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费控制

2024-08-03

药费控制(通用5篇)

药费控制 篇1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

随着人类社会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 卫生保健费用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药物费用) 的逐年上涨已成为妨碍各国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沉重负担。如大多数欧洲国家全年卫生保健总费用占其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7%~9%, 日本约占15%, 美国约占14%, 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0%~20%。根据卫生部统计, 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医疗费中, 药费占54.7%;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中, 药费占44.7%;全社会药费总计达到2600亿左右。因此, 要控制目前医疗费用增长, 除了需建立制度约束医院行为、杜绝不合理收费、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医疗成本外, 合理控制药费也是重要的途径。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了解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 如手术治疗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师及患者。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1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 (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 成本效用分析 (Cost Utility Analysis, CUA) 和成本效益分析 (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 :

1.1 CMA CMA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首先需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该方法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1.2 CEA CEA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 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抢救患者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 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 (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1.3 CUA CUA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质量、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CUA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患者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1.4 CBA CBA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CEA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他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病死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CBA在卫生经济学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 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2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2 药物经济学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作用

2.1 指导新药开发、上市

药品虽作为特殊的商品, 其需求仍取决于价值和价格。其成本效果 (效益) 越大, 需求量也越大。国外已开始对新药 (或新疗法) 进行经济学评价, 并在新药的审批法令中增加成本分析的要求。使药品生产厂商必须根据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的决定或在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价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2.2 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 我国公费医疗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 注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但对费用问题 (经济因素) 考虑较少, 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指导委员会除依据厂商提供的药物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提供药物经济学结果, 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2.3 作为医院及医师用药的依据

目前医院药品的采购、供应及医师处方用药的随意性较大, 缺乏客观性控制规范。药物经济学所包含的药物疗法与其他疗法的经济学比较、医院处方集药物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及药物治疗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等研究有助于医院将疗效好、价格低 (即成本效果好) 的药物纳入用药目录, 同时也指导、规范了医师的用药行为, 防止了不合理用药。

2.4 指导患者用药

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社区服务的全面展开, 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医疗服务市场将不再是纯粹的供方市场。人们将更加注重药品有关知识、信息的搜集和价格效果、成本效果的比较。药物经济学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正确选择、使用药品。

2.5 有助于药品科研、生产、经营企业研制、生产和销售

既能满足社会人群防病治病需要, 又能获得自身利益的药品。鉴于药物经济学在以上五方面的作用, 目前药物经济学已被众多的国家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

有的国家已将药物经济学纳入一个药能否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第4个条件上 (另外3个是安全性、有效性、药品质量) , 最早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现在正快速扩展到其他一些欧洲国家, 如荷兰、葡萄牙、芬兰和挪威。其他一些国家, 如日本现在正在评估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潜在作用, 美国的HMO组织 (健康维持组织) 现在对药物经济学在将药物纳入医学保险目录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正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查仲玲, 张玉.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5 (2) :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1994, 11 (4) :164-166.

[3]史宇广, 蔡仁华.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J].中国药房, 1997, 8 (1) :3.

药费控制 篇2

各位员工:

即日起,凡是在工作中碰到意外伤害的,无论大小伤,先通报自己部门负责人,由负责人将事故过程告知人事部。

个人先行垫付费用较少医药费的,治疗结束之后到自己部门负责人处填好报销单,由负责人签字认可后交于人事部向领导审批,再给与报销。但必须是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发票才能报销,否则一律不予报销,病假的必须有相关病假证明。

涉及到伤势比较严重的,则由公司安排人负责处理。医药费用报销单交给人事部后,会在每个月的25日统一报销。

英国医药费用支付制度的发展现状 篇3

1 医疗服务支付制度

英国医院的职员,直接受雇于医院,领取薪金,按照合同管理。医院系统之外的全科医生、牙科医生、社区药剂师等不属于国民健康服务体系雇员,是独立合约人。对不同的医疗服务人员,费用支付制度也不同。

1.1 对医院的费用支付

1990年之前,英国实行服务提供和购买合二为一的垄断整合模式,区卫生局直接向医院分配资金。1991年医疗改革引入“内部市场”概念,区卫生局不再直接向医院分配资金,而是与NHS信托医院建立服务协议(包括批量合同、成本数量合同和单病例合同),按照服务价格购买医院服务。

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建立后,承担了向医院购买医疗服务的责任。2003年之前,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主要使用年度批量合同支付医院费用,即向医院支付协定的金额,购买确定数量的服务。医院只要提定金额的报酬。

2002年,英国卫生部提议建立未来五年医院医疗服务的国家价目表,以医疗资源相关分组为基准,对同一组内的诊疗活动确定一个标准的价格,各地医院的所有医疗服务都适用统一的国家价格。相应的,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按“结果”付费,即按照服务的数量支付费用。

国家价目表依据“市场力量”因素调整,以反映包括工资及其他服务成本的地区差异。根据2010-2011年确定的国家价目表,各地医院医疗服务最低和最高价格之差高达32%。

1.2 对专业医生的费用支付

专业医生是受雇于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薪酬制雇员,按照雇佣合同确定的工资水平获得报酬。专业医生实行国家级全同。每年医生和牙医评价机构都会对医生的报酬进行评价并向卫生部提出调整建议,卫生部在听取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医生的工资水平。

2001-2002年,英国政府对专业医生的国家级合同进行了全面审查。此后,为鼓励医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健康服务体系,2003年10月通过引入“按服务付费”的支付制度推出新的合同。新合同包括以下要素:每周40小时的全日制医疗服务;晚上或周末非急救自愿工作,且服务7年后年休假延长;专业医生的工资应包括5个部分:基本工资、加班工资、随叫随到补贴、绩效津贴和其他津贴等;对私人开业专业医生的收入不再限制。

1.3 对全科医生的费用支付

全科医生是以独立合约人身份为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服务的,全科医生不从国家领取工资,但通过提供合同要求的医疗服务获得相应报酬。目前英国全科医生医疗服务合同主要有两类。

1.3.1 通用医疗服务合同

通用医疗服务合同是在国家层面协商的合同,目前约覆盖50%的全科医生。合同内容由全科医生代表——大不列颠医药协会下属全科医生委员会与雇主代表——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联盟的雇主组织协商确定。

为了既能让患者更好地享受医疗服务,又能让全科医生的报酬与其业绩挂钩,协商确定的新通用医疗服务合同于2004年4月正式实施。新通用医疗服务合同将原来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与全科医生个人签订修改为与全科医生开业诊所签订。开业诊所合伙人的全科医生在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分享开业利润,非合伙人的全科医生则由诊所支付工资。

根据新通用医疗服务合同,全科医生开业诊所可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基本服务费。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为全科医生开业诊所划拨固定的基础服务费。经费的划拨采取总额预算方式,经费的数量根据确定的公式,并考虑人口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死亡率、新登记患者人数、在治患者人数及地区成本差异等因素确定。

(2)增值服务费。包括三部分:定向增值服务,即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必须为其保障区域的国民向全科医生购买的医疗服务,如儿童免疫服务,这部分服务费按照国家标准和价格支付;国家增值服务,即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按照国家服务标准和价格进行购买,但非必须购买的服务,如轻微伤治疗等;地方增值服务,即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自行设计并购买的医疗服务,其在服务标准和价格方面有一定的协商空间。

(3)下班时间服务费。通用医疗服务合同规定,每天8点至18点30分为基本服务时间。新通用医疗服务合同将下班时间服务从主合同中分离出来,全科医生开业诊所可以选择就此项服务建立一个独立的合同。如果全科医生选择放弃此项服务,平均每位全科医生将会减少6000英镑的收入。

(4)质量和结果框架(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QOF)报酬。质量和结果框架是一套指标体系,包括临床标准、组织标准、患者经历、额外服务四个部分。如果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可以达到该框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可以获得此项报酬。

1.3.2 个人医疗服务合同

个人医疗服务合同是在地方层面协商的合同。根据《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初级卫生保健)法》,英国于1998年实行新的以地方协商为基础的个人医疗服务合同,其目的是为解决某些地区医生太少的问题。根据该项计划,全科医生开业者能够与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进行更加灵活的协商,签订地方医疗服务合同,以满足当地人口特定需求质量的服务。

1.4 对牙科医生的费用支付

牙科医生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独立合约人(需要区别医院里的牙医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薪酬制雇员)。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与牙科开业诊所的医疗服务合同大多是在地方层面上协商确定的。一般来说,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要确定向牙科医生购买的年度总诊疗数量,并以牙科服务单元衡量,按月支付费用。如果牙科医生没有达到约定的服务数量,则可以相应降低支付的费用。

1.5 对社区药剂师的费用支付

社区药剂师也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独立合约人。药剂师的报酬主要来自药事调剂费和业务费用两项。

药事调剂费一般按调剂的药品项数支付,占药剂师总收入的37%-45%。药事调剂费部分由国家支付,部分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支付。2010年4月新修订的基本药事调剂费是每项药品0.9英镑。

业务费用占药剂师收入的29%-36%,其全部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支付。业务费用的高低与药剂师调剂处方药品的数量有关:调剂数量在每月2240项以内的,业务费用以固定数额支付,若调剂数量超过2240项,超过部分的收入将按每项0.71英镑计算。

药店也可以获取其他一些特殊费用和津贴,其中最大的财源是国家支付的公司运营费用。对于每月调剂超过2240张处方的药店,每年可从国家获取23280英镑的津贴,最高可得25100英镑(每月调剂超过3000张)。此外,药店还可以获得重复调剂年费、高级服务费用、IT和电子处方费用补偿等。

2010-2011年,英国社区药店的预算总额是24.9亿英镑,其中5亿英镑是净利润(药店药品成本与卫生部支付价格间的差额);剩余的19.9亿是以费用和津贴形式获得的,其中部分由国家以总额预付的方式支付,部分由地方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从其预算中支付。

2 药品支付制度

英国医院用药,药品费用不单独结算,而是纳入医疗服务费用总额,实行按“结果”付费。门诊药品则按照实际配发的药品数量,依据确定的支付价格减去折让部分后结算。品牌药和通用药支付价格的确定方式不同。

2.1 品牌药支付价格的确定

对于品牌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按照制药厂商的原厂公告价减去折让部分后给付。新药的原厂公告价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经欧盟或英国给予创新药品上市许可的新药(包括原成份药品上市五年之内申请的延伸性新药):厂商可以自由确定药品初始价格,没有限制。(2)现有药物之含量增加的药物:药价不高于现有产品价格。(3)没有经过欧盟或英国给予新药上市许可的新药(包括复方药、治疗新适应症、同成份不同含量或不同规格的药):厂商向卫生部提议价格,卫生部核定后实施。

2.2 通用药支付价格的确定

对于通用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根据药品价目表(Drug Tariff)公告的支付价格减去折让部分后给付。每月国民健康服务体系都会公布新的药品价目表。在药品价目表的第三部分,通用药被分为M、A、C三大类并分别定价。

M类:卫生部每季度调查制药厂商、批发商和药店之间的交易情况,将具有同成份的通用药分为一组,以药店的购买价格,根据价量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下一季度该组药品的支付价,并以此做为同类药品支付的参考价格。如果药品是新上市的通用药,卫生部就允许制药厂商自由定价,但价格不能超过原厂公告价。约84%的通用药都属于M类。

A类:属于容易获得的药品,药品支付价格由卫生部下属的经营服务局(Business Service Authority)依据四家制药厂商(AAH、Alliance Healthcare Ltd、Teva UK和Actavis)每月的加权平均价格(未折让的价格)确定,前两家药厂的加权系数为2,后两家药厂的加权系数为1。

C类:药品不易获得,其药品支付价格由卫生部根据特定品牌或厂商提供的价格来确定。

2.3 药品价格折让制度

在英国,药店从批发商或制药企业购买药品时一般都有折扣。为尽可能减少各药店在价格上的差别,药店获得的折扣将以一定比例返还给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即药品价格折让制度。折让比例从5.6%到11.5%不等,平均约为9.2%。在这种折让制度下,如果某种药品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最终支付100英镑,药店大约获得1.4英镑,批发商可以获得约2.2英镑,制造厂商能获得约96.4英镑。

摘要:英国实行医药分业,对医疗服务和药品采取不同的费用支付制度。对医院、专业医生、全科医生、牙科医生及社区药剂师等不同的医疗服务人员,费用支付制度不尽相同。同样,英国对药品的费用支付,除了建立药品价格折让制度外,针对品牌药和通用药的不同,对其支付价格的确定方式也不同。

关键词:英国,医药费用,支付制度

参考文献

[1]Sean Boyle.United Kingdom(England)Health System Review2011,Health Systems in Transition,Vol.13No.12011,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2]周苑.医疗保障的“英国模式”解读[J].学习月刊,2006(10).

子女医药费分割单 篇4

在职在编教职工,按照男职工单年,女职工双年报销。

二、报销范围

1、可以报销的药物参考最新的南京市社会保障网内《城镇职工医保药品目录查询》。

并增加部分小儿常用的药,例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孟鲁司特、施保利通、金振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肺咳颗粒、小儿金丹片、小儿热速清颗粒(口服液)、五粒回春丸、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抗601、呼吸通口服液等。

2、下列费用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l 门诊挂号费;

l 不能提供医疗费用明细的相关费用;

l 属于自费(自付)药,不被医保中心列入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l 员工子女在医保范围外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

l 整容整形,美容保健,矫正牙齿,洗牙,开膏方,营养滋补药品等因非疾病就医的`费用;

l 所有材料费;

l 儿童油浴、抚触及游泳、宝宝盒等;

l 以上非报销项目的范围以国家相关部门和上级单位最新政策为准。

三、报销时间

医疗费报销日期为每月28日前,如遇节假日顺延。

当年发生的医疗费用应在发生年度内报销,当年12月份发生的费用可顺延至第二年的1月份报销,其费用仍算当年度。

四、报销期限

药费控制 篇5

关键词:特殊患者,药费,核算,“军卫一号”

1 引言

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缓解“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1]。我院针对药品费用增长过快、占住院总费用比例过高的问题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对各科室住院患者的药费比进行控制,对于超出医院规定药费比的药费将作为科室成本从各科室收入中扣除。该措施对降低患者药费比、倡导合理用药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给临床科室和机关工作人员造成不便,主要表现在:医院对肿瘤患者、师以上干部等特殊患者可适当提高药费比,而现有“军卫一号”系统在对出院患者住院费用进行核算时无法区分患者的病种、身份等信息,因此在核算时只能将所有出院患者按照同一药费比进行核算,之后再由各科室手工统计需要调整药费比的特殊患者的药品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经机关审核后,再将“多扣除”的部分返还科室。这种基于手工统计的核算方式不仅增加了科室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存在费用统计困难、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我院自行开发了一个“特殊患者药费核算系统”,实现了患者自动筛选,住院费用自动分解,药费自动核算等功能。

2 系统特点

2.1 简化核算流程,变“手工统计”为“自动核算”

系统使用前、使用后特殊患者药费核算流程,如图1、2所示。

系统使用前,特殊患者药费核算方式有2大弊端:

(1)工作量大。首先,临床科室需要详细记录需调整药费的特殊患者的入院时间、出院时间、入科时间、出科时间、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等信息,以防发生漏统、错统等问题。其次,临床科室需要从“军卫一号”护士工作站中逐一查询特殊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为每位患者填写药费调整申请单并上报机关。最后,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科室上报的患者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上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计算出各科室特殊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药品总费用、药费比、应补药费等数据。由于上述核算过程主要是手工统计,因此不论是临床科室还是机关工作人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上述工作。

(2)统计困难,数据不准确。肿瘤患者一次住院通常会在多个科室进行治疗,而“军卫一号”护士工作站无法将转科患者的住院费用以执行科室为单位进行分组统计,因此临床科室人员只能依据患者的入科时间、出科时间手工统计患者在本科室产生的费用,此外,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由麻醉科使用的药品由于统计不便也只能计入临床科室。因此,这种基于手工统计的核算模式不但统计困难,而且数据不准确。

系统使用后,特殊患者的筛选以及药费核算完全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不但减轻了临床科室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避免了因统计人员疏漏而导致的统计数据不准确问题。

2.2 自动筛选特殊患者

现行“军卫一号”系统在病案首页中使用ICD-10编码[2]对应患者的各项诊断,系统依据患者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3]的ICD-10编码自动筛选指定病种、身份的特殊患者,避免了原核算模式中临床科室错报、漏报等情况的出现。

2.3 自动分解住院费用,统计数据准确

系统依据“军卫一号”数据库中住院患者费用明细表INP_BILL_DETAIL中的执行科室PERFORMED_BY、开单科室ORDERED_BY字段对筛选出的特殊患者住院费用进行分解,精确统计患者一次住院过程中在不同科室产生的药品费用和住院总费用,自动核算出各科室特殊患者药费补助金额。

2.4“缓存表”设计减少多表连接,提高查询效率

由于特殊患者药费核算涉及“军卫一号”数据库中多张表,而数据量较大时多表连接会增加服务器负担、降低查询效率[4]。因此,系统采用了分步查询方式,并设计了一个缓存表(如表1所示)用于存放中间查询结果,优化了查询流程,缩短了查询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3 核心算法设计

如何自动筛选特殊患者、精确统计患者一次住院过程中在不同科室产生的费用是系统设计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由于特殊患者药费核算涉及“军卫一号”数据库中的多张表,假设每个季度出院10 000名患者,每名患者产生500条费用明细,如果直接将住院患者费用明细表INP_BILL_DETIAL中的这5 000 000条记录与其他表做多表连接查询将会加大服务器负荷,延长查询等待时间,影响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查询优化[5]也是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军卫一号”病案首页中的ICD-10诊断编码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病种,而住院患者费用明细中的开单科室、执行科室能够真实反映患者费用产生情况。此外,使用“缓存表”存放中间查询结果能够减少多表连接数量,提高查询效率。基于上述分析,“特殊患者药费核算系统”采用了如下算法:

Step 1:从PAT_VISIT和DIAGNOSTIC_CATEGORY中提

取给定时间段内指定病种、身份的出院患者,SQL语句为:

Step 2:对筛选出的出院患者进行遍历,将其费用明细按照执行科室进行分组,首先计算药品费用,然后计算在产生了药品费用的科室所产生的总费用,SQL语句为:

Step 3:将出院患者在各个科室产生的药品费用和住院总费用写入缓存表GENERAL_EVALUATION.DRUG_VS_COSTS中,SQL语句为:

Step 4:计算各科室出院患者总药品费用、总住院费用、药费比以及补助费用,生成特殊患者药费补助明细表,SQL语句为:

上述SQL语句中的“?”代表实际执行时需要写入的参数。

系统按照上述算法自动生成的特殊患者药费补助明细表见图4。

4 应用效果及问题

该系统在我院投入使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由于患者筛选、核算过程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整个核算过程由系统使用前的7~10 d缩短为3~5 d;其次,特殊患者药费统计、核算的准确性有了较大提升,自系统投入使用至今还未收到临床科室关于核算费用有误的反馈;最后,由于系统使用后临床科室不再需要为每位特殊患者填报药费调整申请表,大大节约了纸张的使用。

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有临床科室反映存在个别特殊患者被系统遗漏的情况,经分析,其主要是由以下2点原因造成的:(1)由于系统依据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的ICD-10编码对出院患者进行筛选,因此如果医生及病案编目人员没有正确录入疾病诊断编码会导致该患者被系统遗漏;(2)如果使用系统核算时医生未及时填写出院患者的病案首页(即患者诊断编码为空),则这部分患者也会被遗漏。

针对以上分析,我院一方面加强了病案编目人员对出院患者诊断编码的核查,一方面将药费核算时间放在当月中下旬,使临床医生有充足时间完成上月出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填写,采取以上措施后,该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雪.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的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1):136-137.

[2]杜立,刘芳,夏娴.军队医院新版病案首页信息填写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病案,2010,11(12):16-17.

[3]梁惠燕,梁焕珍.正确填写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的重要性[J].现代医院,2008,8(11):136-137.

[4]樊新华.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12):188-192.

上一篇:食品理念下一篇:小学教育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