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2024-06-03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共12篇)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明确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量表, 对237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因素模型体拟合较好;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均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行为意向具有直接影响, 路径系数均具有显著意义 (t值分别为5.014, 3.272, 4.669) , 模型整体R2为0.360。结论 行为态度是影响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最主要的因素, 其次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关键词:工作意愿,社区护理,护理教育,分析

目前已有研究关注护理专业学生以及临床护士对社区护理工作意愿问题。张彩虹等人的研究表明, 护生所在学校及家庭住所、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月薪、就业去向以及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等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主要相关因素[1]。康丽华等人的调查显示, 工作难度大、对社区护理工作不了解, 以及社区护理工作条件不理想、护理操作技术含量不高是影响临床护士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2]。这些研究虽对影响护生、临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但其未能从系统角度, 将相关因素放在一个模型中考虑, 该文利用PLS Graph3.0建立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因素模型, 对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进行系统分析, 以期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提供相关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 抽取某护理院校各年级共计237名护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女性224名, 占94.5%, 男性13名, 占5.5%, 一年级学生77名, 二年级学生78名, 三年级学生82名, 全部为全日制学生。

1.2 调查方法

(1) 调查工具。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护理专业学生、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研究[3,4]基础上,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设计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量表, 量表共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行为意愿, 其余三部分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行为态度, 知觉行为控制, 以及主观规范。其中工作行为意愿为因变量, 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为影响因素。其中, 行为态度包括社区护理的行为发展前景、社区护理工作对将来护士提供的就业可能、社会评价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影响程度等, 知觉行为控制包括护理专业学生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操作技能, 以及所接受的社区护理课程、社区护理实践等, 主观规范包括授课教师、家人等人群对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影响等。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量表经专业评议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量表CVI为0.76, 小样本测试表明量表内在一致性因子较高 (0.752) , 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 调查流程。采用整群抽样法, 抽取某护理院校各年级共计237名护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团体测量法收集数据, 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讲解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 并说明调查的匿名性, 强调问卷与其他学业评定无关。问卷当场发放, 当场收回, 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经过现场整理、核对无误后,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1-8.0以及PLS Graph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主要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方程模型分析进行数据处理, 以0.05为检验水准。

2 主要结果

2.1 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与从事社区护理行为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护生从事社区护理行为意向与其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均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中等强度, 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框架, 在上述相关分析基础上, 利用PLS Graph3.0建立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因素模型。模型整体拟合较好, 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均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行为意向具有直接影响, 且路径系数均具有显著意义 (t值均大于1.96) , 模型整体R2为0.360, 见表2。

3 讨论

3.1 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模型分析

目前对于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研究多关注护生个体因素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月薪、护生家庭住所) , 以及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等专业背景因素[4], 这些分析为探讨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但这些分析未能系统探讨护生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内在可能影响因素, 如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等。该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 确定了研究框架, 并利用PLS Graph3.0建立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相关因素模型, 模型显示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均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行为意向具有直接影响, 从而建立了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模型。

3.2 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路径分析

该研究结果表明, 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三者的t值均大于1.96, 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行为态度对于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次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三者共同可以解释工作意愿变异的36.0%, 提示模型的预测力较好。而行为态度中影响程度最明显的是社区护理工作对将来护士提供的就业可能、社会评价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影响程度等。从何通过社区护理教学改革以及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 从而提高护生社区护理工作意愿将是今后社区护理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彩虹, 何国平, 王秀华, 等.3所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8) :757-760.

[2]康丽华.阻碍临床护士从事社区工作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1) :1218-1220.

[3]赵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毕业实习模式构建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

[4]谈学灵.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 2011, 25 (11) :2857-2859.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2

职业规划格言:

我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印象有可能一生都难以改变,从而对个人的生涯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职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极其重要。克朗伯兹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国内现状及前景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社区护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全民的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服务对象是长期处于社区的整个群体。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各大医院对高学历护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高学历护士除了知识面宽广、容易同各种病人沟通外,其护理科研能力也比较强,在临床上,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较好的外语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国际先进护理经验的学习。所以,一些大医院出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学历层次的考虑,大都只要大专生和本科生,不考虑中专生或只进少量的中专生,高学历护理人才可以说是供不应求,成了众单位抢着要的“香饽饽”。

目前,京城很多家医院也都设有涉外部门,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进行国际性护理服务等。

此外,男护士更是各大医院极为抢手的目标人才。因为男护士们出现在手术室或者急诊室等劳动强度比较大的科室病房时,比柔弱的女同志更有优势,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男护士配合医生临危不乱,动作比女护士要快要稳。因此,物以稀为贵的“男护士们”还未毕业就被各大医院“预订一空”。

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严重短缺,注册护士供不应求,因此,每年需从海外引进大批护理人员。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在英从事护理工作年收入在1.5万-2万镑之间。在澳大利亚的护士年薪高达5-8万澳元,在美国和加拿大则每年收入达6-8万美元。在美国护士缺口为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说到护理专业的就业的问题,首先应该谈到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有以下的条件,比如说

(1)所学专业符合招聘职位所需的资格的条件。一般来讲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二是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护士条例》规定了执业护士注册的四个条件:

第一,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从法律意义上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可能对社会、对他人、对本人负责。

第二,在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完成了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并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项规定强调执业护士不仅要接受过一定的学历教育,而且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八个月)临床实习,积累一定的护理实践经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便顺利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服务。

第三,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也就是说要通过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第四,符合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这也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这四个条件非常明确,也十分严格,是执业护士必须具备的。

(2)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学习,贵在学以致用。只学不用,那是读死书,应失去了学习的价值。

护士是跟病人生病打交道的,一个不小心,造成的损失,可能就无法挽回。作为一个护士,光有牢靠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我们所学的,不过都是为临床实践打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操作技能,才能为病人的生命保驾护航。

这些条件都是一个基础,是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要想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就业形势,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总的来说我们护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是很不错的,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专业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21世纪社区服务的重点。

而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所以,如果护理的专业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国内和国外都有护理人员广阔的天地,只要努力把自己的打造的更完美,更优秀,一切皆有可能实现。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3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榜样激励;情感激励

针对近年来中等护理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我在我们学校的几个班内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学生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写出来,收集起来以后我大致做了一个统计和分析。

学生中20%表示上课无聊、记不住,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维,总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溜号走神;近50%的学生上课喜欢玩手机看新闻聊天;只有30%的学生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能坚持认真的完成听课任务。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如下:

一、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这些学生学习无动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进行的扩招就引发普通高中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就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其中学习需要就是学习动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一部分的学生就读的目的很不明确,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有的是来混张文凭,有的是来结交朋友等等。那么消极对待学习就不足为奇了。

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不需要别人的监督,会自觉地在任何情况下按既定的规则去行动。良好的学习習惯一旦养成,就会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三、自暴自弃的心态。在我们学生中,有一部分的学生,从初中开始被冠上“差生”的标签,致使她们的求知欲遭到严重的挫伤,学习进取心消失殆尽。在她们的自我认知当中,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再怎样努力也是徒劳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娱乐、上网聊天、游戏、交友、追求享受等方面,上课时无精打采、作业不做、学习无兴趣。所以,学生上课睡觉、上网等现象成为家常便饭。

学生的这些种种消极心态,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当让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其学习动机

目标如指路航灯,有了目标,学生才有奋进的动力。我们在进行目标教育时,不要空洞说教,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15-18岁的青少年,她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已逐渐学会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记得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过:我是一位中专生,比那些高考出来的人要低一等,哪有我们的出头的机会,还谈什么人生目标?在一次以“我的人生目标”的主题班会上,我介绍了优秀毕业生成长故事,并请到几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让她们现身说法,让学生明白: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那些毕业生只要有着明确而坚定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有她们今天辉煌的成就。同样身份的中职学生的故事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我也是职校生,也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学生认识到:“欲成才需立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道理。许多学生因此重树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受到某种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最大的进步。借助激励,成功者更加意气风发,失败颓废者能重新振作起来。对待咱们的学生,到底采取怎样的激励手段呢?

1、成功体验 学习的效果最终与成绩挂钩,成绩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成绩屡屡不及格往往会让学生陷入颓废状态。对于一直以来成绩较差的职校生来说,学习的成功就是取得好成绩。所以以成绩为载体给她们成功的体验,会点燃她们心中希望的火花,会调动她们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考虑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掌握能力等因素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难度;在期中、期末考试时缩窄考试范围和题目难度以保证大部分学生成绩都及格或有所提高。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会让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满足,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2、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任何说明教育更具说明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在榜样的确立上,必须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如各种省、市级护理技能竞赛获奖者、文化知识竞赛获奖者、文艺表演获奖者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获奖者的事例让学生反思一下:同样都是中职学生,智商又不比她们差,她能获奖,我应该也可以。这样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使她们在学习上树立信心,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

3、“闪光点”激励 大多数在校生都是中考中成绩较差的落选者、失败者,但她们身上也有“闪光点”。要使她们有信心去学习,教师就有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她们的特长,增强她们的能力意识,进而把这种意识迁移到学习中去。比如学生有绘画的才能,就鼓励她参加学校的各种黑板报、手抄报等比赛;有体育特长的就鼓励他(她)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等等。我们这样做的话,会让这些学生感觉到自己也是有才能的,进而会使她们有信心去学习。

(三)结合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势,进行相应的就业执导分析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职校生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永远比别人低一等。其实,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远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相应的待遇也不差。许多事实和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前景广阔。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开办讲座、召开人才招聘会等,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转变学生的学习、就业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中职生美好的就业前景及社会地位,增强她们的就业自信心,并将这种自信心转化为学习动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铸造好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就一定能够打开学生旺盛的求知之门,从而真正地实现自我、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急需专业技术人材。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我们真心的付出,真诚的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健康的成长成才,才能无愧于我们的职业,无愧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4

关键词:中职,护理,诚信,教育,价值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每个人应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诚信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来源, 是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根本。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道德适应明显滞后, 诚信问题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诚信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中职生中, 具体表现在:中职生缺乏社会责任心、纪律散漫、缺乏法律意识、虚假伪善、言行分离、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 这些状况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心理和认识上有其特殊性, 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而对于护理专业学生,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强、自律、自重、奉献、敬业、救死扶伤、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的品德, 要有慎独的修养, 因而是否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是评价护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诚信教育是中职护理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诚信教育是中职护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信就是其中流传至今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弘扬。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 而是关乎民族进步、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健康发展的保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诚实守信成为对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 诚信显得愈加重要。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契约经济, 更是信用经济,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它一方面依靠法律和规则等硬性措施来保证运行, 另一方面要求以信用为基础建构道德秩序, 以人们之间诚实守信、相互信赖为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时代要求市场主体必须诚实守信, 相互之间以诚相待, 任何一方的违约、失信或欺诈都会导致交易关系的最后消亡。中职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 要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做一个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人, 以诚信求生存, 以诚信求发展, 以诚信赢得更多更好机遇和利益, 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努力奋斗。

我们把诚信作为处世为人的根本, 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 作为一种制度用以引导社会风气。当今社会, 诚信不仅广泛渗透到了经济领域, 而且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广泛的体现。诚信水平能否提高不仅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协调发展,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地发展。由于中职生的特殊身份, 对其进行诚信教育, 不仅有利于在道德层面上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有利于诚信风气在全社会的传播和弘扬, 也必将有利于社会信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国民整体诚信素质的提高。我们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中职生诚信观念的培育, 并引导其积极践行社会诚信道德, 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建设献一份力量。

二、诚信教育是中职护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首要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诚信自然不可或缺。有研究显示中职生在主观上是不愿意违背诚信的道德, 但是在具体情况下, 却有可能会作出有违诚信的行为;在面对不诚信的行为的时候, 大部分人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 反映出学生自身在实践诚信方面相对较差, 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是非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中职生处于青春期, 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正日益成熟, 他们认知能力低, 是非观念不强,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时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是塑造诚信品质的良好契机。在这个关键时期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听之任之, 缺乏诚信教育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 甚至走上相反的道路。

三、诚信教育是中职护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11月美国民意测验和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 (G allup) 进行了一项有关“你心目中最诚信职业”的调查, 结果护士职业登上年度诚信道德调查排行榜榜首, 排名第一, 连续十一年享受到公众赞誉, 81%的美国民众称护士诚实度、道德标准“较高”或者“非常高”, 护士是美国人心目中最诚实、最有道德的职业。我国虽然还未有相关调查的报道, 但伴随着近年来全国范围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的现状、频频发生的“医院暴力事件”等问题, 医疗诚信越来越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 护理工作的诚信缺失也被是导致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搞好护理队伍的诚信建设, 杜绝护理工作中的诚信缺失, 也已成为护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诚信的价值在于诚实、真诚、可靠、可信, 这恰恰是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因此加强护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必须。护理专业是一门助人的专业, 这一职业特点也就要求护士必须建立忠诚的职业理念, 建立起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真正忠于职守。良好的医德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基础, 诚信是行医者必备的职业道德。“无诚则无德”, 缺乏诚信品德的护士既无法取信于病人, 也无法胜任护理这一“人命关天”的工作。以诚信的职业态度、诚信的专业作风对待病人、对待工作, 对于护理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对护生的诚信教育可以培养护生诚信的职业品德, 使护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做到与病人以诚相待、以信相处, 通过自己真诚的职业行为、高度的责任感和“慎独”修养, 体现对病人的尊重与关爱, 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落在实处, 密切护患关系, 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真正成为病人信得过的护士。

总之, 诚信教育是中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诚信教育对护生的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护生的诚信教育, 增强诚信观念, 培育诚信品质, 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 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业要求、高素质的护理事业接班人,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要求, 针对实际需要, 切实做好诚信教育工作抓紧抓好, 为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护理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媛航.护士学校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8) .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5

高职护理专业“定岗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学校(学校元)与用人医院(医院元)作为合作育人的“双元”,在保证毕业生达到国家护士执业资格标准的前提下,针对用人医院指定护理岗位(定岗)的任职要求进行“定岗”培养,使毕业生零距离进入用人医院岗位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源于德国,是职业教育的成功范式之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但由于缺乏国家立法保障、企业缺乏积极性等多方面原因,从形式和实质来看,大多数因缺少企业“元”的参与而难以持续。我校自2012年先后与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定岗双元”式人才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方法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3讨论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 物理教学 专业化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2-02

物理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量偏少,教学内容过多的现象,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教学知识,这就使得物理教学出现讲解的片面化与表层化现象,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蜻蜓点水,不能够深入的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更不能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型与实践性特点。为解决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的问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需要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依据护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与专业特点,对物理教学的内容进行选取、调整,合理的安排物理教学的实践活动,实现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高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的专业化与生活化。

一、护理专业物理教学专业化分析

(一)护理专业物理教学专业化的意义

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增强是护理专业的主旨,这凸显了物理知识在专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护理专业的物理教学偏重于物理知识的传授,学生无法识别护理专业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建立与护理专业密切联系的物理教学过程与物理教学体系,以此促进物理教学专业化对护理专业的提高,促进护理专业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物理教学的专业化程度能够增强护理专业的学习,护理专业与物理教学存在共性的方面,两者具有共通的知识与内容,物理教学的专业化能够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为护理专业的学习提供基础,有利于护理专业形成健全的方法体系,通过物理教学的开展来促进护理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护理专业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专业化的策略

护理专业中物理教学的专业化首先应依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一方面要掌握有关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1],既要保证物理教学的基本体系,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调整来开展不同教学侧重点的教学,为护理专业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要利用护理专业教学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来进行教学素材的充实。物理教师要主动的参加有关护理专业实践,积极的掌握物理教学的专业实习,搜集护理专业的知识,整理有关相关专业的资料,依托多媒体设备进行物理教学,将物理教学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学生,增强物理教学的生动形象。最后,适当的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教学内容的讲授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拟人、举例等教学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护理专业可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要将教学方法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利用灵活的方式来调整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的方法与模式,从而将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的生活化[2]。

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生活化分析

(一)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物理教学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引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生活情境与学生息息相关,是学生最熟悉、感兴趣的场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源于各种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创设生活情境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能够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依托生活情境理解物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比较,从而在物理教学中体验、理解物理。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将物理知识的学习渗透于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场境出发,基于现实的生活问题,从综合的视角来考虑问题,打破了学科的单一化,促进跨学科知识的开发与应用。另外,物理教学的生活化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护理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构建物理教学与护理专业之间的知识纽带,增强学生对不同场景、不同目的下知识的不同应用。

(二)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基于物理知识的讲授,以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为切入点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的开展是问题教学的有效途径,需要所传授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的问题或实例进行有机结合,它的具体操作策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情境的创设。物理教师可依据物理学习的相关主题,列举一系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设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明晰的物理印象,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探索物理问题的求知欲。其次,问题的确定。依据物理教学的相关知识来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联系的问题,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选择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现象的了解、资料的搜集、问题的挖掘及策略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再次,对话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积极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情境与原有的认知经验来进行“科学”的物理猜测[3],积极的展开讨论与探究,设计物理实验的方案,促进学生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后,结论的获得。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来掌握主要的因素,探寻物理现象中的本质特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形成物理的规律或概念,利用简洁、准确的物理语言或公式来表述规律或概念的具体条件与适用范围。

护理专业与物理教学在目标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不管是专业教学还是非专业的教学,两者都是主辅之间的教学,学生要以护理专业的学习为主,辅之以物理教学,物理教学对护理专业既具有促进提高的作用,又具有约束限制的作用,一方面物理教学要通过物理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传授来提高护理专业教学的学习与理解;另一方面护理专业也要了解物理教学的内容,依据物理教学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来调整护理教学的进程与速度,因此,生活化与专业化为护理专业与物理教学之间的沟通与发展提供了一种途径,它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昆仑.护理专业物理教学生活化专业化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3(8):163-164.

[2]程月仙.心电图基础理论在高职护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12):87.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长湖苑校区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职生共400人, 均为女生, 平均年龄为16岁。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记账法

记录长湖苑校区学生食堂一日所消耗的食物总量, 根据每天就餐的学生人数, 计算每名学生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取量, 再按照食物成分表计算这些食物所供给的能量和营养素量。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设计问卷, 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后确定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身饮食习惯与偏好, 如三餐、辅食、零食、挑食习惯、节食意识等。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5.00%。

1.2.3 体格检查法

对学生进行营养状况体格检查, 计算其身体质量指数 (BMI) 。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1,2]

2.1.1 结果

(见表1)

2.1.2 分析

(1) 能量摄入情况:平均每名学生每日所获能量低于实际需要量的22.60%, 相对偏低;早中晚三餐能量摄入百分比分别为21.50%、36.70%、41.80%, 这与科学的能量分配原则 (早中晚三餐热量分配比例30%∶40%∶30%) 有一定差距。 (2) 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情况:平均每名学生每日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的热能分别为258.04 kcal、168.84 kcal、1 245.92 kcal。蛋白质与脂肪摄入量相对偏低。 (3) 无机盐及维生素摄入情况:钙、铁摄入量均不足需要量的60%, 严重偏低。维生素A、维生素B1等摄入量占需要量的90%~110%, 而维生素B2、维生素C摄入量偏低。

2.2 饮食行为调查

2.2.1 良好的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 67.37%的学生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休息, 就餐时间与场所较固定, 这与我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制度有关;91.05%的学生坚持饭后午睡, 这与我校长湖苑校区为半军事化管理有关, 学生居住集中, 班主任轮流值班, 优质的午休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利;92.63%的学生有吃水果的习惯, 这与女生认为多吃水果可以减肥及美白的心理因素有关。

2.2.2 不良的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 5.79%的学生不重视也不吃早餐, 有的学生觉得吃不吃早餐无所谓, 有的学生是睡懒觉不吃早餐, 这都将影响上午的学习质量和课堂听课效率。因减肥而盲目节食的学生占40.26%, 她们刻意吃得很少, 让身体处于饥饿、低糖状态, 致使体内的组织蛋白分解, 以维持身体能量需要, 这种过于追求骨感美、盲目节食的行为, 势必影响学生身体正常发育。52.89%的学生喜欢以零食代餐, 但零食多是高脂肪、高糖类食物, 含蛋白质较少, 无节制地吃零食会影响正餐进食量及消化吸收率, 造成营养素的摄入不平衡;有的女生为了减肥甚至仅用水果代替正餐, 这对身体发育极为不利。有36.84%的学生睡前喜欢以饼干、巧克力等做夜宵, 其热量很高且不利于消化, 进而影响睡眠, 并易造成肥胖。51.05%的学生有挑食或偏食习惯, 经常食用方便面等油炸食品, 其营养价值极低[3]。

2.3 身体质量指数 (BMI) 检查结果

2.3.1 结果

(见表2)

2.3.2 分析

BMI是衡量营养状况、能量平衡的常用指标, 是判断机体能量供需平衡和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 38.95%的学生存在营养不良、能量摄取不足的问题。其原因有:不适应学校的饭菜, 常以零食代餐;害怕肥胖, 节食过度;偏食, 摄取蛋白质十分有限;很少吃早餐;胃肠道功能不佳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学校一直十分重视食堂饮食安全问题, 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与学生加强沟通, 重视学生对食堂的反馈意见, 如菜品单一, 饭菜价格高、数量少、质量差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堂管理制度, 不断丰富食物供应品种, 做到菜式多样化及荤素合理搭配, 既要满足学生对饮食的生理营养需求, 还要尽量满足他们对饭菜的心理需求。

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意识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职生是一个经济尚未独立、学习负担重的群体, 自我约束能力一般, 营养意识较淡薄, 饮食行为随意性较强。如饮食不节制, 甚至饮食习惯由情绪好坏而定:时而暴饮暴食, 时而不饮不食, 这样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严重时还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肠梗阻等疾病;盲目节食, 致使营养素摄取不足;根据个人嗜好挑食, 热衷于垃圾食品等。这些不良饮食行为皆与学生营养意识不强, 甚至不正确有关。

3.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学生饮食行为的自控力较差, 为此, 学校可组织开展营养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让学生增长知识, 提高认识。班主任可在班级开展关于饮食行为的主题班会, 要求每名学生联系实际, 分析自身饮食行为, 从而达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饮食行为的目的。

3.4 引导学生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理念

饮食行为关系到营养摄取的合理性,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约束自身饮食行为, 消除不良饮食习惯, 保证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加强户外运动, 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增进食欲, 从而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

[2]黄刚平.烹饪营养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情调查与分析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我校2012届护理专业全体学生进行, 发放调查量表850份, 收回850份。学生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家庭或居住环境周围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

1.2 方法

笔者预先详实地对学生讲述《老年护理》教材中有关抑郁的知识内容, 强调抑郁量表在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使用方法, 然后发放量表, 并附带收集一些老年人本人和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包括联系电话) 。调查结束后要分析导致该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原因, 提出诊断, 制订护理措施, 并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 要求学生必须书写相关记录。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调查表收回后要进行严格的评分, 作为其学科成绩。

时间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端午节、五一劳动节完成调查, 6月中旬完成调查并交回量表和各项记录。

2 结果 (见表1)

调查表评分情况:圆满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时, 有针对性, 应用灵活、得当。较好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 但应用知识灵活性较差。完成较差: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有针对性, 但应用知识灵活性差, 死搬硬套教材内容。未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无法接通或没有进行调查, 表中数据计算有误,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较差, 相互或变相抄袭, 敷衍了事。

3 讨论

从结果统计可以看出, 能够完成这次调查的学生占52.0%, 可以较好地完成调查, 但理论和临床实际结合能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占56.6%, 学习不认真, 缺乏求实严谨的态度, 急于完成任务的学生占19.4%。为此, 我们应在护理教学中做好以下工作。

3.1 教育学生热爱本专业, 增强献身医疗护理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选择护理专业并非是大多数学生的初衷,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教师的熏陶, 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有所转变, 但还没有提高到热爱的层面, 片面地以上岗就业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 而忘记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 学习被动、缺乏热情。因此, 教师要始终在教育教学中, 灌输热爱本专业, 牢记宗旨意识。必要时可定期聘请本地区在医疗护理岗位上, 做出突出贡献的, 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医护人员, 对学生加强教育。

3.2 创造条件, 加强护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学生在校学习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多, 临床实践开设较少, 而接受锻炼的机会更少, 这导致学生面对患者时理论知识常常想不起来, 更谈不上很好地应用了。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56.6%的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的问题,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因此, 要创造条件, 把课堂和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让临床实验室满负荷运转。同时, 走与医院、社区服务中心 (站) 联合教学之路, 使学生有机会面对患者, 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知道所学知识对将来岗位的重要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本次调查有19.4%的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 理论知识缺乏, 对调查不够重视, 拖延时间, 相互或变相抄袭, 敷衍了事的现象。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转化, 提高其职业素质, 转变其学习态度, 教师要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培养这部分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患者和自身负责, 工作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履行岗位职责的态度。可以应用一些医疗护理事故教育他们,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让他们建立护理知识体系的框架, 然后不断充实和积累。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教育。方法 采用《老年护理》教材中的“老年人抑郁量表 (GDS) ”[1]让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对自己家庭或居住环境周围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能够圆满完成调查任务的学生占24.0%, 能较好完成的学生占28.0%, 完成较差的学生占28.6%, 未完成的学生占19.4%。结论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技能较差、工作态度不端正, 很难符合临床实习岗位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为此, 学校应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及教学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情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2008级和2009级高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感恩意识状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感恩父母、教师、他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 120份,回收问卷1 087份,有效问卷708份,问卷有效率为63.2%。基本情况:男生68人,女生640人;城市生源112人,农村生源596人。

2 结果

将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详见表1。

3 讨论

3.1 感恩父母亲

结果反映学生整体意识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身上存在令人忧虑的倾向。

3.2 感恩老师

结果表明学生日常对老师的感恩行动并不积极,虽然心存感激却很少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只有在教师节前后才会关注到感恩教师的问题。而问及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老师居高,可见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成长位居第一。故应如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学生尊重和喜爱的人,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3.3 感恩同学

对同学的感恩还是令人满意的,遇到困难能互相帮助,有快乐的事情能彼此分享,体现了大学时代同学之情的难能可贵。提示相互教育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

3.4 感恩社会及感恩学校

问卷结果反映出同学们对于社会的感恩行动并不积极,大部分人对社会存在不满,但在感恩学校方面,同学们都非常在乎学校的各种情况,都能以学校为荣,积极地参加利于学校发展的活动。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这些负面效应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3.5 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由问卷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能意识到加强感恩教育的迫切性,并且认为感恩的真正意义在于付诸行动,只有在平常小事中学会感恩才更有意义,更能体现感恩细节。

3.6 对于感恩意识的看法

在问及如何看待贫困大学生受资助而不感恩国家、社会、学校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应该取消资助资格,反映出“知恩图报”的良好美德和优良传统植根于大学生心中。在问及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时,大多数同学将之归结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本身缺乏修养,而学校教育是否到位则位居最后。但对于某些贫困大学生受助却不感恩,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根源是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问题,即是只注重成绩,“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困扰,而很少注重在德育方面的培育。可见,学校加强德育的艰巨性。

4 小结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3]。我院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感恩状况调查、感恩宣传、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讲堂、感恩征文、感恩主题演讲比赛、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等,虽然还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但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将此坚持下去,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点滴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美德,将学生感恩的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感恩实践活动,例如:献血、社区服务、义务劳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护理志愿者活动、“连心桥”同伴教育等等,让学生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实效性,让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许婕,杨波.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1(2):115-117.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1):32-35.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10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方法、评估教学结果的依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教学需求和期望,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目的, 同时也为了了解以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新《大纲》) 为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教材在满足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方面的实际效果, 笔者以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进行了此次小规模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1年1月进行, 此时被调查者已入学近1个学期, 对所使用的教材比较熟悉, 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规划, 这时进行调查便于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和对英语教学、英语教材的看法。调查对象为从我校2010级14个护理班中随机抽取的3个自然班的全体学生, 共164人。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 (基础模块) 》。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 在调查前讲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并对问卷问题和选项加以解释说明, 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各问题和选项的含义, 然后要求学生当场答卷, 教师当场收回。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第2部分调查个人学习英语的目的;第3部分为被调查者评估个人英语薄弱的方面;第4部分评估教材对个人英语学习的帮助。第2~4部分为不定项选择题, 采用教学大纲中的分类方法, 设计为7个选项, 即听、说、读、写、语音、词汇和语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们把前4项表述为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英语学习目的统计情况及分析

(1) 就业目的突出。79.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需要”, 这是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另外, 还有4个选项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 依次是提高个人素质、通过级别考试、继续进修和获取更多信息。其中, 学生希望通过级别考试和继续进修提高个人竞争力, 为顺利就业做准备。

(2)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呈现多样性的特征。笔者在调查表中列出了9项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 每一种学习目的都有超过25.0%的学生选择, 多数学生的目的不止一个, 而是多个学习目的的组合。除了就业以外, 学生对提高个人素质、获取更多信息、对外交往等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兴趣。这说明现在的中职学生比较重视个人文化素质的塑造和提高, 认为英语水平的高低也是个人修养、素质和文化的一种体现, 也希望通过英语对世界多种文化进行更广泛的接触。

(3) 新《大纲》比较贴近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新《大纲》提出, 英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新《大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为广大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2.2 英语学习概况与教材评价的调查结果及对比分析

2.2.1 学生对个人英语学习状况的评价

语法、词汇和口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方面。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评价最差的7个方面依次为:语法 (82.9%) 、词汇 (61.6%) 、口语 (54.9%) 、语音 (48.8%) 、写作 (47.0%) 、听力 (29.3%) 和阅读 (22.0%) 。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反映英语语法知识非常欠缺。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部分学生无法区分和正确应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等常见时态;无法正确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它们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虽然现行许多英语教材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有意减少对语法的过度强调, 但在学生心目中, 英语语法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学习难关。

词汇量小也是限制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学生词汇量小、基本语法知识欠缺也进一步影响到我校护理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成效。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 虽然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一直在努力改变“哑巴英语”的状况, 但目前中职学生的口语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不会说、不敢说英语的学生仍然很多。

2.2.2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56.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对口语学习最有帮助, 选择对语音有帮助的学生占44.5%, 其他几项依次是阅读、词汇、写作、听力和语法。

2.2.3 对比

笔者根据学生自我评价与教材评价的调查数据, 制作了一个双曲线图 (见图1) 。

从图1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听力、口语、语音3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需求基本与对教材的评价相当, 从整体上讲, 在这3个方面, 教材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方面, 认为教材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学生数多于自我评价阅读差的学生数。在写作方面, 2个调查数据相差18.3%, 这说明部分学生认为个人在写作方面的需求没有从教材上得到满足。

在词汇和语法2个方面, 2项调查数据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语法方面, 只有21.3%的学生认为教材对自己有帮助, 相比之下, 高达8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法基础薄弱, 亟需提高。

3 启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表象下实际上隐藏着得不到满足和激发的多种学习需要。也就是说,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十分清楚, 并且有学习的意愿和目标, 但这些意愿和目标并没有转化为其学习的真正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把学习目标和需求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 新《大纲》是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中职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体会新《大纲》的精神, 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工作, 及时调整自己惯常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适应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优秀的教材也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诠释。《英语 (基础模块) 》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兼具实用性和职业特色, 较好地体现了新《大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 一本教材要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中职学生的需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前, 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类型多种多样、学习目的也各有不同,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拘泥于教材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优秀的教师应当能选择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发展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我们的需求分析不但是对学生目前学习状况与需求的分析, 而且兼顾学生的学习目标, 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长远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志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34~37.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11

关键词:需求分析;行业英语;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24-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培养的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本来就是面向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但是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我院的这个专业输送到国内涉外卫生机构和国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学生并不多,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专业。难怪有些教师会就此提出异议。但是据调查,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迈入老年化阶段,护士短缺已经超过数十年的时间。在未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护士的需求量会达到数百万计。在这么好的形势下,我院涉外护理专业却把学生送不出去。而出现的这种状况直接体现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英语技能的严重缺失。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了。课程是出现这一偏差的主要原因。课程设置是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尺。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的集中完整展现。那么涉外护理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优化英语课程设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现状

在网络上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相关研究的信息。笔者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共有176篇,其中核心只有16篇,数量并不多。但是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大家越来越关心这领域的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审读发现,对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某一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祁景蓉(2011)研究的是会计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企业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调查,提出了改革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毛亮清(2011)从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进行调查,阐释了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二是对某一区域内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李响,向前进(2009)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各类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在学时、教材和英语应用能力评估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指出课程设置要适合区域社会需求。三是以某一理论和理念为基础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研究。刘佳真(2008)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高职生语言消费状况,提出应该改革高职课程设置,促进形成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龚芳芳(2012)以个体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社会需求的潜意识等方面的调查,对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

以“高职+英语课程设置+需求”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章仅有65篇,主要集中在2011、2112、2013这3年。进一步阅读文献发现,大多数文章都是侧重于介绍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需要用到的方法以及通过这个理论来评论某些英语课程的设置(李红2013,朱婷2013)。2013这一年出现了少数对社会、学生、企业等需求的调查研究(巫但;曾亚2013,谢艳红2013,李淑苹2013,吾雅平2013),但这些研究都主要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的是对英语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具有客观性。完全基于具体行业对英语能力的客观需求的实证研究是凤毛麟角,基于对涉外护理行业英语需求的调研来指导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没有。

三、相关理论综述

需求分析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 19) 。

国内外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Richard 1984);二是“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Huntchinson & Water 2004);三是“ 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束定芳2004)。综合上述几种分类,余樟亚(2012)认为,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其中社会需求包括一般社会需求和特定社会需求,即行业需求。

四、研究设计

本课题选择涉外护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有二:一是笔者从事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具有调查资源优势;二是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强,外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护理涉外机构对英语好的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研究涉外护理行业需求也是为研究其他行业需求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一是护理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需求,二是护理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需求,三是护理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需求。通过调研,这些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涉外护理行业对英语的需求,能以此为据,优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2):125-130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分析 篇12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工作压力很大的一个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1]。为缓解心理问题对护生的困扰, 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蚌埠医学院本科、专科和高职护生进行调查, 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排除躯体疾病及精神病史, 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0份。其中本科200人, 专科200人, 高职300人;城镇学生474人, 农村226人;独生子女123人, 非独生子女577人;一年级300人, 二年级400人。年龄在17~2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0.57±1.36) 岁。

1.2 方法

首先向护生说明心理健康调查的意义和填写要求。消除其思想顾虑并明确测试目的, 然后将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2]发给护生进行测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1周的实际感受按统一指导用语独立完成, 当场收卷。量表收回后统一编号, 并进行统计分析。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意1个因子≥3分考虑筛查阳性, 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得分越高, 表示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护生组SCL-90因子得分比较

表1显示, 在校护生 SCL-90各因子得分在1.34~1.94分之间, 本科、高职护生得分高于专科护生, 经t检验多数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本科护生与高职护生各因子及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农村护生躯体化、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护生 (P值均<0.05) ;一年级护生焦虑、敌对方面症状均较二年级护生严重, 二年级护生强迫症状较一年级护生严重 (P值均<0.0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不同年龄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续表1)

注:与专科护生比较, *P<0.05, **P<0.01。

2.2 不同学历护生SCL-90阳性项目状况比较

表2显示, 不同学历护生SCL-90总分≥160分者有199人, 总阳性检出率为28.42%;各项因子分≥3分的有333人, 占总人数的47.6%。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在校不同层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及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女生差[3,4,5,6], 本科、高职护生症状较专科护生严重, 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抑郁、焦虑和敌对是困扰在校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护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除与护生的人格特质、早期生活经历、现实不良客观刺激有直接的关系外, 还有护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因素。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 护生长期处在清一色女性的环境中, 缺乏与异性和其他人群的有效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 社会对护理专业低期望值的评价, 常使护生对未来职业产生困惑或动摇, 从而产生心理压力[7];部分本科护生过于理想化, 自我评价和要求社会承认的愿望强烈, 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及在遇到困难时加重了她们的无助感, 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部分高职护生由于学习困难、家庭条件、经济背景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 直接导致对外界刺激敏感和脆弱, 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而这些心理问题造成在校护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严重影响护生的正常学习及日常生活。因此,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年级辅导员应及时对筛选出的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 并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关心护生的成长, 提高在校护生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 发挥教师心灵向导作用。

农村护生躯体化、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城镇护生;一年级护生在焦虑、敌对方面症状较二年级护生严重, 二年级护生在强迫症方面较一年级护生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是, 本次调查有67.71%的护生来自农村, 家庭条件、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较高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护生的心理压力;一年级护生对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和高年级护生的学业、考试和就业、竞争压力等, 均是造成护生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的主要原因。为此,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加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在新生入学时, 应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育过程中, 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请心理学专家及时进行心理矫治,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使护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自我调控的技能, 提高护生人际交往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促使他们自我完善的意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谢晖, 陈刚, 孙雪芹, 等.护理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 (3) :305-306.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84-287.

[3]杨珍.高职院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1) :116-117.

[4]曹枫林, 厉萍, 高庆岭.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3, 18 (2) :84-85.

[5]范宇莹, 李秋洁, 盛兵, 等.护理本科生与专科生择业期间焦虑程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对比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7, 21 (5) :1167-1169.

[6]许红, 王春桃, 龙芳.护理专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8, 23 (9) :68-70.

上一篇:中小学校园网的规划下一篇:高校人才引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