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知识

2024-10-22

明晰知识(精选12篇)

明晰知识 篇1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三个学段, 其中第一、二学段属于小学阶段, 第三学段属于初中阶段。从教学内容上看, 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都是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展开的, 并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 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 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前两个学段的知识内容是相对具体形象的, 它们是第三学段的基础, 第三学段则相对抽象, 很多内容是第一、二学段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从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方面树立统整理念和学段衔接意识, 而要做好这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明晰和理清各学段知识的联系点。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数的认识:从特殊具体的数到不断拓展的数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的认识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数系的扩展展开的, 即从正整数集 (添零) —自然数集 (添正分数) —非负有理数集 (添负有理数) —有理数集 (添无理数) 到实数集的扩展过程。第一学段学生重点认识万以内的整数、简单的分数, 第二学段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 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 在这学段只是提出了简单的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 第三学段将会进一步扩展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 数的概念扩充到了有理数、实数, 并有了式的运算。随着数的认识领域不断扩大, 系统地理清有关知识点, 全面把握内容的结构和特征, 有利于前后照应,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使所学知识不断拓展和逐步系统化。

二、数的运算:从简单计算到明白算理及复杂运算

运算是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 它不仅贯穿数与代数的所有重要知识点, 也和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交融在一起, 必然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基本能力。第一学段主要学习整数的运算,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把握四则运算的本质。第二学段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为第三学段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做好了准备。

2011年版新课标对运算单元的内容和要求作了相应的修改, 加强了对算理的认知和算法的探究。只有将算理和算法进行有机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算理、掌握算法。例如教学23+45时, 学生反馈算法如下: (1) 20+40=60, 3+5=8, 60+8=68, 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23+45=23+ (40+5) = (23+40) +5=68,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学生对加法算理的理解就是基于十进制、运算定律及等式性质的支撑, 对运算定律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是放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灵活、有依据地进行简便计算。到了第三学段, 还将进一步研究代数式的运算。

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个核心教学目标, 它不仅是数学的操作技能, 更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学生不仅要知道“该怎么算”, 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么算”“还可以怎么算”“怎么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从简单数据收集分析到建立随机观念

统计教学重视知识的过程体验。在第一学段,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 帮助学生学会对于一些事物进行分类, 其中包括对数据的分类, 这种分类讨论, 对于将来处理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到了第二学段, 学生不仅会收集数据, 还可以处理一些数据, 这就需要把数据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说统计图表。那么初中收集数据与小学收集数据有何差异呢?小学生更多的是自己去收集, 比如收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或者视力情况;那么到初中以后, 数据的来源更丰富了, 不仅可以自己去收集, 还可以查阅资料, 或利用家长的资源、网络的资源、报纸上的一些信息, 这样数据的来源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去调查、去收集, 还能从别人那里现成地拿来使用。

统计所涉及的内容一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自然会对数据产生亲切感, 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 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 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每个学段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第一学段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例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单元的例2 (P.39) , 对全班学生的身高调查分析为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 通过汇总后可以发现信息, 比如最重 (最大值) 、最轻 (最小值) 、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众数) 等。

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例1 (P.99) , 借助抛硬币游戏, 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的随机性, 在游戏过程中一方面体会事先的无法确定, 另一方面经过重复多次就能发现一些规律。估计正反面出现的次数用比来表示, 这就是第三学段所要求的, 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 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还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四、符号意识:从简单使用到不断抽象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正是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从而体会符号的价值。

一年级上册学习5的认识时, 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数出5只小鸡、5盆花、5个小朋友……然后过渡到用5根小棒、5个圆片来表示, 最后揭示出它们的数量都是“5”, 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 并用符号来表示, 这是数量的符号化。

五年级上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 这是数学史发展的里程碑, 是由算术跨越到代数的桥梁, 也是代数与算术最重要的区别;通过学习知道了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 还可以表示计量单位的名称、计算公式, 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表示结果, 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是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重要步骤, 突破了算术的思维定势。

第三学段的教学, 继续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 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在学习中要不断渗透符号化思想, 凸现符号作为数学语言的精确性、抽象性和简洁性, 使其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

五、几何直观:从直观感知到逻辑论证

新课标有关图形的认识的内容是按立体、平面、立体的混合螺旋结构编排的, 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 例如平面图形在第一学段要求辨认, 第二学段要求认识, 第三学段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 要求学生能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并依据扩大的公理化体系, 证明平面图形的性质。了解这部分内容的系统编排特点, 有利于课程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图形演示, 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把图与形结合起来, 有利于数感的培养。例如, 在教学“小数意义”时, 借助立方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建立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以课程标准为依托, 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解决与应用的过程, 逐步形成并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明晰知识 篇2

一、从宜宾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要从宜

宾的实际情况出发,宜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主要特点:

1、区位特点: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北连四川盆地;南接云贵高原;金沙江、岷江两江在宜宾汇合后开始称之为长江。是大西南的战略要地,号称“西南半壁”,又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宜宾的区位优势是其它许多地方所不能比的。

2、能源特点:宜宾境内有大、中型水电站若干座;有火电厂——宜宾发电总厂,有生产核元件的812厂,有煤炭储量相当丰富的筠连煤田。

3、文化特点:宜宾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此外,境内尚有真武山古建筑群、悬棺、夕佳山名居、黄伞古崖墓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国家级旅游、地质风景名胜区,境内还是汉、苗、彝、回等多民族的聚居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教的聚散场所,有各种文化的汇聚与交流。

4、产业特点:宜宾有较呛的产业基础,以粮油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五粮液、丝丽雅、天原化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蜀南竹海、石海洞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近年来都有长足的发展。

5、交通特点:宜宾是西南“金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方便、快捷,水运有黄金水道——长江,可直达上海;陆运有铁路、高速公路、等级公路到达全国各地;空运有飞机,通往世界各地。宜宾的实际情况是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的能源基础。

二、以市场为导向在现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方向,发展宜宾经济是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的中心环节,而发展宜宾经济又必须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这个方向,发展宜宾经济是以宜宾的能源为基础的,必须发挥好市场在宜宾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市场是宜宾经济发展基础的基础,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要面向市场,就是要面向宜宾市场,面向周边市场,面向西部市场,面向中国市场,面向世界市场。就是要立足宜宾,面向世界,市场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要面向市场,就是面向多类型、多层次的市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就是要面向不断变化的市场,市场发育是有阶段性的,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就是要调查、了解、适应、促进和驾驭市场。

三、以“三效”为目标“三效”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要坚持以“三效”为目标是指要兼顾“三效”,要使“三效”发展保持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效益既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上,更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净收益上。面向市场,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应该是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社会效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公众效益,公众的满意程度是检测宜宾活力和魅力状况的一个重要社会指标,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就是要不断把公众满意度提高到四川、西部、我国、世界的先进水平上来。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必须坚持以生态效益为目标。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使宜宾的自然环境不断变得更加优美,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和谐、安全、稳定,才能使宜宾变得更加具有和魅力,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应该是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的重要目标。

四、以模式为载体模式是效益的载体,效益要通过模式来实现。模式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科技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等,宜宾由于具有生态类型的多样性,资源配置的不均匀性,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要分别对待不同的生态经济类型,建立试验、示范基点,取得必要的经验,指导同类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要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必须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一流的“三效”来打造一个“宜宾模式”。

义理明晰 文采飞扬 篇3

“鲜明、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所谓“鲜明”,指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色彩分明,观点明确。所谓“生动”,指语言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鲜明”“生动”这两点的具体表现就是“文采”。高考语文对“鲜明、生动”的考查会渗透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部分,“压缩语段”“图表转述”“警示语”“公益广告”以及“句子仿写”等形式中都会有所涉及。

[方法指导]

一、要使语言表达鲜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确选用词语。

精确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语来表明观点和态度,多选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态度。另外,还应该精确选用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例1]请拟一条以“请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答案]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普通_________人类沟通的桥梁,普通话_________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普通话不普通,让平凡人不平凡。

[解析]本题参考答案中给出的“地地道道”“堂堂整整”等形容词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观点的表达很鲜明。

2.恰当选用句式。

一定的句式表达一定的感情。如可以选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观点,也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强烈。注意整句和散句的搭配。整句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鲜明丰富的感情。另外,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也能增加语言的鲜明感。

[例2]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做到鲜明生动。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案]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解析]形式上看,运用了比拟、比喻和对偶;内容上看,描写贴切,符合“梦想”和“现实”的特点。

二、要做到语言生动,必须做到

1.恰当选用词语。使用表现力强,色彩浓重的词语。

[例3]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以随时上架”。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不含标点符号)

[答案]《红楼梦》大观园里有衔玉而生的宝玉,有诗心画意的黛玉,还有温柔贤淑的宝钗和开朗爽直的湘云,他们是您的客人。请您听完他们的倾诉后,护送他们回到图书漂流中,让书香飘散开去。

[解析]本题的参考答案中用“衔玉而生”来形容宝玉,用“诗心画意”来形容黛玉,用“温柔贤淑”和“开朗爽直”分别形容宝钗和湘云,这些形容词选用得十分准确,表现力很强,使得句意的表达非常生动。

2.恰当选用句式。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比句和对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替,注意句式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方面。

[例4]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另写一句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中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答案]假如我是一尾鲤鱼,悠悠地在清水里游荡,我一定要看准我的目标,冲刺,冲刺,冲刺……

[解析]先长句后短句,长句舒展,短句急促,长短句配合,语言显得十分灵动。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鲜明,增强语势。

[例5]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来表达将“○”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题意;

(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答案]不要让“○”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人,有“家”可归。/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着回到母亲的怀抱。

[解析]以上三个参考答案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字当作有生命的人来写,生动形象且感情强烈地写出了“○”字渴望回归辞书的愿望≤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到语言鲜明、生动,要让自己的语言更有文采,离不开对构成语言的基础材料——词语、句式的合理选择使用,离不开有技巧地选择使用现代汉语的各种修辞方法。如果我们在语言表达中,词汇丰富、准确、生动、形象,句式灵活多样,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那么我们的语言就能饱含魅力。

实战演练

1.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三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意思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答案]

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或者:“爱心大巴”冲不破世俗的藩篱,善意举动却换来无奈的尴尬。

明晰教学目标追求有效课堂 篇4

张老师叙写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雨果的基本的文学常识, 梳理文本内容, 概括文本的情节。

2、学习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多角度对比手法, 学会归纳对比写法的角度与作用。

过程与方法:

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辨美与丑;感受, 体验人性之美。

张老师这个教学目标总体是基于《课程标准》和《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叙写的, 《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上对这课的基本要求有4条:1.体会小说中人物的人性美,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2.辨析小说中多重对比手法, 理解它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积累、掌握重要词语。课堂观察下来, 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用了大约30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个目标。但我认为, 这个属于知识技能层面的目标就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 难度并不是很大, 仅仅是一种信息删选的过程, 所以, 用这么多的时间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可能还值得商榷。另外, 张老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2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所用的“学习”、“学会”、“明辨”这些词语都是带有祈使意味的描述心理预期的词语, 这些词语具有不可观察性, 所以也就很难作出评价。

李老师叙写的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细节品读质疑, 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人性的恶与善。

2、了解雨果在对比中展现人性的创作手法, 理解它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初步了解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 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

同样, 在李老师的教学目标中, “把握”、“了解”、“理解”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 怎样才算达到目标, 怎样才算达到“理解”、“把握”、“了解”, 我们都无法知道。这些“理解”、“把握”、“了解”只能说是一种目的, “目的”常常是一种指针和方向;而“目标”则是目的的具体化, 是可观察、可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目标1中的“品读质疑”确实是可观察的, “品读”这点, 李老师落实得非常好, 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但“质疑”这点,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 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就不是很明显, 反倒是教师的“引导质疑”显出了很强大的作用力, 规范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 所以, 这个“质疑”的目标在实际课堂里却成了讲授者的行为。

我借鉴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实际效果, 对本课设定了以下3条目标:

1、通过品读文本, 找出关键性的细节段落并进行赏析。

2、在教师引导下, 找出对比的内容, 说出它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3、能够围绕人性美丑的话题, 借助教师介绍的有关情节, 参与小组讨论, 与同伴探讨人物形象特点,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文题含义及作用。

尽管这些目标的设定也不一定科学, 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的目标向具体、明晰靠近。明确清晰的目标设定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以《课程标准》、《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因此,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同时, 《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学业评价、高考的基本依据, 很具权威性。

二.与评价设计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体现着我们的美好愿望, 但是学生究竟是否到达目的, 到达的程度有多少, 则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因此, 检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案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并应先于教学设计而展开。

三.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导引的作用

目标导引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以目标设定教学程序, 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这方面,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再来看李老师的课, 李老师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应该说是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 围绕“加西莫多为什么会流泪?”这个总问题, 循循善诱。并且, 她根据《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上的教学建议“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相机介绍有关情节, 帮助讨论展开, 使讨论更有深度, 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对有关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适时地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 对学生的启发也很大。

劳动合同法十大疑点明晰 篇5

一、经过规定的民主程序后,规章制度最后由谁确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这里的“平等协商确定”该如何理解?是在经过民主程序后,用人单位有权单方确定,还是必须双方共同确定呢?

一种理解认为,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履行法定民主程序,履行过法定民主程序后,未达成一致的问题,用人单位有最后确定权。另一种理解是,既然是“平等协商确定”,就应该是经双方平等协商后共同确定,即制定规章制度属于“用人单位主导下的共决权”。

点评:应该做“先民主后集中”的解释。

理由1:从立法走向来看,从一审稿规定的“应当经过讨论通过”到三审稿的“经过讨论”表明立法确认对于用人单位最终确定权的尊重。

附:一审稿、二审稿、三审稿对比表

一审稿: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职工培训、休息休假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在单位内公告。

二审稿: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在单位内公示,或者发给劳动者。

三审稿: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理由2:否定用人单位的最终确定权与现有的相关法律冲突。《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等有关企业法律法规都规定企业就重大事项有最终决定权。

理由3:商业管理角度,用人单位自主经营权包括规章制度的规定,否定用人单位最终确定权与商业操作原理相违背,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稳定健康发展。

二、用人单位有几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根据该条,用人单位到底有几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机会呢?

一种理解认为,用人单位只要与劳动者签订第二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必须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为条款中有这样的规定:“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可以终止与劳动者的第一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第二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终止权就不在单位了。另一种理解认为,条款中第(三)种情形后有一句“续订劳动合同的”,所谓“续订”需以双方协商一致为前提,因此,用人单位履行完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以选择不续订而终止劳动合同。

点评:用人单位只有一次终止权。理由1:法条的逻辑结构。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所列之“下列情形”是在“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的前置背景下提出的。可见“续订”之权利还在劳动者一方。二审稿第14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理由2:如果理解为“用人单位可以以不续订为由”终止劳动合同,该条的存在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家鼓励劳动关系长期化稳定化的本意就得不到实现。

理由3:人大法工委明确表示“无固定期限合同”不是铁饭碗。如果出现第三

十九、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的情形,仍然可以解除。四审稿增加“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的规定,是对用人单位的妥善让步。既然已经做了妥协,就没有必要再赋予你以“不续订”为由进行对抗之权利。

三、“专项培训费用”应当如何界定?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是可以约定服务期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对于这个“专项培训费用”究竟应当如何界定呢?

目前一种理解认为,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这个范围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培训是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不得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约定劳动期限之外承诺服务期。另一种理解认为,专门针对特定的劳动者本人提供的技术培训费用就是“专项培训费用”。按照前种理解,用人单位实际上难以操作,在法庭上举证培训费属于“规定以外的费用”,用人单位就需出示所有的财务凭证,而这实际上也难以做到。

点评:此问题提问角度有欠缺之处。要界定的是“何为专项技术培训”而不是专项技术培训费用。

法内解释1:界定“专项技术培训”的标准一是“专项”,区别于一般的涉及全体员工的入职培训、劳动纪律培训以及其他必要的业务培训。标准二:是否出资?两者缺一不可(至于培训费用的性质需要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予以明确)。

四、劳动合同中还能有约定终止条款吗?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也就是说,《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期满而终止;另一类是约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劳动合同法》取消了劳动合同的约定终止条款。对此,一种理解认为,劳动合同当事人不得再约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即使约定了,该约定也无效。另一种理解认为,尽管《劳动合同法》取消了劳动合同的约定终止条款,但是并没有禁止劳动合同约定终止条款,同时《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也没有被废除,所以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仍然可以约定合同终止条款。

点评:不可以。

理由1:法律序位关系。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就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应当以劳动合同法为准。劳动合同法第第十三条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法律之本意显然是排除约定终止条件。

但,若劳动合同约定了终止条件。该做如何认定? 第一,如果有利于劳动者,可认定有效。第二,如果不利于劳动者,认定无效。

注意:(并不是违法禁止性规范的都必然导致无效。做第一种理解的人法学基础理论没过关:)

五、经济性裁员是否意味着一次性解除法定数量的劳动者?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放宽了用人单位在确需裁减人员时进行裁减人员的条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对于该条该如何理解?是否必须要一次性解除法定数量的劳动者才构成经济性裁员?

一种理解认为,该条应该是指用人单位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时,才应当按照以上规定走程序,而裁减人员不足二十人或占企业职工总数不足百分之十的,无须按照以上规定走程序。而另一种理解认为,该条应该理解为只有“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才可以适用裁员规定。否则,就不能以经济性裁员的实体条件为由成批解除劳动合同。

点评:该问题提问角度模糊不清,不作评论。

六、工资低于平均工资三倍,其经济补偿是否封顶?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对此一种理解认为,法条很明确,就是要限制高收入劳动者的经

济补偿金,而月工资低于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没有上限。

另一种理解认为,根据法律回归经济补偿金本意的目的来看,对于月工资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劳动者,向其支付的经济补偿即使不受“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的限制,但是其经济补偿的总额也有上限,即月平工资三倍乘以12个月,否则违背了立法的初衷,而且工资在三倍线上线下相差一两元,同等工龄者的补偿可能相差很大,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点评:应做第一种理解。

理由1:法条规定的很明确。无须详细解释。

理由2:劳动合同法所倡导的公平原则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公平、合理。而非针对“劳动者”之间。立法偏瘫保护劳动者是劳动合同法的题中之义。

七、违法解除合同的赔偿金是否包含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对此一种理解认为,经济补偿与经济赔偿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赔偿不能免除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定义务,也就是说,除了经济补偿外还得另付经济补偿金标准两倍的赔偿金。另一种理解认为,按照前一种理解,这里的赔偿金就是“加付”的概念,但和第八十五条违反工资或经济补偿规定的经济责任不同,这里只说“支付”而没有说“加付”,违法解除合同单位只要支付经济补偿标准二倍的赔偿金。

点评:不包含。

解释:赔偿金与经济补偿金性质截然不同,两者相对应于不同的情形(违法解除或者合法解除)。只是赔偿金的支付数额标准参照经济补偿金(两倍)。不要混淆了性质和数量的关系。

八、劳务派遣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是否适用第十四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关条款是否适用于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呢?对此一种理解认为,只要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适用有关规定。另一种理解认为,劳务派遣有关条款是《劳动合同法》第五章单独列出的特别规定,可以优先于一般规定。《劳动合同法》已经对劳务派遣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作了特别限制,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所以不再适用第十四条规定。

点评:适用。

第二种理解的应该回炉再造:)滥用“特殊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的法律原则。

九、非全日制用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如何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

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里的“平均”是用什么天数来“平均”呢?假设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名劳动者应该算全日制用工还是非全日制用工呢?

一种理解认为,这里的平均应该拿劳动者每周实际工作天数来平均,如果每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8小时,尽管累计未超过24小时,但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是8小时,不符合“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的规定,不应该是非全日制用工。另一种理解认为,应该拿每周法定工作天数(不超过六天)来平均,如果每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是4小时,符合法律规定,应是非全日制用工。

点评:按周平均。

理由1: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是大力提倡非全日制用工。

理由2:“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非禁止性规范。

十、未签合同,从第十三个月起还要支付二倍工资吗?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第八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根据规定,从未签合同的第十三个月开始,即已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后,用人单位是否仍需支付二倍工资呢?一种理解认为,只要是应当订立而事实上双方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就要支付二倍工资。另一种理解认为,“视同”在民法中为“等同”的意思,尽管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劳动合同期限实际上已经约定清楚,并发生了法律效应,所以不应再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

点评:需要继续支付双倍工资。

理由1: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严格意义上的“无固定期限合同”有着严重区别。前者并未用合同加以确认。属于形式要件之缺乏。民法和劳动法属于不同法域。怎么能用“等同”来解释“视为”?荒谬!

明晰特点 迎接挑战 篇6

近几年新课标I卷高中生物试题模式基本趋向稳定,与去年相比,今年试题的结构和总分值不变,试题的难度也基本稳定,2013年大部分试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紧扣考试说明,重点突出核心概念

今年新课标I卷全国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突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如6道选择题重点考查了同学们对蛋白质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逆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主动运输、免疫调节、种群密度、群落的丰富度、孟德尔分离实验的方法等重要概念的理解。非选择题中重点考查了血糖调节、物质运输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遗传定律、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氧呼吸、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移植等重要概念。

2.综合性增强,整合基础知识考查能力

今年理综生物试题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同时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图表和资料的分析能力、生物学现象的分析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等。从选择题的立意来看,大部分试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考查对概念的记忆。试题还考查大家对变化曲线的分析理解能力,如选择题4图丁的曲线的变化规律。非选择题31题考查大家分析遗传现象(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掌握规律并进行演绎推理、构建生物学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重科学素养,突出应用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的能力要求。今年高考试题中,5小题是标记重捕法在调查种群密度中的应用;6小题从表象看是对遗传实验方法的考查,其实是通过分析孟德尔研究过程考查同学们对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核心是考查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31小题(2)问对遗传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推导是对大家遗传定律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假说—演绎法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复习备考策略

1.扎实基础

高考题无论难易,一般都是题在课本外,“根”在课本内。建议高三复习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打好基础。狠抓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熟记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的书写要求、基本实验步骤。通过阅读课本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记忆。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生理、结构等,经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如病毒、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

2.注意图表信息

图表历来是生物学高考的重要知识载体。本类题型图表信息着重于表格、图表、曲线等的考查,其特点是情境新、灵活性强,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以图表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功能等。本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与综合等能力。

在复习时,首先,要读懂各章节的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及关系图等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力求将教材中的某些生物学的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生理过程和规律等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形、图表,并通过数据、图表和曲线提供的信息来处理生物学的实际问题。

3.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设计类题目是高考中的决胜关键,除强化相关题型的训练外,必须加强对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方案评价、对照实验设置、单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确认等的归纳与整合,从中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养成科学素养,要有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同时在该思想的指引下,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语言表达的规范

高中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有更多的语言描述题,因此应多记、多积累专业术语或课本上的原话。平时或高考作答时,不论是回答小的填空,还是作答大的实验设计。都应先想好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来组织语言。尽量使用与考查内容相关的课本或题目中的原话回答。

5.理论联系实际

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力求素质的全面提高。

6.培养应试技巧和能力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审题、解题等技巧的训练和提高。高中生物试题的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需要在大量题目信息中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再通过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对知识点进行迁移、转换、分析和综合。

由于现在高考物理、化学、生物是通过理科综合试卷来进行,并且理化生各部分难度不一,试题量比较多,同时做三科题目思维跳跃度也很大,因此有部分同学抱怨理综考试无法及时地解答完试卷;也有部分同学参加高考时心理紧张,遇到难题心里发慌,头脑发热,结果大脑一片空白,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导致考试失利。所以在平时的模拟考试时,一方面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认真审题,遇到自己暂时不会做的难题,不要恋战,果断放弃,先做自己会做的题,有“舍”才有“得”,另一方面要及早开始进行理科综合训练,培养自己的理综应试技巧。

7.精选精练,做到“不二错”

对典型题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等要进行归纳总结,多开展“举一反三”“举三归一”的变式训练,练活自己的学习“思维”,提高应变能力。要针对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易错的地方以及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多练,提高解题能力。要演练高考真题,因为每年的高考题出来以后,总是能从当年的试题中看到近几年试题的影子。对历年高考试题,既要知道标准答案为什么正确,也要知道其他答案错在哪里,并对应教材知识点进行细化。尤其注意体会命题人在设问方面的技巧,体会自己的解答与标准答案方面的偏差。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务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审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必须强化答题的准确性、条理性、规范性,从而提高得分率。

论农商行产权明晰制度改革路径 篇7

一、管理体制问题

省级联社作为省级领导的工作平台, 具体履行全辖农信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提议由政府来对农信社这类金融行业实施管理, 但是这种行政干涉属于是经济市场发展的退步, 也有的认为省级联社不伦不类, 找不到合适的职能定位—作为省级政府的直属单位, 又不属于行政部门, 定性为金融企业又不能开展业务经营, 还有的认为省级联社作为一个独立法人, 管理同样是独立法人的县级联社 (合作银行) , 侵害了农商行的法人自主权, 在法理上也不顺, 而且会增加基层的经营成本等。

1、在众多议论中, 对于政府行使管理权持反对意见的最多, 人家都认为政府当把权力归还于县级联社自身经营管理, 而不是行业统筹管理, 但这只能是我们的理想, 现实中实际意义不大。

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企业, 其存亡兴衰与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一旦引发风险, 广大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谁来负责?在中国现行金融体制下, 政府实际上承担保护存款人 (公众) 利益的责任, 成为风险的实际最终承担者。这种情况下, “风险自担”实际上成为一句空话。而且, 作为农村金融的服务主渠道, 对于国家的农业相关扶持政策以及社会目标, 农信社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农民兄弟享受国家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政策传导责任不能解除的情况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自主经营的目标很难实现。此外, 现实基础或路径依赖, 也决定了行业管理的必要性。长期以来, 因为管理的疏漏而形成了许多内部人事控制和历史负担, 并需要政府的化解与外部力量的约束。弥补法人自身的缺陷, 也必须在企业之外施以一种外部力量。防范农信社风险, 实现农信社发展的多重目标, 仅仅依靠县级联社所谓的法人自主权是远远不够的。行业服务管理的需要, 内生于法人单位独立经营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矛盾, 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连接的矛盾。外生于实施政府目标及克服法人单位自身缺陷的需要。

2、既然行业管理不可或缺, 那么, 需要一种什么形式的行业管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首先必须明确, 农商行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农商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全面加强农商行的规范化管理, 使得农商行业务得以快速发展, 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竟争力引导农商行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的积极开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如果可以很好的达成此目标, 那么这个管理体系就适合的, 我们就相当将其不断地完善下去, 至于是属于那种形式其实并不重要。具体的管理模式, 应服从目标、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尊重和相信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作出的选择。

农商行改革虽然在理论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 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但必须承认, 三年的改革发展使农信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系列历史难题正在得到解决, 风险高居不下的状况正在改善, 一些濒临崩溃边缘的基层农信社正在慢慢的摆脱困境, 业务发展进人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 农商行的市场信心和社会形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大家可以从理论上共同探讨正在探索的管理模式, 但无法在这些事实面前否定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效。我们相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比较, 把农信社的行业管理交给政府管理, 并组建省级联社具体履行行业管理职责, 这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这样体制有力于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帮助农信社解决历史难题, 对于搞好经营自主权与行业服务也十分有力的。

3、从法律角度来说, 省级联社行业管理权的边界也完全可以说得很清楚。

省联社行业管理的几种权力来源:一是自律性行业管理职权。这源于县级联社 (合作银行) 对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县级农商行考虑到自己的利益, 需要对某项服务管理实施深入地开展, , 但是单个法人社由于规模小、手段落后、影响力弱、管理水平低、信息不充分、风险承受能力差等原因, 既想投入但又怕做不好, 于是通过共同制定《章程》或以社员大会决议形式, 可以将优势力量集中在一起, 这完全符合法人单位的需要。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省联社对法人单位的不当干预, 保证法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又可集优势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满足法人单位的需要。二是行政性行业管理职权,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有责任努力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负责, 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引导农商行贯彻为农服务的方针,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政府对农信社的部分相关的行政管理, 还来源于国务院交给省级政府的最终风险补偿者的责任。把这种行政性或公共性行业管理委托给省级联社, 使其具备行业管理部门的特征, 符合国内国际的通行做法。

4、对行业的管理权限明确以后还必须不断规范和完善具体的管理行为。

在法人单位职能范围内应该处理好的事就必须加紧办理, 就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权, 他们迫切需要的宏观管理和服务, 省联社应努力做好协调。主要通过制度规范、行为标准、指导意见、结果评价、干部监督等形式实行对法人单位的管理。把握四条原则即:一是遵照章程, 民主管理。根据全省农信社共同建立的《章程》, 对于省级联社的相关职能实施有数管理, 二是依照上级授权来制定管理办法, 切实维护农信社的整体利益和法人社权益。二是根据授权, 依法管理。既要履行好政府授权, 在授权范围内管理, 又要落实好自身管理责任, 提高农信社服务经济、抵御经营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三是依据规范制度来进行科学性管理。省联社的行业管理主要依靠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进行, 从此为基础加大力度引入金融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与流程规范, 并加紧实践应用。四是党的建设, 相辅相成。

二、产权改革问题

1、农商行对于产权的改革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对产权的明确问题。

农信社从成立到现在, 经历了不少变革, 大批原始股金找不到归属, 大部分原始社员不知所终, 特别是大许多历史包袱几十年后要原有社员承担, 这种处理方式太不现实, 最终也只能合并集中处理。。对历史形成的巨额亏损挂账和大量不良资产, 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清理和重组, 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承担或剥离, 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资产重组并建立全新的产权关系, 也只是不现实的理想而已, 实际上也不可能让新的社员 (股东) 承担沉重的历史包袱。于是产权明晰和构建新的产权关系都是难以做到的。产权改革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 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 (法人治理机制) 难以形成。所谓的法人治理机制其实其实就是委托代理机制, 从社内员工到企业领导者, 再到决策管理者, 再就是余额部分的分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每个环节都是以委托代理的形式来完成的。一个县级法人, 数以万计的社员既无法“用手投票”也无法“用脚投票”。从众多的行员中产生社员代表, 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而且通过层层选出的社员代表和多数的理事 (董事) , 对于金融知识和决策监督执行能力又十分匮乏, 并很难肩负起行使委托代理的重任。这样, 法人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有效的理事会 (萤事会) 机制—实际上难以形成。另外由于历史原因, 及时地信息公布也很难充分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对部分农商行而言,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 及时地信息公布也很难充分实现。

2、按照目前许多人对法人治理的理解, 法人治理结构追求的是:

经营决策者相互独立, 相互约束, 而理事长以及主任行长都需分开设立‘实现所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而股东承担企业资产损失的最终资任。但我们都应该明白, 国际上的各大银行其产权结构与治理机制都悄然发生变化, 形成了广义法人治理机制的理念。广义的法人治理机制与狭义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它不仅仅追求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利益分配, 更重视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决策机制, 即重在解决如何有效管理、如何加快发展、如何防范风险、如何提高效益等问题.二是它不仅仅是对股东负责, 维护股东的权益, 同时还在努力追求股东、员工、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因为企业决策问题和利益相关者各不相同, 所以广义法人治理机制也无法固定统一模型, 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法人治理机制, 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能达标, 那就是合格的法人治理机制。按照这个衡量标准, 农信社的法人治理机制不应该也没必要千篇一律, 关键还是要掌握广义法人治理机制的本质涵义。

参考文献

校长要明晰新质量时代的教学方向 篇8

新质量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教育领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对此校长必须思考这样三个命题:今天学科知识与学生之间关系是什么?什么是今天的学生学习?如何落实今天的教学责任?

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基于这样的理解,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一种简单地通过学校学习让学生掌握某种谋生技能的培训,也不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而进行的强化学习,而是一种崭新的主体性培育。

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指课程中所呈现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内容本身,与人的发展存在的联系。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分科教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我国,自近代才开始,从时间跨度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教育的需求角度出发,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社会发展的进步,它比较快速地解决了教育为社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目标问题,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学习、了解甚至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解决了学习者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技能,为学习者进入后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能力,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

但当下学校的学科教学的确存在问题:高利害性的考试评价导向,让学科教学陷入纯知识点的追求,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有些教学内容既不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完整性,也不反映知识体系的要素关联性,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的局部结论和考试的要求,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知识意义的内容。比如人类在本领域知识体系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与方法;现有的知识体系如何解释人类自然和社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相关发展问题,以及所拥有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这些知识体系如何揭示和挑战人的认知极限,体现人类在知识领域中所作的诸多探索的过程,为真理而孜孜不倦的追求甚至牺牲的品质,等等。

不同知识对人类发展的结果和意义是不同的。就学科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习者解释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其成长的意义,明确这些学科是其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学科本身所自有的内在要素,诸如人类解释世界的逻辑和结构、人类对此领域知识形成的情感和方法等,都是重要的学科内容,这些内容在知识体系的学习中,是需要学生用自身的实践过程逐步体验和感悟的。只有理解这些,才能让学习者知道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才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去思考未来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方向。

那么,什么是当今学生的学习?这其实是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唤醒问题。包括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能力养成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矫正与强化的交互表现,是学习者人格与品性形成的重要渠道。

对纯学科知识点的关注,对试题标准答案的追求,让今天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果,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思维能力不够,学习方法缺失,由于认知的局部性和局限性而影响更多的良好行为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形成。比如,当学习者习惯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从认知角度,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能力就会削弱,从而影响其判断和分析,继而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动机,最终带来的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和误判。

我们说的课程三维目标,并不是独立并行的三种平行目标,而是相互统整、同时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要求。知识与技能是在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而其中的学习主体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建立与形成过程,就是态度、情感的养成过程;态度、情感最终影响价值观的建立,而情感态度的深度强化,又会加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所有的学科,虽然内容领域不同,但都应该设计符合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目标,即实现人格完整、人性完善的教育目标。一切围绕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不关注学习者的过程感受,不关心学习主体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的收获与取向,都是对真正学科教学的异化。

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伴随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变化,其实是一种知识人格化的形成与显现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学习者逐步学会对他人的态度;能够建立起个人的学习兴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种关联,小到与家庭、大到与社会和国家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理性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判断和选择;能对学习和生活抱着主动探索的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界定学科教学的真正教育内涵,给学习者以清晰的解释和引领。以语言文字类课程为例,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技巧,而是要发展有效的沟通,能够清晰地有逻辑地表达和交流,这是语言文字课程的重要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表达内容的价值倾向、所反映出的内心真实情感以及对审美的理解等。这是由低到高的课程要求,需要通过学科的系统知识载体的选择和设计,才能帮助学生进入其中,使其逐步实现从对文本的理解转向对文化的理解,进而达到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

当学习者能够用语文学科的基础技能造就良好的人文素养时,就不仅实现了语言文字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也达到了该学科的育人目标。

什么是今天的教学责任?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在统一性的要求下,实现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在学科教学中,教学关系是一项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教学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和学校文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权力始终由教师全面掌控,学习者习惯被动接受,主体性的交互比较少,这会影响学习者在学科中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要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建立公正公平、恪守规律、温和宽容、团结合作、善于探究、勇于克难、秉持信念的学习文化,并把这样的文化所需的品质,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习者,让良好的教学关系成为未来人际关系和交往文化的基础。

学科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要让学习者知道个人在学科中的主体责任和意义。这是当前学科教学相对缺少关注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考查学习者能用多少解题技巧来表现其学习成效。单一的知识点导向和考试驱动,让学习者容易失去学习的真正动力和目标。

学科教学要能持续激发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兴趣,这既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学生在学科中,需要了解学科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个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对应,而是自己能否在这样的知识领域里找到某种联系。这既是一种思维联系,也是一种价值联系。而这样的逻辑关联,是建立在理性、科学、顺应规律的思维基础之上,能改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方法,以及对世界的真实看法。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知识与人、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获得了知识的社会意义,获得了判断的方法以及社会性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路径。这是德性培育的最重要的基础。

学科虽然以分科形式存在,但学习的最终意义是对知识的融通和应用,学科教学在良好的教学关系和个性化关注的基础上,应该收获的是影响学习者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而这种判断和认同,是通过实践表现,就像赫尔巴特所认为的“人的真正本性是在实际从事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这里的本性,应该是指人的所有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而学校的学科教学,则要提供针对这些本性特征的实践场景和学习要求,让学习者逐步知道、学习并强化某些实践能力,包括基础分析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意志品质。这不仅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承担的责任。

综上所述,在新质量时代中,校长必须思考这三个方向性问题。这些问题能抵及校长深刻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校长需要直面学科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德性成长如何紧密融合,即: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都是学生精神升华与德性发展的智力基础;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生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明晰知识 篇9

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 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但更贴近社会生活, 更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 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 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 是由命题材料决定的, 所选材料大多是贴近生活的新事件。针对性, 是作文要求决定的, “对于以上事情, 你怎么看?”, 实际就是规定了写作对象, 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准确性, 是对事件做出准确的理解与判断, 这其实是立意的问题。说理性, 就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任务型作文, 说理是它的主要目的和特征,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从具体的事件, 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 澄清事实, 说明真相。思想性, 就是你对此事的态度、看法。通过分析事件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 表现出你的感情倾向。思想性要求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 体现作文的教育功能。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赞扬式, 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 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 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 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 即提出自己对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总体而言,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可以包含以下环节:引材料—亮观点—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提建议。下面笔者就以《传家宝》作文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 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 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 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 她家把“忠厚传家久, 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一、引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某个事件或某个做法表明自己的看法, 因此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引用或概述, 否则行文就无法展开。值得注意的是, 对材料的引用、概述要简洁有力, 不可啰唆。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开头:青花罐流传至今, 经岁月积淀, 时光打磨, 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 象征爷爷的功绩, 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作者没有照抄材料, 而是紧扣材料, 进行了精准的概括, 显得简洁鲜明有力。

二、亮观点

材料引完后, 接下来就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强调的是态度看法要明确, 毫不含糊, 这是作文的最基本点。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作者在引材料后, 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 固然有其价值, 但“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祖训, 凝聚先祖智慧, 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 凭诗书修身, 岂不更具价值?作者在此并没有一概否认青花罐与勋章, 而是在对比中肯定祖训更有价值, 显得鲜明而得体。

三、释意义

针对材料中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行文的中心部分, 应从多个角度, 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一方面, 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 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另一方面, 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 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 刻苦修学。因此, 将祖训当作传家宝, 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 给自身思想以指引, 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 怎能不更具价值?在此, 作者从文化根基、多元文化下的信仰迷茫、现代人少了静心读书的心思等三个角度论证了现代社会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现实意义, 让观点看法入情入理。

四、析原因

任何事件、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写得深刻,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联系社会现实, 把这一事件或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挖掘出来, 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 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 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 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 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 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 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 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 这样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这里, 作者联系现实, 挖掘出很少有人把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原因, 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盲求利益, 信仰迷失, 从而论证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巨大现象意义。

五、提建议

在前文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的基础上, 如果能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那么论证就会更充分, 更深入, 更有现实意义。

总之, 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体式上要写成议论文, 在内容上要按要求驱动, 在思维上要抓住事件的焦点。其写作就任务而言主要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现思辨性。只要我们把握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 在平时多加训练, 也是可以写好的。

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 可以从引材料—亮观点—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提建议的模式入手来写。

明晰知识 篇10

1 概念的界定

1.1 产权的概念

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学者阿尔钦给产权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我国经济学上把产权界定为财产权利, 它是由财产所有权和其所派生的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分配权, 及其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其他权利构成的一组权利。

1.2 民办高校产权的概念

民办高校的产权, 是指民办高校在筹资办学过程中各办学主体 (办学者、教育部门、教师、家长或学生) 关于教育财产的归属、支配、使用等权利的界定、保护及重组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及其运行体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外部各办学主体间形成的产权关系, 产权结构及产权安排。即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 其财产所有权的界定, 划分和维护, 解决的是民办高校的财产权归谁所有, 各办学主体拥有哪些资源和权利的问题;二是对民办高校内部各项产权权能的具体分解和重组, 即民办高校的内部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

2 我国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分析

2.1 我国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现状

2.1.1 产权归属不合理, 产权关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我国民办高校自被批准设立起, 就具有与公立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 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但这只是原则性规定, 在实际中却缺少对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明晰而具有可行性的规定, 这就造成民办高校产权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在保证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前提下, 出资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在这里, 出资人的合理回报并不是作为出资人的资产收益的回报, 而是对出资者进行鼓励的一种回报。民办高校投资者出资办学要承担资产风险, 却不能享有财产的收益权, 很明显是收益与投入不相符、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其后果是, 一些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为了获得财产利益, 用隐性的方式在不同程度地变相营利。甚至有些投资者为了一己之私, 只关注办学的经济利益, 忽视了办学的责任, 使得教育风险日益加大, 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正常办学和运行秩序。

2.1.2 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落实不到位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学校享有法人财产权, 这对于明确民办高校的产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本应具有法人财产权, 但是在实践中, 民办高校的法人财产权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原因在于, 民办高校享有法人财产权后, 投资者投入的资产被规定为不可回收、抵押、租赁和转让, 而投资者本来享有的收益权又得不到保护。这不仅严重打击了教育投资者的积极性, 堵塞了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 而且还导致部分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紧紧抓住学校的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 不是亲自担任学校的董事长、校长等高级职务, 就是委托自己的亲属担任要职, 直接地干预学校的运作及财产分配, 严重影响了学校法人财产权的独立行使。

2.1.3 民办高校财产权的分配不清晰, 投资回报不合理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44条规定: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 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 从民办高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该条例只是模糊的提到了出资人可享有的投资回报, 而完全忽视了对出资者投入和办学积累增值部分校产的产权及民办高校终止时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的分配问题, 这就导致民办学校的产权明晰工作难以展开, 产权纠纷也就经常出现, 许多民办高校事前没有明确投资者的回报数额, 最终使得投资回报无法落实。

2.2 促进我国民办高校产权明晰的措施

产权不明晰, 投资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 民办高校的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为了构建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 使我国民办高校脱离当下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状态, 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2.2.1 加强法制建设, 逐渐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使办学实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修改和补充现有的《教育法》。首先, 把民办高校分成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两类。盈利性的按企业收税, 非盈利性的按公益事业减免税或者给予其他优惠政策。同时, 还要加强规范和补充《民办高等教育法》等专门性法律及其实施细则, 从而更好地对民办高校的产权作出界定, 使我国民办高校在产权的明晰问题中有坚实的法律后盾。

2.2.2 对民办高校不同性质资产的所有权进行明确界定, 建立多样化的产权制度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投资大学的唯一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单一投资主体体制导致了单一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而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和产权制度已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想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高等教育事业, 就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产权制度, 建立多样化的产权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着类型和办学性质上的差异, 所以, 政策法规上对高校财产归属权的界定不应该是单一的, 而应该是多样化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更好的发展。

2.2.3 明确民办高校各产权主体的权能

民办高校的产权主体主要指学校法人、举办者、管理者和教职工。产权的核心是所有权, 所以明确各产权主体的所有权是首要任务。学校的法人所有权包括:投资者的初始投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增值部分。具体的权能包括: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部分财产的占有权;对属于学校法人的财产的使用权;对办学所得部分享有的收益权;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 可以对学校财产进行事实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举办者的权能包括:参与学校董事会的权利;在董事会中的表达权和投票权以及对学校事务的监督权等;学校办学者拥有《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管理权。学校教职员工有对学校事务的监督权以及与财产相关的报酬权等。在产权制度中, 应通过法律法规对产权主体的上述所有权能进行强制性保护, 禁止非法限制和剥夺。

总之, 合理规范和明晰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 不仅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还应坚持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收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相匹配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办高校实现长远和谐的发展。

摘要:产权问题不仅是民办高校发展和研究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而且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财产权不独立、权利和责任不对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明晰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 将不利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产权,明晰

参考文献

[1]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4.

[3]张万朋, 薛天祥.高等学校产权改革的再定位:产权结构多元化[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9) .

[4]潘懋元, 胡赤弟.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 2002 (1) .

[5]别敦荣, 郭冬生.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

线索明晰,表达灵动 篇11

这是一篇情感浓郁、构思精美的佳作。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线交织,构思精巧。文章明写成绩不佳,信心不足,老师热情鼓励,催人奋进。暗写香樟浓密,芬芳四溢,如师爱一样,沁人心脾。双线交织,含而不露,使得文章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二、情真意切,描摹生动。文章抓住人物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细腻描绘,鲜明凸显了赵老师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的个性特点。尤其是以“我”的言行举止作侧面烘托,使得师长之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之感人肺腑。

三、方式多样,语言精美。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表意精准,文从字顺,优美生动,使得文章于准确之中见深意,灵动之中传真情,让人读之情韵悠长,回味无穷!

【升格启示】

如何使文章线索明晰起来呢?就是要在作文的布局谋篇中,以一个贯串全文的线索将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材料串连成章。这个线索可以是时间线、地点线、感情线、人物线、事物线等。行文中巧妙设置,串珠成链,就会使文章脉络明晰,结构紧凑,中心突出,呈贯通之美。

如何使文章表达灵动起来呢?一是反复推敲,辨析词义,用词准确,表意畅达;二是积累语汇,妙用句式,善用修辞,使得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采;三是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形象;四是可灵活引用诗词佳句与网络新词,使文章鲜活美妙,具有灵动之美。

总之,线索明晰,表达灵动,会让你的作文布局精美,文采飞扬,让人读之欲罢不能,拍手叫好!

明晰知识 篇1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向记者介绍, 基金成立以来一直实施的是《中央地质勘查基金 (周转金) 管理暂行办法》。在试运行的4年来, 《暂行办法》对建立地勘基金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地勘基金管理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基金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 它已不能完全适应基金管理工作发展和有效发挥地勘基金政策调控工具作用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规范基金运行,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日前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地勘基金的投资方向, 指明基金支持的三类重点矿种:一是煤、铁、铜、铝、钾盐、铅、锌、锰、镍、铀、金等重要矿种;二是钨、锡、锑、钼、稀土、萤石、高铝粘土等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或国家限制开采总量的重要矿种;三是按照有关规定应当由地勘基金出资的其它重要矿产。

为了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办法还进一步细化了投资方式。明确四类需要全额投资情形:一是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勘查项目。二是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国家限制开采总量的重要矿种勘查项目。三是生态脆弱区和跨省 (区、市) 的矿产勘查项目。四是尚未登记矿业权、且社会资金不愿承担投资风险的其他重要矿产勘查项目。对已登记矿业权的矿产勘查项目, 地勘基金采取合作投资方式。

上一篇:动画短片中的创意思维下一篇:精神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