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韵律

2024-07-10

艺术韵律(共12篇)

艺术韵律 篇1

南阳汉画艺术是汉代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南阳汉画的艺术特点与其他绘画艺术风格不同, 艺术家们通过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阴起线、阴线隐起刻等浮雕方法, 创造出了个性独特的线性韵律。这种极富韵律的线性艺术源于艺术家们对视觉艺术特点的准确把握, 以及高超的创作技法, 体现了汉代南阳地区楚文化的浪漫与汉文化的奔放高度结合的地域艺术特色。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主要地区。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汉代画像石2000余块及大量汉画像砖。这些画像石、画像砖深受楚风艺术的影响, 无论内容和形式, 都充满着大胆的幻想、奇异的夸张、奔放的激情, 折射出楚文化的浪漫之风和中原汉文化的豪放的绚丽色彩。那以天、地、人为主题的画面, 高扬石刻艺术的线性韵律, 追求着独特的艺术意境, 把远古的传说人物、地下的鬼神世界、现实中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阳汉画像石具有独特艺术个性, 折射出汉代艺术的视觉特征。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说:“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 初步印象可以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1]南阳汉画像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现象, 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创造。本文试图根据汉画像所显现的线性韵律, 力图揭示南阳汉画像的艺术意境, 进而挖掘南阳画像石的地域艺术文化内核及其社会价值。

南阳汉画石以浮雕形式展现出特殊的艺术形式, 其雕刻的线性美感与汉代帛画及其他绘画艺术形式相比, 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首先, 雕凿美感是通过画像石这一特殊材料反映出来的。通过石材这种材料, 使得线条的雕、凿、琢呈现出深浅起伏、抑扬顿挫的触觉感, 从而展现了南阳汉画像独具特色的石刻审美特性。其次, 每一凿痕以切、撞、冲等雕琢手法, 使画面既具有雕塑艺术的立体感, 同时也具有绘画艺术的平面感。尽管画面简单、粗犷, 但视觉语言因素使观者产生一种三度空间感觉。鲁道夫·阿恩海姆曾指出:“如果一个浮雕从整体上来看是凹进的, 那么它所要表现的对象 (图形) 就一定是位于离观看者最远的浮雕中心部分。如果浮雕是凸起的, 所表现的对象就一定会位于离观看者最近的浮雕中心。”[2]特定的结构与形状, 代表物体的整体形象。浮雕虽不可能展现图像与背景的主次, 但形象的凸起和画面的充实性与丰富性是雕刻的魅力所在, 南阳汉画像可以说就是以充实的内容、丰富的内涵而著称的浮雕艺术。

南阳画像石雕刻的线条极具力度美感, 刻线既有书画“力透纸背”、“如锥划沙”的笔法强度, 又有石刻“石破天惊”、“刀斫斧凿”的劲度, 其雕琢的痕迹和笔锋走势合理地分布于石面, 给人以力拔山兮的感觉。它是雕刻者经过长期观察、体验生活后的创造, 与汉代帛画的笔法明显不同。这种以力取胜、力中带柔的线性韵律,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的那种“盘丝屈铁”的线描, 就是对汉画像石线刻的传承。

南阳汉画像石刚柔相济的线性韵律, 源于雕刻者的现实生活。雕刻艺术家为了加大视觉的动感, 改变画面中各种动物的立体与静止空间, 把它们的具体形象融入流动虚灵空间, 使飞动的云气与图像交融;画面中的动物栩栩如生的运动状态, 使生命与自然界高度融合, 并以流线感觉出现在画面中。同时, 南阳汉画像石刻画的星辰与云气、人物和动物形象, 依天体的运行轨迹, 呈现出循环流动的流线感觉, 表现出形象逼真的运动特征。南阳汉画像中, 逐疫驱鬼的傩舞画面中, 人物形象大多束腰翩翩起舞, 身体呈S形, 雕刻的舞姿极具流线美和运动的曲线变化。画面中的点、线、面的组合呈现出运动的韵律, 点与线、线与面紧密结合, 以整体的流线反映物体的运动。

以“孔子谒老子”画像石为例:这幅画像凸显出节奏韵律, 突出表现了运动不息的特性。此画像石线刻技手法使用断连法, 线条笔断意连, 形成精妙的用线意趣, 画面中孔子和老子的长袍、宽袖下摆处雕刻的几条长线, 虚实相生, 具有栩栩如生的动势之感。古人有“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之说, 讲的是密中见疏、疏中有密, 这体现在汉画像石中形成了丰富的节奏美感。正如艺术大师所言, 雕刻艺术的节奏韵律不但具有无形的音乐状态, 也是全部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绘画主体造型语言的线, 如同“抒情王子”小提琴的丰富音色, 即使简单的音阶, 也能使人获得丰富的想象和美感的享受。线条的音色性虽然不同于小提琴直接诉诸于听觉感受, 但却是通过视觉感受对节拍、韵律产生的精神联想。音乐属于听觉艺术, 在一定的时间内动态地显现其功能, 美术则是视觉艺术, 它在一定空间内静态地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使精神层面的审美思维, 由听觉转化为视觉, 从而实现审美艺术的“统觉”。

运动形式是线性韵律的艺术源头。

我们知道, 点的运动产生线, 而线的运动又产生面。南阳汉画像用一组组飞扬的线条组成了一幅幅平面化的图案。在绘画艺术中, 任何图像都是由抽象的、无规律的点构成的, 若干横向排列的点可构成横向的图案形象, 人的视觉由此点移向彼点, 点产生位移, 连续的位移象征不断的运动, 这种视角横向的运动, 是线性韵律源于画面的运动形式的直接原因。南阳汉画像的雕刻, 使用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艺术手法, 由点组成线, 再由线推动画面的整体流动, 以整体流动的线的变移表现物体运动。根据所雕刻内容的不同, 根据视觉规律, 具体设计和构思不同的画面, 从而凸显出南阳汉画像独特的画面构成特点。

汉画像线性韵律的运动形式还存在技法因素。画像内容受到墓室结构环境和建筑材质的制约, 画像图像大多雕刻在长条石板上, 因而对画像的雕琢大多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 把大自然的千奇百态的运动移至墓内。空间在时间流动中徘徊移动, 集合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视点, 最终绘为一幅幅形神相融的、有灵性的画面, 成为极富感染力的无声的艺术语言。南阳汉画像通过散点透视来表现空间系统的艺术手段, 与西方绘画运用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系统的艺术手法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汉画像雕刻艺术是建立在二维空间系统基础之上的, 而西方绘画则是建立在三维空间系统基础之上。南阳汉画像雕刻艺术的散点透视, 通过构造多个空间系统来表现平面架构, 空间系统的存在方式否定了统一的深度空间, 从而使建立在统一架构上的幻觉空间无法实现。汉画像雕刻艺术利用三维创造构建平面形象, 西方绘画的立体派在20世纪初方才使用三维创造的手法创作, 与南阳汉画像使用的同类创作手法相比, 晚了十多个世纪。

南阳汉画像运用散点透视手法, 在画像平面结构中建造多个空间系统是很有意义的。人们评说现代绘画使用最多的词汇是平面化。绘画不是幻觉空间的创造, 因为它是平面艺术, 它基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灵感及潜质的发挥。西方的绘画艺术长期致力于使绘画脱离平面艺术, 直到立体艺术分解物体的体积、构成主义运用纯粹的造型元素构形, 西方现代绘画才开始了绘画的平面化进程。应当说, 西方绘画艺术扬弃幻觉空间, 开始走向平面化, 是绘画自身的回归和绘画艺术的重新自我认识。这种自我回归、自我发现与东方艺术传入西方绘画界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绘画艺术家如塞尚、梵高等人接触到日本版画后, 领悟到了东方平面化绘画艺术的风采和魅力, 可惜他们未能接触到南阳汉画像这一更为精彩绝伦的东方雕刻绘画艺术, 这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个重大缺憾。

南阳汉画中的线性韵律与山东、陕西等地的汉画相比, 有其独特的地域艺术特征, 其笔法古朴、形象粗犷。它集楚文化和汉文化于一体, 线条刻画折射出返璞归真的意蕴, 以无声的语言传递着自然石材与人工雕琢契合的美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既是对商周以来青铜器图案的工整艺术形式继承, 同时突破了客观物象对人们思维的束缚, 以热情、古朴、兼容、豪放的意境呈现出汉代社会的风尚和艺术风貌。

汉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线条简洁夸张, 用粗线条和粗轮廓来建构画面空间层次, 并通过汉代艺术家主体的精神加工, 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化、夸张化并合乎理性地概括、加工、夸张, 舍去对细枝末节的加工, 达到理想化的空间形态显现, 使汉化像石的创造和空间营造超越了具体空间及时间的限制, 使雕刻具有主观的意象化特点。如浩荡的车骑出行图, 持戟卫士的威武, 反映了墓主人的华贵与骄奢;四神中的朱雀轻盈的凤翎、纤细的身躯, 白虎强劲四肢风驰电掣, 牵引着雷公车环游于梦幻的神仙世界里……这些奇幻的神韵图像, 向世人展现出南阳汉画像蕴涵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魅力与张力。这种粗犷、夸张的艺术气韵之美, 注重艺术创作感染力的特点, 表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像以尽意”[3]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视觉造型的艺术美学的基点。纯粹再现性的“像”、不表达“意”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传统艺术里一般不被视为高雅的艺术。但是南阳汉画像却属例外, 它不仅从内容上为人们认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也使人们从艺术中领悟到无尽的精神启示, 感受到汉帝国古拙的气势与力量, 并以此去征服自然的雄武意识。

南阳汉画像石刻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艺术的线性韵律, 给人特殊的美的享受。其雕刻手法多样, 并以完美画面运动形式高扬线性韵律, 表现神秘、简洁、粗犷的艺术特征, 展现出追求个体人格自由的独特意境, 揭示了汉代艺术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中, 美不是孤立的、简单的, 它是与主体的心灵情感密切联系的, 即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而那些不能触动人的心灵、不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的艺术, 不能称为美。另一方面, 美的情感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要受理性制约, 只有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内在统一, 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十分强调艺术的伦理道德感染力, 强调艺术的真、善、美与社会真、善、美的统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曾言:“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5]也就是说, 人的真、善、美具有审美特质, 能引起精神愉悦。因此, 当人类自觉地践行真、善、美之时, 不仅能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 同时会唤起人们的审美感, 并通过这种审美感实现人格自律, 进而获得支配世界的力量。

注释

1[1]韩玉祥.汉画学术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6.4页

2[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11页

3[3][晋]郭象.庄子注[M].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影印版

4[4][魏]王弼.周易注[M].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影印版

5[5]孟轲.孟子[M].杨伯峻, 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 2000.195页

艺术韵律 篇2

韵律操是一种在场地内,使用球、棍、圈、绳、棒、带进行比赛的体操项目,参加的人数比较灵活,可以是单人、双人或者三人以上。韵律操融合了芭蕾、体操、舞蹈等项目的特点。

应将人体的运动规律融贯进动作中去。韵律体操应体现“运动员的喜悦、动作的创造性和现代音乐与身心的结合”。韵律操“可当作节奏体操的新式动作形态体操”。人体运动的规律与动作的关系;身心统一发展关系。

人生的韵律 篇3

早有人从认识逻辑的角度,将人生分作三段韵律。第一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至纯至清,可触可摸;然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批判怀疑,建设创新;最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沧桑历练,回归升华。这“三段论”或许是人生韵律的总谱,在人生大戏开演之前,或者可以启悟我们走向未知世界。也有人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把人生韵味依次分为诗歌韵味、小说情节和散文意境。年轻时浪漫梦想,求新猎奇;中年时构筑巨制,追求成功;而到了老年,则进入了“形散神不散”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我难以把握认识逻辑的递进和演化,而较为倾心阶段性表达的形象化比喻——但是,重要的不是表达方式,而是表达者,是生命主体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时间节律和空间韵味,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诸葛亮自走出茅庐后的纵横捭阖、智勇沙场、“出师未捷身先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史书上留下绝唱;人生的短暂无法遮掩他们的辉煌。贝多芬失聪后,他将生命律动诉诸音乐,从而在键盘上弹奏出不同凡响的交响曲;史铁生身缠轮椅,写下了许多关于生命的深邃构想;是的,人生的华章也不仅仅借助肢体语言的描述,或者那些不幸残缺的人对于生命反而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和诠释。托尔斯泰一生追求真理,即使到了老年,仍然因为无法忍受世俗压抑而离家出走;是的,人生的追求不会因为年龄而衰老,没有什么比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韵律更重要的了。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谱写人生……

我想,人生的音符不是物理尺度所能够丈量的,人生的滋味也不是别人的舌头所能品尝的,人生的乐谱靠自己一板一眼奏出来的,人生的美好终曲恰恰在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完成的……

作为自己生命的表达者,于是,我想我会在年轻时用铿锵的韵律激励自我;伴着金属的旋律永不言败地奔跑;在人生的进程中,我也会用舒缓的和弦愉悦自我;在峻岭激流处能雄浑壮阔,于一马平川能婉约柔美,循着生命的韵律,顺势而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要尽力奏响独一无二的乐章而绝不模仿,绝不要被社会的喧闹声弄得迷失方向,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是最独特和最有意义的一生;即使通过努力实在奏不出一曲宏大的交响乐,那就谱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我要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绝不单调,我难受地看到,周围有许多人都失去了方向,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竟然只剩下了“钱”,就好像大家都只喜欢一种风格的乐曲;其实,不管是摇滚、爵士、布鲁斯还是通俗、校园、RAP,哪一种乐曲没有自己的高峰呢?

我要尽力用宽广的胸怀面对人生,学会豁达,即使处于逆境中也不发出恼人的噪音,用幽默来面对困难;让自己的乐章充满柔和、宽容的旋律,在与他人乐响的交汇中闪烁出多彩的光芒……

当我们开始独自奏响人生的乐章的时候,请尽力做一个好乐手吧,请认真把握自己的人生,尽力奏出余韵悠长的曲调吧……

艺术韵律 篇4

关键词:韵律活动,互动,激趣策略

小班时,试着播放简单的音乐给孩子们听,可发现半数的孩子好像只是睁大了眼睛转过头来好奇地听听音乐,看老师的动作,感觉兴趣、主动性几乎木然。 即使有少数的孩子是喜欢音乐的,但也随意性很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够。 一年来,我创建了自己的微型课题《 运用有效策略,增强小班幼儿对韵律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围绕小班的韵律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在课题的实践中, 我努力做到:

一、积淀经验,促使幼儿明确任务

1.关注经验,选材适宜是保障

如果忽视了对幼儿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有知识经验的研究, 教学效率肯定会不高。 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发挥创造性需要两个条件:足够的经验铺垫和清醒的新任务意识。如,在《 洗手帕》 活动前, 让幼儿在家观察大人洗衣服、洗手帕的情境,搓一搓,擦肥皂,再洗一洗,晾一晾。孩子们有了相关经验的积累,借助欢快的音乐节奏, 能在回忆模仿成人劳动的基础上大胆创编出一些新的动作。 整个活动孩子们没有一个游离课堂之外,都主动参与学习。

2.创造性发挥,明确任务是前提

如,在学习《 开车歌》 的表演活动之前,幼儿一定要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乘坐小汽车的机会,观察爸爸妈妈开汽车的全过程。一听到 《 开车歌》 的欢快音乐 ,孩子们就会开心地模仿开汽车的司机来按喇叭, 转动方向盘, 经过老师和大家一起回忆,“ 前面红灯了怎么办? ”不少孩子会说:“ 踩刹车”! 突然下大雨了怎么办? 孩子们会用小手在眼睛前面晃来晃去。 经验的作用促使孩子们对今天的活动充满热情,不觉得空洞和无趣。 在此基础上,韵律活动的创造性教育内涵才能得到彰显。

二、情境增趣,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1.提供情境,与之互动

活动中,如果借助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也可称为一种师幼之间的互动。 教师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在情境创设、提供有效的物质材料上下工夫。 如,小班《 红苹果》 韵律活动,教师根据活动目标“ 让幼儿学习手眼协调,按音乐节奏做采果子的动作”,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在活动场内摆放高、矮不同的果树.( 用小椅子绑着果树的图片) 布置了开心农场, 以活泼欢快的 《 红苹果》 音乐为背景 ,孩子们一下子被环境氛围感染了 ,融入活动中,很快创编了各种采果子的动作,有跪着采、坐着采、配上小碎步地采摘得更欢了……

2.故事激趣,增强理解

听故事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 我就因势利导将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做成课件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的内容,例如音乐游戏《 拔萝卜》 ,我先出示萝卜和老爷爷的图片讲述故事。 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开始看着节奏卡练习有节奏地念唱歌词了。“ ×××,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大大的萝卜重不重呀? 那我们可以怎样来拔呢? 孩子们双手握拳,做出用力拔萝卜的动作,身体一前一后地仰俯,特别逼真。 故事情境创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互动表演,学会体验

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能作出积极的外部反应,能从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 所以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注意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集编、表演、欣赏于一体,活动内容要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使幼儿产生持久投入音乐游戏的热情,如“ 猫捉老鼠”“ 拔萝卜”等,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三、多种手段,辅助幼儿投入表现

1.运用图谱,突破难点

形象的图谱是近年来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要是通过将一些熟悉可见、便于描述表现的符号来替代另一些不熟悉、较复杂的、不便于描述表现的事物。 如,在学习韵律活动《 森林举重比赛》 时,由于要分不同的动物角色来掌握举重的动作,为了帮助幼儿学习和记忆小猫、大象、猴子等动物行走入场的动作要领,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我将自制图谱引入教学中,教学时,老师采用音乐、节奏、图谱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展示与动作相匹配的图谱,让幼儿通过反复观察思考,模仿图谱所表达的动作,聆听不同节奏的音乐,孩子们理解了最后一段音乐中四个乐句的间隔,就能很好地感受到四个乐句的长短。

2.追随幼儿,激励表现

每每在韵律活动中发现孩子们能为音乐编出有创意的身体动作时,我都会给他们翘起大拇指,说一声:“ 你真棒! 真厉害! ”如在音乐区“ 快乐小舞台”上,注重让不同的孩子上台当小演员表演提供机会,对他们富有情感、极其投入地表演,并及时肯定,说一些赞赏的话。 在评价时,小演员们会得到主持人赠送的“ 小明星”勋章, 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对音乐表演的兴趣和欲望明显增强了。

韵律诗篇诗歌 篇5

农友家

好友阳春邀,驱车到城郊。

绿树围院绕,犬吠牛羊叫。

宴席农家肴,清酒话蔴桑。

待到金秋夜,再聚醉至晓。

秋日

叶落雁南飞,漠野北风吹。

游子边塞留,孤寂无尽头。

托云寄问候,不归难言由。

思念长悠悠,悲泪暗自流。

离别

昨日校园沐春风,林荫道上苦用功。

四目相对默无语,心有灵犀一点通。

期盼进入伊甸园,事业爱情双丰收。

突遭政治无情棒,打散劳燕各西东。

竹林荷池

朝霞映竹林,池月落西云。

清风送馨香,荷叶滚珠银。

迎新年

辞旧心潮翻,独自泪水涟。

青春无情逝,身处蛮荒间。

天山日作伴,大漠共尘烟。

韵律诗词四首 篇6

(一九八三年六月)

当您诞生时,我想变渴望;当您翱翔时,我想变飞马。

当您屹立时,我想变山峰;当您挫折时,我想变刹把。

当您需要时,我想变车轮;当您歌唱时,我想变琵琶。

当您饥寒时,我想变衣食;当您富裕时,我想变豆荚。

当您痛苦时,我想变眼泪;当您欢乐时,我想变彩霞。

当您召唤时,我想变先锋;当您擂鼓时,我想变礼花。

当您蓬勃时,我想变园丁;当您繁盛时,我想变大厦。

我的祖国,因为我对您有着纯真的爱;

我的心愿,才伴随着您的跃进而变化!

《科学辩证歌》

(一九九四年九月)

耐寒松枝细,登峰山岭低。渡水须探浅,净水泽必迷。

满瓶摇不响,科学喻真知。知己知彼智,用兵贵出奇。

事到必功成,内秀不显己。多想涌智慧,聪明源学习。

《港澳回归九州禧》

—— 佩赞港澳回归祖国之双七律一首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物事发展皆有律?找准钥匙得获宜。

十五计划锦招手,港澳回归九州禧。

旅游苗舞僰棺疑?五粮液醇川江琦。

倚谐适度民丰蕊,借风顺水才增益。

三地欢聚合一统,繁盛造塑炎黄旎。

峦秀水清家园美,科学行舟荡涟碧。

舵船华夏航天宇,艑映拱桥三江漪。

蜀戎龙舞耀尧舜,灯笼挂书澳香袆。

《三个代表科学理》

—— 仿菩萨蛮外一首

(二00五年十月)

竹海长江汇绿景!戎州石林哪吒奇?

七一十一华夏甲,三个代表发展意。

沖浪弄潮庶扬子,高教彰邦稻花逸。

向家坝托金沙水,岷江漪逦穿虹霓。

信 念 科 发 观,目 瞄 二 十 一,

世 纪 创 新 解?共 阔 小 康 地!

我的格言

—— 仿照三字经

(自撰)

量力为,能适舍。

大班韵律活动:天鹅嬉戏 篇7

此韵律活动选择用手部动作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 幼儿觉得新颖有趣。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将动作学习的程序设计为:从手部动作过渡到整个身体动作;从坐在椅子上做动作到站立做动作再到身体移动做动作;从教师与教师的示范合作, 到一位教师对全体幼儿的分角色合作, 到两位幼儿的示范合作, 再到全体幼儿两两合作。活动中, 将儿歌与音乐相结合, 让幼儿更清晰地感受节奏、乐句和乐段。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性质, 能用身体动作完整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

2.学习用手指和手腕动作玩“木头人”和“挠痒痒”游戏。

3.在合作中能自信地表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活动准备

巴赫《嬉戏曲》CD音乐, 黑色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手部动作表演黑、白天鹅

1.教师出示戴黑手套的手, 做出天鹅造型, 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引导幼儿分别用左右手练习黑、白天鹅的造型动作。

二、让幼儿完整感知表演的情节

师:今天老师讲一个黑天鹅和白天鹅的故事 (双手放膝盖) :第一天, 一只黑天鹅出来了 (用手做黑天鹅动作) , 它觉得很孤独, 想找朋友玩游戏。后来, 它遇见一只白天鹅 (做白天鹅动作) , 它们一起高兴地玩起来。第二天, 它们又在一起玩游戏, 玩得可开心了。

师:我们先看一看, 它们第一天玩了什么游戏。

三、引导幼儿用手部动作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

(一) 用手部动作表现A段音乐

1. 教师随乐念儿歌, 示范A段动作2遍。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到的动作。

3. 引导幼儿用手指的开合和手腕转动表演两只天鹅玩“木头人”游戏。

4. 边念儿歌边带着幼儿完整做4遍A段动作。

(分析:此环节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 包括做了什么动作和动作的顺序。这首曲子速度很快, A、B段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儿歌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和乐段。随着幼儿对音乐和动作的逐步熟悉, 儿歌要逐步退出。)

(二) 用手部动作表现B段音乐

1. 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教师示范, 找出B段与A段不同的地方。

师:第二天, 两只天鹅又一起玩游戏, 看一看它们第二天玩的游戏和第一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 重点学习B段的挠痒痒动作。

师:你们会做这个动作吗?谁来试试看。谁给谁挠痒痒啊?黑天鹅说不痒的时候, 同时还做了什么动作?

3. 带领幼儿完整做2遍B段动作。

(三) 跟随音乐完整做动作

1. 引导幼儿整理天鹅两天玩游戏的动作顺序。

2. 教师边念儿歌边带幼儿做动作。

3. 幼儿创编爱心造型。

4. 幼儿尝试随音乐完整做动作, 教师退出, 不做动作。

(四) 尝试在不同的空间层次 (高、低) 用手部动作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

师:天鹅除了会在天上飞, 还会在水里游, 那我们在天上飞一飞, 在水里游一游。

四、学习分角色用手部动作表演

1.教师扮演黑天鹅, 幼儿扮演白天鹅, 用手部动作表演挠痒痒。

2.帮助幼儿理清A、B段中的个别问题。

3.幼儿随乐完整表演, 在结尾时做出爱心造型。

(分析:在整个合作表演中, 黑天鹅是动作的发起者, 白天鹅是动作的接受者。分角色扮演时, 教师先扮演黑天鹅, 即动作的发起者, 幼儿扮演白天鹅, 即动作的接受者。这样就降低了合作的难度, 幼儿易于接受。)

五、学习分角色用身体动作进行表演

1.执教教师 (黑天鹅) 与配班教师 (白天鹅) 示范如何用身体动作合作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

2.帮助幼儿整理合作表演中的个别问题。

3.教师扮演黑天鹅, 全体幼儿扮演白天鹅, 用身体动作分角色合作表演。

4.两位教师分别扮演黑天鹅和白天鹅, 幼儿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 分成两组, 两位教师各带一组幼儿用身体动作合作表演。

让韵律之美栖居课堂 篇8

一、“默、点、范、齐”, 初步感受韵律之美

“默”, 就是默读。通过默读, 初步了解内容, 解决生字生词, 为朗读扫清障碍, 打好基础。“点”, 就是点名朗读。通过点名朗读, 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初感, 为下一步的朗读指导明确目标和方向。“范”, 就是教师范读, 让学生明确这首词应该怎样读, 应该读到怎样的水准。“齐”, 就是齐读。全班师生一齐朗读, 让学生试着去抑扬顿挫的朗读。

在具体教学时, 学生们先是认认真真的进行默读, 并注意每个字的读音。默读之后, 我请一位学生起立朗读。他读得很响亮, 很流利, 但“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见”读错了, 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通假字。我点评之后, 说有一个通假字读错了, 学生们马上开始重新审阅词句。很快, 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一错误, 举手向我示意。我请他起来朗读, 他读得很正确, 我也及时地提醒学生在这个字旁边注音。接着, 我总结道:“两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 但在节奏、声调高低和重音方面还有所欠缺。”接着我就进行范读, 并提醒学生们注意每句的断句、节奏、声调的高低和重音。我在范读时, 学生们听的都很认真。范读之后, 我请同学们齐读, 学生根据刚才的听读, 照猫画虎式的模仿我的朗读, 读得大有进步, 抑扬顿挫初见端倪。

这一层面的教学设计, 既是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 也是在感性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提升, 是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读, 才能读出这首词的韵味。

二、“标、断、圈、划”, 进一步体会韵律之美

“标”, 就是标出每个字的拼音声调, 进而标出每个字的平仄。 尽管有些汉字的古音与现在的读音已经不同, 但汉字大体上还是保留着原来的读音, 古诗词还是基本保留着其固有的平仄规范。古诗词平仄方面的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还是应该让学生确切的了解。

“断”, 就是让学生断句。古诗词的断句不同于古文的断句, 不能完全按照意义划分, 而是应该按照节奏划分。《西江月》这首词的六字句应该按照二、二、二的节奏划分, 七字句应该按照二、 二、三的节奏划分。断句断好之后, 提醒学生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圈”, 就是圈出韵脚。让学生知道这首词上阕押的是什么韵, 下阕押的什么韵, 让学生确切了解古诗词押韵的特点。

“划”, 就是划分层次。这首词上下阕各可以分为两层, 提示学生, 上下阕的第三句是内容发生变化的句子。

“标、断、圈、划”做好之后, 结合第一层次的朗读学习和实践, 向学生讲解:抑和扬就是声音的高和低, 每句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和最后一个字, 平声的要扬, 仄声的要抑。顿, 就是停顿, 每句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和最后一个字, 要声音延长, 要有停顿。挫, 就是转折和变化, 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要读得比其他三句声音更响亮, 停顿要更明显, 体现变化。

接着, 我再次进行范读, 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刚才所学习到的这些内容。这次, 学生听得更认真了, 并及时地在进行各种圈画和记录。范读之后, 我再请同学们齐读, 学生们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读出节奏, 注意读出声调的高低, 注意读出字音的轻重, 注意读出停顿和变化, 抑扬顿挫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这一层次的设计和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理性上理解古诗词富有韵律的特点, 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才能读出韵味。

三、析读结合, 深入感受韵律之美

析读结合, 就是把对古诗词内容的分析, 对古诗词情感的分析与朗读紧密结合, 边析边读, 以析促读, 以读助析。任何的形式都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 离开了内容和情感, 再精妙的形式也会成为无毛之皮, 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在分析内容和情感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这样的内容和情感该怎样读, 让学生品味这样的内容和情感为什么要这样读, 让学生理解这样的韵律对表现这样的内容和情感有什么好处。这样读析结合, 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就会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在学生能够基本读出这首词的抑扬顿挫之后, 我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词的内容, 一起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 我向学生们明确, 词的上阕写的是“夜行之景”, 宁静而温馨, 满含作者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阕写的是夜行之事, 峰回路转, 满含作者的惊喜之情。然后, 我要求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感情再次齐读, 学生读得不仅是抑扬顿挫, 而且是声情并茂, 既感受到了词所描写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也理解到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

这一层的朗读教学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韵律与内容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把握形式为内容、情感服务的艺术规律, 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随着课改的韵律“动”起来 篇9

一、让课堂“动”起来。

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与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而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这适应了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特点,因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学习中,引导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下面,我就现行一年级课本中的几个课例来谈谈。

在教学《太阳》时,可让学生学着太阳“跳”出水面,戴上头饰从“草”里“冒”出来,当大公鸡把太阳“叫”出来,学着小鸟把太阳“唱”出来,边演边悟边谈,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借助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号召全体同学帮后羿一起射太阳,自然而然地引出识字小游戏———争当射日小能手:画上10个太阳,每个下面有生字,谁射到就读出来,这就对认读、识字做了最好的巩固复习。实验教材识字量多,有的7、8个,有的10多个,甚至达到30个,所以我们更要运用有趣的游戏、激烈的竞赛、有声有色的角色表演、生字找家人等各种方式让课堂“动”起来。还可以设计一些识字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学过的生字,增加识字量。把音乐、美术引入课堂也是一个好方法,如在教学《冬天里的小画家》,让学生画一画这些“画家”画的“画”;《想飞的乌龟》这课里,还可以想象乌龟的壳没裂之前的样子与摔裂之后进行对比画,增加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小小的船》、《上学歌》、《劳动最光荣》这些课文时,音乐无疑是理解课文的最好工具。只要我们注意发掘,课堂完全可以“动”起来。

二、在课外“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强调课内外学用结合,突破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对于教师来讲,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其实只要有心,生活中到处都有信手拈来的素材。

如在教学《外面的世界》这课时,可以充分挖掘生活,把外面的世界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通过校园中的宣传标语、标牌、校史栏、宣传栏等识字,然后把见到的字做成字卡,巩固活动。接着,老师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菜市场、超市、街道、村委会、银行……等等实践认字,再接着,我们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字的包装袋、商标、广告纸等尝试识字,感悟文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再让学生回到课本,通过实践讨论第一个问题,使学生树立起从生活的海洋中学习的观念,再进行表演《冬冬逛街》之类的节目,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和如何进行语言交际的方法。长期坚持课外为课内所用,相信学生的知识会更加丰富,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三、让评价“动”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评价体系做了这样的论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所以,对于评价方面,我们要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评价时要注意综合评价,可分他评、自评、师评与家长评等。

如在同学读完课文后,先自己说一说读得怎么样,再由其它同学进行评议,要正确看待自我,树立自我,接着再让同学评议,尽量寻找闪光点,评出信心,评出干劲。还可以设立诸如“悄悄话信箱”、“想说就说”、“让我们快乐成长”等栏目,让学生大胆诉说心里话,互评、自评,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考试制度改革应改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综合测评与卷面考核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测评:读文章、背古诗、进行简单的对话,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内容:在操场上、校园内有意丢几张废纸,叫学生到操场上集合,观察学生的反应。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完成卷面考试时除了考卷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能力外,还可以增加合作完成的内容,它与基础知识的比例大约为3∶7,具体可让老师讲明题意后,先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各小组参与讨论的情况打分 (占60%) ,在统一认识后再要求学生自己把答案写在卷子上,自己完成 (占40%) 。把“合作”与“独立”两项分加在一起,就是该部分的得分。

大班韵律活动:跳皮筋 篇10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网络游戏、电动玩具占据了孩子的世界。由于过多地与电视、电脑为伴, 不少孩子动作发展迟缓、社会交往能力弱。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 走近社会, 我园收集整理了曾经广为流传的民间游戏, 并将它们纳入幼儿园课程。“跳皮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民间游戏, 不仅操作简单、取材方便, 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身体动作、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为此, 我选择民间游戏“跳皮筋”的音乐, 设计了这节韵律活动, 锻炼孩子的节奏感, 培养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 同时, 让他们体验创编动作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跟着童谣的节奏跳皮筋。

3.体验合作游戏及创编动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熊、小老鼠头饰各一个, 橡皮筋一根, 《跳皮筋》歌曲录音, 自制的节奏图谱。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引起兴趣, 感知节奏

1.听节奏, 猜猜是谁的脚步声。

师:今天大熊、小老鼠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请你们听听它们的脚步声, 猜猜是谁先来了。

教师分别演示两种不同的节奏, 请幼儿听一听、学一学、猜一猜。

2.看节奏图谱, 学动物走路。

(此环节以动物走路引出两种节奏, 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 模仿动物走路形象地帮助孩子感知节奏, 为后面组合节奏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演唱童谣, 熟悉节奏, 学习舞步

1.播放歌曲《跳皮筋》录音, 鼓励幼儿拍出节奏。

师:今天大熊和小老鼠要来和我们玩游戏, 它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跳皮筋》, 请你们打出节奏。

2.出示图谱三, 请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尝试用脚踩出节奏。

师:大熊和小老鼠也来打节奏了, 它们是怎么合作的呢?你们会踩出节奏吗?

3.教师示范, 帮助幼儿学习舞步。

教师根据图谱三的节奏表演相应的舞步, 并配上简单的口令“大-熊, 大-熊, 小老鼠呀小老鼠”, 请幼儿跟着一起练习。

(此环节将两种不同的节奏组合, 倾听音乐—打出节奏—动物表演—形象帮助—练习舞步, 层层递进, 化解幼儿学习舞步的困难。)

三、利用皮筋, 开展游戏, 玩转节奏

1.出示单根橡皮筋, 请幼儿根据童谣的节奏跳皮筋。

师:大熊和小老鼠带来了橡皮筋, 请你们来试一试可以怎么跳。

2.教师演示, 要求幼儿用刚学的舞步在一根橡皮筋上集体练习。

师:大熊和小老鼠也来跳皮筋, 它们会怎么跳呢?

3.将橡皮筋围成三角形, 请幼儿分组合作游戏。

师:大熊和小老鼠跳了一会儿, 把橡皮筋变形了, 现在橡皮筋变成了什么形状?谁能来跳一跳?谁能把每边都跳到?

(1) 幼儿自由练习, 提醒幼儿听准节奏变换位置, 在唱到“小老鼠呀小老鼠”的时候换到橡皮筋的另一边。

(2) 幼儿分成三组, 分别站在三角形的各条边上合作开展游戏。

(此环节可在地面贴箭头, 指引幼儿按照同一方向变换位置。)

4.将橡皮筋围成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并将幼儿分别分成四组、五组、六组合作游戏, 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四、创编舞步, 自由表现, 体验快乐

1.幼儿创编舞步。提醒幼儿可以单脚跳, 可以双脚跳, 可以在一侧跳, 也可以两侧轮流跳。

师:今天我们学了一种跳皮筋的方法, 其实还有很多种跳法, 你们可以来试一试, 看谁能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跳皮筋。

2.部分幼儿演示, 其他幼儿学习。

3.幼儿用自编的舞步开展游戏。

附跳皮筋动作

准备动作:站在橡皮筋的左侧。

第一拍:左脚原地不动, 右脚跨跳到橡皮筋的另一侧。

第二拍:右脚收回。

第三拍:右脚再次跨到橡皮筋的另一侧。

第四拍:右脚收回。

第五拍~第八拍:双脚轮换往前跑, 每一拍跑一步, 最后一拍并拢站立。

建筑的韵律探究 篇11

关键词:韵律;自然;建筑

建筑中的光影、色彩、立柱、开洞及内外空间等都时常给予人们美的感受,是源于它们的重复性、对比性、协调性或是本体的力度感,而这类建筑美的感受可以把它们归类成为韵律这一美感形式。

一、韵律的涵义

韵律(Movement)是指形式在视觉上所引起的律动效果,如造型,色彩,管线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上符合某种规律时所给予视觉和心理上的节奏感觉,有极强的形式感染力。论及韵律从某些角度而言可以从理解节奏使得进一步认知韵律,二者有着很难分割的联系。节奏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类现象,如生命的节奏,具体体现如心跳、呼吸、两腿交替的步伐等。这些节奏使得人们会对其他事物的节奏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适应性问题。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适应性问题的处理正是各类艺术创作的源头。“节奏是韵律的纯化,韵律是节奏的深化,从表达的感情上分析,节奏富于理性,韵律则富于感性。” 也可以理解为节奏是韵律实现的条件,在节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态的因素,多了感情的色彩。进一步解释,就是解决了适应性问题的节奏,符合人们心理或生理感受的节奏称之为韵律,也正是因为符合所以才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建筑的韵律

韵律这种形式美感在建筑中也能得到充分表现。在听觉艺术中如音乐,是根据音的强弱、反复、交替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变化产生动听的旋律,感受到了韵律的存在;而建筑中,其体量的高低错落,立面上窗户节奏性的反复等也都可以产生感观上的韵律,所以对建筑一直都有这样两个形容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一)建筑韵律的界定

建筑本身是纯理性的,人们通过感观的认知使得心理或生理产生物理变,有了共鸣感或是和谐感,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感知建筑韵律的过程。反之,没有经过物理变化,没有使人们产生共鸣或给予和谐感受的理论上讲不能称之为韵律。对建筑而言,虽然许多建筑或建筑元素都有着节奏感,但其节奏感没有处理好心理或生理的适应问题,那么这些建筑就不能称得上有韵律感。

(二)建筑元素方面的韵律

建筑是一门的特殊艺术,由许多元素组成,如结构、材质、构件、空间等方面,它们都能产生各自的韵律感。结构如故宫里的那些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材质如高迪-奎尔公园里的马赛克;构件如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窗;空间如上海沙泾路上19叁III老场坊里的内部空间……

(三)建筑韵律的表现形式

建筑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形式为重复,可以是间距不同、形状相同的重复;也可以是形状不同、间距相同的重复;还可能是别的方式的单元重复。这种重复的必要条件是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其二就是需要逻辑性,逻辑使得人类认识了客观世界,逻辑性是认识规律的工具,也是认识规律的目的。表现形式除了重复韵律外还有渐变韵律;交错韵律,交错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出现得比较多,如虚实空间的交错、廊道与门厅的交织等;起伏韵律,这种形式一般较多出现在建筑群中;最后一种形式称为特异韵律,在有规律的变化中寻求变异,在常规的秩序下呈现不正常,追求突变。

三、案例分析

建筑韵律给人们感觉最深的一般是直观的建筑造型,如窗的排列,柱的排列,材质对比等;却时而忽略了建筑空间感的韵律,一个需要通过时间验证的韵律,其由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形成,通过人们由一个空间到一空间进行感知。

(一)建筑造型的韵律

建筑造型是过于繁多的,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公共建筑到民居民宅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将造型分为纵向方面,横向方面与特殊方面这三个部分来看建筑造型所展现的韵律。

1.纵向造型的韵律

许多宗教建筑都十分有韵律感,多采用在重复中又有变化的手法。符合宗教的需求,垂直方向的节奏给人们以高高在上的错觉,因遥不可及而产生的神秘感是宗教这种特殊功能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来看看天宁寺塔,由下而上观察,最下面的是一个扁平而不显著的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做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个须弥座大致相符;再上去就是十三层檐子;最上面是攒尖瓦顶;尖顶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可以看到一串固体的音符(图1)。这是随宗教建筑需求而产生的外立面韵律。而除了宗教建筑外也有许多现代的塔式建筑,如SOM公司在上海设计的金茂大厦,成功地提炼了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塔式建筑给人感觉太轻飘,或太笨重,缺乏统一,说明设计中高、宽和收进的变换出现了问题,是因对原始韵律的精髓认识不清而造成的。如朝鲜的柳京饭店(图2),体量就过于庞大笨重,与周围的环境十分不协调,外立面上无数的窗户也只是行成了单调而乏味的排列,缺少美感。

2.横向造型的韵律

徽州古民居的横向韵律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而它的重要造型特色马头墙则是形成横向韵律的关键之一。因为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平面呈现口、凹、H、日等造型,所以使得这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呈现了高低错落、层层穿插的韵律。再加上青瓦的覆上,形成细细的黑与成片的白的对比,青瓦突出了起伏,韵律更盛。马头墙基本可以完成韵律的各种基础形式,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徽州古民居显然是很成功的,现在还有许多设计者看中了这种形式,结合现代需要进行仿造,设计一些住宅小区等。但是这些古民居是随意中不乏秩序,而现代的建筑由于商业需要,早期都做了非常经济的规划,故秩序虽有但灵动十分缺失,就如大写意,书法一样一旦意境没了,形似神不似,那画就不再是那画、字也不在是那字了,建筑的韵律当然也是如此。

(二)建筑空间感的韵律

建筑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空间,故有多少建筑就至少有多少空间。这里就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前面的天安门广场为例说说建筑空间感的韵律。故宫建筑群以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给人一种层层推进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韵律美。其设计手法之一是建筑序列性,以连续对称为基础,通过尺度、形式不断变化将封闭空间逐步展开(图3)。之二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之三细节方面,以屋顶形式、色彩、装修的变化表达空间等级秩序(图4)。这些手法尺度上的适度掌握使得整个建筑群处处散发着韵律的美感。人们会在这故宫博物院之中步移景异之时,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之时,产生冲击视觉或是心灵的震撼感。再有旧王朝宫殿的高大院墙是红色的,而这种红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的象征色。这种色彩上的同一性,为它们之间的精神联盟奠定了广泛的视觉基础。从中南海的红色高墙,到天安门的红色城楼,再到纪念碑和大会堂的红色语义,这些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建筑,连接成了一个红色的逻辑共同体。这是抓住韵律本质的延续,而如果换一个地区还做这样一个尺度的纪念广场,和谐感或许就不再有。如江西南昌市的“八一广场”。空空荡荡的广场中心矗立着八一纪念碑,而它的旁侧则座落着酷似人民大会堂的纪念馆和政府行政大楼。由于没有古典宫式建筑的支撑,则显得格外单调、沉闷。

四、结语

建筑是理性的,设计时它需要理性的支撑,但它也需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虽然有功能也有节奏,但不管是造型还是空间感都是单调的、乏味的重复,只是一个没有美感没有地域的载体。建筑也是门艺术,是最贴近人生活的艺术。人们需要建筑韵律,它可以活跃城市,可以渲染出抑扬顿挫的氛围,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婷.立体构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立,徐微微.形态构成-立体-材质[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邬烈炎.来自自然的形式[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6][英](Deyan Sudjic)迪耶·萨迪奇.权力与建筑[M].王晓刚,张秀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大班韵律活动:三只小猪 篇12

1.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一段体变奏中所表达的紧张情绪,并初步随乐有节奏地做动作。

2. 在盖“砖房子”动作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盖“木房子”和“草房子”的动作。

3. 在“大灰狼来了”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小猪角色做出相应的动作,锻炼快速反应和保持造型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山大王的宫殿》音乐剪辑主部,即相同主题····共重复12次,再加上尾声(内含三次强烈的双音重音);座位排成半圆形(前方有足够空间)。

2. 经验准备:了解故事《三只小猪》中的人物及情节,有快速围圈并保持合适距离的经验。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

师:你们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故事里有谁?小猪们都盖了哪些房子?大灰狼来了,它对草房子做了什么?草房子倒了,猪大哥跑去哪里?大灰狼又对木房子做了什么?木房子倒了,猪老二跑去哪里?猪小弟的砖房子坚固吗?大灰狼能推倒吗?

(注意:因幼儿对《三只小猪》有一定的了解,此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完成故事的整理和讲述)

师:大灰狼推不倒房子,就回家去学武功,准备等学成后再来抓小猪。大灰狼走了以后,小猪就开开心心回家告诉猪妈妈自己的本领。

2. 规定动作。

师:造房子需要先打地基,跟我一起做。打地基,打地基,一下一下打地基!然后我们要搬材料, 小心哦!材料好重啊!

3. 匹配音乐。

(1)完整感受音乐,全体幼儿坐着共同学习猪小弟的动作(2遍)

师:猪小弟们,我们一起来盖房子吧!准备打地基。

(注意:第一遍造房子时,教师引导幼儿和身边的同伴自然拉起手,并保持到活动结束。当教师说 “大灰狼回家去啦!我们回家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吧”,大家一起拍手)

师:刚才造了哪几个房间?先造了哪个房间,再造了哪个房间?我们再来一次,这次造一个高高的房子。

(注意:第二遍造房子时,当幼儿自然拉起手后, 教师引导全体幼儿将手高举造一个“高”房子,并保持到活动结束,在故事情境中锻炼控制能力)

(2)完整感受音乐,全体幼儿在队形中集体学习猪小弟的动作

(注意:幼儿集体围圈需要有任务意识,教师引导幼儿用较为合适的距离和同伴围圈,如:和同伴的手拉起来是个小三角,不是一个“一”哦)

师:我们可以造一个什么样子的房子呢?(集体练习造型创编+保持动作)

师:这次我们一起来造一个大大的房子!猪小弟们,我们现在围成一个圈造房子吧!

师:刚才每个房间用了几块砖呀?(6块)

(注意:“砖块”数量的澄清有助于部分幼儿在后期集体律动时,能依靠数数的方式帮助自己完成动作与音乐的匹配)

4. 增加挑战。

(1)从观察模仿学习→探究创造学习1

师:猪小弟盖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垒上去的,那么猪老二的房子怎么盖呢?(以猪小弟盖房子动作为基础进行迁移,探索猪老二盖房子的动作)

(2)增加游戏规则1

师:现在请4位猪老二来盖房子。大灰狼来了, 吹不倒,大灰狼就使劲推,(教师示范)一块木板倒下了!(1名幼儿倒地,不动)大灰狼喊“我要抓你们啦”, 猪老二就跑到哪里?对啊,跑到猪小弟家。这次,请猪老二站在左圈,猪小弟站在右圈,我们一起造房子。

(3)从观察模仿学习→探究创造学习2

师:猪老大盖的是草房子,动作怎么做呢?(以猪小弟盖房子动作为基础进行迁移,探索猪老大盖房子的动作)

(4)增加游戏规则2

师:猪老大的草房子,大灰狼来一吹就吹倒了, 猪老大会怎么办?(跑到猪老二的家里)

(注意:挑战环节从动作替换到游戏规则逐一累加,既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又能满足幼儿的好胜心)

5. 循环游戏。

师:这一次三只小猪要一起来造房子了,请猪老大站在左圈,猪老二站在中圈,猪小弟站在右圈。我们要造房子啦!

师:大灰狼来啦!好多猪啊,让我抓一个!(幼儿快速回位,两种可能:a.啊呀!一只小猪都没有抓到, 我一定会回来的!b.啊呀!我抓到了一只小猪)

附1:教学流程梯级

附2:动作建议

音乐主题部分:

第1遍~第2遍:双手握拳,上下重叠,做自上而下的打地基动作。

第3遍~第4遍:双手平行摊开,水平方向做搬材料的动作。

第5遍:双手握拳,自下而上依次叠加,最后1小节做房顶动作,同时说“客厅盖好了”。

第6遍:同上,说“卧室盖好了”。

第7遍:同上,说“厨房盖好了”。

第8遍:同上,说“厕所盖好了”。

第9遍~第10遍:集体手拉手盖房子。

第11遍:集体保持造型。教师扮演大灰狼,随乐说“来了一只大灰狼,看见草房子,呼——吹倒了”。

第12遍:集体保持造型。教师扮演大灰狼,随乐说“它又来到木头房子前,它会做什么呢”。

尾声部分:重音处大灰狼推木房子,被推到的幼儿倒地,其余保持不动。音乐止,快速跑到砖房子里。

附3:游戏玩法

1. 三个独立单圈分别代表草房子、木房子和砖房子,人数:木房子人数比草房子人数多,砖房子人数比木房子和草房子人数的总和多。如30个幼儿, 建议草房子5人,木房子8人,砖房子17人。

2. 在大灰狼说“来了一只大灰狼,看见草房子, 呼——吹倒了”中的“呼”字时,草房子散开,快速跑进木房子中,三圈变双圈。

3. 音乐结束,所有木房子都倒地,大灰狼说“我要吃掉你们”时,所有幼儿快速跑入砖房子中。

上一篇:统计作用下一篇: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