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堂

2024-08-23

“童心”课堂(精选12篇)

“童心”课堂 篇1

孩子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孩子的学习添加很多动力, 因此, 父母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为孩子开启快乐学习之门。现阶段, 我正进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低段小学生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 儿童化教学就应针对这一特点, 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完成教学任务。我想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想象, 运用游戏促进拼音教学

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 也是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教学中我除了采用顺口溜、编儿歌等方式外, 还引导学生将拼音编成一个个奇妙的童话故事并分角色扮演, 将课堂内容渗透到这些故事情节当中, 从而激发孩子们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此外,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动”起来。例如通过“大家找朋友”“紧急集合”“送信”“我读拼音、你做动作”等课堂游戏来让学生的脑、眼、口、手、脚一起“动”起来。记得在一次复习课上, 教学任务是进一步认识“b、p、d、q”, 笔者启发孩子们思考:“同学们, 大家一起想一下, 你能用简单的动作来演示这四个字母吗?”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现这四个字母。教学实践表明,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教学中笔者还尝试让学生画一画, 充分利用课本的彩色插图, 引导孩子们观察, 使孩子们从图画中便能明白需要学习的字母的音和形,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把字母画出来。如在进行“i”的教学中, 笔者在孩子们掌握了其发音后, 便引导孩子们思考:“‘i’像什么呀, 聪明的你能画出它的样子吗?”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忙开了:“一根吸管”“一支笔”“一根球棒”“一根棍子”“一段甘蔗”等五花八门的图案让他们记忆深刻。

二、联系生活, 运用游戏促进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而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字, 如广告牌、超市购物、看动画片等, 然后自己动手制作字卡。课上教学生一些识字方法, 随课文分散识字, 适时做一些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 并能有效防止生字回生。例如编一串顺口溜, 念一首儿歌, 猜一个字谜, 做一次加减法, 讲一个小故事……这样, 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 就会写字的笔画了, 让学生感觉到, 汉字离他们不是那么遥远, 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 里边还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识记生字, 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三、渗透方法, 明确要求促进阅读教学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 教师要以身作则, 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寓识字规律于阅读之中, 重视朗读指导, 在练读、自读、领读、研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中, 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读得有感情, 使本课的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与学生见面, 自然地成了熟字。另外, 孩子们最喜欢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小狮子》一课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戴上小树、小狮子的头饰,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表演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游戏,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白了在活动中同伴之间互相合作的道理。孩子们在游戏环境气氛中, 毫无顾虑地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表达, 给自己带来欢乐, 带来兴趣, 带来自信, 带来动力, 带来成功。

四、创设情境, 正面评价促进口语交际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语言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创设多种多样的游戏情境”更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在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更应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和热情, 让学生能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 让学生有话可说。即便如此, 学生有时还是表达不清楚, 这时老师就很需要为孩子们先做个样子, 或是请优秀学生表演示范, 通过示范指导孩子们明白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 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孩子们只有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 才能增强其倾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对学生的评价, 要用表扬与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关注学生的表述是否正确, 更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

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 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童心”课堂 篇2

[摘要]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呆板、方法单一,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的现状。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点,建立平等对话的平台,采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妙趣横生,充满快乐。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儿童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4-028

儿童是一张白纸,一泓清泉,一株嫩芽。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着美好的幻想,充满期待和激情走进课堂。而想象总是比现实美好。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心理上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一些教师教学形式呆板、方法单一,导致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纵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牵住孩子的手。教师始终“小心翼翼”地牵着孩子的手,先“滔滔不绝”,怕漏讲了什么,要求孩子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接着就是“问题轰炸”。这样学生疲于应付,被动应答。

2.堵住孩子的嘴。孩子们年龄小,自控力弱,心里所思往往脱口而出,爱插嘴。有些教师觉得这样扰乱课堂纪律,因而加以斥责。这样泯灭了儿童思维的灵性,浇熄他们创造的火花。3.锁住孩子的心。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权威”,居高临下发出指令,让孩子俯首帖耳不能异想天开,只能读背教师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语文课堂,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怕,无奈、恐惧、紧张、盲从……不良心理接踵而来,又谈何学得好语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呵护稚嫩的童心,努力构建妙趣横生、充满快乐的语文课堂,让童真、童趣尽情释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老师是朋友”―――建立师生对话的平台“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和谐互动、平等对话是成长的前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一位富有童心的老师和他们

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播撒了爱和希望的种子。教师没有固守预先设定的答案,否则课堂就会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

四、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他们的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在学习中,他们会经常出现不专心、回答问题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保持多种形式的转换,包括语调、节奏,听与说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呵护童心,构建快乐课堂理特点,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有的教师结合阅读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浓厚趣味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简单,易受挫折,也易受鼓励,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阅读教学只有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让儿童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些现状: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儿童文化关注不够,儿童观念逐渐淡化。因此,只有坚守儿童本位,回归儿童的方式,才能通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理想之境。

让英语课堂“童心”飞扬 篇3

一、阅读表演板块

孩子的演技是稚嫩和风趣的。他们的思想和谈吐也浑然天成,不矫揉造作。这种内化于心、感知于外的天性使之快乐地融入到自己的“童心”部落。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上下等级分明的状况下,学生胆小、不自由。所以,教师要建立一处“童心”部落,将英语知识融入童真的味道。因为还是从没有入学时起,这些孩子们就喜欢聚集在一起捉迷藏,玩游戏,互相分配角色扮演。他们的本性是爱表演的。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少年儿童的这一天性,并充分地加以利用,为英语教学服务。

打一个比方,表演仿佛颇有创意盛东西的碗,而阅读便是盛在里面醇香的汤水。对于童真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因为这颇有创意的碗而富有热情地品尝这里面的汤。所以,通过表演来开展阅读活动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学习“My new room”,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living room”和“bedroom”的轮廓,然后标出里面放置的东西:Closet、mirror 、conditioner等等,然后找学生分别扮演“Sarah”和“Chen”,用“There is”“There are”句型即兴提问。例如,扮演“Chen”的学生可以随意指着黑板上所画的东西发问:“What is it?”然后“Sarah”就会根据所指的东西回答:“There is a Closet in the livingroom /bedroom.”在这之后,扮演“Chen”的学生又向“Sarah”发问:“What is it like?”“Sarah”就会搜罗脑中的形容词回答:“There is a big/new/small closet。”由于学生不曾牢固掌握新课知识,所以,在对话中避免不了笑话百出,或者将Closet说成mirror,或者将There is说成There are。这时教师可以扮成一种动物,迅速跳出来幽默地纠正错误。

二、游戏活动板块

游戏活动是孩子童心部落建立起来的一片砖瓦。如果说童年是孩子长大成人必经的路途,那么游戏便是这路途上一处必不可少的风景。它能使孩子快乐加倍,热情疯长。而融入知识结构的游戏活动更能让孩子轻松地学习。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将知识结构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填进孩子的“童心”。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My new room”以这一课为例,所要学习的是关于房间以及各类房间内陈设的家具的单词或词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准备四个标有四个房间的篮子:living room、bedroom、kitchen 、dining room,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分给他们一些关于家具带有指定颜色的图片,让他们随着音乐声起开始互相比拼快速地向对应的篮子里放置图片,当音乐结束,四个小组便回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做裁判,由于每小组图片的颜色不同,所以,教师根据图片放置的正确与否及颜色就能评判出哪组获胜。在比拼的过程中,学生释放童真的能量,快乐地思考。这能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歌曲歌谣板块

歌曲、歌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当音符有节奏地响起,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情形尤为明显。由于好动的天性,音符很容易敲开他们身体各个组织的大门,激活他们的各个细胞,更好地发挥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牵制他们的神经在有动感、有节奏的世界里冲浪。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歌曲歌谣的这种冲击力破除孩子对英语学习的防线,使其放轻松,将英语学习看成一项趣味横生的旅行活动。例如,在学习“At a music lesson”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所要学的单词融入到歌曲“We can sing and dance”当中。随着音符的跳动,词汇及词组就会蹦蹿到学生的大脑里,让其把握节奏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学习词汇和词组。◆(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巿如东县宾山小学)

“童心”课堂 篇4

新课标强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童心课堂里, 教者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童心, 用自己的童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溢满童心童趣的课堂, 是活色生香的课堂, 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因此, 我在教学中努力用自己的童心和活力为学生创设童心课堂, 让他们在课堂飞扬童心, 舒展个性, 让课堂教学成为美妙和谐的智慧之旅。

一、预测学路, 以学情定教, 实现预案设计的“儿童化改造”

以儿童为中心, 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与内容, 再进行特别设计。教学“以儿童为中心”, 就会遵循学生的“自然童年”和教育的“激发引导”规律, 就会顺应童心, 尊重童心, 寻找文本与学生的最佳契合点, 创设儿童喜爱的语文实践情境, 把文本融入儿童的生活, 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如《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 本身就是一篇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设计时我们可从学生爱阅读的童话故事人物开始导入, 让学生近文始于亲, 然后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语言, 为学生创设童话的意境, 满足他们童心的需求, 童话成长, 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中学习, 不仅获得生理心理的愉悦, 更让课堂焕发出朝气和活力, 言语训练有了灵性和诗意。因此我设计成:

师 (引导) :小鸟在小树的陪伴下去了哪些地方, 看了哪些有趣的事呢。你们就是可爱的小鸟, 闭上眼睛, 跟着会走路的树去游玩吧!

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 微微地闭上眼睛, 随着会走路的树到处去游玩。力求让他们完全沉浸于故事中, 让小脸荡漾起欣喜和惊叹。

游玩后, 继续引导:小鸟们, 来, 睁开眼睛, 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想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给了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 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本的角色。如:

生:我跟着小树, 到了一片油菜地里, 看到满地的油菜花, 好像撒了一地的金子……

师:金光灿灿, 可真美呀!

生:我跟着小树, 来到梅花山, 看到梅花全开了, 像天边灿烂的朝霞……

师:满山的梅花, 把你深深吸引住了。

生:我跟着小树, 来到草原, 看到牧民们, 骑着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师:那一望无边的草原, 让你心旷神怡。

……

师:在小树的陪伴下, 你们去了那么多地方, 看了那么多有趣的事, 长了许多见识呢, 来, 可爱的小鸟, 把你的开心读出来。

学生们情动辞发, 丰富的想象令人赞叹不已, 一句句童真的话语, 灵动鲜活, 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水到渠成。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对话, 也让学生在赞赏和肯定中获得童心的满足和自信。

童心课堂, 满足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需求, 实践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的要求, 而且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悟到了小鸟和驯鹿之间纯真、美好的友情这一主题。

童心课堂, 就是那个性张扬的蓝天, 老师和学生在蓝天之上一起飞翔, 一起感受因为遐思和冥想而带来的灵动和充盈。

二、预测感受, 以童心定位, 调试文本解读的“儿童化视野”

语文是被情左右的学科, 一个拥有童心的老师, 全身溢满了朝气和活力, 溢满了对生活的期待和激情。她的课堂宛如一个强大的磁场, 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 他们在课堂里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美丽, 更是教师以自己饱满的生活热情和态度构建的生命之河的流淌, 他们情不自禁地与其交织汇集, 一起往前奔跑, 形成令人振奋的生命交响曲

我很喜欢《会走路的树》这一课, 不仅因为它的情境美, 更因为其人物的情谊美。

童心给了我多愁善感和满腔热情, 在教学中我的心情随着故事而波澜起伏, 为他们美丽的邂逅而开心, 为他们无奈的分离而忧伤, 为憧憬着相逢而欣喜。学生们从我奔流不止、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中感受到小鸟和小树之间那段深厚的友谊。

师:一个春天的早晨, 阳光明媚, 树林里的鸟儿们都唱起了欢乐的歌。在一棵树上, 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和一棵金色的小树相遇啦。瞧, 他们聊得多开心, 多友好啊!

我的欢快感染了学生, 他们兴致勃勃地读着小鸟和小树的对话, 好奇和友好溢于言表。

师:一只可爱的小鸟, 还有一棵金色的小树, 一块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 树林里、花丛中、山顶上, 到处都留下了这对好朋友的身影。终于有一天……

随着我舒缓低沉的阐述, 教室里出奇地安静, 学生们小脸上满是沉重、留恋和忧伤。接下来的朗读, 更是让人感动涕零。有个学生告诉我, 失去友情真令人伤心啊, 他以后再也不跟好朋友闹别扭啦!多好的个性感悟, 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

师:小鸟太想小树啦, 后来还请信鸽带回来一封信, 哪只小鸟来读一读?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清脆的童音里满含着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见面的渴望, 还有即将见面的快乐。也许此时, 在他心里自己就是那只小鸟。

我的感情随着文章的推进而波澜起伏, 学生们的感情也与我同步共振。我们一起与主人公经历那段友谊, 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学生融情入景, 感情到位地朗读, 带入了课文的场境中, 语言文字的精妙品味到了, 个性化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悄悄生成了。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的课堂, 教师只要用自己澄澈的童心, 用自己饱满的热情, 去体验、去感受、去营造, 就能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舒展生命的空间, 课堂就成了儿童成长的乐园, 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预测热点, 以童趣定主题, 尝试语言实践的“儿童化运行”

尊重童心是指认同儿童的情绪, 了解儿童的感受。语文姓语, 语文离不开语言文字实践。尊重童心, 融入童声、童心、童趣的语言文字的实践, 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潜能, 更能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同步提高。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

片段1:

师:大家看这两个句子, 仔细读读, 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 才把小鸟送回家。

小树带着小鸟玩了一会儿, 把小鸟送回家。

生:多了“好”和“才”两字。

师:多了两个字, 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小树对小鸟的友好。

师:这两个字用得真好, 仿佛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画面:这只刚出生的小鸟觉得什么都新鲜, 玩了还想玩, 小树等他玩够了, 才把他送回家, 多友好啊!这真是一场美丽的相遇, 谁能把这个画面读出来?

教师通过描绘再现情景, 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 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 才能言为心声而发, 才能最终打动人心。他们淋漓尽致地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有效地落实了课标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片段2:

师:老师听出你读时强调了“天天”, 为什么?

生:天天就是每天。

师:是呀!小鸟今天去陪, 明天也去陪, 后天还去陪, 一天也不落下, 陪着过完美丽的春天, 还会陪着迎来热情的夏天, 两个好朋友天天相伴,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你把他们的友谊读出来了。

语文教材中集纳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名篇美文, 要想让这些文章打动学生的心, 就要先打动教师自己的心, 与作者同悲同喜, 这就靠教师感情激昂的导读或使学生精神振奋, 或使学生潸然泪下。深情的引读, 成了学生感情迸发的催化剂, 把他们送上情感的沸点, 至高点。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去品味内涵,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情。在动情的朗读中, 学生对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的领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师:趣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应该先写外面的“走”, 再写里面的“取”。怎样把这个字在田字格里写漂亮呢?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部件, 请你们挑一挑, 再在田字格里拼一拼。

学生饶有兴趣地拼好了。

师:他拼时, 把字放在了中心位置, 再注意宽窄和关键笔画, 就可以在田字格里把字拼得漂漂亮亮了, 所以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一看 (中心) 二看 (宽窄) 三看 (笔画) 。

有趣的拼字游戏代替了枯燥的写字教学, 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灵动而扎实。新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游戏中领会写字规律, 不仅尊重了学生童心的需要, 更让学生心领神会, 印象深刻。

关于童心的作文:春花靓童心 篇5

瞧,我们手提着小花篮,无比兴奋地采摘着野花。虽然是野花,可是它们也很好看的哦。它们的名字有的叫得出,有的叫不出。我们边摘边观察,还发现了它们的很多奥秘。不一会儿,我们就收获满满了。

回到教室,老师说要把我们今天摘来的花花草草变得更美丽。她先悉心指导我们插花的方法,我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只见老师先拿起一束最长的花,插在花篮中间,又拿起两支较矮的花插在两侧。这样看,中间的花好像人的身子,旁边的花枝就像人的两个手臂,花枝上的花朵就像人的笑脸,十分形象。我们的老师真是无所不能,她插的花篮把我们惊艳了!没等老师说完,我们已经个个摩拳擦掌了。

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花朵大的花插中间,它们好像是大大方方的少女。有的花矮矮的,躲在其它花旁边,就像个害羞的小孩子,依偎在家人身边。我把野花一一插在花泥上。哇!你瞧,这些花凑在一起就像孔雀开屏,漂亮极了!我正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老师走过来了,又帮我插上几根绿草。有了绿草的衬托,花儿更加美丽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再看看同学们,一个个漂亮的小花篮在大家的巧手中诞生了。

插好了花,老师还让我们给花儿编一首小诗。听,同学们念着自己编创的小诗,精神极了。真是“一篮春花靓童心”啊!

让音乐课堂在童心中飞扬 篇6

一、播种情感乐土,拉近师生距离

音乐情感艺术,能丰富人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孩子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孩子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

作为新生,都会有些怕老师。这时老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去上课,课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和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每接任一个新班,我先微笑着用语言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和喜爱,然后我会借用“找朋友”游戏来认识学生,学生唱,在歌声中我走到他们身边,找到“好朋友”,请“好朋友”再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的环节,不仅认识了学生,也让学生亲近熟悉了我,我和孩子们都很开心,为以后的成功教学铺设了良好的基点。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确能对教育教学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将会是师生教学传递最有效快捷的途径。

二、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许多教育家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认为“兴趣是智力之母,入门的向导”。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理成章。

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导人方式。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看多媒体课件……如在上《大鹿》这课时,我设计是讲故事导入,让学生围坐在老师的边上,让师生的情感更靠近些,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片美丽的树林里,住这许多的小动物。当早上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时,小动物们就开始起床了,大鹿站在窗前,心想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可是不一会儿,他就听到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是小兔妹妹在喊:鹿哥哥,快开门,救我,救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进入老师设计的环节,把歌曲转化为故事,再通过歌唱的形式来演唱故事,学生的兴趣高昂,学习气氛浓烈。在教学中运用精妙的导入来开启音乐教学的金钥匙,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重视这一环节,定能使你教学增辉生色。

三、抓住教学亮点,实施歌曲范唱

在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的“范唱”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放一下磁带里的范唱就算完了。如果老师能够自己声情并茂的来范唱,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范唱这一教学亮点不能忽视。

每首歌都有一个基本情绪,老师范唱时要抓住歌曲的情绪,把握好歌曲旋律的处理以及歌词的理解,来完整的演唱歌曲。《摘星星》这一课教学中,我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让学生知道这首歌的情感“小朋友愿把星星摘下来,送给盲童当眼睛的美好愿望”。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了初步的感知,再次聆听范唱,学唱表演,强化学生的音乐情绪体验。在这种音乐气氛中,学生很快地学会了歌曲,也更懂得了要关心残疾人,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音乐老师,每教唱一首歌都要在教材上下工夫,当我们把歌曲真正理解了,自己先把歌曲唱出味来,那么在歌曲范唱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四、放飞个性天空,体验合作创造

音乐教学应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趣味性。同学们在音乐课堂活动中,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过程,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来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创造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能根据教学内容来即兴地创编故事,舞蹈,游戏等等,把自己真挚美好的想法完全寄托在自己创造的“作品”里。如《三只小羊》这课时,在学完歌曲后,我让学生根据歌曲来小组创作,给予孩子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很快出了成果,有的把这首歌改编成情景剧来进行表演“3位学生表演小羊,还有的扮演成狼、熊、大象,描述了3只小羊出去游玩,路上碰到了狼要吃小羊,经过大象和熊的帮助,赶走了狼,取得了胜利”。也有的孩子通过模拟动物的声音来创作,有的对歌曲进行了续后创编,形式多样。每位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做,这样的合作创造,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团结协作的力量。这样的舞台充分发挥了群体创造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成功。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呼唤童心回归 篇7

一、打造生活化课堂,保护纯真童心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1. 回归生活做“ 主角 ”

思品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的生活,同时又从新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更多的道德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道德。所以我们的思品课堂不光是在学校里、教室里,更好的课堂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最好的老师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能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做个主角,让真实的生活造就儿童美丽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家里的文明》一课。我先让孩子们做了一份调查和统计:

然后根据调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讨论,孩子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服,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接着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孩子们倾听了自己父母的话后,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讲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讲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最后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该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2. 真 情实景做“ 演员 ”

新课程中,思品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很多故事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有的故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苦恼和烦恼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看似与道德无关的事情却隐含着道德形成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生活化的课堂,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我设计了模拟活动。首先创设四个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然后小组汇报结果。最后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意识,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在这堂课中,完全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生活中运用它,真正做到了“模拟现实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的课堂。

二、构建活力课堂,呼唤童心流露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由发挥潜能。

1. 洋 溢“ 宽容 ”的课堂

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在传统的思品教学中,一个学生对社会现象提出质疑,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会被老师不厌其烦地更正。在不“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机械地接受着来自满着各种好奇想法的脑袋中打满了许多疑问号,为什么这样不对?为什么我一定要向他一样?为什么……

一次思品课上,讨论做好事情是不是为了表扬?有的孩子直接说:“我做了好事,当然是要让人知道了,我还要得到大人的表扬,因为那也是一种认可。”马上就有孩子站起来反驳了:“我不同意,因为雷锋叔叔做好事就没人知道。”是啊,在课堂中我最希望能听见不同的声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认可他们的观点。在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我们学习了课文《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一课。通过教材我们知道张大爷是为小区创造洁净环境的默默奉献者,其实我们身边像张大爷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我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说出他们的名字。生1:我爸爸帮助邻居修过电视。生2:我同桌经常帮助我学习。生3:我们家楼梯也经常有人扫。我们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好事,不能带着任何有偿心理去做。这么一讲,既没有否定两种想法,让学生产生排斥感,又较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

2. 包 容“ 凌乱 ”的课堂

一个平等对话、互动开放的课堂,课堂纪律肯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是非观念的讨论,学生尤为兴奋。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专制式的课堂管理倾向,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不允许学生无意间的说话;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除了一系列的“不允许”之外,学生一旦触犯了纪律,教师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假思索地用专制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都是阻碍构建互动开放课堂的拦路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专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自由式的回答与讨论,来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充满“ 合作 ”的课堂

这个合作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好—坏”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在合作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可以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学会合作》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例如,先把学生分成六人一个小组,出示从简单到复杂的六组数字,在10秒种之内记住,然后汇报结果。让他们在课前调查好的情况下,学生分组合作,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分享,最后整理出一份较为详细的资料。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尊重他们学习交流的习惯,让纯真的童心得以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好的课堂不拒绝童心追问 篇8

一、为什么会有童心追问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常常好奇于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古怪”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在笔者很认真、很严肃地强调课文主题的时候,还是会有这些古怪的问题冒出来。此时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点。

在教《虎门销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时候,我深情地朗读着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重点突出“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一句。这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声音不小地说了一句:“吹牛!”这极大地破坏了课堂的气氛。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面向那位学生)你说说吹牛是什么意思?

生:都被人欺负成这样了,还说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负的!

师:为什么你说被欺负成这样了?

生:我看电视里播放过虎门销烟的情节,听说当时很多鸦片都在中国卖,很多中国人都吸食鸦片,连清朝军队的打仗的人都抽大烟,当时好像叫什么“两个枪的兵”……(这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显然超越了一般的学生,而这也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于是只好顺着学生的问题向下提问。)

师:这与被欺负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很简单啊,如果不是被欺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鸦片被卖到了中国?为什么现在就没有这样的情形,我看现在不被欺负才是真的。

师:你很善于思考,我尤其喜欢你刚才说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不被欺负才是真的”。(学生鼓掌)

师:那么现在老师让你来写文章的结尾,你会怎么写呢?

(那位提问的学生陷入了深思,我即时决定让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关乎着如何理解除课文结尾一段之外的其余内容。)

上述教学片段中,该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之前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深度思考,或者说这种童心追问实际上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说明他此时对课文的结尾并不认同,而且这种不认同还感染了其余的不少学生,这使得我意识到此时凭单向的讲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

二、童心追问的价值引领

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来看,课堂上的童心追问肯定是属于生成范畴的,因此童心追问对于课堂而言往往存在着“意外”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就在于对教学契机的把握上。在上面的交流过程中,我以课文结尾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了价值引领。

师:我们现在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否算得上伟大壮举,这需要如何判断呢?被人欺负了很久之后的反抗,算不算伟大壮举呢?(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

生:我感觉应当先想想为什么会有二百多万斤鸦片被销毁,如果连同没有加上的,说不定还有更多呢!

师:这是一个好问题,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于外国强行进行的鸦片交易及其危害缺乏认识,当然也缺乏反抗的能力。而像林则徐这样的有识之士深知百姓受其迫害,明确地指出鸦片交易之弊,终于打动朝廷,命其在虎门销烟。林则徐接命之后,立即大刀阔斧收缴鸦片,并公开销毁。也是因为虎门销烟,才让外国鸦片贸易公司感受到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禁烟的决心。

生: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虎门销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想销就销。

师:对,我们看待一件事情都要看其背景,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真相。

生:那我们误会了课文了?(略带戏谑口气,全班掀起一阵笑声。)

师:误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的问题提得有价值,而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发现了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

生:我懂了,就是评价虎门销烟,还得全面一点……我记得有一句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师:对!你能这样联想,确实很不错。

生:(插嘴)那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这些背景啊?

师:我哪里知道你们这么聪明,会提出这么厉害的问题啊!(生笑)

其实我到此时才轻松了下来,因为学生的观点此时才又迈入了原先的轨道。而反思这段教学过程,之前我以为基于学生原有的思考,抓住恰当的机会进行引导,是最佳的教学策略,后来才意识到在引导的时候,不能强行改变学生的观点,而应当通过适当的策略,如本课及时决定让学生讨论课文结尾,就是一种教学契机的把握,也就成了价值引领的关键。

三、童心追问的教学意义

在课堂上直面童心追问,对于教师来说,显然是一种挑战。我以为这里需要关注两点:

第一,理解童心追问背后的思考。童心追问的结果一般来说都是知识与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童心追问,应当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特点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逻辑,即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如果判断不出来,则可通过提问来进行。

第二,寻找面对童心追问的契机。所谓的契机,就是思考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引向当初预设的教学目标。经过总结,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追问,往往都是出乎意料的,因此一旦发现某个环节是引向教学目标的契机,一定要及时抓住。

“童心”课堂 篇9

●衡量审美体验的容量和过程, 了解音乐美

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情感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音乐感受, 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所以, 在课堂上, 我专门用十分钟时间开辟了“天籁之音”这一板块, 供学生欣赏富有现代感、时代气息或古典韵味的世界音乐精品。我在让学生欣赏《牧歌》一曲时, 在没有先告知曲名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己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才将作品作了介绍, 加以大量图文介绍和网络搜索链接, 引导他们随着旋律的起伏一起哼唱, 还配上了相应的生动的语言, 此时我们的内心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积淀起一股激烈的情感,

●注重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造音乐美

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作冲动,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 我在教授《波斯市场》一课时, 先以颇受大家喜爱的流行歌手组合S.H.E的一曲《波斯猫》为开场曲, 再辅以网络资源——波斯古国的生动视频, 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昂了起来, 因为此曲的主题音乐与本课相同, 他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学起来也是格外的专心。曲中学生最熟悉的旋律描写的是“乞丐”, 这一主题一出现, 马上让活泼调皮的学生兴致盎然, 纷纷表现出一副“可怜而又忧郁”的神情。在对乐曲进行了分析后, 便有学生毛遂自荐, 要求一展表演风采。即兴表演引来了许多的掌声, 特别是“乞丐”一角, 演得真是入木三分。最后, 一位学生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最佳主角”。后来我问这位学生, 在演“乞丐”时有没有“难为情”, 他说:“根本没想那么多, 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就要这么做!”

●倡导渗透探究式学习, 探索音乐美

探究性学习, 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 能够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走近贝多芬》的前一课时, 先提问学生:关于贝多芬, 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 同时, 我也给出了我的问题。在上这节课时, 我和学生共同梳理和交流从网络上收集而来的资料, 使他们不仅了解了贝多芬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 而且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想, 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 这样既丰富了音乐知识, 开拓了音乐视野, 又挖掘了音乐内涵, 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关注新生成的学习资源, 发现音乐美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 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很敏锐的洞察力, 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

在一次欣赏大海海浪音乐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 然后让他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接着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展示了一组大海边波浪起伏、连绵不绝的美丽景色, 让大家在直观的画面感染下, 深入感受大海, 同时话锋一转:“请你从音乐的角度出发, 再来谈谈为何你会有这种感受?”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试探地问:“老师, 这首曲子的旋律轻柔、缓慢, 就让人产生这种感觉。”我故意睁大双眼:“你真了不起, 一下就说到了重点, 那么轻柔和缓慢是音乐要素中的哪种呢?”另一位学生说:“好像是力度和速度。”又有学生说了:“我觉得这首曲子应该是四拍子, 节奏也不是很紧张的, 再加上力度和速度都还好, 就有抒情的感觉了。”我立刻纠正:“节奏不叫紧张, 而是有宽疏和紧密之分。”看到这些六年级的学生分析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 我又及时抛出议题:“你们说要是把这些要素重新组合一下, 会编出哪些情绪的音乐呢?”这一下可炸了锅, 学生们三两成组, 好一通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音乐真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 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 随作者有意地排列, 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这时, 我再次利用先进的多媒体音乐编写软件, 进行适时地创作演奏。

●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表现音乐美

有了较好的演唱水平, 就能让我们的感情更淋漓地表现和发挥。而“情”又从何而来呢?这就得由教师来有效引导学生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则为课堂创设情境增添了许多便利之处。

例如, 我在教《在老师身边》一曲时, 一幕幕的小学生活图片、一段段的视频录像, 勾起了六年级学生刚进学校时的情景记忆, 音乐成为沟通的桥梁。可以说, 这首歌曲无论是节奏还是音调都是很难掌握的, 但学生唱起来却是丝毫不差, 似乎音乐就是从他们心里直接流淌出来的。而在我听来那如天籁般的歌声却正是由真实的、感人的情感所支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大的包容性、演示的直观性、简便的操作性,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世界。

“童心”课堂 篇10

一、“童心语文”“跨科教学”好处多

传统的语文课堂之中,只有该学科的一名教师执教,是一师多生的授课形式。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的语文课堂虽只有“一师”,但很多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们高效地掌握该课内容,已经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多种学科元素,借用其它学科成为语文学科的助力。比如语文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让孩子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加入符合要求的音乐做声音背景,这就是在借用了音乐学科。这种教学现象,在其它学科也是比比皆是。

二、“童心语文”“跨科教学”元素多

“跨科教学”“童心语文”课堂重在让学生事先感知,而后激发表达欲望,形成内部语言,并在诱导下外化成外显语言。在由感知——内化思维——外化语言的过程中,大脑的两个半球抑制、兴奋交替进行,或是同时兴奋,充分调动了五官,使感知更加真切,使体验的情感更加“走心”,从而极大地在保障学生轻松学习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较为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南通最富盛名的,由李吉林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就是“跨科教学”意识的成功例子。只是李老师强调是“情境”,我则强调是是创设情境的根本。为了创设孩童乐于接受的课堂情景,在李老师的课堂中,会选用符合教学需要的各种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的引领下,孩子们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跟着音乐,或悲伤,或欢快,或静逸,或激动……很好地切实感受了文本的氛围、文中人物的情绪波动,此为借助了音乐学科之力。李老师的课上,还会用大幅的图画展板、写意的粉笔简笔画等创设课堂内部环境,用生动可爱的头饰引导孩子进入角色扮演;遵照“童心”,引导孩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或给小诗配上插图,或用景物描摹文中人物心境,或用简笔画清楚地理清文中事情的发展现状,或用图画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此为借助了美术学科之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环节都可以归结到“跨科教学”意识的范畴。

三、“童心语文”“跨科教学”促“高效课堂”

在高年级“童心语文”课堂中,教授富有理性分析和自然现象等的课文时,可以和自然学科老师、科学老师、历史老师等进行课堂配合……

在南通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中,笔者在教授《南通方言童谣》一课时,尝试和体育老师进行了配合。在第一板块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南通方言说唱童谣《南通地名童谣》、《正月正挂红灯》。通过图片欣赏并了解了南通地方风景,了解了地理人文。通过听南通市实验小学情境广播台“王爷爷讲南通故事”,了解地名缘由,地名志。通过观看《正月正挂红灯》视频,小组合作,寻找视频中、童谣中的南通地方风俗。试着用一句话“每年农历_____,__________。”,将固定时段的风俗习惯表述清楚。在诵读童谣、了解南通地名、习俗等后,引导学生用现代音乐rap的说唱形式说唱南通方言童谣,体会童谣的音律美、情趣美。紧接着,就将课堂转由体育老师执教。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体育老师带领孩子们,边用南通方言说唱童谣边有节奏地分组跳体操。本课中,音乐的魅力是微妙的,以其独特的节奏、旋律,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中,给人以强烈的、丰富的美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文本。而体操的练习,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内心深处的亲切感,较为自觉、自然地加大、加深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再配合先前语文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引导理解,五官的感知配合理解,使得学生在“童心语文”的跨科教学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所能产生的人文素养更加深厚。

在“童心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跨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充分调动自身多种感官感悟文本,从而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化、情感熏陶或激发出内需创造力,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结合。当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内需时,便是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形成之时。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跨科教学的“童心语文”是产生“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在这一条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前行。

摘要:本文着眼“童心语文”“跨科教学”促高效课堂这一论点。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为例,谈到了如何在一线课堂中灵活运用。最后,超越现有的常规语文课堂,倡导在“童心语文”课堂上进行“一课多师”的跨科教学模式,并以南通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由笔者执教的《南通方言童谣》一课中,语文与体育学科的跨科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科教学模式。

让课堂闪烁着童心备课参考 篇11

一、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入选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编者力求体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姥姥的剪纸》一课,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用剪纸这种民族的艺术拴住了我的心,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前预设时,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学生,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理解有难度?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可对剪纸的图案内容不太理解:为什么多次写到“老牛兔子”?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姥姥疼爱自己的事情随处可见。“老牛兔子”剪纸正是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因此,我做了如下预设:在学习剪纸“老牛兔子”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自己的点滴小事,体会文中姥姥对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从而体会姥姥的剪纸传递的是民族的艺术、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打开与文本对话的窗口,找到课堂对话的着力点,为师生的深入对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还要求教者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教者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用儿童的语言引领对话,参与对话。

儿童化的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出神入化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启迪着他们的心智。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能融洽对话的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对话,提高对话的效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教师的语言应朴实、生动、有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掌握的语汇少,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也少,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含蓄深刻,学生就不易接受;而语言过于平淡,学生又会感到索然无味,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教师的语调应亲切、悦耳,这会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者的距离,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多边对话当中,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理去体验。

三、 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

课堂要求我们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要求我们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教者表达的看法。教师可以采用得体的体态语言,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竖起一个大拇指、一个惊讶的表情,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者对自己的肯定,从而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参与的积极性。

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还可以采用儿童化的评价激励措施。可以适度利用学生的上进心,放大优点,冠以“小诗人”“小播音员”“小博士”等称号,还可以采用星级评价、星级递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有成就感,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四、 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

习作离不开阅读,且得益于阅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重视随文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化的课堂,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着眼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笔。要注意的是,在安排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与练笔间建立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同步律动、相似跳动的互换机制,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写一处场景,由于这些场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练起笔来也就轻车熟路、水到渠成了。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实现了学习和生活的无缝衔接,贴近学生实际,既积累了练笔素材,又激起了练笔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童心课堂:培养会思慧玩的学生 篇12

一、“慧教学”让学生充满智慧

教师“慧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慧学”,教师作为“慧教者”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智慧。以语文课为例,语文课课前预习是学生们必做的功课,教师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每一个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新知识中产生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在课堂上采用别具一格的“小组合作教学游戏”来解决问题,并以“摇星树”(学困生经过小组帮助有进步,所得的“星”数可加倍)等游戏规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守护每一颗稚嫩的童心。这样的语文课实际上将课堂建设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慧教学”课堂,把关注点从让学生“学会”迁移到“会学”,从“教师想教什么”变成了“学生想学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由游戏到学习,在玩中促进学生学习

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备受儿童们的喜欢。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玩与学的乐园,如一年级学生爱捡树叶,自然教师便择机教会学生根据树叶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拼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数学教师用扑克牌游戏“算24点”教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自助式拓展型课程的所有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扑克牌的学会了各种纸牌游戏,喜欢立体绣的能绣出各种杯垫和小包,喜欢舞蹈的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我校现有二十多门走班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们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每学期进行课程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爱的课程。从以往的“教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课程”到现在“学生喜欢玩什么就开什么课程”,我们遵循儿童天性,依托游戏,在玩中学,让学习更富有乐趣与意义。

三、由单一到整合,激发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中心。学生喜欢,课堂就有生命力。在“守护童心”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校教师用学生的眼光去研读教材,反复思考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教师精心专业的教学设计下得以重构、整合、优化。

首先,基础型课程和校本课程嫁接。三年级信息科技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用计算机画图”,学习目标是运用画图软件熟练复制、粘贴,学会翻转、旋转等操作技能。教师将此学习内容巧妙地与学校乒乓文化课程中“装饰世乒赛奖杯”进行嫁接,提出将世乒赛奖杯由半个补全成整个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用“复制一粘贴一水平翻转”等技能,有的学生还会运用翻转、旋转等技能将两个基本纹样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十字形花纹,把奖杯装饰得更漂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熟练了操作技能,又感受了图案中的对称美。

其次,学科课程和生活环境接轨。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学习等表面积时,有一题要求根据“学校示意图”计算教学楼、绿化区、操场等各建筑的占地面积。数学教师事先在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绘制了示意图让学生们计算,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计算不规则的花坛面积时,学生们运用多种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成功地算出了面积。整节课奇思妙解不断,学生不仅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而且对数据有了感性认识。

上一篇:大学图书馆网络下一篇:训练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