端市场, 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的认识还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 同时还受广大市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制约,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肥料的生产和发展。目前, 全国各地区有机肥市场并未真正构建起来, 虽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精制有机肥等的有机质含量高, 养分较全, 含有较多有益的微生物, 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但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 因其价格偏贵, 主要仍主要集中应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烟草等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中, 而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很少。

4 有机肥料开发利用的策略

4.1 持续稳定的有机肥发展扶持政策

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的长久持续应用, 有利于提升地力并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 是一项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层面应该统筹考虑土壤地力提升计划, 出台持续稳定的发展有机肥的扶持政策。

4.2 创新有机肥料生产技术

鼓励各级大学、科研、推广部门研究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生产技术, 在明确各类有机肥技术指标前提下, 重点研究简易操作有机肥单项原料处理、原料配比, 以及有机肥堆沤、粉碎、发酵、烘干和筛分等技术, 使各类有机肥生产加工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有效推动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和供应。

4.3 推广以有机肥为载体的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技术

目前, 以有机肥为载体的生物磷肥、生物钾肥、生物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并且取得了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的综合效果, 农业推广部门要在测土养分基底前提下, 不断研究、总结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和施肥方案, 并通过样板示范、参观交流、培训学习等方式, 大力推行测土配方的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技术, 避免盲目施肥, 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效益[5]。

4.4 积极开发利用绿肥

20世纪70年代初期, 全国各地的绿肥面积超过1 000万hm2, 其中以南方的冬绿肥为主, 超过800万hm2, 是我国绿肥发展的最快时期, 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化肥应用量逐年加大, 绿肥播种的面积渐渐减少。我国南方所处气候型决定了大部分地区在收获晚稻后, 大田大部分都休闲, 农业部门应将休闲地充分应用起来, 积极引进推广与当地的耕作方法、制度相宜的肥油、肥菜、肥粮、肥饲等绿肥种植, 将我国传统绿肥培土技术与现代施肥技术相结合, 使农业生产实现地力常新, 作物常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5 加强对商品有机肥料市场的管理

商品有机肥料生产销售是未来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渠道。为了确保商品有机肥料的生产质量, 农业管理部门应准确、规范登记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信息, 构建并加强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考核机制, 严格考核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质量、质量保证机制;同时, 加强对有机肥料销售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严重打击制售伪劣有机肥行为, 定时或不定时地抽查有机肥料市场, 并将抽查结果进行公布, 规范商品有机肥的市场。

5 结语

有机肥料因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物质及氨基酸等养分较高的有机物, 同时还含有磷、氮、钾等无机养分, 在国内农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以及公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 有机肥料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施用有机肥料, 不仅能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还能增强土壤的配料, 有效地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使用有机肥料的历史悠久, 有机肥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耕地质量、提升粮经作物产量品质、解决农民温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概括了农业生产使用有机肥的作用及发展历程, 概括了有机肥料资源来源, 对利用有机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有机肥料资源利用和开发策略, 以期提升有机肥料的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生活燃料

参考文献

[1]龚朝凤.会泽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科技创新导报[J].2008 (6) :155-156.

[2]樊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6:1-2.

[3]李海波, 李有宏.推广施用有机肥的必要性及发展措施[J].云南农业, 2013 (10) :64-65.

[4]史吉平.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土壤肥料, 1998 (3) :7-10.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8

1 生物循环体系规划

1.1 循环体系,生产结构的设计

朝阳地区每年大有时长5~6个月的温度较低,这对养殖、种菇及沼气发酵都有很大影响。为保证循环体系常年正常运行,猪舍、沼气池、菇房都建成封闭式日照温室,三者互相连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循环体系[2]。

1.2 循环体系中农村废弃物被利用的流程

有机废物中的秸秆加入人禽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将沼气用作饲养及种菇所需能源,沼液加工处理成高效无毒的液体化肥用于农业生产,沼渣加有机废物中的玉米芯、果壳、谷壳及林业废物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菌糠经加工处理用于饲养家畜。

有机废物在这一生物循环体系中不断被分解利用及转化。其中一部分被转化为气体燃料甲烷;一部分转化成为供人们食用的高质量食品——食用菌;还有一部分则被转化成为高效、无公害的液体肥料。将肥料用于农林业的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同时又产生新的有机废物,为这一循环体系提供物质基础,从而保证这一生物循环体系良性发展。农村废弃物被利用的流程如图1所示。

2 循环体系可行性实验分析

2.1 生物循环规律

在生物循环系统中,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为生产者,其利用太阳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贮藏起来。人和动物为消费者,它们消耗植物生产的有机物及能量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同时代谢产生大量有机废物。异养微生物为分解者,它们将有机物分解用于自身的代谢活动,同时将其彻底分解成为水、无机盐及二氧化碳。微生物起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作用,使之构成生物循环体系,从而维持自然界的物质平衡。该文正是利用这一规律,设计有机废物多级利用的生产过程。

2.2 以沼渣加玉米芯等有机废物进行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多为腐生菌,它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及能量来源,尤其适宜在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丰富的有机基质上生活,沼渣是人畜粪便及秸秆经厌氧微生物发酵产沼气后的残余物。经研究得知,发酵基质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基本被利用。而纤维素、半纤维素只有20%~30%被利用,最多不过30%~40%,而木质素则基本不被利用。未被利用的物质存留于沼渣中,被利用的物质除了转化成为甲烷作为气体燃料引出沼气池外,其中有10%左右转化成成菌体蛋白存在于沼渣中;另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氮、磷等无机化合物溶于沼液及沼渣所含水分中。这些是沼渣栽培食用菌的理论依据,试验也证实这一技术的可行性。试验是在大棚栽培食用菌时进行的,研究表明,用沼渣加玉米芯作原料的成本,是用纯棉籽皮作原料成本的1/5,增产21%~24%,比用纯玉米芯作原料降低成本3%,增产10%~20%。分析子实体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分析,结果证明沼渣加玉米芯生产出来的子实体质量最好,纯棉籽皮的次之,纯玉米芯的最差具体如表1所示。

(%)

2.3 食用菌菌糠可成为饲料的加工原料

食用菌为大型丝状真菌,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以及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菌体蛋白及菌类多糖、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的能力,其形成的子实体为人们提供高质量食品。菌丝体中含有与子实体同样的物质,由于其与被分解转化后的残余物混在一起形成菌糠,故还未被人们利用。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发现菌糠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体如表2所示。

研究表明,底料经菌体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成为菌糠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粗纤维含量显著下降,无氮浸出物含量提高。此外,菌糠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糖及铁、钙、锌、镁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微量酚性物、少量生物碱、黄酮及甙类,还含有肌酸、多肽的衍生物等(表3),具有抗菌免疫等多种生理活性,可提高畜禽的抗病力,有效调节和改善畜禽生理代谢机能。总之。菌糠中所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决定菌糠饲料完全可用于饲喂畜禽[3,4]。

程云辉等在肉羊育肥的日粮中添加20%的菌糠,肉羊增重虽不如配合饲料,但由于生产成本降低,因而对生产效益无影响,并可节约饲料用粮[5];与干玉米秸秆直接饲喂比较,在饲喂平菇菌糠试验期间,羊增重提高34.6%[6]。

菌糠经过进一步处理,其营养价值和饲喂效果将有明显的提高。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平菇菌糠,其粗蛋白含量可提高15.23%[7]。李志香等用酵母菌发酵以棉籽壳为基质的菌糠料,其粗纤维含量下降30%,粗蛋白含量增加14.5%,且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种类均有明显的增加[8]。将平菇菌糠和玉米粉混合后二次发酵用于肉鹅喂养,虽产量较常规精料喂养低3.1%~7.6%,但经济效益高11.9%~22.0%,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9]。

(%)

(%)

3 结论

该文探讨以沼气池为纽带,种菇、畜禽养殖相结合,使农村有机废物进入科学的生物循环体系,一方面提高办沼气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栽培食用菌提供成本低、质量好的原料,实现畜禽饲养、沼气生产与食用菌栽培科学的生物循环体系,使农村有机废物更加科学地综合利用。

摘要:从生物转化的角度,探讨利用农村有机废料生产沼气,建立一个生物种群多,结构层次健全,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立体生态农业的模式,从而实现食用菌栽培、家畜饲养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有机废弃物,沼气,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明.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2]季秉厚.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农村能源暨新能源研究与应用进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27.

[3]王永军,田秀娥,李浩波.菌糠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J].中国饲料,2001(12):30-31.

[4]刘晓牧,王中华,李福昌,等.菌糠的营养价值及应用[J].中国饲料,2000(18):12-13.

[5]程云辉,钱勇,钟声,等.秸秆菌糠在肉羊育肥生产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95-496.

[6]石明生,焦镭,李鹏伟,等.平菇菌糠喂羊增重试验[J].食用菌,2004(3):45-46.

[7]马纯艳,王升厚.菌糠单细胞蛋白饲料生产技术的研究[J].食用菌,2005(3):56-58.

[8]李志香,蔡元丽.菌糠发酵饲料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3,30(5):8-9.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9

“众耀牌”生态有机肥不仅含有40%以上的有机质,而且含有少量速效氮、磷、钾和多种中微量元素。特别是还含有2亿个/克的有益菌孢子,可以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各种养分,使其变为可吸收态,并疏松土壤。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试材与方法

1.1 试材:试验试树为5年生初果期柿子树,株行距3×4米,品种为小萼子牛心柿。“众耀牌”生态有机肥由青岛龙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包装为25公斤/袋。

1.2试验地点与施肥时间:试验地点为我县清源食品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柿子园。施肥时间,2009年11月下旬。

1.3 试验方法:

挖沟深施,沟深0.6米,宽0.4米,在离树干约1米处挖沟。“众耀牌”生态有机肥用量每株3公斤。回填时,一层肥,一层土,一层肥,一层土顺序填入,填满后浇透水。(施“众耀牌”生态有机肥的树以下简称施众耀肥)。其他树每株使用40公斤牛粪(以下简称施牛粪)。另留部分树做空白对照(以下简称对照)。

于2010年6月下旬每处理随机选取3株标准书,调查落果情况,计算落果率;10月中旬调查果实炭疽病发病率;10月下旬调查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比较。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下表

2.2 试验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2.2.1各处理比较,施众耀肥的落果率比施牛粪的减少3.5%,比空白对照减少3.2%。说明施众耀肥后,能够较迅速地发挥作用,增加树体营养,减少了落果。而施牛粪和空白对照落果率差别很小,说明施牛粪肥效发挥慢,至6月份调查时尚未起到增加营养的作用。至于施牛粪的树落果率比空白对照还高0.3%,由于差距很小,可以认为是由试验误差引起的。

2.2.2从果实炭疽病发病情况看,施众耀肥的树比其他树明显减轻。病果率比施牛粪的树降低12.9%,比空白对照降低11.7%。而施牛粪的树比空白对照还高1.2%,也可看作是由试验误差引起的。

连片柿子园炭疽病的控制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多数柿子园炭疽病病果率超过50%,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从该试验来看,通过增施“众耀牌”生态有机肥,可以有效地减轻炭疽病对果实的危害。

2.2.3施众耀肥与施牛粪相比,果实硬度有明显的提高,增加3.1㎏/㎝2。这有利于提高果实加工柿干的能力,增加果实的可加工率。

2.2.4施众耀肥与施牛粪相比,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为明显提高,增加1.6%。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果实加工柿干的出干率。

3、小结

有机肥开发应用 篇10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药物研究、生产、检验、流通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房调剂、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店用药咨询等方面工作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上应以相关职业标准为范围组织教学内容, 以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要求深度确定课程教学的内容, 以项目、任务或过程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构建只有强调“职业岗位”的特色, 突出“能力培养”的重点, 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故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调查。

1 调查对象

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笔者所在的有机化学课程组的老师对本地区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做了人才要求方面的调研, 也对在药学相关岗位上工作的本校历届毕业生做了调查统计, 同时访问了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授课教师, 还对在大学本科段继续深造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2.2 调查内容

2.2.1 用人单位对药学专业人员有机化学素质的调查

药学专业的培养要求, 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及其在工作中的使用和实践状况, 有机化学需要的课程改革等。

2.2.2 毕业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感想

本校历届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所在岗位与有机化学课程密切程度, 在校期间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建议等;西药药剂员的考试内容对有机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2.2.3 后继课程对有机化学的要求

后继课程老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重点以及课程衔接方面的要求。

2.2.4 在本科段深造的学生的要求

本科段以上的学生对高职阶段有机课程学习内容的感想, 了解本科段药学专业知识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1 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相关有机化学知识与技能

与负责国家级西药药剂员培训的教师和参加该项考试的学生充分交流后, 了解到西药药剂员考试对有机化学有如下要求:掌握常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类, 掌握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其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烯、醇、酚、醛、酮、羧酸、胺等。这些内容正是目前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3.2 医药行业专家对药学毕业生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

有机课程组老师陆续走访了数位医药行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

了解到药物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对药学专业高职毕业生的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 熟悉与药物相关的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及其鉴定、性质、合成等, 素质要求是有责任心、爱岗敬业、富有进取心等。

了解到药物研发单位对药学专业高职毕业生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 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分离与提纯方法;素质期望是具有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3.3 从事医药行业岗位的高职药学毕业生对本校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感想

针对高职阶段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素质是否对医药相关岗位的工作有帮助, 有机课程组老师对本校08 级和09 级药学高职毕业生进行了有机化学学习的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249 份, 有效问卷243 份, 分析结果如下:

学生学习的有机理论知识是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衍生物、取代羧酸、糖类、含N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有机物, 有92%的学生认为结构与命名的学习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 有96%的学生认为性质与反应现象的学习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 有85%的学生认为反应式和反应条件等的学习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

学生学习的有机实验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官能团鉴别、合成操作等, 有73%的学生认为熔、沸点测定、萃取、重结晶、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这六项基本操作技能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 有66%的学生认为有机物的合成操作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这两个占比比课程组教师预想的低得多, 原因可能是接受调查的学生大部分在医院药房工作, 不会用到这些实际操作。而在药物研发岗位的学生才觉得这部分技能是有用的。有93%的学生认为酚、醛、酮、羧酸、胺等官能团鉴别技能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 因为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西药药剂员资格证书的考试, 这些内容恰好是考试所要求的。而有100%的学生认为有机化学课程学习中培养的耐心、细心、严谨、团队协作、求知欲等素质对职业岗位能力有帮助。学生的这点共识说明了职业素养对岗位能力的重要性。

经统计, 可以认为:本校所授有机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对学生从事药学专业相关岗位都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符合药学专业毕业生岗位需要的。

3.4 后继课程老师对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调查了后继课程 (如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 数位老师, 他们对有机化学课程有比较一致的要求。

3.4.1 药物化学对有机化学的要求

药物化学课程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要求是:掌握酯类、酰胺类化合物性质:掌握羧酸、醇的性质, 掌握酚羟基、芳伯胺基、羰基的性质。药物化学对有机化学的实验技能要求是, 掌握重要官能团如羧基、羟基、胺等的鉴别;掌握有机物合成操作基本技能如蒸馏等。杂环化合物占药物的比例相当大, 常见杂环母核要求学生熟悉, 药物化学课程才能顺利学习。

3.4.2 生物化学对有机化学的要求

生物化学课程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要求是:理解有机物的构造、构型、构象3 个概念;熟悉葡萄糖和核糖的结构, 掌握氨基酸的种类和性质, 认识常见羧酸如丙酮酸等的结构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如脱氢、加氢, 掌握羧酸的脱羧反应和掌握酯化反应;认识噻唑、吡哆等常见杂环母核等。生物化学对有机化学的实验技能要求是:知道酮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鉴别原理和方法, 熟悉萃取等基本操作。

由此可见, 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都将羧酸、酯类、酰胺类、氨基酸、糖类等有机物作为重点, 要求必须掌握结构和性质以及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等。

3.5 在本科段继续深造的学生对五年制高职阶段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

对近十位通过专升本在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段继续学习药学专业的学生做了采访, 他们认为本校高职阶段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在结构和命名方面, 需要熟练掌握。其次, 认为本校有机化学课程应采用分层次教学, 对于想进入本科段学习的学生应增加结构知识等方面的难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对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要求的一致性

医药企业、后继课程和毕业生对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期望是比较一致的:即通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系统地掌握有机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 体会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这些知识是学习药物的生产、质量检查、储存、使用以及构效关系等需要的基本知识。同时, 要学习蒸馏等常用的实验装置和操作, 学会熔点、沸点等常数的测定和有机物的鉴别, 这些是药物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基本技能。对于有机课程中的基础如烃的性质, 虽然后继课程没有太多要求, 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有机化学本身的基础, 也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为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4.2 有机化学课程应紧密联系后继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多门课程提供最直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是五年制高职药学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毕业生们在给出的建议中提到, 希望老师能紧密联系具体的药物来加强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如结构、反应现象等。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实例分析应该紧密结合后继课程, 或直接用后继课程中用到的物质进行讲解和练习, 这样才有助于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 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做充分的准备。这为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进行和上述课程相关的项目化教学或任务驱动型教学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将衔接后继课程的有机化学相关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4.3 对有机化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次调查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毕业生都认为, 有机化学课程学习中培养的专业素养如耐心、细心、严谨、团队合作意识等对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医药企业也强调了毕业生至少具备医药行业的职业精神, 如耐心、细致、负责任等才能上岗。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在有机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加强职业专业素养的培养, 是有机化学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4.4 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机化学课程应紧密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课程建设。本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应该坚持的理念是, 提供能与后续课程紧密结合与衔接的、对未来职业岗位有最切实帮助的有机化学的学习平台。

按照这个理念, 有机化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思路:一是要确立合适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目标, 为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继课程及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是要提高实验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改进实验成绩评价方法, 特别要培养严谨认真的实验操作习惯。三是要注重在项目化教学的同时, 保持好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按成熟的有机化学知识框架去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不随意抽离知识点和割裂知识点之间联系, 为学生以后升学和深造打下应有的有机化学基础。

摘要:公路工程检测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 采用“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找准两者之间利益均衡的突破口, 寻求化解合作障碍的重要切入点, 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 通过具体有效的调研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 归纳了目前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并初步探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药学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赵奇志、王尔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8) :24.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设备教学下一篇:天气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