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教学

2024-08-09

童心教学(共12篇)

童心教学 篇1

【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公鸡》教学片段

师:小公鸡问了老牛爷爷、青蛙哥哥、蜜蜂姐姐之后,对它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不满意,它们三个的回答不一样。

生:小公鸡不会耕地。

师:那么大家看看爸爸是怎么说的。

生:(齐)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

师:所以,只要你帮助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大家看看郭明义叔叔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播放电影《郭明义》片段)

【微评】

1.童话在情感教育中的渗透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童话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它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即“角色意识”来达到熏陶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儿童的心灵在美丽的童话中徜徉。上述片段中,教师运用《郭明义》的视频加以拓展和提升,旨在达成让学生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快乐这一情感目标。可是视频的播放打破了学生在头脑中刚刚形成的童话情境,直白地告诉学生要助人为乐,这种“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典型的成人化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应当使儿童习惯于辞藻华丽的空话,也不应该教给儿童在没有要求现出精神力量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所以,童话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让学生的真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淌。

2.对童话的解读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天真烂漫

《快乐的小公鸡》这篇童话的寓意是“帮助别人,就能得到快乐”。为了体现这一主题,文中出现了老牛耕地、青蛙捉害虫、蜜蜂传播花粉这三个事例。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没有这些画面。所以,教师应该紧扣文本插图,把老牛默默耕耘以及蜜蜂传播花粉、青蛙捉害虫的情节进行适当补充,当学生明白了老牛、青蛙、蜜蜂因为帮助别人做事而得到快乐时,便从具体的感受进入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懵懂之中感受到它们精神的可贵。此时,再去理解爸爸的话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这篇童话的难点应该是理解老牛、青蛙和蜜蜂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帮助别人做事而获得快乐的。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过:“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这虽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但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学。因此,教师解析文本要着力发掘文本意趣,要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蹲下身子引导他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挖掘美、创造美。

3. 童话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童话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平台,就教材教教材只能使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边缘化。《快乐的小公鸡》这篇童话展现给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广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老牛是怎样耕田种地的,青蛙是怎样 为庄稼除 害虫的……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公鸡有可能还问了哪些小动物。这些环节的设计,将会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夯实文本内涵。同时,这篇童话由于人物角色较多,对话有趣,因此还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进行入情入境的表演,或让大家兴致勃勃地叙说情节。这样,学生兴致盎然,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到训练。

童心教学 篇2

《童心是小鸟》教学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我通过几次创编课的教学,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第一次: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根据《大雁湖》的旋律,编创歌词歌颂“家乡美”,这个活动,我是以“拓展”的形式布置下去的,到第二节课检查的时候,完成任务的同学寥寥无几。第二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戏歌”,进一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就让他们根据《故乡是北京》的旋律,模仿歌曲中歌颂的内容,编创歌词,赞美自己的家乡-曲阜。这个活动也是临下课时给孩子们提出的任务。结果是像上一次一样,只有极个别创作能力较好的孩子完成了任务,值得欣慰的是,一班李思萱的创编非常出色。第三次:我接受前两次的教训(我总认为这样的活动,放在课堂上会耽误时间的),在课堂上进行创编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童心是小鸟》的旋律,编创新的歌词唱一唱。任务布置下去后,大多数孩子就积极地进行创编,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完成了任务,而且就连平时懒得动笔的孩子,也对原歌词进行了合理的改编。接着,让他们跟着歌曲伴奏,演唱自己的“歌”。有的孩子,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歌曲,又对自己的歌曲,进行修改整理,一首首洋溢着孩子们“童心”的歌曲就诞生了。不只没有浪费时间,还提前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让词汇教学深入童心 篇3

关键词:还原意象;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当词汇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汇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而通过还原词汇意象,我们可以打开一条英语词汇教学的绿色通道。意象也称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意象和想象意象。意象是事物经概念化而于心中呈现的形象。

一、擦亮童眼,悟出内在的联系

1.归纳:规律得法

教师引导学生将单词与读音规则结合起来,利用语言的“正迁移”规律,减少困难,提高记忆单词的效果。如:

※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发不同的音:door,book

※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发相同的音:new,you

※字母不发音:hour,climb

※音近形也近:sleep—sheep,red—read

※音同义不同:hour—our,for—four

这几组词,都是利用词汇的读音规则,以及词汇的交错与重合,成对地进行归纳、比较,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2.比较:呈现得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反义词等需要进行对比区分的单词。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教new和old时,可以拿两张面值相同的10元纸币,拿出新的,教授new,拿出旧的,教授old。

T:Look,I have some money.

T:This one is old,and this one is new.

T:It’s new.(出示新的一张教授new)

T:It’s old.(出示旧的一张教授old)

这样学生觉得很有吸引力,学得开心,有兴趣学,看到一新一旧的纸币,不说中文,也知道new和old是“新”和“旧”的意思,他们看得懂,激发了学习的热情。close—open,sit—stand,tall—short,on—under 等词汇都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3.累积:分步得法

鉴于有些新授课生词较多,老师为了首先扫除词汇障碍,在教课文对话A部分时,利用直观、翻译或归类等方法,在课文对话教学之前安排进行一课时的词汇教学。

如:牛津英语6A的第一单元Public signs,该课文中新词较多,又是单词,又是词组,老师在一课时内完不成既教课文又讲练所有词汇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常常利用“What does it/this sign mean?It means...”这一语言功能句型,利用教室内、办公室内以及校园内的一些公共标志引出所有的单词:“public signs” “danger” “birds’ cage ” “question” “different things”...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单词时集中注意力,加深印象,进行强化记忆,并在后面课文学习中再遇到这些词时进行巩固。

二、唤醒童心,品出意象的生长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汇教得机械而单调。其实,当词汇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汇都是富有内涵的。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涵泳,品出词的美感。

1.想象,披文得意

在教学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是某些难以用图片、动作去帮助理解的形容词、介词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习得的语言知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理解、获取新的知识。

如:教学单词“favorite”时,笔者遇到了难题,这个单词的词义比较抽象,要求学生从程度上去理解单词,但这个单词的意思往往难以用语言进行很准确的说明,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Amy在水果店里挑选自己的水果。设计的表格如下:

I like ... Star

I like apples.★★★

I like grapes. ★★★★

I like watermelons.★★★★★

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对比并借助对已经学过的“like”一词的理解,很快便明白“favorite”就是“最喜爱的”的意思。在了解词义以后,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同学创设情景,应用“favorite”一词。

2.联想,显像得意

联想记忆法即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思路,在两类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方便记忆的方法。

(1)音与音的联想法,即根据一个单词的读音联想到另一个单词的读音。

如:father父亲—farther更远;meat肉—meet遇见;sea海洋—see看见。

(2)单词象形联想法,即对单词的结构赋予一定的形象。

如:eye可以认为单词中的两个e就是两只眼睛。再如:bed一词,b和d是床的两个床头,中间的e相当于一个小人。

(3)义与义联想法,即根据单词各部分的意义联想到整个单词的意义。

如:①classroom教室,class班级+room房间;②playground操场,play玩+ground场地;③bedroom卧室,bed床+room房间;④airport飞机场,air空气+port港口。

(4)归类联想法,即将同类单词集中在一起记忆。

如,由green联想到各种颜色:red,yellow,brown,white等;由外来词coffee联想到chocolate,Internet,e-mail,sofa,salon等。

(5)扩词联想法,如:family这个词可以分解、扩展为一句话: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

(6)多角度联想法:如学习了sun这个单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词的联想,先找到它的同音词son,进而联想到同类词daughter,cousin,uncle,aunt;另外还可以从sun联想到对应词moon,进而联想到mooncake,eat mooncakes,Mid-autumn Festival;或由sun的形状circle联想到square,rectangle,trigle,star。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友伟.英语课堂活动的控制[M].山东教育,2003(12).

[3]余德敏.探索英语词汇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

舞动童心童趣 革新剪纸教学 篇4

关键词:剪纸教学,童心童趣,革新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的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剪纸一直是民间艺人从事的一项艺术活动,代代相传,活动群体很小,这阻碍了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因此,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努力将剪纸艺术引入课堂。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剪纸怎能束缚在成人剪纸的固定模式里呢?这是在扼杀儿童的天性!儿童剪纸就应该有儿童特有的味道,创作出来的应该是一幅真正的儿童画。

在儿童剪纸的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方法恰当,儿童剪纸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丢掉以往老式的传授方法,进行一次彻底的剪纸教学改革,儿童剪纸才会展出新颜。

一、以童心为起始点

在开展儿童剪纸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他们对世上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幻想和想象,所以,我们不用带领他们欣赏民间的剪纸艺术,以免让他们过早地产生畏惧的心理,也可以不用先教会他们阴刻、阳刻及更多的技法,教师只需进入他们的世界,在他们充满童心的生活中“玩”剪纸。有一次,学生在操场上看蚯蚓爬行,一个个都饶有兴趣。回来后,我提议把刚刚看到的情形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剪出弯弯曲曲的线条,说是小蚯蚓正爬行找食物;有的剪出的小蚯蚓居然背上有图案,一问才知道,剪的是一只美丽的花蚯蚓。

他们剪下的形象,不仅是现实中的真实形象,更是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即“心象”。这种心象大胆发挥主观意识,不受比例、透视等限制,随心所欲,内容生动而有趣,剪法简单又粗犷。因此,只有坚持以童心为起始点,呵护儿童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望的积极性,才能开启儿童剪纸这扇大门。

二、以童真为着力点

儿童在绘画创作时,喜欢用“比拟”手法,剪纸创作也不例外,他们常常将动物、植物拟人化,形象天真、活泼、可爱。这种现象在低中年级尤为突出。有幅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踮起脚,伸开双臂拥抱小青蛙的样子甚是可爱。问学生是怎样想出这个动作的,他答道:“我和妈妈就是这样的呀!”当我们坐下来倾听学生讲述一幅幅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作品形象有多本真,思想有多深刻。将创作的权利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你就会看到一个新鲜、丰富、生动的儿童世界。因此,只有坚持将童真作为着力点,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剪纸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更有灵魂。

三、以童趣为支撑点

儿童绘画讲究童趣,儿童剪纸当然也是同理。看到他们的作品,你会被逗乐,甚至捧腹大笑,还忍不住称赞。这也许就是儿童作品中的童趣!画面简单、粗犷、稚拙、朴素,这正是人类初期的原始艺术点,也是原生态传统民间剪纸的特点,更是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一幅《奶奶爱跳舞》,将一位面容苍老却精神倍儿爽的奶奶表现得活灵活现的,瞧那扭动的腰杆,挥动的双臂,最妙的是那张大嘴、眯着眼开心的笑容。

童趣正是这些学生这个年龄特有的风采,他们整天乐呵呵的,有说不尽的开心事,所以他们的画面是最丰富多彩的。由此可见,以童趣为支撑点,儿童剪纸才会更动人,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四、以儿童画为终结点

儿童剪纸起初是剪单个的形象,比如一只小动物,一朵小花,一个小女孩,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觉得画面的内容太单调,这时,你的机会到了,你要告诉他们,这些画面还不够完整,还需要丰富,比如这只小动物它的家在哪呀?我们帮它来找一找吧。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儿童剪纸,让他们认识到构图的重要性。一幅作品《年夜饭》,学生采取了俯视和平视的方法,经营构图和造型,将圆桌上的菜肴一一展示,年味、情趣十足。

我们常常把儿童剪纸和儿童画区分开来,前者是手工,后者是绘画,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可是仔细一想,这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都是出自儿童之手,又都是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所以,这样的剪纸作品,当然可以称之为儿童作品了。

儿童剪纸应该重内容,轻技法,将成人的创作思路、剪法弱化。话虽如此,但并不是技法全都不要了,而是先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兴趣,然后再慢慢地教授一些简单的剪、刻的方法,这样学生也会学得容易一些,不至于太枯燥。而且,练习多了,也就熟能生巧了。

《童心是小鸟》教学反思 篇5

《童心是小鸟》这节课表面看起来是一首非常简单的儿童歌曲,可要怎样把学生带入情景中,一起用喜悦,欢快的情绪去演唱歌曲,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是需要细细的思量了。因为这节课是作为教研课来讲的,班级里一下多了十多个领导和老师,学生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我在课上极尽全力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想让学生放松心情,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下课后,经过和同事们的沟通和交流,我总结了一下:在第二遍欣赏歌曲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跟着歌曲旋律做些律动,或者按照三拍子的节奏拍拍手、跺跺脚。也许这样课堂效果就会好些。还有许多的教学环节需要我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感觉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的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我们任重而道远啊!努力吧!

在语文教学中释放童心 篇6

一、诗词入境,释放孩子细腻的情感

语文的魅力在于可以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细腻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的悸动。以古典诗词为媒介,可以带领孩子进入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与古人的“对话”和情感共鸣中,释放自己的细腻情感。《如梦令》是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词中所表现的是词人早年的美好生活。教学时,笔者利用古诗词凝练优美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画音朗诵:“日暮时分,微醉畅游荷塘,茫然不知归途,却惊起鸥鹭一群。这是一个色彩斑斓,清香四溢,幽然静谧又充满神秘的世界。”虽然这对孩子而言似乎有些遥远,但美妙的诵读、动人的音乐和动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让他们陶醉在这悠悠的夕照、田田的荷塘和淡淡的花香中,心中燃起了澎湃的感情。这样就建立与词人跨越时空界限的心灵对话,让孩子在聆听文字的同时,更能感受畅游夏日的荷塘,感悟词人快乐的心境,同时也实现语文教育对孩子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品读文字,释放孩子美的体验

要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就要帮助孩子学会品鉴文字的魅力,享受精神世界的崇高。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只有真正感悟到文字的精妙,才能触及文本的灵魂,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会有突飞猛进地提高。《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生动优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品味三亚的落日美景。教师先用多媒体投影出三亚的风景图片,问孩子: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的美,三亚的诗情画意?孩子们通过交流后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蓝透了”“碧玉”“玉屑银末”“金灿灿”“红扑扑”描绘了三亚的五彩斑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低翔”的白鸥,“潇潇洒洒”的太阳,“软软暖暖的细沙”等把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表现了出来;而“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则通过三幅画面把落日的美景一点一滴地刻画出来。接着,教师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用饱含情感的声音大声地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对文本理解,也使孩子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品味文本的精髓。

三、剧情表演,释放孩子丰富想的象力

孩子天性都是活泼的,乐于表现自己,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正是基于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利用教材优势,给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就把课文适当地转化成适合孩子表演小剧本,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大胆地表现内心的想法。在《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课文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地利用孩子的热情,让孩子们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课堂气氛轻松。本来课本上的蚂蚁和蝈蝈都是无声的,也没有动作和表情。孩子们把自己所理解的蚂蚁和蝈蝈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情展示了出来。经过孩子们的表演,蚂蚁和蝈蝈也变得鲜活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孩子学得快乐,也使孩子的想象力、感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绘画作业,释放孩子鲜活的个性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巧妙实施另类作业,充分利用画面的形象性,鼓励孩子描绘心中的色彩。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孩子对文本的感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释放孩子的审美个性。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激发孩子的想象,用手中的画笔把文本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这不仅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还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例如,在学完《月亮湾》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你的想象画一幅画。孩子们对这项作业非常热情,都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作业。第二天,我把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让孩子们来夸一夸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信任,使他们在感受语文学习快乐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让孩子自己决定评选的标准,选出一组最美的作业,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当孩子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对课文倾注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放手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不仅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也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堂应变成为孩子们放飞情感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为目标,把每一堂课都变成为孩子童心的释放地,每节课都是那么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孩子爱上语文,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童心教学 篇7

如何让儿童写出富有灵性的作文,让他们童心飞扬?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步做起:

一、在细节中呵护童心,为“童心飞扬”奠基石

在古代以童心对童子是一种优秀传统,而现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童心的漠视到处可见:兴趣班的补习,挤掉孩子们玩的时间,让他们感受不到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越来越沉重的书包,压抑着孩子们的童心,让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远离大自然的户外活动,阻碍了孩子们对自然界的探索,让他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神奇;社会上很多不良的现象,冲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变成一个个“小大人”,这就与可贵的童心背道而驰了。怎样呵护童心,保护孩子们的童真,我觉得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下课铃声响了,天空仍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一眨眼的工夫,我们班56个孩子都跑出了教室。我正疑惑着:下雨天,孩子们跑到哪儿去了?这时,学习委员急匆匆跑进教室,对我说:“陈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跑到雨中踩水了。”什么?雨中踩水,那孩子们的衣服岂不是要被淋湿,感冒了可怎么办?我连忙跑出来,正想把他们叫进教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当我看到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伞,在雨中自由地穿梭;一双双小脚丫踩着雨水,啪啦一声喷出了许多小水花;一张张小脸蛋在雨中开出了一朵朵最美的花……欢笑声、雨滴声混合在一起,奏出了人间最动听的乐曲时,我忍住了。课上,我拿来几条毛巾,帮孩子们把雨滴擦干,让孩子们谈谈在雨中的感受。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看见雨点儿落在雨伞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声音滴滴答答的,好像是小雨点在欢乐地歌唱。”有的说:“我踩在雨水上,雨水从我的脚趾穿过,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呢!”有的说:“我发现,只要我把雨伞迎着风转圈圈,伞就会被风吹成一个‘喇叭’状,而只要把伞往前一顶,伞就会复原,太奇妙了……”

听听,多美的声音。如果一开始,我没能忍住,板着脸孔,训斥孩子们,那这些智慧的火花就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童心就不能得到释放。“用真心呵护童心”,只有呵护好童心,多为孩子们营造氛围,欣赏孩子们用童言、童语说出童真、童趣,积累素材,才能为童心飞扬奠基石。

二、在故事中创意表达,为“童心飞扬”丰羽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习作明确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珍视个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2]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一方面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儿童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常常说一些幼稚的话语,这正是儿童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童趣洋溢的表现。老师们不应急于用所谓“规范化”的语言来强行加以修正,而是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有创意表达的勇气。引导学生不说套话,不用老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自由表达,增强独立意识,让学生发挥得好,富有创造性。

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我常用创编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一次我出了一道题目“奇怪、奇怪真奇怪,一只黄鼠狼在前面跑,一只小鸡在后面追,这是为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出你的理由来。刚开始,我还真担心孩子们不会写,没想到答案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孩子们有的写:有一天,小鸡得了“禽流感”,它决定把“禽流感”传给黄鼠狼,报上次的杀父之仇,黄鼠狼听说了心里很害怕,第二天,小鸡在路上发现了黄鼠狼,就拼命地追着黄鼠狼不放,黄鼠狼怕被传染飞快地跑了,所以就出现了黄鼠狼在前面跑,小鸡在后面追;有的写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来了一位有法力的巫师,小鸡和黄鼠狼都去看它表演,巫师拿了一根小棒在它们俩头上轻轻一点,把它们的本性对调,所以黄鼠狼在前面跑,小鸡在后面追;有的写小鸡做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很厉害,黄鼠狼见了害怕就赶快跑啦,小鸡就在后面追;有的写小鸡请了螃蟹来帮忙,它把黄鼠狼的尾巴夹断了,所以黄鼠狼在前面跑,小鸡在后面追;有的写它们前面有许多好吃的,黄鼠狼怕给小鸡抢先吃到就跑在前面;有的写这是一只刚出生的黄鼠狼,没什么力气也没经验,所以黄鼠狼在前面跑,小鸡在后面追;也有一些孩子是引用了“狐假虎威”“龟兔赛跑”“黄鼠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来说的。所以,不要刻意地教给孩子们固定的写话套路,应创设情景鼓励他们敢想、敢言、大胆写,这样儿童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洋溢着属于儿童独有的个性,羽翼才能丰满,童心才能飞扬。

三、在对话中放飞想象,为“童心飞扬”展风采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说不完、盛不下的奇思妙想。在对话中,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思想引擎,他们就会有更活泼、更灵动的想象。

如:上口语交际课《春天里的发现》,在“赏春景,谈发现”时,我让学生选一样自己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景物用上自己喜欢的句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如:一学生说到小草从地里长出来时,几个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一个说要把“长”改成“钻”,用词更准确、生动;另一个说要加上“迫不及待”体现小草急切的心情更形象;还有的说正好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小草从松软的泥土悄悄地探出了脑袋,它们嫩绿嫩绿的,远看就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又如一学生在讲放风筝时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风筝。”其他同学补充道:“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朋友来到绿油油的草坪上,拿着各种各样美丽的风筝放起来。”另一个补充:“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跑到绿油油的草坪上,拿着风筝向上一抛,风筝在天上飞,小朋友在地上跑。说到柳条时有的说:“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轻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说:“柳条儿梳着绿色的长辫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女孩在微风中捉迷藏呢!”单一个“油菜花”学生就能比作:春姑娘的花裙子;大自然给大地喷撒上黄色的油漆;一望无际的金色的海洋,等等。

童心教学 篇8

一、“童心语文”“跨科教学”好处多

传统的语文课堂之中,只有该学科的一名教师执教,是一师多生的授课形式。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的语文课堂虽只有“一师”,但很多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们高效地掌握该课内容,已经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多种学科元素,借用其它学科成为语文学科的助力。比如语文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让孩子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加入符合要求的音乐做声音背景,这就是在借用了音乐学科。这种教学现象,在其它学科也是比比皆是。

二、“童心语文”“跨科教学”元素多

“跨科教学”“童心语文”课堂重在让学生事先感知,而后激发表达欲望,形成内部语言,并在诱导下外化成外显语言。在由感知——内化思维——外化语言的过程中,大脑的两个半球抑制、兴奋交替进行,或是同时兴奋,充分调动了五官,使感知更加真切,使体验的情感更加“走心”,从而极大地在保障学生轻松学习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较为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南通最富盛名的,由李吉林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就是“跨科教学”意识的成功例子。只是李老师强调是“情境”,我则强调是是创设情境的根本。为了创设孩童乐于接受的课堂情景,在李老师的课堂中,会选用符合教学需要的各种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的引领下,孩子们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跟着音乐,或悲伤,或欢快,或静逸,或激动……很好地切实感受了文本的氛围、文中人物的情绪波动,此为借助了音乐学科之力。李老师的课上,还会用大幅的图画展板、写意的粉笔简笔画等创设课堂内部环境,用生动可爱的头饰引导孩子进入角色扮演;遵照“童心”,引导孩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或给小诗配上插图,或用景物描摹文中人物心境,或用简笔画清楚地理清文中事情的发展现状,或用图画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此为借助了美术学科之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环节都可以归结到“跨科教学”意识的范畴。

三、“童心语文”“跨科教学”促“高效课堂”

在高年级“童心语文”课堂中,教授富有理性分析和自然现象等的课文时,可以和自然学科老师、科学老师、历史老师等进行课堂配合……

在南通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中,笔者在教授《南通方言童谣》一课时,尝试和体育老师进行了配合。在第一板块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南通方言说唱童谣《南通地名童谣》、《正月正挂红灯》。通过图片欣赏并了解了南通地方风景,了解了地理人文。通过听南通市实验小学情境广播台“王爷爷讲南通故事”,了解地名缘由,地名志。通过观看《正月正挂红灯》视频,小组合作,寻找视频中、童谣中的南通地方风俗。试着用一句话“每年农历_____,__________。”,将固定时段的风俗习惯表述清楚。在诵读童谣、了解南通地名、习俗等后,引导学生用现代音乐rap的说唱形式说唱南通方言童谣,体会童谣的音律美、情趣美。紧接着,就将课堂转由体育老师执教。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体育老师带领孩子们,边用南通方言说唱童谣边有节奏地分组跳体操。本课中,音乐的魅力是微妙的,以其独特的节奏、旋律,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中,给人以强烈的、丰富的美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文本。而体操的练习,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内心深处的亲切感,较为自觉、自然地加大、加深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再配合先前语文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引导理解,五官的感知配合理解,使得学生在“童心语文”的跨科教学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所能产生的人文素养更加深厚。

在“童心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跨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充分调动自身多种感官感悟文本,从而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化、情感熏陶或激发出内需创造力,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结合。当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内需时,便是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形成之时。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跨科教学的“童心语文”是产生“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在这一条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前行。

摘要:本文着眼“童心语文”“跨科教学”促高效课堂这一论点。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为例,谈到了如何在一线课堂中灵活运用。最后,超越现有的常规语文课堂,倡导在“童心语文”课堂上进行“一课多师”的跨科教学模式,并以南通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由笔者执教的《南通方言童谣》一课中,语文与体育学科的跨科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科教学模式。

童心教学 篇9

一、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造的精神

“大胆地画出你心里想的”, 这是我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 一些思维慢, 想象力不丰富, 技能掌握较差的孩子, 常常会渴望老师帮助他们画或得到某种指示帮助。因此, 他们战战兢兢, 唯恐画得不像, 不敢下手。在教学中, 我常常鼓励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做自己头脑的主人, “艺术贵在与众不同”“艺术自诞生起, 就意味着它是为了思想的表现和交流而存在的”。通过几年的儿童画教学, 我发现, 一些活泼外向的孩子, 其作品画面开阔, 内容生动幽默, 色彩绚丽明快;而内向些的孩子, 其作品线条细腻些, 构图较严密, 色彩柔和。越是木然寡言的孩子, 他们的作品往往越是具有特殊意义, 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委屈、孤独的情绪。当发现这种情况时, 我就会及时找原因, 用爱心去抚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用心去介入孩子的世界, 使他们转向快乐、自信、合群, 这样时间一长, 孩子们会自然感觉到老师的可亲, 并愉快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热爱儿童, 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来关怀, 是我的美术教育的重要心得之一。

有一个上课老是回头、经常心不在焉、自控能力较差又缺乏自信心的小男孩, 在美术课上总是为一些小问题跑下位子来提问:“老师, 我能不能用这种颜色涂彩虹?”“老师, 我能不能在这里添上几只小蚂蚁?”“老师, 我的线条怎么老是歪歪扭扭的, 我怎么画不像?”我总是轻声鼓励他:“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你的想法非常好, 应该大胆地画出来, 要自信。你的画会越来越好!信不信?试试看!”经过反复几次引导, 这个小男孩终于找到了感觉, 画画得越来越有创意, 并且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渐渐地有了起色,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二、鼓励的评价能提高孩子的自信,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你们的画真漂亮。”当我说这句话时, 我发现一些孩子会相视而笑。想象力丰富、作业优秀和有进步的孩子需要及时地表扬, 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孩子的成就感。充分肯定鼓励孩子们, 不要给孩子们稚拙的心泼冷水, 用一颗爱心去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 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大有益处。这是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第二个重要心得。比如在画伞时, 有一个学生只画了几条线和一个不规则图形, 但是对于她来说, 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 于是我公开表扬她, “小甜进步了!”令她信心大增。其他孩子们看到的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 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一定要努力”, 于是集体的上进心被调动起来了。所以, 当孩子们遇到了能正确看待和理解他们创造稚趣、抒发感情的“知音”, 他们就会更大胆、更充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 充分展示自信、独立、有头脑的自我, 不断养成坚持、专注、认真、热情、诚实的好品质。

三、走近孩子, 更要走进孩子, 我们会发现那真是一个璀璨的世界

常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别着急, 慢慢想, 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大胆用色, 大胆构图, 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常常在我的眼前呈现:太阳有眼睛和嘴巴, 可以戴着眼镜, 长出胡子, 会哭会笑;长着大手、长腿的小动物在唱歌、跳舞;小朋友在手形、脚形的滑梯上玩耍;有大树上建造的水果房子;也有五彩的雨丝……他们特有的情感如瀑布般倾泻在我的面前, 纯净无瑕。很赞同古人“教学相长”的说法, 与其说是我教会了他们, 不如说是我们之间互相启发, 互相引导。一批批的孩子从我的课堂上走过, 于是我就变成了一个童心的集大成者, 一个童趣的拥有者, 这是多么大的收获啊!儿童画的教学, 能够使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有助于自我潜能的发掘, 有助于智力开发, 对孩子们的个性塑造也有很大帮助。

四、爱心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我不仅在教学上热情地帮助孩子们, 在生活上, 我也尽我所能给孩子们以关心和帮助, 这样就更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 始终给他们一种亲切感, 这样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作画的过程中, 常有些孩子忘记带工具, 我并没有斥责他们, 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偶尔忘记带的, 可以提供或借一些工具给他们。有一些喜爱画画, 家里又遇到一定困难的孩子, 我会尽力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这样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绘画的积极性。比如一个孩子的家长因为有一段时间工作忙, 无法在儿童画班要求的时间内接送孩子, 便准备暂时中止孩子的学习。而孩子又非常希望坚持下去。我知道了他们这个困难便热情地帮助了他们。从此这个孩子绘画的积极性、自觉性都明显提高了。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 篇10

一、童真感人———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表达真情, 让童真感人。巴金曾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生活既然是创作的源泉, 我们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植被,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乐趣, 让童真童言恣意放飞。

例如:一次周末, 我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当半天的哑巴。为了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哑巴的生活的艰难, 我特别提醒孩子:这是我和你们的秘密, 谁也不许告诉。结果, 到校上课时, 孩子们叫苦连天, 不停地抱怨。“哎, 妈妈急得脸色煞白, 拉着我上医院。”“看着弟弟那一副胜券在握的洋洋自得之态, 我真是委屈极了, 可又能怎么办, 师命不可违, 我只能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喃喃诉说, 心里却暗暗欣喜:这是多么可贵的资源呀!于是我让他们把心中的委屈诉之笔端。结果学生写出了《哑巴的苦》、《当“哑巴”的半天》、《特别的“味道”》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之后, 我开展了一次“分享”活动, 让他们交流自己的作品, 互相切磋, 彼此分享, 并推荐优秀作品25篇参展, 让他们收获写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 要热爱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让孩子走进生活,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让真挚的感情, 真实的生活留驻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他们就拥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而他们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 情真意切, 个性突出。

二、童趣盎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快乐, 从而收获童趣盎然的文字。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 作文教学就要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玩耍中唤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因此, 我们应经常开展趣味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让他们有意识地在玩中观察, 在玩中体验, 写出玩之乐, 玩之趣, 玩之智, 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

例如, 我组织学生开展“肺活量大考验”, 让学生开动智慧, 利用一张信封把竖立的砖头吹倒。顿时, 教室如炸开了锅, 孩子们跃跃欲试, 课堂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舞台, 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 一篇篇童趣十足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有的学生写:“我们鼓足了劲吹, 可砖头如生了根似的, 纹丝不动, 我们就像斗败的公鸡, 耷拉着脑袋走下了讲台。”有的学生写:“瞧, 我们班的大力士上台了, 瞧那神色似乎胸有成竹, 只见他鼓起劲一吹, 哎, 可怜的砖头仍然没倒, 却沾了一身唾沫。”……又如:“纸上站兵”、“斗蛋比赛”、“假面联欢会”、“吹鸡毛比赛”等活动, 我和孩子们一起玩, 一起乐, 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活动后的学生习作更是充满了童真童趣。

正是通过开展各种趣味活动, 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因此他们写作时自然而然就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字里行间童趣盎然。

三、童言无忌———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让童言无忌。想象是一种建立在, 现实基础上的, 开放式的, 跨越时空的,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 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 思路更宽广, 生活更有色彩, 生命更有活力, 文笔更流畅。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应千方百计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表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导学生畅想未来, 续写故事、编写童话……让童真焕发异彩。

例如, 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圆,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说说这圆是什么?孩子们想象这个圆是春节时大街小巷挂着的红灯笼;这个圆是储蓄罐, 等罐里的钱存满了就捐给希望小学;这个圆是妈妈的自行车轮, 载我闯过严冬度过酷暑……我赞许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 你们可以给圆添上几笔, 组成新的图形, 说说他们的故事吧!”顿时, 教室可热闹了, 孩子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将它变成球拍、茶壶、光环、运动会上的环形跑道, 甚至将圆想象成了中秋节的金黄圆月, 无私奉献的地球母亲, 母亲映在灯光下的温柔慈祥的笑容, 还想到了人的一生, 美满的家庭, 实现的梦想……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 原本简单的图形组合, 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焕发出活力。我还会提供一组声音组合, 让学生想象一个完整的故事, 还让学生想象20年后, 家乡的学校、道路、汽车、房屋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这些犹如一簇簇火星瞬间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O”的畅想》、《二十年后》、《亚马逊探险》、《猪八戒减肥记》、《假如地球的寿命只有三天》等一篇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 在学生挥洒自如的笔下诞生, 彰显着学生的个性, 绽放着童真的光彩。

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想象情境, 它应该是自由宽松的,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究和表达欲望, 学生可以异想天开, 无拘无束地表达, 毫无顾忌地写作, 从而创造出奇趣无比的故事, 品尝想象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童心教学 篇11

一、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心理体验,写出生活的情趣

过去,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这种教学情境着眼于全体,因此,缺乏个性特点。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模拟生活情境,彰显个性色彩。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写出各种不同的生活情趣。

如,为了配合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作文教学,设计一些与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长才干,加强体验。请看学生习作《穿针引线趣无穷》:

今天,语文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小裁缝们,你们今天把昨天准备的针和线拿出来,咱们玩一下游戏。”同学们纷纷取出针和线,窃窃私语,是什么游戏?

老师接着说:“这个游戏的第一轮是‘左右张弓’。先是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把线穿进去;后是右手拿针,左手拿线,再穿一根。如果两根针穿好了,就自动站起来,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务。好,预备——开始!”

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忙着穿针引线,我也着急起来。于是,先把线用嘴抿了抿,让线头更尖,利于穿针。可我抿的时候口水太多,线头又卷了过来,再看看同桌,已穿好一根,正在穿第二根,而我一根也没穿上。我心一横,嘿,歪打正着了,线头不偏不倚地穿进了针眼。“万事开头难”,已经穿了第一根还愁第二根吗?第二次,线头却穿毛了,我急中生智,剪去一截线,又用嘴稍微抿了抿,再穿。我咬紧牙关,额上沁出了汗珠,眼睛一眨也不眨,唯恐把线头穿进去后又被拖出来,嘿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线穿进去了。这时,我赶忙站起来,一看,傻了眼,只剩几个没有站起来。

第二轮,针锋相对,一个同学拿针,一个同学拿线,然后,拿针的同学负责用线往针眼里穿……这可要配合默契,稍一疏忽,就会以失败告终。

第三轮,一“线”打进。就是一个人拿好几根针,一人负责穿线。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穿得多哪组获胜……这既要有心计,又要有技巧。

这真是一场游戏。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恒心;既要讲究耐力,又要讲究合力。

以上这篇学生习作,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而有趣,是因为所模拟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童心写童趣,教师引导是关键。

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演示活动,写出体验的乐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如何融科学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让新世纪的儿童既有学科学的兴趣,又有描述科学演示的表达技巧。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好地为科普教育服务。应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新视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科普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又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如,习作《捏不碎的蛋》。笔者试图让学生自己去演示,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揭示(悟出)“捏不碎”的科学道理。并要求学生将演示的过程与结果有条理地进行描述,辅之以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再现其情其境。下面是学生的写作片段:

游戏开始了,老师让我们到讲台前给大家演示“拦腰捏蛋”。于是,我用一只手抓住蛋的“腰”,屏住气,使劲地捏,蛋依然如故;然后,我又把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放在原来的手指上,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鼻子紧皱,用力捏,尽管如此,蛋还是纹丝不动。老师见我有点泄气,又教我一种方法,去捏蛋的两头。我以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先前紧闭的嘴张得大大的,两只手指因用力过猛而颤抖着……我望了望老师,老师对我嫣然一笑。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里,小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两次捏蛋的过程。倘若没有亲身经历,那么,是不会写得如此具体而形象。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去参与科学演示活动,是学生写出体验生活的乐趣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写出生活的意趣

对于学生上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意趣。

如,《十万个为什么》中讲到切开苹果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笔者要求学生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去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上网搜索相关材料,充实书本内容。把这些过程和相关材料经过选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富有生活意趣的记叙文。如,习作《苹果变了》,篇末写道:

做完了实验,我上网查了一下实验中苹果变色、变味的原因。原来,水果中含有多种酶,去皮后,果肉与空气接触,它所含的酚类物质和氧化酶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红色、棕色和紫黑色的物质,这些物质还有苦涩味,使水果变得不好看也不好吃了。我这才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新鲜事。这些,都是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

小作者根据老师的指点,按不同的方法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并有目的地上网搜索了切开的苹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变色、变味的原因。从而,描述了实验过程与体验,揭示了生活中的某些秘密。如果学生仅仅从现象上去观察,那只能是一孔之见,并且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去上网搜索,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疑惑,获得科学的认识。如果将实验的过程与变化的原因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文章就会情理相生。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培养学生探果索因的思维习惯,砥砺学生的文笔,都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童心教学 篇12

一、优秀的习作从学生生活中来

目前小学作文课的现状就是,一节课的时间老师全部用来讲解习作方法,做出许多写法与选材上的指导,然后第二节课让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最后教师让学生修改、誊抄。这样的教学好像学生的写作材料一直全部存储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快速调出即可,这样的教学肯定是没有效果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在习作上的无话可写是很正常的。仔细反思,无话可写的症结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使学生远离了他们丰富的创作源泉——生活。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以前的这种做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的灵感。如我们每次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或是一周,甚至几周给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大量信息,观察发现、交流讨论,然后再精心构思,大胆创作。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如我让学生写《老师不在的时候》这篇文章,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之后再开始写作,这样有心地去准备、搜集,再来创作,学生所写之作自然是他们自己的世界与生活。

二、优秀的习作从学生情感体验中来

在《我的发现》习作前一周,我就让孩子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在小组间、同桌间充分地交流自己观察所得。孩子经过自己的观察与交流,写出来的作品让我充满惊喜;即使是那些平时不爱表达的孩子所写的文章也同样新颖生动,感情真实动人,并充满了童趣。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反观我们的平常习作教学,教师讲解越是细致、透彻,学生受到的限制越多,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其贫乏,没有活力;而完成一篇优秀的习作,必须有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而只有学生进入了创作的积极状态,才能使学生的自身语言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共生,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此时习作内容也就丰满、灵动了,把孩子单纯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都展现了出来;反之,如果忽视了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永远沉睡不醒,而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仅是没有感情的陈述而已,更不用说具有学生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失去兴趣,更会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因此,在习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抓住创作的契机,活用学生原有的内部积累,真正实现“我想写”的效果。这样习作才有可能使学生长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习作表达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活用学生的原有积累,在习作指导中至关重要。

三、优秀的习作从课堂仿写中来

以前学校有一个老师,他班上的学生考试作文分都是接近满分,但我却对他的作文教学持反对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让学生大量背诵《作文选》。小学生作文题目类别固定,他让学生背诵了大量的习作,这样在考试中总是会遇到相类似的题目,学生从大脑中搜集出相似的文章,然后套用上去。我认为他这种做法完全剥夺了学生的创作权,使学生养成抄袭的习惯,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失去了孩子最宝贵的创作灵感。但最近我从他的这种做法当中却找到了值得我反思的地方,那就是课文其实就是课例,特别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教学,那都是编者为我们孩子精心选择的一些课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教好它、用好它。例如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几篇说理性文章,教师就可以把它当作一篇范文,通过对文章写法的指导,并通过仿写使学生掌握说理性文章的写法。因此在我的日常教学中,仿写是常态,基本上每篇课文后都有仿写。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因此,背诵不可取,但仿写却很必要。日积月累,学生的习作能力便逐步得到提高。学生此时也就并不感觉写作是一件多么困难、多么可怕的事情了。

上一篇:相转变法论文下一篇:中小外贸服装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