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精选10篇)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1
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 “景观规划”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 步入当代社会, 在景观规划的设计中, 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本文是以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景观规划的塑造。
1 尺度上的适宜性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 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 尺度不宜太大, 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 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 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 失去一定的私密性, 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 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 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 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 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 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 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 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 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 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 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 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 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 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 又变成累赘。总之, 尺度和比例的控制, 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 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 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 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 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 “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 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性交往的四种距离尺度:a.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 m, 主要靠嗅觉和触觉, 视觉并不重要;b.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 m, 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 视觉起到主导作用;c.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 m (较小) , 2.5~5 m (较大) 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d.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 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 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 在边长为20~25 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 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 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景观的艺术处理
主景和配景的应用是景观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法。俗话说“牡丹虽好, 还需绿叶扶持”这句话正好说明主配关系, 就整个园林而言, 主景是全国的重点或核心, 他是园林景观构图的中心, 是主题或主题所在, 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 也是精华所在, 具有压到群芳的气势,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景起陪衬的作用, 使主景突出, 主配相得益彰。以著名风景区西湖为例, 西湖风景区当以西湖为主体, 西湖中的孤山, 小瀛洲, 阮公墩、湖心亭及苏、白二堤为配体。如果西湖没有这些配体就会显得单调, 有了他们, 西湖风景就有了高低、层次和深度, 景观就丰富多了。反之, 这些配体若缺少了空明如镜的西湖, 他们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又如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昆明湖, 前者为主景, 后者当属配景。万寿山因又昆明湖的衬托, 越显其高耸和雄伟, 昆明湖因有万寿对比, 而越显其广阔和平静, 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园林景观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空间组成的, 每一个空间都应有主景和配景。但在许多空间中, 也必然有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之分仍他们仍是花与叶的关系, 突出主景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2.1 主景升高。
主景升高, 背景简单化, 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简洁, 不受其他环因子所干扰, 从而使主题的造型和轮廓更为突出。
2.2 把主题放在主轴线的端点上。
一个轴线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端点, 即聚景点, 否则会令人感到这条轴线没有终结。轴线的端点是安放在主题的理想位置。其次在主副轴线的交点和众多轴线的交点上, 也都是设置主题的理想位置。
2.3 动势向心。
凡是四面怀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草坪等, 在其中为设置的次要景物, 往往有向心的动势, 也就是众望所归的地方最宜安排主景。
2.4 空间构图中心。
把主景布置在园林绿地的感觉重心上, 包括规则式园林的几何中心和自然式园林的空间构图重心, 如颐和园内佛香阁主景建筑, 安放在该园空间的构图中心万寿山的顶上;杭州武林们广场的构图中心, 放一组雕塑喷泉, 成为广场的主景。主景并不在于体量的大小, 主要在于它在德位置, 如在轴线的两旁种植高大树木, 而在轴线端点仅设一小亭, 这亭虽小, 却成了该轴线的主景。所以在景观规划中, 选择和安排主景或主题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
3 环境的生态性
环境的生态性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 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 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 是园林景观规划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景观配置中, 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 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 引起统一感, 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体现调和的原则, 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 遵循均衡的原则, 使景观稳定、和谐, 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 路右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 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 单株体量较小, 成从的花灌木, 以求均衡。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 如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的配置, 游人沿堤游赏时不会感到单调, 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 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 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 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 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 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 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 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等设计要素的解析, 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 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摘要:从尺度的适宜性、景观的艺术处理、环境的生态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空间,景观,园林,环境,尺度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3]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4]汉斯·罗易德, 斯蒂芬·伯拉德, 罗娟, 雷波译开放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农林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篇2
关键词:农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66
1农林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
目前,各国的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景观园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德国的“乡村旅游”、“市民农园”,意大利的“农业旅游”,英国的“田园城市”,法国的“城郊农业”,波兰的“果菜园”,美国的“广田城市”,加拿大的“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马来西亚的“国家级农业公园”,这些都是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发展的典范国家。通过最新的农业科技把农、林、牧、渔、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新型农林生态观光园区,从而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环境。通过对各国农林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林生态景观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
2城市郊区建设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使用现今的高科技手段改造原有大自然环境特征,为人们展现一种新的自然环境,做出一种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现今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农林旅游、高科技农业林业园区都在不断建立和崛起。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作为我国农林业的转型升级,把城乡园林和农林业现代化融为一体,达到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3观光园区的种类
3.1农业主题公园
我们通过对主题公园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其大多数园区都是利用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建立和规划起综合观光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以及休闲娱乐集中整合为主题公园。它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旅游、度假、休闲、农产品、娱乐等设施。在园区内可展示名优产品,并且可以组织举行各类节日庆典活动。农业主题公园一般划分为森林区、花卉区、水果区、景观区、服务区和生活区等等。
3.2农业观光园
在接近城区或者城市近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例如:花卉园区、养殖场、果树园区、蔬菜种植区、自由采摘区等,为人们提供入园采摘服务使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3.3农业田园化
农业田园化地区主要建立在城市的近郊,以城市为依托发展田园化农业产业。该地区主要以园艺农业为主体,配合瓜果的种植、花卉的培养、蔬菜的种植,果实和水产养殖。同时,结合城市近郊的村镇环境美化,集菜地、水面、农田、果园、房舍于一体,建设一系列与实习、实验以及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3.4休闲农场
主要建立以农业为主的休闲娱乐区。园区内可实现观光、体验农作、采果,让城市化的人们体验到农村的生活,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休闲农场也可以提供短期的住宿度假服务,这样可以使游客体验到更多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生活,为非农业者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和实习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周边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3.5现代化科技园区
现代农林科技园区是通过对科技旅游和农林业旅游结合出现的新型园区类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林新型科技的优势,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农林技术,建立起农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试验、生产、示范和经营等活动场所。
3.6森林公园
主要以林木为主的大型农业复合生态群,拥有多变的地形和辽阔的林地。森林公园内主要景观由林区、河流、小溪、草地、山石等组成,为游览者提供观赏性、游览性较强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
3.7 植物园
在城市郊区建设综合性植物园,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植物种类,结合本地实际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种植,实现林草优美景观相间的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农林生态园区规划主要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相关信息,划定规划范围和规划区域的用地情况,确定该区域的特点以及公园的主题等;第二,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规划出园区的主体框架,明确相关规划内容,初步规划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情况;第三,方案制定阶段,完成草图和文字方案,形成初步文字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修订初稿后形成正式文件;第四,最终形成成果文本和图形文件,文件中包括规划园区框架、布局、绿化、水电、经济区域、分区规划等文字内容和相应规划图纸文件,园区规划全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爽,王进,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05).
[2]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03).
[3]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1,(24).
[4]郑晓芹.浅谈生态景观林建设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4,(06).
城市景观水系的规划设计策略初探 篇3
一个城市的水系往往承载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人文特色和景观空间环境的载体,对于建构城市文化特色以及城市整体空间布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南方,城市水系与城市布局结合的更为紧密,形成了水乡这样独特城市布局,以及“山、水、城”相映成辉的布局特色。但是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昔日面水而居的水岸繁荣景象,渐渐被城市遗忘,取而代之的却是背向城市的冷清,面对如潮的新城建设,要怎么利用城市水系,发挥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势呢?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转换和发展,城市规划设计中水系的景观化倾向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成为城市水系设计的重要方面。城市景观水系更侧重于水系景观方面的设计,其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体系,要本着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而规划水系的观念和原则,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进行一个综合的系统规划。本文针对城市景观水系的规划设计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讨论。
理论研究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要首先处理好几个方面:
1. 城市文化的体现与传承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与特色,作为孕育城市文化,鉴证城市发展的城市水系,无疑是体现和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营造历史氛围,展现城市特色,让城市水系不仅是城市的景观河流,还是文化河流。
2. 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
城市景观水系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所影响到的范围,不仅包括水体本身,还包括滨水空间、滨水景观带以及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等等,其影响力渗透到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多个方面。同时,巧妙、有效利用城市景观水系来进行城市规划,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创新理念,还能体现城市布局特色,提升城市形象。
3. 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契合
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构建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包括从主干道到支路,机动车交通体系到步行系统等多层次的内容。有效契合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可以更好地将水系景观体系融入城市结构,方便人们到达,充分发挥其景观休闲的特色。
4. 城市景观生态化营造
设计生态化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的生态化着重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的行为对其的影响和破坏,并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互动,这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在整体把握这些关系的基础上,将策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策略1主题式的文化景观特色
城市水系有着得天独厚的景观及文化优势,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在有效利用这一特色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景观设计进一步挖掘城市人文历史和特色文化。采用主题式的设计方式,在大的主题定位之下,将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设计条理更清晰,主题特色更突出。具体设计可根据路网或区域分区,将景观分段、分区域,然后给不同的区段赋予和滨水特色相契合的主题,增加景观和文化的互动。这样既保证了区段特色,又统一在文化景观大的主题之下,并通过水系在形态上加以串联,保证了整体结构的连贯性,凸显了城市水系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策略2各要素体系的分离与叠加
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涉及到水体、交通、绿化、开放空间等多个系统要素,各个系统之间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兼顾各个体系,又要顾全大局,可以采用分离与叠加的操作方法。首先设计可以要将涉及到的各个要素体系单独提取出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掌握它们自身设计要点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之后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将它们层层叠加,最后通过整体优化,达到最终的和谐统一。
这种操作方式,对于水网型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尤其适合。水网型城市的网状的水系覆盖了几乎整个城市区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所涉及的要素体系更多,比如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功能分区,景观系统等等,体系越多越复杂,层级关系要求越清晰。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易于操作。
策略3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空间结构
城市景观水系规划沿水系流域,所涉及到的范围广、距离长。景观空间设计上要充分掌握节奏感,以免杂乱无序。点、线、面结合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策略,从整体规划着眼落实到局部设计,把握景观空间节奏、秩序,使其丰富、有序。
“点”可分为不同层级,大到整座山体,小到广场、纪念物等节点空间;“线”不仅包含线性形态本身,具体可指代水系,绿化,岸堤等线性实体,还包含某一思想概念,比如,空间轴线,文化概念等在设计中的穿引;点、线、面结合,强调重要区段节点的放大,从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丰富的水系景观序列。
策略4丰富桥头空间的观景视角
一般在水系规划中的桥可以理解为河道与街道的交点,起着联系河道两侧街道的作用,人们过桥的速度一般比在街道上行走要慢,因此桥的两头空间比一般的街道稍许宽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桥头空间。桥头空间是人流聚集交汇的地方,是人们从城市交通干道进入滨河景观区域的起点,是城市交通体系和水系景观交通转换的交点。桥的存在使滨河空间变得丰富,给人们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为观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桥头空间设计中,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强化视角变化带来的独特感受,结合堤岸高差设计,设置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在立体空间上视线得到交流,空间更丰富有趣。
三.从技术层面上讨论,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要重点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1. 防洪
防洪是城市水系具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主要方法有设置堤坝或防洪墙两种。在具体设计上要严格按照防洪的有关要求,确保城市安全。其中和设计相关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确定设计洪水位。因河道情况差异,水系各区段的洪水水位不同,设计要严格按照各段的要求,对景观设计进行控制,在洪水淹没区,尽量减少大面积的亲水平台的设置,适当设有少量木栈道。其次,在河堤内的植物配置上,要选择草本植物,不能选用灌木或乔木,以防植物根系对堤坝的影响,确保防洪安全。对于堤坝和防洪墙可以结合景观步道,做绿化、美化处理,使其兼具实用和美观。
2. 堤岸
堤岸的处理,在总体原则上,对于坡度缓和、腹地大的地段,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陡峭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等护岸,在增强抗洪能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而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
案例实践
以下两个实例是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所作实际工程,从实践角度分别就水网型和线型两种城市景观水系类型的规划设计探究对理论的应用。
1.南浔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
南浔位于湖州市东部,属于河网密布的浙北水乡地域,是典型的水网型城市,具有江南水乡鲜明的特色。新区中心城市设计(图1)力求既要保持水乡特色,又要体现现代城市风格,于是在水系的规划设计方面着眼于整体城市规划,充分整合现有水系现状并合理运用到城市布局和设计中。具体操作手法采用要素体系的分离叠加的手法对各要素体系进行系统操作,着重处理水网整合、水网与路网、水网与绿网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能更好的体现城市布局和水乡特色。
南浔新区中心城市设计首先对水网进行整合(图2),在自然水体现状基础上结合城市道路网络进行梳理,使其脉络清晰,同时汇聚于中心公园区,有海纳百川之效,强调城市中心感,增加城市中心区域的吸引力。其次,有别于以往规划策略坚持的水网设置和道路结合并靠近次干道的理念,新城区水网与路网交错开来,尽量将两个体系重叠,这样可以尽可能保护水系沿岸生态动植物的多样性,避免城市交通、噪音对其的影响,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再者,设计结合水网设计布置绿化体统,沿水系预留带状景观区域,作为生态绿色走廊,给生态景观提供足够的空间,从城市整体格局上形成水网与绿网共生的景观面貌。
2.安徽宣城宛溪河景观规划设计
宛溪河位于安徽宣城市东,呈线型由南向北横穿市区,是宣城的母亲河。针对宛溪河水系现状,结合宛溪河典型的“线型”形态特征,其景观规划设计采用“一线八片‘多彩生活’”的总体结构布局(图3),对景观主题、景观空间结构和桥头空间等方面的策略均有较好的应用。
设计结合宣城市规划城市路网,以水系带动文化轴线一线贯穿,将宛溪河整体分为八个区段。并结合“一线八片”结构布局将景观设计主题定位为体现宣城的历史、人文以及民俗等方面内容,体现宣城的名城特色,依次命名为阳江滨河湿地公园、宣风采撷、宣城纪事、城市足迹、民生百态、物阜九州、踏水宛溪以及鳄鱼湖湿地公园(图4)。同时根据各个区段自身景观特质,结合城市整体空间布局,沿线通过河道、街道、桥头空间、自然山体、广场等节点要素设计,体现点、线、面的景观空间布局结构,并通过廊道预留控制,将宛溪河的绿色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有效融合,从而充分利用水系人文、景观特色,建构多层次的滨水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水系和城市整体空间的融合。
结语
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国内相关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少,更多的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国外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结合中国国情还需斟酌和思考,以上是本人对城市景观水系规划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以供参考和讨论。
摘要: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化,城市水系的景观化倾向体现得越加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宏观、具体操作、技术等三个理论层面,结合工程实践,对城市景观水系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景观水系,设计策略,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婧,水网型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2].陈林,城市水系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空间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彭克伟,城市水环境的生态规划与利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
[4].倪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水系空间景观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 1999.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篇4
项目背景及概况
石河子位于新疆天山北部,东临首府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部,光照和水源充沛,物产丰富。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纵观石城,有文化、有历史、有特色、有朝气,但是如何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这些所有的特色呢,就需要有一公园的的特色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改造石河子东公园就成为本思想的主要途径。石河子市东公园西邻石河子大学中校区,东临天富名城小区,南邻北三路,北临北四路,总长约600米,宽约146米,总面积达8.76万平方米,是一个比较狭长的地带。
规划理念
尊重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认为是人与自然应该互利共赢,只有当景观设计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成功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原有植物和地貌的改造,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一个地方乡土植物种群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河子市位于玛纳斯河畔,地表平坦,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倾斜,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代表植物油松、樟子松、圆灌榆、大叶榆、苹果、暴马丁香等。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可以改建出一个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构建以主题思想为主线,把军垦精神用园林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把时代精神贯穿其中,才能吸引周边人群,才能为城市的特色增添光彩.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具有时代风貌,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公园,保证其中心思想和可持续性。因此,公园景观设计既要体现石河子军垦文化传承性,又要体现石河子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借助石河子东公园改建为平台,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新型公园景观。
特色
1.主要景区设计
为了游园景观内容的丰富,公园所设的每个景区都有相同的两处,在统一中求变化,并且相互穿插,造成移步异景的效果。景观雕塑所设的雕塑大都为抽象化的景观雕塑,突破了老广场之前的具象雕塑,所展现的同样为军垦精神。特色种植区所种植的为新疆本土植物。文化展览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石河子市的新城魅力的宣传和老一辈军垦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下面主要针对特色种植区和文化展览区做详细研究.
2.特色种植区
本区主要分瓜果种植区和农业种植区。在瓜果种植区结合石河子本土特色乡土瓜果,种植各种各样的葡萄品种和乡土果树。在农业种植区中,为突出军垦文化特色,植物里缺少不了老一辈军垦人驻地开荒时的种植,比如棉花,向日葵等。
特色种植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种植的乡土瓜果位于公园的西半边的中心位置,距水源较近,有利于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位于东公园南边,进入公园就能看到农作物,就能体验到军垦人的精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采摘区形状规划是一片片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像一块块龟裂的土地,体现的是在沙漠戈壁中勃勃的生机,正式呼应了公园中心思想,展现石城新魅力,戈壁中的绿洲。
本区种植植物都是乡土植物,为体现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挑选种植的都是能突出本土特色的种植。农业种植区种植棉花、向日葵、玉米,为体现石城魅力和瓜果飘香的新城,在瓜果种植区种植多种葡萄品种、蟠桃、小银杏、海棠果等.
3.特色文化展览区
本展区位于公园的南入口处的位置,属于比较开阔的地段,铺装采用硬质大理石,做为文化展览区,要求视野开阔,适合人群聚集和疏散,以便进行展览和参阅。
特色文化展区是一个城市内在精神体现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设置。展区基础设施的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展区的展示墙用低合金的钢材材质组成的展示墙,易于弯曲和形成不同的形状,不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腐蚀,适合做为室外展览设施材料。颜色主要为银色色调,还有其他颜色给予点缀。形状为立体状墙体状或是网状,不但突出了钢材材料最朴实的材料质感,跟生活如此贴近,就像王震将军一步步用这些钢材把石河子建造起来一样。
结语
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设计是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主导,打造具有地域军垦文化特色和新时代的园林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军垦文化特色,把军垦精神这种地域文化内容深入在里面,从而生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规划空间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的景观功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使连贯的军垦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也使得石河子东公园改造设计成为展现石河子新面貌的平台,进一步突出了公园的中心思想。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5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城市占用大量的郊区农业用地,农村社区进入城市的管辖,转变为城市社区;另一方面,由于把村民与土地联系在一起,难以分化的利益共同体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很多处于都市中心的村庄未能成功地转型为城市社区[1]。城中村景观的营造重点在于地域特色的建立与居民游憩机会的共享,同时为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空间质量的提升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复兴提供优质场所。
2 城乡景观一体化要求下的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原则
2.1 公平化
公平化立足于景观与城中村居民的关系。“公平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城乡景观的最大亮点与优势,其主要倾向于“公民景观”的营造。“公民景观”一词源于“公民建筑”,“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民生,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在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的建筑作品[2]。因此,人文景观到公民景观的转变,主要立足于对公民需求和愿景的实现,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对话,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公民反馈机制生成等方面,实现“从公民出发、公民参与、成果为公民”使景观社会效益最大化。
公民需求和愿景的实现主要是指因景观服务对象的不同导致景观营造的要求也不同。走访民众,从当地民众的现实问题出发,提供多样的规划设计思路供其选择,使营造满足居民总体需求,即“从公民出发”;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对话主要是环境中居民不仅拥有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权利,还有为实现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义务,即“公民参与”;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主要体现在公共交流游憩的空间营造、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方面,即“成果为公民”;公民反馈机制主要是对建成景观进行评价和改良,是“公民后期参与”的重要一环。公平化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公益性而非营利性,是大众化而非特权化。
2.2 生态化
生态化立足于景观与自然的关系。面临城镇化过程中复杂的生态背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挤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快速城市化与机动车化并存,城市建设对城市问题的应急能力减弱。新时代的生态景观是为了满足当代人乃至后代人的各类需求的可持续景观,营造的生物链和生态循环应该坚固不易破碎,而且可以为不同的生物(包括人)提供适合的生产生活环境,后代人仍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事业,城中村生态景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可持续演进的重要一环。
营造空间,让自然做工。生态化主要体现在景观要素的生态,景观结构与格局的自然模拟;生态修复如生境恢复、廊道恢复;自然过程的利用,如水力、重力、风力过程让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景观新领域的开拓发展,如垂直与屋顶绿化、雨污收集再利用等促进景观生态化发展。生态化与集约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2.3 集约化
集约化立足于景观与资源的关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就全国人均水平分析,水资源面临着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危机,又因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资源短缺成为城镇发展的刚性约束。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坏,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可用于城镇发展的土地资源更为匮乏。“集约型景观”是指在景观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景观[3]。
面对当代严峻的资源危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中村景观应该作出正确的回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智库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景观材料、旧房旧设施再利用、中水回收、雨水利用、沼气利用、工业废料等废弃物资源、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新型景观材料应用到设计中;发挥科研和高校资源优势,提高本地资源和智库的有效利用率,促进资源的节约,减少能源消耗。
2.4 智慧化
智慧化立足于景观与技术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而智慧景观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智慧景观主要体现在以景观品质人本化为前提的设计过程数字化、景观技术参数化、景观服务智能化等方面。
景观品质人本化即注重景观在实用、安全和舒适方面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景观任一功能的前提。设计过程数字化即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当代先进技术,认真分析基地条件,充分表现景观资源及设计理念,如RS技术在景观格局、功能、动态、尺度等方面的研究和GIS技术在辅助景观分类等[4];景观技术参数化的前提是景观营造的科学化与生态化,重点是景观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参数化规范,促进技术化标准的规定与统一,完善当前景观生态营造技术。
2.5 美学化
美学化立足于景观与艺术的关系。自景观产生伊始,其就与艺术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不管是东方的古典园林还是西方的规整花园,是托马斯·丘奇的加州花园还是俞孔坚的中山岐江公园,文化背景和美学观点可能不同,但是景观与艺术的联系千丝万缕。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随着生态文明的出现,自然与城市的共生理念深入人心,模仿自然群落进行的设计因有较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崭新的美学观点受到设计师和群众的喜爱。景观设计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到达了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即整体的系统美学观,公平、生态、智慧、节约、地域、历史综合一体的美学观。生态文明主导下的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发展趋势是“野草之美”,新时代美学观的实现要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2.6 时空化
时空化立足于景观与地域历史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人文城市的思路,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成为重中之重。“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妥善安置乡愁,延续历史文脉和地域场所精神,是人文城镇建设的表现形式。人文景观营造是景观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构成的四维时空组合。
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不应是仅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用功能的满足,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满足基地的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具有历史文脉的场地和各类人文景观,景观要素的营造应着重对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既包括对历史的直接继承,也包括对场地历史记忆的挖掘和捕捉。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美学、历史与地域等方面,在景观营造中,我们营造的重点是延续并发展历史文脉,使本土文化、地域特点和现代功能和谐共生,营造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独特景观[5]。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策略
3.1“城乡一体、量质平衡”的统筹共生策略
城乡一体、量质平衡是面对目前复杂的生态背景和城乡景观粗放无序等问题在宏观上提出的指导策略。景观营造重点是加强城乡景观一体化的同时发展区别化、数量普及的同时注重景观质量的发展策略。景观品质的提升不仅可以优化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设计水平的提升。人工景观自然化、自然景观生态化、设计细节精细化、景观功能多元化是城乡景观营造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公平共享、六元合一是在营造景观过程中的微观指导策略。营造重点是在尊重历史文化之下的以人为本的公平共享和多元发展的智慧生态,从而引导新的美学观。城乡规划应该体现“三尊重”原则,尊重地方文化;尊重自然;尊重普通人的需求(仇保兴,2013),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注重设计过程公平参与、设计结果倾注人文关怀,集约利用各类资源,推广生态低碳的景观营造技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自然美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文化遗产遗存的保护与爱护。
目前国外出现了很多体现人文关怀的景观作品,如伊丽莎白和诺那·埃文斯疗养花园的疗养景观,花园中每种植物都是一位疗养师;中国城镇化阶段面临着老龄化问题,通过对老年的关注,营造适合他们居住休憩的老龄化景观也是未来的趋势;农村中到底需要怎样的交流场所,是大广场亦或只是村口的一棵大树,是人为营造的还是村民长久留存的,新营造的景观要如何体现村民的大众化审美,如何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群进入是农村景观营造的关键。
3.2“经济发展、乡土自然”的农村景观首位策略
农村景观的营造主体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注重乡土自然景观的保护与生态景观营造是重中之重。农村景观得以维持的基础资源主要有农民、村庄建筑、村落布局、周边自然格局四方面。乡村长时间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其自然格局的安全性,各类规划建设都应尊重自然格局,建设过程中切忌“推到重来”的错误思想;切忌景观社区化的设计思想,推行“逆向整治,推进城乡景观差别化”;顺应村落格局形成的长时间的历史过程,把农村景观营造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优化上而不是贸然决定村落布局的未来发展;通过“农家乐”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新建和推广生态基础设施如“三格式化粪池”和“自流式小型污水处理池”、“人工小湿地”等适用技术和分散式废物利用技术等[6],建设绿色智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 生态主导的灵剑溪流域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策略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灵剑溪为漓江二级支流,处于漓江生态保护范围之内。灵剑溪流域为过渡阶段城中村的典型代表,有着城市化的住宅和农田,经济构成多样,自然环境优良,但目前有学者指出,灵剑溪河水水质达劣V类水质,对漓江污染贡献较大[6],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各类作物生长进而危害居民健康,灵剑溪水体治理和水土保育势在必行,流域内多元化景观营造为居民提供一个优良的游憩休闲场所,也为游客体验城市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4.1 灵剑溪景观营造的公平化
灵剑溪居民要表达对自己的乡土生活环境改造和设计意愿的发言权,而低强度开发和生产性农业景观———都市农业的引入可以在对生态影响最小化的情况下为居民经济与环境利益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当地智库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施工方面的咨询或建设联系,相关管理人员应注意居民培训和教育的推广,规划确保既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系统和历史文化资源,确定地域性和文化艺术性,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把“千村一面”和“一方敲定”扼杀在摇篮里。
4.2 灵剑溪景观营造的生态化智慧化与集约化
灵剑溪水体的点源污染体现在部分居民区的市政污水管道系统季节或全年性的直接倾倒废水和废弃物入溪,应从灵剑溪的社区管理入手,设置专门制度,加大对直接倾倒入溪的惩罚力度,积极联合如市政、园林、环保部门落实对该制度的实施,督促相关规范的颁布。
灵剑溪水体非点源污染是农业、居民区、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应正确处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应提高村民的科学生产意识和公共环保意识,普及生态耕作知识,有关部门应该规范和取缔既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又破坏居民与游客的旅游景观体验的人畜粪便的直接倾倒和厕所遍地现象,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利用转成有机肥,即可保持环境卫生,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和人民健康;应提高村民对化肥农药使用后果的认知和替代性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指导居民树立正确生活与生产方式,为和谐环境的形成奠定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
灵剑溪整治过程中第一步是通过物理手段清理河道,进一步利用本地植物营造植物生态群落,沉淀、滞纳并吸收水中污染物;尊重水的自然循环过程,通过水力循环和重力作用来促进灵剑溪水循环,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作用;在灵剑溪流域范围内把已经污染的蓄水池转化成雨水蓄水池和自然沉降池,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等形式优化蓄水池生态功能,如在生境恢复中运用基底改良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深槽-浅滩序列技术)、驳岸改造技术等[7],通过模仿自然环境中植物或景观群落的科学性进行设计。
4.3 灵剑溪景观营造的美学化与时空化
灵剑溪景观营造不提倡对现存老房及废弃的水利设施一一拆除,乡土景观是散落的、自然的、如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可对旧址进行加固或修缮,在确保旧址安全稳固的前提下,形成自然散落的景观节点,可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把灵剑溪水体、现存水塘、废弃水利设施等规划成线性景观廊道,串联农田基底和人居斑块,保护传统的乡风和景观韵味,同时保存当地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利用发展起来的景观资源致富。
5 结语
灵剑溪流域的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重点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优化以及地域特色的彰显。城中村景观的合理营造策略对城乡景观一体化发展意义明显,并有利于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居环境趋向优质,最终利于城乡生态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
摘要:指出了城中村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公共空间的景观发展方向也根源于此。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景观一体化的要求,探讨了典型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规划设计原则与策略,为桂林灵剑溪流域城中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城乡景观一体化,桂林灵剑溪,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造兰,刘少莹.构建和谐城中村路径研究——以南宁市城中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8):107~115.
[2]南方都市报.走向公民建筑2011-2012[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6.
[3]刘志强.节约型社会的景观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2):242~243.
[4]杨帆.RS和GIS技术在湿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3):471~478.
[5]刘国维.历史文脉与特色景观营造关系探析[J].山西建筑,2014,40(6):215~217.
[6]莫蔚明,康彩艳,周振明.不同植物净化灵剑溪受污水体的研究[J].广西科学,2009,16(2):215~218.
景观温室的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 篇6
1 我国景观温室项目发展历程
我国部分现代农业园区或农林科研单位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在温室建设运营方面开始进行新突破。在温室用于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生产型温室对外开放的功能, 将农业与旅游观光进行了结合, 实现了温室外部环境景区化, 内部场地景点化的农业景观温室的初步形态。建立景观温室丰富了温室农业的经营方式, 为农业观光经济带来了增长助力。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不同形式以观光旅游活动为主体的温室项目[1]。
2 分析景观温室
景观温室的分析可以从其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3个方面进行。
2.1 构成要素
景观温室在构成要素方面可以分为自然、人文、人工3大要素。自然要素在景观温室中处于主体地位, 欣赏温室景观游客的重要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温室景观来体会不一样的自然景观, 因此, 景观设计师必须在温室景观中将自然元素放在重要位置。在温室景观中, 最为常见的自然要素就是植物。景观温室在建立之初所进行的展览, 就是以温室中培育的植物来作为观赏对象, 如果说自然要素是景观温室中的主体, 那么植物就是主体景观中的关键部分。植物能够为景观温室提供活力, 是最具生命活力的部分[2]。游览景观温室的多为城市居民, 在混凝土与柏油路构建成的城市中, 居民很难亲近自然, 难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景观温室中充满生机的植物为游览者带来了难得的自然体验。一些景观温室能够更好地打造温室环境, 通过山石来模拟不同的地形, 从而更加丰富景观温室的自然性, 通过山石来营造不同的空间, 为植物景观建立打造基础。
水在景观温室设计中也常常出现, 水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根据景观温室的设计需要, 可以对水体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 在设计师的设计下能够通过水体来呈现多种形态, 如瀑布、水池、溪水等不同的水景。水体与景观温室中的植物、山石共同营造微型自然景观, 为游览者带来别样的自然体验。一些设计师为了使景观温室的景观氛围更好, 甚至会在温室中引进观赏动物, 动物的动态与植物的静态相互结合, 构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景观温室[3]。
2.2 温室景观特征
景观温室虽然重在呈现自然之美, 但是温室景观的建立是以人类科学技术为基础。景观温室是典型的人造自然景观, 景观温室是由钢架与透光材料共同组成, 并在温室建筑内加入各种设计元素进而形成。景观温室与外界的环境有着巨大差异, 设计师根据游览者的需求在温室中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 游览者在温室内可以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之所以说景观温室是人工自然景观, 因为温室内不论是最为基础的地形, 还是充满活力的植物, 都是经过人工设计后, 在加上人工技术对植物生长所需温度、湿度进行控制调节后所建立的, 因此景观温室具有人工创造性。
景观温室具有多样性特征, 景观温室虽然面积有限, 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但是设计师为了展现最大、最丰富的景观, 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 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了多种景观, 例如, 山石景观、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等。丰富的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设计布局, 使得这些景观相互映衬、有机融合, 充分利用了温室空间, 展现景观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4]。
2.3 景观温室功能
景观温室在当前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景观温室以其独特魅力提供了休闲娱乐功能。景观温室能够为人们提供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远离城市的喧嚣, 排解生活压力, 使人们在这里获得愉悦的心情。景观温室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 可以说景观温室是科学技术与自然杰出的结合。景观温室中不仅仅应用了环境、生态、景观等学科, 还将应用科学、建筑学、园艺等专业知识加入其中。景观温室是各科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 具有重要的科技展示作用。
3 景观温室规划设计
3.1 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景观温室建设项目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 而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指引, 所以在规划设计中, 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做到科学合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前必须要到实地进行考察, 保证温室规划设计符合实际环境。另外, 设计人员与投资方、施工方进行有效沟通, 要充分了解投资方的建设需求, 保证项目满足投资方的要求[5]。但是投资方往往对于专业设计没有深刻了解, 当投资方的设计理念存在问题时应该指出, 并提出改正意见。设计人员与施工方进行有效沟通保证施工进程顺利, 进而节约施工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精神文化水平也在提升, 对于休闲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在提高, 景观温室规划设计必须要突出特色发掘潜力,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突出文化特色是景观温室设计的重要原则, 景观温室实际必须要与温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确立景观温室的特色资源, 从而与其它同类景观温室进行区分吸引游览者的关注。在内部植物种类、文化特质展现方面必须做到独树一帜, 增强景观温室的特色, 能够有利于景观温室更好地为旅游开发进行服务。
3.2 景观温室的规划设计
虽然景观温室是人工造景, 但仍要以自然为主。设计规划首先要确立主题并进行布局规划, 景观温室的布局前提是以实际为主, 其次要考虑到各个展示馆内植物的能量需求。由于在温室中各个展示馆所展示的植物不同, 其所需要的人工环境也存在区别。为了给温室内的植物创建适合生存的环境, 需要人工控制的介入, 这就导致各个展示区植物对于能力需求存在差异。设计人员应该本着节约成本与资源的原则对各个展示区的面积方位进行规划。通常来说, 能量需求较大的展示区面积不宜过大, 而消耗较小的可以适当扩大[6]。植物景观是景观温室中的主体, 设计人员不仅仅要注意植物呈现的美观, 还要加入植物的习性。否则为了呈现美好的景观使植物相互影响生长, 将得不偿失。植物景观的塑造应该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色彩等美学特征综合考虑, 运用植物造景手法, 对各类植物的规划使用园林式配置, 在景观温室中塑造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设计人员结合游览者的游览路线, 将具有观赏性或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放置在人流量大的区域, 在游客驻足休息时能够对植物进行品会。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 将人文与植物相互结合, 造就独特意境。
地形对任何规模景观的呈现都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地形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受, 通过地形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利用多样的地形配合植物, 能够有效对空间环境进行划分, 从而形成不同功能且景色各异的空间[7]。在景观温室设计中, 设计人员必须利用地形的变化。通过对地形的变化能够影响景观温室中的排水情况。地形塑造在景观上最为直接的展现就是山体塑造, 设计人员通过模拟塑造, 可以在景观温室内建立不同形态的山体外观, 为景观呈现与设计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
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作为活跃的要素, 在设计中, 水景分为动态和静态2类。在动态水景中, 瀑布、溪流通过声音、水的律动制造出自然的感觉带来生命的活力。静态水景包括池塘、水潭, 静态水景中静静的水面与周边植物、地势连为一个整体, 与不同的空间、景点产生联系形成整体感, 引导游览者的视线, 将风景视线展开获得良好的景观体验。在景观温室中, 将诸如动水、静水、落水等不同的水景设计灵活应用在景观之中。
4 结论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景观温室将越来越多, 并越来越贴近人民的生活。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景观温室设计规划人员必须重视温室布局、多样性、景物搭配等多方面的问题。设计规划人员对景观温室树立正确的认识, 遵循设计原则, 设计规划贴近实际并尽力降低成本, 保持植物多样化的同时对植物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规划人员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推动景观温室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俊丽.中西方大学校园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3.
[2]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 2012.
[3] 晋国亮.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与规划设计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4] 辛泊雨.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5] 曹冰.聊城水系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6] 翁许凤.基于碳汇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7
1 项目概况
相思林位于黄姚古镇主入口牌坊的酒壶山下, 呈不规则形状, 面积约8000m2, 地势由西向东逐步降低, 整个用地遍生台湾相思树, 间有竹林。林下局部有空地, 呈台地形。设计地块与主路相衔接的地方有0.8m~1.2m的高差, 其间设有人行道。
荷塘景区是古镇核心地段, 以荷塘为中心, 兴宁河自西北流过, 另外三侧均为民居或宗祠, 设计面积3905m2。该组团建筑多, 虽有空间围合但视感好, 已建双层亭、曲廊, 使水景空间层次更加丰满, 空间组织更为理想。道路系统依水成环状铺设, 荷池用水经由兴宁河小围堰引入, 水量不大;古镇生活污水从郭家大院处通过管网导向荷池内排水沟, 再用PUC管进入滤清池, 然后排进兴宁河。大水塘 (即瑶池) 池沿已施工成混凝土直壁驳岸, 常水位至压顶高30m~40m, 需要工程润色, 减弱硬质直壁观感。
池周有古榕、桂花、杨梅、桃花、加拿利杨、细竹等少量植物, 除古榕处用地较大外, 其余用地面积都不大, 多成线状空地。
2 规划设计思路
根据黄姚古镇风景资源现状与特色, 针对古镇历史文化保护需要, 满足旅游开发, 优化景观类型和旅游发展功能, 结合相思林、荷塘景区具体地形地貌及节点空间特性, 从形成和谐舒适的景观关系入手, 培育精良细致、文化底蕴丰厚的优美人居环境。由此, 相思林、荷塘景区两个节点的景观设计紧紧围绕古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特色, 吸收乡村生态环境空间创作技术, 运用生态文化概念与人居生态理论, 采用返朴归真的生态景观设计手法来构建古镇文化环境的空间审美性, 创造特色景域, 凸显古镇优良的生态文化形象。
2.1 主题的确定
以古镇历史文化作为主题基调, 融入自然生态元素, 充分考虑地块绿地功能, 满足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的需要, 确立“相思酒壶” (相思林) 、“曲荷影波生态居所” (荷塘景区) 的设计主题, 使其成为黄姚古镇新的人文和生态地标。
2.2 主题的表现
景观设计主题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多途径的, 既可采用植物景观或语言艺术来表现, 也可通过空间组景要素的营造来体现,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 都要求结合各组团所确定的主题。相思林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 荷塘景区要反映黄姚独特的风水聚居文化、和谐的邻里关系, 为居民感受美好生活提供精心细致的良好人居环境。
2.2.1“相思酒壶” (相思林)
选取“酒壶山”的语言内涵, 通过似其形而又不似其形的平面铺装体现丰富的山景文化 (见图1) , 与黄姚古镇酒壶宾馆相互映衬。同时通过山石要素与语言艺术, 在石面上刻“美丽黄姚”、“相思石”、“缘”等, 使创作意境更加丰满, 生态文化在绿树、景石、建筑小品相间互影中跃然而出, 如醇酒般甘香, 主题得以体现。
2.2.2“曲荷影波生态居所” (荷塘景区)
根据古镇原有池塘景观, 依势依地选取造景素材, 以“荷”为主景材, “水”为面, 柳枝低垂, 桃红杏黄, 柿果杷肥, 迎春扶岸, 绿锦吊丝, 叶子花红, “黄姚情”之丝水, 古榕树之铺地, 竹林秀径之通幽, 无不涌着清风送荷香、绿树影清波、亭廊浮水岸、榕荫留佳人之美景, 优美生态人居环境得以体现 (见图2) 。
笔者认为, 要表现好“曲荷影波生态居所”必须采用综合手法。一是从深层次展示“曲荷影波生态居所”的文化内涵, 给居民以厚重的文化感受。二是“荷”与“源”构成的风景空间:“荷花”是植物, “源”为动态跌水, 有着深远的透视隐喻“黄姚情”, 而“荷花与源”的景观空间则是“物与语”的融合, 是展示主题的重要手段。三是要通过艺术设计与工程手段, 将生态学概念引入组团内, 如植物的层次变化、地形适当控制、岸壁的绿化处理、游步道的空间渗透, 进而形成该组团特有的生态空间感。
3 景观设计
3.1 相思林景观设计
相思林的主要功能是与黄姚古镇主入口对接, 满足游人在短时间内分流及休息休闲。为此在设计时将该片相思林地通过艺术手法创建成具有休闲、停靠、休息、分流等体现自然生态景致的片状绿地。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视感通透、有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园景。
(1) “美丽黄姚”:为山石石刻语言艺术, 石面刻“美丽黄姚”。此景是根据级状花台与相思林地形现状进行的透视设计, 游人一进园门即可感受景石的冲击力, 因其视觉性强, 石体量大, 又有相思林做背景, 前景有花台衬托, 显得十分庄重, 成为主入口核心景点。
(2) “相思石”:为特置景石, 选用本地石种 (石灰石) , 石上主景面刻“相思长相思, 相思无古今” (出自方信儒《相思曲》) ;背景面刻“相思寸寸缠绵, 温情脉脉无言”。此景与台湾相思树之名有相连, 情景交融性好。
(3) “缘字石”:为特置景石, 选用本地石种或黄蜡石, 刻多种书法艺术字“缘”, 意示:天地道佛之缘, 人世间情感之缘, 黄姚古镇之缘。黄姚古镇因多次出现优美的情感传说, 如玉带桥有景“鸳鸯戏水”, 东门名景“夫妻榕”, 真武山爱情传说“黄精”等都十分富有人间情愫, 用“缘”为石刻, 很是恰当。
(4) “姚思亭”:为三角形小亭, 仿竹结构, 本地用瓦顶, 以黄姚之“姚”与相思林之“思”组成亭名。意为:即使天南地北、四面八方之游人都会“遥思”黄姚古镇, 成为梦中之美景胜地;同时还有“推敲”、“思考”之意, 天地人三者合一, 道家核心之一就是追求自然仙景, 渴望长寿, 因此, 道法自然是其最高境界。
(5) “相思长廊”:选址于主宽旷之台地处, “壶天小广场”平面铺装一侧, 主景面向园门主路, 背景面靠节奏起伏台地, 仿木结构。此处树林葱郁, 平面铺装意境深远, 视线佳, 既可赏景亦能休息, 功能协调性强 (见图3) 。
(6) “壶天小广场”:为思林中一小广场, 形似“酒壶” (源自酒壶山) 。古人视壶为宝物, 一直有“仙壶”之说, 从壶中渗出的朦胧仙气是仙人福祉的象征, 壶虽然小, 但小中见大, 一壶以示天, 天地之间无一不含, 蕴含丰富。
(7) “相思林翠”:以原台湾相思林为景观背景, 营造树林休闲空间, 配以游步道, 稍做铺装, 林下遍植修剪成型的合果芋、冷雪花、希茉莉、花叶姜 (黄精) 等植物组团景观, 利用绿萝等藤本植物营造林分多层次景观, 取景名“相思林翠”。
(8) “秀山竹径”:于排水沟上方原竹林处, 结合酒壶山共同造景, 适当配色叶植物, 保护原生植物, 进行竹林改造, 铺以片石, 曲径通幽, 天然静谧。此处排水明沟采用低矮植物如龟背竹、粽叶、野芋等。
3.2 荷塘景区景观设计
荷塘景区位于古镇核心地段, 在设计中充分保留古镇历史遗风的同时, 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和景区旅游景观的开发, 以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的理念, 突出生态学应用, 努力营造古镇村落生态环境中心, 成为广西古镇中不可多得的水景景观。展示黄姚古镇核心水文化的功能, 满足游客休闲、体验、赏景、购物、居所的旅游需要。
(1) “玉珠听荷”:荷潭“黄姚情”丝状瀑布下, 汀步曲桥, 丝丝落水, 荷叶叠青, 玉盘水晶, 潭周金果绿树, 落水叮咚, 取名“玉珠听荷”。此景名出自“碧玉盘中弄水晶” (唐·郭震) 、“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诗) 及“空留此日田田叶, 不见当时步步人” (宋·欧阳修) 。唐代储光羲《初荷》中有“晴露珠共合, 夕阳花映深, 从来不着水, 清净本因心。”李白说“攀荷弄其珠, 荡漾不成圆。”可见意境如此深远。
(2) “黄姚情”:为丝状双层式叠水瀑布, 景石刻“黄姚情”三字, 选址于荷潭一隅, 叠石成景, 与潭池荷花、曲桥及“瑶荷对影”相对组景, 自然有趣, 体现了黄姚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此景将成为黄姚古镇核心景点之一。
(3) “黄姚秋晚”:作坊旁边有小片休闲地, 景石点缀, 绿树笼荫, 加配秋色树种, 如银杏、枫香、月柿、加拿利杨等, 形成秋景, 取名“黄姚秋晚”。此景与大榕树遥对, 每当晚霞西挂, 边聊边饮豆腐花, 远处枫叶金黄、美不胜收。
(4) “秀水影竹”:作坊边兴宁河水流过, 竹青水秀, 设计种植少量色叶植物, 如秋枫、红叶乌桕、水葡萄等, 辅以小片铺装, 掇上坐凳, 游人至此小憩赏竹, 一片兴宁祥和。
(5) “瑶池环翠”:原水塘取景名“瑶池”, 此为玉宇瑶池之仙梦, 与黄姚古镇之醉、黄姚烟雨很是和谐。沿瑶池种柳栽桃, 点种银杏、加拿利杨、桂花、柔枝红千层、枇杷, 下层种植三角梅、迎春、绿锦屏等, 每逢醉春烟雨, 山水共融, 黄姚如梦 (见图4) 。正是“东园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6) “榕荫倒影”:在原有古榕处稍加铺装, 配以步石, 点上石桌石凳, 供游人休息, 村民聊天, 远眺“瑶荷对影”廊、“烟雨寻芳”亭、黄姚秋晚等景点, 彼此相得益彰, 互为烘托, 既能远观又可近赏。
(7) “瑶荷对影”:以原连接瑶池与荷潭之长廊为景, 左可看“玉珠听荷”、观“黄姚情”瀑, 右赏“长廊曲径”、“烟雨寻芳”、“瑶池环翠”等, 佳景互对, 对景、漏景、框景之处理手法独到, 景物丰富, 写意清晰。
(8) “长廊曲径”:正在施工的长廊沿池而建, 立面高低有致, 旁有翠竹相扶, 古井为源。为丰富景物, 设计时点种银杏、柳树、桃花, 保护原有树木, 廊边沿墙线状片植小黄金挂绿竹, 取名“长廊曲径”, 漫步其中, 隐约有趣。长廊尽端 (接瑶荷对影) 污水排水明沟设计成排水暗沟, 沟周植树灌花木, 如杨梅、柿树、柳树、桃花等 (见图5) 。
4 结语
根据《黄姚古镇相思林、荷塘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完成的黄姚相思林、荷塘景区景观节点, 进一步完善了黄姚古镇旅游的功能, 在景观营造上突出了黄姚的乡土生态气息, 文化上渲染了“梦境黄姚”的灵气, 为黄姚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通过对规划设计的回访, 硬质景观施工材料选用古朴、意境营造也很到位, 体现了古镇文化和风貌的“原汁原味”。而在植物配植上却稍逊一筹, 原有设计的一些乡土树种, 如加拿利杨、月柿等一些苗圃少见的植物被其他绿化树种替代, 蜘蛛兰作为地被植物运用面积过于宽泛, 植物种植施工亦有粗糙的痕迹, 致使相思林、荷塘景区两个节点景观设计不能堪称完美。景观设计是一个构思、创意的过程, 施工过程应是对设计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观设计与施工如何紧密结合, 让生态文化空间的营造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课题。
摘要:黄姚古镇亦诗亦画,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古镇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 古镇的很多旅游景观节点在一步步的开发。景观设计中, 任何形式的、概念的东西在这里都行不通, 构建一个生态的、文化的、极具乡土气息的旅游景观节点, 与黄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是黄姚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黄姚古镇,生态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8
近几年, 中国园林设计行业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其中一层的含义就是随之而来的核心内容的转变, 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
1 对硬质景观概念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处理的对象大致可分为硬质景观 (Hard Landscape) 和软质景观 (Soft Landscape) 。英国人M.盖奇 (Michael Gage) 和M.凡德保 (Maritz Vandenberg) 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用以区分景观设计中人工材料的处理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一般来说, 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 泛指用质地较硬的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硬质景观在园林绿地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 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在硬质景观的要点分析
硬质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园林绿地环境的各个角落, 其构成元素可分为点、线、面3种类型。点的元素则更多地体现在景观小品上, 包含花架、亭、廊、喷泉、雕塑、假山与置石等设施。线的元素则主要有园林道路的造型、起伏及铺地的变化, 围栏的造型、组合及装饰的变化。面的元素主要是广场造型的变化。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硬质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点的元素
2.1.1 花架。
花架在园林中是最接近自然的, 而且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一种园林建筑, 是室内向室外空间过渡的一种形式。作长线布置时, 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联系作用, 形成导游路线, 用来划分和组织空间, 增加风景的深度;作点状布置时, 本身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形成新的观赏点。另外, 花架布置灵活, 造型富于变化, 结构简洁, 可组织对环境景色的观赏, 而且由于绿色植物及花果自由地攀援和悬挂, 成为一种具有生机的园林小品。
2.1.2 亭。
亭是特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 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在园林中它是最为常见的建筑,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或是现代园林中, 各式各样的亭子都随处可见。园林中亭的功能有休息、赏景、点景、专用4种,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眺望景色的需要。
2.1.3 廊。
园林中的廊是亭的延伸, 是联系风景点建筑的纽带, 随山就势, 曲折迁回, 逶迤蜿蜒。廊在园林中能引导视角多变的导游交通路线, 又可划分景区空间, 丰富空间层次, 增加景深, 是中国园林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 喷泉。
在园林中的动态水景形式中, 喷泉是最常见的一种。喷泉以它华丽的水声, 活跃的氛围和动态的、优美的、花样繁多的水形, 装饰着城市和公共园林。从造景作用方面来讲, 喷泉首先可以为园林环境提供动态水景, 丰富城市景观;其次, 喷泉对旁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还有改良作用。因此, 喷泉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才能够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喜爱。
2.2 线的元素
2.2.1 园林道路。
园林中的道路, 即为园路。它是构成园林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包括道路、广场、游憩场地等一切硬质铺装。园路除了具有交通、导游、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以外, 还有造景作用, 提供活动场和休息场所, 组织排水等作用。因此, 在进行园林绿地道路设计时, 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结构、铺装材质、形式等从实用功能和美观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2.2 园林围栏。
围栏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 它是园林组景中大量出现的一种重要小品构件和装饰小品, 在园林中的作用主要有:具有维护功能, 是划分园林空间的要素之一;具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 用于园林景观的需要;具有组织疏导人流、划分活动范围的作用;具有改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效果, 从视觉上扩大绿化空间、美化市容的作用。
2.3 面的元素
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场包括的类型比较多, 其分类主要是从使用功能、尺度关系、空间形态和材料构成几个方面的不同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在园林绿地中设置绿化休闲广场可以为各种年龄段的市民提供安静休息、体育锻炼、文化娱乐和儿童游戏的场所。
3 硬质景观设计原则的分析探讨
硬质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 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与园林绿地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等。也包括园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 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 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硬质景观设计时, 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3.1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硬质景观的设计必须呼应园林绿地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 也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绿地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硬质景观配置效果, 当然,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 硬质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大众游人服务, 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 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居住区住户服务, 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的意趣。
3.2 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硬质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 硬质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 “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 错落有致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如到苏州, “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硬质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园林要地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园林景观空间。
4 结语
结合作者多年经验总结, 创新是设计师作品的灵魂与结晶。园林专业设计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 学习新的理念, 激放新的灵感,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数字、建筑、人文等系统理念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 才能满足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
摘要: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关注程度大幅提高, 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变化, 影响、激励着中国园林行业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本文就硬质景观设计中的构成、设计的原则、设计风格的把握与协调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硬质景观,构成分析,设计原则,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周初梅.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庄树渊.城市园林绿地设计误区初探[J].中国园林, 2002 (4)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9
关键词:保护理念;古镇;景观规划设计;塘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62-04
塘栖古镇作为传统的江南古镇,地处南端,京杭运河东西向贯穿全镇,自古以来,塘栖均为杭州的水上门户。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起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曾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古镇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市河历史街区和较多的历史遗迹,如广济桥、郭璞井、乾隆御碑、三条半弄等,这些都展现着塘栖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2012年,塘栖古镇入选杭州第一批风情小镇,世人再次将目光投到这座几经兴衰的古镇身上。在保护理念下,对塘栖古镇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古镇再次焕发活力。
1 传统古镇的更新保护理念
1.1 有机更新
对于传统城镇建设改造,过去运用较多的“旧城改造”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为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而对老城进行大拆大改,却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近年来较多运用“有机更新”的理念,重视综合全面改善城镇环境,包括建筑、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合理使用等。对于传统城镇保护更新,既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也要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等历史文脉。
1.2 整体保护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街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对城镇保护作了进一步全面说明。其中的“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的面貌,还要保护其整体的空间环境,以至该地区的功能作用。
1.3 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理论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组织等级原则控制与指导历史地区的保护开发,保证计划顺利进行。为此建立一套目标更广泛、内涵更丰富、执行更灵活的系统控制规划,并将目标深化转译为管理语言,将其纳入到连续决策的管理过程之中,从而强调动态、发展的过程设计。
2 古镇基于保护理念的规划设计
2.1 整体规划
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三级保护区域进行分级保护。
1)确定古镇区内水北街历史地段(水北风情特色街)、太史第历史地段(市河历史街区)和市南街历史地段(水南时尚休闲街区)三段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有诸多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保点,能够反映明代以来尤其清末民初城镇全盛时期江浙雄镇风貌的区域为重点保护区(图1)。该区的传统建筑是保护的重点,尤其是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对于需要修缮的建筑要按原样进行妥善修缮;而该区需要改造或重建的没有历史价值的老旧民居,及新建的建筑,都要仿照传统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以突出古镇的整体风貌。
2)传统风貌协调区是为保证重点保护区的风貌和环境的完整而划定的外围环境风貌协调区域。该区需要改造和新建的建筑,要配合塑造古镇整体风貌,使古镇视觉环境、文化环境、空间环境相协调,其建筑风格、样式、色彩、体量等要参考重点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统一规划。
3)为保持古镇风貌整体协调,规划将整个塘栖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区划定为区域控制区。该区的划定使周围空间与环境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对改善古镇整体环境有重要意义。
根据实际情况将古镇进行划区和分级保护,充分体现了更新保护理念,既改善古镇的整体环境,有效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和历史文脉等,又能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按需分配,可持续地开展保护工作。规划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要素通过点、线、面的结构组织起来,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通过构筑系统的方法来增强整体性,重点体现古镇区整体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2.2 景观设计
通过提炼塘栖风情小镇的主要景观构成要素,其景观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入口景观
古镇主入口以景观步行大道引入,与广济桥形成轴线,植有两排行道树,大道两侧主要为餐饮商铺、客栈等,属新建明清仿古式江南建筑,与古镇内的建筑风格相统一,视觉环境统一协调。入口处放置一个高约2m的石质印章雕塑,章名为“塘栖古镇”,大红底色,十分显眼(图2)。为保护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古桥一一广济桥,古镇在入口处利用景观小品等实行人车分离。
2)建筑群景观
塘栖为塑造古镇整体风貌,在古镇传统格局基础上,保护历史价值较大的传统建筑群,并对保护区内的单体建筑进行统一规划,使古镇空间环境、文化环境与视觉环境形成统一。在空间形态的组织下,建筑形象是决定古镇景观形象的主要因素。传统建筑形象大至立面,小至窗扇陈设均反映了古镇的景观个性,甚至门神春联、砖雕盆景、祖灵中堂以及图腾柱等都是城镇景观的组成因子。镇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都按照“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修缮;新建的建筑,对其功能、体量、高度、色彩、门、窗、墙体、屋顶形式等设置实行严格控制与限定,旨在统一古镇的整体风貌。古镇沿河而建,运河两岸为仿古的明清式江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或下店上宅式两层传统店铺。古镇建筑以白、黑、灰和原木色为色彩基调,整体风格统一,古镇韵味浓厚(图3)。临河一侧建筑建有廊檐(图4),内设有美人靠、坐凳等休憩设施,既能观赏沿河风景,感受江南水乡风情,又能驻足小憩,避雨纳凉。
nlc202309011705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古镇附近区域已被开发为现代居住区,多为六层现代住宅,虽在竖向高度上与二层为主的古镇建筑形成对比,但是这些住宅建筑以黑白为色彩基调,墙头为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形式,因而在视觉上不显突兀,与古镇整体风格相统一(图5)。
3)街弄路景观
古镇内道路与桥梁组织游线,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为保护广济桥这座古桥(图6),古镇特意新建了花园桥这一现代简易桥梁,既方便了居民骑行,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也减轻了广济桥的交通压力。古镇内的道路基本为古朴的石板路,铺装色彩、材质等都与古镇的古朴风格相一致。古镇街区为江南常见的“夹岸为街”的空间格局,街道与建筑之间常有小巷连接,巷宽1.2~3m,尺度适宜,十分舒适。
市河历史街区内有著名的“三条半弄”,即沈家弄、郁家弄和太史第弄,隐藏在明清时期的老宅之中。周围是高高的封火墙,宽度仅容一人通过,使得弄堂十分阴暗。塘栖曾经商贾云集,为防盗贼,富商的宅院大都较为隐蔽,通过暗弄进出,当地人将此称为“园煞弄堂”。三条半弄反映了塘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人文精神。作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巷弄景观,该区最大限度地保存着原先格局,景观建设都建立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可能对该区造成的负面影响。
4)运河水体景观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据明朝胡玄敬所撰的《栖土风土记》“国初开设运河,大筑塘岸,居民初集,负塘而栖,因名唐栖”,可见运河对于塘栖的重要性(图7)。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运河水质不是很好,但河面宽阔,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相关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运河的综合整治工作,使运河的保护与提升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保护运河,运河两岸都砌成直立式硬质驳岸,呈现出传统水乡情境,在河段穿插有码头、亲水埠头等,延续古镇生产生活的传统方式。
5)植物种植景观
古树名木是古镇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古镇对于古树名木进行了妥善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植物种植。古镇内植物种植的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建筑,一类是道路,还有一类是运河。建筑一侧主要植有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芭蕉Musa basjoo、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桃树Amygdalus persic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庭院内主要有柚Citrus maxima、玉兰Yulania denud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柿Diospyros kaki、枇杷、石榴Punica granatum、桂花Osmanthus Fagran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观花观果类的植物;行道树主要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桂花、玉兰、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柚、银杏Ginkgo biloba等;滨河植物主要有香樟、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垂柳Salix babylonica、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桃树、紫薇、枇杷、石榴、无花果Ficus carica、南天竹、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杜鹃、栀子、山茶Camellia japonica、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等。植物结合建筑、道路、水体等进行种植,使其成为整体,增加了景观效果(图8)。
6)休憩设施景观
古镇内的休憩设施及景观小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使用类,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如临水长廊、座椅、石凳、饮水器等;其次是指引类,以引导和解释为主,如指示牌、说明牌等;最后是观赏类,一般具有一定的艺术装饰性,能反映地域特色和增加场地趣味,以观赏为主。
3 古镇景观目前存在问题
塘栖古镇总体保护更新较好,具有江南水乡古镇的韵味,能够展现古镇整体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但其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河历史街区保存古镇古建筑较完好,有较多的明清古建筑,是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的窗口,具有延续古镇文化环境与历史文脉的重要意义,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该区与附近区域的道路联系不紧密,使得该片区与古镇整体缺乏联系,连通性差。并且该区商铺大都已关闭,部分历史建筑存在年久失修破败的现象。
2)古镇部分支流河道被建筑及生活垃圾等侵占,不仅影响河道景观效果,也不利于古镇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运河整体亲水设施较少,亲水性较差。
3)对于古镇的历史建筑、遗迹等的保护工作虽然较好,但宣传不足,未能真正利用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进行宣传教育,激发群众对传统古镇的自觉保护。
4 对策建议
4.1 拓宽资金来源
对于保护与建设的资金,国外通常是建立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基金,基金的组成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固定拨款,部分吸纳社会团体或企业资助,也有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的(如意大利),或国家实行房地产税提成,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市场运作。对于塘栖古镇在持续保护和建设方面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成立专项保护基金的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助;也可将古镇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部分纳入到古镇保护的专项基金内,促进古镇的持续发展。
4.2 修景与修理
修景与修理是日本在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中常用的措施。“修景”在日本造园等领域应用广泛,指将传统建筑物之外的其他建筑装修或改建和周围传统建筑相协调的方法。“修理”出自日本“传统建造物保存地区制度”的规定,即对于传统建筑物原封不动地进行修缮,或恢复原状,则称为修理。对于重点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改建建筑等,需要采用修景与修理的方法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整;对于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内新建的建筑,在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方面要与周围传统建筑相协调,符合古镇的整体风貌。
4.3 完善相关制度
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套涉及立法、资金机构等方面较为完整的保护制度。这套制度在保护管理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它使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能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中相互接触和交流,并经过多次反馈而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下,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成为具体的保护参与,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各个种类和层次的保护机构以及部分纳入了法制轨道的监督与咨询机制。比立法、诉讼等强制手段更为有效的则是恰当的引导,而进行引导除了教育、鼓励之外的一个重要途径则是做好有关法制与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保护的积极性并保证规划意图的实现。塘栖古镇的保护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约束力对古镇的保护进行引导,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激发群众的自觉保护,使古镇保护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4.4 注重历史文化
从居民实际的生产生活需要、心理需求出发,将多重功能结合到设计中,以营造优美、舒适、富有人性和充满活力的城镇空间。城镇景观设计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展现小城镇风貌,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塘栖古镇的景观设计要从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营造良好的古镇环境和空间,更加深入地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塑造人文特色浓厚的江南水乡古镇形象。
在保护思想的指导下,塘栖古镇的整体规划设计基本达到了展现古镇整体风貌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目的,虽然也存在的一定的不足,但塘栖古镇的相关经验是值得类似传统古镇进行借鉴和学习的。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 篇10
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建议[1]。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起初的敬畏到慢慢地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以及现在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尊敬———适应———改造———共处的过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 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也越来越普及, 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弃物, 从而造成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作为主角的人类开始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随之产生了“生态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标准, 生态规划理论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学也应运而生, 并且应用到各种规划领域当中。当然高校校园环境也不例外,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活舒适、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生活、学习、游憩场所。
2 适应于校园生态规划原理
2.1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 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 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 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 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 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 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 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 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2.3 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 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 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 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 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2.4 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 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亦是如此, 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 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2.5 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 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 生活在一起的人, 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 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 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 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
2.6 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 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 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 校园景观设计中, 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 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 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3 结语
【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推荐阅读: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01-17
景观规划与设计07-30
景观设计规划09-19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01-14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05-30
景观规划和设计框架12-09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10-06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01-16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设计07-15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