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因子分析法(共4篇)
单因子分析法 篇1
烟叶的颜色是外观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烤烟标准中, 颜色是第二分组因素, 颜色的色度是主要的分级品质因素, 色度中饱和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烟叶作为商品的价格。定性的研究表明, 烟叶的颜色与其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1], 因此饱和度的界定对于烟叶原料的生产和卷烟工业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反映到人们视觉中的颜色变化是由叶片中各种色素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在烟叶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中, 各种色素在进行着不同的变化, 烟叶中各种色素所占比例也随之不断变动, 因而烟叶呈现出各种深浅不一的颜色[2], 对视觉的反映也就浓淡不一, 烟叶呈现的饱和度也会有弱有强。随着色素在烟叶中相对比例的增加, 外观反映黄色更加明显, 以黄色色素为主体色调, 随着成熟度的提高黄色更加明显和突出。目前, 国内外对烟叶外观质量主要采用感官评价[3], 而对于体现饱和度单因子还没有定性的描述, 对颜色色度描述方法一直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
由于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感官评定在客观性、科学性、一致性等方面有其不足之处, 单纯的色度定性描述, 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所以从外观质量感官评定到单元因子的定性定值, 使饱和度具有均匀的梯度空间, 与人的思维理解和视觉相一致, 能直观和迅速地感觉到各个梯度差别阈值的范围, 从色度学理论和烟叶生产实践以及实物样品, 为烤烟饱和度定性的细划描述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饱和度参比样的制作, 能够充分体现烟叶不同饱和度梯度间, 由淡到浓的感官评价的单因子阈值存在的差异, 给人以直观易辨的实物参照, 便于在实际收购和交接中的应用。将为烟叶品质指标评价、烟叶收购标准的掌控、工商交接等工作提供实物样品依据, 进一步丰富烤烟外观的感官评价技术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根据参比样制作种类选取烟叶原料, 通过对部分产区烟叶样品的挑选, 采集具有一定代表性, 显现梯度档次的多个省份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当年烤烟烟叶, 作为制作饱和度参比样的材料。
烟叶样品来源于华环国际公司复烤厂分级试验室。在复烤企业实训期间, 采集了山东潍坊、四川凉山、湖南永州、福建三明等多个省份、部分产区、不同部位的烟叶样品作为饱和度参比样的样品原料。选取样品主要体现饱和度的外观特征, 不代表区域特征。取样时分别取上、中、下3个部位的具有典型代表梯度的烟叶。
1.2 饱和度参比样的制作方法
1.2.1 原料准备。
由于各个地方的生产水平和各产地自然条件的差异, 以及分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选取样品时先从选送的大货样品中初选, 随后对初选的样品进行平衡, 淘汰部分不符合要求、不具备制作参比样条件的叶片, 最终确定具有明显可辨饱和度属性因子的烟叶, 作为制作参比样品的烟叶原料。
1.2.2 烟叶色调的确定依据。
以烟叶质体色素[4]———黄色色彩纯度为核心 (习惯和普遍认为的淡黄至稍深桔黄色域) , 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等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依据黄色色彩浓度和鲜艳程度对视觉反映的强弱, 由差到饱满的框架思路, 集不同产区烟叶的饱满度表现制作饱和度的参比样。在饱和度细划梯度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烟叶农产品种植区域大、种植品种多、东西南北不同产区烟叶的外观特征差异明显这一特点, 包含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外观质量相近的烟叶, 体现参比样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以及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按视觉反映的强弱梯度制作参比样。参比样能够直观易辩地区分不同饱和度档次梯度, 能够体现重复性和再现性。
1.2.3 参比样品的预处理。
为保证饱和度的稳定性, 减少误判, 对选取后的原料样品预先进行统一的水分平衡。平衡水分时采用室内常温方法, 以感官检验评定水分的方法。检验确定烟叶水分的适宜范围。
1.2.4 掌握最小差别阈值原则。
饱和度单元因子的觉察阈到极限阈的感官梯度档次尽量细分, 但不同档次间的识别阈要明显, 即最小差别阈值的原则[5]。经过对采集的烟叶样品进行初选和逐片筛选, 在制作参比样过程中充分的比对、识别、判定分析, 排序出不同的烟叶饱和度梯度档次。通过感官评价, 以理论依据和感官经验判别烟叶主体黄色色素含量 (因为无法使用仪器测量只能在感官的直观差别上目测差别阈) 的多少, 根据叶面的反映表现将烟叶基本色中的黄色色彩饱和度划分为7个档次。
1.2.5 样品平衡。
为体现参比样梯度间外观差异, 保证参比样品能够直观可见、可辨, 由评价小组对所有样品进行平衡。平衡时规定所有样品仅由1名小组成员进行初审平衡, 而后对所有样品再请其他成员平衡评议判定, 最后确定参比样的制作原料, 在该环节中同时完成饱和度参比样的梯度目测, 即对饱和度的定性描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饱和度参比样品的梯度定性描述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饱和度档次之间外观表现差异明显, 基于触觉和视觉的感官界限较为明显, 描述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饱和度参比样状态。
2.2 饱和度参比样实物图片示意
烟叶叶片表面分布有明显的主脉和错综复杂的支脉, 叶片生长发育时伸展的不平衡、组织的疏密程度有差异、叶片构造的不均匀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叶面的颜色, 影响到色度, 进而影响到饱和度, 造成初烤烟叶叶片本身颜色有客观的不均匀性[6], 从而影响到色度、饱和度的不均匀性。饱和度由差到饱满的标度梯度为:饱和度差—较差—稍差—浅饱和—尚饱满—亮饱满—深饱满。由差到饱满的梯度档次见图1、图2。
注:a~g分别表示梯度档次为差、较差、稍差、浅饱和、尚饱满、亮饱满、深饱满的烟叶。
由饱和度由差到饱满的直观对比看出 (图2) , 视觉感官梯度档次明显。
2.3 参比样实用性测试
饱和度参比样, 在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复烤厂进行评定测试, 先由7位优选评价员对参比样进行实用性测试;然后由来自行业工商企业的23位优选评价员及分级专家进行了观摩测试验证, 认为饱和度参比样包含了黄色色域烟叶从低到高的饱和度梯度, 直观易辨, 实用性强, 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运用色度学为理论基础, 探讨了烟叶饱和度参比样的设计与制作, 体现饱和度标度梯度, 引导传统的定性走向定量, 并对参比样可行性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结果表明:饱和度参比样根据感官阈值可分为差、较差、稍差、浅饱和、尚饱满、亮饱满和深饱满7个档次, 视觉和触觉感官界限较为明显。
3.2 讨论
饱和度单因子参比样只是感官质量评价中的一个因子, 只能从某个方面体现烟叶质量, 不能全面反映感官质量, 还需要综合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技术水平、思维定式以及样品来源和数量的影响, 加上环境条件有限, 制作的参比样主要是依据理论与实物和感官的判定, 没有经过仪器进行严密的测试, 没有对色素含量进行具体的量化, 对饱和度参比样揭示的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实践、研究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加深探讨。
现行烤烟分级标准已受到实践的挑战, 已经与实践检验交接产生矛盾, 特别在颜色饱和度方面, 感到界限模糊, 难以掌握, 引起争议时缺乏量化和参比的依据, 参比样就会发挥作用。同时在实际过程中, 即使是最权威的人对色度、饱和度, 在定性和量化条件下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涉及颜色、色度、饱和度的定量问题。
对饱和度差别量化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上的限制,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烟叶外观质量评定中, 对颜色色度的测量, 尚停留在感官评价阶段, 饱和度的测量更是未见依据, 即便在烟叶分级标准中, 对色度的规定也只是定性的, 何况是饱和度单因子的参比样。感官评价过程中, 因个人的辨色能力、经验不同, 加上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7], 误分和争议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国内只有少量有关烟叶颜色定量的研究报道, 真正涉及到量化研究的缺少基础的数据, 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结果还没有明确的表述, 参比样品就显得更重要了。饱和度的确定还存在准确性问题。如何保证饱和度参比样的可靠性, 叶面的不均匀性造成判断的误差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 这个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 饱和度参比样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 因此饱和度的测量和定量技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饱和度的定性和定量在表达颜色色度上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烟叶通过色度学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区分, 各梯度之间的样品有明显的差异, 这一方面可证明感官评价的可信性, 也说明人为界定饱和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但在定性和定量上需要找到平衡点。
3.3 展望
饱和度的参比样可用近红外检测仪测定烟叶内色素的色彩纯度 (如同打叶复烤在线检测烟碱一样) , 确定定值范围, 划定差别阈值, 利于饱和度的准确判断和识别。但是, 目前还无法采用该技术来制作参比样, 随着科技进步, 需要构建内在与外观相结合的烟叶感官分析与评价方法, 减少主观性和偶然性, 实现单因子从定性到定量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冯国祯, 于华堂, 王卫康, 等.烤烟国家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2]王浩雅, 王理珉.烟叶颜色指标与其他物理指标的相关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11 (11) :41-43.
[3]张建平, 吴守一, 方如明, 等.烟叶颜色测量与分析[J].江苏工学院学报, 1993, 14 (41) :74.
[4]杨虹琦, 周冀衡, 罗泽民, 等.不同产区烤烟中质体色素及降解产物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 (5) :640-644.
[5]赵镭, 刘文.感官分析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6]梁洪波, 刘新民.烤烟烟叶颜色与内在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 2002 (1) :9.
[7]闫克玉, 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单因子分析法 篇2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研究样本根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取。数据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居住地、学科和网络使用情况等, 数据内容基本可以真实反映调查者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变量主要是从设计的调查问卷中选取,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设置:性别、居住地、上网时间、网龄、学科、年级以及网络游戏影响等。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使用回归分析进行定量研究, 数据内容基本可以真实反映调查者的网络使用情况。本次问卷共发放16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7份, 有效回收率91.88%。本次有效问卷中, 男性占71.4%, 女性占28.6%。其中91.8%的调查者年龄在18~21岁。同时生源地为农村的调查者占66.7%, 33.3%的调查者生源地为城镇。另外工科的调查者占67.0%, 文科和理科分别占5.4%和28.6%。大部分 (53.1%) 的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2 001~4 000元。
二、大学生网络娱乐现象的现状
1. 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性别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玩游戏时间普遍在3小时之内, 属于相对正常现象。其中21.59%男生和56.82%女生从不玩网络游戏, 说明大学生对娱乐行为也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另外, 网络游戏人群中, 每个时间段娱乐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男生比例普遍高于女生, 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在网络游戏中花费更多的时间, 而事实上女生对于网络的其他娱乐行为 (网购、网络视频等) 更有兴趣,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关注力度, 更进一步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 特别是对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男生的指引, 指导学生利用更多时间从事网络学习活动。
2. 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居住地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每天玩游戏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比例普遍在30%之内, 这说明大学生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中, 并且57.14%的大学生每天游戏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10%之内, 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但是对不同居住地大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一些高比例的游戏网络使用上, 居住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普遍高于农村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合理的利用网络。
3. 上网与大学生文理科类别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上网玩游戏时间与文理科类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可以发现, 不同文理科类别导致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 (0.576 7)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不同文理科类别的学生在上网玩游戏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玩游戏时间的长短与文理科类别无关。
4. 上网与是否遵守网络道德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33%的调查者认为网上聊天撒谎是不道德的, 另外33.92%的调查者持“不好说”的态度, 其余的调查者都觉得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 不必要在网络世界中遵守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从表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观念比较淡薄。另外对于不同上网时长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延长, 大学生对于遵守网络道德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这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地方, 应适时的控制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并引导大学生科学、安全和健康的利用网络。
5. 游戏类型与大学生言论的关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调查者在网络游戏中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只有21.36%的调查者经常有放肆的言论和行为。另外对于不同的网络游戏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 经常玩武侠类和魔幻类网游的调查者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32.14%的调查者经常有放肆的言论和行为, 仅有17.86%的大学生无放肆的言论和行为, 表明了武侠类和魔幻类的游戏更容易使玩家沉迷于网络暴力, 以至于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另外, 经常玩休闲类和益智类游戏的调查者都能在网络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这类游戏比较益智温和, 有助于大学生平时的休闲和娱乐。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网络暴力游戏的监管, 假如学生想要玩游戏的话, 尽量推荐一些休闲益智类的游戏。
参考文献
[1]张佩国.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人格的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 1997 (5) .
单因子分析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5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40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入选标准:ASAⅠ级或Ⅱ级;年龄49~75岁,体重55~86 kg;术前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无免疫、内分泌、神经以及精神系统等疾病;近期无感染。
排除标准:术中单肺通气失败;无法维持氧合;术中持续的血流动力学不稳。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手术时间以及单肺通气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患者入手术室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常规监测患者心率(HR),无创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行全身麻醉,静脉依次注射咪唑安定0.03 mg/kg、芬太尼3μg/kg,高流量(新鲜气流量8~10 L/min)吸入8%七氟醚,待意识消失后将新鲜气流量降至2 L/min、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降至2%,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3 min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两组患者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双腔管导管的位置。诱导后,对患者进行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以便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商品名:必存,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80-130103)0.5 mg/k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给予等量氯化钠注射液。
麻醉维持:两组患者均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0.08 mg/kg、芬太尼0.05~0.1 mg,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7%~2.8%。单肺通气时双腔管非通气侧与大气相通,呼吸参数调整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2~14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在35~40 mm Hg。
术毕,待患者意识恢复,吞咽及咳嗽反射活跃,潮气量及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拔出双腔气管导管,安全送往恢复室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术中指标
应用Datex-Ohmeda AS/3多功能监测仪(Datex-Ohmeda公司,美国)监测HR、ECG、Sp O2、BP、PETCO2、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和气道阻力。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后(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后60 min(T2),肺组织离体即刻(T3),膨肺后30 min(T4),术后120 min(T5)的HR、MAP和CVP。
1.3.2 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的浓度
两组患者分别在T0~T5时刻抽取静脉血,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测定血浆IL-6、IL-10的浓度,并计算IL-6/IL-10比值。
1.3.3 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细胞核NF-κB蛋白
于T1时刻在预切除的肺叶上距肿瘤边缘>5 cm处取第一块肺组织,肺叶离体时在第一块取材临近部位再取第二块肺组织,-80℃保存待检[6]。取肺组织切成细小的碎片,加入组织/细胞裂解液,用玻璃匀浆器匀浆,离心后取上清,即为肺组织蛋白;严格按照核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肺组织核蛋白。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加入样本孔中,经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转移至PVDF膜上,封闭后加入兔抗人TLR4一抗、兔抗人NF-κB P65一抗,兔抗人β-action,4℃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山羊抗兔二抗,孵育,加入化学发光试剂,曝光后显影,定影,分析目标条带灰度值与β-action的灰度值的比值,以反应蛋白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平稳,T0~T5时点的HR、MAP、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T0:麻醉诱导后,T1:单肺通气即刻,T2:单肺通气后60 min,T3:肺组织离体即刻,T4:膨肺后30 min,T5:术后120 min;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CVP:中心静脉压
2.2 两组患者血浆IL-6、IL-10浓度及IL-6/IL-10比值的比较
与T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IL-10浓度以及IL-6/IL-10比值于T2~T5时刻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患者血浆IL-6浓度以及IL-6/IL-10比值于T2~T5时刻显著降低(P<0.05)。见表3。
注:与组内T0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T0:麻醉诱导后,T1:单肺通气即刻,T2:单肺通气60 min,T3:肺组织离体即刻,T4:膨肺后30 min,T5:术后120 min
2.3 两组患者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的比较
与T1比较,两组患者肺组织TLR4、细胞核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于T3时刻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肺组织TLR4、细胞核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于T3时刻显著降低(P<0.05)。见表4。
注:与组内T1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T1:单肺通气即刻,T3:肺组织离体即刻
3 讨论
单肺通气已被广泛用于胸外科手术,为手术提供良好术野。但单肺通气属非生理状态,开胸侧肺完全萎陷,萎陷肺组织血流减少、肺泡组织缺氧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手术操作、机械通气也会造成肺组织损伤,膨肺时缺血再灌注进一步加重机体炎性细胞因子失衡进而促发全身炎性反应[7,8,9],从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有效抑制单肺通气患者过度炎性反应至关重要。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抑制脂质自由基生成,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10]。IL-6是机体炎症反应早期应答因子,其水平急剧上升可反映促炎性因子大量激活,而IL-10是机体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能负性调节炎性应答反应[11,12]。IL-6/IL-10比值可大致反映机体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平衡,预测患者预后,比值升高提示预后不佳。本研究结果表明,依达拉奉组在T2~T5时刻,IL-6血浆浓度和IL-6/IL-10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依达拉奉可有效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维持促炎/抗炎性因子相对平衡,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
TLR4是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细胞表面信号传导跨膜受体,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几乎表达于所有的细胞系[13,14]。单肺通气时引起的病理变化导致内源性配体与TLR4结合[15,16],最终激活NF-κB,NF-κB是由P50亚基和P65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激活后与抑制蛋白分离,转入细胞核内,P65末端含有反式激活结构域,有激活基因转录功能,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基因表达,从而促进TNF-α、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与释放[17,18,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组肺组织TLR4、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促炎性细胞因子IL-6血浆浓度和IL-6/IL-10比值变化相一致,提示依达拉奉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转导途径而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从而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维持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平衡。
单因子分析法 篇4
关键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高压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相关因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即初期缺血缺氧的原发损伤和第二阶段的再灌损伤, 这种损伤导致大量钙的释放, 进而导致新生儿脑部不可逆性的损伤[1]。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的出血、坏死等, 早期对患儿进行综合性治疗能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属神经营养因子, 临床上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恢复治疗, 高压氧通过提高脑部血氧含量并增加氧气的有效弥散距离, 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的状态。本文通过对脑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进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 观察对患儿血清IGF-1、GH、s ICAM-1 水平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3 月- 2015 年1 月我院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84 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 例。研究组男48 例, 女44 例; 胎龄38 ~ 41 ( 38. 48 ±2. 13) 周, 日龄12 ~ 18 ( 15. 2 ± 3. 2 ) d。对照组男47 例, 女45例; 胎龄37 ~ 41 ( 38. 59 ± 2. 34) 周; 日龄13 ~ 17 ( 15. 0 ± 3. 4) d。2 组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畸形、内分泌分泌异常, 宫内感染, 药物过敏患儿。
1. 3 治疗方法 (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常规治疗: 控制血糖、保存心率、血气、血压指标正常, 脱水、消除脑干症状、控制惊厥的治疗。同时给予患儿高压氧治疗, 在患儿家长陪护下使用单人纯氧舱, 压力0. 03 ~ 0. 05m Pa, 实施加压时间10 ~ 15min, 稳压时间20 ~ 30min, 减压时间10 ~15min, 氧浓度65% ~ 90% , 每天1 次, 1 个疗程为10d, 间隔1周后进行下1 个疗程, 共3 个疗程。 ( 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 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国药准字H20083224) 20mg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30ml中混匀, 静脉滴注30min, 每天1 次, 1疗程为2 周。治疗3 个疗程。
1.4观察指标2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静脉抽取血液3ml, 静置25min后3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 分别检测血清IGF-1、GH、s ICAM-1水平。血清IGF-1、GH、s ICAM-1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F-1检测试剂由上海武昊经贸有限公司提供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检测试剂盒;GH检测试剂由上海纪宁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提供的人生长激素 (GH) 检测试剂盒;s ICAM-1检测试剂由上海信然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 ICAM-1) 检测试剂盒。3种血清学检测项目均由本院检验科人员按厂家说明书操作。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前血清IGF-1、GH、s ICAM-1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2 组治疗后血清IGF-1、GH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 ( P < 0. 05) , 且血清s ICAM-1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 <0. 05) , 治疗后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指围产期新生儿由于缺血缺氧导致损害,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是一种外源性的神经节苷脂, 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能通过血脑屏障, 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并稳定细胞膜, 保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 起营养神经的作用, 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损伤的治疗[2]。高压氧的治疗能增加患者血氧含量, 提高血液和组织的氧含量, 改善微循环,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高压氧联合其他方式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临床报道血清IGF-I水平主要受到GH水平的调节, 且均能对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4]。IGF-1 是多肽类的神经营养因子, 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密切相关, 体内主要由肝脏合成, 是一种单链的多肽激素, 能诱导血管生成, 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 对胎儿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能降低脑血管的阻力、防治神经细胞的凋亡等, 当脑组织受到损伤时, 机体会将血液循环中的IGF-I运送到受损脑组织, 增加脑组的IGF-I浓度, 进而保护脑组织[5]。s ICAM-1 是免疫球蛋白家族的成员, 多在血管内皮细胞处表达, 主要是介导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白细胞、跨皮细胞等向血管外迁移[6]。李沫民[7]研究发现s ICAM-1 参与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 即治疗前水平较高, 治疗后水平逐渐降低。血清IGF-1、GH水平经治疗后也在显著增高。本文研究组联合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和高压氧对患儿进行治疗发现能有效地提高患儿血清IGF-1、GH水平, 降低患儿s ICAM-1 水平, 且这种变化趋势明显优于单纯高压氧治疗, 也与胡永艳等[2]的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有效地增高患儿血清IGF-1、GH水平, 降低血清s ICAM-1 水平,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Counsell SJ, Tranter SL, Rutherford 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rain injury in the high-risk term infant[J].Semin Perinatol, 2010, 24 (1) :67-70.
[2]胡永艳, 樊黎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781-783.
[3]李艳霞, 贺新萍, 徐晓伟, 等.高压氧辅助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9A) :100-101.
[4]Zhang XL, Ma R, Xie YM, et al.Literature review of application of shenmai injection in special populations (children) [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3, 38 (18) :3195-3199.
[5]王莉, 马耀红, 刘华, 等.IGF-I和GH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27) :5274-5276, 5280.
[6]张艳.血清中s ICAM-1、TNF-α和S100B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4) :3931-3932.
【单因子分析法】推荐阅读:
业绩因子分析07-31
基于因子分析12-16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06-21
因子分析(FA)09-16
补充资料因子分析08-17
因子分析乡镇科学发展07-27
主成分与因子分析区别10-19
因子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0-29
单因子评价法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