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江南

2024-12-06

记忆中的江南(精选3篇)

记忆中的江南 篇1

摘要: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然而,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不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因此,选取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进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不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取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 memory)等。比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三、研究区概况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十里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六朝时代已繁华初具。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先后经历了全面启动(1984—1990年)——完善实施(1991—1995年)——加快建设(1996—2000年)——扩容升级(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获得过“中国旅游胜地百佳”、“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著名商业街”等多项殊荣。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首个5A级历史文化街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又因其地处老城南南京城市化改造的核心地段,伴随城市更新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衍生的问题接踵而来。因此,作为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在探索保护与更新、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选取其作为研究个案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城市记忆要素筛选

通过查找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发现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存续的城市记忆要素和内涵丰富,如历史建筑景观(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遗存遗迹(秦淮河、乌衣巷等)、名人故居(李香君故居等)、老字号美食店铺(蒋有记等)、文学典故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桃花扇》等)、民俗节庆活动(秦淮灯会等)、民间手工艺(秦淮灯彩、秦淮风味小吃等)等。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于2015年8-10月期间开展,采用到实地发放的形式,分别向本地居民发放256份,外地游客244份,有效回收样卷462份,有效率92.4%,具有可靠性。

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年限(当地居民)、游览次数(外地游客);第二部分为主观题(表1),主要调查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发展、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满意度,将城市记忆要素融入题项设计中,以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进行问题设计,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或态度中立,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

(三)研究分析

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项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1、古建筑与历史文化氛围

大多数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记忆深刻,且对古建筑保护情况持较高认可度(选择“满意”比例为76%),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历史文化氛围”这两道选题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比例分别为69%和72%)。具体见图1、图2和图3。

2、餐饮卫生与美食特色

受访对象特别是本地居民大多对夫子庙百年老字号食铺如蒋有记等的记忆深刻,但是对“地方美食特色”的评价和认可度较低(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6%和9%)。此外,对街区“餐饮卫生情况”总体认可(选择“满意”比例为56%),具体见图4和图5。

3、购物环境与商业化氛围

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购物环境的便利性”的评价较好(选择“满意”比例为61%),但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评价较差(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63%),而对“商业化氛围”的认可度整体持否定态度(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72%)。具体见图6、图7和图8。有些游客认为旅游商品缺乏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不值得购买。

4、休闲游览接待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览设施及活动”的评价适中(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3%),对“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整体较好(选择“满意”的比例为58%)。具体见图4-9和图4-10。部分游客认为,旅游信息化宣传方面,对历史记忆要素的挖掘不够。

5、游客文明行为

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明行为”的总体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2%和38%)。具体见图11。

五、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夫子庙等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挖掘街区存蓄的丰厚记忆要素

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富的南京城市记忆要素,凸显了其在南京城市发展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这些记忆要素,对于地方性的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彰显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具有重要功能。包括彰显水乡秦淮的江南风韵,针对性的开发不同功能的画舫;恢复“蒋有记”等老字号百年美食店铺,移除古建筑上的外文招牌,用中文汉字配以中国书法艺术的手笔进行重新装饰,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

(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更新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以“秦淮八艳”的民间故事为脚本,结合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复建古戏台,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或邀请艺术创作者或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记忆要素与现代艺术融合,开辟江南非物质文化创意园,邀请艺术创作家设立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宣传表演民间技艺,并考虑开展竞技比赛;同时,和地方院校联盟,共同开发创作非物质文化艺术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再现民俗繁荣景象。

(三)实现街区功能的有机更新

分隔现代商业街与传统文化街道,规范市场销售秩序,提高旅游商品档次和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旅游购物市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营销、“上店下坊”的商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历史文化街区测评体系,加强街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志愿者协助维护游览秩序,开展定向咨询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

(四)开展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

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定期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与地方会展、旅游、艺术等院校开展合作,倡导游客文明出行。采用网络媒体、现代传媒等手段,搭建线上文明出行的平台,以发请帖、求回帖、求订单等多种方式,邀请关注夫子庙旅游网站的网民签订网络承诺书。对于实际到达景区的游客,也可专设指定的区域,成立文明出行委员会,邀请游客现场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

六、讨论和建议

在城市化快速变迁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护南京城市记忆、传承南京本土优秀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保护和更新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案例地和辐射面,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个案,从城市记忆和文化基因谱系构建、城市文化特色凝练、街区生活和市井民俗文化融入等层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为拓展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视域,推动城市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素材和研究佐证。

记忆中的江南 篇2

关于江南的记忆,依旧是钱塘的烟波,西湖的水……

关于江南的诗文,依然是枫桥的钟声,秦淮的月……

烟,还是那一缕烟,雨,还是那一帘雨,只是少了那几个书写烟雨的人,还有那几处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景……

沿着戴望舒的足迹,向江南的深处走去,雨巷的尽头早也没有了那个撑着油纸伞的身影和那一缕忧伤的太息!

我看见,

江南,在诗人的笔下,渐行渐远……

山郭杳杳,水村依稀,那一面迎风飘扬的酒旗呢?

南朝的古寺,越来越幽,越来越深,那一声晚钟无论多么宏阔,又如何敲醒那颗沉沦的心灵!

雨打芭蕉的声音,除了凭添几丝雨夜的`烦恼,似乎再也诠释不出其它意义,不是临窗听雨的人变了,而是临窗伫立的人少了一份听雨的闲情,多了一颗浮躁的心。

独座晚舟,掩卷叹息,我看见,诗人的案头又多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诗人,在江南的梦里,似醒未醒……

走近姑苏,只为赴一场千年约会,

沿着诗人的目光,找寻一轮朦胧的月,以及月色里飘来的那一缕钟声。

晚舟犹在,枫桥依稀,满怀渴望的眸子里,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半江渔火、漫天霜色,

纷纷扰扰的枫桥,只是多了纷纷扰扰的人……

这个夜晚,寒山寺,被人塞进了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

倍受煎熬的,又岂止那几个吃斋念佛的僧侣,更有那个夜泊枫桥的书生。

游走在记忆的江南 篇3

“我们的村庄,村东的叫村西的,一大嗓门儿就喊得听见。”“那时的生产队长,经常立在村子中心,像一头公鸡似的,抻抻脖子一喉咙叫着出工。”“那粒太阳,清晨从濮家庄东面的大树泾那边开始升起,傍晚从登丘六亩那边落山,几百年都没有变过。”……

我很想到濮家庄,看一看那一粒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也想站在村中心,与那位队长一样,公鸡似地伸长脖子,大吼一声,让一村子的人都能听见我的吼叫。现在的濮家庄,是否已经变成了我白天看到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排列着的盒子,还是像邬丽雅笔下的濮家庄呢?

我读过北岛的《城门开》,书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邬丽雅笔下有石拱桥、芦苇、毛毛船、长辫子、罱河泥、采红菱、生铁补锅子、莳秧、养蚕、换糖换引线、乘风凉、乡浴、织布、露天电影、草鞋蒲鞋芦花靴、毛豆结结、起房造屋等等。这许多足够重建一个濮家庄了。在《后记》中,邬丽雅也应该大胆地与北岛一样用理直气壮的口气说,我重建了一个我们的村庄,因她也与北岛一样写了,只不过北岛用我的北京否认今天的北京,而邬丽雅用我的村庄否认了今天的钢筋水泥的“森林”。

江南的题材,与爱情一样,是个永恒的主题,写江南只有好坏,没的先后,陶潜的《桃花园记》、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庚信的《哀江南赋》,离今已近1600年,再是苏轼、归有光、袁宏道、张贷、徐宏祖、周树人、周作人、郁达夫等以及当下锋头正健的作家笔下的江南,真正是千姿百态,各写出了自己的江南,以后,还会有人写江南,江南是写不完的。

邬丽雅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女人的江南。我说一个女人的江南,主要说是她的文字,是从一个女人的胸襟里流出来的,一般说女人的胸襟小,文字的气象也小,但她这个假小子,胸襟比有的男人还大,“清水射到天空,雪白雪白,哗地落下,碧清碧清。”你看这文字多么气象。

随便摘引几段:茅屋“下雨了,外面大雨,里面小雨。黄梅天撑着雨伞过夜是常事。”“大风起了,茅草一片一片就如大匾子在屋顶呼扇。”写乘凉:“外头乘凉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却不进家门,家里实在太热了,睡不下,他们端着躺椅就在屋檐下睡,树上的鸟含糊不清地呢喃梦呓,河里的鱼翻身翻过了头,哗地跃出水面。蝙蝠在头顶飞出不规则的路线,捕鼠的猫贼头贼脑从你身边经过。四周静下来,唯有昼夜不停的抽水机马达还在远处突突响着。田里的诱蛾灯将灯光投在村头的墙上,高粱就以黑白的样式在墙上飘动,令人想起电影《沙家浜》,仿佛周遭有了水,空气清凉起来。”写流水的毛渠:“太阳落山,大人们全收工了,村子里的炊烟一阵阵飘散过后,父母找不着我们,发急劲在村口骂人……(我们)一个个跳进毛渠,屏着气,顺着水,像浮尸漂到村口。”

上一篇:综合工资论文下一篇:云网融合